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7 08:33:56

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

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篇1

随着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油田对电热服务保障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为迫切。从目前大庆油田电力集团员工队伍整体情况来看,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储备不足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员工队伍素质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电力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集团员工队伍总体素质还不足以满足未来管理大容量、大规模、多等级、现代化的油田厂网的需要;员工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员工总量大,但变电运行、线路检修、发电运行维护主专业人员缺乏,一线生产人员平均年龄偏大,新生力量不足,部分关键生产岗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断档现象;员工队伍学习积极性不强,老员工学习动力不足,满足现状,新员工成长进步慢,独立顶岗难度大,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和员工的生存在于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就在于学习,学习就是生存的需要,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就是员工的根本权益。电力集团把强化三基工作,搞好员工基本素质提高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培养一支掌握专业技术、把握新知识新技能、作风形象过硬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教育引导员工实现“四个转变、三个争当”,推动全员学习。即从“一纸文凭定终身”的传统思维,向“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转变;在学习内容上,从单一的岗位读书、技能培训,向提升学习能力和注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方面转变;在学习组织上,从分散的个体自学向有组织、有实效的团队学习转变;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学习向主动自学转变。引导广大员工立足岗位成才,争当勤奋学习的楷模;引导广大员工勇于克难攻坚,争当技术创新能手;引导广大员工自我完善,争当复合型的人才。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实现了较大提升。

依靠形势、目标、任务教育来灌输。电力集团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教育。认真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立足集团生产实际,把宣传贯彻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纲要》的重点放在引导员工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主动投身集团的改革发展上来,结合学习集团总经理李仁撰写的《携手并进:努力企敬业的好员工》文章,组织全体员工以工会小组为单位,开展好员工标准讨论活动,把基层作为开展本次大讨论的重点,动员全体员工参与,通过大讨论活动,切实解决当前员工队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队伍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员工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纪律意识、和谐意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打造永恒电力,助力百年油田提供更加坚强的思想和队伍保证。

依靠读书自学活动来推进。电力集团把组织员工学习技术和开展“读书励志·岗位成才”全员读书活动结合起来,用读书活动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集团为每一个成员单位配备了流动图书箱,购置了一批符合员工实际需要和岗位要求的励志类、技术类书籍,由集团领导亲自带队,将图书送到基层员工手中,鼓励员工选择与自身岗位、自身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籍阅读,在员工中掀起积极读书的热潮。通过组织员工填写《员工成长计划书》,引导员工制定三年成才规划,让员工自己动脑思索成长的途径在哪里,成才的基础靠什么。许多员工在填写成长计划书之后,充分认识到提高职业技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拿起书本读书学习,从“要我学技术” 变为“我要学技术”,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依靠开展特色培训来丰富。电力集团立足员工队伍现状,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基层实际的特色培训管理体系和培训方法,创造了供电公司百人素质提升工程、宏伟热电厂双提质工程,星火工区“捆绑式”培训法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和方法,促进了技能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根据生产一线重点岗位的标准和要求,发挥班组在员工技能培训上的主渠道作用,组织编写了锅炉、汽机、变电运行和班组长等培训大纲15种,依托培训大纲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油田热电厂电气分厂“武海玉”班从强化基本功训练入手,创造出“课堂设在现场,理论实际并讲,师傅人人都当,员工分层培养”的“四法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地搞好“工作与学习对接”和“理论与实践对接”,13名员工中有2人晋升为高级技师,其余11人均为高级工,班组曾经5次荣获“国家优秀质量科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班组文化建设十强和全国学习型班组。

依靠构建学习型文化来引领。通过构建学习型文化,努力营造乐学尚学的良好氛围。集团提出了“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地位,干成事的人有实惠”的人才理念,建立完善激励体系,对各项专业赛事中优秀获奖人员授予集团级技能专家和技术能手,给予重奖,今年还组织了集团技术能手、劳模赴上海世博会学习考察,引导岗位员工、大学毕业生努力向技能专家、技术骨干的职业方向发展。以典型示范引领正确的导向,命名表彰了以全国石油石化行业技能竞赛金奖获得者王汀为代表的集团十大知识型职工标兵,通过召开事迹巡回报告会、舆论宣传,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弘扬新风正气,在广大员工队伍中掀起学技术、当先进、比贡献的热潮。

通过持续强化基本素质建设工作,电力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拥有核心技能操作人才462人,中油集团技能专家5人,油田公司技能专家13人,形成了金字塔型主体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油田电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集团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学习型标兵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在油田公司员工技术运动会上,集团40名参赛选手中有21人进入前10名,4人获得金牌,充分展示了员工队伍过硬的基本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石油企业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积累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是否能够真正懂得并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已经成为影响石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石油企业逐渐意识到了人力资本积累对于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

        1 我国石油企业人力资本积累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在我国石油企业中,呈现出“总量富余,质量低劣”的现象和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偏低,人才活力不够,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虽经这些年的减员增效,人力资源总量还是明显偏大,人力资本十分短缺。

        1.2 人才流失与人才老化并存。①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教育的内在品质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改善,特别是由于落后用人机制的消极影响,使得石油企业优秀人才至今仍在源源不断地外流。人才的流失,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②人才老化日渐突出,尤其知识结构老化严重。按国际通行的知识老化率30%的速度推算,我国石油企业现有人才中至少半数因知识老化、陈旧而不能再称其为人才甚至己变为不合格人才了,人才断层己经出现。这种状况显然将影响到未来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发展。

        1.3 人才价格与价值背离。①收入与价值背离。在石油企业中,人才收入和他们付出的劳动与承担的责任、风险及做出的贡献和企业得到效益相比,明显偏低,与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背离。②分配形式单一。以短期的、现时收入为主。而股权激励等长期分配激励方式采用较少。使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职位消费、特权消费倾向明显,非货币化物质追逐动机强烈,配备专车、专职秘书,公费通讯、公差出国、公款消费等等。

        1.4 人才“用”与“育”失衡。在许多石油企业中,经营者只停留在使用与控制员工这一层面上,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即员工的培训,简单地把职工培训看成是一种消耗,只重视员工的职前学历或文凭,不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或终身学习。在人力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忙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顾不上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开发,急于“用才”,不善于“育才”,结果不仅人才难求,而且人才难留,最终无才可用,人才的“育”与“用”严重失衡。

        2 我国石油企业人力资本积累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弊端的“惯性”。①动力结构扭曲。我国石油企业被赋予相应的行政级别,享受相应的行政待遇,这样,企业对行政级别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为此,石油企业很少考虑人力资本的投资,考虑人力资源的开发,而是尽量争取物力资本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搞“小而全”,“大而全”,为提高自身行政级别打下物质基础,这就导致了石油企业对物质资本投入的偏爱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歧视。②责任外化与软化。在传统企业制度中,石油企业不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不承担经济风险,没有亏损破产和失业的忧虑。企业员工也没有任何危机感,这就使员工缺乏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结构、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工作质量不高,技能水平低下。此外,企业内部实行平均主义的工资分配方式,基本抹杀了企业内部员工在劳动能力和贡献大小上的差别,这就使企业员工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忽视或无视企业人力资本。①认识不足。目前,资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传统的货币形态,一种是新兴的人力资本形态。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整个企业的生产制度都发生很大变化。石油企业对这种产权制度的变化反应太慢。②管理理念传统。长期以来,石油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习惯上称为劳动人事管理,反映出企业以劳动者人事关系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目前迫切需要转变,更新管理模式,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的成功转型。

