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06:52:50

设计与消费论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 消费观 消费主义设计

一、引言

自从进入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类的消费观念开始了跨越性发展,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时候,消费与设计开始了理论性的结合,这就导致“消费主义设计”理论的产生。这个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由美国著名广告人卡尔金斯在《失聪的广告巨人》中提出的“消费者工程学”而逐渐形成的消费理念,其根本要求就是“促进浪费,创造浪费”,突出特点就在于“消费主义”。自此以后,这一理论就是席卷世界各国,一直影响到今天,如今的艺术设计就是以该理论和理念来指导的。

二、现代艺术设计关于消费上的理论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以艺术化的形式来将规划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表现出来。不仅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也符合人类追求美丽的审美功能。所以说,艺术设计是人类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活高品质的要求,是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

根据郭青春在《艺术概论》中的概述,艺术设计从学科上分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版式设计等,从专业上可以分为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

作为引领时尚的前沿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当中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积极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促进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消费主义设计”理论下的产物。为了促进企业的销售业绩,提高其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追求产品设计更新,通过产品的视觉效果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与消费主义的完美结合,从根本上刺激消费,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这一理论本来一开始在二战前后的美国工业设计中兴起,其中代表观点还有厄尔的“有计划设计废止制”,还影响到其他艺术设计领域。面对现在甚嚣尘上的各种产品的消费形式,作为艺术设计者,我们应该与新形势下的消费理念相结合,通过艺术设计的形式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三、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跟生产、分配、交换一起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消费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所以,现代社会的人类在传统上倡导积极消费,正是因为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物质水平逐渐提高。那么,现代的消费观念以积极消费为基础,有着稳定的消费环境和社会消费心理,可分为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以及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现代社会对人类的消费要求是适度、理性的消费,但是实际上人类的消费观还是深受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消费观的演变史来看,消费观是从理性消费、感觉消费,发展到感性消费的,一直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类积极消费、超前消费,但是如今却导致了过度消费,致使人类对资源的耗费大大超过自然的承受力,现在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建立一个积极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观。

四、艺术设计和消费观的互相影响

无论是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无论是适度消费还是超前消费,人类消费的目的都是要满足自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这一切都是设计者进行艺术的责任。那么艺术设计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如前所述,从美国工业设计所引起的“消费主义设计”无疑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公司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扩大化和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对产品的设计花样不断更新,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一种暗示,那就是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满足自身的欲望。这实际上是在纵容人们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所购买的物品,因为公司所设计的产品永远都在变化,人们沉醉在艺术设计的美轮美奂之中。为了争夺消费者的眼球,不断创立新品牌,尽管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是在纵容人们无休无止的欲望,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设计者在原料的采用和设计中是不计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所以,为了减弱这种消费欲望,艺术设计者应该改变原来的以“消费主义”为主的“消费主义设计”理论,把设计方向转向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设计的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密切结合,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样就可以顺利引导人类的消费观向科学、健康、积极方向转变。这才是艺术设计应该散发出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是追求个性、时尚、前卫,对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都起到导向的作用,而这种导向作用对人们消费观念的树立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人们为了追求完美,追逐新奇事物,所以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消费观也会反过来影响艺术设计的创新,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和喜爱程度的不同,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才有现如今斑斓多彩的商品出现。人们对产品的花样、形式的不断喜新厌旧,促使了设计者大胆创新,乐此不疲地追求设计的不重样。随着人们消费观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会随之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再再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对消费观有着引导的作用,反过来,消费观的发展也在促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制约的。

五、结语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我们的消费观念;同时,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刺激着艺术设计的创新。二者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天白.《“消费主义设计”的困境与出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120.

[2] 于伊华 秦岁明. 现代消费观念下商品包装设计的特征[J].艺术探索.2007.4:2

[3] 赵琛.现代广告设计.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4] 陆家桂.《设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40页.

[5] 芦影.平面设计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134~135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2

[关键词]符号 符号消费 消费社会 品牌形象设计

一、 消费社会和符号消费产生的原因及发展

消费社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商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消费活动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刺激消费成了很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消费社会产生于以物为依赖的商品社会之后,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进而去购买商品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商品即是代表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商场也变得并不只为权贵服务了,人们可以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购物,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美国起源的消费社会逐渐向欧洲、亚洲等国家发展,在我国90年代后开始出现消费社会。

符号消费所依托的社会形态是消费社会。符号的定义是以一个事物(媒介)代表或指涉另一个事物的东西。在西方符号学发展史上,源于三种学术领域的探索,其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二是逻辑学,其三是文化哲学和美学。F・D・索绪尔(1857―1913)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符号分解为能指和所指,即指称物和被指称物;美国哲学家C・S・皮尔斯(1839―1914)在逻辑学的基础上提出符号构成的三个要素:媒介物、对象指涉和解释;苏珊・K・朗格(1895―1985)进一步提出了艺术符号论的美学思想,她把符号区分为推论性符号和表象性符号两类。

