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4 05:47:55

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

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篇1

XX年,我市支队在省总队和市农业局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海洋与渔业执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抓落实促发展的总要求,切实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在执法监管、打击非法捕捞、渔航安全、资源的管护和队伍建设等都取得了新成绩,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工作及任务。

(一)落实执法责任、加大执法力度

今年支队着重抓好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继续以打击电、炸、毒等非法捕捞为重点,实行各大队辖区负责制,支队做好各项执法行动的指挥、协调。对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始终保持交压态势。

1、支队全年参加各类执法112天、参加人员461人次、出航57航次、检查渔船1637艘次、处理违规渔船39艘。全市累计查处电鱼27宗、毒虾2宗、无证经营水生野生动物3宗、流动渔船1宗、新兴江水质污染2宗,拆解电鱼船7艘,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分别给予警告和行政处罚等处理。

2、组织开展秋季打电专项行动。8、9两个月,支队联合各大队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秋季打电执法行动,这次行动,全市各大队共出动渔政执法车5辆、船艇38艘次、参加人员459人次、检查渔船86艘、查处电鱼案16宗、拆解电鱼船底艘和电鱼工具一批。

3、组织好流域打非和整治污染统一行动。10月我市按照珠江流域渔业管理委员会和省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总队的部署,组织全市各大队部份人员参加在广西梧州市举行的XX年珠江流域两广人工增殖江河放流活动。并开展珠江流域打击非法捕捞和整治污染执法行动,在省总队领导和市农业局领导亲临指导、部署行动下。行动从广西梧州交界水域沿西江直至三水交界,我市共出动渔政船1艘、快艇6艘、执法汽车5辆,渔政执法人员45人次,分水陆两个组同时进行,结合渔船违规特点,每天早晚分别两次突击行动;陆上组则发挥执法车加橡皮艇装备优势,对南江河等西江支流进行了巡查,对本市辖区西江、贺江、绥江进行了全面性的执法行动。检查情况:检查渔船115艘,无证捕捞12艘,拆解“迷魂阵”3个,纠正船牌不规范化5艘。

(二)完成了渔业船舶检验机构认可工作,为渔船检验规范打好了基础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按照省的工作部署,上半年支队把船检规范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落实人员培训,按内陆渔船检验制定规程,经国家、省渔业船舶检验局领导和检查评审组对我渔业船舶检验分局和各检验站检查考评,10月份肇庆渔业船舶检验分局及各县(区)检验站获国家船检局机构资格认可。

(三)加强渔业船舶管理,落实安全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市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精神,积极开展全市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由于工作责任的落实,目标明确。在以往船舶管理基础上我们认真总结与听取渔业居委领导的意见,把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积极耐心向渔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今年,全市管辖的渔船已全部按要求配置救生衣。同时,指导各大队开展渔监、船检业务,完成换发新版证书的工作。全市渔业管理正在形成讲求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使渔政人员及渔民群众的安全从观念与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和进步。

为贯彻落实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开展XX年全省春季渔航安全联合检查行动的紧急通知》我支队也迅速作出相应落实措施,举行西江、绥江两江联合检查行动。此次联合检查行动体现如下: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总队和市农业局的领导亲自率领检查工作小组亲临第一线参加巡航检查。

2、这次检查面积广、时间短,从肇庆至四会马房、高要金利(与三水高明交界水域),封开界首(与广西交界水域)以及贺江水域,行程670多公里。检查时间共8天,出动渔政船、艇31艘(次)、汽车13辆(次)参加人员193人(次)。行动检查渔船471艘,查处违规渔船14艘,配置救生衣600件。在检查中,发现有安全隐患渔船现场责令其立刻改正,符合安全要求才准许作业。

3、今年3月27日在德庆悦城江段发生的重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我们立即赶到现场和德庆渔政大队协助渔民进行救捞,海事局已立案侦查处理该事故。

4、针对小湘渔民上访,向支队反映渔场被挖沙船破坏要求给予补偿一事,我们耐心做好渔民的思想工作,及时解决问题。现支队正与市水利局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准备联手调查西江的渔业资源情况,为今后渔政部门能参与河沙开采管理奠定基础。

5、为规范渔船管理,保障渔业安全生产,支队以渔业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强化管理。通过处理德庆渔船碰撞、人员落水失踪的海难事故同时,在渔船年审签证时严把安全关,对不配备救生衣的,一概不予年审签证。各大队也要求做到,在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全市配救生衣600件。

6、支队组织各大队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行动累计有4次。12月11日由市政府牵头,会同安监局,海事局、公安局、交通局联合进行了水上安全大检查,电视报刊予以了报道宣传,使广大渔民提高了安全生产意识。

(四)规范水生野生动物管理。

1、开展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繁养证件的年审与收费工作。根据计价格[XX]393号、粤价[XX]279号文精神,粤海渔函[XX]248号的通知,我市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费于XX年3月开始征收,该工作与水生野生动物许可证年审工作相结合开展。

2、二月下旬开始,支队组织了两次对端州区内所有市场、酒楼的检查行动,共检查洒楼、水产店83间,查处非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案一宗。其中大部份的酒楼和水产店是依法经营,但也有少部份的经营者没有办理相关的证书。本着以教育为主的原因,支队人员以教育和警告的形式督促没有证件的经营者速办理有关的合法证件。现端州区及下属各县区已办理(或正申请办理)水生野生动物经营、驯养的许可证共50多本。

(五)查处污染事故,建立人工鱼巢

1、1月6日,高要新兴江连续出现大面积死鱼、死虾事故,我支队接报后立即会同肇庆市、高要市环保局、高要市农业局、高要渔政大队一起赶到事故现场作调查处理。经查明该次死鱼事故的原因是由于高要市活道镇恒华精饰厂将含高浓度氯化物的工业污水直排入新兴江所致。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取证,认定污染事故是该厂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所造成的,最后对其作出资源赔偿处理。

2、为了更好地保护西江渔业资源,加快西江渔业和水生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

,根据我市西江的特定自然环境和气候出发,我科于今年2月在西江桂林沙江段首次设立人工鱼巢试验区(该江段历来是西江鲤鱼等粘性卵鱼类的产卵区)。投放了芦苇鱼巢9个,水浮莲鱼巢6个,共3367平方米。经过为期二个多月的试验工作,该试验区共产出鱼卵XX多万粒。农业部、海区局、省局的有关领导、珠江水产研究所的水产专家及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到现场作了指导和报道,对该项工作一致好评。

(六)建立渔业资源档案,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

1、XX年5月和10月期间,中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罗副所长带领二个研究生分两次到我市西江、贺江、绥江、等江段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工作,主要调查了西江、贺江、绥江现有的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的种群与数量、生长状况、渔船的捕捞量等),过去和现有的渔业天然产卵场状况。

调查期间专家们和我们检查人员到沿江每个渔村与渔民了解捕捞生产、鱼类品种的情况,提取80多个品种做(标本)研究,通过鱼类标本的采集,建立了一系列祥实的西江江河天然渔业资源数据,为我市日后对江河渔业资源的保护、恢复、发展等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我市今后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调查结果表明,我市辖区内珠江水系各江段仍保持有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起捕的鱼类仍超过80种,但有很多名贵的经济鱼类日益减少,广东鲂的资源经过为期10多年的保护,资源量有较大增加,说明了对产卵场保护的重要性。

2、为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切实保护好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水域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根据省府《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议案办理意见的通知》粤府[XX]1号文文件精神以及结合省海洋与渔业自然工作会议的要求,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上报了七个水生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材料。8月由省、市水产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正式评议通过了建立怀集县三江口斑鳠产卵场自然保护区的材料,9月怀集县人民政府同意建立怀集县三江口斑鳠产卵场自然保护区;9月鼎湖区人民政府同意建立鼎湖区黄沙蚬自然保护区;10月肇庆市人民政府同意设立西江广东鲂产卵场市级自然保护区;11月封开县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封开贺江渔业生态县级自然保护区。为此,我市今年新批准建立水生生态自然保护区4个(市级1个、县级3个),使我市自然保护区达到6个,这些保护区的建立标志着我市为保护、恢复、发展渔业生态环境,丰富渔业生物多样性,为永续利用渔业资源提供了保障。

