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9 01:06:45

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

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篇1

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不是某一项业务的简称,而是许多项业务的总称,涵盖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多项业务领域。

零售银行业务是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一个小分支,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人的身份代表委托人办理双方约定的经济事项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贵金属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其中证券、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产品销售业务是零售银行业务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也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零售银行业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发展较为成熟,合作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松散模式:双方通过合作协议建立业务关系。优点是可以促进不同公司的竞争,提高手续费收入;缺点是成本较高,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存在不足。

2 战略联盟模式:双方使用同一品牌、共同开发产品。优势在于产品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3 金融集团模式,包括通过收购、兼并或参股,将合作机构纳入同一集团名下,这是最高级别的合作模式。

从目前来看,国内零售银行业务的合作模式大多仍为“松散模式”,即银行接受相关机构的委托,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或黄金公司的委托,在签订书面代销协议后,代为销售相关产品,受理投资者相关交易申请,同时提供配套服务并依法收取相关手续费。

举例来说,代销基金、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分别为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因此,在银行代销基金/保险业务中,基金/保险产品的设计、投资、管理等均由基金公司或保险公司全权负责。银行作为销售机构,有责任做好销售环节的各项事宜,包括销售人员培训、持证上岗、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合规销售、避免销售误导、配合基金/保险公司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后续服务等。

二、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优势与收益

(一)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优势

银行具有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天然优势,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合作机构才对银行渠道青睐有加。

1 品牌优势。银行信誉对客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说,银行信誉要高于基金、保险、证券等同业机构的信誉。银行销售这些机构的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这些产品提供了银行信誉的支持。因此,在银行渠道销售此类产品更易为客户所接受。

2 客户优势。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累了广泛的个人客户资源,比如工资客户、存款客户等。这些客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强烈的理财需求,正是销售业务的潜在客户资源。银行可以通过对客户的资金流、产品购买历史的分析,定位出特定产品的细分客户群体,进行针对性营销,可以大大提高营销成功率。

3 网点优势。银行拥有丰富的网点资源,能够将销售触角延伸至城镇的各个角落,极大地拉近了客户与代销产品之间的距离。同时,银行新增业务所带来的运营成本的增长相对较小,节省了合作机构铺设销售渠道的支出。

4 人员优势。银行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产品销售团队,通过培训,较易掌握相关产品的原理和营销技巧,同时结合客户自身需求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向客户推荐银行自身产品与产品的组合,更易为客户信任并接受。

(二)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收益

1 获取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按照协议的约定按业务量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近年来,随着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及规模的不断增加和扩大,业务手续费收入在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 丰富零售银行产品线。由于银行资金的运作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限制,银行自身能够为客户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仅限于有限的几种,如各种类型的定期存款、定活两便存款、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少数信托理财产品等,其收益率与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客户多方面的理财需要。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通过基金、保险、证券集合理财、贵金属等多样化的产品,银行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超市。

3 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零售银行产品线的丰富既能够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同时也提升了银行在家庭理财规划、资产配置管理方面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客户更加依赖银行客户经理的服务,忠诚度有极大的提高。通过交叉销售,客户持有多种银行个人金融产品,银行流失客户的可能性大幅减少。

4 带动对公存款、托管及同业业务的发展。通过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关系日益深化,衍生出一些其他的业务需求,如同业存款、票据贴现、转贴现、资金托管等。同时,随着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银行可凭借优势地位争揽合作单位的对公存款、工资等资源,带动双方的全方位合作。

三、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誉风险

零售银行业务通常都会有风险外溢的隐患。以销售保险业务为例,《保险兼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兼业人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保险业务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保险人承担。”商业银行作为保险兼业人仅负责保险产品的前期销售对于保险后续服务,其他如保全、核赔、理赔等环节应由保险公司负责。但对于在银行投保的投保人而言,往往忽略保险产品的实际设计者和管理者。所有的后续服务都倾向于向销售银行追索。尤其是在保险公司拒赔的情形下更对银行的信誉产生质疑。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善,偿付能力不足,导致分红型保险产品到期无法兑现当初承诺的分红收益,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产生怀疑,同时也会对销售此保险产品的商业银行产生质疑,对银行信誉造成不利影响。

(二)法律风险

目前零售银行业务合作多数停留在“松散模式”,与合作机构联系较为松散,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合作行为短期化,合作机构过度重视短期销量的冲刺,而忽视了销售过程、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银行由于代销业务种类繁多,在完成产品销售后,也很难对合作机构的资金运作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合作机构的偿付能力有无问题进行追踪。一旦合作机构出现违规经营行为,导致产品本金及收益的兑付出现问题,产生法律纠纷或法律诉讼,银行也无法独善其身。

(三)政策风险

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监管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分别归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管理。银行与证券/基金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在业务合作中相互交叉的领域存在着监管的盲区,没有明确的监管责任人。因此,合作双方为追求业务发展、利润最大化很可能出现打政策球的行为。但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日益增长,监管部门对相关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监管责任日益明确,联合监管及执行力度的强化将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政策风险。举例来说,2011年3月银监会与保监会联合《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了规范。在监管政策的影响下,2011年银保业务受到极大冲击,业务量显著下滑,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12年。

(四)资金流失风险

尽管客户购买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产品的资产仍计算在客户银行总资产中,但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已通过银行划转到各合作机构账户。与银行存款相比,客户的这部分资金不再在银行体内循环,而转至银行体外,这就产生了资金流失的风险。银行在经营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通过协议约定、完善流程等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资金流失的风险。但尽管如此,这部分资金流转的过程仍然不是闭合的,仍存在资金流失的漏洞。

(五)误导销售风险

零售银行业务的销售主体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经理(以下简称个金客户经理),他们肩负着为名下存量客户及网点流量客户提供个人金融产品及服务的职责。随着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种类和数量的丰富,个金客户经理需要掌握的产品信息、金融知识不断膨胀,更新频率也日益加快。因此,对于一些复杂产品,如保险、股票基金、收藏贵金属等,个金客户经理接受的培训时间与培训内容无法使他们达到“专业化”的水平,在向客户进行产品介绍时往往只能突出产品亮点,而对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合约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解释无法一一讲解清楚,由此可能导致误导销售。

四、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银行具备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天然优势,这一业务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和启示。伴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国内银行目前的主要利润来源息差收入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中间业务收入最终将取代息差收入成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从目前的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来看,基金、证券集合理财、保险、贵金属等业务收入构成了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代销业务除获取中间业务收入外还能丰富零售银行产品线,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同时对其他业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协同效应。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重视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抢占业务发展先机,刻不容缓。

如何充分发挥银行优势,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降低零售银行业务风险,实现综合收益最大化,是目前银行业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深化合作模式,降低信誉风险与资金流失风险

在“松散模式”下,多数银行与合作机构的合作是基于阶段性协议的多对多合作。这造成三个显著的后果:一是合作行为短期化,合作机构为追求短期销量最大化委托多家银行同时销售同款产品,银行间产品同质化严重;二是合作层次多停留在产品销售阶段,产品研发、产品追踪、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化;三是由于利益诉求不同,银行与合作机构在销售节奏和销售策略上很难达成一致。

“松散模式”使银行容易失去对销售策略、销售节奏的把控,客户被推荐不适合自身需求的个人金融产品,同时又无法获得满意的后续产品服务,对银行的信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短期化、浅层次的合作使得合作机构没有动力协助银行做好资金回流工作,甚至有的合作机构会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引导客户将资金转出银行。因此,深化合作模式,将合作模式提升至“战略联盟模式”或“金融集团模式”,是从根源上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可以大大降低银行的信誉风险和客户资金流失风险。具体建议包括:一是审慎引入合作机构,提高合作门槛,明确重点公司重点合作;二是提升合作层次,从单一的销售层面的合作扩展为联合开发产品、共同定位客户、联合宣传营销、统一销售策略、共同进行售后服务和到期兑付服务等覆盖整个产品流程的合作;三是从长远来看,可以尝试建立合作保证金制度,统一零售银行产品相关投诉的解决及赔付机制,采取有责投诉先行赔付,有效降低合作机构短期行为,维护银行信誉风险。

(二)创新销售模式,避免误导销售与激励不足

合作模式的提升解决的是信誉风险及资金流失风险这两项外部风险,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自上而下的推动。但这项业务发展最终还要落实于每一位银行基层销售人员,销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至关重要。

目前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销售主体为个金客户经理,正如上文所述由于个金客户经理既要服务客户又要背负所有个金产品的销售指标,管理部门很难要求个金客户经理细致掌握所有产品信息和风险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个金客户经理很容易出现“弃难从易”的行为,即倾向于销售风险小、结构简单、自己熟悉的产品,而对结构复杂、风险较高、销售流程繁杂的产品敬而远之。这一方面导致客户在本行资产结构单一、客户流失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客户经理没有挖掘和满足客户对复杂产品的需求,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最终该需求被其他行挖掘。此外,简单产品的手续费率一般要远低于风险较高、结构复杂的产品,因此造成资金占用大但收入增长缓慢。

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单一的个金客户经理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传统模式下个金客户经理的工作职责过于全面,亟待通过分工来解放生产力,实现销售模式的创新。建议先在保险、股票基金、收藏贵金属业务中进行试点,尝试建立客户经理加产品销售经理的销售模式。客户经理走综合化路线,主要职责定位于维护客户,包括掌握客户资产变动、了解客户理财需求、为客户做全面理财规划、提醒客户执行理财计划,实现财富管理目标。产品销售经理走专业化路线,专职销售保险、股票基金、收藏类贵金属产品中的一种或数种。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维护客户、资产配置、产品销售等工作。通过细化分工,客户经理专司客户服务,定位更加公正公允,更容易获得客户信任;产品销售经理专司复杂产品销售,由于分工更加单一,产品销售经理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复杂产品的收益特点和风险点,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当然,岗位的分工也对银行客户经理的精细化考核提出更高要求。

