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管道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3 21:49:50

污水管道施工总结

污水管道施工总结篇1

以市人大《关于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河道整治的决议》精神为指导,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城市发展战略,根据“15100”河道整治工程设想,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将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抗咸二期工程、河道整治和截污纳管工作相结合,更好地解决全市人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为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和*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责任分工与组织机构

根据城建系统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确定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结合抗咸二期工程)由市城建资产经营公司下属的*自来水总公司自筹资金组织实施。为确保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成立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建设协调小组,由杨戌标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光荣担任副组长。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调整为由市建委为主组织实施。成立*市河道整治工程领导小组,由杨戌标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建委朱金坤主任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建委)。截污纳管工作由市城管办组织实施。成立*市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作协调小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何荣坤担任组长,市城管办主任陈红英、市建委副主任丁狄刚、市环保局副局长徐文霞担任副组长,下设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办)。各城区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区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作协调小组。城区河道配水和长效管理由市林水局组织实施。成立*市市区河道配水指挥部,由孙景淼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市林水局局长许保水担任副总指挥。

三、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

(一)引水入城工程。工程设计规模为25方?秒,投资22亿元,是我市改善水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做好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市钱塘江引水工程专项规划》和《*市钱塘江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加强科学调研,进一步论证*市自来水抗咸二期工程和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在工程性质、线路走向、构筑物布置、运行管理等方面结合的可能性,抓紧编制《钱塘江引水入城及抗咸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开展引水入城部分水土保持、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的会审工作。力争20*年6月底完成初步设计及相关前期报批手续,12月底前正式开工,确保钱塘江引水入城及抗咸二期工程2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二)河道整治工程。根据“15100”河道整治工程设想并借鉴前两轮河道整治工作经验,在《*市主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中期目标和实施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密切结合实际,编制完成《*市平原河道整治规划》。

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是:以改善水生环境、净化水质、实施河道综合整治为基础,根据河道的不同功能和所在区域的人文景观需求,结合市区道路建设、截污纳管、景观要求、小区开发、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等,按照不同的标准、要求、风格实施河道整治,确保城市河道生态平衡、景观宜人,满足市民休闲游憩的需要。

在治理方法上实行综合整治与保护性整治相结合。河道综合整治(适用在城市建成区,投资较大)按照规划的河道宽度、河底标高及绿化要求实施驳岸、疏浚、截污、绿化等整治措施;保护性整治(控制性、养护性,投资较小)要在尽可能避免拆迁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河道水生态保护为重点,对河道进行完善岸线维护、疏浚、重点截污、控制和补充绿化带、生态修复等整治措施。计划在20*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二轮11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并适时开展第三轮8条河道的整治工作(综合整治3条,另有5条河道开展保护性整治技术前期工作),确保于20*年12月前完成1至2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20*年计划实施并基本完成11条河道的整治工作(综合整治2条,保护性整治9条);20*年计划实施并基本完成12条河道的整治工作(综合整治4条,保护性整治8条);20*年计划实施并基本完成11条河道的整治工作(综合整治2条,保护性整治9条),到20*年总计完成53条河道的整治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见附表)。

(三)截污纳管工作。开展市区生活小区及公建单位截污纳管工作是实施水环境标本兼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已完成243个生活小区、324家公建单位截污纳管(已投入截污纳管资金近16200万元,共截污水量近24余万吨?日)的基础上,20*年计划完成40个生活小区、130家公建单位及100个以上沿河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作,计划新增截污量4万吨?日。20*年计划完成78个生活小区、300家公建单位及100个以上沿河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作,计划新增截污量6万吨?日。力争至20*年基本完成主城区范围内2万平方米以上的生活小区及用水量超过300吨?月的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工作,使主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75%。

(四)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河道环境,长效管理是关键。根据已制定实施的《*市河道管理条例》和《*市区河道长效管理以奖代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理顺河道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制定政策,改变现有河道的管、养体制,推动河道日常管理的市场化运作。至20*年,主城建成区河道基本实现市场化管理,并逐步向城郊推广。20*年已完成河道配水26.47亿立方米,市区配水河道占河道总量的50%。在此基础上,20*年将继续加大河道配水和保洁力度,并根据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的实施情况,逐年提高河道配水量及河道配水率。到20*年,市区配水河道计划达到河道总量的75%。至引水入城工程建成并运行,市区配水河道将达到河道总量的100%。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河道综合整治,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福于民的实事工程。为确保各项工程如期实施,并尽早建成运行,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应充分认识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集中力量,投入到引水入城和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之中,为工程的顺利实施作出贡献。

(二)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引水入城和河道综合整治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保障工程建设正常实施。

(三)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检查。各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宣传报道,以充分获得全市市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市建委、林水局、城管办等单位要加大对工程实施情况的督查力度,并定期向市政府报告。

污水管道施工总结篇2

关键词 :基桩;管线;影响;保护

AbstractUrban bridges in construction conflicted with existing underground pipelines frequently for a variety of causes. It was usually caused by the overlap between the bridge foundation and the pipeline,adverse influence to the existing pipelines by construction of bridge foundation,etc. From three cases,the paper tried to find effective methods for resolving the dilemma through planning,designing,constructing,etc. And the methods may be referenced to other similar circumstances.

keywordsfoundation piles; pipeline; influenc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快速以及人们对于生活要素的日益依赖,各种服务大众的管线遍布我们的周边,而为了达到对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利用,越来越多的管线暗藏于地下。城市桥梁的建设则越来越多与地下管线形成冲突点。由于城市桥梁与地下管线都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任意一方的建设或使用遭受阻碍都将影响到公众对于公共产品的使用。为避免该情况发生,就需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矛盾的妥善解决。

2 工程实例

以下通过三个工程实例来说明对于桥梁建设与地下管线关系的处理。

2.1上海某高架建设中桥梁与管线的协调

浦东某高架主线桥分为两幅,总宽28m,单幅车行道宽度12m。第十一联位于R=700m的(左偏)圆曲线上,跨径为30+30+40+30+30m,其中跨分别跨越了宽约8.5m的道路、2根架空热力管及规划铁路。第十一联上部采用变截面连续箱梁,梁底为折线,箱梁跨中高度为1.6m,墩支点梁高2.0m,下部结构桥墩采用独柱独立基础,桩基采用D80cm的钻孔灌注桩。高架桥梁的施工因某些原因搁置了较长时间,期间在横穿道路西侧人行道位置进行了拖拉管的施工作业,拖拉管内有多种电力电信的管线,且埋深有7m多,往东则还平行设置有1根浅埋的燃气管与1根雨水管。第十一联右幅的西侧主墩已施工了2根基桩,其他基桩则与管线位置冲突,无法继续施工。初始阶段从本工程整体布局考虑,因牵涉因素过多,改桥梁跨径并不合适,遂考虑右幅的西侧主墩承台顺拖拉管方向调整,桩位相应变化,左幅的西侧主墩承台则跨越拖拉管布置,立柱及上部结构仍按原设计实施。该方案可避免原有管线的搬迁,对于桥梁上部结构也没有变化,但该方案中2根已施工基桩的利用带来一定困难,结构形式的异型及工程材料的稍许浪费在所难免。另外,左幅的西侧主墩基础施工时,将大面积破除横穿道路的路面结构,很难满足施工期间维持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要求。

经业主积极与管线部门沟通,得知该拖拉管所包含多种电力电信的管线均为临时设置,可实施搬迁。业主单位便与各管线单位总体协调,达成一致协议,管线及时得到搬迁,桥梁工程也得以继续按原设计施工,保证了项目的按期实施。

2.2上海某高架建设中对管线的保护方案

浦东某高架最后两联桥由北向南共分为四幅桥,其中三幅已经大部完成,而主线右幅桥即自北起第三幅桥因某些外界因素而未实施。在条件成熟后,主线右幅桥恢复施工,并由东向西开始施工桩基,在施工至P52墩基础时,发现管线布位已有变化,某根重要水管已经完成穿越该高架的施工,该管轴线与高架道路中心线法线成33°37'12"夹角,大致交于P52墩中心线以东约1m,该管外径2.2m,材质为玻璃钢夹砂管,该段管道采用顶管施工,长度为81.914m,竖向标高由-6.6m渐变至-5.1m。据估计,管位平面横向偏差最大在0.5~1.0m。由此导致高架主线右幅P52墩原设计桩基已经无法施工。

经与相关部门协调,因该水管已经施工,且通水时间较紧,不能进行水管管位调整。而受整个工程总体布局,P52墩必须位于原设计位置,因此,该墩桩基需根据水管位置相应进行调整。在保证桥梁设计使用钻孔灌注桩,且桩边与水管管边距离不小于3m的前提下,根据水管的埋深,高架承台及立柱设置在水管上方,对水管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于是设计考虑将承台与水管垂直布置,灌注桩则布设在水管两侧,则立柱及上部结构可按原设计施工。该联箱梁的跨径布置为30m+30m+30m,为等高度箱梁,梁高2.0m,梁宽度为13m,单向三车道,立柱高3.3m,调整后承台长16.5m,宽7.2m,高3.5m,长轴与高架纵轴线成35°夹角,共设置12根D100cm钻孔灌注桩。计算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承台采用Solid95单元,立柱采用Solid95单元,桩采用Solid95和BEAM4单元,土弹簧采用Link8单元。计算模型如下图。

图1 计算模型

Fig. 1 The calculation model

通过Ansys计算得到的承台内力如下图所示。

图2 承矩图

Fig. 2 Moment curve of the Pile caps

图3 承台剪力图

Fig. 3 Shear curve of the Pile caps

考虑到本工程承台受力模式接近梁的受力模式,故按梁的计算模式进行配筋计算,并进行强度和刚度的复核。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组合下,承台最不利截面的抗弯承载能力为103763.8kN·m≥43704.2kN·m,满足规范要求;且据计算,可不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验算,仅需按构造配筋;柱向下冲切的承载能力为20696kN≥14881.9kN,亦满足规范要求。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对承台的抗裂性能进行验算,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裂缝宽度能满足要求。

表1 裂缝计算表

Table 1 Calculating crack width

施工结束后,本桥结构满足要求,顺利通过了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也无异常情况,水管也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2.3上海某小桥设计时对管线的保护措施

2.3.1概况

在本工程设计道路中心线南侧约2.9m处敷设有一根管径3.5m的混凝土污水总管,管底标高在-5.01~-5.32m之间,污水管管顶覆土厚度为5.0~6.0m,而规划河道与本工程道路轴线正交,平面上与污水总管交叉,且在道路跨越河道处需建桥。于是河道、污水总管及桥梁重叠在了一起,具体详见下图。

图4 污水管、河道及道路关系图

Fig. 4 Relationship of the Sewage pipe、the river way and the road

污水总管、河道与桥梁三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干扰会带来诸多矛盾:首先,要在污水总管上方开挖河道会造成管顶覆土厚度减薄,可能无法满足抗浮的要求;其次,直接开挖河道会导致管道上拱,严重时会引起管道接头拉开,造成渗漏水并引起附近土体流失,日积月累,周边土体被掏空,引起污水总管破坏;再次,桥梁下部桩基施工会对污水总管周边土体产生扰动,严重时可能危及污水总管安全;最后,因桥梁是建于污水总管的上方永久构筑物,会影响本段污水总管的日后维修作业。

