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转正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5 18:36:39

地税转正总结

地税转正总结篇1

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言人李林军日前透露,根据国务院要求,作为中部崛起政策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我国将在中部部分老工业城市实施增值税转型,即在这些城市增加增值税抵扣范围,对一些固定资产允许在增值税进项进行抵扣。

有消息称,中部地区实施增值税转型的时间被锁定在7月1日。

区域“试水”支持中部崛起

近期,关于增值税改革向中部延伸还是直接推向全国的讨论又热起来。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全国税收工作会议上指出,2007年将推进中部地区部分城市增值税转型改革实施工作,进一步研究完善在全国全面实施的方案。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日前也表示,今年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要积极推进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在总结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也指出,要制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和措施。

分析人士认为,李林军日前对增值税转型将花落中部的表述似乎平息了“全国转,或继续试”的争议,表明增值税转型仍锁定区域试水方案。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的解释,这项改革之所以向中部延伸,是因为中部地区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而现行增值税制度不利于促进中部地区企业技术改造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

但业内专家表示,增值税落户中部主要是为了落实中部崛起有关政策,而并非增值税改革思路不成熟,因此,虽然增值税转型将“小步慢行”,但并不影响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增值税转型的整体目标。

财政部原副部长楼继伟说,从规范税制、统一政策、方便征管以及为各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等角度考虑,“十一五”应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范围推开的步伐。

财政有能力为转型埋单

企业所得税法按既定目标在今年两会上通过似乎加快了整个税制改革的步伐,增值税转型被很多专家誉为税制改革的高潮。

有关专家表示,增值税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保证增值税收入的平稳关系到财政收入的稳定,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对增值税转型非常谨慎。

我国首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选择8个行业进行试点,测算增值税转型可能带来的财政减收。试点情况表明,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并不会影响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李林军透露,2004年7月1日到2006年上半年,东北地区因增值税转型发生的抵扣进项税额仅93.46亿元,其中,抵减欠税4.39亿元,退税59.76亿元,抵退税合计64.75亿元,占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69%。

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不止一次说过,真正意义的税制改革大潮将会在2008年到来,“两税合一”为增值税转型带来“钥匙”,而目前正是进行这两项税制改革最好的时机,因为,我国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以年均超5000亿元的速度递增,“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完全能够抵消因税制改革带来的税收收入减少”。

转型将给内外企业注入活力

李林军介绍,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促进了东北地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类似地,如果增值税改革推向全国,将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再次给企业注入成长活力。

地税转正总结篇2

摘要:税收制度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杠杆,是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以商品劳务税为例,通过与欧美等国家制度的对比及对近年来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最新动向的分析,探讨我国税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商品劳务税;税制结构;改革与完善

税收政策的调整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税负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对税收政策的调节引导投资者的走向,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与欧美等国家在税制方面的对比

由于社会历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我国税收制度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新税制运行后几年来看,我国现行阶段的税制结构是一种商品劳务课税(流转税)为主,所得课税为辅的税制结构,商品劳务税总额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在60%以上。而欧美发达国家在过去的近百年里,基本上完成了由商品劳务等间接税为主向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直接税为主的转换,直接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多在60%—80%之间。

二、我国商品劳务税的现状及改革

增值税作为各流转税中的主体税种,税收收入占到了各税种收入总额的40%左右,因此增值税的转型成为了税制改革的重点之一。2004年9月起,增值税转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式铺开,我国的消费型增值税从理论论证走向了实践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全国推广消费型增值税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所有行业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化为消费型,将机器设备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的发展。2011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部分地区和行业试点,开始了“营改增”的税收改革。

三、目前我国税收制度面临的问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税制改革正在进行,这又给我国税收带来许多新问题。

我国现行的商品劳务税制仍属于改革进程中的商品劳务税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其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地反映出来。其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商品劳务税中最主要的税种—增值税与国际上规范的增值税制相比仍存在着改革不到位的矛盾。一个符合增值税内在要求的增值税征、扣税运行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税制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的漏洞。加上增值税的管理职能分割为两个平行和互不隶属的税务机关—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分别管理,又导致管理上的“互不衔接”和许多严重的管理漏洞。

2、增值税与营业税在征税范围上存在着重叠交叉的矛盾。就一个单位取得的经营收入而言,既包括商品销售行为所取得的经营收入,又包括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而所有这两部分经营收入都是企业的增值因素,也是企业经营成本的支出因素。因此在这一方面导致税制上的交叉混乱和管理上的漏洞。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调整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征的结构。

3、城市建设维护税设置为独立税种。实际上是地方征收商品劳务税的“附加”,本身并没有单独的课税对象,而是随着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额附加。而同样享受地方城市建设利益的外资企业却不征收此税。这种复杂的征税结构不仅使税收负担不平衡,还造成一个企业要多重征税,有失税负公平,有必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4、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税的征税项目也有调整的必要与空间。

四、应对对我国商品劳务税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增值税和营业税作为我国税收的主力军,在其改革上必须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税制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值税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征扣税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深化增值税改革应当按照增值税的内在要求,来完善增值税的运行机制。比如,将劳务服务收入纳入增值税的增收范围,解决同一经营单位取得的收入分征增值税、营业税所带来的矛盾,以保证增值税征、扣税机制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调整征税项目。从现行列入征税项目的十一类商品来看,某些生活必需品和少数生产资料也列入了征税范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原来的高级消费品、奢侈品的逐步转变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用品,对这些商品应适时鼓励消费的政策。因此,需要根据新的情况调整原有的征税项目。

