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研修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1 10:44:34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篇1

一、微课的提出背景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小型的课堂教学,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源于国外实行的“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际上已经出现微课教学的萌芽。

从国内来看,当前各类微课制作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微课在各个阶段、各类学科、各个地区的应用正进入火热的试用、探究阶段,不少老师开始探索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有机整合及微课对创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开始反思微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这些思考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系统地对此进行研究并形成理性认识的课题暂不多见,只有胡铁生老师等人开始了对微课应用的高起点、大视角、全方位研究。但从高中政治学科方面对此进行研究并总结汇集微课资源的学校暂时还没有。

二、微课的研究准备

1.认识、学习微课的含义、意义及发展趋势。政治老师刚开始对微课不够熟悉,为了使大家对微课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可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组内交流等方式了解微课,使老师们对微课产生兴趣、创新理念、拓宽视野、引发思考。

2.分析、研究微课在高中政治学科的应用。可从应用范围(政治学科的四本必修教材、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应用原则、微课类型、应用要求等方面预先确定微课素材,为具体应用策略与实践过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准备。

三、具体的实施过程

1.确立分工,分解任务。四本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与学法指导的学习方法、题型分类、答题规范等有利于微课教学的任务分配到研究小组的各个成员。

2.具体制作,应用教学。一是购买设备,下载软件。教师需要配备笔记本电脑(台式机需要购买摄像头、耳机),下载课件制作软件和微课制作软件。二是每周一课,听课评课。每个政治教师每周按照课时量写好教案,制作好微课课件。并在每周三上午组织政治教师听课,听课的内容和目的是:评价和交流微课的制作质量、使用效果;评价和交流师生理念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要求; 评价和交流教学目的的达到程度、效果的提升高度。三是每月一会,交流落实。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会议,作好记录。内容是成员交流各自制作微课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检查好本阶段中的研究任务,并把下一阶段的任务落实。四是师生互动,运用微课。把前期制作好的微课资源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并组织政治教师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设备创设适合学生使用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进行学习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微课资源的使用对于改革传统课堂具有怎样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五是总结心得,撰写论文。政治教师定期总结制作和使用微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注意事项与适度原则,形成结论性的课题研究论文、结题报告和课题策略论文,准备好课题结项材料。

3.反馈成果,汇集资源。一是分类排序,检查成果。学校把政治教师在前期已经制作和应用的微课资源进行分类排序,编好目录。在逐一检查好每人完成的成果后,学校形成一整套的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资源。二是上传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利用名师工作站和校园网上传微课资源,开展网络交流和评价,完成后续跟进。三是及时反馈,修改完善。每个政治教师对网络交流和评价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微课资源进行修改,使其趋于完善。四是调查访谈,检查成效。学校通过前期教研组各成员在教学一线的微课制作工作和教学使用实践,对试验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五是总结经验,撰写报告。

四、微课的研究启示

1.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整合存在广阔的交融空间。微课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方面都可以运用。如教材中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部分的各个重要知识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学习方法、试题类型和答题规范等要求,都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精细讲解、集中学习。

2.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整合有多种应用策略。如,学校把微课研究任务按照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任务分解与合作分工,通过学习和研究、实践进行高中政治学科的微课制作与使用,把完成的微课在网络中进行分享与交流等,都可以实现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整合。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篇2

上世纪90 年代,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对美国经济学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Siegfried et. al. ,1991)。[1]该调研指出美国经济学项目的改变仅在于对学生数学和技术层面训练的加深,而这些训练却未必能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方法发现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调研认为当时的经济学教育并未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理性探寻真知的思想习惯的目标。Neilson(2010) 遗憾地指出,[2]尽管距调研已有20 年之久,Siegfried et. al. (1991)所指出的问题并未在美国经济学教育界得到根本的改变。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对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的反思之声日盛,较为有特色的是2009 年10 月成立的新经济思维机构。该机构将经济学教育改革列为重点项目之一,并资助了2013 年的经济学公开课程计划。该项目汇集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学者,共同探讨与改革本科生经济学教育,以期使经济学教育贴近现实,且兼具包容性与复杂性。

反观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虽然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教育模式,我国经济学教育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却少有学者对西方经济学教育进行深入反思或关注西方自身的反思与批判( 张世春,2004[3];李俊慧,2012[4])。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于经济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介绍西方经济学教育或对比中外经济学教育(王红(2005),[5]王淑梅、赵鑫和纪流河(2010),[6]丁刚和罗暖(2010),[7]齐晓辉(2011),[8]张文龙和余锦龙(2011),[9]高越(2012),[10]刘汉宾(2013)[11]等);二是基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现状探讨我国经济学教育本土化或改革( 李冬艳(2011),[12]程远(2012),[13]马先标(2012),[14]姬超和颜玮(2013)[15]等)。其中,较多文章仅为对国外经济学教育正面的概括性介绍,缺乏微观层面的调研或数据支撑,并且,对于经济学本土化的探讨主要涉及使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现状进行分析,而非对其理论适用性的探讨。简言之,相对于学习西方教育的思潮,我国学者对西方经济学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之声式微。

