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5 12:56:40

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

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篇1

扶贫改革,就意味着扶贫开发所需的人财物都要改革。2013年1月16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重、工作基础较好的广东清远、浙江丽水、辽宁阜新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同时要求,三个试验市要在有效衔接国家关于农村改革发展总体部署基础上,认真编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这也是东部地区扶贫开发迎来的一次新机遇。

按照《意见》,扶贫改革试验区要紧紧围绕新阶段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努力探索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思路,努力探索突破扶贫开发体制机制障碍的新途径,努力探索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模式,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占中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改革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依托《意见》可以清晰看到,东部扶贫改革试验区要在“探索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与扶贫开发密切结合机制,探索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扶贫问题”和“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的具体实现途径”做出创新文章。阜新:扶贫为经济转型加力

阜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以阜新市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设置,涵盖两县、五区、一个经济开发区和一个高科技园区,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包括65个乡镇,623个行政村,5312个村民组,19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27.44万人。试验区建设目标定位为全国资源型城市扶贫开发示范区。在对全市27.44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定位的前提下,当地根据扶贫对象所处区域特点,合理布局扶贫改革试验工作重点。按照设计的实施方案,阜新力争用8年时间完成试验区建设任务,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2013―2014年的初步阶段任务是编制完成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9月2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阜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并将批复文件抄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沈阳市政府和省(中)直有关单位。

省政府除同意阜新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支撑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产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与产品和完善多方力量参与的“大扶贫”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开展改革创新外,还将给予诸多政策资金支持。

为确保试验区建设获得更大力度的支持,辽宁省扶贫办还在省级层面给予积极推进,计划建立试验区联席会议制度,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将试验区建设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分解到省直各部门,并适时召开试验区建设启动会。

阜新市则召开“集团帮村”工程动员大会,以建设扶贫改革试验区为平台,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实施“集团帮村”工程。阜新确定阜蒙县、彰武县、清河门区14个重点贫困村为“集团帮村”工程项目村,通过2年半时间的集团式帮扶,到2015年年末达到项目村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容村貌整洁靓丽、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层组织领导发展和服务群众能力显著提高的目标。清远:获取改革红利

改革是清远发展的最大红利,扶贫试验区落户清远也是众望所归。

清远是集“老、少、山、边、穷”于一体的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有“邻近金三角的‘寒极’之称”。

早在1991年初,清远市委、市政府就经过大量调查论证,借鉴国内一些地方办经济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建立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的构想,即选择经济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实行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兴工促脱贫为宗旨,实现异地发展、体外造血、贫富合作、共同富裕。

这一举措得到中央和广东省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1991年9月,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列入“全国农村经济改革试验序列”。

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扶贫试验基地。2002年,开发区根据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政府把开发区“一区一园”的格局拓展为“一区六园”新格局的决定,在区内设置百嘉、银盏、龙塘、源潭、安丰和大莲等6大工业园。2003年,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整合为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为清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引起较大反响。

作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发源地,清远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通过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夯实“双到”基础,解决了“扶谁的贫、谁来扶贫”的问题。

如今,改革成为全国的热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总体方案中,一些新的提法和新的措施,让百姓对转型期间的中国有了更多的期待,也对清远肩负的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重任报以更多的信心。丽水:五年发力促扶贫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市域面积占浙江省陆地面积的1/6。丽水是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是浙江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下辖的9个县(市、区)均属省级欠发达县。在浙江省“6+6”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对象中,丽水占了“3+3”;在浙江省扶持低收入农户人数中丽水占17.5%,扶贫重点村占31.4%。

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创新完善社会扶贫体制机制,提高企业精准扶贫工作质量,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组织开展园区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做到义利兼顾,奉献社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对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加快产城融合,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目标任务

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加快贫困户脱贫进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三、总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在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总体部署下,把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行动纳入到脱贫攻坚整体规划中,与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二)广泛动员。以村企共建为平台,积极动员全区民营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行动,促进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三)精准施策。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按照区扶贫办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开展结对帮扶,进行精准施策。

(四)坚持两个健康主题。牢牢把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主题,坚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精神,组织民营企业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就近帮扶、重点帮扶,通过培训、就业、捐赠等优惠政策的落实,使企业和贫困对象共同获益,实现双赢。

四、帮扶方法

(一)组织动员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全面做好全区153户贫困户425人的帮扶工作,重点抓好“双包村”定点帮扶工作。

(二)采取“多企帮一村” 、“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针对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引导帮扶企业“有什么帮什么”、“能帮什么帮什么”。

(三)企业根据贫困户名单以及扶贫项目,自愿认领结对帮扶,并与帮扶对象签订帮扶协议,做到一企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

五、帮扶途径

(一)开展产业扶贫。民营企业发挥在产业、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根据园区土地、劳动力和特色产业等资源禀赋,通过“企业+村居”“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帮助村居发展特色产业,提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鼓励大型企业设立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用于园区从事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等。

(二)开展就业扶贫。充分利用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重点解决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现其稳定增收。大力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实现贫困户靠技能脱贫。

(三)开展公益扶贫。鼓励企业采取直接捐赠、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开展扶贫公益信托或通过各志愿者协会等形式开展扶贫。以援建村居道桥、设施、文化场所,光伏扶贫等方式,帮助村居改善面貌。高校学生、重病患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为重点,对贫困户开展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公益扶贫活动。

(四)开展人才扶贫。积极引导企业高端人才投入扶贫主战场,争取引博进村进户,发挥智力优势,提高扶贫效率和效益。

六、工作安排 

深入宣传,发动企业积极参与。深入村居调查研究,摸清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等基本情况,掌握村居发展脱贫需求,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提供精准信息。把帮扶能力强、有帮扶意愿的民营企业动员起来参与结对帮扶。通过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公告,深入宣传行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发动民营企业积极投身行动。

