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6 22:29:34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学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40-03

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此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亮点。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 。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同样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进而自我设计与实施学习活动,从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法”的要求不谋而合,这种契合点也启发了笔者尝试运用设计教学法的步骤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旨在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设计教学法

1.设计教学法的内涵。“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他在《教学方法原理》一书中对“设计教学”的含义作了阐述。“设计教学法就是以有目的的方式对待儿童,以便激发儿童身上最好的东西,然后尽可能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由此可见,设计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目的性”,它主张让儿童自己确定学习的目的,设计实现目的的行动步骤,并自己去实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设计”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课程形态的三位一体,了解“设计教学法”的内涵,不仅是理解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的基本维度,也是有效地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

2.设计教学法的特点。设计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设计是有目的的活动。在设计活动时学生对于所要设计的内容,要有明确的目的,而每一个有目的的活动都不是出自教师的头脑,而是出自学生的兴趣。

(2)设计是有计划的活动。一个设计的活动要由学生去思考、设计所进行的步骤,时间分配等,要由学生自己去策划,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导,而且整个活动的开展都要按拟定的计划进行。

(3)设计是有评价的活动。在呈现活动结果时,学生要对实行的结果进行试验和评价。

3.设计教学法的步骤。克伯屈将设计教学法分为四个步骤,具体阐述如下:

(1)决定目的。在设计教学法中,克伯屈认为目的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设计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目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引起学生进行设计的兴趣,从而确定活动的目的。

(2)拟定计划。拟定计划是整个设计教学工作中最难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拟定计划的工作应由学生承担,教师不应该包办代替,否则就不能从中培养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

(3)实行。把计划付诸实行是设计教学过程中最丰富多彩的一步,学生总是喜欢参加实际的工作活动,因而他们会热情洋溢、兴趣盎然地去实行计划。学生在实行的过程中必须是自己进行,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将设计活动进行到底。

(4)评定结果。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中,将评定的工作分为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看整个过程是否照原计划进行了;二是预定的目的是否实现了;三是从设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四是计划和实行办法有什么缺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出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中,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

一是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二是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三是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标准都具有开放性;

四是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也不断生成;

五是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

三、设计教学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

课程属性决定教学方式,在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选择同样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设计教学法”,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这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及推动课程的综合化都极具意义。下面是笔者采用“设计教学法”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具体步骤:

1.结合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设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研究的前提,但由于长期受被动接受学习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都面临一下子提不出问题的情况。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实施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设计活动主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就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

如某小学的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去桂花村参观的过程中,当学生对眼前的桂花兴致勃勃地议论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这位教师就抓住时机,顺势引导以“桂花树的来历及经济价值”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较为出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对主题感兴趣的前提下,组成了不同的探究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积极探索实践与交流,最终学生将桂花从栽培到采摘制作罗列得清清楚楚。

因此,于教师而言,首先要激发学生发现、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把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其次,当学生发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教师必须敏锐地捕捉那些贴近他们生活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题,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根据教学目的,拟定活动计划。克伯屈认为,在设计教学法中,计划的项目包括材料问题,工作分配问题,实施的步骤和方法问题等,教师应辅导学生详细、全面地拟订计划。

当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之后,教师和学生集体设计活动的实施计划,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活动分几个步骤进行、活动人员及职责的分配、活动步骤开展的时间、活动资料的收集及汇编、活动方式及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拟定活动计划是影响后期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步骤,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从自然、社会、自我发展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但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

3.按照设计内容,落实活动计划。在“设计教学法”实施这一步骤中,克伯屈指出在实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忘记原有的目的,因此教师应随时提醒他们,还要通过暗示、建议、鼓励等方法,使他们备足材料,采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把设计活动进行到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活动计划主要包括活动的展开和总结两个步骤。具体来说,在活动展开的阶段,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具体展开活动过程、学会自我保护和注意活动的安全,争取家长和社区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在活动的总结阶段,则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筛选、整理并形成结论,开展表达交流、汇报展示活动,反思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撰写活动总结报告等。

4.采用多维评价,优化教学成果。课程评价问题一直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它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质量、推进速度、深入程度。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的最后一个步骤中指出,对于评定结果应该是教师提出评定的标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那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评价也应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和发展性的。笔者尝试采用多维评价的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与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特别要强调一点,就是尊重学生的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主性较大,灵活性较强,而且常常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对学习者充分了解的是学生自己和小组里的合作伙伴,因而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切合实际,对于改善教学效果也就更具针对性了。

总之,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要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这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尊重儿童,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在汲取“设计教学法”优点的基础上,运用其教学步骤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以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威廉.H.克伯屈著.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王建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张华.论“设计本位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1-8.

