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5 21:37:22

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

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篇1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工作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改善我县城区河道行洪条件和人居环境,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组织全县县级机关干部职工开展城区河道清淤活动,现就此项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按照“安全、资源、环境、景观”协调发展的要求,以“河道清淤、河床整治、环境治理”为重点,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自然环境。

二、目标任务

根据沮河城区段张寨桥—暖泉沟桥河道堤防和堆积物现状的实际,需治理河道5200m,以河道清淤、环境治理、河床整治三种形式进行集中治理。其中:河道清淤1818m,环境治理845m,河床整治2537m。

1、河道清淤,确保行洪畅通。经勘测,沮河城区段,需进行河道清淤的划分为五段,总长1818米,占治理长度的40%,为碍洪滞洪河段,分别处在县城中心地带,总清淤工程量达46295m3,占到治理总量的84%。按照防洪规划,以清理碍洪堆积物为主,最大限度地保障行洪安全。

2、整治河床,改善行洪条件。需进行河床整治的分为四段,总长2537米,占治理长度的48.8%,整治工程量为7566m3,占到治理总量的13.7%。以局部河床整治、改善水流条件、防止冲刷淤积为主,保障防洪设施安全。

3、治理河道卫生,改善河道环境。需重点环境治理的分为两段,总长845米,占治理长度的16.2%,治理工程量为1240m3,占治理总量的2.3%。以清理河道周边垃圾和沿岸环境为主,使城区河道成为防洪和县城环境的一道屏障。

三、实施步骤及方法

(一)实施步骤

按照清淤、环境治理和河床整治各阶段施工的不同要求,总体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3月10日至4月30日),为期20天,以环境治理及河床整治工程为主,重点是城区公路沿线段河道,。

第二阶段(4月10日至4月30日),为期20天,以清理河道淤积、碍洪物工程为主。

(二)实施方法

1、采取人机结合,以机为主。由水利部门实施,相关部门配合,以机械作业为主,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布设施工区段,优化施工方法,合理配备机械,把能够清理外运的淤积碍洪物,最大限度地清运出去,扩大河道行洪断面,增强河道行洪能力。

2、采取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对沿河堤内堤外垃圾进行集中整治,铲除垃圾死角。以党委总支为单位组织动员干部职工开展一次集中整治活动,使河道卫生环境有一个大的改观,并通过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的河道环境意识和水患意识。

3、以机械为主,对河床内影响河势稳定的堆积物进行清理,恢复河道自然比降,避免冲淤失调,消除潜在隐患。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了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以政府副县长张拴林同志为总指挥,县委常委贺忠乾同志为政委,县水利局局长张永康同志为副总指挥的城区河道清淤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利局局长张永康同志兼任,具体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相关单位也要按照具体任务落实施工技术、组织协调、交通运输、检查验收等工作小组,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2、落实责任、明确职责。水利部门:负责河道清理的技术工作,并承担主要治理任务;城建、城管部门:要协调好外运垃圾的堆放处理,并给施工车辆城区行驶提供方便,合理增设沿河垃圾台、垃圾箱,加大污水口整治改造力度,尽量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严格控制建筑垃圾向河道倾倒,对在堤防上已建的建筑物,能拆除的尽量拆除,对沿河布设的天然气管道要坚决拆除;环保部门:做好沿河排污的监测治理工作;公安交警和交通部门:负责组织沿路巡查,到岗执勤,保障治理施工车辆的运输畅通和交通安全;机关工委:负责以党委、总支为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河道治理活动,并做好任务分配及检查验收工作;电力、电信部门:要配合施工对沿河管线进行改造和拆除防护;街道办:负责搞好施工期间沿河村组和居民的协调工作,保证正常施工,加强沿河居民的宣传教育,坚决杜绝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现象;广电部门:要随时搞好宣传、营造良好环境和气氛。

各相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按照职责任务和要求,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城区河道治理工作顺利实施。

3、加大监督检查。城区河道清淤活动将按照划段包干责任到底的办法,对各实施单位和相关部门,落实相应任务,并实行严格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对完成任务好、工作配合到位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推诿扯皮,为治理活动设置障碍,影响治理进度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活动结束后,对治理工程进行全面验收,落实奖惩。

4、强化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在河道清淤期间,各施工单位要切实抓好施工安全工作。一是施工运输车辆要认真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严禁违章驾驶,超载运输;二是要确保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安全,不得违章违规操作。

5、营造宣传气氛。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对本活动的宣传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安排,全程参与,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治理工作扎实认真的要及时表扬,对拖拖拉拉、应付了事的单位和个人要公开曝光。各相关单位要服从大局,积极搞好各项协调配合工作,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河道整治工作任务按期完成。

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篇2

1.1研究范围研究范围为观澜河干流部分(起点为坂田河与油松河的汇入口,终点为观澜河与东莞的交界处,全河段长14.95km)的水域。河流平均比降0.218%,河水宽经常为15~40m,正常情况下不超过50m,水深常为0.2~0.8m,旱季水深不超过m。观澜河补水水源属雨源型,径流量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旱季,径流量日内变化不明显。

1.2研究目的对观澜河干流进行调查研究后,确定观澜河底泥清淤量提出底泥清理、处置方案。并充分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制定观澜河干流底泥处理及处置的近、远期工程安排。提出观澜河干流水质保护管理措施,并对水质改善情况进行预测。

2测量及采样测试

2.1采样目的确定观澜河干流段底泥总量;确定观澜河干流段底泥中泥质及沙质比例;确定观澜河干流段底泥污染状况,包括沿程污染分布、垂向污染分布;确定观澜河干流段环保清淤的底泥量:根据各个河段的底泥量、污染状况及垂向污染分布确定。

2.2采样步骤采用步骤:①选定断面,并且需要在观澜河水系GIS图上能够比较准确的确定断面,这样能够从GIS图上计算出各个断面的距离;②断面上测量点及采样点布置;③测量。包括测量河道宽度,横向各个测量点的底泥深度;④采样。在断面上选定采用点,钻孔取出底泥,按照底泥深度采出各个深度段的底泥样品;⑤底泥样品测试。图1为观澜河干流段选取的15个断面分布。

3现状评估

3.1观澜河水质评估观澜河干流现状水质污染严重,整个流域内水质全面恶化,河水黑臭。据测量观澜街道入河污水量为6.8万m3/d,龙华、民治、大浪街道入河污水量为11.7万m3/d,坂雪岗片区入河污水量为2.6万m3/d,流域内入河总污水量达到21.10万m3/d。深圳市环保局的《深圳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中规定观澜河按Ⅳ类水体要求进行保护。根据《2002年深圳市各河流水质监测结果年度统计》,观澜河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需氧量、氨氮、总磷和石油类的超标率为100%,挥发酚

、汞和硫化物的超标率分别为55.6%、22.2%、11.1%,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劣于Ⅴ类地表水。

3.2监测结果评估

3.2.1底泥量评估总体看来,观澜河干流段底泥的主要来源:①水土流失;②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中的沉积物;③人为向河道中丢弃垃圾。(1)底泥总量增加大。底泥总量为38.8万m3,比2004年所测的32万m3(还包括主要支流)有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进几年来观澜河干流底泥量增加比较明显。(2)底泥比较集中。从图2可以看出,底泥量比较大的两段是:①13-15断面,即从观澜桂花路下1km至与东莞交界处;②4-8断面,从龙华伍屋村下0.6km开始至观澜竹村。13-15断面处的底泥以泥质为主,而4-8断面处底泥以沙质为主。而这两处的底泥分别为14.2万m3和16.3万m3,分别占总底泥量的36.4%和41.9%。图2观澜河干流断面段长度及底泥量比较(3)底泥砂质多。从监测看,龙华段的底泥基本以砂质为主,泥质比较少;而观澜段从竹村至桂花路段也基本以砂质为主。(4)清淤选择性。由于观澜河干流段底泥砂质多的特点,在清淤时可以考虑在河道内实施砂泥分离,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底泥运输及处理处置量。测定出的底泥量为38.8万m3,而如果采取砂泥分离,实际的泥量只有19.3万m3。

