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9 09:48:01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篇1

1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从传统的单一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新模式。

1.1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学生比较活跃的特点,笔者在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工厂电力负荷的计算”一节中的二项式系数法时,在新知识引入之前首先提出问题:“多组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怎么计算?”使学生带着悬念、质疑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出答案,由“有疑”到“质题”再到“答疑”,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得到锻炼,智力也得到逐步发展。

笔者在讲解时经常组织课堂讨论。课题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允许相互交流、讨论和争辩,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讲解“短路电流的计算”一节时,提出问题:“同一电阻或电抗值在计算低压侧的短路电流和计算高压侧的短路电流时不相同,需要进行等效换算,这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开始不明白,经过讨论后理解深刻,掌握知识牢固,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思想沟通、坦抒己见,形成刻苦钻研、虚心好学的学习风气。

1.2 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室、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同章节可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一节中可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也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电气设备及导线截面的选择与校验”一节时,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基本内容,学生课后通过作业、设计消化和扩展。在讲解“过电压与防雷”一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避雷针保护的区域用flash课件,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聚精会神观看大屏幕,提高了课堂效率及学生整体素质,焕发出课堂活力。在讲解发电厂内容时,把学生领到热电厂进行现场教学,边参观边由工程师讲解,最终把热电厂精辟概括为九个字:“磨煤面、三千转、三根线”。在讲解“高低压电气设备”一节时,在校内实习基地以现场教学为主。学生在现场直观理解、消化所学内容,提出各种实际问题,老师给予解答,加深对供配电系统的认识,培养认知能力。

1.3 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工厂供电》课程中计算方法、设备选择与校验方法大同小异,基本不变,但电气设备发展迅速,教材中新型号、新技术介绍甚少。笔者适当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如国内、外发电厂的发展及趋势,长江三峡水电站的介绍等,学生对新设备、新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向老师借阅资料,或上网查阅,下载资料,共同讨论,扩展知识面。

2 健全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能力

《工厂供电》课程除理论教学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健全了《工厂供电》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三个环节。

2.1 课程实验 在理论教学中,结合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实验,利用学校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进行,通过实验巩固和丰富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方法,培养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基本实验内容:实验一:高压断路器的结构与特性实验;实验二: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实验;实验三: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实验;实验四: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实验;实验五:电力电缆绝缘电阻的测量及故障探测。

新增设计性实验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自行设计?p接线来完成。实验一:电流电压连锁速断保护与过电流保护;实验二:反时限电流保护与过电流保护。

2.2 课程设计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设计过程中始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 课程设计目的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规范和基本的设计步骤,初步学会从技术及经济角度论证供电方案的可行性,基本掌握工程文献的撰写过程,学会运用AutoCAD绘制电气工程图等。

2.2.2 课程设计内容 以6~10kV车间变配电所及以下系统的设计为重点,包括变配电所设计、高低压配电线路设计和电气照明设计三个方面,以下是学校近年使用的设计课题:

课题一:某机械厂供配电系统设计。课题二:某车间变电所设计及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课题三:某学校生活区供配电系统设计。课题四:某办公楼供配电系统设计。课题五:某宾馆供配电系统设计。

2.2.3 课程设计进行方式 给学生提供最新的设计参考资料,校内资料普遍陈旧,笔者走访一些设计单位、生产厂家,收集一些最新的设计规范、设计资料,供学生参考。引入计算机进行供电系统设计方面问题及撰写设计说明书,利用AutoCAD和Protel绘制配电系统图、平面图,摆脱大量繁琐的计算和图纸的修正。

注意指导技巧。老师指导重点放在总体方案制定、进度,说明书的撰写和图纸的绘制上,对设计错误或不规范处加以引导,使其纠正。允许用不同方案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管理,采取分组分场地进行,每组选两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为组长,负责本组考勤、设计任务分配、成果汇总等。重视设计总结工作,撰写课程设计完整报告,字数不得少于1.5万字,有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并附参考文献目录。

2.3 生产实习 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三周的生产实习,实习地点安排在开关厂、电气控制柜生产厂。学生进入工厂,跟随工人师傅上下班,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讲解。通过实习可达到以下目的:①认识各种高、低压控制电器的用途、结构、工作原理。②学习各种高、低压开关柜的一次接线方案及一次接线工艺。③学习各种高、低压开关柜的二次接线方案及二次接线工艺。

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安排3~6周的毕业实习,实习地点安排在大型生产企业的动力厂、降压站,中小型企业的变电所。学生进入工厂,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可达到以下目的:①掌握供配电系统工作原理和目前国内供配电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②针对一个具体供配电系统,掌握读图技能、参数计算、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3 结束语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篇2

根据上述要求,对笔者所在学院数控专业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进行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时,通过职业面向和工作过程来确定课程的目标体系,根据课程的目标体系,确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度。

一、明确课程的整体目标,突出课程能力目标

依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及企业用人标准,结合国家数控机床装调工(电气)职业标准和笔者所在学院实际实训条件,重新明确了课程的整体目标。

课程的能力目标:能够读懂数控机床电气装配图、电气原理图和电气接线图,能够对数控机床电气柜的配电板进行配线和装配,能够根据实际工作内容选择常用的仪器仪表,能够根据电气图要求,确认常用电气元件及导线、电缆线的规格。

