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转正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14:44:13

检察院转正总结

检察院转正总结篇1

一、创新执法理念,全面提升民行检察工作的定位

新的执法形势下,民行检察工作迫切需要在理论创新的平台上履行职能。我院领导率先统一“四要四不”思想,即对民行检察工作“要并重抓,不能偏;要靠前抓,不能等;要务实抓,不能虚;要依法抓,不能滥”,引导民行干警以新的理念破解发展中的新问题,寻求工作上的新突破。一是强化机遇意识。我院审时度势,视民行业务为检察工作新的“增长点”,先后通过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择优选任民行检察部门的正、副职负责人,在力量配备上倾斜;配设民商法律资料库、电脑,对接待室和公开审查室优先安装空调等,加大硬件投入;检察长刘必宁坚持刑检、自侦、民行检察“三足鼎立”,亲自抓计划、抓业务、抓协调,在组织领导上加码。从而抢机遇、打品牌,推动民行检察工作与时俱进。二是强化创新意识。面对法律规定的某些滞后,我院不等不靠,创新思维,创新工作,以有为求有位。高检院《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试行规则》刚刚下发,我院探索总结出“一个窗口对外”、“两个转变”同行、“三个告知”并举、“四个环节”把关的工作模式,被盐城市院推广。《检察日报》在显著位置以“大丰民行检察思路新”为题,作了专门报道。三是强化精英意识。我院突出以检察调研为载体,积极发现和培养民行检察人才,使他们的执法水平能与时俱进,为民行检察工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三年来,我院民行检察干警先后在《人民检察》、《江苏检察调研》等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调研文章42篇,展示了新时期“学习型”民行检察官的风采。民法典草案首次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后,我院立即从网上下载草案内容,组织民行干警先学一步,着力抢抓业务学习的主动。四是强化科学意识。我院尊重民行诉讼规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地推进民行检察工作。如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案件,不盲目介入,而是慎重筛选案源,积极创造条件,为适时提起诉讼、参与诉讼和支持诉讼做好准备。由于坚持理性思维,保证了我院民行检察工作“不错位”、“不移位”、“不越位”,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二、创新办案机制,全面规范民行检察工作的程序

(一)积极推行律师、法律工作者申诉制。民行案件的办案数量必须保持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应有的社会效应。我院在律师申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推行律师、法律工作者申诉制度。在辖区的8个律师事务所和17个镇司法所设立“民行申诉案件受理点”,由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提供“三书一证”,即授权委托书、申诉书、判决书(或裁定书)以及相关证据,申诉,有效地扩大了案源。三年来,我院共受理由律师、法律工作者申诉的民行案件115件,占受理总数的60。

(二)灵活落实主诉检察官责任制。借鉴法院助审员、审判员可以兼任书记员的做法,我院对原先的民行主诉检察官制度作了相应的调整,经规定程序,先后任命了4名主诉检察官,明确主诉检察官独立承办案件。对其需要的事务人员不加固定,组成“定而不死、活而不乱”的4个办案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遵循了主诉检察官强化责任的核心要求,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民行部门检力不足的实际困难。2002年,我院民行主诉检察官人均办案8件,每案平均用时14天,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大幅提高。

(三)不断完善公开审查制度。公开是公正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我院在设置公开审查室、设计民行检察工作程序图、制作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的同时,大力开展检务公开活动,进一步增加民行检察工作的透明度,方便群众申诉,以公开促公正。期间,我院制定的“民行检察十公开”,被高检院转发。在公开审查中,重点突出公开听证,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抗前证据开示,坚持“四要四让”,即公开证据、公开不涉密的事实、公开适用的法律、公开双方意见,让承办者心明,让胜诉者心安,让败诉者心甘,让旁听者心服。2002年来,通过庭前证据开示,促进双方当事人当场和解的案件共有4件,以最小的投入、最快的速度了结当事人的诉累。

(四)大力健全办案协调制度。一是加强内部协调。高检院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民事行政申诉,由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统一受理”。为此,我院及时加强了民行部门与控申部门的联系,先后建立统一登记、案件移送、情况通报和归口答复等内部工作制度。在控申部门实行“首办责任制”以后,民行检察部门又主动配合,推行“个案联系责任制”,明确由承办人员负责与控申部门的首办责任人进行联系、协调反馈,直至处理结束。二是加强与法院的协调。我院民行检察部门总结多年的出庭经验,就出席再审法庭的称谓、席位摆设、出庭任务等问题,与法院审监部门再三磋商,草拟了《关于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市人民法院审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再审法庭的暂行规定》,并顺利付诸实施。通过庭前交换、庭中阐述和庭后沟通,进一步规范了出庭工作,提高了出庭质量。省院民行处在全省推广了我院这一做法。三是加强与权力机关的协调。在认真办理人大交办案件的同时,我院加强了与市人大内司委的联系,坚持“一月一报”,使民行检察工作始终置于人大监督之下;坚持“一案一报”,促进案件质量的提高;坚持“一事一报”,依靠人大监督帮助改善民行检察的外部执法环境,保证了民行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创新监督形式,全面加大民行检察工作的力度

(一)主抓抗诉,实现由“有错必纠”向“依法纠错”的转变。抗诉是民行检察工作的龙头。我院正确把握办案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务求多办案、办准案、办好案。坚持从司法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出发,转“有错必纠”为“依法纠错”,变“无限救济”为“有限救济”。办案中,牢固树立证据意识,着力从证据的关联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四个方面,依法审查,做到查全、查实、查清、查准,保证了抗诉案件质量。我院2000年、2001年、2002年抗诉案件的改判率分别为63、73、75,均居盐城市同行之首。期间,民行检察部门总结的经验材料《严把六个关口,确保案件质量》,被《人民检察》全文转载。

