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07:34:55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立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1997年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在地理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将近10年时间,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建立了该专业,其中大部分依托原有的地理学、测绘工程等专业,因此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存在着较大差异。2003年8月,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召开了首届GIS专业教育研讨会,提出了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提出“低年级宽口径、高年级分类培养”的基本模式,但没有涉及到农林院校。随着地球信息科学和现代林业科学的发展,GI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广,层次不断深入,建立适应地理学类专业基本要求、又具有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应用特色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平台,以及立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GIS教育和现代林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林业大学GIS专业是在摆脱原有专业的情况下设立的全新专业,因此建立新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专业定位与特色

GIS专业的基本特点是该专业属于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范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国内外GIS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充分调研,结合我校的特点,适应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立足林业,服务生态”的办学理念。通过专业建设,形成既适应地理学类专业基本要求、又具有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应用特色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平台,以充分体现该专业的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和技术性,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构成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工程,形成完善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专业发展平台,构建立体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各个环节都得到极大的改造和提升,形成创新性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学科发展的新特点,即:重视基础、面向应用、突出重点、深入前沿、分类培养、拓宽口径。

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地球信息科学综合应用能力,以资源与环境调查、信息管理、监测、评价、预测及决策为主要应用方向。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专业定位概括为:3S理论技术基础扎实(专业的根本,提高培养层次);立足林业,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专业特色);适当兼顾其他领域应用(拓宽就业渠道)。 br>

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一)专业培养目标

GIS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政务商务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空间信息处理分析、系统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3.掌握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监测、评价、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6.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专业培养方式

GIS专业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综合实习为主要培养方式,由技术应用人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创新型拔尖人才四个层次构成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合理安排以及综合性实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毕业论文和综合实习环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掌握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

4.通过设置名师教室、科研训练学分和创新学分,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5.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积极参与多方面的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

三、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立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严格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改革传统的一刀切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生源的不同特点、兴趣和基础,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不同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学生毕业后达到不同的专业层次。

(一)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由技术应用人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创新型拔尖人才四个层次构成金字塔培养模式。

第一层次(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掌握地球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面向广大行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地学、数学基础,面向多行业应用,熟悉和了解森林资源与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房地产评估,地籍与 施工测量,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是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与管理、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胜任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有关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分析等工作。

第二层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人才):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在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方面具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和技术,面向企业、科研单位、教学行业的GIS设计与开发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VC++、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和系统设计工具,数据库管理和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等基础理论和知识,了解GIS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从事GIS设计与开发工作。

第三层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具有进一步培养潜力的高层次后备人才,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和深造,或成为科研、教学行业的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的背景,掌握人工智能、空间统计学等基础理论,能够利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第四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从事研究、开发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到国外深造。

将该模式用一个圆锥体来表示,圆锥的每一个截面构成一个不同的培养层次,在二维截面上,表示该层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术,底面是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层次越高,人数逐渐减少,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是相应截面下圆台的体积。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3S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人才、软件开发人才、了解和掌握3S技术前沿信息的研究型人才以及高素质的拔尖人才。

根据此培养模式,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将第一层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作为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通过不同门类的专业选修课达到该层次不同行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第二层次通过专业主干课和有关系统开发设计的专业选修课达到培养目标;第三层次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空间统计学、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等理论、技术的学习,以及创新性实践活动(如科研训练)达到要求;第四层次通过从低年级的外语加强,到高年级的专业讲座、名家讲堂、导师导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拔尖人才。

转贴于 (二)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

根据立体培养模式,建立理论——技术——应用的教学体系。与此相适应,在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注重基础理论的培养,要求深而广;专业课的设置注重知识的深度,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从技术的角度加深;选修课则注重知识的广度,体现资源与环境特色,面向实际应用。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以3S技术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为核心,加强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适应本学科综合性边缘学科的特点。

1.课程设置原则

(1)体现林业特色。我校GIS专业在加强专业基础的同时,应体现森林资源与环境应用的特色。因此,设置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概论、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森林生态学等课程。

(2)加强开发能力培养。根据GIS专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需求,加强开发的基础,使学生掌握GIS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开发环境的工具,适应多种行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设置VC++、C语言、GIS设计与开发等必修课,以及选修课Java语言、WEBGIS等。