        2.3 缺乏人才甄别选拔机制。①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因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和旧体制的影响,一些石油企业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上,仍然用一种僵化、封闭、静止的观点,尽管这几年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力度上与国外一些优强石油企业相比显得差距很大,尚未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升能降、能出能进的竞争机制。②缺乏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石油企业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熟视无睹,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缺乏客观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高素质、高层次、高精尖人才留不住,低素质、低层次、低能力员工不愿流出,成了“棒打不飞的鸟”。

        2.4 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机构重复设置,多头、交叉管理,培训基地建设重点不突出,培训资源浪费等现象非常严重,缺乏系统的策划。培训内容大众化,针对性不强,培训教材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形成与市场配套而成熟的培训教育机制,在培养员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明显虚弱,导致培训能力空间不大和人力资本的短缺。

        3 加强石油企业人力资本积累的措施

        3.1 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

        3.1.1 把石油企业改造成学习型组织。①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应以明晰、确定的产权制度为前提。②既要从内部经验学习,也要从外部资源汲取营养,二者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两个轮子。③学会记录和传播学习的成果,这样企业全体员工才能共享知识,从知识中受益,从学习中不断加速个人人力资本和企业人力资本积累。④创建企业学习的基础结构,将学习制度化,对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绩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企业是否建立起一套激励学习的合理制度,这对于石油企业搞好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关键意义。

        3.1.2 把人改造成终身学习的人。不断强化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把培养和造就“学习人”放在重中之中的地位,才能提高人力资本能级,调整人力资本结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3.1.3 充分发挥培训的效能。要做到建立有效的培训系统,丰富企业的培训方式,让培训成为奖励。对于石油企业而言,招聘人才固然重要,但培训才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根本。

        3.2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导致的管理制度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但比较有影响的模式主要有目标管理、参与管理、团队管理、股权激励、薪酬激励和文化激励等。

        3.3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成长机制

        3.3.1 科学合理的吸纳机制。首先,要形成求才若渴的气候。其次,要制订人才引进预案。再次,要采取多种方法网罗人才。

        3.3.2 优胜劣汰的选用机制。对各级各类人才选拔和任用合理与否,不仅关系他们自身的成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3.3 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石油企业必须建立有序的流动机制,要单纯设法阻止有用人才流失,是不切实际的。关键是石油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及早建立一种机制,构筑“归巢”,吸引流失人才回流。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制度留人,用环境留人。

        3.3.4 科学化的考评机制。石油企业对各级人才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价,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职位特点和人才的层次与类别,按照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人才考评制度,明确考评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

        3.4 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跨国公司之间人才竞争战的愈演愈烈,人力结构的变化、人才的流动和转移是难以避免的。为适应这种变化、流动和转移,石油企业除了想方设法稳定所需人才,最大限度降低有用人才外流数量之外,还要在内部人力资本管理中推行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即通过投资、培训等方式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再设计,帮助员工实现转岗、换岗,使员工在流动中调整自我,最大限度的地释放内在的潜能。

        3.5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使企业人力资本承载者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提升其创新动机的层次性,进而推动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石油企业一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作出努力,使得留人不成为一句空话,真正切实有效的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

参考文献:

[1]莫志宏.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李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篇3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

这是我国音乐界著名作曲家秦咏诚先生和词作家薛柱国先生合力于1964年为歌颂石油工人而谱写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里的歌词,把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川中石油大会战到今天,风雨沧桑六十年,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24个大型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形成“稳定东部、开发西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为服务石油工业发展而创建的石油类高等学府也呈现一花开五叶的蓬勃号象,从1953年中央燃料工业部为培养石化专业技术人才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主导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开始,到川中石油会战创建的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再到松辽石油会战创建的东北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回望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每一次石油大会战,都有我国石化类院校的影子,她们与石油工业同呼吸、共命运。

石油化工类院校因油而生,这就决定了其管理体制随着石化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变迁而变迁。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石油化工类院校创建伊始往往直属石油工业部,进入新千年以后,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石化工业行政主管机构的撤销,石化类高校除中国石油大学划转教育部直属外,其他院校大多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运转。

2010年12月,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在其的《石油化工行业特色型院校人才培养分析报告》中指出:“石化特色型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5%,高于其他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90.2%)4.8个百分点。在就业的毕业生中,石化特色型本科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有167%在石化行业就业,而其他本科院校石化类专业这一指标仅为49%。可以看出石化特色型院校对石化行业的贡献度更高,而其培养的人才也更为行业认可和需要。”

2012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对外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在这部(就业蓝皮书)中,麦可思研究院指出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仍是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注:绿牌专业指薪资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需求增长型专业)。

回顾石化院校半个多世纪发展变迁史,和石化工业相濡以沫五十余载,你是否对她们产生敬仰和向往之情呢?当你看到石化类专业就业如此“利好”的消息时,是否心动了呢?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你一起去追寻石化院校几十年来的艰辛与奋斗、曲折与荣耀……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翻开中国高校名单的花名册,我们总会看到一些独特的现象,在几所国字号当头的高校名称后面总会加个括号,里面写着北京、华东、武汉、徐州等字样,一个简单名称象征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解释,诠释的更是一所高校那一段段曲折的校史。

你可能不知道1952年、1953年两个简单的年份对中国高校建设所产生的重大意义,你可能不清楚曾经轰动一时的“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的宏伟篇章,曾经为共和国建设贡献的巨大力量,你可能不了解1969年学院搬迁的悲壮与沧桑,60年的风雨巨变,在许多不了解的背后,有一所高校正在用她的无私与奉献培养着一代代艰苦奋斗的石油人,正在用她的青春保障着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她,就是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省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位于北京石油学院原址(海淀区),下辖四个部分:在山东省东营市的石油大学(华东)、当时在北京市昌平县(2000年撤县设区)的石油大学(北京)、在广州市的石油大学(广州)及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大学现坐落于素有“京师之枕”美称的旅游景区昌平,紧邻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十三陵水库,蟒山、沟崖、碓臼峪、虎峪、白虎涧、双龙山、白羊沟、大杨山自然风景区等近在咫尺,乘坐公交40分钟即到地铁二号线积水潭站,在那里下车,走过静谧的西海,酒吧云集的后海,穿过湖面倒映着白塔的北海,就到了祖国的心脏――故宫。

石大的校园并不是很大,但却浓缩着另一番独特的美丽,尤其是到了万物开始悄悄宁静的秋季,学校到处都是金黄色的银杏树,秋风吹落一片片黄叶,像是在与一季的繁华与喧嚣告别,一颗颗饱经沧桑的老树,安静地伫立在石大的校园里,微笑着见证石大的变迁、欣慰地看着石大学子的成长。

