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0 08:35:35

消费升级论文

消费升级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ELES消费结构升级,消费信贷,住行消费革命

 

一、我国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升级现状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其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消费结构的升级也称“消费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即代表一个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的升级和变革的过程。所谓主流商品,也就是大多数消费者已经或即将把主要支付集中在其身上的商品。这里的革命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外延型的跃迁,即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了消费重点和热点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点

以满足吃穿为重点的温饱型阶段(1978 ― 1984 年)。在这一阶段,随着居民收的增加,居民消费的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这一阶段食品和衣着消费占到居民消费支出的70% ― 80%。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或标志性商品。

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阶段(1985 ―1991 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进行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免费论文下载。在这次升级过程中,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毕业论文题目,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迈向万元级,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

以居住、家庭设备等为重点的优化生活品质阶段(1992 ― 2000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也逐步展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家庭消费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空调、大容量冰箱、影碟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高清晰度彩电、中高档乐器(如钢琴)、健身器材、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新一代消费热点产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城镇居民用于通讯、旅游和健康的支出增加。

以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享受型和发展型阶段(从2001 年起)。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是指本阶段的完成过程。这一阶段,家用汽车、住房至今等十万元至几十万元的大型耐用消费品成为城镇居民关注和消费的热点,以教育为龙头的教育、通信、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类消费大幅攀升。对我国城镇居民而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本质是生活质量从小康向富裕的过渡和转变。

(二)、目前我国所处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是“住行消费革命”,顾名思义,与住行直接关联的产业面临大力度的改革和发展。那么,这些产业即现阶段培育出的市场热点,已经具备了主流商品的市场。但这些商品在现有的市场运行和操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住房,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竣工的通过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的积压房为9124万M2,市值大约为2000亿元。而我国的住房消费支出使用恩格尔系数计算不足5%,与国际标准的20%相差甚远。房屋的价格畸高,需要住房的人绝非少数,却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只能表明这个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化程度低。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论文题目,住房信用贷款就可以缓解供需矛盾,从2000年起个人按揭贷款购房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有资料表明,个人购买商品住房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0%,而且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商业银行也向消费者以自有产权的房屋为抵押申请用于装修房屋、购置家家电支出发放的一次性贷款。这些新的贷款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这些商品的需求能量逐渐释放,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同等道理也适用于我国的轿车行业,我国目前人均保有量为20辆/万人,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辆/11人的差距是巨大的。当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轿车市场潜力的巨大。

二、分析方法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是经济学家Luch于1973年在美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家Stone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免费论文下载。目前被广泛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本文也将采取这一分析定量实证研究方法,用数据说明消费结构升级问题及亟待解决的消费信贷问题。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

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为I类,则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可以用模型表示为:

Vi=Piqi+βi(Y-V0) (1)

其中,Vi是对第I类商品的消费支出, Pi和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βi为边际消费倾向,V0为基本需求总支出,Y为收入水平。该模型即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

如果样本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可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毕业论文题目,则可以设:

αi=Piqi-βiV0 (2)

则模型(1)可以表示为:Vi=αi+βiY (3)

对公式(2)两端求和得:V0=Σαi/(1-Σβi) (4)

由公式(2)也可以得出:

Piqi=αi +βiV0 (i=1,2,3,...m)(5)

然后利用弹性公式计算相关系数

收入弹性= βiI/Vi 其中,I取平均收入

自价格弹性=-βi(1- V0+ Piqi)/ Vi

互价格弹性=-βiPjqj/ Vi (i≠j)

本文以2001~2008年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2001年为基年进行了处理,(表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三、消费支出构成分析及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一)、消费支出构成

表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构成(%)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及服务

2000

39.18

10.01

8.79

6.36

7.9

12.56

10.01

5.17

2005

36.69

10.08

5.62

7.56

12.55

13.82

10.18

3.5

2007

36.29

10.42

6.02

6.99

13.58

13.09

9.83

消费升级论文篇2

关键词:耐用消费品 消费行为 跨期消费模型 流动性约束模型 不确定性模型

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住户约2.34亿户,如果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提高1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需求量会增加234万台,这将极大解决我国工业品过剩的困境,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就业提供有力的发展机遇。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行为具有典型的家庭消费特征。在消费行为上,以家庭收入为前提,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在家庭消费内容的层次上,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耐用消费品用于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扩散过程各不相同。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行为呈现独特的社会需求特征。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有2.26亿个家庭,是全社会最大的消费群体,耐用消费品消费总量潜力巨大。同时不同地区、城乡之间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分撒性和功能性特点。

本文根据西方新古典消费理论,选用耐用消费品跨期消费理论模型、流动性约束理论模型和不确定性的理论模型框架,并结合农村家庭对耐用消费品消费行为的实际情况构建综合理论模型,优化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行为的策略。

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行为结构变化

(一)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稳中趋降

在农村总体消费结构中,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的变化幅度不大,呈现稳中趋降的趋势。1980年耐用消费品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3.57%,1985-1999年一直保持在5.1%-5.8%之间,2000年开始下降,到2010年下降为4.47%,总体变化幅度较小。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地区消费结构和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之间耐用消费品支出呈不同变化趋势

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支出一直高于农村,但是城镇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在地区消费结构中,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支出差距较小,总体呈现东部略高于中部,中部略高于西部的发展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支出比重为4.69%,中部地区为4.54%,西部地区为4.35%,差距较小。总体呈现出东部略高于中西部地区的趋势。在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之间,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支出差距较小。从低收入户到高收入户家庭设备用品支出总体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

