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年终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4 15:28:30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篇1

作为中大纺织商圈两大重量级企业及商会,此次的对接显然有着更深的行业意义,珠江国际纺织城与中大纺织产业商会已于2010年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此次合作是将双方的战略协议落实在地,为中大纺织商圈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也为“纺织企业总部基地”的落成迈出坚实的一步。

珠江国际纺织城是中大纺织商圈的后起之秀,凭借90万平米庞大体量、40亿巨资投入,成为商圈内全新地标级建筑。它以“引领中国纺织,同步国际时尚”为发展定位,首创行业五大核心功能,涵盖了纺织企业总部基地、面辅料展贸中心、设计师总部基地、文化交流中心、服装品牌总部基地。这五大核心功能形成联动效应,打造出“研发――采购――设计――展示――贸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这也成为“纺织企业总部基地”建立的核心规划理念。

中大纺织产业商会是一支在行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纺织行业组织机构,始终致力于为发展会员、服务行业、积极宣传政府及行业政策、引导商家全面拓展资源及市场等。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澳门、台湾等会员单位,以及韩国、加拿大、奥地利、美国等海外会员单位150多家,其中华孚等三家会员企业为上市公司。

一直以来,珠江国际纺织城与中大纺织产业商会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友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在汇聚行业资源、促进中大商圈商户交流协作、维护商家利益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并始终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与探索。珠江国际纺织城项目负责人对本次合作表示出高度的评价和极大的信心,他表示,这次战略合作是基于中大纺织商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全新需求而展开的,并相信依托中大纺织商圈的千亿财富平台,通过双方的诚意合作,定能吸引到全球纺织业瓣由企业的全面进驻,各类资源汇聚优势将达到极值,“纺织企业总部基地”的宏伟愿景将指日可待。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篇2

关键词:博弈 纺织品服装 应对措施

回顾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中国与参与博弈各方的遭遇,也验证了纷争―谈判(博弈)―和解(合作)―反复―再谈判(再博弈)―和解(再合作)的一系列“博弈和反复博弈”的过程。

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博弈问题

参与博弈的主体及博弈结果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识到:在有序和开放的货物、货币交流的世界市场体系下,国际间竞争的重心已由原来的军事让位于经济,而经济的竞争是在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有序流通的框架内进行的,因此逐步形成了当代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局势,即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在这种一体化过程中,任何一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都将导致自我窒息和衰亡。在上述的大背景下,原关贸总协定组织中的各方,对于有悖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原则、损害广大进口国消费者利益的世界纤维(纺织品及成衣)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部分,进行了充分磋商和谈判,终于在乌拉圭回合中规定了取消配额的三阶段方案,明确了2005年起进入纺织服装自由贸易阶段,这种结果无疑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上文描述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轮“博弈”的结果――以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而告终。显然,在这一层面上的博弈主体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即纺织服装的进口国与纺织服装的生产国兼出口国,下同)。当然,它是在ATC框架内,以逐渐和分阶段地放宽纤维贸易的进口限制,最终全面取消进口限制为前提条件,而进入后ATC时代的。

从效用函数的观点而言,隐含在发达国家背后的是政府的选票,即“选票经济”最大化。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所在国厂商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博弈的双方遵循ATC框架下的“规则”,充分“合作”的结果,达到了“纳什均衡”。

博弈在不同层面和相同层面上发生

在1995年至配额限制全部取消前的10年里,世界纤维(纺织品及成衣)贸易虽处于ATC时代,但在这10年间,独特的生产要素赋效应,使中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并且随着产能的增大,在世界纺织品和成衣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大。2002年我国纺织服装在全球市场份额已经分别增加到了22%和30%。而2005年1月至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860.56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9.67%,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66%。其中出口总值是748.29亿美元(纺织品是283.75亿美元,同比增长24.82%;服装是464.5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3%),比2004年同期增长22.88%,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73%,同样,据预测,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2年提高6%-7%,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由于我国参与了该回合的谈判,作为正式的WTO的成员,理所应当地分享这一成果带来的经济收益。然而,同一层面上“博弈”各方的“合作”结果并不代表各成员国的步调一致。2004年3月,土耳其、墨西哥和美国的一些纺织品行业组织推出了一个《伊斯坦布尔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并要求世贸组织接受它们的提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继续实行配额管理,直到2007年底。同时还要求WTO组织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竞争力作出评估。《宣言》发表后,又有几十个国家(包括非洲13国)和纺织品行业组织在《宣言》上签字表示支持。显然这是来自于国际纺织品行业内各个利益体新的“博弈”,矛头直指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行业。他们担心并害怕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份额会使他国的相关行业失去竞争力,加上外部舆论的渲染,客观上也反映了这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恐惧与担忧。

与此同时,欧美某些协会(如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和欧洲纺织品协会),以取消设限后三四个月的统计结果为由,借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所签定的“游戏规则”,向美国商务部提起对中国销往美国的7种纺织品服装重新设限的要求。之后,欧洲的部分国家、土耳其、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哥伦比亚、南非等国纷纷跟进,从而引发新一轮“博弈”。我国政府在分析了参加“博弈”的各方力量和隐藏在背后的玄机,为了调控本国纺织品服装对欧美出口的步伐,除了呼吁纺织服装企业理性面对“后配额时代”外,又降低纺织品服装(也包括其他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并实行纺织品服装出口自动许可管理,对那些敏感的纺织服装类别项下的产品进行监控;并于2005年起对148种纺织品征收出口从量关税;在跟踪分析了实行5个月的运行情况之后,5月20日再次宣布从6月1日起大幅调高74种纺织品服装出口关税税率。我国政府的此举是动用行政管理及“财政税收”等一系列“组合拳”,宏观调控本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节奏,在这场“博弈”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显示出一个大国的负责任姿态,为全球纺织品贸易体制的平稳过渡尽一份责任。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有条件博弈”,达到在双赢中实现发展的目的。