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9-054-03

21世纪前后,国外商业银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零售业务在花旗银行中的利润贡献超过40%,在美国第六大商业银行美联银行中的利润贡献超过64%。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一站式打包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商业银行开辟新市场、新领域、新经营方式的主要工具,是方便客户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随时随地办理银行业务的主要手段。零售业务提高了银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银行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开辟了银行新的利润来源。鉴于零售业务的重要作用,全球性金融巨头通过混业购并、跨国设点等方式,不断拓展新的零售业务市场。

目前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刚刚兴起,针对我国广阔的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前景,国际性零售银行大鳄已纷纷盯上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并在机构设置、客户发展、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对国内银行业构成严重挑战。面对我国零售业务全面开放的严峻形势,“与狼共舞”在所难免。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管理水平、资本实力及资产结构等,都与外资银行强大的资金实力、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着营销观念不强,产品数量少、科技含量低、金融创新层次低,零售银行业务占商业银行利润来源和业务总量的比重仍然很低,个人信用体系和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银行界对于零售业务长期忽视,竞争经验严重不足,零售业务的竞争能力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受到我国商业银行一贯重视的批发业务,无论从规模还是利润水平上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因此,无论是从竞争的角度,还是从银行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商业银行都存在发展零售业务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1、柜台业务仍是服务的主渠道,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滞后,服务质量不尽人意

应该说,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为提高竞争力,纷纷加快了营业网点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在服务环境、服务方式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对客户提供“座位式”服务,对营业窗口进行分类,设置VIP客户窗,为重要客户提供各种优先服务。但不容忽视的是,商业银行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上仍不容乐观。以营业网点等实体银行为主渠道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现在所面临的不仅是零售业务产品的创新,更要注重已有服务设施上的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加快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虚拟银行的建设。

2、零售业务认识不够,机构不健全

各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时间短,对零售业务的发展认识不一,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特别是一线员工认识模糊,观念陈旧,甚至连零售业务划分不清,不利于零售业务的发展。零售业务开发、营销、管理缺乏整体战略。在开发上,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推出比较快,但只限于总行的业务平台。分行和支行越往下越弱。新业务的真正推广则在于支行;在营销上,没有整体的营销手段,一项新的零售业务怎样推向市场都是各行其是,这不仅加大了费用支出,而且营销手段没有力度;在管理上,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开发、营销、管理三个环节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整体协调配合。

3、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造成银行经营成本偏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等基础设施方面已有相当大的投入,初步形成各自的科技开发组织体系和较好的金融科技研发队伍,具备一定的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较低,各种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够,自动化水平较低,柜面压力较大,各家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各自为政,容易出现故障,非信贷资产浪费较为严重,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功能比较单一,创收能力不足,深层次的服务项目远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加之由于对数据集中后的开发应用及信息的处理和挖掘方面的薄弱,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能力。

4、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产品种类少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全能银行,特别是投资业务与中间业务更为发达,这就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开发盲目性大且模仿性强,缺乏创新,所开发产品具有雷同性,产品开发滞后,多数金融产品仍然是初级产品,金融产品品种少,形式单调,技术含量低。虽然这几年银行对传统业务进行了不少革新,并开发了许多新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但是银行的产品开发也大多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无法很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各家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中,模仿的居多,真正的创新少,名牌少,业务类型和方式大多雷同,形不成竞争优势。

5、个人征信系统的缺失及个人征信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我国个人征信制度几乎一片空白,同时我国的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基本账户制度等配套制度尚未出台,造成居民个人的信用记录普遍缺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与居民之间必然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不对称。消费信贷申请者个人收入水平、财产数量、负债状况以及过去有无信用不良记录等个人信用信息,对银行决策很重要,但银行却不易准确获知;或通过专人调查研究能够获知,但是信息搜寻成本高昂,得不偿失。个人信用缺失严重阻碍了个人银行业务的开展。我国目前社会信用基础十分薄弱,恶意申请购房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恶意透支、手机恶意欠费等失信现象层出不穷。个人信用缺失导致个人信贷市场上形成 “格雷欣法则”信用不良者驱逐信用优良者。

二、完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策略

第一,观念创新。发展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战略改进目标之一就是要尊重“客户体验”,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加剧,使得顾客越来越成为当今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金融业,则更能体验到顾客资源之珍贵。与中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创新理念,关注顾客资源,实现“客户导向战略”,变过去“以我为主”的经营方式为“以客户为主”的经营方式。比如客户在选择和购买金融资产时,存在从害怕到希望的不同心理账户,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投资收益期望和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因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客户心理账户的调查与研究,进行分类与界定,针对客户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金融产品的体系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与金融服务的创新等。在“客户中心”的理念创新中,客户关系不应仅停留在“产品联结”的层面,还应进一步向“合作共赢”的层面提升。

第二,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能够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可以用不同的组织架构来匹配。零售银行业务要从有利于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出发,从降低成本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各个环节进行流程再造。零售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应是根据市场需求,满足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应按扁平化模式对零售银行整体组织结构和内部组织架构两方面进行打造,进行组织结构创新,为零售银行业务快速稳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在整体组织结构设计上可以采用“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集中经营与管理模式,总行设置的零售银行部作为一个核心的业务指挥中心,统筹安排,明确分工,管理半径短而效率高。分行则成为销售中心,全力拓展销售业务,在零售银行部的内部架构设计上则按照业务流程的环节划分,实行专业化分工合作,以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

第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为应对外资银行的大举进攻,必须加强人员培训,从金融基础知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投资理财等方方面面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造就既懂会计,又懂储蓄、懂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的综合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员工不断学习的能力,能时刻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满足新形势下银行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主要依靠发挥专业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他们良好的技能和道德素质来谋求利润增长。国内商业银行应加快专业人才的培育,应把员工的培训计划纳入日程安排,鼓励员工参加各种金融科目课程的学习和考试,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价值的发挥更好地服务客户,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体现。

第四,加快金融综合业务系统及网络建设,突破科技瓶颈的制约。金融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摒弃传统业务分割的做法,为客户提供综合柜台业务服务。使用该系统,同一业务经办人就可办理各类客户所需的不同品种的金融业务。这种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为业务人员提供了一个集成的工作环境,业务人员无需在各个不同的系统进行切换,就可根据客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全面、快速、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银行还可根据客户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综合开发设计深层次的服务方案,不断推出用户所需的新型金融服务品种,使用户获得满意的服务。目前,不少银行相继推出了一卡通、一本通、综合柜员制等服务方式,其思路正是迎合了金融综合业务系统的要求。可以预见,这是各个银行共同的发展方向。在网络金融时代,零售银行产品必须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支持,才能满足客户对方便、快捷、全能化银行服务的要求。商业银行要搞好零售银行业务,应走科技创新之路,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特别是要尽快建设好网上银行,为推广网上个人银行业务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要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中心,形成大型的信息网络,为每个客户建立数据库,即客户档案。银行应该对每位客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并根据客户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特殊需求,为其提供咨询方案,开发个性化产品,成为客户的理财顾问,最终建立起客户跟随银行一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第五,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银行产品是一种服务,货币或金融产品只是银行提供服务的一种载体。它是一种或一系列行为,而不是具有高技术或专利的实物产品,因而很容易被同行竞争者模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因而,金融产品创新是银行生命的源点,没有创新,就不能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产品创新是提高竞争能力的最好利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创新的方向应主要是致力于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进行整合性、前瞻性产品的研发。另外,银行要建立优质客户服务管理体系和产品研发机制,明确负责产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在产品推广过程中要逐个品种、逐个项目的开展市场分析,制定分类营销方案。要按照客户需求来设计、研发金融产品,加强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的分类管理,重点发展关联性大、综合服务功能强和附加值高的、理财及信息咨询等业务,提高产品的综合创利能力,以丰富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要综合运用灵活的定价策略和优先、优惠的服务策略,在价格上要制定统一的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收费管理体系,对优质客户采取灵活的收费定价标准。在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要对普通客户提供一般性柜面服务和自助、电子银行服务,对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贵宾服务,确保优质客户享受优先优惠的服务待遇,保持品牌形象和业务品质的高度统一。

在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引导客户进行消费。一方面要结合改革进程,研究消费者心理和需求,做到针对性地营销,以引导消费者进入市场。另一方面,要在营销方式上有所创新。改变过去在街头发宣传资料、打横幅、设咨询点接受垂询等缺乏整体性、针对性的传统营销方式。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加剧、产品多元化和复杂化、客户需求个性化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尤其是要发挥银行的整体营销能力。在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要组合运用各种营销策略,进行渠道创新,如开展网络营销、直复营销,导入CRM工程,对客户实行分层管理,开展关系营销、交叉销售。

第六,机制创新。零售银行业务涉及个人资产的吸收、管理、应用等诸多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银行承担了更多的管理经营风险。加上由于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不成熟的技术和技术上的滥用也会给零售银行业务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积极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同时,一定要创新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一要加强个人信用风险控制。在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整体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可利用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逐步建立本行的个人信用档案。在个人信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提供金融服务时,应要求个人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二要加强业务操作中的风险控制。在市场开发、营销、合同签订、业务决策等环节上,建立监督制约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对操作人员的能力风险、道德风险加以控制,以促进零售银行业务良性发展。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实现银行业务结构的战略调整,使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作者简介:

王欣杰 交通银行重庆分行

内容提要:证券公司的创新业务虽有发展,但对总利润贡献仍微乎其微,股权直接投资将是证券公司新的盈利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接着比较了目前证券公司开展股权直接投资的两种模式,最后指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股权直接投资盈利模式

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①。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4.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渠道结构和同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的客户还没有实现渠道迁移,电子银行业务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美州银行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易笔数为21.6亿,而营业网点交易笔数为10亿,仅占全部交易笔数的31.6%,远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多渠道服务的作用,就一定要做好流程的整合工作。关键要改变现在以产品来设部门、以岗位来设流程、以部门为中心的分割状态,几个零售的部门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各渠道的营销,各行都要组织一些专门的队伍,到一些非常好的单位去,营销、宣传多渠道的服务。这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篇4

