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9 18:42:07

微课研修总结

微课研修总结篇1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带来一种学教方式的全新变革.要想更好地利用它,就必须全面认识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属于课程序列,从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属于课程实施与评价.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1].因此,使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了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性质,即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了.而微课,只是微课程配套资源之一[2].除了微课视频之外,还有微教案、微练习、学习任务单等配套资源.

目前,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高中阶段对选修课没有进行具体的考查,在选修课堂中仅仅是形式上的存在,还是没有逃脱高考这个“指挥棒”,因此选修课程经常被必修化.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补充、延伸的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出来,不能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达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另外,在国家课程资源的配套中,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不到位,不能及时地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开发的微课程《椭圆》主要是想把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运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结合课程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特点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2微课程《椭圆》介绍

2.1课程的定位

镇海中学知识拓展类选修课课程《椭圆》由我校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沈虎跃老师和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名师、教研组长周海军老师策划顶层设计,莫芬利、杨威、朱寒杰、张义斌四位老师共同开发完成.

椭圆是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初步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解析法后,深化这一重要思想的又一重要载体.同时,椭圆作为三大圆锥曲线中第一类接触的曲线,它能够为后面双曲线、抛物线的学习提供性质类比的基础和解题方法的借鉴,因此学好椭圆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以人教版21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导向,以突出方法和数学思想为主线,以满足和发展学生兴趣为依据,结合高考热点问题、典型解决方法和重要命题背景,针对镇海中学学生特点,本着提升学生认识水平和提高数学素养的原则,从椭圆的基础知识、热点问题解决方法、拓展知识背景介绍三个方面,选取与椭圆相关的知识内容编写而成.配套有教学视频、教学任务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课后练习(附答案),课件方便学生课上互相交流、课后巩固提高,教学视频可以方便学生多次观看、内化巩固.

2.2课程的内容

微课程《椭圆》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讲,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学习.其中,《基础篇》(第1-5讲)主要以椭圆的方程和几何性质为切入点,涵盖定义、方程、几何性质、离心率、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等五大内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是课本和高考考查的基本知识;《方法篇》(第6―12讲)主要以椭圆中的焦点三角形问题、中点弦问题、焦点弦问题、定点问题、定值问题、最值问题、轨迹问题等七大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引领,突出解析法这一重要方法和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拓展篇》(第13-18讲)主要以课本中的习题例题或阅读材料为出发点扩大学生视野,内容包括椭圆的再认识、椭圆与圆的变换、椭圆的第二定义、椭圆的参数方程、椭圆的光学性质、椭圆中的极点极线,希望从新的高度和角度加深对椭圆性质的理解.课程选题都源自高考考题或经典例题,通过剖析题目背景、探究解决方法、挖掘背后联系,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为学习后续圆锥曲线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课程的特色

在前期开发及实施的基础上,我们不断积累和修改完善课程讲义、教学设计,又加入了教学微视频、学习任务单、课后微练习等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素材.突出课程目标和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健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形成了具有镇海中学特色、学生学有成效、促进教师专业迅速成长的精品选修课程.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注重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相结合;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注重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相结合;注重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注重视频讲解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注重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注重自我评价和练习评价相结合.

在镇海中学邀请的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的教授对我们开发的选修课的点评中说道:“该课程设置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科学有效,符合学生实际.内容编排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内在逻辑.内容充实,呈现多样,有文本,有图片、有表格、有课件,有视频.有利于学生自学.内容选取既立足教材优势又弥补教材不足.知识总结归纳细致,富有探究性.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3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是初次尝试,所以无论是前期的课程规划设置,还是后期的视频录制、课程实施等均遇到了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

3.1微课程规划设计时“度”的把握

大家都知道选修课程是必修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或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或旨在培育学生专业兴趣、拓宽学科视野、提高探究能力,或旨在让学生感受学科的发展方向.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目的,其前提都是通过教师提前对选修课课程的设计即课程纲要的规划来总领,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来体现.因此,课题选择的“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由于选修课的教材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既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围绕着课程纲要,确定什么课题来体现所要表达的数学思想或方法是每一个开发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初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而这个选择的“度”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好好斟酌的[3].

3.2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微课程的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而高中数学常规课的课堂容量都较大,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创新,需要不受平时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同时微课堂上必须有清晰的知识脉络,呈现过程设计的新颖巧妙;必须有到位的教与学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必须有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用较小的时间产生最好的效果.因此在录制关键的微视频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是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ppt视频还是用e板会微课大师完整呈现教学思维过程等等,都需要全面的考量.

3.3微课程视频的录制方式

在开发的过程中,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要载体,视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微课录制有多种类型,我们采用的“录屏式微课”是比较方便快捷、成本低、使用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它表现力和可操作性非常强.常用的软件除了电脑中常备的一些软件外,还有“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简称CS)和e板会微课大师软件.有的课我们采用的是录屏加动画演示的呈现方式,有的课采用边讲边写的录屏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由于制作微课视频对教师的语言要求较高,因此在录制过程中需要反复斟酌,尽量避免出现废话、重复的话,追求一气呵成.据老师反应,一般情况下一个短短的十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在备好课的前提下,录制和编辑的时间前前后后超过4个小时!

