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2 09:55:19

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

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篇1

当时经济研究中心提出的方案和建议,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鲜明的市场化取向和极强的可操作性。由于当时经济研究中心的几位主要负责人薛暮桥、徐雪寒等同志对二三十年代我国江浙一带发达的市场经济有切身的体验,又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素养,更由于建国后亲身参与最高领导层决策,而对政策演变的来龙去脉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他们对改革方向的把握,对可行性措施的设计,都不是从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型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研究出来的。第二,强调经济体制各方面改革的配套性。他们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各部门各自进行改革,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忽视互相配合,就有可能互相牵制。有些改革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在其他方面产生新的问题,出现新的困难。因此,既要深入研究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又要全面研究各部门各方面改革的具体措施,使之互相配合。

下面根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创建人薛暮桥同志的回忆,笔者对徐雪寒、季崇威、吴敬琏、吴凯泰等同志的采访和经济研究中心早期的简报,对经济研究中心这段工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中央银行

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从1983年3月开始集中研究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所有基本建设投资都由财政拨款,连定额流动资金也靠财政拨款,银行只负担产品周转中所需流动资金的贷款,银行还代管财政收支款项,几乎成为财政部的出纳机构。在给地方和企业提留部分利税以后,它们有了自有资金,能按市场需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建设,地方和企业的自有资金存入银行,银行可以贷款给企业进行扩建改建,特别是技术革新,银行的作用就开始扩大了。当时有中国人民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四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货币发行、在城市吸收存款、发放流动资金和小量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并代管财政收支。建设银行管理财政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拨款,把未利用的拨款部分地也用作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中国银行负责管理外汇收支、吸收外币存款并小量地经营外币贷款。农业银行主管农村中的储蓄存款,发放支援农业的贷款,随着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而发放和回收商业部门所需要的流动资金。那时,四大银行之间有一定的横向联系,但很不密切。此外,地方专业银行缺乏自主经营的权力和责任。有一个时期,各地方银行的存款向上交,贷款向上要,不积极吸收存款,而积极发放贷款,影响信贷收支平衡。由于没有一个凌驾于各专业银行之上的独立的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管理不严,也不可能管理信贷收支平衡。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因兼营工商信贷等业务,与其他银行的矛盾很大,各专业银行不接受中国人民银行控制。

经济研究中心先研究了各国金融制度的经验,并请前联邦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古托夫斯基(曾任德政府经济顾问“五贤人委员会”成员)来华交换意见,提出建议。1983年经济研究中心向国务院提出单设中央银行来管理各专业银行的建议,并提出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严格管理货币发行,保证信贷收支平衡,不经营一般信贷业务。国务院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委托经济研究中心会同四大银行提出具体方案。

为此,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举行了12次座谈会。在薛暮桥同志第一次邀请四大银行开会时,由于过去相互间的矛盾很大,会上争执不下,以致会议无法结束。后来,在常务干事徐雪寒同志的协助下,分别邀请四个银行来开会商讨,然后由经济中心提出方案,再共同协商。在北京,他们同人民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保险公司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背靠背的座谈。徐雪寒同志又到上海与四家银行的分行长、专家以及原中央银行的高级职员分别座谈,协调相互间的矛盾。

5月18日、21日,薛暮桥同志又邀请四大银行的代表和国家计委、经委、体改委的同志以及两位教授来座谈。当时的情况是,1980年国务院领导就指示要设置中央银行,但是几年来没有取得进展。中国人民银行1982年5月提出《关于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及其与专业银行的关系问题的请示》,1983年1月提出改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设置农工商银行的意见。专业银行认为,这两个文件的实质是否定三中全会以来银行体制改革、设置专业银行的方向,以中央银行的名义恢复由一家银行独揽全部业务的局面,使专业银行名存实亡。在5月18日、21日的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成立中央银行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要求运用银行筹集资金和外汇,提高投资效果。同时要求建立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确保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

大家认为,要建成有权威的中央银行,必须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怎样建成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不少同志提出,最好是组织银行委员会或银行协调委员会,由专业银行共同参与决策。他们对人民银行一年多来不和专业银行商量,一再匆促作决定,深感忧虑。为了使即将建立的中央银行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情况,作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许多同志建议中央银行成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理事会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计委、经委、财政部负责人,并吸收金融专家二至三人组成。理事会主席由了解银行业务的国务委员担任。下设总裁一人、副总裁二人,负责日常工作。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绝大多数实行理事会制,以利于广泛吸收意见,作出较为合理的决策。它们的理事会多吸收金融专家、教授参加。解放前,中央银行总裁由行政院长宋子文、孔祥熙等兼任,因为中央银行的作用较大。我国中央银行初建,必须由一位国务委员来兼任理事会主席,好打开局面。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吸收各方面专家成立一个金融政策研究委员会(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研究人员约占30%左右),作为参谋咨询机构。中央银行要吸收各专业银行的优秀干部,组成精干的机构。

二、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有人主张建立行政隶属关系或行政上归口由中央银行领导,认为只有这样做,专业银行才能服从指挥。专业银行对这种“行政隶属关系”深表疑虑,他们认为一年来经验证明,弄不好就损害专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挫伤专业银行干部的积极性。许多同志认为,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应当是业务上的领导监督关系,主要是依法管理、政策领导、资金调剂。中央银行掌握信贷计划,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严加管理,在信贷计划范围内进行资金调剂。中央银行不干预专业银行内部事务。专业银行有具体业务经营自,有用人行政之权,在干部任免、劳动工资、基建指标、大学生分配、文电机要方面,单独立户。在建立中央银行过程中,一定要用银行的办法管银行,不要再套用行政机关的办法,不要强调行政隶属关系、党政一把抓,以免损坏专业银行业务经营自。

大家认为专业银行对其各地分行应保持统一领导,而不归中央银行分行领导,不要拦腰切断专业银行。世界各国通例,凡是银行在其系统内都实行垂直领导。中央银行各地分行对专业银行机构,可以监督、指导,重要问题可报中央银行总行裁决。

专业银行之间在信贷计划范围内,应允许发生横向的资金调剂关系。专业银行按业务分工范围经营,但允许有某些交叉;应防止专业银行发生垄断化倾向。

三、中央银行怎样才能起到“银行的银行”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手头要掌握一些资金才好进行调剂。为此,有人认为需要自设门市部,自己吸收存款,例如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储蓄存款由中央银行直接办理。但是这样做,就会和专业银行争存款、争业务,陷入业务圈子中,不能自拔。因此,中央银行自身对社会决不能经营存贷业务。许多同志认为中央银行手头掌握:1.货币发行几百亿元;2.城市储蓄银行吸收的储蓄几百亿元,可按规定转存中央银行一部分;3.保险公司资金几亿元;4.还可要求专业银行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足可在业务上有效控制专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至于财政金库,省及省以上的可以由银行自己办理,省以下的可以委托专业银行办理。中央银行总行之下,分行只设到省市一级。省市分行属于中央银行派出机构,主要任务是指导、监督、检查,调查研究,掌握经济信息,并领导发行库工作,发行库应保证由中央银行垂直领导。

四、中央银行是否沿用人民银行名称?中央银行是否沿用人民银行名称,各有利弊得失。中央银行沿用人民银行名称,可以不改票子;但人民银行分支行改为工商银行,要改招牌和帐册单据。从政治上考虑似以沿用中国人民银行名称为好。

五、怎样迅速筹建中央银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由人民银行总行一分为二,部分机构和人员划出去成立中国工商(储蓄)银行,部分机构和人员成立新的中央银行(名称不变)。另一种主张组成中央银行筹建小组,吸收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参加,在一位副总理或国务委员领导下集思广益,设计筹组。大家认为,两种主张可以结合起来,设立筹建小组,但要遴选专人为核心,脱产筹建,并以人民银行总行中将来划入中央银行的有关司局为基础,一面维持原属于中央银行性质的工作,一面从容设计,拟定方案,报国务院定案。