课程的知识目标:具备电气基础知识,电气原理图知识,数控机床电气结构基础知识,数控机床电气装配工艺要求等。

能力目标需要通过项目或工作任务来实现,课程项目中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而课程的知识目标中具体内容的选择则应注重知识的“必需、够用”,突出只是为项目服务,为项目所用,项目(任务)完成之后要有应用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系统提升。

二、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传统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模式设计为先讲解新的概念、定义,然后进行知识应用的实例讲解或者介绍,也就是“先学后用”,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原有的课程内容、顺序进行有选择的调整,不再以传统的章节作为划分,而是通过做项目,完成任务,把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容和知识教给学生,保证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完整性。将“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这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采用了贯穿项目加一体化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根据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趣味性、可行性等原则,将数控机床电气柜配电板的配线调试贯穿整个课程,并将其分解为电气控制基本环节及基本电路的安装调试、PLC变频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数控系统硬件安装调试,下设若干个小项目。子项目采用多重循环的方式,难度由简入繁,涉及的知识逐步增加,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的内容逐渐增加。在多个项目的反复操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循环练习,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巩固。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既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还要注重对学生自学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规范安全操作,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四、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设计

1.在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时尽可能一体化

课时采用4学时连排形式,由一名教师主讲辅以一名助教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完成课程任务和学生课堂管理。课程教师必须实际完成所有要求学生完成的项目和任务,自己有了实践经验和成败体会,才会资格上讲台教学生。

2.课程的整体进度设计

本门课程的课程顺序以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综合项目下设3个子项目,子项目下又分设若干小项目。这些项目要编排合理,项目递进合适。不按教材章节设计,不以知识点设计,每个项目都有其对应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我们以有利于“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为依据,根据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要求,来设计学生学习训练的组织形式,注重体现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英语水平。以“行动引导教学法”的思路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整体进度设计如表1所示。

3.课程考核的形式

在课程考核设计方面,将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重视知识考核的考试方式转变为体现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其中,形成性考核中,学生的上课表现,回答问题,讨论,作业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数控机床电气柜配电板安装调试这一综合项目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50%,学期中每次完成的子项目依据考核成绩表进行评分,考核成绩表中除反映学生对子项目完成的质量评价外,还包含了对学生安全意识、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考核,占总成绩的15%。终结性考核为期末笔试,以考核课程中的知识内容为主,占总成绩的25%。

五、几点体会

课程的整体设计一定要围绕能力和项目开展,能力是进行项目的保障,而项目是能力的切实载体。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清楚课程的能力要求,需要与岗位、行业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紧密相连,根据这些能力要求设计出来的项目才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厂供电;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筱珍(1963-),女,江西吉安人,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李一峰(1966-),男,山西孝义人,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广东 湛江 52408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45-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融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宽口径应用型专业,在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厂供电”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从事“工厂供电”课程教学多年,一直坚持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至今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借本文把多年来的教学方法总结出来,仅供同行参考。

一、上好首次课

要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课程的目的、意义以及实用性。课程的首次课是课程的开篇课,是激发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的最佳时机。我们在首次课中不急于讲授课程的具体内容,而是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内容构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学习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紧接着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某机械厂供配电系统的初步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设计内容应按设计顺序列写详细,它们与教材目录中的顺序大致一致,例如:工厂的负荷计算;变配电所主接线方案的确定;短路计算;一次设备的选择;继电保护方案的确定及其整定计算;防雷保护及接地装置设计。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内容的解读,可进一步体会课程内容构架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关系,并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在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二、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的,其缺点是: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对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的认识。“工厂供电”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以前我们只要求学生做每章后的习题,但习题都是小题,且各章习题的练习内容之间没有关联,学生只是做些离散的习题。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内容就可进行课程设计中的相应内容的设计,学生就能及时地把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以课程设计为纲,把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同时,课程学完之时,课程设计也基本完成,不需专门一周时间做课程设计,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有些好学或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甚至提前通过自学来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达到创造性学习之目的。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工厂供电”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而且工程实践性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对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导线截面选择、继电保护原理、无功补偿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课后通过课程设计去消化和扩展。

(2)对工厂变配电所及其一次系统、高低压供电线路与敷设、防雷接地、变电所结构与布置等内容,则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重点、难点,然后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主变电房、图书馆变电房及工程训练中心(金工实习厂)变电房参观见习。

(3)对变压器、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结构、原理等内容,则主要在湛江变压器厂和湛江高压电器公司以实物教学为主,教师根据现场的电气设备,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通过参观变压器的制造生产线,学生对变压器的制造工艺、材料、内部结构、出厂试验等有较深刻的了解。

(4)通过广东华德力电气有限公司的现场教学,学生对工厂高低压开关柜的种类、柜内设备配置及其接线方式、继电保护的配置及自动装置等有比较好的认识,同时,学生可见习工厂供配电系统中的多种一次设备。

采用课堂讲授、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可使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较完整地建立起供电系统的概念;有利于充实“工厂供电”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布置文献查阅性的作业

由于学时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把课程所涵盖的内容都一一讲清,特别是新设备、新技术发展很快,涉及面也很广,很难在课堂上讲得全面,只能是简单介绍,而要求学生课后有一定的相关文献资料阅读量。为了监督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一般要求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比如:论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论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工厂高低压开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浅谈环网供电技术的发展;论非金合金变压器的发展。

