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4 22:16:47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篇1

1月6日,在中国电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安全运行4周年。

1月18日,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我国电工领域在国家科技奖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在世界电工领域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亲手将获奖证书授予了项目第一完成人、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并亲切握手祝贺。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具有不平衡的特点,煤炭资源的2/3以上集中在晋陕蒙“金三角”内,水能的80%集中在西南地区,可集中开发的风能和太阳能则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然而70%的用电负荷却聚集于东中部16省。长期以来,为了给用电负荷大的地区提供足够的电源,通常选择在负荷中心区建设电站。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煤电运之间的矛盾,以及环境和资源的双重约束,决定了这是一条长期下去难以为继的道路。特高压技术成为破解我国能源问题的一剂良方。

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科技工作者们在研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力传输技术上孜孜以求,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我国特高压技术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近十年,特高压技术终于实现了突破并真正应用于电网实际,促进了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确立“人才强企”战略

特高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背后是强大的协同科技攻关团队,项目在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的亲自主持并大力推动下,汇聚了30多名院士,9所高等院校,500多家建设单位以及200多家设备厂家开展联合攻关。可以说,特高压技术攻关团队汇聚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因此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光荣。

一直以来,电网企业都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特高压电网的建设更是将推动中国的电网技术走到世界的最前沿。如何在国际上并无成功先例、无可借鉴的基础上实现零的突破,实现电力发展史上第一次“中国引领”?答案是人,是人才。人才是企业之本,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电网公司正是抓住了突破特高压技术的关键——人才,最终实现了特高压技术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特高压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发展,与国家总体经济水平提升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也与国家电网公司一直以来奉行的“人才强企”战略密不可分。

早在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的一届一次职代会暨2006年工作会议上,总经理刘振亚就强调指出,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人才工作思路,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在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下,通过大力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培育和造就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专业种类齐全、能够满足公司和电网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梯级科技队伍,全面提高公司系统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为推动公司“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在2008年第二季度工作会议暨科技工作会上,国家电网公司正式提出“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实施大科研、创造大成果、培育大产业、实现大推广)。在该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公司逐步构筑电网尖端科技人才大本营,加快了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

人才支撑特高压之路

2005年元旦前5天,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专门会议启动特高压工程。深入讨论之后,会议决定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特高压立项报告,成立由刘振亚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并聘请院士、专家组成顾问组,6月,国家发改委在北戴河组织专家就特高压进行专业讨论,决定特高压技术由国家组织研究;可以上马特高压示范工程,但须遵循客观规律。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技术攻坚之路由此开启。为了更好地服务特高压电网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和刘振亚总经理提出“加大发展特高压电网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求充分发挥培训教育先导作用,培养特高压电网急需人才。

2005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在公司总部召开了公司系统特高压培训工作座谈会。各网省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要围绕公司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这一工作中心,培训教育要主动作为、有所作为,变等靠为进取,变被动为主动。确立了公司特高压培训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坚强国家电网,以普及特高压电网知识为基础,以培养造就特高压电网建设运营急需人才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层组织、分工协作的原则,加强特高压电网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为公司特高压电网建设和运行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会议对国家电网公司、区域公司、省公司在特高压培训中所承担的工作做了明确分工,国家电网公司主要负责特高压培训基地建设、特高压电网培训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建设;区域公司、省公司主要负责特高压电网知识普及培训。特高压培训要按照分层次、分类别的原则进行,尽快培养一批了解掌握特高压电网技术与生产管理特点,能够有效管理特高压电网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培养一批专业理论扎实,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了解掌握世界最先进的特高压电网知识技术,能够引进、吸收、改造和技术攻关的特高压电网科技人才;培养一批掌握特高压电网施工技术,敢于吃苦,能打硬仗的特高压电网施工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熟悉特高压电网技术与设施设备,能够进行特高压电网生产运行和检修的技能人员队伍。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实施全员教育培训计划,专门通过特高压电网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即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00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实际上,仅2008年至2009年一年时间,公司就培养了特高压专项人才1080名。截止2010年,公司采取专题培训、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已培养了约3200名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和运行检修人才。