3.2.2底泥污染评估通过底泥污染物检测,各项底泥受各项污染物比较见表1。

4观澜河水质保护措施及水质改善预测

4.1水质保护措施观澜河底泥已经明确了3个主要来源:暴雨时期的水土流失;观澜河污水的沉积物沉降;人为向河道中抛弃的垃圾。针对观澜河流域的特点及底泥的来源分析,观澜河的水质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1]。观澜河水质保护措施见图3。

4.2底泥清淤后的水质预测影响观澜河水质主要有4个方面的因素:①点源污染;②面源污染;③底泥污染;④水土流失。同时从管理和工程两个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而底泥清淤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底泥清淤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观澜河的水质问题,但是其对观澜河干流的水质改善的影响是重大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在旱季,观澜河流量很小,流速慢,底泥扰动不明显,底泥耗氧量小,水质受底泥耗氧影响不大;但是由于底泥清淤使得河道比降加大,河道内水流速加大,大气复氧效果增强,对水质改善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毕竟效果不是很大,河道黑臭现象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2)旱季时,由于底泥清淤,底泥中重金属扩散将消失,河水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能得到明显改善;(3)雨季时,大量雨水进入河道,水质不会黑臭,如果没有清淤,底泥受到剧烈扰动,耗氧量增大上百倍,河水依然会黑臭;观澜河清淤后,在雨季河道黑臭现象会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重金属扩散也会消失,重金属污染问题也会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观澜河只是干流段清淤,如果污水依然继续排往观澜河内、面源污染、水土流失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种水质改善的效果将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经过一段时间后,河道内底泥将很快积累起来,回到清淤前的状态[3]。总之,河道清淤只是改善河道水质问题的措施之一,需要其他措施的结合,并采用流域管理的理念管理和治理观澜河,才能最终改善观澜河水质。

5观澜河干流底泥清理研究

5.1清理方式结合观澜河的实际特点,观澜河干流段清淤适宜采用机械或人工开挖方法进行清淤。用机械或人工在排干水后的河床上直接挖掘,以大开挖为特点,可用于沙石类和泥土类底质的河床。挖泥设备建议采用普通挖泥机进行开挖。普通挖泥机可以直接下河,沿河进行开挖[4]。

5.2清理现场工艺将底泥分离石块、除砂、添加絮凝及及重金属螯合剂后,待底泥有效地结成大的絮凝繁花,再流经拦污除渣机过滤。过滤后的清水经过集20um过滤和空气催化氧化一体化撞击流反应器可确保达到污水二级排放标准,加入二氧化氯后排放到水道。最后进行装车运输至底泥处置场(厂)[5]。一般将漩流除砂器、絮凝槽、无轴螺旋砂水分离器、拦污除渣器等装在1台或者2台车上沿河道与挖泥车一起前行。底泥清理现场处理工艺流程见图4。

5.3底泥运输观澜河干流段均处于市区,交通便利,可以采用汽车进行运输至处理场(厂),进行下一步处置工作。

6结语

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河道 过水能力 措施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俗称九河下梢,境内的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三大行洪河系和黑龙港河系占海河流域总面积的47%,也就是说,海河流域面积47%的洪沥水都要经沧州入海。26条主要排沥河道,是接纳上游洪沥水的主要入海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沧州市防洪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由于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和本地区水资源需要量增加,河道内的径流自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断流,长期没有泄水运行,主要河道经过“96·8”大洪水实际检验和2000年、2002年“引黄济津”的运用,暴露出过水能力已明显降低,不能充分发挥其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应用功效。

1 河道过水能力下降的原因

1.1 河道过水断面缩水

沧州境内的主要行洪排沥河道,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开挖疏浚的,经过30多年的运用,河槽淤积严重,且呈逐年增多趋势,致使过水断面缩小。主要原因是行洪或排沥水带来的泥砂沉淀,或者是沿途城填排放污水各种污染物质的沉积,特别是河道久不过水,受风蚀作用而沙化,再经风刮、暴雨冲刷堤顶、堤坡、滩地,泥土淤积河床。尤其在入海口附近,上游泄洪携带大量泥沙下泄到海口挡潮闸前,由于流速降低,沉积到闸上相当长河道主槽内,造成河床升高,致使纵坡变缓,过水断面缩小,过水能力降低。漳卫新河自1973年扩挖以来,只经过“96·8”大洪水的考验,行洪后,发现四女寺至庆云闸区间,一般淤积厚度0.5-0.8±m;庆云至辛集区间,主槽断面淤积比较明显,据实测资料分析辛集闸上最大淤厚已达3-5.5±m,辛集至埕口区间的尾闾河段,主槽断面淤积已达50%—80%,最大淤厚已达5-5.5m,有的主槽断面已淤平,只得借助滩地行洪。河道入海尾闾淤积主要是由于修建防潮闸后,改变了自然潮汐运动条件:涨潮时,潮波挟带泥沙溯河道而上,在防潮闸下潮流停滞;落潮时,闸下水位降低,潮波流速减弱,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淀于闸下;再者,因多年来河道内天然入海径流几乎没有,造成河道尾闾;只淤不冲,淤积量逐年增加,致使过水能力严重降低。

1.2 障碍物阻水

河道阻水物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既有原业处理未果的原因,也有新增加的河障。近年来,人们把河道和滩地作为正常的土地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在河滩地内种植高杆作物,栽种成片果园、林木,或在行满期人河道滩地上建房、筑渠、修筑道路、乱堆乱放柴草垛等,河道阻水物增多,直接影响了过水能力。原设计河道的糙率系数大都选用0.025-0.033,经过“96·8”大洪水实际过水能力计算,一般都在0.05-0.5之间,个别段已接近1.0。因此,实际行洪能力比设计降低了30~40%,实测水位比设计水位抬高0.5~1.5±m。“96·8”子牙新河行洪1 600 m3/s的水位,相当于原来4 000 m3/s水位;漳卫新河行洪

1 500 m3/s的水位,相当于原来3 000~5 000 m3/s的水位。虽然每年汛前都要求清障,实际上总是做的不彻底。“96.8”行洪期间,子牙新河、漳卫新河滩地上的柴草垛整堆漂流,有的挂在闸、桥墩上和桥栏杆上、树上,形成了挡水坝,严重影响了洪水下泄和闸、桥的安全。

1.3 水文地质环境恶化

由于地下水的连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土壤层因弹性释水后产生收缩,引发了大面积的地面下沉。而这种地面下沉在平面上不均匀,使局部河段堤顶高程随地面下沉而降低。2000年“引黄济津”期间,南运河流量72m3/s时,市区段水位与设计120m3/s时的水位相同,河道行洪能力仅为原设计的60%。另外,现有防洪工程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堤防工程老化,且年久失修,经过30多年的雨淋车轧,堤顶普遍下降0.3-0.5m,严重的下降1.5-2.0m。子牙新河大堤风化剥蚀严重,大提普遍降低0.5-0.8m,局部降低1m以上,也严重影响了河道原设计过水能力。