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或对某一专题理解得较深,或对供配电系统的新设备、最新技术及发展前沿有较全面的了解。例如,通过做“论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小论文,学生对电力系统中性点各种运行方式的特点及其使用范围、目前10kV城市环网的中性点运行方式等就有较深的理解,其掌握的知识大大超过教材的内容;通过做“工厂高低压开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小论文,学生对工厂高低压开关目前技术及未来的技术发展就有较全面的了解。

五、抓住实验教学环节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型人才。“能安心”是指扎根基层一线、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奉献精神;“能吃苦”是指能经受艰苦环境、艰苦岗位和各种困难的磨练,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能创业”是指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的开拓创新能力。

“工厂供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有很多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必须在实验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因此“工厂供电”的教学,不仅要进行理论教学的改革,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寻求知识。

目前,我校开设的工厂供电实验有:继电器特性实验;10kV线路过电流保护综合实验;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实验。此外,还有两个拆装实验:继电器拆装,让学生拆装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等常见继电器,使学生掌握常见继电器的实际结构、工作原理;高压断路器、变压器、PT、CT、低压空开的拆装,这些电气设备中有的是从学校变电房退役下来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10kV线路过电流保护综合实验和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实验,我们只给出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提供实验设备,要求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接线及步骤,经实验指导教师审阅后,学生完成接线。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提出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解决方案,并对这些学生给予表扬。这样的实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验课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实验室在正常上班时间之内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或者自己查阅的资料作实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尽管拆装实验既累又脏,但在了解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方面,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替代,同时也是符合我校“三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

六、抓好课程设计,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正如前述,在本课程的首次课中就下达课程设计任务,设计工作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学边练。课程设计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及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而且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围绕“工厂供电”课程内容所做的综合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着重让学生掌握工业企业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基本工程设计方法,锻炼学生的工程计算和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法;培养学生遵守电气设计相应规范的意识。总之,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电气设计工程师的初步训练。

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只下达设计任务书,给出题目、原始资料、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教师的指导重点是抓总体方案制定,抓进度,抓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和图纸的绘制,对学生设计中错误或不规范处加以引导,由学生自己纠正或改进。并且鼓励学生多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规范,鼓励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为保障课程设计的顺利实施,在课程设计中安排学生到我校的主变电房、图书馆变电房及工程训练中心(金工实习厂)变电房现场参观见习,并看其设计图纸。

七、结语

“工厂供电”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而且工程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保证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理论+实践”的指导思想,在“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努力,学生的“工厂供电”课程学得扎实,基础牢靠,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了电气设计工程师的初步训练。这些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业企业供配电系统设计及维护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篇4

Abstract: The electrical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main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work process is introduced to the electrical training course, and boldly practiced in electrical courses. Through the training and test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can be verified.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式教学法;电气类实训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project teaching method;electr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05-03

0 引言

电气自动化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践教学部分非常关键。本文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针对电气课程实训教学内容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和尝试。

1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的内涵

1.1 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该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1.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在电气实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电气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控制线路设计、线路的安装调试、电路故障查找及排除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电气原理、材料处理、安装工艺以及各种控制电路的操作。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在电气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1 课程设计思路

本文以电气自动化专业《PLC应用技术》课程为例,在以项目驱动为主的实训教学中进行积极大胆的尝试。

“PLC应用技术”是一门职业性、实用性强的技术课程,它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机电设备控制技术等为基础,结合液压与气动、单片机、传感器等技术,通过基本指令、应用指令、基本单元、扩展单元及电路等可编程序控制器软、硬件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项目案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具备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的制造、维修和设计等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将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强化实践,重在应用”,针对PLC课程,结合图1所示实训理念,在同企业实际应用密切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实训内容进行设计,在典型设备控制线路、职业道德、技术文件编制、环境保护以及安全生产等为重点的基础上将实际项目作为工作开展的载体,通过任务训练方式的应用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提升。同时,积极将学生作为工作开展中心,对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的要求进行充分体现:

第一,在任务思想、项目驱动的前提下,在充分结合学生岗位职业行动能力的基础上安排专门的教师同学生一起实现对课程的开发,并在工作现场对电气控制设计、调试以及安装等过程进行再现。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实训过程的重要主体,通过对操作环境的良好模拟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就能够为具有良好职业化特征的培训进行接受,积极强调学生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以此实现学生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良好统一;

第二,在课程建设中,按照企业车间管理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理念进行建立,在对多类型教学手段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对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应用,在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进行参照的基础上安排专门教师对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以及课程质量标准进行制定,以此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

第三,以双师方式进行授课,并由专兼教师以分段的方式对课程的考核以及教学工作进行承担,定期做好总结,以此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完善。(图1)

2.2 实训教学流程

在本课程中,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安排以及组织都是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规律,在联系岗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质量中所规定的技能以及知识点为依据,在经过前期准备、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电气设备维修等过程后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以及整合。在课程中,根据难度的不同对5个不同难度的项目单元进行了设计,在入厂培训、电气线路测绘、典型设备维修调试以及线路设计等内容为主体,将该课程设计到的技能以及知识进行了涵盖,包括有生产车间管理规范、安全用电要求、复杂电气线路安装调试、企业文化、线路维修以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可以说,通过该种学、教以及做几者之间的积极融合,则能够对实践训练以及理论学习进行良好的贯穿以及融合。该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训教学流程详见图2。

