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医院;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01-02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病房、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实习医院是接触临床工作、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个地方,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树立医生良好职业道德的的实践场所,如何正确选择实习医院对医学生实习、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了解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情况,对指导学校、医院做好医学生的实习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者对2011年5月―2012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100名不同学校的大专及本科医学生于步入临床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结果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100名大专或本科的临床医学、护理学、影像学、药学专业学生,其中女72名,男28名;大专14名,本科86名;临床医学专业28名,护理学专业45名,影像学专业14名,药学专业13名。年龄在22―25岁之间。
1.2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本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2个部分:①参与问卷调查的医学生的一般资料;②医学生实习医院选择的情况:选择实习医院的首要依据、对将要前往的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心理、对实习医院的期望值(学生实践操作方面,带教老师学历、工作年限方面)、主要担忧的问题。其中问题为单项选择题。
1.2.2 调查方法 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行填写。于医学生到达实习医院时开始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选择情况见表1
3 分析
3.1关于选择实习医院的首要依据 调查显示:53%医学生是根据医院等级、名称来选择实习医院的、15%根据生源地,32%根据意向地点。医院等级、名称,尤其是医院等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该医院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跟医学实习生比较相关的则是医院实习带教实力与就业前景。一般说来,医院等级越高,其规模大、带教师资力量强大且带教规范、招收实习生多,带给实习生就业机会相对增多。53%医学生选择实习医院首要根据医院等级、名称,说明很多学生意识到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就护理专业而言,近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将护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全面、深入了解和考察护生各方面能力、素质,挑选符合本单位用人标准的优秀人才,减少参加工作后的培训时间,而有的医院只在实习学生里招收护士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实践和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质量,有在高等级医院实习的经历,对学生在其他地方就业提供了一个好的背景[1]。由此可见在等级高的医院实习对就业的影响极大。无论是根据医院等级、名称选择,实习医院还是生源地、意向工作地点选择实习医院,都体现了医学生对实习与就业关系的认识,这与高校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模式――“以实习带就业” [2]不谋而合。
3.2对将要前往的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5%医学生对实习医院很了解,44%基本了解,51%不了解。了解实习医院是医学生选择实习医院应做好的准备之一,对实习医院的了解,不仅是知道该医院的等级、地理位置,还应知道该院最强的学科领域、特色领域及在实习带教方面的水平等,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准确地选择实习医院,才能很有目的性的实习,才能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而调查表示,医学生对实习医院的了解还不够。
3.3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心理 调查显示:①56%医学生紧张、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②32%医学生激动、迫不及待;③12%医学生感觉没什么想法。56%学生表现的不自信心理及对其社会适应能力感到担心,而之所以会担心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实是对实习的准备不够充分。32%医学生表示激动、迫不及待,可以看出医学生渴望将理论知识投用到临床实践中、渴望为患者服务,因积极性高,故医院在实习带教中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并注意防止因其过分的积极性而带来的差错、纠纷。12%医学生对进入临床实习表示无所谓,此类学生,多数是志不在医疗行业、想转行,如何做好就业指导是个大问题。
3.4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期望
3.4.1在让实习生实践操作方面:36%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手把手教,59%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者,5%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放手又放眼。
3.4.2在带教老师的学历方面:27%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5%的学生大专学历,6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要经验丰富就行。
3.4.3带教老师工作年限问题:6%医学生希望带教老师工作3―5年,36%希望带教老师工作5―10年,58%表示无所谓、只要带教老师技术好就行。
3.4.3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是决定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3],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模仿的榜样,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在技能的培养上,还应包括在医德医风的影响上。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带教老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双重任务[4]。了解医学生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期望值有重大意义。
3.5主要担忧的问题 调查显示85%医学生担心自身动手问题,12%担心与带教老师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问题,3%担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方面的问题。医学是一门很需要实践能力的学科,基本技能是学生立足本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担心自身动手能力表明了医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的重视;无论哪一行业,沟通都是不可缺少的,美国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开发了一个自愿的医疗事故报告系统,通过对十年搜集信息的分析发现,70%的案例与沟通不畅有关[5],而在医院,沟通主要是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患者的沟通,从调查可以看出,医学生更加担心的是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对与患者的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4 对策
4.1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4.1.1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学校可以开展介绍实习医院基本情况的讲座,如为医院的环境、重点科室、师资队伍、实习生生活条件等,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医院更多信息,增加其对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此外,还应为即将实习的医学生邀请实习结束返校的毕业生参与座谈会,由这些刚结束实习的医学生讲述临床一线工作的感受、引导建立正确的实习观、及实习医院、实习地点与工作的相关性,并向学生简述对实习医院的真实感受,以帮助学校圆满完成医学生实习前关于实习医院选择的指导工作。医学生个人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外部条件获取医院信息,如通过与其在医院工作的亲朋家属了解实习医院情况,通过加深对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以增强其实习目的性。
4.1.2针对依据生源地选择实习医院的医学生而言,此类学生多有回生源地医院工作的计划,要做好离校前的工作,如安全教育、实习积极性。的教育;根据意向工作地点选择实习医院,此类学生就业的目的性极强,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于那些不能前往理想实习医院的学生,学校要重点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告知其将要去的实习医院突出的一面,以消除其抵触心理,消除其负面情绪,以防其将负面情绪带入临床工作中,影响其实习生活。
4.1.3学生下临床实习和配合心理指导:调查显示医学生临床实习前紧张、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心理占多数,反应了大多数医学生的实习心理及对实习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实习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医疗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4.1.4调查显示实习前医学生所担心的主要问题中自身动手能力占85%。在校期间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即将下临床实习的学生开放实际操作训练室,并配备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同学们减轻自身动手能力的担忧。学校可以扩宽教学、实习途径,增加课间见习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临床课程后假期自择医院进行社会实践,使其能及时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并注意见习、社会实践后总结。
4.2医院应采取的措施