(三)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行为升级趋势模型研究

按照消费经济学的消费行为升级理论解释,消费行为升级是社会消费需求由代表低一级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到代表高一级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的变革过程。消费品的升级次序,将呈现如下的变化规律:

一是长期需求成长曲线是短期需求成长曲线的包络线。假定Ci(i=1,2,3,4……)为主流商品的成长过程,Cd为主流商品的升级过程。Xi(i=1,2,3,4……),即X1、X2、X3、X4依次为主流商品升级的鼎盛时期,此时i主流商品的边际消费成长等于长期需求边际成长,即MCi=MCd;在Xi左侧,MCi>MCd,处于主流商品消费升级的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消费需求旺盛;在Xi右侧,MCi

二是消费升级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从图1中可以看到,X4-X3>X3-X2>X2-X1。这是因为随着消费升级,消费投入也越来越大,所以需要较长的积累时间(见图1)。依据以上消费升级模型,并且对应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过程,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家庭的次序呈现出连续的倒“U”升级趋势。

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行为特征模型

(一) 耐用消费品跨期消费的理论模型

欧文・费雪提出的跨期消费理论其观点是:一个相对理性、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其一生的收入在不同时期进行消费和储蓄的选择。消费问题的核心变为: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消费者通过分配一生的收入来规划一生的消费,以实现预期生命周期内效用的最大化。在利率不变以及生命为T个时期的情形下,个人预算约束为:

(1)

假定瞬时效用函数为不变相对风险厌恶形式[],效用函数为:

(2)

根据欧拉方程,在任一时点t,最优消费路径是使相邻两个时期消费的边际效用的现值相等。即,整理得到:

(3)

因此,在这些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现期消费的最优水平为:

(4)

其中,ρ为时间贴现率,θ为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各期替代弹性的倒数),r为实际利率。

由此上式可知,在确定性条件下,不考虑流动性约束,跨期消费最优选择的消费水平由资产存量、收入水平和利率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假定利率服从正态分布,资产存量、收入和消费变量的对数服从正态分布,则,

(5)

(6)

因此,消费跨期最优选择的经验模型可以近似表示为模型一:

(7)

通过模型一,验证耐用消费品跨期消费的特征。

(二)流动性约束的理论模型

如果消费者在其预算约束的范围内不能够自由贷出和借入资金,消费只能由当前收入决定,而不是一生的财富来决定,这样消费就受到了流动性约束。此时,消费者无法通过正常借贷实现理想的消费计划,无法实现收入的自由跨期转移,无法进行消费在不同时期的平滑。所以,居民储蓄的动机是预防流动性约束。流动性约束理论是从验证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开始的,变换方程式(3),假定利率等于r=ρ,则Ct+1=Ct+et,就是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即消费时服从随机游走的,从而使不可预测的。如果r≠ρ,令,则:

(8)

方程(8)表示,除了利率以外,其他变量对消费的增长不起显著影响。消费增长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取决于跨时替代弹性值的大小。

然而,验证消费对同期收入的变动非常敏感,具有过渡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解释消费的增长。对于流动性约束的预测,把绝对收入假说和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假说模型合并加以综合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将消费者分为两部分,即ΔCt=ΔC1,t+ΔC2,t。部分消费者由于受到流动性约束,仅仅花费其现期收入,其行为遵循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ΔC2,t部分的消费者不受流动性约束,花费其持久收入,其行为遵循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假说。服从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者:ΔC1,t=λΔYt;服从理性预期生命周期的消费者:ΔC2,t=+rt。全部消费者:ΔCt=ΔC1,t+ΔC2,t=+λΔYt+rt。因此,消费增长取决于收入变化和利率跨时替代弹性。利用以上结论建立模型二:

ΔCt=+λΔYt+rt (9)

通过模型二验证流动性约束对耐用消费品的影响程度。其中,λ是受到流动性约束农户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表示过度敏感性系数或流动性约束系数;是利率跨时替代弹性。

(三)不确定性的理论模型

预防性储蓄理论是以理性消费和效用最大化为基础,通过引入不确定来最优化消费者的跨期最优消费选择,是理性预期生命周期理论的补充和扩展。利兰德(Leland)提出消费者面对不确定性的谨慎行为的必要条件是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零,即边际效用函数为递增的凸函数,(即满足)。因而,消费者预期未来消费大于当前消费E(Ct+1)>Ct。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消费者选择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储蓄。

参照方程式(3):,

令,ηt+1为t+1期的消费增长率,加入不确定因素,通过二阶泰勒在处展开,得到如下方程的不确定性理论模型:

(10)

进一步整理,得出模型三:

(11)

通过模型三验证不确性对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影响程度。其中,α0= -θ- 1ρ,σ=θ-1,α1=(θ+1)/2,UN=η2t+1。σ表示利率对消费的影响(跨期替代弹性),α1表示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借鉴卡罗尔(Carroll,1996),在研究预防性储蓄时的思想,即能够预测未来消费变化和消费增长率变化的指标体现不确定性变动程度。本研究采用的样本收入增长率与预期增长率的平方,作为衡量不确定性指标的方法。

(四)综合理论模型

综合以上三个模型,我们假定经验模型四:

(12)

通过模型四综合验证跨期消费、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对耐用消费品消费的综合影响。其中,Ct为耐用消费品消费,At-1为资产存量,ΔYt为当期收入变化量,UN为不确定性,(Yt-1-Ct-1)代表上期收入与消费的长期均衡关系,rt为实际利率。其中,

α1检验资产对消费的影响,α2检验本期收入变动对消费变动的影响,反映流动性约束大小;α3检验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变动的影响,反映不确定性的存在状况;α4检验上期储蓄与本期消费变动的关系,反映生命周期特征;α5反映消费的跨期替代意愿。