做好村企结对,精准对接。各责任单位负责推荐民营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并配合企业做好对贫困村的实地调研。扶贫部门负责提供贫困村、贫困户及其脱贫需求信息,组织民营企业按照结对原则选择帮扶贫困村,实现精准对接。

举办启动仪式,营造氛围。举办“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启动仪式,组织民营企业与村居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给扶贫龙头企业授牌,向社会公告参与行动的民营企业名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增强民营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

 

建立工作台账,跟踪问效。各责任单位要加强与区职能部门、参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工作台账,对照帮扶规划,督导工作落实和项目落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交流会、现场观摩会、专题宣传等多种形式,将各地、各民营企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向全省宣传推广。

   年度考评,总结表彰。在区扶贫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与定点扶贫单位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工作同步,每年对民营企业帮扶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报送区扶贫办公室,作为落实奖励措施的重要依据。

七、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在区扶贫办统一领导下,办公室负责对“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对接协调和检查督导等具体工作。强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牵头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按照任务分工抓好各环节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区直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予以支持配合。 

明确责任分工。区直各单位要持续做好动员工作,引导更多民营企业投身到“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中;组织帮扶企业与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签订帮扶协议;为帮扶企业提供政策、信息、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协调解决企业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帮扶企业在帮扶过程中守法诚信,充分尊重和保护贫困群众利益;跟踪掌握工作进度,督促帮扶项目落实,并按要求做好各类信息、数据统计,及时报送区扶贫办公室。安排专人与帮扶企业对接,主动提供贫困村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等有关信息;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帮助帮扶企业优先享受当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

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篇3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我省改革发展和扶贫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副主任传达了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副省长代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了重要讲话。副省长的讲话全面总结了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客观准确地分析了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进一步做好今年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以更高的认识,更大的决心,更宽的思路,更新的举措,更实的作风,贯彻落实好副省长的讲话,全面推进我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年和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副省长的主体报告中已作了全面总结和详细安排布署。下面。我主要从学习党的届会全会和国务院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中提到的扶贫开发政策的理解和如何贯彻于我们的工作中谈几点认识,提几点要求。

一、把握新形势,提高新认识

(一)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的认识

党的大和届中全会《决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估计了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的艰巨性、长期性,提出了到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和“四个加大、两个提高”的扶贫开发工作新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对低收入的农民全部实行扶贫政策。《意见》中提出了到年“等省藏区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等要求。我们既要正确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机遇,增强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坚定性,更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更高目标和要求,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尤其是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政策后,我省的贫困面、贫困人数将会有所扩大,脱贫任务更加繁重。只有这样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决定》关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于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的深刻含义。

(二)提高对扶贫开发战略的认识

副总理强调,要把研究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作为当务之急。目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呈现出专项扶贫、强农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完善扶贫战略,就是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更加明确战略任务、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完善扶贫政策体系,就是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强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调整并不断完善不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在现行体制下,仅靠各方面的倾斜政策还远远不能弥补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欠账,远远不能弥补不断扩大的发展差距。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大扶贫”的格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不仅是被实践证明正确有效的,而且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扶贫开发基本的政策取向。

(三)提高对扶贫开发方针的认识

开发式扶贫方针,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之后,有些同志搞不清开发扶贫与低保扶贫的关系,在方针上动摇了,认为低保扶贫取而代之开发扶贫。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低保扶贫和开发扶贫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和替代的关系。低保扶贫的对象是生活极度困难的人群,手段是给予现金补助,目的是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但它没有解决其发展和脱贫致富问题。开发扶贫的对象是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手段是提供资金帮助和项目扶持,创造发展条件,目标是提高贫困群体全面发展的能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决定》在“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之后强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所以,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低保扶贫与开发扶贫的关系,长期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

(四)提高对扶贫标准的认识

《决定》提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我国制定扶贫标准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瞄准贫困人口;二是制定扶贫开发政策;三是安排扶贫开发资金。根据这三个目的,国家把年1067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并根据年物价指数做出新的调整。这就意味着国家新的扶贫标准还没有最终确定。目前,全省上下都在高度扶贫标准问题。省扶贫办已经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多方协调、多次测算等工作,拿出了建议方案。国务院扶贫办、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具体指导。确定我省扶贫标准,事关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扶贫标准和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在实事求是、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尽快上报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

(五)提高对扶贫开发历史使命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一是扶贫开发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使命。贫困是建设新农村的最大难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不尽快消除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没有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综合扶贫,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二是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影响构建和谐新的重要因素。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治理贫困问题的系统工程。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成功实践表明,它在综合的治表又治本的方面,已经起到并将越来越发挥促进贫困人口减少、缩小发展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作用。因此,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增加收入,减少贫困,促进和谐,是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任务。三是扶贫开发承担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目前,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着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两大难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紧紧抓住生态恶化、贫困加剧这一主要矛盾和生态保护是前提、脱贫致富是根本这一主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加大异地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工程实施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问题。

二、拓宽新思路,构建新格局

我们要根据《决定》、《意见》和《讲话》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更新更高的要求,拓宽扶贫开发新思路,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进程。

(一)深刻理解大扶贫的内涵

一是就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言,是针对过去专项扶贫到强农惠农政策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并举转变。二是就扶贫开发内容而言,是针对过去解决贫困人口吃穿住行问题调整为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五位一体”建设。三是从扶贫开发对象和范围而言,从过去扶持绝对贫困人口向扶持低收入人口转变,提高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同时高度关注集中连片的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实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四是就扶贫开发途径而言,从过去相对单一的途径向整村推进、异地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连片开发等多种途径进行,相互配套,相互促进。五是就扶贫开发方法而言,把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势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发展,拓展扶贫开发的空间,增添扶贫开发的活力,提高扶贫开发的水平。

