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5 08:50:28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99-01

档案工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也是我们整个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考核整个单位实际工作的重要依据,更是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数据信息资料的来源。在机构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带给其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实现在机构改革中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去适应新的挑战,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要面对的新任务、新要求。

1现代化观念,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国家卫生部、档案局在《卫生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不断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疾病控制中心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中心发展规划中来是很有必要的。而要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要的是保证良好的工作条件的配置,如相应的档案存储库房、服务器、统一规范的档案装具、优良的阅档环境等硬件的投入,以便于规范;在软件方面,在人员配备的基础上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的管理要求、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科室和主管领导,以及良好畅通的网络管理体系等。

2现代化内容,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

机构调整后,卫生防病工作成为疾控中心的重头戏,不断充实完善卫生防病业务档案尤为重要,馆藏量的丰富和优化与否,是实现档案利用需求的前提条件,是档案管理的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各级疾控中心档案室目前收藏数量都很有限,所以档案人员更要开阔工作思路,深入科室指导,加强以下内容的收集。①历年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调查处理及分析的总结性报告;②人群免疫、免疫接种质量的效果评价及重大异常反应、接种事故的调查处理、分析和总结性报告;③主要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分析与总结;④重大疫情、食物中毒及饮水污染的调查处理、分析和总结性报告;⑤微生物学、卫生理化和毒理检验技术性总结;⑥病媒医学昆虫各项监测工作总结以及专题性调查分析;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题性总结;⑧针对卫生防病工作的建设性、指导性,管理性、综合性论述以及学术论文等。特别是对核对无误的疫情材料和各种疫情统计报表等资料采用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的形式,按一文一件操作规范统一编目,并确定保管期限为永久,然后将数据录入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保存,做到有序化且有目可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健康教育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其信息资源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实践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部门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馆藏的信息资料和检索工具,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加工整理归纳,有效进行深加工,以便于查找利用;根据预防医学的不同学科,对机读档案进行分类,编制各类检索目录,准确迅速全面地查找档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快速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3现代化管理,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大致可以分为文书业务会计设备声像实物等类,一般多采用中心档案室和科室两级管理的模式,由中心领导主抓档案管理工作,中心档案室设专职档案员负责全单位档案的整体管理工作,统一管理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全面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统计鉴定和销毁等工作各科室设兼职档案员应由中心档案室管理的档案,各科室整理立卷后向中心档案室定期移交;科室档案由科室内兼职档案员在年终整理装订立卷后存科室备查,在保证单位内重要资料得到有效保存的同时,也使得科室档案内容的延续性使用的便利性得到了保障档案员在学历和专业方面应满足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公共卫生档案管理计算机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责任中纳入年末绩效考核中,统一规范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利用等操作流程,规范档案管理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保证档案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配备现代化的计算机、打印机、移动硬盘等办公设备及充足的档案装具。

4现代化服务,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发挥出它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部门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使档案为疾病预防各项工作服务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借阅模式,改变以往坐等上门的封闭式服务方式,扩充服务内容,更新服务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积极主动热情地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服务如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配合研究任务分工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的档案资料其次要优化综合档案室的硬件环境,接入计算机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借阅者不用到档案室就能查阅档案目录,减少查阅时间,提高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李翠兰.加强疾控档案管理提高中心服务水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6

[2]潘智慧,程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及档案利用探讨[J].活力,2010.8

[3]姝.浅谈做好防病机构档案管理的几个环节[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2007.10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篇2

一、高校办公室工作精准化的内涵

高校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职能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360度全覆盖,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通内外,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良性运转,服务学校大局。高校办公室工作能否做到精准化,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决策部署能否落实到位精干高效、优质服务。

那么,何为高校办公室工作的“精准化”?我们从精准化的定义与内涵来理解。“精”可以理解为完成工作的过程精简、质量精优、品质精到,要求上精益求精;“准”则可以理解为将办公室的工作任务摸得准确,领导决策意图判断拿捏的到位,工作完成的时效性、重要性理解执行的偏差小。

总而言之,要实现“精准化”,既要做到准确到位,又要保证优质高效,而且要将精准理念、精准过程、精准结果固化下来,进而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实现“精准化”。这种精准化的要求不仅要求体现在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时间观念、空间位置上,也要求深入到对办公室工作的认知感受与实践行为上。

二、如何推进高校办公室工作精准化

由于办公室工作类型多、事务杂、要求高,每天处理的都是十分具体的服务性事务,无论办文办会办事,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道防线,要求都十分具体,不能有一个岗位出错,也不允许有一个环节走偏。一个环节“掉链子”,整个链条就运转不起来。很多琐碎工作看似是小事,但稍有差错都会影响整体甚至全局工作,影响到优质高效优质的精准化服务。其出发点、重心、核心在于服务,落脚点在于高效优质的精准化服务。因此,要推进高校办公室工作的精准化,必须扭住精准服务的牛鼻子,可以从以下四个“精准化”着眼。