3、调整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结构,建立地方征收的经营收入税。除了征收增值税与消费税以外,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税制基础出发,把营业税与城建税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改革,构架一种地方征收的新的商品劳务税。这样既可以通过改革解决现行税制中增值税与营业税相互交叉的矛盾,实现增值税的规范化,又可以通过重构地方征收的商品劳务税,推动地方商品劳务税结构的合理化。

五、税制改革深远影响

税制改革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且是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是对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再调整。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虽然短期内部会明显显现出来,但是从长期发展观察,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1、由于目前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存在着重复征税的弊端,而且营业税是按营业额全额征税,不能扣除经营进项成本,所以存在不合理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一方面可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财税制度,另一方面能使部分企业降低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2、“营改增”顺应了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国际经验也表明,绝大多说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是对商品和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在新形势下,逐步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同时,也是深化我国税制改的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离不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离不开各项改革深入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展望新世纪,我国是世界各国公认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国家,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将对促进投资发挥积极作用,企业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企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总之,在我国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税制改革已经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通过税制改革构建适合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具有先打发展理念的发展型税制将是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坚.潘琳娜. 我国主体税种负担的实证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2] 陈少克.陆跃祥. 增长型税制简论:对中国税制特性的分析. 税务与经济.2012,180(1)

[3]靳万军. 中国增值税改革及其初步思考. 税收经济研究.2011,68(4)

[4]孙勇. 增值税扩围试点,消除重复征税. 经济日报.2011,11,21

作者简介:

1.刘青,1960,09 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 辽宁师范大学会计学系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师。

地税转正总结篇3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论文联盟其职能,凭借政权的力量,按照法定的标准和程序,无偿地、强制取得财政收入而发生的一种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和积累的社会财富,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经济增长决定税收增长,而税收增长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1]。2010年10月正式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对我国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理顺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方面进行探讨。

一、税收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经济增长决定税收增长

1、经济增长能够扩大税源。从广义上看,税收的本质是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如果没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那么税收将无从谈起。即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征税的基础,离开经济增长,税收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狭义上看,目前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虽然每一税种的课税主体归属不同,但各个税种纳税主体纳税基础是一致的,不论是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的单位和个人,还是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或者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都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是每个税种设置的前提和顺利、平稳开征的保障。

2、如果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了,也就意味着企业发展状况良好、个人收入水平提高,那么在税率不变的前提下,税收收入也将随着税源总量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

3、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税收政策的制定。经济繁荣时,政府大多采取增加税收的手段以抑制经济过快发展,相反地,经济衰退时,政府则会通过减税、降低税率等方式刺激总需求。

总之,不同阶段的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都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审时度势采取了结构性减税措施,例如: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至25%、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3%下调至1%、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决定税收增长有其内在必然性,有什么样的经济总量,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税收收入水平与之相适应。

(二)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1、税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依靠税收能够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等。离开税收提供的物质基础,政府职能将很难得到履行。

2、税收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当经济增长过快、过热,实施紧缩性税收政策,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的势头、平抑通货膨胀;反之,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实施扩张性税收政策,有助于刺激投资,保持经济增长。同时,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缩小地区差距。

3、通过税收调节不同行业及个人的收入,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分配公平,促进共同富裕。

二、构建回归模型对税收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

(一)建模思路

本文试图建立gdp与tax之间的计量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论证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1、选择变量。本文的模型中是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值ln(gd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各项税收收入的自然对数值ln(tax)作为解释变量,以此来分析经济增长和税收之间的关系。

2、数据来源。本文的原始数据gdp和tax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时间为1990—2009,模型中的变量是通过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值获得的。

(二)数据分析

考虑因变量与解释变量是否存在线性关系,绘出ln(gdp)和ln(tax)的散点图,可知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三)建立模型

1、根据经济理论构造模型

ln(gdp)=a+bln(tax)+μ(1)

其中ln(gdp)代表对国内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a代表常数,b代表线性回归系数,ln(tax)代表对税收收入取自然对数,μ(1)为回归残差,以此模型来分析税收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

转贴于论文联盟

2、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为

ln(gdp)=3.234+0.870ln(tax)

(10.635)( 27.034)

r2 =0.976 r2=0.975 f=731.020 s.e=0.136 dw=0.222

3、模型检验论文联盟

tax的符号为正,体现了税收收入增加会对社会总产出起到促进作用,符合经济理论。由r2 =0.976,r2=0.975可知样本回归线对于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高;当显著性水平a=0.05时,f统计值为731.020远远大于临界值f(1,16)=4.41,方程总体显著性好; a和b的t检验值均大于t0.025(16)=2.10,解释变量具有显著性;此时dw∈(0,dl)dl=1.20范围内,猜测随机误差项存在自相关。