2010年,绝对是该行发展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香港两地成功上市,不仅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收官之战”的圆满完成,也掀开了农行发展新时代的帷幕。作为盈利增长动力之一的零售业务,在该行IPO时便成为众多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去年该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下一步,又该如何布局呢……

新年伊始,正值播撒希望之际。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中国农业银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印金强欣然接受了《金融理财》记者的采访。“与前几年相比,农行零售业务在2010年应该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两株生机盎然的绿植中间,平和而不失严谨的他,通过一组组数据、一项项工作向记者娓娓道来,思路清晰,如数家珍,讲到动情处便畅怀大笑。

两个来小时的采访,气氛颇为热烈,而印金强谈吐间的从容不迫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1987年毕业便加入农行从事个人金融业务至今,自认为“个人经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我只是专注于这一领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农行特别是在基层,这样的人太多了。”他这样说道。

当提及下一步深化网点转型、营销导入、服务品质提升时,他略显激动,对该行零售业务的未来发展更是信心十足。“因为我们当时制定了一份为期三年的转型方案,所以今年主要还是根据方案,深化做实,争取尽早把农行打造成国内一流零售银行。”

全线飘红

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状况都高度关注,因为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银行的投资价值与股东回报。为此,该行早在2009年1月便制定实施了《中国农业银行城市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用10年时间将农行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零售银行”的发展战略,加快了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进程,2010年,该行零售业务更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并由此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去年12月末,该行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5.0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995亿元(不含结构性存款和理财资金),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占比为31.5%,增量位居同业第一;实现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93.32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同业第一;销售基金1118亿元,实现基金业务收入12.30亿元,市场份额提升一位;实现个人理财业务收入11.56亿元,增长率高达136%;而个人实物黄金交易量13.07吨,实现收入1.04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73%;发行国债387.25亿元,实现收入2.58亿元;个人结售汇业务累计发生额99.8亿美元,实现个人国际结算收入1.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2%。截至去年12月末,该行个人贵宾客户达972.7万户,比年初增加346万户,个人贵宾客户金融资产占比达55.45%,较年初提升了3个百分点。

一路飘红的数字,超额完成的业绩,无不显示着农行零售业务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究其原因,与该行发展零售业务的良好条件与独特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不仅拥有中国最庞大的客户群体,具有明显的客户基础优势;还拥有中国最广泛的经营网络,具有覆盖全国、纵贯城乡的渠道优势。”印金强坦陈,截至去年末,该行拥有3.5亿个人客户,位列同业首位;其营业网点多达2.3万家,在四大行中拥有最多的境内机构,网点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和99.5%的建制县。

“人是最关键的。”印金强进一步补充到,“在筹备上市的过程中,广大农行员工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了;我们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领导层到基层,都确立了一级法人的观念,形成了总分行之间的服务联动;此外,我们提出了“以客为尊、激情创新、团队合作、合规经营、追求卓越”的零售文化和网点服务精神,并积极实施网点文明标准服务导入,全行网点的服务水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得到了监管部门和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

软硬兼施

现在,去农行办理业务的客户都会发现其网点的新变化:标准一致的形象标识,格调高雅的办公家具,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统一规范的空间布局,标准统一的员工行服工装等,无不让人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大堂经理,还是客户经理,其文明的举止,温雅的谈吐,认真的态度,热情的服务,都让客户为之折服。

“网点转型,是我们去年的中心工作。”印金强一语道破玄机,“网点转型包括硬件转型和软件转型,其中软件转型对整个农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首先是通过组织架构梳理,初步建立了‘资源共享、渠道整合、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大零售’发展格局。在硬件转型方面,我们通过聘请国际知名公司IBM做了网点转型的咨询项目,并让他们精心设计了网点的功能配置与功能分区方案,要求各个行根据其网点进行功能分区。不管网点是方的圆的,基本几个区的功能是要具备的,包括分流区、自助区、理财区和柜台等。”

“其次就是全面推进‘绿色行动’,加强网点标准化形象建设。以新一级LOGO的规范使用为核心,设计制定全行营业网点形象建设标准、一级LOGO标识和门牌标识制作工艺标准、一级营业网点员工行服制作标准,使营业网点形象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标准化、精细化。”

“这个标准统一还包括网点人员服装、柜台、沙发、椅子等等,我们都是通过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的,以向客户传递标准统一的农业银行形象。你看所有的肯德基、麦当劳几乎都是一样的,农业银行作为优秀大型上市银行更应如此。”印金强补充道:“为此,我们还专门在山东和河北做了样板间,让各分行行长来参观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各个网点门面、内部布局都是一个风格。”

随着去年私人银行在上海隆重开业,该行还加强了财富管理中心与新渠道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精品网点、金钥匙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私人银行等多层级理财格局;新一代网银、手机银行、一体化信息服务、总行版电话银行和自主服务终端正式投产,网上商城、电子商务系统优化项目全面上线,新一代门户网站(中/英文版)全球上线;自助设备投放也达到空前规模,截至2010年末,全行各类自助设备逾7万台,其中现金类自助设备数量居同业首位,电子渠道交易笔数占全行总交易笔数的比重达到56.30%,同比提高6.51个百分点。

印金强坦言:“以前也许有些客户会觉得农行和外资银行及国内的招商银行等有较大差距。但经过两年的转型,农业银行已出现了明显变化,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们也能做,而且完全有可能做得更好。”这个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硬件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软件方面的实质性突破。

“我们在软转方面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建立了一支3500人的内训师队伍。这两年,通过内训师深入基层网点大力开展滚动式培训,着力提升网点文明标准服务水平,大大提升了农业银行形象,得到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谈及内训师,印金强颇为自豪,“内训师是农行的一个特色,其主要职责是开展文明标准服务的培训,比如客户进来,怎样迎客,怎样把他引导到柜台,怎样讲解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这就需要内训师层层讲解。我们对内训师实行包片包点,比如说一个内训师负责的10个网点,整个软件的考核如网点文明服务导入、营销技能提升、所管辖网点的营销业绩等都与内训师的绩效挂钩。”

再者,该行在培训方面也创新颇多,除了各种各样的集中培训之外,还有每月穿透式专题视频培训。“视频穿透式培训是农行比较有特色的培训,就是总行有视频培训教室,从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到县支行,我们在总行这边讲,县支行都可以组织人员听。”印金强介绍说,新颖的培训模式,常规教育培训的制度化,让该行员工受益良多,截至去年底,该行有近10,000 名国内金融理财师(AFP)、1,200余名国际金融理财师(CFP)以及超过450 余名理财管理师(EFP),数量居同业前列。

此外,为全面做好软转工作,该行还配备专职大堂经理16703人,网点配备率达72%;增配营销服务人员,开放式柜员总量增至11251人,较年初增加8761人;加强零售业务队伍规范化管理,修订了网点主任、大堂经理、个人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低柜柜员等五类人员的管理办法和规定,明晰了零售队伍岗位序列与职责要求;建立和推行了零售岗位资格认证制度,组织全行8.5万人参加了网点负责人、大堂经理、个人客户经理持证上岗资格考试。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体会他们的不易,李庆萍总监要求个金部所有处长带领部里员工下网点‘做一天的大堂经理’,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印金强笑言,“这次真是动真格的了,一天下来,我们很多处长的脚都肿了,但这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创新为先

农行零售业务之所以能够获得飞速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网点软硬件转型,还得益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和丰富,营销服务的导入、营销活动品牌打造和管理,以及其“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服务和维护工作。

在产品方面,该行零售产品种类齐全、覆盖面广,涵盖存款、贷款、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借记卡、信用卡、电子银行等共7大类、167种个人业务产品;其产品极具针对性,例如,个人自助循环贷款、存贷双赢房贷理财账户、气球贷款等融资类新产品,并首批获得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资格,首创“传世之宝”实物黄金销售业务,在业内率先开展西联汇款业务。

“近年来,我们产品创新的步伐显著加快,如第一时间跟进推出自助循环贷款、‘一对多’专户理财等几十项新产品;成功上线了电子商务系统、手机银行等新业务系统;个人账户综合管理、自动转账及资金归集产品创造了同业产品最高的性价比。”印金强如是说。

与此相应,产品综合营销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该行建立了柜台、自助设备、网上银行等多渠道营销体系,推动实施了零售板块综合营销和交叉营销,与对公部门的联动营销,并且制定了多产品联动营销和套餐式金融服务方案。

印金强向记者表示:“2010年,我们在网点营销服务水平提升方面应该说做了很多工作。具体而言,一是落实‘神秘人’制度,固化网点文明标准服务导入成果。二是积极开展‘营销技能提升年’活动,累计完成了37家分行251名营销技能内训师培训,导入网点5402家;三是推广普及网点转型软转工作;四是圆满完成世博、亚运金融服务工作,大大提升了服务水平。”

而在品牌管理方面,该行对“金钥匙”产品品牌及其VI应用进行了统一规范,确立了私人银行LOGO和“恒业行远,至诚相伴”的服务口号,了金e顺电子银行品牌新形象,构建了包括“金e通”、“金e达”、“金e航”及“95599”在内的完整电子银行子品牌体系。在零售产品综合营销方面则成功组织了“春天行动”、“激情仲夏•金彩生活”、 “爱在金秋•情系万家”、“聚焦2010 盛世金e顺”等综合营销活动,全面实行营销计价。

“‘金钥匙’、‘金e顺’、‘金穗卡’、‘好时贷’是我们零售的子品牌,有了品牌就要做营销,春天有‘春天行动’,夏天有‘激情仲夏•金彩生活’,秋天有‘爱在金秋•情系万家’,从年初干到年尾形成一个循环。当前,我们就正在搞‘春天行动’。”印金强笑声爽朗:“现在我们的‘春天行动’的品牌在业内已经非常有名气了,另外还有一个‘基金宝’财富讲坛,这两个品牌要不断地深耕细作。”