2.2.1 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展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本课程中,在对内容进行选取时是根据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设计以及典型工作内容要求,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技能以及知识,通过科学分类方式的应用对不同项目中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具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在单元教学内容中,其根据不同项目内容的设置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电路以及电力拖动基础知识为例:

第一阶段,项目内容主要是按照图2所示顶岗实习流程,对学生进行模拟入厂培训。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培训主管,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以及情况的介绍,对安装用电、电力工具以及电工技能的应用进行讲解,包括有室内照明线路、导线连接工艺等等,通过同学生的沟通以及总结进行知识的获取以及提升;

第二阶段,内容为C616普车电气控制线路的装调。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师傅,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常用低压电器的讲解以及识别、车床控制线路检查方式等进行讲解,内容包括有电气元件的检测及电动机装置制作、C616控制线路装调、交叉点评以及班组总结分析等;

第三阶段,内容为CW6132车床电气控制线路的装调。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班组长,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规范分析典型环节以及调试记录编写相关内容的讲解,内容包括有控制电气线路分析、阅读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接线图等线路装调、电路故障检修以及交叉点评等等,在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以班组的形式对上述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以及总结;

第四阶段,XA6132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与调试。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车间主任,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项目流程原理、电气纸质绘图方式原理以及线路故障排除相关知识的讲解,内容包括有铣床原理图、位置图、项目进度表以及接线图的绘制,铣床安装调试、电路故障检修等等,在该内容中,同样需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知识内容学习完毕之后由班组进行总结分析,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叉点评;

第五阶段,为用户制做低压配电柜。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项目的甲方代表,主要负责对学生的项目运作流程、相关标准制作、交工文件制作以及技术协议书制定等进行讲解,包括有协议书的编写。项目进度设置、原理图绘制、位置图以及接线图的安装等,并由学生以班组的方式进行总结。在整个教学内容中,不仅学生的知识获取具有着科学的循序渐进过程,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教学也一再发生转变,在同企业实际项目密切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2.2.2 教学组织安排

同以往较为传统的案例方式教学不同,在该教学方式中,其中的不同项目单元都是具有较强真实性、且较为完整的工作任务,在对工厂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工段、班组以及车间的三级管理,以此在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学生严格执行工作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工作程序以及工作规范的能力进行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工作责任心进行培养。学生在面对任务时,首先需要完成任务的接受,在接收到任务之后,则在对任务目标、任务要求进行积极联系把握的基础上对完成本次任务的要求以及需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消化,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其次,要做好方案的制定,并做好电气图以及不同类型元件清单的绘制;再次,则需要按照任务要求对其进行安装以及调试工作,在完成调试之后,则对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验收以及评审,并对交工文件做好准备;最后,在相关文件准备完毕后,则可以将其进行上交,并联系整个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进行自我总结。上述流程可以说是项目单元教学中较为基本的工作流程,在进行技能培训以及知识的学习时,需要严格按照该系列任务进行获取以及完成,并在对任务进行实现的过程中对学习以及工作间的融合进行了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其在对该课程进行学习时,其目的不仅需要对低压电器技术进行掌握,还需要在任务操作的过程中在维护、安装、改造以及维修等工作开展中对自身掌握的电器控制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以此对学生控制系统安装、维修以及维护工作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在不断地学习以及验证过程中对该类工作的程序、要领以及方式进行掌握。在这里,我们在电气自动化岗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对一系列具有真实性、实用性特征的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即学生首先接受任务,在对任务要求以及目的进行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准备工作,完成方案的制定。之后,则完成列元件以及电气图清单的绘制,根据其中要求做好安装以及调试工作。在完成设备的调试之后,则可以对其质量以及效果进行验收以及评审,并做好交工文件的准备,最终进行该文件的交付以及总结,保证学生在面对任务时都能够严格按照该流程对任务进行完成以及实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可以说,通过该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良好的提升以及培养,对学生综合全面能力进行积极的提升以及发展。

2.3 实训考核

在该改革考核方式中,对学生的技能、知识进行了重点的考核,且非常重视学生面对任务时的能力以及素质。考核内容方面,其根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技能考核、电工技能鉴定以及理论考核这几个部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如果学生在上述内容中有一个项目没有考核通过,那么该门课程的成绩则不合格,需要进行补考。补考时,学生仅仅对考核过程中没有通过的项目进行考核即可。而当学生以上三个考核项目完全通过之后,课程则评定为合格。成绩比例方面,技能考核占课程总比重的30%,技能鉴定占课程总比重的40%,理论知识考核占课程总比重的30%。其中,在课程考核中,其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即基础理论、操作技能以及装配工艺,其中,基础理论占据课程考核项目的60%-70%,装配工艺以及操作技能占据30%-40%。操作考核中,其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即工艺功能、安全文明以及技术文件,其中,工艺功能占操作考核项目的50%-60%,安全文明占20%-30%,技术文件占20%-30%。技能鉴定方面,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鉴定,如果没有通过,将不对其该部分的成绩进行计算。

3 结论

项目教学法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人才教育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13级学生在大三学生毕业实训中进行推广,并经过严格的成绩评审,大部分学生实训成绩合格,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顺利就业,整体就业率达到了98%,较12级学生就业率整体提高了6%。

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中,企业对人才的操作技能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则需要高校能够转变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积极的培养。在上文中,我们对工作过程项目式教学法在电气类实训的思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通过对现实工厂情境的设置,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获得实践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具有着较好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威.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生产性实训课程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102-103.