从特高压工程起步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加强特高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快了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通过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合理安排培训内容;通过全面开展专业调考,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以考促训,促进了员工业务水平快速提升,为特高压技术的研发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国家电网公司要实施的特高压工程是世界电压等级最高、最先进的输电技术,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很多都是世界级难题,急需一批高端科技人才,除了积极培养已有的技术人才外,还必须广泛引进吸纳国外高端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培育和造就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专业种类齐全、能够满足公司和电网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梯级科技队伍。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指出:创新的关键在机制,核心在人才,最终目标是多出快出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既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又了解国外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使国家电网公司在较短时间内拥有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对于我们及时掌握世界科技前沿最新动向、建设一流科研团队、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面向海内外为其直属的5家科研机构公开招聘100名高端科技人才,其中包括4名院士、42名首席专家和54名学术带头人。

按照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国家电网公司出台了《国家电网公司2011-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造灵活的用人机制,逐渐建立和完善法律、金融、特高压等专业领域的全球性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形成一支世界级水平的专家人才队伍,力争取得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世界电力科技进步,推动国家电网公司成为世界级卓越企业。

针对特高压建设项目,公司适时开展特高压建设高端人才引进专项工程,深入开展特高压挂职及后备人员的选拔,加大新员工招聘力度,为后续特高压工程建设储备人才。同时,公司完善机构和人员配置,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依托特高压工程建设搭建成才平台,实现员工与工程同成就、员工与企业共发展。2011年,公司启动特高压专项人才开发计划,依托设备、建设、运行等直属单位,培养引进特高压人才100名。

在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刘振亚指出国家电网公司的快速发展,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舞台。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将为大家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思想创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国家电网公司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攻克电网发展难题中发挥领军作用,在培育创新人才中发挥“孵化器”作用,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

自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国家电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引才工作,目前已成功引进“”专家17人。到岗专家全部工作在公司科研和产业第一线,在重点业务领域担任关键专业技术岗位的重要职务,推动一批高精尖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在特高压输变电、新能源发电、清洁能源发展、智能变电站、电力载波通信等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促进国家电网公司创新体系建设、科研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链接1:

特高压电网知识窗

特高压电网指1000kV的交流或±800kV的直流电网。输电电压一般分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国际上,高压(HV)通常指35~220kV的电压;超高压(EHV)指330kV及以上、1000kV以下的电压;特高压(UHV)指1000kV及以上的电压。高压直流(HVDC)通常指的是1600kV及以下的直流输电电压,±800 kV以上的电压称为特高压直流输电(UHVDC)。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电网来说,高压电网指的是110kV和220kV电网;超高压电网指的是330kV,500kV和750kV电网。特高压输电指的是正在开发的1000kV交流电压和±800kV直流电压输电工程和技术。特高压电网指的是以1000kV输电网为骨干网架,超高压输电网和高压输电网以及特高压直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和配电网构成的分层、分区、结构清晰的现代化大电网。

特高压输电具有容量大、距离远、能耗低、占地少、经济性好等优势。“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重要阶段,到2015年“三华”地区(华北、华东、华中)将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网”的特高压交流电网,全国还将建成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特高压总投资将高达400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

链接2:

特高压人才培训档案

特高压电网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十一五”期间5年内滚动培养2000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特高压高层次人才培训班:2009年7月,第一期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分别在武汉和北京同时开班,培训采取校企合作、集中授课方式,两个班各60人。参加培训的人员主要是公司2012年前计划竣工投产的特高压交、直流工程项目涉及的网省公司、相关直属单位、科研院所拟从事特高压专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脱产半年接受培训。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培训以武汉大学和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为主,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培训以清华大学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为主。2010年5月,第二期特高压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开班,培训对象主要是公司计划2012年前竣工投产的特高压、智能电网工程项目所涉及的网省公司、直属单位、科研院所相关技术和管理骨干。培训为期5个月,内容包括高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及特高压、智能电网最新技术,将培养变电和输电方向高端人才共130人。

链接3:

国家实施的若干高层次人才建设举措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人才工作翻开新篇章,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建设的重大举措。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并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特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由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进行日常管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内与尚在境外和即将回国定居工作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高层次人才计划,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教育部从2011年起实施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计划继续实施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项目,每年支持高校聘任150名特聘教授、50名讲座教授;特聘教授聘期为5年,聘期内享受每年20万元人民币奖金;讲座教授聘期为3年,聘期内享受每月3万元人民币奖金,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增设支撑服务专项,重点支持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建设,举办“长江学者论坛”、出版“长江学者文集”、推荐“长江学者精品课程”,发挥长江学者在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学科、实验室以及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在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创业机制,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截至2012年7月25日,“”已引进各领域高端人才2263名。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篇2