多角度考虑“博弈”的策略

纺织品服装产业是任何一个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不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与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与开放本国市场的问题,都是政府面临的两难选择。政府在考虑策略选择时,并非只有“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倘若博弈的各方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少一点争斗,多一点合作,协商化解争端,结果使各方都会从贸易自由中获得最大利益,而且全球贸易的总收益也增加了。正基于这一“正和博弈”原则,我国和欧盟2005年6月在上海签订了《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和9月5日的“北京补充协议”,既维护了我国整体贸易环境的稳定,也解决了欧盟的燃眉之急、悬梁之苦。中美也经过七轮的艰苦谈判,终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为双方企业创造了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环境,有助于中国纺织品今后的有序出口。否则,“博弈”的双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结果往往使双方的产业与市场因贸易战受损。

从中欧、中美在纺织及服装上的“博弈”的现象上而言,似乎是“贸易问题个案”,但“贸易问题”的背后却是隐含着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博弈”。在这些利益中,政治利益远远高于经济利益。很明显,欧、美等国利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贸易问题”,大打“政治牌”。除了迎合其国内其他政治团体利益外,还有“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这便是“博弈”的延伸。

纺织品服装行业中的各单元体积极应对外来的“博弈”

纺织品服装行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行业,也是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这其中的生产商、出口商、行业协会等单元体如何协调行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配合政府积极应对外来的“博弈”,在“纳什均衡”的条件下受益。

政府层面

要将视角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纺织服装业作为传统产业,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如孟加拉国,其80%的出口创汇来自于纺织品,巴基斯坦也有类似的情况。许多拉美国家如墨西哥纺织行业所雇佣的员工人数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4,是仅次于电子及原料行业的第二大就业行业。多年以来,一方面是纺织服装的配额体系保护了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行业,使他们免受来自低成本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丧失了大量出口机会。在这些国家看来,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其完善和发达的“产业链”,使得其生产的纺织品服装极具竞争力,构成对他国相关产业的 “威胁”,从而引起失业率增加,导致政局动荡。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引导和促进我国贸易转型升级,建设贸易强国,鼓励企业“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充分利用他国的生产要素。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盟友的贸易摩擦,也可以帮助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而中国企业也会从投资实业中获益。

我国企业层面

优化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纺织服装企业应着重把发展纺织服装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放在第一位。就纺织服装的面料、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环节而言,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阐述了企业间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当今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贸易市场体系中,高档成衣的旺盛决定了企业必须在纺织品服装整个制作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融入上层主流社会。

创立自主品牌,逐步摒弃那种OEM式和以数量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而形成以技术为后盾,以产品品牌为依托,以质量取胜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新格局。

实施“走出去”战略,跨区域投资设厂,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出口贸易型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型。实现就地生产,就地经营销售,巧妙利用原产地原则,跨越欧、美等国的贸易障碍。根据海默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前提是: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必须拥有垄断优势,这样才能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纺织品服装企业要有完备的生产记录和会计资料,妥善保管每一笔贸易的成本核算资料,善于利用“外交”关系,配合本国政府参与“博弈”,学会与外国政府和媒体打交道。

行业协会的层面

做好信息收集及与政府的沟通等工作。它既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也是政府的参谋,除了在信息收集与沟通,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及行业经济的预警系统等方面发挥充分的作用外,还要向政府反映企业呼声,组织企业参与并配合政府间的谈判,积极参与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应诉。

实施扶优的品牌战略。行业协会要利用其特殊的地位,抬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门槛,充分利用“广交会”等平台,通过品牌展会和品牌商品的有机结合,整体推广展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品牌,扩大相关企业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及认知度,培育中国自己的世界服装名牌。

加强国际协会中的合作。积极发展与国际或进口国的纺织服装制造行业协会、纺织服装进口贸易商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它们中的积极力量,进而影响其政府的决策。

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服务东道国发展相结合。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在不断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同时,也要引导企业将自身发展与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转让适用技术、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其背后引出了的一系列博弈的主体,各博弈的主体因利益体的不同,而在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并且博弈也不会一磋而就,具有反复和多变性,所以要确立长期的准备,通过不同层面的双边谈判机制从容应对对抗性的博弈,趋利避害,争取双赢或多赢的结果,最大限度地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卜海.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04(9)

2.李善民,潘玉恒.经营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篇3

2008年,我国纺织业面临成本提高、出口压力加大、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同时,2008年也是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关键时期。此时,全行业和企业更需要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为核心,达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为企业寻求新突破和发展,从而实现我国从纺织工业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为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决定2008年继续在全行业开展“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的评选活动,以表彰在2008年度做出突出创新业绩的先进人物,推动和提升全行业创新工作的蓬勃发展。

据了解,本次活动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选出本年度在科技进步、产业转移、市场开拓、社会责任、品牌创新以及综合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产生全行业效应的个人。推选方法将采取相关组织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法,经过评审委员会初评、终评,在2009年1月公布年度创新人物最终推选结果。其中,评审委员会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亲自担任主任委员,成员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各专业协会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

2005年以来,“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评选,一直受到业界和社会的关注,活动已推出了几十位行业创新楷模,展现了纺织业2000万纺织人的精神面貌,展现了纺织行业的无穷活力。中国纺织行业正迈入新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战略。

很显然,时代赋予了中国纺织行业新的使命与责任,创新正成为行业前进的命脉,而提高科技与品牌贡献率则是当前行业创新的集中体现。

“今年的行业情况特殊,行业创新的紧迫性将会格外凸显,在困难形势下,创新人物的业绩也会更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将创新转化成生产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逆境中寻求新的突破,达到预定的目的。”孙淮滨强调。