3.4课程二次评价体系的完善

通过实施后反馈,该课程教学视频制作精良、讲解易懂、课件教案齐全、课后补充作业难度适中、答案详细,不仅适合学生选修课学习,更加适合学生课后自学巩固.老师普遍认为,对于成绩优异的同学,该课程不受课时限制,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教学课件、完成课后练习的方式即掌握该十八讲内容;但是相对于成绩较为薄弱的学生,由于该课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适合学生课后多次观看教学视频,内化主要教学思想、巩固解题思想方法,也可以减少教师课后辅导的时间、减轻辅导的压力.但实际上,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部分同学没有条件二次观看,即使多次观看了,但是课后的练习没有改变,或者说没有更多的可用的检测学习成果的练习来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学习效果难免打折扣.4对于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思考和收获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事物很多教师对其概念界定还不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其应用方式也还处于探索与实践之中.但是,这种不完善又给我们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和探索的舞台.

4.1微课程开发的过程是重新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学习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4].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认识.认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自我的优点,在开发尤其是视频录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制作的视频更加精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2微课程和学科教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传统的学科教学充分发挥了其教育属性,在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在教学方式上,微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它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互动交流、提问研讨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本、观看视频讲解、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检测,也有老师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再大家看视频对照、最后练习评价的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微课程与学科教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携手教改的一对“好朋友”.

4.3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方式是多样的

选择适当的课型适当的内容进行微视频教学是有必要的,由于微课程本身时间长度的限制,当面对具有较复杂逻辑体系的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会逊于具有较大容量的学科教学这一方式.因此,结构简单、简明易了的知识可以大胆地使用微课程,而内部结构复杂不易阐述明白的知识,就不宜采用微课程的形式.这就需要一线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微课顺应时展而生,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潮流,相信高品质的数学微课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需要,促进高效的学习模式,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实践的能力,可以说,“微课”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马九克.微课程及微课程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9):14-15

[3]杨威.小议知识拓展类选修课课程开发开设的“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7):17-18

微课研修总结篇2

上世纪90 年代,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对美国经济学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Siegfried et. al. ,1991)。[1]该调研指出美国经济学项目的改变仅在于对学生数学和技术层面训练的加深,而这些训练却未必能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方法发现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调研认为当时的经济学教育并未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理性探寻真知的思想习惯的目标。Neilson(2010) 遗憾地指出,[2]尽管距调研已有20 年之久,Siegfried et. al. (1991)所指出的问题并未在美国经济学教育界得到根本的改变。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对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的反思之声日盛,较为有特色的是2009 年10 月成立的新经济思维机构。该机构将经济学教育改革列为重点项目之一,并资助了2013 年的经济学公开课程计划。该项目汇集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学者,共同探讨与改革本科生经济学教育,以期使经济学教育贴近现实,且兼具包容性与复杂性。

反观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虽然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教育模式,我国经济学教育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却少有学者对西方经济学教育进行深入反思或关注西方自身的反思与批判( 张世春,2004[3];李俊慧,2012[4])。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于经济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介绍西方经济学教育或对比中外经济学教育(王红(2005),[5]王淑梅、赵鑫和纪流河(2010),[6]丁刚和罗暖(2010),[7]齐晓辉(2011),[8]张文龙和余锦龙(2011),[9]高越(2012),[10]刘汉宾(2013)[11]等);二是基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现状探讨我国经济学教育本土化或改革( 李冬艳(2011),[12]程远(2012),[13]马先标(2012),[14]姬超和颜玮(2013)[15]等)。其中,较多文章仅为对国外经济学教育正面的概括性介绍,缺乏微观层面的调研或数据支撑,并且,对于经济学本土化的探讨主要涉及使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现状进行分析,而非对其理论适用性的探讨。简言之,相对于学习西方教育的思潮,我国学者对西方经济学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之声式微。

由是可见,我国经济学教育界尚缺乏对经济学教育现状的有效评估,以及对国外经济学教育者的反思与批判的有益思索。鉴于评估与思索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之上,我们对我国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调研,以弥补国内此类文献的缺失。具体而言,课程结构包括专业学分安排和课程设置两方面,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三类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定性课程。之所以未涉及数学和计量类课程内容的调研,是因为其内容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在调研中,我们力求避免价值判断,以期客观地反映我国经济学专业的教育现状。

因我国高校众多,本调研选择了985 或/和211 大学中的十二所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调研专业仅限于经济学专业,其他授予经济学学位的专业不在调研范围之内。从统计意义上看,虽然所选大学相对于全国整体的经济学本科教育样本较少,但通过这些大学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学教育一般现状,做为评估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有益起点。调研资料皆来源于各高校近三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20]-[31]

在这十二所高校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皆按经济学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可在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选择经济学作为专业方向。如南京大学的学生可在第一学年末从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和国际贸易五个专业中填报专业志愿。清华大学仅设置了经济与金融专业,并无单独的经济学专业,因此,我们将选择其专业中的经济学部分作为代表进行调研。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皆设置两个经济学项目,武汉大学设置了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基地班;复旦大学设立了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方向专业;厦门大学设置了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本科国际班。我们对这三所高校所开设的两个项目都进行了考察,因此本调研共涉及15 个经济学项目。

二、课程结构

(一)学分安排

各高校都对学生获得经济学学位设定了最低学分要求。为了便于学分对比,我们将各高校所设置的课程分为通识类/公共基础类课程、学科大类/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方向性/核心课程、专业与跨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类教学五类。表1 列出了各高校对不同类别课程的学分要求。大部分学校将数学类课程列为学科或专业基础课程,有些高校将其设置为通识类/公共基础类课程。在表1 中,我们用括号注明其通识类/公共基础类课程中所包含的数学学分。

