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差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2 17:35:16

平差课程设计总结

平差课程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成本核算与管理 成绩评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2010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谈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管是教育部16号文还是国务院的规划纲要,其核心观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近年来,教育界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讨论很多,其中一体化教学模式被广泛接受,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反过来,再利用积累的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的工作问题,即所谓的“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验设计背景

成本核算与管理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设有90个学时。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以材料费用核算为例,其教学实施过程一般是:首先由教师讲解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然后学生模仿例题做练习,最后由教师评讲。结果是学生连领料单是什么都没见到,只会做练习,并不能解决工作中材料费用的核算问题。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我们首先对材料费用核算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接下来针对表1分解的知识与能力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基本过程如下:学生(分组分岗)熟悉虚拟企业经营环境(来自实训教材或教学软件)、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对单据进行归类、编制发料汇总表(假设企业采用一次加权平均法对发出材料进行计价)、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相关账簿;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或者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面对众多的领料单怎么办?要不要一张张处理?怎样设计合适的发料汇总表?为什么要编制分配表?怎样设计合适的分配表?用什么方法分配公共材料费用?依据是什么?处理材料费用的原则是什么?明细账在材料费用核算中起什么作用?不要行不行?设计明细账的依据是什么?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管控好课堂,做一个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高度体现“知行合一”,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考核形式也由传统的“考勤+练习+期末考试”的形式改变为形成性考核方式,具体如表2所示,侧重考察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计

在高职教育中,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说明

(1)自变量:本实验中自变量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处理:被试采用该教学方法则是实验的“处理”。

(3)因变量:本实验中因变量是学生学习效果(用总评成绩来表示),可以由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三个指标来衡量。由表2可知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的考核由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团队作业、期末考试三个方面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可以用平时成绩作为学习态度的测量;团队作业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含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因此可以用团队作业成绩作为综合能力的测量;期末考试试题主要是按课程标准要求,从题库中抽取试题并做适当调整,因此可以用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测量。

(4)测试对象:本实验的测试对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2012级会计1班和2班学生,其中1班学生人数为45人,2班学生人数为43人。

2、实验设计方案说明

本研究拟采取事后对照组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以2012会计1班作为控制组,该控制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未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2012会计2班作为实验组,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该实验方案中的处理X,表示是否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于该变量与班级完全对应,所以可以直接以班级变量作为分组因素变量。R表示随机抽样,从诸多项目式教学课程中随机抽取到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作为实验。实验观察结果O1表示的是2012会计2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用平时成绩O11、团队作业成绩O12、期末考试成绩O13、总评成绩O14四个变量来衡量;O2表示的是2012会计1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习效果,用平时成绩O21、团队作业成绩O22、期末考试成绩O23、总评成绩O24四个变量来衡量。除了独立样本T检验外,本实验还将采用方差分析,纳入分析的分组变量包括班级和性别。

(1)独立样本T检验的假设如下

H01:O11=O21,假设两个班平时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习态度无影响。

H02:O12=O22,假设两个班团队作业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综合能力的提升无影响。

H03:O13=O23,假设两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无影响。

H04:O14=O24,假设两个班总评成绩无差异,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习效果无影响。

(2)一元方差分析检验的假设如下

H05~H08:假设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效果无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

H09~H12:假设性别分别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效果无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

H13~H16:假设一体化教学模式、性别对两个班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效果无影响(双因素方差分析)。

3、外生变量的控制

在本实验中通过以下途径来控制外生变量的影响。

(1)课程都安排在第3学期,所学课程一样,两个班的学生人数、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差不多。

(2)没有同学重修该课程,所以没有学生接受重复测试,这样也就不会产生因重复测试而对实验产生影响。

(3)两个班都是同一个老师负责上课和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也完全相同,所以对应的测量手段是一致的。

(4)在数据预处理时可以通过分析软件剔除掉极端值。

(5)采取随机抽样方式消除选择偏差。

三、实验结果及评价

1、数据的预处理

数据的探索分析结果的描述性统计摘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2012会计2班的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无论是算术平均值还是中位数,都比2012会计1班高。两个班成绩的标准差规律性不明显。由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都假设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和独立(对两个班级成本核算与管理成绩的测量是独立进行的,满足样本的独立性),所以在数据预处理阶段要做正态分布检验、方差齐性检验。从数据预处理的结果来看,只有2012会计1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要求(见表4,KS检验对应的P值分别为0.140、0.200,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接受服从正态分布的零假设),但样本数大于30,近似大样本,是否正态分布对后续分析影响不大;而方差齐性的Levene统计检验的结果(见表5)表明,除团队作业成绩的P值接近0.05,其余的P值都远大于0.05,接受方差齐性的零假设。从数据的探索性分析结果来看,本次实验数据可以做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独立样本T检验的实验结果

从表6可知,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四个变量T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拒绝原假设,有95%的把握认为两个班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好其他外生变量的基础上,两个班级在成本核算与管理学习方面唯一的区别就是是否实施一体化教学,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学习效果四个方面都会产生明显影响。

从表7可知,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四个变量T检验的P值都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即有95%的把握认为学生在平时成绩、团队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方差分析的实验结果

(1)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检验一致,此处不再表述。

(2)双因素方差分析

该分析主要是考虑班级和性别两个因素对各项成绩的影响。根据班级与性别的交叉表(见表8),2012会计1班的男女比例和2012会计2班的男女比例刚好颠倒过来,虽然从上面的T检验知道性别对成绩没有影响,但性别与班级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并没有得到证实。从表9班级与性别变量相关性的卡方检验结果来看,班级与性别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从表10至表13各项成绩的双因素分析表来看,所用方差分析模型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所用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用该模型来判断变量系数的统计学意义。与T检验的结果一致,班级变量对四项成绩的影响显著,而性别变量对四项成绩均无影响,班级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对四项成绩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