最后,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中央银行的职责,人民银行原来经营的工商业信贷和储蓄等业务,划归新设的中国工商银行接管。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就不直接经营信贷业务,只与专业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真正成为“银行的银行”。这个建议经各银行讨论同意后,提请国务院讨论,并得到国务院认可。

在研究过程中,薛暮桥同志一再强调,目前我国的银行不像银行,像个行政机关。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使银行机关化,而要尽可能使它企业化。要用银行的办法来管理银行。现代化的经济,要有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实现经济现代化,银行要先行现代化。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分灶吃饭”

1982年上半年,经济研究中心就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4次专题讨论。参加讨论的有财政部、计委、经委、农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等单位的有关同志。

1980年开始,国家打破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除京、津、沪三大市实行统收统支、江苏省实行总额分成外,其他地方实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即称之为“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

参加座谈的同志认为,从两年多的实践看,财政体制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加强了地方领导的责任心,比较好地体现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1981年初,中央分配给地方的财政收入任务,有40来亿元落实不下去,在“分灶”的体制下,地方主动少安排支出近20亿元,这在统收统支体制下是难以做到的。其次,促使地方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开辟财源,提高经济效果,做到自求平衡。许多省区下决心关掉一批耗能高、亏损大、产品不适销的企业。第三,对堵塞跑、冒、滴、漏起到一定的作用。第四,促进地方积极筹划本地区中长期经济和教科文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但在实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1)加剧了中央财政收支不平衡。“分灶吃饭”后,中央财政收入缩得太小,不能保证必要的开支,同时,财政收入分了,财政支出中央仍统得过多,如农产品超购加价,外贸亏损,外债还本付息,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这就极大地影响了财政平衡,加大了财政赤字,因而不得不用发行国库券和向地方借款的办法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好比是周天子中柜空虚,要靠各种诸侯进贡。(2)财政体制的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不配套,没有同步进行。有的同志说,现在是“一定百动”,财政体制的基数和比例定死了,而经济上其他方面都在变动,这些变动都同现行的财政体制发生矛盾。(3)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盲目生产、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的弊病。有的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多生产价高利大的积压产品,不准优质产品入境,甚至不服从中央统一的物资调拨分配计划,因而不利于搞专业化协作和经济联合,特别是跨地区的联合。这些现象过去就有,而在分灶吃饭、利润分成后,更难制止。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财政体制改革造成的,但多数与会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作客观的具体的分析。这里有“分灶吃饭”的新体制和“统收统支”旧体制之间的矛盾,有在改革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措施不配套、不系统、不落实的问题,如分收而没有分支,一些大企业的收入上划给中央没有落实等等;也有与整个经济改革以及和调整、整顿未能有机结合有关。

大家认为,财政体制究竟怎样全面改革,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但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财政体制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也不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必须与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步进行。同时,要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来研究财政体制改革的远景。这种远景设想不可能在目前立即全盘执行,执行必须从小改小革逐步发展到根本性的改革。但如果只有小改小革,没有远景设想,前述缺点无法克服,真正合理的财政分级管理制度也难以实现。

在讨论中,对于今后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在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革没有全面展开,价格体系和工资制度还不合理,企业归属尚未划清的情况下,近年内财政体制要进一步大改的条件还不成熟。当然,也绝不能退回到统收统支、完全由中央集中理财的老路上去。财政体制应在前两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改为1982年实行的“总额分成”办法的基础上,稳定几年,不做大的变革。要积极作好准备,待条件成熟时,再着手进行大改。但是对当前存在的中央财政有赤字,地方财政有结余的局面,也应从财政体制上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以扭转,适当调整财力分配比例。

有的同志对上述设想有不同意见,认为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收支的分配比例,在目前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改革一是阻力很大,调整财政包干或分成比例,降低企业留利水平,很难落实下去;二是靠地方、企业增加上交任务来解决中央财政赤字,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第二种意见是,明确划分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中央企业的利润上交中央,地方企业利润归地方,使中央财政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1980年实行财政“分灶吃饭”时,财政部曾建议把一百几十个大企业划归中央直接管理,利润直交中央。因为牵扯到的问题很多,没有实行,致使中央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保证必要的财政开支。

对这种意见也有同志不很赞成。他们认为如把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划归中央,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中央对众多的直属企业管不了,而地方对中央企业会不会又放手不管?二是会不会妨碍地方特别是城市对本地区企业的统一管理?而且条条分管也可能对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不利影响,应当慎重研究。

第三种意见是,财政体制改革应当从利改税入手,把财政收入的重点,从主要依靠上交利润逐渐转移到依靠税收方面来。前段已在全国18个省市的446个企业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经验。

有的同志对实行利改税有不同看法,认为单纯依靠税收一种形式,不可能完全解决财政问题。因为我国目前由于价格体系不合理,资源条件和投资的有机构成不同所造成的企业之间盈利悬殊、苦乐不均的矛盾,通过利改税虽可得到缓和,但不能根本解决。同时,利改税并不能彻底解决地区经济封锁、划地为牢的问题,也不可能把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截然分开,不可能完全解决中央财政负担过重问题。

由于财政体制改革是关系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问题,经济研究中心在下半年又组织力量做了进一步研究。在7月中旬,邀请辽宁、浙江、内蒙古、山西和湖南五省区财政厅预算处长和计委财贸处长开了小型座谈会。会后,与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共同联名向上级报了一份《关于改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初步意见》。在这份意见中提出:我们的基本看法是,财政体制的改革,只能前进,决不能再回到统收统支完全由中央集中理财的老路上去。但是,目前进行大的改革,条件还不具备。比较可行的是,在现行体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存利去弊,适当改进和完善分级包干的办法。

(一)调整包干办法。从1983年起,除广东、福建两省外,其他省、区现行的包干办法作一点改进,实行收入按固定比例总额分成的分级包干办法,包干之后仍实行“五年不变”。这样做有利于中央和地方利益结合得更加紧密,使地方进一步关心中央和整个财政收入。同时,鉴于目前省级财力比较分散的状况,适当集中省级财力也是必要的。

(二)根据适当集中中央财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原则,调整某些收入分配。比如,将卷烟、纺织品、饮料酒、石油、糖等产品的工商税,划作中央财政收入,给地方一定比例的分成。对地方因此而减少的收入,用加大其他收入或补助办法,加以弥补。并把盐税划作中央财政收入,但给地方一定分成,以利于全国统一经营管理和继续调动地方管好盐税的积极性。比如,明确划分新建企业的收入归属。凡中央投资兴建的大中型企业的收入,应归中央财政(适当留一部分给地方)。凡是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的大中型企业的收入,可按投资比例分成,等等。

(三)采取适当措施,克服盲目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

薛暮桥同志回忆说,在讨论过程中,财政部的同志主张财政体制必须改中央管理为中央、地方分级管理。他则认为应该采取“分税制”的办法,这才是正规的财政分级管理体制。1981年国务院决定提高烟酒税率,原意是“寓禁于征”,结果各产烟叶地区反而争办小纸烟厂,很多县也争办小酒厂。小烟厂、小酒厂用优质原料生产劣质产品,使生产名牌烟酒的大工厂缺乏原料,被迫减产,造成很大浪费。薛暮桥同志认为,这是“分灶吃饭”、产品税由地方征收所产生的结果。产品税对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发展的产业,产品征轻税或免税;需要限制的产业,产品征重税。但是在“分灶吃饭”的情况下,产品税都归地方征收,征税人就是纳税人,重税产品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原想要限制生产,结果反而变成鼓励生产。为克服这种弊病,高税产品的产品税必须直接上缴中央,否则提高税率达不到调节生产的目的。

薛暮桥同志主张,财政的分级管理要划分税种,有些税种(如重要产品的产品税)应由中央统一征收,有些税种(如所得税)应由中央统一征收、地方酌情留成,有些税种(如营业税)应由地方征收。同时要划分财政收支的分级管理。这种分税制的办法才是正规的财政分级管理制度。过去中央统一征收,地方从中央的大锅饭里打饭吃是不对的,现在地方分别征收,中央到地方的小锅里打饭吃也是不正常的。