(二)更加拓宽扶贫开发思路

去年,我们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中,紧密结合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财政扶贫到户资金为引导,着力整合生产要素,实施大产业扶贫战略,建成了8个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长效化的扶贫贫开发成功之路。国务院扶贫办对此项工作非常关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交流了的经验。今年,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特色示范基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经验,拓宽扶贫开发思路,着力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即在扶贫开发指导思想上由单项工作向统揽贫困地区工作全局转变;工作动力由扶贫开发部门单一作战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资金安排由分散投资向整合多方项目资金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各户经营、整村推进、联户经营、合作经营、入股分红、村企共建、村政共建等多种模式并举转变。从而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企业参与、机关帮扶、辽宁援助、各界支援”的大扶贫开发新格局。

三、抢抓新机遇,落实新政策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策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心,更加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加切实可行的新举措,全面落实好扶贫开发各项新政策。

(一)继续加大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力度

我们要在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对我省扶贫开发总体政策的同时,继续加大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力度。根据国务院扶贫办“优先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直接关系民生的工程、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筛选项目,兼顾扶贫开发长远战略目标,建立扶贫项目库”的总要求,加大抓紧组织编制上报《省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七个领域的扶贫开发项目的力度。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强同各级发改委的衔接协调,力争全面落实《决定》、《意见》和国家扩大内需中扶贫开发政策措施。

(二)抓紧抓好开发扶贫与低保扶贫的“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为贯彻落实《决定》,最近,国务院扶贫办和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并且黄南州泽库县被列为试点县。省、州、县扶贫、民政部门要根据《通知》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试点方案,落实试点资金,扎实搞好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为做好全省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新举措,创造新业绩

《决定》、《意见》和《讲话》对做好新阶段特别是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了确保今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确保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确保今后全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突出重点工作,强化新举措,真抓实干,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创造扶贫开发新业绩。

(一)着力抓好整村推进,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为此,我们要拓宽思路,强化措施,抓好关键,努力达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特色产业,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广播电视三有的“八有目标”。我们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去年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为切入点,以长期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完善和创新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努力创出一条集中连片、产业带动、规模经营、综合开发、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科学发展新路。

(二)着力抓好异地扶贫,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

实践证明,异地扶贫是降低扶贫开发成本的一个好模式,是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有效途径。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移民扶贫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异地扶贫的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关键措施的全面落实。一要坚持基本原则。即:坚持群众自愿、就近安置、政府引导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原则;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二要探索多种模式。积极探索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产业转移安置、劳务输出安置等多种模式和途径,加快异地扶贫开发进程。三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异地扶贫标准要高、产业连动、功能齐全的要求,以实施异地扶贫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达到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目标。

(三)着力抓好产业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按照“调结构、促发展、保增长”的要求,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努力实现农牧业增效、贫困农牧民增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三大目标。一是培植产业基地,提高规模效益。我们要强化和践行大产业扶贫战略,把实施产业化扶贫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连片开发试点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以建设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出扶持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的科学化、区域化布局,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长效化发展。二要扶持龙头企业,增强直接带动能力。坚持扶大、扶强、扶优和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大中小并举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重点扶持与产业基地和贫困农牧户密切挂钩、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三要完善经营机制,实现利益共享。坚持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实行“企业+基地+贫困户、连市场”的相互对接模式,完善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群众得到实惠,企业得到发展。对挂牌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检查考核,公示公告,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四要培育经合组织,提升群众组织化程度。我们要把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与培育经济合作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提升贫困农牧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更加有序进入市场,实现广大贫困户稳定增收。

(四)着力抓好“雨露计划”,推进劳务经济发展

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是振兴劳务经济、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为实现今年培训转移目标,我们要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转变培训转移思路。针对经济危机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务工人员返乡的新形势,我们要转变培训转移思路,做到“二个转变、二个提高”,即:转变短期培训为短中长期培训并举,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从向省外输出为主向本省本地就业并举转变,提高服务于本省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加大培训转移监管力度。各地要向农牧民公布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政府补助标准,就业走向等,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与审计,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培训资金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完善培训转移服务保障体系。各级扶贫开发部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创建“培训、输出、跟踪”一体化服务模式,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服务体系、劳务输出基地服务体系、法律维权服务体系,保障劳务经济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五)着力抓好社会扶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全面贯彻落实《决定》、《意见》和《讲话》精神,坚持帮扶单位不撤,帮扶人员不散,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突出抓好定点扶贫、辽青扶贫协作、村企共建、社会各界支援四个重点,深化帮扶内涵,拓展帮扶领域,完善帮扶机制,加大考核评比力度,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着力构建社会化扶贫的大格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为保证扶贫开发事业科学发展,加快脱贫致富进程,要继续完善和创建充满活力的扶贫开发保障体制机制。

第一,改进和完善扶贫开发保障体制。按照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原则,继续坚持“省负总责、地区统揽、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重点强化各州、地、市级扶贫开发的职能和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的扶贫开发保障体制。

第二,完善扶贫开发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始终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的扶贫开发宗旨,实行贫困人口“首扶制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分配方式,在以贫困人口、贫困程度等因素对扶贫开发专项资金进行公平分配为主的同时,对于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的地区适当增加投入力度。

第三,完善扶贫开发项目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制度建设,完善贫困群众、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监管体系。一是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专帐、专人管理。二是继续实行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三是全面落实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项目实施权、监管权和收益权。四是继续实行扶贫开发项目检查制、验收制、审计制。五是全面实行扶贫开发项目验收合格后移交制,签订合同,落实责任,加强后续管理和综合服务。确保扶贫开发资金真正全部用于贫困群众,确保扶贫开发项目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