在这之后,符号学渗透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波德里亚吸取了先驱者的符号理论,他认为符号的能指是商品,所指可以是社会地位,风格,身份等,波德里亚在其论著《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每次的交换行为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又是生产不同符号价值的超经济行为”。所谓“超经济行为”是指消费者看重的不仅仅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首先看其是否符合潮流时尚,是否彰显社会地位等附加了社会行为。所以,现代设计在消费社会中同步发展着,两者相互影响。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相比较,服务对象从达官贵人转向平常百姓,让大众提高了购买力,促进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构成社会主要购买力的中产阶级中表现突出。

二、 符号消费理论对品牌形象设计发展的指向性

虽然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一种炫耀性的符号消费,其所指是社会地位和身份,但符号消费另外一层含义是指文化、风格、品味等,我们需要提倡的是后者,通过设计提升生活质量,建立品牌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沟通,波德里亚提出,在现代交换中存在四种逻辑:使用价值的功能逻辑,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符号价值的差异逻辑,以及象征交换的逻辑。其中,最重要的是差异化形成的符号价值,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品牌形象的差异化形成符号价值,即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例如王老吉代表降火,耐克代表运动等;事实上品牌形象是指基于正确品牌定义下的符号沟通,它包括品牌解读及定义、品牌符号化、品牌符号的导入和品牌符号沟通系统的管理及适应调整四个过程,它的任务就是通过美善的符号沟通帮助受众储存和提取品牌印记。所以说品牌形象设计的趋势有两点:

第一,从图形美观的形式主义阶段走向体现品牌文化内涵的阶段。从最初对品牌视觉形象图形美观的形式主义的绝对信奉,导致了品牌视觉形象图形符号的泛滥,设计也严重脱离了品牌产品的本质,无数具有相似形态的图形符号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看到的是无数相似形态的图形符号,同时也导致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工艺应用越来越趋于复杂化、高价位化,使得品牌产品的价格严重上扬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第二,从销售品牌产品而强化形象的作用走向推销品牌理念作用的阶段。品牌标志设计已经不再是原来单纯区分品牌产品的作用,其被动的地位逐步上升为主动的地位,它向人们推销着其所代表的品牌的理念与观念,与消费者在情感上达成一种共鸣,让消费者真切的感受到品牌的文化内涵。

优秀的品牌形象设计充满文化内涵,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助,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只看到设计带来炫耀性的一面,而设计师的责任在于通过品牌形象设计来带动艺术和审美,利用设计来改良社会风气,提升大众审美观,不要在消费社会的洪流中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符号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原田进:《品牌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

[3]王彦:《符号消费视角的品牌营销策略》,20页,江苏商论,2007年。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3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差异消费

中图分类号:F2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265-02

1多元共生性的后现代特征与差异消费的形成

差异消费是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无差异消费则是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向多变,强调他人,崇尚非标准,多样化与分散化;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相互融合,崇尚个体、边缘、地域,局部……后现代主义这样的主张与追求将现代主义追求标准化、系统化,崇尚理性,否定情感参与,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严格区分的“精英主义”完全消解否定。随之而来,现代主义的无差异消费时代得到终结,差异消费时代兴起。具体追溯到差异消费形成的后现代社会根源――主要是由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共生性来决定的。

多元共生性:与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现代注重对立面的消失。多元的共生正可以通过互参性和差异性而互释其意义,并通过差异而表现出独立不倚的质素。多元共生是一个差异同一的概念。那种一味强调“差别”而无视统一,事实上只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在后现代消费时代正是拥有了这样多元共生的一种平和的心境,秉持了更加宽容的消费态度和更为宽广的消费视野而又相对个体体验的消费实践。“不一定”是时下最为时髦流行的话语,差异性也就是在此“不一定”之中产生。后现代的多元共生性概念,取代了现代主义普同性,“差异消费”的概念得以形成。

2差异消费

由德希达提出,他认为现代主义与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实体生产的一、二产业为主导,消费则是以生产者主导的无差异消费、物质消费为主。但是在后工业时代与后现代情景里,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知识、文化、意义为生产的三产业(服务业)为主,消费自然以消费者欲求的差异消费、知识消费为主导。

星野克美于《符号社会的消费》一书中提出相关于消费文化现象的观点:消费形态转向成为物品感性消费和意象消费的文化现象。消费不再只是经济的行为,以物品价值为使用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如何具有新差异性的符号价值。

因为人对物的消费,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一个东西,人对物的消费实际上是一个意义再生产的过程。人们通过消费一定的物品,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获得一定的需要。拿手表来说。手表的原始功能是计时,但是手表在设计策略中,它创造了一种关联――即手表和身份、地位、品位的关联,由此手表就变得不再普通,就不再只是一块普通的计时工具,手表的原始功能正在消散。由此当你消费一块手表的时候,你就不仅仅是在消费手表计时工具本身,而是在消费附加在手表上的其他的文化价值和其他附加的意义。

这里牵涉到一个“景象社会”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商品变成了形象,或者叫形象就是商品。我们都知道不同品牌的手表之间的差价是很大的,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这并不是这个物的使用价值,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交换价值,它们的符号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景象社会的理论实际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我们消费商品实际上是在消费形象。

