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8 14:35:31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篇1

一、管理目标描述

通过对在建工程的管控,确立了以深化三三制管理在基建工程中的应用,突出高效,实现工程管理的标准化、一体化。制定了电网建设工程主要分“示范带动、全面推行”两个阶段进行的方针。示范带动阶段:按照“建管并重、安全第一、强化质量、进度控制”的要求,今明两年,高标准完成三三制在35kV以上在建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及自筹资金工程中的应用。全面推行阶段: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实现我公司工程项目工程的三三制管控推广应用。

1.1管理理念或策略 按照工程施工规范化管理规定,各项工程均制定了工程建设里程碑计划,但里程碑计划的制定存在两点局限性,一是工程的工期比较长;二是不能确定具体施工过程中的机动时间。

1.2专业管理的范围 管辖范围内所有基建工程项目。

1.3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三三制”管理在电网建设指标体系包含目标指标和过程控制指标。目标指标包括进度完成率、安全控制率、质量综合达标率等5个指标。过程控制包括有明确的业主抽检合格率、三日计划制定率、三日计划通过率等6个指标。

二、主要管理做法

成立了以公司副总经理任组长、分管副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电网建设工程“三三制”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组织机构包含业主项目部、监理项目部、施工项目部三级,业主项目部下设进度、安全、质量三个工作小组。

(1)电网建设工程“三三制”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把握“三三制”实践与应用工作,统筹安排,整体协调,统一调度。(2)业主项目部:负责基建工程三日计划及总结会议组织工作;负责审定三日计划中安全、质量、技术交底及工程进度量的准确性、全面性、合理性;负责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3)监理项目部:负责监督三日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将情况反馈业主项目部,配合业主项目部做好三日计划的考核。(4)施工项目部:负责三日计划的制定,三日总结的汇总;具体三日计划的落实执行和及时向监理项目部提出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影响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的问题。

2.2流程过程控制方法说明及节点工作的做法描述

2.2.1“三三制”在电网建设中的实践与应用实施流程过程控制方法说明及节点工作的做法描述。

2.2.1.1流程过程控制方法说明。1)业主项目部对施工项目部下达三日计划编制目录。2)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组织相关人员编制合理的三日计划。3)经监理项目部、业主项目部审核、批准后,工作小组三日计划。4)施工项目部按照计划执行,施工项目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监理项目部到岗监督计划落实执行情况。5)施工项目部对执行情况编制总结,上报监理、业主审批。6)业主项目部组织召开总结分析会,由施工项目部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后,监理负责整改验收。2.2.1.2节点工作的做法描述。节点1:业主项目部编制三日计划编制目录,并向施工项目部下达。节点2:由施工项目部根据三日计划编制目录编制三日计划,包含安全交底、质量标准、技术交底,三日进度等内容,交由监理项目部审批。节点3:监理项目部总监对三日计划进行审核,逐项核对,确认后交至业主项目部。节点4:业主项目部安全专责、质量专责、技术专责分别对三日计划内容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交由业主项目经理签字。节点5:领导小组对三日计划进行审批,审批通过三日计划生效。节点6:根据领导小组审批的三日计划,业主项目部对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全面把控,在施工现场公示三日计划。节点7:施工项目部内部严格执行三日计划,并根据自身情况每日合理调配人员、工器具进行施工。节点8:监理项目部到岗监督三日计划的落实,特别对现场安全、施工质量严格监督。节点9:业主项目部针对计划落实情况召开总结分析会,施工项目部汇报三日工作完成情况,监理项目部汇报三日监督情况。节点10:对三日工作情况进行梳理,计划执行良好进入资料归档环节;存在问题进入整改环节。节点11:业主项目部汇总出现的问题报至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部署。节点12:业主项目部针对领导小组协调部署情况下达整改通知。节点13:施工项目部根据业主项目部下达的整改意见,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节点14:监理项目部对施工项目部实施整改情况进行监督验收。节点15:业主项目部对“三三制”相关资料进行资料归档。

2.3绩效数据的采集

三日计划制定率、三日计划通过率、三日总结会出勤率采取现场查看资料文本的方式进行;业主抽检合格率、进度完成率、工程优质率采取现场查看施工工地方式进行;安全控制率从安全方面违章次数、人身伤害、设备故障次数依靠监理记录及业主监督检查汇总统计;监督人员到位率采取施工、监理管理人员到位记录与工程进展情况对照检查的方式进行。

三、评估与改进

3.1对公司战略的改进方法

通过对电网建设工程实行“三三制”管理,积极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探索电网建设新方法、新思路,在今后电网建设工程中不断完善“三三制”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公司电网建设水平。

3.2对专业管理目标的改进方法

进一步加强“三三制”管理对电网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加强各个项目部的配合与沟通,互相学习先进经验,在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完善电网建设管理制度,提高工程施工的先进性和高效性。

3.3对指标体系的改进方法

电网建设指标体系涉及到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完成率、工程优质率等多个方面,为使指标体系更加完善,要在原有的指标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指标管理体系。

3.4对工作流程的改进方法

坚持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对现有管理流程进行分析,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的先进管理模式转变,在实际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改进工作流程,将不必要的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

3.5对绩效考核的改进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细化电网建设的绩效考核,将电网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都尽量量化到考核体系中,更全面、更详实的反映指标完成情况。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电厂 电气控制系统 总线