谈及“基金宝”财富讲坛,印金强颇有兴致:“‘基金宝’财富讲坛我们已经做了9期,从北京开始到上海、广州、大连、内蒙古、云南、青海,河南、广西,每次都会邀请国内顶级的经济学家到场演讲,包括巴曙松、金岩石、王一鸣、龚方雄等如雷贯耳的经济学家,请他们就市场形势、宏观经济变化等发表主题演讲,之后我们挑选1-2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或者我们的理财师,跟这些经济学家搞一个互动性较强的圆桌论坛,讨论的话题都围绕‘大理财’这一概念,中间还会穿插听众提问环节。由于听众都是我行高端客户,所以论坛主题涉及领域非常广,如股票、房地产、黄金、艺术品等等,都有谈到。”

“比如,前不久在云南做的活动就很有意思,上午搞理财沙龙,下午搞财富论坛。理财沙龙分两块,一块是玉石鉴赏,请玉石鉴赏师,讲玉石、翡翠;另一块是讲茶文化,普洱茶,客户反映非常热烈。”

“我们以后会挖掘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搞一些既有针对性、客户又感兴趣的活动。”印金强侃侃而谈,无论是产品线的丰富还是营销服务的导入、营销活动品牌打造等都无一不与“创新为先”的理念有关。

夯实深化

提及今年农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新变化,印金强表示,我们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抓落实、促深化,把网点转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夯实筑牢。

“今年我们是‘服务品质提升年’, 要通过微笑服务、首问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所谓首问式服务就是首问负责,一旦你接触这个客户,所有的事情都得由你来做,从头至尾,不能推来推去。”他补充道,“其次还要继续加大零售业务内训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质量监控、神秘人检察等制度;其三,在财富中心推进客户分层,落实客户名单制管理,按照‘1对1+1+N’模式配备个人客户经理、理财顾问和专家团队,提升中高端客户关系营销服务能力,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提高私人银行签约率,针对这类客户推出个性化专属理财产品;继续丰富产品线,加强营销活动。”

他坦言,目前该行在公私联动营销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将公司客户的高管发展成贵宾客户,将其员工发展成普通客户。另外,该行还将进一步加大整个零售板块的整合力度,建立从市场出发、适合客户需求的“大零售”格局。

具体而言,一是继续推进零售业务经营模式转变,厘清网点的基本职能定位,配合全行“五大中心”建设,上收网点的管理职能和后勤保障功能,理顺网点与支行间的内在关系,充分发挥网点零售业务营销服务功能和对公客户结算清算功能;二是组织网点后台业务、非即时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推广工作,提高网点业务办理效率;三是进一步推动基层行完善上下统一的部门结构和岗位体系,打破“以块为主”的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模式,加强零售业务条线的控制和执行能力。

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网点转型

网点转型是指网点的业务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用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点的服务营销模式,实现服务标准化和客户体验的一致性,以提高产品销售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国内银行业在2002年左右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网点功能的转变。虽然每家银行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太一样,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网点的营销和服务能力。其中,网点转型分为“硬转”和“软转”,也就是网点布局及分区等硬件转型以及业务及服务营销体系转型。在各家银行转型期间,“硬转”似乎是银行高管人员都比较关心且亲手主抓的项目。但事实证明,光靠“硬转”是远远不够的,且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只有彻底的落实了网点“软转型”,才能真正达到网点转型的目的,从流程、岗位、服务体系、考核机制等多个维度实现网点服务营销能力的提升,团队营销技能的提升以及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文所提的网点转型专指“软转型”。

一、城市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背景

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表现更为明显。由于零售业务具有利润率高、不良贷款比例低、风险分散、违约风险小等特点,零售银行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如何提高零售业务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银行业营销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提供银行服务的主要渠道,银行网点是发展零售业务的重要手段。尽管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等电子化服务渠道增加了客户的便利性,但银行网点能够提供更为方便和人性化的服务,便于处理高价值、复杂的交易和服务需求,仍然符合了不同年龄段银行客户的偏好。银行网点是发展全面有效的客户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销售渠道。国外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就是不断通过银行网点销售理财咨询产品来提升竞争力,受传统经济的影响,国内绝大多数网点的建设和管理仍采用传统的“交易中心”模式,这种交易型的网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零售业务发展的需要,营业网点的销售化转型,即网点从“交易中心”向“营销中心”转变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城市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必要性

(一)顺应客户需求变化的需要

我国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稳定增加,普通百姓可支配收入得到显著增长,直接导致了人们对银行服务需求的转变。以前,客户主要把银行当作储蓄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存取款等简单业务,但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张和CPI的高涨,客户已经不满足仅从利息收入上获得回报,而转向对个人财富保值和增值的期望,在银行办理的业务也由存取款等简单服务向理财需求转变;随着资本市场的加剧震荡,客户的理财需求也将从简单理财产品购买向个性化资产配置计划转变,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1]只有顺应客户的需求变化,才能使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获得客户的认可,在新一轮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二)适应竞争对手变化的需要

在客户变化的同时,国内银行业的服务质量和营销策略也在不停地发生着转变。国有银行服务体系及网点转型明显提速;中小股份制银行的营销侵略性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对高端客户的掠夺愈演愈烈,这一切都对城市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带来空前的压力。银行业销售化转型最直接变化的就是渠道转型,尤其是营业网点,网点的销售化转型已经成为银行业转型的重中之重。[2]网点转型的核心在于将网点从“服务中心”向“销售中心”转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网点管理模式、物理功能分区、销售和服务流程优化、人员结构、岗位分工调整及绩效考核优化等多方面展开。

三、城市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目的

(一)增强银行营业网点个人业务销售竞争能力

银行营业网点转型辅导项目将聚焦网点销售流程及服务整合,从网点销售氛围的营造、销售化网点物理分区、人员职责分工、销售流程设计、服务资源整合和绩效考核重构等方面对银行网点进行重新规划,有效分流网点业务压力,实现客户潜在消费需求的多层次激发,并提高对有价值客户的挖掘能力。

(二)提升客户满意度

银行营业网点转型项目将通过网点销售化流程及服务整合,通过分区设置、客户指引、自助设备及网银终端使用辅导,有效提高网点业务处理的效率,缩短客户等待时间,进一步提升客户的服务满意度。

(三)提高营业网点的阵地销售水平

通过网点分区改造、流程整合及绩效考核制度的转型,发挥各岗位人员甚至各条线员的积极性,建立“全员转介、专人销售”的模式,多层次挖掘客户的消费需求,将有效提升网点的阵地销售水平。[3]根据我们以往同类项目的经验,网点转型往往从以下几个指标可以明显看到网点转型的效果。

首先,网均客户零售业务总资产:从零售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零售业务客户总资产(储蓄余额和零售业务资产总和)是能够较好反映营业网点零售业务发展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

其次,网均中间业务模拟收入:这是一个可以考核网点理财产品销售的综合指标。为了全方位考核网点零售业务的综合发展,我们一般建议将对零售业务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发卡、客户提升、网银开通、基金定投开户、电话银行开户等中间过程类指标也能纳入考核,结合考虑考核的实时性,可对以上各类指标及各项理财产品销售进行模拟计价,并根据模拟计价标准计算中间业务模拟收入。

再次,网均中高端客户数:这是改善客户结构的重要指标。通过网点理财人员的增加和销售客户提升销售流程的配合,可以实现明显提升。

四、影响网点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

网点转型相对整个金融市场环境、客户群体、业务种类、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变化来说,仍显得较为滞后。主要体现为: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规范还没有完全固化到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产品销售不完全以客户为中心,阶段性、突击式的营销还有较大市场;一些柜员更愿意自己卖产品,而不是进行销售推荐,加剧了客户排队的时间;大堂经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网点转型的实效,造成一些已转型的网点“貌合神离”,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服务型和提升网点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此外,在调配人力资源、合理弹性排班以及发挥团队营销作用、合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第一,人力资源调配。网点转型基本上是通过物理分区以实现功能独立释放的,但这种物理分区给人员数量和调配都带来新的压力和问题。解决方案是建立人员与业务的合理搭配,对于个人业务顾问岗位应该不局限于买卖理财产品,可以赋予其非现金类业务,通过大堂经理的合理调配,优化劳动组合,充分提高自助设备对客户分流和减轻柜面压力的作用。

第二,绩效考核。网点转型赋予了网点不同岗位的人员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这样,在向客户推荐时,对如何准确界定其贡献链,如何合理在团队之间分配绩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4]对此,基层行在贯彻落实绩效兑现方面必须作好宣传工作,使大家对兑现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上准确地领会网点转型带来的新变化。

纵观整个网点转型工作,我们总结出影响网点转型成败的十大因素:一是网点转型需要总分行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二是网点转型需要网点负责人的全程参与和全力支持;三是网点转型的立足点是让网点员工建立营销协作体系;四是网点转型的落脚点是能真正提升网点的销售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网点转型必须要借助营销与管控工具,没有工具如同徒手搏斗,且流程难以固化;六是网点转型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要点,难以做到多点开花;七是网点转型贵在坚持,难在固化,需要网点负责人的长期管控;八是网点转型需要网点加强奖励和激励,在各网点之间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九是网点转型必须要有明确的计划性,且只有大规模的进行网点转型的硬转即网点建设,项目效应方显威力;十是网点转型需要指定专人参与后期的跟进和固化监督工作。

五、网点转型及销售竞争力提升路线

网点转型提升网点销售竞争力通过以下路线图将能够有效实现:

一是制订网点转型操作手册。根据网点的存量客户结构、周边社区的客户潜力、网点日常交易特征和网点的人员结构,形成一套关于网点的各岗位人员、高低柜、理财室、自助设备、服务设施等资源配置的量化标准,并形成网点功能分区和营销氛围创建的管理规范。有了这套规范各支行就可以有效压缩交易型资源,增加销售型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此外,操作手册还将形成一系列日常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如:晨夕会、过程督导、现场管理、目标检视和员工培训管理等,为网点负责人提供关于销售型网点管理的基础方法论,让他们管理起来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二是网点物理功能分区转型。网点物理功能分区是网点流程转型的硬件基础,有了合理的物理功能分区和人力分工协作,销售和服务流程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根据对网点客户结构、业务特征的深入分析,明确网点业务功能定位,根据网点的定位配置网点资源在管理、交易和销售三个方面的投入,优化网点资源配置,对网点进行物理功能分区改造或调整,这是网点物理功能分区转型的基本方法论。[5]