显然,消费形象之间会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风格、情趣和品位等多方面的差别,这些差别显然会迎合和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差别化的身份、地位和趣味。由此差异消费,可以从设计专业的术语中来定义就是:产品和服务要有特色、设计上要有文化特色,以克服现代工业社会里的“无差异消费”,进入满足小众市场的后现代差异消费。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除了价钱因素以外,后现代市场里产品主要的竞争力来自于作者与作者(设计师)所处的文化脉络所呈现的特色。譬如,我们买美国货、欧洲货主因已经不仅仅是美国货、欧洲货多好、多坚实、多小巧(因为跨国公司盛行之下很多外国货已然在东南亚或非洲国家生产);主因而是美国、欧洲货所呈现的美国文化意象或欧洲文化意象。

以观光业来说明差异消费就会更加容易理解,例如上海市如果要成为观光的重要据点,那么除了五星级饭店、环境优美的市容以外,有没有独特风格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上海市与纽约、东京、香港都差不多,又何必来上海观光呢?观光消费就是典型的差异消费。差异消费是后现代生活形态的一种表征:差异消费现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呈现为后现代生活形态多元化和差异性的一种表征。

3后现代差异消费与设计的互动关系

(1)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学科的明显影响。

显然,设计适时反映当下时代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与流行现象。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的商品,其设计都是反映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但这种社会价值也同时是存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所秉持的价值观的集合体。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与设计的表现相互反映,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设计的现象中。

由于全球经济市场的变动,后现代主义的生产者导向、消费市场的变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后现代社会里,经济体系逐渐从“生产者导向”走向“消费者导向”,意味着工业产品消费已然从产品的功能满足进入到消费者对“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依此,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形随机能、与合理(高效)主义”已经被渐次超越,被一种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风格差异消费所取代。这样在推向后现代消费者导向的市场新趋中,凸显了设计市场行销形态的改变。

①表现为将设计转向为以消费者沟通、互动为目的特色。设计的沟通性即设计专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会趋于更加细致,通常也有所谓的“消费者使用者中心”这样的设计理念出现。不过,沟通性的趋势是比使用者中心更为复杂且更为精致的概念。诸如:网站网页设计里,就很强调动态画面与选择性点入;此外,一个成功的网站之所以吸引人,往往是因为经营者随时能调整更新网站内容,而又不失原设立主题,所以小至计数器、留言板、讨论区的提供,大至网站登入的个人化招呼、留言板的自动回函、网上购物付费系统等都是为了增加沟通的互动性。

②差异消费的概念对设计最大的冲击在于催促了民族风格与地方风味的兴起,特别是在网络、资讯消费与资讯流高度发达之后,追求“差异”的需求更为明显。而风土、语言、民族性,将成为提供差异的最终源头。

③如果从与现代设计的差异来看,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和结果就是“希望设计能够有更丰富的表情与意象”。这就是设计业界里所称的设计语意学派。而这些设计的表情与意象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而是透过设计者对设计产品与消费受众之间相互关系的体会和认识形成的。消费转化为各种差异化的符号为媒介的一种文化行动。从符号学传播学角度来看,新的设计策略遂转向对符号价值的差异性的追求。

譬如,二战后冒出的众多新生事物,诸如新生的家电用品、通讯器材、个人电脑等,这些具有新功能与新形象的产品的建构都需要一个实质的意象。新时期的材料科学与电子学科的迅猛发达,许多新旧事物越加趋向轻薄短小,促成新旧事物都需要一个“新形象”,这些新生事物更加促成了“物品辨认的需要”与“表情的需要”。

这样使得在设计策略中产生市场分化的现象,将分别区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市场组成,各类市场存在着不同的偏好,最重要的就是影响设计本身的形式与内容,针对特定市场表现才能掌握全盘的影响力。

(2)设计对于差异消费的反动。

商品要获得最大市场,就必须迎合群众,而为了继续扩大市场,就必须同时改变更多的人的欲望趣味使他们变成群众。现代社会不仅设计商品,设计消费,而且设计群众,这样地多重地设计,对人们的生活经验的破坏和重新建构是不可估量的。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把由大众传媒引导的消费概括为“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大众消费文化显然密切相关于现当代都市的,密切相关于现当代大工业的,是一种受制于现当代传媒介质下大批量生产的现当代文化形态和处于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并且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现当代文化消费形态,是一种现当代工业和市场高度发展后的产物。

所以不管设计策略如何地在理性上去细分市场,原本都只是差异消费本身的需求而已,而最大占有市场的资本本性却决定了设计只能是在不断地作“圈地运动”――把尽可能多的人们变为自己的市场里的群众。

比如说电视频道的细分,有电视剧、电影、戏剧、曲艺、体育、新闻、娱乐、综艺、军事、科技、教育、人文、历史、农村等等各种各样的频道,而且每个频道又有更为细分化的节目和栏目。这些细分的频道细分了节目也细分了群众,当然也就细分了消费群体的广告目标群。因此,设计策划的细分市场化只能是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差异性消费的选择性,另一方面也把群众圈进了这些预先设计好的圈子中。由此可见细分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集中,细分走到最后却成了对于差异性的反动方式的一种。