(1)自相关检验

运用lm检验滞后期为2时,lm=tr2=11.766大于x20.05(2)=5.991,拒绝原假设。可知该模型存在二阶自相关。

(2)自相关修正

首先建立辅助回归式求出ρ1=1.446,ρ2=-0.639

et=1.446et-1-0.639et-2+vt

令ln(gdp)1=ln(gdp)- 1.446ln(gdp)(-1)+ 0.639ln(gdp)(-2),

ln(tax)1= ln(tax)-1.446ln(tax)(-1)+ 0.639ln(tax)(-2),

建立新的模型,运用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回归结果为

ln(gdp)1=0.893+0.148 ln(tax)1

(10.00) (15.35)

r2 =0.936 r2=0.932 f=235.69 s.e=0.034 dw=1.56

修正后的dw值显著提高可知模型的自相关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3)异方差检验

运用white检验,由wt(2)=tr2=5.016小于临界值x20.05(2)=5.991,可知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结果如下:

(4)最终模型

ln(gdp)=4.627+0.148 ln(tax)

(10.00) (15.35)

r2 =0.936 r2=0.932 f=235.69 s.e=0.034 dw=1.56

修正后的模型解释变量的符号和大小符合经济理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从各项数据来看,无论是结构分析还是统计检验都说明了进一步修正后的回归线性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模型。转贴于论文联盟

(四)结论分析

修正后的回归结果ln(gdp)=4.627+0.148 ln(tax),表明是税收收入(tax)的自然对数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自然对数值增加0.1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税收政策是能动的有效的,这与现实中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同方向变化是相符的。

一方面,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关系符合经济增长决定税收的原则。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与论文联盟此同时,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下图)。从变动趋势来看,两者的变化情况一致,都呈现增长的态势,两者表现出较为紧密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是以经济总量为主导的。

1990-2007年我国gdp和税收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2009整理计算

另一方面,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由我国税收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关系式ln(gdp)=4.627+0.148 ln(tax),可以得知,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然而,从税收收入的弹性来看,税收收入(tax)的自然对数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自然对数值增加0.1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税收收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目前仍比较弱,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意味着税收政策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能动的反作用。

三、关于保持税收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如何保持税收和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发展的财力保障作用,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宏观角度理顺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只有理顺税收与经济增长水平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税收有“源”、经济增长有“劲”。如果税收负担过重,“掠夺式”的税收收入增长过快,必然会影响国民收入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会加重企业以及民众的压力,必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反过来又会制约税收增长的持续性;而如果税收收入水平过低,增长幅度太窄,会使政府可用财力不足,导致政府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由此可见,从宏观角度理顺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切实把握税收收入弹性系数的合理比例、深入研究税源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改变当前财税计划的“基数比例法”,是探寻如何保持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课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总量是决定税收收入的关键因素,加快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税基,增加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收入,从而提升宏观税负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单位产值的税收含量。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保持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调发展。目前,三驾马车对我国的经济拉动作用还很不均衡。可以预见的是投资过热、内需不振和出口受挫将使我国面临经济发展瓶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十分重要。为此,一要合理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积极吸引各类投资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领域等方面倾斜;二要引导和拉动居民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扩大居民消费;三要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升出口创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我国税制改革

近几年,我国的税制没有进行大的调整,只是作了局部的修改、完善。事实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适时地进行税制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税收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完善税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试行结构性减税。例如,可以提高个税起征点。这不仅可以让富人多交一点税,中低收入者少交一点税,而且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缩小贫富差距。其次,适当扩大一些税种的税基。在税率未变情况下,扩大税基会增加税额。转贴于论文联盟

地税转正总结篇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一)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据统计部门对城镇收人水平的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为五个层次: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总数的1%。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达20倍之巨。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性,实际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

(二)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34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元,两者相差1.56倍;而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253.4元,两者相差1.78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三)不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1999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金融保险业12046元,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513元,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7794和7782元,农林牧渔业4832元,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2.49倍。可见不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职工收人差距悬殊。

判断居民个人之间收人差距大小有两个标准:一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人的高度平均,大于0.4为很不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为0.397,低于0.4的警戒线。二是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即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中,收人分配将经历“先恶化,再好转”的过程。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收人差距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在拉开分配差距的同时,还要防止两极分化,这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二、税收在娇正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税种在调节个人收人差距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实现的。另外,消费税、营业税也承担了一部分调节功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税制不健全,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表现在: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其特点是:流转税重,所得税轻,财产税相对缺失。

1、流转税方面。我国现行流转税是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这三个税种的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70.4%左右(2000年数据)。由于我国流转税追逐效率,所以流转税在组织财政收人、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作用巨大,但在追求公平方面相对弱化。

2、所得税方面。包括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19.25%左右(2000年数据),所得税在本质上是追求公平的,矫正贫富差距作用显著,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使之合理化,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但我国现行所得税存在收人规模小,征收项目少等先天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

3、财产税方面。我国现行财产税由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组成。目前,我国财产税的收人额只占税收总额的2.4%(2000年数据)。财产税在本质上也是维护公平的,它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收人(或财富)的再调节,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而我国现行财产税存在税负轻,征税对象少,收人规模小,税种单一等问题,缺少遗产赠与税,对个人非生产用的房地产均未征税,出现税收调节的真空。