4.2.1向学校传递更多关于医院的资料,比如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实习生生活条件等,以协助学校更好的完成医学生实习医院的安排工作。另外,医院要与学校做好实习生实习医院选择情况的沟通,如了解哪些学生是来到非其所期待医院实习的学生,对此类学生要做好其思想工作,可以向其展示医院特别突出的一面,并且在实习轮转的安排上,将其第一个轮转科室安排在实习带教做得最为突出的科室,以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
4.2.2在医学生进入临床之初,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可以召开临床一线工作的带教老师与实习医学生的座谈会,减轻医学生的紧张情绪,并告知其必须遵守的相关医疗制度,如无菌制度等,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严格、规范的学会各项操作、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4.2.3考虑到大部分医学生担心自身实践能力问题,可以在岗前培训中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并开放示教室,方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临床技能。另外,鉴于沟通的重要性,在岗前培训中还应强调沟通――与医务人员的沟通及与患者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利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减少差错的发生,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因此,在灌输医患沟通重要性的同时,要向医学生传授沟通的方法。
4.2.4在对实习医院的期望上,考虑到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是决定临床实习质量的关键,医院应创造符合实习生要求的师资条件,选择工作经验丰富、技术好、职业道德良好的医护人员做为医学生的带教老师,上好医学生医学生涯的第一课,以通过带教老师完成向实习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完成培养任务。
5结论
如何做好医学生的实习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教育、管理问题,因此调查了解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情况,面对实习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进行分析,及时准确的作出理论辅导、操作指导及心理疏导,对学校、医院成功完成医学生实习工作及医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玉生.在实习与就业互动模式下本科护理专业实习管理实践和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2011.4(8B):165―166:1201―1202.
[2] 张中兴,赵琳杰,赵丽娜,等.抢抓机遇 占领市场 搭建良好就业平台[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33―164.
[3] 郑洁,郜玉珍,武文静,等.临床实习与带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华护理教育.2008, 5(3):99―102.
[4] 张国伟.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临床实习生综合素质培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2).
数码影像设备是指以数字形式(0或1)来记录、存储以及再现影像信号的设备。使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或数码手机等均可直接捕获外界事物影像的颜色和亮度信息并转变为电信号,记录到记忆储存介质上;再将这些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作为数字影像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通过数字文件存储下来;数字化的影像信号经投影仪可以再现出来。数码影像设备由于能够高效、真实地记录并反复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颜色、动态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各个领域。
基于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性质和任务,我们认为把数码影像设备(即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有照相或摄像功能的数码手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数码投影仪等)应用于植物学野外实习,既能发挥卓越的教学实践功能,又能彰显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意义。
1 助推了学习的研究性
学生在拍摄茎叶花果等的形态特征时必然要进行比较甄别,以求卓越;在检索鉴定时,必然要联系和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以求客观准确;在照片被展示或标本合格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成就感,促进实习兴趣大增。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面对形形色色的植物学现象,在数码影像设备客观记录的前提下,促进了解决问题时反复观察、连续对比的实现,使实习资源共享率大大提高,数码影像设备使实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氛围更加浓厚。
2 促进了学习的合作性
实习教师按照学生的异质性即有无数码设备、性别等进行分组,为合作学习提供组织保证;数码作品直观,利于对照评比,增强竞争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组员在实习各环节如拍照拍摄、标本的采集制作等方面协同作业、互相切磋,可以凝聚全组的聪明才智,提高实习效果;通过展示照片、视频,达到最直观、最充分的交流和复习探讨,在团队中挖掘并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数码影像设备提高了实习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效果。
3 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
花草是美丽的,用手机、相机拍照拍摄更是愉快的,尤其是汇总后统一播放讲解,更能激发出实习的热情,数码影像设备能有效规避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厌学情绪。学生在拍照拍摄植物的微观特征的过程中,易于集中注意力,反复不断地观察比较、练习操作,利于锻炼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里进行连续多日的分组实习,学生们围绕各自的任务并对比他人的影像成果,都能产生良好的竞争性、合作性和参与性,数码影像设备突出了实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优势。
4 强化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植物学野外实习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研究探索课堂所学理论正是实习的目的之所在。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数码影像设备是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学生在反复观察中,要不断进行比较鉴定。个人的思维方式、研究角度必然要不断调整,拍摄制作、归纳总结、展示讲评等环节无不培养并展现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取向,数码影像设备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养成自己的个性,数码影像设备强化了实习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二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应用方法
为有效地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整体水平,全面贯彻“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现代教学理念,针对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教学日益普及的实际,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不需要专门投资的前提下,努力挖掘并整合数码影像设备在野外实习中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需要的数码产品有:便携式数码投影仪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数码摄(录)像机一台,以及实习学生个人的数码相机和具有数码照相功能的手机等,具体做法如下:
1 全员拍照,资源共享
指导并鼓励全体实习师生在实习过程中随时拍摄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形态学特征,经初步筛选后,及时汇总到笔记本电脑,由实习教师筛选、鉴定、归类,适时用便携式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向全体实习同学播放讲评,从而实现不同班组实习细节的整合和实习情景的再现。还要随时表扬影像的作者,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科研交流的热情。事实证明,此举既能大大提高识别鉴定植物的教学效果,也为教师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2 组成动态实习的专题小组,统一展示汇报成果
按异质分组的要求成立各种专题小组,就一些动态变化的课题,如卷柏在干燥和潮湿情况下的不同形态、睡莲等植物花朵的开放与关闭、水绵早晨沉水与午间漂浮、禾本科叶片的抗旱运动等,由小组学生定点进行连续观察拍照,并在实习即将结束前在实习队汇报小组成果。此举能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强化对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连续观察生命现象、动态分析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方法。
3 用数码摄像即拍即播视频材料,共享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
用数码摄像机随时摄制标本采集和制作的规范过程,适时播放视频,结合实际讲解分析操作要领。此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仅靠语言讲解而形成的不当操作,突出了直观性和示范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标本质量和实习效率。
4 鼓励学生提交电子版的实习报告
由于有了上述拍摄记录做基础,提交电子版的实习报告就很受学生的欢迎。电子版的实习报告易于修改,能客观地体现出色泽和动态等特征,也顺应了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计算机技能的形势,既提高了撰写效率和报告的质量,也节省了纸张资源。
三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应用的优势
如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善于组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科学地应用数码影像设备,其教学优势是多方面的。