由是可见,我国经济学教育界尚缺乏对经济学教育现状的有效评估,以及对国外经济学教育者的反思与批判的有益思索。鉴于评估与思索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之上,我们对我国本科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调研,以弥补国内此类文献的缺失。具体而言,课程结构包括专业学分安排和课程设置两方面,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三类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定性课程。之所以未涉及数学和计量类课程内容的调研,是因为其内容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在调研中,我们力求避免价值判断,以期客观地反映我国经济学专业的教育现状。

因我国高校众多,本调研选择了985 或/和211 大学中的十二所大学,包括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调研专业仅限于经济学专业,其他授予经济学学位的专业不在调研范围之内。从统计意义上看,虽然所选大学相对于全国整体的经济学本科教育样本较少,但通过这些大学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学教育一般现状,做为评估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有益起点。调研资料皆来源于各高校近三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20]-[31]

在这十二所高校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皆按经济学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可在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选择经济学作为专业方向。如南京大学的学生可在第一学年末从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和国际贸易五个专业中填报专业志愿。清华大学仅设置了经济与金融专业,并无单独的经济学专业,因此,我们将选择其专业中的经济学部分作为代表进行调研。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皆设置两个经济学项目,武汉大学设置了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基地班;复旦大学设立了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方向专业;厦门大学设置了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本科国际班。我们对这三所高校所开设的两个项目都进行了考察,因此本调研共涉及15 个经济学项目。

二、课程结构

(一)学分安排

各高校都对学生获得经济学学位设定了最低学分要求。为了便于学分对比,我们将各高校所设置的课程分为通识类/公共基础类课程、学科大类/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方向性/核心课程、专业与跨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类教学五类。表1 列出了各高校对不同类别课程的学分要求。大部分学校将数学类课程列为学科或专业基础课程,有些高校将其设置为通识类/公共基础类课程。在表1 中,我们用括号注明其通识类/公共基础类课程中所包含的数学学分。

十二所高校要求的学位学分均值为155. 5 学分(标准差为14. 2)。对获得学位总学分要求最高的是吉林大学;最低的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国际班)。除去实践类教学的学分,课堂教学学分的均值为142. 7 学分(标准差为10. 2)。对课堂教学学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最低的是厦门大学(经济学国际班)。

各高校对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数学课程)和选修课程(包括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安排存在较大差异。对专业必修课程学分要求最高的是浙江大学;最低的是武汉大学。对专业选修课程学分要求最高的是武汉大学;最低的是厦门大学(经济学)。必修与选修课程学分要求的差异可反映出不同高校的学生安排自身课程结构的自由程度选修课学分越高,学生自由安排课表的程度就越高。

(二)课程设置

我们主要关注于除通识类/公共基础类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而言,各高校都较重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安排,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

第一学年: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政治经济学;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中级微观,中级宏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它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少量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大部分高校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也将会计学或/和管理学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

不同高校对宏微观课程的设置和时间安排会略有不同。如厦门大学将经济学原理安排为一个学期的课程,其他高校(若开设该课)皆为两个学期的课程。东南大学和复旦大学只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并未单独开设原理课程。东南大学将两门课程都安排在第二学年,而复旦大学分别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只有浙江大学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

一些高校将线性代数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且各高校对数学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经济学)要求C 类数学,其他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基地班) 要求A 类或B 类数学课程;(2)厦门大学(国际班)、复旦大学(数理经济学方向) 和中山大学都开设了数学分析课程;(3) 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八所大学开设了数理经济学课程,其中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将该课程设置为必修课;(4) 有些高校还开设了其它数学类选修课程,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数理经济学方向)开设了随机过程、动态优化等课程;南京大学(学术型)开设了应用随机过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课程;清华大学开设了实分析课程;武汉大学开设了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统计实践课程。独树一帜的是厦门大学(国际班),开设了大学物理C 课程,并被列为专业必修课。

除上述课程外,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多有重叠,主要差异体现在课程标签为必修或选修。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12 门;东南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10 门;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经济学)开设了8 门;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国际班) 开设的最少,为4 门。大部分高校在第四学年仅开设1 门至3 门的专业选修课程。

在双语教学方面,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设置了双语课程。此类课程开设最多的是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国际班)。中山大学的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均采取中英文分班授课;厦门大学(国际班)在介绍中称采用全英文教学经济学本科。