据查,搬迁该污水管几无可能,而经多方协调,该河道也基本不存在改线的可能性,此外,因河道排水功能及清淤需要,本工程道路必须以桥梁形式跨越河道。鉴于此,维持现状污水总管不动,在水务规划蓝线位置开挖河道,在河道上方建造桥梁的总体方案。

2.3.2桥梁设计

设计将桥梁跨径布置为3×13m,桥梁上部采用常规预应力空心板梁,桥梁下部采用桩+承台+立柱+盖梁的结构形式,基桩选用钻孔灌注桩,避免振动及挤土效应引起污水管损坏。根据道路横断面布置,本桥横向分为三幅,分别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桥及中间的机动车道桥。两侧非机动车道桥距污水总管外缘均超过12.5m,桩基施工基本不会对污水总管产生影响,采用常规的排架式墩台。机动车道桥位于污水总管的上方,需特殊设计。

根据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排水管道与建筑物水平净距,管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一般不小于2.5m,管道埋深深于建筑物基础时,按计算确定,但不小于3.0m。”本方案将总管两侧的基桩中心距拉大到12m,桥梁下部结构与管道的关系图详见下图。

图5桩基与管道位置断面图(单位:mm)

Fig. 5 The sec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the pipe

从图可看出,通过拉大桥梁桩距,桥梁基桩距污水总管外缘的净距大于3.5m,为确保安全,钻孔灌注桩施工时采用护筒打至管底标高,确保钻孔灌注桩施工时,管道基础范围内不发生塌孔。

采取上述措施,桥梁下部结构的费用有所增加,但增加不多。

2.3.3管底及周边土体进行加固

(1)管道保护要求:

考虑到该污水总管的重要性,结合类似工程经验,确定本次污水总管保护要求:单次上拱变形量≤3mm,累计上拱变形量≤8mm。

(2)河道开挖对管道的影响

根据地质资料,本节点范围内地表30m以下均为软弱土层,土体的回弹指数较大,河道开挖时,土体自重应力释放产生卸荷作用,导致河床底土体向上回弹变形。此外,开挖河道卸荷是不均匀的,河道边坡土体向坑内侧移及挤压,引起坑内土体隆起变形。回弹及隆起的综合作用会引起污水总管的上拱变形,可能引起管道接头拉开,造成管道渗漏水,掏空管底地基,造成污水管破坏。

(3)模拟计算

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设计考虑通过对原有管道基础以下及周边土体进行压密注浆加固的方式,增加土体强度,减小土体的回弹指数,将河道开挖时的上拱变形控制在容许范围内。

设计将河道开挖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间接分析河道开挖引起的管道上拱变形。分析采用的河道断面参数如下:河道开挖深度为4m,河底宽度为10m,河道边坡坡度为1:2.5,河口宽度为30m。

根据地质资料,选用计算的土工参数,具体参数见下表。

表2 土层计算参数表

Table 2 Soil parameter list

(4)解决措施

以下列出五种解决措施,并分别予以模拟计算。

第一种措施为计算管底土体不进行加固处理而直接河道开挖引起的管道上拱变形情况。第二~五种措施均考虑在河道开挖前,先对管底及周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以增加管底土体强度,减小土体的回弹指数,从而控制管道上拱变形,不同的是对沿管道纵向加固区长度分为10m、20m、30m及40m的四种情况。

管道注浆加固横向示意图详见下图。

图6 注浆加固断面图

Fig. 6 The section of grouting reinforcement

将加固与未加固各工况的管道上拱变形进行比较,比较图如下。

图7 土体变形比较图

Fig. 7 Comparison of the soil deformation

土体的上拱变形随着加固区长度的增大而降低,当加固区长度超过河口宽度后,上拱变形的下降速率逐渐降低,从上图可看出加固区长度为30m时,河道开挖引起的管道最大上拱变形为3.5mm>3mm,无法满足管道保护要求。当加固区长度加大至40m后,河道开挖引起的管道最大上拱变形为1.9mm,能满足管道保护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考虑在污水管底进行双液注浆加固,注浆深度为5m,注浆加固区长度取40m,注浆孔沿斜向打设,注浆加固时应严格将注浆压力控制在0.2~0.5MPa之间。

2.3.4防冲板设计

为使污水管抗浮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确保污水管管顶覆土安全,设计考虑在管道以上部分河床底浇筑10m条状钢筋混凝土防冲板,为避免冲刷防冲板两侧向下延伸0.7m,具体详见图6。计算得知,河底浇筑钢筋混凝土防冲板后,污水管空管的抗浮安全系数达到1.22,已能满足规范要求。

2.3.5管道内部加固处理

桥梁建好后,因桥梁骑在污水管上方,会造成该段管道维修困难。故考虑于管道内部采取措施对管道结构进行加固,以降低管道损坏的可能性,从而避免该段管道日后的维修施工。具体加固方案是在管道接头内侧设置橡胶止水板并采用不锈钢条固定。

通过以上管内加固处理,即使管道接头产生微小裂缝也不会造成渗漏水,这样可大大降低该段管道损坏的可能性,从而减少管道维修的可能性。

经多方努力,桥梁得以顺利施工,污水管也未出现异常。

3结论

(1)城市管线的排布应符合相关规划,以免产生与其他构筑物相冲突的情况;桥梁设计也应充分收集管线资料,以防在施工中破坏地下管线。

(2)若桥梁与管线冲突问题无可避免,则应从整体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统一协调问题的处理。

(3)桥梁调整在避让地下管线时应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措施,在保证自身结构安全的同时,须落实对管线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刘玉柱.桥梁桩基础对地下已有管线的影响分析[J]. 山西交通科技,2003,157(03):65-66、86

Liu Y Z. The Analysis of Bridge Pile Foundation Influencing on Undergr0und Pipeline[J]. Shanxi Science&Technology Of Communications,2003,157(03):65-66、86(in Chinese)

[2] 鲍锦德,景天然.桥梁桩基施工中管线保护问题探讨[J]. 上海公路,1998,(01):25-26

Bao J D, Jing T R. A discussion on problems of line prot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ridge pile foundation[J]. Shanghai Highways,1998,(01):25-26(in Chinese)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JTG D62-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of PRC.JTG D62-2004 Code for Design of Highway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s and Culverts[S]. Beijing:China Planning Press,2004. (in Chinese)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GB 50101-2005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50101-2005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2005.

[5] 陈辉,王光明,萧岩.地下排水管道的特殊保护方法[J].市政技术,2004,22(03):150-152

Chen H, Wang G M, Xiao Y. A Special Protection Method for Underground Drainage Pipeline[J].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04,22(03):150-152(in Chinese)

[6] 李大勇,龚晓南,张土乔.软土地基深基坑周围地下管线保护措施的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1,23(06):736-740

Li D Y, Gong X N, Zhang T Q.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buried pipelines protection adjacent to deep excav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1,23(06):736-740(in Chinese)

[7] 白云.注浆法保护软土深基坑周围地下管线的原理和应用[J].岩土工程师,1995,07(01):06-12

Bai Y .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Grouting Technique for Protecting Underground Pipes and Facilities around Deep Excavation in Soft Soil[J]. Geotechnical Engineer,1995,07(01):06-12(in Chinese)

[8] 应瑶.修建城市铁路对地下管线的防护[J].铁道标准设计2002, (12): 64-65

污水管道施工总结篇3

走进东莞各镇,处处是热火朝天的管网建设施工景象。

一些路段被围蔽,道路被“开膛破肚”后,一根根巨大的管道埋入地下,匍匐前行;一些地段地面虽然静悄悄,但地下几米深处,顶管机却在“吃力”地施工着,一米一米向前推进……

截至5月10日,各镇街三个批次已新建截污次支管网建设约335公里。为努力完成建设任务,各地形成你追我赶抢进度、争先恐后争上游的良好工作态势。

万江街道:

细分工抓落实 详谋划讲科学

地处水乡的万江,河涌密布,水网交织,48.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内河涌约88公里、外江岸线约90公里。此外,万江毗邻东莞中心城区,东江穿境而过,水环境保护更是令人格外关注。

今年1月16日,市委、市政府在万江召开水污染治理工作现场会。市委书记在这里对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首战要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作为主战场。

为全力推进以截污次支管网工程为重点的治污设施建设,万江成立万江街道污水治理设施工程指挥部,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指挥,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副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在职责分工上,环保分局统筹规划实施和统一监督管理、工程办负责统一建设、水务中心负责统一运营、其它部门密切配合。

在万江街道污水治理设施工程指挥部的基础上,万江还按地理区域设置5处现场工程指挥部,每处现场指挥部由一名街道办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指挥,社区党工委书记作为片区指挥部成员参与治水工作。设立300万元专项经费,专门用于租用办公场地、聘用管理人员、日常办公运作。

在设在万江环保分局的万江街道污水治理设施工程指挥部,记者看到,五十平米不到的会议室内,挂满了大大小小的“作战地图”,万江治水工程进度、每一段已建管网的具置、正在规划的管网走向,一一跃然纸上,井井有条。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又来到大汾围指挥部,办公条件虽然相对简单,但年青的工作人员个个精神抖\,士气高涨。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未来四年万江街道要在原有98.6公里管网的基础上,再新建144公里截污次支管网,总投资约24.3亿元。144公里的建设任务,在全市范围来看都算是大“体量”,而且绝大部分要在2018年前完成。由于毗邻中心城区,万江管网建设面临的建筑拆迁、管线迁改、居民协调等任务,也异常艰巨。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万江街道办事处主任谭全河表示,万江在治水实践中摸索出一些“门道”,紧紧围绕“科学性、全面性、及时性”三大原则,有效推进管网建设。

一是科学性。对辖区内所有街道的排污口仔细摸查,共排查出排水口2078个,重点了解排污口大小、雨污分流情况、排水时间段以及管道排水方向等等,并沿排污口上溯掌握具体排污单位。同时,还对排污口密集的河涌或道路排查了地下管线、周边房屋和构建物情况,将次支管网布设在河涌两侧,并主动将设计方案与社区干部群众沟通,尽量减少实施时的矛盾和隐患。

二是全面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系统性截污思路、路由选择以及布设位置进行系统性分析,近期进行了三次大型专家论证会审,确定了“道路上布设主管,河涌沿线布设次支管网”的思路。同时,污水管网整体路线设计突出截污实际需要,与河涌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三是及时性。按照节点要求制定了专门的工作路线图,提前向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审批,并简化内部审批流程,专人跟踪督办;根据现场实际和属地情况,排出现场施工难度重点,按照工程规模合理划分施工标段,设置每个标段工程合适规模。现场施工难点重点得当,从而保证了每个标段都能在1年内基本完工。

根据规划,万江管网将分为四批次建设。第一批全长14公里(实际管道长17.8公里)预计今年10月全面完工;第二批全长18公里(实际管道长23.3公里)在今年3月已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预计6月份开工,明年年中完工;第三批全长102公里预计在今年6月前完成施工图设计,9月前完成施工招标并进场施工,明年年底前完工;第四批主要为全街道范围查漏补缺,再建设截污管网6公里,实现截污管网全覆盖。结合工作实际,今年万江街道将力争完成截污次支管网建设26.06公里。

樟木头镇:

压工期抢进度 土办法求实效

樟木头镇地处东莞东南山区,石马河穿城而过,流经全镇约10公里,可谓樟木头的“母亲河”。“水安民乐、水活业兴、水灵城美”,樟木头镇党委书记、镇长周伟森认为,治水既是对市委、市政府部署的贯彻落实,也是樟木头镇“做强城市功能、做美城市环境、做强城市产业、做实民生实事”的内在要求。