1 能显著提高实习效率
野外与室内相结合,实物与数码相结合,分组深入实习,统一直观示范,实习效率能显著提高。用数码投影仪集体辅导,相当于把多媒体教室搬到了实习点,如放大了的花、特写的果等,既丰富了多样性,又突出了特殊性,大大减少了指导教师重复性的辅导讲解,讲课效果更加规范高效。
2 能全面提升实习质量
把全面细致的野外记录进行筛选整合,再向全体学生展示讲解,利于学生对植物种类的识别鉴定;对植物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讲解能做到重点突出、利于统一要求。连续拍摄的数码照片能很好地展示生态实习中难以理解的生命现象和生态规律,培养学生在变化中探求植物生活规律的能力;电子版实习报告融形态、色彩、动态于一体,观察更直观、变化更连续、分析更客观。
3 能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学生利用自己的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时,必然要仔细进行特征辨析;凡有摄影、美术基础的学生还能发挥示范作用,既利于提高实习效率,也利于加强团队协作;在统一展示照片和小组讲评时,能给拍摄者以成就感,有利于班组之间的竞赛与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
4 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每个班组每天所观察到的植物的具体特征必然有所不
同,统一播放讲解就是班组间的交流,包括内容、方法以及技巧上的交流;指导教师的选择性示范播放及讲解,就是师生间最有效的学术交流。
5 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辅助作用
特别是对于分类学教师和生态学教师而言,学生们的拍照记录,可以为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的基础素材。
6 可以丰富师生们实习期间的业余生活
植物实习地点一般都处于偏远山区,对于活泼好动的大学生而言,业余生活也是实习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上述数码影像设备还可以适当地再现学生们的实习生活,以满足学生们的精神需求。
四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处实习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尽管数码影像设备是先进的,但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尚无任何标准可循。而野外实习又是特殊的教学过程,许多环节还需要认真研究。现阶段,如下几点是实习教师应该注意的:一是组织鼓励学生用个人的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时,要充分考虑到还没有相机或手机等学生的情况,异质分组,以保证各自的效率和成绩不受影响;二是实习前要核实实习地的电源情况以及有无可供投影的白色墙壁,没有遮光设备的可以在晚上天黑后投影讲评;三是实习教师要提前明确拍照要求,尽量提高学生的拍照质量,每天回到实习驻地后,要求学生及时筛选、复制并上交照片,教师要尽快筛选、鉴定、归类,以便在当天晚上统一复习讲评;四是要求学生撰写电子版的实习报告,但要允许他们在返回学校后提交,以保证能用上电脑,还要允许尚无电脑的学生上交纸质报告。此外,教师还要随时提醒学生爱护数码设备,精细、规范地操作,以免造成设备损毁。
总之,数码影像设备已经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实习需要。尽管植物学实习地点多是在偏远的山区野外,属特殊的教学过程,全面实施数码技术还有一定的困难,甚至永远不能和室内教学相提并论,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大力普及数码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每位实习指导教师都应该重视并努力践行现代教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造性地应用数码影像设备,以促进植物学野外实习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鸿浩,等,数码影像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沈亚强,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范亚文,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6(9):59-60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内化;影响因素;道德修养;医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22-04
社会的文明进步源于道德建设,道德内化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现医学生的道德内化,是形成未来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医科学生的医德内化,是指一定的医德理论、医德规范或医德观念等作用于医科学生,对医科学生身心产生某种影响和需要,使医科学生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医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将社会要求的医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医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医德观念和信念,成为支配和控制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医学院校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未来高素质医务人才,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院校医学人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则是形成医德医风行为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才能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育出国家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那么,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如何实现?本文针对当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现状,分析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研究实现医学生医德内化的途径。
一、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主要因素
为了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发现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可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出的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实现途径。为此,在我院临床医学、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的主题是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了十项调查指标供大学生选择,包括: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个人自身的修养,其他课程教师的教育,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家庭成员价值观的趋向,同学之间的潜移默化,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指引,媒体宣传舆论的导向和学生自身知识消解能力的限制。该调查发放问卷629份,收回问卷518份,有效问卷511份。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如下:(1)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影响大231人占45.21%、影响一般224人占43.84%、影响小43人占8.41%、没有影响13人占2.54%;(2)个人自身的修养:影响大286人占55.97%、影响一般189人占36.99%、影响小27人占5.28%、没有影响9人占1.76%;(3)其他课程教师的教育:影响大185人占36.20%、影响一般268人占52.45%、影响小52人占10.18%、没有影响6人占1.17%;(4)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大321人占62.82%、影响一般158人占30.92%、影响小30人占5.87%、没有影响2人占0.39%;(5)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影响大321人占62.82%、影响一般142人占27.79%、影响小46人占9.00%、没有影响2人占0.39%;(6)家庭成员价值观的趋向:影响大225人占44.03%、影响一般222人占43.44%、影响小55人占10.76%、没有影响9人占1.76%;(7)同学之间的潜移默化:影响大182人占35.62%、影响一般248人占48.53%、影响小71人占13.89%、没有影响10人占1.96%;(8)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指引:影响大201人占39.33%、影响一般214人占41.88%、影响小87人占17.03%、没有影响9人占1.76%;(9)媒体宣传舆论的导向:影响大245人占47.95%、影响一般189人占36.99%、影响小64人占12.52%、没有影响13人占2.54%;(10)学生自身知识消解能力的限制:影响大247人占48.34%、影响一般217人占42.47%、影响小43人占8.41%、没有影响4人占0.78%。
从调查结果砜矗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个人自身的修养方面,对大学生的医德内化、行为选择的影响相对其他制约因素更大。
二、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主要因素的现状及分析
医德是行医活动中对医务工作者的一项评价标准,医德内化则是医务工作者实现医德向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没有实践的理论必定是空洞的,医德作为医学领域的道德规范,其目的在于调整医患关系,规范医务人员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造就医德高尚的人才。医务工作者,是医疗活动的主导者,他们的医德意识是否强烈、医德行为是否高尚是医疗活动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医生实现医德内化,并将医德规范落实到临床实践中,能够在和谐医患关系上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助推“全民健康中国梦”的实现。
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主要因素,又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实习生中进行访谈。大学生们根据在医学院和医院的学习、见习、实习经历,以及对社会的观察和总结,结合自身的情况与体会,提出了观点、看法与做法。
问题1:临床上带教老师能否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实习时,专业课老师有没有对你们进行职业精神比如事业心、责任心、对病人同情心,以及爱心、耐心、细心等医德教育及示范?如果做了,具体表现如何?