0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高速发展,DCS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DCS主要完成的是汽轮机、锅炉的自动化过程控制,对电气部分的自动化结合较少,DCS一般未充分考虑电气设备的控制特点,所以无论是功能上还是系统结构上,与网络微机监控系统相比在开放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

1 电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监控对象

电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监控对象主要有:发电机-变压器组,其监控范围主要包括发电机、发电机励磁系统、主变压器、220kV断路器;高压厂用工作及备用电源,其监控范围主要包括高压厂用工作变压器、起动-备用变压器等;主厂房内低压厂用电源,其监控范围主要包括低压厂用工作和公用变压器、照明变压器、检修变压器和除尘变压器等主厂房的低压厂用变压器;辅助车间低压厂用电源;动力中心至电动机控制中心电源馈线;单元机组发电机和锅炉DCS控制电动机;保安电源;直流系统;交流不停电电源。

2 电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特点

2.1 电气参数变化快 电气模拟量一般为电流、电压、功率、频率等参数,数字量主要为开关状态、保护动作等信号,这些参数变化快,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采样速度要求高。

2.2 电气设备的智能化程度高 电气系统的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起动-备用变压器保护、自动同期装置、厂用电切换装置、励磁调节器等保护或自动装置均为微机型,6kV开关站保护为微机综合保护,380V开关站采用智能开关和微机型电动机控制器,所有的电气设备均实现了智能化,能方便地与各种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通信方式进行双向通信。另外,电气设备的控制一般均为开关量控制,控制逻辑十分简单,一般无调节或其它控制要求,电气设备的控制逻辑简单。

2.3 电气设备的控制频度较低 除在机组起、停过程中,部分电气设备要进行一些倒闸或切换操作外,在机组正常运行时电气设备一般不需要操作。在事故情况下,大多由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动作来切除故障或进行用电源切换。且电气设备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这是因为电气的控制对象一般均为断路器、空气开关或接触器,其操作灵活,动作可靠,与电厂其它受控设备相比,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2.4 电气设备的安装环境较好且布置相对集中 电气设备大多集中布置在电气继电器室和各电气配电设备间内,设备布置相对比较集中,且安装环境极少有水汽或粉尘的污染,为控制设备就地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电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配置

每台机组配置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co nt rol sys-tem,FCS),将机组电气系统的发电机-变压器组、单元机组厂用电系统和公用厂用电系统都纳入FCS,FCS作为DCS的一个子系统,在DCS操作员站实现对电气系统的监控,并通过冗余配置的通信服务器在站控层与DCS进行连接。

3.1 网络结构 电气FCS采用分层、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系统功能上分层,设备布置上分散。网络结构为3层设备2层网方式,3层设备指监控主站层、通信子站层和间隔层,2层网指连接监控主站层与通信子站层的以太网以及连接通信子站层与间隔层的现场总线网。监控主站层由双冗余的系统主机、工程师站、网络交换机和负责与DCS及厂级监控系统(SIS)通信的双冗余通信服务器等组成,通信子站层主要由安装于电气继电器室的多串口通信服务器和安装在各配电室的通信管理机组成,间隔层设备主要包括安装在电气继电器室、6kV开关柜和380V开关柜的智能测控装置、综合保护测控装置、电动机控制器和智能仪表等。通信管理机与监控主站采用双冗余的光纤以太网连接,与间隔层设备可根据设备情况采用Profibus,LON,CAN,工业以太网或其它现场总线进行连接,其主要功能除完成对各综合智能测控单元的数据进行管理外,还完成实时数据的加工和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公用厂用电系统的站控层以太网独立组网,通过通信网关分别与机组自动化系统以太网连接,共用单元机组的工程师站,并通过软、硬件闭锁手段只能接受一台机组控制系统的操作指令。

3.2 数据采集 对发电机-变压器组、高压厂用变压器及起动-备用变压器,除少量模拟量信号、高压侧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位置信号、控制回路断线及允许远方操作信号、发电机-变压器组及起动-备用变压器所有控制量信号采用硬接线直接与DCS连接外,其它监测信号均通过专设的测控装置接入FCS,再以通信方式送DCS。电气专用装置如发电机-变压器组及起动-备用变压器保护、电压自动调整装置(AVR)、同期装置、故障录波、厂用电快速切换、柴油机、直流系统以及交(直)流不停电电源(UPS)系统等均设有通信接口,通过多串口通信服务器接入FCS。

电厂厂用电源分高压厂用工作及备用电源、主厂房低压厂用电源系统和辅助车间低压厂用电源系统,主厂房低压厂用电源包括低压厂用工作和公用变压器、照明变压器、检修变压器和除尘变压器及其380V配电装置等,辅助车间低压厂用电源包括输煤系统、工业废水处理站、翻车机、循环水系统、补给水系统变压器及其380V配电装置等。为与本工程水、煤、灰辅助系统集中控制的思路相适应,辅助车间厂用电源系统均纳入机组DCS监控。针对热控水、煤、灰单独设置控制点的方案,辅助车间380V电源系统也可纳入相应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控制。

为使控制系统接线更加简单,对主厂房重要厂用电源如6kV厂用电系统及锅炉、汽轮机、主厂房公用系统等,采用硬接线和现场总线相结合的采集方式,即重要DI信号(如断路器合闸位置、断路器跳闸位置、允许操作、故障)和DO信号(如断路器合闸指令、断路器跳闸指令等)保留硬接线,回路其它所有信息均通过现场总线以通信方式送入FCS及DCS;而对机组不重要厂用电源如检修、照明、电除尘及辅助车间厂用电系统等,取消厂用电电源系统全部的硬接线,完全采用通信方式进行监视和控制。