(二)重抓检察建议,实现由“倒三角”向“金字塔”的转变。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法律监督的新途径,赋予了基层院直接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能,使办案任务的分布趋势,由“倒三角”结构向“金字塔”结构过渡。1996年以来,我院就积极运用检察建议办案,截止目前共向同级人民法院发检察建议23件,被采纳18件。期间,突出“三抓三着力”,即抓制作,着力提高检察建议的自身质量;抓报告,着力寻求上级院的抗诉支持;抓跟踪,着力促进法院的采信改判。我院民行干警撰写的《运用检察建议的几点体会》一文,作为优秀论文在省民行检察理论研讨会上交流。

(三)强抓惩治司法腐败,实现由“立案前的调查”向“配合查处”的转变。根据上级要求,我院在认真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同时,加大了查办审判人员职务犯罪的工作力度。一是发现案源线索。从当事人的举报中,收集案源;从案件的非正常现象中寻找案源;从调查知情人中排摸案源。做到发现一件,初查一件。二是开展科学初查。制定调查提纲,讲究调查艺术,以案隐案,旁敲侧击。坚持“三不”原则,即一般不接触初查对象,不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三是规范移送工作。专门制定了向自侦部门移送案件的工作制度,确保查办工作不在民行检察环节发生脱档。四是配合突破案件。民行干警充分发挥侦查方向准、基本案情熟的优势,积极配合侦查部门开展工作,做到“引导不主导、帮忙不添乱”,为侦破审判人员枉法裁判案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2002年,民行检察部门共发现审判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线索4起,全部初查移送自侦部门侦查。其中在审理卢某某申诉一案中,发现原审承办人员吴某某在采信证据方面有很大偏差,存有枉法裁判的嫌疑。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开展了立案前的调查,调查出律师范某某涉嫌帮助伪造证据、法官吴某某明知该律师提供假证据仍作出错误判决的犯罪事实,并迅速移送本院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立案侦查。诉至法院后,法院以民事枉法裁判罪判处吴某某拘役六个月,缓刑一年,以帮助伪造证据罪,判处范某某有期徒刑一年。

四、创新业务层面,全面拓展民行检察工作的成效

(一)坚持以政治效果为前提,开展业务延伸,促进民行检察工作服务化。服务大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民行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我院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着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证民行检察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2001年,大丰市盐业公司送货途经江西省德安县,被该县盐务局扣押,并处以20余万元罚款。大丰市盐业公司提起行政诉讼后败诉。在省院民行处的指导下,我院民行检察干警会同盐城市院民行处的同志,三下江西。两地检方遵循检察一体化原则,由我院协查取证,德安、九江两级检察院安排专人,特案特办,依法抗诉,现获改判。

(二)坚持以法律效果为基础,开展紧逼监督,促进民行检察工作精品化。本着“办精品案件,促司法公正”的理念,我院推行“采纳率”和“改判率”并轨考核,对确有把握的抗诉案件,实行紧逼监督,一纠到底,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和权威。如我院在办理朱德广申诉案时,经审查认为因中巴车门未关好致朱德广人身损伤,其选择合同违约之诉,并不违法。法院以侵权为由,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作出赔偿的判决显属适用法律不当。央视《今日说法》节目曾作过专门讨论。在提请盐城市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未被采信的情况下,我院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层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后,得到了有力支持,目前省院已向省高院提出了抗诉。

(三)坚持以经济效果为参照,开展执行和解工作,促进民行检察工作效益化。我院把促进和解工作作为决定提抗或建议提抗的前置程序,并要求做好和解记录,随案附卷。三年来,经过工作,我院共促成和解案件13件,当事人自觉履行经济标的10万余元,既节约了国家的诉讼资源,又较好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检察院转正总结篇2

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近几年,检察机关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检察机关活动,这是检察机关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知识、破解发展瓶颈的一项有益尝试。特别是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全国机关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准确把握、深入推进学习型检察机关创建工作,使检察机关党组织真正成为学习型党组织、真正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前头,对于检察机关的各项业务工作非常有益,对郧县检察院开展“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内涵、意义和重点

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核心是提升组织的学习力、保障检察机关充分履行职责。学习型检察院本质上是一种组织学习的模式,它包含着“一个院所有成员都在学习”的内在要求,但最终目标不只是“人人学习”,更是“团队学习”;不只是学习的个人,更是学习的组织;不只是要提高个人的学习力,更是要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只有把个人学习与党的事业发展、检察事业发展相结合,使检察院成为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才能称之为学习型检察院。因此,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内涵应该是:围绕党的事业发展、检察事业发展这一共同奋斗目标,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检察机关所有成员持续学习、学以致用,保障检察机关充分履行职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从而把检察机关建设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组织。

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是新时期党的事业发展、检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型检察院是借助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推动检察机关形成良好学习风气的载体。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倡学习,更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新时期党的事业发展、检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在检察机关中的具体体现。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基础性工作”,即:是通过围绕同一目标开展学习,团结检察机关成员共同奋斗的基础性工作;是通过增强检察机关的学习力,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是通过个人的学习与检察事业发展相结合,发现适应检察工作需要的人才、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面对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客观形势,我们的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问题,尤其需要以创新精神推进学习型检察院建设,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重点是党性教育、业务培训和个人素质。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的重大责任,特别是承担着有效落实上级检察机关和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重大责任。应该说,当前检察机关干部在总体上是适应发展要求、能够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的。但也不可否认,确实有少数干部学风不正、作风不实、能力不强,精神状态和自身素质与形势任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检察工作的与时俱进,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过程中,要着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重点,即:在党性教育方面,强化宗旨意识学习增强全体检察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在业务学习方面,强调把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作为检察机关公正执法、正确监督能力建设的首要条件;在个人素质方面,强调把加强自身素能作为新时期检察干部培养良好职业品格和能力的首要途径。