2 治理措施及建议

对“96·8”大洪水及“引黄济津”暴露出的河道过水能力明显降低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恢复各河道行洪能力,今后才能确保行洪安全,使河道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2.1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管理河道

使河道管理走向法治化管理的轨道,一是建立河道执法队伍,给河道管理人员配发水政监察证,持证上网,执法工作规范化。二是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理论及办案程序培训,增强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执法工作水平。三是在执法过程中,对违犯国家水利法规,破坏河道工程设施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据《水法》、《防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四是执法要到位,坚决制止行洪河道滩地兴建任何违章建筑。通过严格执法,提高沿汇聚可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守法意识。

2.2 加大清障工作力度

大多数河道阻水障碍物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必须按照上述法律的有关规定,本着:“谁设障,谁清障”的原则,限期清除或加以改建。尤其是在汛前,该清除的必须清除。为此还应建立监督机制,保证清障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对各主要行洪河道,复核行洪能力,对淤积较严重的河段,要及时进行清淤处理。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清淤经费的支持;一方面要落实责任制,落实责任人,保证不出问题。另外,结合农

业结构的调整,在各河道滩地内,大力提倡种植苜蓿,尽快实现河道作物苜蓿化。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减少高杆农作物对河道行洪的阻力,确保行洪安全。

2.3 限制地下水开采

调整农业结构和工商产业结构,淘汰和限制耗水量大的产业,大力推广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建设引江、引黄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措施。目前应下大力气把地下水的开采系数控制在1.0,达到采补平衡,逐步实现水资源的持久永续利用,和《沧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目标,免除或减小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

2.4 整治河道,恢复河道防洪能力

河床淤积,过水断面缩小,纵坡变缓是影响河道防洪能力的主要原因,针对河床不同段的淤积程度,制定治淤方案并加以实施。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河道改变了原有的流势,努力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力争在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利益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稳定河道的流势。目前,清淤是改善和解决河床淤积、改善泄流条件,恢复河道防洪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2.5 加强堤防工程管理

堤防是确保行洪安全的屏障,对堤防要经常进行检查、检测,堤防断面小的地方进行加高培厚,堤防密实度低的堤段进行灌浆处理,消除堤防隐患。同时应加强堤防经常化,植树种草不仅具有固土、防风蚀、防冲刷作用,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应大力提倡。为保证管理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有正常的经费保障。

2.6 开展防治河床淤积研究

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篇4

我市各类水利工程遭受了8号“莫拉克”台风的袭击,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为了切实做好防汛防旱工作,确保我市各类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根据省、市防指《关于开展水利工程汛前大检查的通知》(苏防3号、盐市防3号)要求,我局迅速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利工程汛前大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汛前检查总结

1、认真落实了汛前检查责任制

今年春节过后根据市防指的要求,2月20日我市以大防指1号下发了《关于开展水利工程汛前大检查的通知》文件,并成立了水利工程汛前检查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分别对内地、沿海、城市水利设施进行汛前大检查。同时结合冬春水利农田工作,对各镇的圩堤加固,河道疏浚及配套建筑物的建设进行逐一检查。各镇、各单位按防汛工作责任制的要求,相应落实汛前检查责任制,明确各项工程检查的行政和技术责任人。检查结束后,由行政和技术责任人签字,切实落实以行政首长制为重点的防汛防旱责任制。

2、抓水利工程建设,确保汛期发挥效益

一是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全市水利建设总投入2.5亿元,完成总土方1212万方,其中中沟以上土方739万方,整治市镇河道60条、村庄河塘74个、小沟4887条,清理大中沟河603条,修筑圩堤85公里,配套建设各类水工建筑物542座。在西部低洼易涝地区配套建设苏ii泵站29座,20寸排灌泵站6座,圩口闸34座,涵洞5座。重点实施了竹港闸下移工程、中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二是进一步强化项目规划。编制完成了中小河流治理、泵站改造、水系调整、灌区建设等10多项可研初设报告和规划文本,切实增强了水利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进一步规范依法治水。创新水法宣传方式,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大了水政执法力度,协调水事纠纷16起,立案查处水事违法案件4起,强制执行1起。制订出台了《市城市河道管理实施细则》、《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四是重大工程争取和推进取得突破。重点抓了川东港闸下移、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堤东灌区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王港河上游治理等项目的规划上报及工程实施,为我市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狠抓防汛物资管理和河道清障工作

我市共储备编织袋50万只,毛竹1100支,树棍6万根,铁丝6112公斤,抢排泵425台,潜水泵21台。对抢险物资实行专库储存、专人保管。去年汛后,对库存物资进行细致的盘点,潜水泵、抢排泵全部维修保养一遍,对部分超过保存年限的编织袋进行了销毁,并及时补充库存,保证防汛物资满足供应。同时我市还组建了11个堤防抢险队,计2200人,内地共组建420个抢险队,计13473人,提高了防汛抢险队伍的应急能力。春节以来,水政监察大队多次出动水政监察艇在通榆河、斗龙港、王港河、川东港、干河等市属骨干河道上巡逻检查。各镇、各有关单位也抓紧开展汛前清障工作,目前市属骨干河道和大中沟的设障情况已登记造册,并制定了清障计划。5月下旬我市将组织水政、渔政、公安、水产等部门进行联合清障,确保汛期无障碍。

4、狠抓防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防汛水平。

为保证“四情”及时传达,我市将继续升级改造防汛决策支持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汛期实时监控系统,完善pda掌上决策平台、防汛ota平台。同时对防汛指挥中心机房、测报基站设备进行维修、维护,保障水情信息传输无故障。

5、狠抓防汛急办工程,确保汛期发挥效益。

一是抓好沿海挡潮闸和内地节制闸的机电设备维修保养。二是对竹港、川东下游港堤雨淋沟进行整修,并落实巡查制度,每周巡查三次,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处理。三是要求对城市防洪工程进行保养、调试。四是对四卯酉闸上下游冲塘进行除险加固。五是抓沿海港道清淤工作,我们根据水情变化,适时利用上下游闸水位差,用机船拖淤,保证港道不淤死。

6、修订了防汛预案

我们根据多年的防汛经验和防汛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汛前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市局要求,近期组织专家技术人员修订了《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市防台预案》、《市水利工程调度预案》、《市城市防洪预案》、《市防洪排涝预案》、《市抗旱预案》和各生命线工程防洪抗旱预案,所订预案力求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

二、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我市虽然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水利工程在历次防汛防旱中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是,现有的水利工程体系仍没有达到抗御特大洪涝灾害的标准要求。主要表现在:

1、四卯酉闸下游冲塘险情依然存在。

四卯酉闸下游冲塘位于防冲槽下游25米,顺水流长95米,垂直水流长70米,最深处底高程-9.5米。由于该冲塘的存在,目前只能通过控制开闸,降低过闸水流流速等措施,来保障闸身安全,严重制约该闸泄洪能力,在汛期,在需进行紧急排涝时,不能进行大开大排,增加了该流域的滞涝时间。该冲塘已严重影响该闸的安全运行,并成为我市防汛工作的心头之患。

2、沿海港道淤积严重。

由于我市处于淤长型海岸,闸下港道易淤难冲,港道淤积严重。根据多年观测,近期至汛前受上游来水减少和 农业用水高峰双重影响,我市王港闸、四卯酉闸和三里闸下港道,将严重回淤,受潮汐影响,严重时每天会淤积10厘米以上,为冲淤保港,我市每年在汛前投入的经费达100多万元。

三、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1、继续抓汛前检查和整改工作。我们将进一步查找薄弱环节,消除影响安全度汛的隐患。