4、其他税方面。缺少社会保险税,难以对市场危机做出对应。另外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比重过低,这些都妨碍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二)税种不完善.弱化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1、个人所得税。(l)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课征制。存在问题:一是分项课征制即分项确定收人、分项扣除、分项计算,易使纳税人收入化整为零,分解收人,逃避税收。二是分项课征制在税收制度上,不能体现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的累进税收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不能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的思想。(2)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过窄、调节力度有限。(3)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过低,易使富人税变成穷人税。(4)个人所得税工资所得采取个人申报缴税,未考虑家庭人口问题。(5)个人所得税在征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公民纳税意识差,征管手段落后,收人多样化且采用现金结算多,个人财产收人不明晰、不确定,容易出现富人不缴税、少缴税、穷人缴税的现象,影响税收矫正贫富差距。

2、房产税。(l)房产税征管范围和纳税人不全面、税基狭窄。如,城市征,农村和涉外企业不征,造成城乡不一样,内外不一致。(2)房产税的免征税范围过大,且不规范。除机关、军队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用房外,对个人的非营业用房也免税,只对从事盈利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用房、个人用房和出租房征税。广大农村的企业和规模庞大的城市住房不在征税范围之内,使税收调节功能难以发挥。(3)房产税从价按房产余值征税,房屋升值税收不变。造成财政收人不能随房产的增加而增加;出租房按租金收人征税和营业税有重复征税之嫌,再者房屋租金收人中既有土地贡献,也有房产贡献,一律按租金12%征税,很难划清,会出现税负差距过大的现象。

3、消费税、营业税。消费税是对价大利大的高档消费品征税,对高消费具有调节功能。消费税存在问题是征税范围过窄,我国只对11种商品征税,调节力度弱,需加以适时调整。营业税是对不同行业盈利水平调节,存在征税范围窄、税率过低、不适应经济需要。如高档服务业和普通服务业税率相同,许多高档美容、洗浴等新型行业,未纳人征税范围,其对收人的调节力度相对较弱。

(三)税收征管存在问题

1、打击偷税逃税不力。由于纳税意识和征管水平不高,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偷逃税行为,特别是高收人者偷逃税,对拉大收人差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近几年全国真正查处个人所得税的案件很少,法律威慑力不够,使许多纳税人产生攀比心理和法不责众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税收的调节功能。

2、没有全面建立个人收入监控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金融资产实名制,个人财产来源不明晰。因此,很难将应收的税及时足额人库,调节功能随之弱化。

三、娇正个人收入理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矫正个人收人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规范初次分配的各个环节,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整顿不合理收入,限制垄断行业的利润及其职工的过高收人;其次通过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筱盖个人收人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一)完善现行税制结构

针对现行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扩大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提高其在整个税收收人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控功能。

2、利用流转税税种,对垄断性行业价大利大产品规定较高税率,提高其税负水平,消除不同行业、产品利润悬殊现象;利用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来调节级差收人,排除客观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赠与税、社会保险税等对个人收人再分配进行调节。

3、具体税种设置上,在个人取得收人时征收一道个人所得税;为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征一道社会保险税;个人消费时,征收一道消费税;对现存财产征收相应的财产税;最后在遗产赠与环节征收一道遗产赠与税,形成对个人收人的全方位监控。

(二)完善现有的税种

1、完善个人所得税

(l)改分项课征制为总额和分项课征制相结合。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的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税,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一是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将多元化收人纳人个人所得税的总控管理,以利于公平税收。

(2)扩大征税范围,严格控制减免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过窄,仅列举n项,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人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人超过扣除标准的所得应列为征税对象。对属于常规课征项目的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人计税范围。取消对偶然所得中一次中奖不超过1万元免税规定。

(3)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扣除项目应包括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基本生计费用和特别扣除费用,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赠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医疗、教育费用等因素,并根据收人、物价水平等因素适时加以调整,以体现公平原则。

(4)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真正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

(5)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要加大对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守法。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并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要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加强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公安、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实行全面的监控,以防止税源流失。

2、完善财产税

(l)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五税合一,开征不动产占有税。对不动产按用途不同设置差别税率,从价或从量征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两税合一,由行为税改为财产税,开征动产占有税(对动产征税)。

(2)开征遗产赠与税。遗产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后财产课税,为防止生前将财产赠与别人,分散财产,无遗产可征,而开征的一个辅税种,遗产税是主,赠与税是辅。要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以发挥税收在这一领域的调节作用。

3、完善消费税和营业税

(1)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新增一些税目,包括奢侈品、高档消费产品如高级时装、名牌表、高尔夫球设备等,并适当提高一些消费品如烟酒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将普通服务和高档服务的税率拉开档次,对高档服务实施高税率,调节高消费。另外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向租借使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消耗税,调节因占有资源而产生过高收入。

(三)新开征一些税种

地税转正总结篇5

    那么,这个实际上早已存在,但至今才被推至台前的二手房交易税种,为什么会遭遇今天这种如此互相矛盾、尴尬的局面呢?