十二所高校要求的学位学分均值为155. 5 学分(标准差为14. 2)。对获得学位总学分要求最高的是吉林大学;最低的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国际班)。除去实践类教学的学分,课堂教学学分的均值为142. 7 学分(标准差为10. 2)。对课堂教学学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最低的是厦门大学(经济学国际班)。

各高校对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数学课程)和选修课程(包括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安排存在较大差异。对专业必修课程学分要求最高的是浙江大学;最低的是武汉大学。对专业选修课程学分要求最高的是武汉大学;最低的是厦门大学(经济学)。必修与选修课程学分要求的差异可反映出不同高校的学生安排自身课程结构的自由程度选修课学分越高,学生自由安排课表的程度就越高。

(二)课程设置

我们主要关注于除通识类/公共基础类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而言,各高校都较重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安排,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

第一学年: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政治经济学;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中级微观,中级宏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它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少量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大部分高校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也将会计学或/和管理学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

不同高校对宏微观课程的设置和时间安排会略有不同。如厦门大学将经济学原理安排为一个学期的课程,其他高校(若开设该课)皆为两个学期的课程。东南大学和复旦大学只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并未单独开设原理课程。东南大学将两门课程都安排在第二学年,而复旦大学分别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只有浙江大学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

一些高校将线性代数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且各高校对数学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经济学)要求C 类数学,其他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基地班) 要求A 类或B 类数学课程;(2)厦门大学(国际班)、复旦大学(数理经济学方向) 和中山大学都开设了数学分析课程;(3) 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八所大学开设了数理经济学课程,其中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将该课程设置为必修课;(4) 有些高校还开设了其它数学类选修课程,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数理经济学方向)开设了随机过程、动态优化等课程;南京大学(学术型)开设了应用随机过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课程;清华大学开设了实分析课程;武汉大学开设了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统计实践课程。独树一帜的是厦门大学(国际班),开设了大学物理C 课程,并被列为专业必修课。

除上述课程外,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多有重叠,主要差异体现在课程标签为必修或选修。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12 门;东南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10 门;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经济学)开设了8 门;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国际班) 开设的最少,为4 门。大部分高校在第四学年仅开设1 门至3 门的专业选修课程。

在双语教学方面,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设置了双语课程。此类课程开设最多的是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国际班)。中山大学的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均采取中英文分班授课;厦门大学(国际班)在介绍中称采用全英文教学经济学本科。

三、课程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

各高校皆指出微观经济学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复旦大学在课程介绍中写道: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应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弄清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 . ,还应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总体而言,各高校所讲授的内容较为一致,并且,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延展、深入以及数学程度的加深。如南京大学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需求、厂商与生产理论、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完全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寡头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包括最优化的数学表达;经典的需求和生产理论;不确定下选择;一般均衡与福利分析;不完全竞争模型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外部性与公共用品。

就教材而言,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和参考教材包括六本:曼昆的《经济学基础》;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哈尔R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其中,曼昆的《经济学基础》通常作为经济学原理课程教材。各高校教材的使用也有所交叉,如南京大学将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作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参考教材,而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经济学)将其分别作为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参考教材和使用教材。

此外,有些高校也会使用其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所编写的教材,如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分别采用刘东、梁东黎和史先诚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教程》和李建琴、史晋川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教程》。

只有浙江大学在第三学年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所有高校皆在第二、三和四学年开设有关微观经济学某一领域及其应用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比较普遍的课程包括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劳动力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此外,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法经济学课程。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开设了有关行为和实验经济学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吉林大学开设了卫生经济学。比较特别的课程是山东大学的品牌经济学,吉林大学的创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和非赢利性组织机构经济学,以及复旦大学的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各高校对宏观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安排较为一致。中国政法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加入了经济学流派的介绍。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思想更具有多元性。如清华大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介绍中写道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最具有争议,最为紊乱,但也是最具有兴奋点的学科。. . . . . 在不同答案的背后,则是不同框架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因此,中级宏观经济学一方面与微观经济学课程相同,是原理课程的延展、深入以及数学程度的加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不同高校对不同宏观经济思潮的侧重。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都偏重于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但比重安排略有不同,而浙江大学则主要侧重于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和数理模型的训练。

此外,宏观经济学更注重政策分析。吉林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指出经济学教育应立足于我国国情,不应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如复旦大学写道:尽管宏观经济学已具有很多自然科学的特征,但它归根结底是一门社会科学。各国的经济运行千差万别,. . . ,因而简单地照搬西方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南京大学也强调了在课程中应加强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建立初步顶天立地的研究思维,并在课程中加入了中国转型经济专题以及结合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的案例分析。山东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也开设了有关当代中国经济的课程或研讨课。

就教材而言,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和参考教材包括七本:曼昆的《经济学基础》;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布兰查德的《宏观经济学》;和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其中,曼昆的《经济学基础》通常作为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相异于微观经济学,更多的高校采用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所编写的教材,如,复旦大学使用袁志刚、欧阳明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浙江大学分别使用叶航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教程》和何樟勇、宋铮编写的《中级宏观经济学》作为其宏观经济学原理和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南京大学采用了梁东黎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作为其宏观经济学原理的教材。

与微观经济学教学安排相同,除了浙江大学在第三学年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外,其他高校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学年皆开设有关宏观经济学某一领域及其应用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较为普遍的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区域经济学等课程。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研讨类课程,如厦门大学(经济学)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专题和中国政法大学的中国现行经济政策与理论探讨课。