麻醉学专业学生:麻醉学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是在手术室与病人打交道。因此,他们就带教老师在术前术后及麻醉收费方面的做法谈了看法。有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总体来说能做到尊重病人,与病人悉心交流,在病人面前充分注重医生形象,尊重病人隐私。也承认科室有特别关心实习学生的老师,他们真正用心去帮助学生,带领学生成长,不计较报酬,这样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尊敬。
有检验班学生说:实习生的生活,半职工半学生,可又没有人把我当职工一样尊重,也没有人把我当学生,对我的学业负责。给我的感觉是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无从谈起,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犹如空话。
也有学生反映,有的带教老师借口工作忙而不愿跟实习学生多交流,在知识的传播、经验的传授上有所保留。“这个好像是……,这个有点像……,这个大概是……,依我的经验判断……”专业老师对知识点这样不严谨的回答,对学生误导很大。还有的带教老师的语言不分场合,当着实习生的面数落单位中的利益纷争,抱怨待遇,甚至向实习生交流滥用药物、过度治疗、做不必要的创伤检查等不当医疗行为的所谓心得。所以,有实习生呼吁:带教老师,请注意你们的言行吧,让实习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保持一颗纯洁之心,对医生医德怀着崇尚之情。
有影像专业学生如是说:实习期间,大部分专业老师在病人较少时或者夜班时间,会进行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多数老师会结合自身实际,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讲给我们听,希望对我们有所借鉴。在检查病人时,带教老师会边检查病人边告诉我们注意事项。比如,在解开病人衣服检查之前,先跟病人沟通,征得病人的同意。在放射性检查时,要将病人的非检查部位用铅衣遮盖,避免放射性损伤。要边做检查边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临床病情的同时也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感情。要对病人有耐心、爱心,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但有的老师对学生缺少耐心,不愿意进行医学伦理学方面的教育,只是说你们以后就知道了或者说不用跟病人讲那么多,哪有时间。
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说:实习过程中,专业课老师没有对我们进行职业精神及医德教育。但在进入实习前,学校组织了实习前培训,对实习生提出了要求,内容涉及职业精神及医德教育,敦促我们要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医学道德规范。在医院实习一年,最重要的感受是:现在有些医院以效益为先,增加床位,控制医护人员数量,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而病人方面,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追求健康的愿望更加强烈,大部分群众身体稍有不适便前往大医院就医,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因此,大医院病人极多,医生工作量极大,分配到每个病人和实习生身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感觉现在医院的部分医生,没有意识到医学伦理原则等人文方面理论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2:工作环境到底对医学生医德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请谈谈其中的认识。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医学生将医德理论及医疗行为规范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完成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医德形成自己的认识。不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会受到不同渠道的影响特别是可能受到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造成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比如有的医生收患者及家属的红包、礼物,或者一些不良医务人员与医药企业、医药代表勾结,给患者开大处方吃回扣,甚至利用工作之便向患者索要钱物。这些不良现象,势必会影响医学生对医德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影响医德的内化。
实习生谈实习:初来实习时,每位同学都是怀揣着理想,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知识的洗礼,新岗位的挑战。对病人态度好,有同情心,对工作满腔热忱,在科室里抢着干活,积极向科室老师提问学习,任劳任怨,不怕吃苦,甚至有的同学喜欢沉浸在那种忙碌辛苦之中。但仅仅经过一年甚至半年实习,就变得不那么单纯,对目前医疗现状,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患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实习学生学习性强,但有时囫囵吞枣分辨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有时还遇到外界的诱惑。所以,工作环境的好与坏,对实习学生存在较强的潜在影响。
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医德理论与现实医疗环境的差距。还提到,在大学阶段,学到的多是理论层面的医德知识,而到了实际临床工作中就会发现,有时现实并非如此。各种负面现象摆在面前:有的医生开高价药、让病患做多余的检查、做不必要的手术,而患者辱骂医生、打医伤医等事件偶有发生。在这个时候,该如何抉择呢?很多人一贯坚持的医德信仰产生动摇,有人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弃,有人选择自我保护:有潜在风险的手术不做,能诱发矛盾的治疗方案不用,自身安全排在第一位,救人排在第二位。以前σ降碌娜鲜丁⒗斫狻⑴卸稀⒀瘢在这一刻发生颠覆,医德内化更是不大可能。
三、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实现途径
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医学生医德内化受到多方面的干扰。若能够从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个人自身的修养这三方面积极干预,就可以为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实现提供指引。
1. 专业课老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医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各门医学专业的老师,因此,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的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负责任的专业课老师不是那种只会讲授医学理论知识,不注重医学生人格是否完善的老师,而是那种不仅能够将医学知识传授给医学生,而且告诉医学生人生的哲理、做人的原则、行医的精髓的老师,他们不只是教,更多的是育。
专业课老师的形象在医学生眼里就是一面镜子,他的行为举止折射出来的就是个人的修养与内涵。因此,专业课老师在上课之时,一定要十分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时刻不忘引导医学生健康发展。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之时,专业课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言传身教。第一,专业课老师在上课时,穿插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医学前辈的经典事迹来启发医学生,并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教育医学生如何看待医学事业,如何无愧于医学生涯,从而强化医学生学医、行医的信念,立志成为值得让人尊敬和信赖的医生。第二,专业课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自己的经历体验与学生们分享,启迪医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应当如何抉择与处理,让医学生明白什么才是医患一家亲,深刻地领悟到医之魂的精髓所在。这样,专业课老师的循循善诱,能唤起医学生内心的医德情感,培养其健全的医德人格,从根本上执行良医准则,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抓好临床实习工作中的医德教育,至关重要。带教老师是医学生的导师,影响着医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因此,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树立强烈的医德教育观念,为实习医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定期组织专家和实习学生座谈,以强化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全院上下要抓好医德医风廉政建设,抵制院内不良风气,营造良好的医院医德文化氛围。
2. 社会环境是客观的,学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或好或坏,或美或丑。只要舍弃得当,运用合理,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遵循自身法则,走向正轨,繁衍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演绎成叹为观止的锦绣河山。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学会彰显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尤其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医学生,更应该认清自己,辩证地来看待这个社会和事物,要保持内心的纯真,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的品性。当然,在校医学生的心性还不成熟,磨砺也不多,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医学生认识这个社会,服务这个社会,完善这个社会,进而完善医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实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