认识超前,思路清晰,行动迅速。2012年樟木头镇就在全市率先编制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专项规划》,并把原计划2014~2020年共7年的建设期缩短为5年完成,争取2018年底全部建成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按照“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超前实施”的原则,结合河涌主干体系和分水地形,系统科学布局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其中,主干管网分别沿着地势低洼的石马河、官仓河两侧铺设,利用山区盆地自然汇聚条件,从终端截污往上游面源集中区域截污延伸,与污水处理厂构成主动脉;次支管网系统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区建成”的思路,对全镇排水管网和排污口进行全面梳理,依据地表高层和污染源,规划合理的截污次支管网走向。

为抢抓工程进度,樟木头镇第一批次支管网(2014~2016年)工程施工中,分6个标段同时施工,形成时效竞争和资源共享,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于去年11月底完工。工程总长38.7公里,比原计划增加了6.7公里,工期却缩短了35天。4月21日,该工程通过验收,又比原计划提前了30多天。至此,樟木头镇第一批次(2014~2016年)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任务全部完工,长度排名全市第二、进度排名全市第一。

随着工作人员,记者来到八基园林一体化地埋式自动抽水泵站。该泵站就是此次新管网建设工程中新修建的一处泵站,每天至少可抽集3000吨生活污水进入主管道中,然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在柏地桥上,记者又看到一处排渠出口筑起一小段水泥围堤,岸边一台马达在工作人T看守下轰鸣作业,将池内污水抽入排污主管道。据介绍,全镇共建设了4个这样的临时污水处理泵站,将暂时未连接管网的污水抽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将市委书记提出的“至今年年底,两河流域未经有效处理的排污口,必须全面封闭”的要求落到实处。

“污水管网好比‘人的血管’,必须抓紧做好。”在镇委书记周伟森看来,没有污水的有效收集,河流水质难以根本改善。目前樟木头镇已累计完成了79公里的管网建设,可收集全镇一半的污水量,今年6月、9月将分别启动第二批次35.9公里(2015~2017年)、第三批次42.7公里(2016~2018年)的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届时污水处理率可达到70%、96%。

长安镇:

化压力为动力 变焦点为亮点

长安,中国经济千强镇之首,因坐落茅洲河畔(深莞跨界的茅洲河是广东省重点整治的“六河”之一),亦成为此轮东莞治水攻坚战关注的焦点。

2016年11月11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水污染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就在长安镇召开,2017年3月9日上午,全市18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项目动工仪式又在长安镇举行。与此同时,2月17日,长安也成为首批被市委书记约谈的7个镇之一。

变压力为动力。约谈会过后,镇委书记何绍田带队赴佛山学习治水经验,进一步优化管网建设方案。根据长安镇截污次支管网实施计划,力争今年年底全面完成镇内8条内河涌截污管网长约68 .45公里的建设,到2018年底,累计建成截污次支管网约129.89公里,基本形成截污治水一体化格局。

层层压实责任,积极落实建设任务。一方面,压实属事责任,成立镇茅洲河污染综合整治指挥部,由镇委书记总指挥,下设七个工作组,由相关分管领导任组长。另一方面,压实属地责任,由镇长担任长安镇“河长”,镇班子领导担任各内河涌“涌长”,各内河涌流经社区的社区党工委书记任段长,形成“河长――涌长――段长”三级责任架构,明确各级职责,加强分工协作。

创新建设模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将新民排渠、长青渠等7条河涌的疏浚及环山渠等5条河涌的截污管网建设打包作为一个项目包,采用项目总承包建设模式,由中标的EPC服务商承担项目设计和施工等工作。该项目已完成公开招标,由中标单位中电建水环境公司负责建设。

近日,记者来到长安镇,在长青渠截污次干管工程长青路路段的两个施工点看到,现场已经进行围蔽,工人正在打止水桩。据介绍,长青渠截污次干管工程位总长18.5公里,管道内径为400至1200毫米,检查井、闸阀井等各种井类共623座,主要包括截污次干管网工程、结构工程、道路拆除和修复工程、给水管道及燃气管道改迁等,该工程项目沿长青渠道路建设截污干管,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随后,记者来到在长安新区污水处理厂,偌大的一片土地上,一座“巨无霸”的污水处理厂格外引人注目。在其旁边,就是“步步高”手机新工厂的工地,此刻正在热火朝天地打桩施工。工作人员介绍,长安新区污水处理厂项目总占地400亩,处理总规模为40万吨/日,首期项目(20万吨/日)已于近日试运行。“随着截污管网建设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厂为改善长安水环境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工作人员说:“在寸土寸金的长安镇,政府能拿出如此大一片土地建设污水处理厂,充分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污水管道施工总结篇4

第一章当前的环境形势一、“**”期间环保工作取得的进展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争做国内大城市还环境污染历史欠帐的模范和生态建设的模范”的要求,通过第一轮、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积极推动环境保护从传统污染治理向以环境优化发展的方向转变,使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全市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向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进一步创新了环保工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市政府成立了市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建立了“沟通协调、检查督促、跟踪评估和信息反馈”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一致、有序高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了综合协调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进一步形成了保护环境的合力。市人大、市政协加强检查监督,对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市政府各委办局和区县政府本着对主管领域和所辖区域环境保护负责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推进环保工作。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有力推进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工作。(二)进一步完善了环境基础设施

建成了石洞口、竹园、白龙港等一批大型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和郊区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600多公里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1万立方米/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2%。建成了御桥和江桥垃圾焚烧厂、美商垃圾综合处理厂等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设施,建成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55%。建成了591平方公里“基本无燃煤区”,其中内环线以内建成“无燃煤区”,2个电厂3台燃煤机组实施烟气脱硫工程,吴淞工业区建成了集中供热网。(三)进一步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强度

以推进污水厂及其管网建设和污染源截污纳管为突破,大力促进城镇污水和工业区污水治理;以“基本无燃煤区”建设、清洁能源替代、机动车和扬尘污染防治为重点,严格控制中心城污染负荷;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导,集中力量推进吴淞、桃浦、吴泾工业区和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期间,全市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到了大幅度降低,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降低了50%和42%。(四)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监管

着力从法律法规、环境标准、政策引导和监督执法等方面入手,强化污染预防,规范排污行为,提高准入标准,加大监管力度,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修订了《**市环境保护条例》,颁布了7部环境保护规章;制订了一批行业环境标准,了一系列技术规范与管理规定;出台了郊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补贴政策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加大了污染源监管力度,对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实施了在线监控,对超标频率超过50%的重点监管企业责令其限期治理,重拳打击了污染严重的劣势企业。(五)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

“**”期间,本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近三年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保持在85%以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2天;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黄浦江下游水质持续改善,上游水质基本保持稳定,苏州河水质稳中趋好,中心城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吴淞工业区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工业区的先进水平,桃浦工业区消除了恶臭污染;中心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成功地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持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的环境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年**世博会的环境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与建设生态型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仍有相当距离。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部分河流依然黑臭,主要空气质量指标明显劣于纽约、巴黎、首尔、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欠帐仍然较多,部分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尽管“**”期间全市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到大幅度降低,但环境污染负荷仍然相当高,污染物排放总量超出了环境容量和国家容许排放总量,“**”期间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任务有欠帐。(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

全市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历史欠帐。中心城污水收集管网尚未完全覆盖,排水系统存在空白区,部分地区雨污水管道混接现象严重,市政泵站雨天溢流放江污染负荷高;竹园和白龙港等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郊区城镇污水收集治理步伐跟不上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尚未构成污水治理框架体系,污染源截污纳管率不高,城镇污水处理率仍然较低。全市各类工业园区数量众多,环境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约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污水收集、治理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工业废水直排现象严重。全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现有的无害化处置能力不足。(三)环境污染源还未得到全面控制

1、水环境污染源直排现象仍然严重。全市约有20%的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治理设施老化,超标排放现象十分严重;中心城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对排水系统雨污混接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够,导致污水直排河道现象不能消除,初期雨水对中心城河道水质污染影响大;郊区近50%房产开发项目的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没有同步配套建设。

2、大气环境污染源治理形势十分严峻。本市煤炭消费量与日俱增,煤烟型污染突出,尤其是近年来能源供应紧张造成了对燃料质量的控制要求下降;电厂污染负荷高,其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比例已从**年47%提高到目前60%;机动车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高污染车辆占相当比例,冒黑烟现象时有发生,中心城交通干道空气污染超标严重;市政道路工程防尘措施尚未完全到位,施工地段扬尘污染仍较严重。

3、劣势企业违法排污时有发生。近几年环境重点监测和专项执法发现,本市仍有部分行业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排放,甚至超标排放;仍有部分工艺落后、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在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下进行非法建设,或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四)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郊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欠账多。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大部分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污染河道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治理;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流失比较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潜在影响较大;农村尤其是城郊结合地区的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违法搭建现象严重,人居环境欠佳,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五)环境监管能力尚有欠缺

目前,本市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在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方面,现场甄别水平低、覆盖面小、应急响应处理力量薄弱;在日常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监测设备难以满足国家标准更新提高的要求,仪器设备配置不足;在污染源监管和执法方面,监控手段有限,执法装备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在核安全与电磁辐射监管方面,辐射环境安全应急能力较薄弱,辐射监管能力已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环保信息化管理方面,缺乏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分析和信息化水平低下,难以实现信息快速共享和为科学管理服务。三、“**”面临的环境形势

“**”时期是**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本市环境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契机。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搞好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保证。**发展进入新时期,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为解决结构性污染和环境污染历史欠账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时期也是**全面发展的“矛盾凸现期”,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更加突出,环境与发展矛盾突显。**经济发展将要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生产规模将不断扩大,人口规模继续增加,致使**面临的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充分认识本市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战略性,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环保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一)环境与发展矛盾凸现,面临更大挑战

一是本市将继续发展电力、化工、钢铁等行业,大幅度削减排放强度和有效控制排放总量的难度加大。二是电力需求将持续上升,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长期存在,煤炭消耗量增长幅度较大,二氧化硫、烟粉尘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治理更加艰巨。三是机动车总量将保持迅速增长态势,汽车尾气排放量日益增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浓度超标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四是郊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滞后于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五是生物技术应用与快速发展,生物活性物质等污染物对城市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和风险。六是社会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生各类新的污染,大量电子电器类废弃物、有毒有害建筑装饰材料等非传统废弃物污染将不断上升。七是部分老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治理设施老化、管理不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生物性废物等管护不严,存在引发环境事故的风险。

上述七大矛盾,将导致环境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都将不断增加,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新技术、新产品、新物质对水体、空气、土壤环境带来新的影响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二)污染物排放总量将继续增加,控制难度加大

“**”期间,本市人口规模将继续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为9%以上。到**年,本市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19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约85%,经济总量增长50%以上,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如果按照目前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估算,污染排放量将急剧增加,污染物总量控制压力巨大。

国家对东部发达地区环境污染控制要求高。“**”我国确立的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而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5%。经国家环保总局核定的本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25.9万吨/年、二氧化硫38万吨/年。可见,“**”期间本市污染物控制与削减任务相当艰巨。(三)区域性跨界污染影响问题日显突出,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周边城市经济将快速增长,污染排放强度也将不断加大,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杭州湾沿岸的流域性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显突出,区域性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影响,导致大气污染加剧。跨区域环境污染影响将日益凸现,环境问题趋于共性化,环境质量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四)世博会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任务非常艰巨