(三)史学类及其它定性类课程

首先,各高校对史学类课程(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以及名著导读类课程) 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对史学类必修课程要求最高的是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经济学),皆开设了四门必修课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未开设史学类必修课程。另外,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二门至三门的选修课程。中山大学开设的史学类课程最少,只有一门经济史的限选课程。

从内容上看,除了《资本论》导读明确指明所授内容外,各高校对于其他课程的内容安排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在于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主讲教师。以中国经济史为例,中国政法大学所讲授内容的时间跨度为自秦汉到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则将课程的重点放于近代。

在史学类课程中,复旦大学的外国经济思想史和北京大学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较具特色。复旦大学的课程主要从经济学范式转换的角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进行阐述和解读,并且在课程中加入了我国古典思想对重农学派和斯密经济思想影响的探讨,将无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与西方自由放任的思想相联。北京大学的课程主要探讨夏商周以来中国人对于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的永恒矛盾及其解决方法,包括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子以及商家学派等经济思想,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经济思想。

在其它定性类课程方面,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经济学) 和中山大学皆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其中厦门大学(经济学)将该课程设定为必修课程。武汉大学(经济学)开设了社会学、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选修课程。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经济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经济学方法论的选修课程。所有高校皆未开设经济哲学课程。

从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对不同项目的课程安排可以看出,定量课程要求的提高会伴随着定性类课程的缩减与淡化。该趋势在西方经济学教育中也有所体现。

四、结论

本文调研了我国十二所高校15 个经济学项目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首先,各学校对学生获得学位的最低学分要求存在差异。获得本科学位总学分要求的均值为155. 5,课堂教学学分(除去实践类教学)要求的均值为142. 7。对课堂教学学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国政法大学,为157学分;最低的是厦门大学(国际班),为125 学分。总体而言,各高校对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其次,各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内容设定差异较小,而对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安排侧重点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受多元宏观经济思潮和主讲教师的偏好影响。相对于经济学原理课程,各高校在中级经济学课程的安排方面,突出了对数学教学的重视。

微课研修总结篇3

2014年11月6日,国家颁发了教育部等五部委的文件,以推动李克强总理讲的“互联网+”。信息化逐步走入课堂,促进了中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笔者学校对中职课程进行了“互联网+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作一介绍,与同行分享。

一、“互联网+”的中职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

目前中职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中学习,因此中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智慧课堂是一种将技术融入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环境,以有效促进学生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二、“互联网+”的中职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步骤

“互联网+”中职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是已有的中职教学基础与互联网相结合。以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为整合对象,以“互联网+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中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目标,项目组首先收集整理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现有的教学资源,然后遵循智慧课堂指导思想整合教学资源。

1.收集和评估已有的教学资源

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定位为从事低压电工、电梯维修工及机床维修工等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是电气设备维护及修理工作中常用的低压元器件的识别、常用低压电气控制线路工作过程分析及普通机床工作过程的分析等知识,具备低压元器件检查、低压控制电路安装、低压控制电路检修及万用表检查电路基本技能,教学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将理论、流程、标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评价依据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原则性要求,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以多元化的方式实施评价。

2.教学资源整合

将“任务”设置为基本单元,以智慧课堂为努力方向,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补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我们对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进行了教学资源的整合。

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以任务为基本教学单元,每个任务有一个由微课、图片、教案、课件、任务书、习题组成的教学资源包,将所有任务的教学资源包组合到一起,存放在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教学平台上,就建成了该课程教学网站。借助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网站平台开展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

以热继电器的教学活动为例,上课前,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任务书,要求学生访问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教学网站,通过观看热继电器微课、视频和图片对热继电器的作用、符号、种类、结构、工作原理、参数及选用方法等进行自学,教师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讨论和答疑,以学生上交电子版的作业为完成学习的依据,教师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分析学生课前学习的困难确定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策略;课中,在总结课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教师以突出热继电器的作用、符号等学习重点,及突破热继电器工作原理等难点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由于课前的基础,学生掌握重难点的速度比较快,所以课堂时间的大部分用于热继电器的拆装及检查训练,技能训练沿用小组教学方法实施;课后,学生带着为不同功率电动机确定热继电器整定电流值的作业,通过访问网站观看微课继续学习,教师通过微信与学生讨论和答疑,以学生上交电子版作业为完成学习的依据,通过学生上交电子版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再布置新的课前学习任务,进入下一轮教学循环。

三、作用和思考

中职学生具有抽象思维不足、学习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维持的学习特点。通过“互联网+”的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整合,整个学习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理论学习主要依靠微课和视频,便于学生开放的、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主要精力放在操作技能的训练,强调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进行教学尝试后,实验班与对比班之间相比,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思考及解决电路故障的能力明显提高。

微课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

一、国内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变革,课程体系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 “专才教育”的状态;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的重宏观、轻微观、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状态。进入21世纪,我国的金融学的课程设置进行非常大的调整,突出的变化有三点:一是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重提高到了59%;二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三是增加了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置。

(一)国内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著名财经类高校在本科生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微观课程的比重;第二,更加关注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在金融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三,重视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应用;第四,强调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配合,提供了宽口径、多种类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国内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加强金融专业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主要特点有:第一,加深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二,加深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三,提高金融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水平;第四,提高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五,广泛阅读经典学术文献、重要学术文献,以提高研究生文献综述的能力;第六,加大重要专题前沿研究。

二、国外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普遍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通才培养的理念。美国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才的极其务实的教育理念;法国注重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限制的人”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体系的简约化、结构化、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