二、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途径、模式和机制

创建途径。主要是夯实学习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动力三个方面。从学习基础来看,虽然多数检察干部个人素质较好,但检察工作综合性、系统性越来越强,单一的专业知识往往难以满足检察工作需要,必须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特别是当前阶段,检察工作创新和移民外迁问题都已经十分突出地摆在检察机关工作的重要位置,检察干部不仅迫切需要具备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迫切需要具备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此,必须加强各类教育培训,进一步夯实学习基础。从学习能力来看,每个人的学习水平有高低,但个人学习和其他同志的学习相结合,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发现和总结实践效果较好的学习模式,并及时加以推广。从学习动力来看,每个人的学习爱好不同,个人所学可能并非检察工作所需,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成果转化机制,引导检察干部围绕党的事业、检察事业发展进行学习,创造条件使学习成果获得认可,从而增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总的来看,以上三个途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或缺的。

创建模式。创建学习型检察院需要及时挖掘和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创建模式。实践中比较典型的有论坛模式、项目模式、团队模式等。其中,“论坛模式”是通过组织学习论坛,由检察干部围绕共同的重点难点开展学习交流、提出工作建议 、深入进行研讨。有的检察院还举办辩论会,由单位领导提出问题、作出评判,既推动了工作,也搭建了干部成长的平台,检察干部特别是年轻同志的积极性很高。“项目模式”是每年围绕检察工作需要提出一批课题进行项目研究,由检察干部自由组织结合本职工作参加研究,有效提高调研质量和调研成果转化率。“团队模式”是由检察干部组织学习小组、读书会、创作小组等团队,集中志趣相投的检察干部,深入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理论思考和工作建议。另外,还有网络学习、职业设计、专家讲座、岗位练兵等各种模式,运用得当,也可以有效促进创建学习型机关工作的开展。

创建机制。在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实践中,有三类机制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第一类是激励机制。一些业务性很强的检察部门把“考核机制”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制订晋升必须考试、必须培训的机制,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自觉转变。也有一些围绕检察机关发展和干部成长的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建立起“培养机制”,同样受到大家的欢迎。还有通过课题调研、论坛辩论、社团学习等创建活动,逐渐形成了“发现机制”,一批优秀检察干部脱颖而出,成为检察工作的骨干,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他检察干部参与学习的热情。总体上看,各种激励机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适合检察机关的特点,适合的就是好的、优秀的。第二类机制是合力机制。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不能单打一,而要充分利用检察机关现有的党政组织和其他组织资源,努力把创建活动变成各类组织的自发要求、自觉行动,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党政工团共同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第三类是评估机制。学习型检察院创建之初,主要是通过试点等方法在实践中摸索,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要结合检察工作特点明确一些基本标准,使这项工作可衡量、可评价、有比较、有参考。为此,我们要着手从组织领导、工作实施、制度保障、成果转化、创建特色等方面建立起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推动创建水平不断提高。

三、创建学习型检察院需要重点把握的环节

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是创建工作的基本前提。创建学习型检察院必须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展开,并在形势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深入。这种形势包括我们党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检察院、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检察工作发展中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还包括检察院自身工作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的迫切需要。特别要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契机,顺势而为地开展创建工作,力求事半功倍。而且,在创建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到学习是前进的基础,不学习或者想在学习上一劳永逸,必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导致个人工作的落伍、机关工作的僵化。

积极打造团队学习的平台是创建工作的重要保障。学习型检察院是组织的学习,目的首先是提高组织的学习力,个人埋头苦学固然可以提高自身素质,但还不足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借助团队学习的平台,就能够围绕党的事业发展、检察事业发展确定学习内容,能够促进检察干部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展现自我,能够把学习的效果最终体现在检察工作上,从而把个人的学习变成共同的学习、组织的学习。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团队组成既包括党组成员、各科室局队成员、党支部或党小组成员,也包括从事相似工作或有着共同兴趣的同志组成的学习组织,而且凡是建立起一个或几个团队学习平台的单位,创建工作大都能够持续推进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检察院转正总结篇3

参加高校纪委书记联席会议交流材料

 一、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和自治区纪委“三转”要求,切实转变职能,履行好监督责任的做法、经验和下一步打算。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纪委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改革要求,这既是严格履行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职责的需要,也是做好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更是改变纪检监察工作现状的迫切需要。作为基层高校纪检监部门,落实“三转”要求的现实需要尤为迫切。我院根据自治区教育纪工委及州教育纪工委工作要求,聚焦中心任务,强化执纪监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切实为一线教学单位有序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一)主要做法

1、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在各院系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设纪检监察员岗位,纪检员由党组委员兼任,为解决学院纪检队伍薄弱,深入基层监督不力的问题。

2、加快基层纪委职能转变力度。要求各基层纪检员要紧跟形势任务需要,深刻理解“三转”的精神实质和重要内涵,,突出抓好主业,履行监督职能。

3、强化教育管理和监督。学院纪委开展以“传递正能量,展示新风采”为主题的系列党建活动,不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政策法规及业务知识学习,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同时要求二级单位党政责任人规范民主决策、请示汇报、会议公示制度等,严格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形成了廉洁、高效、务实的工作氛围。

  (二)下一步打算

1、建章立制。结合 “三转”工作实际和学院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院纪委制定落实“三转”具体可操作性的意见,确保工作高效、衔接有序。