三、课程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

各高校皆指出微观经济学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复旦大学在课程介绍中写道: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应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弄清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 . ,还应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总体而言,各高校所讲授的内容较为一致,并且,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延展、深入以及数学程度的加深。如南京大学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需求、厂商与生产理论、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完全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寡头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包括最优化的数学表达;经典的需求和生产理论;不确定下选择;一般均衡与福利分析;不完全竞争模型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外部性与公共用品。

就教材而言,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和参考教材包括六本:曼昆的《经济学基础》;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哈尔R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其中,曼昆的《经济学基础》通常作为经济学原理课程教材。各高校教材的使用也有所交叉,如南京大学将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作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参考教材,而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经济学)将其分别作为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参考教材和使用教材。

此外,有些高校也会使用其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所编写的教材,如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分别采用刘东、梁东黎和史先诚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教程》和李建琴、史晋川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教程》。

只有浙江大学在第三学年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所有高校皆在第二、三和四学年开设有关微观经济学某一领域及其应用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比较普遍的课程包括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劳动力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此外,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法经济学课程。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开设了有关行为和实验经济学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吉林大学开设了卫生经济学。比较特别的课程是山东大学的品牌经济学,吉林大学的创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和非赢利性组织机构经济学,以及复旦大学的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各高校对宏观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安排较为一致。中国政法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加入了经济学流派的介绍。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思想更具有多元性。如清华大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介绍中写道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最具有争议,最为紊乱,但也是最具有兴奋点的学科。. . . . . 在不同答案的背后,则是不同框架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因此,中级宏观经济学一方面与微观经济学课程相同,是原理课程的延展、深入以及数学程度的加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不同高校对不同宏观经济思潮的侧重。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都偏重于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但比重安排略有不同,而浙江大学则主要侧重于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和数理模型的训练。

此外,宏观经济学更注重政策分析。吉林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指出经济学教育应立足于我国国情,不应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如复旦大学写道:尽管宏观经济学已具有很多自然科学的特征,但它归根结底是一门社会科学。各国的经济运行千差万别,. . . ,因而简单地照搬西方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南京大学也强调了在课程中应加强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建立初步顶天立地的研究思维,并在课程中加入了中国转型经济专题以及结合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的案例分析。山东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也开设了有关当代中国经济的课程或研讨课。

就教材而言,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和参考教材包括七本:曼昆的《经济学基础》;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布兰查德的《宏观经济学》;和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其中,曼昆的《经济学基础》通常作为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相异于微观经济学,更多的高校采用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所编写的教材,如,复旦大学使用袁志刚、欧阳明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浙江大学分别使用叶航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教程》和何樟勇、宋铮编写的《中级宏观经济学》作为其宏观经济学原理和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南京大学采用了梁东黎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作为其宏观经济学原理的教材。

与微观经济学教学安排相同,除了浙江大学在第三学年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外,其他高校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学年皆开设有关宏观经济学某一领域及其应用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较为普遍的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区域经济学等课程。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研讨类课程,如厦门大学(经济学)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专题和中国政法大学的中国现行经济政策与理论探讨课。

(三)史学类及其它定性类课程

首先,各高校对史学类课程(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以及名著导读类课程) 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对史学类必修课程要求最高的是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经济学),皆开设了四门必修课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未开设史学类必修课程。另外,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二门至三门的选修课程。中山大学开设的史学类课程最少,只有一门经济史的限选课程。

从内容上看,除了《资本论》导读明确指明所授内容外,各高校对于其他课程的内容安排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在于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主讲教师。以中国经济史为例,中国政法大学所讲授内容的时间跨度为自秦汉到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则将课程的重点放于近代。

在史学类课程中,复旦大学的外国经济思想史和北京大学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较具特色。复旦大学的课程主要从经济学范式转换的角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进行阐述和解读,并且在课程中加入了我国古典思想对重农学派和斯密经济思想影响的探讨,将无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与西方自由放任的思想相联。北京大学的课程主要探讨夏商周以来中国人对于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的永恒矛盾及其解决方法,包括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子以及商家学派等经济思想,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经济思想。

在其它定性类课程方面,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经济学) 和中山大学皆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其中厦门大学(经济学)将该课程设定为必修课程。武汉大学(经济学)开设了社会学、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选修课程。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经济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经济学方法论的选修课程。所有高校皆未开设经济哲学课程。

从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对不同项目的课程安排可以看出,定量课程要求的提高会伴随着定性类课程的缩减与淡化。该趋势在西方经济学教育中也有所体现。

四、结论

本文调研了我国十二所高校15 个经济学项目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首先,各学校对学生获得学位的最低学分要求存在差异。获得本科学位总学分要求的均值为155. 5,课堂教学学分(除去实践类教学)要求的均值为142. 7。对课堂教学学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国政法大学,为157学分;最低的是厦门大学(国际班),为125 学分。总体而言,各高校对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其次,各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内容设定差异较小,而对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安排侧重点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受多元宏观经济思潮和主讲教师的偏好影响。相对于经济学原理课程,各高校在中级经济学课程的安排方面,突出了对数学教学的重视。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