(3)强化实践环节。GIS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实践环节是教学效果和质量保障的关键。主要措施包括:综合实习5周,时间按排在第六学期末的暑假,不占用正常教学时间,地点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包括数据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应用主流平台进行空间数据处理、模型与系统开发、数据维护等。

(4)尽早培养专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将遥感、GIS等主干课程设在二年级下半学期,使学生在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专业核心。在核心课程教学中增加讲座、讨论教学方式,该方式已经在目前的教学中尝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设置“数据仓库与知识挖掘”、“地学模型基础”两门选修课,跟踪学科发展。

(5)强调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学科交叉的特征。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强,涉及计算机、地理学、数学、资源与环境等多种课程,课程之间密切相关,将“地球科学概论”与“系统科学概论”合并为“地球系统科学概论”,体现专业的特征。

(6)体现分类培养的理念。根据专业特点,同时体现我校的特色,拓宽专业渠道。选修课分为三类:开发类、应用类和前沿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类别的课程,并自成体系。

2.基本课程设置

(1)主要专业基础课:强调计算机、地学、数学基础,以面向多种行业发展。

①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理)、VC++、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②地学基础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地图学。

③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A、数理统计等。

④资源环境管理:包括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概论、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

(2)主要专业课:强调3S理论和技术的掌握。

包括专业概论、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制图、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象处理、GIS设计与开发。

(3)专业选修课:注重计算机、数学、地学知识的扩展和在3S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生教育衔接。

专业选修课包括:

①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方法、Java语言、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与知识挖掘。

②地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③数学:地学模型基础、多元统计分析。

④应用: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地籍测量与管理、施工测量、森林生态学、WEBGIS、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森林经营管理等。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以3S技术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为核心,加强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适应本学科综合性边缘学科的特点。

四、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改革和完善实习、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习比重,以利于学生了解课程之间的联系并联系实际。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四个基本层次。

(一)课堂实验

根据新的培养模式,对原有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的实验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和实验效果跟踪,根据跟踪结果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二)课程实习

实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开发能力,如在遥感图象处理与应用、GIS开发与应用课程中,采用国际主流平台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组织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科研和生产应用的了解,以利于学生扩展就业思路,确定自身专业发展方向。

(三)综合实习

通过项目研究,决定增加5周的综合实习环节,以教学基地为主要平台,联合相关企业开展高年级综合实习,由专业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承担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四)科研训练

制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计划,并要求有科研课题的教师通过双项选择确定3~5名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同时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全国GIS设计大赛,学科教师为指导。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 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03

Discussion o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Forestry Area

HU Zenghui, LI Hejuan, LENG Pingsheng, ZHANG Kezhong, ZHENG Jian

Abstract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forestry area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 mode to cultivate high-level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forestry talents, but many problem exist yet.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master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forestry area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also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goal and provide the required talent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full-time master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forestry area;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党的十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肩负着重要职责。而林业已从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转向以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林业,对林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林业人才调查和需求预测,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全国林业从业人员和人才需求量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据预测,到2020年林业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00万,目前的林业专业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林业建设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据统计,我国县级以上林业管理部门、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森工企业、国营林场、国营苗圃、中等林业专业学校的技术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不足1%,①因此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充实这些岗位,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以满足林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旨在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培养目的存在偏差。

1 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导师制没能真正实施。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教育部在2009年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努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除校内导师外,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须由在林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专业生产或管理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但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校内外双导师制并未真正实施。以北京农学院为例,林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配置基本还是在沿用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配置模式,只有校内一位导师,没有校外导师,不利于学生接触实际工作,以及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2)课程体系不合理。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理论及其应用教育,以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而专业学位硕士则侧重时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制一般为3年,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制仅为2年,但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课程缺乏针对性,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差别不大,基本上仍在沿用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或者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以北京农学院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为例,专业必修课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专业选修课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森林灾害防控技术及应用、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虽然在课程名称上突出了技术、应用等,但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案例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依然较为薄弱,背离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3)论文选题和评审标准有待改善。从目前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看,与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区别,仅是做论文的时间缩短,大部分还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选题没有体现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以基础研究为主。并且由于仅有两年时间,有的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更严格。在论文评审程序和标准以及答上基本上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标准去要求,缺乏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没有林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通常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起答辩,答辩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区别。