2、抓好在建工程建设。一是抓好竹港闸、川东闸下移工程;二是抓好四卯酉闸填塘工程,确保汛期安全度汛。

3、继续抓好河道清淤清障工作。我市内河淤积相当严重,要抓住目前有利时机加大河道清淤清杂力度。同时清除县属以上骨干河道中的鱼罾、鱼簖等障碍物。

4、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在防大汛的同时,要牢固树立防大旱的意识,做到科学调水、计划用水。

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篇5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水生态综合整治的意见》,现就全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对全区978条村级及村级以上河道(湖、荡)全面实施全方位、高标准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通过3~4年的努力,使我区河道水质稳定达标,河容河貌生态美观,为建设和谐宜人新锡山奠定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基础。

二、整治范围和实施主体

(一)整治范围

全区978条村级及村级以上河道(湖、荡),总长约875公里,水域总面积28.9平方公里。其中:省级河道1条计7公里;市级河道19条计146公里;区级河道17条计82公里;镇级河道147条计314公里;村级河道794条计326公里。重点突出影响水域功能区考核断面水质的河道、重点河湖、居民集居区河道以及主干道路和重要公共场所旁有碍观瞻的河道、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河道。

(二)实施主体

区级及区级以上河道由区水农局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全力配合;镇村级河道由各镇(街道)组织实施,区相关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

三、整治内容及整治标准

本实施意见所指河道综合整治是指在兼顾保障防洪、排涝、灌溉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同时,突出生态和美观的理念,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包括河底、河坡、河岸及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综合整治,具体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排污口封堵

对河道(湖、荡)两侧的工业企业排污口(包括企业生活污水排污口)、畜牧养殖场排污口、居民小区(农村住宅)生活污水排污口及雨污混合排污口逐条、逐个进行普查登记,建立档案台帐,经河长审核签字后上报排污口数量,并严格杜绝虚报、漏报。同时,在落实污水接管等处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封堵,雨污混合排污口在雨污分流后,留足一定数量的雨水口,确保区域排水安全。

排污口封堵(包括区级及区级以上河道)实行属地负责制,区相关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

(二)河道清淤

按照先截污后清淤和截污一条清淤一条的原则,利用3~4年时间对全区尚未清淤或需再次清淤的河道(湖、荡)进行清淤疏浚一遍。原则上采用“干河”清淤的方式,以确保清淤彻底和干净。

(三)河容河貌整治

对河道中的定置渔具、住家船和河坡河岸垃圾、粪坑、乱垦乱种、杂乱堆积物、构筑物、畜禽养殖点、沿河豆腐作坊、废品收购点进行全面突击整治和清除;对沿河有污染河道水质、有碍河容河貌的其他现象同步进行整治。

河容河貌整治(包括区级及区级以上河道)实行属地负责制,区相关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

(四)护岸建设及河岸绿化

护岸建设应本着生态、美观、经济的原则,对自然条件好的河段以建设生态型护岸为主,尽量不建硬质护岸;对防汛排涝和水土流失等有要求的河段,可以建设木桩或硬质护岸。河岸应尽可能多地进行绿化,一般区级及区级以上河道两侧各10米、镇级河道两侧各5米需进行绿化,村级河道两侧适当绿化。有条件的河道可建设一些便于居民休闲观赏的水景观。

(五)河道长效管理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由区水利等相关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移交相关单位进行长效保洁管理。

长效保洁管理(包括区级及区级以上河道)实行属地管理,区城管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

四、区级补贴标准和拨付办法

(一)补贴标准

为更好更快地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区财政将对镇村级河道综合整治实施补贴(云林街道、厚桥街道和安镇街道除外),补贴标准暂定为:镇级河道每公里补贴20万元;村级河道每公里补贴10万元。单纯河道河塘清淤补贴办法仍按原规定:村级水面每亩补贴1000元,镇级水面每亩补贴1500元。

(二)拨付办法

为确保工程投资安全运作并取得最大效益,河道综合整治区级补贴资金实行“二期(建成期和长效管理巩固期)三段拨付法”,在竣工后二年内结清:工程建成后经竣工验收合格拨付50%;一年后经初次验收运行正常,拨付25%;第二年经再次验收运行正常,拨付余下的25%。工程在二年长效管理巩固期内如不能运行正常或出现重大质量问题,则取消区级财政补贴。

五、2009年重点整治任务

2009年河道综合整治的重点有二个方面:一是庙桥、夏家塘、钓渚大桥、陈墅大桥、万安桥、长征桥、宛山荡、嘉菱荡、鹅湖、荡口新桥、南清荡等11个水质监测断面所在的河道(见附件);二是排污口已全面封堵的河道(由各地上报并经区确认后纳入区级补贴范围)。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按照本实施意见以及锡山区全面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实施河长制管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实行属地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下的“河长制”管理,细化完善“一河一策”的综合整治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区相关部门要按照锡山区全面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中规定的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二)强化资金保障。区政府设立河道综合整治资金,专项用于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三)强化项目管理。按照“依法、规范、有序、高效”的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制、工程招标制、质量监理制、工程审计制、工程资料归档制和质量终身追究制,切实加强“质量、安全、工期、造价、文明”等五个方面的管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隐蔽工程质量监控,确保工程质量。围绕工期目标,细化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进度。强化工程审计,完善工程变更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强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四)强化督查验收。在锡山区全面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的组织体系框架内成立“河道综合整治考核验收组”,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

七、其他事项

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篇6

1福州西湖水体环境基本特征

1.1福州西湖环境特征

西湖的东北—北—西至西南为屏山、五凤、金牛等诸山环绕,东面和南面连接市区,汇水面积达7平方公里。西湖、左海公园水面(参见图1),清淤后水深1.5~2米(平均水深1.7米)。湖面总面积40.8公顷(西湖28.45公顷,左海11.82公顷,芳沁河0.53公顷),总库容约70万立方米。湖水流向为由北至南,其中南端出口处建闸门调节水位,直通白马河。近年来,省、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持续开展西湖的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1999~2001年,以大腹山生态引水工程启用,到2001年西湖清淤、截污、引水等大规模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标志着西湖进入继1986年综合整治之后的新一轮整治阶段。经过综合整治,西湖水体交换能力明显提高,水质也得到显著改善。近年来,西湖水质相对稳定,总体保持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平,2004、2005年仅总氮年均值超过V类标准,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媒体的高度重视。2008年根据市政府有关会议纪要精神,开展西湖综合整治,提出了“一年内西湖、左海的水质要进一步改善提高,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一级”的整治目标。即用一年的时间,西湖周边污染源的污水接管率达到80%,西湖主要水体水质指标在现在V类水的基础上提升一级,达到Ⅳ类水标准要求。

1.2西湖水质现状

福州西湖位于中心城区西北部,北接铜盘河、屏西河,西连梅峰河,南通白马河,周围有屏山、五凤山、大腹山和金牛山等诸山环绕。按照《福建省水环境监测技术规定》,福州市环境监测站每年均定期对西湖水质进行系统监测。

2001年西湖进行整治后,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明显降低;当年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标准,其中部分指标接近或达到Ⅳ类标准,湖水的色、味等感官性状指标也较为良好,水质改善显著。2002~2006年,西湖湖水感官性状指标良好,多数水质指标相对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Ⅳ-V类水平,仅个别指标如总氮呈缓慢上升趋势。2004年3月、2005年3月监测总氮浓度超过V类标准,造成当年西湖总氮年均值超标,导致西湖水质评为劣V类。跟踪监测表明,2005年下半年后,西湖水体中总氮浓度有所降低,基本保持在1.8mg/L左右,符合V类标准要求。根据2006-2007年对西湖的全面监测结果表明:除总氮、总磷、粪大肠菌群等3项指标处于地表水V类水平外,其余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要求。