参考文献:

1.韩丽娜.我国农村居民“波浪”式消费行为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8

2.邬德政.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7.1

3.崔海燕.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83

5.罗振华.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马树才.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7.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虹(1984-),女,重庆市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消费升级论文篇3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能源消费 协整

一、引言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是能源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也相辅相成。在人类发展进入工业化之后,往往仅注重经济增长,而相对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导致能源短缺与环境的破坏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确保经济保持合理增长,高效使用能源又能使环境得到良好保护,是世界各国政府与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现代化进程,既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面临能源约束的困境,如何降低能耗水平,提升能源消费效率问题迫在眉睫。

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省(见图1)。一般的,经济体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而第二产业是以高耗能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不同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一,故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能源消费带来直接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也反过来推动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积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浙江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均衡的省份,转型升级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本文选取浙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以期为浙江省与其他省份转型升级与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二、理论回顾

现有文献表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问题已有大量研究。有的从能源消费视角检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有的从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视角研究能源消费,或者研究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迁、能源消费的关系,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国外较早对该领域着手研究的是Yu和Hwang(1992),他们对美国1947~1988年的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太明显。Zhang(2003)对中国1990~1997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效率做了实证建议,他认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没有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也有较多的关注,研究结论各异。例如,路正南(2007)对中国1954~2007年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能源消费的需求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史丹(2009)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比较大,产业结构轻微变动都会对能源消费产生重大的影响。姜磊等(2012)利用1994~2010年数据,通过面板分析方法对中国29个行业的能源消费与工业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中国工业总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电力消费分别与工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陈玉英(2009)通过1990~2007年中国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数据建立有关模型,分析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是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升级可以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部分学者通过模型对能源消费进行分解,着重研究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例如,丁乐群(2007)通过单位GDP能耗分解模型,论证单位GDP能耗由各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产业结构以及单位GDP生活能耗三个因素决定,认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较小。朱伟杰(2008)对浙江省单位GDP能耗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认为第二产业的变动是影响整个产业结构变动的主导因素。从单位GDP能耗的研究方法来看,多数使用层级回归方法和因素分解方法。冯泰文(2006)用层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和对外开放等因素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另外常用的方法还有LMDI分析方法(Wang,2010)。

从以往的文献来看,对浙江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相对缺乏,而且浙江作为国内较早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省份,深入研究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浙江省1990~2013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分别从理论层面研究浙江省单位GDP能耗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用实证方法研究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

三、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实证分析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描述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浙江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相应的,浙江省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较大变化。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90年以来,浙江省第一产业逐步萎缩,从1990年的25%下降为2013年的5%,呈逐年递减态势;第二产业从45%经历了“两升两降”,最高达到55%,后逐步回调到49%;与第一产业相反,第三产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1990年的30%逐渐增加到2013年的46%。目前,浙江省三次产业比例为5U49U46。

我们借助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关联模型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表1中,产业结构演进程度随着经济发展变动较大,从4.02增加到21.05,但是主要的变动集中在1990年~2006年。同时,通过计算可得,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与产业结构演进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为0.99。但是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EEU)显示,随着产业结构演进程度加深,能源消费的增加更快,可能的原因在于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强劲的能源需求。

(二)浙江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动的长期关系

(1)模型介绍。在实证经济学中,验证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过程称为协整检验,如果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则称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本文采用目前最流行的JJ协整检验法。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在检验之前需要采用ADF方法检验变量的单位根存在情况。

(2)实证检验。本文采用能源消费、GDP(按照GDP指数进行相应平减换算)均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2006~2014年)。其中,产业结构数据(ESD)来自前文计算所得。1)平稳性检验。从表2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来看,len、str与lngdp的水平系列不平稳与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平稳,二阶差分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非平稳的原假设,即所有变量均为二阶单整,符合协整的必要条件。2)协整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浙江省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协整方程为: 。从协整方程可以明显看出,浙江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演化呈负相关,与gdp呈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演化每增进1%,有助于节省能源消费0.023%个百分点,而GDP每增长1%,将需要能源消耗增加1.23%,这也解释了上文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EEU)在产业结构不断演化的背景下逐渐增加的原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了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浙江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动的问题,发现:一是1990~2013年以来,浙江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速度在逐渐减缓。二是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却震荡上升,能源消费的增长变动快于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三是浙江省能源消费、三次产业结构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产业结构演化每增进1%,有助于节省能源消费0.023%个百分点,而GDP每增长1%,将带动能源消耗增加1.23%。

当前,浙江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加快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能源节约型方向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快推进以信息经济、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继续把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浙江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努力推进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和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互联网金融创新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率先突破,全面推广“互联网+”为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大能源科技投入,鼓励节能技术研发应用,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费效率。通过税收减免、折旧资产摊销、融资支持等办法鼓励企业引进高效节能设备、新能源设备等,实施节能技术更新与改造。三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将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环境资源约束,减轻因经济发展对能源与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

[作者简介:王筱琴,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调研员。]

参考文献

[1] Hwang D B K,Gum B .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the case of Taiwan[J] . 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92(12):219-226.

[2] Zhang Zhong Xiang .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In: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2003.

[3] 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2):53-55.

[4] 史丹.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38-43.

[5] 姜磊,闫云凤.中国29个行业能源消费与工业增长关系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5):32-40.