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采取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班级的总评成绩明显高于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而且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衡量学习效果的三个方面指标: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效果。这为我们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经验指导。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实验过程中尚需完善的地方如下:一是选取的教学课程太少,可以抽取更多课程作为研究案例。二是选取的研究班级太少,只选取本人所教的2个班级进行测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和其他任课老师合作,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可以选择更多的班级做研究,比较适合做对比实验。

(注:本文由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金资助:高职财经类专业一体化教学体系优化与机制建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1B052。)

【参考文献】

平差课程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大学;成绩分析;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35.03

1引言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身能力的殿堂,然而在各大学高校中,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补考重修的现象极其普遍。试卷中课堂上多次讲过的理论知识,答案正确率却很低。通过对大学生试卷答题成绩的分析,研究试卷得分的相互关系并追溯其根本的原因,可以充分了解到大学教与学的现状。对这种现状进行反思,找到能够改进的方法,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提供借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概述

2.1基本情况

我们主要针对A学校的两个专业中的四个班的宏观经济学成绩进行分析。其中b、c班学生的专业是金融学,共有81人(简称金融班),d、e班是国际贸易专业,共有77人(简称国贸班)。不同专业的四个班人数相仿,都属于经济类专业,并且由同一个老师教授,具有可比的基础。据了解,金融班与国贸班的上课情况有一定的区别,与国贸班相比,金融班大部分学生都按时上课,上课与老师互动较多,回答问题积极且作业完成较好。这些表现都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宏观经济学总评成绩根据试卷总分的70%与平时成绩的30%总和进行计算,最终的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挂科的基础。

2.2主要研究内容

学习成绩是考核学生学习结果的主要方法,而学习结果受到客观因素即课堂环境,教师传授知识程度,也受内在因素个人学习态度等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实地考察了两个班的课堂情况,结合授课老师的评价,对两个班级的课堂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接着通过对学生最后的学习成绩与课堂整体教学情形、知识接受情况、学生学习态度、挂科率、男女生差异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教学中的几点现状和相关的结论并分享几点启示。

3实证分析

3.1研究假设

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组合的差异,在课堂上不同的班级与老师的互动性往往不同。而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最终将会体现在不同班级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上。因此假定:H1:课堂互动性强的班级总体成绩较好。另外,由于个人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较为重要,比如到课率、上课思考问题的程度、课后思考、课后预习复习情况等。而课后的情况收集困难,并且可信度不易测量,在本研究中,我们把相比更为客观的到课率、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为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的平时成绩,即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标准;把试卷卷面总分作为衡量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具体表现;而把试卷中几乎每节课都讲到过且进行详细总结的论述题的得分作为一个具体的知识板块考核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并假设论述题知识模块掌握程度中等及以上的学生超过60%,则认为大学生知识接受程度高;总评成绩综合考虑了总分与平时成绩,且小于60分判定为挂科,因此把总评成绩作为是否挂科的标准。综上所述,我们假定:H2:大学生知识接受程度很高。H3:学生的卷面总分与平时成绩正相关。H4: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基本不会挂科。由于男女学生的教学环境相同,并且考试试卷是同一的,我们假设:H5:男女生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

3.2样本的选取

我们选择A大学的金融班79份,国贸班71份试卷共150份宏观经济学试卷成绩作为有效样本,其中剔除了补考和重考的8份试卷。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分析,以此证明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

3.3统计结果及分析

3.3.1两个班级的试卷总分差异分析

据表1,金融班的平均成绩大于国贸班的平均成绩,说明金融班的成绩总体水平高于国贸班;而标准差小于国贸班的标准差,说明金融班总分的离散程度相比国贸班比较小,学生成绩总体比较均衡。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互动对班级的总体成绩会有一定的影响,课堂互动好的班级会有更好的考试成绩结果。证明原假设成立。

3.3.2论述题的总体得分分析

首先对论述题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的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论述题得分均值小于6(总分为10分),说明学生在这道题的成绩普遍偏低,偏度为负数,说明论述题的正态分布图往左偏,总体来看,得分低的学生数大于得分高的学生数。

由于论述题在试卷上的赋分值为10分,在总分为100分的试卷里占分比10%。考虑到可能的问题难易程度,我们不采用单纯的6分制为及格分的形式,而把论述题得分占学生试卷得分的比例作为得分情况(表3)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论述题在试卷中赋分的比例,我们认为若某个学生的论述题得分大于或等于6分,且占试卷总分比例(设为a)大于或等于10%,则认为他的论述题这个知识模块掌握的好,而低于6分,且比例低于10%,则说明他这个知识模块掌握的不好。根据统计:

很容易看出,论述题知识模块掌握的不好的学生所占比重明显比掌握程度好的学生高。掌握程度不好的学生比例超过40%,说明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没有达到高水平。否定原假设。

3.3.3学生总分与平时成绩的关系分析

根据A班授课老师的打分标准,首先对平时成绩的情况进行频度的统计(表4):

可以看到平时成绩大于等于85分的比例达到76.7%,说明平时成绩高分比较多,我们认为,平时成绩大于或等于85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好,平时成绩属于正常的区间,而小于85分的同学学习态度差,平时成绩偏低。经过P-P图和Q-Q图的检验,发现两类学生平时成绩和总分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分别对这两类学生平时成绩和总分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度检验:

(1)学习态度差的平时成绩与总分相关性检验。

结果发现,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平时成绩与总分存在着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Sig=0

在此基础上,对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平时成绩与总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回归系数表:

可以看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平时成绩与总分也是正相关的,Sig=0.014

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学习态度好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总分进行线性拟合,发现线性和曲线拟合度都比较差。说明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并非很明显。

然而,对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总分进行频率分析:

可以看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总分低于60分的学生只占其中的13.9%,说明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基本上成绩都比较好,只有小部分可能因为理解不透彻,缺乏有效的复习等其他原因,考试成绩低于60分。