(一)国外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际上对于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专业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侧重于宏观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第二,强调教学工具与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应用,中高级统计学等);第三,兼顾微观金融(金融市场、公司理财、跨国公司理财、投资分析等);第四,注重经济、金融史(欧洲经济史、货币金融机构理论与历史等)。

商学院模式也称管理学院模式,其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有两点:第一,侧重微观金融课程设置(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等);第二,侧重专业性和实用性金融的课程设置(基金投资、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固定收益证券等)。

在英、美等国家的本科教育中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大学一年级学生主修公共课,主要包括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大学二年级以后,在选择主修专业后才开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有宏观与微观金融教学内容的区分,但是两种模式并没有确定的宏观、微观课程的比例,除一些基本的专业课程以外,各个大学更主要的是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开设相关的课程。

(二)国外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英、美等国家,研究生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中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相对淡化,其注重的是对博士层次学生的教育,强调硕士生的“过程学位”,注重博士生的“内容学位”。国际上对于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教育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更加深入。本科层次的货币银行学主要介绍基本的货币、银行、信用等理论,而研究生层次的货币银行学则更加注重研究货币、信用及银行间的关系,更加注重货币银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多以专题形式展开教学;第二,更加强调数理工具的应用。本科层次主要介绍统计方法及数理理论的基础知识,而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中均安排了大量的计量经济学和实证分析课程;第三,更加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国外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别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题研讨,邀请知名专家、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鼓励研究生准备论文,陈述观点,以便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商学院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更加体现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二,课程内容更加深入,理论性更强。

在国外的高等院校,国家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是,对于能够反映学科内在要求的重要课程各个大学均有开设。对于众多的专业课程,各大学的个性特色极为鲜明。对于必修课的规定较少,而更加注重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结构。

三、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金融专科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最基本、具体化金融工作的人才,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结合起来。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更加出色的管理人员,做起事来更有效率”,因此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

国内四年制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大多实行“宽口径”人才教育,学校的目标就是在本科阶段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为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人才,一毕业就能“学以致用”,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对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对金融学学习的理论性和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具体来讲,国内金融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厚基础”、 “宽口径”,并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内容及体系的差异

国外金融学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微观性、操作性和案例教学,其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课三部分。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数学和经济学,332课时)和选修课(宏观、微观、计量、动态、信息等经济学,240课时);专业技能课分为必修课(计量经济、统计、金融等软件,实践:332课时)和选修课(金融工具箱、信息库、专业网页设计等,实践:160课时);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208课时:52实践)、专业必修课(计量经济、公司财务、金融工程、博弈、金融工具定价等,360课时:180实践)和专业选修课(数理经济、管理经济、公司金融、微观银行等,336课时:134实践),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

国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综合素质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个部分。公共通识课(两课、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计算机基础、英语、体育等,共1125课时:实践68);学科基础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共479课时:实践6);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等,共332课时:实践8))和专业选修课(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分析等,共390课时:实践6);综合素质选修课(金融企业营销、金融企业财务分析,共119课时);实践环节(军训、社会实践、学年及毕业实习,实践12课时)。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以上分析表明,国外与国内金融专业课程及体系设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第一,国外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国内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第二,国外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国内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第三,国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国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三)教学目的差异

国外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金融经济活动的操作能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和金融实践技能,特别强调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强化学生对微观金融的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资产定价等定量分析的能力,

国内通过公共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等思想,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金融管理及实务操作;通过综合素质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金融基本原理;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将金融理论与实践加以结合。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转变观念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讲话,2012年3月22日.

[2]《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

[3]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主编.《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国内外著名大学网站,2013年.

作者简介:

微课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微课 高职教育 设计模式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4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Micro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Modern Apprentice System

――Take the automobile maintenance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WANG Gong, ZHANG Liho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Jianghai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101)

Abstract "WeChat" and "micro video" and "micro class", we quietly came to a "micro" era, teachers learn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ans,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and level, and serious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to become researchers, Pathfinder, innovators.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design of micro lesson needs to choose a project to design, develop and implement from a project, and form a whole framework.

Keywords modern apprentice system; micro lesso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sign mode; application research

微n最早出现在美国,2008年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教授最先提出这个概念。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广东省佛山市胡铁生老师于2010年率先提出国内比较系统的微课概念。在我国应用微课教学首先从中小学开始,2011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第一届中小学优秀微课比赛,受到师生的一致欢迎。为了进一步推广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2012年教育部举行了第一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1600多所院校和近12000名高校教师参赛。从此微课逐渐得到了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实践,高职院校也结合高职教学自身的特色,将微课广泛应用到教学中。

1 微课广泛应用的必然性

微课是指以视频、动画等形式为主要载体,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而开展的符合课程标准的直观的形象的教学过程。

微课为什么会得到广泛应用呢?从科普频道的知识讲解到生活频道的点点滴滴,我们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微课,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微课优秀案例。它实际上是由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性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需要决定的。学生获取知识有三个特性:

(1)直接性。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尽管我们努力学习,也远远赶不上知识增长的速度。因此学生学习时,希望摒弃冗长的铺垫,挤去虚无嗦的水分,直接获得知识。

(2)便捷性。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随时能得到帮助与解惑是学习者的最大的快乐,微课通过互联网提供了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可能。

(3)有效性。学生学习时,希望所花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尽可能的少,而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收益和回报,在有限的时间学习到最需要的知识。

而微课正是能在短时间内使学习者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地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微课是一种符合信息时代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全新教学资源,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微课教学是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努力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理解认识微课的内涵与作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微课设计开发的能力,广泛应用微课教学。