因此,在全国金融危机动荡,纺织业出口下滑,纺织业发展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通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的评选来表彰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显得格外的重要。榜样的力量是群众自我教育的好方式,单纯说教会显得很空洞无力,但推榜样、树典型就可以带动全行业的人,共同创新,共同进步。

无疑,作为行业每年举办的重大活动,年度创新人物评选牵动着各方的心,在过去的几届评选中,产生了一批在行业具有深远影响力创新模范,比如2006年度山东海龙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工程研究负责人逄逢建;2007年度的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勇;武汉科技学院副校长曾庆福等,他们以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影响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调整,这些成就的获得,最大的体现就是创新,正是创新,才引领了行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

2008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评选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注定要为转型期的纺织业带来新的发展和希望,创新的精神和影响力也必定成为企业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唯一“法宝”。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篇4

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服装和纺织品形势

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危机将进一步加深,尽管各国政府积极采取协调行动筑起防波堤,使这场金融海啸不至于引起像1929年那样的大萧条,但是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预计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乐观地估计,发达国家经济至少要等到今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时候才能开始复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还难以确定,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的低迷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将大幅下滑、进口需求锐减、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主要货币可能出现贬值,都将进一步波及我国。在这一外部经济环境下,服装纺织企业两极分化的局面将加剧,出现困难企业压力加大,资金周转更加紧张,外贸景气指数明显下滑,外贸订单明显锐减局面。

全球经济的持续动荡,对服装和纺织品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目前,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全局影响还未完全显现。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以及消费心理的进一步侵蚀,外部市场的消化能力将逐步萎缩,世界经济格局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这都将使我国服装纺织品出口面临更大的变数。国际市场消费萎缩,直接导致我国国内纺织品服装订单迅速减少,呈现量价齐跌的格局。目前统计,今年的订单已经下降了20%~30%。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者信心下挫,由于欧洲和美国分列中国的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美国家消费指数的下降预示着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前景、收入、物价等经济指标持悲观态度,这将会使得消费者即期的消费需求减弱,消费支出减少,这无疑将给我国未来几年服装和纺织品出口蒙上阴影。

二、服装和纺织品企业如何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我国服装和纺织品企业在产业配套与市场潜力方面仍有空间。我国经济基础雄厚,有充分的回旋余地,能适时地加以调控,保证发展。从国内纤维消费市场的未饱和度、落后地区纤维消费潜力的激升空间、产业结构需求潜能、服装出口位列以及行业人均产值的国际间类比来看,缺口同样意味着提升的可能性。而且,我国纺织工业通过技术进步形成的规模和配套优势依旧,社会经济在发展,其他领域纤维需求量还会增长。一言概之,从外部需求来看,世界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趋势减缓,但不会停止,全球纤维消费量稳步提升,人均纤维消费量缓步增长。我国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纺织工业通过技术进步形成的规模和配套优势难以被轻易取代;从内部需求看,金融危机使经济增长驱动力转移,启动国内消费是关键,产业用纺织品、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配套完善和社会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使拉动内需空间巨大。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向多层面发展,价格、质量、功能、环保是主流消费需求。

从外部因素看,面对服装纺织品行业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已经连续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扶持服装纺织企业发展,并将采取多种财政、信贷支持等措施,解决纺织企业当前面临的生产和经营困难。从内部因素看,除了国家政策扶持,服装和纺织行业摆脱当前困境的主要途径还在于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品牌建设和行业自律来提升竞争力,这是应对危机、化解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目前,一些新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将面临资金、招商和运营的压力,一些传统、品牌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将迎来新的转型、提升和创新的机遇,必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建立产业与市场的跨地区双向转移体系,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1.建立扩大内需市场的结构调整机制。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成本结构调整的标准和体系。

2.完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功能和业态调整。突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综合功能,通过完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市场“市场综合体”的商务功能。

3.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终端下移。以往重视大型区域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对纺织服装的省级服务,传统的做法是,这些商基本都入驻在大型专业市场内等待县镇的经销商来采购。现在看来,集中大型专业市场的总将批发终端下移,集中在县级商业中心开办“三线”批零结合终端,已经成为延伸市场终端、增强加盟的新方式。郑州银基商城等市场在全省各县开展的巡回展销活动就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终端下移开辟了新的思路。引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的商户建立新的终端,促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内的商铺、商户、商品的终端下移,是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扩大内需、增强服务的新趋势。

4.跨地区双向转移的有效运营机制。产业与市场的双向转移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平衡。因此,可以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已经开展的“3+1俱乐部”对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产业和市场的情况,开展跨地区的市场和产业对接活动。

5.协助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共同联合品牌商和经销商,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和联合,推动产业与市场的双向转移。要通过举办大型产销对接会的形式,把“对接会”作为纺织服装各类博览会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外向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转型和出口外销型企业应进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平台建设工作,迎接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的全面内需时代。

三、河南省服装和纺织品企业要走名牌之路,努力打造服装纺织品强省

近年来,我省服装业发展很快,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一些产品在全国范围来看也是领先的。比如,郑州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基地等。但与国内的服装强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在品牌经营上。目前,河南已有31家企业的35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总数居全国第七位,列中西部地区第一位,但我省的服装企业、服装产品在中国名牌榜上还是一个空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关键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就是质量、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生命力、品牌就是竞争力,我省服装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增强名牌意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培育名牌,走名牌发展之路。