第四,完善扶贫开发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坚持逐级考核、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坚持把扶贫开发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与贫困群众收入增加和贫困人口减少密切挂钩,加大绩效考评力度,兑现奖惩,进一步开创贫困地区真抓实干、奋力争先、造福于民的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七)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引导,推进扶贫开发深入发展

着力搞好扶贫开发宣传工作,是反映贫困地区现状,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展示扶贫开发成就的主要载体,更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事实的重要窗口,是动员全社会支援扶贫开发的有效手段,是交流扶贫开发经验、鼓励先进的重要平台。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工作的力度。为拓展扶贫开发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宣传水平,今年,我们将继续实行扶贫开发信息宣传定期通报制和奖励激励机制。计划在上半年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扶贫开发系统宣传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达到交流、促进、提高的目的。

五、肩负新使命,塑造新形象

全省扶贫开发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促进和谐”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党和人民高度关注扶贫开发干部的一言一行。为此,我们要全面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努力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

第一,抢抓机遇,倍加奋进。目前,扶贫开发既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又迎来许多难得的宝贵机遇。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意见》和《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倍加奋进,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第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继续抓好各级扶贫开发干部培训,持之以恒学习理论,学习政策,学习法规,学习业务,学习管理,并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先进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促进工作。

第三,转变作风,调查研究。继续坚持把扶贫开发的着力点放到最基层,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全面体察民情,全面听取民声,全面反映民意;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树立新典型,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第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牢固树立“落实就是水平,实干就是能力”的理念,切实做到心为贫困群众所系,权为贫困群众所用,利为贫困群众所谋,在真抓上下功夫,在实干上出成果,努力让各族贫困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廉洁从政,无私奉献。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在扶贫开发干部头脑里更加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城,更加夯实廉洁从政的强身之道,始终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扎扎实实办事,为贫困群众造福。从而塑造好扶贫开发干部亲民、爱民、为民、富民的崭新形象。

新阶段站在新起点,新起点迎来新机遇。让我们牢记重托,不负使命,万众一心,奋力开拓,夺取新阶段扶贫开发事业的新胜利。

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篇4

广东省统计局综合处分析称,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间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两地间相对差距与总量差距同时缩小的拐点还没出现,发展不均衡问题仍十分突出。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亦指出,加快粤东西北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粤东西北不发展起来,广东全省发展将不全面、不协调;因此,粤东西北应奋起直追,以免影响全省的发展大局。

当然,后进需要先进带动。近年来,针对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广东作出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的部署。201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建立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作机制。

2013年11月,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对口帮扶关系进行重大调整,明确由珠三角6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8市: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清远市,深圳市对口帮扶河源、汕尾市,珠海市对口帮扶阳江市,佛山市对口帮扶云浮市,东莞市对口帮扶韶关市,中山市对口帮扶潮州市。同时,帮扶市所辖县(区)与被帮扶市所辖县(区)相应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优先安排帮扶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有省级产业园的县(区)。

对口帮扶之广东经验

其实,广东开展对口帮扶不只是近年来的事,在过去已有相关政策。2002年10月,《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市与山区市县对口帮扶实施意见》出台。内文提到,珠三角地区要坚持讲大局、讲政治的原则,把帮扶山区加快经济发展为己任;山区市县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依靠自身的努力,发挥内因的作用,加快发展进程。

而当年对口帮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扶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奔康。帮扶的市要协调确保财政每年无偿支持每个对口山区县500万元,并按5%逐年递增。另外,帮扶的市还要组织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开展结对帮扶,并开展劳务输出合作、社会帮扶、经贸合作等。可见,在当时的战略中,珠三角与被帮扶地区的关系相对独立,珠三角主要负责资源、人才等输出,而帮扶地区需要接受资源后“自力更生”。

2006年6月,广东对口帮扶工作总结表彰会议提出,珠三角与广东山区对口帮扶形成联合发展格局。实践表明,除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外,经贸合作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市对口帮扶6个山区市实现双赢的最有效形式。广东对口帮扶在多年实践后总结经验,更着眼于被帮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之后,广东省先后实施了扶贫开发“双到”、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等一系列专项部署。

2012年底,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的他在对口帮扶方面颇有经验。以内蒙古为例,1996年以来,北京市开始对口帮扶内蒙古。近年京蒙两地签署协议,开展全方位区域合作,并启动新一轮京蒙对口帮扶。当时多次提到,对口帮扶对落后区域的重要意义。

出任广东省委书记不久的曾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感叹,广东的发展任务仍然很重,特别是粤东西北的发展。他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珠三角地区发展起来了,但同时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粤东西北地区12个市人均生产总值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因此,2013年7月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给粤东西北12市立下了“军令状”:在2020年前,各市人均生产总值都要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随后,广东省召开全省调整加强对口帮扶暨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工作会议,部署调整加强全省对口帮扶工作,明确由珠三角6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8市。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帮扶双方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拿出、援疆的劲头,切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达不到帮扶目标,对口帮扶市就不能脱钩。

新一轮对口帮扶:人到、责任到!