2 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微课设计开发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需要换位思考,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最成功的微课一般有如下特点:

(1)6分钟的视频最吸引人。基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学生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大约是6分钟。而且6~9分钟长的视频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时间反倒会下降,所以,最吸引人的短视频6分钟最合适。

(2)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突出某个课程知识点或技能点就可以了,教学内容尽可能少,资源容量尽可能小,可以是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的在线观看,也可以下载后再观看,总之只要适合于基于移动设备随时播放进行移动学习就行。

(3)制造一对一的感觉。微课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数据分析表明在教室、演播室录制的视频,吸引力其实不如私人场所录制方式。教师坐着面对镜头,背景可以是办公室,或者在具体实训场景,像做单独辅导一样,更容易产生亲切感,这样和坐在电脑前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前的学生所处学习环境相契合,效果是最好的。

微课中教师的头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有教师讲课头像的受关注更多,也是为了让学生有一对一的感觉。

微课中老师在白板、黑板上边讲边画,或者在PPT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突出学习重点,让学生很清楚知道该看哪里,重点在哪里,能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这样做也是营造一对一讲课的氛围。

(4)经典的案例。微课要有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案例教学情景,比如在汽车上讲解汽车转向灯的检测。

3 高职教育微课的设计模式

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相对于本科教学更侧重于基本的概念、结构与原理,而且更强调职业技能,而微课正是能在短时间内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掌握简单原理和职业技能,因此微课最适合高职教育,微课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体现了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要求。

微课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教学,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只讲授一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没有许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所以表面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实际上微课自身是有系统性的,一个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设计需要从某个项目去选择一个专题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形成一个整体框架。下面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微课的设计为例,来谈谈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微课的设计模式。

3.1 学生的需求分析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设计微课程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微课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分析和研究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以此为依据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并将其作为选择微课内容和形式的重要依据。

(1)分析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特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更喜欢学习一些新鲜事物,但是集中到某一项事物上的时间往往s是比较短。因此,高职教育微课应该尽量通过带有新鲜性和多元性的教学资料来教学,并尽量缩短教学时间。

(2)分析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学习基础。总的来说,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他们大多缺乏抽象思维,只能形象直观地学习知识。对于一些难理解的、专业性强、抽象性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起来特别困难,因此,设计微课时应通过工学结合、理实结合方式,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如动画、视频等。

3.2 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1)恰当的内容。微课是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学习,因此微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恰当,要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及课程特色相结合,要与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微课把学生感兴趣的、重要的知识内容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并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微课是对重点难点某个知识的讲解,是常规课程的有益补充,要使微课成为课程的名片。

在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微课时,为了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能快速吸收、消化和掌握重要的知识。一个微课的内容应该把每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再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的知识点,对课程内容的要进行微化设计。例如《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模块“手动变速器结构与检修”就是一个内容繁多的项目,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就要把相关的内容进行微化处理,将其拆分成“二轴式手动变速器”、“三轴式手动变速器”、“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手动变速器零件检查”“手动变速器常见故障与维修”五个微课,让每一个微课都有一个具体的内容。

(2)准确引人的标题。微课的题目是整个微课的眼睛和主题,必须准确而又有一定的吸引力,微课讲解的只是某些课程中具体的一个知识点,因此微课的题目必须准确明了,而且题目要能够调动注意力,并便于记忆,如汽车前照灯电路维修。

(3)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讲授形式。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工学结合、理实结合,这样更能体现高职的特点。微课讲授的方式必须工学结合、理实结合,不能只是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实物、实践的内容来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吸引高职学生,微课的效果才好。

3.3 微课时间

基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特征,为有效提高微课的教学效果,微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6~9分钟,对于内容多、涉及面广的课程项目内容应尽量将其细分为多个微课。

3.4 微课的实施

微课在设计制作完成后,应该请一些汽车修理工、工程师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对微课进行完善修改。最后将制作好的微课通过一些网络平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学习。

4 结束语

微课是一种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创新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微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应用效果已经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推广建设。在基于现代学制下如何更好地开发设计与实施微课, 如何与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如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还需要我们高职教育者不断去探索和实践。我们要将“信息化热”不断转变为一种教学常态,把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到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当中来,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微课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 课程改革;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48-05

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史是其应对工业发展挑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历史,因此,应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改革工程教育,适应广东工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工程教育目标有两个方向:一是强调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本身的研究与运用,重视处于工程经验阶段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技术模式,为加速实现工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以工程科学运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其科学化、学术化,强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教育,重点突出工程学科学习和科学分析训练。

现在的工程教育日趋回归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最初重视工程实践到强调其科学基础,工程实践的回归实质上是一个向工程本质不断皈依、逆反、重聚、演进的过程[1]。

(一)回归工程

工程教育向工程实践回归,要面向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工程教育还要向工程本身回归。工程具有社会性、创造性、艺术性、综合性与复杂性、道德制约性、全球性与开放性等特性,因此,工程教育应为学生建立宽厚的通识教育平台,加强社会科学、艺术素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注重学生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用结合

资源、技术、媒体、课程、学科的整合使工程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合化理念将继续延伸与扩展。2004年底,“2020工程师”

计划首次发表了的题为《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

的正式报告。此报告认为,未来工程师应具备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2]。

二、教学改革措施

课程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为促进工程教育和适应社会变化涌现的各种教育理念和政策,也需要通过课程改革付诸实践[3]。因此,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是本科工程教育的关键。MIT建筑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改提供了思路。