服装和纺织品企业要实施名牌战略。实施名牌战略有很多工作,包括名牌观念的树立,名牌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名牌形象的创立,名牌的发展、巩固和保护等。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就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树立强烈的名牌意识,树立让中国名牌响遍全世界的雄心壮志、坚强的决心和自信心。二是制定一个具有明确竞争意识的科学且切实可行的名牌长远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始终抓好产品质量这个永恒的主题,坚持创名牌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名牌产品来说,质量是首要和最重要的问题,创世界名牌要坚持“四个一”和“三个第一”战略。“四个一”即质量世界第一,价格比国际低一成左右,服务世界一流,交货期一天不误。“三个第一”即产品质量第一,规模(销售量)第一,效益第一。如果不严格坚持“四个一”和“三个第一”战略,就不可能进入世界名牌之列。四是高举科技创新的大旗。创新是创世界名牌产品最根本的动力和途径,对服装企业来讲,不但要大力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高新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在服装的设计上下工夫,加大在设计上的投入,不断更新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行业组织要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做好名牌培育和发展工作:一是围绕河南省名牌培育和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河南名牌战略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联合会的作用,使其在培育名牌产品工作中积极做好组织协调的服务工作;二是鼓励已经获得名牌产品的企业,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工作的力度,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创新,保住来之不易的名牌荣誉,并向世界名牌目标迈进;三是强化政府激励机制,调动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四是抓住企业这个争创名牌的核心和关键,引导他们立创新之志,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营销创新、质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形象,营造更大的竞争优势。这些举措,都给服装企业创名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全省纤检部门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大服务企业力度

全省纤检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管理和服务企业两大职能,始终坚持监督服务并举,以服务服装和纺织品企业为主的工作理念,加大检测设备投入,加快各方联动质量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健全,积极做好服装和纺织品企业争创名牌的各项服务工作,推进我省服装产品质量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注重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一是努力打造一流检测队伍,检测能力有了新突破。要求检测人员把“满足职能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和科学、公正、快速、高效、检得准、检得快、检得科学作为工作的追求目标。适时组织检测人员到北京、深圳、广州、山东等地进行学习交流,制定《检验人员晋级考核管理办法》和《岗位考核管理办法》等,定期对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标准等进行全面考核。二是加大设备投入,突出抓好硬件建设。去年投入600多万元购买更新了部分检测设备,目前由省纤检局牵头的国家棉花、纺织品和服装检测中心正在紧张有序地建设,预计将投入3000万元用于更新设备。该中心建成后,信息化建设将显著提高,检测科学、快速、高效、准确的能力将显著增强,检测能力将由现在的170多个品种268个项目增加到400多个品种700多个项目。届时,将满足国际国内所有服装和纺织品产品标准规定的所有项目。

(二)大力加强监督服务工作体制建设。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根据抽查情况实行分类指导,采取监管和服务相结合,以服务规范为主的工作方式,督促和帮助企业创立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促使企业走以质量取胜、品牌取胜的道路。如今,服装纺织品企业出现了三个可喜变化:一是产品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越来越强,创建名牌的企业大幅度增加。二是质量管理工作要求严、标准高。无论是在机构设置、人员定岗、购置设备,还是主动送检、人员培训、质保能力认证、标志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都能向高标准看齐。三是产品档次有大幅度提升。符合产品标准和国家强制性产品标准企业个数明显增多,特别是在甲醛、pH值、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等方面合格率明显上升;从面料成分和款式上已经可以与江浙、闽、北京等省份及国际流行款式相媲美;牛奶纤维、竹纤维、远红外纤维、甲壳类纤维、大豆纤维等在服装产品上已出现;品牌效应正逐步形成,如:娅丽达、梦舒雅、渡森、纽纶、德亿斯顿等一批品牌已在众多产品中崭露头角。

(三)探索制定服务企业有效措施。比如,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长效监控机制;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质量监控网络;实行质量溯源管理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加强监管服务。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篇5

【摘要题】中国经济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纺织品贸易/主动配额制/可持续发展

【正文】

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委员会联合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杉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同时,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的承诺。6月17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也表示,中美很可能达成类似于中欧的协议。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却迎来了一个“前全面开放期”,一个被称为“主动配额制”的措施将成为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选择,中国不得不在纺织品出口上以“自限”代替“他限”。对此,我国商务部部长的评价是: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也为欧盟纺织品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进口环境,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从理论上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取消,使世界纺织品市场真正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这为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凭借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政府为什么恰在此时出台了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举措?有人说,这是在欧美等国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实行的。

对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制”,是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达到950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份额的20%左右。中国已位于世界纺织大国之首,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

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我国各大纺织企业少了“配额”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累赘,都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些企业押宝“配额取消”而盲目数量扩张,部分老板过分看重低价策略,扩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国各纺织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据海关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前7个月我纺织品出口达615亿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亿美元,单月增幅较前5个月有明显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对欧出口共计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月份对欧出口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美方宣称的初步统计数据说,前3个月期间,来自中国的衬衫、上衣及长裤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过了1000%;内衣进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

在目前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蜂拥出货,这种“井喷”现象必然起美国、欧盟的高度恐慌,“特保措施”、反倾销等措施随即而来。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纺织产业的“中国制造”已经遭遇到来自全球的抵制。欧盟最主要的担心是,在中国纺织品冲击下导致当地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12月13日明确宣布,2005年全部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在必要时将启动中国“入世”协定书中的有关纺织品特殊保障机制,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量涌入欧盟。2005年4月下旬,欧盟又宣布对进口的9类中国纺织品发起调查。5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可能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欧盟扩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限制的范围,可能会波及到其他7种中国纺织品。

压力不仅仅来自欧盟。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进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来,中美间关于纺织品的摩擦持续升温。2005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3类中国服装产品进口设限;18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更多中国纺织品设限,受限产品包括男式和男童棉织和人造纤维衬衫、人造纤维裤子、人造纤维针织衬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纱等。6月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布对中国出口的包括裤子、衬衫、内衣等7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并决定将此限制持续到2005年12月31日。接下来实施的“封关”和“清关”更让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滞留在运输路途中。