关键词:PLC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专业

作者简介:李启光(1970-),男,江苏赣榆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5-02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实际上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控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离散控制基础理论;二是实现技术,主要包括通道接口技术、现场总线、人机界面等系统实现技术。课程涉及面很广、知识集成度高,是高等学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1-3]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现状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跨学科专业课程,涵盖内容丰富,但由于各专业的要求不同,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侧重内容应有区别,这样才能达到各专业的培养目的。

目前多数高校选用课程教材内容主要是数字滤波、数字 PID、最少拍无差系统、Simth算法和达林算法、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内容,这部分是建立在一整套完整控制理论基础上的。[4]此外还包括接口技术、现场总线、人机界面等偏重于应用的内容。自动控制等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设计计算机实现控制算法、编制适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硬件及接口设计、控制软件,选用此类编排内容的教材比较适用。而机械电子专业方向,机电专业以装备及其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以了解与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装备控制中应用为其主要目的,选用此类教材不能体现专业侧重点。同时机电专业有自己的专业设置要求以及本专业特有的先修基础课程,与自控类专业有极大的不同,因此如何根据机电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及其深度,调整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及应用技术的关系,是目前机电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控制系统应用技术为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深度以应用内容的需求为标尺,使理论教学内容能够支撑且覆盖该课程涉及的主要技术,使理论教学的深度能与机电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及今后的就业需求相符合,同时还要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相适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机电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1.机电特色的控制类课程教学体系调整

面向机电专业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应从装备控制应用角度出发,密切结合装备自动化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在教学中提出将运动控制卡和工业PLC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理论与运用结合的载体。一方面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保障学生已掌握先修部分专业应用技术知识,尤其考虑到工业PLC、运动控制器是机电专业常用、最典型控制应用系统,课程内容可与此结合,将工业PLC、运动控制器的应用作为教学案例使用。先修课程包括“电工电子学”、“机械控制工程”、“单片机原理”、“数控技术”、“PLC 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程,其中鉴于“数控技术”课程目前涉及均为封闭式数控系统,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补充介绍机电控制中使用面广、开放式的运动控制器(卡)。

另一方面,课程以先修课程中所涉及的、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字处理与控制技术为主要授课内容,重点介绍数字化后信号处理、数字控制理论及其实现,并通过各个理论教学环节与先修机电控制运用技术紧密结合,实现硬件和软件结合、控制原理和典型应用控制器结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并将先修课程有关方面的知识有机集成在一个完整的机电控制系统内,使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掌握数字控制器的机电应用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强调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性较强、强调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与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应增加机电综合实践环节,并鼓励学生参加其他开放实验以及科研项目,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巩固教学效果。项目选题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密切结合装备自动化实践。

2.机电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设定

在原有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针对机电专业控制理论基础薄弱、专业需求有别的状况,对教学内容作一系列的重新规划及调整。强调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机电传动控制实际需求,优化知识结构、充实机电控制的实例,做到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对应与相互关联。

对于机械电子专业,拟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1)输入/输出通道接口技术。这部分内容在“电工电子学”和“单片机原理”课程软硬件基础知识上,以单片机、PLC、运动控制卡上典型常用的接口硬件,如A/D、D/A、通讯口、触摸屏、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等为例子介绍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技术细节问题。

通过与实际应用系统关联认知,学生对输入/输出通道接口设计及技术参数选取建立感性了解,使用中就可以通过查阅样本资料掌握其他类似通用硬件的使用。

(2)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在已讲授控制理论基础知识上,这部分主要讲解数字 PID 算法及参数整定、最少拍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等,重点是机电系统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中广泛应用的PID控制算法。充分利用PLC系统提供的PID控制指令和运动控制卡轴控开放式接口和整定功能学习了解不同算法性能参数比对。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 输电线路 路径方案 选择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而选择一个最优的线路路径对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