[2]李艳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教学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99-101.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项目;任务;电工技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38-01

《电工技术》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楼宇等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更是电类专业的一门平台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必需的电工通用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一、传统教学存在问题

传统的《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大多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教学效果差,教学内容单一。因此必须打破学科体系,建立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式的课程。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电工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设计,既可以突出该课程的特色,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必须打破学科体系,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或者任务作载体,以做为主的符合新的高职教学理念的《电工技术》项目教学式的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技术》课程总体设计

笔者团队将《电工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具体措施是将电工技术基础、电工技术实训以及初级维修电工技术要求三大块原有相关知识打碎后按项目重组而成。课程性质为理实一体化,每一个项目设计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师在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知识传授和实际应用,让他们熟悉工作流程,为他们独立完成项目创造条件。设计的项目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情境来展开,不仅使学生掌握对应的知识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根据岗位要求选择课程内容

按照“岗位需求分析一工作任务一行动领域一学习领域”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维修电工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有简单照明电路仿真测试、车门未关闭提醒电路设计、车门未关闭提醒电路焊接、车门未关闭提醒电路测量与调试、直流电路参数分析方法、汽车照明线路的分析、电工识图、电气控制电路设计、低压电器的检测与安装、正反转控制电路调试、现场勘查与电源分析、负载性质分析、负载性质分析、常用的照明灯具的选型及检测、多层教学楼单层线路负荷计算、配电箱系统设计、整栋楼三相系统的负荷计算、配电设计与导线选型的方案、配电系统优化设计、日光灯照明线路的安装、日光灯照明系统调试、触电急救任务演练、电气火灾扑救任务演练共23个任务。再由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内容,为此设计了基于multism的汽车照明线路的检修与调试、升降电动门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教学楼配电系统的设计与照明电路的安装以及安全用电技能训练四个项目。通过项目训练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通过技能的反复训练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真实的工作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课程的考核总体方案设计

本课程强调过程性考核,每个项目完成都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汇报,具体考核方式是:

1、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20分)+项目考核成绩(40分)+终结性考核(40分)

2.平时考核成绩(20分)=平时学习态度考核(10分)+综合素质考核(10分)。

其中综合素质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两方面的考核,其中学习态度实行迟到、早退、旷课扣分标准和课堂学习积极性考核加分标准;综合素质考核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工作责任心、任务自我评价、安全意识、规范操作与精细化意识等5方面的综合评价。项目考核实行单元评价标准,单元评价包括知识点考核和技能点考核,考核成绩由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和教师三方综合评价,每次评价后的结果教师在空间大学城上公布。

五、结束语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单片机;电气信息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盛(1973-),男,湖北公安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工程师;陈星(1988-),女,湖北仙桃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助教(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18-02

单片机以其体积小、价格低、功能齐全、抗干扰性高、可靠性好、易于开发扩展等独特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及智能仪器仪表、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等各种设备仪器中。[1]“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本文在分析本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改革措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单片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四个专业开设了“单片机应用综合实验”课程,3.5学分,总计5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32学时。该门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单片机结构及单片机指令系统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单片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使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的相关实验后,在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具备独立设计、开发小型单片机应用系统及产品的能力。

课程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开设,学生先选择理论教学班(每班120人左右)学习单片机理论知识,理论部分以介绍51系列单片机为主,内容包括:单片机概论(2学时)、MCS-51单片机结构(4学时)、单片机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8学时)、MCS-51系列单片机的扩展(2学时,含最小系统与程序存储器的扩展、数据存储器的扩展、输入/输出口的扩展)、单片机机接口技术(8学时,含LED显示接口、8255可编程I/O扩展、键盘与单片机接口、ADC0809的原理与应用、DAC0832的原理与应用)。理论课结束时教师对学生该课程的评定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理论部分学完后学生进入实践教学环节(每班60人),二人一组,利用实验箱完成10个基础验证型实验,1个综合型实验,1个设计型实验,主要实验内容:实验系统的组成及软件编程、I/O口应用及扩展、定时器/计数器应用、串并转换、8155的应用、A/D与D/A转换、直流电机转速测量与控制等。实验课程结束后每人一组进行开卷考试,考试内容为实现单片机系统一个小的功能,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

2.“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存在缺陷。长期以来,把“单片机应用技术”定位为专业基础课,没有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和今后就业去向,认为该门课程主要是了解掌握汇编语言、51系列单片机基本原理及编程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后续掌握其他单片机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实际情况是除了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的学生自学其他单片机知识外,由于没有后续课程支撑,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只学了“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缺乏对单片机知识更进一步的综合训练,往往到毕业找工作时就表现出了这方面的缺陷。

(2)考核方式不合理。理论课环节采用随堂测试的模式,理论平时成绩和测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由于采用大班制教学,教师往往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真实的理论水平;实践环节部分考勤占课程总成绩的20%,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50%。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重视实践教学而轻理论教学,学生往往在理论课上不学习而来实验室恶补,且学生理论基础的缺失给实践环节带来很大困难,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缺乏评价。