随着石油大学校名的改变,学校的英文简称也在一遍遍地改动着,从一开始的CPU(China Petroleum University)到现在的CUP(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n),于是“We are all CUPERS”也从“我们都是石大人”变成了“我们都是杯具”,不管是“中央处理器”还是“杯具”,虽然是调侃但却能从中看出石大学子对学校深深的归属感。

石大的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5个学科为部级重点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毕业生涌现了吴仪、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何忠良、王德民、时铭显等16位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每年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都会率先来我校进行新一年的毕业生招聘。还有壳牌、道达尔等全球石油石化公司,也到学校寻觅人才,可见其对学校学生的信任与重视。

当然还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学校对于学生个人兴趣发展的大力支持,石油大学的学生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是社团面却涵盖几乎各个兴趣,从大学生记者团到百草诗社、广播台,从cosplay到流云车协、街舞社、轮滑社,还有学校的4D影院,只要学生有要求,学校都会努力去想办法为大家落实。

从入校那天起,“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就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位石大学子的心中,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每一代石大人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素养,不断把积累的知识和才华,特别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奉献给国家,发扬石油人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发石油等能源,为成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中国石油大学李亚涛)

好学力行、自强不息――西安石油大学

“长庆石化路、宝石路、克石化路,长庆楼、管道楼、延长石油大楼……”徜徉于西安沣京工业园,漫步在西安石油大学户县新校区,你会发现这2207.15亩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都以石油公司的名字命名,它们连成一条条、一片片,散发着石油学子的感恩与志愿。

在这里,“学石油,爱石油”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广大石油学子在工作岗位上用行动对“奉献”二字最完美的诠释。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西安石油大学的毕业生以“四实精神”赢得用人单位的啧啧赞誉。他们也以“石油精神”和“铁人精神”在我国各行业成为顶梁一柱。

“工作不用愁,单位有得挑”。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8年保持在92%以上,2012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2.80%。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西安石油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51年的西安石油学校,1958年成立西安石油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石油大学,目前属于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院校。她是西北地区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设有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资源学院等13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先后培养输送了十万余名高素质优秀人才。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产学研结合项目近1000项,成果转化200多项,为企业带来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学校还与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企业联合建立了60多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前沿性科学研究基地。

特色教育,文化先行。学校目前有校本部、南区以及蓬勃发展的户县新校区三个校区。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以60年校庆为契机,依托校史馆文化,大力发展讲座文化、体育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使校园充满了年轻的朝气和活力。譬如每周邀请实、华黎明、张岂之等知名作家、学者、教授作客“明德大讲堂”“石大青年论坛”,与广大师生学习、分享、交流;近年来,学校学生连续两年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分获冠军、亚军;在实施“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也走在陕西高校前列。

面对石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形势,西安石油大学积极实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企业按照自身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在学校某个或某几个专业里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挑选学生,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

现在,西安石油大学通过“订单式”培养,学校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国际合作班”“法语和西班牙语合作培养班”“订单培养班”等多项“订单式”培养工作,既创新、丰富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又初步满足或缓解了企业发展对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的迫切需要,特别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此外,凭借石油领域的行业优势,也让其在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领域独占鳌头。2011年,学校与中国石油学会、陕西省石油学会共同举办了首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油气藏监测与管理国际会议、能源发展论坛等7场国际、国内高层次石油学术会议。

好专业,带来好就业;好就业,保证了其持续高度的社会认可。2012年起,学校在陕西省全部本科专业进入“一批本科”录取,石油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油气储运工程等8个名牌、主干专业在陕西省外的省(区、市)也进入“一批本科”批次录取。经教育部审核,该校成为第二批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133所高校之一。(西安石油大学史智峰)

为国找油、为民争“气”――西南石油大学

在西南石油大学论坛“油吧”里流传着这样一部视频。视频用沉默的视角展现了西南石油大学南充老校区的全景:孤独清矍的火箭楼,略显陈旧的地质楼,还有龙景湖边晨读的女生,专注的神态倒映在一泓碧水之中;参加工程实训的学长们身穿橘色的实训服,行走在绿意茵茵的校园里。西南石油大学,相比其他学校,她低调朴实,一心只愿为祖国奉献石油,为石油贡献人才。

嘉陵江水日夜奔腾,从未止歇。五十多年前,川中石油会战在嘉陵江畔的川北重地南充打响。为配合石油会战,西南石油大学的前身――四川石油学院诞生于新中国的晨光中。

面对洋专家“中国贫油论”和新中国建设缺血的现状,先驱们白手起家建校,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使石油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为祖国奉献了一批又一批的石油人才。

风雷铁火已成碑。几番风云变幻,先驱们曾经的奋斗史已经成为了校史馆中记载的佳话。新世纪之初,学校做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规划。眨眼间,西南石油大学新校区在成都平原上拔地而起。

我在大一刚进校时,发现占地几千亩的成都新校区找不到一座其他大学常见的石像、雕塑。相反,学校里随处可见的抽油机、输油管线等与石油相关的实物装饰。新校区楼宇众多,学习场所却不难找到。随意一处湖边树下,都能为晨读的学生提供一隅静谧。或许某天你在梦溪湖边晨读完毕,站起身正要离开,却猛然看见校长杜志敏已经微笑着站在你身侧良久。

浓厚的学风已经成为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名片。几乎每个没有课的空教室,都有零星的同学在自习。学校举办的众多学术类报告会,总是被“理科男”们场场挤满。随意翻开同学们留在图书馆的一本笔记,上面淋漓的笔记满得几乎要从书页中跳出来。

西南石油大学踏实的治学态度换来了社会对她的认可。众所周知,西南石油大学在同类院校当中的就业率始终名列前茅。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主体专业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国内最顶尖的平台。西南石油大学在近三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四十余项国家或省级教学成果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012年成功开钻的“海洋石油981”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钻探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而钻井平台所使用的PTWD测量技术,即由西南石油大学自主研发。

不论是祖国的大漠边疆、戈壁荒滩、雪域高原,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能看到西南石大学子奉献的身影。每年西南石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四分之一以上都要奔赴祖国边疆。在工作岗位上,不论是三大石油公司的管理层,还是基层一线的开采岗位,石大学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都能得到所有人的称道。(西南石油大学芦飞凡)

宁静致远,务本维新――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高考结束的一刹那,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那种压力、痛楚、欢笑与泪水,都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半个月的等待,可以说煎熬万分,既盼望早日得知结果,又怕如果知道结果会黯然神伤。但是该来的总会来,8月1日是让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建军节,也是我人生中新的起点。那天当我得知被我的第一志愿――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录取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那一刻让我感觉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我收获了。

《王进喜》这部电影让我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还记得在那时老师说过石油立国,让我知道了是石油将人类引向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更让我明白了谁如果忽略了对“地球之血”的重要,就无法驾驭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本国工业社会之先进巨轮。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我走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惊奇的发现校园的建筑是以石化行业的设备或产品为蓝本来设计的。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那座主楼,这幢大楼的结构设计就源于乙烯的结构式,奇特的结构使每一位初到者都要像走迷宫一样寻找着自己的目的地。所以当你漫步于校园时,一种浓厚的石化气息会扑面而来,校园绿树成荫、风景怡人,这里就是曾被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赞誉为北京最美的大学之一。