输电线路路径方案选择与铁路和公路相似,路径的选择不能单单只考虑长度,它不是一个单独的技术问题,而是整个线路工程设计的基础。不同的路径方案就可能决定了许多不同的技术方案,比如气象要素的组合、绝缘配置、地质、水文、杆塔型式、基础型式以及环境生态保护问题、社会问题等,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造价、安全及全寿命。一个工程的建设,不能仅考虑建设阶段工程本身的投资有多低,要全面长远的考虑,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既要做到资源节约、还要达到环境友好。

与发电厂和变电站的设计不同,输电线路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沿线的地形及线路需要跨越的障碍。此外,进行输电线路工程时树木的砍伐,房屋的拆迁及走廊的清理等费用也是与线路路径选择方案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说输电线路路径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线路整体的工程造价。

1 内部收集资料、确定大方案和明确路径选择原则

在接到工程设计任务或路径方案选择任务后,设总和电气设计人员、测量人员根据线路的起止点收集线路可能经过地区的1/5万或1/10万地形图。如果该地区有已建线路,则尽量收集该线路的相关资料以及当年设计该线路时的所收集采用的资料。设总在室内组织相关专业的主设人、专工、总工等进行大方案初步选择和确定。对线路较长的大型工程必须要有两条以上的初步路径方案。

根据已选定的初步路径方案所经地区的情况和已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路径选择的原则。通常的原则如下:在路径选择上应尽可能靠近现有的公路,平行已有的线路,以便尽可能的减少对沿线所经地区地方设施的影响,更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尽量方便生产部门日后运行维护;线路应充分考虑城区、园区规划,符合规划选择路径走向;正确处理协议制约条件,充分考虑军用、公用、民用设施及弱电线路防护距离的要求,注意远离矿区、采空区、飞机场、无线电台等,在取得协议前提下,尽量缩短路径长度;注意环境保护,避让大片的树林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尽量避开较大的沙丘、沙地;尽量避免发生成片民房拆迁,个别小规模、建设标准不高的民居或设施影响路径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再确定拆迁与否;所选择的路径需征得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同意。

2 进行现场实地踏勘并进一步收集资料和落实路径协议

在内部收集资料、室内确定方案和明确路径选择原则之后就要由设总组织电气、土建、技经、测量、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人员进入现场沿所选定的各个方案进行详细的实地踏勘,并进一步同沿线相关部门收集资料和具体落实路径协议,与路径有关的部门大概包括政府、规划、国土环保、林业、农牧业、文化、广播、公路、水利、气象、民航、军事、铁路、地矿、石油化工、民用炸药库、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有的需要了解收集资料即可,有的必须要报送书面的路径协议文件,并要取得回文。如果和其它已建、拟建、规划和在建的设施发生冲突,则要协商处理或现场调整路径,以确保所选择的路径方案在技术上可行。之后即可对原定的多个路径方案进行修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荐的意见提交最终设计评审。

3 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3.1 室内选线阶段的具体方法

对室内的路径方案进行初选时应首先利用1/5万或1/10万地形图并结合高清晰的卫星图片进行线路路径的选择和优化,卫星图片虽然不是实时的,但是反应的现场情况的还是比地形图准确得多,可以初步对明显障碍物进行躲避,同时要注意合理选择交叉跨越位置,保证“以位正线、线中有位”进而确定最优的初选方案。

3.2 根据现场踏勘修正路径方案的具体方法

在室内完成输电线路路径的初选后,即可进行现场路径方案的勘查工作。在现场各个专业就要将了解到的线路沿线的各种情况,发现的问题,进行相互沟通,电气专业应总结各专业的意见及时调整路径走向,以达到满足各专业的最优路径方案。将选择好的多个路径方案整理后,由设总主持在室内组织相关专业的主设人、专工、总工等进行评审,结合初步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出推荐的路径方案编制成报告,提交评审机构进行审查。

4 输电线路路径选择的注意事项

进行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应坚持“以线为主、线位结合”的原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1)进行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应以线路本身为主,首先选择合理的线路路径走向,不要因为个别杆塔的不合理布局而对输电线路走向进行改变;(2)当输电线路路径选择遇到特殊地质情况和微气候地形时,可以对路径进行适当的修正;(3)在对输电线路路径进行比较时,若两方案在地形及路径分布上难以取舍,则可通过比较两方案杆位的优化设计程度来综合比较其经济性,进而选择出更合理的方案。