对单元机组电动机,由于与机组热工系统联系紧密,采用硬接线和现场总线相结合的采集方式,同时,要保留和监控逻辑有关的重要信息,采用硬接线的方式,接入DCS中进行监控。FCS采集的供电气系统分析管理的信息如各保护整定值、故障时电流和电压波形等数据,送入FCS的工程师站进行分析处理,不送入DCS,但可以通过独立的通信接口送入SI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

4 结束语

随着电厂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气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已成为当前设计的主流,控制方式也从单纯的DCS监控逐步向具备故障分析、信息管理、设备管理、自动抄表、仿真培训等高等级运行管理功能的方向发展,由此又推动了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厂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将FCS应用到火力发电厂控制过程有利于提高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节约工程投资,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虞文.火电厂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张建.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有效管理;施工技术;电力配网工程

10kV电力配网工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电力施工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整体而言,电力施工能否正确的进行对电力配网工程成败与否非常的重要。基于这个角度而言,成功的对10kv电力配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对项目的成功非常的重要,完善的管理是确保在施工过程顺利进行,避免延期以及施工人员对相关的方案认识不深现象的出现,做好这些措施才能确保整个项目如期鞠躬。基于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的实践,现在的店里工程项目,复杂性越来越大,并且一些公司对于相关的项目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很容易造成施工过程出现返工以及造价高情况。在本文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对10kv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帮助电力配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1.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以及注意事项

对于任何的电力施工而言,完善的准备计划才能让施工过程有备无患,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前,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以及具体的注意事项。根据过去的施工经验,整个的施工过程中,电力施工项目施工不合理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整个工程之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究其原因便是对方案以及注意事项没有一个很深的认识,缺乏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基于这些原因很容易增加项目的造价,造成施工项目工期退后。一般来说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应该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可行性,这一点是方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深入的研究该方案的可行性;第二: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全面的考虑工程项目造价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方案一定是一个可以节省人力、财力的方案。不仅仅如此,在电力配网工程项目中施工的管理中还一些注意事项必须予以关注,特别是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是电力配网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关键,安全问题解决不好,其他都是空谈。电力施工与其他施工不同,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出现操作失误,很容易对施工人员造成人身安全威胁。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施工过程中应该实施停电操作,或者让施工人员和电力的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做到和电绝对绝缘,施工人员穿着的衣服应该是绝缘处理过的,同时也也要保证其不容易发生静电,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应该携带一些相关的工具,这样才可以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项目开始前,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以及注意事项可以确保项目施工顺利的进行,有效的避免电力配网工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是整个项目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的流程管理

当前10kV电力配网工程在流程方面存在很多的欠缺,产生这种情况不仅仅是管理者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和施工人员直接相关。管理者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流程的监控也要更加的完善,要严格的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施工。众所周知,相对于流程的管理规范施工操作非常的重要。上文里已经说到,项目施工之前一个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只有施工计划是完全不够的,计划有力的执行也是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一般而言,流程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整个计划的进行。总的来说,只有流程合理了,整个项目才能顺利进行,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3.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管

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必要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监管是工程质量有效的保障。只就 10 kV电力配网工程来说,通常都是分阶段进行的,一个阶段施工完成以后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是必不可少的。总体而言,在监管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程序进行施工,特别是涉及到安全方面的检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安全方面的施工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监管缺乏的话,很容易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仅如此,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管中也应该涵盖工程材料的监管,坚决的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4.电力施工完成后的评估和总结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不仅仅要重视施工前的方案制定,施工之中的监管,更应该在工程完成以后对整个工程的工程质量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以后的工程建成储备经验和资料。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对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一般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是否如期完成;工程质量是否优良;是否出现了安全质量问题等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然后进行评分,评估过程必须体现公正性,绝不掺杂过多主观臆断。其次就是经验的总结,相对于评估来说,经验的总结非常的重要。整个施工过程中很难每个环节都做到完美,必定存在着一些工作的失误。必须做好总结与分析工作。必须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规避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值得提出的是,总结不应该只是管理者的总结,更应该是团体集中智慧,发表个人看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参与到工程的人都应该表述自我的想法,针对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成各个小团体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这样就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确保相同的问题不会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勃.10KV配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2]董文亭.浅谈10kV配网工程施工技术与可靠性措施的实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21:100-294.

[3]刘云峰.探析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9:97-98.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 调控一体化;电网;监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077-02

1 实施调控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地区电网结构不断壮大,电网生产技术与设备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用电客户对供电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电力企业电网调度管理和运行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调度变电运行管理方式生产组织集约化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电网快速的发展。调控一体化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把生产运行部门的变电站监控人员纳入电力调度中心,将调度与监控进行集中化管理,使其具备电网调度和监控双重职能,能够大大优化调度变电业务流程,提高处理电网事故的能力与日常操作效率,优化电网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源配置,提升电网安全与应急水平,对电力企业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和生产组织模式重构意义重大。