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代表指标为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COD等)进行综合评价,目前西湖水质总体上为中营养化水平。

1.3西湖水体总氮、总磷水质指标分析

总氮(总磷)是有机氮(磷)和无机氮(磷)化物的总称,该指标反映水体含氮(磷)营养物质的含量。这一指标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针对湖、库水质首次引入的评价因子,作为水体营养程度的特征指标,表征湖、库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程度。判定水体是否发生富营养化,通常还得综合评价水体、底泥中总磷、总氮、有机物和相关微量元素指标以及气温、光照等环境条件,特别还要考虑水体的流动性。对于非湖、库类或水动力条件较好的河流水体水质,不评价总氮(磷)指标。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湖、库总氮(磷)规定的限值较严(分别为2mg/L、0.2mg/L),一般城市湖泊水体的总氮(磷)较难达标。如《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北京昆明湖、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武汉东湖、济南大明湖等名湖均因总氮超标,水质类别评为V类甚至劣V类。

福州西湖是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城市内湖,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造成西湖总氮(总磷)水平较高(见图2、图3)乃至超过V类标准的因素是:①从西湖上游来水中输入的氮。西湖的新鲜来水除降雨外,主要由大腹山泵站从闽江间断性取水补给,目前闽江原厝段水体中总氮浓度约在1.3~1.5mg/L,背景水平较高;西湖上游流域面积达7平方公里,初期雨水(初次阵雨、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带来的地表垃圾、泥土等富含总氮类污染物;西湖上游屏西河、铜盘河、梅峰河截污不彻底,每日有近万吨的污水间接排入西湖,其中,仅铜盘河沿岸就有68个污染源,每天约直排6000吨污水入河,也是造成西湖水体总氮升高的原因之一。②西湖景区面源污染不可忽视。如西湖公园景区内的点源,包括景区管理处、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约3000吨/日污水,污水已经采取埋地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但总氮指标还不能达到要求排入西湖。③引水工程在运行中有时候停水一段时间后再冲,在引水沿线河道积存的生活污水,携带入西湖后形成高浓度污染带,造成局部区域水质超标。④西湖引入闽江水中泥沙等悬浮物含量高,正常有30吨/日干污泥带入西湖(洪水季节,闽江水中悬浮物含量更高),其次,西湖汇水区7平方公里的初期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带入的泥沙及路面垃圾等污染物也富含沉淀物、悬浮物,特别是台风的暴雨,夹带的大量泥沙造成西湖北区水体的淤积。

总氮和总磷两项污染指标控制是福州西湖水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也是技术瓶颈所在。特别是全面截污之后,面源污染依然存在,本文主要探讨环保清淤、生态补水、循环流动、陆域净化、土地消纳、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术实际应用于西湖综合整治的可行性。

2福州西湖景观水体整治的目标

整治总目标:通过实施截污、生态补水、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现西湖(左海)水体城市景观和防洪排涝功能。

整治目标:经过一年整治,西湖周边污染源的污水接管率达到80%,西湖(左海)水体主要监测指标年均值达到地表水Ⅳ类(湖库型)水质标准。

整治技术路线:全面截污,环保清淤,生态补水,循环流动,陆域净化,土地消纳,生态修复,强化管理。

3周边污染源截污

3.1西湖北面铜盘河、屏西河周边污染源截污工程

西湖北面上游铜盘河、屏西河周边区域的污水管网建设,2006年完成屏西住宅小区约5000吨/日污水的接管;新一轮整治以西湖、左海周边及上游屏西河、铜盘河为重点,相关部门将对屏西河、铜盘河、西湖、左海周边违法建筑、违规中小餐馆、洗车业、夜市大排档等进行取缔、关停。西湖和左海公园沿湖道路内侧,不得开办餐饮业、洗车业,已开办的将全部取缔。对屏西河、铜盘河、西湖、左海所有单位污水排放进行集中管理。对西湖和左海周边以及屏西河沿岸的污水进行接驳,将污水全部引入污水处理厂。铜盘河沿岸考虑铺设污水管网,周边新建排污水量较大的小区、沿岸的餐饮业以及其它的污水也将进行管道接驳,避免直排入河。西湖公园景区内的点源排放的生活污水,推荐采取土地过滤吸收、植被净化、湿地处理等深度处理措施,氨氮、总磷得到进一步消减后排放;大力推广生态公厕,采用各种措施减少景区内部点源直排西湖的污水量乃至零排放。

3.2西湖西北面梅峰河、芳沁河周边污染源截污工程

梅峰河由西湖西北面汇入芳沁河末端,芳沁河末端同时和西湖西岸截污沟及西湖水体相连,当上游来水超过截污沟允许水位时,即超越水闸进入西湖;其次,当西湖水位较低时,梅峰河部分河水沿芳沁河呈南向北流动,因此,从目前水体水质状况来看,原梅峰河接纳了梅峰路周边的污水,由于梅峰河上游河段均已加盖,目前每小时约有500~1000吨污水排出。因而,对梅峰河、芳沁河的治理建议采取:其一,沿梅峰路和湖头街分别建设截污管道,把周边的污水接驳污水处理厂管网;其二,把芳沁园、左海御园等周边污水接驳污水厂管网(或就地处理达标排入芳沁河);其三,梅峰河在湖头街段设截污坝,将河水导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另行设立生物滤床处理设施加以处理;其四,芳沁河经适当清淤后,采取生物工程措施加以治理。

4环保清淤

评价一个水体自净化能力的好坏,底泥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有机物汇入西湖后,冬春两季由于水温较低呈淤积状态,伴随夏、秋季水温升高,底泥中有机物分解释放即造成水体水质不良影响,氮磷指标的上升。受初期雨水携带的泥沙影响(特别是暴雨带来的垃圾、泥沙尤为严重);其次,西湖上游截污不彻底,生活污水排入上游内河带入西湖的悬浮物较多,再者,引水工程抽取的闽江水含沙量高等综合影响,西湖水体淤积较为严重,整个湖区水位平均深度为1.5~1.8米左右(2001年西湖清淤设计水深为2米),特别是北侧湖区水深仅为0.8-1.5米左右。建议科学制定湖区清淤计划,采取环保生态清淤方法,重点清理西湖北部湖区的湖底面层淤泥,提高湖区深度和库容量,同时去除底泥的污染物含量,有效控制由于夏、秋季温度升高后,底泥中有机物分解释放对水体水质产生不良影响。重点清淤河段包括:梅峰河和芳沁河交汇处;屏西河、铜盘河和西湖北部汇水区;梅峰河和左海公园A区。上述3个区段均淤积严重,其中梅峰河、铜盘河、屏西河汇入西湖断面水质中含总磷、总氮均较高,超过或接近Ⅳ类水标准。为了保持西湖水体水质能够达到Ⅳ类标准,只有通过生态清淤,消减底泥中总氮总磷,保持水体容量,方能促进溶出物对水体水质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降低。

环保清淤是指引进高效的微生物菌种消减底泥中总氮、氨氮。但底泥中总磷的去除目前尚无良好的去除办法,只能通过相应配套的其它生态工程措施加以去除。可采用微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通过设置生态基培养系统,分阶段投入生物酶和微生物促生剂,进行微生物培养与驯化(即本地化适应性培育),进而筛选适合菌种发挥净化效能的水质、水文、温度等条件,促进水体微生物的繁殖和有机物循环降解能力,从而强化低泥中有机物的削减,产生生物膜和有机固形物,作为鱼类的食物,形成完善的生态链,从而达到水体水质改善的目标。