(一)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现状

2008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当年招生人数为110人,现有在校生718人。

土木工程专业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理论又懂实践,具备良好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并具有实操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专业特点:“产学研用”的运行机制、学生设计创新活动及项目带教学的授课方式。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1.学院课程

由图1可见,天河学院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特点如下:

(1)重视外语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共16个学分,占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例为36.4%。

(2)注重“两课”。

学院开设了4门“两课”课程,共14个学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

(3)关注学生体育素质。

学生必须完成两个学年的体育必修课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

该专业在继续加强外语课程、“两课”和体育课程的同时,需要强化的方面有:第一,引导学生以严谨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第二,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尤其是学术论文写作技能训练。第三,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普及社会科学知识。

2.系部课程

从系部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土木工程专业注重相关基础学科学习,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材料力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结构力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视专业领域语言工具学习,开设了土建专业英语课程;关注实践环节,实践课程占总学分比例的14.86%。实践环节共8项――建筑制图与CAD课程设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地质实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及实训、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践课程贯穿4个学年。

虽然实践课程的科目和学时得到有效保障,但是从培养效果层面,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

3.选修课程

土木工程专业选修课较少,个人选课学分仅占总学分的57%。这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需要增加选修课比例。

(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设想

MIT 提供17门学院通识必修课,包括6门科学必修课,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必修课(HASS),2门科学与技术限制选修课(REST),1门实验必修课。

参照MIT建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天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从重构基础、加强实践、增加选修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重构基础

为培养学生宽广的学科基础,体现工程技术对人文、艺术和社会的关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学院应考虑集中各系各专业的优质资源,开设适合建筑工程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1)增设科学必修课。科学必修课强调基本的概念模型、实验事实和算法,可以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学生宽广学科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考虑开设生物必修课、化学必修课、数学必修课、物理必修课,形成课程序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等选择,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MIT的数学必修课设置,学院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单变量微积分课程(18.01或者与其相当的,被称为微积分学I 的科目)和多变量微积分课程(18.02或者与其相当的,被称为微积分学II的科目)。有能力的学生或者拥有18.01学分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多变量微积分。秋季学期有两个课程版本:18.02是基础版本,18.022稍微多一些理论知识。两个版本都以科学和工程中的微积分知识为主要内容。高中学习过一年微积分的学生有资格学习18.01A―18.02A课程(2)加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开发。人文、艺术必修课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设计人才、建造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增设此类课程旨在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及其传统和体系,关注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知识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式,关注概念、观点和基于人类活动的思维系统,理解不同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培养学生艺术交流和自我表达的敏感性,加深学生对各种文化和学科领域知识的理解。

(3)增设本科生交流课程。在MIT,本科生交流必修课是唯一逐步进行的通识课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参与技术性或专业性的交流技巧训练土木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而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专业领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因而有必要开设本科生交流课程。考虑分两个课程阶段:第一阶段,由学院开设,奠定写作和表达的基础。第二阶段,由建筑工程系开设,为学生提供在专业领域,包括各学科方向和学术文化领域的交流指导和实践。

2.加强实践课程

从广义上看,MIT建筑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实验必修课、系部提供的工作室模式专业课程、拓展课程。

(1)实验必修课。考虑各系部合作,开设实验必修课,旨在给学生提供机会设定和操作解决自然世界现象的实验。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规划,选择测量技术,决定检验数据流程。此课程的意义并非对以后的实验工作进行详细指导,或者补充具体的科目,而是使每位学生有机会主导一个或者多个实验,训练其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工作室模式专业课程。MIT提供了一系列工作室模式课堂(studio)。从引入基本理论到学生实践,学生必须在进入高一级的工作室课程前,完成相应的先修课程。工作室模式课程的特点为集成化的理论讲授和实践、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以及师生间的高度互动[4]。围绕着一个专题,整个工作室课程被分为几个部分,对学生的要求随阶段的不同而递进,最终要求参与课程的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学生需要完成预习与资料搜集(Clues and References)、设计操作(Making Design)、期初报告(First Pass with Found Objects and Building Blocks)、设计修改(Revised Design)等任务,通过讲解、设计、评析、实地勘察、修改方案等环节给学生提供全面探究建筑设计的机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考虑采用工作室模式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工作,课中亲自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安排实验,优化过程,得出结论,学习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优化设计方案。

3.拓展课程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基础上,为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MIT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拓展课程。例如,独立活动(IAP)、 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ROP)、猎奇计划等。

IAP产品以其多样、革新精神和寓教于乐为特征。IAP活动范围从有学分的活动(人类生物化学讲座、社区服务工坊)到无学分的活动(烹调班和即兴喜剧工作坊)均有设置“猎奇计划”是MIT的传统,由学生自由组成攻关小组,将一个学期的难题集中在3天内完成。夺冠的小组将获得为下一年度“猎奇计划”设计难题的权利。猎奇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展现其才华。

UROP计划是大学生作为初学者参与研究活动的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在相关研究领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知识整合。此计划为本科生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不仅可以为学生毕业和未来职业作准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其他有共同兴趣的研究人员天河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活动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在全国专业性比赛中获奖。然而,如何在更大范围内

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贯穿于隐性课程之中仍有待探讨。若借鉴MIT的思路,可鼓励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参与教授从事的研究工作。每个本科生都可以参加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包括撰写建议书、制订研究计划、从事实际研究、分析数据、以口头和书面形式介绍研究结果等。通过参与此类研究工作,学生可获得学分,获取报酬,或是作为志愿者参加研究工作。此类课题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后每周从事8~10小时的研究工作。并且,由于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常常要求学生在一个课题上能连续从事几个学期总的来说,需要对实践教学综合考虑,点面结合,构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实践环节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关注各实践课程彼此的独立性及相关性,注重实践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分标准的设计,关注课程的实际效果。