总体来看,不论是对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学生的总分都与平时成绩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并且学习态度差的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总分之间还存在着一元线性关系。这也证明第二个假设成立。

3.3.4平时成绩与挂科的关系分析

由于授课老师对学生的总评成绩往往参考平时成绩,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计算最后的总评分。因此平时成绩毫无疑问对总评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学生的最后可能挂科的情况,仍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别分析。

根据表11和表12的对比,学习态度差的学生总评成绩中有17.1%小于60分,说明学习态度差有将近1/5的学生可能会挂科,而学习态度好,平时成绩比较高的学生,尽管其中有13.9%的学生总分小于60分,但根据总评成绩的比例平分,最终却没有人挂科。虽然这只是这4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挂科的结论,证明原假设。

由表14知,男生赋值为1,女生赋值为2,方差的Levene的F检验Sig.值为0.015

4 结论与启示

4.1结论

(1)课堂互动对学生成绩存在影响。分析表明,课堂互动好的班级学生学习效果相对较好。

(2)大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现状并不理想。课堂多次讲述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高。

(3)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平时成绩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平时成绩与学习成绩相关高度显著,且存在一元线性关系;而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平时成绩的影响,但线性关系不明显。

(4)学习态度差的同学挂科机率较大,而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基本不会挂科。

(5)大学男女生学习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成绩稍优于男生。

4.2相关启示

(1)改进教学模式。课堂上应形成教学互动的形式。传统教学多数是课堂上“讲解―接受”、“示范―模仿”的模式,这种模式从中学以来在大学还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而这种模式往往不能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互动很难调动起来。而大学是一个鼓励学生创新式思维的地方,教学的功能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加适应社会的能力,重点应该突出学生而非教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消除以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应付考试为满足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关注促进学生逐步提高主体意识。例如,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即学生经过分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达到老师所要求的课堂内及课堂外的小组学习目标。这样在考察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小组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2)改革成绩考核结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评分标准中,最终试卷考试的成绩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平时成绩也主要集中在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上,很难考察到课后学习的情况,因此很多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直到考试之前的临时抱佛脚现象比较严重。改革现有的成绩考核模式也显得比较迫切,比如增加课堂内考核,小组任务考核、期末知识答辩考核等平时考核的比例和范围,把成绩的最终控制改革成为过程控制,根本上改变“一考定成绩”的模式;期末试卷考试更加注重知识与理论相结合的考核,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开卷与闭卷的形式等。

(3)大学生应该注重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学生自中学以来长期在教师督促下学习,形成了对待学习主动性不高的习惯,而在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老师督促较少的情况下,大学生们普遍内源性学习动力不足,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对待课程的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是现在大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根据对学习态度与挂科之间关系的分析,也为学习态度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努力提高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如:通过思想素质教育,让大学生们认识到学习是自身技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并以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转变中学的学习模式。大学生个人应认识到大学学习对自身完善的价值,端正学习态度并持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心态才能不虚度青春。

参考文献

[1]郭良.以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职业能力[J].中国证券期货,2012,(06):295.

平差课程设计总结篇3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都来自本省,都是通过各自类别高考录取到本专业学习,两类生源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三年学习中,除个别学生因退(休)学、缺考、缓考等原因导致部分学习成绩数据缺失外,学生的成绩数据完整。2010~2013学年虽然根据生源类别的差异实行分类教学,但由于教学目标统一,各课程考试试卷及评价标准一致,因而具有可比性。根据本研究设计,对学前教育2013届学生三年所学的22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汇总。为便于统计分析,将跨学期课程(如音乐、口语、舞蹈、美术等)的学习成绩进行了合并。选择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平均分x、标准差s,对两组均值作配对资料t检验。取显著性水平α=0.05,采用双侧检验,对他们的总平均成绩和各门课程的成绩按生源类别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处理结果

(一)不同生源类别总平均成绩比较

22门课程总平均成绩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职生源学生总体平均成绩略高于普高生源学生总体平均成绩,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不同生源学生分课程成绩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测的22门课程中,两类生源除3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19门课程的学习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普高生源的12门课程考试成绩高于中职生源的考试成绩,中职生源的10门课程的考试成绩高于普高生源的考试成绩。其中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文学、活动设计2、幼儿游戏指导、研究性学习、学前教育史、钢琴、口语、演唱课程学习成绩,普高生源学生高于中职生源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1、环境与教具制作、家庭与社区教育、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舞蹈、美术的课程学习成绩,中职生源学生高于普高生源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生源视角的结果分析