举办**年**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机遇,也是**接受世界各国人民全面检阅城市环境形象的巨大挑战。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具体要求,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力佐证,也是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环境质量与举办世博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步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率先实现“三个转变”。围绕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这一发展主线,按照“有利于城市布局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的要求,持续改善本市环境质量,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科学发展,争做国内大城市还环境污染历史欠帐的模范和生态建设的模范,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进一步全面提高**整体环境质量。二、基本原则

——多还旧帐,不欠新帐。全面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开发活动做到环境基础设施先行,努力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降低排放强度,削减排污总量,实现增产减污。

——以人为本,环境优先。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污染治理思路,推进清洁生产和源头防治;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健全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制造者回收、得益者补偿的环境经济体系,完善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增强政府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

——突出重点,确保实效。正视当前环境状况和未来环境形势,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滚动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分阶段解决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问题,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不断巩固、扩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成效。

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三个并举”,即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举,更加突出源头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完善并举,更加强化机制创新;中心城区与郊区并举,更加注重郊区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即全市统筹与以块为主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三重三评”:即在全面推进中重治本,综合治理中重机制,资金投入上重实效;环境保护成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科学数据评定。三、环境保护目标

到**年,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框架体系,以良好的环境质量迎接**世博会的召开。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形成全市环境保护总体格局,城市发展更和谐;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城市环境更安全;环境监管体系不断优化,环保监督执法能力得到提升,城市管理更科学;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健康舒适,城市生活更美好。

第三章主要任务一、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与完善,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环境治理设施,确保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到**年,全市城镇污水二级生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危险废物全面得到安全处置。(一)城镇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与完善

按照中心城与郊区并举,污水处理厂建设与管网建设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截污地区雨污管网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期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0万立方米/日左右。

中心城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加快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建设,加速雨污混接地区排水系统改造,完善空白区的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实现中心城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对部分厂群矛盾突出的污水厂进行综合治理。郊区新城、新市镇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为重点,按照本市“1966”城乡规划体系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污水治理设施覆盖90%以上的郊区城镇,大幅度提高郊区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地区污水治理力度,具备纳管条件的中心村产生的污水应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对分散的、边远的自然村落产生的污水因地制宜采用工艺流程简单、污水处理高效、投资运行费用低廉、操作管理简便实用、占地少的处理工艺技术与设施,不断提高农村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理效率。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要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布局、统一规划;要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保证污水厂建成后实际处理量不低于建设规模的70%,服务范围内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不低于80%;新建污水厂应采取除磷、脱氮工艺,对现有污水厂应逐步实施除磷、脱氮技术改造;要切实重视污水厂的污泥处置,加强污泥处置设施建设;要与供水、用水、节水与污水回用统筹考虑。(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

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按照城郊统筹的方针,构筑全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通过分类收集和处置利用的两个普及,建设与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全面提高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到**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高标准建设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完善中心城生活垃圾转运、处置系统,对环保不达标的处置设施进行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消除污染与安全隐患。组团规划建设郊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对现行简易垃圾处置场进行综合治理与改造,因地制宜规范化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相配套的收运系统。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要做到产出数量和收集处置能力的动态平衡;要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消除安全隐患;要建立处置有序、配置合理、技术可靠、环保达标的处置系统。(三)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处置系统建设

按照分类指导、妥善处置、安全有效的原则,加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形成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全面安全处置。

继续完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收集与安全处置系统,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优化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布局,形成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产业布局。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设施,重点解决无法综合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出路。应对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发展,高度重视生物废弃物收集处置系统建设,确保城市环境安全。(四)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三个集中”为根本举措,全面完善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郊区高起点、快速健康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着力推进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和完善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实现工业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消除污水直排现象。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部分有条件的工业区实施集中供热。建立和完善工业区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储运设施,纳入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系统。

所有保留工业区做到“一区一案”,按计划完成开发地块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纳管工作,对未完成污水处理任务的工业区不得新建、扩建、改建产生污水的项目。新建工业项目按产业分类和污染物排放特性选址于环境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园区。二、控制环境污染排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做到增产减污,削减排放总量。到**年,全市环保重点监管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95%以上,燃煤电厂完成烟气脱硫改造,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80%以上,建成区全面建成“扬尘控制区”,郊区建成“烟尘控制区”,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控制目标,全市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和降尘量分别降低10%和20%。(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到“**”期末,全市水环境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5.9万吨,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38万吨。

制定行业、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配方案,明确污染削减责任,制定考核和调控办法,使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成为推动行业、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按照“条块结合、区域控制为主”的原则,将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任务分配到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县政府和中央在沪企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县政府和中央在沪企业对完成本行业、本地区总量控制任务负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动态管理,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和超总量排污。全市开展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在核发过程中明确排污总量指标和分阶段削减要求,对违法建设项目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从本行业和本地区的核定总量中调剂获取,没有获得总量指标的项目不予审批。

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跟踪监控,完善企业排污申报制度,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监督检查。定期对主要行业和各区县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和公布。(二)水环境污染源治理

大力推进中心城、郊区城镇和工业区污染源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污染源截污纳管率不低于80%。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监督与管理,对所有污水厂实施在线实时监控,严禁超标排放。

进一步加强对水环境污染源监管,完善水环境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重点加大对环保重点监管企业的治理和改造力度,确保重点监管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结合地区污水管网建设情况,根据纳管条件分类制定并实施水环境污染源治理计划,对超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保证达标排放。

加大合流制泵站排水系统改造力度,削减雨天泵站放江污染负荷,努力降低城市面源污染影响。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深化畜禽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水产养殖和航运船舶污染。(三)大气环境污染源治理

全面实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同步实施高效除尘,逐步开展低氮燃烧技术改造与试点示范,大幅度削减本市电厂污染物排放量。

控制削减高污染燃料,禁止高污染燃料在本市的流通和使用,严格控制燃料中的含硫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比例,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

积极推进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在线监控,实施工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程。对大吨位锅炉开展烟气脱硫和高效除尘达标改造,对中小炉窑逐步实施清洁燃烧技术,对超标排放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保证达标排放。

全面开展“烟尘控制区”和“基本无燃煤区”建设,深入推进各类炉窑和工业生产设施的烟尘控制工作,严格执法监管,基本杜绝烟囱冒黑烟现象。积极推广示范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扬尘污染控制工作。

加强工艺废气治理,对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实施监控。积极开展生物质能生产与应用示范。(四)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加大机动车污染控制力度,按照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进程,逐步严格新车排放标准,促进车辆更新,有效遏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增长态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加快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在用车辆,制定适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机动车能耗、排放和淘汰标准。

加强在用机动车污染监督管理,完善在用车检测制度,健全机动车污染检测网络,强化路检执法和停放地检查,加强在用机动车报废管理。鼓励公交和出租行业使用清洁燃料车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及时调整地面交通公交网络,有效减少地面机动车流量。建立健全互相联动的长效执法机制,开展日常执法监察。(五)固体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

以政府推进、行业自律为手段,制定并实施有关行业自律规范,积极推进和带动重点行业废物源头减量化工作。固体废物重点产生行业和企业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效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加快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化进程,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工业企业资源利用量、中间处理量、废物排放量的申报制度。加强废品回收行业管理,提高废纸、废玻璃、废旧金属等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探索废旧家电等电子产品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废旧物品回收网络,制订企业报废产品召回制度。

推广使用再生产品,简化产品包装,推行包装减量化,率先在公共服务业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限制难降解和难以回收利用材料的使用。(六)危险废物污染防治

加强危险废物源头控制。强化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五大行业的监督管理,淘汰危险废物产生量较大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全市危险废物产生总量控制在**年水平;全面实施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申报制度,实现市、区(县)两级动态管理,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在20**年之前率先实施;加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管理,落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

提升现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企业水平。制定并落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企业的准入制度,调整和淘汰落后工艺、技术的处置利用设施和企业;加强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企业的执法检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提高综合利用和处置企业的污染防治水平。

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健全市、区(县)二级危险废物监督管理体系,对医疗废物、废铅酸电池、废机油等实施重点监管,加强对实验室废弃化学试剂、电子类危险废物等的监控;加强危险废物产生企业自行处理处置设施和转移联单制度的执法检查,加大对危险废物非法流失和非法处置的打击力度,强化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的监管;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和执法效率。(七)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监管

建立和完善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建立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点,构建核与辐射安全监控网络。加强对放射源生产、使用、销售和进出口的安全许可管理和监督,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换发,建立并完善放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放射性废物处置库、贮运系统和防盗系统,切实提高放射性废物收贮、处置能力,确保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加强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努力控制和降低电磁辐射污染。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着力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的应急、监控和处置能力。三、深化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以截污治污为根本手段,继续深化全市河道整治,显著改善河道水质;依托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重污染地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到**年,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质持续改善,吴泾工业区环境整治实现规划目标,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功能区要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基本完成,世博会场馆区域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示范园区。(一)水源地环境保护

加强水源地污染控制。坚持保护优先,实施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优先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防止居民生活污染和旅游业环境污染。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促进工业污染治理,推进工业企业向保留工业区集中。高度重视水源地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控制,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量有机污染物等监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及其生产模式,继续加强农业污染控制和畜禽污染治理力度。继续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管理,建立河流水系的滨岸缓冲带,控制并削减面源污染。

积极引入水源地补偿机制。制定、实施郊区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建设补贴政策,鼓励加快水源保护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污水纳管治理进程。制定产业引导扶持政策,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扶持,引导水源保护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加速淘汰高污染行业和劣势企业,鼓励清洁型生产。扶持和促进水源保护区内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发展,制定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的政策,吸引生态型农业建设项目优先落户水源保护区内。

提高水源地风险管理意识。构建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的有效防范体系,切实降低突发事故发生的概率。建设和完善水源保护区水路运输管理系统,有效防止船舶污染,全面禁止在水源保护区水路运输危险品。建立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完善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安全防范和应对能力,建设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物资储备中心,提高应急处理处置能力。进一步开辟长江供水水源,建立黄浦江和长江两江取水多水源供给的格局,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二)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

以截污治污为根本手段,继续深化全市河道整治。认真排摸直排河道污染源,完善截污纳管设施。综合应用生态治水的技术方法,以沟通水系、调活水体、修复与重建水生生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从根本上改善全市河流水环境质量。

中心城河道治理,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手段,逐步解决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现象和合流制地区排水泵站雨天放江污染河道问题;实施综合调水,对河道水流进行科学调度,并对河道污染底泥进行疏浚。郊区河道治理,在截污治污的基础上,全面清理整顿河道岸边的违章搭建和垃圾杂物堆放,疏拓河道,调活水系,保障河道水流畅通;农耕地区河道两岸,因地制宜建设滨岸缓冲带,有效削减面源污染影响。相对封闭的河道水系和景观水域,重点开展水体就地强化处理,提高自净能力。(三)噪声污染防治与餐饮业整治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区域环评、规划环评提早介入噪声污染防治的规划控制措施,对各类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细化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工作,扩大“环境噪声达标区”、“安静居住小区”的创建范围。加强噪声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和治理,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等实施专项监测、报告制度,对夜间施工作业实施严格审批制度。加大防噪降噪工程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市政道路交通噪声防治措施,通过规划拆建、设置缓冲带、安装防噪声设施、房屋功能转换等措施逐步解决城市交通噪声扰民现象。