消费升级论文篇4

一个国家并无自主品牌的消费品,贵族们消费的都是别种文明品牌,这样的贵族很可怜。而老百姓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竟然没什么好消费的,是一种内生的危机和耻辱。

贺承军说:“许多有点文化、有点思考癖的人,喜欢谈论消费的精神境界,甚至贬抑“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在政治挂帅的年代,这种做法达到了鼎盛状态,改革开放的90年代,有过一次关于“人文精神失落”的讨论,其实是一场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声讨。可见,在中国,消费似乎不得人心――或者说是太得人心了,以至于要引起知识分子的警觉和反感。

非常有意思,如今我们面临经济危机,却苦于难以“扩展内需”――在以迅速提高集体生产力(GDP)的治理者看来,内需几乎要等同于“内急”,即紧贴着吃饭拉屎的那种十分基本的需要,所以,国家税收制度的设立,就是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以发展生产为基本指导方针。如今,突然之间要扩展内需,老百姓居然除了“内急”,暂时还无甚其他需要。这么说当然有点偏颇,当代中国的消费中,最困难的是消费行为的平衡,而不是消费的升级,或者说消费的升级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对于先富起来的人群,消费讲品位、甚至培养贵族风范,是个伪命题:当一个国家并无自主品牌的消费品,贵族们消费的都是别种文明品牌,这样的贵族很可怜。而老百姓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竟然没什么好消费的,是一种内生的危机和耻辱。

这很长的一段话,引起了我们对“内需”与“内急”的好奇,于是贺承军先生就一拍板砖“论基本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在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中,我们来看看

内需还是内急

在中国苦于扩大内需而难举的时候,我们可能要开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理论,这一理论应该是基础性的。正如经济学家张五常不无揶揄地说中国政府在过去三十年的学习市场经济过程中,凡是不按西方经济学“牌理”出牌的,我们这付牌就打得很好,凡是照搬西方经济学制订的经济政策,往往很糟。类似地,已过世几年的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有更为朴实无华的观点:中国当代学习西方,要学其百多年前的经典思想,而不能直接学习当代西方的东西。这可能就关乎一个常识:落后者的制度建设,要从基础的地方开始清理。

在以外向型经济为旗帜的全民打工过程中,我们的主流消费观念类似于清教徒:把个人和家庭消费定义在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物质文化需要”主要在基本的物质,而不是炫耀性的物质条件。这种消费观念,其实与新中国建国以来并无二致。吃饱就有幸福感,是实实在在支撑着我们改革开放可以激进也可改良的强大国民煮识平台。我称之为“后饥饿时代的意识形态”,就是基于自己经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心理感受以及对社会意识形态表现的仔细观察。

或许跟“不争论的智慧”有关,我们对逐渐富裕起来的阶层所表现的,从基本消费升级的对炫耀性消费的强烈要求,缺乏制度和意识层面的准备,所谓“暴发户”消费形态,就是社会在缺乏准备情况下对这种消费的粗简描述。什么是合理的、合适的炫耀性消费?恐怕不是本文能说清楚的。还是回到百多年前的《论有闲阶级》里去找一点依据,炫耀性消费是人的本性之一。以前,我们含糊地称之为审美,这或许还能使我们想起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思想大解放有两条线索:一是真理标准讨论,一是美学讨论。很有意思,美学引领中国人追求物质和经济发展,就象孔雀为了开屏而要多吃东西以强身健体一样。但短短的三十年。我们毕竟无法逾越西方几百年物质与文化相辅相成的发展成就――我们至今并不知道怎么建立炫耀性消费的文化仪式和排场,所以即使先富起来的人群,在炫耀性消费方面表现得也是很涩、很傻、很暴发。

由于世界范围的、主要发生于富国的金融海啸,富国要逼着我们放弃这三十年来形成的打工定式,要我们换一种方式打工。我们想到了要扩大内需,却缺乏相应的手段。4万亿喊出来了,18万亿也喊出来了,却面对着一个高度两极分化的消费形态:90%的人还在基本消费领域挣扎,10%的人在缺乏有效的文化仪式与排场约束的炫耀性消费中沉迷。从基本消费到极度炫耀性消费之间没有一个连续的谱系,要释放90%人的炫耀性消费,4万亿或18万亿根本不够,因为以前没铺设有效管道,即使想逐步释放都找不到出水口,而10%的人的已经炫耀起来的消费根本支撑不了应对危机的框架。所以。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须要一场彻底的结构调整――靠只可能刺激寡头化的大规模政府投资于大型基础设施与能源,根本就与长远而言的扩大内需背道而驰,只有沉下心气,专著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税制、土地和人口制度变革――这些都是要花大钱的,足够撑得起如今想拼命花钱的目标,然后,才有普遍增长的文化仪式和排场,才有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品牌,才有符合基本需要升级的产业升级,才有从基本消费提升而来的、能促进社会稳定的多层次的炫耀性消费。如果这个过程是合乎逻辑和历史的,中国人就能忍受一些必要的代价。即使是短期的经济衰退、失业大幅上升。

消费升级论文篇5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企业;产销策略;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表现就是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由于收入的持续增加,消费水平更是大幅提高。在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下,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不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而且还会给消费市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新的消费形式和内容。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具体实际,根据新的消费趋向进行产销策略的调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探讨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产销策略的调整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

一、消费结构的相关理论阐释

居民消费结构并不是确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居民生活中总消费支出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的。虽然今天学界普遍接受“消费结构”一词,并且在实际问题探讨中也常常用到这一概念,但是如何界说消费结构却并没有一致的观点。在众多有关消费结构的定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第一,有的学者将消费结构定义为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即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种类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第二,有的学者将消费结构定义为消费品和劳务在数量和配合等方面的比例关系,即在整个消费行为的过程中,各类消费品和劳务在数量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以及相互之间配合、替代的比例关系;第三,有的学者将消费结构定义为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即在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矛盾运动中所形成的各类消费资料(或生产劳务)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第四,有的学者则把消费结构定义为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数量比例之和,即居民生活消费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内部以及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数量比例关系的总和。以上这些观点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每一种观点都试图给消费结构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些观点为广大学者和市场分析人员进一步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但是,以上几种定义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为多数定义都试图将消费结构的概念归之为一种比例关系,忽视对其内涵的深入探讨,也没有准确反映出消费结构在质与量上的相互关系。