30多年的风风雨雨,使得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863等项目40余项。在海洋石油装备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在我国海洋石油、核电等行业的技术垄断;特种机器人研究成果应用于奥运鸟巢和上海世博会主场馆建设,并入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进行永久展示;生物质能源与化工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和生物质资源化工技术链……这样的出色表现,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未来,是由一代代石化人谱写的。

学校拥有很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院士、教授、教师。他们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学生,每节课后,他们都会在教室多呆几分钟为学生答疑,每周他们都会抽出时间为学生讲解难题。课堂上他们讲解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学校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便校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作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一份子,我们是自豪的。因为在这片沃土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现今大学生缺乏的实践能力。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大量的实习、动手操作课程,例如我校与很多石油、石化单位签署培养协议,让同学在大学期间就与石油石化单位接触,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减少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培训时间。2011年我校还率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这样一来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更是大大提高。

学校的学生社团也为我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添砖加瓦。辩论赛、排球赛、运动会、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节、三孔志愿者活动、英语文化系列交流会……各种光芒,各放异彩。国内、国际知名艺术团也会来学校交流演出、学校还会请来一些专家学者为同学开拓视野。

如今,我即将离开这所让我难以忘怀的学校,我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宁静致远,务本维新”这八个字的校训。正是这八个字,让我在学习中变得更踏实,更专心,更有创新意识,在实习中能够将书本知识转移到实践中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王修川)

百年工学,百尺竿头――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打开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网站主页,翻一翻她的简历,在酒红色网页背景的衬托下有一行小字格外引人注目:创建于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没想到吧,承德油专还是一所百年学府呢!

追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史,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兴办最早的高等工业职业院校,是“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发源地。办学伊始,学校以“培养工艺上之人才”为宗旨,以“学理与实习相资并进,既习其理、又习其器”为方法,以“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来辩证“工学关系”。1905年学校创建的实习工场是我国创办时间最早的高等学校校办实习工厂之一。学校1952年开始面向石油工业服务,1958年迁至河北省承德市。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隶属关系虽然转变,但学校为石油工业育人的方向不变。学校继与中国石油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之后,又先后与辽河油田、吉林油田等1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按照“引企入校、专业入企、实境导向、贴近生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采取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特色专业建设,达到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形成了“校企结合、课岗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早在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秀建设单位,正是对承德油专育人特色的肯定。

承德油校的学子们正是得益于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往往让同层次院校的毕业生羡慕不已。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恩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数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排名第一。

2007年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第二批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并于2010年三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考核结果为优秀。专业聘请来自华北油田、冀东油田、大港油田等企业的钻井、采油技术专家为兼职教授,并以他们为骨干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职业能力分析、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考核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

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模拟炼油厂 企业 教学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模拟炼油厂项目是紧紧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石化产业等千亿元产业发展,基于广西经济社会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技能人才尤其是石油化工类技能人才强劲的需求而建设的。模拟炼油厂的建设顺利解决了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理论抽象与企业实践难的问题,又能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一、化工工艺传统教学存在的关键性难题

1.专业知识抽象

近年来,就读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传统课堂教学理论过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兴趣不高。学校开设的化工单元实训课,学生虽能掌握单个化工单元设备的操作,却无法实现对整套设备认知及训练。技工院校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化工工业专业知识,要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实训至关重要,但无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单个性制约了化工工艺专业教学。

2.专业技术水平提高难

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是一个连续过程,管路设备中所走的都是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的物料,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因不具备操作设备资质,学生到企业只能看当班师傅操作,并不能实际操作设备。学生因缺乏相应的技能操作实践经历,毕业后仍需进行相关培训,既增加企业的成本,又降低了学校培养学生质量。

建立模拟炼油厂是解决化工工艺传统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在校园内再现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无缝对接企业岗位的教学过程的首要条件。

二、企业生产设备真实再现,校园版的企业生产车间

1.模拟炼油厂微缩版的车间

模拟炼油厂以现代化石油常减压-催化裂化生产装置中催化裂化部分为原型,按10∶1左右的比例缩小,材质使用了304不锈钢材质、235A碳钢制框架喷涂工业色,配置原油预处理、原油常减压蒸馏、电柴精制、石脑油碱洗、催化裂化-产品分离、裂化产品稳定(含吸收系统、稳定)、罐区(含原油罐区、成品罐区)等硬件装置和DCS操作系统工艺仿真软件。此外,重视静设备、动设备、各种阀门。模拟炼油厂要服务于教学,需配有操作总控室和学生学习活动空间。

2.模拟炼油厂仿真运行安全

炼油厂生产特点是高温、高压、有毒及易燃易爆。模拟炼油厂建设首先考虑了学生实训的安全性,工艺管路不走物料,通过技术手段给出物料运行信号,送至中控系统由电脑处理,确保实训装置主体在常压、常温下运行,无各类安全隐患,无三废污染排放,保证了学生实训期间的安全。模拟炼油厂采用低压电源,用电安全性高。操作过程设置安全措施,作业平台有护栏,有防触电措施,转动设备有防护罩,高处有防坠落措施,现场有警示标志。

三、真实的炼油场景再现,模拟与现场装置互动实现

1.完整再现企业生产过程

模拟炼油厂所有的操作通过模拟生产工艺操作来实现,在DCS系统上完成,模拟参数送至DCS系统集散控制,部分现场阀在装置现场真实操作,工艺变化的参数为“模拟计算出”的参数,可进行石化生产工厂装置开停车、运行、故障处理过程中的调节、操作、监控的高仿真实训学习。所有软件模块都以真实工厂为背景,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自控方案都来源于实际,让学习者感受到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

2.超越企业实习的实训条件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装置一经开工生产,极少出现开停工操作和常见故障处理,导致学生对该方面的技能掌握不足。模拟炼油厂提供了学生了解燃料油生产的整个工艺过程、装置设备布局和构造、操作工艺条件和指标、开停工实际操作、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及其操作等的机会。模拟炼油厂装置可以多次重复让学生实施开停工操作,处理一些生产中常见故障。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工作后,其操作技能可能要比企业老员工要强,尤其是开停工和故障处理能力方面更强。

3.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影像化

学生到模拟炼油厂车间实训,能增加学生对炼油厂设备的整体认识,对设备的部件、构成有较为系统清晰的认识。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依托模拟炼油厂这一教学实体,使教学更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在学生心中也有了实际的影像,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设备材质与构造的真实性,学生操作过程身临其境,专业教学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化工企业就业的畏惧心理,拉近了学生毕业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距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便能成为独立操作设备的合格技能人才。

4.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培训效益发展的双向互动

模拟炼油厂的建设不但用于石油炼制、化学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专业教学实训,还能实现技能考核鉴定、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每年可培养培训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人才1000人。

四、建立与模拟炼油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1.模拟炼油厂下的开放式教学

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很难从几张图样上让学生理解所有的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不了实践教学。模拟炼油厂肩负化工工艺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具体需求,调整化工工艺学教学内容,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实现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模拟炼油厂的条件下,可引进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配合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训校园工厂“真实”模拟实训。

2.模拟炼油厂下的学生多元评价机制

基于模拟炼油厂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能力为评价核心,综合评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考核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特征、职业评价模式,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考核,通过相应的计算方式计量课程成绩。

五、培养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

在模拟炼油厂条件下,学校可结合地方化工企业、化工产品种类及人才需求情况,安排教师企业实践、培养成为专业的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研发化工单元学习、化工生产岗位和能力培养等学习工作页,以模拟炼油厂为条件,创新带动石油炼制、化工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化工类专业水平提升,实现仪表安装与维护、化工制图、催化裂化工艺学、化工单元操作、过程检测仪表、石油加工工艺、DCS系统与仿真组态等核心课程实施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岩梅.化工工艺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2]刘伟,孙铁,王灿,尹俊.基于FLUENT模拟分析炼油厂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08(24).