[4]吕洪燕.设计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5):61-63.

[5]张彩云.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34-35.

[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8]刘新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协同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1).

[9]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伞家学.例谈学生确定实践活动主题[J].教学与管理,2011,(6):25-27.

[11]吴建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教师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18).

[12]焦小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问题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24).

[13]李莎,李芒.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11-15.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计算机实训 实践教学 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14-02

综合实训课程是以特定应用目标为基本内容,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教师事先设置应用场景并提出具体要求,由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设计、操作等过程,自主完成的集中性训练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综合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树立严谨学风。综合实训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手段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通过实训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是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目前,很多高校在组织实训教学时,只是单纯地强调形式上的结果,而不是从过程上去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实训的目标要求,结果导致实训课程往往起不到应用的作用。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其综合实训课程应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

1 目前计算机综合实训课程教学采用的普遍做法

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一般在高年级进行,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后,开设一定的综合实训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大体做法是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在学校内部的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分组分课题由不同的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在完成训练后,写出相应的实训报告或总结,指导老师根据报告或总结评定成绩。也有少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在校外的合作企业里完成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

2 存在的缺陷

由于对综合实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1 实训课程目的不明确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实训通常是任课教师在某门课程结束前布置若干个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尽管老师对实训题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没有明确实训目的,实训题目针对性不强,学生对实训过程不很重视,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2.2 实训步骤不具体

多数教师缺乏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经验,在指导课程实训时,只事先给出了实训的题目和基本要求,不对学生讲解具体的实训步骤和方法手段,导致学生对实训题目不知所措,无法下手,造成学生对实训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3 实训过程无监督

在具体实训过程中,由于指导教师主观上的不重视,放松对实训过程的监督,对学生不严格要求,导致一些学生在实训中“走过场”,甚至干脆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随意拷贝或使用别人的成果,这样,不仅达不到实训的目标,还对学术研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4 实训结果无分析

在完成的课程实训任务后,许多教师只是单一地给出实训成绩,缺少对实训过程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点评,也不组织学生对实训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的收获不大。

3 以项目为中心的综合实训方法

事实上,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应当以平时的课程设计为基础。根据实训的主要任务选择合适的场所。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其实训内容主要有:硬件操作实训、软件应用实训、软件设计实训、文档整理实训等。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训应该是包含多种实训形式和实训内容的系统化训练过程。下面以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综合实训为例,简要介绍一种新的综合实训方法:以团队形式,围绕拟定项目,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分工分步合作,逐步测评完善,最终完成整体实训项目。

3.1 项目综合实训方法理论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综合实训过程可以分成三个基本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宏观指导,由学生自主探讨确定选题和具体开发计划、确定成员组成、并拟定评价方法。分组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激发多数学生的兴趣,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实施阶段主要是根据准备阶段的前期工作,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课题项目实施具体开发。主要包括收集整理资料、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程序调试、系统综合测试等。学生自主讨论,确定每人的具体任务,然后进行各模块的开发,最后集成模块形成项目成果。总结阶段是对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工作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对课题开发的质量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开发进程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课题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要引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思考、研究。评价结论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项目成果得到升华。

3.2 项目综合实训案例分析

以中小型企业工资管理系统为例,其项目综合训练规划大体如下。

3.2.1 实训目标

实训完毕后,学生应具备信息综合管理及应用能力,能利用所学的软件工程知识、数据库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出各种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具体实训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2.2 实训题目

中小型企业工资管理信息系统

3.2.3 实训要求

以某企业的工资管理现状为背景,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利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来统一管理中小型企业的工资,能解决企业工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实训完毕后,要认真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整个项目实训时间2周。