引导医学生认识社会这个大环境,可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通过时事案例,在医学生间展开讨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利弊,提高医学生辨别是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分析问题中消除医学生的内心困惑,引导医学生树立起正义感,从而强化医学生的医德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则是在逆境中达到目的。所谓在逆境中达到目的,就是要求医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中出现的那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情进行反思,然后让医学生将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事情拿出来进行深刻剖析,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心理活动,再进行引导,将医学生带进伦理的范畴、道德的规范之中,促使医学生意识到具有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医生医德的必要性。
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能成就一个人,是个体主动实现道德内化、产生道德行为的基础。如果存在不好的医疗环境,势必会影响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理解、判断,对信念的坚持,以及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改善医疗环境势在必行。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患的权利和义务,对违法者严厉惩处。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和医德人文素养。规范医院的治疗流程及操作,确保安全、规范、高效医疗。
3. 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促使其勤学好问,增强自身知识消解能力
道德内化,是通过外在的社会教化与自我的内在吸收而达到最佳期待效果。新的医疗模式对于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医生的个人修养和医疗服务质量是人文素质所诠释的新的内涵。个人修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医学生个人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医德内化实现的成败。在医学这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领域中,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修养也就无所谓人文。因此,医学生的个人修养应该成为检验医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不可缺少的指标。个人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境界,别人无法赠予,只能通过内心的w验、感悟、领会,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所有。
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促使其勤学好问,增强自身知识消解能力,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医学院校的老师可以给医学生推荐适合医学生锻炼心性、提高认知能力的书籍,让医学生学会自己寻找知识,学会自我整理思维,让其在学习中成长,在思考中成熟。第二,安排医学生与学校附属医院里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提升能力,学习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职业责任感、对社会对医业无限热爱的情感等高尚品格,使医学生能够被感染,能够从前辈那里学习行医的准则和医德医技,从而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四、医学生医德内化的现实效果
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探寻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将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并转换为外在行为的实现途径。医学院校要将德育理论与医疗实际相结合,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榜样力量;向医学生宣传社会大环境下的正能量,彰显真善美,使医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看待一些片面报道;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并促进医学生勤学好问,增强自身知识消解能力;让医学生积极探讨医学理念、医学人文、医学精神并相互交流启发;利用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指引医学生的医学生涯,注重德行的转化。这样,能够明显提高医学生医德内化的效果。
实习任务完成回校之后,又在大学生中做了这样的调查:实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你们是否有意识地把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用于临床实践,又是怎么做的?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肖栋:实习时,有意识地把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用于临床实践。具体做法如下:询问病史时,自觉地做到举止端庄、态度热情,全神贯注、语言得当,耐心倾听、正确引导。给病人做体格检查时,做到全面系统、认真细致,关心体贴、减少痛苦,尊重病人、心正无私。在需要病人签字时,认真遵守知情同意原则。例如,让病人在大病历、入院告知书、授权委托书、不收红包协议、手术知情同意书等病历资料上签字前,先让病人阅读,病人不懂的地方耐心详细地解释,待病人看懂后再签字。在实习中,还严格遵守医疗保密原则。具体包括两点:为病人保守秘密――在询问病史或诊治过程中,有病人常常提供各种隐私,对此从不随意泄露,做到守口如瓶;对病人保密――在特殊情况下,如病人患有癌症或者其他危重恶性疾病时,为了有利于患者治疗、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不得不对某些病人隐瞒其病情及预后情况。在实习过程中,还很注重医患沟通原则。当病人对诊疗工作有意见时,会耐心地倾听,有意识地站在病人的角度想一想,热情详细地向病人解释,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化解矛盾。当病人对手术方式或者对并发症不理解时,会用打比方、画图等方法帮助患者理解,最终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彭绪峰:在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课本上的伦理学知识来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在采集病史时,努力做到集中精力,耐心倾听,不轻易打断病人的陈述和提问,尽可能用打比方的方式将医学专业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并不时地用点头、轻拍病人肩部等方式对病人表示自己的专注与同情。在体格检查时,事先与病人沟通,做好解释工作,说明目的,尊重病人的选择,并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暴露必要的检查部位。在检查女性时,按照要求都会请一名护士在场。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关心体贴病人,如冬天做腹部体检时,先搓手或用热水洗手后再用手把听诊器焐热,传递温暖;在做直肠指诊时,边做边与病人交流,转移病人注意力,从而缓解病人的焦虑。在外科换药时,认真细致,严格操作,按章行事。换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最普通的事,然而也是最容易疏忽的事。一个无菌切口,可以因为换药不当而感染造成延迟愈合,换药动作粗暴则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每次换药之前,都会充分了解伤口、创面部位大小深浅,是否需要扩创或冲洗,是否需要拆线或缝合等。对所需的敷料、器械、药品等先检查是否齐备,比如深伤口所用的长血管钳探针、置换耻骨上膀胱造瘘的特殊引流管。对病人精神状态、全身状况及换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均详细了解,充分准备。换药过程中,边操作边给患者汇报创口的变化,并注意安慰、鼓励患者。
对此,也有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有影像学专业学生说:尽管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对临床诊治伦理困境,想用医学伦理学知识去帮助化解,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难以想到相关的伦理学知识,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也许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欠缺,所以,在临床遇到问题时,还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解Q。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还需要外界合理、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只有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长期来建设,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医学院校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未来高素质医务人才,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院校医学人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则是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行为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才能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培育出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洁,齐玉龙.医科学生医德内化教育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