(七)加强装备建设、提高执法效率

由于本支队地处山区,执法经费长期短缺,致使全市执法装备十分落后,个别大队连执法快艇都没有。如何做好渔业执法?必须要加强装备方面的建设。今年在省总队的支持下。一是为怀集、广宁两大队配置了橡皮快艇,解决了无执法快艇的历史。二是为支队更换85HP玻璃钢快艇,恢复了一年无快艇执法的局面。三是为鼎湖、德庆、怀集、广宁等三大队配置渔政执法汽车,完善了汽车、橡皮快艇执法配套使用。四是购置新的水泥趸船和新建陆地上落码头(现正在加紧施工),改善过去上落不方便和安全隐患重重以及残旧不勘大有影响市容环境。

为把握好新装备的优势,根据支队领导的工作部署,执法大队多次组织支队与大队局部突击性执法和全市巡环联合执法行动,充分发挥汽车、橡皮快艇执法模式,各类渔业违法行为有着明显的下降。

(八)抓好落实、规范管理

1、今年是渔港监督业务下放各大队后,具体行使职责工作的第一年。为确保全市渔监费收工作能顺利开展,指导各大队统一开展渔监业务工作。对业务开展有困难的大队进行了专门指导。使我市渔船年审签证工作较往年提前完成。渔船签证情况如下:全市渔船年审签证958本,签证率64%。办理河蚬专项捕捞许可证174本,其中三水渔船85本;端州区17本;高要22本;鼎湖区50本。办理广西渔船过境捕捞许可80艘。

2、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全市各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渔政大队召开农业部《关于换发新版渔业船舶捕捞许可证的通知》工作会议,要求各大队必须按时完成换发新证的工作。全市换发新版证书891艘,其中支队已完成换发证书141艘。换证率71%。

3、由于今年渔监船检工作业务下放到各大队和收费标

准降低,我支队业务经费减少和受油价上涨等因素,对日常

巡航检查、执勤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九)加强理论学习,规范执法管理

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支队党支部带领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学习。结合实际,求真务实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五中全会精神开拓各项工作新的局面。

一是加强支队党组织的建设,健立、健全支队党支部的民主生活和学习制度;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12月初,吸收预备党员2人,使支队党支部不断发展壮大。11月份向社会公开招考2名国家公务员,调入一名转业军人(任副支队长),充实到渔政队伍中。

二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转变思想作风,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渔业行政管理执法水平,规范依法行政程序,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把政治思想学习作为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在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组织全市渔政人员70多人次参加了省总队在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举办的广东省内陆机构渔业船舶检验人员资格培训班和“四小证”技能培训班,进行封闭式准军事化培训学习。支队全体干部参加肇庆市直机关公务员《世贸基本知识》和《行政许可法》培训班学习。

四是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政治思想素质和掌握了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我们今后在执法过程中能够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成为一支为渔业生产和广大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的准军事化队伍。

今年的工作,在省总队、市农业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各科室人员互相协调,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完成各项工作。

二、存在问题

1、执法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油价升,今年广东鲂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本增大,禁鱼区禁鱼期经费未能及时到位,给支队及封开、德庆大队的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2、监测设备落后,在环境监测及渔业资源调查

方面尚无什么设备,仅凭肉眼和经验操作,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渔民对安全意识不高,增加了管理难度,除了专业渔民携带证书外出作业,其他在家门口的渔民很少出外作业渔政管理及安全生产仍需加大宣传力度。

4、航行安全设备(航行信号灯)配置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

5、四会大队渔政船早已到了报废期,四会、封开大队快艇残旧不能使用,严重影响日常执法。

三、XX年年工作设想

XX年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细要的精神,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强化执法监督,服务渔民、渔业。

工作思路上,抓好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制”(执法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三个加强”(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保护区建设、加强船检基础工作)。

(一)、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细要的要求》和有关法规的规定,健全落实支队及各大队的执法责任制,把执法责任制与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提高执法效能。

(二)、坚持不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持以人为本,把渔船安全放到管理的首要位置,加大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检查、落实渔业生产安全措施。

(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抓好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同时继续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提高执法装备水平,提高执法能力。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以批保护区的规划落实,争取各级资金投入,把自护区建成资源保护、科普基地。

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篇2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职责;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和食品检验等技术资源的共享。

第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为公众咨询、投诉、举报提供方便;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五条 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

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备案情况向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第七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作出调整外,必要时,还应当依据医疗机构报告的有关疾病信息调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作出调整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作出相应调整。

第八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汇总、分析有关疾病信息,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九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确定的技术机构承担。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并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的要求,将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报送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下达监测任务的部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可以进入相关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或者餐饮服务场所。采集样品,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

第十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本行政区域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并向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一)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三)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的;

(四)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

(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五条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议,应当提供下列信息和资料:

(一)风险的来源和性质;

(二)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

(三)风险涉及范围;

(四)其他有关信息和资料。

县级以上地方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协助收集前款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资料。

第十四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相关信息。

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

第三章 食品安全标准

第十五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应当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六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选择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提倡由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七条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内容。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报送备案的企业标准,向同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第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分别进行跟踪评价,并应当根据评价结果适时组织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发现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应当立即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二十条 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县级以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审核相关资料、核查生产场所、检验相关产品;对相关资料、场所符合规定要求以及相关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应当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

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有效期为3年。

第二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生产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

第二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二十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法律规定记录的事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或者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五条 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原料的集团性食品生产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第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证食品安全。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出厂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四)运输、交付控制。

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情形的,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

第二十八条 食品生产企业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和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外,还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九条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三十条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记录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要求记录的事项。

第三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采购控制要求,确保所购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第三十二条 餐饮服务提供企业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定期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

第三十三条 对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品生产者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情况,以及食品经营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第五章 食品检验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向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称复检机构)申请复检,应当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复检机构由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

第三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规定进行的抽样检验结论有异议申请复检,复检结论表明食品合格的,复检费用由抽样检验的部门承担;复检结论表明食品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

第六章 食品进出口

第三十六条 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持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和相关批准文件,向海关报关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进口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第三十七条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取得的许可证明文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检验。

第三十八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进口食品中发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未规定且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第三十九条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进行注册,其注册有效期为4年。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提供虚假材料,或者因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的原因致使相关进口食品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撤销注册,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条 进口的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和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添加剂的原产地和境内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食品添加剂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第四十一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进口食品实施检验,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对出口食品实施监督、抽检,具体办法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制定。

第四十二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建立信息收集网络,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收集、汇总、通报下列信息:

(一)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发现的食品安全信息;

(二)行业协会、消费者反映的进口食品安全信息;

(三)国际组织、境外政府机构的食品安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以及境外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

(四)其他食品安全信息。

接到通报的部门必要时应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获知的涉及进出口食品安全的信息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通报。

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四十三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四条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清事故性质和原因,认定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参与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的部门应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的工作效率。

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四十五条 参与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的部门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阻挠、干涉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制定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应当包含食品抽样检验的内容。对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应当重点加强抽样检验。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进行抽样检验。抽样检验购买样品所需费用和检验费等,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四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统一组织、协调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管理;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重点加强监督管理。

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或者接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通报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后,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第四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疾病信息和监督管理信息等,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名录及检测方法予以公布;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五十条 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初步筛查;对初步筛查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的规定进行检验。初步筛查结果不得作为执法依据。

第五十一条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包括:

(一)依照食品安全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

(二)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

(三)查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情况;

(四)专项检查整治工作情况;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涉及两个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由相关部门联合公布。

第五十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公布信息,应当同时对有关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解释、说明。

第五十三条 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对接到的咨询、投诉、举报,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条的规定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并对咨询、投诉、举报和答复、核实、处理的情况予以记录、保存。