从学业情况看,22门课程的总平均成绩,中职生源的学生学习成绩略高于普高生源的学生学习成绩,但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单从学业成绩维度来看,两类不同生源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显著差异,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可以兼招。从各科目成绩来看,22门被测课程中,普高生源学生有12门成绩高于中职生源的学生成绩,其中有9门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职生源学生有10门成绩高于普高生源的学生成绩,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反观对两类生源学生学习成绩的一般理解是,普高生源的学生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有优势,中职生源的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从单科成绩的比较来看,其结果与原来的期望有较大出入,其中不排除样本的偶然性,也或许与我省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结构有很大关系。1.我省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生源市场中,最具竞争压力的是中职生源的单考单招,每年不到40%的录取比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可以说,能够通过单考单招进入高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应该是该类考生群体中的领先者,他们深知继续深造的不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理论课程学习上不逊色普高生源的学生也是可能的。2.普高生源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报考了该专业后,知道自己学习的短板所在(很多普高考生的音乐、钢琴、舞蹈、美术基础很薄弱),但是由于专业的特点,促使他们在技能学习上更加努力,三年的培养能使他们取得较好的成效也是正常的。3.学前教育专业单考单招的体制,使得更多的生源学校思考如何实施应试教育,其最典型的事实是取消了单考单招的专业最低分数线后,考生专业考试成绩的差距普遍低于文化课考试成绩的差距,生源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与专业课高考的平衡上来,他们深知总分是能否升学的关键,所以有些生源学校在考生专业考试的内容选择和辅导上,存在“投机性”。如在专业考试的项目设置上,音乐(唱歌、钢琴)和舞蹈都是自选的,有些考生就很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导致这些考生忽视基础训练,进入高校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反映到本次课程学习成绩的统计中,中职生源学生的演唱、钢琴平均成绩低于普高生源学生,且有显著性差异。4.随着我省中职学校新一轮专业布局的完成,中职学前教育办学教学机构更趋规范,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较高素质生源储备;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社会对幼儿园老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度将会越来越高,必将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普高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只要努力,不管哪类类别的生源都能取得好成绩是可能的。当然,上述分析结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所招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等,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提高不同类别生源学生学习效果的路径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将成为必然。不同类型生源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源差异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所以,正视这一差异,把这种差异当作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认知,在教学设计、活动安排等教育教学情景中注重挖掘不同杨志芳:学前教育专业两类生源学习成绩对比研究生源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1.基于学情,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要通过学情分析,明确全体教学对象的现状,在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既要做好整体的教学规划,不降低教学目标要求,又要分类对待,分阶段实施,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一致[3]。2.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为更好地实施分类教学,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已有的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制定符合不同类型学生学情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3.建立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师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具体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评估方法,采用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等评估方法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模式,从而调动不同类别生源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杨志芳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乾一.中职生升本,学业能否跟上[N].中国教育报,2017-01-10(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平差课程设计总结篇4

>> 刍议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职业意识培养目标的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 基于职业培养目标的flash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改革 基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农业应用化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教师能力分析与培养目标的研究 基于培养目标的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护理实训室的建设与改革 基于服装与服饰专升本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基于培养目标的ERP教学模式与体系设计探讨 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海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科学的考试模式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在公差与配合课程的建设中,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通过合理地设计试题,充分地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和教育教学功能,极大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公差与配合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公差与配合 考试模式 试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25-02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来培养既懂理论又具备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长期以来,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各种弊端,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试模式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考试模式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公差与配合课程为例,通过考试模式改革,促进公差与配合课程的建设,对机械类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公差与配合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公差与配合是机械类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包含了公差与测量两大方面的内容,把计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具有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实践性强、内容抽象单调等特点。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相关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掌握形位公差的代号识读及其正确标注;掌握表面粗糙度的符号识读及标注;能熟练地查询国家标准中与公差与配合相关的各种表格,具备选用公差配合的能力,正确使用量具,并对工件进行技术测量。

传统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评价模式多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内容多为公差与配合相关的各种概念、计算及代号的含义等。例如某问答题:什么叫基孔制?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基孔制?要完成诸如此类问答题的解答,学生只需在考试前将基孔制的概念及应用背下来,就可以完成题目的解答,从而获得较高的分数。这种考试形式较为单一,重记忆、轻实践,无法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因为学生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考试,所以平时学习时不求甚解,只需到考试前突击即可,因而极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笔者根据公差与配合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原则的考试模式。

二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原则

1.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原则

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检验。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程度,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修正;通过考试,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达到了何种水平,有利于找出自己薄弱的环节,从而进一步学习以提高专业能力。因此,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必须与机械专业典型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目标作为本课程考核的标准,使教师与学生均能通过考试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摒弃纯概念题的原则

公差与配合课程的特点有“四多”,即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这些概念、术语、标准及符号在实践中应用较多,因此,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的方式应以实践性考核为主,即考试的内容均与实践应用相联系,不考纯粹的概念题与记忆题。

3.考核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的原则

为了进一步与职业岗位对接,在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应采取考核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的原则,即以真实的企业生产案例作为考试的素材,经过合理的设计,使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更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的设计

1.考试内容的设计

机械类专业各职业岗位均要求熟练掌握公差与配合的知识。机械设计人员通过查阅公差与配合的相关标准实现设计意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人员通过识读机械图样合理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加工人员则通过计算零件的极限尺寸来保证零件加工及装配的精度。因此,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的内容以“会读、会查、会算”为主。“会读”是指学生要能正确识读零件图与装配图上的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技术要求;“会查”是指学生在读懂机械图样的基础上,能熟练查询标准公差数值表、孔和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孔和轴的极限偏差数值表、配合的相关图表、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未注公差数值表、螺纹公差数值表等各种表格;“会算”则要求学生能根据查询结果,熟练完成尺寸公差与配合、尺寸链等相关计算。

2.考试形式的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的评价模式采用平时考核与学期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考核的内容应为每一单元课程的核心内容及技能要求等;学期期末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考核的内容设计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核的内容包括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设计及其测量方法,以操作过程与测量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3.考试试题的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试题的题型包括常规试题、改错题及综合应用试题等。

常规试题由填空题、选择题及判断题等组成,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试题设计的要求是将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用识图、查表、计算等方式表现出来,试题的答案并不能从教材中直接获得,学生必须要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才能完成试题的解答。例如,在考核“配合类型”知识点时,可以设计填空题为:孔、轴配合时,如果ES=ei,那么此配合是( )配合;如果ES=es,那么这种配合是( )配合;如果EI=es,则此配合是( )配合。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间隙、过渡及过盈三种配合中孔与轴公差带的位置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试题的解答。

学生在学习公差与配合课程过程中,极易出现诸如计算时小数点错误与符号错误,查表时查错表格或看错结果,以及符号识读错误与标注错误等问题。因此,可以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为素材设计改错题。经合理设计,将学生学习中最易理解错误的知识涵盖在题目中,从而提高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及工作习惯。

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的要求是将课程中的知识进行综合,使用生产实际中的案例作为考试题,着重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