近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国内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变化,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部分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展开了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探究中国与英国、美国大学课程体系的差异,从而提出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1][2][3];从社会需求出发,探究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4][5];针对民办高校和高职类学校学生就业特性,探究这些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6][7]。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推演的方法,重点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现有研究尚缺乏对培养目标和学分要求的研究。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既融合了美国教育、日本教育等特征,又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本项目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海峡两岸7所高校为样本,采用案例研究和多元统计的方法,从培养目标、学位及学分要求、必修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研究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探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模式。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大陆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3所“985”高校、1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学科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台湾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2所公立高校、1所私立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如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从海峡两岸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见表1),北京大学着重培养综合型涉外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人才;复旦大学着重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浙江大学着重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培养目标虽未明确说明,但从其对培养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来看,比较注重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级专门人才;台湾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企业经理人才;政治大学的培养目标为高级国贸决策、经营管理人才及研究人才;东吴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之专业人才。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看,大陆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虽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的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的3所高校总体上旨在培养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学分要求比较

从海峡两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来看(见表2),大陆4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40~16分。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北京大学,最高的是浙江大学。台湾3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36~140学分,各校间相差不大。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政治大学,最高的是台湾大学。相比较而言,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明显高于台湾高校: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低值与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高值相等,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高13学分。

从通识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46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31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出15学分。其中,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分,贡献度高达46.67%。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竟高达72学分,其中,英语学分就达36学分,远高于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分别为:北京大学8学分、复旦大学8学分、浙江大学12学分、台湾大学6学分、政治大学6学分、东吴大学15学分。

从必修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57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70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43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37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对于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台湾高校和大陆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未做要求;北京大学也未对实践教学学分做要求,只规定了毕业论文学分(3学分);复旦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2学分、4学分;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6学分、8学分,是要求最高的学校。

四、必修课程设置比较

各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共同必修课仅有高等数学(或微积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和统计学(见表3)。

按所开设的必修课程设置,样本高校可分为三类:以宏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的高校,如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以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从样本高校的特有必修课来看(见表4),复旦大学开设的博弈论、浙江大学开设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服务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台湾大学开设的管理资讯系统导论,是各高校根据国际贸易环境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余各高校的特有必修课则是依据本校专长开设的,典型为政治大学开设的民法概要和社会责任伦理。

五、结论与建议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总体来说,大陆4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3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3学分,通识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5学分,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选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第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必修课程以宏观类国际贸易为主,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但是,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则以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为主;第四,台湾的3所高校均将财务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而大陆的4所高校均未将这两门课程作为必修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改进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从毕业生的竞争力来源来看,短期竞争力来源于职业技能,中期竞争力来源于管理能力,长期竞争力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兼顾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的学习之中,而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得到解决。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今后,大陆高校可以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二,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学分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的15学分中,英语学分的贡献度高达46.67%。因此,大陆高校可以相应地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并通过改变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将英语课程渗透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之中。这样既有利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上的相关专业知识。第三,提高必修课学分要求,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大陆高校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可加大必修类学分设置,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除了具备对国际贸易问题宏观把握的能力外,更要具备管理国际化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第四,增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随着世界资本市场日益一体化,国际化企业及时而正确的决策更加离不开对国际财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化企业的经营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掌握国际财务管理理论,建议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李炳林.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6):128-129.

[2]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59-61.

[3]张乃侠.从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探索, 2011(4): 158-159.

[4]陈向阳.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3):117-118.

[5]Xiao, Yang.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Exploration[J].Physics Procedia.2012(33): 1420-1425.

[6]黄秀梅,姜德伟.民办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商业经济,2009(24):42-43.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篇4

当今,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社会各类需求的人才离不开教师。因此,从事教育的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为广大教师打开了方便之门,锻炼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期,我认真进行着研修,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为了使自己的工作在今后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理论学习记录,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在校本研修培训中,我校组织了有关“各学科教学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理论的学习。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进行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段听课研讨,教研组在“研”字上下功夫,在自觉主动有效上下功夫,继续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充分调动各年级组长的能动性。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开展教研活动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取长补短,向相关学科的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方法,这使我受益匪浅。

本学期我们继续加强对随堂课的调研力度。全面落实了教学工作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考核要“严”、质量要“高”。

二、积极组织老师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 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开展集体备课的,每次集体备课,每一堂教研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通过实践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重难点前移” ,推行课堂模式“重难点前移”,提高研修实效。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给我们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关注自我反思及案例

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

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注意做好课堂实录,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交。