依法加强餐饮业污染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对油烟净化产品市场监控,加强对废弃食用油脂产生单位和回收定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切实解决餐饮业与居民的矛盾,减少污染扰民,保护人民健康。(四)重点区域环境整治

集中力量,对污染严重、环境敏感地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相关的规划内容,落实重点区域环境整治任务。

巩固和提高苏州河治理成效,进一步开展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基本完成苏州河综合整治任务,逐步将巩固和提高苏州河环境质量转入长效管理范畴。

全面开展吴泾等工业区环境整治,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切实改善吴泾等地区环境质量。

加强世博会场馆地区环境整治,按照“生态世博”的理念,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推进世博会园区建设和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依据生态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强度和潜力,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范围和功能定位。围绕生态型城市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承载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到**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以上。(一)城市生态建设

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按照生态敏感程度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程度,划分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明确各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确立本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控制不合理的资源环境开发活动。建立以城市生态安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建立与完善全市生态安全监控和预警系统。

优化城市绿地/林地/湿地生态系统。针对全市绿地、林地、湿地系统,开展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估,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中心城以公共绿地、郊区以生态公益林和湿地公园为主,按照群落稳定、景观协调、生物多样的原则,构建全市绿地/林地/湿地系统。在改善城市景观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构建水绿生态廊道、斑块系统。

提高生态意识,倡导生态文明。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将公众参与纳入政府决策中;通过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向市民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普及;在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开设环保专题课程;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反馈渠道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二)农村生态建设

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思路,结合本市“1966”城乡规划体系格局,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为抓手,大力推进创建活动,以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善等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质量。

搞好畜禽养殖场达标治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贯彻实施《**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根据郊区畜禽养殖规模和区位,合理布局,加大规模化、生态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力度;加强畜禽养殖场的执法监管,严格核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污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加强依法管理,促进畜禽养殖场污染达标治理,控制畜禽污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畜禽粪便收集处置系统,开展以农村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种养结合为主要模式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生态工程,推进畜禽粪便规范化还田,实行资源化综合利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化肥、农药品种结构和施用技术的改进,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优化农田土壤结构;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农田秸秆禁烧区域;制定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最佳管理措施,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到**年,全市氮化肥亩使用量比**年减少15%,中高毒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和修复,建立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加强农产品基地环境监管,严格监控环境质量,建立环境监测和质量评价体系。(三)自然生态保护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检查和日常管理,确保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按照部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大对崇明东滩和九段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湿地资源保护。妥善处理好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对长江口、杭州湾边滩湿地资源进行科学划分和分类动态管理,协调湿地资源开发行为。通过建立湿地公园、湿地湖泊等方式,对受损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功能补偿与修复。控制内陆湖泊湿地环境质量下降趋势,结合湖泊、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湿地生境条件。

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全市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综合信息库。加强外来物种监管,建立外来生物引种程序和审核制度,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态保护。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外排污水处理水平,削减陆域污染物入海量,加强港口和船舶油类污染物的治理,建立近岸及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建立海洋环境事故的应急系统,提高事故处理能力。(四)崇明生态岛建设

围绕崇明生态岛总体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研究建立符合国际生态建设潮流、接轨国际标准、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科学评估生态岛建设进程。编制完善生态岛环境保护规划,全面落实环境污染源整治计划和生态建设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生态岛区建设。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新城、综合型新市镇和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在休闲型新市镇、中心村和旅游景区探索建设生态化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套建设相应的污水收集管网。到**年,三岛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辟建崇明三岛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区域,建设集约化环保产业园,实现三岛固体废物的安全、有效、无害化处置。

生态林地系统建设。在三岛地区构建完善的生态林地体系,重点推进环岛防护林、道路防护林、工业区隔离带、水源涵养林和旅游区景观林的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

生态村建设。积极落实“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为目标,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生态村建设。五、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意识,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要求,有序推进本市循环经济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6%。(一)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结合实际,从生产消耗、生活节能、废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依靠科技进步,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优化循环经济的发展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按照“资源集约使用、产品互为共生、废物循环利用、污染集中处理”的模式,在巩固和完善本市循环经济试点基础上,制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指南,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开展工业园区或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

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关于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巩固和推进本市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对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全力以赴增加天然气资源,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逐步形成多气源供应格局。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重点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加大生物质能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三)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

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淘汰和环境准入、能效评估机制,强制执行国家制定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控制高能耗、低附加值项目的准入,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高耗水行业用水限额制度,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在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推广废水循环利用,加速淘汰劣势污染企业,大幅度降低工业废水排放强度。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能耗高的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确立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对汽车、空调、冰箱、风机、水泵等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严格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对铁合金、小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中的高污染、低效益企业,有步骤地实行关停或技术改造。(四)积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在全市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并逐步深化和完善考核标准,建立严格的复核机制,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继续推进国家生态区(县)、环保模范城区、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发挥**特色,开展绿色居住小区、绿色街道、绿色商业区、生态村等生态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环境友好企业、环境友好工程的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自愿采纳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自觉遵守各项环境法律法规,自觉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六、强化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适应环境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监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环境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水平。(一)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面提高本市水环境、空气环境、噪声环境、核与辐射环境等监测预警的总体水平。着力提高本市环境质量监测及预报的频率和精准度,强化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特殊因子监测,增强对环境辐射水平的动态变化监测能力。(二)环境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

加大对各种环境污染源的监控、执法力度,提高污染源现场监察和执法能力。以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管理,以装备建设为基础提高对环境污染源的取证和执法能力。(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大幅度提高对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环境事故应急监测、指挥装备水平,加强核与辐射事故、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应急联动、提升应急处置辅助决策水平。(四)环境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

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适应环境管理新形势,满足国家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的监测要求。提高实验分析精度,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的变化趋势。(五)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

构建市、区县两级环保部门的业务网络,开发和完善监管、监测、监察等各类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全面提升污染源、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提升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水平。(六)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环境保护发展的环保干部人才队伍。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整体实力,重点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注重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运作体系和保障措施,实现人才工作新的突破。

第四章保障措施一、制度创新,完善环保体制机制(一)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环境监管新机制

1、健全环境监管体制,理顺职责分工。健全“政府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强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推进机制,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提升环境监管实效。

2、建设“三监”联动平台,加强监管力度。协同监测、监察、监管部门,完善环境污染源监管工作会商制度,坚持监测为执法服务、执法为管理服务的原则,及时沟通情况、发现问题、商议对策,以监测数据为基础、以现场监察为重点,以严格执法为手段努力构建“三监”联动平台,不断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

3、完善强制淘汰制度,强化限期治理。根据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制订和调整强制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目录。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施限期治理,治理期间采取限产、限排措施。对逾期未治理或者未达到治理要求的排污企业依法严肃查处。对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或者严重超过总量控制要求,且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环保劣势企业,以及与区域功能定位严重不符合,污染排放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单位,责令停业和关闭。(二)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实行环境保护政绩考核

1、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坚持和完善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环保绩效考核。按照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的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对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加强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检查,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并把区(县)交界断面水质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基层环保工作,中心城推进网格化管理,郊区完善乡镇、街道环境管理责任体系。

2、建立环保绩效信息制度。把节能降耗、污染物排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每年公布全市、各区县和主要行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充分体现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三)完善环保投入机制,建立环境税费政策

1、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将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并逐年增加,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值保持在3%。加大政府在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环保、水源地保护和环境监管能力等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各项环保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项目计划。强化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绩效和项目后续管理,提高财政性环保资金的投资效益。

2、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开拓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建设,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境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污染者付费”机制,体现治污责任,降低治污成本,全面实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收费制度,研究制定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以及对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征收超标排放费的相关政策,逐步加大排污收费力度。全面推进污染治理项目招投标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委托污染治理等方式,加快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市场化进程,推行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化运营,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和设施运行。

3、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费政策。制定实施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友好、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清洁能源、脱硫电厂等企业、工艺、设备和产品给予财政扶持等政策优惠。健全水源保护区和其他生态敏感区域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机制,研究制定COD超量减排的相关鼓励政策,探索环境容量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以及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二、法规建设,加强执法监管和污染预防(一)加强地方法规建设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按法定程序加快地方环境保护立法,健全环境法规体系,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形成以《**市环境保护条例》为核心,相关法规、规章相配套的地方环保法规框架。制定**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污许可证管理的相关办法,明确总量目标、总量统计制度、污染行业总量控制规定和工艺能耗限定、总量分配机制等内容,全面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做好机动车污染防治、医疗废物污染防治、辐射污染防治、工业区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立法准备工作。积极推进促进循环经济、自然生态保护、化学品环境管理、生物安全管理、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等立法项目的研究工作。制定环保行政执法操作规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二)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

加强技术法规类环境标准建设,使环境质量标准成为环境管理战略目标的核心,使污染物排放标准成为环境监督执法的有力手段。加强技术支持性环境标准建设,推进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大力推进绿色环保产品类环境标准建设,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业行业节能、节水标准,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研究制定一批在执法过程中急需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标准,加强技术规范、规程研究制定工作。制定钢铁、化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道生态修复、生态化污水处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副产物综合利用、生态村创建、农业生产最佳实用技术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等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和标准方法研究,推进土壤、地下水监测指标体系和标准方法的研究。(三)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

1、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专项执法行动,加大企业环境监督力度,杜绝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对违反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的污染项目,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三同时”、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偷排和超标排放污染物、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污染饮用水源等环境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打击。

2、突出污染预防,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积极探索政策环评,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努力从决策的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对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规划,规划审批部门不予审批规划。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污染治理、达标排放等方面严格审批项目环评文件。对没有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的保留工业区暂停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环评审批。对重大环境工程项目,要实行环境评估和后评估制度,确保提高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加强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现场检查和监督管理,探索环境监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得到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管理程序,切实把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关。

3、控制污染排放,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并落实到排污单位,并将削减污染物的责任落实到各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总量超过控制目标的区域或行业,应限期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并严格控制增加污染的新建项目。

4、加强排放管理,完善排污申报和许可制度。对污染源排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推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完成对重点污染源的发证工作,继续削减排污总量,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对不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的部分行业的企业,从严发放排污许可证。(四)强化环境监管能力

1、加强执法监管,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装备水平,强化环境执法手段,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切实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进环境司法,对难以落实到位、拒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横向联动,推动环境保护执法工作。

2、完善应急体系,提升应急能力。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防范体系与预警机制,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加强应急监测和处理设施装备,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中心,全面提高突发环境事故的应对能力。建立世博会期间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对崇明生态岛、世博会、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等重点敏感地区强化环境监管,有计划、分阶段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测与评价。三、科技引领,强化环境管理支撑能力(一)开展环境科技创新研究

1、强化环保科研。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科技计划,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需求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加强环境与健康以及生态安全、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技术水平。凝聚全市环保科技人员,形成一支环保科技专家人才队伍。

2、积极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本市环保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替代。(二)构建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1、构建**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展环境安全及管理支撑体系研究,以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管理能力与效率的提高,建立环境安全评估方法体系,综合预测经济、能源和环境污染,重点确定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目标、排放量、削减量。