经过反复讨论,财政部逐渐接受了薛暮桥同志的意见。1983年国务院决定改“分灶吃饭”为划分税种,并实行利改税。利改税后,财政体制改革前进了一大步。但因价格没有调整,按同样的税率征所得税,各个行业苦乐不均。所以又对因价格偏高而盈利多的企业加征调节税。税种改革并未彻底完成。几年后又走回头路,改行逐级承包制,对此薛暮桥同志曾几次提出反对意见。

价格体制改革――调放结合,以调为主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由国家统一定价的物价管理体制,整个价格体制越来越不合理。1979、1980年对价格体系进行过局部调整,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对部分价格偏低的能源、原材料进行微调,并放开不少小商品的价格,但价格体系不合理的状况还远未解决。薛暮桥同志从自己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和担任全国物价委员会主任的经验中深深体会到,不改革僵化的物价管理体制、理顺价格体系,是不能正常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的,因此价格改革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82年,他曾就此问题与前联邦德国的古托夫斯基等专家交换意见,他们一致认为,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薛暮桥同志认为,价格改革需要解决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调整价格体系,理顺各类商品的比价关系;二是改革物价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商品不再由国家统一定价,而由价值规律通过市场供求和竞争来形成,即逐步放开价格。他认为价格改革的步骤,应当是调放结合,先以调为主,在条件成熟时转变为以放为主,最后达到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全面放开。1982―1984年,经济研究中心会同价格研究中心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认真研究了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步骤,特别是价格体系的调整问题,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于价格体系改革的目标,在研讨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

一、有的同志主张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改革,能源、原材料要提价就一次提够;农产品收购价格要适当提高;农产品购销价格倒挂要一次集中解决,其他如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服务行业的价格以及房租等也要同步调整。按这样的目标测算,价格总水平大约将比改革以前提高40%以上。这是“大改”的目标。

二、有的同志主张“中改”。“中改”也是一种全面的改革,是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理顺价格关系。主要设想是:为了初步调整好农产品内部的比价,粮食收购由目前的倒三七改为倒二八比例作价;收购价格总水平大约将提高3.7%,销售价与收购价拉平;肉鱼蛋菜等相应提价;重工业产品的出厂价,大体上按重工部门的平均资金利润率6-9%进行调整。能源价格提高后,影响到加工工业产品的成本,应当自己“消化”,一般不得提价,价格偏低或偏高的可作有升有降的调整。服务价格也要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物价局曾按这样的目标测试,预计价格总水平将比改革前提高16%以上。

三、有的同志主张“小改”,稳步前进。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维持现状,对价格偏高、偏低或供求不平衡的产品,要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每年做一些小幅度的调整。粮食价格倒挂的问题,要拉长时间,逐步解决。各类产品价格有升有降,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幅度应控制在2%以下。

在改革的步骤方面也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主张先解决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倒挂问题,再调整能源、原材料等工业初级产品价格,最后解决各种服务价格及房租问题。二是主张从调整能源、原材料等的价格入手,待加工企业基本消化、吸收、经济效益提高以后,再解决农副产品价格倒挂问题及其他价格问题。三是主张小幅度多次调整,每一次调整,既解决工业初级产品价格问题,又解决农副产品及服务业的价格问题,经过若干次小幅度的调整,逐步理顺价格关系。

经济研究中心的物价专题小组认为,上述三种设想各有利弊。他们倾向于制定一个兼顾各方面要求而又有能力加以实施的综合性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可概括为“综合调整,调放结合,略有侧重,分步出台”。

综合调整。对现行价格体系分步进行全面的、系列的调整,而不是割裂开来先调什么、后调什么,要照顾前后左右的比价关系,并且一竿子到底。例如,调整煤炭价格时,民用煤、煤气的价格要相应提高,工资或补贴也要相应增加,逐步前进,不留尾巴。

调放结合。随着指令性计划的缩小,实行指令性计划价格的商品要继续减少。除三类农副产品、小商品、修理服务业的价格要继续放开外,建议把蔬菜、猪肉、禽蛋的地产地销订价权下放给省属市。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逐步放开。

略有侧重。改革的第一步要集中解决价格体系中矛盾最突出的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倒挂问题和原材料等短线初级产品的低价问题。在改革的第一步,提价幅度略大一些。

分步出台。建议分中、大、小三步。第一步要迈一个中步,把价格上升幅度控制在10%,集中解决目前价格体系中最突出的问题。第一步应尽快出台,争取在1985年上半年出台。第二步迈一个大步,基本上解决价格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步争取在1986年出台。 最后拾遗补缺,于1988年以前进行一次小的调整,完成改革的第三步,基本理顺价格体系。

薛暮桥同志回忆这段讨论时说,对于调整价格,当时是有很大顾虑的,主要是担心导致物价总水平猛涨,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有关部门提心吊胆,迟迟不敢有所动作。当时火柴每盒2分钱,企业亏本,不愿增产,市场缺货,不得不限量供应。其实每盒涨1分钱,人民负担增加不了多少,却能迅速增加供应。这件事议论了多次还是不敢动手。薛暮桥等同志多次强调,防止物价总水平猛涨的关键,是要控制货币发行量,防止货币流通量过多。只要通货不膨胀,对部分商品价格进行有升有降的调整,物价总水平可基本上保持稳定。物价总水平稳不住,根源在于没有管住货币。所以,薛暮桥等同志坚决支持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制止通货膨胀,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主张既积极又慎重地推进价格调整,可以先从条件比较成熟、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小的商品入手。

1982年第4季度,经济中心研究了棉花、化纤布调价问题。当时我国的棉布因棉花几次提价而布价未提出现亏损;化纤布因化纤工业发展很快,成本下降,利润很高。物价局因怕化纤布降价影响财政收入,不让降价,致使产品大量积压,被迫减产。国家经委委托薛暮桥同志召开一次纺织品价格会议,他在会上大胆提出,提高棉布的销售价格,同时大幅度降低化纤布的价格,以扩大化纤布的销路,代替棉布,使多年限量供应的棉布也可能敞开供应。薛暮桥同志说:“最好不要坐失良机,不要等化纤布降价降够后再提纯棉布的价格,并且尽可能使这项调价成为今后较大规模调整物价的突破口。”1983年薛暮桥同志患阑尾炎住院动手术,中央领导同志到医院去看他,他谈了他再三考虑的意见,认为棉布、化纤布调价没有风险,可以出台。不久。国务院批准了这个建议。这次调价很顺利,调价的结果,群众更多地使用化纤布来代替棉布,群众因棉布提价多花的钱,从化纤布降价收回来,改变了群众使用纺织品的结构,棉布不久就敞开供应甚至出现积压了,化纤布也可以放手生产。这次调价的成功,提高了大家对调整价格的信心。

外贸体制改革――统一管理,联合经营

薛暮桥同志1980年去香港讲学时,看到对外贸易体制问题很大。过去我们对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是由外贸部的华润公司独家经营的,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不但不能直接经营外销,连国外市场价格情况也不知道,大家对华润公司意见很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批准若干地区、部分企业可以有经营外贸的自。香港一下子成立了几十个(后来发展到几百个)外贸公司,在香港市场上削价竞销,互相竞争,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薛暮桥同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许多爱国华侨向他批评我们的外贸体制,询问他的意见,他说,对外贸易独家经营是不对的,但像现在这样多头经营也不行,应当改为“统一管理,联合经营”。

到1983年,外贸亏损在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据财政部统计,1983年上半年,全国外贸亏损已达42.53亿元,进口出口全部亏损。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进出口商品作价不合理,国内产品的价格一般都高于国外市场的价格。由于货币汇率定得太低,外贸只能以进养出。其他原因还有:出口商品结构落后,缺乏竞争力,售价过低;“大锅饭”的外贸体制,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经营管理不善。大家认识到,如果不及时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对外贸易越扩大,亏损就越多,国家财政负担就越沉重。

后来,进出口委员会副主任周建南同志向经济研究中心提出了他的意见,说得不到外贸部的同意,双方意见有分歧,所以请经济研究中心来研究。1983年,外贸部向国务院报告了他们的体制改革方案,国务院否定了外贸部的意见,要求经济研究中心帮助外贸部另外制定一个方案。