2、加大干部学习交流、挂职锻炼、教育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纪检监察办案技能技巧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按照《纪检监察干部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为纪检干部队伍输入了一些新鲜血液,提高了纪检干部整体素质。

二、在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教育系统“四风”方面,加强纪检执纪问责的做法、经验和下一步打算。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充分利用党组会议、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等时机,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中纪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讲清重要意义,明确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落实意见,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 树立四种意识,坚持求真务实。要求各纪检工作人员要适应当前依法行政、依法执纪的新形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接受监督的意识,二是全面证据的意识,三是程序合法的意识,四是以人为本的意识。

(二)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案件检查方面的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基层纪检员队伍素质。同时,邀请上级纪检人员参与基层办案,通过实战的方式,让办案人员专业化素质有所提升。

2、增加基层纪检人员编制,稳定基层纪检员队伍。目前,学院各二级单位纪检员均为兼职人员,由于工作量大,人员变动大等原因,极不利于纪检工作正常化和工作效率,通过新增纪检监察专职工作人员,稳定基层纪检员队伍。

3、学院党委要进一步提高对纪检监察工作和办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纪委组织协调职能,充分发挥纪委书记牵头组织的反腐败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

4、着力加强侦查技术和信息化应用建设,构筑信息资源平台,安排专项资金,配备亟需的设备设施。

三、当前高校领域亟需的突出问题,治理措施及工作建议。

(一) 深入推进招生工作“阳光工程”,强化学院违规招生及乱收费治理。加强自主招生及其他特殊类型招生监管,纪委参与学院招生工作全过程。严厉打击暗箱操作、徇私舞弊、以权谋私以及乱收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二)当前,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现象等比较突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是当前师生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学院结合群教活动,应切实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三)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认识不足,育人意识淡泊;对本职工作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管理学生缺乏耐心、细心和爱心,体罚学生的行为也偶然有之。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院的声誉和教学质量,因此,建立考核制度,加强内涵建设势在必行。

四、2014年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开展情况总结以及意见建议

学院围绕教育月主题“严明纪律、转变作风、维护稳定”,深入学习贯彻视察新疆工作等系列讲话、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以及自治区党委纪委会议精神,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提高党员干部政治道德素质为重点,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党的意识、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为学院教育教学健康发展提供纪律和政治保障。

2014年,学院组织开展第十六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为7月1日—10月25日。7月份整体安排宣传教育活动,部分活动集中安排在下学期进行。

(一)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开展情况

1、组织廉政专题学习。采取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专题辅导、党委书记讲党课等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重点学习内容:⑴视察新疆工作时的讲话、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河南省兰考县参加县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⑵《张春贤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言论摘编》;⑶自治区纪委八届四次全会工作报告;⑷自治区党委《关于共产党员、党组织违反党的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规定》;⑸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内容等。通过学习,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组织意识和纪律观念,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生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犯罪,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开展系列警示教育活动。按照自治区教育纪工委、州纪委、州教育纪工委的要求,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蜕变》、《忏悔录》等,聘请专家到学院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讲座,组织召开领导干部家属子女廉政座谈会,组织中层干部到廉政教育基地及巴州监狱接受警示教育等,利用典型案例加强岗位廉洁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关键岗位、重点部门干部增强法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3、开展廉政谈话,签署领导干部廉政承诺书。参照《2014年自治区纪委廉政谈话实施方案》,开展中层干部及重要部门责任人廉政谈话,提醒、督促其实施好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纪检委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及时纠正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进建章立制,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根据巴职院纪字[2010]04号《关于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廉洁自律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组织学院科级领导干部签署廉政承诺书,存入个人廉政档案。

4、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自治州群教办《关于印发〈深入开展政治坚强和“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巴群组发〔2014〕37号)精神,围绕保持党的纯洁性这一主题,紧扣“严明纪律、转变作风、维护稳定”这一主题,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党员干部在政治坚强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班子成员要带头剖析自己,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三严三实”,开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大讨论,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组织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院(系)、各部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

5、开展廉政知识竞答活动。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以“严明纪律、转变作风、维护稳定”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一次反腐倡廉征文活动,学院纪检监察室将遴选优秀作品上报州教育纪工委,参加自治州优秀征文评选。学院纪检委组织党员干部参加《自治州第十六个党风廉政教育月廉政知识竟答题》活动。

6、搞好舆论宣传工作。利用学院宣传橱窗、院报院刊、校园网等,宣传开展第十六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内容,努力营造反腐倡廉、真抓实干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水平。

学院第十六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监督落实,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第十六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工作。由于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活动内容,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单位党政第一责任人对宣教月活动亲自抓、负总责,加强宣传,在抓好自身学习教育的同时,亲自安排部署,狠抓落实,全院上下形成良好的氛围,全体师生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廉政思想教育,学院廉政教育月活动取得了实效。

 

 