3.2.4 课题项目准备

(1)成员组成及分工

每5个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开发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协调本组各成员之间的工作。组长相当于软件企业里的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工作分配,并积极将研发过程碰到的问题汇报给老师,取得老师的及时指导。指导老师负责宏观指导。

(2)其他前期准备

了解多个中小型企业的工资构成及发放方式,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制度。

3.2.5 课题项目实施

(1)做需求分析,提交需求分析报告,时间2天。

(2)系统硬件、软件配置,时间1天。

(3)总体方案设计,时间2天。

(4)模块功能及界面设计,时间1天。

(5)程序编码设计,时间6天。

(6)软件集成与测试,时间1天。

(7)软件文档书写,时间1天。

(8)软件验收,时间1天。

项目小组长统筹安排本组各成员的工作,合理应用资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开发。

3.2.6 实训总结

老师对软件系统进行质量评价,对项目开发过程进行评价,项目小组进行实训总结,小组成员自我总结。

4 项目综合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4.1 综合实训难度要求适当

在项目实训准备阶段,教师要参与学生项目讨论,把握实训要求,适时引导,不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题目要既不能过大、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对于具体题目,教师尽量列出可以检索的相关资源,如网站、论文、参考书等。要鼓励学生创新,禁止直接引用他人成果,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2 项目要联系实际应用

综合实训课题选择是否合适,是关系到实训成败的关键问题。选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条件,学习情况和实训条件。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出发,从生产实际中选择课题。这种真实的课题,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成绩较好同学可以附加一定难度的特殊要求,激发他们的挑战、钻研精神。

4.3 项目要全过程跟踪

教师应当实时掌握学生的项目开发进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项目的参与程度,了解项目难度对项目进度的影响,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项目计划。另一方面也便于实时对项目组进行监督和引导,并结合过程跟踪进行必要评价。

4.4 培养学生严谨工作作风

学生是实训的主体,指导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设计多种项目解决方案,通过认真对比、分析,选择最佳实施方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设计过程中要不仅提倡独立思考的工作精神,还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结论

以项目为中心的综合实训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项目研发过程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项目训练的学生,其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这种综合实训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曲晓文,办公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2(1).

[2] 赵虹,资源整合校企共建专业综合实训室的成功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 陈福军,数据库综合实训中实施课题法教学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5(5).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23-01

一、研究的背景、价值与意义

1、研究背景

石河子是一个军垦新城,主要以各类原籍的汉民族兵团战士开垦建设,有浓烈的红色军垦文化氛围。我校是一座建校50年历史的兵团子女的老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

如何能符合本地地理、风俗、传统、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问题,配合学校整体特色和优势资源,更好地选择运用自治区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主体,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这自然成为我,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专业教师的重点研究内容。

2、研究目的和意义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设计

(1)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学年计划。

(2)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

(3)合理利用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指导的需要,研制指导性强、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资源包和教师指导手册,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或学科化的倾向。

2、研究基本内容

(1)如何能符合本地地理、风俗、传统、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问题,配合学校整体特色和优势资源,更好地选择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开展适宜的校本化实践活动。

(2)研究怎样有效实施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创新设计活动方案,在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同时,对活动记录、资料、总结,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及时整理,存档,随时为今后校本化使用调用。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初稿)》,学习有关理论文献,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研究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

围绕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创新设计活动方案,挖掘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通过主题从学生自主探究中进行设计指导,产生新的活动主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究,探索、修改、充实、完善课题实验,逐步将理性认识与方法转化为教学行为。组织开展课题交流活动,听课、评课、座谈、交流,提高实施能力。

形成了在实践中学习的指导方式。生成了比较科学的方法指导课案,如《家乡的未来――调查问卷如何设计指导》、《小学生睡眠是否充足――访问调查的资料的整理与统计指导》、《一学期课本使用情况调查――如何量化调查数据》、《环保材料大搜捕――如何整理查找的资料》

三、研究结论

学校的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应该是开放性的,能选择性、校本化地使用自治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并拓展社会背景中,才能更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研究结论