“我建议,大家拿起这杯茶,喝完就出发!”2013年12月18日,广东佛山、云浮两地市委市政府在佛山市机关小礼堂召开对口帮扶云浮联席会议。会议结束时,时任佛山市委书记的李贻伟端起手中茶杯,以茶代酒为大家饯行。

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佛山市担负起全面系统帮扶云浮市的任务。时任佛山市长,现任佛山市委书记的刘悦伦认为这次和过去帮扶不同的是:以前主要以当地政府为主,佛山给点钱给点人,做一些辅的工作,而这一次,是两地共同建设开发,双方绑在了一起。

2014年7月初,佛山市副市长许国任佛山市委常委,并挂任云浮市委常委、副市长,成为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8名总指挥中的一员。除广深两个副省级城市外,对口帮扶总指挥同时在两市任市委常委,同时挂任被帮扶市的副市长,与以往相比明显“升级”。总指挥们多数有过对口援助或协调岗位工作经历,平均年龄48岁,最年轻者42岁。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分析,总指挥兼任两市的市委常委能更有发言权、决策权。而且,对口帮扶派遣人员的挂任有助于将先进地区的经验、知识带到粤东西北地区,使当地政府更加解放思想,拥有先进的理念。此外,这不是短时间的,而是可持续性的。这一批帮扶的人走后,另外一批帮扶的人接任传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表示,这次根据新形势下促进粤东西北加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强化对口帮扶,着眼于集中力量强化责任,进一步明确结对帮扶机制和目标任务,加快粤东西北发展工作思路的深化。他强调,既要全面对口帮扶,也要重点帮扶发展,关键要使被帮扶方增强发展能力,真正发展起来。另外,还要落实双方责任。对口帮扶双方的党政“一把手”要担负主要责任,切实加强对对口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

因此,珠三角各市主要领导“十分上心”总指挥们的工作。在2014年3月举办的“新广州・新商机”推介会上,广州市长陈建华就站在梅州宣传展板前卖力“吆喝”,“世界已探明重稀土储量70%在中国,中国的稀土尤其是重稀土70%在粤东。这个项目是省国资委与梅州合作的,希望以后对稀土深加工后,一块钱稀土的最终产品能达到1000元。”开幕式结束后,一位外宾大步流星地走上主席台,问怎样联系梅州项目的负责人,陈建华赶紧凑上前说:“赶快联系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总指挥晏拥军!”

两大创新“点亮”成绩单

2013年11月,广东新一轮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部署正式实行。2014年末,正好部署实施一周年。这一年,珠三角帮扶粤东西北拿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据统计,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双方在一年内建立起党政联席会议机制,377名帮扶干部从珠三角到对口指挥部,43亿元帮扶资金注入粤东西北,共999个计划投资总额达4700亿元的产业项目引进落地。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8个被帮扶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059亿元,同比增长9.7%,高出全省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53亿元,同比增长23.1%,高出全省14.7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9亿元,同比增长17.3%。

数据固然漂亮,但同时也要看实事。其中,产业园区的管理创新与县对县、镇对镇对接帮扶都是重要亮点。

在关于粤东西北发展的《决定》中,“促进园区扩能增效”是一大关键词。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园区主导产业,积极承接引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国内外招商引资项目和当地特色资源项目。根据对口帮扶的规定,每组对口帮扶市合作共建1个产业园区。8个园区均注册成立了投资开发公司并投入运作。由帮扶市市属国企选派经验丰富的团队,会同被帮扶市派出人员进行管理运营。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招商引资,还能充分发挥珠三角先进市场理念的优势。

截至2014年9月底,8个合作共建示范产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96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70%,占全省40个省级产业园的26.4%;工业增加值347亿元,同比增长35.5%,占全省省级产业园的36.1%。

另一个亮点则是县对县镇对镇“一对一”帮扶。除了市级层面的对口帮扶外,珠三角6个帮扶市还安排了下属经济实力靠前的48个县(区、镇)与粤东西北8个被帮扶市下属58个县(区、镇)结成58对帮扶关系。这让各地能因地制宜和有针对性地安排特色相近、产业互补的县开展结对帮扶。如中山潮州22个专业镇的产业互补强,它们通过双向互选结成帮扶关系;如珠海横琴新区与阳江海陵岛、高栏港经济区、高新区滨海旅游、高新区临港的经济特色相近,它们通过结对帮扶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粤东西北帮扶可资源共享

过去珠三角也有帮扶粤东西北的经验,但这次新一轮的对口帮扶与过去还是有明显不同。经过一年的探索,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除了金钱上的扶持,珠三角在制度上的帮扶也相当重要。

“与过去相比,帮扶和被帮扶城市更加紧密地合作。现在除了金钱的支助外,更加着重于制度上的建设,例如先进的城市帮助粤东西北城市做规划、领导干部到当地挂职、帮扶人员牵头招商引资等。而且,现在的帮扶更注重项目管理。项目引进到粤东西北后,珠三角还会有后续的帮助,营造良好的项目环境,让其可持续发展。”林江说。

当被问起如何评价一年的成绩时,林江表示,虽然一年的时间看成绩还不明显,但粤东西北确实发生了大的变化。“例如说,韶关、云浮的领导干部现在都更注重学习和寻求专家帮助。最近,云浮邀请一些经济学家到当地进行调研,并和市领导进行对话,这些方式过去都是比较少的。这与新一轮对口帮扶有关,珠三角在观念更新、在人才引进、在软环境建造方面都帮助到粤东西北地区。”

另外,林江注意到帮扶中融资方式的改变。“省委、省政府都很注重融资,而不只是靠省财政、市财政去托住。所以,现在鼓励珠三角富裕城市的一些社会资金进入粤东西北建设高速公路、桥梁等。甚至还有一些环保事业,例如垃圾处理等项目。上述变化都是可喜的。”

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篇5

同志们:

刚才,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钱智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对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重点讲一下扶贫系统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和的几项工作部署。