在此,我们选择采用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来对消费结构进行定义,即消费结构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或说居民,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以及有关的社会集团)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的此消彼长,直接反映出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程度。消费结构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实物形式、价值形式。所谓实物形式,指的是居民在消费的过程中,具体消费那些实物性的事物(亦即消费资料),以及这些事物的数量。而所谓价值形式,则指的是通过货币的形式来表示居民在具体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具体到现实生活之中,价值形式就表现为居民用于消费的各项生活支出。

居民消费结构并不是确定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具体来讲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国家消费政策;消费品销售价格、人口结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心理等。

二、建国以来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总体来讲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处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历史。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有效地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形成的良性互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为重要的结构性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自凸显出不同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前,迫于急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现实需要,全国的老百姓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这一阶段,我国属于典型的高积累低消费阶段,特别是实行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调拨和分配生产和生活物资,国家基本上包揽了城镇居民所需的各项生活消费,全国人民都过着整齐划一的“持票消费”生活。这一阶段,人们省吃俭用所追求的最为现实的家庭财富梦想是“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按当时的物价,“老三件”的消费量级基本上就是一百元左右。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受限于整个社会所能够提供的产品种类、数量的刚性制约。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成为我国经济史上的第一次消费革命。从消费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划分,特别是居民选择偏好的变化来进行分析,1984年是这一时期消费层面的一个重要历史拐点。这一拐点表明居民消费在数量和质量的追求上的变化,1984年之前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更多的注重数量,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物质仍相对匮乏,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要还要补改革开放前的课。整个国民经济长期储蓄的潜能,特别是在生活必需品生产方面所储备的巨大潜能,逐渐得到空前的释放,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投资、消费、需求”三驾马车,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984年之后我国居民消费开始逐渐向追求消费质量转变,消费档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一时期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到本世纪初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39.2%。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且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人们在物质层面的现实追求表现为“新三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进入新时期,随着“70后”、“8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人群,在新的消费观指引下,这部分群体更愿意投资未来,消费需求和欲望也已经与上辈人有了很大的不同。与此同时,年龄稍长的一代人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在转变消费观念,“品质生活”成为这部分人群的追求。以上两部分群体的构成了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我国未来消费的主力。这一时期的消费特点是: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发展性消费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向等。在这一时期,人们在物质层面的现实追求表现为“新新三件”:住房、汽车、保险。

三、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企业产销策略调整的具体路径

(一)实施名牌营销策略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档。许多人在消费的过程中会更加关注商品的品牌,因此,企业在实施营销的过程中要注重品牌策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虽然我国产品的涌现出了大量的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但是这些产品的品牌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一些“洋品牌”,更是占据了我国市场的大部分销售份额。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更是言必称“洋品牌”,在购买意愿上会更多的倾向于这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因此,广大企业就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知名产品。同时,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青睐也反映出品牌代表着产品的质量与信誉,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会有更大的安全感、成就感。我国一些国际知名的企业(像海尔、海信、联想等)就要以打造国家化品牌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消费趋同趋优的市场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保证占有国内本土市场的同时,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去争得更大的国际市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积极进行企业新产品的研发,集中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占领行业领域科技水平的制高点,使企业成为世界同行业的“领头羊”。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提升企业自身品牌的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国本土的经典品牌,进而使之成为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

(二)文化适应策略

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相应的对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也越来越注重。因此,在这一需求的驱动下,企业要积极制定文化适应策略来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所谓文化适应,指的是跨国公司在制定营销政策和策略时,必须考虑到营销策略的灵活性以及消费者最本土文化的亲近性。通过大打文化亲近牌,来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与青睐。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无论是在产品的研发,还是在产品的宣传上都能根据消费人群的文化特性来制定适宜的营销策略。可口可乐(英文名称:Coca-Cola,也称Coke)公司在市场推广中,就把文化适应性作为最为主要的营销策略。比如,“可口可乐”这一中文译名就既符合中国文化的特色,既朗朗上口,又能给人留下极为美好和深刻的印象。日本的丰田汽车在中国进行产品宣传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也极富中国文化韵味,因此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这些都是文化适应策略极为成功的案例。因此,我国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就要在这一点上下大工夫,具体的策略比如:对所要进行营销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要有清晰的认知,特别是对一些国家、民族特有的风俗要表示充分的尊重;要注意所要进行营销国家、民族的一些忌讳并加以规避;考虑当地民众的文化习惯来进行宣传;在产品设计上尽量融入当地特色等。

消费升级论文篇6

品牌的创建和升级,不是空中建楼阁,是从品牌的最初最小的元素――基因(DNA)发展而来的。DNA潜藏于产品和原品牌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中,它是品牌的胚胎。挖掘筛选出多个品牌DNA,将它提炼提升,完善和培育,最后,品牌DNA发展成品牌或者完成品牌升级,包括外部形象和内部核心价值的升级。

笔者以河南中烟“黄金叶”品牌升级为例,阐述品牌升级的核心逻辑。

DNA,品牌价值之源、升级之源

在营销活动中,改变认知是最难的,品牌升级就是这样的难事,必须抛开一切表象,从品牌的深处一品牌DNA的分析和挖掘开始。

品牌DNA是品牌内在的生长密码,是一个品牌成功创建与持续成长的根本来源。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DNA,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同时又保持着人类所共有的基本特质。