(1)学期课程安排

时间安排:主题单元:由主题实践活动(2个月)。时间较长的设计制作或者劳动技术(1个月)活动组成。课堂实践活动:体验活动、团队活动、头脑风暴等活动组成(1个月)。课堂实践活动穿插在主题活动中间开展。

(2)选用与设计依据

资源包选用与设计结合 ;围绕课程目标要求和指导纲要精神设计;汲取学生关注的热点设计;学科思维的延伸拓展设计 ;社会生活选取设计定位 。

2、分析对照几种不同版本资源包,校本化选用

(1)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

主编:郭治、郑立峰

副主编:施国富、周南、边金城

特点:案例资源以课堂实践活动为主,内容多以科学探究、科学小实验为主,1、2节课就可以完成,主要在课堂内开展。本版资源包,对于没有扎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教师,常常会被老师当做教材,上课成为学习里面知识介绍和实验步骤验证,缺少指导作用。

(2)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综合实践活动》

总主编:诸学鸿

主编:付刚

副主编:于然

特点:分为探究实践和劳动技术两部分,主题实践活动为主,新版的每学期选用一两个主题,每个主题有一个案例。这类活动多课时、课内外结合完成,主要在课堂内开展活动指导,课堂外开展活动。

(3)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

总主编:李崧

主编:张寅哲

副主编:窦智

特点:分为探究实践和劳动技术两部分,主题实践活动为主 ,每学期选用一两个主题,多课时、课内外结合完成,主要在课堂内开展活动指导,课堂外开展活动。每个主题会提供一个具体课例的操作过程,用以指导教师和学生具体实践,或者借鉴此类主题探究活动方式。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篇4

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进行绩效设计、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组织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2007年开始的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绩效管理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必须紧贴企业实际,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绩效沟通、绩效面谈、绩效总结等教学环节,都可以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进行案例教学。

(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事先编制企业绩效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典型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寒暑假或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三)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实验指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安排专门的课内实验课时,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绩效指标及权重的设置、对员工绩效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员工绩效评分的汇总等。课程实训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安排,利用企业调查资料或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考核表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等。

(四)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在学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主干课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除了绩效管理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工作分析、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

(五)毕业实习。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一般在第八学期初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毕业以后有意向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六)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论文一般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下面以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其实施要点如下:

(一)编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如编制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要求,主要内容提要,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配套教材等。

(二)制定课程设计工作计划,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组组长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编制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内容可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选题程序和题目拟定,时间和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组名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纪律和保障措施,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等。指导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较好的做法是以一个典型企业为背景,10~20个学生为一组,包括以下设计内容:确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企业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企业各岗位绩效管理表格(如绩效考核表)的编制。

(三)学生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一般做法是:先到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后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四)课程设计总结。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指导组组长应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三、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进

在构建、实施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设置1~2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或6~10课时的课程实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或购买绩效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安排6~10课时的课程实验。在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

(二)重视绩效管理课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绩效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教师进修,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咨询服务,到企业人力部门兼职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实践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勇于创新,要求学生填写实践教学日记并认真总结;其次,学校各级教学单位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如,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习的看法和建议,或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效果。也可设计一些评价指标(如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地选择、实习单位管理等指标),对综合实习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持续不断地有效运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14-02

一、引言

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软件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软件工程专业关注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与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相比,软件工程师同样需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去构筑好用的产品。他们可以不去紧追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但是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必须了解现代软件技术的最新进展,必须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他们应更多地关注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工程方法、关键技术和相关工具,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完成培养目标、培训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一个符合专业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专业规范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

1.总体要求。专业规范指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工具的使用与实验技能、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评审与测试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过程管理与控制能力等。专业规范中关于实践教学的参考指标有:实践教学的学分,在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应不低于20%;有实验的课程中,40%以上课程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向本专业学生开放的机房,学生在校期间上机时数应不低于800小时;有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实习基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不低14周,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或应用需求。