一、的工作回顾

20xx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诞辰60周年和xq和平解放60周年,但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考验。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影响xq稳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扶贫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投入上,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三项扶贫资金达到26.1亿元,其中财扶资金6.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7.4亿元;地县财政投入达到1.4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在重点工作上,集中连片开发试点从洛浦、和田两县扩延到了10个重点县(市);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形成了一线改善条件、二线创造安居环境、三线增强支撑和服务功能的经验;产业化扶贫探索出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扩大到了19个县(市)、183个贫困村,这项工作哈密地区走在了全区前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昆仑山区、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扶贫搬迁试点探索了高寒山区移民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综合治理特殊贫困问题的新突破。在扶贫机制上,在墨玉和吉木乃两县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创新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建立扶贫宣传机制,实行扶贫业务考核。洛浦、阿合奇两县以创新促发展,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和田地区以制度促管理,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对自治区的工作部署雷厉风行,各项资料的统计报送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州。在扶贫成效上,年内有27万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34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全区累计完成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达到266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4%,“三个确保”村也得到应扶尽扶;完成培训任务42.8万人次,实施了“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其中贫困户33万户;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987元,增幅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也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扶贫开发效益年”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再努力一下,有望实现《纲要》目标。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一是科学决策为先导。我们制定并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了扶贫工作由集中解决温饱转向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差距。二是突出重点求突破。我们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牧区,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使贫困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创新机制夺先机。深入开展各项扶贫试点,健全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信贷扶贫体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引进外资扶贫先进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机制创新,保证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活力,部分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四是强化服务作保证。扶贫干部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服务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学习,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组织和推动扶贫开发的能力;必须大力弘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拥护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认识高度统一。同志们一致认为,“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策划实施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险恶用心是妄图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我国发展。“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事件进行了果断处置,维护了xq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有效的。

行动十分坚决。我们组织声讨“7·5”事件的残忍暴行,揭批“三股势力”制造破坏和分裂的罪恶图谋,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7·5”事件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性,认清xq反分裂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稳定;组织干部职工讲成长经历、谈思想认识,领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真谛,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处置“7·5”事件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疏导群众情绪,抽调干部参加WW工作队,进驻社区、乡村,讲真相、辟谣言、

正视听,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敌对势力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和批驳错误言论和政治谣言。

工作部署及时果断。在扶贫系统组织开展“唱热爱祖国、讲民族大团结、说热爱xq繁荣xq”主题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工作,用xq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扶贫系统向“7·5”事件中受害的无辜群众和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群众捐款,慰问WW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面对“7·5”之后的严峻形势,在积极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的同时,提出“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求,自治区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赴阿合奇总结调研边境扶贫工作,分赴南疆三地州、边境贫困农村和高寒山区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激发干劲,不放松工作,努力弥补“7·5”事件造成的损失;协调定点帮扶部门做好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全面恢复;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并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贫困农牧民培训、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使扶贫培训工作更加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更加贴近民族团结工作。

三、对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之年、规划之年、效益展现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实现《纲要》目标任务的收官之战,又肩负着谋划未来十年的重任,必须把准形势、善谋实干,把我区扶贫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有利形势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扶贫开发呈现出专项计划与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新局面,国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作出部署,王乐泉书记特别强调:“以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牧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我区扶贫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新阶段扶贫工作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济的有机衔接,实行“两轮驱动”,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这些都为及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不利因素是: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区扶贫开发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区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发展空间狭小,贫困程度深、返贫因素多,影响着扶贫开发进程;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周边环境复杂,扶贫开发肩负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全区仍有938个贫困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还有249万扶贫对象需要进行扶持,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主观因素来讲,我们对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还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扶贫资金投入与全面扶持扶贫对象的政策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瞄准性措施还有待加强;扶贫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推进方式和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层扶贫机构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地县对扶贫工作研究不深,有的处于应付。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三个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七类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增收能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推动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进步。

主要任务是:

打好实施《纲要》收官之战;谋划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展现我区扶贫开发成效;科学制定自治区扶贫标准。

几点要求: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自治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的安排上,将重点保证完成《纲要》目标的需要。各地州、县(市)、定点帮扶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为实现《纲要》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抓好重点工作。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努力完成《纲要》关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特别是要突出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的贫困村、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保证投入强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继续以“七类项目”为重点,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从事畜牧业、林果业的大企业,促进产业化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和进退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防止个别企业钻国家扶贫政策“空子”;要增加对县级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启动“两后生”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

三是全面完成的各项计划。主要是,使26.3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完成354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其中“三个确保”村38个;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万人;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做好新十年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自治区成立以钱智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各地州、县(市)要按照自治区的安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抽调人员,安排经费,确保上半年完成地县的几项规划。下半年自治区制定十年纲要、“十二五”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五是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机制,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拟于2月份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扩大试点做出具体部署。自治区正在成立领导机构。鉴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各地州、重点县(市)要提前做好准备,扶贫办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

六是适当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xq实际,我区将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进行适当调整。这项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地州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全面平衡,提出调整意见报自治区。

七是扶贫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去年年初,我们已经安排各地对扶贫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4月份在克州召开座谈会进行了集中研讨。按照要求,各地州于去年6月提出了自己的扶贫标准:和田地区是1490元、克州是1604元、阿克苏地区是1450元、伊犁州是1488元、塔城地区是1483元、阿勒泰地区是1870元、哈密地区是1300元,喀什地区经多次催促至今未报。下一步请各地州按照所提出的标准,结合相关依据,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将统筹制定全区的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要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一致,超过自治区标准的由各地自行解决。

八是自治区确定为“扶贫成效展现年”,将集中宣传我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扶贫开发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和宣传扶贫开发先进典型。今年的宣传工作要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搭建载体和平台,组织新闻采编,营造浓厚的氛围。各地州要提前做好活动方案。

九是扶贫队伍自身建设。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依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扶贫干部队伍。因此,要把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紧抓不放,抓出成效。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不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增强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倡导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带着强烈的责任从事扶贫工作,带着深厚的感情服务贫困群众;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扶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增强组织和服务扶贫开发的能力;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常怀律己之心,坚持廉洁从政,做到“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

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篇6

同志们:

刚才,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钱智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对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重点讲一下扶贫系统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和的几项工作部署。