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培训特点

企业员工作为现代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石油企业作为国家大型国有企业,具有危险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等特点,并且石油企业职工人数多、工种涉及范围广,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目前滨南厂职工按工作职能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类、技能操作类和管理类三类,在职工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和全面的体系和制度,笔者在本文中提出自身对培训体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部分个人见解。

一、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为确定石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基础

石油企业职工由于工种多,内容范围广,人员合理配置相当重要,受岗位职责和技能限制,一人多能比较普遍,但是要做到一人多专难度很大,所以合理的配置人员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因此,在采油厂三类人力资源的培训方面一要做的针对性强还要做到时效性强,在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制度和措施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需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进行“充电”,接受新思想、新理论,了解新材料、新工艺,学习新技术、新方法,这就需要时刻与最新动态保持一致的培训。为此,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同时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培训,拓宽知识面。

近年来,企业教育培训已从过去单一单向的教育向多种教育形式转变,工作中需要接受多次多方向的教育培训,这更需要职工本身结合石油企业本职岗位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采油工就需要进行采油专业知识培训,从初级、中级到高级一步一步的培养成尖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采油工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也会得到应用,比如起驾、电气焊等,在实际工作中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需求,也要进行培训。谈到多次培训就是指目前简单的一次培训已经不能完全适合石油企业职工培训的要求,因为进行一次培训后的职工,会有一定的进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一次培训还存在问题,第一作为一名石油企业职工,由于平时涉及工作、学习、安全等多方面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惰性,培训后时间的延长逐渐会造成知识的遗忘;第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石油专业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必然需要石油企业职工进行多次培训,及时的补充学习新的知识。

二、职工需求为培训工作的方向

培训需求情况调研与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基础,准确而多层面、多角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做好培训方案设计的前提。职工培训需求与本职岗位有关,首先对人员进行层层分类,在三大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到工种和专业,以此确定职工学习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职务的人员进行相应培训,做到学有所用,并且还可以带动一部分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培训学习组织的职工技能培训、班组长技能培训以及队长技能培训等分层次培训。由于石油企业职工职能存在一定的变化,需要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必须考虑到职工跨专业学习以及岗位职责的转变,以此为培训的方向,就需要重新设计个人培训内容和方向,以便适应职工新工作的要求,比如采油工需要学习油田地质工的知识,还需要学习驾车、电气焊的技能,这样在岗位转换或者不变的情况下并在人员紧缺的状况下,可以做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

三、把握油田职工培训特点可以改善培训效果

培训设计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训成败的关键。培训模式要与职工需求相适应,不仅仅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训与开发人的创造力与潜能。根据对职工培训需求,可以总结培训一部分特征:(1)培训知识与经验交流共享。把职工作为培训课程的学习资源和传承者,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对象。在这一前提之下,职工既是培训内容的接受者,学习者。而且职工大多具有在某一领域内的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从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每个人所具有的经验也不同,通过共同的学习,能使所有的培训职工充分分享各自的经验。(2)企业专业性强,但岗位设置范围大,培训与岗位职责关系密切。企业职工不论是刚刚参加工作还是老本行,都有自己的岗位和工作职责。他们的培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同时参加培训的职工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所以就需要针对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共性,做到既能照顾个体间的差异,又能保持群体的一致性。(3)加大自主学习,提高职工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自主学习是提高职工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由于实际工作环境不同,职工之间的学习氛围及自主性也不相同,要保持培训较好的效果,必须加大自主学习的力度。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学习培训机制和奖惩机制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提高职工的主动性,才能克服自身惰性,促进培训工作往好的方面发展。(4)培训以提高职工能力为主,不是为了单纯的取证或者毕业。培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职工的素质和水平有较大进步的,目前有的培训来去匆匆,缩短课时、减少讲课,紧急培训,快速取证,这都是不正常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培训活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更应该以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质为目的,不能简单的学习,应该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培训,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培训工作的一项标准。

四、油田企业培训方法

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篇6

摘 要 面对当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安全环保严管重罚、油田现代化管理等新形势,迫切要求石油企业把员工培训工作摆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创新机制方法,强化层级管控,不断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保障安全生产的能力,助推稳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石油企业 员工培训 技能 素质

一、引言

员工培训工作对企业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抓好培训工作,是企业稳健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员工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石油企业多面临着开发日益深入以及油价持续低迷的矛盾,必须加快由外延式、粗放式向内涵式、精细化发展转变步伐,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二、现阶段加强员工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一)油田效益开发的需要。受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影响,油田生产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稳产增效面临更多挑战,加之大量新工艺新技术引入推广,迫切要求石油企业持续有效地抓好员工培训和队伍素质提升工作。

(二)安全环保形势的需要。新“两法”施行以来,安全事故要坚决杜绝,操作失误要坚决消灭,环保污染要重责重罚,对员工技能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亟待进“充电”“提高”,切实具备安全生产、清洁发展的能力。

(三)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管理数字化、操作自动化、设备集成化已是大势所趋,低能力、低素质干部员工将很快被淘汰。

(四)定岗定编定员的需要。油田公司制定了数字化管理条件下采油(气)及输油单位编制定员标准,并严格控制薪酬总额,倒逼各单位控降人工成本,减少冗员,保证精干力量,这就要求员工具备足够的能力与素质。