三是网点营销氛围转型。几乎所有的客户走进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卖场,无论进店有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只要逛稍微长一点时间,都会产生购买的冲动。氛围就是这样一种潜意识影响人(包括客户、销售服务人员)行为的力量。国内大多数银行网点在创造销售氛围方面还相差甚远。通过网点物理功能分区改造、设备配置和有效的客户视觉系统管理(包括厅堂灯光、饰品布置、销售明星公告栏、热销产品排行榜、专家推荐、产品展示等)营造热烈的销售氛围,将能有效地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和厅堂工作人员的销售主动性。

四是网点流程转型。根据客户的需求特征和提升网点销售的要求,重新梳理网点销售和服务流程,优化人员岗位分工,重新定义岗位联动机制,使网点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能为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激发客户购买需求有效地发挥作用。

五是岗位分工转型。根据新的流程要求,对网点人员进行分流,岗位调整,在人员总数不增加的前提下,调整人员结构,减少交易型高柜人员,增加销售型厅堂服务人员数量。各岗位具体的人员数量根据营业网点资源配置标准确定。

六是绩效考核转型。根据新流程下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要求,实施销售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七是网点管理转型。培训和辅导网点管理人员掌握销售型团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技能,通过周期性辅导、集中培训、教学片等方式支持网点管理转型。

八是人员培训和跟踪辅导。为各岗位的员工设计组织系统化的培训,从理念、方法和行动三个层面全方位提升网点人员的销售素质和能力。对网点转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辅导,培养员工形成新的工作习惯。

六、进一步增强网点转型效果的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抓好组织保障。成立网点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全行配合,强力推进,切实抓好网点转型工作的落实。同时,有条件的时候可以成立网点管理中心,集中履行网点管理职能,实行网点管理工作归口管理,促进网点转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切实统一和规范网点对外形象。立即对现有营业网点内外环境进行统一的检查、清理和整顿,结合自身特点,从细节上打造出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的营业网点,树立规范统一的网点新形象,为客户提供更为清晰明确的服务指引和说明,为客户提供一个清爽宜人的服务环境。

三是实施文明规范服务,着力提升网点服务质量。加强对网点营业环境、员工仪容、服务设施设备、大堂和柜面服务情况每日的服务自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根据日常客流变动特点,临时增设服务人员和业务专窗,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的业务繁忙程度,抓好员工礼仪和业务知识培训;在坚持合规经营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改善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水平,展示银行新风貌。

四是加快推进营业网点功能建设。对辖内营业网点内部功能设置进行全面清理,因地制宜,发挥好功能和区位优势,突出特色和亮点,在有条件的网点设置贵宾窗口。在下一步网点改造中,按照大型旗舰店、精品店、标准型、自助型网点进行不同的分类,采用集中精力财力对重点区域、重要网点进行单点转型的方式,对内提高网点营销能力和服务效率,对外解决排队难的问题。

五是加快网点流程改造。探索进行前后台业务分离,简化与整合网点交易与后台处理流程,充分发挥后台集中处理规模效益,突出网点服务营销功能;按照业务流程梳理分析高、低柜各操作环节和规范要求,优化劳动组合;通过优化销售流程、客户关系维护、客户体验提升等流程,增加网点销售能力,加强客户关系;网点要设置专门的销售岗位,不面对客户的工作要在流程设计上进行改造,最大限度移到后台处理。

六是加强大堂经理队伍建设。在营业大厅配备大堂经理,加强营业厅的主动式服务,提高客户引导效率,增进客户在等待过程中的人性化关怀;大堂经理负责协调网点服务资源,组织和管理营业现场,介绍银行金融产品及业务,及时引导、分流客户,提供指导服务。

七是强化风险防范和执行力建设。按照“内控严密、管理精细、竞争强劲、质量优良、效益突出”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好案件防控各项工作,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认真落实各项风险等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内控作用。

八是加强职业化精神打造,提升员工职业化精神。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意识。端正工作态度,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质的服务奉献于客户、奉献于银行,树立银行良好的对外形象。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一级法人观念,不折不扣的执行上级行的各项政策、决定;树立踏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塑造良好的职业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费伦苏.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4).

[2]Joseph A.Divanna.零售银行业的未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杨荇.网点转型是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关键[J].西部论丛,2007(12).

[4]魏林.加快零售业务转型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J].西部论丛,2009(6).

[5]马蔚华.银行业直面六大挑战[N].证券时报,2009-07-17.

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篇6

在当前行业转型之时,零售企业通过优化升级CRM和ERP系统,完全可以激活大数据,通过对客户的年龄、性别、消费品类及品牌、支付方式及平均消费额等的分析,以及对供应商客户的分析等,能够便利地应用于如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业务:评定客户质量并控制信用风险,开展消费信贷、小额贷款、担保、典当、融资租赁等各项业务,获取较高收益;

(2)转型O2O模式,打通线上线下,进行互联网精准营销,协同优势,提升销售规模。互联网、金融与零售终端数据以及系统中沉淀的充裕现金流也能够彼此融合,衍生出零售行业在新形势下的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这在国外的大零售乃至汽车4S店等行业也已有成功案例,后者发行银行卡(信用卡)、涉足贷款和保险等,对原有业务起到了相互辅助的作用。

因此,零售作为最终消费和各种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的渠道,作为物流和现金流转的重要支撑,天生与金融和互联网息息相关,从专业分工的角度,也许较其他产业距离金融和互联网服务更近。这用来解释国外已经存在和成熟、国内即将发展的零售多介入金融和互联网案例,或许有必然的联系。短期看,这是个牌照问题,中长期看,这是个专业化分工和再融合的趋势。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映射到零售行业,则是出现C2C、B2C、O2O等电商模式、互联网支付、小额信贷等各种新鲜事物,催生出一些短期内貌似脱离基本面支撑的投资机会,这虽不乏游资炒作的短期行为,但是否也是产业转型创新内在长期逻辑的外在表现呢?

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连锁零售行业发展史,总是与经济周期有必然联系,行业出现繁荣—衰退—调整、上升的循环往复,而每一次都在经历产业转型后迎来新的更好发展机会。当前无疑处于一个新危机和转型创新时期,这其中或必然孕育着新的更大的投资机会。

美国零售商的金融探索

在美国,传统性质的银行归美国储备委员会监管,而产业银行则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监管;产业银行类牌照必须得到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批准,该机构主要负责监管和保障存款的兑付。美国零售史上不乏像塔吉特等早已取得银行执照的零售商,也不乏诸如沃尔玛的不断尝试突破者。

20世纪前期,西尔斯公司一直居美国零售业首位,并对零售与金融的结合进行了诸多实践。

但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尔斯被沃尔玛超越,其股东开始抱怨公司偏离核心零售业务,公司随后剥离大部分金融业务相关资产。1993年,公司将发现卡出售给添惠发现卡公司,1997年后者并入摩根士丹利财团;2003年,将百货公司的私标卡出售给花旗银行。但目前,西尔斯又在尝试运营与“沃尔玛货币中心”相似的金融中心。

沃尔玛早在20世纪就意识到提供金融业务的优势,1999年试图收购一家银行但最终导致失败,其后多次尝试获取美国银行执照均未果,目前主要通过合作在美国间接开展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和其他零售商相比,沃尔玛开展银行业务具有两项显著优势:

其一,公司拥有丰富的网点资源和现金流,2012年公司收入达4692亿美元,净利润170亿美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56亿美元;截至最近一个财政年度(2013/1/31),总门店数10773家,其中美国4625家,其他国家合计6148家,物流中心318个。

其二,公司瞄准之前被忽视的低收入群体消费市场,以“无账户者”(即那些没有得到主流金融服务的客户)和“缺乏银行服务者”(即那些不经常使用主流金融服务的客户)为主要目标群体。联邦存款保险公司200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称,1/4的美国家庭很少开立甚至没有银行账户,其中许多家庭都是低收入或少数族裔家庭,71%的“无账户”家庭年收入不足3万美元,其中24%的家庭为西班牙裔家庭;沃尔玛200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2800万美国人没有银行账户,2400万美国人缺乏银行服务,而通过比其他金融服务提供商收取更少费用,沃尔玛每年可为顾客节省32.5亿-65亿美元。

2006年,沃尔玛拟在犹他州申请实业银行执照,表示开办银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降低其后台系统处理支票、信用卡交易的成本,且为存款提供更高的利息优惠;沃尔玛银行不会打算设立分支机构,还将与现有的银行建立伙伴关系,为它们提供空间在沃尔玛连锁店里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2007年因银行业、商会及议员等担心银行业中新增沃尔玛这样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不但会导致其他银行新增收费的难度加大,而且会导致手续费全面降低,在诸多游说下沃尔玛最终放弃了申请。

其后沃尔玛并没有停止涉足银行业务:2009年8月沃尔玛的货币中心(Money Centers)开始提供账单支付服务;2010年5月收购绿点公司(Green Dot)1%股份,后者负责管理沃尔玛预付借记卡,并推出全新的现金返还促销活动;与超级金融集团(Superior Financial Group)合作,允许消费者在山姆会员店申请小额商业贷款;与太阳信托银行(Sun Trust)合作,增加门店内的银行分支机构。

2012年,沃尔玛与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宣布联合推出一种新的预付借记卡,既可以在沃尔玛超市和任何接受美国运通卡的商店使用,又可提取现金或以流动电话理财,且无须与传统及受监管的银行账户挂钩,也无须缴月费或年费,无最低存款余额要求,让收入较低及缺乏银行账户服务的消费者,能以此支付日常开支及享用类似信用卡的服务。