                      ****职业技术学院

                     二O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检察院转正总结篇4

【关键词】:生化检验;肝硬化;诊断

肝硬化的发生是由于肝脏细胞组织长期受累损伤下坏死,造成肝脏组织纤维化产生病变,供血组织循环障碍,引发肝硬化的发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延误了治疗的最早时期,造成肝脏组织无法逆转的损伤,因此早期的生化检验对患者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生化检验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可以观察到肝脏功能的代谢程度或检测肝脏组织受损的程度[1]。本次实验就我院随机抽取的300例临床实例进行研究对比讨论,观察生化指标在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士之间的数据对比,为展开今后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实验过程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我院的1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名健康体检人士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对以上150例肝硬化患者和150例健康体检人士同时进行生化项目检验AST、ALT、γ-GT、ALP、CHE、TBA、ALB、TP、TBL、DBL。这里为了方便讨论研究将肝硬化1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的150名人士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的150名患者中包括75名女性患者和75名男性患者,年龄范围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岁。对照组对照组的150名健康体检人士中包括75名女性和75名男性受检者,年龄范围在26~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4)岁。两组受检者在年龄和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受检者都经过全血检查,经过病史询问、住院期间临床表现的观察和记录、实验室的检查等等。受检者在进行全血化验前一晚禁食第二天早晨空腹抽取的血液样本作为检测对象,所有待检测的样本不得少于5ml,检测项目包括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总胆汁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以上项目的检测。对检测后的样本进行比对分析【3】。以上项目的检测全部选用全自动化仪器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我院的15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对同时随机抽取的2010年1月~2013年1月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名健康体检人士作为对比研究对象。观察指标包括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GT(γ-谷氨酰转肽酶)、ALP(碱性磷酸酶)、CHE(胆碱酯酶)、TBA(总胆汁酸)、ALB(白蛋白)、TP(总蛋白)、TBL(总胆红素)、DBL(胆红素)。两组受检者在年龄和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4统计学处理:以上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经过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的AST、ALT、γ-GT、ALP、TBA、TBL、DBL结果都高于健康体检人士的血液分析(P

3讨论:肝硬化是肝脏疾病总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肝硬化在发病初期没有任何特异性临床症状,其他机体功能还可以正常运行[2]。当机体出现不适感,肝脏疾病已经恶化不再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大部分患者当感到机体不适前来就诊时,医生给出的结论往往是肝硬化晚期,大量患者面临这疾病无法治愈即将面临死亡的痛苦。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大量的生化检验检查不见可以有效的帮助医生确诊疾病,是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在最佳治疗时间接受肝硬化的治疗,实验的目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本次研究讨论的检测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的AST、ALT、γ-GT、ALP、TBA、TBL、DBL结果都高于健康体检人士的血液分析(P

参考文献:

[1]邱辅佑,黄慈花。应用联合诊断评价生化及凝血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15-1717.

检察院转正总结篇5

一、刑诉法修改后对控申工作做出了新的规定

归纳起来,新刑诉法直接涉及控申工作的新规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首次明确规定了律师权利被侵害的救济渠道

新刑事诉讼法第47条明确规定辩护人、诉讼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有权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人民检察院对申诉或者控告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首次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了律师权利救济渠道,充分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各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基本原则。

(二)首次建立了对侦查阶段各种违法行为的投诉处理机制

新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刑事诉讼法第115条: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人、利害关系人对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权向该机关申诉或者控告: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不予以释放、解除或者变更的;应当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不退还的;对与案件无关的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不解除的;贪污、挪用、私分、调换、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受理申诉或者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对处理不服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对申诉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此前这类投诉多由公安机关和法院处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外部的监督机构,投诉难、执行难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次修改将会有力的解决这一难题,充分保障司法公正和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

(三)首次将程序违法纳入再审程序,细化、补充了案件重新审判的条件

新刑事诉讼法第242条明确规定如果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达到“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程度,“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人民法院就应当再审。同时,新刑事诉讼法第242条还专门增加一项将程序违法作为法院应当重新审判的条件,即:“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这将会成为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和程序公正的实现的强力保障。

(四)首次赋予了控申部门对再审案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建议权

新刑事诉讼法第24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再审案件,需要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由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复查后,认为需要提出抗诉的,报请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检委会决定抗诉后,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时,由刑事申诉检察部门派员出庭支持抗诉。这个规定明确将抗诉权从公诉部门完全剥离出来,强化了内部制约和审判监督职能,据此,控申部门认为在再审程序中需要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可以依法提出建议报检察长批准,从而保障再审程序的顺利进行。

二、新刑诉法的修改将使控申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控申举报工作量将迅速大幅上升

修订后刑诉法新增的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人、利害关系人的诉讼救济权利和渠道以及检察监督权,大部分会通过控告检察部门以控告、举报、申诉或群众的形式来表达或启动引导,工作量会大幅上升。

(二)应对、协调、处置难度加大,化解息诉更加困难

刑事诉讼法做为程序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为保障人权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很多时间上的限制,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人、利害关系人的诉讼权利一旦在检察机关得到不及时处理或处置不到位,就会使法律问题社会化、简单问题复杂化,致使矛盾纠纷升级,并累积于控告检察部门。

(三)新的程序给控申部门执法能力带来挑战

在新刑诉法中新增和完善了多处法律监督内容,进一步强调在强制措施、辩护制度、证据制度、侦查措施、执行程序等容易侵犯诉讼权利的关键点加强监督,并且赋予了控申部门再审程序中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利,尤其是新刑诉法第246条的规定,使重新审判条件细化和抗诉权转移,由控申部门进行审查和出庭支持抗诉,这对控申干警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控申部门面对新挑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

控申干警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刑诉法中规定的新程序、新机制,准确把握立法精神和程序意义,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转变执法理念。在新的执法理念的指导下更要注意不断发现和总结出现的新问题,着重寻找解决问题之道。只有不断提高执法办案和释法说理能力,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加强刑事法律监督的迫切需要。

(二)坚持畅通渠道

在应对修改后的刑诉法产生控告、申诉中,控申部门应充分发挥检察便民服务联络站的作用,延伸接访平台,深入基层倾听群众诉求,坚持有访必接,对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及时答复;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耐心向群众解释,取得理解和信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是否属于检察机关管辖,是否有道理,都要充分发挥通道的矛盾释放化解功能,耐心热情接待,做好析理说法和稳控息诉工作。

(三)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新刑诉法在实施中对控告、举报或申诉的办理要求更高。针对控申部门工作繁多,在举报初核案件时应当增强“自侦一体化”的意识,加大与反贪、渎检部门的办案联系,集中精力办好案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等机关的联系、沟通,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的控告、申诉权利。