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大量廉价纺织品出口产生了恐慌。2004年12月16日,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签署了两项旨在限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法令,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规定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量不得超过上年阿根廷全部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7.5%和6%。业内人士分析,阿根廷政府的这一举措,为其他国家抵制中国纺织产品作出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与此同时,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限制中国纺织在全球抢占市场……

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品却出现了明显的出口“量增价跌”局面。以美国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全球化之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我国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引发的问题日益突显,已经到了危及行业生存的地步了。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纺织品为什么会成为欧美特保的目标?纺织品行业本身是否也有起祸之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主动配额制”也是解决我国纺织品行业现存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服装、棉纺织品、毛纺织品、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50%,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纺织品服装上充分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并不是纺织品生产强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企业多,但规模小。全国数万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从出口方面看,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纺织品出口企业,但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仅3000家。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

第二,设计开发能力弱,名牌产品少。中国是一个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国内服装业目前还没有催生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这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一大缺憾。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之所以造成国际品牌缺失的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装备实力还不强,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有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中国为2.4,日本4.6,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

第三,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比重大。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造成国内服装业多年来主要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目前,制约服装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出口服装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出口仍然以贴牌为主,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低价竞销现象严重。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这大大制约了出口服装的价值,也是造成出口纺织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第四,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描述。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进入市场时,有些方面是无序的,有的方面是靠互相杀价,许多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低廉来占领市场,纺织产品出口形成了数量大而价格低的不利局面。从总体上看,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和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不到10%,90%的利润都属于国外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了争取出口机会,仍在竞相压价。“不管价格,先抢定单”是我国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的真实写照。现在很多纺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20%左右的价格处理产品,比如说棉纱正常价是400元一件,现在很多企业350元左右就卖了。尽管企业受的损失很大,但不这样做,损失可能更大。在历次的广交会上,很多外商挨个摊位谈价格,每次都用上家开出的较低价格来弹压下家,甚至品牌企业也无法幸免地要低价销售产品。这导致纺织服装行业交易成本高,内耗大,形不成良好的企业生态。2004年我国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2005年1—2月,江苏省棉纺织业利润只有1.42%。

第五,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纺织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价格低、性价比高的优势,而纺织品成本低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优势。比如中国制造衬衫的成本大约是1.12美元,而最便宜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要达到1.5美元,最贵的就是墨西哥,大概2美元,美国大约是5美元的生产成本。因此,中国纺织品行业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那么,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来自哪里?一是工资极低,二是无福利保障。例如2002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0.62美元,相比之下,韩国3.63美元,德国21.48美元,美国工厂每小时支付21.11美元,其他30个外国国家每小时平均支付14.22美元。

但是劳动力成本过低,一方面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上的纺织品出口低价格,则会冲击国外同行业市场,民众的敌对情绪会影响到政府的态度。从我国服装业所受到的一系列反倾销事件中,我们应当反思:虽然竞争是无情残酷的,但“你失业、我生存,你倒闭、我发展”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的社会与经济,这是人家所不愿看到的。如果长期维持这样的价格优势,就容易受到反倾销的指控,且极易招致国际上反倾销打击。

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小,中国纺织业现在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增加深加工、高质量的产品。要使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真正从配额取消中获益,纺织服装业就必须强化行业自律,从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要根据不同市场和不同时期的要求,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装类产品,从低价经营提升到品牌经营,创出中国的中高档服装品牌。主动配额制”对实现我国纺织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低档次的数量扩张型水平上,这本身就不太正常。越来越多的纺织品贸易摩擦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在新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增长模式进行全面的反思:一方面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其他国家同行的利益,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最终实现纺织品贸易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对纺织品国际贸易宏观调控的手段,“主动配额制”具有透明度高、公正、公平的优点,主要目的是适当调节纺织品的出口节奏,维护世界纺织品贸易的正常秩序,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主动配额制”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倒逼式”机制,可以迫使我国企业转而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的生产转型。

首先,“主动配额制”有利于消除国际上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恐惧,减少贸易摩擦。

从出口退税以增加出口量,到主动实施“主动配额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变“他限”为“自限”,以限制出口总量。中国政府对纺织品外贸政策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其根本目的旨在缓解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汹涌而入的担心。我国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客观上是为了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创造自由、宽松的纺织品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在国际贸易领域,妥协与退让未必就是贬义词,如果争议双方都通过磋商选择妥协的话,其结果甚至可能是双赢。因此,中国在美国与欧盟联合施压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主动配额制”之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纺织品贸易新秩序,缓解贸易摩擦,这不仅能够将实际贸易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对外表明了一个欲以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端的积极姿态,赢得了谈判的先机。

其次,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有助于纺织品行业提升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家庭工厂的低成本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大量“做一单就跑”的小企业不仅扰乱了出口秩序,也毁了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形象。从长远来讲,中国纺织品要加强自身竞争力,必须放弃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技术研发、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单一等不足问题,塑造出一批世界知名的纺织品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主动配额”的分配为中国政府整治纺织品出口行业提供了机会。

在纺织品的出口上,我国政府这次采取的“主动配额制”办法,要控制的是“量”,而不是“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抑制低价恶性竞争,这是一种“倒逼式”的产业变革方式。在这项政策下,对质次价廉的商品压力较大,对质优价高的商品压力较小,这将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改变以往“靠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方法,转向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走品牌经营的路线。

从长远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我国政府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愿望,其旨在帮助中国纺织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把握时机,走健康有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追求数量,推动纺织企业向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最终将导致我国纺织业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结构的目的。