外贸体制改革牵扯到外贸部与中央各部门的关系、中央与各地区以及与各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关系、出口口岸与邻近各省的关系等,确实非常复杂。徐雪寒同志受薛暮桥同志之托,帮助召集会议研究,提出了“统一管理、联合经营”的方针。开始时,外贸部担心提“统一管理”会受到各省市的反对,薛暮桥同志说,你们不敢提我们来提。在谈到“联合经营”时,外贸部又想走独家经营的老路。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在1983年国务院提出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对“统一管理,联合经营”是这样表述的:

外贸部要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特别要管国外外贸机构的设置,对重要的进出口商品发许可证,决定各外贸专业公司经营进出口业务的方针政策,协调它们之间的出口配额和价格等。至于进出口贸易公司的经营权,应当交给各专业公司。外贸部的专业公司与地方、部门的外贸专业公司以及生产出口商品的大工厂和专业基地,联合经营,各计盈亏。外贸部的各级专业公司,也应有必要的经营自,各计盈亏,不要吃“大锅饭”。

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篇2

一、财政性存款缴存的历史回顾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年10月,人、工、农、中四总行联合下发了《关于颁发各专业银行向人民银行划缴存款的范围和委托人民银行账务的规定的通知》((1984)银发字第257号),要求各专业银行将其吸收的存款按财政性与一般性存款进行分类,财政性存款作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各专业银行要100%划缴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城市区办、行和县支行每旬调整一次,在旬后5日内办理,县支行以下处、所,可以每月调整一次,在月后8日内办理。90年代中期,专业银行改革为商业银行后,包括以后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仍按上述规定向人民银行划缴财政性存款。199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原来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改革,将金融机构原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性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中央预算收入、地方国库存款和发行国债款项等财政性存款仍作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由商业银行100%向人民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的缴存范围调整后,其划缴方式不变,即各商业银行按规定的时间将财政性存款全额就地划缴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近年来,虽然人民银行陆续对各商业银行财政性存款的缴存范围进行了调整,但其缴存方式和时间等规定一直没有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利益趋动导致财政性存款缴存不足。一方面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手续费低,成本和收益倒挂,导致金融机构把一些该纳入财政性存款缴存范围的资金纳入一般存款。假设,某一金融机构划来财政存款账户全年日均余额为100万元,按日均余额万分之五计付手续费,可获得500元收入,但如果按一般存款缴存,按现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0.72% 可获得利息收入7200元,如果把这部分资金上划到上级行,所得的收益就更高。另一方面,财政存款属全额缴存、全部“冻结”,而一般性存款按法定准备金率缴存,按现行缴存率,两者之间存在约八成左右的缴存差额。在资金紧张的环境下,“可用资金最大化”很容易成为银行机构违规操作的主要诱因。

(二)现行管理规定缺乏系统性,人民银行监管难。一是相关规定不合理,柜面监督难。按照规定,金融机构在办理缴存(或调整)财政性存款时,月初需提交上月末日计表,而在中、下旬却不用提交日计表,造成基层人行在办理金融机构中、下旬缴存款业务时,只能凭金融机构提供的财政性缴存款科目清单核对缴存金额,无法对金融机构的中、下旬缴存款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核对,缴存全凭银行机构自觉。二是缴存科目不规范,人民银行审核难。人民银行总行多次对存款范围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但是没有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实际监管过程中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财政存款账户资金来源和性质难以查实,无法确定资金的科目归属。三是处罚依据不明,执法处于两难。对于财政性存款的缴存违规处罚,人民银行总行在1984年以(1984)银发字(70)号文明确了处罚标准,即欠缴行为的处罚为“日万分之二”,迟缴为“日万分之四”,而且都明确为罚息。《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金融机构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高达“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让金融机构难以接受。这使得基层人民银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大大削弱了执法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三)人民银行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管理存在漏洞。目前,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负责组织财政性存款管理、监督和处罚工作,会计部门负责日常的财政性存款的缴存和核算,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会计部门往往只注重核算,对金融机构报表资料的真实性缺乏检查;而货币信贷部门对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的缴存、变动情况等缺乏必要的掌握和分析,实地检查难度增加。

(四)有关规定时间跨度长,经办人员模糊不清。划缴财政性存款是一项相对老的业务,从1984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业务人员的不断更迭,新接手的会计人员大多仅依靠“师傅”的言传身教,没有系统性的文件依据,由于人员频繁更换,时间太长,文件散失等原因,部分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经办人员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的具体规定模糊不清,造成实际操作与文件规定形成偏差而尚未察觉。

(五)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处罚制度体系不完备。在执法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违法违规事实,一般实施了三种处罚:一是对少缴财政性存款的,视为少缴存款准备金,按《商业银行法》第77条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的罚款;或者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银发〔2004〕302号)规定“中资商业银行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交存存款准备金的……对其交存存款准备金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比例处以罚款”;二是对漏缴财政性存款的,视为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行为,依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22条规定“……金融机构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视情节给予罚款。三是对漏缴财政性存款所获利息,视为不当得利予以追缴。理由是漏缴财政性存款是被当作一般性存款按准备金率存入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也视为准备金存款记付了利息,而作为财政性存款缴存是不应记付利息的。有金融机构认为上述处罚均值得商榷,理由是:首先《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没有财政性存款缴存法律条款,早期法规制度中虽有但已失效,要求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缺乏依据;其次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2条赋予人民银行的9项检查监督权中,不包括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监督;其三是银发〔2004〕302号未明确提及财政性存款缴存处罚,比照一般性存款缴存处罚依据不足,即使比照也只对所管辖法人金融机构有权,部分处罚权限不够;其四是上述处罚综合数额过大,一般金融机构难以承受。上述异议的存在说明,人民银行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制度研究不够,没有及时填补法律上的空白,相关管理与处罚制度应该及时给予完善。

三、加强和改进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将财政性存款缴存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规范财政性存款在银行流动性调控中的管理行为。一是建议人总行会商财政部全面测算财政性存款与一般性存款总额,将财政性存款与一般性存款合二为一,综合制定一个合理的缴存比例。此办法有利于简化操作和监管,没有繁琐缴存范围核定、调整等工作环节;有利于地方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减少商业银行恶意竞争而破坏利率政策;同时还有利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二是维持现有管理构架,实行分开管理,分别缴存,但要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或明确。同时兼顾地方利益,可在总结人总行国库现金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允许有条件的人民银行分支行试点国库现金管理。

(二)制定《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管理办法》,规范财政性存款缴存行为。尽快出台《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的缴存时间、范围、缴存程序和人民银行监督管理手段及相关罚则等做出具体规定,为规范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提供法律保障。一是明确缴存范围。统一各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科目和报表样式、种类,并对科目所核算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二是明确监管部门。建议将监管职责划归国库部门,由其行使对财政性缴存款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这样有利于国库部门了解缴存款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国库部门与税务、财政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的监督。三是明确处罚规定和处罚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严肃性。

(三)出台《财政性存款缴存监管指引》,规范财政性存款监管行为。建议总行应尽快制定《财政性存款缴存监管指引》,明确人民银行内设部门的监管职责,便于实施有效监管。可按财政性存款缴存的功效主次确定职责分工,即如将财政性存款缴存主要视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服务,则应将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主要职责赋予货币信贷管理部门,由其负责日常监测和监督检查,负责金融机构核算真实性和缴存完整的核查,并将核查、监测结果通知营业部门进行会计处理;将金融机构会计科目的核定与缴存范围确定和账户管理职责一并赋予支付结算部门。如将财政性存款缴存主要视为经理国库职能服务,则应将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主要职责赋予国库部门,其他职责类似分配。同时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必须建立内部协调沟通机制,由主要职能部门牵头建立内部联席会议制度,主要协调监管中相关事务和定期沟通相关信息。

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篇3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通过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直接支付的资金,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每日报来的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附件一),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支出,会计分录为:

*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对财政授权支付的资金,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每日报来的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支出,会计分录为:

*

二、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会计

(一)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会计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延伸,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依据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的特点,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资产类和负债类分别增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财政总预算会计编号为103、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编号为106)”、“已结报支出(财政总预算会计编号为213、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编号为204)”会计总账科目,并设立预算支出明细帐。预算支出明细帐应当按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的“类”、“款”、“项”或收费项目及预算单位记帐(基本建设支出、政府采购支出、专项类支出要记录到项目)。

“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科目属资产类会计科目,用于核算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在银行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的业务。本科目贷方,登记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当天发生直接支付资金数;本科目借方,登记当天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划入冲销数;本科目当日资金结算后,余额为零。

“已结报支出”科目属负债类会计科目,用于核算财政国库资金和财政专户存款资金已结清的支出数额,当天业务结束后,本科目余额应等于预算内一般预算支出与基金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之和。年终转账时,作相反分录,借记本科目,贷记“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行政事业支出、专项支出”科目。

(二)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为预算单位直接支付款项时,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回单联(第四联),分预算内、外资金,按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列报支出,会计分录为:

*

(三)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每日将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送总预算会计结算资金,会计分录为:

*

(四)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对于授权支付的款项,根据银行报来的《财政支出日报表》,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支出,并登记预算单位支出明细账,会计分录为:

*

(六)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对市财政局批准下达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用款额度,不作正式会计分录,但需要备查登记。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一)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后,行政事业单位仍执行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类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行政单位编号107、事业单位编号103)会计总账科目。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属资产类会计科目,用于核算预算单位在财政下达授权支付额度内办理的授权支付业务。本科目借方,登记收到财政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本科目贷方,登记授权支付的支出数。

(二)对财政直接支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开具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工资支出凭工资银行盖章转回的工资发放明细表)入帐,会计分录为:

*

(三)对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根据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帐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记帐,会计分录为:

*

(四)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支取使用时,会计分录为:

*

(五)预算单位从零余额帐户提取现金和支用时,会计分录为:

*

(六)资产类“银行存款”科目,核算内容改变为预算单位的自筹资金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等。

(七)年终决算仍由预算单位负责编制、并逐级汇总、由一级预算单位上报市财政局。

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主管部门汇总所属预算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时,将所属预算单位的数字相加即可。

四、建设单位会计

(一)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后,建设单位仍执行现行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资金占用类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编号234)会计总账科目。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属资金占用类会计科目,用于核算建设单位在财政下达授权支付额度内办理的授权支付业务。本科目借方,登记收到财政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本科目贷方,登记授权支付的支出数。

(二)对财政直接支付的支出,建设单位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开具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入帐,会计分录为:

*

(三)对财政授权支付,建设单位根据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到帐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记帐,会计分录为:

*

(四)建设单位从零余额账户支用时,其会计分录为:

*

(五)建设单位支用从零余额帐户提取现金和支用时,会计分录为:

*

五、对账

财政国库管理机构、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预算单位、银行都应建立全面的对账制度,在认真处理各项账务的基础上,加强对账工作,定期、及时地与有关部门和单位核对账务。

(一)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和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核对账务。

1、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国库部门或国库支库核对月末存款余额,对账单由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国库部门或国库支库提供,对账内容为“国库单一账户”收入数、支出数、结存数。

2、与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核对月末存款余额,对账单由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提供,对账内容为财政专户收入数、支出数、结存数。

3、与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核对预算支出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支出数。

(二)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分别与财政国库管理机构、银行和一级预算单位核对账务。

1、与财政国库管理机构核对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支出数,对账单由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供,内容主要包括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财政支出的当月发生数和当年累计发生数。

2、与银行对账,对账内容为银行提供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当月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支出数和预算单位的财政直接支付数;同时与各银行核对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支用数”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结余数”,对账单内容为银行提供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相关数据。

3、与一级预算单位对账,对账内容为该一级预算单位及所属各级预算单位汇总的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预算支出总数,其中包括财政直接支付数、财政授权支付的额度数、支用数、余额数,对账单由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供。

4、每月15日前,一级预算单位以《*市市级预算单位财政支出月报表》的格式(含电子文档),分预算内、外资金汇总所属各级预算单位上月财政支出情况,报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其中,已提取未支用的现金数额应单独反映。

(三)预算单位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应就“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与银行核对财政授权支付的额度、支出数、额度结余数,对账单由银行提供。经双方签证后的对账单由预算单位随同月份会计报表逐级上报。

每日终了,预算单位应计算当日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编制“库存现金日报表”。

(四)年终,财政国库管理机构、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预算单位之间、预算单位上下级之间的各有关帐务必须完全一致。

六、执行

本《办法》适用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中,支付管理改变和资金流转变化引起的会计核算改变的核算内容。支付管理和资金流转未改变的,仍按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

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篇4

一、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公务卡制度改革是加强公共财政管理,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是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预算单位用款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管理;有利于从制度上预防和控制腐败,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二、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以公务卡为媒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实现使用公务卡办理公务支出,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位现金结算支付,规范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政动态监控,健全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三、公务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公务卡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是“银行授信额度、个人持卡支付、单位报销还款、财政实时监督”。

1、公务卡种类

公务卡分单位公务卡(以下简称单位卡)和个人公务卡(以下简称个人卡)两种。单位卡指以单位名义申请的贷记卡。单位卡仅用于本单位同城特约委托收款业务,不得用于消费等其他支出和现金支取。发卡银行应严格按本意见规定,限制开放单位卡除同城特约委托收款业务以外的功能。个人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贷记卡。个人卡以预算单位工作人员个人名义申请开立,也可以用于个人支付结算业务,工作人员作为持卡人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个人卡公务支出不允许提取现金。对个人卡提现行为,视同个人支付行为,单位财务部门不予报销相关费用。

2、公务卡发卡银行

公务卡的发卡银行(以下简称发卡行)为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银行。预算单位确定银行后,要与银行签订公务卡服务协议,并报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备案。

3、公务卡标准及标记

为保障金融信息安全,加强对公务卡的监控和管理,预算单位公务卡统一使用全省统一格式、统一标记的“6”字开头的银联标准贷记卡。各发卡行应按《省公务卡卡面及标记》制卡。

4、公务卡的信用额度

公务卡的信用额度本着适度、安全的原则,由财政部门、人民银行根据本地实际设立最高限额,预算单位根据银行卡管理规定和业务需要,与发卡行协商设定。

5、公务卡信息安全

公务卡是预算单位工作人员专门使用的信用卡,包含大量的国家工作人员个人信息、公务活动信息及公务消费信息,对国家经济运行、财政金融安全和商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各单位、发卡银行在推行改革时务必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个人卡私人消费信息,不得公开个人卡的私人消费信息。

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实施步骤及要求

按照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县级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实施步骤为:年前启动试点,年前县级单位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

为确保公务卡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

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涉及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要求等多方面的调整,面临阻力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要求,积极支持、配合财政部门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该项改革有序推进。县级财政部门、人民银行要精心筹划,周密安排,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2、做好协调配合

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政、人行、预算单位、发卡行等多个部门,并受相关政策、受理环境、用卡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推进公务卡改革过程中,县纪委、财政、人民银行一定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同时要注意与预算单位、发卡行的沟通协调,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加强宣传培训

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有组织、有步骤地宣传公务卡制度改革,逐步转变预算单位工作人员的用卡观念和传统的现金偏好,并带动全社会使用非现金结算方式,为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大对单位工作人员、财务人员和发卡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各方能熟练掌握公务卡的具体使用方法,为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4、落实配套措施

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金融;中央银行;财务管理;部门预算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86-03

部门预算是指以部门为依托,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将预算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行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各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最后报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它不同于我国在2000年以前实行的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自财政部下发《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通知》始,中央各部门逐渐开始采用部门预算编制方法编制年度预算。部门预算要求所有的开支都在预算中反映,各种收入(包括规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和其他收入)也都纳入预算管理,从而全面详细地反映了各政府部门的收支情况。推行部门预算是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关键步骤,对于规范我国财政秩序、克服低效浪费腐败现象,对于加强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对于财政预算理论革新和预算管理制度创新,都具有重大意义。[1]