2、建立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对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能力,建立先进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和救援队伍。开展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和青草沙原水水库等重点水域突发污染事件预防、预警和预报研究,建立重要水源地(黄浦江、长江口)水环境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努力做到事前防范、事中应急、事后监测,保障环境安全。四、公众参与,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一)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普及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消费引导,促进消费者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积极推进“环保模范城区”、“生态型城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生态型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大力宣传环保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二)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力度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力度。定期公布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在继续做好年度环境公报和每天公布城市空气质量的基础上,每月黄浦江、苏州河、长江口重要水体的水质状况。建立节能减排执行情况的定期通报和公开披露制度。

鼓励企业实施年度环境公告制度,开展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和环境信息公告,促进公众、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信息互动。(三)促进公众参与环保事务

积极鼓励和促进公众参与影响环境的重大项目决策的机制。在实施重大项目之前,听取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环保人士和公众的意见,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完善环境举报制度,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大力提倡公众参与。

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处理污染事故和纠纷,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疏通环保投诉渠道,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定期公布环保违法企业名单,公开曝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五、环境合作,促进环境技术交流与发展(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国际化的新形势,全方位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积极参加国际环境公约和相关项目合作,履行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借鉴国际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加强环境科技交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城市管理经验。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通过产业导向和优惠政策,引进外资推动本市环境保护。(二)促进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

加强统筹协作,搭建区域环境合作平台。建立区域环境合作长效机制,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共同防治区域性环境污染,协调解决区域环境纠纷,促进区域环境整体改善,实现区域环境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一环境要求,建立区域市场准入机制。协调省市边界生态功能区划,建立区域统一执行的环境目标、法规和标准体系。同时,在满足国家环境与产业发展总体要求下,建立长三角区域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

建立共享机制,实现环境信息通报共享。按照公平、互利、共享的原则,建立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跨区域省市界面环境质量简报制度,对省市交界的环境质量情况与变化趋势进行及时跟踪、评估、通报、督促和检查。

污水管道施工总结篇5

关键词:遗传算法;管网优化;污水干管;爆破顶管

1项目概况

某污水处理厂,总面积32.08km2,设计规模16万m3/d,总投资约3亿元。其中近期8万m3/d厂区现已建成投产。而负责收集运输其一半污水干管尚未建设,这部分污水的天然排泄方向为某水库上游,上游附近靠近森林公园,少量污水的排入就会产生较大污染和影响。现状污水量已经较大,约4万m3/d,而且其中较大部分为工业废水。

2 现状分析

本污水干管承接的上游21km管道已经建成,下游污水厂前d1500m管道也已敷设完成,惟独樊环交口至清溪西路东新庄段未建。本工程分为A~C段和D~C段两段,A点上游21km管道和C点下游d1500管道的埋设形同虚设,大笔资金投入下去无任何效益。A~C段被搁浅的主要原因是:(1)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地面高差起伏较大。A点地面高程24. 00m,F点35. 00m,C点17. 00m,管道埋深6~15. 5m,而此段樊洼路路面狭窄曲折,两侧建筑物密集、杂乱,路北采石坑和监狱围墙紧压红线。大开挖法无法实施。(2)B~C段位于非城市规划道路下,管道定线和征地问题很难解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突破常规设计思路的约束,大胆尝试从管网优化和施工方法改进两个方面寻找对策。

3 管网优化

污水管道的优化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管线布置的最优方案;二是管线布置给定下管系的优化设计。对于这两方面,国内外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优化设计方法,本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管网优化设计。计算步骤如下:(1)在详细搜集现状资料和地形图,深入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找出可供选择的平面布置方案。共有3种。方案1(原规划设计方案):A ~F~B~C路线,A ~B段重力自流。方案2(为方案1改进方案):A ~F~B~C路线,A点设提升泵站提升后重力自流至B点。方案3:A~E~D~C路线,A~E~D位于冲沟处地势低,D~C段为高岗。(2)根据平面位置已定情况下的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方法,以总工程费用为目标函数,通过编码、适应度函数建立、选择、交换、变异等循环操作,求出该路线方案中各设计管段的流量、管径、坡度、埋深,以及计算出总工程费用。(3)比较总工程费用,最小的布置方案作为最优方案。经计算最优为方案3,比传统方法计算出的原规划设计方案直接工程费用降低11%。计算中采用的遗传算法参数如下:种群数50,遗传代数20,交换概率0. 55,变异概率0. 1。

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的目标应该是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全面优化。由于安全可靠性不易量化和污水管网拓扑结构的复杂性,本程序尚未计算分析安全性,程序计算中只包括管道和泵站工程的费用。而采用人工列表法弥补这一不足,各方案计算结果和综合比较见表1。由表可知:如方案3中D~C段能用顶管法施工,则此方案不但初期建设费用省,常年运行费用低,而且运行维护方便,安全可靠性高。因此,根据本次设计计算结果,修改了原规划,选定了方案3。

4 爆破顶管设计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市政管线施工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顶管施工技术1986年始于美国,北京从1953年即开始使用。因其无需隔断交通、噪音以及震动小、可以在很深的地下敷设、可以穿越障碍物、对施工周围的影响很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城建部分的青睐。一般应用于管道埋深过深、穿越城市已建道路或铁路、房屋等障碍物。本工程D~C段污水管位于快车道下,约有500m长埋深5~13m,岩石地质,路下为水厂原水输水管、配水管、电信、电力等市政管线密集,污水管顶管方式可以概括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通常应根据土质和地下水位选择顶管方式和掘进机型。本工程D~C段地下水位较低,土质坚硬,地质报告反映为该市最坚硬岩石,普通顶管法无法实施。可采用机械顶管中的“岩盘顶管机”。该机型的刀头类似于牙轮钻,可在岩石中顶进。但该机种造价很高,目前在国内还是一项空白。若不建中途提升泵站就只剩唯一选择———爆破顶管。

我国的综合控制爆破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在城市污水管道施工中的运用尚无先例。该市虽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引进顶管技术,先后在不少城市道路排水中得以运用。但是如此大埋深长距离爆破顶管尚无先例可寻,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本工程设计风险大,施工压力更大。

爆破顶管是人工顶管的一种特殊形式,普通人工顶管为人工掘土成孔,而爆破顶管是爆破岩石成孔。爆破顶管的关键在爆破,爆破药量应根据岩石硬度确定。D~C段地质为“中风化泥质砂岩、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药量控制难度大。采取对策为:药量少、(爆破)次数勤,尽量减小超爆量,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同时采用多个工作坑同时爆破顶进的措施,以缩短工期。

工作井选用圆形,钢筋砼护壁倒挂成坑,工作井间距100m。

5 结论

本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使用情况良好,截污效果显著,环境效益明显。沿线路面下自来水等其他市政管线、砼路面、周边建筑物无工程影响痕迹。总结设计体会有以下几点:

(1)管网优化在污水管道设计中意义重大,应该受到城建部门的重视,并大力推广。

(2)污水干管应该布置在地势较低处,以便于污水自流入内,既可以减小管道埋深,又可以减少中途提升泵站数量。

(3)顶管施工具有影响小、投资省、无需阻断交通、适用于不同土质等常规施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为了切实做到保护环境,应加大推广顶管施工技术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树平,刘遂庆,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的进展[J]给水排水

[2]熊焰,北京市的顶管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J]市政技术.

污水管道施工总结篇6

摘要: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与环境管理不仅可以表现一个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更表现出一个企业深层次的管理水平。本文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与环境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现场与环境管理中的几大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工程现场、环境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sit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ot only can show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of enterprise culture, more show deep management level of an enterpr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alysis several points in this field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t the scene

一、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组织措施

1、 建立施工现场全面的环境控制系统建立全面的环境控制系统,设环境管理总指挥技术和施工总负责层层分解定人定责分工明确及时处理相关问题。环境管理总指挥是项目经理对施工现场环境管理负全面责任。技术总负责是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项目环境技术管理。 施工总负责是项目生产副经理负责项目环保施工管理。技术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等为环境管理员。施工现场环境管理设大气、固体废弃物、废水、噪声、振动和光的6 个防止污染组由6 个环境管理员任组长施工班组长和分包单位现场负责人任副组长。

2、加强施工现场环境的综合治理认真做好全体施工人员、驾驶员和临时外来辅助工等的自觉保护环境意识如利用企业报、民工学校、宣传栏、宣传标语等为阵地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搭建工作平台做好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结合起来的宣传教育。 对现场污染不能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按要求报批连续施工时间并予以公布。经常与当地居村委会、周围居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等进行联系认真对待来信来访及时解决问题。若有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经济补偿与礼节解释工作取得有关部门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并限期整改。

3、 完善施工现场环境管理责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制度将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做到责权分明管理有序防止互相扯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岗位责任制 环境责任岗位主要有环境管理总指挥、技术总负责、施工总负责、环境管理员、防止污染组组长、施工班组长、分包单位现场负责人和责任区负责人等并明确各级环境管理人员职责。(2) 环境检查制度 由环境管理总指挥组织的每季、月、旬进行定期检查由施工和技术总负责组织的季节性、节假日检查和机电、消防等专项检查由环境管理员和防止污染组组长组织的日常检查由防止污染组组长和责任区负责人组织的班前检查由班组或分包单位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3) 环境教育制度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教育、三类人员培训教育、施工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等都要有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内容。特别要做好经常性现场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栏、警示标志、宣传标语和环保录像等多种形式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教育。

4、 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技术措施

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技术措施是指导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具体行动的纲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环境污染隐患如果预见不到或管理不善环境将受到污染。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与危害。防止大气粉尘、废气污染及其造成的危害。

(1)施工现场垃圾杂物要及时清理。清理多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垃圾时采用定制带盖铁桶吊运或利用永久性垃圾道严禁凌空随意抛撒。

(2)施工现场堆土应合理选定位置进行存放堆土并洒水覆膜封闭或表面临时固化或植草防止扬尘污染。

(3)施工现场道路应硬化。采用焦渣、级配砂石、混凝土等作道路面层有条件的可利用永久性道路并指定专人定时洒水和清扫养护防止道路扬尘。

(4)易飞扬材料入库密闭存放或覆盖存放。如水泥、白灰、珍珠岩等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入库存放。若室外临时露天存放时必须下垫上盖严密遮盖以防止扬尘。运输水泥、白灰、珍珠岩粉等易飞扬的细颗粒粉状材料时要采取遮盖措施防止沿途遗洒、扬尘。卸货时应采取措施以减少扬尘。

(5)施工现场易扬尘处使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使一网两用并定人定时清洗粉尘防止施工过程扬尘或二次污染。

(6)车辆不外带泥沙和不洒污染物。装车时不应装得过满行车时不应猛拐不急刹车。卸货后清扫干净车箱注意关好车箱门。场区内外定人定时清扫做到车辆不外带泥沙、不洒污染物、不扬尘消除或减轻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7)禁止施工现场焚烧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资。 如焚烧沥青、包装箱袋和建筑垃圾等。

(8)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应安装净化消声器防止噪声和冒黑烟。

(9)施工现场炉灶如茶炉、锅炉等采用消烟除尘型烟尘排放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0)拆除旧有建筑物时应适当洒水并且在旧有建筑物周围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和草帘搭设屏障防止扬尘。

(11) 防止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危害 ,施工现场设立专门的固体废弃物临时贮存场所用砖砌成池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必须单独贮存、设置安全防范措施且有醒目标识。对储存物应及时收集并处理可回收的废弃物做到回收再利用。