2 加强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1)不断完善双导师制。基于社会对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基本与学术型研究生持平。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双导师制”对于实现其培养目标也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将校外导师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让校外导师参与课题教学、实践教学、项目研究等各个环节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应提升校内导师实践能力。林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科学研究应该接地气,不能脱离实践,导师本身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经验。由于近些年引进的年轻教师层次越来越高,多为博士和博士后,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但是专业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如以修剪树木为例,林学专业的年轻教师很少有人能够修剪好,因此有必要加强传帮带,以及到基层进行相应的锻炼和培训。建立和完善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将高校和林业基层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实现高层次应用行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研究生就业。

(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和其培养目标相一致,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且应该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特别是针对目前和今后长时期开展的生态建设,强化生态类课程的建设。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增加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强化校外林业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针对林业领域的实际问题,采用调查分析、实践模拟、计划制定、项目评估、技术或产品研发等实践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目前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已和百花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植物园、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北京大东流苗圃、通州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等林业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长期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搭建了产学结合平台。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利用实践基地条件,进行教学或顶岗实习,针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由基地导师指导,采用具有符合职业需求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实践训练方法,培养研究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研究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制定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及评价制度。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也应符合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所区别。学位论文的选题须紧密联系现代林业生产实践和生态建设,针对生产、管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在科学技术观点、试验材料和方法上有一定特色或新意,应体现出作者具有独立从事林业和生态建设科技工作的能力,以及解决林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可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试验研究、调研分析、林业生产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与技术研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分析评估等。同时,在论文的评审以及答辩环节中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论文不同,要求至少应有1/3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以突出培养目标。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对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知度,改变对专业学位的接受程度不高的现状,通过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注释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篇3

    目前,我县林业建设推广方面的工作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技术储备不足、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科技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创新团队和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以上诸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1.林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林业推广体系不健全是制约科技推广的根本原因,当今很多县级林业部门都没有独立的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也没有专人负责,严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具体工作随同项目落实的不够具体,乡镇林业站隶属于乡镇政府。但是林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中心工作服从于乡镇管理,这样就造成了在工作上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严重制约了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2.推广运作的专项经费匮乏

    缺少经费也是阻碍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原因,从林业的快速发展来看,科技推广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需要的经费也就越多,经济是支持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同时推广所需的专项经费的严重缺乏。这样就造成科技管理、林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推广、林业科技培训,林业教育培训、林业科技普及等一系列工作都不能正常运行,严重限制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了生态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同时由于经费的不足,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得不到很好的改善。人员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很难进行,推广所需要的设备仪器也得不到配备,从而导致技术推广缓慢,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影响了林业技术推广的发挥。

    3.林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

    林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科技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乡镇林业站是农业综合服务站,隶属于乡镇政府,在我国,市、县、乡三级林业推广体系还很不完善,还很缺乏专门的林业推广机构,这样也导致了推广队伍的不稳定。而推广队伍的不稳定就导致了林业推广工作严重缺乏从事技术的专业力量,在推广工作上出现断层现象,影响了队伍的整体素质,造成恶性循环,从而严重影响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

    4.基层林业推广体制不够完善

    基层林业科技人员职能职责模糊,林业技术推广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林业技术推广宣传做的不够到位,林业推广媒介严重匮乏,尤其是在山区极其薄弱,很多人基本上对林业技术推广没多大意识,林业技术推广的职责与功能几乎等于空白无效的,这样就导致林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很不够。作为基层技术人员,只是为本着简单再生产的需要而进行了一定的林业技术推广,仅限于本单位及小区域,推广的范围和力度极其有限,推广人员的工作体制和职责不明确,这样严重影响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5.基层林业推广人员思想观念陈旧

    目前我国林业基层林业推广人员普遍存在着推广人员人才少,工作人员知识老化,结构单一,思想陈旧等现象。基层林业推广人员主要由基层林业站及国营林场的技术人员担任,由于基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较差,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样就导致了林业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很差。

    6.推广进程缓慢

    林业科技推广与其他技术相比,进程缓慢。许多基本的林业技术仍然无法全面开展,林业技术在基层林业生产上应用很少.许多技术应用都是停留在理论上,这样就导致理论不能真正联系实际,严重影响林业技术推广进程。

    7.政府及社会对林业技术推广的扶持不够

    政府对传统林业产业没有真正重视,没有形成从上到下的技术宣传推广和大力支持。

    二、林业技术推广的创新对策措施

    想要解决林业技术推广所面临的问题,要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目标。把握科技创新重点的同时凝聚科技创新合力。强化科技创新保障,加大科技投入,保证科技资金的正常使用,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大提高技术创新奖励力度,以刺激基层员工的工总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人员和集体的奖励标准,加强林业的科研运行机制创新。强化机遇意识。加强自身体系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三、结论