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同许多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中国生产商一样,低廉的出口价格一直是纺织品占据国际市场的法宝,“中国制造”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我国对纺织品出口采取“主动配额制”,主观上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需要。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提高我国的贸易条件恰逢其时。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出口量减少,客观上会形成“物以稀为贵”的局面,最终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价格的上升,避免出口量增价跌的现象。与由进口国限制进口相比,我国通过出口数量限制,获得了在进口国以高于世界市场价格销售的价格加成收入;而如果被征收反倾销税,这部分价格加成收入势将落入进口国政府囊中。因此,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不仅可以有利于改变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将以前无偿给外国用户提供的“福利”收回给国内,从而达到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效果。

最后,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纺织工人的收入和福利。

员工待遇不合理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在劳动力福利等方面比西方企业受到的约束少,我国纺织品服装以价廉物美而取胜,其实是用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来换取外币。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以牺牲我国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出口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是不相符合的,因为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将把数量众多的以剥削纺织工人为手段、生产低档纺织品的中小企业淘汰出局,而剩余的则是那些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管理正规的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随着众多不规范纺织服装企业的退出,我国目前存在的出口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将得到改观乃至消失,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增强,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效益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工人的整体收入最终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得到完善。

政策初步效果与预期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篇6

十年之前,入世成功,纺织业充满了“自由化”的期望,也充满了淘金的欲望,就像中国本身;十年之后,当中国急切地喊着“中国创造”,将物流、汽车、文化等产业捧为“新宠”,风光不再的纺织业又该何去何从。

站在2011,回望,展望,我们到底站在终点还是起点?

十年激荡

2001年~2004年:激情的岁月

这段时间中国刚刚开始享受贸易一体化待遇带来的好处,对于纺织业,加入WTO的积极效应明显。自2002年起,欧盟和美国分别对纺织品服装的30个和55个类别全部或部分地取消了配额限制,我国纺织业的出口热情得到释放,2002年~2004年年均增速高达24.1%。

另一方面,纺织服装业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呈下滑趋势。这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步伐一致,也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道路相符。曾在20世纪80~90年代长期位于我国工业增加值前列的纺织业,在新的世纪将首席之位让给了电子产业。

对于纺织服装业内大大小小的经营者来说,这是充满希望的年月。考虑到入世带来的国外市场空间的扩大和相对更高的入场门槛,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当时选择了扩张道路,买地建厂,增加生产线,大量接国外订单。也有一些企业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针对内需,创品牌做内销。

2005年~2007年:看起来很美

2005年1月,实施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制》被正式废止,设限国按协议全部取消剩余49%的配额,中国纺织业终于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但我们很快发现,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我国纺织业的规模经济优势一直被配额制所压抑,如今闸门一开,短期内产品出口立刻呈爆发式增长,对于美欧两大原主要设限市场更是如此。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达到186.3亿美元和183.2亿美元,比之配额时代末2004年分别激增70.6%和56.8%。这种“井喷”一方面加大了市场波动,被美欧抓住把柄,引发“特保”危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纺织业过分注重数量增长且主要依赖价格竞争的问题,在行业总产值高涨的背后留下了利润率下滑的阴影。

这一时期,国内政策也出现了转变。作为曾经的出口创汇“光荣大户”,纺织业所带来的巨额顺差如今变成了烫手山芋,同货币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一同成为国内热点问题,政府在2006年~2007年先后采取了降低出口税率、加大节能环保力度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上2007年新的劳动法出台,纺织业在迎接“自由化”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可避免的成本上升。

2008年~2011年:新一轮洗牌

2008年的危机在很多企业的意料之外,国际市场的大幅缩水给了纺织业重重一击。但从企业反映来看,这并不是最难熬的年份,一方面国际订单具有延后性,另一方面我国为了救市运用宏观手段大力干预,仅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一项,就在2009 年大幅提高到 16%,同时我国相对广阔的内需市场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转身的机会。

更令纺织业担忧的是不断上升的成本预期,从最核心的劳动力资源,到棉花、石油等重要原材料成本,再到贷款的利息成本,各种成本价格的不断上扬与剧烈波动令企业心惊胆战,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是使企业有外单也不敢接。很多企业被迫减产、停工甚至倒闭,也有主动跳到其他产业另起炉灶的。留下来的人则面临改变,一部分人选择将工厂迁至内地,但仍需面对额外的运输成本和间接管理的成本;一部分人选择专注内销,在国内市场与那些十年之前就抵御入世诱惑坚持做品牌的企业竞争。这一轮洗牌中,倒下的不仅是中小企业,受国家持续银根紧缩的影响,不少大型纺织服装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骤增,甚至因资金链断裂导致死亡。

令人欣慰的变化

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一直以来我国的纺织服装业由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省市主导,过去十年中,这些纺织大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浙江省柯桥的“中国轻纺城”是典型的水平集聚型,规模相似的企业相互竞争,培育出细分的专业化市场;浙江省嵊州的领带产业群则是典型的纵向集聚型,大量小企业围绕若干核心企业进行协作配套。

目前,大部分纺织企业集群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节省成本,依赖家族式的长期信任,以较低的价格赢得市场份额。但也有少数先驱者开始探索集群协同创新,通过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之间的学习与合作,进行组织模式、经营模式等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加工贸易比例下降

十年之前,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在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出口中平分秋色。入世后,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增速远高于加工贸易,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地位。相比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附加值极低。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零售商和进口商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注重品牌开发,逐渐转向全包采购(full- package sourcing),由外包生产商自己负责包括原料采购在内的全部生产组织,最终直接交付成品,这给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留下了更广阔的空间。

路漫漫而修远兮

发挥产业链优势,应对发展中国家竞争

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加快,发达国家越来越多采用全包采购模式,发展中国家纺织与服装业的竞争优势将越来越倚重产业链的完整性。

在纺织业,我国低价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给了我们一次从规模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的机会。相比纺织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像化纤这样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和一定技术水平的行业,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