第五十四条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依据职责制定食品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采取措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对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处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六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制定、实施原料采购控制要求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餐饮服务提供者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或者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仍加工、使用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一)食品生产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建立、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

(二)食品生产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未依照规定采取整改措施的;

(三)食品生产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的;

(四)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的;

(五)餐饮服务提供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定期维护、清洗、校验设施、设备的;

(六)餐饮服务提供者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或者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的。

第五十八条 进口不符合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食品添加剂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没收违法进口的食品添加剂;违法进口的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医疗机构未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报告有关疾病信息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六十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采取措施并报告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本行政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

第六十三条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进行。

国境口岸食品的监督管理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7月25日《人民日报》)

国务院总理2009年7月20日签署第557号国务院令,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篇3

自二oo二年乡镇换届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及本届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要发展,民心要稳定,社会要和谐”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强工兴镇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区域化建设,坚持以农稳镇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坚版权所有!持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平安创建战略,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坚持固本强基战略,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四年来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2006年目标任务完成及四年来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坚持强工兴镇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区域化发展。

1、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增加投入。四年来共引进镇外规模企业4家,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达2400万元。创建规模企业7家。克服地理位置优势差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企招商、以情招商的办法,2006年度全镇引资项目3个,实现工业销售总产值达8000万元,比2002年翻一番,工业税收800万元。全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确保企业入镇区无障碍施工。

2、重视抓好来料加工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2006年度,全镇实现来料加工费收入达1000万元。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7期776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38人,企业增加就业岗位247个。

(二)坚持以农稳镇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1、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高农业经济收入水平。全镇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发挥“农”字号企业的龙头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全镇有xx市规模最大的水产养殖合作社和养猪经济合作社。现特种水产养殖户54家,畜禽规模养殖户12家,农副产品返销专业户3家,农业企业2家。

2、增加农业基础投入,抓好科技推广工作。四年来,我镇农田水利基础投入近1000万元。培育科技示范村一个,经常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扩大科技普及面。引进粮食优质品种,扩大良种覆盖面。2006年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镇小麦单产431公斤,总产比去年增产1664吨。水稻亩均单产485公斤,总产比去年增产近1000吨。

3、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和禽、畜疫病防治工作。四年来我们一直以50只以上的防疫大病为重点,采用集中上门防疫的方法,2006年防疫家禽8万多只,生猪5000多头。同时,加强了农贸市场及外来家禽的管理。

(三)坚持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1、狠抓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我镇xx回民村被列为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xx回民村两委立足于自身,不等不靠,明确发展思路,从加大宣传引导农民主体意识入手,开好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2006年村自来水厂选址已经确定,“村村通工程”樊尖至北尖5公里水泥路建设即将完工。xx湖低洼地改造工程依靠农民自筹资金已经开工整治。xx回民村村庄规划在市规划局帮助下,已经编制完成,并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抓好“村村通”工程建设工作。四年来,我镇利用捐资、自筹资金等途径,全镇共投入资金210余万,争取到上级补助108.8万元,其余镇、村两级自筹,完成了8个村乡道村道等级公路硬化28.6公里,水泥路17.2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目标。

3、狠抓教育卫生事业。四年来,我镇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从89%上升到达92.8%,公共卫生规范化建设通过了市级验收。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四年来共筹措资金200多万元,新建了中学实验楼和唯慈图书楼。新建了xx回民小学和沙湖村光汇小学校舍,扩建了镇幼儿园校舍。装配了中学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小学五年级相对集中,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4、搞好新五保、社会救助、民政优抚和殡葬改革工作。四年来,我镇一直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各种五保及福利津贴,并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继续抓好殡葬改革工作,取缔了一处棺木私自销售点。

(四)坚持平安创建战略,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建平安乡镇。按照创建“平安界牌”的总体要求,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值班巡逻制度,重点整治打击偷盗行为,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依法行政。完成普法教育工作阶段性任务,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知法、依法、守法意识。

3、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依法管理。将人口计生工作列入目标管理,实行责任制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度。开展计划生育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加强镇村两级基础设施及计生服务队伍的建设。四年来,基本摘掉了后进的帽子,全镇实现了连续两年无政策外生育。

4、重视劳动生产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坚持每季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编制了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五)坚持固本强基战略,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1、狠抓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调整和充实工作。顺利完成了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新任党支部班子文化层次提高,平均年龄下降。今年以来先后对xx村、xx村的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从而充实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党组织的各项工作。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镇广大党员中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创建文明生态村、执行土地承包、农民减负、计划生育等项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广大党员身上,明确包片联户责任,使他们自觉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进步。

3、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深入开展了一年两次的民主议政、民主评议村干部活动;100%的村均能按照民主管理新体制进行运转,村务公开规范率达到95%以上,满意率达90%以上。

二、2007年及今后5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我镇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的进展;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年均增长8%。清理债权债务,争取国家政策和镇政府预算外补贴,努力彻底还清所有欠债。居住、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推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促进人和自然更加和谐,为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这个总体要求目标,2007年及今后五年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积极争取项目,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项目建设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项目,经济增长就会落空,因此,要牢固树立全局抓项目的意识,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要着重搞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道路建设、低洼地改造等国家扶持项目,以项目作支撑,拉动经济发展。

(二)注重实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需要。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07年,我们将全面完成“村村通”目标任务,并完成镇区规划和10个行政村新农村村庄规划。版权所有!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和"三农"发展的新突破。以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为核心,以水产养殖、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建设为主线,着力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扶持,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三农"与镇域经济同步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四)抓好民营经济建设。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兴办企业、基础建设、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宣传界牌资源优势,搞好项目策划、论证,积极引进技术、资金,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带动本地经济快速发展,保证完成市政府下达我镇的招商引资任务。

(五)认真搞好财政工作。一是抓好财源建设,培植财政增收点,确保收入计划完成。二是抓好财政收入,确保市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如数完成。三是继续筹措资金,化解历史债务。四是坚持勤俭节约,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杜绝超预算支出,坚决不能形成新的债务。

(六)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夯实维护稳定的基础。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切实加强工作,妥善处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杜绝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深入抓好安全防范工作,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

1、努力巩固扩大第二、三批先进性教育成果。一要长期坚持学习,提高党员素质,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把学习提高放在首位。通过强化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综合素质,永葆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二要不断推进主题实践活动。将镇党委开展的"察民情、解难题、谋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提高实践先进性具体要求的自觉性,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农民群众出谋划策,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三要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把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长期政治任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结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把共产党员培养成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四要在转化教育成果上下功夫,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总结和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教育管理广大党员,以党员干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来促进全镇经济建设发展。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的要求,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团结,提高班子战斗力,切实搞好领导班子建设,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造就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要抓好干部培训教育,平时坚持干部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二要抓好镇、村两级干部管理,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以制度管人、约束人,随时解决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要抓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保证村级班子梯次结构。

3、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1)进一步完善对镇、村干部的考核办法,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认真总结干部考核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新方法。对镇干部除考核主要任务指标完成外,并以"四率"即工作出勤率、措施到位率、解决问题成功率、群众满意率进行综合考核。对村干部实行绩效工资制,将村干部报酬与村干部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出勤情况等方面紧密联系,体现公平竞争、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在全镇形成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2)建立相对稳定成形的主导产业建设考核办法。今后,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健全一套镇财政既能承受,又能充分调动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积极性的考核奖惩机制,逐步完善稳定,长期坚持执行,以促进我镇农村主导产业建设的发展。(3)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工作效率。面对新的历史重任,镇党委、政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驾驭经济建设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法制型、廉洁型政府,下茬整治办事拖拉、推诿扯皮、责任不明、工作不实、效率低下的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把发展见实效、群众得实惠作为衡量行政工作的重要标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努力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4、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一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时间、责任、效率和服务观念,着力把作风转变的成效体现在工作上。二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廉政教育、警示训诫、查办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和党内监督工作,深入落实党风廉政领导责任制,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工作新局面。