2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实现方式

2.1 调控的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结合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与智能电网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要求,有效推进调控一体化建设,通过融合调度运行与运行监控业务,达到缩短业务流程、强化电网运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电网事故快速处置能力的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调控一体化系统机构设置上,各区域电网系统必须统一采用调控一体化模式,在原有职责的基础上,增加对电网的运行监视和遥控操作职能工作,对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及需实时处理的告警和异常信息的监视;二是在人员配置数量上要根据电网规模、调控工作量合理制定,必须具备一定的调度值班和变电站现场运行经验;三是在扩大监视范围上,对运行设备状态量、相关告警信息和事故信息都能及时反馈到调度中心;四是在完善管理制度上,调度一体化的运行管理制度一定要完善,对调度值班管理、设备缺陷记录管理、开关掉闸记录管理、线路信息管理、不正常运行方式记录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都明确责任人,大力运用基于GIS配电网管理,严格管理工作票与操作票的两票管理制度。

2.2 调控的一体化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梳理是调控化一体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必须明确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以及每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值班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承担电网的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承担监视无人值班变电所以及智能AVC系统的运行状态等;调控的一体化工作流程在人员安排上要合理有序,通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升工作高效率。在调度值班模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采用“三班二运转”模式、“四班二运转”模式或者“五班三运转”模式。

3 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

调控一体化在电网中有更好的应用与发展,必须满足实施调控一体化管理对技术支持系统的需求,其原则是“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开发”。

3.1 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一是具备数据采集与处理,包括模拟量与数字量采集、状态量采集、数据处理、视频监视等各个环节;二是在事件及告警处理上,能够通过自动调图、语音提示等手段,对电网中各类事故进行报警,同时具备对事故的自动记录、定位、事故追忆功能;三是在控制功能上,具备受控条件的开关(包括用户侧专变)实现分合控制,可实现保护及重合闸远方投停(退)、程序化控制;四是在故障判断及处理上能够根据发出的故障信息作为判断依据,自动确定具体的故障区段,并生成故障区段的隔离及非故障区段的恢复供电方案,能够自动或经调度员确认后执行操作,在发生多点故障时,能够对同时发生的多个故障进行判断和处理。 配电设备如具备在线监测手段,系统生成网络重构方案时应评估其状况;五是在人机界面上,能够根据需要,为调度中心或者监控值班人员提供数据曲线图、饼图、柱状图等其它图形,能够进行遥控与人工置位,能够确认报警原因,能够操作挂牌与临时跳接线,并具备相应的安全约束条件,同时具备历史断面查询功能。

3.2 系统结构要匹配

一是在硬件结构上必须选择通用的、符合国标,先进可靠的计算机硬件,并且其性能稳定,便于维护,可替代性强。同时系统要综合考虑容量、结构和功能设计的可扩性,应实现终端及硬件配置可随时扩充而不需要修改任何软件;二是在系统软件结构上应该有操作系统、支撑平台及应用功能三个层次,能够实现从服务器到客户端软硬件的跨平台与混合平台,支持系统扩充、硬件升级。

3.3 操作与控制符合地县域需求

调控一体化要具备远方控制与调节功能,人工置数、标识牌操作、闭锁和解锁操作都具有可行性,其遥控操作具备“五防”的防误闭锁功能。整个系统以本地区域调度、监控、配网以及管理特征,大力运用基于节点、功能、用户、角色、资源、责任区六位一体的综合权限管理机制。同时,能够依据职能范围、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责任区划分等给应用系统的使用者进行安全可靠、界限分明的权限分配,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4 调控一体化模式特点及优势特征分析

电网实现调控一体化模式的优势明显,其集约化管理有了质的飞跃, 电网运行状态走向科学化与高效化。

首先实现了调度与监控能够进行互助。当前电网的建设日趋繁琐,监控值班人员工作量越来越大,在调控一体化模式下,调度人员在有效监视监控人员的同时,还能够辅助监控员监视电网运行状态,提升了电网操作的安全监护性;其次是提升了处理事故的效率,监控人员在工作时,发现异常或者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向调度人员进行汇报,没有了电话汇报等其他环节的时间拖延,当班调度人员能够立刻参与判断事故的性质并及时做出反应,根据情况处理;最后是优化了人力资源,调控一体化模式将调度人员与监控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监控设备,人力资源效率明显。

5 结论

总之,电网的调控一体化模式具备智能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明显的特点,实现调度与监控同处值班模式,能够为电网应急处理效率的提升提供的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调控一体化”也适应了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发展的要求,符合电力系统大运行体系的发展趋势,为电网系统智能化、低碳化、安全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国喜.无人值班变电运行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刘继春.电力调度优化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 公共服务 E-质监 E-经验管理 E-听证 质量技术监督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中,公众对政府的能力和管理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国、各地、各级政府已经不得不向着电子政府的方向发展。这是政府治理方式的革命, 是各国政府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质监部门应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大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以下简称“E-质监”)的建设力度,从质监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以及E-质监建设现状、发展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入手,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努力实现五个转变[1],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质监系统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一、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现状

E-质监是质量技术监督检疫部门利用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进行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是实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改革的必由之路。伴随着政府信息化及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各省、市地方E-质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五年来,国家质检系统信息化年平均投资近4亿元;质检主干网建设实现了总局和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37个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兵团)质监局的高速直达;构建了全国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强制性认证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电子申报、电子放行和电子监管的三电工程和总局与各地检验检疫局、技术监督局的公文传输业务。质量技术监督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目前,我国E-质监工程基本分为3类:电子治理(e-Governance)、电子服务(e-Service)和电子知识(e-Knowledge),这3类E-质监工程体现在政府的3种工作模式(G2C,G2B,G2G)上(参见表1)。