    笔者认为,首要原因在于政府在设计税法和实施税法时,效率与公平的两难关系没有很好处理。从收入效应来说,开征二手房个税,将直接减少卖房者的利润,压缩他们再次投机房产的资本,降低循环炒作房产的空间,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二手房的交易总量将会减少,交易频率将会降低;而从替代效应来说,由于出售二手房要交纳20%个税,因此,变出售为出租的行为将会增加(因为出租二手房的税率相对较低,且易逃税)。另外,拥有多处私房的产权人也可能会选择空置房产以待价格上涨后出售。可见,征收二手房交易个税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二手房交易量萎缩,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刺激房屋租赁市场扩大或者引起大量空置房屋的出现。上述结果对规范房产资源、打击投机炒房行为也许有效,但因为可用于出售的房屋供给量减少,客观上造成了准备购买二手房作为普通居住者的购房困难,降低了他们的福利水平,税法的公平性原则就不能得到体现。因此,当部分地区在进行个税征收试点后发现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目标严重冲突时,地方政府必然会因为选择公平而暂时放弃征税。

    第二个原因在于税法实施后,由于税负转嫁而容易引起社会分配不公。简单来说,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的结果必然引起商品价格升降,从而实现或者破坏社会公正。开征二手房个税以后,如果纳税人能够把20%的税负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购买人,那么房产价格不仅不会下降而且还会上升。

    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看,房产交易的需求弹性遵守“马太效应”,即地理位置越优越、价格越高的房产其需求量越少受到价格的影响;而地理位置差,价格水平较低的住房需求却容易受到价格水平的影响。所以,对好地段、高价格的二手房征税,由于其需求弹性小,纳税人容易转嫁税负,征税后的房产价格将会高于税前。因此,如果税务机关选择那些较容易进行房产税负转嫁的地区和地段开征个税,其结果只能是刺激房屋价格上涨,进一步扭曲住房资源配置,破坏社会公正。

    那么,为了维护社会公正,是否就应该在不容易进行税负转嫁的地区和地段实行呢?笔者认为,由于税负转嫁会强化二手房卖方(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在不容易通过提高二手房价格进行税负转嫁的地区,买卖双方可能会利用“虚假赠与”、“虚假租赁”等方式偷逃所得税,破坏税法的严肃性,腐蚀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进一步加深社会分配的不公。因此,其同样不适宜。

    税收立法原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实、便利、节省四原则,到现代意义的效率与公平原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立法者。我国二手房交易征税在现实生活当中遭遇的种种尴尬,其折射出的恰是立法者选择税收立法原则的困惑与无奈。因此,在立法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价值原则?在立法后,当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显然都是我们应该系统、深入思考的问题。

地税转正总结篇6

从一年多来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情况看,就辽宁省而言,据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辽宁省经国税部门认定符合退税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共26391户(其中:装备制造业14097户、冶金工业1247户,石油化工业4815户,汽车制造业679户、农副产品加工业5337户、船舶制造业138户、高新技术企业95户、军品工业1户)。其中:13市(不含大连市)认定符合退税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共19214户(其中:装备制造业10185户、冶金工业1132户,石油化工业3923户,汽车制造业556户、船舶制造业32户、农产品加工业3346户,高新技术企业40户、军品工业1户)。

据统计,自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31日,辽宁省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投资总额311.6亿元,所含增值税进项44.4亿元,国税部门已办理的退税额达到24.3亿元,抵减欠税0.5亿元,抵、退税合计24.8亿元,抵退税比例为56%,未退税额19.6亿元,占全部进项税发生额的44%。其中:13市(不含大连市)国税部门已办理的退税总额达到21.6亿元,抵减欠税0.5亿元,抵、退税合计22.1亿元。2006年1―3月份,辽宁省实际办理抵退税6亿元。一年零九个月以来,累计抵退税30.8亿元。

从分地区情况看,鞍山、本溪、沈阳、大连四市抵退税额分别为7.7亿元、4.7亿元、4.6亿元、2.7亿元、四市抵退税合计19.7亿元,占全省的79.4%。从分行业看,东北三省抵退税主要集中在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石油化工业等三个行业,其抵退税额分别为13.5亿元、3.8亿元和5.2亿元,三行业共抵退税22.5亿元,占全省全部抵退税额的比重为90.7%。从分企业情况看,实际办理退税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企业,如鞍钢、本钢和辽化分别办理抵退税7.3亿元、4亿元和0.5亿元,3家企业共计办理退税11.8亿元,占全省全部抵退税额的47.9%。

由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尽管不是所有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但给东北地区这些涉及增值税转型改革企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新建企业、传统产业升级较快、引(购)进设备量大的企业极为有利。且增值税转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外资、内资企业“两税”合并和与国际税制接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如在全国普遍推开增值税转型有困难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先行在具备建设21世纪上半叶全国性能源基地条件的宁夏东部能源化工基地争取试点,将其建成西部乃至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示范区,从而为我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增值税转型走出一条可行的路子。对此,宁夏必须在高度重视,积极争取的情况下,努力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精心组织,深入调研

增值税转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应组织专门的班子深入宁东基地各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多方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弄明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行业范围以及在政策执行等方面有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从东北地区执行的情况看,增值税转型不是全部生产企业的转型,尚有一定范围限制,它不刺激企业的投资欲望,但可以增强投资的信心,减少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档次;一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享受这项政策充分,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则不充分;新建企业和产能扩张快的企业享受这项政策比较敏感,老企业和产能扩张慢的企业则不敏感。

二、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料,科学测算转型效果

为使宁东基地增值税转型测算结果科学、精确,应多方案比较。据业务部门统计,2005年宁东基地完成重大投资项目48.92亿元;根据经验,以投资总额的50%作为购进生产设备计算,约24.5亿元。对此,依据辽宁省国税部门已执行的增值税进项税抵扣标准,仅此可以退税3.48亿元。“十一五”期间,宁东基地计划安排重大投资项目1200亿元,依上推算,可以退税85.4亿元,相当于宁夏2005年的财政收入,以上仅仅是一个初步测算。同时,还必须利用税务机关掌握的数据资料和统计部门取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准确测算,以相互验证,从而使测算结果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三、认真总结东北试点经验,准确设定宁夏增值税转型抵扣范围和行业范围