总之,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的期盼变成前进的动力,把历史的使命化为实干的行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转变作风,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2007年及今后五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xx镇人民政府

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篇4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以下简称《申报办法》)已于2011年9月8日公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贯彻落实《申报办法》,切实加强职业危害申报工作,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和市政府领导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就贯彻实施《申报办法》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落实。

一、申报范围

市行政区域内存在或者产生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都要依法、及时、如实向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申报职业危害。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二、申报管理

职业危害申报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本市生产经营单位向所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申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汇总上报至市安监局。

接受申报的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每半年汇总后报送市安监局备案。

三、申报内容

申报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具体内容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见附件1,以下简称《申报表》)填报。

四、申报方式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采取电子和纸质文本两种方式。

生产经营单位通过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网“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同时报送纸质《申报表》。

申报工作流程如下:

1.登录“申报系统”注册;

2.在线填写和提交《申报表》;

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备案;

4.打印经审查备案的《申报表》,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按第二条规定报送所在地相应的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报送的纸质《申报表》后,应当即为生产经营单位开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回执》,并将《申报表》归入职业健康管理档案。

五、申报时间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每半年申报一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事项,应当按照本项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

(一)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工程项目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二)因采用的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三)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四)生产经营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组织指导职业危害申报工作,是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依法防控职业危害的重要措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的完成情况已纳入年度政府安全考评工作目标(占30分)。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既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职业病危害的状况,建立职业危害企业数据库,又能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执法有的放矢,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为实施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奠定基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未报、漏报及需要变更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完成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及时收集汇总上报的材料,按要求进行申报和建档。

(二)广泛宣传,强化培训

学习宣传好《职业病防治法》和《申报办法》,是贯彻实施《申报办法》的前提和基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法》和《申报办法》的宣传培训工作。一要组织人员深入生产经营单位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和《申报办法》,使其充分认识职业危害申报是其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职业危害申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开展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职业安全健康相关法律法规,自觉履行法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职责。三要大力组织开展对职业危害申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职业危害申报业务知识和技术,能够熟练操作申报软件,确保申报工作能高效率、高质量地顺利完成。

(三)注重结合,加大执法

职业危害申报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切实落实“三个结合”:一是把职业危害申报与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工作结合起来。企业申办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申请许可证年检以及延期换证时,必须先在网上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并提交有效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回执》。二是把职业危害申报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工作结合起来。将职业危害申报情况纳入“三同时”审查内容,企业在申请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时,必须提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回执》。三是把职业危害申报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结合。将职业危害申报情况纳入标准化考评内容,企业达标必须提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回执》。对未按规定完成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生产经营单位,将不予验收合格,并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7号)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安徽;农村居民;消费启动;收入;协整分析

一、引言

安徽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2009年其农业人口比重、农业产值比重、以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57.9%、14.86%、39.3%,均高于全国同类指标平均水平53.4%、10.3%、38.1%,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在全国30个省市排名第九。安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全省经济整体发展,如何更快更好的挖掘农村市场消费能力,以实现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和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省内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的目标。本文从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二者的实证分析出发,从收入构成入手,探究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收入因素,并将主要收入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探索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具体途径,这对于增强农村居民家庭支出持续增长以及安徽省政府制定相应的农村消费刺激计划进而扩大农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民家庭支出的根本原因;理论角度看,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到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再到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全都强调了收入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就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农村居民需求方面的实证研究也大多是围绕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刘文勇(2005)就收入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期收入依然是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韩倩、王健(2005)主张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依赖于农民持久性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不稳定性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高宏旭运用1995-2007年的全国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随着经济发展年收入都在不断增长,但消费倾向却不同。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处于波动状态,而不像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那样一直在下降,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开发。尽管诸多学者就收入和消费支出作了各样实证分析,但基本上都没有将收入细分量化成众多因素,而且针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分解和消费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二、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分解与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可细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小项。其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93%以上,鉴于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很小,故将两者合并。为了更客观的描述变量间的均衡关系,所采用数据都剔除了物价影响。

(一)安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农村居民消费为因变量,选取“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SXZC)为农村居民消费的变量,并选取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GZSR)、经营性收入(JYSR)、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CZSR)作为自变量。对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对各项数据取对数,再对对数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1991-2009年期间,LNSXZC、LNJYSR、LNGZSR、LNCZSR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因此,可以对上述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为了消除序列的自相关性,添加一滞后项AR(1),多元回归估计结果为:

(1)

t=(2.0252) (1.9888) (3.2552) (3.1698)(2.7196)

F=280.1756 R2=0.9885 调整后R2=0.985 D.W.=2.1639

根据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在建立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协整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

(c,t,k) ADF检验值 临界值(1%) 临界值(5%) 临界值(10%) P值 结论

D回归残差 (0,0,0) -6.7838 -2.6998 -1.9614 -1.6066 0.0000 平稳

表1表明回归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即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公式(1)各影响因素系数可以看出,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作用也很明显,但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受限于在纯收入中所占份额太小,不能明显体现出其对消费支出的提升作用。

(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的收入,为此,选择第一产业产值、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林水事务支出四个变量来解释。考虑到因变量和各自变量的量纲有所不同,在具体计量分析中,统一换算为以1991年为基期的指数序列,分别为:经营性收入增长率(JYSRZ)、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CYZZ)、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SCJG)、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SCZL)、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率(NLSZ),对各变量的对数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LNJYSRZ、LNCYZZ、LNSCJG、LNSCZL、LNNLSZ序列均为I(1)过程。在建立回归模型的基础之上,对LNJYSRH和LNCYZZ、LNSCJG、LNSCZL、LNNLSZ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为了证实两两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最后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受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第一产业增长率以及政府对农林水事业支出影响,第一产业增长越快,农产品价格越高,政府对农林水事业支出的越多,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也就越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亦能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这主要是因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主要由生产资料的优化升级投入造成,而生产资料的优化升级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最终对经营性收入增长起到正面作用。

(三)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村居民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情况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主要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状况。农村居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情况可以使用“第二、第三产业的总就业人员”减去“城镇就业人员”得出,用“农村居民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作为变量;由于统计数据中没有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只能使用总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来替代,这里依然存在着量纲不统一问题,统一采用增长率相对指标来做具体实证分析,以GZSRZ代表被解释变量工资性收入增长率,FCJY、GZSP分别代表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和“二、三产业工资水平增长率”(以1991年为基期)。对GZSRZ、FCJY、GZSB序列取对数,并做ADF检验,他们都服从I(1)过程。

表5显示,LNGZSRZ与LNFCJY、LNGZSB存在协整均衡关系。农村居民在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率和第二、三产业工资水平对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两者的上升而增加,农村居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率和二、三产业工资水平每上升1%,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上升0.467%和0.23%。

三、安徽省各市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状况的聚类分析

鉴于安徽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省政府在出台具体的消费启动计划中,应考虑到地区差异性。为了明确政府政策的导向,采用上文“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5个指标,由于一些指标从现有资料中难以获取,添加“第一产业产值”、“农业产值比重”和“第一产业就业比率”作为补充,并剔除全省统一指标,从8个方面对安徽省17个市进行聚类分析。在数据具体处理中,为了增加数据的代表性,选用2005-2009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进行聚类。考虑到伪T2值和类的个数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将17个市归为3类,结果如下:

表6 安徽省各市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状况的聚类分析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淮南市 淮北市,黄山市,宣城市,

池州市 阜阳市,六安市,安庆市,

滁州市,巢湖市,亳州市,

宿州市,蚌埠市

由表6可见: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淮南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启动状况较好,因为这几个地区的工业化较发达,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工资性收入亦较高。淮北市、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居中。而阜阳市、六安市、安庆市、滁州市、巢湖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等地区虽然在第一产业产值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在居民消费启动方面处于较弱地区。为了启动这些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需要省政府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量和质上的双重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应在这些地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文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所作的实证检验,以及对安徽省各市农村消费支出状况的聚类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当前,影响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还是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受限于份额比例太小的原因,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推动作用。只有在不断促进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提高的同时,加大转移支付,才能最大化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2)应着眼于那些能够真正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农村居民预期的长期性措施,即不断加大农业财政支出,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在能够消费的基础上敢于消费。

(3)将城市化建设和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联系起来。在城市化建设中不断提高农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支出,进一步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4)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无污染的村级劳动密集性企业,引领经营型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双丰收。

(5)在实施具体的消费促进计划中,应考虑到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各地区的政策。对第一类地区重点是稳中求增长,第二类地区由于没有明显的优劣势,要从整体上着手,均衡提升各项收入,而第三类地区则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上。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事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安毅,张青.扩大农村消费的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

[3]刘文勇.收入因素对中国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

[4]陈乐一,李星.对消费与收入关系理论的再思考[J].制度建设,2006.