目前E-质监网站的G2C和G2G两种政府电子治理功能相对完善,但没能提供有效的企业参政议政的电子治理平台。网站的投诉功能还只限于在网上提供投诉电话的水平。所有网站一般只提供了公共的质检知识,没有提供特殊的知识服务,也没有提供相关政府间的知识交互和交流的链接。所以,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增设E-听证、E-知识等公众服务项目,应给予E-参与模式和管理以更高的关注度。

二、E-质监公共服务新需求

我国自实施“金质”工程以来,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程在加强公共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重视和完善。

⒈实施质监的特殊知识管理:E-经验管理

经验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管理,它关注的是在一种特定的解决问题的环境下专有知识的传播[2]。E-经验管理是指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构建和集成经验,提供传播和共享经验的支持环境。而质监系统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征,所以,E-经验管理是质监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验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经验的共享,通过向职员提供他们正在执行的工作所需的知识来提高职员工作水平。经验管理有两个主要思想:一是组织中的每个人即是经验的提供者也是使用者;二是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将他们的经验传递到公共媒体,并可以从公共媒体上得到经验。E-经验管理平台包括3部分:经验获取和存储,经验分析和呈现,经验演变。

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E-听证

近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相应的改革配套措施很多,质监系统更是承担着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都与公众的安全和切身利益有关。公众参与政策和法规的讨论和协商能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培养公众的精诚合作精神,同时提高政府决策和制定政策的有效性。

目前的质监系统网上协商活动十分缺乏,不能满足公众的广泛参与(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能真正了解民意。因此,需要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一个双向的交流通道,积极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一个健康的参政议政环境。E-听证是指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支持人们思考、商议和决策过程,通过虚拟现场讨论模式,最大化参与和确保所有自愿的、公共的或私有的部门全部参与协商过程。

目前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已为政府和公众之间双向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信息技术也不是灵丹妙药,在网络环境下可能会出现恶意攻击及其他不健康行为,所以如何建好一个健康的E-听证环境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未来的E-听证环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最大化包容是E-听证的关键;②通告详细的协商事务和时间表;③提供参与E-听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培训;④由专人负责处理疑问或难题;⑤提供预约时间和设置特殊需求;⑥提供结构化和有思想性的反馈机制。

总之,要想使E-听证成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而不只是一个表面形式,应该意识到公众的需求是变化的、动态的。未来的E-听证过程不能只是一个工具化的系统,应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目标结合起来,为政府充分了解公

众、转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决策的准确性提供一个健康的参政议政环境。

三、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⒈E-质监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立有关E-质监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统一的E-质监计划和相关技术标准,保证E-质监有效开发和可操作。

――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管理安全。

――重组有关质监的业务流程,构建简洁、透明和负责任的E-质监服务环境。

――培育质监文化,创建互信、支持、共享的交流氛围,真正实现质监系统的知识共享和有效利用[3]。

⒉构建知识驱动的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E-政府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新型的公共服务管理和服务传递模式。有效的信息/知识传播和共享能极大地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以及公众的知情权,从而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使公共管理过程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根本特征是以技术为手段,代表政府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责。质量技术监督的工作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质监系统的工作和服务的全过程伴随着知识的转移、共享、吸收和正确应用。因此,构建一个知识驱动的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既体现了质监职能的个性特征,又能有效地提高质监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并切实改善对公众的服务质量。

考虑现行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仍在改革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变数,其职能尚待完善,且既要彻底解决职能交叉重叠、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多头多重执法等问题,又要满足当前国家总局业务牵头、省以下垂直领导的管理模式,所以,E-质监的总体框架应实行:

――以质监总局为中心,搭建统一的质监信息平台;

――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构建质监网络节点;

――以业务为基础,实行3级分类管理体系;

――以门户网站为窗口,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

⑴以质监总局为中心,搭建统一的质检信息平台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组织机构实行四级(直辖市为三级)管理,即:国家质监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质监局、市(地区、州、盟)质监局、县(市、区、旗)质监局。各地、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虽然职权不同,工作的对象有区别,但其业务均归国家质监总局领导,其执法或办事依据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尽管少数省市制定了针对本地区的法规、规章,这也是国家法律、法规或质检总局要求的延伸。

为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满足质监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保证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对外形象的一致性,应以国家质检总局为中心,搭建统一的质检信息平台。质检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应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应用服务层、信息层、业务层、数据层、技术层和基础支持层。应用层为公众提供各种质监业务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和个。信息层面向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视图。业务层是对质检系统管理业务和对外服务业务的结构性分类描述,包括G2G, G2C和G2B业务。数据层主要描述E-质监系统各种类型数据,是E-质监平台数据/信息中心,包括各种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层是E-质监系统各种功能的技术支持以及E-质监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基础支持层是指E-质监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平台及其通讯协议等。

⑵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构建质监网络节点

从经济学角度看,全国一张网最经济,也最有效率。但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质监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分布不均匀。如果全国齐步走,必然造成全面瘫痪,无法运行,对此我们已有了深刻的教训。

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质监网络节点首先要建立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上下级部门之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网络。它主要包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政府内部的(含中央和地方的质量技术监督)的基础信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本身以及与其它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业务流所需采集和处理的信息和通信系统;质量技术监督内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决策支持和执行系统等。完成这项工作难度较大,它不仅取决于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本身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系统外其他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取决于当地信息化网络的硬件水平。