譬如,我们满目可及的策划设计正在通过娱乐新闻(“天气预报”)、春节联欢晚会、时尚指南、娱乐指示、肯德鸡、麦当劳、超级市场、肥皂剧、流行、奥斯卡风向标、信用卡、留言电话、软饮料、体育比赛、排行榜、广告、传媒等等可以触及的任何范围和方式来使更多的人们成为群众,从而使得群众们高高兴兴得到了各种现代化的消费享乐。但是群众们也会发现别的人也都有拥有了这些,即使有些没有得到的东西,那也是早已看得烂熟的东西,意义早已经被消解剥夺了。这也就如俗话说的好那样――“没吃过猪肉我还没见过猪跑吗!”。

由此,就设计言,其一方面迎合了差异消费的导向;另一方面,对于差异性而言,设计本性上来说就是差异的反动和灾难。这就是矛盾差异消费与设计二者的关系,当然对于二者我们也完全可以持乐观的态度,毕竟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前行的。

参考文献

[1]周宪.读书、身体、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第3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4

关键词:色彩,消费心理,消费者,设计色彩

 

自有万生万物以来,色彩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不同的绚烂排列方式,冲击着人类的视网膜,用各种不同的色彩赋予人类不同的感受。这些都是色彩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带来的的心理暗示。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已经早在包豪斯的色彩教学中已经开始,他们强调将对色彩的科学分析与心理体验相结合。

然而时隔多年,在现代的设计中却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倾向——我行我素的自由设计,把色彩进行单独的设置,只赋予他形式上的作用,而忽视了他的重要性,这样就会造成色彩与消费者心理脱节的现象。色彩变成了设计者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体现,使得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何使设计师的色彩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统一,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色彩的物理性及科学性

色彩有其物理特性。1676年,牛顿将白色太阳光分离成光谱,发现了色彩存在和产生的本质原理,由于这些理论的产生,使艺术家们对色彩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领域里,我们要研究色光的混和、光谱的元素、色光光波的频率以及波形的长度,还要研究色的分类和标准。只有准确把握色彩的规律,才能对色彩进行心理分析,使色彩在设计中取得好的效果。

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到色彩是设计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之一,它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在产品设计中,色彩应足够满足其功能和精神要求,满足产品所要面对的市场要求。免费论文。色彩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现在被公认的杨格-赫姆霍兹关于三色学说中找到答案。他的色彩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彩和色彩关系会引起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视觉生理反应。科学家们对色彩的实验为我们进行设计色彩提供了科学依据,了解它可以更加透彻的把握消费者的视知觉规律。

二、根据视知觉心理研究消费者对色彩的反应

工业色彩专家安契尔·霍金(AnchorHocking)认为:“色彩能直接影响人类的思维状态和心理活动,这是商品和生产销售的命脉。免费论文。”足见色彩在产品中的重要性。设计师在确立消费人群后,就应从消费者的知觉和情感出发,挖掘消费者真实的心理需求,把握消费心理,其设计作品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广大的消费者。

由于面对的消费人群在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上各不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我们要作出不同的分析。

消费者对色彩的情感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来说,男性喜爱的色彩大多是冷色,纯度较高的色彩,如黑色、灰色;女性则偏爱暖色、纯度较低的粉性色彩及白色。另外,男性喜爱的色彩大致相仿,色彩集中;女性则因人而异,色调分散。

消费者对色彩的情感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喜好就会出现自己的偏好和理解。研究表明,从儿童长到成人大多数是从暖色变为冷色,也就是说,儿童偏爱红、橙、黄绿暖色系,而成人偏爱绿、蓝、蓝紫冷色系。

消费者因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对色彩的要求有所差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色彩的喜爱是与其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分不开的。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被认为吉祥色、尊贵色,新婚寿诞、节日喜庆都与红色分不开。而在西方的德国和瑞典,人们认为红色代表不祥,因此在设计节日用品时绝不能用红色。

此外,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里,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食品类正常的用色其主色调鹅黄、粉红来表述这样给人以温暖和亲近之感。然而,其中茶,多用绿色,酒类、糕点类则多用大红色的,儿童食品用玫瑰色,日用化妆品类正常用色其主色调多以玫瑰色、粉白色、淡绿色、浅兰色、深咖啡色,以突出温馨典雅之情致,服装鞋帽类多以深绿色、深兰色、咖啡色或灰色为多,以突出沉稳典雅之美感。

三、色彩具体在产品中的运用

这里以艾利和Mplayer的销售作为例子,这款产品主要就是针对年轻女士而设计的产品,但设计师不仅仅是通过独特的外观表现来吸引消费者,还通过不同的色彩来捕获女生的喜爱。同样使用色彩,但是艾利和却用不同的名称为色彩命名,它用香草白、薄荷青、淡紫、酸橙绿、冰水蓝、天蓝、橙红、草莓粉、巧克力棕和灰色等10种色彩来定义产品。免费论文。使得该产品在色彩上又出现了一大亮点,成为了08年销量最好的一款产品。目前市场上很多厂商已经认识到了色彩的重要性,他们不仅仅是用色,而且还开始分析色彩的用法,在什么地方用什么色彩,哪些颜色有警示的作用,他们都会作出相应的分析。各种电子行业都开始对色彩用所强调,例如Ipod、Canon、Samsung等等,各种手机产品也相应从色彩方面入手推出面向不同人群的消费产品。当然,色彩的影响和作用远不止这些。