(3)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目前本校每年有近千名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单片机实践教学环节,原有40套实验设备(实验箱+电脑)仅能勉强满足教学要求,无法对学生开放;由于实验箱内部硬件资源和结构固定,学生实验时只需用导线连接部分模块、输入程序即可调试观察实验结果,并不能真正理解其硬件电路原理,更谈不上硬件电路设计,限制了学生综合分析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实验教学模式落后。实验课以教师为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完成规定实验内容,实验程序大多参考实验指导书所附参考程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部分学生是慑于实验考核的严格性来完成实践环节;由于实行选课制,各专业学生混选,水平参差不齐,实验课上指导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实验原理,无法针对专业要求进行专项训练,更勿论因材施教。

二、“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验室建设情况,本校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

1.明确课程定位,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定位为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经教师讨论认为由于各专业依托行业背景不同,应区别对待:该门课程应作为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强调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增加单片机系统的实践环节教学;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其就业方向的特殊性,可以仅定位为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上,随着各种高性能、新型号单片机地推出,任课教师都有一个疑问:继续给学生讲授51单片机吗,是讲C语言还是继续讲汇编语言?经探讨认为:目前51系列单片机在高校课堂仍属主流,要把51单片机讲好讲透,确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课堂上可引入其他型号单片机及单片机最新动态,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综述性论文开拓其视野,至于是用C语言还是用汇编语言的问题,认为作为基础,学生应掌握汇编语言,更加清楚地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和其中内容变化,对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作更高要求,如对毕业设计学生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要求可用C语言或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

课程体系上,作为基础内容将原来“单片机应用综合实验”课程理论部分剥离出来成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2学分,单独考试,实践课程仍为“单片机应用综合实验”,维持32学时不变;对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开设“课程设计”(1学分,必修)、“DSP技术与应用”(2学分,选修)、“嵌入式系统”(2学分,选修)作为进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亦可选修;高阶部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原来“单片机应用综合实验”课程分成两门课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在上半学期学习,单独考试,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学生考试合格后下半学期再修“单片机应用综合实验”课程,确保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已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单片机应用综合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作业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60%)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综合实验出勤、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成功率等情况评定;作业成绩主要考量学生实验完成后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为一人一组上机开卷考试(资料仅限考生本人使用,不得使用移动存储设备),评分内容含操作、硬件连接、程序编写和实验结果。考核方式的改革基本确保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公平,杜绝了浑水摸鱼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本校新增了40套雷迈特公司的DPJ-H型单片机实验箱及配套模块,实验箱采用“仿真式”设计思想,所有实验模块及CPU资源均对使用者开放,可结合Keil C51 μVision软件和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程序调试、固化,联机或脱机验证实验结果,充分满足“验证式—模仿式—探索式—开发式”的由浅入深的各种实验要求;购置了部分51实验开发板和凌阳单片机开发板供学生选用,同时可提供分立器件和开放的创新实验室,由学生自己制作系统版,完成感兴趣的实验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单片机的兴趣,提高了其硬件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4.改革实验教学环节

(1)根据新的实验设备,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笔者设计编排了软件实验、硬件实验、系统设计三个方面共计16个实验内容,其中验证性实验10个,综合性实验4个,设计性实验2个,每个实验均附有作业题,取消了参考程序,但验证性试验仍给出了参考程序流程图。实验指导书后附上了实验模块原理图和仿真、开发工具使用说明,学生可以参考直接进行实验。

(2)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引入仿真开发工具Proteus。Proteus是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电路及单片机系统设计与仿真软件,可以实现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及微控制器系统与外设的混合电路系统的电路仿真、软件仿真、系统协同仿真和PCB设计等功能,是目前唯一能对各种处理器进行实时仿真、调试与测试的EDA工具。[2]对于各层次的实验,学生都可结合Proteus与Keil C软件进行仿真,基本了解掌握实验内容,加强了对学生系统硬件设计能力的训练。

(3)开放实验室,提高学习过程的开放性。除了验证性实验外,在完成实验作业、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时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指导教师主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建立“从顶向下”的系统学习和设计思维以及“从底向上”的系统构建方法,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4)实行分专业选课,小班制试点。学生分专业选择实验教学班,有利于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指导学生选择完成相关实验内容,针对专业应用方向加强训练;考虑到自动化专业学生相对较少(每届80人左右),对自动化专业试行小班制教学,实验时每班40人,每人一组,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5)以课外实践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对有进一步学习单片机应用技术要求的学生,采用“竞赛+项目”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由浅入深提升学生应用单片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改革与探索,逐渐健全了“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生考评机制,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学生理论水平进步明显,实验效率和效果较以前得到大幅提高。“竞赛+项目”的模式鼓励了一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自我,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带动了本校其他电气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后续将进一步扩大小班制实验教学的范围、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健.目标教学法在单片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09,(4):89-90.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篇7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project teaching method;electr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05-03

0 引言

电气自动化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践教学部分非常关键。本文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针对电气课程实训教学内容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和尝试。

1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的内涵

1.1 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该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1.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在电气实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电气专业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控制线路设计、线路的安装调试、电路故障查找及排除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电气原理、材料处理、安装工艺以及各种控制电路的操作。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在电气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1 课程设计思路