人民银行自1994年起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根据中央统一部署,近年来不断推进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2000年修订了《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2]根据实际情况,对财务收支科目适时进行调整修改,实行费用指标的全账户管理;2006年试行部门预算;2007年全面实施部门预算。随着部门预算在人民银行的正式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要求的逐年提高,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门审计检查力度的不断加强。对部门预算在人民银行实施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如何完善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如何改进人民银行部门预算的编制,如何保障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财务需要,是各级人民银行机构要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人民银行实施部门预算的特点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有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央行职能的特殊需要,但其管理费用支出,是人民银行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经费支出,所以特殊的身份使人民银行部门预算不同于其他政府部门,呈现出如下特点。

1.资金实行指标管理。现行人民银行预算实行的是指标管理,其所需资金财政部只核定指标不核拨款项,由人民银行直接在收入中支用,未执行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这有别于一般中央部门预算的要求。[3]这主要是由于人民银行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而且人民银行肩负“发行的银行”特殊使命,是我国的货币发行当局,同时要开展外汇储备经营和黄金、债券等资产业务。特别是在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和不良资产时,要适时发放再贷款、特别贷款,承担了金融机构大量的不良资产包袱。这些业务都根据一定宏观社会经济形势而变化,从而使人民银行收入规模无法准确估量,其收入的性质也有别于其他国家行政机关的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所以,为保证人民银行履行职能的独立性,对人民银行预算管理实行了特殊的指标管理。

2.使用企业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三个会计要素中,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采用“净资产”称谓,这与国际通行的用法一致。而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仍采用了“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因为人民银行有其特殊的职能和业务,获得特定的利润,是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权益相联系的,人民银行虽然不是金融企业,但其会计要素还是带有一定的企业会计的特征。

3.仅含费用支出预算。当前人民银行部门预算仅含费用支出预算,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经费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两个部分。业务性收支等需在财务收支计划表中补充反映,一起作为人民银行年度预算报送财政部。共设置七个科目,其中基本支出科目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个子科目。项目支出下分“基本建设类项目”、“行政事业类项目”和“其他类项目”三个子科目。目前人民银行分支行要编制的报表、文本包括《费用预算表》、《支出预算表》、《项目支出预算表》、《单位人员情况基本数字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住房改革支出情况表》等。

二、人民银行实施部门预算的难点

当前人民银行在实行部门预算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执行难点,财政、审计部门对人民银行预算的审批监督力度也不断加大,历年来检查发现的问题也有不少。

1.预算编制时间短,下达时间晚,费用预算控制难。现行部门预算“二上二下”编报流程,从财政部发出编制通知,人民银行在当年10月底前“一上”上报次年预算,编制时间只有一两个月;到次年人大会议结束30日内“二下”最终预算批复数,各级分支机构层层分配预算指标,到达县支行往往要到5月份,历时要半年多,待年底11月份左右微调时时间就更长。由于编制时间相对较短,事先的调研不充分,主观预测的成分加大,编制起来就不够细致科学。另一方面,下达时间相对比较晚,而各级人民银行的费用支出却随着工作的开展从年初就开始发生,使下级行上半年前几个月出现“真空期”,费用控制难以把握,出现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的现象。因为实际支出不断变化,一些费用如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中大部分账户都是刚性账户,无法控制,如果以上年标准打个折扣来控制本年开支就比较机械化、不合理,加上有的账户发生支出集中在上半年支付,因此上半年即使紧缩开支也常常超过控制额度。为了不突破指标,下半年尤其是年底不得不出现调账行为,结果又背离了预算管理的要求。

2.指标体系不健全,账户控制不科学,零基预算实施难。人民银行干部职工实行的是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行员管理制度,其各项收入既有别于国家公务员,又有别于金融机构人员。人员经费支出过高或过低都不利部门预算的贯彻执行,但目前尚未建立符合人行实际的科学定员定额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人民银行不同性质的业务未划分清楚,行政性支出与事业性支出界定不清,造成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互相挤占的现象,原来还有一些科目账户的控制小指标如业务招待费,也因标准过低脱离实际而常被突破。由于健全的指标体系、科学的收支分类是零基预算的实施基础,当前人民银行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实施零基预算就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日常公用经费基本上仍然是采用“基数加增长”的传统方法,在预算编制的内容上存在随意性,缺乏明确的编报依据,外界反映人民银行人均基本费用支出水平过高的问题虽然有失偏颇,却也是指标体系不切实、支出科目划分不清的必然结果。

3.有关部门参与度不够,下级行预算参考度不高,编制流程流于形式。目前人行各分支机构的预算完全是由会计财务部门编制的,缺乏对各级机构职能运行成本的研究,没有人事、反洗钱、征信、清算、国库等业务相关部门参与,预算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基层行是预算编制的起点,基层行编制的预算是上级行编制和核批预算的基础,但总行最后核批的预算往往与基层行最初的预算相差甚远,基层行所编制的预算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是由于基层行作为资金使用者多侧重于考虑资金需要,而总行作为资金分配者多考虑资金约束,一般只是在确保基本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全面统筹,确保重点。其实推论到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资金关系,也体现了这种供需矛盾。

三、加强人民银行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议

人民银行编制部门预算是依法理财,体现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实行部门预算对人民银行还有一些有利的影响,一是随着科目设置的调整完善,原在“公用经费支出”科目下反映的部分费用支出调整到“项目支出”科目核算,将有利于解决人民银行人均基本费用支出水平过高的问题;二是改变全账户管理模式,实行大类控制,有利于解决“费用串户”违规问题;三是项目支出管理细化,由总指标控制变为直接批复具体项目,总行审核文本和财监办审核项目双管齐下,有利于加强项目监督;四是预算批复相对实施部门预算前要提前一些,有利于预算资金均衡安排统筹使用。所以贯彻部门预算也是人民银行加强自身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财务资金使用效益的主观需要。根据人民银行职能、业务的特殊性,针对实施部门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预算工作参与度。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关键是要强化预算管理意识,严格预算执行,厉行节约,禁止铺张浪费超预算。各项支出都要有预算约束,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就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更改或变通。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各内部部门都要树立和强化预算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到部门预算工作中来。一是加强对基层行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促使其强化预算约束意识,在编制预算时合理权衡资金需求和资金约束,促进基层行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科学性,提高其预算的可参考性。二是加强对本级人民银行内部各相关部门的宣传和培训,多方参与,多作研究,多提供信息,多反映实际,共同加入部门预算工作中来,而不只是会计财务部门负责算钱、其他部门负责花钱,改变传统工作观念,不再单单依赖“办多少事要多少钱”,而要做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齐心协力把预算编好、执行好。

2.适当提前编制时间,加快指标下达速度。实行部门预算,细化预算,客观上要求安排充裕的编制时间,这是保证预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条件。许多国家预算编制时间都在一年左右,即在每一个预算年度开始之时就着手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使预算的编制有较充分的筹备、测算、讨论过程,保证经济资料收集、指标测算、项目取舍等工作的必要时间,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从人民银行的实际看,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过后,也就是年度预算正式批准后,就应当着手开始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而各级行都应提高工作效率,迅速将预算指标合理分配安排并下达到下级行,也是规范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约束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从上到下做到对总形势、总盘子心中有数,早作准备,统筹使用。因此,一手抓当年预算的执行,一手抓下年预算的编制,二者不可偏废,均要保证时间。

3.理顺职能关系,制定科学指标体系。明确职能是实行部门预算的前提。不应不加区分地将人行的所有职能、业务都纳入部门预算的范围,而应将其经营业务、社会事业与行政管理职能三者从机构设置或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上进行划分。[4]对其经营性业务应按照金融企业性质进行管理和核算,按实列支;对其社会事业应实行事业体制管理通过有偿服务实现收支自求平衡或差额拨款;对其金融行政性职能,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在按照人民银行职能业务特点,界定清楚各类支出的类别和性质后,才能推行部门预算的“零基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公共资源簿记制度、支出标准定额、固定资产购建支出项目库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等。在做好人民银行系统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反映人员结构、资产数量质量情况的基础上,应合理确定人民银行定员定额标准,以国家法规制度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兼顾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预算水平,体现合规、合理、公平效益原则。

4.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加强与监督部门的沟通。一方面,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为更好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必须在法律上保持较高的独立性,防止出现财政挤压银行、成为财政“出纳”的现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实际发展阶段,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不可能象美联储那样脱离于财政总预算之外,但应该允许和保证人民银行在不违反财经法规纪律的前提下,在财务预算管理上保持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另一方面,根据《预算法》、《审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的规定,人民银行的财务必须依法接受监督。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作为中央部门基层预算单位,属中央财政支出的范围,财政部、审计署驻各地派出机构应该加强对其监督管理。[5]所以双方应加强沟通联系,要建立日常工作联系制度,从报表资料报送、重大事项报告、参加相关会议、重要信息反馈和预算项目调研等方面,加强信息交流和调查研究,不断探索研究人民银行在部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动向,为制定人行部门预算、财务制度方面的政策、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7年).