近年来,各大卷烟企业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高端产品,河南中烟高档品牌缺失。经过公司决策层的深思熟虑和论证评估,河南中烟决定将河南传统烟的代表“黄金叶”打造成高档品牌。黄金叶曾经辉煌过,它曾经是河南烤烟型烟草的杰出代表:

1913年,第一株从美国引进的烤烟型烟草在河南许昌试种成功,开了中国烤烟种植的先河,被誉为“东方的弗吉尼亚”,我国浓香型烤烟近百年历史从这里开始。

1951年,黄金叶创牌,成为风云全国的名牌产品,河南人以此为傲。

1958年,唯一的一次视察烟田就是在许昌,题誉“烟草王国”。

“黄金叶”与生俱来的优良基因,决定了河南高档香烟品牌非黄金叶莫属。河南中烟规划,力争通过5年甚至更长时间,将黄金叶品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烟草文化特色的中式卷烟代表品牌之一,最终成为烟草行业标志性品牌。

品牌DNA甄别的四项基本原则

品牌DNA可能是一个,也可能不只一个。品牌DNA选择得准不准,直接决定着品牌能否长大,能否在市场上独具价值,能否吸引消费者并产生忠诚,它需要经营者潜心研究和挖掘。

原则一:要有高度。

品牌DNA的高度不是指品牌的原有高度,而是指品牌允许拔高的程度,品牌DNA必须允许品牌有充分的伸展与发展空间。

由于种种原因,原来的“黄金叶”代表着豫烟,同时也代表着平民,是大路货。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但并不代表高档。可是黄金叶有着与生俱来的高度潜质:黄金叶代表金灿灿的烟叶、中国烤烟的开山鼻祖、浓香型香烟的典范、行业代名词…一“黄金叶”这三个字在烟草里,无论怎样拔高,都会有理有据,顺理成章,具有天然的高贵基因。

原则二:代表品类。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消费者心智中与某一品类名相关联的一个词或概念。品牌代表品类,才更显价值,才更有竞争力!沃尔沃在汽车安全方面有许多杰出贡献,因而它代表最“安全”的汽车,哪有不喜欢安全汽车的人呢。各种凉茶防上火或许有些区别,但是只有当王老吉第一个代表防上火的“饮料”品类时,销售才一飞冲天。

“黄金叶”无论从原料、从工艺,还是在地缘文化上,都最大化地占有了“浓香型”品类资源,继而从浓香型品类创新升华出“醇香”品类。

原则三:有丰富的消费者价值。

好吃、安全、有身份、奢华、浪漫、科技、美观等,这里好吃、安全、科技、美观等是由产品提供的,有身份、奢华、浪漫等是品牌塑造出来的,但都是消费者需要的。要判断在品牌所在的品类里,消费者重视的是什么,产品和品牌能够满足什么,要把消费者向往的价值与产品功能对接起来,与品牌价值对接起来。

劳力士与几百块钱的石英表在计时准确性上没有根本区别,但是它代表了财富、奢华与品质,有的消费者需要这样一块表来彰显这些。同理,香烟也具有强烈的身份识别功能,当有人拿出一盒“黄金叶・天叶”放在桌上时,恐怕怀揣十几块钱烟的人就不会把烟拿出来了。

原则四:有足够的资源支撑。

品质源于技术和资源。品牌DNA一定要与企业资源协调一致,否则,再好的品牌DNA由于得不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支撑也发展不成品牌。

河南中烟继黄金叶“茗仕之风”之后,倾力打造“黄金叶・天叶”。天叶的成功,不是沙漠建高楼。而是有一系列实打实的资源支撑,包括天然原料支撑、研发实力支撑、生产工艺支撑、历史与文化支撑等。

升级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升级,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的价值升级,通过产品质量提供给消费者“实”的价值;二是外在的形象升级,包括品牌、特色、文化提供给消费者看起来“虚”的价值。

品牌DNA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品牌DNA,将DNA发展成全新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

品牌名称、品牌标志以及产品包装、品牌代言人、广告传播、终端展示等,这些都是品牌中可触、可闻、可视的部分,是品牌的外在形象。还有一些要素是无形的,但又真实存在,需要并且十分重要,这就是品牌的内核,包括品牌属性、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历史、品牌个性、品牌声誉等,它是品牌的灵魂。

缺乏品牌核心价值,无法做到品牌“内外一致”,是许多品牌最大的问题和困惑。如何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又如何升级?

所谓“品牌核心价值”,是指一个品牌承诺并兑现给消费者的最主要、最具差异性与持续性的理性价值、感性价值或象征性价值,它是一个品牌最中心、最独一无二、最不具时间性的要素。大家认为同仁堂的药好,不仅仅因为大家熟悉“同仁堂”这三个字,更因为他们知道同仁堂340年如一日恪守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32;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真材实料,说到做到”就是同仁堂的品牌核心价值。

完成品牌核心价值的升级,一是要洞察大势。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每个行业都面临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品牌升级,这就是大势。河南中烟如果不推高端品牌,不进行品牌核心价值的升级,就会被市场淘汰。二是产品品质、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价值三位―体,协调一致,都要升级,不可厚此薄彼或者顾此失彼。三是进行产业链整合,从而支撑品牌核心价值。未来的竞争越来越走向全产业链竞争,否则,在原料、价格等环节会受制于人,品牌核心价值就是无源之水。四是传播升级,让传播彰显价值。消费者是从外向内看品牌的,升级的品牌要用升级的传播手段,网络、互动、事件、新闻、公关等,要新颖时尚,与社会同步。