本文以电气自动化专业《PLC应用技术》课程为例,在以项目驱动为主的实训教学中进行积极大胆的尝试。

“PLC应用技术”是一门职业性、实用性强的技术课程,它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机电设备控制技术等为基础,结合液压与气动、单片机、传感器等技术,通过基本指令、应用指令、基本单元、扩展单元及电路等可编程序控制器软、硬件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项目案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具备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的制造、维修和设计等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将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强化实践,重在应用”,针对PLC课程,结合图1所示实训理念,在同企业实际应用密切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实训内容进行设计,在典型设备控制线路、职业道德、技术文件编制、环境保护以及安全生产等为重点的基础上将实际项目作为工作开展的载体,通过任务训练方式的应用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提升。同时,积极将学生作为工作开展中心,对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的要求进行充分体现:

第一,在任务思想、项目驱动的前提下,在充分结合学生岗位职业行动能力的基础上安排专门的教师同学生一起实现对课程的开发,并在工作现场对电气控制设计、调试以及安装等过程进行再现。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实训过程的重要主体,通过对操作环境的良好模拟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就能够为具有良好职业化特征的培训进行接受,积极强调学生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以此实现学生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良好统一;

第二,在课程建设中,按照企业车间管理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理念进行建立,在对多类型教学手段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对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应用,在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进行参照的基础上安排专门教师对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以及课程质量标准进行制定,以此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

第三,以双师方式进行授课,并由专兼教师以分段的方式对课程的考核以及教学工作进行承担,定期做好总结,以此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完善。(图1)

2.2 实训教学流程

在本课程中,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安排以及组织都是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规律,在联系岗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质量中所规定的技能以及知识点为依据,在经过前期准备、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电气设备维修等过程后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以及整合。在课程中,根据难度的不同对5个不同难度的项目单元进行了设计,在入厂培训、电气线路测绘、典型设备维修调试以及线路设计等内容为主体,将该课程设计到的技能以及知识进行了涵盖,包括有生产车间管理规范、安全用电要求、复杂电气线路安装调试、企业文化、线路维修以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可以说,通过该种学、教以及做几者之间的积极融合,则能够对实践训练以及理论学习进行良好的贯穿以及融合。该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训教学流程详见图2。

2.2.1 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展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本课程中,在对内容进行选取时是根据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设计以及典型工作内容要求,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技能以及知识,通过科学分类方式的应用对不同项目中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具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在单元教学内容中,其根据不同项目内容的设置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电路以及电力拖动基础知识为例:

第一阶段,项目内容主要是按照图2所示顶岗实习流程,对学生进行模拟入厂培训。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培训主管,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以及情况的介绍,对安装用电、电力工具以及电工技能的应用进行讲解,包括有室内照明线路、导线连接工艺等等,通过同学生的沟通以及总结进行知识的获取以及提升;

第二阶段,内容为C616普车电气控制线路的装调。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师傅,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常用低压电器的讲解以及识别、车床控制线路检查方式等进行讲解,内容包括有电气元件的检测及电动机装置制作、C616控制线路装调、交叉点评以及班组总结分析等;

第三阶段,内容为CW6132车床电气控制线路的装调。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班组长,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规范分析典型环节以及调试记录编写相关内容的讲解,内容包括有控制电气线路分析、阅读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接线图等线路装调、电路故障检修以及交叉点评等等,在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以班组的形式对上述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以及总结;

第四阶段,XA6132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与调试。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企业的车间主任,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项目流程原理、电气纸质绘图方式原理以及线路故障排除相关知识的讲解,内容包括有铣床原理图、位置图、项目进度表以及接线图的绘制,铣床安装调试、电路故障检修等等,在该内容中,同样需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知识内容学习完毕之后由班组进行总结分析,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叉点评;

第五阶段,为用户制做低压配电柜。此时,教师的角色即是项目的甲方代表,主要负责对学生的项目运作流程、相关标准制作、交工文件制作以及技术协议书制定等进行讲解,包括有协议书的编写。项目进度设置、原理图绘制、位置图以及接线图的安装等,并由学生以班组的方式进行总结。在整个教学内容中,不仅学生的知识获取具有着科学的循序渐进过程,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教学也一再发生转变,在同企业实际项目密切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2.2.2 教学组织安排

同以往较为传统的案例方式教学不同,在该教学方式中,其中的不同项目单元都是具有较强真实性、且较为完整的工作任务,在对工厂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工段、班组以及车间的三级管理,以此在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学生严格执行工作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工作程序以及工作规范的能力进行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工作责任心进行培养。学生在面对任务时,首先需要完成任务的接受,在接收到任务之后,则在对任务目标、任务要求进行积极联系把握的基础上对完成本次任务的要求以及需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消化,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其次,要做好方案的制定,并做好电气图以及不同类型元件清单的绘制;再次,则需要按照任务要求对其进行安装以及调试工作,在完成调试之后,则对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验收以及评审,并对交工文件做好准备;最后,在相关文件准备完毕后,则可以将其进行上交,并联系整个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进行自我总结。上述流程可以说是项目单元教学中较为基本的工作流程,在进行技能培训以及知识的学习时,需要严格按照该系列任务进行获取以及完成,并在对任务进行实现的过程中对学习以及工作间的融合进行了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其在对该课程进行学习时,其目的不仅需要对低压电器技术进行掌握,还需要在任务操作的过程中在维护、安装、改造以及维修等工作开展中对自身掌握的电器控制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以此对学生控制系统安装、维修以及维护工作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在不断地学习以及验证过程中对该类工作的程序、要领以及方式进行掌握。在这里,我们在电气自动化岗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对一系列具有真实性、实用性特征的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即学生首先接受任务,在对任务要求以及目的进行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准备工作,完成方案的制定。之后,则完成列元件以及电气图清单的绘制,根据其中要求做好安装以及调试工作。在完成设备的调试之后,则可以对其质量以及效果进行验收以及评审,并做好交工文件的准备,最终进行该文件的交付以及总结,保证学生在面对任务时都能够严格按照该流程对任务进行完成以及实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可以说,通过该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良好的提升以及培养,对学生综合全面能力进行积极的提升以及发展。