四、总结

色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上妆”的权利。在生活中,人们追求完美的色彩感受和色彩效果;在设计中,我们要把握色彩的功能特性与人的心理因素适当的结合,用创造性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设计的意图,通过对生活和自然色彩科学的研究,把它应用到设计之中,使我们的设计在市场中能够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从市场中总结设计色彩的经验,再返回到我们的设计中。相信未来的设计色彩会更加丰富多彩,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表现效果,都与市场相结合,引导人们的消费,使顾客的目光在每件商品上短暂停留的一瞬间,用色彩的独特魅力捕获他们的芳心。

参考文献:

[3]胡小平.设计表现的突破-服装,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汤晓山.广告设计色彩,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6]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5

本文从探讨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接着分析了品牌形象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所在——融入情感化设计是关键因素。最后,针对品牌形象设计理念问题,作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

情感化;品牌形象;设计

品牌形象设计,是指企业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简单称为形象设计,是一种宣传品牌价值和品牌信息的宣传手段。形象设计是给予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起初只停留在符号的形式上。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导致经济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升,使品牌形象设计包含的层面也愈来愈多和饱满。今天的品牌形象设计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它要向人们传递的即为一种生活方式,包含物质的使用,更包含精神的体验。在产品逐渐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物理特性大同小异,唯有通过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才能唤起消费者的共鸣。

1品牌形象的意义

在产品纷繁的现代社会,新旧产品的交替速度非常快。如何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市场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好的品牌形象设计将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无形的纽带,扎根市场地位,稳固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份额,同时也是企业迈向世界品牌的前提条件。品牌形象的设计,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要正视其重要程度。品牌形象的良好树立,除了具备品牌文化的根基外,还应具备受众的认可与支持。

2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

品牌形象设计由于存在商业目的,很多设计者把品牌纯粹包装成为适合商业竞争的手段,一味只考虑视觉上的出众与稀奇,造成华而不实、空泛无实质的形象呈现。这样的形象设计,往往只能如昙花一现。目前很多企业的形象设计,往往是设计师的个人创作,没有围绕以品牌的内涵与价值为创作主体,只是单纯地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为设计目的,缺乏品牌情感化介入以及文化渗透。

3品牌形象设计的情感化融入

3.1何为情感化设计

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Design)一书中讲到,情感化设计即为三个层面:本能(Visceral)水平、行为(Behavioral)水平和反思(Reflective)水平。本能水平是消费者对产品外形的第一印象,即观察和理解,形象如果贴切消费者的思维,则能引起关注、喜欢甚至是接受。行为水平讲究的是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应考虑一定的人体工学设计。反思水平与产品的意义相关,同时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较复杂且变化也较快。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书中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将可能引起消费的惊喜,产生购买冲动。[1]

3.2情感化设计的特点

1986年美国诺曼和德拉泊出版《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这本书在美国首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主张设计应将重点放于用户,即“以人为本”。任何设计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人最大的特征即为情感化,设计者应从心理学的方向探索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研究消费者的日常行为、思维。在探索情感化设计中提升品牌的形象设计。

3.3情感化设计融入品牌形象

情感化设计可以给产品带来增值的效用,正确运用好这一设计方式可以为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形象,为占据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运用设计师的智慧创造一种情感的桥梁,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以人为出发点,综合思考人——产品——环境的关系,是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应具备的探索性研究。情感设计不是简单置入,不是孤立的。[2]情感化设计离不开消费者与物之间的交互行为,在交互中形成体验感受,升华到一种情感交流。具备情感化的产品,除了发挥其功效外,最重要地是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此时它不单单是一件产品或某一个器物,它已上升到一种文化的交融。例如,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茶具的使用、品茶的过程,已不是简单的解渴行为,更多的是人们通过这些器物以及特有的使用方式,使人建立一种情愫,体会文化的同时交流情感。

3.4现代设计的情感化趋势

现代的情感化设计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和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以产品功能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也将是今后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等方面,通过设计转化和体现出来。在设计中,融入故事、材质、色彩、光影等各种载体来体现情感化的元素和理念,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追求情感化设计、用户感受地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本身的功能和质量等问题,要在设计中把握一个合理的度,适当地融入其中,融入少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化体验;融入过多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过度追求产品的精神层面而忽视设计本身。对情感化设计的研究,还应该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然而,由于从事设计的设计师们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来,对消费者没有正确了解并深入研究进行设计。

4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

情感化设计是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品牌形象应融入情感化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的意义与作用,是牵制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唯有具备情感化设计的品牌形象设计,才能使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情感的纽带,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消费者的情感认同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与生存之道。

作者:洪育丹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参考文献:

[1]丁俊武,杨东涛,曹亚东,王林.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J].南京:工程设计学报,2010.

[2]刘碧霞.论情感设计在商业性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5.

[3]宋明亮.情感化设计理论指导下的日用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6.