或许纺织业不应该将太多注意力放在劳动力价格上,反省过去十年,我们作为纺织出口大国傲视世界市场。但另一方面,我们的高级面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本土纺织产品的质量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服装产品的质量水平,如果没有强大的本土纺织产业作为支撑,出口产品根本无法满足不断升级的订单要求。

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这才是我国纺织业下一个十年的比较优势。

移向微笑曲线两端,向发达国家看齐

在产业的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最高的两端,一是研发,一是管理与销售。过去十年,中国的纺织行业赢得了世界,掌声落下,却不得不面对还在微笑曲线下端徘徊的尴尬。

考察发达国家的纺织业历史,产业发展总是有其客观规律。当我们走过了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阶段,经历了资金密集的化纤等原料生产阶段,惟一的道路就是尽快向技术和知识密集的现代生产阶段转变。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篇7

关键词:新常态;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under the New Normal

Abstract: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under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gradually adapted to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quickened up their step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ampaign under the new normal, briefly sums up the problems currently faced by thes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 a healthy and orderly way will help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 from big to strong.

Key words: new normal;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在中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棉纺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顺应了棉纺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目前为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共同授牌的棉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共有18个,这些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年各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加大对纺织行业的引导和支持,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一、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棉纺织业在整个纺织行业中占有基础地位。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纱3 538万t,布703亿m。其中,棉纺织行业产纱1 843万t,占全国纱线总产量的50.33%,布585亿m,占全国布总产量的83.20%,色织布年产36.5亿m,牛仔布年产27亿m。我国棉纺纱锭达1.2亿锭,其中,紧密纺达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达13.5万头;自动穿经机330台,织布机118万台,高速无梭织机38万台。

棉纺织产业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底,棉纺织产业集群各类纱产量总计达到615.32万t,占全国棉纱线产量的33.39%,布产量总计113.41亿m,占全国布产量的19.39%。

棉纺织产业集群通常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特有的区域品牌。集群产品主要分为纱线和梭织布:纱线以纯棉纱为主;梭织布以色织布和牛仔布为主。我国18家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各具特色。其中,山东邹平县、高青县、广饶县、临清市,张家港塘桥镇主要生产大众棉纱线;马口镇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缝纫线坯纱生产基地;江苏湖塘镇、先锋街道以色织布为主;江苏黄桥镇、浙江兰溪市以牛仔布为主。18家集群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有12、5和 1 家,且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和湖北 3 省。

二、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的背景下,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步入新常态,规模增速趋缓,但整体运行更加平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如图 1 所示,2013 ― 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工业总产值、纺纱锭数及织布机数量增速趋缓,但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规模以下企业,人均利润率却逐年提高,且增幅明显。

1.产品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体现在各集群特色产品差异化比例提高、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增幅显著、棉纱主导产品逐渐从低支纱向高支纱转变以及产品种类多样、档次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等方面。其中,山东广饶逐步由以棉纱、坯布为主向以家纺、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将资源性产品优势转化为终端消费品。同时,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如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过滤分离用纺织品、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等。作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年自行设计开发各类高技术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4 000多个,其自主研发的抗菌防病毒功能性面料和永久免烫整理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数据来源:《山东邹平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在提升产品差异化率方面,河南新野由原来以21S纯棉纱线为主发展到现在纱线产品涵盖 5S ~ 120S纱,研发了赛络纺、紧密纺等新型品种;山东郓城开发生产的60S、80S等高支纱,已占全县生产能力的10%左右,32S、40S等中档纱占全县产能的85%左右(数据来源:《河南新野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此外,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更趋合理(图 2)。如图 2 所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品无卷化率占65%,无结头纱占85%,精梳纱占比28.5%,无梭布占比86%。

2.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

各棉纺织产业集群生产装备升级,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如图 3 所示,2005 ― 2015年,我国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实现从无到有,到2015年,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分别达到2 486万锭和330台。此外,2015年实现紧密纺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13.5万头,自动络筒机占比73.2%,无梭织机占比68.2%。关键设备升级为集群企业的新工艺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例如,石河子多数棉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涉及紧密纺49.6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25.6%;自落长车1 027台,折环锭纺113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58.5%(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南华容政府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要求纺纱类项目必须是纱锭规模在 8 万锭或3 200头以上的紧密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项目,织造类项目必须是机电一体化剑杆或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浙江兰溪纺纱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每万锭纱用工不到20人,另外市政府每年将60%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安排给纺织企业,使当地纺织企业的设备更新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来源:《浙江兰溪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3.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结合

针对纺织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老龄化等问题,各集群所在地政府通过引导校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专业人才提供补贴等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速了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的深度结合。

例如,石河子政府引导校企合作,促成纺织园区与18家职业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据统计,近 3 年,新疆各大中专院校共向纺织园区输送3 200余名毕业生(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到2015年底,江苏塘桥有超过50家纺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P系,15家纺织企业建成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该集群 3 年共完成产学研合作意向50项,实施14项,涉及金额550余万元,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1项,专利申报5 098件,获得授权3 120件(数据来源:《江苏湖塘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山东广饶制定人才引进奖励办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生活补贴,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充分调动了技术工人的科研积极性。

4.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近几年,我国各棉纺织产业集群坚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如:山东夏津政府推广细纱风机节能改造、节能灯具应用等,全县230多万纱锭规模的企业陆续完成改造后,年均节电超过2 300万kW・h,折合标煤超过2 800万t(数据来源:《山东夏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江苏黄桥镇政府实行企业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2 万t,经检测,排放的生产污水均符合排放标准(数据来源:《江苏黄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北樊城政府对纺织行业实施用电补电政策,为企业出台电力直接交易政策,引导和督促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节能减排; 2013 ― 2015年期间,山东临清的纺织企业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了16%和22%(数据来源:《山东临清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效应微弱

目前,在部分棉纺织产业集群中,企业数量多,但以中小规模为主,缺乏龙头型企业。事实证明,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可有效激发整个集群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进而形成紧密合作、创新发展的生产机制。