四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效果

首先,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彻底改变了“学生上课记笔记、教师考前划重点、学生考后就忘记”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客观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实力。其次,试卷题型的改革使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成为公差与配合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再记忆大量非常容易忘记的概念,而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正确应用课程的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上来,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次,平时考核、期末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的有机结合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更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中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五 结束语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考试模式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当前考试形式单一,重记忆、轻实践的弊端,更进一步促进了公差与配合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平差课程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教材费支出;文理专业;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开设专业数和扩招人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得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然而,在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不断高涨的现状下,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大学生对于求学过程中各项支出的承受能力较低,尤其对高校收取的教材费意见较大。各地时有高校学生拒交教材费的事件发生,同时,对于高校教材循环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些专业一般要求较高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从而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学费支出较高,而且教材费用的支出也有可能增加。

因此,本文从太原理工大学的各个文理专业中随机抽取了6个专业(经管、轻纺、物理、政法、外语、体育)作为调查对象,对这六个专业2014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的实际教材费支出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比较了各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教材支出差异,从而为高校学生经济负担的分析提供参考。

一、课程数目

将6个文理类二级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4年在校期间修习的所有课程数进行汇总统计,结果见图1。

由图1可见,这6个二级学院中2014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课程总数从37门~47门不等。其中,各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大概范围为10门~18门,开设的专业课程数大概范围为22门~33门。这一结果说明,各文理类专业学生修习的课程数差异较大,且受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数的影响都比较大。

二、教材总费用

根据教材管理系统中学生购书记录,结合各专业学生4年课程总数,可统计得出2014届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合计支出的教材费用,结果见图2。

由图2可见,6个文理类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教材费总支出为1442元。其中,体育、外语学院学生的教材费总支出相对较少,最低为体育学院的1215.2元,年平均支出303.8元;轻纺、物理学院学生的教材费用总支出相对较高,最高为轻纺学院的1987.7元,年平均支出496.9元。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教材费支出间相差700元以上,差距较大。

进一步将教材费总支出细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结果见图3和图4。

由图3可见,除外语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低达246元以外,其他各文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平均为496.48元。

由图4可见,对于6个文理类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来说,平均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为945.89元。最高为轻纺学院的1297.1元,其他学院的专业课程教材费用支出差距不是很大。

以上结果说明,对于文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教材费支出相对较大,且受基础课程教材费支出和专业课教材费支出的影响都比较大。

三、教材平均价格

根据6个文理类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课程数和教材费支出可计算出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结果见图5。

由图5可见,各文理类学院学生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为29元~42元,差异较大。其中,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为25元~43元,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29元~45元。同时,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中,外语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低。这一结果说明,文理类学生除轻纺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三个学院平均基础教材的价格和平均专业教材的价格相对有点差距外,其他三个学院的平均基础教材价格和平均专业教材价格基本相同。

四、小结

1.太原理工大学文理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学习课程在37门~47门之间。各专业基础课开设课程在10门~18门之间,专业课开设课程门数在22门~33门之间。各文理类专业间学生修习的课程数差异较大,且受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数的影响都比较大。

2.文理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合计教材费支出在1215~1987元之间,年均教材费支出496.9元左右。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教材费支出间相差700元以上,差距较大。

3.在4年的教材费支出中,各文理类专业学生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为496.48元,但外语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低,为246元。各文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课教材费支出平均为945.89元,但轻纺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的在校期间的专业课教材费用支出高达1297.1元。总体而言,各学院无论基础课教材费用还是专业课教材费用差距都比较大。

4.各文理类专业教材价格平均为29元~42元,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为25元~43元,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29元~45元。同时,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中,外语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文理类专业学生教材费支出相对适中,其中轻纺学院专业的教材费支出最多,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享受生活的层面越来越广,从而对艺术领域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广度与深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刘永胜.1980-1986年国内期刊价格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1986(03).

[2]汤亚非,汤亚明.国内期刊价格分析与预测[J].图书情报工作,1994(04).

[3]张爱霞,代晓彦.1996年国内期刊价格变化分析[J].晋图学刊,1996(01).

[4]安友爱.1998-2002年国内期刊价格走势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2(06).

平差课程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微积分;SPSS软件;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49-02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举措,对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但是独立学院入学的新生与本部大学的学生相比数学基础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微积分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素养,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并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方法,并对专业课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就很有必要。

为研究独立学院的微积分课程学习成绩总体情况,以及不同性别,不同的学院,不同教师所带班级的成绩是否有明显差异,我们不同系里各抽取一部分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本分析研究成果对于学院教学资源的配置,对不同学院,不同性别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一、原理及分析方法。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统计软件是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拥有强有力的数据管理能力,强大统计图形和制表功能,且拥有专业级的统计分析功能。SPSS还提供一个初级用户易于学习和掌握的统计分析的用户界面,简单的菜单和交互式对话框使得复杂的分析变得简便,直观,是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的理想工具。在本文中,主要使用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功能处理抽样所得的数据。

二、数据抽样

由于我院学习微积分课程的学生较多,如果对所有学生的成绩进行普查整理,会加大工作难度,因此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数据调查。今选取学院2011级第二学期的微积分成绩作为本次统计分析的数据,本次抽取四个教学系,七位教师所带12个班级共569个学生成绩。

三、抽样学生的基本统计分析

基本描述统计量包括平均值,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偏度,峰度,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学生的平均成绩75.95,标准差14.637,样本方差214.241,偏度-1.109,峰度2.287,可见学生成绩分布不是正态分布,呈负偏态分布,也就是成绩低于平均值的人数比高于平均值得人数要少。

分析和总结学生成绩的呈偏负态分布的原因,我们知道大学期末考试一种合格水平考试,它不同于选拨性考试,它的目的在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不要求学生的成绩呈现正态分布,反而希望呈现偏负态分布。再者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在期末考试之前,任课教师都会学生做大量的模拟练习,认真辅导。教师在命题时,也会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题目会出的相对比较简单,从而导致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成绩普遍偏高。