(四)积极探索新刑诉法赋予职能的办案流程,建立科学有效的办理模式

检察院转正总结篇6

某某县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全国检察长座谈会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外部监督机制,促进依法正确行使检察权,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本院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试点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指示为指导,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认真落实“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高检院的《规定》进行。试点工作要坚持依法办事、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切实保障人民监督员履行监督职责的独立性,又要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既要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试点工作,又要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既要总结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又要客观反映、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既要严格执行高检院的规定,又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结合实践积极探索,为制度的全面实施提供经验,打好基础。二、组织领导1、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点实施工作。2、我院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政治处,负责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过程中的具体日常事务,及时报告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三、人民监督员队伍及办事机构1、担任人员监督员应当具备的条件是:(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年满二十三岁;(4)公道正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政策、法律知识;(5)身体健康。2、下列人员不得担任人民监督员:(1)受过刑事处罚或者受到刑事追究的;(2)被开除公职或者开除留用的。3、下列人员因职务原因可能影响履行人民监督员职责,不宜担任人民监督员。(1)党委、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负责人;(2)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在职人员;(4)执业律师、人民陪审员等法律工作者。4、人民监督员的名额及任期新平县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名额为5人。人民监督员的任期为三年,连任不得超过两个任期。5、人民监督员的办事机构    设立人民监督员的办事机构为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属于内设机构,级别副科级,编制人员2人。其主要职责是:(1)统一受理人民监督员对案件的监督事项;(2)根据检察长的决定,分交、转办、协调、督办、统计检察机关内设业务部门被监督案件的办理工作;(3)根据检察长的决定,邀请人民监督员列席有关会议;(4)承办人民监督员视察检察工作、参与执法检查的协调工作;(5)定期或不定期向人民监督员通报检察工作情况,提供有关的检察工作信息资料;(6)向人民监督员反馈被监督案件的处理情况;(7)做好人民监督员办结案件后材料的立卷、归档、保管工作;(8)承担人民监督员培训的协调、组织工作;(9)协助行政财务管理人员做好人民监督员监督经费保障工作;(10)总结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工作经验。6、人民监督员的队伍培训四、实施步骤1、传达贯彻全国检察长座谈会精神,组织学习人民监督员制度,动员教育干警转变执法观念,深刻领会加强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外部监督的必要性,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思想和行动尽快统一到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要求上来。2、做好向县委、人大、政府汇报,向政协说明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目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开展工作的设想,认真听取县委的指示和人大的要求,并在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办事机构、经费保障等方面取得支持。3、人民监督员选任   人民监督员依下列程序产生:(一)协商产生单位。人民检察院根据拟选任人民监督员的名额,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中协商确定人民监督员的产生单位,并向其介绍人民监督员的确认条件。(二)确认人选。人民监督员的产生单位在本单位范围内经过民主推荐、征得本人同意、经与县人大、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共同考察后确认。(三)颁发证书。人民监督员确认后,由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颁发人民监督员证书。(四)公布名单。人民监督员名单应当通过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人民监督员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当占较大比例。4、按照高检院的要求开展宣传报道,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顺利实行营造优良的环境。5、积极争取设立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的编制机构和人员。6、 月  日开始全面试行人民监督员制度。

检察院转正总结篇7

民诉法的修改给基层院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中笔者围绕新民诉法对通州院民行检察工作带来的困难、挑战及影响进行论述,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商榷。

关键词:新民诉法;民行检察监督工作;影响

2013年是新民诉法实施的头一年,作为基层检察院民行部门,我们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理念,积极面对新法给民行检察监督工作带来的新影响和新情况,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民诉法修改对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影响

这次修法涉及的内容较多,强化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新法拓展了检察监督的范围、增加了检察监督的方式、明确了检察监督的手段,对检察机关民行检察监督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例如,新法监督的对象不仅包括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还包括调解书;监督的程序不仅是普通的审判程序,还包括执行程序;监督的事项不仅是生效的法律文书,还包括正在进行的诉讼活动中发生的违法情形及法官在履行职责中的职务违法行为;监督的方式不仅是单一的抗诉方式,还包括检察建议。监督范围的拓展和监督方式的增加,将使检察机关民事诉讼监督工作格局发生根本转变,民事诉讼监督工作将从以往偏重对生效裁判的一元化监督格局转变为对诉讼过程、诉讼结果、执行活动全面监督的多元化监督格局。

又如,新法将法院再审作为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的前置条件,将当事人不服生效裁判的救济渠道由“双轨制”修改为“单轨制”,并且将检察机关置于最后一道环节,导致检察机关息诉维稳工作量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同时,新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申请抗诉或检察建议的审查期限为三个月,要求办案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对案件作出准确的审查结论,对民行部门的办案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新法实施后我院民行检察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案件数量明显减少

今年,我处受理的民事申请监督案件与去年相比下降明显。经分析,案件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209条规定的影响。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209条将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救济途径由“法检并行”变更为“法先检后”,即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必须先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后,在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或者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后,才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导致新法实施初期案件数量减少。二是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虽然增加了对调解、执行案件的监督,但对于该类案件的受理范围及程序未作出明确的解释和规定,但根据上级院要求,该类案件的申诉人必须穷尽法院的复议、申诉等救济途径后,才可到检察院申诉,从而导致案件数量减少。

2.检察建议监督模式受制约

修改后民诉法明确规定了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但对检察建议的适用标准、程序、效力等并未作出相应规定。因此,实践中,我们根据相关精神要求,采用检察建议监督方式必须审慎,如要求发出的检察建议正确适当且必要,并要求人民法院书面采纳回复检察建议;针对裁判笔误提出的检察建议,仅限于较为严重的、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笔误问题;对其他单位提出的检察建议,对象仅限于对行政机关。