三、创新方法提升培训质量效果的对策

(一)牢固立足井站现场培训这一根本。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培训工作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操作技能和技术素质,确保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全面受控。培训工作的根本点、着力点是一线井站油气生产岗位,出发点是日常运行和实战应急。培训部门和各作业区应当突出工艺流程、岗位风险辨识、设备操作规程三个重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原则,梳理岗位需求,细化培训项目内容,分层级开展岗位培训、岗位练兵、师徒帮带活动。同时,建立和完善作业区班子成员进班站、进课堂制度,通过跟班巡检“手把手”地教员工,通过授课“面对面”地化解员工疑难,推动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培训部门要加强现场指导、检查、督促和考核,丰富培训方法手段,跟踪评价培训效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务必确保全员培训达标这一目标。油气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一处设备失灵,一个环节失误,就可能引发事故。因此,一线员工必须全员培训,覆盖率、达标率100%,不能有死角。作业区要持续抓好“驻站培训、蹲点培训、跟岗培训”,井区长、班站长要逐一落实“结对包保”要求,不漏一个边远井站,不漏一名员工,做到岗位员工未培训不放过、考试成绩不过关不放过、技能素质不适应岗位不放过。培训部门要抓实“严考硬兑、重点帮促、跟踪指导”工作,让每一名员工都熟练掌握岗位标准化作业程序、应急处置、设备管理、数字化应用等内容。对不愿学、学不好的人进行待岗、跟岗,奖金挂钩,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抓实“明白人”带站带班这一要求。油田生产安全“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岗位”,井区长、班站长作为油田现场管理的“兵头将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必须突出抓好井区班站“兵头将尾”,培养井站管理的“明白人”。井区长、班站长要做到平时拿得住技术、带得住队伍、保证住运行,关键时刻则要显示出头脑、体现出本领、控制住局面。各作业区要深入挖掘优秀井区班站管理骨干,大胆使用,经常“提点”。对“兵头将尾”要培养,开“小灶”,输营养,提升技能素质;要爱护,真正在感情上、精神上关心;要支持,真正从薪酬上、成长上侧重。

(四)强化培训层级责任落实这一关键。抓好员工技能培训需要高度责任心和超常付出,需要耐得住性子、受得住委屈、经得起流汗,更要有思路、有方法,张弛有度、因人施教、带出队伍。就像玉雕大师一样抓培训,因材设计、精雕细琢、推出精品。要认真落实培训工作“一把手”工程,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和“管业务必须管培训”原则,将员工培训工作纳入各单位主要领导及班子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每半年研究员工培训工作1次,主管领导每季度研究员工培训工作1次,对培训工作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安排部署,把各项任务细化量化到每一个分管领导、主管组室和工作人员身上,营造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同推进、落实到位的培训管理新格局。

(五)靠实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对千人以上厂处采油单位,要根据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按1-1.5%标准选拔聘任兼职教师,全面开展培训师资能力提升活动,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开展培训教学比赛观摩、方法经验技巧分享、举办兼职教师培训班等有效手段,提高培训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与此同时,各单位应关心支持培训教师成长,对长期从事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在津贴、职称、聘干等方面予以倾斜,并优先推荐选聘公司级优秀兼职教师。

(六)着力营造“技能先行”这一氛围。要狠抓岗位员工“严教严考”,季度培训考核结果对各作业区排名,与单位奖金挂钩,年度四次考试有两次在全厂后300名的员工取消评先选优资格;修订完善从操作服务人员中选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聘干)管理办法,加大技能技术人员比重;组织评选年度10名标杆班站长,制定奖励政策;对每个作业区领导承包一个重点井站,建立档案、跟踪结果、长期挂钩、倒追责任。宣传系统要开辟“我是岗位能手”“我是技术能手”“争当标杆班站长”等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展示,让“能者上、能者荣”首先体现在技能业务上。

(七)全面倡导“学习文化”这一理念。始终把学习作为自身的精神价值追求和益气强能的根本途径,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学习文化”,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一是树立“学习则强、学习则胜”的理念,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带头学习,长于学习,精于学习,抓住一切机会博闻强记、博采众长、汲取养分,培养并强化“八种素质”,即坚定的信仰、敬业的品格、清廉的操守、娴熟的技术、较高的情商、阳光的心态、和谐的人际、深厚的底气。

四、结语

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长庆;管理;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059-02

近年来,中国石油产业快速扩张,油田员工多元化成为现代化大油田建设的大势所趋,实现好石油单位作业区员工融合成为石油系统关注的重心。长庆油田采油六厂杨井采油作业区作为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采油区块。在严格控制用工规模的约束下,于2013年4月从华北油田借调员工以保证生产。作业区立足生产实际,实现了两支队伍的目标、文化、管理和技术融合,基本达到了思想同源、目标同向、发展同谋。文章以深入总结管理融合的成功经验、推动以原油生产为中心的“三步走”跨越式发展为出发点,在对杨井作业区融合内涵进行剖析梳理的基础上,依托SPSS软件,对作业区融合方法和现状、成效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员工融合的基本经验。

一、石油单位作业区员工融合的内涵:目标、文化、管理、技术

(一)目标融合:助推石油企业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大油田建设的背景下,在探索不可再生资源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研究资源逐步枯竭条件下如何保障员工利益和资源还有一定存量时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在为其他具有技术、人员优势的国有企业提供转型及改革经验的同时,也为企业间以劳务派遣为代表的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二)文化融合:促进两代石油人、两个石油企业文化融合

一方面,针对同一作业区老新石油人比例成“哑铃型”,老石油人“年纪偏大、经验丰富、使命感强、规范严谨”和新石油人“年轻化、知识丰富、更具创新性”的特点,重点探索主要从事生产岗的老石油人与主要从事管理岗、技术岗的新石油人融合方式,推动两代石油人石油精神、石油使命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立足融入石油企业文化精髓,探索文化重构、价值整合的有益路径,推动石油事业与时俱进。

(三)管理融合:推动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融合

在“抓生产、保产量、促效益”的宏观目标引领下,在促进企业向心力、凝聚力的价值导向下,采取融合油田共组领导班子方式,按照现代化企业的建设要求,推动以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核心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重点针对援建员工,实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性化管理,推动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全面融合,建立经济实力雄厚、管理制度完善、文化魅力突出的新型石油作业区。

(四)技术融合:实现油田开采技术融合

一方面,依托核心技术攻关和对有形化技术的积累,通过技术会议、技术竞赛等方式,促进融合企业员工技术交流,特别是推动援建员工尽快掌握作业区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双方员工技术培训,促进双方员工立足技术优势,共同解决作业区技术难题,助推油田开采技术创新。

二、杨井作业区员工融合的基本方法与现状成效

(一)杨井作业区员工融合的基本方法

1.加快党组对接,助力工团建设。一是加快双方党组织对接,由作业区党总支牵头,针对新到岗的华北员工,成立专门对接小组,领导完成华北5个临时党小组和杨井原4个党小组对接工作,并形成以“项目部临时党支部与作业区党总支月度对接”,“项目部党小组与生产单元党支部周对接”为核心的融合反馈制度;二是搭建党务飞信平台,为加强信息沟通,项目部党支部、生产单元党小组建立飞信短信平台,为传达工作信息、宣传正能量扩大了渠道。三是推动党群活动开展,组织开展座谈会、安全巡视活动、员工思想动态调查、大型文化活动等70余次主题教育、文化娱乐活动,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