[5]詹兆雄.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原因与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6]孙亮.国内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

[7]廖进中,韩峰,唐宇凌.湖南农村消费启动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9.

[8]卢嘉瑞.应着力提高农民消费率[J].当代经济研究,2008.

[9]周晓农.加速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J].贵阳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

查会琼,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消费经济、房地产金融理论。

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职责;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和食品检验等技术资源的共享。

第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为公众咨询、投诉、举报提供方便;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五条 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

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备案情况向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第七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作出调整外,必要时,还应当依据医疗机构报告的有关疾病信息调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作出调整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作出相应调整。

第八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汇总、分析有关疾病信息,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九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确定的技术机构承担。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并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的要求,将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报送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下达监测任务的部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可以进入相关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或者餐饮服务场所。采集样品,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

第十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本行政区域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并向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一)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三)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的;

(四)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

(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五条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议,应当提供下列信息和资料:

(一)风险的来源和性质;

(二)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

(三)风险涉及范围;

(四)其他有关信息和资料。

县级以上地方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协助收集前款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资料。

第十四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相关信息。

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

第三章 食品安全标准

第十五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应当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六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选择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提倡由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七条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内容。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报送备案的企业标准,向同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第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分别进行跟踪评价,并应当根据评价结果适时组织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发现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应当立即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二十条 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县级以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审核相关资料、核查生产场所、检验相关产品;对相关资料、场所符合规定要求以及相关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应当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

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有效期为3年。

第二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生产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

第二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二十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法律规定记录的事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或者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五条 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原料的集团性食品生产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第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证食品安全。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出厂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四)运输、交付控制。

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情形的,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

第二十八条 食品生产企业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和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外,还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九条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三十条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记录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要求记录的事项。

第三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采购控制要求,确保所购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第三十二条 餐饮服务提供企业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定期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

第三十三条 对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品生产者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情况,以及食品经营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第五章 食品检验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向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称复检机构)申请复检,应当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复检机构由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

第三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规定进行的抽样检验结论有异议申请复检,复检结论表明食品合格的,复检费用由抽样检验的部门承担;复检结论表明食品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

第六章 食品进出口

第三十六条 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持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和相关批准文件,向海关报关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进口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第三十七条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取得的许可证明文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检验。

第三十八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进口食品中发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未规定且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第三十九条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进行注册,其注册有效期为4年。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提供虚假材料,或者因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的原因致使相关进口食品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撤销注册,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条 进口的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和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添加剂的原产地和境内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食品添加剂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第四十一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进口食品实施检验,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对出口食品实施监督、抽检,具体办法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制定。

第四十二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建立信息收集网络,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收集、汇总、通报下列信息:

(一)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发现的食品安全信息;

(二)行业协会、消费者反映的进口食品安全信息;

(三)国际组织、境外政府机构的食品安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以及境外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

(四)其他食品安全信息。

接到通报的部门必要时应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获知的涉及进出口食品安全的信息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通报。

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四十三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四条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清事故性质和原因,认定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参与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的部门应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的工作效率。

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四十五条 参与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的部门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阻挠、干涉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制定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应当包含食品抽样检验的内容。对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应当重点加强抽样检验。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进行抽样检验。抽样检验购买样品所需费用和检验费等,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四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统一组织、协调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管理;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重点加强监督管理。

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或者接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通报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后,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第四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疾病信息和监督管理信息等,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名录及检测方法予以公布;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五十条 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初步筛查;对初步筛查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的规定进行检验。初步筛查结果不得作为执法依据。

第五十一条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包括:

(一)依照食品安全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

(二)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

(三)查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情况;

(四)专项检查整治工作情况;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涉及两个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由相关部门联合公布。

第五十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公布信息,应当同时对有关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解释、说明。

第五十三条 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对接到的咨询、投诉、举报,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条的规定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并对咨询、投诉、举报和答复、核实、处理的情况予以记录、保存。

第五十四条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依据职责制定食品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采取措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对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处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六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制定、实施原料采购控制要求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餐饮服务提供者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或者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仍加工、使用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一)食品生产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建立、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

(二)食品生产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未依照规定采取整改措施的;

(三)食品生产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的;

(四)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的;

(五)餐饮服务提供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定期维护、清洗、校验设施、设备的;

(六)餐饮服务提供者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或者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的。

第五十八条 进口不符合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食品添加剂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没收违法进口的食品添加剂;违法进口的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xx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医疗机构未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报告有关疾病信息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六十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采取措施并报告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本行政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

第六十三条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进行。

国境口岸食品的监督管理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链接】《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xx年1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xx年3月20日起施行。

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20xx年1月20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食品的贮存和运输,以及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市行政区域内食用农产品的生产、贮存和运输、市场销售,农业投入品的经营、使用,应当遵守本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市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属地监管、部门协作、社会共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区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督促、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做好食品安全日常工作,形成基层食品安全工作合力。

第六条市、区人民政府设立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在食品安全方面承担下列职责:

(一)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

(二)制定食品安全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三)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政策措施;

(四)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督查考评;

(五)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调查处理工作;

(六)研究、协调、决定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职责问题;

(七)市、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市、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督考评、应急管理等工作,承担委员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日常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条例和市人民政府规定建立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应当做好辖区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第七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市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进行组织指导。根据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的要求,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处置中监管职责存在争议、尚未明确的事项,先行承担监管职责。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本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对本区域内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农业部门负责本市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以及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出本市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和检测方法的建议,负责生鲜乳收购的质量安全、畜禽屠宰环节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的监督管理;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

卫生计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工作;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商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本市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规划、协调城乡食品商业网点布局、酒类流通和消费领域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粮食部门负责粮食收购、贮存活动中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的监督管理。

绿化市容管理部门负责本市餐厨废弃油脂和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的监督管理。

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行政管理、经济信息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公安、环境保护、教育、住房和建设、文广影视、通信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相关食品安全工作。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具体职责,由市、区人民政府确定。

第八条市、区人民政府实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市人民政府负责对区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对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区人民政府负责对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第九条与食品有关的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为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进行社会监督。

第十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科研投入,鼓励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科技应用研究,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监管部门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和监管能力。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各类媒体向市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在食品生产场所、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标准化菜市场、超市卖场、餐饮场所、食品经营网站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鼓励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网络食品经营者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相关教育课程。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真实、公正。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

第十三条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会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的需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

第十四条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会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实际情况,制定、调整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报国务院卫生计生部门备案并实施。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部门和技术机构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方案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并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方案的要求,向市卫生计生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风险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并报告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卫生计生部门。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接到通报后,应当组织开展进一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告市人民政府。

第十五 条市卫生计生部门依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要求,负责组织本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生物、环境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应当向市卫生计生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风险来源、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等信息、资料。

市卫生计生部门对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情形,应当及时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通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

第十六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作为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定和修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依据。

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得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不安全结论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停止生产经营;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会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立即制定、修订。

第十七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农业、卫生计生、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及其技术机构应当按照科学、客观、及时、公开的原则,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有关行业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及新闻媒体等,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进行交流沟通。

第十八条对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地方特色食品,由市卫生计生部门会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本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卫生计生部门备案。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地方标准编号。