国家对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即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东北地区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品生产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军品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或应税劳务、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运输费用等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准予用当年新增加的增值税税额抵扣。当年没有新增加增值税税额或新增加的增值税税额抵扣,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继续抵扣。宁夏如何设定这些范围,是否将全部企业列入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值得认真研究,而且必须要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四、及早评估,明确影响

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情况看,能够带来影响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财政、投资和企业三个方面:

――对财政的影响。由于增值税转型,扩大了固定资产抵扣范围,无论是对地方财力,还是对中央财力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整体影响不大,且这是眼前利益;从长远看,增值税转型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至于具体影响,还需专门测算。

――对投资的影响。从东北地区试点的情况看,主要是通过三个“洼地效应”体现出来:一是形成了地区间的“政策洼地”,将吸引外地投资向此流动。如上海通用北盛汽车公司就被东北振兴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通过参与重组原金杯通用公司,在沈阳投资1.43亿元建设了别克商务车生产线。二是形成了不同产业间的“政策洼地”。转型政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投资向政策支持的行业流动。三是形成了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上的“政策洼地”。由于目前东北地区现行的转型政策仅允许对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进行抵扣,因此,必将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结构造成影响,引导资金向购进机器设备倾斜。

――对企业的影响。转型政策首先是直接降低了企业税负。就辽宁省而言,2005年行业平均增值税税率为3.3%,较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企业税收负担的降低不仅有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而且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带来投资成本的下降,从而对企业的更新改造和扩产投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地税转正总结篇7

在我国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四大区域战略划分中,“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板块轮动中的重大决策。作为我国区域板块轮动中最后启动的一个经济区域,促进中部崛起税收政策的运用,既具有后发地区的优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以减税让利支持区域发展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基础、浦东开发为引导,珠三角、长三角已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跨越式发展,相当程度上受益于税收优惠等政府减税让利的扶持政策。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已基本结束。

例如,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中,给予天津滨海新区的税收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两条:一是,对天津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内资企业予以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的优惠,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予以加速折旧的优惠。在“两法合并”前,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向地区倾斜,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特区受惠最多,而“两法合并”后滨海新区在未来吸引投资方面却没有特别的优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21世纪初期谋划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中,区域性税收政策的地位已日益淡化。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板块轮动中最后启动的区域,对其给予类似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特定区域税收优惠和财政体制倾斜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中部地区的崛起将难以单纯(或主要)依靠减税让利的历史发展模式,而需要从税收政策促进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承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等经济发展的视角,尝试探求包括治税理念创新在内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在全国经济区域板块横向比较中,整体竞争力偏低。即便是相对有限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对于中部地区企业而言,其刺激作用仍较东部地区显著。

(二)中国区域经济板块发展的高速轮动,制约了后发地区税收调控的政策空间

从世界范围看,区域发展不均衡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各国缩小地区差距大都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即使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南部崛起也经历了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约30年的时间才总体完成。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西部开发战略,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再到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不到10年的时间跨度里,三大区域经济板块的重点发展轮番启动,板块轮动的间隔周期较短,政策着力点的变迁速度相对较快。这种制度变迁的频率,自然是基于我国幅员广阔且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严重的理性选择。但是,对于作为最后一个启动板块的中部地区而言,其可供选择的税收政策,大多是其他经济区域已采行激励措施的普适性推广,而较少具有独特的先导性激励政策,使税收政策调控工具的选择空间较为有限。

例如,2007年7月1日起中部地区26个城市参与的增值税转型试点,就是在此前东北地区普遍试点基础上试点范围的转移。尽管可以对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政策洼地”效应,但与东北地区相比,中部六省纳入试点范围的市县,比东北地区少了10个市和62个区县,试点政策对中部地区的惠及面相对狭小。

(三)总部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型企业集团汇总合并纳税,导致中部地区税源净流出问题日趋严重

总部经济是近年兴起的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理念,体现了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区域集群布局的发展趋势。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税收贡献主要包括:一是,由于结算中心通常设在总部,企业的部分税收会在总部所在地纳税:二是总部员工的个人所得税贡献。2005年底的第一部《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只有湖北省武汉市进入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十名。。并且,在总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中小城市的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迁移,大城市的企业生产基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流动趋势。。

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中部地区面临着承接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这些生产基地引入中部地区,并呈现进一步扩张的趋势。但是,在总部经济实行汇总纳税的情况下,这难免会加剧中部地区税源的转出。以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为例,据测算,在2002~2005年间,该省企业所得税净转出呈现日趋递增的态势,分别净移出税收收入12.12亿元、19.48亿元、29.62亿元和41.53亿元。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2008年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判定所得税纳税人的标准由原来的“独立核算”改为“法人”标准。在法人所得税制下,原来“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因不具有法人资格而由总机构汇总纳税的情况,将会有所增加。而中部地区总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汇总或合并纳税将进一步加剧税收收入与税源区域间的背离,影响中部地区政府可支配财力水平。