(一)定位精准化。定位对标精准,才能找准位置,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失为。办公室工作的主体涵盖了办公室工作人员、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及软硬件设施。给自己的角色、工作性质、工作内容、服务对象定位。准确定好高校办公室工作在学校全盘大局的横纵坐标,定好服务对象的横纵坐标。明?_办公室工作服务于教学、科研,上至整体规划、小至工作安排,让服务领导、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成为高校办公室工作的风向标,以此为过程到位与结果精准打好思想基础。

(二)信息精准化。信息掌握精准,才能实现时效快人一步,决策高人一筹。当前是信息高度融合与发达的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权力与未来。作为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动内外的办公室工作,面对的事务信息量大、多、杂,对信息作出准确判断所需的知识和业务储备信息要求高,因此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扎实持续不断学习高等教育政策、业务及管理知识,提炼总结工作经验,洞悉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熟悉高等教育变化规律,提高对信息的识别度、敏感度与警觉性,善于捕捉信息、筛选信息、甄别信息、传达信息、把握信息。想学校之所想,急学校之所急,办学校之所需。通过信息获知早、信息判断准、信息利用佳等做到观大局、识大局,更好地服务大局。让千里眼看得更远,顺风耳听得更灵,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服务决策把好信息关,打好信息前战。

(三)配置精准化。配置科学精准,才能实现发力精准、全方位有机联动。要从人才配置、财力配置、物力配置、制度配套等多方面着眼,打好办公室工作重点内容与常规性工作的组合拳。使得办公室人才队伍精干精明,作风严谨细致、精益求精、雷厉风行、紧抓快办。即形成对工作细之又细、慎之又慎、毫不拖延的作风,对工作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各项资金使用精准合规,物力设施安排精准到位,既无闲置、不浪费,又能通力配合、不打折扣;制度规范齐全,从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谋划资源投入、做好目标考核和统筹协调,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为办公室工作立规矩、树规范,用原则与办法管好办公室工作。通过上述各项软硬件资源配置的全方位精准化,回应“双一流”建设对资源配置的硬要求。

(四)业务手段精准化。业务手段选取精准,才能事半功倍,确保高效。好方法胜过好老师,好工具省力又省时。办公室工作繁多,不能光顾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积极主动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与方式,切实保证各项工作适应的上、跟进的快、落实的好。具体体现为办公室业务手段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创新化。业务手段是完成工作的基础、支撑、依靠,只有依托新的精准化技术和手段,摸清穴位、找出要害。因此,寻找、尝试、试行、总结、固化富有创新性、先进性、简捷性的业务手段,应当成为办公室工作迈上台阶的定海针。业务手段精准了,才能朝着既定目标和要求精准推进办公室工作。

三、结语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信息化 实训室 管理

从实训室日常管理和工作性质来看,需要管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仪器和一些复杂的实训室软件,工作较为繁琐。利用信息采集的技术全面有效的进行信息化管理手段,不但可以压缩管理的费用,同时还可以使一些实训室的设备仪器和材料等物尽其用,最大化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实训室普遍都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设备使用完毕后疏于管理。一直以来,人们对实训室设备使用的重视都远高于对用后的维护。比如说对实训室设备管理的不严格、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执行力不强,也没有正确的意识对设备进行管理。第二,不够重视设备的故障预防。检测和预防设备故障也是实训室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实训室不能周期性的管理O备和预防设备出现的问题与故障,而且缺乏这方面的预防理念,存在安全隐患。第三,缺乏对设备的保养。实训室设备的养护应该被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来工作对待。一些高校的实训室可能为了对付检查,随意填补以前维护检修的记录,而并没有做好对设备的保养工作导致很多设备在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积累很多的问题。第四,实训室内服务器和软件管理混乱,一些学校为了节约经费,没有严格分离软件在服务器是的安装顺序和安装环境,这样对后期管理相对复杂和困难。

随着实训室工作的开展与管理工作的加强,各个实训室的任务量也在不断加大,这就对信息化管理有了更迫切的需求。所以,现阶段的管理思想足以适应未来实训室的发展需求,结合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新型实训室管体系统指导下,未来的实训室管理系统将展现全新的管理模式。