构建中心城市质监网络节点,必须在国家统一的、宏观的发展规划指导下,在总局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政策,加强对质监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组织和协调;并从制度和社会成本最低的角度,分地区、分步骤实施,并不断完善和拓展质监网络节点。所以,以中心城市为主导,构建质监网络节点,有利于纵横向信息的汇集和利用,有利于依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网络硬件水平,更好地发挥现有电子政务网络的作用,并能够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而使质监电子政务的内容和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广,从而保持质监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⑶以业务为基础,实行3级分类管理体系

质量技术监督的业务内容十分广泛,过去建设的网络体系也更注重部门的业务,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沟通,所以逐渐形成了现在网络分离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带宽难以共享,网络难以互联,管理投入过大,引发了“信息孤岛”问题,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管理和开发利用。笔者在深入研究了质监业务流程后认为,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应以业务为基础,实行3级分类管理体系。

质监政务是一切与质量技术监督职能有关的公共事务。E-质监业务可以归纳为3类:第一类是为国家总局和省市级质监部门服务的网络系统,侧重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为制定政策和决策服务;第二类是为基层质监部门服务的网络系统,侧重于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和公正的办事流程;第三类是为质监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中介组织的网络系统,向政府提供监督和决策参考信息。这3类网络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因此要对上述3级网络系统进行统一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⑷以门户网站为窗口,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特质在于它的服务性,通过电子媒体创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是其宗旨。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实行4级管理的政府体制,其服务领域一直延伸到区县,而各类技术及服务机构也能延伸到各产业内部。因此办好各地、各级质监部门和技术机构的门户网站,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众。

E-质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要提供快捷、方便、畅通、直接、公平的服务方式,通过该平台希望能够达到:公民没有走进政府机关即可获取丰富的信息;公民只要在某一机关办事,任何问题皆可随问随答,所办事情立等可取;若公民申办事情涉及到多个机关,则政府机关可在一处办理,全程服务;公民无需进入政府机关,即可通过电脑连续申办。政府服务将朝“单一窗口”、“跨机关”、“全天候”、“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发展跨组织的信息共享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对文化、社会和政治全方位的一种挑战。因为信息技术受到组织、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所以对信息及决策进行跨政府部门的组织整合,并非简单类似于物流供应链的整合。这种整合从根本上影响着政府的改革和决策过程,这就决定了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建设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多种条件的制约。本研究力求在现有条件下,更好、更快地发挥质监电子政务的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进一步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传卿同志在质检总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6-06-28)[2008-10-22]. aqsiq.省略/ztlm/zlxxhdt/xxhjsdt/200610/t20061031_21054.htm

2.Lambert S,Arenas A.A Framework for Experience Management in e-Government: The Pellucid Project.[J].Electronic Journal of e-Government,2004,2(3):167-176

3.Abanumy A.e-Government Website Accessibility: In-Depth Evaluation of Saudi Arabia and Oman [J]. Electronic Journal of e-Government,2005,3 (3):99-106

作者简介:

刘烨,女,1962年生,汉族,天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规划与信息集成,电子政务。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篇6

《近期重点专项监管工作计划》是落实国务院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加强后续监管的重要举措,是国家能源局“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加强”的具体行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已步入全面、快速、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规范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健康发展,增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家能源局确定甘肃、河北、吉林3个省为此次专项监管的重点地区,并由国家能源局成立工作组驻点甘肃进行现场监管。

谭荣尧强调,通过驻点监管工作,一是“解剖麻雀”、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可再生能源科学发展;二是点面结合,探索监管新手段、新方法,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三是专项监管和调研相结合,研究分析弃风弃光等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有效途径。

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专项监管分“启动对接、自查自纠、现场检查、总结整改”四个阶段工作。通过专项监管,深入了解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核准及并网情况,分析研判风电、光伏发电科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和深层原因,总结经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专项监管的重点,一是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政策情况;二是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电网以及调度机构“三公”调度执行情况;三是风电、光伏发电消纳以及弃风弃光情况。

谭荣尧要求,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监管工作,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依法依规实施监管;既要发现存在的问题,也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各方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会后,工作组公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专项监管驻点甘肃工作组组长、副组长名单、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方面的投诉举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国家能源局驻点甘肃工作组全体成员、重点监管地区的有关派出机构、甘肃省能源局、甘肃省电力公司以及甘肃有关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水电厂 监控系统 通讯 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6-0000-00

1 前言

通常而言,在实际的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进程当中,一般选用的是分布采集并集中进行处理的相关模式,也就是说让现场各台设备实现具体信息的独自采集,而后基于通讯手段应用向监控计算机传输数据信息,展开处理分析,与此同时,现场设备能够完成对来自于计算机设备的控制命令的全面接受,便于通过监控计算机监视及控制并管理水电厂设备日常运行状态。由此可见,实现现场设备跟监控计算机相互间的准确实施稳定通讯是保障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可靠工作的重要基础内容。在系统日常运行进程当中,时常会出现因为通讯故障导致监控系统备受威胁甚至瘫痪,影响着水电厂系统的安全稳定,基于此,需因地制宜地合理选用正确通讯手段,完善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优化应用。