3.息诉工作难度加大

修改后民事诉讼法把检察机关作为民事权利救济的最后途径,一旦检察机关不支持监督申请,当事人在检察机关缠访闹访的可能性加大。实践中,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的案件多数不符合监督条件,检察机关要对大量的案件开展息诉工作。此外,新法实施后还普遍存在人民法院引导案件到检察机关的情况,将原本应当由人民法院负责的化解工作转移给检察机关,加剧了检察机关的息诉工作压力。

4.办案期限明显缩短

修改后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对当事人的申诉应当在三个月内作出提出支持或者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即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受理、调卷、审查、调查、汇报、作出决定等全部工作,其中提请抗诉案件还需为上级院留出至少一个月的审查期限,与之前相比,办案期限明显缩短,如何切实提高办案效率迫在眉睫。

5.对检、法监督、配合关系提出更高要求

新法扩大了监督范围,增加了调解监督、执行监督和审判活动中违法行为的监督,同时增加了检察建议的监督手段,但新法对这些新增内容并未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致使实践中难以操作。

三、新法实施给我院民行检察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1.细化与区法院相关协作,为共同贯彻落实新法奠定基础

为确保新民诉法环境下,检察监督工作能有效、有序开展,我处在原有《两高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基础上,结合新民诉法相关内容,起草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并与法院正式会签,明确了对法院生效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制发再审检察建议及一般检察建议的情形,确定检察建议接收、管理及答复部门,并规范答复的形式及期限,为检、法两家共同贯彻落实新法奠定基础。

2.明确与本院内部相关部门办案操作流程

为进一步规范民事申请监督案件的办案标准和流程,保障新法的顺利实施,经我院检委会研究决定,由我处结合民行工作实际,起草《民事申请监督案件受理、管理、办理操作流程》,并召开民行处、案管办、控申处三部门专题研讨会,明确了一些跨部门协作的新理念,最终制定《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民事申请监督案件受理、管理、办理操作流程》。该办案流程涉及案件受理、管理和办理三个板块共14条,体现了方便办案、权责明确、重点突出、简便易行等特点,确保新民诉法环境下,民事申请监督案件办理更加顺畅。

3.案件审结率极大提高

面对新民诉法规定的三个月审限,我处及时调整思路,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紧办案、多种途径协调调卷,提高工作效率。如针对符合抗诉、检察建议等监督条件的案件,一律从速办理,遇疑难复杂情况随时召开处室会议进行全处研讨,必要时,加班、加点审结案件。采取措施与法院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争通过借阅电子卷宗、督促承办法官按期归档等方式解决调卷难问题,以保障案件如期审结。

新民诉法实施带来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全部适应与解决,今后的工作中,可能还要面对各种问题,如怎样开拓案源;如何更好化解矛盾、缓解压力等。总之,民诉法的修改给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找出应对方案,确保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增强主观能动性,多方位扩展案件线索。一是要增强干警自行发现线索的主动性,审查案件要注意深挖线索;二是要拓宽案件线索渠道,尝试对正在进行中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诉讼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三是要加强与收案部门的沟通、联系,力争在案件受理特别是执行、调解案件受理标准方面达成共识,最大限度避免案件线索的流失;四是加强同乡镇司法所、律协等单位沟通,通过引导申诉,增加案件线索。

二是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明确基层院职能定位。根据修改后的民诉法及全市民行检察工作要求,我院的民行检察工作重心将由以往的抗诉监督为中心逐步调整为执行、调解监督、诉讼程序监督、息诉服判工作等同级监督,着重运用再审检察建议、检察建议等方式履行监督职责,同时适时地开展诉讼监督通报工作,构建符合基层院职能定位的多元化监督格局。

三是提升息诉服判工作力度、妥善做好矛盾化解工作。进一步深化、巩固和完善 “检调对接”机制,强化承办人息诉责任制和缠访缠诉预警机制,充分运用与上级院联合答复、上门答复等举措,不断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注重语言的使用技巧,妥善地做好息诉罢访工作,有效缓解新法救济渠道单轨制给检察机关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带来的压力。

四是加强与区法院及院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在贯彻与区法院《实施细则》及院内三方《操作流程》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并提出相应完善方案,切实有效开展民行检察监督工作。

五是注重对新民诉法的学习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定期开展对新法的交流学习及培训,提高干警自身理论水平;同时,开展“走出去”活动,到国内先进的民行检察业务部门考察学习,加强横向交流,互通有无、共享经验,提高干警业务水平。

检察院转正总结篇8

关键词:检察官;客观义务;制约因素

通常而言,检察官客观义务包括几项:第一,立场公正。第二,按客观标准行事。第三,保证公众利益。第四,必要时终止追诉。第五,依法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第六,酌情处理中的客观公正。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影响检察官客观义务实现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使客观义务大打折扣。

一、司法制度自身存在的体制性制约因素

1. “制约-配合”的线性诉讼结构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三者为“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关系,“相互制约”是指三机关之间存在监督关系,例如检察院对公安局提请批准逮捕的审查(批准或不批),再如检察院对法院判决的抗诉;所谓“相互配合”是说三机关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权支柱工具之一,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打击犯罪来保障人权,促进社会“维稳”。