四、参数检验――检验分析学生的性别对学生的成绩是否有显著影响

结果表明男女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0.16和79.14,标准差分别为17.855和11.345,均值误差为1.256和0.592。在检验男女生成绩两总体方程是否相同的检验值为33.906,其相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男女生成绩方差相等的假设,可以认为男女生成绩的方差有显著性差异,从方差不相等时T检验的结果(第二行),T统计量观测值对应的双尾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男女生平均成绩相等的假设,也就是说男女生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上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女生的成绩远高于男生的成绩,且比男生的成绩稳定。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财经类独立学院在争夺优秀生源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在优秀男生方面的情况更为突出。其次男生在心里发育的成熟度滞后于女生,更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容易产生浮躁心态。男生在学习方面缺乏自控能力且不够努力,而女生在学习方面比男生更加努力和坚持,成绩明显高于男生。

五、单因素方差分析

1.检验不同教学系之间学生的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方差齐性检验的Levene统计量为0.981,所对应的P值为0.401,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认为各个系总体方差是相等的。

从方差分析表可以看,方差检验的F值为3.921,相伴概率0.00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拒绝各系学生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的假设,也就是说四个教学系中至少有一个教学系的成绩与其他教学系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从S-N-K法多重比较的结果看到:工商系、国贸系、金融系三个教学系之间,其学生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会计、金融两个教学系之间,其学生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会计系学生平均成绩与国贸、工商系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分析造成系别之间学生成绩之间差异的原因,作为财经类独立学院,学院在会计、金融两个大方向的实力较强,且会计和金融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使得大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填报会计、金融专业,因此造成在大一的数学课程学习中,这两个教学系的成绩要好于其他系的成绩。

2.检验教师所带班级之间学生的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方差齐性检验的Levene统计量为0.613,所对应的P值为0.720,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认为不同教师所带班级总体方差是相等的。

从方差分析表可以看,方差检验的F值为4.177,相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示拒绝各个教师所带班级学生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的假设,即七个教师中至少有一个教师所带班级的成绩与其他教师所带班级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S-N-K多重比较可得,徐老师所带班级的平均成绩与其他老师所带班级的平均成绩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徐老师在该学期所带的这个班是与其他班级合班上课,人数较多,其他老师所带的班级都是单班上课,人数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大班教学的效果没有小班教学的效果好。

六、结论

在上述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利用SPSS软件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是非常简单易行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女生的成绩比男生的成绩要好,并且稳定,因此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学生上,加强对男生学习的管理。不同的教学系之间,会计系的学生成绩要显著的高于其他教学系的成绩,说明不同专业的招生的情况对学生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在不同教师之间,由于个别教师大班合班上课,造成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之间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因此为了加强课堂的教学管理,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建议数学课程尽量安排小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力宾,顾光同.多元统计分析:模型、案例及SPSS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陆小华,付申,李媛媛.2003-2004学年高等数学成绩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4(18).

[3]李亚杰.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成绩分析与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2,(2中旬刊).

平差课程设计总结篇7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 计算机基础 分级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1-02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学科呈现出强烈的交叉和扩展趋势,信息过程处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深层结构中。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了计算思维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计算思维和阅读、写作和算术一样,将是21世纪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在生物、物理、化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中的影响已经显现。可见,计算机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在上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发生着重大变化,经历了扫盲式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等一系列的变化。

但是,从我国目前信息化教育水平的现状来看,发展极不平衡。尽管很多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有些省份甚至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列入了中学会考科目,但在绝大部分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均未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直接造成大学一年级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

因此,如何在全校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为目标,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开展因材施教,为学生将来能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对其他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

二、国内外差异性教学研究分析

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之后,近现代就开始了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克龙巴赫和斯诺的开创性研究,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了起来,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直到现在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但也正是教育的艺术之所在。如何认识学生的差异并因材施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教育绝不是把所有的人培养成同样的人的过程,而是培养独具特色的个体。

从国内外教学方法和研究及实践情况上看,在教学活动起点上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都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

三、主要研究内容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结合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和教学内容新特点,在学生差异性评估、差异性教学方法和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三个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1.学生差异性评估

首先,定义科学合理的差异性评估指标体系(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从学生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对新知识的理解力、自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角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其次,研究基于上述评估指标的差异性评估方法,采用测验、实习、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评估;再次,研究评估结果的分析技术,包括从结果评定学生差异性的方法,以及基于学生差异性的教学实施规划方法。

2.差异性教学方法

差异性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过程跟踪与反馈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些研究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方面,从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操作能力、理解力等方面出发,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大纲要求,在计算机原理性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和计算思维等方面研究教学内容差异性规划方法,以及差异性与教学内容的映射关系分析技术。在课堂教学方面,从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角度出发,研究课堂教学实施规划方法,研究课堂讲解、课堂游戏、课堂故事、课堂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的方法,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实践环节方面,研究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综合性实验设计技术。在过程的跟踪与反馈方面,研究利用作业与实验、课程网站、面谈、面试等多种方式的跟踪与反馈技术,研究跟踪与反馈结果的分析方法与技术。

3.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

从短期和长期评估方面考虑评估指标,包括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等环节,建立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在短期评估方法中,基于跟踪与反馈结果、考试结果、差异性教学短期评估结果,研究基于这些结果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建立结果与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长期评估方法中,建立长期评估指标体系,在2~3年的跨度上跟踪评估差异性教学结果,研究差异性教学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分析方法。

四、具体实施

我们自2009年开始,就上述研究内容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与实践,试行分级分类的差异性教学实践,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采取的具体实施措施总结如下:

第一,通过差异性试点教育实践,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供畅通的交流平台,实现7×24小时模式的沟通模式,允许学生表达个性,从而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让每个学员都能有所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凝练出科学合理的差异性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掌握学生个体的计算机素质差异和兴趣焦点,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对教学内容的设定、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研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适应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新方法、新手段的教学观摩,同时将在差异教学方面有心得的老师请进来,与此类专家型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提升课程组老师的教学技巧,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全校的基础公共课程,因此结合各教学班的专业需求进行施教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需求是不同的,统一的教材和授课内容是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重点实践了如何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实施专业化教学。

第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不同工作岗位对学员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结果可以得知,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用性要求更强,课程组依托现有的实验条件,更新了各层次教学的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方法,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第六,建立了通畅的反馈渠道。不仅为正在教授的教学班构建交流平台,还为已经通过课程考试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建立畅通的交流平台,以推进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动作已在分级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试行。

第七,借鉴国际上流行的小班教学模式,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大课中率先实践了研讨式小班教学的组织模式。国际上流行的小班教学模式普遍采用“一人主教、多人辅助”的方法,除了课堂大课式教学,还配以更小规模的小班习题课辅导式教学,小班辅导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第八,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计划和方案,优化资源配置,3轮教学周期积累了大量实践素材和数据,可用于分析和总结适合我校教学体制的差异性教学的组织模式、实施办法和管理规范,逐步建立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五、实践成果总结

2009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三级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由于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实验内容设计科学,计算思维培养特点突出,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反响热烈。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出现了“差生不差”、“强手如林”、“各具专业特色”的崭新局面。2010年,分级施教又推进为四级施教模式:钱学森班、高级、中级、普通。在分级教学中,课程组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以突出教学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妥善协调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并做出课程特色,在强调基础知识宽度的前提下,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中进行计算思维培养。在学校重点教学课题的资助下,课程组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教学平台,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该网站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能够及时反馈国内外最近研究成果,课程网站作为示范课程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进行了推荐。按照前期制定的差异性教学研究内容,具体实践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如何综合考查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差异性评估方法选择和制定的关键,宜宽不宜紧,灵活性和全面性是评估方法的重要属性。我们在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自愿选择+问卷调查+水平测试”三位合一的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开课后又配套实行了“教学适应期”的自由升降级机制,在教学适应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实际情况重新选择不同分级的教学班。这样的弹性多方评估方式使得教学针对性更强,教与学的相互匹配度更高。从实施情况看,每个教学周期的学生成绩分布都符合分级教学的预期,而且每期都有学生申报不同级别的教学班调换,说明设置“教学适应期”,是对评估方法误差进行合理补偿的有效途径。

第二,在差异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实践方面,如何发挥教师个性和创新性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由于实施了分级教学,同班次的学生水平大体相当,专业划分相对集中,教师授课的范围、深度、详尽程度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张扬个性、特色,许多教师积极探索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计算思维”、“军事之家”、“智能天地”、“快乐学习”、“开放式教学”、“不做学生的拐杖”等特色鲜明的教学班不断涌现。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高级班的教师由于在各自教学班发挥各自特长进行特色教育,在广大新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在高级班内部留下良好口碑,对教师评价的优秀率超过90%,同时在普通班甚至在他们教授过的其他年级学生中引起热议。高班学生的标杆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部分普通班的学生主动要求到高班参加学习。可见,高级班教学带来的“焦点效应”获得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分级教学“点面双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差异性教学效益的评估是保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过去3年的分级教学改革过程中,每个教学周期结束我们都通过课程成绩分析、学生回访、课程研讨、教学督导、反馈等方式对分级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对主讲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将多方信息的综合整理在课程网站上,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教师的改革热情,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持续影响力的跟踪反馈信息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改进依据,学生对课程网站的回访率很高,对课程组进行的一系列差异性教学举措高度认可。

平差课程设计总结篇8

1.1研究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2个班,1班99人,其中男36名,女63名,年龄19~23岁,平均(20.28±0.98)岁,作为传统组;2班105人,其中男40名,女65名,年龄19~23岁,平均(20.34±0.90)岁,作为教改组。两组同为3年制全国高考统招专科学生;专业基础各学科平均成绩结果显示,传统组为(81.33±6.32)分,教改组为(80.99±6.76)分;两组学生LASSI量表下学习策略评分及等级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组为(23.90±1.76)分,教改组为(23.97±2.48)分;学习策略良好、中等、较差三个等级分别总评结果显示,传统组分别为228例(23.03%)、426例(43.03%)和336例(33.94%),教改组分别为241例(22.95%)、468例(44.57%)和341例(32.48%)。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本学期没有参加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其他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完全相同。

1.2方法

两组所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及教学时数、辅助多媒体电教等均相同。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传统组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传递模式,辅以电教设备、正常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谱完成教学;教改组采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完成教学,以诊断学中心电图检查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课程整体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突出能力目标,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设计和重组项目化课程整体内容。

1.2.1.1课程目标设计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通过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训练,学生能运用心电图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获得较强的心电图阅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1.2.1.1.1技能目标

①能识别心电图机主要操作部件并掌握其性能,能正确操作心电图机并独立描记心电图;②画典型的心动周期,并标出各波、段及间期的名称及所代表的意义;③能准确测量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准确判断心电图各组成部分的数值及形态是否正常;④能按正确步骤对心电图进行分析,计算心率、判断心电轴、循长轴钟向转位及其临床意义;⑤能识别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并归纳其心电图特点;⑥能识别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及心肌坏死的心电图,并作出定性、定位及分期诊断;⑦能正确分析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并作出初步判断;⑧能分析高钾、低钾、高钙、低钙及洋地黄类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1.2.1.1.2知识目标

①理解心电图基础及二次投影的原理,熟悉“Einthoven三角”理论;②学会心电图常规12导联的联接方式,熟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意义;③掌握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的生理意义;④掌握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值范围及形态特征;⑤熟悉心肌缺血、坏死的原因,掌握心肌梗死图形的演变;⑥了解各种心律失常的概念、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⑦了解心电图对电解质紊乱及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监测的意义。