通过环保清淤之后的水体,水体中微生态环境将有明显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环保清淤研究成果的应用,能够减少西湖全面机械清淤工程量大、投资巨大的问题,经济效益明显;同时有利于保护西湖水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利于西湖生态景观功能保护,生态效应明显。

5生态补水和循环流动水动力改善

湖库中的污染物自净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等过程。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沉降等均属于物理过程,污染物的自净主要包含在输运、稀释等相关过程中。污染物自净的动力基础是由水体的动力要素提供。湖库水体中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其自净能力有较大差异,水动力条件好的水体其自净能力相对较强。同时,水动力要素还与污染物在水中的生化反应进程交互影响,进而通过生化反应过程影响到水体的自净能力。因此,水动力特性对水域纳污和自净的影响是敏感而又十分复杂的。

西湖是浅水型湖泊,已从大腹山引入闽江水作为西湖和左海公园水体的生态补水,引水量每秒6m3,每天运行20小时,每天补水量达40万吨,引水工程耗电量2万千瓦时,电费支出1万多元。西湖水体每天蒸发量约为5000吨,生态补水是非常关键,生态补水同时也有力地促进西湖水体水质的持续改善。①通过水文、水利调查监测,绘制出西湖水体地理、地貌结构图,特定段面水体流动流速;②建立西湖水体水动力模型,为西湖水体局部水体水自净扩散能力的改善提供基础理论依据;③深入研究水自净扩散能力的改善通过生态补水、回用生态滤床处理后的尾水和增加推流曝气设备来实现的可行性。④改变西湖单一的生态补水方式,特别是闽江引水将占用水资源,投入大量电费,同时还携带入大量的泥沙、有机物、总氮、总磷等。优化设计西湖水体生态补水量、运作方式和补水形式。

从西湖、芳沁河、梅峰河交汇处设泵站,将西湖的水经过生态工程处理后,沿芳沁河汇入左海D区,再汇入西湖北区,或直接经芳沁河汇入西湖北区;在左海公园与西湖北区交汇处设泵站,将左海公园D区的水经过生态工程处理后,汇入A区实现内部循环;从左海公园B区新建一条北南过水通道,促进C区水体流动性,C区新建一个过水水闸与梅峰河相连,适当补充梅峰河湖头街段生态流量;对左海公园和西湖水体水动力条件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优化布水点的设置及流量分配,解决局部区域流速过快对水生系统的破坏问题,对部分区域因水动力不足阻滞污染物的降解扩散,通过新建推流曝气设施,来提高水体水动力,水体自净能力。

6景观水体水质提升

西湖水体经铜盘河、屏西河从闽江生态补水每秒6m3,为有效拦截西湖进水中悬浮物(闽江引水带入的泥沙、初期雨水带入的汇水区域泥沙和沿河排放的污染物),减轻对西湖湖区淤积和水质的影响,建议在引水工程入湖口(北部湖区)设置沉淀区,采取水工设施减缓经沉淀区段的水流速度后,达到沉淀的目的;沉淀区污泥通过污泥泵,泵入湖心岛沉淀池,污泥经浓缩干化后转运出岛处理,从而减少西湖水体的淤积;其次,左海水体经铜盘河从闽江生态补水每秒1m3,应通过对左海A区的及时清淤来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梅峰河通过在湖头街段设截污坝,将河水导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另行设立生物滤床处理设施加以处理,可能产生的淤泥通过及时的清淤来解决。综上所述,通过设置沉淀清淤段,来解决西湖、左海、梅峰河等水体淤积问题,实现补水水质的全面提高。

7生态滤床技术与生态修复

西湖生态滤床生态净化系统建设,可利用左海公园及西湖公园的大片草地构建生态滤床系统,将整个湖区建成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工程处理单元,利用草地下方布设水下人工填料滤床,对湖水进行生化处理,并通过上方植被的植物固定、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效净化水质。植物固定单元可因地制宜建成生态植物园,具有景观、观赏、科教价值。生态滤床技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净化塘、曝气塘、水生植物塘、水产、水禽养殖塘和人工湿地等形成了由多条食物链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污水资源化的处理技术。

利用左海公园及西湖公园的大片草地构建生态床过滤系统,将整个湖区建成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工程处理单元(选址:左海公园内、省博物馆旁),利用草地下方布设水下人工填料滤床,对水体进行生化处理,并通过上方植被的植物固定、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效净化水质。

通过适当非投饵型生态放养大型水生动物鱼类(如:锦鲤、鲢鱼、鳙鱼、本土鲫鱼)等吸收湖内氮、磷等营养物质,加速湖区氮、磷的输出和增强湖区景观效果。在西湖的浅水区(如西湖北区入湖口处、左海A区等)种植水生植物,建设西湖环湖生态廊道。通过种植观赏性管状水生植物,在加强水质净化的同时,提高生态景观效果。

通过配套建设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入湖生态补水水质和有效提高西湖、左海水体自净能力,使西湖水体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生态滤床技术应用,能够解决景观用水水质提升的技术难题,特别是直接应用于西湖和内河水污染控制,景观水体的保护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为节约水资源,污染减排提供经济可行、技术可靠的途径。

8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全面规范西湖流域环境管理,严禁向库区丢弃生活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特别是加强水上旅游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在西湖周边新建破坏景观和可能造成湖区水体污染的建设项目;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全面实施污染源截污工程、生物治理工程、生态治理工程,政府环保部门加强对西湖水体水质监测监控;同时加大公众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保护西湖的环境意识。

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河道淤泥 地质环境 保护与治理恢复 累赘性 分析

引言

国家法律法规,都该是有针对性作出的,主管执行部门不能死搬教条,要调研具体情况,把握国家规定的实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虽然要求采矿企业,必须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才可以领取采矿许可证,但是就河道淤泥问题不适用,因为清淤的主体是水政部门,即使委托有关企业实施,依然不改变责任的主体。河道淤泥的受让人,从法定和约定上都没有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主体义务。目前,在使用河道制砖的地区,出现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让淤泥购买人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现象,文件有规定,确实是无可奈何,笔者在法律之间另辟蹊径,力求解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淤泥制砖企业的困扰,做了一些现实的分析和理论上的探讨。

1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淤泥来源和特性分析

1.1 河道淤泥来源

河道淤泥是综合物,通常是,雨水陈年累月的洗刷,陆地的粘土、泥沙等随着地表水流入河道,沉积起来;生活用水从化粪池等环境卫生设施中自然地源源不断的溢出,在河道里不断分解沉定;浮萍、莲藕等水生植物、鱼虾、贝壳类的河蚌等水生动物、以及微生物,尸体腐烂淤积,这些成因,就会形成了河道淤泥。

1.2 河道淤泥特性

河道淤泥,累积久了,就成为河道障碍物,会影响河道运输功能、蓄排水功能、生态环境环境功能,处理的办法就是清淤。但河道淤泥有这样的特性,包含丰富的有机物,可以用于农田复垦与施肥;又具有砖瓦用粘土的粘性,可以用于制砖;污染严重的呢,适宜于做公路底垫。总之,这些特性,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寻求淤泥的经济应用,从而降低清淤的成本。

2 河道淤泥清淤的责任主体与工程综合措旆

2.1 河道淤泥清淤的实施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河道清淤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各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是由各级水政主管部门牵头,农林、港务、交通、规划等部门参加,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规划,是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考虑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诸方面效应和效益。