(12)固体废弃物的运输应采取分类、密封、覆盖避免泄露、散撒并送到政府批准的单位或场所进行处理。

(13)施工现场应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工器具、临时设施、灭火器和各种物质的包装箱袋等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14)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减少或杜绝工程返工避免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

(15)施工中及时回收使用落地灰和其他施工材料做到工完料尽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16)防止废水污染和危害,施工现场搅拌站的污水、水磨石的污水等须经排水沟排放和沉淀池沉淀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或河流污水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或河流。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避免污染水源。施工现场存放油料、化学溶剂等设有专门的库房必须对库房地面和高250 mm 墙面进行防渗处理如采用防渗混凝土或刷防渗漏涂料等。领料使用时要采取措施防止油料跑、冒、滴、漏而污染水体。

(17)施工现场临时厕所的化粪池应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污染水体。

5、定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对所有的班组成员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和文明施工教育,定期进行大课教育,并用板报、讲座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应知应会考核,以提高全体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尽自已应尽的义务。

结束语总之加强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就是实现施工企业整体优化。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实质上是企业文化在生产现场的深化和体现。通过大量施工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施工现场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能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消除施工现场的外部干扰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但由于施工受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不能控制在规定范围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

[1] 曾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管理[J]. 科学之友. 2010(04)

污水管道施工总结篇7

0前言

城市化是我国未来50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20多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使城区不断扩展的同时,原有老城区也面临着人口激增和市政设施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水环境污染,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苏锡常地区经过上千年的沿革与变迁,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已建成了传统的南方河网地区傍河民居和现代化城市建筑相互交错融合的老城区。目前老城区的水生态和水环境严重恶化,河水发臭、水色发黑,成为苏锡常经济区中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难点区”。苏锡常地区水环境污染若得不到彻底的控制与治理,则太湖的水质改善难以有重大和显著的突破。苏锡常城市群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对我国今后其他区域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具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本文是在分析环太湖城市老城区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老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相关技术,提出了针对老城区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的“控源-截污-原位处理”技术集成方案。

1老城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成因

苏锡常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总面积17651km2,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7.07%,人口的19%左右,是构成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的主体和江苏省经济核心地区。由于其特定的地理和经济位置,成为影响太湖流域的重要因素。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速度远大于治理速度,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超过水域纳污能力,大量的污染物经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负荷,导致水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作为环太湖最重要的城市地区,苏锡常地区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将切断太湖的污染源输入,对于太湖流域的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以该区域某市老城区为例,城市中心老城区面积约180km2,主要为居民和商业区,人口约100万(包括暂住人口)。区内有42条主要河道,多数河流水体本身流动性差、绝大部分水体为劣V类和V类。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可分为分散点源、城市面源、河道内源及区域外源四类,主要现状与成因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1)管网不完善导致的点源污染入河负荷[1]。以示范河道为例,在其长2.1km的周边区域管网不完善导致河道污染负荷增加,经管道流入河道的污水量达6000~8500m3/d,入河COD负荷200~350kg/d、氨氮负荷25~50kg/d、总氮45~100kg/d、总磷3.5~9kg/d。究其成因,老城区由于城市化进程受历史和城市建设等影响,市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管网相对不完善,表观截污率为84%左右,存在着雨污水混排、错接或混接、管网覆盖不等问题。其中以雨污水混排为主,其入河负荷占管网不完善所致入河负荷的60%~70%、占区域内总负荷的25%~30%;其次是错接或混接所致入河负荷,排污口较多且分散,推算总量可达管网不完善所致入河负荷的27%。(2)老城区特征点源污染入河负荷。在各类点源中垃圾屋、垃圾转运站、公厕以及餐饮等污染物排放浓度高、强度大,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污染点源。其中,公厕废水溢流进入污水管网,由于存在雨污混排而最终进入老城区水环境。垃圾屋、垃圾站由于自身建设不全面导致存在直接溢流排放。餐饮废水是经由路面进入合流制管道或雨水管道,雨天形成溢流进入河道或直接进入河道造成污染。比较不同污染源可知,垃圾站废水的COD污染最突出(60t/a),公厕废水的氮磷污染最突出(氨氮3.6t/a、总氮4.5t/a、总磷0.35t/a),垃圾屋与餐饮废水污染物浓度稍低;比较同一污染源中不同污染物可知,垃圾站废水以COD超标为主,公厕废水以氮污染超标为主,餐饮废水中以COD、总氮为主,垃圾屋废水以总磷超标为主。餐饮废水尽管污染物浓度稍低,但由于在雨季每天都有8~10h的排放,对COD年均入河负荷贡献最为明显。垃圾转运站存在渗滤液排入河道的现象,而且与公厕废水类似,其废水浓度高、排放时间集中,排放时COD入河负荷可达180~270kg/h,显著高于点源负荷平均水平,对河道COD将产生明显影响;排放时氨氮负荷为0.1~0.5kg/h、总氮为2~3kg/h、总磷为0.2~0.4kg/h,对河道氮磷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不如对COD的影响明显。(3)城市面源。主要包括降水径流入河负荷与河面直接降尘负荷两类。从来源看,面源入河污染以降水径流入河为主,河面直接降尘所占比例显著低于降水径流。从污染构成上,按照在区域内总负荷中贡献比例分,依次为COD、总磷、总氮、氨氮。(4)河道内源。河道内源污染主要是底质中的污染物释放至上覆水体产生的。示范河道底质释放的污染物以氨氮和含磷污染物为主,不同区段底质的污染物释放速率差异显著,在水温、溶解氧、底泥分布、清淤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河道单位面积底质的氨氮释放速率可达85~770mg/(m2•d),磷释放速率可达7~86mg/(m2•d),氮、磷年均释放总量分别可达1.3t/a、0.35t/a。(5)区域外源。尽管示范河道滞流现象明显,但仍有流量较为明显的时期,而且还有人工调水,因此从上游进入的污染物量仍然不容忽视。依据2010年的监测结果分析,调水时由上游河道引入的污染物负荷量分别可达COD50~310kg/h、氨氮5~70kg/h、总氮18~72kg/h、总磷1.2~17kg/h,年均COD约96t/a、氨氮约19t/a、总氮约33t/a、总磷约2.6t/a。不调水时,示范河道常常滞流,流动时日均流量0.4~2m3/s,相应负荷量为COD24~110kg/h、氨氮3~25kg/h、总氮4.5~52kg/h、总磷0.3~4.3kg/h,年均COD约460t/a、氨氮约85t/a、总氮约180t/a、总磷约12t/a。

2老城区水环境整治单元技术

综上所述,区域内源中,管网不完善所致入河负荷是示范河道区域内污染的主要来源,特征点源污染是COD入河负荷的首要来源、对氮磷污染的贡献率仅次于管网不完善所致负荷;以降水径流为主的面源污染对COD、总氮、总磷入河负荷有一定贡献,在点源污染消除后将成为COD、总氮负荷的主要来源;以底泥污染物释放为主的河道内源污染对氨氮、总磷负荷有一定贡献,在点源污染消除后将成为氨氮、总磷负荷的主要来源。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开发完善了老城区管网诊断与适宜性截污、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重点特征污染源处理及河道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等单元技术。各种技术都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及适用条件,对老城区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1排水管网改造及截污

2.1.1老城区管网诊断与适宜性截污技术

老城区排水系统建设因受条件约束,存在着合流制、分流制并存的状况,局部地区雨污混接甚至管网状况不明,致使对污水截流效率判别不清,而现行基于流量的污水截流率表征方法不能反应对污染负荷的截控效果,影响了对混流区域管网改造工程实际截污效果的提升和投资绩效。以基于水量水质的管道收集效能评判方法为判断手段,以示范河道入河重点排放口为起点,通过确定重点错接节点,建立“调研—评价(基于水量水质的管道收集效能诊断)—验证—管网改造/真空截污”体系,然后根据截污目标要求,确定管网改造对象[2]。该体系的运用,可以在保证截污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量最小,投资最省;或者在一定的投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污染物削减效能。在管网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的重力截污—动力截污,将大部分混接错接污水进行有效截污。但是,江南水乡滨河而居,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分散直排河道;建筑过于密集或出于文化保护等原因难以实现雨污分流和管道入户改造;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景观协调性要求高。传统的由重力排水系统改造的截污工程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沿河设置真空管的真空截污技术,可以避免管网改造的难题,满足景观要求。首先真空管管道敷设不需坡度,适用范围广,不受河岸走向和坡度的限制;其次真空管道管径相对普通重力管管径较小,通过合理选材,可以较好地避免障碍物,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再次整个系统处于密封状态,输送流速较大且持续通风,可以防止污水泄露,防止污染物在管道中沉积,防止异味或臭气产生,系统基本上不需清掏维护。真空排水系统实施方案为:污水重力自流到真空收集井下部的污水储存处,当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时,真空阀自动开启并响应真空泵站运行,真空泵产生的气压差将污水从收集井抽送到敷设成锯形的真空管网内,直到污水到达真空站的真空罐中。最后污水泵将污水从真空罐底部抽出,送到市政污水管网或就近送至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示范工程规模300m3/d,配备地下真空泵站1座,真空管道约1km,收集大小排污口28处,有效地截流了传统截污无法完成的入河污染负荷,并且满足欧洲室外真空设计标准(EN1091:1996)[3]。

2.1.2混流区域管网沉积物控制及溢流负荷削减技术

排水管网尤其是老城区内的管网,由于日常维护困难,管道沉积情况普遍存在且比较严重。例如,调研显示北京城区排水管网中,60%的管道存在沉积物,15%管道沉积严重(沉积物占排水管道容积的比例>15%)[4]。管道沉积物的存在会带来以下问题:降低排水管道的容量,增大排水管道的水力阻力;雨天排水系统发生溢流时,沉积物随溢流进入受纳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文献表明暴雨发生时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30%~80%来源于溢流排放的管道沉积物[5,6];沉积物中中含硫有机物发酵产生硫化氢,影响管道工人的下井作业安全,硫化氢经微生物作用能转化为硫酸,腐蚀管道[7,8]。因此,控制管网沉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网沉积物控制及溢流负荷削减工艺由预埋式穿孔管管道冲洗单元与沉积物水力旋流分离单元两部分组成,通过移动水车供给预埋于管道底部的穿孔管高压冲洗水,沉积物被冲起并随冲洗水向下游流动,经过水力旋流器被分离出来。工作程序简单,人力消耗少,效果好,可以有效地降低雨季的溢流入河负荷。示范工程实施前后溢流污染浓度明显降低,工程实施后溢流污染中SS和COD平均分别降低了23.9%和23.2%[9,10]。

2.2老城区重点污染源控制

2.2.1初期雨水污染拦截及多效快速过滤技术

分流制管网系统中初期雨水面源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初期雨水量大势急、悬浮物质多、污染负荷高,同时还含有大量溶解性的碳氮磷污染物。因此,开发具有快速、稳定、兼顾固形物和溶解物去除等功能,而且占地省、维护简便的处理技术是控制老城区初期雨水面源污染的关键。课题开发了快速旋流分离—多效快速过滤技术,实现了初期雨水的快速有效处理。示范工程服务面积1.6hm2,旋流分离设备60m3/h,滤池过滤面积35m2,滤料厚度1.5m,主要由沸石等滤料组成,水力停留时间45min。运行结果表明,旋流分离器对SS的去除效果较为明显,去除率平均为36%,对COD、TN、TP有一定的去除作用,最大时分别达10%、25%、16%,但波动较大;滤池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为明显,相应去除率约为SS95%、COD50%、氨氮80%、总氮30%、总磷70%。