[4]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6

关键词:定制服装 设计模式 整合设计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向往更时尚、更个性的服装。在这种背景下,服装定制日渐成了一种潮流。为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定制服装,设计者的设计模式必须不断创新。从形式上划分,服装定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礼服定制,二是套装定制。这两种类型各有特色,各有讲究。另外,服装定制以消费个体为对象,所有制作均以手工完成。这种种基本条件都要求服装定制要采取新颖的设计模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本文尝试研究定制服装的设计模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服装定制的发展现状

从目前来看,服装定制市场的消费层次非常丰富,主要有特定的消费者、上流社会精英和企业家等。消费的需求也有很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职业、酒宴着装、社交场合等。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构成了规模庞大的服装市场。在现阶段,我国的定制服装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外高端企业发展的业务,例如杰尼亚;二是个人工作坊或工作室,主要开展小批量的制作,例如吉承工作室定制的婚纱业务;三是本土创办的定制企业,以团购形式开展服装定制,例如乔治白。毋庸置疑,在综合实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服装定制业已经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玫瑰坊"开始从直营连锁发展为跨国经营。越来越多的大众品牌开始加入到服装定制这个领域中,正好可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格调与品位。在未来,我国的服装定制市场还将继续扩大,这个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服装定制的设计理论

服装定制奠定在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之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理论

顾名思义,服装设计是指服装的计划与规划,其以大体的外部轮廓造型为框架,辅以局部的内部分割组合,以此逐渐使服装的整体面貌凸显出来。服装设计不仅要设计服装材料、色彩与工艺,同时还要设计消费者的整体着装状态。

与大众服装不同,定制服装强调个性,在服务对象、产量、价格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殊的定位,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表达,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度。

2.营销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舒尔茨教授初次提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以消费者为切入点,将企业的各种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对企业的市场行为和生产经营进行有效再造,以此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积极因素来实现企业统一规划的市场营销目标。舒尔茨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中全部部门为了实现消费者利益而一起努力、团结一致时,就是实现整合营销的过程。"该理论为定制服装提供了理论基础。定制服装强调与目标消费者的亲密接触和反复沟通,以此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产生整合效应,实现服装的顺利销售。

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来看,服装定制其实就是一种整合设计,各个环节是有机联系的,工艺、制作、售后服务等都要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统一设计,以此使消费者真实感受到设计是否合适。

3.设计理念

要完成定制服装设计,一是要不断完善工艺设计、面料设计、色彩设计和尺寸设计等,二是要注重设计过程中对个体呵护、文化背景、体验价值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定制服装是以消费者需求为着眼点的各个定制环节的精细化设计,要给消费者带来生活享受,而不仅仅停留于商品本身。

四、定制服装的设计模式

1.定制体验

在定制服装过程中,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取向集中在产品与服务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与不同的客户接触,定制出的服装也是不同的,比如人与人、产品与人、情境与人等接触层次不同,定制服装也会呈现出些许差异性,所以设计者在定制服装时,要从产品自身、空间环境和人员角度出发,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有个性的服装。

2.定制策略

服装定制的核心营销建立在消费者切身需求之上。要实现5个基本"R"。第一个R是及时回应(responsiveness),就是企业敏锐地感受到顾客的需求与欲望,并对其快速给出反应,即企业在向顾客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要倾听顾客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第二个R是关联(relevance),即企业制定的营销计划必须紧密结合顾客的切身利益;第三个R是接受(receptivity),即企业要在顾客切实需要信息、愿意接收信息的时候去传播信息,而不是凭着自己的需要决定营销传播的时机,这样只会引起顾客的反感;第四个R是认知(recognition),即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将品牌视作最重要资产,因为顾客对他们所熟悉品牌的公司所传播的信息更加青睐与信任;第五个R是关系(relationship),即企业要树立互利共赢意识,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与顾客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3.定制模式

服装定制要达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需要考虑实践、战术和策略这三个部分,要按照消费者群体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定位;二是要使定制服装实现个性化、互动化和情境化;三是在精细化设计基础上实现设计系统的集成,打造出具有附加价值的服装品牌。

五、结束语

与普通服装相比,定制服装设计在流程与方法上有着显而易见的特点,其更注重个性,体现服装能体现出个人诉求。所以设计定制服装时,要更加注重细节,要注入更多的体验成分,只有这样,定制服装的市场才会越来越壮大,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李晓媛.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模式变革与创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服装定制模式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25)

[2]丛杉,张渭源.数字技术在服装定制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3]吕杨,用心去感受2010/2011秋冬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回顾(上)[J].纺织服装周刊,2010(28)

[4]李明菊.基于人体测量技术的服装定制工业化生产[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4)

作者简介: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现象可以归纳为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一种全新现象,本文将根据自身的专业并结合今年来的所见所学,浅谈自己对消费文化下的产品设计和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一些认识。