四、网络学习方面

网络学习是最快捷的一种形式,在线研修好的一种研修学习方式,我利用课余网上在线视频学习,找相关研修主题的资料查阅学习,还和同伴在微信、QQ、博客上交流个人校本研修的过程,分享其他同行的个人研修成果,吸取了他们很多有用的经验,效果好。

五、研修成果方面

我一年来结合自己在校本研修实践中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结合自己旳实践,撰写了论文,市级微型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校本课题《农村体育自制教具的研究与探索》,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评为县级优秀裁判员等等。

六、我的期望和憧憬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篇5

微格教学与传统的试讲在训练基本技能上有所不同 ,微格教学是将一完整的教学过程肢解许多不同的训练内容。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微格教学工作体会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格教学工作体会总结范文一这次学校开展的微格教学活动对我们教学影响很大,也很深远,就这次活动现总结几许体会如下:

练习导入技能就必须根据导入技能的要求设计自已的导入语,导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导入内容要有科学性;导入要有关联性和衔接性;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要有趣味性和艺术性;要有简捷性和概括性。根据上述对导入的要求,我设计导语力争引人注目。皮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传达情感,绘声绘色。富于感染力。我设计的为《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导语,这课的标题就能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准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挂在黑板上,指出罗布泊的所在。然后讲一个“泊”字,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同学们自然要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教训是什么?”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渴望。初次扮演后,重播录像,自已看到自已当时导课时的状态、教态、语言等给自已很大感触,从前是别人在看自已讲课,而现在是自已审视自已,加上老师、领导的点评。知道自已在很多方面还需加强、改进。再次上课时,对自已存在问题加以改进,效果要好寺初次扮演。

总之,这次微格教学活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已,也为自已今后教学提供借鉴──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就会接近成功。

微格教学工作体会总结范文二“万事贵乎始”,“良好的开端乃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一堂优质课的基础。

演示导入技能就必须根据导入技能的要求设计自已的导入思路、导入语,导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导入内容要有科学性;导入要有关联性和衔接性;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要有趣味性和艺术性;要有简捷性和概括性,要充分利用导入契机抓住学生。

体育与健康第一节室内理论课,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将养成教育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的理解,促进学生更加重视对生命的呵护,对体育锻炼的热爱。我设计的导语最简单但也最富吸引力:“人的一生最伟大的一件事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活下去。虽然简单,但是要能完善的表达还是不容易的,答案有许多种,从而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各种各样表达的内容,从生命的起源展开,引伸出爱生命、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思想观念,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增强对自己的信心;通过对提高生命质量的讨论,阐述体育锻炼对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热爱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学科,喜欢与老师合作,使学生记住老师,记住老师的经典语言。

通过健康的讨论,延伸生命的价值,这是教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教育的终端责任。生命、健康、成才、成功,体现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以及所有学科教育、教学的价值体现。

丰富的教学导入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教学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必须重视教学导入这个过程。

微格教学工作体会总结范文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校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不得不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目标。本学期通过参加微格教学研修班我又有了新的体会,收获很多。受益匪浅。

记得参加研修班的“微格研练”活动时,我走出校门,认真地听专家的讲座,并且接触“微格研练”,这让我收获颇丰。专家关于“微格研练”的讲座,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都是艺术。过去,我从未感到提问有如此重要,教学机智、课堂应变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的语言艺术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一个不雅的动作,一句口头禅……这些缺点有谁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注意呢?可“微格研练”能让你清楚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同一个教学片断,不同的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不同,产生的效果,竟然大不相同。因为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被录下来了,很多人在一起找你的缺点和毛病!

刚接触“微格研练”时,我们一头雾水,不知“微格研练”为何物。等到参与了以后,才知道它就像一面大镜子,能让自己更直观地看到教学技能上的不足。特别是在小组研练时,别人扎实的基本功,精彩的微格设计与教学小品展示,加上现场与同行交流,与专家互动,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例如,训练“导入技能”时,我选择了情境导入,采用的导入形式为视频激趣,即让学生看视频听歌曲,从而引出课题。具体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题,然后,放视频,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友谊地久天长,最后,通过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引出你的朋友及你们之间的友情!参加研练的同组老师给我提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导入要有吸引力,导入设计时间不能过长,2-3分钟就可以了,导入环节要简洁自然,省时高效。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微格研练”,我豁然开朗。它让我直观地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尝试着,也日渐尝到了甜头。总之,这次参加微格教学研修班的活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已,也为自已今后教学提供借鉴——奋斗不止,超越自我!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篇6

1.1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的思想统一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既要大力提倡教师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还要大力开展校内的教研活动,从强化物理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着手,开展交流讨论、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业务方面的交流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统一标准、取长补短的目的,此外还要开展与其他同行院校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全国各地教学名师来校讲解新的教学理念及新的教改动态;参观兄弟院校的部级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等。