2.对各环节的具体建议。除上述总体要求外,专业规范还对课程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其他专业实践的设置提出了具体建议,形成了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指导。①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对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测试原理与方法起示范作用。实验不仅是对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实验内容、方式和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独立工作与协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学生要掌握相关课程涉及的技术与方法,要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和工具的使用。②综合性课程设计,设立综合性课程设计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若干门课程的方法和技术。这些综合性设计可以作为单独的实验课程开设,也可以作为软件工程综合实习的一部分。③毕业设计及其他专业实践:毕业设计是工程和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源于教师或软件企业的开发项目;结合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校内或校外项目开发活动;企业实习可以缩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培训时间,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实习的形式包括企业考察与调研、参与短期项目开发、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等;应该鼓励有能力和精力的学生积极参与重要的学科竞赛,例如数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很好的实践效果。

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1.设计原则。首先,应在实践教学的形式、目标、内容、学时等方面参照专业规范,达到相关的要求。第二,应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涵盖教学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文化,构建由基础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实践等环节组成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计 光电通信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N29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能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已成为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课程设计属于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1-3]。为实现“设计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同样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引导。

“信息工程(光电通信)”专业是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发展的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其相对应的教学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目前,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秋季学期,共3周时间。在过去几年,专业课程设计都采用“信息工程”大专业统一进行的模式,内容一般包括4次讲课、5个基本实验和1个完整的专题设计。其目标是通过几个基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典型的电路或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和设计实现方法;通过专题设计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EDA设计工具、新器件、新方法解决专业问题。因此,本专业过去的课程设计采用了传统的组织模式,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也没有体现“光电通信”专业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具有“光电通信”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能应用现有理论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设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毕业设计及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它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4]。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②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

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②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③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④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

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三次实践。下面分阶段总结实践情况。

1)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了9个专业课程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表中的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其中包括4个应用型和5个设计型题目,具体内容稍有难易差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基础水平,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此外,根据学生当前还缺少的专业知识,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

2)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

3)在验收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

四、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生态度认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每组都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内容,有的组还进行了扩展;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还有学生指出了当前结果的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综合评定后有60%的学生成绩为“良好”以上,也有不到10%的学生为“及格”。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五、学生的体会

学生在书面总结报告中这样写道:“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是在不断地停滞不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大脑得到充实,知识得到丰富,思维更加敏锐,总之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是比较有趣的,结合以往学到的一些知识,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课设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激发起了我学习的热情。”

“对于知识,需要经常回顾,否则再熟悉的技术也会变得非常陌生。”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也锻炼了我程序编写的能力。同时,小组的同学,相互协助,各司其职,也是我们能顺利完成这个设计题目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切身的体会可以看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比较高,在专业知识应用与设计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高的认识。

六、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大学教育期间各阶段所学知识回顾和提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的教学体系现状,我们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查阅文献、任务分工,到设计内容的实现、调试与总结答辩,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不断探讨本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模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创新设计的能力。

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参考文献]

[1]胡兵.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2): 28-30.

[2]邹道生,黄光华.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6): 89-91.

[3]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07(8): 23-25.

[4]王琦.改革课程设计 提高创新能力[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4): 217-218.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篇7

在课程实施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历体验,追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核心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追求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进一步优化教师指导,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特色。

1. 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课程理解和实施能力。

⑴继续引导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认真学习《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对学生活动过程以及教师指导任务、方式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⑵组织学校课程管理人员及全体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认真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学习各地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经验,及时把握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

⑶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2. 强化管理,努力实现课程实施的常态化。

⑴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方式。学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不断优化课程的管理、实施和研究。应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针对学生活动各环节进行指导、并承担相关组织协调考评等职能的过程指导教师、针对具体学生及具体实践活动方式的项目指导教师和在分组活动或大型集体活动中承担组织管理责任的协同指导教师,共同构成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要规定每位教师需承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任务,列入考核目标,确保课程的真正落实。

⑵认真制定并落实课程的三级计划。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落实教师和课时,认真制订好本学期实施计划。同时,要求有关教师在充分进行学生需求评估和同伴交流协商的基础上,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

⑶认真及时积累有关资料。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是计划、教师管理、课时管理、检查调研等过程管理方面的资料;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好、管好“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设计并用好方案卡、行动卡、反思卡等。