二、促进中部崛起税收政策的近中期建议

(一)突出税收政策的中长期导向,探索在中部地区率先推行税制改革试点

税收制度安排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整和变动,不仅涉及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短期盈利能力的变化,更体现为企业对于未来中长期经营环境的预期。在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相关税收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从中长期制度安排的层面入手,突出促进中部崛起税收政策体系的整体性色彩,尽可能减少政策运行中的非规范调整,稳定纳税人对于未来相当时期内经营环境的理性预期。

同时,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启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区域板块轮动中的后发启动优势,结合在中部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的试点经验,尝试把中部地区构建成全国性税制改革“试验窗口”的政策洼地,将未来税制改革的可能举措(如增值税的扩围、物业税改革等),在中部地区择机率先推行。

(二)鼓励中部地区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税收激励措施

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明确界定税权,赋予地方政府和立法监督机构必要的税收管理权,既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体现了世界性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政策过程中,可适当考虑赋予中部地区适当的税收自主权,鼓励中部地区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税收激励措施。具体的税收制度安排如下:

第一,农产品加工方面。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全国提供了37.9%的稻谷和小麦,农副产品深加工既是中部地区实现增产增收、做强农副产品产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现实要求。可以结合中部地区自身产业区位优势的特点,对中部地区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给予必要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新办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产品加工和深加工的企业,给予一定年限的减免税照顾。

第二,赋予中部地区必要的资源优势产业独立税收管理权。中部六省大多是资源大省,该地区拥有全国30%左右的矿产资源,其中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能源矿产等占全国矿产资源总量的1/3以上。就产业结构而言,中部多数省份的主导行业分布在原料工业、燃料动力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只有少数省份形成了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主导产业。可考虑赋予中部地区在资源开采行业税负水平的确定上以较大的自主权,使得中部地区可以更多地分享相应的资源级差地租收益,为中部崛起筹集更多财力支持。

第三,允许中部地区在现行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基准税率上,拥有在一定区间浮动的权力(如30%)。同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新办企业,比照执行西部地区优惠税收政策(如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补偿中部地区的税源转移损失,探索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管理模式

总部经济和大型企业汇总合并纳税,作为企业集团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对中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源转出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并且这种趋势随着东部发达地区鼓励企业集中纳税举措的不断出台,可能呈现进一步强化的态势。由于我国政体结构和税权配置结构的特征,我们不具备采用类似美国那样组建跨州税收委员会、实行横向税收分配的客观基础。因此,需要结合推进中的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适当补偿中部地区的税源转移损失。

现代经济史的发展和演进表明,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体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单纯依靠组建大企业集团和支柱产业,而忽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蕴含着经济主体结构单一化的风险,也容易诱发垄断与寻租等非效率行为。中部地区的崛起,也需要从促进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入手来加以谋划。

在制定促进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的过程中,作为税权配置适当下放的试点,可以给予中部地区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灵活管理的权力。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结合当前我国税收征管实践中,对于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根据纯收益率确定综合征收率的做法,并参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和俄罗斯成功实行的单一税改革,对于中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实行具有单一税色彩的税制调整。既可以发挥单一税便于操作,征收便利,甚至“纳税申报表只有一张明信片大小”的优点,简化税收征管程序,又可以较大幅度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这种税收洼地效应,将极大地促进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税源增长。

(四)探索实行国内税收饶让原则,确保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真正落实

税收饶让原本是指国际税收实践中,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税收关系的重要原则。但当一国国内不同经济区域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税收差异问题时,“国内税收饶让”原则也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地税转正总结篇8

一、树立现代税收思想

税收思想是关于国家对税收的运用和管理的一些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思想。建国之初,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工作总方针指导下,我国在税收上对官僚资本主义实行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当时的税收思想,对于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后的若干年中,在左倾思潮和“税收无用论”思想指导下,税收的调节职能萎缩,税制简化、机构撤并,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经济形势和经营结构变化的情况下,税收思想仍侧重于发挥财政职能,摆脱不了单纯“敛财”的禁锢。导致两步利改税后的“高税率、低税负、宽减免、松征管”的被动局面,未能强化税收对社会经济的约束和调节。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赋予了税收思想新的内容。市场经济要求税收思想的实质,向侧重于发挥税收经济职能作用和强化税收法治方向转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们必须确立与时俱进的现代税收思想:在充分发挥税收财政、经济职能作用,强化税收法治的同时,大力推进税收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向“科技加管理”方向迈进,真正实现“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税收总思想。

二、树立现代税收经济观

传统税收经济关系论者认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似乎税收只能被动地“反映”而不能主动地“作用”于经济。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税收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税收与经济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近代史看,在亚当.斯密时期,税收仅仅是为国家机器运转提供经费;20世纪20年代,社会政策学派兴起,认为税收不仅要为国家机器提供经费,而且要“参与政治”,为缓和阶级斗争服务;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学派兴起,认为税收不仅要为国家机器提供经费、“参与政治”,而且要“参与经济”,为调节总需求,“熨平”经济波动服务。我国50年的税收经济实践也进一步表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互为作用,互为前提的。