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国际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有关行业组织、消费者和有关部门的意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本企业适用,并报卫生计生部门备案。食品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报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一节 市场准入的一般规定

第十九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在生产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许可证明文件、营业执照和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并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生产经营。

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清洗、切配、消毒等加工处理,生产供直接食用食品的,应当依法办理食品生产许可。

从事生猪产品及牛羊等其他家畜的产品批发、零售的,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

第二十条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等具有较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实施生产许可。

第二十一条从事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贮存、运输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向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鼓励外埠优质安全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进沪销售。

引导本市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超市卖场、餐饮企业等食品经营企业与外埠进沪销售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食品安全信息对接,登记进沪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相关信息。

本市建立进口食品安全信息监管部门相互通报制度。出入境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督促进口商、经营企业公布临近保质期进口食品的相关信息。

进沪食品、食用农产品信息登记、信息通报、信息公布等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节 生产经营过程控制

第二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件,不得向下列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用于生产经营:

(一)未依法取得相关许可证件或者相关许可证件超过有效期限的生产经营者;

(二)超出许可类别和经营项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经营者。

第二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一)《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二)以有毒有害动植物为原料的食品;

(三)以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制作的食品;

(四)市人民政府为防病和控制重大食品安全风险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禁止使用前款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作为原料,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第二十五条 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一)原料采购、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四)运输和交付控制。

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进行包装,并附有标签或者说明书;包装、标签、说明书的显著位置,应当标注“食品用”字样。

第二十六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当将食品添加剂存放于专用橱柜等设施中,标明“食品添加剂”字样,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品种、范围、用量使用,并建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记录制度。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 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主要原料和食品供应商检查评价制度,定期或者随机对主要原料和食品供应商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做好记录。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对主要原料和食品供应商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实地查验。发现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当立即停止采购,并向本企业、主要原料和食品供应商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目录,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编制,报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企业应当按照良好生产规范要求组织生产,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集中存放、陈列、出售,并作出醒目提示。

禁止食品生产经营者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退回相关生产经营企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染色、毁形等措施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予以销毁,或者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记录处置结果。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三十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回收食品进行登记,在显著标记区域内独立保存,并依法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

前款所称的回收食品,是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

(一)由食品生产经营者回收的在保质期内的各类食品及半成品;

(二)由食品生产经营者回收的已经超过保质期的各类食品及半成品;

(三)因各种原因停止销售,由批发商、零售商退回食品生产者的各类食品及半成品;

(四)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被查封、扣押、没收的各类食品及半成品。

禁止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用于生产各类食品,或者经过改换包装等方式以其他形式进行销售或者赠送。但因标签、标志、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回收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或者赠送;销售或者赠送时应当向消费者或者受赠人明示补救措施。

第三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自行组织或者委托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对本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按照规定,享受本市企业职工培训补贴。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关键环节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制定本行业食品生产经营者培训、考核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关键环节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随机进行监督抽查考核并公布考核情况。监督抽查考核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中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从事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从业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卫生规范制度,从业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着装清洁。

第三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生产食品的,应当委托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并具有相应生产条件和能力的企业。

受委托企业应当在获得生产许可的产品品种范围内,接受委托生产食品。

受委托企业应当在受委托生产的食品的标签中,标明自己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

第三十四条 提供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贮存、运输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依法查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证件、营业执照或者身份证件、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检验或者检疫合格证明等文件,留存其复印件,并做好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进出库记录、运输记录。相关文件复印件和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食用农产品相关文件复印件和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贮存、运输、陈列有特殊温度、湿度控制要求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应当进行全程温度、湿度监控,并做好监控记录,符合保证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监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三十五条 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标准化菜市场等场所除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外,还应当合理划定功能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食品安全设施设备,保持场内环境卫生整洁,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设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

(二)建立入场食品经营者档案,并查验入场经营食品相关证明材料;

(三)指导并督促入场食品经营者建立食品经营记录;

(四)与入场食品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协议;

(五)按规定将相关信息上传至本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第三十六条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大型超市卖场、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入场销售或者采购的食品、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前款规定的抽样检验应当做好记录,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食用农产品相关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鼓励标准化菜市场配备食品快速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为消费者提供检验服务。

第三十七条 生产、销售散装食品应当遵守下列要求:

(一)设立专区或者专柜;

(二)使用防尘遮盖、设置隔离设施、提供专用容器和取用工具,并定期清洗消毒;

(三)不得混装不同批次的散装食品;

(四)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

(五)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食品经营者应当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包装材料销售直接入口食品。

第三十八条餐饮服务提供者提供餐饮服务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经营场所符合公共场所卫生要求;

(二)营业时段安排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三)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提供公筷、公匙等公用餐具;不得向消费者提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餐具、饮具;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采用电子显示屏、透明玻璃墙等方式,公开食品加工过程、食品原料及其来源信息。

第三十九条从事餐饮配送服务的,应当遵守下列要求:

(一)送餐人员应当依法取得健康证明;

(二)配送膳食的箱(包)应当专用,定期清洁、消毒;

(三)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

(四)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餐具、饮具、容器和包装材料;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四十条(食品展销会安全管理)

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依法审查并记录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件以及经营品种等相关信息,以书面形式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并于举办七日前向举办地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展销会的食品安全进行指导。

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发现入场食品经营者有违反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举办地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禁止在食品展销会上经营散装生食水产品和散装熟食卤味。

第四十一条农村集体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者应当在集体聚餐举办前,将举办地点、预期参加人数等信息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应当指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鼓励在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固定场所举办农村集体聚餐。在固定场所举办农村集体聚餐的,由该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履行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

农村集体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者对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负责。鼓励农村集体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者之间、承办者和厨师等加工制作人员之间签订食品安全协议,明确各自的食品安全责任。相关协议的范本由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拟定。

农村集体聚餐的承办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要求采购、贮存、加工制作食品,做好食品留样,并定期组织厨师等加工制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农村集体聚餐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举办者和承办者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二条从事酒类、食用盐、粮食等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严禁使用工业酒精、工业盐、被污染或者发霉变质的原粮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十三条 区和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原则,完善区域商业规划,加强住宅区、商务区、工业区等的餐饮服务配套建设,引导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改善经营条件,提高管理水平。

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并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

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但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临时备案。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办理临时备案的具体要求、标准及相应的退出机制,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备案信息通报所在地的区市场监督管理、环境保护、房屋管理、消防安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日常监管。

第四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

第四十五条本市对餐厨废弃油脂实行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资源化利用,推进实行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处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产生餐厨废弃油脂和餐厨垃圾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从事餐厨废弃油脂和餐厨垃圾收运和处置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收集、处置餐厨废弃油脂和餐厨垃圾。

第三节 食用农产品

第四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

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第四十七条在本市从事畜禽、畜禽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外省市的畜禽、畜禽产品应当通过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道口,取得道口检查签章后,方可进入本市。

第四十八条 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者(以下简称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应当建立经营记录,如实记载购入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数量、进货日期和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销售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数量、销售日期和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农业投入品经营者销售农业投入品时,应当向购货者提供说明书,告知其农业投入品的用法、用量、使用范围等信息。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依法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四十九条 禁止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中从事下列行为:

(一)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二)超范围或者超剂量使用国家限制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三)收获、屠宰、捕捞未达到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食用农产品;

(四)对畜禽、畜禽产品灌注水或者其他物质;

(五)在食用农产品生产、销售、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添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第五十条上市销售的肉类产品应当附有检疫合格证明;上市销售的其他食用农产品应当附有产地证明、检测合格证明。

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查验入场销售者的身份证明,入场销售食用农产品的产地证明、检测合格证明或者检疫合格证明。

销售者无法提供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检测合格证明的,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合格的,方可入场销售。

第四节 网络食品经营

第五十一条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一)在本市注册登记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在通信管理部门批准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取得备案号;

(二)在外省市注册登记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自在本市提供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服务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将其在本市实际运营机构的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通过自建网站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通信管理部门批准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取得备案号。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备案手续。