一、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训室信息化管理通过采用科学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实训室的管理要想实现现代化和规范化,最为基础的、有效的方式就是信息化的管理,信息化管理主要涵盖的内容就是信息资料的收集以及信息资料的加工储存,这些资料主要包括了实训室的规划资料和管理信息的资料、实验教学的资料、实验装备的资料、实验技术以及科研方面的四种资料。工作中要加工、汇总、收集这些信息资料,储存信息的方式有纸质档的存档以及电子档的存档。结合这四个种类的信息资料,对实训室的管理流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一套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继而将这个系统挂在校园的网站或者单位的网站,以便于查找搜寻。比如,信息化管理实训室的装备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已然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高校是知识的生产传播者,每天有大量的实验教学以及科研任务在高校内完成,对于传统的实训室来说,有限的工作人员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信息化管理的出现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极大的减少工作量,从而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资源,是当今社会工作的两大特色。而实验资源,尤其是某些大型而且精密的科研设备,可以在每个单位间进行共享,这样不但有效的提高了利用率,而且对创新这方面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让各个高校以及校内院系之间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做到远程共享。与此同时,随着逐渐推广实训室的认证,对实训室运行水平、管理水平的要求都非常的高。如果实训室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手工上的管理,必然会被社会淘汰。所以除了专业建设,还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的实训室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高校实训室的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对实训室的真实情况进行及时的反映,而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来对实训室各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查询。实训室管理人员则可以对实训室课程情况进行查询,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了实训室的动态管理。通过落实信息化实训室建设方案,实训室的设备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设备信息得到了有效的共享。需要进行实验的教师或科研人员能够对全校实训室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充分地发挥各实训室及设备的相关效益,管理部门也能够对实训室设备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该系统还能够定期更新实训室信息,并自动形成报表,向管理人员上报。

结语:通过信息技术对实训室进行管理已然成为目前一些管理趋势。在信息化的管理当中,应该视实训室的情况而定、将实训室当成结构的主体,通过信息技术构造全面的、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加强管理实训室设备与材料,还应该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让部门之间网络信息同步,达到信息共享以及兼容的目的。加大使用资金的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的力度,组建直高科技的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洪. 教学实训室信息化管理研究与建设[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02).

[2] 姜丽伟. 教学实验设备使用与管理的优化[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10).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篇4

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所有工商管理学生均要涉及企业资源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代表了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作为一种高效模拟企业运作流程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欢迎,大规模的实验室也在各高校相继建立。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在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感觉其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觉得计算机专业知识欠缺,难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做好相关理论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特点有四种定位:(1)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2)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能力;(3)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能力。(4)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科研能力。在以上四种定位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主要定位于第一、三种定位,兼顾第四种定位。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主要针对课程实验;

第二层次:专业综合技能的合成演练,主要针对跨课程、跨专业的实验;

第三层次:专业与实践的结合,主要是企业实习;

第四层次:专业与科研的结合,即参与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

基于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项目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适应第一层次要求。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的管理软件,如用友ERP、金蝶K3、SAP等,用于企业体验(用于体验企业管理流程、角色与岗位等)、战略管理(如何从战略角度动作企业)、专项管理(企业管理专门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生产型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商贸型经营实战演练、生产制造模拟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和具体的企业工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适应第二层次要求。

沙盘模拟课程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受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每个团队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连续从事4~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在短期的训练中,学生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他们必须一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保证公司成功及不断的成长。2005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主办“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迄今已经举办六届,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大学生赛事。

(3)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适应第三层次要求。

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大力拓展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并利用合作单位及合作单位的企业用户资源,为学生提供工商管理类学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适应第四层次要求。

实验室在进行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开发,努力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和企业培训工作,成为与企业共同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基地,努力推进管理科学化、信息化。

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3.1统一化、系统化的专业实验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往往是分步投入,这样容易形成资源的分散,实验平台多样化、相互重复现象严重,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使实验室建成一个系统的实验平台。

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0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专业研究会并每年举行一次研究会,2006年国家首次评选3所大学的经管类实验室为“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打破了“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由理工科实验室一统天下的局面。ERP是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国家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国家重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类企业以应用ERP为主”和“其他企业要努力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化”。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培养熟练掌握ERP技能的人才,符合经济建设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

基于此,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建设应以ERP实验教学软件为一个统一平台,为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利用此平台可以改变相对落后、分散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工商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可以在ERP平台上实现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生产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成为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2注重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安排

根据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建立系统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等(图1)。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领域的拓展,及时引入介绍新的与专业相关的系统软件,并能让学生会操作,或是要求学生理解其开发过程。将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课程导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是及时增加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产生的新的理论,作为更新的教学内容。

3.3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手段改革

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外,场景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要引入进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

3.3.1 研究性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中多学科内容交叉,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感觉知识点太多,学起来很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说教气息太浓、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性差等弊端,结合自身的知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以问题为导向,拟定一些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动手参阅资料、选择分析方法、计算、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释所得到的结论,最后做主题发言,学生相互探讨、相互评分,老师给出指导性意见。