2 简述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讯方式

纵观可知,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运用中,基于多元化通讯手段应用,能够将分散在现场的设备及相关监测仪器跟计算机监控有效连接起来,其中,包括变送器以及传感器、现场单元以及PLC等各项设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水电厂各个设备相互之间进行的通讯行为均是通过采用串口通信模式实现的,其是在设备相互间基于地线以及数据信号线、控制线等应用,根据位完成数据传输的一种主要通讯手段。结合现场设备实际通讯情况,根据其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的差异进行通讯方式合理划分。

2.1 简单串口通讯

一般地,通讯方式物理层通常所使用的是RS485或者是RS232、RS422。相较而言,RS485实际应用范围是最广泛的,此类通讯手段物理层能够组合使用差分接收器与平衡驱动,颇具良好的抗噪声干扰特性;最多可以支持32个节点;其通信距离最大能够达到1219米;传输速率最快可达10Mbps;使用双绞线实现相应的传输行为,所采用通讯线缆间隔成本低廉,设备借口设施价格经济。简单串口通讯手段数据链路层拥有较为简单的通讯协议,多数协议开对于MODBUS-RTU标准协议均有着良好兼容性,加之因为MODBUS协议属于是一主多从协议类型,进而全部通讯均是通过主设备完成发起的,基于轮询方式应用进行数据传输,错误重传机制以及差错控制机制欠缺一定完善性,导致实际传输效率相对较低。因为此类通讯手段自身结构十分简单,颇具最佳性价比,适合用在通讯质量要求比较低的现场设备监控中。简单串口通讯示意图1所示。

2.2 现场总线通讯

现场总线主要指的是将自动化系统及智能现场设备有效连接在一起的双向全自动多站式通信系统,其关键作用在于针对工业生产活动现场控制器以及执行结构、智能仪表仪器等现场设备相互间信息进行传递的问题展开优化解决。在2003年四月份,IEC61158 Ed.3现场总线标准第3版正式被座位是国际标准,其就10类现场总线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其中,CAN现场总线以及以太网现场总线、PROFIBUS-DP现场总线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CAN总线作用在于就整个系统实施全面保护,以太网总线作用是充分实现站级设备相互间的良好通讯,Profibus-DP总线则能够完成在PLC系统中的合理使用。

(1)CAN现场总线,德国Bosch公司在1993年全面推出了CAN现场总线,其较多使用在制造业DCS系统以及汽车监控等,此类总线一般运用的为多主竞争模式总线结构,自身主要特征包括实现多主站运行以及完成仲裁串行总线和广播通信的分散等,在有着较高实时性需求的小型计算机网络运行中有着较强适用性。无论是在何种时刻,CAN现场总线上涉及的任意节点均能无主次之分地向剩余节点进行信息发送,所以,其能够与多个节点相互间尽可能完成自由化的通信行为,光纤以及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均可作为是主要通信介质,对应的线型结构多表现为网络拓扑。

(2)以太网,现如今,在当前所有局域网络中,以太网可谓是通用性最强的通信协议标准。纵观互联设备相互间,以太网能够通过10到100Mbps的速率全面完成信息包的合理传送。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应用中,由于双绞线电缆以太网成本低廉且可靠性很高,进而获取普及使用。跟CAN现场总线相似的是,以太网同样运用了多主竞争模式总线结构,然而,其针对总线存取冲突使用破坏性解决手段,若处于重负荷状态则会严重损失具体数据信息。由此可见,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中是否能够采用以太网通讯手段仍待经历深入论证,近些来,随着科技进步,伴随着IEC 60870-5-105以太网远动通讯规约和IEC 6185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对应国际标准的先后颁布,水电厂监控工作开展渗透运用以太网,加之其速率相较于剩余类型总线是非常之快的,进而不会让数据通讯经常陷入到重负荷情况之中。

(3)PROFIBUS-DP总线,该总线模式是德国Simens公司进行推出的,其较常使用在制造业DCS系统中,一般地,能够将对应产品合理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为PA作用为实现过程行业从站相互间的良好通讯行为;FMS作用是完成主站相互间通讯操作;DP则能够做到制造行业从站相互间的有效通讯。实践表明,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工作中较常采用的是DP类产品,PROFIBUS-DP总线设计的多个主站相互间总线控制权令牌传递,其中,主站跟从站相互之间实施的主从传统,其对于单主系统或者是多主系统均实现支持,树型以及线型为其主要的网络拓扑结构,或者是能够有机混合这两种拓扑形式,能够完成灵活组网行为,组建规模较大的通讯网络。同轴电缆以及双绞线均可作为其的通信介质,基于总线位置能够实现数据有效传送,同时又可运用总线供电给现场设备。

3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如今,在水电厂运行中,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普及使用,其属于最新的分布式控制结构,传统意义上的分层分布式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较多使用的是三级结构,也就指的是厂级至现地级至现场仪表。每个厂商自己生产的监控系统均配套有对应标准,导致互连操作难以充分实现,所产生的系统成本相对较高。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结构包括两层,即为工作站至现场总线智能仪表,此类模式应用能够实现相关成本的优化降低,促进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合理强化。在统一国际标准之后,便能够切实获取开放式互连系统结构。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立足自动化技术应用,针对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建设提出更高新要求,首先,将无人值班作为是水电厂运行管理工作开展所需实现的主要目标,深化推动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研发新型监控系统,强化系统可靠性获取,开拓新分析功能,普及使用跨平台技术,实现跟其他系统信息的透明共享,使得只能数字化水电厂建设变为现实;其次,将状态检修作为是设备管理及相关诊断检测技术的主要标志,近些年来,我国部分水电厂积极实施状态检修技术试点工作,大力兴建涵盖有气隙监测以及振动摆度监测、绝缘局部放电监测等多项内容,同时做到远程监测分析。

4 结语

综上,在水电厂日常各项工作实施中,其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讯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具有缺,共同构成监控通讯系统,唯有针对性选用适合方式实现可靠通讯,保障稳定监控,方可推动水电厂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应亮.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讯方式分析[J].湖南水利水电,2010(03).