[2]林玉美.医学生医德信念确立的人本学追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
[3]蒋广根.医德教育必须重视心理规律[J].医学与哲学,2000(03).
[4]谢志青.医学生医德人格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5]杨海静.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王巍巍,陈晓阳,孟伟.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01).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如何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一技之长,又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简单的专业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地围绕这个中心目标,针对问题,对现行的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深入地探索。
一、问卷调查分析
对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新生,包括护理、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医学、临床(乡村医生)、针灸推拿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422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02份。问卷主要针对“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英语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及“专业英语学习需求”等内容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医学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我校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除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包括春季和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此外,随着我校中高职衔接招生形式改革的推进,中职学生将会被纳入生源。一般来说,高中毕业生学习习惯较好,但学生个人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如被调查学生中英语入学最高分为108分(英语高考总分为150分),最低分26分,平均分为73分。而春季和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弱,主要表现为词汇量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学习自觉性不高,少数学生还有厌学情绪。因此,学生入学英语基础水平呈现明显差异。
2.学生英语实用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选择“听力、口语不好”,此项与“阅读、语法、写作”相比,成为英语学习中的第一大困难,有的学生甚至反映在入学就读高职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此种状况与初中、高中的英语教学是分不开的。目前,虽然初高中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为了提高升学率,部分学校依旧运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把词汇和语法传授给学生,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书面习题来提高英语成绩。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有一种想听听不懂、想说说不出的感觉,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了。
3.医护专业英语教学需要强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医护专业英语;86%的学生选择“凭现有英语水平,不能在职场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57%的学生选择“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时间相当”;只有21%的学生认为“基础英语教学时间大于专业英语”。以上数据表明,适度强化行业英语教学是多数学生的共同愿望。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此所做的努力明显不足,存在着专业特色性课程资源匮乏及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合理过渡与衔接问题。
二、对策探究
以《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依据,针对我校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行以“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服务专业”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实行“模块化”英语教学模式,强化英语基础教学。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悬殊这一问题,贯彻《基本要求》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实行“模块化”英语教学。首先,将新生入学英语水平测试常态化,分模块建立单词、语法、阅读、写作、听力试题库,各模块按照难易程度细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测试题目。根据当届新生英语高考成绩,选取不同模块编写难易适度的入学水平摸底测试,确保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新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并以此作为依据,确定教学的起点。其次,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分模块建立单词、语法、阅读、写作、听力教学资源库,各模块按照学生英语水平细分为基础类、强化类、冲刺(高分)类三个梯度的教学内容。根据各系和各班的平均入学英语水平及薄弱环节,分别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选取相应模块灵活制定教学内容,期末试题分别命题,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此外,分模块开设了听力、语法、阅读及写作A级辅导班和四级辅导班,个性化地攻破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弱项,同时解决同一授课班内英语水平个体差异问题。通过实行“模块化”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第一障碍得以突破。
2.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突出英语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环境下,学生最有可能用到英语的机会主要是交际性沟通。对多数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形成和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首先要提升英语的听说能力。因此,重视听说能力培养,突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已成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心,而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实践教学。首先,加大课堂教学听说比例。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少用中文,逐步实现全英教学。我校英语教学共三个学期,即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课堂讲授50%用英文;第二学期,70%用英文讲授;第三学期实现90%英文授课。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强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发言的比重也应逐学期增加,即第一学期,学生发言时间占课堂时间30%;第二学期,占50%;第三学期,课堂上70%的时间由学生发言。其次,教学评价体系应体现“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倾向于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的考查,考核内容除语言知识、阅读、写作外,加强听说能力的考查力度。除笔试外,增加口试考核方式,主要对学生的语音、语调、听力、口语、口译等方面进行测试,内容形式可丰富多样,如情景对话、口头作文、小组角色表演、看图说话、短剧表演、文章归纳总结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各项英语实践活动。为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我们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立医专无线英语广播电台,每天分四个时段为学生播放,内容包括英语A、B级考试、英文剧集、英文歌曲、趣味英语知识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材料;与校团委、学生会合作,共同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大赛、短剧歌曲模仿秀等英语主题竞赛活动,使整个校园充满学习英语的气氛,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兴趣、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3.服务专业,强化医护专业英语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所学专业的业务需要服务的。因此,医学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应突出医学院校的特色,服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要与职业和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强化医护专业英语教学。