而在海外市场,沃尔玛目前已在国际扩张的前两站——墨西哥和加拿大获得银行业执照,具备运作经验。其中,公司1991年进入墨西哥,2007年开始在当地开办银行(Banco Walmart),至2012年底零售网点数达2353家,是仅次于美国网点数的国家;1994年通过收购122家Woolco门店进入加拿大,2010年获当地银行业执照,至2012年底零售网点数达379家。

沃尔玛在美国进军银行业虽屡屡受阻但仍持续探索,一方面体现其发挥规模效应、延伸产业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公司充当社区银行角色的认可,以及其对传统银行所构成的潜在威胁。而沃尔玛未来金融业务扩张之路会否重蹈西尔斯的覆辙,我们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公司的种种探索仍较谨慎,所开展的金融服务均以为顾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中心,围绕服务于零售主业。

中国零售商开展金融业务的优势

借鉴沃尔玛的经验,我们认为拥有丰富网点、现金流和会员资源的中国零售商具开展金融业务的经济条件,其中网点是直接接触消费者的终端渠道,现金流是金融业务运作之本,会员和商户则很可能是零售企业初涉金融的首批客户来源。而以上条件能否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零售与金融与生俱来的联系能否充分协同,仍取决于传统零售商整合产业链资源、理解消费者行为以及适应政策环境等的战略眼光与执行力。

依托零售网点布局金融业务,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购物和休闲娱乐需求,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我们认为区域零售龙头开展金融业可由点及面地逐步向周边省市拓展,可能是初期较可行的方式;而其提供金融服务的优势在于,与外来零售商相比,具有更强的品牌认知度,更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本地企业的经营资质;与当地金融机构相比,受到的政策监管和束缚较少,具有更灵活的运作机制。全国布局的公司因网店数量及布局更为充分合理,具有更大的开展金融类业务的优势。

零售行业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是其相对于其他消费品行业的主要优势,而这一可持续的内生来源也为其外延式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当行业内缺乏优质投资机会时,收益率颇丰的金融业务有望成为零售企业的增量利润来源,这也是零售公司近年多次投资理财产品的主要原因。沃尔玛近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基本在1.5倍附近波动,而中国零售企业(以20家样本计)该比值虽然2005年以来逐渐回落,但至2012年仍有2.5倍。对于现金流指标较优的公司来说,若在满足零售主业扩张的资金需求以外适当拓展金融业务,有望提高整体资金收益率。

零售公司发展会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对消费者的粘性,稳定客户群体;另一方面通过开展VIP活动等增值服务也有利于拓展中高端客层,提高客单价,而中高消费群体也往往具有较强的金融消费需求,或将成为零售企业增值金融服务的重要客户来源。

除了对消费者提供的金融服务,对供应商同样可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当然,这也建立在商户数目较多较广的规模经济基础上。

与美国同行相似,中国零售企业对金融的涉足也以信用销售起步(如早期的票号),目前零售企业主要通过发行商业预付卡、成立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务。因前期政策限制,尚无成立产业银行的零售商,主要通过参股银行获取分红收益,而随着2013年7月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和良好信誉的零售商将有机会获取银行牌照,开展金融业务。

商业企业发行商业预付卡,可以支撑并扩大企业销售规模,培养客户忠诚度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对企业长期成长有利。从实质收益角度,商业预付卡账面余额(基本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上的预收账款)在几亿元到二十多亿元不等,由此每年产生几百万至上千万利息收入由发卡企业享有,并且商业企业可将上述沉淀现金流用于公司的业务扩张等。

中国早在20年前即已提出了规范或禁止各种代币购物券/购物卡的规章制度,但零售企业预收账款及预收账款占销售比重的不断加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对百货零售企业自身经营上的积极意义。以1995年以来持续拥有预收账款的17家公司为样本,2012年合计预收账款总额达272亿元,占比营业总收入约13.7%,同比略增0.2个百分点。

2012年,44家零售公司预收款占营收的平均比例为10.38%,同比略降0.16个百分点,表明零售企业整体受2011年中出台的预付卡新政和2012年底前后强调的反腐影响不大。

与发行商业预付卡沉淀现金流相对应的是,零售商同时通过对外扩张、投资理财产品、成立/参股金融类企业等方式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2012年以来消费环境整体偏弱、物业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我们更多的看到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借道金融工具提高资金收益,甚至对冲主业利润的可能下滑。

以商业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银行机构在中国尚无先例,仅在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乡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方面降低了门槛,允许产业资本与民间资本进入。但7月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十条意见”中指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随后9月中旬苏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名称获得工商总局预核,标志着民营银行正式启动。

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大数据;银行零售转型;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2-0037-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2.08

一、引言

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融合造成对传统金融业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金融脱媒和降低交易成本。虽然目前对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和机构业务影响不大,但是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大众客户基础、业务领域(支付、存款、中收、零售贷款等)、经营模式以及社会舆论环境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以及大数据应用与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如何转型是当前银行业继续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正逐步遭到侵蚀,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居民储蓄存款份额下降;二是居民和小微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依赖性降低;三是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失衡压力突出,中长期贷款比例远远高于短期贷款[1]。通过上述影响表现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客户、资金和业务都在流失,从大数据的视角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2]

1.大数据的分布式服务处理方式能够降低交易的时间成本和硬件成本。传统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采用了集中处理的方式,将所有数据存放在一块硬盘并通过一个服务器进行处理。但随着数据量膨胀至TB和PB级,传统的集中处理方式和较低的通信带宽限制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很难得到实时的处理结果。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硬件设备价格的下降,以大规模计算机集群为架构的大数据存储与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效率。如Hadoop平台的MapReduce模型能够将复杂的运算模型运行在分布式系统上,极大提高了数据的运算效率,降低了交易的时间成本和硬件成本。

2.大数据极大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有助于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中间成本。大数据的4V特征中包括快速化特征(Velocity),即大数据时代,信息产生的速度近乎实时[3]。信息的实时产生大大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拓宽信息流通的渠道,削弱市场不确定因素引起的价格波动,并降低信息搜寻与处理费用,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在精准营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同时,大数据有利于交易流程的简化和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成本问题。

3.大数据为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降低了违约成本。传统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对于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评估能力正逐步下降,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足够的数据。初次贷款或有过信用污点的个人很难提供更多的数据供银行判断其还款意愿和能力,小微企业在初创期也很难证明其信用度。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据类型多元化(Variety),目前,Facebook、微博、视频和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已经应用于个人信贷的风险评估。如美国ZestFinance公司专门针对无法提供信用证明的人,通过互联网上大量的个人碎片化信息和ZestFinance风险评估模型重组个人信用视图。该公司目前首次还贷违约率低于竞争者,投资回报率达到150%,其背后依托的是强大的大数据挖掘能力。

(二)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导致客户行为发生变化

1.客户具有更多的选择权。截至2015年6月末全国正常运营网贷平台为2028家,全国众筹平台达211家。相比于形式单一的传统银行零售和营销,新鲜血液的加入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活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如余额宝可以让客户将零钱用于理财,且随存随取,期限固定,这对于客户来说是更灵活的理财方式。P2P平台在列出利率和投资金额之外,还会列出资金投资去向,并且会向客户提供贷款公司的信用程度和公司业绩指标,这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参考,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性。

2.客户的信息来源和决策依据更为广泛。首先,在传统银行零售时代,客户通过有限的资源来获取银行零售产品信息,而在大数据时代,当客户有需求时,他们首先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来收集相关信息,了解该商品的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客户更容易获得金融市场行情,从而可以通过比较购买到满足其需求的商品。其次,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客户会直接在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评价信息往往会被商业企业或数据服务公司收集,成为对商品评价的舆情数据,如百度口碑、微博统计以及电商网站的购买评论等。在大数据时代,这种评价模式对客户决策的影响更加广泛。再次,随着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的发展,企业往往更加注重客户的黏性,对客户的服务和产品推荐也是客户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3.科技化、网络化让消费行为趋向便捷化和多元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手机网民总数为5.94亿,使用手机支付的用户数量达到2.76亿,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8.24万亿。移动支付最初涉及的是线上业务,但随着业务拓展和科技的发展,移动支付已从线上拓展至便利店、餐饮店、出租车和医院等线下场景。其中,支付宝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改变了客户的消费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如今,支付宝占据了移动支付市场80%的份额,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缴费平台,支持全国25个省份、361个城市的水电煤缴费等民生服务。用户可通过支付宝钱包、微博或手机淘宝进入城市服务平台,直接在手机上完成生活缴费、交通违章查询、路况及公交查询、医院挂号等事项。

(三)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导致业务决策模式发生变化

1.事前预测。大数据最大的用途在于根据建立的模型预测未来某一事件的发生,并可据此进行人为干预,使其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决策行为将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大数据时代,事前预测的思想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首先,对量化数据的需求转变为“不要随机样本,而是总体数据”,传统的数据分析第一步是对总体数据进行抽样获得样本数据,以描述性统计和假设检验为主;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随着硬件设备的存储容量、处理速度与通信带宽的提升,对GB甚至TB级的数据处理成为可能。其次,对数据类型的要求转变为“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在大数据环境下,只有20%的数据是传统数据库能够处理的结构化数据,其余80%的数据都是网页日志、微博、文档、视频和音频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通过结合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建的大数据模型相比单一的结构化数据模型而言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再次,对数据与事件的关系转变为“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需要知道原因,这种方式降低了从业门槛,也是很多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事中感知。事中感知的含义是大数据可以准确地模拟事件或活动的进展情况,通过把握进展细节制定行动计划和政策。大数据之所以能够对事件进行准确的模拟和精准的把握,主要体现在大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上。大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能够及时把控事件的变化,与传统的银行零售相比,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事中感知能够更准确的刻画客户行为,修正营销策略。