一、的工作回顾

,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诞辰60周年和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但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考验。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影响新疆稳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扶贫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投入上,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三项扶贫资金达到26.1亿元,其中财扶资金6.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7.4亿元;地县财政投入达到1.4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在重点工作上,集中连片开发试点从洛浦、和田两县扩延到了10个重点县(市);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形成了一线改善条件、二线创造安居环境、三线增强支撑和服务功能的经验;产业化扶贫探索出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扩大到了19个县(市)、183个贫困村,这项工作哈密地区走在了全区前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昆仑山区、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扶贫搬迁试点探索了高寒山区移民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综合治理特殊贫困问题的新突破。在扶贫机制上,在墨玉和吉木乃两县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创新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建立扶贫宣传机制,实行扶贫业务考核。洛浦、阿合奇两县以创新促发展,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和田地区以制度促管理,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对自治区的工作部署雷厉风行,各项资料的统计报送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州。在扶贫成效上,年内有27万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34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全区累计完成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达到266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4%,“三个确保”村也得到应扶尽扶;完成培训任务42.8万人次,实施了“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其中贫困户33万户;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987元,增幅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也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扶贫开发效益年”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再努力一下,有望实现《纲要》目标。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一是科学决策为先导。我们制定并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了扶贫工作由集中解决温饱转向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差距。二是突出重点求突破。我们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牧区,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使贫困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创新机制夺先机。深入开展各项扶贫试点,健全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信贷扶贫体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引进外资扶贫先进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机制创新,保证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活力,部分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四是强化服务作保证。扶贫干部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服务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学习,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组织和推动扶贫开发的能力;必须大力弘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拥护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认识高度统一。同志们一致认为,“7·5”事件是境内外“”相互勾结、策划实施的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险恶用心是妄图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我国发展。“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事件进行了果断处置,维护了新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有效的。

行动十分坚决。我们组织声讨“7·5”事件的残忍暴行,揭批“”制造破坏和分裂的罪恶图谋,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7·5”事件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性,认清新疆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旗 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稳定;组织干部职工讲成长经历、谈思想认识,领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真谛,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处置“7·5”事件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疏导群众情绪,抽调干部参加维稳工作队,进驻社区、乡村,讲真相、辟谣言、正视听,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敌对势力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和批驳错误言论和政治谣言。

工作部署及时果断。在扶贫系统组织开展“唱热爱祖国、讲民族大团结、说热爱新疆繁荣新疆”主题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工作,用新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扶贫系统向“7·5”事件中受害的无辜群众和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群众捐款,慰问维稳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面对“7·5”之后的严峻形势,在积极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的同时,提出“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求,自治区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赴阿合奇总结调研边境扶贫工作,分赴南疆三地州、边境贫困农村和高寒山区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激发干劲,不放松工作,努力弥补“7·5”事件造成的损失;协调定点帮扶部门做好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全面恢复;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并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贫困农牧民培训、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使扶贫培训工作更加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更加贴近民族团结工作。

三、对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之年、规划之年、效益展现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实现《纲要》目标任务的收官之战,又肩负着谋划未来十年的重任,必须把准形势、善谋实干,把我区扶贫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有利形势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扶贫开发呈现出专项计划与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新局面,国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作出部署,王乐泉书记特别强调:“以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牧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我区扶贫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新阶段扶贫工作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济的有机衔接,实行“两轮驱动”,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这些都为及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不利因素是: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区扶贫开发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区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发展空间狭小,贫困程度深、返贫因素多,影响着扶贫开发进程;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周边环境复杂,扶贫开发肩负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全区仍有938个贫困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还有249万扶贫对象需要进行扶持,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主观因素来讲,我们对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还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扶贫资金投入与全面扶持扶贫对象的政策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瞄准性措施还有待加强;扶贫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推进方式和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层扶贫机构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地县对扶贫工作研究不深,有的处于应付。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三个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七类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增收能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推动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进步。

主要任务是:

打好实施《纲要》收官之战;谋划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展现我区扶贫开发成效;科学制定自治区扶贫标准。

几点要求: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自治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的安排上,将重点保证完成《纲要》目标的需要。各地州、县(市)、定点帮扶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为实现《纲要》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抓好重点工作。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努力完成《纲要》关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特别是要突出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的贫困村、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保证投入强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继续以“七类项目”为重点,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从事畜牧业、林果业的大企业,促进产业化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和进退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防止个别企业钻国家扶贫政策“空子”;要增加对县级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启动“两后生”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

三是全面完成的各项计划。主要是,使26.3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完成354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其中“三个确保”村38个;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万人;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做好新十年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自治区成立以钱智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各地州、县(市)要按照自治区的安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抽调人员,安排经费,确保上半年完成地县的几项规划。下半年自治区制定十年纲要、“十二五”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五是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机制,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拟于2月份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扩大试点做出具体部署。自治区正在成立领导机构。鉴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各地州、重点县(市)要提前做好准备,扶贫办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

六是适当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新疆实际,我区将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进行适当调整。这项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地州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全面平衡,提出调整意见报自治区。

七是扶贫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去年年初,我们已经安排各地对扶贫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4月份在克州召开座谈会进行了集中研讨。按照要求,各地州于去年6月提出了自己的扶贫标准:和田地区是1490元、克州是1604元、阿克苏地区是1450元、伊犁州是1488元、塔城地区是1483元、阿勒泰地区是1870元、哈密地区是1300元,喀什地区经多次催促至今未报。下一步请各地州按照所提出的标准,结合相关依据,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将统筹制定全区的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要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一致,超过自治区标准的由各地自行解决。

八是自治区确定为“扶贫成效展现年”,将集中宣传我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扶贫开发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和宣传扶贫开发先进典型。今年的宣传工作要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搭建载体和平台,组织新闻采编,营造浓厚的氛围。各地州要提前做好活动方案。