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定义

想要探讨消费文化下的产品设计,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定义。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的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需要的过程。消费又被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另种不同的形式。其中,生产消费指的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人工劳动的使用及消耗;而生活消费则指的是人们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将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这中间也包含对劳务的使用和消耗,并且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尽管这两者之间的性质不同但是却存在了密切的联系。本文所提到的消费,更多指的是生活消费――人们消费产品(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或者劳务)并在此过程中享有一定意义并导致一定情感体验,例如愉悦、失望、满足等。

消费社会的文化就是所谓的消费文化。它伴随消费活动而来,是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消费品,消费品的选择使用,消费方式或者传统的消费习俗都可以算作是这种符号。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需求的自然性和功能性消费行为不同,其更多地表达、体现或隐含了某种意义、价值或规范。

消费文化与产品设计的互动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将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都是在低层次需要在获得相对满足以后,才会产生相对更上一级的需要,并针对这一需求再要求得到满足,因此,这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呈逐渐上升趋势的。这一需求层次论也很好地解释了消费文化的形成。仔细思考消费文化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可以把它的循环简化为:设计、生产、消费、使用等四各不同的环节。设计和消费在循环内相互影响,不过它们之间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性和功能性的影响之外,还附加了某种含义、价值或规范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产品作为商品,只有被消费者所购买才能最终实现其设计的价值。而设计如果不能被消费者所消费,那么就无法实现其应具有的经济价值,更不用提在被使用过程中,实现其他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了。

消费文化下产品设计的趋势

在此前的工业社会中,大批量、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构成了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设计的性质也因此更加趋于功能主义原则,这主要是为了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满足当时人们的普遍需要。但是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机械化和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因此,消费文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漫无节制的“消费欲望”或“消费癖好”取代了特定而明确的“需求”,将产品的象征价值转换为了产品价值的重心,这也就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让自身脱颖而出。

现代消费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快速,在其影响下产品设计的一个趋势是更偏向于外观设计。产品的内在功能、性能都需要消费者通过使用来获得,但其外在的造型、构成感觉却不需要,因为消费者可以对它们一目了然。产品包括外观等在内的多种外在因素带来的直觉感受往往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或者说绝大部分的消费冲动都是由外形等诸多外在因素所决定,这也正印证了网络上的流行用语“这是一个看颜值的时代”。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不同厂家的产品之间也基本不存在较大和明显的差距,这就使得消费者对能满足他们独特条件的产品有了愈加强烈需求,这也就使得外观设计成为一种向生产方创造不存在差别的差别工具,使消费者能通过商品外形得到商品的独特性而获得某种心理、情感的满足,从而影响消费购买和使用产品的心理。

虽然外观设计是消费文化下产品设计的一个大的趋势,但是外观设计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设计要素。因为现代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呈现出了不断提高的趋势,一件成功的产品,出了要有出众的外观设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质量和品质,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消费社会中人们对于消费所代表的象征符号的基本追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设计的服务对象只是单一的,设计发展中总是有一个领导性的风格,如古典风格、罗马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等。然而消费时代的来临使这种情况不在存续。在这个时代,人们消费的是“梦想、形象和”,追求的是消费的激情和体验,在这一形式下,设计风格的单一性地位动摇了,感望很快成为设计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消费者多样的感性需求毫不意外地引起了设计风格的多元化。更多的消费者希望自己能拥有独一无二的产品,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已然不仅强调商品的功能性,往往更要求视觉上的新颖性及其社会标记特征,这也逐渐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文也提到了现代消费社会是一个快速的社会,在不断加速的城市生活中,时间成为了一项新型的重要消费要求。可口可乐公司前首席营销官彼得・西利说:“现在的大多数营销手段强调将你的生活简单化。”那么产品设计的一个趋势就是进行时间的设计,如何通过产品的使用设计让消费者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成为设计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追求“快”这一要素。过分的强调“快”也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严重的环境破坏等社会现象,同时还会让我们的一些传统在“快”消费过程中丧失。这又给设计者提出了一个更难的问题――如何使 “快”与“慢”达到有效的平衡。所谓的“慢”并不是指磨蹭,懒散,而是希望能让消费者在如今高频高效的社会中依然能得到深层次的精神享受,从而实现更优质地“快”。“快”与“慢”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性,促使消费者逐渐开始正视产品背后的社会意义,并逐渐开始形成一种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念。而在这种消费观的带动下,产品的设计不但要保证方便快捷,更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加入可持续的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等理念,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外形功能设计之余更关注产品内在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从而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去满足尽可能多的消费者消费需求的目标。

消费文化下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趋势

日用陶瓷是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产品,常见的有餐具、茶具、咖啡具等属于日用陶瓷产品的范畴。它的设计趋势也与产品设计的趋势相类似。目前国内日用陶瓷产品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主要原因和设计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放眼国内市场,一些日用陶瓷产品与十几年,几十年前祖辈们使用的东西一样,欠缺创新变化。日用陶瓷产品与艺术品的界限将日渐模糊,即产品设计艺术化,不同的设计理念、方法将促使日用陶瓷设计向多元侧重、互融共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需求会愈发旺盛。