    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林业正步入科技创新的发展轨道,全国各地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非常活跃,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上和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过程的管理上,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上和基层单位推广对技术的掌握上等等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致使很多地方的林业发展缓慢,林业技术推广进程缓慢,目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亟需解决,而解决的基本是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扶植。

    参考文献:

    [1]农业技术推广法[S].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公布1993年7月2日起施行

    [2]田选明.主动适应林业建设新形势不断探索成果转化新途径[J].林业科技管理.2004(1)

    [3]扬旭东.刘鸣镝.对现代林业的再认识[J].林业经济,2009(5).

    [4]刘一丹;开创我省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们[J].

    [5]肖海东;西宁市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篇4

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林业工作站是整个林业工作的基石,是各项林业工作的落脚点,是加强与农民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就解决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重视乡镇林业站是林业工作的基础,并承担着林业的建设、执法、改革、监督等职能许多工作都要靠林业站来实施落实。乡镇林业站是林业工作的基础管理的服务组织,是林业工作的“毛细血管”。基层本文由收集整理

林业工作站主要的职责是进行党和政府林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林业方针的宣传;是保护森林资源的管理站;是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站。同时又肩负起为农村集体过河农民致富的法务站;也肩负着组织造林绿化、林业管护、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下面就谈下加强林业站建设,促进林业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1我县乡镇林业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分配不合理

三门县乡镇林业站成立于1982年10月,1993年全县16个乡镇林业站人员编制是63名,其中林科员41名,水果员22名乡镇林业站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列入财政经费预算的核定编制总数为36名,现有在编人员32名。全县林业面积667万公顷,每人负责的管理面积667公顷以上,同时还肩负着退耕还林、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森林防火等工作。工作压力大。同时,基层经费较为困难,这严重的影响了林业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12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总体水平落后

林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素质极强的工作,需要林业工作人员全心的投入到工作去,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据调查我县在编人员32名,其中大学专科学历5人,中专学历11人,高中以下的学历16人。一部分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对林业的法律、法规和林业科学的掌握的程度水平较低,造本文由收集整理

成一些技术很强的工作无法开展,对林业资源管理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科学方法和技术创新方面差距较大,不能及时的运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技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地问题。

13资金投入不足

林业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林业站的编制是事业性单位,经费的来源全靠国家、地方财政的支持为主。我县16个乡镇的林业站的建设资金十分不足,不能满足现在林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再加上地方财政的好坏决定着林业站投入资金的多少。地方财政好的资金就投入多一点,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就相对少些,没有一个稳定的专项财政支持,导致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工作站的办事效率。

2解决措施

21加大机构改革、理顺管理机制、稳定林业工作队伍

针对基层林业站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依照相关的政策法规、有条有理的进行改革,解决林业站机构的编制问题,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行竞争上岗、让能者脱颖而出,庸者淘汰出局,解决在职不在岗的问题。同时,对林业机构编制、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对现有的林业基层单位实行标准化建设。

22加大对林业工作站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林业基层人员的工资待遇。乡镇林业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工作千头万绪。从营林建造及封山育林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从森林的防火到病虫害的防治都需要投入一定的工作经费,如果这些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建议建立多渠道的林业投入机制,建立一个专项的林业基金,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资金渠道来源的畅通、稳定、有序,为林业工作提供一个有力的后盾。

2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林业工作人员得业务素质

21世纪进到科技兴林的战略,这需要我们林业工作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随着林业改革和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基层林业工作已经难于适应新时代对林业工作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培训林业工作人员;同时,对现有人员,加强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采取“走出去 、引进来”方法进行学习各地的经验,坚持岗位培训及持证上岗制度,在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时,抓好新品的引进、林业生产技术、计算机网等知识的培训。不断加强林业人员林业法律法规、森林防扑火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把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基层工作中来。

3结论

林业工作站作为政府与农户的沟通的“桥梁”,及时了解和反应山区人民群众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需求。同事,林业地层站协助当地政府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以技术、培训服务为支撑,引导当地人民群众开张当地的生态产业建设。林业工作站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才能促进林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篇5