1.2搭建物理实验教学微课平台

首先要加强医用物理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制作物理实验微课网站,提供微课资源展示的平台;其次进行微课方面的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然后上传优秀的微课作品,以便师生学习。目前各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实验的项目和数量各不相同,我校能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有10个,而医用物理微课教学的实验项目选取了五项:基本测量、血压计的使用、蓖麻油黏度系数的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示波器的使用。从十位物理教师中选取五位优秀教师,来尝试实验微课教学。五位物理教师一人选取一个实验项目,制作医用物理实验微课课件,限时一月内(2014年3月)完成。4月份在教研活动时间集中观看,讨论,提出改进意见,进行修改,限时一月内改完。5月份再集中观看、讨论,提出微课修改意见。然后交校教学督导专家组观看、观后讨论,提出宝贵意见,继续修改,直至专家满意为止。再公示在校园网上,征求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公示期一个月,再总结、修改,于2014年7月基本完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我校2014级临床本科医用物理实验课程的五个实验项目采用微课教学,与2013级临床本科医用物理实验采用传统教学相比较。实验班学生49名,男30名,女19名;平均年龄18.1岁。对照班学生50名,男30名,女20名;平均年龄18.2岁。两班学生均是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样本具有可比性。

2.2教学方法

对照班所用教材为2013年校内自编教材《医用物理实验讲义》,教学过程采用传统教学法:每个实验指导教师主讲15分钟左右(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数据分析、讨论,书写实验报告。实验班所用教材、授课计划、教学学时、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均与对照班相同。不同之处是:提前告知学生要做的实验项目,上课前在网上观看实验项目的微课视频;上实验课时,到实验室再观看微课视频,并提出问题,老师逐一解答。然后按照分好的小组(两人一组)做实验。

2.3教学效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微课教学效果,学期结束后,采用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考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本次教学改革进行评价。实验报告评分:每个实验结束后统一上交,教师按照统一标准要求打分,满分5分,其中数据的准确度(误差)3.5分,讨论分析1.5。实验操作考试:期末。所有实验项目结束后,从五个实验项目中随机抽取进行操作考试,统一标准,满分10分,其中实验操作规范5分,实验数据5分。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班49位同学发放一份调查问卷,回收49份。问卷包含5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赞成、中立、不赞成三种选项,采用不记名的问卷方式。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学对象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

2.4统计处理

评估结果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11.5版进行处理。

3结果

3.1实验班与对照班医用物理实验报告成绩结果

通过t检验,实验班实验报告总成绩、实验数据分数、实验数据讨论分析部分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班,两个班的实验报告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2实验班与对照班医用物理实验操作成绩结果

通过t检验,实验班实验操作成绩、操作规范和实验数据成绩均优于对照班,两个班的实验操作规范成绩、实验数据成绩、总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3问卷调查结果

发现赞成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的人数明显高于不赞成的人数,说明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不仅显著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讨论

传统实验的一条龙授课方式让授课内容无法重复,学生没听明白的问题无法逐一解决,几十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疑问难以单独解答,若干天后学生对实验知识操作过程的全程回顾难以重现,致使学生对实验知识不易消化;教师教学手段不丰富,致使实验目的难以达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网络的家庭普及、视频压缩技术与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日渐流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学方面的“微”也应该紧跟时代,课堂也应该进入微时代。通过临床本科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的实施,医用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和尝试,临床本科医用物理实验采用微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不仅使实验仪器的原理、实验规范操作的全程可以再现,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以后还需认真总结、补充、完善,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以便继续实践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并在我校其他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进行推广、普及。经过不断的深入探索和努力,必将为医学生医用物理教学增添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为医学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微格 女生 终身体育 健身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11-03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重要的发展方向,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终身健身者。高校体育是贯彻终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应把终身体育锻炼定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能成为她们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她们在高校掌握的运动技能将成为终生体育锻炼的保证。

健身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健身为基础,融健美、健身为一体的具有整体效应特征的体育手段;它内外兼修,反映了健身、健美和健心的一体性特征;它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审美能力、矫正体形、陶冶情操、调节心理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女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及能力方面具有其他项目不可代替的优势。

一 我校健身操普修课教学现状

1.教材情况和教学模式

在我校体育部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学校体育的整体规划,结合我校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健美操小组经过反复研究,编写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且符合我校实际操作的健身操教学大纲和教材。在13周的选项课中我们采用的教学内容以大众健身操锻炼标准为主。这套锻炼标准动作简单易学、节奏鲜明、旋律轻松,不受年龄、体质、场地、器材的影响,练习强度可大可小,动作形式丰富,颇有感染力。为跟上时代趋势,该系列健身操每两年更新一次,融合时代步伐,融入新的理念。在教学形式上多数都是以班级为教学单位,课堂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