黄金叶“天叶”的品牌升级,开创了中式醇香新品类,达到了外在反映内在,物质精神合一的境界。绝对不是靠包装精美、广告忽悠所能做到的。那样,消费者对黄金叶的追捧也不会持久。

当然,升级能否成功,还要有适合的社会环境,适合的传播策略等。

消费升级论文篇7

关键词: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85-05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时期,环境效应较差的工业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将更加关注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而发展环境效应较好的产业成为必然选择,因而“调结构”成为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调整是离不开政府介入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规制来影响市场行为,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李瑾(2007)研究发现严厉的环境规制政策会促进清洁技术的不断创新,因而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而李强(2009)在李瑾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2]。李春米(2010)通过实证发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3]。王询等(2011)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水平是工业污染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力度越高,环境污染水平也就越低,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严厉的环境规制下,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4]。梅国平等(2013)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传导机制,提出了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式发展模式[5]。

现有文献大都是实证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是否存在影响,鲜有文献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角度系统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及其效果,测算了环境规制基于不同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并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寻找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

二、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因素主要有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产业政策等,我们基于这三个主要因素研究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在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必须为自己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污染进行投资治理,在追求最大效益的驱动下,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消减这种非生产性的成本增加。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转嫁给消费者,因而这类产品的价格便会上涨,消费者便会少消费这种产品,抑或寻找其替代品,因而消费需求受到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企业通过采取一定措施真正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进行产业转移降低环境规制成本。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理论,将本国环境规制较强的产业转移到规制较弱的他国以降低环境规制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产业的转移必然会影响到一国的产业结构。如xing & kolstad(2002)[6]、朱平芳等(2011)[7]的研究。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以弥补成本增加。因为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较高的生产率通常意味着较少的投入却有着较高的产出,因而技术创新能够消减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变迁,如porter等(1991,1995)[8,9];张成等(2011)[10]的研究。如果这些措施还是无法消减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时,那么企业就可能减少其投资,甚至改变其投资方向,从而经济系统中的投资需求或投资结构将会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也将随之改变。

此外,环境规制约束下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对潜在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沉没成本,从而对新企业形成了壁垒效应,这种壁垒可能是资本层面上的,也可能是技术层面上的,从而阻止了新企业的进入,而受规制影响较小的行业相对来说就获得更多的进入机会,从而影响着产业结构。

总之,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施加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来改变企业的成本收益而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和产业绩效,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其作用机理可用以下简单的流程图来表示(见图1)。

三、实证研究

以下基于中国200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环境规制与中间变量、中间变量

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计量模型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主要变量说明

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2001~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其中2000~2008年的城市化进程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的相关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企业进入数据、国际贸易、经济开放度、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工资水平以及技术进步新相关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环境规制的相关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环境年鉴》。所涉及到的外汇数据均使用当年的平均汇率进行了换算,与产出相关的经济数据也以2000年为基年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进行了折算。

环境规制变量(er):用各省份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完成额来度量环境规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cy):本文借鉴徐德云(2008)的研究结果[11],用以下计算公式来刻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cy=∑3i=1li×i=l1×1+l2×2+l3×3,其中cy表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数,li为第i产业的就业劳动力与整个就业劳动力的比值。cy的取值范围为1~3,如果该指标越接近1,则意味着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越低,反之,其越接近3,则表示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越高。  中间影响变量的度量。(1)需求因素:消费需求(xf)使用城乡居民生活的恩格尔指数来表示;我们使用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系数来刻画投资需求(tz),具体计算公式:tz=∑3i=1ti×i=t1×1+t2×2+t3×3,其中ti为第i产业的投资在总投资总额中的占比,tz越大表示投资需求结构越高。(2)供给因素(技术进步(kj)):采用被批准的专利数来表示。(3)产业政策: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度量国际贸易(fdi);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难刻画,我们采用企业进入(qy)来表示此变量,因为企业进入数量多就表示壁垒效应小,反之则壁垒效应大。我们用各地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来刻画这一指标。

此外,计量模型中还会涉及到的一些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agdp)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刻画,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lrl)使用各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表示,以商品进出口总额占gdp 总额的比例来表示经济开放度(kfd) , 以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均名义工资来近似代替工资水平(gzsp) ,采用城市人口占比表示城市化进程(csh)。

(二)计量结果分析

从定性的角度来说,选择固定效应会更适合本模型的估计, hausman 检验结果也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这里只给出七个计量模型的固定效应结果。模型的调整r2都在0.88以上,这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p值也显示计量模型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显著的。因此,可以用以上模型的计量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及表2。

模型1的结果显示环境规制的实施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控制变量人均gdp的系数为负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不断升级优化。模型2的结果显示,随着环境规制严厉程度的不断增强,投资结构系数会趋向高级化;控制变量人均gdp的系数为正也表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我们应加强环境规制对居民消费以及投资需求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充分发挥环境规制以及经济增长对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

模型3表明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并没有形成壁垒效应,可能是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较弱的环境规制并没有在技术或资本等方面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形成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环境规制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在技术或资本量方面对工业企业进入的壁垒效应,引导企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模型4的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具有激励效应。在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会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单位治污支出的治理效果以弥补成本损失。经济开放度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但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而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在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境外的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境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生产技术对本地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同时,更应注重本土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的促进

作用,充分发挥本地的自主创新能力。

模型5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较弱的环境规制并没有阻碍外资的进入,而是吸引外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模型6显示我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约束下,由于消费需求结构、投资需求结构的升级优化以及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等影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模型7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除了工业企业进入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之外,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的升级、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都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显著。模型结果还表明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分析