1.2.1.1.3素质目标

培养对待患者爱心、专心、细心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积极主动的态度;团队协作和自我学习能力等。

1.2.1.2项目设计,内容重组,任务分解

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设计的项目要覆盖胜任岗位要求的所有知识点,能实现所有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每项岗位技能在项目任务中要得到反复训练,直到达到胜任岗位的要求。对心电图检查内容进行重组和项目任务设计,再将各任务细分为子任务,通过任务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心电图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阅图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最后通过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综合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岗位职业素养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1.3调查工具

采用LASSI量表作为评价工具,LASSI既可以作为诊断手段来评价学生学习策略的水平,也可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量表共77个项目分为10个分量表,10个分量表的主要内涵如下:态度(Attitude,ATT)、动机(Motivation,MOT)、时间管理(TimeManagement,TMT)、焦虑(Anxiety,ANX)、专心(Concentration,CON)、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INP)、选择要点(Se-lectingMainPoint,SMI)、学习辅助(StudyAids,STA)、自我测试(SelfTesting,SFT)、考试策略(TestStrate-gies,TST)。除“选择要点”分量表有5个项目以外,其余各分量表均由8个项目构成。每个问题从完全否定到完全肯定,反应结果采用里克特五级记分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大量专家学者的多次实践与论证,LAS-SI量表已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直接采用国际上的常模,未经修订,根据常模将被试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数。百分比等级75%以上,表示学习策略良好;50%~75%之间,表示学习策略中等;低于50%,表示学习策略较差。

1.4评价方法

1.4.1两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课程教学结束后,检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基于岗位胜任力设计考试、考核内容,按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理论考试形式,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职业素质考核贯穿在考试考核之中。两组考试及考核内容、难度、形式及覆盖面一致无差异,实行统一标准评阅,教师、学生自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成绩均参与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考核评定,各占一定比例。

1.4.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价比较

课程开课前和结束后,分别用LASSI量表,采用统一书面和口头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先后两次两组共发出调查量表408份,当场收回40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收回后交叉检查,再由负责人复核,统一将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正向问题反向计分,分别进行统计。双人录入数据,对教学前后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做出诊断性评价,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5,P=0.428);两组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3),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组。2.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价课程开课前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分、等级情况和良好学习策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课程教学结束后,两级学生学习策略各项指标比较结果如下:

2.2.1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分情况比较

对量表中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调查所得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及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性分析,并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ATT、MOT、TMT、CON、INP、SMI、SFT、TST8个分量表教改组与传统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NX和STA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等级情况分析比较

根据国际上的常模将被测学生学习策略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数。传统组学生百分比等级在75%以上为19.19%~29.29%,总体平均为23.23%;教改组学生为26.67%~35.24%,总体平均为32.00%。其中得分在75%以上分量表人数最多的是教改组中的SMI分量表(37例,35.24%),最少的是传统组中的INP分量表(19例,19.19%)。传统组学生百分比等级在50%以下为24.24%~40.40%,总体平均为34.24%;教改组学生为15.24%~36.19%,总体平均为24.00%。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传统组中的CON分量表(40例,40.40%),最少的是教改组中的ATT分量表(16例,15.24%)。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等级总体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0.557,P=0.000);两组学生10个分量表中ATT、TMT、CON、INP、SMI和STA6个分量表百分比等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余4个分量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改变情况比较

对量表中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将收回的问卷总体分析,统计选择相当一致和完全一致两项的人数(频数),分析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人数变化。结果显示,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人数总体变化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3.380,P=0.000);其中ATT、TMT、CON、INP、SMI和STA6个分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余4个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可促进临床岗位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技能,是我国医疗行业的准入制度的一种。现行的医学教育和考试原则均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仍然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有潜在的密切联系,考试成绩的优劣也能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医科院校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医学生成为医生后由于沟通技能等职业素养缺乏导致医患矛盾日益激化。教改组依据执业(助理)医师必备的岗位胜任力,参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内容及形式,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改组和传统组考试、考核及评阅标准。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5,P=0.428),而两组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3),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组,说明此项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能取得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效果,同时又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临床岗位职业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3.2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策略水平

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与学习策略的各个相关因素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习策略是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结束后学习策略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学习策略平均评分及标准差,除ANX、STA2个分量表外,其余8个分量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项教学改革对学生在追求学习成功、完成与此相关的任务的态度、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能力、促进理解和回忆的程度、识别出用以进一步学习重要信息的能力、自我检测的意识程度及方法、运用备考和应试策略的水平等方面有一定帮助;但在自我调节学习压力和对学习成绩的担心程度、创造和使用辅技术及材料来帮助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加强指导,届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通过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百分比等级水平及总体平均分析比较、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人数(频数)及总体平均分析比较,发现在ATT、TMT、CON、INP、SMI、STA6个分量表和总体平均方面,教改组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能改善和提高追求学习成功、时间管理、集定学习任务、识别学习信息要点、使用辅技术等学习策略的能力;同时对正向提高学习策略效果明显。

3.3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不足,学生数量多,分组多而教师数量不足,如分组少而每组学生数量多,教学时教师无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②教师经验不足,对教学法理解不充分,忽视课前准备,学生自学效果差。③实训设施不足,教学改革对配套设施建设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如教学场地、模拟情境和教学用具等,上网和图书馆等教学条件的限制,影响了教改的广泛应用和实施水平。④缺乏规范的教材、组织设计和实施方式,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查找资料,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等都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以上不足与文献报道的PBL教学方法实施存在的问题类似。

3.4建议

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修定教学方案,使授课科目及课程比重与临床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加强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能,强化法律意识,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纠纷防范》的学习,提高学生角色胜任的能力;加强持续性医患沟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课程的教学评价,坚持医德教育全程不断线,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等崇高的职业精神;进一步研究明确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特征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医学生未来从事执业医师应具备的职业胜任力。

上一篇:网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估价课程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