2.学生选课情况

渴望美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现代女大学生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各方面注重气质、行为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她们在体育锻炼中获得健康的同时也希望得到美的情感和外表,这种追求导致她们选择项目更趋向于具有明显艺术特征的健身健美操项目。我校的健身健美操在女生中很有吸引力,颇受她们喜欢。

3.教学效果

一个学期安排26个课时,95%的学生完全可以掌握大纲内容,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上在音乐节奏感和动作协调上会有突破性的进步。这部分学生在两年一期进行更高一级动作的学习时,对动作的接受和节奏的把握非常快,身体的感觉也开始逐步表现出来。

4.教学反思

刚进入大学的女生们,基本都是健身操的入门者,健身操学习基础薄弱、节奏感、协调性、对肌肉的控制、动作幅度的掌握、身体的表达、感染力的激发都还不够。对她们来讲,短短的13周教学算是速成班,能获得当前的效果已是非常成功。但如果往更远处看,高校是学生树立终身健身思想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作为女大学生接受体育的最后阶段,将给女大学生的终身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终身健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大学期间如何更好地帮助女生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积累锻炼的知识,学习更多的锻炼技能,以至她们将来能自愿自觉地投入到终身锻炼中去?如果要将健身操作为终身体育锻炼手段,除了具备对健身操的兴趣,还该有切实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包括健身操的基本知识、创编知识、身体协调性、音乐节奏感,甚至还要有技术评判和技能教学的能力等。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帮助她们积累这些知识和能力,让她们能真正地自觉地把健身操当做终身锻炼的手段,切切实实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本人觉得,这是作为大学体育老师,不能不思考,且不能停止思考的问题。

二 将微格教学法引入健身操普修课教学的尝试性实验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译为微型化教学。该教学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应用现代化视听技术和视听设备,对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分阶段系统训练的一种培训方法。首先,将复杂的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技能进

* 本文为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我校健美操普修课引入微格教学法的试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行科学分类,之后,按不同的教学技能进行单独训练,以极少数学生(通常学生或教师扮演这种角色)组成的班级(称微格教学班)为教学对象,在有限时间内练习某种教学技能的小型教学课,师生反复观看教学实况录像,评议教学情况,达到提高受训者教学能力的目的。在国内的专刊、杂志上,鲜见运用微格教学法在健身操普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方面的文章。据此,笔者利用现有教学条件,设计了一套微格教学方案,尝试性地运用到健身操普修教学中,进行应用性研究与探索。

2.试验设计及实施

第一,实验对象:旅游学院2010级女生32人(实验班)、医学院2010级女生32人(对照班)。

第二,实验时间: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

第三,教学实验内容:大众健身操锻炼标准(二)四级(以下简称四级)。

第四,试验条件的控制。采用学大纲、同一教师上课、相同授课时数和同样的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前不向学生透露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然地按要求上课。任意一个教学内容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课后安排相同的练习内容,并严格控制两组学生进行与试验有关的互相交流,确保两组学生投入教学精力的一致性,从而保证试验条件的均等性。

第五,具体操作方法。(1)将教学内容和班级“微格”化。在13周的健身操教学中穿行微格教学课。将全班分为每组8人的微格班4个。微格班内8人又分4组,每组负责一节内容里的1个8拍,即2人负责主讲一个8拍动作,每个学生8~10分钟,其中3~5分钟的讲评和讨论。当其中一组在讲解时,其他3组进行记录、拍摄、点评,然后轮流交换进行。(2)指导老师分析和介绍所要实施教学训练的教学技能使学生明确概念和学习要求,同时,通过录音、录像、电视等视听技术或教师示范等,提供范例,进行形象教育。示范的内容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也可以是某一片断。示范宜以正面为主,多面示范并举。(3)设计并实施“微格”教学。学生在掌握了这一教学技能的概念和学习要求、接受了形象教育的基础上,自己设计一段运用这一技能的微型课,时间8~10分钟,然后组织微型课堂,并对其进行教学。由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评价人员和摄录像设备的操作人员组成微型课堂(由于条件有限,摄录设备是学生自带的手机)。(4)分析结果,提出建议。在学生进行完微格教学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音像,找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5)修改教案,再次上课。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教案进行修改,然后立即进行第二次教学,学习同一教学技能。通过反复训练,以便学生迅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

3.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5名健美操教师对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测试。

从下表可见,实验班达到90分以上优秀成绩区间的有3人,其中最高分96分,而对照班没有人,且最高分才89分。80~89分良好成绩区间有20人,优良率达62.5%,及格率达100%,差生逐渐减少,优等生逐渐增多,学习成绩大幅提高,说明教学效果良好,技能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教学实验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组织、讲解、提问、表述中可以体现出来,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不断丰富,教学能力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这部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入,尽量用测试数据说明问题。