1.1加大林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林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有关部门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满足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首先,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将林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本级信息化总体规划中,设立林业信息建设专项资金,获取长期稳定的财政经费投入。其次,在林业建设项目总投资中,拨出1%的经费用于林业信息化建设,确保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林业建设项目同步开展。再次,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鼓励林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向林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广开资金渠道,并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确保资金用在实处。

1.2加快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林业信息化建设要加快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使信息技术融入到林业产业的各个环节。首先,积极引导电子信息企业研发适应林业生产特点的各类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能够覆盖林业种苗生产、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等方面,逐步实现林业生产信息化,推动林业产业向优质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其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林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建设现代化林业流通体系,提高林产品的流通效率。再次,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林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数字产品,满足农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最后,搭建林业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及时政府最新的林业政策,普及林业法律知识,展示林业建设风采,提高社会对林业发展的关注度。

1.3建设完善的林业信息数据库国家和地方各级林业部门应建立各类林业信息数据库,用于采集、汇总、存储林业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国林业数据库整体。具体涵盖以下方面:一是林业基础数据库,包括森林、沙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数据库。二是公共基础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和遥感影像数据库等。三是林业专题数据库,包括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产培育、林业产业、防灾减灾、森林公园、林木种苗、国有林场、政务公开等数据库。在建设林业信息数据库的过程中,要求各级林业部门准确归类信息资源,明确各部门在建设和维护数据库中的职责和权限。

1.4重视基层信息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林业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基层林业,满足基层林业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加大基层信息人员的培养,提高基层信息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首先,在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对基层林业信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信息人员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熟练操作信息系统。其次,林业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基层地区林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及时收集林业产品信息、需求信息和价格信息,为林业生产者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促进基层地区林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再次,基层信息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强化信息服务意识,能够做到快速收集和准确传输各类林业信息数据,确保该区域林业信息的完整性,为林业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林业发展必须要以林业信息化作为有力支撑。随着国家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级林业部门必须进一步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在实践中探寻林业信息化建设理论体系的创新,整体规划和应用林业信息化建设成果,构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持续加大林业信息建设力度,切实实现林业信息资源共享,为推动我国林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篇6

一、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存在的问题

1.推广方式存在的问题

受计划经济时期林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制约,目前林业技术推广仍然主要按照政府行政指令执行,而推广的项目也很少能与农村实际情况接轨。而广大农民的需求基本上也是从现实的经济利益出发的,一般对项目技术的推广需要相关部门投入部分的资金,否则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大。一系列的情况导致很多农民不愿接受上面下达的推广指令,这成为基层林业站开展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老大难”。

2.农村自身劳动力结构与思想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整体的农村发展现状,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如此大比例的老年人参与林业技术推广又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第一,老年人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对新的技术不易接受,还是采用老的办法;第二,老年人思想比较保守和传统,与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第三,老年在体力和精力上与年轻人有很大差距,导致很多新的林业技术即使推广成功了,农民也愿意接受了,到了真正落实在使用中时,老年人无法开展或者开展的效率很低。

3.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

基层林业站属于事业单位,从事的是公益性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主要靠财政拨付。但目前,很多基层林业站的经费都不足。下乡、推广、技术指导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也正是由于缺乏经费导致工作中很多基层林业站都产生了惰性心理,把下基层当成一种负担、把推广工作当成一种单纯的工作,而很少有人真正把推广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对待,真正把精力放在林业推广一线中去。经费短缺已经成了基层林业站从事林业推广工作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二、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发展对策

1.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吸引青壮年劳力参与林业技术推广

加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民培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发明白纸、做讲座、技术示范与指导、新项目的详细解读等工作来加强对农民培训、引导,让农民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并愿意配合新的推广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吸引,通过小额贷款、定向资助补助等一系列措施把青壮年劳力留在当地参与林业技术推广项目,而且要让这些青壮年劳力从经济上获得真正的实惠,从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参与中看到更多的希望[2]。

2.促进林业推广体系与制度的创新

虽然基层林业站属于事业单位,但在不违背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放活经营方式,促进基层林业站的适当市场化。比如开展与企业、研究所、高校等单位之间的联系,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也可以结合自身技术水平,与相关单位共同开展林业技术推广或林业在栽培病害等相关的课题。这样既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又能有效的发挥林业技术推广的优势促进林业推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另外要提高与市场的紧密程度。做到市场与农民需要什么技术,推广什么技术;市场与农民想到的技术,我们可以想的到,市场与农民想不到的技术,我们也可以想得到,千方百计、主动为农民服务。