第五十二条 网络食品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并按照规定在自建交易网站或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首页显著位置或者经营活动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其营业执照、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件、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等信息。相关信息应当完整、真实、清晰,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十日内更新。

第五十三条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下列管理责任:

(一)明确入网食品经营者的准入标准和食品安全责任;

(二)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

(三)通过与监管部门的许可信息进行比对、现场核查等方式,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件进行审查;

(四)对平台上的食品经营行为及信息进行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

(五)公示入网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状况;

(六)及时制止入网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并向其所在地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七)对平台上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管理责任。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存在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经营、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为其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仅为入网食品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履行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管理责任,并对平台上的食品经营信息进行检查,及时删除或者屏蔽入网食品经营者的违法信息。

第五十四条从事网络交易食品配送的网络食品经营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物流配送企业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对贮存、运输食品以及餐具、饮具、容器和包装材料的要求,并加强对配送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从事网络订餐配送的,还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

第四章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

第一节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第五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适合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集中食品加工场所。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进入集中食品加工场所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

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实行品种目录管理;品种目录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编制,报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七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二)有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和卫生、污水及废弃物处理设备或者设施;

(三)有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五十八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准许生产制度。设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的条件,并向所在地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准许生产证》(以下简称准许生产证)。

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征询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意见,必要时对其生产加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准许生产,颁发准许生产证,并在作出准许生产决定后,通报相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准许生产并书面说明理由。

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篇7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政府豫政〔200*〕47号文件精神,促进各县区建立完善“两个链条”,即政府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服务链条和企业从原料进入到成品输出的全程管理链条。切实落实“两个体系”,即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力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与整治,切实加强标准化规范化源头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促进我市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落实市委市政府承诺十大实事之一“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确保全年目标的完成。

二、督查内容

(一)各县(区)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制定方案、落实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经费投入等情况。

(二)各县(区)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情况以及在加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监管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三)了解各个环节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各县(区)对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四)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溯制的落实情况以及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情况等。

(五)各类食品企业对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自查和监管部门对食品企业的检查情况。

(六)实施奶制品行业整顿、促进奶业发展和保护奶农利益情况等。

(七)推进“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这件实事的落实情况、重点目标完成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等。

三、督查组织

此次督查工作由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实施。督查组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各三名人员(其中副局长一名、科长两名)和市商务局、教育局、民族宗教局、盐业局、林业局、粮食局各一名人员(科长),组成三个督查组(人员名单附后),对两县三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查。

督查期间,各督查组每周向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一次督查工作进展情况。

四、督查时间

200*年10月13日至200*年12月31日。

五、工作安排

督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自查调研(10月13日至10月31日)

(一)各类食品企业自查的主要内容

严格对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认真开展自查,主要内容包括:

1.食品生产的原辅材料或投入品是否依据有关法规规定检查和使用添加物质,是否进行进厂(场)质量把关和检验检测。

2.在生产过程中是否依据有关规定、标准规范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和(或)半成品检测,是否建立并实施了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并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

3.对成品是否依据有关食品标准和企业内控标准要求进行出厂(场)检验把关,保证出厂(场)产品的质量安全,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二)各县(区)自查主要内容

1.本地食品安全状况。摸清辖区内各环节食品安全底数。种植养殖环节: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少个、多少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多少个、多少亩,绿色食品多少个、有机食品多少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多少个、面积多少亩,有多少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立了检测室以及其他数据。200*年新建各类养殖小区多少个、总数多少个,新增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多少家、总数多少家,新增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多少家、总数多少家,奶牛养殖场多少家以及其他数据等。生产加工环节:辖区内共有多少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多少家,10人以下小作坊多少家,获生产许可证企业多少家,无证或证照不全企业多少家,通过ISO系列、HACCP等认证企业多少家,获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多少个以及其他数据;屠宰点多少个,定点屠宰场多少个以及其他数据等,此环节所有生产企业必须逐一全部登记检查。市场流通环节:辖区内共有多少家流通企业,其中食品超市、商场多少家,食杂店多少家,食品超市或商场有食品自检室多少家,有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的经营户多少家、无证照经营户多少家,“食品放心示范店”多少家,12315消费者投诉站(点)多少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连锁店”多少家、食品统一配送率是多少以及其他数据等。餐饮消费环节:辖区内有多少家餐饮企业,其中,社会餐饮企业多少家、学校食堂多少家、建筑工地食堂多少家,有卫生许可证企业多少家,无证企业多少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社会餐饮企业多少家、学校食堂多少家以及农村集体聚餐等情况。进出口环节:辖区内备案出口基地多少家、备案多少亩,备案饲养场多少个(其中生猪养殖场多少个、禽类养殖场多少个、牛养殖场多少个),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获证企业多少家,在国外卫生注册获证企业多少家。

通过对上述五个环节开展食品安全隐患评估、暗访抽检、消费者调查等形式,了解各监管部门分别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进出口等环节的重点食品抽检合格率情况(重点是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情况和生产经营企业抽检合格率情况等)以及近两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和食品案件查处情况等,进一步摸清辖区内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隐患和风险,并逐条详细列清楚。

2.本地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辖区内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人员状况,执法人员情况、学历结构情况,政府是否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以及经费投入情况,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开展情况,有无在食品企业设执法“安静日”等情况,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情况、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开展情况、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情况以及本县(区)食品安全监管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等。

根据对本县(区)食品安全状况、食品安全监管状况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整改方案,方案要细化、量化,责任分工和整改措施要明确具体。自查调研报告和整改方案于200*年11月1日前报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市督查组调研的主要内容

1.听取各县(区)委、政府工作情况汇报,了解工作部署和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及实际效果。

2.对各县(区)食品安全工作和监管情况有关资料进行检查。

3.分别召开县(区)、乡(镇)政府及监管部门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各类食品企业代表座谈会等。

4.全面排查种植养殖基地、生产加工企业(包括小作坊)、经营企业(包括集贸市场、农家连锁店)、餐饮企业、(包括学校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定点屠宰场和乡级食品安全协管站。

5.对消费者和学生进行暗访问卷调查(城乡消费者和学生分别不少于100名)。

根据县(区)自查情况并结合督查组调研情况写出督查工作第一阶段工作报告于200*年11月1日前报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全面整改(11月1日至12月10日)

(一)各类食品企业主要任务

针对自查发现的问题,每家企业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主动抓紧实施,确保整改工作成效。

(二)各县(区)主要任务

1.根据整改方案要求,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监督检

查,有针对性地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2.监督并帮助企业自查自纠,全面整改。

(三)市督查组主要任务

1.督促各县(区)按照整改方案要求,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和整改目标。

2.实施拉网式督查,对各县(区)所有种植养殖基地、生产加工企业(包括小作坊)、经营企业(含集贸市场、乡级食品连锁店和小食品店)、餐饮企业(含学校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屠宰场进行全面督查。

3.对在明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县(区),并督促县(区)委、政府和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对问题环节、问题企业的整改。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12月11日至12月31日)

(一)各类食品企业主要任务

对自查整改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整改成果转变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制度机制,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切实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确保所生产经营食品的质量安全。

(二)各县(区)主要任务

1.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包括市督查工作目标,整改工作目标,市委、市政府十大实事中保障食品安全重点目标完成情况)。

2.总结整改工作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

3.理清食品产业发展思路,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提升食品信誉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4.对三个月食品安全整顿情况写出专题总结报告,于二零零九年1月5日前报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市督查组主要任务

1.对照督查工作方案中重点督查内容并结合市督查工作目标,市委、市政府十大实事中“努力保障食品安全”重点目标完成情况对各县(区)整顿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验收。

2.根据三个月督查工作情况,向各县(区)委、政府反馈督查意见。

3.写出督查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督查工作开展情况;该县(区)开展食品安全整顿情况、奶粉事件处置工作情况、十大实事中保障食品安全落实情况等;取得的主要成绩、经验和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对该县(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于二零零九年1月5日前报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在此期间,市食品安全领导工作小组将组织有关监管人员和专家对各县(区)食品市场进行明查暗访、监督抽检,有针对性地评估各县(区)整顿工作绩效。