4.增加选修课程

土木工程专业选课比例占总学分的5.7%,低于MIT建筑学本科专业的12.2%。从选课范围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个人选课有专业限制,而MIT的个人选课没有专业和学科限制。不仅如此,MIT提供的学院必修课和系部专业必修课中,也提供了不同的课程序列供学生选择。例如,科学必修课中的物理必修课,学生可以在物理学I课程序列和物理学II课程序列中转换。

天河学院可考虑增加选修课比例,以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在保证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减少必修实践课比例、增设选修实践课、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必要时加开先修课程,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各门课程。

三、 产学研结合,合作共赢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极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教改形式。学院与设计公司合作,共同组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建筑工作室,并采用半企业化的模式运作。学校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各基地密切合作,开拓备用基地。

麻省理工学院产业联络计划 (MIT 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致力于创造和加强MIT与全球企业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从1948年建立至今,ILP在建立MIT与世界产业的联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MIT以优质并不断更新的科技资源吸引着全球的优秀企业与其合作。麻省理工学院教职员工约1 000人,其他研究者超过3 000人,研究项目7 000项,逾100个部门、实验室和中心土木工程专业应提高其专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吸引更多更强的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计划,让师生在各项实践计划中得到提升,开拓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局面。可考虑建立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安排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实地完成毕业设计。在校内学习阶段,强化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技术,感受企业文化,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企业可以和学生团队一起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提升其生产力水平。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正,林凤. 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22.

[2] 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7-10.

[3] 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1-6.

[4] 王鑫,刘全慧.工作室课堂与大学物理教育――介绍美国Studio Physics教学模式[J].大学物理,2010(2):54-56.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compared with MIT

YANG Lin, WANG Linghua

(Tianhe College, Guangdong Polyphonic Normal College , Guangzhou 510540, P. R. China)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must be enterprises,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It must approach students, providing them with engineering knowledge training, skills training and thinking development. From these horizons, the college should reform the curriculum,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The study intends to analyze and think about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teaching in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phonic Normal College according to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odes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MIT.

微课研修总结篇7

2016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2016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最近,学校组织大家进行了两次微课程的学习,《思维导图》和《读书策略》,通过学习,感觉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感觉用思维导图上数学课,耳目一新。它不仅能将各种零散的知识整理出对应的关键词,抓住重点,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清晰了知识结构,便于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还能清晰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不需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每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记住一幅图画比记住一长段文字快得多!同时又开发了学生的空间智能。使学习充满趣味。

总体感觉:好玩、有用、又帮助理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对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和启迪。众所周知,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因自身一直从事数学教学,虽熟知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对其具体的方式方法的指导,知道的就微乎其微了。通过短暂的微课程学习,使我知道了如大人给予有效的好书指导、并通过图书室、开展读书会、观赏原著电影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2016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

微课——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微课研修总结篇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高等院校开始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师通过应用这些技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关键词:微课;英语教学;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逐渐影响大学教学方式的变革。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被逐步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自助式的学习资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大学英语教学与微课之间的差异分析

当前普通高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有高有低,而且教学过程往往受学生人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各项因素限制。虽然教师的课前准备非常充分,但是课堂上往往都是前几排的学生听课,而且课堂专注力通常只限于刚开始的十分钟,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注意力往往不在课堂上,课堂积极性比较低,而且出现一节课只有教师一个人说话的现象。微课程的优势在于短小、精炼、主题明确,所占空间比较小,教师将教学内容制成微课上传到学习平台上,以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适合的知识和课程进行查阅和下载,或者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和巩固,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讲解范文、组织课堂讨论、讲解练习。教师通过微视频讲解内容,微视频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题明确,内容短小精炼,主要内容以及知识框架鲜明,学生易于理解;具有多模态输入功能,比传统课件教学的教学质量高;可以反复观看,相对于传统课堂是一项巨大优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反复观看学习。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应用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解决了教学内容有限、教学课时减少等问题。

二、微课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包括课前、课上、课下阶段。课前,学生可以提前观看微视频,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这样就可以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充分发挥预习的重要作用,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上,教师可以选择播放与课堂内容契合度最高的视频或者难点部分,给师生互动以及课堂自由活动留下更多时间,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第一,微课可以分解难度较大的教学材料,类似于模式化的外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效果。第二,微课综合多种媒体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展示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微课还可以在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文体、题材、结构的基础上,选择微课讲解或者微课和多媒体结合的讲解方式。当前,我国很多教学视频网站可以提供在线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2014年高教社举办全国外语微课教学大赛,参与教师共有五千多位,来自二十多个省市地区,参与比赛的微课资源内容丰富、样式多样。2014年暑假,教育部高等院校外语教学委员会对外研社进行指导,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继续丰富研修内容,完善赛制流程,提升大赛效果,推动教学发展,邀请各高校参加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积极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向全国院校参班教师展示优质课程、呈现教师风采、交流教学成果,共同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与突破。笔

者参加了2014年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暨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2014年,“微课”在外研社“教学之星”中应用,教师通过制作的微课展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随着现代化教育不断发展,大学英语课堂呈现更多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会有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随着网络和移动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逐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微课就是这一形势下的产物,经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微课理论,总结经验,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010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上一篇:团队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研修团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