3.推广项目的制定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加强政策宣传

林业技术推广的制定要彻底改变单纯由政府主导的局面,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在现阶段农村整体思想高度的前提下,我们不能想象农民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心甘情愿的参与林业技术推广而不求任何回报。所以,政府要把公益性与农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合理的论证每一个推广项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策宣传,把推广项目的长远利益、如何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情况向农民做出更多的宣传,使农民了解推广项目。这就对基层林业站的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做到日常工作的四勤,即“眼勤、脑勤、腿勤、嘴勤”,真正成为上联政府、下联农户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枢纽。

三、结语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篇7

产业结构软化对一个省的经济会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对该省外贸结构的影响。第一部分分析了产业结构软化的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第二部分分析了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上,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对其外贸结构的影响,以期对吉林省的外贸发展提供自己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软化;外贸结构;影响

1 产业软化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产业结构软化,通常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知识和脑力劳动的消耗比例逐渐增长,而物质资源和体力劳动的消耗相对减少,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其它类似产业将失去主导地位,其中很多逐渐被以技术和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所代替。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软化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产业结构软化一般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随着技术集约化过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产业发生的变化也是巨大和持续的,整个产业的构成更是对服务、知识、信息等的要求不断升高;第二层意思是指在产业结构演化的进程中,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由过去的主导地位而下降明显,经济服务化的趋势使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渐升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全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吉林省也不例外。

2 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的原因

2.1 吉林省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首先,吉林省个人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个人消费结构是指个人的基本生活、学习、娱乐等的支出的比例关系,并会影响相关消费资料部门发生变动,进而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影响。随着吉林省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主要部分由购买基本生活资料到娱乐、旅游等方面发展,这也可以使消费资料产业的结构发生改变。其次,吉林省的投资结构较过去有所优化。对于高科技和创新产业的投资的增加,将推动这些产业迅速的扩大,从而使现有的投资结构发生改变。第三,整个吉林省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积累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当消费的比例升高时,就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要,相关消费需求会迅速膨胀,这样有利于生产资料部分的迅速壮大,同时,生产消费资料的其它部门也会受到波及。随着投资比例的升高,相关的资本产业发展迅速,这也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以上两个因素的变化都会推动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

2.2 吉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软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商品、劳务的出口加速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紧缺的资源、劳务等进口的增加,吉林省同类落后的产业得到了补充。同时,进口一些新的产品有利于吉林省的对外贸易,但是也抑制了本省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2.3 吉林省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这将推动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软化更向前一步发展。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它当做是生产技术结构,其每一个进步和发展,都会引起产业结构或多或少的调整。例如,有关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进步,会是原来同等规模的产业的能源需求量减少。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新的产业部门会随之产生,与此同时,使用原来技术的产业部门会逐渐萎缩,进而引起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软化。

3 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对其外贸结构的影响

3.1 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对其对外商品贸易的影响

首先,导致吉林省中间性产品对外贸易数量增加。因为结构化产业软化的结构是高科技产业的增加,二高科技的生产和研究,少数几个企业难以独自完成,需要各个企业之间在资金上、人才上和信息上的共享和协作,协作然导致各个企业间分工的发展,分工的进步进而导致某几种产品的产量迅速增加,从而增大了工业制成品在吉林省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其次,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导致该省出现一些过去未曾生产的贸易产品。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软化,产业结构的软化导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进而提升每一个工作者在本岗位上的效率水平,从而导致社会大量需求知识经济产品。故而知识经济产品的需求量也是大幅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人们中使用的比例也是显著增长。这种现象对国际贸易市场的要求升高了,也将促使吉林省的贸易结构向集约化经营前进。第三,导致吉林省产对外商品贸易的价值组成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创造的价值也是逐步攀升。吉林省传统工业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冶炼业等行业,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因而传统对外商品贸易中,吉林省的产多半处于简单加工的状态,相当大比例的产品仅是初级产品,产业结构软化主要依靠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性劳动,在产品中的体现与其它方面不同,主要是大量的先进的研究性活动,这就造成了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原材料和能源的比例下降。而综合全球发达国家的现状,大部分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初级产品向制成品的转换已经完成,工业制成品的产品大夫额增加。