2.2 河道清淤的工程综合措施

纵观具体河道清淤方案,都考虑了这样几个方面:

2.2.1 河道清理工程有计划按步骤实施,不要求河道清淤的速成和光洁,有利于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生长,达到治疗生态环境的效果。

2.2.2 清理河道工程结束不产生新的破坏,淤泥处置与相关规划相衔接,有淤泥用于做路、复垦、施肥、制砖等方面的方案。

2.2.3 河道清淤工程,包含防止踏方的护岸设计,选择本地自然生长成活快的植物,既能护坡,又能防冲刷,不仅起到了水土保持作用,还延长了河道淤积周期;等等;其内容包含了、且远广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是综合性工程。由此看来,河道清淤过程本身就是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过程。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累赘性成因

3.1 把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虚拟给不当的主体

执行地质环境保护方面规范是清淤工程主体的义务。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文),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为河道淤泥清理工程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应当的。所以实际工作中,河道淤泥清淤工程主体,应当就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实施主体,工程实施本身就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过程。淤泥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如果让购买或应用淤泥的主体在取购时候,再另行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累赘的,是把实施清淤的工程主体的义务复加给买方,把已经完成的义务,主观虚拟地假想给新的购买主体。

3.2 虚拟承担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被迫性

用淤泥制砖的砖瓦企业,必须领取采矿权许可证,才可以领取营业执照,才可以做其他一系列的活动。但根据国土资源部第44号部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才可以领取采矿权许可证。按上述,淤泥制砖企业,利用淤泥掺和煤渣或石灰制砖是个除废过程、废物再利用的过程,可以直接从国家购买淤泥,缴纳必要的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和作相应税赋即可。河道的清淤,已经由国家机构委托实施了,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已经得到相应完成了,为此,淤泥制砖企业编制行为不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而是迫于法律规范教条性应用所带来的无奈。

即使堆积淤泥临时性场地的环境恢复与治理,依法也应属于河道淤泥清淤工程实施主体的事情,如果让买方砖瓦企业来做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就有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的“谁破坏谁治理”原则。何况,只要原地貌不变地把淤泥取走,就达到了环境恢复与治理效果。至于是不是会破坏原貌,那是通过相关方合同约定就可以处理的事情,牵强附会的用编制“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来规制,无非是小题大做,是用国家强制取代合同约束,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当然,也可以通过矿管部门的监管和查处,使原貌得到恢复。例如,人人都有盗窃的可能。难道人人都要对公安部门提供不盗窃的保证书和缴纳保证金以约束自己吗?是不是也编制个什么自我控制方案呢?仓储性的堆积,按合同仓储物即淤泥取走,原貌就能再现。还有,任何企业在厂内堆积原料,是常有的事情,任何企业堆积原料都不得破坏土地原来的利用条件。砖瓦企业所堆积的原料是淤泥、粘土,在仓储用地利用的行政管理方面,不该由于原料的不同,搞企业歧视,让砖瓦企业无形地增加负担,是多么的不公平。

总之,让购买河道淤泥的砖瓦企业承担编制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义务,是虚拟的,是把被他人已经完成或必须完成的义务假想性地再次施与,无论是对河道、无论对是厂内外淤泥仓储用地而言,做“方案”都没有现实的和法律上的道理可言。厂内淤泥仓储用地恢复可以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合

同可以约定和控制。没必要像什么复杂工程似的,弄出个什么符合”国标”方案呢。简单地用合同约束和履行,就可以符合“国标”了。

4 去除淤泥制砖企业编制“方案”义务的方法

4.1 分析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机理

像煤矿、石油等一系列矿山的开采,对地质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力,具有负面性,对这些矿山采矿权的出让。必须按照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而河道淤泥的捞取与处置本身就是根据一定专业方案而实施的恢复治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行为,具有积极性、正面性。为此,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犹如给冬天的白雪增白,逻辑上是混乱的。国家已经花费疏浚的河道,其结果就是恢复和治理环境的过程,让淤泥制砖企业空洞无实际效果的去花费,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一切财富都是社会的。

4.2 做好调研及时向有权部门请示

淤泥制砖企业,如果想要取得采矿权,直接采挖砖瓦用粘土,那是需要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然后领取采矿许可证。一定的政府工程或政府审批的工程实施时,如果出现多余土方,那么国家可以直接出让,工程实施权利与采矿权耦合在一起了,是开发商、工程承包主体的权利,这种耦合现象,是不需要进行再次作采矿权许可的。购买淤泥的行为,与采矿权实施行为是迥然不同的两码事,不需要凭采矿许可证而进行,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个自由缝隙,根据法理,无采矿许可证,只要能参与竟买到砖瓦用淤泥,可以照常营业。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不领取采矿许可证,按道理不会影响淤泥制砖企业的正常运行,那样,如果把砖瓦企业视同污水处理厂一样,当成污泥处理厂,也不无道理。但是,事实上,工商部门会不考虑这些情况的,认死理,无采矿许可证,就不发放或不年检营业执照。

这样的调研结果,可以请示两个问题。(1)新兴无采矿许可证的淤泥砖瓦企业,参照污染处理厂那样予以管理,是否可以确认这样的企业存在,是否可以用相应的法律新套路予以管理。(2)使用河道淤泥制砖的企业,是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原意,对拟购买的淤泥不再另起灶炉的搞一套累赘性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结论

河道清淤监理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粘土资源;整合新途径;探索;实践

导语

平原取土制砖越来越受到客观状况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随着工业经济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对制砖用土的需求量成倍加大,而实际供有量在枯竭,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制约,因此,探索整合砖瓦用粘土新途径,冲破砖瓦企业资源利用需求瓶颈,为经济工程建设带来曙光,本了些探索性思考。

1 粘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1 传统砖瓦企业发展旧模式与现实的矛盾

据当地土地行政部门的统计,2000年底海安县有各类非法生产的小立窑、小土窑70家,18门以上轮窑51家。这些小立窑、小土窑就近非法取土,有些企业不按可开采标准破坏性地过度深挖,深坑多达2-4米不等,再行复垦恢复成本大,而且往往用城市垃圾填埋,改变了地下水流场,形成新的深层地下水污染源,时有矛盾纠纷发生,上访不断,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企业发展的旧模式是依靠破坏耕地,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大量消耗农田粘土矿产资源来获取相对高额利润,不但产生现实的权属利益纠纷,而且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

1.2 砖瓦企业状况及其解决用土问题的迫切性

海安县地处平原地区,高程较低,地势平坦,砖瓦企业大多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从那时起,短短20年,水利河道建设工程形成的两侧高围地早已消耗殆尽,接着通过“农田高垛平改”的方式获取粘土资源,有的在耕地甚至在基本农田里开采,存在“多、小、散、乱”现象。连续实施关窑压减关闭政策后,海安持证轮窑45座,截止2010年底,压减为36座,每年消耗粘土资源250万吨左右,不含外购粘土。而粘土资源采矿权市场供应量将越来越紧张,这种供需矛盾空前突出的现实带来了逆向效益,表现为三个明显“加大”:粘土资源量保障难度加大,环境污染压力加大,采挖粘土成本加大。为此,解决粘土资源短缺的“瓶颈”问题越来越迫切。

2 整合砖瓦用粘土的现实措施与成效

2.1 落实规划,整合砖瓦用粘土的利用主体

2.1.1 取缔“两小窑”,阻断违法开采根源

从2002年起,海安用两年时间在全县展开了一场声势较大的平窑复耕行动。到2005年止,全县共拆除已有或在建的小土窑、小立窑70座,复垦窑基1500多亩,较好地规范了窑业生产秩序,保护了耕地。