(1)专业英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紧密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二学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补充讲授医护用语的常用词汇,为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第三学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增添护理英语口语与医疗英语口语实训内容,依据工作流程,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讲授有关询问病史、记录病情、查体、诊断、治疗等通用医学英语知识;在第四学期安排专业英语选修课,按专业讲授专科医学英语知识。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侧重“听、说”或者“读、写”能力的培养,实施分类指导。比如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未来的岗位需要学生更多的口头交流,教学就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更需要他们看懂药品使用英文说明,因而应该侧重“读、写”,提高阅读说明书等专业技术资料的能力。此外,任课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医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进度,与当前的医学专业内容结合,科学组织教学,实现公共英语和医学英语的有效对照与衔接。
(2)校内实践指导与医院实习指导相结合。为了使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与实习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相结合,解决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与英语相关的实际问题,专业英语校内实践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医学知识园地、医护英语知识竞赛、英文诊病大赛、医护英语对话诵读大赛、临床模拟演练大赛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活动。外语教师则要精心准备,负责组织筹划并协助完成各项英语活动的实施,实践活动要有完整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等,指导教师对具体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同时外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英语能力培训指导,并发给学生一些职业情景训练材料,以供学生学习参考。这些校内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英语语言输入的信息和多种应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和条件,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教师在进行校内实践指导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指导。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和英语有关的突发问题,如有的学生对先进仪器、进口药品英文说明书看不懂,或遇到外籍患者不知如何交流等情况,外语教研室要为实习生特别设立绿色通道。学校为实习生设立咨询室,并由外语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实习生可以回校当面咨询,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沟通、QQ在线交流、发送微信、Email等多种形式与外语教研室教师进行沟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将学生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在今后的校内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及时指导。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通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以及对医护专业英语教学实用性的加强,实行以“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服务专业”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改革,既保证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又体现出医学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张九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应重视的三个问题[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 李鸿雁.突显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特色之对策[J].中国科
关键词:案例导向教学法;反馈;医学影像学;问卷调查;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62-04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课程,被普遍认为是枯燥并且繁重的。由于其内容广泛和不断更新的特征,它通常很难保持内容的趣味性、有意义性和临床相关性。很多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学课程已做了大量的常识性改革,但我们依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目标。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必须确定其临床定位,因为它关系着最后临床实习的效果。Thistlethwaite等[1]人2012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评价医学临床本科专业学生医学影像学学习的效果,发现迫切需要对医学影像学进行回炉教学,该研究还显示对医学影像学进行临床教学改革更有利于今后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人们普遍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和案例导向式教学(case based learning,CBL)。主动学习,重点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PBL与CBL应用于临床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判断所掌握知识的差距[2]。CBL的目的是以一种连贯的方式讲授与临床各科学主题紧密相关的基本医学影像学,让学生掌握分析、推理和交流的技能[3-5]。我们一直不断努力的目标是让这一主题深入学生的思想并使之与临床紧密相关。在设置中,我们引进了可行的CBL。这些方案已经在筹备,旨在帮助学生养成把病人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一种疾病或病症来看待的习惯。这样他们在临床上就能逐渐养成把病人治疗个性化的习惯[6]。
材料和方法这项研究是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由70名医学本科的学生组成)中进行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的。
一、准备过程
在每次会议召开之前,要召开部门会议讨论议题、部署会议。根据选择的议题组织好教学理论讲座、规范教程以及准备好具体的病例。我们要准备的临床案例方案包括病情复杂和不复杂的两种阶段。同时相关的病史问题,普通的身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意见也都包括在方案内。针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详细的讨论。方案的复杂程度在一步步地增加。邀请该领域的一名临床医生参加此次讨论,并且请他对该议题提供临床定位。在该会议正式实施前与临床医生一起讨论准备好的临床案例方案并参考临床医生给出的建议进行合理的修改。为了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提前通知他们做好相关议题的准备工作。
二、实施过程
由一位助教叙述该病例的情况。全体教师(来自医学影像学系及有关临床科室)审核助教的论述情况。审核人员强调重点放在影像学资料分析、临床资料分析及二者结合方面。同学们积极参与并且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同学们在没有压力、富有成效、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老师的指导。医学影像学教师和临床医师相互补充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在会议结束之前,重点放在让学生们清楚学习的内容上。
三、数据收集
为了评估学生对m-CBL的反应情况,在1个小时的会议结束时,他们要匿名填写问卷调查反馈表。问卷调查包括结构型问题(基于李克特量表)和无结构型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会议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这次试验是在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中举行的,议题为“肺结核”。根据对学生们填写的反馈表的评价反应,他们对此次病例讨论的回应非常热烈。鉴于此,2012年我们又组织了三次这样的会议,议题分别为“胶质瘤”、“骨肉瘤”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这三次会议学生们的反馈调查问卷分析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四、结论