[2]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讲解(2000年).

[3]陈贤琳.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新探[J].财政监督,2005,(5).

[4]财政部湖北专员办课题组.改革和完善人民银行预算管理[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

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篇6

一、清理账户的范围

(一)这次清理账户的单位范围为市本级财政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其他收入纳入财政国库或预算外财政专户管理的单位,挂靠上述单位管理的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以及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专项资金管理机构等(不含医院)。

(二)这次清理的账户为以上各单位在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账户(含以单位名义、以单位所属机构名义开设的银行账户),包括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等各类账户。

二、撤销和保留账户的原则

(一)各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作为其基本账户(零余额性质不变)。符合条件尚未开设零余额账户的单位,及时向市财政局和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银行申报有关开户资料,银行及时送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审批、备案。

(二)清理后,除零余额账户外,单位的其他账户全部撤销,并将资金划缴到市财政局相关账户。

(三)对确需开设银行账户进行资金核算、管理的单位,由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有关政策依据,报市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银行账户清理办公室”),并由单位向市委常委会作具体汇报;市委常委会研究批准后,重新办理开户手续。重新开设的账户要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不得自行扩大核算范围。

(四)各单位银行账户撤销后,积极推行银行公务卡,代替现金结算。

三、实施步骤

清理、撤销银行账户工作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查登记阶段(8月20日—26日)。除医院外,凡经市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必须按照市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银行账户清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上述规定的时间内,对本部门及所属单位、挂靠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并由部门负责统一填报《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资金及有价证券自清自查汇总表》(附件一)、《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明细情况表》(附件二)、《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存单存折情况表》(附件三)、《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有价证券情况登记表》(附件四),并附截至*8年7月31日单位银行存款对账单、暂存(暂付)款(行政单位)、应付(应收)款项明细表(事业单位),经单位财务负责人审核确认、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报市银行账户清理办公室。

第二阶段:资金归集及销户阶段(8月27日—9月1日)。各单位一律将银行账户资金转入市财政局指定的账户,并将本单位所有的银行账户予以销户。然后,携带销户资料、银行已转讫的转账单、单位定期存单(折)及有价证券等,及时到市银行账户清理办公室核对转入的资金数额,与市财政局办理单位定期存单(折)及有价证券交接手续,由市财政局登记造册、保管。

第三阶段:界定及转账阶段(9月2日至9月20日)。市银行账户清理领导小组对各单位性质及报送的自查登记表进行审查界定,按以下原则下达书面通知并由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办理资金的相应划转:

(一)对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及其他政府非税收入,划缴到市财政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

(二)对属财政拨款的专项资金结余,项目未完工的,仍由单位继续用于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市财政局根据单位资金支付申请及项目实施进度审核拨付资金;项目已完工的,资金由市财政收回。结余资金超过一年未使用的,视同已完工项目处理。

(三)对经批准设立银行账户管理的资金,转入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单位申报开设银行账户的截止时间为9月1日。

(四)对属于单位历年滚存净结余、上级主管部门拨给的补助资金及往来结算资金,转入市财政局在银行专门开设的往来结算总账户(并为各单位进行明细分户核算),由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体系内进行资金往来结算和账务核算,结余和补助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第四阶段:督查验收(9月21日—9月30日)。由市监察局、审计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财政局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对单位账户清理、撤销、资金划转情况进行督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严禁不按规定报送自查报表,严禁拒不撤销账户,严禁拒不划转资金,严禁账户撤销后私设账户,严禁借机乱发奖金、津贴,严禁突击花钱、挥霍浪费。

(二)各单位要认真、准确、及时地填报自查报表。对自查报表填报不实的单位,一经查实,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表中“账户类别”、“资金性质”栏填写不明确、不具体的,界定时一律视同应缴财政预算资金处理。

(三)各单位清理撤销账户前要将大额现金缴存银行,并对有关财务事项进行清理和处置,核对无误后,连同销户的结息款及时一次性划转。

(四)对应撤销未撤销账户和应划转未划转资金,以及弄虚作假、虚报结余项目、改变资金用途的,一经核实,撤销其账户,账户资金余额予以没收,上交财政,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未经市委常委会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开设账户。对已向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申报、备案的账户,不得随意变更,如有违规,从严处理。

(六)清理撤销单位银行账户期间,单位急需使用原账户额度内资金的,提前3个工作日向市银行账户清理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支付相关资金。

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篇7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非税收入收缴和财政国库资金拨付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一结合、三不变”。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相结合,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不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权限不变,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限不变。

(二)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合理确定财政部门、征收单位、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国库和银行的管理职责,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

(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设计改革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断扩大改革的范围和内容,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四)强化监督,提高效率。增强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将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全过程都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减少资金拨付环节,使预算单位的用款更加及时便利。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一)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由财政部门开设的,以国库单一账户为核心,全面反映财政资金收付的各类账户总和。其构成和功能是:

1.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即国库存款账户。该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并与财政和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进行资金清算。

2.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财政零余额账户,该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资金活动,并与相关账户进行资金清算。

3.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专户,该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的收缴和拨付活动,并与财政和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或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进行资金清算或结算。

4.财政部门在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一个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该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实行授权支付方式的资金活动,并与相关账户进行资金清算。

5.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该账户为过渡性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专户拨入资金和预算单位支出活动,并与财政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

6.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其他自筹资金账户。该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已实行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一级预算单位来源于财政补助外的各项收支活动,并与财政和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进行资金清算。

7.财政部门经上级财政部门和市政府批准或授权在商业银行开设特设专户。该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经批准的特殊专项资金的收支活动。

上述账户和专户要与财政部门及其收付执行机构、人民银行、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保持一致性,相互核对有关账户记录。

在建立健全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和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核算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并通过在银行的零余额账户处理日常支付和清算业务。

(二)建立分月用款计划制度

分月用款计划是支出预算的执行计划,由预算单位依据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预算执行控制数),按照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分资金性质编制。经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是办理各项财政资金支付的依据。

预算单位应于每月中旬前将次月的用款计划报财政部门,经批准后执行。基层预算单位分月用款计划需逐级上报,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三)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为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对税收收入收缴(含税务部门的各项非税收入)维持现行缴拨方式不变。对非税务部门征收的非税收入收缴,统一使用《浙江省非税收入统一票据》和《汇总缴款书》,并将收入的收缴分为直接缴库方式和集中汇缴方式。

1.直接缴款方式。为非税收入收缴的主要形式,对各项财政收入,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者外,均采用直接缴库方式。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区别收入性质,由缴纳义务人将应缴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专户。

2.集中汇缴方式。是非税收入收缴的辅助方式,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可实行集中汇缴的应缴收入,采用集中汇缴方式。由征收机关在规定的时限内,区别收入性质,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专户。

3.对纳入“银行代收”管理办法的应缴收入,由财政部门区别收入性质,分别划解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专户。

4.办理财政收入退库事项,依照法律、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执行。

(四)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1.支出类型:财政支出总体上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根据支出管理需要具体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等四类,并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1)工资支出:指预算单位的工资性支出,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工资直接支付到个人工资账户。