传统税收经济关系论,其思路仍没有跳出计划经济条件下任务收税、单纯“财政”观念的窠臼。现代税收不仅“反作用于经济”,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主导经济、决定经济。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税收经济观,紧紧围绕“经济—税收—经济”思想,处理好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既不寅吃卯粮,提前征收,收“过头税”,也不卯吃寅粮,延缓征收,“藏税于企业”,要真正做到依率计征,应收尽收。

三、树立现代税收发展观

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税收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注重税收手段的运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更应重视和运用税收手段谋求经济发展。事实上,国际财政学界关于经济发展与税收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成果已为我国所用。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来就是试图实现工业化。而工业化则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显然,经济发展不仅包含着经济数量的增加,而且包含了经济质量的提高。新经济背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对外开放)下,税收谋求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其涵义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税收与促进经济增长;(2)税收与优化产业结构;(3)税收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4)税收与电子商务;(5)税收与收入公平分配;(6)税收与反通货膨胀;(7)税收与提高医疗、卫生水平;(8)税收与提高科技、教育水平;(9)税收与人力资源开发;(10)税收与生态环境改善,等等。

四、树立现代税收法治、德治观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达到目标。离开了依法治税,不仅税收工作本身得不到保障,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得到发展。以德治税是继依法治税之后新形势对税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重大创新。以德治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征纳关系的体现和要求,它与依法治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树立现代税收法治、德治观,就是要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的同时,大力推进以德治税,实现依法治税与以德治税的统一。首先,要继续深入开展税法宣传教育活动。要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纳税人,以严格的执法规范纳税人,以先进的典型鼓舞纳税人,不断增强全民的税收观念和纳税意识。其次,依法治税既要“治税”又要治“权”。我们必须从传统的“依法治税”误区中解脱出来,变依法治税只注重治理纳税人为既治税又治税收执法权,切实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管理,严防职权滥用,切实保障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总之,实现税收的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就是要把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与强化税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依法管理纳税人与依法管理执法者有机结合起来,把依法管理纳税人与强化税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宣传上求新、求深,在管理上求严、求实,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税收法治、德治建设。

五、树立现代税收改革观

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税收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树立新的税收观念,一是要树立改革的时代意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重要部门之一的税务机关,务必认清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准确把握国情,适时推进税收改革。二是要增强改革的现代意识。遵循现代管理的规律,把握税收管理的特点,适应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推进税收征管模式、征收方式和税收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三是要增强改革的整体意识。税务机关机构改革、人事改革和征管三项改革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税收改革的整体。在推进税收改革中,要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路,把基层征管定位于县市局。要按照税务机构改革的要求,大幅收缩基层征管机构,积极推进多元申报,凡是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凡是有利于加强税收管理的办法都要大胆探索、实践。四是要增强改革的效率意识。要通过建立新的税收征管模式,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

六、树立现代税收管理观

税收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是税收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税收征管必须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利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水平”。在加快税收事业发展中,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紧抓“第一生产力”不放,实施科技兴税,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一是改革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税收管理工作的四大转变。即由专管员“保姆式”的管户制向按征管事项划分工作职责、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监督制约的更大范围的管事制转变;由征、管、查在一个征管机构内的相对分离向在多个征管机构间的分离转变;由分区域分散征收向跨区域集中征收转变;由县局、所税收信息采集向地市集中的数据库信息采集转变。二是严密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税收监督,完善收入机制;推行执法责任制、公示追究制和监督检查制,完善执法机制;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完善竞争机制;实行量化标准、简化程序、强化考核、硬化奖惩,完善考评机制;强化稽查职能,完善督察机制;实现与银行、财政、工商、海关以及重点纳税户网络对接,建立税务信息共享机制。三是更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紧紧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建立以总局为主、省局为辅高度集中处理信息,功能覆盖各级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网络(税务总局、省、地、县税务局四个主干网)、一个平台(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和四个系统(税收业务管理系统、税务行政管理系统、外部信息交换和为纳税人服务系统、税收决策支持系统)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任务,从而进一步推进税收管理的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七、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

当今世界,国际社会都把财经服务的优劣作为评价一国竞争力的四大要素(国内经济、国际贸易、政府政策、财经服务)之一。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无疑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为使纳税人自愿照章纳税的水平最高化,税务管理当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为纳税人服务,做好税务信息的传递和税法知识教育工作。1997年,27届SGATAR会议,来自亚太11个成员国国家和地区的税务专家达成一致,把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列为税收管理的核心业务。“服务也是管理”正日益成为各国税务当局的共识,并已经或正在将服务理念和服务机制引入税收征管。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为纳税人服务”概念的提出,始于1993年的全国税制改革会议,确立于1996年的全国税收征管改革会议。几年来,在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征管模式的转换中,积极探索和改善为纳税人服务的内容,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服务形式由随意走向规范;申报方式由单一走向多样;缴款方式由复杂走向简单;咨询方式由包办走向中介。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我国税收服务的类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必须顺应国际税收征管潮流,借助新一轮征管改革的东风,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一要从对纳税人纳税过程控制导向向纳税过程服务导向转变,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二要在全国统一规范服务方式和服务标准,使纳税人享受税务行政服务的国民待遇,使不同地区的纳税人得到同样的服务;三要使税收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四是既要着眼于降低征税成本,又要着眼于降低纳税成本,使纳税人用最低的纳税成本获得最优的税收服务。

八、树立现代税收教育观

上一篇:地铁转正总结范文 下一篇:处长转正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