3.3.2 案例教学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般采用三种模式:教师组织案例,教师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组织案例,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织案例,并由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通过这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要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3 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以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作为载体,来进行引导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应该选择学生所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型项目,以降低项目难度,使学生容易入手并产生兴趣。重点应放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规划、数据库建立这几个阶段,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后续的实施阶段中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层面问题可以略过。

4结语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高校学校 学院资料室 管理系统

[作者简介]万超(1983- ),男,江西南昌人,江苏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宋向荣(1975- ),男,江苏泰兴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程力学教学和科研。(江苏 镇江 212003)张春楼(1973- ),男,江苏沭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与科技传播。(江苏 泰州 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院系资料室信息化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CH085J)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90-02

一、高校院系资料室现状

1999年起,高等学校陆续开始扩招,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同时计算机技术也日益普及。在这种形势下,一些院系资料室的管理与建设由于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求,表现出种种弊端。

1.管理体制松散。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高校图书馆应对院(系)图书资料室负责业务指导与管理工作,但是图书馆基本上没有人参与这项工作。目前大部分院系资料室都由二级学院单独管理,而且多数为行政人员兼职。实际上,院系并不太熟悉资料室的具体业务,院系领导对资料室的日常工作也不太关心。在这种体制下,校图书馆对资料室业务上缺乏指导,而学院又缺少相应的人员从事专业化管理,使得院系资料室的管理和业务长期游离在正常水平之外,更谈不上为教学、科研服务了。

2.管理制度缺乏。高校的图书资料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但作为院系管理的资料室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欠缺。首先,没有建立合理的采购、入库登记、借阅、流通、损失赔偿等制度。长期以来,资料室的工作得不到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缺乏梳理,各项岗位职责无法落实。监管的不力和制度的缺失使得资料室的管理比较松散、随意,造成资料周转慢、利用率低、盘点统计困难等问题,阻碍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其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管理人员本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水平。目前多数高校院系资料室由行政人员兼职,培训相关人员无疑成为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大多数院系都没有给管理人员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专业知识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到资料室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3.管理手段落后。进入20世纪以后,大多数校属图书馆都已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但院系资料室一直运行着早期手工账本的管理模式。图书资料的采购、分类、编目、上架等流程都采用原始的手工方式,图书资料的后期登记、借阅、查询、统计也沿用手工处理。虽然有些资料室也借鉴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简单的分类,但大部分都凭管理员的主观判断进行处理,使得资料室物品摆放不规范、信息更新速度慢、查询统计困难,还经常出现图书资料逾期未还、物品遗失、遗漏登记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资料室的日常运行。

二、院系资料室改革的建议

1.明确功能定位,拓展服务范围。院系资料室传统的定位是指为高校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重点在于收藏与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资料室是为本院系师生提供服务的小型文献工作机构,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补充和延伸,简言之,院系资料室具有“面向师生、面向专业”的特点。因此,围绕为“师生”与“专业”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这一主题,学校必须对资料室现有场地进行调整,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规范资料采购与借阅流程。

传统的资料室服务局限于信息服务,但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是对院系整体教学、科研情况的掌握。日常工作中如果资料室的使用没有参与教学、科研工作,谈何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因此,资料室可以兼职诸如科研管理、学科建设之类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全院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能密切资料室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既拓展了业务范围,又融入院系的主流工作,使资料室真正成为院系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信息中心。

2.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首先,必须理顺院系、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一套三方权责分明、配合协作的管理制度,使校属图书馆更多地参与到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及管理工作中来,在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其次,建全资料室的各种规章制度,为实现资料室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明确梳理资料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强化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在服务意识、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等方面都能有明显提高,为资料室将来实现信息化管理做好准备。

3.突出专业优势,丰富资源形式。院系资料室主要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其收藏的内容应更显专业化、系统化。目前很多高校的都在做强特色专业、发展优势学科的工作,院系资料室应以此为契机,收集和整理与专业相关的特色资源,为教研教改与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前沿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载体共存是现阶段资料室的一大特点。区别于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料更容易实现信息化管理,例如,多媒体、电子书籍、影像资料、数据库等都已在高校工作中广为使用。因此,资料室应及时地对教学与科研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为将来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支撑。

4.优化管理模式,改革管理手段。院系资料室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日常的采访、订购、验收、分类、编目、排架等工作都应按照专业要求,科学有序地进行。管理人员应对资料室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清理统计,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分类、编目、排架,并登记造册,科学管理,为将来建立电子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结合目前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资料室应加快数字化、自动化步伐,建立适合院系资料室管理特点的管理系统。同时,院系需加大投入,对现有场地布局进行科学的改造,对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在用户数和使用量增加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拓宽信息渠道,使广大师生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到各类信息,极大提高管理系统的使用效率。