九是扶贫队伍自身建设。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依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扶贫干部队伍。因此,要把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紧抓不放,抓出成效。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不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增强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倡导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带着强烈的责任从事扶贫工作,带着深厚的感情服务贫困群众;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扶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增强组织和服务扶贫开发的能力;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常怀律己之心,坚持廉洁从政,做到“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

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篇7

这次研修班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党的十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理解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和方针政策,培训学习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理论,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理清贫困地区科学发展、城乡统筹、缩小差距、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维护稳定的工作思路,提高组织开展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领导水平与执行能力。

5月29日晚上,范小建主任与研修班部分学员进行座谈。湖北省副省长郭有明、湖北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以及洪天云、陈武明等出席。

学员在座谈时表示,范小建主任的讲课回顾了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过程,全面总结了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将十和等中央领导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融会其中,使大家真正认识到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是共产党人履行宗旨的重大职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事关道路和方向,坚定了大家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学员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发言:

关于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目前,各个片区的总规划已经制定完毕,下一步应督促各地尽快编制实施规划并抓紧实施;对于规划的实施,上级部门要加强指导;各地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实施规划,建立一整套让群众收益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要落实群众在扶贫项目中的参与权,变要为我要干;建立片区扶贫开发工作综合协调机制。

关于瞄准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到户机制,通过资金补贴,引导贫困户外出打工,发展产业,参加新农合新农保,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通过扶持和监管,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带动贫困户增收获益;创新工作思路,资金到户与产业项目到户并重。

关于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学员反映较多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进一步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积极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实施扶贫专项资金奖励制度,不搞一刀切,对做的好的地区进行扶贫资金的奖励;进一步研究资金整合机制,异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可以统筹考虑;取消国家项目的片区县配套资金;提高片区县的税收分成比例,提高中央财政对片区县转移支付的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建立产业发展资金,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

关于产业扶贫。中央和各省应总结出台一套扶持低收入人口,尤其是以扶持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为目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和地方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大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引导和帮助贫困劳动力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平台和区域主导产业平台,实现增收致富;强化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考核机制,根据发展的周期性确定扶持年限,使产业项目能切实瞄准贫困农户。

关于行业扶贫。建议从国家层面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在制定行业规划时尽量向贫困地区倾斜;协调国家部委抓紧出台与规划相配套的一些实施意见;加大财税、金融、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关于机构和队伍建设。要增加扶贫系统人员编制,提高扶贫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稳定扶贫干部队伍;要防止扶贫在县域工作中被淡化、弱化、边缘化倾向;要加大对扶贫部门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培训力度;要继续坚持从贫困地区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加强贫困村党支部建设和支持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关于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要加大对生态保护区的扶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并落实下游生态受益地区反哺上游贫困地区的政策。

关于考核机制。加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考核机制建设,加强对县级一把手考核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把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区别开来;建立片区县党政一把手扶贫攻坚责任制。

关于干部培训。加强对县级党政一把手的扶贫培训力度;片区培训班举办地点要片区内和片区外有机结合,深入交流,相互借鉴;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

范小建首先肯定座谈发言的学员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很有帮助。大家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的扶贫开发经过这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就目前的困难和问题来讲,仍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学员发言涉及的问题,他从扶贫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科学定位、完善机制、底线思维、帮扶到户、有效考核5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和解答。范小建最后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扶贫工作担负着非常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回答,这需要扶贫工作者的勇气、魄力和拼搏精神。希望大家在培训回去之后,把学习收获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区特扶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扶贫攻坚;社会动员;历史进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在国务院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占有3个――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这充分说明了贵州扶贫攻坚的艰巨性。而反贫困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同时还需要动员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由此,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总结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基本经验,对于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乃至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一、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一直在不断推进着,大体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一)土地制度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78-1985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首先进行土地经营制度变革,即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取代的集体经营制度。于是,在此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通过土地制度的变革来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困。在这一阶段,变革农村土地制度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当时贵州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动员的重要内容。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社会动员阶段(1986―1993年)

在这一阶段,党和政府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综合开发、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为主,开始在全国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在此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积极响应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整合贵州省内、省外甚至国际上的各种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八七”扶贫攻坚社会动员阶段(1994-2000年)

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公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在这一阶段,贵州省委、政府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要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贵州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于是,在这一阶段,贵州省委、政府加大对贵州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投入、安排大型开发项目、组织对口帮扶等。可以说,正是由于大力开展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对口支援等方面的动员,贵州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四)综合性扶贫开发社会动员阶段(2001年-2010年)

在这一阶段,贵州省委、政府主要采取O罘銎逗托幸捣銎丁⑸缁岱銎断嘟岷希采取了开发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救助等多种扶贫动员形式。在这一阶段,贵州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广泛凝聚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扶贫开发,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安定。这一阶段社会动员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开展社会动员。

(五)精准扶贫社会动员新阶段(2011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为了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贵州省委、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制定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构建科学治贫的政策支撑体系、启动拉网式普查精准识别、启动贵州省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和贫困户行动、全面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小康建设”、明确“一对一”结对帮扶、总结推广“三变”(“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经验、拓宽扶贫融资渠道等。由此,这一阶段扶贫攻坚社会动员呈现出“精准”的新特点。

二、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基本经验

经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坚持党和政府主导

邓小平曾说过:“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同样道理,扶贫攻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进行主导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就是紧紧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在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整个扶贫攻坚过程中,从中央政府到省、市(州)、县、乡(镇)各级政府,都充分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使得扶贫攻坚工作开展的顺利,并取得巨大成就。所以,对于类似于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的其他地区来说,扶贫攻坚要取得巨大成就,最为关键的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促进民众观念转变

上一篇:管廊施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安装工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