2.深化管理改革,推行整章建制。一是注重两级班子建设,明确分工、交叉、互补、目标一致、发挥合力;二是致力于基层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把脉队伍特质,有效鞭策激励,在机关和生产单元推选华北油田骨干担任重要技术管理工作,突出“领头雁”,管好“火车头”,激发基层人员主观能动性。三是强调制度建设在人员生活、生产中的保障地位,通过制定完善的《全区平稳运行方案》《设备管理规定》《日产量应急预案》《持续推进现场整改、技能提升的暂行规定》《油井看护岗井数激励制度》《杨井项目部生产单元奖惩暂行规定》《岗位操作手册》等制度办法,从安全生产、绩效考核、日常管理、综合治理等方面为双方员工的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狠抓业务培训,促进技术交流。一是印发《单井员工工作内容及要求》,组织“分解式”岗位标准化作业程序培训和陕北御寒课程,强化230名华北操作层员工的基本操作技能,推动优质岗位骨干培育。二是加强班站长的培训,采取以会代训、现场专题培训等方法,查找工作标准和作风差距。三是推动数字化进程,先后组织、参与油田公司和内部数字化培训班12次,受训人员106人,大幅提高了员工的数字化操作和运用能力。

4.突出文化引领,关注员工生活。一方面突出“家”文化感召作用,以油田公司企业文化示范单位长七转为样本,完善关爱机制,积极配合厂部开展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共计体检208人,体检率达98%,并定期对员工食堂、宿舍等后勤活动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倡导井站互助,通过在全区推行领导干部、党员及管理人员和单井员工“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做到“10天上一次井、解决一个现场问题、代买一次生活物品,完成一次电话沟通”,为员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二)杨井作业区员工融合的现状

作业区原有长庆员工247名,借调246名华北员工。问卷发放349份,经筛选最终保留341份,其中长庆员工问卷97份、华北员工问卷244份,整体有效回收率达到98.3%,能够满足数据统计分析的需要。

一是技术经验融合方面,双方员工认为技术交流较为经常,劳动生产率水平明显提升。42%的华北员工认为技术交流较为经常,92%对自己技术提升程度较为满意,72%认为遇到技术难题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在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的调查中,65%以上的长庆员工认为前后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基本不变,而58.63%华北员工认为工作强度有所提升,可以说明,大量华北员工的到来,分担了长庆员工的工作压力,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提升。

二是管理制度融合方面:双方员工认为作业区管理改进效果明显,华北员工较长庆员工更为满意。目前,26%的长庆员工认为作业区管理水平在华北员工到来后有所提升,65%的长庆员工对管理创新和改进持满意态度。其中,华北员工对领导能力、党建和工会管理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对包括请假、作息时间和飞信平台建设在内的工作制度满意度也全部超过60%。

三是员工关系融合方面:双方员工认为领导、员工关系基本融洽,华北员工对长庆员工评价突出。94.9%的长庆员工、81.20%的华北员工认为双方人际关系融洽。其中,65%以上的长庆员工对华北员工行为礼节、配合协作、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及经验表示满意,70%以上的华北员工对长庆员工行为礼节、配合协作、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及经验表示满意。

综合看来,双方员工对融合情况基本满意,长庆员工整体满意度高于华北员工。据统计,73.96%的长庆员工、37.71%的华北员工对融合情况满意,62.39%的华北员工认为3个月以内就能适应杨井工作环境,且78%的华北员工表示在外派结束后愿意继续留在杨井作业区。

(三)杨井作业区员工融合的基本成效

一是原油生产大幅攀升。实现全年生产原油25.7924×104吨,完成年度任务的85.97%,其中,老井24.76×104吨,完成计划的99.05%。全区安全生产态势平稳,综合治理达标。二是技术交流成效显著。全年实现兼职教师、技术带头人累计培训960课时,培训2 980人次,基本实现作业区注水、污水处整理、井筒分析等生产技术全面提升。三是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在深入学习华北先进管理的基础上,有效推动了领导队伍建设、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三基工作的全面提升。首先,在领导队伍建设上,全面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和严格例行考核,明确机关两室一中心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分工和职责;其次,在经营管理上,基本确定“事前有预算、过程有控制、实施有监督、绩效有评价、事后有考核”的“五有”管理法,理顺企业生产经营;最后,探索“一站五井”模式和设备专项整治、现场突击整治、井站交接班制度等管理方式,推动了一线生产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三、石油单位作业区员工融合的经验启示:文化管心、制度管事

1.以“共组共建共享的家文化”理念引领,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紧紧围绕“家文化”Learning(学习态度)、Operate(执行能力)、Valued(价值创造)、Effective(效能评估)四大内核,强化员工思想文化建设。一方面,以党、工、团等企业自律组织为依托,通过思想动态调查、宣贯会、合理化意见征集、动员会等形式,加强员工思想建设;另一方面,以员工个人、团体为载体,通过各级各类评先选优活动,再树石油精神,勇担“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崇高使命和历史重任。

2.以“用心管理,管好人心”的班子带领,提高作业区管理效率。一是关注组织机构、特别是领导层建设,通过合理安排双方管理人才,改善调整决策层人员结构,增加组织的稳定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增强经营意识,优化过程管理,通过严格控制成本、细化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推进现场管理精细化、深化班组建设等手段,促进各生产、管理环节的规范化;三是强调人是企业的根本,特别是对于外来人员,不仅要从办公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现实要素方面保障物质需求,还要关心其成长与发展,激发员工潜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3.用“标准化、体系化、个性化”的制度管理,保障作业区稳步发展。一方面,通过组织整理汇编旧制度,建立健全新制度,设计开展标准化生产流程,全面提升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分级负责责任机制,完善安全例行检查、方案审批和施工监督等制度,推动安全生产平稳高效运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石油单位转正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erp;企业管理;问题;深化应用;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25

[中图分类号]f2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48-03

0 引 言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英文缩写。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有效地组织和配置企业资源,达到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三流”合一,为企业提供决策、管理手段的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以erp软件为载体,集成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方法与最佳业务实践,为企业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等业务活动提供一个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erp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集成性,即集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成立于1973年,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管道工程专业化公司。作为中国石油工程建设erp系统的推广单位,于2009年6月17日正式启动erp推广实施工作,实施范围包括局属22家核心业务单位,涵盖了管道工程设计、采办、施工、投产试运、通信电力、机械制造、检测、抢险等整个产业链。实施模块有:财务管理(fico)、销售管理(sd)、项目管理(ps)、采购及库存管理(mm)、设备管理(pm)。历经蓝图设计、系统实现、上线准备、系统切换等几个阶段,于2010年8月8日实现erp系统上线运行,2010年11月1日实现erp系统及fmis融合系统单轨运行,管道局成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工程建设板块首家实现erp单轨运行的单位。

然而,erp实施上线运行并不是一个系统的终点,而是新的开始,不断持续改进,深化应用才是重中之重。

1 erp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管道局erp系统自开始试点和推广应用以来,各实施单位整体上运行稳定,大部分业务能够按照上线时设计的流程在系统中运行。但随着应用和实践的深入,各单位在erp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误区也不断显现出来。

1.1 企业自身应用erp的主体意识不强

实施单位是应用erp的主体,建设和应用erp不仅是中国石油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更是各下属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机遇。现实中,各实施单位仍存在着erp系统是上面“要我用”的认识,往往拿“界面不友好、操作复杂、功能不完善”等理由不重视erp应用工作,实施erp的重要意义仍未被企业全面、深入地认识。