2.1.2 关闭“限产窑”,控制砖瓦企业数量

整顿和规范工作开展以来,2008年起,海安县继续把窑业整治向纵深推进,实施第二轮关闭。“十一五”期间关闭18门以上持证砖瓦企业17家。通过采取项目置换、经济补偿、政策扶持等手段,妥善解决关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业主关闭窑厂的积极性。主要措施有:

(1)抬高准入门槛。有计划地提高粘土出让价格,控制粘土资源市场投入总量,增加砖瓦企业生产成本,缩小砖瓦利润空间,迫使砖瓦企业主动转产。

(2)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出台《海安县砖瓦窑企业压减关闭规划》和《海安县砖瓦窑压减关闭实施办法》,明确了砖瓦窑整治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县砖瓦窑仅保留18家;同时健全组织机构,为推进砖瓦窑整治提供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

(3)落实资金保障。通过政府拨款、砖瓦企业互助、窑厂关闭拆除后土地盘活收益等组合措施,对关闭砖瓦企业实施补偿,保证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4)强化部门联动。建立砖瓦窑压减关闭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国土、安监、工商、环保、监察、供电等部门力量,强化监管职责,同时充分调动各镇关窑的积极性,联合推进。

(5)严格考核奖惩。将砖瓦窑压减关闭工作纳入各镇政府综合考核,未完成砖瓦企业关闭任务的镇,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当年度不得评优评先。县政府与镇政府签订砖瓦窑压减关闭目标责任书,并由县效能监察中心跟踪督查。仅2010年,全县关闭持证砖瓦窑6座,盘活窑厂存量土地近400亩。

2.2 整合粘土开采行为,开采由杂乱无序到规划有序

为了解决粘土资源粗放开采、乱采滥挖的问题,海安县从2004年开始,按照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着手培育建立采矿权市场,制订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分了禁采区和可开采区,并逐年下达粘土开采计划,对禁采区的砖瓦企业限期关停或转行,对可采区的资源储量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实现动态化管理。实现了粘土资源由无序开采到规划开采、由“随行就市”到有计划调控、由行政审批到市场运作的转变。至2006年底,全县粘土资源全部走向市场公开化。2010年底已经建成网络电子交易平台,并制定了粘土采矿权出让和转让交易规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矿业权进场交易规则体系,全部实行粘土采矿权出让网上挂牌交易。2004年―2010年全县共出让粘土矿产资源359宗,出让资源292.4万吨,实现价款149.9万。

2.3 整合粘土供应渠道,由农田取土到水下捞淤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土源短缺、水源不畅的问题,鼓励砖瓦企业参加内河疏浚,把砖瓦窑企业取土与农村水利建设、农田土地平整和农村环境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严禁所谓“农田高垛平改”取土;严禁城市规划区取土;严禁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海安县编制了河道淤泥制砖专项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以加强河道清淤制砖规划实施管理。调研、制定、并由县政府出台了政策文件,全面停止砖瓦企业在农田取土的审批,全面推进窑业取土与农村小型水利结合工作,采取免征营业税、实行电价优惠、提供服务绿色通道等措施,推进砖瓦企业向水中取土,为引导砖瓦企业实现淤泥制砖产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4 整合粘土利用方式,实现由粘土制砖到淤泥制砖的转变

淤泥制砖是将河道中沉积的淤泥,通过捞淤、除杂、风干等技术处理后,进行二次利用,变废为宝。因其成本较低,又不影响砖瓦质量,现已逐步被窑业主所认可,并为消费者所接受。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推广河道清淤制砖产业化路子,把砖瓦企业自主自发捞淤制砖,向政府规划、专业清淤、企业使用产业化模式上引导。海安县国土局采取示范带动、技术推动、政策拉动、整体联动“四轮驱动”的办法,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河道淤泥制砖的产业化路子。同时组织开展淤泥制砖适用方法思考,通过除杂程序、高围筑土缩短风干晾晒周期的方式,攻克了全淤泥烧结多孔砖的技术难题。

全县现已建立18支专业清淤队伍,装备挖泥船18条,运泥船50多条,在农村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门路。目前,全县窑业制砖淤泥使用率已达到90%以上。海安推广河道淤泥制砖实现资源利用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统一,2006年以来,每年使1000多亩农田免遭挖损(以挖深1.5米计算),同时为政府节约水利经费投入。河道淤泥制砖产业化 “海安模式”为全省淤泥制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示范成果,得到了省市经贸、国土、墙改等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也被周边县市政府、国土等部门所重视,扬州、江都、高邮、镇江、兴化等市县领导先后来考察和效仿。

2.5 整合粘土监管方法,实现由单一监管到全面监管的转变

海安县实施粘土矿开采、使用全面监管,做到依法履职闸门紧、包区监管全程到位。为维护正常规范的矿业秩序,提高矿产资源监管水平,不断丰富南通市首次提出的“片警式”监管之内涵,实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并轨监管。按照“分层级、包区域、定人员”的原则,健全了县、镇、村、组、农户五级监管网络,矿产资源由“一家管”变为“大家管”。县局完善了包括砖瓦企业粘土使用、生产情况、取购土情况等内容的“片警式”监管台账,国土所定期现场验收,推行外购黏土登记备案制度,砖瓦企业年初申报外购计划,购土前到国土所申请登记,购土中国土所人员现场核查购土情况。在砖瓦企业制砖用粘土矿上做到“三个措施到位”,严把“三关”。

三个措施到位。一对一“片警式”管理到位。各国土资源所建立土管、矿管双岗制,对砖瓦企业实行“一对一”管理,全面落实全员包干责任制,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砖瓦企业用土监管到位。各砖瓦企业建立采矿管理动态台账,由包干责任人负责核实砖瓦企业月生产量、月用土量、月取土情况,认真填写台账,对砖瓦企业不能说明制砖用土来源的,一律视为非法取土。矿产资源动态巡查到位。建立矿产资源动态巡查制度,各国土资源所对本辖区划片包干巡查,每月巡查不少于4次,包干管理员对砖瓦企业明查与暗访每月不少于6次,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严把“三关”。批前早介入。年初,各砖瓦企业申报全年的制砖用粘土矿计划,国土资源所及早介入,协同砖瓦企业制定全年取土、购土、地点、数量,计划一经确定,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所主动服务,监督上市。批中严审批。县国土资源局严把政策关,严禁农田取土,砖瓦企业所需粘土矿全部从水下获取,对不符合政策的土源和不符合各镇编制的淤泥制砖规划的,不批准上市。批后重监管。全县实行矿产资源开采挂牌公示制度。各国土资源所严格监督砖瓦企业按照挂牌上市批准的地点、数量开采,开采结束,由国土和水利部门进行联合验收,确保河道疏竣清淤的标准和质量。

3 结论

整合砖瓦用粘土利用,是个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包括利用主体的整合、利用行为的整合、土源规划的整合、管理部门职能的整合、管理政策的整合、淤泥(粘土)资源适用技术的整合,只有如此的整合措施到位,才能破解砖瓦用粘土利用的瓶颈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保证好资源供应、保障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雄标.严良等.我国资源型企业资源效率管理行为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2]吕丹.环境资源配置优化中的公共政策创新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周忠勤,男,1962-,江苏海安人,大学本科毕业,海安县砖瓦窑压减关闭协会秘书长,经济师,从事矿产资源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

上一篇:软件项目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电厂锅炉监理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