就实践情况而言,三机关关系更多是“配合有余而制约不足”,检察院及其检察官本来具有忠于事实、终于法律的客观义务,但是出于“兄弟单位的情面”考量,而往往并不采取硬性的监督制约措施,例如在审查批准逮捕之前先要“例行”听取公安机关意见,假如不符合逮捕条件的,会私下建议他们不要提请逮捕,而很可能不倾向通过“不予批准逮捕”、制作“不批准逮捕决定书”这类令公安机关“难堪”的硬性“台面”法定措施。再如,为了照顾法院的“定罪率”,检察院很可能不认真考虑当事人的申诉请求,也不愿贸然提起抗诉。

未来的改革是全面改造诉讼结构,更多采用立体的三角结构,而非平面单向的线性结构。例如在侦查阶段,除了检察院有监督制约权,还要适时让律师介入进行监督,律师不仅对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合法性进行实质监督,还会给作为监督者的检察院及其检察官以“再监督”,强化他们客观公正义务的责任感,防止线性结构造成的封闭操作,以及部门利益的私下交易。

2. “检察一体”的领导体制

我国语境下的“检查一体”是指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而独立于其他办案机关及公民、社会团体,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内部检察委员会对院长及各分管领导、院长对各部门负责人等有绝对的行政领导权,下级检察院及检察官通过向上司“申请-报批”的方式办案,如果上级不签字,就意味着案子无法办下去。

这就导致办案人和决策人分离,院长很可能受非法律因素的左右而不愿贸然对其下属工作人员作出“批准”决定,这种情况和法院存在的“判而不审、审而不判”高度“神似”,这本质上都属于检察官、法官的身份不独立或者也可以讲是“办案资格”的不饱满、不完全,因此才需要上级“把关”、“授权”。

如果想要保障检察官的客观义务不受领导体制干扰,就应当保障他们的身份独立,理应享有独立的办案权,并被赋予相应的独立责任,“主诉检察官”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与之配套的制度也要同步跟进,例如改革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院长制度,检察院院长应主要负责日常院务等行政协调工作,而非通过个案上的最终决定权来“隔墙办案”。

二、检察院及检察官的角色冲突

1. 检察院“当事人化”

自从我国庭审制度改革以来,西方当事人主义因素崭露头角,强制权主义色彩有所淡化,检察院及其检察官由身披警服、头戴大盖帽的准军事机关转为和对席律师、被告人一样端坐在高高审判席之下的平等“两造”,虽然继续担任国家利益捍卫者的角色,但是权力却有所约束。在这种背景下,检察院及其检察官既是代表自身部门利益的“当事人”,又是捍卫法律尊严、代表国家利益的“公诉人”、“监督者”,其角色冲突难免会影响检察官的思维决断。

我国的司法制度绝不能完全当事人化,只能在整体保全职权主义传统模式的同时,吸收借鉴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合理因素,否则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检察院部门利益化、检察官高度当事人化,将会难以服我国原生性社会文化水土。

2. 检察官“讲政治、讲效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办案不仅要讲法律效果,还要讲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这就要求检察官不仅是法律工作者,还应是社会维稳工作者。司法具有被动性,奉行不告不理原则,检察工作不同于监察工作,检察权本质上也属于司法权而非行政权,所以理应奉行被动原则。法律具有技术性,许多社会弱势群体正是因为不懂法,例如不懂举证规则而遭致败诉,于是就迁怒于法院、检察院,指责他们“包庇坏人”、“司法不作为”。我们必须考虑到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文化不发达这一特殊国情,在法理之外,司法机关应怎样作为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文化需求,于是“讲政治”、“讲效果”的要求就被顺理成章的提出来,并作为检察官办案质量的考核指标之一。

讲政治、讲效果,固然有其合理一面,但是把握不好就会异化为妨碍检察官客观义务的挡箭牌,使得司法机关沦为党政机关“支部”、“分局”,本来法律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被人为“疑难化”,反而降低了司法标准及效率,使刚起步不久的法治有重回“不讲法”的危险局面,而且党政决策的领导负责制,很可能驱使个别人“而不信法”,总是通过“非法”的解决途径来弥补自身法律素质的“有限性”。

三、外部制约因素

1. 人大与党政机关的“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理应对其产生的其他机关包括行政、司法机关享有监督权,但这种监督权并非办案指挥权,而是抽象意义上的一般监督权,实现方式一般为定期述职报告。实践中,一些人大代表以监督之名,临场打断法庭庭审,干扰法院、检察院办案秩序实为不妥,个别激烈代表甚至以不称职弹劾为威胁,令检察官不得不依附于他们的“批条办案”、“捎话”式“监督”。

作为党政机关的政法委、纪检委事实上也存在对司法机关的“办案指挥权”,在贪腐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如果说纪检委起到“抓鱼”的作用,那么检察院反贪局就是“收鱼”、“做饭”,作为“食材”的“鱼”花色、种类、数目等都是由抓鱼之人决定,检察官要想客观中立谈何容易?

2. 社会舆论的“监督”

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特点是民众个人意识普遍觉醒,人人都想争当捍卫私权监督制约公权的“斗士”,新闻媒体监督权的放大甚至异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股大潮的必然驱使结果。然而,社会舆论并非次次都理性,甚至在个别极端事件中扮演了非理性诱导者的不光彩角色,再加上转型时期各种灰色利益间杂,非理性的舆论很可能被少数人利用而沦为“”、“多数人(或少数人)的舆论暴力”。势单力薄的检察官很可能因为被“舆论暴力”绑架而违心、违法办案,不是考虑自己如何成为纯正的法律人,而是考虑如何面对媒体拷问而“全身而退”、“不被民意洪流淹没”,这样的情况必然使客观义务再度打折。(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佑生:《重视检察官的客观义务》,载于《人民日报》2007年7月13日15版。

[2]孙长永:《检察官客观义务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载于《人民检察》2007年17期。

上一篇:质检员转正总结范文 下一篇:实习期转正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