六、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督查组要按照督查方案总体要求,根据所督查县(区)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督查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督查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二)深入细致,务求实效

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的“严、细、深、实”的要求和市委郭迎光书记、市政府丁巍市长的批示精神,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督查,明确成员分工,细化督查内容,确保按时完成督查任务。

(三)加强联系,反馈信息

民政安全生产经验总结篇8

全省各地、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践行“*”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维护广东改革开放形象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大意义,切切实实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上来。必须充分认识到:第一,开展专项整治,是贯彻*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大报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科学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没有质的提高,只有量的增长,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量的增长也不可能持续。所以,*大报告又特别,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粗放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造福人民;就是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增强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为动力,更加扎实地开展工作,坚决打好打赢专项整治这场特殊战役。

第二,开展专项整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没有质量就没有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抓好专项整治行动,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是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体现。这次专项整治的要求和目标任务是我们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只有不折不扣兑现,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第三,开展专项整治,是树立和维护广东良好形象,提高我省产品竞争力的具体行动。质量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仅关系企业的信誉,也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我省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毗邻港澳,制造业发达,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激烈。质量就是品牌、就是信誉,安全就是市场、就是效益。只有创造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我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国务院选择在广东召开第三次专项整治现场会,既是对我省专项整治行动以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一次大检查,更是对我省形象的严峻考验。国家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对山东的专项整治工作给予了“近乎完美”的高度评价,对浙江也充分肯定。如果我省的专项整治工作做得不好,目标任务完不成,产品质量上不去,与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和作用就不相称,我们的形象就会严重受损。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我省产品竞争力,维护广东良好形象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筹备好全国第三次专项整治现场会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总之,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二、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狠抓落实,不断把专项整治行动引向深入

目前,专项整治工作已进入攻坚破难和巩固提高阶段。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长短结合、标本兼治。要一手抓攻坚破难,集中精力解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整治力度;一手抓巩固提高,力争把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把好的做法坚持下去,形成监管长效机制。要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深入宣传发动,形成全民动员的强大声势。要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发动的工作力度,进行全民动员。要把宣传发动工作覆盖到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生产经营者和广大群众。对开展这次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求,特别对“12个100%”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整治责任,要反复宣传、深入阐释,使这次专项整治变成全省人民的共同行动。按照上述要求,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覆盖到乡镇、村委会一级的电视电话会议,这是多年来没有过的。凡是规定要参加今天电视电话会议而因其它原因没有参加的,要组织补课,此事由各级政府负责落实。同时,要结合这次整治行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维护质量安全的强烈社会氛围。要坚持重心下移,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把监管力量充实到一线,重点加强对基层一线的工作指导。要进一步细化整治工作的方案、目标、任务和责任,切实在县、镇、村、街道、社区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管网络。

(二)集中力量,不折不扣完成“12个100%”目标。这次专项整治共确定了3大重点、8项任务以及20个量化工作目标,其中有12个目标要求达到100%.对这“12个100%”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各有关部门都要能说得出、道得明,做到心中有数。要抓住重点、针对难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确保“12个100%”目标全面完成。一是进一步摸清底数。要全面掌握本地区企业分布情况、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找准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对本地区、本行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直接部署,一线督办,确保彻底解决。二是抓主要对象。一方面要把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等进行规模生产和经营的单位作为重点,因为它们的产品数量多、销售面广、市场占有率高,直接影响千家万户,一旦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危害很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小作坊、小摊点、小商店、小餐馆、小食杂店的整治。对这些“五小”生产经营单位要不断加大整改力度,对其中经过整改符合发放证照条件的,要尽快发放证照;对整改难度较大一时达不到发放证照条件的,要先责令停业整顿,整改达标取得证照后才能营业;对生产条件差、无法整改的,要立即取缔。与此同时,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生产企业较为集中且问题严重的区域、无证生产问题突出的区域,以及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屡打不绝、反复发生的区域,要进行拉网式检查整治,决不留死角。三是注意发现和解决源头性问题。要追根溯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旦发现问题,不仅要及时整改,而且要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失时机地把整治行动引向深入。对流通环节或餐饮环节发现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要查商店、查餐馆、查市场,更要查生产问题产品的企业,查生产、加工和运输各环节的监管漏洞。要加快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责任追溯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监管网络。

(三)严格执法,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在专项整治行动中,不管是检查和治理,还是引导和规范,都要以严格执法作保障。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敢于碰硬,不徇私情,依法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机制,坚决严厉惩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对触犯刑律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决不能以罚代刑、一罚了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与此同时,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各级、各部门在分解职责、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的评议考核。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因此发生恶性事件的地方,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坚决纠正监管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对失职渎职、包庇纵容制假售假活动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标本兼治,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要充分利用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的机会,在认真解决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巩固发展前一阶段专项整治成果。对已经开展的工作,要防止走过场,防止出现反复。对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工作,要加大力度,深入推进,迅速取得成果。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追根溯源,落实整改。这里特别建立台账、索证索票、小作坊质量承诺书的规范问题。目前,小商店、小食杂店和小餐馆的台账和票证很不规范,格式和要求不统一,不利于基层贯彻执行,也不利于验收。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可追溯的要求尽快进行规范管理。二是要坚持整治与规范相结合。专项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健康发展。要在坚持抓好整治的同时,积极做好服务企业的工作,支持企业做强做大。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计量、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体系。要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努力培育优秀企业、优良品牌和优质产品。要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检验检测、信息咨询服务。要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引导,强化企业的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三是要边整治边总结。要善于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把专项整治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及时上升为政策规定。4个月的专项整治结束前后,我们要把这几个月出台的政策、规定、措施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好做法集中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可以管长远的文件或规定。总之,越是抓突击性的行动,越是要着眼长远,善于把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全面完成专项整治的目标任务

一是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府一把手要加强对整治行动的组织领导,把它作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大事全力以赴认真抓好。在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前,各级政府一把手及分管领导不得出国出省考察,要集中精力,聚精会神抓好专项整治工作。市长、县长、镇长等政府一把手要熟悉专项整治的目标要求,深入基层,靠前指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部署,一项工作一项工作抓好落实,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加强督查。如果哪个地方主要领导不重视、工作不落实、专项整治工作不到位、整治目标任务达不到国家要求,影响广东形象的,由政府一把手到省政府作检讨。为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汤炳权、李容根、雷于蓝、佟星、林木声五位副省长任副组长。各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专项整治领导机构,确保领导到位、人员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二是强化责任、协调联动。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真正形成“地方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政府要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将专项整治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县、镇、村、街道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督查,分管同志要具体抓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既统一行动,又各司其职,认真搞好协调配合。特别是质监、经贸、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工商、卫生、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认真结合各自的职能,切实负起对有关企业、产品的监管责任,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地区联动的综合执法强大合力。广大企业要强化质量安全主体意识,对其生产、销售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负责,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是加强督查、及时整改。这次会议后,省政府领导将分片联系各地级以上市,加强对各地级以上市专项整治工作的督查指导。省政府也将从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抽调人员,组成21个工作组,由有关部门厅级领导带队,赴21个地级以上市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工作组下去后,要重点做好“六查”:一查组织领导情况,看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正常,领导是否深入基层。二查行动情况,看整治行动是否迅速,是不是都已真正动起来,各项整治任务和目标是否真正落实到基层。三查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看有没有推诿扯皮的情况。四查整治进展情况,看20个工作目标、“12个100%”量化指标是否顺利推进。五查案件查处情况,看各种违法行为是否按照国务院《特别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和追究责任。六查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看对涉及生产环节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有没有深入追查和切实整改。督查要讲究方法、讲究效果,多搞暗访和突击检查,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找出症结,解决办法,推动专项整治向纵深发展。各市、县、镇、村也要进行自查,边检查边整改,确保不留死角。整治工作绝不允许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

上一篇:扶贫审计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基层治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