3.落实过程,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⑴每学期3-6年级、7-8年级每个学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选题、策划——活动展开——交流展示——总结评价);不能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成纯粹的课外学习活动,除单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使用的教学时间不应少于24课时,并注意确保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要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要有指导教师对每个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⑵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获取和使用信息、沟通交流、计划与监控、方法选择、资料整理与处理、分析综合、评价反思、操作与实验等方面的能力。

⑶进一步优化活动中的教师指导,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根据实践活动各阶段的任务和重点,指导学生充分经历活动过程,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水平。结合具体活动进程,适时上好选题指导课、方法指导课、过程反馈课、信息整理课、成果汇报课、总结评价课。

4.深化研究,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⑴各学段继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常态课型及教学结构”、“教师的指导规范与策略”、“方法指导的序列化、生活化”、“学生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开展积极的行动研究,组织好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⑵各教研协作片本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小学、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研讨或观摩活动。各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研讨活动,各校分管领导每学期对综合实践活动落实情况至少进行一次调研。各位指导教师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随堂听课至少一次。

⑶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研究。各中小学要确立具体的研究专题进行有效的研究,针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基本环节,总结和提炼师生活动的基本规范,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积累经验。充分利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平台,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种优质资源组织开展校

本培训和专题研究活动。加强生命教育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5.活化交流,努力促进区域课程实施的均衡化。

⑴ 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页的建设,促进互动和交流,为共享课程资源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及时提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丰富各种形式的资源,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及时交流一线教师的经验和体会、问题与困惑。

⑵ 继续加强对不同类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在对话和研讨的过程中推动课程发展。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点,总结优势与不足,加强农村学校的校际研讨和区域交流,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综合实践活动适合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实施方式和发展途径。

综合课程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成型过程 主体作用 创新思维 综合能力

服装设计的主干专业课程可分为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大模块,三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在服装成型过程中缺一不可。服装工艺设计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承担着服装成型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要求及缝制方法的教学任务。

一、服装工艺设计课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常规的服装工艺设计课程设置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一般可分为基础工艺、初级工艺、中级工艺、高级工艺四个阶段,教学内容依次为基础工艺训练、男、女式衬衣缝制工艺、男式西服缝制工艺、礼服工艺。教师多采用师带徒的方法进行课堂授课,课程只注重纯工艺基础技能的培训,教学方法千人一面,学生在课程中只是单纯地学到服装缝制技能的基本知识,未能真正理解工艺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服装工艺设计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宰者,在课堂上以单向的填鸭式,通过示范讲解向学生灌输统一规格化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方法僵化、教条、机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不能自觉、自主地研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模仿过程中,由于对工艺技术的生疏,容易遗忘工艺步骤,很难达到相应的工艺质量要求,自信心不断受到打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

2.课程内容单点设置,学生得不到综合能力的锻炼

服装工艺设计是服装成型研究的主干课程,在这个课程上,学生应综合设计、制版、面料及缝制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对服装成型进行研究,从而使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服装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却多是对一些常规服装品种的制作过程进行学习,没能和服装的造型设计、版型设计课程结合起来,陷于一种孤立的纯缝制技能的学习,呈现出单点设置的状况。学生无法把已学过的设计和制版技术与工艺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对服装款式结构之间共性、关联性和变化的规律不能深刻地理解,影响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3.教学内容封闭、陈旧,缺乏和企业、市场的结合

服装工艺设计课讲授的知识点,多为常规的服装缝制技法,任课教师因缺乏和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沟通,所传授的缝制技术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显得封闭、陈旧。学生因在校时不能及时的了解、掌握服装企业的最新工艺技术,毕业后进入企业很难胜任服装工艺设计及生产管理的工作,只能进行二次培训,无形中缩窄了学生就业岗位的覆盖面,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随着我国加入WTO ,服装企业从原有的来料加工向自我研发、自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过渡,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所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基于此,对服装工艺设计课的旧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

二、工艺设计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通过对服装工艺设计现存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旧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状况本人认为服装工艺设计课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课程模块链型设置,发挥课程的主干作用