三、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资料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运用当前流行的Java作为其开发语言,同时采用开源的Eclipse作为其开发平台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分为数据管理、系统查询和系统设置三大模块。主界面布局上采用横、纵交叉模式,各种常用功能一目了然。

1.数据管理模块。根据资料室管理对象的特点,我们将基础数据划分为图书、期刊、物品和读者四大类。这四类对象既有共同的属性,也有特有的属性。例如,编号、名称、价格、库存数量等为共同属性,图书作者、期刊版次、读者卡号等为各自的特有属性。系统把这四类对象的增、删、改、查纵向整合,统一在同一界面进行管理,有效简化了系统管理人员的操作。作为核心的借阅管理,我们则将图书、期刊、物品横向整合,使得管理员可以在同一界面一次性完成相关的借阅操作。同时,为了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菜单栏和导航栏两种选择方式。

2.查询模块。支持图书管理、期刊管理、物品管理、读者管理以及丰富的统计分析功能。系统以编号为主索引将读者与图书、期刊、物品相联系,在同一界面显示读者与借阅信息,实现快捷的处理操作。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管理制度将借阅规则输入系统,系统则可以执行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馆藏信息查询、超期信息查询、丢失信息查询和当日借阅查询,主要数据包含馆藏总数、借阅次数、在借总数、现存总数、超期总数、丢失总数等信息,这些是我们在研究院系资料室之后专门针对小型资料室设计的,具有信息量大、统计全面、操作便捷的特点。

3.系统设计模块。主要包括读卡器设置、条码设置、密码设置和显示设置。系统预留有读卡器接口,可以方便地接驳射频识别仪,实现自动化管理。条码管理窗口主要完成条码的设置、打印功能,为建立电子数据库打下基础。密码设置中可以创建不同的用户,分配相应的密码及权限,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显示设置指可以根据用户喜好对系统显示如背景图片、名称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调整,实现系统的个性化定制。

数据库方面主要设计有如下几种表:ADMIN(系统管理员表)、BOOK(图书表)、MAGZ(期刊杂志表)、GOODS(物品表)、READER(读者信息表)、BORROWDATA(借阅信息表)、LOSTDATA(丢失信息表)、AMERCE(罚款记录表)。我们在设计数据库时遵循第三范式要求。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执行效率,数据库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非逻辑主键以及适当的数据冗余原则,能有效地降低数据冗余的问题。系统的整个设计过程应充分适应当前流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系统的开发过程更需要使用丰富的设计模式。

四、院系资料室管理改革与实践

以笔者所在院系资料室为例,为了有效地提高资料室管理工作水平,使其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我们经过认真系统地研究与改革,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首先,建立了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定期交流协作机制。图书馆定期派专业人员指导院系资料室开展工作,促进资料室业务与学院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资料室管理人员定期回访或参加图书馆组织的业务学习,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完善了资料室岗位职责、借阅规章。经过认真地梳理,对资料室工作如采购、登记、借阅、流通和赔偿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资料管理行为,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实现了资料室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再次,适当地拓展资料管理范围。学院将原本教学或科研秘书完成的部分资料整理交由资料室完成。教学和科研资料的整理也是梳理和积累的过程,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管理,资料室工作特点正好符合这一要求。纳入资料室管理之后,一方面需要加紧资料室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联系;另一方面,还需极大程度地降低教学与科研建设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整理的难度,有效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最后,针对性地开发出一套资料管理系统,经过调试,使各项功能运行正常。与其他同类型管理软件相比较,该系统开发成本较低、平立性高、定位准确、功能实用,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和维护性,实现了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高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院系资料室改革势在必行。需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丰富资源形式、优化管理模式等途径促进改革,同时还需要配合建立适宜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资料室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锦.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10(4).

[2]刘薇.高校院系资料室计算机管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刘芬.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万超.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3).

[5]吴慧.充分发挥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职能的建议[J].科教导刊,2010(6).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化疗药物;集中配置;流程设计;管理成效

[中图分类号] R197.32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37-02

我院是一所集团化发展的医院,笔者所在的分院是以肿瘤诊疗为特色的专科医院,肿瘤化疗药物临床应用较多,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肿瘤化疗药物治疗仍需依靠静脉输注来完成[1-2]。为规范肿瘤化疗药物的配置管理,在分院全面开业之初,药剂科就建立了一个规模相适应的肿瘤化疗药物集中配置室。配置室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合理布局、运行安全、高效、节约的原则。一年多来运行良好,为医院解决了化疗药物的职业防护难题。