以上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影响中间变量(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企业进入、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通过中间变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环境规制对中间变量的影响绩效存在差异,而且中间变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绩效也各不相同,因此,基于不同中间变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也应该存在差异②。

环境规制基于不同中间变量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企业进入、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分别为:0.001575、0.017342、-0.0069、0.001217和0.000114。环境规制基于工业企业进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表现为负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环境规制并没有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形成壁垒效应,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地通过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且影响绩效依次递减。环境规制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限制性的一切措施、政策、法律及其实施过程,首先,一方面,环境规制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有直接效应,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往往会直接制定政策引导资本的流向,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不同产业间的生产成本的差异,那些产出高、污染少的产业将进一步具有成本优势,资本将流向这些产业,因此,环境规制基于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较大的影响绩效。其次,环境规制约束下,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为了抵消这种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厂商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提高产品的消费价格,这样势必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厂商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无论是消费结构的升级还是技术创新都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环境规制也能基于消费结构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正向的影响,但这种间接的影响绩效不大。再者,中国较弱的环境规制对外资具有吸引作用,大量污染较重的加工业进入我国,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在外资进入的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等也随之被引入,又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在这种正负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环境规制基于国际贸易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较小。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环境规制作用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企业进入、技术创新以及国际贸易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其次,测算了环境规制基于不同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绩效,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环境规制通过投资需求途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最大,其次是消费需求和技术创新途径,基于国际贸易途径的影响绩效最小。

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强环境规制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设置环境规制时应注重优化环境规制形式,正确利用好环境规制基于不同途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差异。首先,应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投资结构的促进作用。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等环境规制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资本流向能耗低、产出高、污染少的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排污费——返还机制和税收——补贴机制等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加剧产业间的生产成本差距,间接引导企业资本流向,优化投资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应积极引导环境规制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和激发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绿

消费、环保健康生活等环境规制的宣传,促进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升级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应通过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系统等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积极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者,正确引导环境规制对国际贸易的正向促进作用。积极引进那些技术含量高且外溢效应明显的产业以促使本土产业的进化,从而进一步推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注释:

①此处用经济学中的弹性来刻画绩效,基于不同中间变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就可以界定为中间变量关于环境规制的弹性乘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于中间变量的弹性;双对数模型的估计系数即为弹性,而对非双对数模型,弹性系数也可进行简单推导计算,囿于篇幅限制,本文不作详细推导,有兴趣的读者可来函索取。

参考文献:

[1]李瑾.环境政策诱导下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j].当代财经,2007,(7):18-23.

[2]李强.环境规制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18-23.

[3]李春米.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6-102.

[4]王询,张为杰.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j].财经问题研究,2011,(11):23-30.

[5]梅国平,龚海林.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3,(2):72-76.

[6]xing,y.and c.d.kolstad. do lax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2002, (21):1-22.

[7]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6):133-145.

[8]porter me.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4):168.

[9]porter,michael e.claasvander linde,toward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4):97-118.

[10]张成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4.

[11]王素梅,高燕.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与审计体制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美经验数据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6):66-69.

消费升级论文篇8

女性“解放”出产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的家庭中,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现代都市则男不耕,女不织;夫不唱,妇不随。许多新兴产业都是从家务社会化开始的。比如,女人不织布才有了纺织业,西施不浣纱才有了洗衣机。伴随着职业女性阶层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女人不再进厨房,才有了现代餐饮业,从而缔造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等餐饮巨头。从世界500强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来看,都市文明的产业创新,1/3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不过是传统女性的家务劳动,另外1/3企业则直接或间接为上述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化的机械设备、原材料等。

家务社会化的另一面是女性职业化,广义的职业女性包括三个群体:职业女性、家庭妇女和女性老板。家庭经营模式的变化逐渐改变了家庭妇女,现代妇女所谈的话题,80%以上已不再是柴米油盐和相夫教子,而是品牌时尚和投资理财股市楼市。在这些话题的背后是家庭性质的变化:从男权主导的血缘传承转变为女权主导的财富传承。所以,现代妇女即使居家生活也在驱动着社会产业创新,在投资理财产业化的背后,是知识女性的居家理财与消费升级。

看上去,居家理财与消费升级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因为,欲望都市的品牌时尚和高档格调,在马斯洛“需求五层塔”的位置是第三级以上,主要发生在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消费者的这一类消费支出通常不是来源于工薪收入,而更多源于在投资理财中所获得的“外财”。所以说,在都市文明的消费升级背后,是现代家庭的“双轨”收入,其一是职业性收入,其二是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与城市化的进程几乎同时发生,其背后则是都市家庭的“三位一体”:家务社会化,女性职业化和理财产业化。

“一独两偏”驱动创新

城市化驱动创新的力量来自于女权的觉醒。女权的经济含义是“一独两偏”,即女性的经济独立释放女性的两大偏好:第一爱钱,第二爱花钱。女人爱钱的偏好在城市驱动了财富的货币化,女人爱花钱的偏好在城市驱动了消费升级。

城市化的消费升级主要在于高端消费比重逐渐提升,这依赖于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城市化让更多的消费者升级为“成熟消费者”。在都市生活中,无论是模仿他人还是刻意追求与他人不同,人的消费几乎都会在品牌时尚和高档格调的欲念下进入高端消费市场,从而不知不觉地实现了人的竞争心、奢侈欲、挑战欲或被虐欲。比如,女人们为了穿一件自己喜欢的时装会不惜代价去健身减肥,这就是一种为奢侈而自虐的消费行为,而当这个目标实现,女人们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上一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国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