3.事后反馈。事后反馈的目的是对依托大数据做出的决策进行验证与评价,并能够实时地调整决策结果。事后反馈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大数据决策的结果进行评估,其中包括大数据模型的准确率、提升度等预测效果的评估,通过迭代优化直到找到最好的模型;二是将评价结果反馈于银行经营决策和业务指标,根据评价结果与商业目标的契合程度重新修正经营战略和业务流程。

三、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现状

(一)基础架构的转型

商业银行依托大数据转型的基础在于信息体系架构的构建。图1为2010―2014年间中国银行业的IT投资规模,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中国银行业IT投资规模显著增长,2013和2014两年投资规模分别为777.5亿和892.4亿,涨幅达到16.11%和14.78%,预计2015年将逾千亿。

商业银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投入来完成基础架构的转型:

1.数据仓库的建设。随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银行数据总量已经超过上百TB,传统的数据库无法存储如此庞大规模的数据,各大商业银行都在建立自己的数据仓库。如工商银行建立了企业级数据仓库,该数据库统一了全行各部门的数据,存储结构化数据量达到400TB,数据规模居国内同业第一、国际第六,并提供灵活查询和通用查询等多种形式的数据服务支持。

2.大数据处理平台的建设。大数据吞吐率和实时处理的能力依托于大数据处理平台的建设,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处理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倒逼商业银行改革。如农业银行大力推进集群架构、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引入集群数据库和MPP数据库,构建更加开放的分布式架构,除了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外,还分别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流式计算平台和高性能数据处理平台;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应用智能语音云对银行的语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语音数据进行持续在线实时处理,提升了经营和服务效率。

3.数据质量治理。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除了数据规模庞大之外,数据来源也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发展至以网络日志、社交媒体为主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量和数据类型的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精准营销提供基础,但数据质量是决定营销模型准确性的关键。完善的数据治理可以确保商业银行数据的可用性、可获取性、完整性以及一致性。目前银行数据仓库中数据经常存在的问题有标准不统一、存在缺失值、数据异常和更新滞后等,商业银行的数据治理方式主要包括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定期的数据质量评估和闭环的数据质量管理模式,从管理上和技术上治理数据源头[5]。

(二)零售渠道的转型

银行零售渠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单渠道阶段、多渠道阶段和全渠道阶段,零售渠道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单渠道是指单一的渠道销售形式,主要是指物理网点;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银行零售由单一的物理网点形式拓展至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多渠道阶段;2013年前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了满足金融消费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购买产品和接受服务的需求,商业银行采取物理网点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整合的方式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为客户提供无差别服务体验,这也被称为全渠道阶段[6]。

2014年,商业银行在全渠道零售方面步伐加快,领域涉及理财、P2P、电商以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方面。纵观全年,其方向主要体现在平台化和移动化建设,并且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电子银行方面,全面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短信、微信新型服务方式,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基本在80%以上(见图3);同时,商业银行还加大了电商平台的建设,例如工商银行投产了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信平台和融e行直销银行三大互联网金融平台;在网上银行方面,中信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已经开始了银行网上社区的建设,为中小企业、个人用户提供开放的服务平台;在社交网络平台方面,光大银行与新浪微博合作进行舆情监控和开发缴费应用。

(三)客户管理的转型

零售的关键在于对客户的精准定位,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和精细化管理。商业银行在过去对客户管理普遍应用了“二八理论”,即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利润,只对20%的高价值客户进行重点维护。但实际上金融客户群体具有“长尾效应”,80%的低价值客户创造出来的价值总和同样不可小觑。互联网金融的成功之处在于除了抓住20%的高价值客户之外,对剩余的中低价值客户也进行挖掘、发展和维护,提升客户的忠诚度[7]。客户管理的关键在于用大数据的方法对客户进行细分并根据客户的特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在分析海量客户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客户管理体系。如民生银行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通过充分引入各类大数据智能商机挖掘模型,实现了智能化的目标客户推荐和产品推荐,其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包含交易链智能获客模型、客户价值弹性预测模型、产品精准营销模型、客户流失预警模型,为全行客户经理进行精确化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有力保障。工商银行专门针对中高端客户建立了中高端客户流失风险预警模型,该模型根据多个指标将客户分为“维护不到位客户”、“理财逐利型客户”、“结算交易户”、“储蓄客户”、“外流型工资客户”、“高端信用卡客户”、“电子活跃户”、“其他客户”,并结合每类客户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批量挽留策略。

(四)风险管理的转型

银行零售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成就了互联网金融普惠式的金融服务方式。如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普遍存在非定量分析和缺乏实时性等,而且很多影响借款人信用的指标并未作为变量反应到模型中[8]。利用大数据挖掘的方法能深入找出影响客户信用的特征因素,并将这些特征因素都作为变量来预测新的贷款人的信用程度。目前,“大数据+风险定价”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贷款授信的主要方式,招商银行推出的“闪电贷”是一款支持移动端的纯线上信贷产品,“闪电贷”能够支持更广的小额贷款用户,是招商银行实施零售贷款惠普金融计划之一。“闪电贷”根据客户的风险等级进行差异化定义贷款利率,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将由系统根据客户过往数据每个月动态调整一次。

四、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建议

(一)需遵守市场规律,符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和应用场景

当前,在社会各界兴起了一股重视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的热潮,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开展大数据战略的制定和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要深刻的认识到,商业银行大数据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早进行大量投入,选择了不适合自身实际的软硬件,或者过于保守而无所作为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发展大数据零售业务要符合市场规律,寻找符合自身业务发展的契机和大数据应用场景,建立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不可操之过急。

(二)需要增强大数据的核心处理能力

首先,大数据的核心基础是其平台建设程度及信息整合能力。面对大数据的海量、类型丰富、实时产生和价值密度稀疏等特征,商业银行需要对传统的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改造,建立起大规模、非结构化、分布式与流计算的大数据仓库。其次,提升大数据的核心处理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数据标准的建立和数据质量的治理。目前,来自银行各部门、各渠道的信息标准往往存在差异,很多信息存在缺失和定义范围模糊不清的问题,因此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推动数据治理体系架构和制度的建立,形成统一的、完整的客户信息视图。再次,是增强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要利用大数据专业工具,建立统一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架构和业务逻辑模型,规范大数据管理制度,将大数据转化成商业银行零售决策支持信息。

(三)需要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与应用方式

社交网络的兴起为银行零售业务开辟了新渠道,网站、微博、论坛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数据来源。目前,商业银行在大数据应用上主要以结构化数据为主,对网络日志、视频和语音等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应用尚浅,利用半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舆情监测、风险管理、客户特征提取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有效融合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建立非结构化数据应用方案是商业银行提升零售能力的重要机制。

(四)需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在云计算、生物识别、硬件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驱动下,未来大数据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应用将不仅停留在业务分析和决策制定层面,而是包含了业务、管理、科技等若干层面的深度融合。如智慧银行与生物识别支付是目前大数据与高新科技、金融业务、管理机制深度融合创新的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未来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也将不断的通过大数据创新应用的方式完善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和提升客户体验。

(五)需要加强大数据安全管理

大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商业银行零售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如果管理不善,“大数据”本身也可能演化成“大风险”。大数据应用改变了数据安全风险的特征,不仅需要新的管理方法,还必须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监控和治理。为了确保大数据的安全,商业银行必须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协调大数据链条中的所有机构,共同推动数据安全标准,加强产业自我监督和技术分享;二是加强与监管机构合作交流,借助监管服务的力量,提升自身的大数据安全水准;三是主动与客户在数据安全和数据使用方面加强沟通,提升客户的数据安全意识,形成大数据风险管理的合力效应。

(六)需要加强行内沟通协作与行外广泛联合

首先要加强行内各部门的团结协作,共同打造一支复合型的大数据专业团队,不仅要掌握数理建模和数据挖掘的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理解力,提升商业银行对大数据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其次,商业银行应充分吸收互联网金融的先进经验,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共同打造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零售新模式;同时可与国内国际顶尖的大数据服务商(如IBM、SAS、Teradata等)共同打造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应用联合实验室,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由实验室统一负责大数据方案的制定、实验、评价、推广和升级,促进大数据向价值资产的转换。

(七)要注意信息脱媒带来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经济金融活动产生的数据快速膨胀,银行占有和产生的数据占比大幅下降,新数据的产生和保存不再依赖银行;二是过去通过商业银行的数据流和信息流,现在则通过新的渠道和载体直接与信息输出和接收方进行传递,商业银行不再是信息交易中的重要一环。信息脱媒将会带来信息数据的减少和滞后,缺少数据将会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屏障,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展开合作,积极获取更为广泛、更为独立的数据和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1]王静.竞争与融合:金融变局中商业银行抉择[J].海南金融,2015(8):62-65.

[2]郑志来.互联网金融、金融脱媒与中小微企业融资路径研究[J].西南金融,2015(3):52-56.

[3]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

[4]蔚赵春,凌鸿.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上海金融,2013(9):28-32.

[5]操基平.我国反洗钱可疑交易数据质量治理对策分析[J].上海金融,2012(10):103-106.

[6]齐永智,张梦霞.全渠道零售:演化、过程与实施[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115-121.

[7]徐雄心.浅谈个人中高端客户的维护与拓展[J].经济师,2013,(7):112-112.