2.产业链不完整

有的集群纺纱生产能力突出,但下游配套产业发展薄弱,仅有少量针织、家纺、服装企业。由于产品在区内自用比重较小,造成销售压力加大,同质化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下游服装生产企业缺乏,使得处于产业链中游的生产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与之相反,有的集群上游纺纱厂缺乏,生产高支高密产品的纺纱厂尤其少,导致中游生产企业成本增加。

3.自主品牌建设不足

集群产品大多属于中间产品,品牌建设是提升其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一环。部分集群企业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专卖店,也注册了商标,申请了品牌,但成效并不显著。

4.用工矛盾显现

随着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集群地区用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企业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用工人数,另一方面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提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埠劳动力返乡创业浪潮的推进,企业用工难、用工贵、工人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显现。

四、结论

面对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发展增速趋缓压力,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了产品结构优化、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虽然在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尚存不足,但总体而言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只要坚持集约型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参考文献

纺织行业年终总结篇8

然而,这只是表象。多位行业人士表示,中国的纺织工业已经进入持续低速增长阶段。

“打架”的数字

高勇介绍,行业协会与国家统计局有不少数据“打架”。以纺织中占比重最大的棉纺产业为例,纱产量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比上年有7.2%的增长,但是中纺联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下称中棉协)测算的数据是0.5%的负增长。布的产量也是如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比上年有4.6%的增长,而中棉协测算的结果则是仅增长1%左右。

在行业协会的调研中,企业的感受普遍不好。有些老板甚至表示2013年比2009年的形势还要困难。2009年,由于欧美市场萎缩、国内贷款紧缩等多重因素作用,纺织行业掀起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企业的“倒闭潮”,被称为“史上最困难的一个纺织年”。

2014年春节以来,中棉协一直在江苏、山东、河南等棉纺产业主要分布区进行调研,各地具体情况虽有差异,但销售不畅、国储棉质低价高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部分企业为了留住员工,在亏损状态下继续开工生产,江苏无锡和常州,很多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放假40天以上,关闭的小企业数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棉纺行业只是整个纺织工业的缩影。高勇介绍,在产业链下游,服装行业全年产量仅增加1.25%,已经接近零增长,这是历年来最低增长幅度。

高勇表示:“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GDP增长一定要远远高于全国GDP的增长,才能拉动全国GDP的增长;如今,尽管第三产业在快速发展,但全国GDP增速在7.7%,工业GDP增长一般也要在9.3%以上才足以支撑,但现在纺织只有8.3%,这个增长率已经不能够完全完成国家赋予纺织工业的使命。”

纺织业“三驾马车”两驾乏力

在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纺织业去年就有两驾跑不动了。

高勇介绍,2013年全国投资增长19.7%,纺织行业增长17%。过去行业投资总是远远高于全国投资增长,普遍超过30%,最高时甚至达到42%。高勇承认,17%的投资增长跟高增长时期比较,让行业感觉“很不好”。

然而,纺织业去年真实的成绩单也不是一塌糊涂。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介绍:“在与其他制造业同样的政策环境和外需环境下,纺织品、服装、鞋类在2013年的出口增长率是11.5%,明显高于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率。”

高勇也认为这是一个亮点:“去掉鞋帽,整个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统计为2920亿美元,增长11.24%,远远高于全国7.9%的增长率,这是没想到的。因为前年(2012年)出口增长只有3.32%,是三十几年来的第二低点。”

不过,中纺联在制订《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已经预测到出口增速将会放缓,希望能用内需弥补出口下降的部分。但是,纺织品内需增长不尽如人意,201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纺织只有11.7%,远远低于预期的15%。

“在中国香港买一件纯棉免烫衬衣,400港币一件,人民币320块钱。可是在北京商场里买,差不多要上千元。”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价格过高成为影响纺织品内需上升的因素。“中国人不是没钱没消费能力,而是都跑到外国消费去了。”他说。

很多消费者也有这样的感受:曾经以低价和快速反应为杀手锏打遍全球无敌手的中国服装,不再便宜了。走进商场,一件不起眼的外衣标价两三千元是寻常事,原料稍微高级一点,再加上点设计感和品牌知名度,价签就更让人望而却步。

终端产品价格贵,是各种成本压力推升的结果:棉花国家收储政策造成持续的国内外高棉价差抬高了原料成本;大量新生劳动力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使企业不得不加薪留人;不断提高的节能减排标准对技术和设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亟需新模式

“过去35年低成本驱动、简单模仿的模式已经结束了,中国纺织不便宜了,也不年轻了。”张燕生提醒,纺织正在转向高成本的增长模式,要探索出在这种模式下取得竞争优势的路径。

张燕生说,纺织工业从上世纪90年代砸锭(重组)开始,砸出来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一片新天地,也砸出了面料、印染等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阶段。到现在,这些真要结束了,下一步必须转向高品质、小批量、定制、电商等新模式,学会用无线互联网的机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对于“新模式”,行业已有探索。从电商平台诞生时,家纺、服装服饰就一直是网络交易的生力军。高勇估算,去年这几项的网上零售额可能会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在2013年23.4万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纺织品服装占11%,有2.5万亿~2.6万亿元,如果网上销售额达5000亿元,意味着纺织服装工业中有20%的终端产品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易的。

此外,打造品牌、加大科研投入、全行业节能减排……纺织工业也在全身发力,试图挣脱困境。

姚景源认为,在新一轮改革中,纺织业能应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不过是纺织工业的又一个发育期:“那些依赖行政垄断、依赖特殊资源的行业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纺织本来就是从市场中摸爬滚打过来的,面对的环境只会更进一步优化。”

上一篇:行政主管年终总结范文 下一篇:电厂员工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