2.2.2餐饮废水移动式处理技术

经调查,老城区示范区大排档产生的餐饮废水几乎全部排入了雨水管网,通过雨水管网进入河道;固定餐饮的废水排放去向取决于餐饮店的接管方式:并入城市污水管网的固定餐饮,一般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未接管或接入雨水管网的固定餐饮,一般直接排入雨水管网,然后通过雨水管网进入河道。针对餐饮废水高污染且分散的特点,为实现餐饮废水油脂分离、有机污染高效去除,采用了两级重力隔油—电化学处理工艺,各工艺模块集成于设备中,可方便移动,实现现场处理。设备所采用的工艺核心为电化学处理。电化学法中常用的电极材料为铝和铁,在阳极和阴极之间通以直流电。主要发生的反应为电絮凝、电化学氧化和还原、电气浮等作用。电化学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剂,产生的污泥量少,且污泥含水率低,易于处理;操作简单,只需要改变电场的外加电压就能改变运行条件,且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设备处理能力1.5m3/d,SS和COD的去除效率都在95%以上,氨氮的去除效率则在40%左右,也具备了较好的经济性,可用于各个餐饮企业废水现场处理。

2.2.3垃圾转运站渗滤液快速处理技术

转运站渗滤液快速处理工艺为生化调节—快速处理技术,包括厌氧折流板形式的生化调节池和基于混凝沉淀—高级氧化技术的快速处理设备。厌氧折流板形式厌氧反应器占地面积小,运行过程中不需要动力,操作方便,适应转运站渗滤液处理的实际情况需求,其进水COD15000mg/L,出水COD8000mg/L,处理水量30L/h。快速处理单元工艺流程如下:转运站渗滤液通过投加复合絮凝剂并沉淀后,调节pH至酸性,以满足化学氧化反应的需要;污水酸化后投加氧化剂并保证充分的水力停留时间进行氧化反应,实现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去除;向经过氧化的处理出水投加碱液中和,以调节溶液pH为微碱性,未反应完全的药剂将发生沉淀,沉淀过程在后接的斜板沉淀池中完成。通过以上处理单元后即可出水。快速处理水力停留时间仅4~5h,能够在转运站现场快速完成渗滤液处理;也可以设计为移动式设备,在各转运站之间流动处理,实现快速处理。示范工程运行效果表明,COD去除率在90%以上,色度去除率在98%以上,恶臭得以消除,实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2.3河道水质原位改善及维持

2.3.1多元生态构建技术

多元生态构建技术是指利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人工水草、生物栅、沉水植物及底栖动物投放等多种方式,建立微生物—植物联合净化体系,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各类技术。该技术直接引入多样的大型水生植物,提供适合动物生存繁衍的生境,成为污染河道中的绿洲。以示范河段生态工程为例,在圆币草、聚草浮岛的植物根际、人工载体中、植物水上部分,可发现螺类、昆虫类(水蜘蛛、蝶类及其幼虫)、蛙类、鱼类(以餐条、鲤鱼为主)、鸟类、鼠类等动物。在示范河道多元生态构建技术措施实施后,河道的景观改善、臭味抑制效果十分明显,群众满意度较高。示范工程经验表明,种植覆盖率达到15%时,景观效果和对异味的抑制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3.2河道底质污染释放控制技术

针对河道底质氮磷污染控制研发制剂,综合成分比较并考虑目前目标河道底质污染控制需求及价格因素,选择沸石与聚硫酸铁(95∶5)作为复合制剂的配比方案,所研发的复合制剂对氮磷污染控制能力已经达到现有制剂中的最佳水平,而单位去除能力的成本却显著低于市售制剂,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底质改良制剂主要成分为改性黏土絮凝剂、微生物制剂(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等),按0.1kg/m2的浓度,在柴支浜投放底质改良剂1000kg,以粉剂形式投放均匀泼洒,监测分析表明,效果达到预期。

2.3.3城区河道充氧造流技术

城市河道功能缺失,黑臭现象严重,直接的原因就包括水体溶解氧的不足。因此,河道充氧技术是保障河道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课题开发的河道充氧造流技术利用车棚式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发电并形成峰值发电量4kW的并网发电系统,供充氧工程使用。在示范河段布置浮筒式潜水双向推流曝气机(3.7kW)8台、浮筒式潜水单向推流曝气机(7.5kW)2台,设置景观假山式跌水曝气1处,装机1.5kW。监测结果表明,充氧工程有效保障了溶解氧水平,经过曝气河道后,溶解氧增量可达3mg/L,在流量为0.2~0.8m3/s的条件下对下游溶解氧影响范围超过650m。

2.4重污染河水快速净化技术

城市重污染河道表现出有机质、氨氮、总磷、溶解氧、浊度等多项指标同时恶化、相互影响的特征,因此快速净化需要具有短时间快速改善多项主要指标的能力。此外,由于快速净化主要用于应对污染河道的初期净化、应急净化或景观补水需求,运转周期较短,若固定在一个场地,使用效率太低,制成一体化、可移动的成套装置较为合适,因此需要采用单位容积处理能力较高的净化技术方案。重污染河水快速净化设备的工艺流程为:重污染河水经取水系统进入设备,与加药系统中净化剂以设定比例混合后,通过自动反冲洗的微滤机过滤。微滤机反冲洗所产生的浓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则进入高压溶气系统,溶解了制氧机生成的纯氧后,成为溶解氧过饱和的河水,通过排水系统从重污染河道的另一端排入河道。该系统包括:供电系统,加药系统,微滤机,充氧系统,取水系统,自卸系统。示范河段经该设备处理后,河水溶解氧可由原来的0.5mg/L以下升至9mg/L以上,氧化还原电位(ORP)明显提高,有效抑制黑臭的发生;浊度下降80%,色度明显降低,透明度不断提高;总磷在加药周期之后持续降低,去除率超过60%;COD、氨氮恶化被完全遏制,浓度维持在未处理前平衡浓度水平的40%~50%;原本暴发性生长的藻类受到有效控制。综上,快速净化设备能够对严重黑臭的重污染河水实现快速充氧、除浊、去磷。

3老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评估

环太湖城市河网地区老城区内河普遍面临污染负荷重、水动力条件差、景观功能丧失、自净能力退化、水生生态破坏、易发生黑臭甚至长期处于黑臭状态,不仅损害居民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也威胁着环太湖水域的生态安全。课题在系统的污染源识别、负荷响应及水环境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污染源和污染负荷排放,结合各项污染控制单元技术的遴选和比较,提出了针对老城区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的控源—截污—原位处理技术集成方案,并进行了示范工程及配套工程的实施。工程措施全面实施后,市政设施得到改善,示范区内管网表观截污率由2007年的84.3%提升至96%;实际截污率由2007年的62.1%提升至89.6%;错接率由2007年的22.2%下降至6.5%;重点源采用截污+分散预处理各单元技术后,2010年COD、氨氮、TN、TP负荷分别削减至2007年的6.1%、31.2%、31.8%以及25.9%;示范河道区域内污染负荷显著降低,河水水质与对照断面比较有明显好转(见图1),其中2009年是指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2010年是指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COD、氨氮、总磷、溶解氧达标率明显上升,黑臭现象得以遏制,河道景观显著改善,水生生物中浮游植物多样性及清洁水体指示种增加、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为主转为轮虫为主、鱼类、底栖生物数量明显增多。柴支浜生态工程实施后,河道景观显著提升,黑臭得以遏制,河水COD、氨氮、总氮、总磷浓度逐步下降,相关污染指数下降50%以上。

4结语

污水管道施工总结篇8

1 现代市政污水管道工程设计理念 

1.1 污水管道定位和布置理念 

首先,其污水管道需要考虑到当地地块建设的情况,并结合地块的建设方案和规划要求,对污水管道设计的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确保管道的整体走向符合当地的地形趋势,通常在设计时需要确保顺坡排水,以便确保污水能够通过重力的影响自动排出。此外,在设计规划污水管道的时候,还需要确保规划方案的延展性,在埋深方面留有余地,以便方便市政未来的发展。其次,污水管道需要与建筑物保持一段距离,方便建筑物用户接管排水。需要综合考虑到市政道路下方管线的布置情况,结合管线断面图,合理规划设计污水管道的位置,尽量将管道设计在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下方。再次,针对发达城市以及地下设施较多的地区,可以通过设置地下管廊或者管线隧道等合理布局污水管道。在交通密集以及道路横断面较宽的路段,需要设置复线,方便污水管道的布局。另外,在污水管道竖向布局的时候,需要按照污水管控制点以及埋深的相关规定来设计,其污水控制点需要设计在距出水口最远的位置,并且需要具备一定深度,其流量比较集中。在管道埋深的设计时,针对冻土、车行道下方的污水管道,需要设计的深一点,避免被车压坏[2]。 

1.2 污水管径的设计 

污水管径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到管道的平面布局、当地区域排水量以及地形坡度等内容。并结合管道造价和施工成本,设计出经济实惠的管径和埋深,尽量减少管道施工的成本[3]。在管径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规范设计好最小坡度、最小流速以及充满度,针对重力污水管道需要根据非满流计算,最大设计充满度如表1所示。污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为300mm,相应的最小坡度设计包括:塑料管0.002,其它管0.003。 

表1 最大设计充满度 

2 市政污水管道工程设计实践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我国丘陵地区污水管道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其主要以河南某地污水管道设计为例,其中丘陵地区的地形差距较大,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其中陡峭、坑洼地形较多,表土比较浅,污水管道的布置比较复杂。该城市主要是南北走向,其中道路规划的长度约为30m,总长大概为1579.1m,其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其高度相差为50m左右。其道路设计的纵断面如图1所示。在污水管道工程的设计中,污水量标准为350L/(人·d),人口密度标准为355人/hm2。在道路纵坡为6%到7.9%的地段,其污水管的坡度应设计为0.015到0.025之间,污水管道的材质需要使用PVC—U双壁波纹管,管径为500mm,管道流速为2.78-4.36米每秒。另外,这种污水管道的埋深通常为3.5米。如果该道路的纵坡为1.0%-4.0%,其污水管道的坡度就应该设计为5‰到15‰之间,其中管材通常选择使用钢筋混凝土Ⅱ级瓶口管,其管径为600mm,管道的流速为1.7-3.2m/s,其中管道的埋深需要设置为3.5米。如果双壁波纹管粗糙系数为0.01,钢筋混凝土管的粗糙系数就需要设置为0.013。针对居民较多的地方,其检查井的设计间距需要维持在35米到40米之间,其它的需要间隔55米左右。通过对污水管道工程设计进行分析,该地区的污水管道布局比较科学合理,在污水管道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较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由于该地区是丘陵地区,其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多样,在设计污水管道工程的时候,需要根据其地形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需要根据丘陵地区大致的地势,规划污水管道的走向,以便污水通过重力原因自动排出。同时,需要充分利用丘陵地区的坡度优势,对管径、坡度以及检查井的间距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以便减少施工成本,降低施工难度。 

图1 道路设计纵断面 

3 结语 

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中,污水管道工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也是带动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污水管道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市政污水管道的设计和规划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有关行业的规定标准等进行设计,以便促进当地城市的发展。 

上一篇:箱梁施工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园林工程施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