(2)购买支出:指预算单位购买服务、货物、工程项目等除工资支出、零星支出之外的支出。

(3)零星支出:指预算单位购买支出中,未达到规定数额的日常小额部分支出。除《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所列品目以外的支出,或列入《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的品目,但未达到规定数额的支出。

(4)转移支出:指拨付给预算单位或下级财政部门,未指明具体用途的支出,包括拨付企业补贴和未指明具体用途的资金,市对镇(街道)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如: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结算补助等。

2.支付方式和程序: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1)对预算单位的工资支出、大宗物品与服务采购、大型修缮、大中型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等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通过转账方式进行。即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在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内向财政国库收付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财政国库收付执行机构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向银行发出支付令,将财政资金直接划拨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并向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相关银行账户进行清算。

(2)对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和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即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授权,预算单位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拨付给收款人和用款单位账户。并向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相关银行账户进行清算。

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具体支出项目,由财政部门在确定每年年度部门预算中列出。

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对财政资金的账户设置和收支缴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一)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按照内容完整、项目明细、定额科学、程序规范的原则,细化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地反映各类财政收支活动,为顺利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创造条件。

(二)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制订《*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办法》、《*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财政收支对账制度和报表体系,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在财政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以银行实时清算为依托,根据我市特点,抓紧建设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需求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收入收缴、资金支付、资金清算、会计核算和信息反馈等各项业务的科学管理和安全高效运行。

(四)创新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自优势,各级会计核算中心承担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职能,具体办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业务,利用现有操作平台和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实现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和会计核算信息的共享。

(五)加强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收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定期对财政国库收付中心的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计;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商业银行进行监控;审计部门要结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步骤及时间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将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方法进行。

根据*市财政局对较大的县(市)区实行“统一改革方案,统一操作流程,统一配套软件”的要求,20*年度我市将在*市财政局整体指导下选择某一领域或若干预算单位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优化和完善改革方案及相应的配套制度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在条件成熟时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并按照省和*市的统一部署争取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为确保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搞好这项改革,对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密切配合。财政部门、人民银行要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加大力度,形成合力,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围绕建立新的账户体系,要进一步清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建立健全预算单位银行开户财政审批和备案制度,财政部门、人民银行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三)择优确定银行。银行原则上应当选择服务优良、实力雄厚、设施健全、运行安全、支付网络系统发达的商业银行财政支付清算业务。各主管部门应在财政部门确定并经市人民银行批准的银行作为本部门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开户银行,并按照就近、方便管理的原则在其所属分支机构内开户。

(四)严格执行用款计划制度,完善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各部门要按照新的要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完善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预算单位应当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编制,认真测算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财政部门确定的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支出范围,分预算内、外资金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实现用款计划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严格按照用款计划办理各项财政资金的支付,促进加强资金管理,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用款额度进行资金清算。

银行财政管理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岗位设置 业务流程

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从中央、省、市自上而下改革已触及县级财政国库。按照《山西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及《关于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精神和要求,为把这项“科学严谨、环环相扣、规范有序”的系统工程在县级财政国库做实做好,笔者依据多年的预算会计工作经验并结合现行实际,对县级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机构之内部岗位、流程的设计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总体构想

按照现阶段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构思和相应的机构设置,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内部业务将主要分成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大环节,预算编制主要由编制机构来实施,预算执行主要由国库管理机构和集中支付机构来承担。这使得财政预算编制机构、财政国库管理机构、财政集中支付机构成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三大主体。

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和财政集中支付机构业务联系十分紧密,国库管理机构的资金管理和核算内容,相当于目前总预算会计的角色,而集中支付机构主要集中处理和核算各预算单位支出,相当于财政管理机构的二级明细核算。

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包括四个部分:预算指标管理、分月用款计划管理、资金支付管理、资金清算管理。预算指标控制用款计划,用款计划控制资金支付,资金支付后再与国库清算。也就是说,首先必须要有预算指标才能申请用款计划,有了用款计划才能办理资金支付,办理支付后由银行申请划拨资金。

二、国库集中支付机构的岗位设置及职责

通过以上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分析,在县级财政部门必须设立国库集中支付机构(或中心)。有的县国库集中支付机构是从原来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改变过来的,但集中支付业务与集中核算业务有着极大的不同。国库集中支付机构笔者认为应当设置支付、资金管理、会计、综合等股室,各股室具体职责及应设岗位说明如下:

(一)支付股

1.负责受理预算单位直接支付申请,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

2.负责管理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办理预算单位的预留印鉴手续;

3.负责将往来资金用款额度下达到预算单位;根据财政局国库股通知的预算单位授权支付用款额度和支付机构会计股核批的往来资金授权支付用款额度,负责向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银行通知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

4.配合财政局国库股对银行的财政性资金支付业务进行检查和指导;

5.复核预算单位部门预算指标,监控部门预算指标与分月用款计划的余额。

拟设岗位2个:受理支付员、审核员。

受理支付员职责:受理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支付申请;支付信息录入审核;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

审核员职责:下达预算单位往来资金用款额度;通知银行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对财政直接支付凭证进行复核签章。

(二)资金管理股

1.负责管理财政特设专户,办理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业务;

2.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工作,定期与银行、预算单位、局内相关股室对账,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会计资料。

拟设岗位2 个:受理支付员、会计兼审核员。

受理支付员职责:受理财政专项资金支付申请;支付信息录入审核。

会计兼审核员职责:管理财政特设账户; 对专项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凭证进行复核签章;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工作。

(三)会计股

1.负责管理单位往来资金账户,受理和审核预算单位往来资金用款计划及往来资金指标录入工作;

2.负责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会计的核算工作,定期与银行、预算单位、国库股对账,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

3.负责向国库股提供按单位、分预算科目汇总的,当日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实际支付金额;

4.负责接收银行报送的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管理国库支付信息,汇总并及时向国库股、相关业务股室、预算单位提供财政资金支付信息,并负责办理资金清算手续。

拟设岗位2个:支付系统核算会计、往来资金专户会计。

支付系统核算会计职责:负责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会计核算;支付系统回单登记;编制各类日报、旬报、月报并及时报送相关单位;办理资金清算手续。

往来资金专户核算会计职责:负责往来资金指标的录入和分月用款计划的审核;管理往来资金账户。

(四)综合股

1.负责支付机构内部行政事务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2.负责文秘、档案管理、文件收发和传递工作;

3.负责后勤服务、对外接待和支付机构内部财务管理工作;

4.负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数据备份和安全保密工作。

拟设岗位2个:综合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综合管理员职责:负责考勤、文件收发、综合文秘、安全保卫、档案管理、办公用品领购、经费报账。

系统管理员职责:负责计算机系统维护、数据备份和安全保密工作。

三、国库集中支付机构业务处理流程

1.财政直接支付流程

①预算单位提出申请。预算单位经办人依据批复的本单位分月用款计划,按预算内、预算外和其他资金分别填写《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申请书》,送单位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后,连同相关原始凭证送支付机构。

②支付机构审核并开具支付凭证。支付机构受理预算单位的直接支付申请并按规定程序审核后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传送财政零余额账户银行,并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申请书》相应联次随同加盖“财政已支付”印章的发票以及相关票据退给预算单位。

③银行付款。银行收到支付机构签发的《财政直接支付凭证》,经审核无误后,在当日及时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银行付款后,将《财政直接支付凭证》第二联盖章后退给支付机构,并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送达预算单位。

2.财政授权支付

(1)财政授权支付范围。①未纳入工资统发的工资性支出;②未纳入直接支付的工程、货物采购支出;③零星支出;④特别紧急支出;⑤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支出。

(2)财政授权支付流程。①预算单位签发支付凭证。预算单位在县财政局批准的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内,按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分别开具《财政授权支付凭证》,经复核后加盖银行印鉴,于营业日规定时间之前提交银行办理支付。

②银行付款。银行在收到预算单位签发的《财政授权支付凭证》经审核无误后,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及时办理资金支付,并将支付凭证第二联盖章后退给预算单位。

③银行按日向国库股、支付机构传送《财政授权支付日报表》。

上一篇:银行一周营销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银行零售合规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