1 配置室的布局

我院住院大楼是一栋21层的高楼,肿瘤化疗药物配置室设计在三楼,主要用于配置全院的肿瘤化疗药物,为全院六个肿瘤病区提供肿瘤化疗药物的集中配置,同时兼顾了这几个病区的长期输液医嘱的集中配置工作。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病区药房与配置室两个功能区共享的原则,配置室的布局选择了与病区药房相邻。采取配置室归属于药剂科病区药房,其所有人员归药剂科主任主管[3]。将这两个功能区设计为一个管理单元,取消了配置室的药品储备区,配置的药物全部由病区药房管理,实现配置室输液药物“零库存”,节约仓储空间,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集中配置工作运行的安全管理。配置室配备了两台全排的生物安全柜及两台水平层流配置工作台,设计了与功能相适应的医嘱审核区、排药区、一更、二更、化疗药物配置区、普通药物配置区。肿瘤化疗药物配置区采用了独立净化、滤过后全排风设计,保持与相邻区域相对负压5~10 Pa。符合卫生部于2010年4月20日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2 配置室的流程设计与管理成效

2.1 配置室的流程设计

我院输液集中配置信息传递系统是由医院信息中心依据我院工作特点自主设计。在我院的HIS 系统中增加了“输液配置中心”模块, 与医院的信息系统紧密结合,使静脉药物配置室建立了医、药、护三方的沟通渠道[4]。该系统设置了长期输液药物集中配置与临时肿瘤化疗药物集中配置功能,长期输液药物集中配置申请必须在前一天下午4点钟之前完成;临时肿瘤化疗药物集中配置申请只要于当天下午4点钟之前完成。整个输液集中配置信息传递系统设置为:医生工作站医嘱录入、护士站医嘱请领、病区药房汇总发药、药师审核配置医嘱并打印输液配置卡,贴签及排药、长期医嘱退药申请、破损与节余药品处置。

2.1.1 医生工作站医嘱录入医生在合理用药监护系统的监护下,将患者的用药信息在HIS系统医生工作站中录入,按照体表面积及用药频次录入输液药物信息,静脉用肿瘤化疗药物在一个化疗周期中连续多次使用的按长期医嘱处理,单次使用的按临时医嘱处理。

2.1.2 护士站医嘱请领科室医嘱班护士汇总全科医生的集中配置医嘱信息,在医院信息管理护理管理子系统的界面下进行长期及临时输液集中配置的申请。长期输液集中配置申请的为患者次日应用的输液药物;而临时输液集中配置申请的为患者当天的静脉用肿瘤化疗药物,临时输液集中配置申请也包括当天录入并要执行的长期肿瘤化疗药物请领。以上所有请领必须在下午4点之前完成。

2.1.3 病区药房汇总发药临床科室申请的集中配置单在病区药房子系统的日常摆药窗口中自动打印出配置汇总发药单,由药剂师对各科配置汇总发药单逐一摆药,装入配置汇总发药筐。

2.1.4 药师审核配置医嘱并打印输液配置卡审方药师对照医生的医嘱对集中配置的每一组输液配置药物进行审方。如发现某一组输液存在配伍或剂量等不合理问题,药师则点击相应输液组号并在与医生及护士工作站对话框中注明简单的不合理原因,以督促修改不合理处方或更改药物。其余审核合格的输液处方由药师按相应汇总发药单号打印输液配置卡,放入到相应的汇总发药筐中,交给配置人员核对。

2.1.5 贴签及排药已打印好输液配置卡的汇总发药筐,由病区药房的发药人员传递给配置室工作人员,双方共同核对单号的药品及配置卡,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确认,由配置室工作人员对相应科室的汇总单号药品进行贴签、排药,并以科室为单位将同种药品输液放置于一个配置筐中,进行分类排药。在全院所有配置药物排药完毕后,再将同种药物以科室为单位传入洁净区,等待次日集中配置。因为所有配置单的药物与配置卡经过双方核对,排药过程中配置卡应与药品一致,如在贴签及排药过程中出现某一药品数量不符,则说明排药出现了差错,应重新核实查单号的排药情况,找出排药差错。

2.1.6 长期医嘱退药申请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医生医嘱的调整及停药情况,系统设置了自动退药功能,已申请的长期输液集中配置药物只要医生在次日6点钟前提出退药申请,系统将自动产生相应的退药及退费信息,所退药品数量自动增加至病区药房相关药品的库存中,并将所有退药信息自动传输给配置室,次日7点钟配置人员对照退药申请将相应的药品撤出配置区。在配置完成后,立即按退药单将当天所退配置药品移交病区药房,保证配置室药品“零库存”。

2.1.7 破损与节余药品处置在配置过程中必然存在药品破损与大容量注射剂节余的问题,为了避免配置室储存节余药品或出现少加药的不道德行为,科内要求配置室每天配置完成之后,及时将节余的大容量注射剂(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等)移交病区药房,并建立交接记录。如配置过程发生药品破损的情况,则由配置人员将破损的药品交给药房工作人员,药房工作人员及时将相应的药品补发给配置室,并建立破损记录。