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篇8

全球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面临的机遇

经济复苏为零售业务发展提供新契机。2014年全球银行业迎来了危机后的第一个暖春。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银行业盈利9200亿美元,较2007年的7800亿增长23%;全球银行1000强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最低一级资本额均呈现上升态势,2014年增幅尤其显著。在经济回暖和银行盈利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零售业务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见图1)

产品、渠道、品牌和管理成为零售业务发展新生产力。与以往重定价、重人力的投入模式不同,全球零售银行业务发展重心正逐渐转移,新产品、多渠道、多品牌和动态管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生产力;同时,客户细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见图2)

社交网络兴起为零售业务发展开辟新渠道。近年来,社交网络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统计,Facebook仅用9年时间便拥有120亿账户,它同Twittter、Flicker、LinkedIn等一起构造了庞大的社交网络。这种新媒介的出现也为银行零售业务拓展开辟了新渠道。图2显示,银行在通过社交网络提供信息、与客户互动业务方面覆盖率较高,而在客户认为比较重要的交易、服务和提供账户信息方面还有较大业务增长空间。

面临的挑战

消费者需求不断提高。凯捷咨询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球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报告》显示,零售银行消费者体验指数(Customer Experience Index, CEI)较2013年出现下滑,由2013年的73.5下降到72.9。造成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需求不断提高,多样化的产品、便捷的渠道和专业化服务更受青睐,这对传统零售业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生代消费者行为偏好改变。当前占据全球零售业务市场的一个重要群体是“Y”一代,即在1980~2000年出生的人群。与其他年龄段群体相比,该群体典型的消费习惯是依赖高科技,他们多数对银行传统零售渠道满意度较低,更倾向于使用移动银行。消费群体行为偏好的改变促使银行对传统零售渠道进行变革,发展移动科技成为必然。

非银行机构迅速渗透。与银行相比,更擅长数字化科技的各类非银行机构(如零售商、P2P、第三方支付等)以其透明的价格、低廉的成本和一流的服务成为零售银行新一代竞争对手,从而导致过去被银行奉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高净值客户,在金融脱媒的大潮下对银行的依赖度和贡献度越来越低。

金融监管愈发严格。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试图通过调控各个地区的业务,向新加入者开放市场,鼓励行业竞争,激烈的竞争将导致零售业务盈利空间大大缩减;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的屡次爆发又进一步加大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限制,这些都使零售业务成本不断攀升。

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动向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2014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美国银行一级资本位列第四,以总资产21049亿美元位居美国银行业第二。

战略新动向。2010年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强化了银行资本金管理机制,并严格限制银行从事的业务范围,对美国银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美国银行在坚持零售业务先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战略细化为“三类客群、六项准则”。

组织架构调整。单独设立消费者不动产服务部。为了规避房地产带来的风险,美国银行重新调整业务架构,将消费者不动产服务部从零售银行业务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营与监管。目前,美国银行业务单元主要包含五大板块:消费者与小企业银行部、消费者不动产服务部、全球财富与投资管理部、全球银行部和全球市场部。其中,消费者与小企业部和消费者不动产服务部是美国银行零售业务的核心板块。(见图3)

零售业务特色。美国银行零售业务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与其不断求新、“不走寻常路”的创新理念息息相关。

首先,银行不断吸引小众客群。与其他银行只关注大企业不同,美国银行把普通大众及中小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客户,甚至推出最少仅为25美元的小额贷款。银行还特别注重服务其他族裔移民,美国银行也是当地最早为移民提供服务的银行之一。其次,银行重视客户满意度变化。美国银行用“客户快乐”调查衡量顾客满意度,认为这是反映客户是否愿意忠于银行、是否愿意向朋友推荐银行的关键指标。为此,银行专门构建“客户忠诚度”、“关系客户净收入增长率”等指标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第三,银行时刻保持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了让客户继续开立新的支票、储蓄账户,银行开创了一项堪称革命性的银行业务Keep the Change(保存零头):当客户使用美国银行VISA卡消费时,银行将支付给客户每次刷卡的消费零头。比如,花费23.3美元,银行将取整24美元,将0.7美元差额支付到客户在该行的储蓄账户。这一业务为银行吸引了大批新客户;美国银行还是网上银行服务的领先者,其网上银行服务栏目相当丰富,提供的在线金融产品也基本包括了传统个人金融的大部分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客户使用。

风险管理架构调整。美国银行风险管理架构的三个层级分别为董事会公司治理层级,管理层公司治理层级和管理层附属层级。董事会下设五个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协助董事会对企业整体风险、财务状况进行监督管理;第二层级以管理层为核心,主要协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相关业务进行监督;第三层级则是管理层下设的多类执行委员会,负责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各项风险的管控。

经营业绩。零售和小企业银行对总收入贡献度最高。尽管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的重创严重影响该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但经过改造的美国银行零售业务依然取得一定成绩。从收入结构看,零售和小企业银行总收入最高,集中体现了银行一直坚持走零售条线的战略思路。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最古老的银行,在2014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一级资本排名第12位;该行2013年底总资产21619亿美元,位居英国第二,仅次于汇丰控股。

战略新动向。受困于欧洲的经济衰退和涉嫌操控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丑闻,2012年巴克莱银行经历了较大变动,不仅业绩和声誉严重受损,两位高管也相继辞职。同年,为了挽回股东和消费者的信任,银行宣布重新部署发展战略。

提出“三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包括扭转局势、回归稳态和保持增长。扭转局势的目标主要是稳定企业业务,包括积极评估和处理处罚事件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投资者关系和与监管机构重新建立透明化的对话机制;回归稳态是在继承巴克莱银行规模经营和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和稀缺资源重新配置,包括渠道优化、鼓励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保持增长则是关注银行的长期发展,通过企业文化、激励设计、成本与控制的创新实现未来较长时间的可持续经营。

组织架构调整。重新组建零售业务条线。巴克莱银行单独组建零售条线,将零售业务集中在环球零售及小企业集团,提供个人及小企业零售服务。巴克莱环球零售及小企业集团主要包括零售及小企业银行和巴克莱卡业务。零售及小企业银行采取“区域化经营”,即依据区域特色锁定目标客群,进行差异化经营。出售非核心资产,关注本土及高盈利地区零售业务。金融危机后,巴克莱银行也通过削减非核心业务实现零售业务架构调整。主要包括退出大部分欧洲零售业务;将重心调整至英国和非洲地区;大力发展英国和美国的信用卡业务。

零售业务特色。银行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零售理念重新构建零售业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多元化产品和渠道服务客户。针对不同客户需求,巴克莱银行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和交易渠道。以“客户满意度”为主要业绩评价指标。银行摒弃了以往只关注“产品销量”的激励机制,转而以“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业绩的主要指标。包括了解客户需求、帮助客户使用电子服务、简化服务流程、遵循地区文化习惯等。目的是“让客户的生活更简单”。

风险管理架构调整。为了应对欧洲经济下行对银行业可能造成的风险及降低操纵丑闻带来的负面影响,巴克莱银行全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2013年,银行引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除了薪酬委员会、操作及声誉和运营风险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财务风险委员会四大传统委员会外,新增全企业风险委员会(见图4),主要负责向董事会提议企业整体风险偏好和评估、汇报风险轮廓,同时独立地监督和审查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经营业绩。零售业务经营转好但各板块发展不均,卡业务贡献度最高,欧洲市场疲软。2013年四大零售业务板块经调整后税前盈利分化较明显,卡业务和英国本土零售业务发展较好,对零售总盈利贡献度分居前两位,这也是巴克莱银行此次战略调整中重点关注的两个板块;欧洲业务明显疲软,始终处于亏损状态,2013年第三季度亏损最为严重。为此,巴克莱银行于2013年下半年出售了其在欧洲的部分零售业务。

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 Bank)

西太平洋银行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银行。通过数次收购,该行目前以总资产7708亿美元位居澳洲第四大银行;2014年全球银行1000强一级资本排名第53位。

战略新动向。“区域集中化、品牌多元化”。西太平洋银行一直秉承的战略特色是“区域集中化、品牌多元化”。“区域集中化”是指银行将战略集中在核心市场,主要是澳大利亚本土、新西兰和近太平洋地区。利用自身地理优势,西太平洋银行为上述区域将近1300万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亚洲目前已成为该行重点发展领域;“品牌多元化”则有助于银行通过一揽子金融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客群范围和提高服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组织架构调整。西太平洋银行业务组织架构主要由四大板块组成,零售业务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零售与小企业银行部和圣乔治银行集团两大板块。通过多品牌经营,西太平洋零售业务充分实现了产能共享和规模经济。(见图5)

零售业务特色。通过外部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和多品牌运作。西太平洋银行战略特色之一是多品牌运作。银行通过几次外部收购逐步积累了多元化的业务与品牌组合。其澳大利亚境内金融服务除自身的零售与小企业银行品牌外,吸纳了圣乔治银行、墨尔本银行及BT金融集团等子品牌;机构银行和新西兰境内银行也有各自的品牌标识。这样不仅可以保留原有客户及其品牌忠诚度,多元化的产品服务更有利于拓展市场影响。除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小企业发展,西太平洋银行建立“Mobile PayWay”即时支付系统,方便企业的支付业务;

风险管理架构调整。为了强化风险管理,西太平洋银行调整构建了“全行风险监管体系”的概念,自下而上汇报风险管理工作。董事会主要负责全行风险管理策略审批和风险偏好的审核;中间层政策执行委员会包括执行风险委员会、集团风险单元和部门风险单元。执行风险委员会负责统筹风险管理架构、政策,并保证银行风险轮廓符合风险偏好;集团风险单元独立于业务部门,单独向首席风险官汇报;部门风险单元则对某一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负责。每一部门有独立的风险官直接向首席风险官汇报;第一层由业务单元组成,负责各部门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但必须在既定的风险管理框架内进行(见图6)。

经营业绩。收入结构不断优化,零售业务发展良好。2012~2014年收入结构显示,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双双逐年攀升,且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收入结构不断优化;零售业务中,西太平洋零售和小企业部对盈利贡献最大,占到零售业务总利润的60%以上;两大业务板块从税前盈利额和资产总量上均呈现上升态势。

启示

通过对全球零售业务发展研究和三家代表性先进银行零售业务比较,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零售银行业务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和“客户体验”。金融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深刻地影响着传统零售银行的发展模式。各大银行纷纷将“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体验”等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

零售银行业务更加注重渠道网络化和信息化。为了应对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对传统零售业务的冲击,各大银行纷纷对网点和渠道进行改造,投入大量资金引进智能科技,开发网上银行和移动科技。

零售银行业务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稳健发展。未来零售银行将体现为产品服务多元化和销售渠道高科技化,构建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各大先进银行关注的重点。

上一篇: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银行履岗履职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