总的说来,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微格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

第一,微格教学有效地降低了学习运动技能的难度。在微格教学中,将复杂、完整的技能分解为若干单项技能单个学习,且运动技能学习伴随着学生学习角色的转换,充当教师的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有用技能。如,引入的技能、讲解的技能、观察的技能、分析的技能、讨论的技能等。通过对各单项技能具体的、逐项的、反复的进行训练,最后使学生综合学习技能得以整体提升。这样,使复杂的教学得以简化,把教学由难变易,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而达到全面掌握技能学习的目的。

第二,微格教学过程中示范、指导与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在微格教学中,学生学习角色有了较大的转换,该转换过程使得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理解与再现有了与一般教学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学试验显示在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上,将示范、指导与实践结合起来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微格教学中要求学生们不光自己掌握技术,还要具备相当的技术示范、指导与组织练习的能力,三者相结合,对学生自身技能掌握大有好处。经过这一过程的反复训练,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掌握有关教学技能。

第三,微格教学中信息反馈及时、全面、直接。教学试验前首先让试验组学生观看教学技能示范,并且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视听设备给学生以录像反馈,让学生得到自我逼真的反馈信息,从视觉、听觉两方面作用于被培训者的感官,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可通过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细致分析,研究并找出改进方案。

三 结论与建议

第一,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大学生,将肩负事业和家庭双重重任。她们很难有时间再重返运动场,而不受时间、场地、器械约束的健身操是她们最好的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

第二,高校体育是帮助女生们积累终身健身知识,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重要阶段。广大教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逐步稳妥地推广,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技能的培养。

第三,在健身操普修课中,将课堂“微格”化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投入课堂,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积累经验。不但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提

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对于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目标,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邱泉、朱敏.“微格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7(2)

[2]刘振忠、周美英、霍行琪.微格教学法在排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徐艳玲、贾志娟.试论健身健美操与女生终身体育锻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微课研修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微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26-01

The design experiment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University

Wu Wenb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10 Xituche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Road ,100083)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i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ominated by information, get in by every opening. Shouldering the task of training talents for 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of qualif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education be one's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ra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at present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new hierarchical teaching + micro auxiliary cours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from the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targe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nking,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asic courses of computer in our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students to follow a course of study and social need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and provide necessary in-depth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basic conditions.

[Key words]Computer based curriculum micro curriculum reform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不断建设和改革才能跟上这快节奏的时代和课程的要求。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前些年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过分层教学改革,具体实施采取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合格分数以下的同学开展教学并组织考核。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因材施教,此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社会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适应教学、学习及就业的需求,还需要对该两级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补充及改进,以满足我校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要。

2.研究内容

搭建全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教学平台,并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学习资源包。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对“微课程”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梳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然后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分析研究其“微课程”的可行性。

其次,结合之前的“微课程”理论,以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结果,总结出其设计原则。

再次,在此设计原则基础上,构筑微课程整体框架模型和模式。

最后,开展教学内容设计,知识点的提取,微课程的设计及制作,及最终素材的集成,并提出该“微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案等。

3 研究目标

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原则和微课模式,利用微课程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全面、具体、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梳理和讲解,构建一个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于一体的,并且可以运行在手机、PAD及台式机等平台上的,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的全新的教学辅助学习平台,以支持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及翻转学习等多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 解决的问题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分层教学的开展,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确实是解决新入学学生由于来源、地域、水平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际差异的很好的途径,也是开展因材施教教学的好方法。但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一直进行的是两级分层,这就造成了分层过粗引起的免修学生的部分知识点欠缺和少数非免修学生又感觉教材的滞后性而“吃不饱”以及现实中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更新加快而使部分学生学习吃力等矛盾现象的存在。这些都会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在现有分层教学基础上再进一步改革和补充。

5 “微课程”主要特色

网络是当今知识学习和补充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随着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当今“微时代”的特点,在微时代与信息化教育融合下,“微时代”正以微课程的形式进军教育事业。学生可“随时随地,随需随取”利用微课程进行“充电”。因此,在现有两级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梳理出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微课程相结合,利用微课程进行辅助教学与知识点补充,提出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补充学生某些知识点的欠缺,而且通过这种精彩短小、应用灵活的微课程可以抓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补充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全吸收所学知识点,更可以达到“随时随地,随需随取”的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对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使用更为高效,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迎合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和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创新发展的创新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跟上时代教育步伐。总之,项目特点集微课程设计、随身性、全新的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教学模式于一身。

6 总结

通过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明确开展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微课程特点深入研究设计手机微信版,搭建出一个以微信为平台的订阅号来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提出全新的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熊开武,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宁波大学,2014年6月5日

2.黄孟遥,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湖南师范大学,201204090092, 2014年5月

上一篇:中学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品德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