2.2 管理成效

我院化疗药物集中配置室通过合理的布局与流程设计,使化疗药物集中配置工作安全、高效、有序运行。采用与药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使配置室药品的库存为零,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集中配置的安全性。配置室通过一年的有效运行,得到了较好的管理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2.1 信息系统为肿瘤化疗药物配置提供了有力保障我院信息中心根据医院运行特点设计的配置流程,使得运行流程更顺畅,通过药师参与审方,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合理性,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同时系统实现了配置单自动退药、退费处理,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2.2 实现了化疗药物配置室药品“零库存”药品管理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管理中是一个重要方面[5]。通过加强对配置室的药品管理,使配置室保持药品“零库存”,大大降低了药品的管理成本,从流程上杜绝排药差错,提高了集中配置的安全性。通过对配置室药品“零库存”管理,减少了配置室的药品储存区,既节约了配置用房,又减少了药品储存区设备投入,降低了药品的管理成本与风险。

2.2.3 严格执行集中配置药品的交接、查对制度,降低配置差错通过严格遵守静脉化疗药物集中配置标准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排药、贴签、配置、成品核对制度,有效地降低肿瘤化疗药物配置差错率的发生。对出现差错及时登记,总结经验教训[6]。

2.2.4 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化疗药物的职业防护水平由于我院化疗药物实行了集中配置,而且化疗药物配置室设计,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保证了“抗生素类、危害药品静脉用药调配的洁净区和二次更衣室之间应当呈5~10 Pa负压差”。同时配备了全排风的生物安全柜,符合规范“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应当配置百级生物安全柜,供抗生素类和危害药品静脉用药调配使用”的要求。有效地防止了化疗药物在配置过程中的泄漏,保护了广大的医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2.2.5 规范了有毒医疗废物的管理通过化疗药物集中配置,配置后的化疗药物空瓶及一次性用具均分类用双层塑料带密封装袋,直接交给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处理,有效地减少了化疗药物对操作人员造成的职业伤害和对周边环境污染[7]。

3 讨论

通过我科开展化疗药物集中配置的实践,我们意识到了建立符合医院自身特色的药物集中配置室,有利于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升医院的职业防护能力。我科将化疗药物配置室与病区药房设置在一起,充分利用了两个部门的管理优势,加强了相互监督作用,节约了管理成本,有效地整合了药学资源,符合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通过实现配置室药品“零库存”,加强了药品管理,可有效降低配置差错。化疗药物集中配置的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中心自主设计,符合医院各科的运行特点,减少了各部门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总之,开展化疗药物集中配置工作符合当前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给医院药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工作平台,值得医院药学工作者尝试。

[参考文献]

[1]蔡卫民,袁克俭.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99-107.

[2]刘新春,高海青.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静脉药物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9-195.

[3]褚志杰,孙克明,刘世军.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经验总结[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3):1115.

[4]陈国清,李建国.HIS系统中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系统的功能与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3):305-307.

[5]赵方允,任晓明,宋沧桑.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药品盘点[J].医药导报,2009,28(10):1385-1386.

[6]朱爱江,毛静怡.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药房,2008,19(34):2715-2716.

[7]计凤梅,计佩影.化疗药物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配置[J].海峡药学,2009,21(7):191-192.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篇7

1传统实验室管理方式的弊端

随着许多高校规模的扩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1]:

(1)实验仪器、设备没有较好地建立信息库,以供查询其基本信息及使用状态,因而不利于对这些实验设备的维护;同时对仪器设备的领用、借用、维修、报废的处理过程繁琐,容易出现问题.

(2)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处于手工处理阶段.实验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安排完全手工操作,给实验教学管理带来繁重的工作负担;对教学过程和成绩评定没有建立详细的信息管理和记录,从而无法充分保证教学效果,积累教学经验.

(3)没有建立完整的实验项目、人员、设备数据库和实验室建设、管理文档库.

(4)普遍存在实验室数据信息重复、不准确、不畅通、不能共享和实验仪器设备资源相对封闭、利用率低的弊病.从而造成实验室管理不透明、不开放,信息反馈不及时,历史数据不易统计.因此,利用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实验室管理成为了必然.

2设计思想和系统架构

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依托校园的网络平台,采用B/S体系结构[2],应用网络协同工作模式,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信息录入、浏览与管理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推进仪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3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分析

从系统功能上看,可以划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管理员主要指主管部门和实验室老师,普通用户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针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和使用.权限分配如下:

(1)主管部分:负责对学校实验室设备资源的宏观采购和配置,检查监督实验室的使用.登陆系统之后,在仪器管理、教学管理等模块,单击“数据检索”,输入要检索的字段,便可以详细地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2)实验室教师:全面负责实验室器材的信息登记、借换登记、维护登记、学生使用预约的答复、成绩记录、资料上传、在线互动实验答疑等,可以在客户端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管理.利用总体介绍、仪器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互动管理等模块完成以上功能.