[2] 李岚.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11.

[3] 郑文,薛晔.组态软件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篇8

一、深入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一年多来,我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两会精神、南网方略、南网和公司工作会精神、云南省和南方电网公司关于节能减排的规定等文件资料、袁懋振董事长和廖泽龙总经理在公司抗险救灾抢修复电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通过学习,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理解,增强了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先进性认识,进一步把握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和科学内涵;进一步认识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标准、现实标准和具体标准。通过学习,进一步领会了南网方略的重要性。深刻体会了“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不胜不休”的抗灾精神,理解了“办法总比困难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将是我以后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克服困难的有力武器。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来了解和学习政治时事,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对政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不断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知识

在业务知识方面,我参加了网公司组织的营销工作创新培训和公司组织的营销相关技能培训。除了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我也虚心向同方公司和各供电局专业技术人员请教营销信息化、自动化相关知识,并结合工作需要,自主学习信息化、自动化的专业知识。此外,利用周末时间,攻读昆明理工大学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基本完成了工程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过程中注意总结收获,并在《云南电业》发表文章。

三、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在部门领导的安排下,我主要参与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营销监控中心建设

营销监控中心是通过对客户服务系统、95598系统、负控管理系统、需求侧管理系统、调度mis、营销现场监控设备等资源的整合,建立了新的营销工作流程监控管理体系,真正实现端到端的管理,全面提高营销服务水平和层次。从年初建设开始,我参与了《云南电网公司营销服务中心系统建设方案》编写完善,建设过程中全程参与协调相关参建单位工作,并承担了监控中心的软硬件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系统投入试运行后,通过征求各部门意见,编写《营销服务中心系统需完善的内容》,年底组织监控中心验收,参与《云南电网公司监控中心后期建设思路》、《云南电网公司营销监控中心运行管理制度》、《云南电网公司营销监控中心岗位职责》等的编写完善。至今营销监控中心已累计完成功能开发累计73项,其中业务功能63项,数据填报功能10项。在业务功能中,发供电模块23项、需求侧管理15项、营销经营13项、优质服务10项、其它2项。

(二)县级公司“一体化”工作

作为今年营销“三大工程”的全省营销信息“一体化”建设,我参与了《一体化客服系统推广实施方案及业务》、《云南电网公司县级供电企业营销信息“一体化”业务流程规范(试行)》、《云南电网公司县级供电企业营销信息“一体化”电费核算细则(试行)》编写完善。针对“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网络问题,参与《云南电网营销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项目书》编写完善,并参与组织实施。与现场技术人员一道参与“一体化”客服系统交流会,收集整理各单位对系统的意见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编写完成《一体化客服系统常见问题解答》。目前“一体化”已完成66个县公司689个供电所抄、核、收三大核心模块的实施。

(三)昆明局五华分局试点建设7x24小时数字化营业厅

参与《7x24小时数字化营业厅建设方案》的编写完善,协调昆明局、云电同方等相关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7x24小时数字化营业厅土建部分已经完成,软件开发也已过半,很快将投入使用,届时用户可以24小时通过全自助方式,以现金或其他方式缴纳电费和办理查询、报装等业务,让用户更加快捷的完成业务办理,省时灵活,同时也节约了供电成本。

(四)建设移动营销作业系统

参与《云南电网公司营销移动作业子系统方案》、《云南电网公司营销移动作业子系统技术协议》的编写完善。组织协调昆明局和云电同方结合云南电网的实际情况,在昆明供电局稽查大队率先进行移动试点应用,目前主要实现了:综合查询、查询供电通知书、用户档案信息、审核整改通知单、填写现场处理单、问题记事本等稽查常用功能。

(五)参与编写各种规范

参与编写完成《云南电网公司配电班组建设规范(共十六分册)》、《云南电网公司营销安全工作危险点预测及预控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电网公司市级供电企业营销标准体系》、《云南电网公司县级供电企业营销标准体系》等规范。

(六)完成计量处日常工作

完成西电东送电量结算、审核上网电厂电能计量装置配置、编制营销计量及营销项目计划并跟踪项目完成情况。(1)

更多关于电力营销个人工作总结的文章 >>

                

查看更多>>

通过参与营销监控中心的建设,使我对营销各项工作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县级“一体化”建设,使我对县公司的营销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数字化营业厅、移动营销作业系统的建设,使我认识到了信息化、自动化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参与各种规范的编写,使我的文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计量处日常工作,使我对电能计量装置有了全面的认识,工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面对新的岗位,业务面扩大了很多,对专业技术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学习,基本掌握了有关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可保证工作的开展;但是,这些业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远远不够的,仍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学习。

(二)沟通协调能力还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今后的工作打算

在营销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自己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学到了不少营销管理知识,对于原本身处一线的电力员工对公司有了新的认识。回到送变电后,面对新的岗位,我将加强理论学习,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我,尤其是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勤奋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成长,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电力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2]

更多关于电力营销个人工作总结的文章 >>

                

上一篇:装饰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棚监理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