因工艺设计课程担负着服装成型过程的检验任务,其课程安排应该和款式设计、结构设计的授课内容相互连贯,学生在学习过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之后,把在这两门课程上所作的设计作品在工艺课上进行成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设计的角度对面、辅料的运用效果进行立体观察,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对版型设计进行由平面到立体的状态转换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程内容可根据教学进度进行阶段性设计,由浅入深进行螺旋式授课,这样一来,学生在工艺课上不但可以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同时在综合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到设计、制版、工艺三大模块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三大板块的把握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2.采用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利用电化教学促进工艺课教学

工艺课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操作性课程,学生仅靠看一遍教师的操作示范,很难记住详细的操作步骤,在模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则可轻易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将服装的缝制过程录制成光盘,在分步示范讲解之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先对整个制作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学生在看教师示范讲解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如有记忆模糊的步骤也可利用录像进行重复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提前看到服装成型后的模拟效果,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服装成型技术的学习兴趣。

(2)利用群体协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讲授服装制作过程时,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开始制作之前,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自主地分析现有服装在版型、用料、制作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工序流程进行方案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发挥群体协作的能力,对不同的流程方案进行实验,启发学生用自己去发现最佳的工序编排,和正确的制作方法。教师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活动从而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不断思考并提出大量新的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的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高度发挥。

(3)融入设计意念,培养学生再创作的能力

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结合体,既要具有艺术性的形象思维,又要具有工程性的逻辑思维。工艺设计课程是一门专业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到款式设计、装饰设计、面、辅料运用、版型设计、缝制技术、熨烫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在进行常规服装缝制技术授课的同时,应把设计意念融入到工艺课教学当中,实行以工艺基础为原则,设计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方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学会利用不同的工艺技法表现服装的不同风格,将技能学习与设计教学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意就不会只停留在效果图阶段,而是以产品的实物形式来表达。学生在制作样衣的过程中要考虑的细节因素很多,例如:版型方面:服装结构线造型是否合理,衣长、袖长是否适宜,收腰量的大小能否达到造型需要,领型、袖型和服装的整体风格是否协调;再如工艺方面:线的品种、颜色、线迹的设计、缝型的设计等等细节。样衣的试验制作,一方面,可以真正地把设计连贯下去,工艺知识和技能得到非常实际、具体的应用。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设计一个产品所涉及到的材质肌理、空间构造、工艺可操作性等知识技能的整合应用能力,用工艺技术部分有效地检验设计的合理、可行性,使其作为一种创意手段为设计服务。同时,专业知识和技能因立刻学以致用,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比较深刻的感悟、体会和印象,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激发和培养出学生对服装的兴趣和感觉。利用对服装成型过程的实验进一步拓展设计能力的培养,从而具备再创作的能力。

(4)把市场信息与课堂教学进行密切结合

服装教学不能单纯地集中于个性设计或者是理想主义的想象,在工艺设计教学中更应注重与市场信息的结合。如果能够把服装市场的流行信息,结合到工艺设计教学中,将会使课程更具有实用价值和生命力,因此,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定位应设计为以成衣部分为主体,确立基于市场而又高于市场的教学目标。在每段课程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具体到以下三个方面:a. 了解当季热销成衣的设计风格和特征;b.成衣工艺设计的特点与工艺装饰手法的运用;c. 成衣面料和辅料的选材与运用。通过这样定位明确的调查之后,学生不但能够了解市场的流行动态,掌握新型工艺的应用特点,同时还能有效地把学生的设计观念建立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有利于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的实践和创新。

3.课程总结模式的创新

当工艺课程结束时,采用两展一总结的方法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成绩评定,改变以往的教师单独打分的旧模式。

两展:动态展;静态展。通过展示不但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作品的动态、静态效果,在布展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得到展示自己和展示作品两方面的能力培养。

总之,当课程结束时,安排一个集中交流学习的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每个学生讲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感想,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都会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讲授出来,讲的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整个学习过程也做了一个好的回顾和总结,听得同学可以吸收别的同学好的学习经验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教师可根据同学们的讲解进行提问和讲评,肯定优点并给出成绩,这样学生就能很直接的知道自己现存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以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十分有利。(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吴志明.服装工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浅述[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2]黄埔全.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网络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