(3)普通用户:可以浏览和查询设备的信息,学习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时了解实验室的最新信息.网络化新闻传播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网站界面模型如图2所示[3].

4系统的总体设计

本系统的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基于MicrosoftASP平台[4],采用ASP+VBScript和JavaScript脚本语言+HTML语言+SQLserver2003的技术架构,利用网页制作“三剑客”—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作为工具进行软件开发.通过WebService提供外部应用访问接口.系统的文件架构如图3所示.

5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为系统的实现起了关键的作用.本系统采用了SQLSERVER2003数据库.注意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5]:

(1)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由应用程序按规范生产如实验、设备、人员等的编码,保证这些编码具有唯一性.

(2)合理冗余:如果数据冗余低,数据的完整性容易得到保证,但增加了表间连接查询的操作,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合理的数据冗余也是必要的.(3)合理选择数据类型:数据类型的合理选择对于数据库的性能和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主键用整型会极大的提高查询效率,因此,在数据库设计时,一些查询较多的表关键字采用了整型.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表如图4所示.

6结束语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总结篇8

1.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信息意识不强,数据处理效率不高。

科室人员通常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结合利用Office软件基本数据处理功能的管理方式,这种数据处理方式工作量大,差错率高,而且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重复性手工输入或计算内容,进行数据量不大的常规性工作时,虽然效率不高,但最终会完成工作。但当面临突发或大量数据需要处理时,常常靠加班加点,抽调人手来解决工作量问题,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都难以达到要求。

2人事基础数据不完整不准确,人事基础信息资料的无序管理,造成日常工作中无法高质量高效率进行数据处理。

医院人员信息总量在不断变化积累,但由于目前人事科所掌握信息的时效性、延续性无法保证,难以对人员基础信息做到实时准确的更新。人事科将每位员工的人事档案材料都备有复印件,但这些资料的无序管理,造成查阅核对信息困难,它们也就形同虚设,无形中增加了信息核对的难度,降低工作效率。而基础数据的不完整不准确最终会造成数据处理结果的错误,也会严重影响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造成日常工作中无法高质量高效率进行数据处理,无法给领导或其它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提升人事科效率的相关措施

1.加强人事科与临床相关科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

深入了解各个科室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内容,积极地听取各科室对人事工作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加强人事科与临床及各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各部门科室对人事科工作的理解。需要各部门科室配合的工作应该给出明确要求,以及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操作的建议。规范人事科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流程,本着以人为本的办事原则,端正管理和服务相辅相成的工作心态。得到各部门科室对人事工作的的理解与支持,更有利于平日人事工作的开展。

2.加强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随着现代信息化的日益推进,计算机已成为辅助办公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和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直接影响人事科工作人员数据处理的效能与效率,不能让这方面知识仅停留于工作人员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储备。加强学习,利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强大数据处理功能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率,有效减少重复的手工输入和计算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及时适应跟上发展的变化,以满足人事数据处理高质高效的能力要求。

3.努力改进工作方法,规范人事档案资料管理,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完整。

只有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完整并保持动态的更新才能为其他工作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人事科招聘计划的制定、人员培训、薪酬发放和提供各种统计数据等都有耐于建立完善的基础人事信息库,所以建立准确完整的人事信息数据库是所有人事工作的第一步。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信息更新的工作方法,确保变更的信息准确完整,比如员工的新进、调动及学历、职位职称的更新等。将人事档案资料编号,顺序整齐摆放,做到资料好提取,好归入,方便日常基础信息的查询和更新,更为基础信息的准确提供有力的保证。

4.注重人才培养,促进科室人员能力提高。

人事科领导要注重自身及科员能力的培养,加强职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听取反馈意见,增加科室凝聚力。科室内部不应只按经验或工作年限进行工作分配,科室的工作要按工作内容的特点,进行定期轮转和重新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员工对科室工作都能熟悉了解,促进科室人员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给予新员工更多的锻炼机会,增进科室内部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当某个员工离岗时,工作也可以有效地接替和更换,避免因某一员工的离开,相关工作无法顶替和接管,导致正常工作的无法开展的情况。科室的人员调配也要注意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人员相结合,以弥补非医学专业人员医学知识方面的缺陷。

三、总结

提高工作效率是人事科工作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更是发挥人事科沟通协调工作的重要保证。人事科的工作内容繁杂,数据处理量大,积极的做好人事部门的工作,有利于医院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地促进医院进行改革创新,对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上一篇:科室感控小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审批局业务科室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