日用陶瓷通过造型获得自身终极形态和外观,而造型本身是产品视觉语言的媒介物,它以特有的语言形态传达出产品的精神内涵。造型的艺术表现力是人们获得认知和审美效应的依据。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刺激下,造型设计形式日趋丰富多样,日用陶瓷造型的异形美就在这种需要与要求下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造型为马,装饰为鞍,日用陶瓷的装饰设计基于造型基础之上,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改变产品形象。论及陶瓷装饰,手法多样,例如釉彩装饰,图案纹样,浮雕贴塑等,如何应用这些手法使最后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爱好就是设计者需要研究把握的问题。而好的品质感和趣味性一直对消费者具有诱惑力,这也是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趋势之一。日用陶瓷产品的设计介于工业设计和纯艺术形式之间,有其自身特定的功能属性,涵盖了功能性、经济性、审美性以及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内容。人性化设计理念则是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重点,它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陶瓷产品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此外,数字化技术在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设计中作用日益显露,它可以在器皿造型和花纸的设计、制图及数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帮助等。所以基于数字化的日用陶瓷设计也是现代陶瓷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以便适应消费社会对于产品的大量需求。

结语

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消费文化所带来的符号象征体系亦驱使产品设计向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趋势发展。日用陶瓷设计的新潮流也在向多元化、高度技术化、材料综合化、主题鲜明化的方向发展。产品设计中人们的需求起着主导作用,设计师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保证,把人们的心理需求变为现实。要完成这些,市场调研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在有力的数据支持下,只要设计师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把握消费文化的特点和趋势,加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断学习和探索,就能设计出成功的产品,不被消费市场所淘汰。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美术学院)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8

关键词:消费文化;室内设计;时代背景

每个人在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屋之前都对自己的房子如何装修抱有一定的想法,由于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如何装修的想法也必然不同。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消费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房屋的室内设计,因此,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殊的室内设计随之到来。从对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来看,对这种室内设计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叙述。

1 进行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的意义

对于该时代之下的室内设计研究的意义非常明确,它对于如今社会室内设计的具体发展情况有一个非常详细的叙述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系列较为真实的数据,来分析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室内设计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对现今社会室内设计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并且加以纠正。这样就可以帮助消费文化时代背景之下的室内设计朝着更加蓬勃、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 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的影响

2.1 消费文化对室内设计时间观的影响

时间观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它受到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消费文化时代对于个人的时间观念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说,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表示,如今经济的不断地快速发展,交通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自热就带动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会导致人们对身边一些事物缺乏停驻的时间,因此,室内设计就变成了一件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没有实际上的影响。因此这种文化之下,室内设计很容易就被人们所忽略。

2.2 消费文化对室内设计时尚性的影响

在如今这样一个经济社会中,人们连接生活品质和时尚品位不是某一个人的时尚观念或者思想,而是消费。现在很多人认为,高消费的东西就是时尚,就是品味,这成为消费文化时代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和标志。例如,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经常需要用到一些附属品来对整个装修风格进行强化和补充,这其中就涉及一个购买的问题。而在进行购买的时候,消费文化观念就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人认为,消费分高低决定着商品的好坏,而商品的好坏决定着商品的时尚性。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人们所认为的时尚性。这样,就导致时尚性与消费观念自然的连接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

2.3 消费文化对室内设计空间性的影响

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由于房屋户型的不同,很多设计师比较重视空间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整个房屋的构造进行精心的设计。但是如果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他所设计的房屋的空间性是什么样的。在如今的消费文化之中,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只是设计师对一个容器进行设计和创作。他们关注的是设计师如何将这样一个空间体设计得更加具有观赏价值以及实用价值。这种要求就意味着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消费观念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只有消费观念才会促使空间的大小改变。

3 当代室内设计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观

为了保证室内设计可以在消费文化时代之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帮助现代人树立一个正确的设计观念。而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很好地符合了这一方面观念的发展导向。室内设计与纯粹的外观设计不同,它在设计之后,很难在进行大幅度的改变,只有重头再来一次,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程度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除此之外,设计完成之后,如果还进行改动会对设计的实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也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在消费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不能够只仅仅有超前消费的观念,也应该有理性消费的观念。所以,这种观念下的室内设计也需要起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2 坚持室内设计时间观和空间观的协调发展

除了上文所述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协调时间观和空间观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它的舒适程度,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有关时间设计的精妙之处,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在消费时代对于时间的要求,而且满足了室内设计在消费时代的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3.3 促进室内设计问题价值的体现

在消费文化时代,很多人都一味地追求高消费,认为在室内设计中投入金钱越多,设计的水准就会越高。但是事实上,室内设计的水平的高低与资金投入的高低并不绝对的呈正比。如果在设计的时候,仅仅只强调消费至上,不仅不会使得室内设计更加完美,可能还会使得室内设计的文化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发展。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正视消费观念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保证室内设计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发现,在消费文化时代,消费文化观念对室内设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时代的观念不断变化,这是无法受到人为控制的,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为了促进在消费文化时代,室内设计文化价值体系可以得到更好的构建,并且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对消费文化时代室内设计研究的意义和影响入手,进一步探寻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室内设计发展的策略。希望可以通过这些研究,来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对科学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 宋宇豪,杨绍清.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7).

[2] 刘琛.空间的音乐――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0(23).

上一篇: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理性消费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