1.2 领导带头应用erp的主观愿望不强

正是由于对erp认识上的原因,各级领导,尤其是各实施单位内部的部门领导带头应用erp的主观愿望不强,没有认真学习和掌握erp应用知识,同时企业对部门领导人员应用erp也缺乏明确要求和考核指标。企业部门领导不能真正关注和应用erp,使erp应用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1.3 实际操作上的滞后性与erp的即时性存在矛盾

由于在思想上不是很重视,很多人至今还认为erp可有可无,只是应付性参与。上线后不是主动而是出于被迫才在erp上开展工作,把登录erp进行操作当成是件苦事,各项操作在线下走完后,不得已才在线上进行补充,并没有把erp操作技能作为自己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来重视,使得erp不能实时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1.4 应用不规范,数据录入不准确

在企业内部模块集成应用方面,部门之间配合不顺畅,少数模块应用不规范,数据录入不准确,造成企业erp应用产生短板效应。如采购模块中,为避免麻烦,用虚拟物料代替精细物料现象;业务模块数据录入错误造成财务成本核算误差等问题影响了企业模块间集成应用的效果,造成数据统计结果失真,无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5 控制功能应用不到位,模块应用水平低

大部分单位对统一

广的erp标准模板的部分功能应用不到位,不重视其中控制功能的应用。例如,不按照要求启用ps(项目管理)模块的成本预算控制功能,认为这种系统线上控制太严格,不方便企业业务变化和调整,投用后还会增加许多工作量,模块应用还停留在日常业务处理的较低水平上。殊不知,正是erp系统控制功能才体现出erp管理思想的精华,企业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严格要求,才会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以上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erp系统发挥辅助企业经营管理和分析决策的重要作用,无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深化、扩展erp应用势在必行。因此,管道局已明确将erp工作重点由建设实施向深化应用转移,并提出了深化应用erp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erp系统在规范经营行为、优化资源利用、降低运营成本、促进精细管理、提升管控能力、实现业务协同、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

2 erp深化应用几点措施

深化应用erp是企业erp应用和信息化进程中的转折点, 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认真梳理、探讨、解决好erp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横向沟通、拓展应用范围、强化系统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着手,才能推动erp应用不断深化(如图1所示)。

2.1 加强与业务部门横向沟通,坚持“业务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erp系统的应用使原有岗位职责和业务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部门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业务之间的相互交叉更为频繁。为进一步落实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业务主导,统筹推进”的信息化工作机制,管道局在全面梳理和分析erp系统数据的基础上,加强了信息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一方面向业务部门展示erp系统现有数据资源,看是否能为其数据统计提供支持和论证,另一方面了解业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管理需求,并介绍erp系统相关控制功能,探讨能否利用erp系统提高其业务管理水平。通过交流发现,企业很多业务部门均存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的苦恼,单纯依靠下发文件或者开会的形式并不能彻底解决实质问题,而erp系统可将业务管理制度和要求固化在系统流程中,为业务部门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因此,管道局下发正式文件,明确了在erp深化应用过程中要遵循“业务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原则,并对业务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分工,确定了各业务部门在erp系统内的分管模块。通过各业务部门与信息部门的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了erp系统的深入应用。

2.2 选取深化应用试点单位,提高erp系统在基层单位应用的深度和质量

基层单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也是erp系统数据的主要来源。企业管理层能否在erp系统中看到反映真实生产经营活动的数据,能否发挥erp系统辅助管理决策的作用,完全取决于erp系统在基层单位应用的深度和质量。为此,为摸索erp深化应用工作经验,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erp深化应用推广模式,根据单位自愿申请并报主管领导批准,管道局选取了两家实施单位作为erp深化应用试点单位,试点时间7个月,试点期间采取双周例会的工作方式,由信息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到试点单位现场进行业务交流,了解试点单位业务运行及管理需求,分析试点单位erp系统数据情况,共同探讨推进erp系统在试点单位深化应用的方案并指导试点单位应用。通过试点,明确了企业erp深化应用工作的思路、目标,制订了具体可行的工作计划。

2.3 扩大系统实施范围,确保erp系统中业务数据完整全面

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为不断扩大erp系统实施范围,全面推进erp深入有效应用,管道局将国内、国际项目管理及矿区业务管理也纳入到了erp系统,成立了erp系统扩大实施项目部,组建了由内外部顾问、erp三级运维和从国内、国际、矿区事业部选派的关键用户组成的项目组,采取集中办公的形式进行项目实施。erp系统的扩大实施,确保了系统中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全面反映了局主要业务运行情况,为发挥erp系统辅助经营管理和分析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加强系统运行考核,保证数据及时准确

erp系统作为一个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记录企业各项业务信息的数据是其运行和应用的基础,而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则是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如果数据录入不及时、不准确

,则不能实时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无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此,管道局制订并下发了《erp系统月结考核管理办法》,对各单位erp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月度考核,重点考核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期召开erp系统月结分析会议,并在erp门户网站上公布月结考核排名。各单位也参照有关规定,制订了相应的岗位奖惩措施,将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真正调动了业务人员使用erp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根据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目标,各单位数据录入及时、准确,财务月度结账均能按期完成,确保了erp系统数据质量,推进了系统的规范操作和有效运行。

2.5 强化系统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erp系统上线以后,管道局信息管理部门、人事部门和培训机构通力合作,持续了开展一系列系统使用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对员工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专项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对领导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门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将业务要求和操作知识相结合,在培训中提高认识和使用水平。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一方面使广大员工掌握erp系统的基础知识,接受erp系统先进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注重实效的操作培训,提高最终用户的系统操作技能,从思想上引起全体员工对erp系统的重视, 从主观上转变“要我用”为“我要用”,增强了erp深化应用的自觉性,提高了系统的应用水平。

2.6 推进erp系统与内控制度的融合,形成erp系统与内控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

主要做法是全面梳理系统中的流程控制点,基于erp权限管理工具实施“权责分离,角色互斥”等内控原则,避免业务执行过程中的内控漏洞,实现事前控制;同时利用erp系统数据的可追溯性,实现内控机制中的事后追查和事后控制功能。并针对目前内控制度要求少数控制点与实际业务操作不相符的问题, 研究如何将需要控制的权限合理授予不相容岗位人员, 达到既实现有效控制, 又方便企业实际业务在erp系统中操作的目的。

3 结 论

总之,企业实施erp,上线运行是起点,深化应用是关键。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完善,耐心地开拓发展,通过“变革理念、业务梳理、流程优化和信息固化”的良性循环,适时调整完善erp系统,规范深入系统应用,才能为企业生产发展、高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建. erp应用深化势在必行[j].中国石油企业,2009(4):96-97.

[2]刘燕. 关于深化应用erp系统提高精细管理水平的思考[j].经济师,2010(4): 243-244.

[3]秦金娥. 浅谈在企业管理中深化erp系统应用[j].时代经贸,2008(6):113-116.

[4]钱四元. 浅谈如何推进erp在油田企业的深化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4):87-89.

上一篇:销售人员转正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超市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