3.2 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对其对外技术贸易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软化让吉林省对外技术贸易的层次逐步提高。最近几年来,吉林省信息技术建设全面铺开,未来50年吉林省的经济技术开发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30%,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发考辛技术,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将有利于提升吉林省的技术贸易质量和水平。其次,产业结构优化将提高技术贸易在吉林省对外贸易的比重。随着吉林省的社会资本进入高科技产业,吉林省加快高新技术发展步伐,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替代过去的产业结构,技术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重上升。

3.3 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对其对外服务贸易结构的影响

首先,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软化导致知识贸易大量出现。产业结构软化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技术贸易的兴盛,各种软件设计、信息、法律等服务贸易成为新的经济项目,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把服务贸易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其次,吉林省产业结构软化导致服务贸易的科技含量迅速上升。在证券、保险等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迅速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连锁超市发展的自动售货机的推广,交通运输中的无人送货车等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服务行业的技术含量,这深刻影响了吉林省对外贸易。第三,产业结构走向软化的趋势使吉林省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大量增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其它服务产业的发展,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目前难以适应服务的需要,吉林省教育发达,大部分高中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所以,高产量的知识型劳动力在未来更是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和今,魏龙.论产业结构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J].企业经济.2009(09)

[2]颜学成.产业结构软化及其影响浅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3)

[3]马云泽.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软化的本源[J].桂海论丛.2006(03)

[4]吴光芸,李建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建设探讨[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02)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篇8

(一)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倾向

大多数高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培养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的空间,导致的结果是: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而从事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学生,则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

(二)实践教学相对较弱,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大多农林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四大部分组成,但课程实践时间和认知实习时间较少,理论讲授较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

(三)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距现代园林发展要求较远现代园林专业涉及的工作范围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不同的层面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不同,对规划要求也不同。宏观层面的工作内容是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和规划,包括对规划地域自然、文化和社会系统的调查分析,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类动植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社会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学科。中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场地规划,是对建筑、设施、地形、给水、排水、绿化等予以时空布局,并使之与周围交通、景观、环境等系统相互协调联系的过程。城市设计是中观园林的重要内容。中观层面的规划成果包括绘制各类地图、概念性规划、分项规划、报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门审批所需的文件资料,其规划设计的内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项目的详细设计。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街头小游园、街头绿地、花园、庭院、古典园林、园林小品等具体详细的内容。

二、园林专业教学体系分析

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偏重于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护,同时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的教学,主要培养风景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设计、施工、管理、栽培养护、植物繁育等方面。

(一)契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园林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所包含的理论、技术和艺术内容十分广泛。园林人才的从业范围囊括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区域性的景观规划。因此,无论哪个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将每个方面的知识学好学精,成为一个适应园林行业各部门需要的通才是不可能的。

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培养具有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园设计、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园林效果图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规划设计事务所、园林绿化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及其他需求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方案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图绘制等工作。

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培养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现场监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园林植物方向: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绿地养护、园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园林、城市建设、农业、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强基础、强实践、突出方向、提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1、课程教学符合教育规律。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从专业教育、园林构成要素认知开始,到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复杂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的传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在开始学习专业课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方向,为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完整的知识体系。新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构架了一个园林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保证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遵照学生意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持续发展的规律要求,突出某一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择业与自主创业的能力。

4、运用学院相关专业优势,依据知识群体组织课程模块,进行开放式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科领域,重视学科交叉培养,突出学院特色,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在课程大纲设置中采取专业方向“模块化”与拓展课程“巧于因借”的手法。专业知识模块化:一是园林规划设计模块,课程包括景观评价、公共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园林表现技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乡土景观、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景观安全、风景区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二是园林工程模块,课程包括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设管理与法规、园林工程概预算;三是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盆景与插花艺术、造园材料、草坪地被植物的应用、园林苗圃;四是艺术设计模块,课程包括3大构成即Photoshop平面设计、3Dmax与动画设计;五是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课程包括环境规划学、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环境安全、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估、恢复生态学等;六是风景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风景区文化历史、风景旅游区规划、风景旅游区管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始终

1、教学实习和专业认知实习全面展开。丰富的游历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增强其对于自然、城市和人文的认知和感悟。

2、专业劳动和专业调查作为培养专业精神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与教学同时进行。通过专业劳动,组织学生进行定期的生产性劳动实践,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园林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当代社会园林行业迅速发展,在园林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中,园林专业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改善学院园林专业学生教学状况不断努力。

结语

上一篇:林业技师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