将2013年举行的三次病案讨论进行合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总的188份反馈表当中,有183(97.3%)份问卷反映喜欢会议,而仅有5(2.7%)份问卷反映不喜欢会议。根据学生们的反馈,喜欢学习的主要因素包括与临床情况相关的课题、强化对某一特定主题的重要性、临床医生们的表现和他们的观点以及讨论的互动性。只有少数学生(2.7%)认为,太多的临床老师的存在会使学习气氛有些压迫感,可能会妨碍他们的学习。学生们也被要求针对会议的进一步改良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包括:27.4%学生认为需要增加会议的次数,延长会议召开的时间;8.6%学生认为会议过程需要添加更多的图片和视频;3.3%学生认为由学生自己准备案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们也对教学讲座、教程和案例讨论优先顺序进行了反馈。大多数的学生(74.7%)认为,理想的顺序是先进行教学讲座然后案例讨论。依据李克特量表获得问题反馈情况(强烈反对-1,不同意-2,既不同意也不反对-3,同意-4,强烈同意-5)。以上来自三次会议的反馈数据集中体现在表1中。大多数学生(76.09%)认为会议比理论课程和教程更好。近89.61%的学生认为会议激发了他们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和增强了临床方面的讨论话题。学生个人的反应模式:mCBL-1(胶质瘤)如图1所示;mCBL-2(骨肉瘤)如图2所示;mCBL-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如图3所示。对于上述反馈的陈述问题由表1提供。
五、讨论
对于一个有效的本科教学,本质上应该是横向与纵向的结合。根据印度医学协会的the Vision 2015文件(MCI),教学重点应放在基于课堂讨论或案例学习的情景案例介绍,在未来,这可能成为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在临床应用方面,医学影像学教学必须彻底改变。其他各地的各方面的大学教师也尝试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方法,Rao和Kate为本科生介绍了解决问题的交互式临床研讨会,使得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有效[8]。许多的研究人员还试图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议题,尝试发现令人鼓舞的结果[9]。医学教学没有理想的教学方法,因为每个方法都有它自己的优缺点。理论演讲模式最常使用,但它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是教师促进学生的学习。CBL是一个交互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引导学习的方法。[1]一些研究人员将CBL与说教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比较。Pearson等人认为CBL是一个对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效的辅助方法。Kassebaum等的研究表明:CBL使学习更加愉快,提高了学生的互动能力。Kamat等主持了另一项对比研究,该研究评估了基于案例教学的影响,同时把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过程。CBL由Williams完成并且探索了它在基础科学教学领域的作用[2]。他的结论是:CBL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教育前景,它允许学生开发一种针对他们教育的基于团队协作的学习方法。巴贝罗和洛佩兹-诺沃亚在生理学方面应用CBL拥有积极的经验。Manipal的一项研究表明:CBL增强了在微生物学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建议也很有价值。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是否有益于学生,他们自己就是最好的判断工具。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让学生自己做出对CBL影响的评价。他们总结出:学生喜欢CBL,从而会增强他们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然而,另一项来自教师的反馈研究表明:教师喜欢说教的讲座超过CBL,说教讲座可以一直保持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在我们的设置中,没有拿到教师的正式书面反馈,但按照口头反馈,教师发现学生更多地参与会议、从事并且对会议感兴趣。但教育讲座的重要性也不能被忽视。Tayem认为CBL对于学生的分析和沟通能力、自信、满意度、动机和参与度的提高有重要意义。mCBL是一个将医学影像学与临床各学科相结合的好方法。它能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用有效的方式增强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如果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学科的教师都出席会议,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弄清楚他们疑惑的机会。学生们知道无论在医学影像学上学习了多少知识,实际上都要在临床上进行实践。这将是一个主要的用来整合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学科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像把病人带到了课堂上。与其他教学方式一样,这种方式也不是完美的。这种方法需要提前在本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做大量的规划、协调和组织工作。因此,在进行这种会议时,可行性是一个问题。用这种情景案例演示的形式覆盖整个教学大纲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不是一个考试导向的活动。而且,会议按顺序依次是讲座后跟教程,然后是一个案例讨论,它们在同一主题上耗费的时间会大大地多于教学时间。此外,整个教学大纲不需要以这种方式被覆盖,只需包括最重要的主题,如果教师发现合适,说教的讲座或特定主题的教程有可能被案例讨论取代。因此,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另一方面是我们只看到了这种方式的短期影响。为了看到长期的效果,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是否转化为了更好的临床技能,当学生们变为实习生时,我们都需要拿出另一种反馈。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也要看到他们知识水平的差异性。为此,我们计划mCBL会议前和会议后的调查问卷。这将帮助我们评估这些会议是否对分数有所提高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然后我们可以把mCBL作为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方法之一,让其成为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最近,MCI建议对医学影像学课程进行一些改革,其中包括减少理论授课课时。mCBL对于针对一个特定主题来减少理论讲座的数量会非常有用。但是就教师及学生而言,这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认为学生可以很好地接受和认可m-CBL。对教师而言,对其满意度也很高。mCBL对医学影像学教学是一个好的补充,但它是否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仍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Reference:
[1]Thistlethwaite JE,Davies D,Ekeocha S,Kidd JM,MacDougall C,Matthews P,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based learning in heal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 BEME systematic review:BEME Guide No. 23. Med Teach 2012;34:e421-44.
[2]Williams B. Case based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s there scope for this educational paradigm in prehospital education?Emerg Med J 2005;22:577-81.
[3]Tsou KI,Cho SL,Lin CS,Sy LB,Yang LK,Chou TY,et al. Short-term outcomes of a near-full PBL curriculum in a new Taiwan medical school. Kaohsiung J Med Sci 2009;25:282-93.
[4]Malher X,Bareille N,Noordhuizen JP,Seegers H. A case-based learning approach for teaching undergraduate veterinary students about dairy herd health consultancy issues. J Vet Med Educ 2009;36:22-9.
[5]Engel FE,Hendricson WD. A case-based learning model in orthodontics. J Dent Educ 1994;58:762-7.
[6]Kaushal S,Chopra SC,Arora S. Modifications in the undergraduate MBBS pharmacology practical curriculum:The DMCH model. Indian J Pharmacol 2007;39:57-9.
[7]MCI Vision,2015. Available from:http:///tools/ announcement/MCI_booklet.pdf.[Last accessed on 2013 Mar 20].
[8]Rao BB,Kate V. Problem solving interactive clinical seminars for undergraduates. J Pharmacol Pharmacother 2012;3:205-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中职生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厨师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