2.3 实训考核

在该改革考核方式中,对学生的技能、知识进行了重点的考核,且非常重视学生面对任务时的能力以及素质。考核内容方面,其根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技能考核、电工技能鉴定以及理论考核这几个部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如果学生在上述内容中有一个项目没有考核通过,那么该门课程的成绩则不合格,需要进行补考。补考时,学生仅仅对考核过程中没有通过的项目进行考核即可。而当学生以上三个考核项目完全通过之后,课程则评定为合格。成绩比例方面,技能考核占课程总比重的30%,技能鉴定占课程总比重的40%,理论知识考核占课程总比重的30%。其中,在课程考核中,其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即基础理论、操作技能以及装配工艺,其中,基础理论占据课程考核项目的60%-70%,装配工艺以及操作技能占据30%-40%。操作考核中,其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即工艺功能、安全文明以及技术文件,其中,工艺功能占操作考核项目的50%-60%,安全文明占20%-30%,技术文件占20%-30%。技能鉴定方面,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鉴定,如果没有通过,将不对其该部分的成绩进行计算。

3 结论

项目教学法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人才教育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13级学生在大三学生毕业实训中进行推广,并经过严格的成绩评审,大部分学生实训成绩合格,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顺利就业,整体就业率达到了98%,较12级学生就业率整体提高了6%。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形式

《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介绍电力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一次系统的电气主接线、正确选用电气设备、常用的继电保护的计算方法和防雷接地的设计计算,能够对企业供配电进行设计。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强等特点。针对课程的特点,以及我系学生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力工程》作为一门专业课,必须先修《电机学》这门课程,由于我系《电机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我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学时上都做了一些删减,从不影响本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对短路电流及其计算这一章节安排时,对不对称故障的分析计算这部分不讲,作为自学内容,对于有需求的同学在遇到问题时通过课后辅导的形式帮助解答。作为本三院校学生,主要另外我系电力方向的专业课程学习《电力工程》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门课,对两门课中交叉的内容“配电网自动化”放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课程中。由于本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晦涩难懂,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一些抽象的内容少讲,比如在讲一次设备时,只讲一次设备的特点和用途,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会用这些设备就可以了,而不要求学生了解设备的内部结构。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力系统相关知识,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对一次系统、继电保护等二次系统通过演示实验的形式,加深对相应内容的了解。改革之后相应的学时分配安排如表1所示。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

2.1启发式教学法

教与学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只有教、学互动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如在第一节课介绍课程目标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出在进行电力设计时,在给出了基本技术资料后,要设计好一个系统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根据实际电力系统的组成从发电、配电和用电三部分去考虑。

2.2案例式教学法

由于电力工程知识点比较多,为了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在整个教学环节,以一110kV降压变电所的设计为主线,在给出了基础资料后,结合理论知识,对该变电所的主变压器的选择、电气主接线、电气设备的布置、短路电流的计算、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和校验、继电保护配置与整定计算、所用电设计以及防雷和接地设计计算,通过各部分的设计,对整个课程和电力系统有一个直观地了解。

2.3参与式教学法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的资料。例如在讲电气主接线时,由于教材中只介绍了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实际电力系统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接线方式,在学生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这样让学生有一种参与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4实验教学法

由于电力工程课程比较难,学生对一些知识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室的资源,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时,学生对动作值的选取不理解,我首先讲解了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继电器的特性实验,从而了解继电器时如何工作的,什么时候继电器动作、返回。

2.5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由于电的不可操作性,为了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能有直观的认识,广泛地收集相关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给学生演示。比如在讲架空线路时,首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架空线路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然后给出实际架空线路的图片,根据图片对组成部分进行讲解,同时对常见的绝缘子、金具等的彩图给出,让学生上完课后仔细观察架空线路,去了解其结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依托教材,设计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采用flas对一些过程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

3考核形式的改革

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面宽、公式复杂等特点,学生学习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考虑,只要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了,因此对考核形式进行了考核,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为考试而学习中解放出来。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本课程的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出勤等方面考虑,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二是实践环节,在理论知识介绍完,让学生分组对小型的电力系统进行设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能对整个课程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此设计与实验操作部分作为实践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三是期末闭卷考试,在试卷内容上,弱化一些复杂的公式,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此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

4结束语

《电力工程》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要做到与时俱进,深化教学改革。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孙丽华.电力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商国才.电力系统自动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化工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