5 结语

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是综合的技术问题,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技术方案。选择合理的路径不仅可以优化投资,而且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至关重要。输电线路路径的选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该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从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运行维护方便等通盘考虑,此外从应该从全寿命的角度去衡量路径选择的合理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殿生.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10~750kV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

[3]张洞明,王仲华,纪新元.电网设计工程师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篇4

国网能源院院长张运洲主持专题报告阶段会议,国网能源院副院长蒋莉萍主持专家讨论阶段会议。

舒印彪副总经理在讲话中,介绍了特高压工程的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在青藏联网工程、智能电网、风电及新能源开发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针对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电力发展方式、智能电网发展、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等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舒印彪副总经理指出,随着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取得全面突破,将为“十二五”电力的科学发展提供一项很好的技术,希望特高压输电技术以及锡盟电力外送工程等能够纳入国家“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中。

国网能源院副院长蒋莉萍、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开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印永华,分别作了题为《我国能源及电力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特高压输电》、《特高压电网安全性及500kV适应性研究》的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

座谈过程中,与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三份研究报告的成果和结论,同时围绕特高压规划与建设、新能源发展、能源与电力需求预测,输煤输电经济性等议题,提出了深化研究建议。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全过程技术监督;输变电设备;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K826文献标识码: A

加强对于输变电设备的全过程技术监督,对于组织结构框架的完善以及工作职责的明确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设备进行全过程的技术监督,主要就是以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为中心,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设备的隐患和缺陷的发生概率,为设备的利用率以及电网的平稳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笔者就主要针对下面的几点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加强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

在技术监督工作中,技术的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具有科学合理配置的管理机构,能够对于技术监督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对管理机构的人员进行配置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强对于组织工作的领导,对于工作的职责进行细化,对专业化的分工进行明确管理,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正常的进行开展。

二、建立健全工作流程

在进行全过程的技术监督的时候,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流程,这样才能够保证技术监督的各个环节都在工作流程管理的范围内,对于技术监督的设备状态的管理有重要的作用。想要加强对于全过程技术的监督,提高输变电设备的状态管理工作水平,可以按照下面的几点进行设计:

1、相关的领导小组需要结合各部门的要求,对于年度技术的监督工作进行策划,然后提出各专业的技术监督工作提出总体的要求,明确技术监督重点。

2、由技术监督办公室对于本年度的技术监督工作做出计划,送给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核,并下达年度计划。

3、各专业组设置年度技术监督计划,并报技术监督办公室备案。

4、进行实施的时候,各相关人员对于工作进行具体的监督执行。

5、技术监督办公室根据实际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分析。

6、对于技术监督工作定期进行监督总结。

7、有技术监督办公室对于监督报告进行审批,并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

三、加强全过程技术监督管理的手段

1、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督体系

在进行输变电设备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需要对于各方面的责任进行落实。因此在进行技术监督的全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电力设备的全过程技术监督工作不仅涉及的范围广,而且非常的复杂。因为对于输变电设备的管理中,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各种相关的人员。因此,想要做好一个全面的技术管理工作,就需要对于政府的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一个全面的协调。在进行管理工作的实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组织、有计划、有次序的进行。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还需要各级的领导以及各类的专业监督人员进行相关的配合,做到积极负责。各级的领导在进行监督网络的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保证各个管理人员能够认真的负责、各个部门进行协调一致,提高输变电设备状态的管理水平。

2、提高人员素质

在进行设备全过程监督管理离不开人员的参与,在进行人员参与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对于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来说,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以及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不仅仅需要具有认真负责以及很强的责任心和自制力,还需要非常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事管理的监督人员除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外,它的基本功底也需要非常的深厚。在进行全过程的技术监督管理的时候,对于生产和技术上的问题需要一个全面综合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时候,需要具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需要得到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如果没有专业和监督,就不能够对于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一个协调的处理。因此,加强对于监督队伍的稳定是非常的重要的。

3、完善前期技术监督工作

在对于设备进行技术监督的时候,对于设备前期技术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的重要的。前期的技术监督工作,直接的影响到新的机组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以及使用期限。多年来,对于初步的技术监督和管理工作,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工作,这样就能够更加的确保其他的机组能够按照期限进行投产。也能够保证机组在投入后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运作。在进行设备的技术监督管理的时候,加强对于前期技术监督工作的完善,对于提高输变电设备状态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4、加强对于新设备的技术监督管理

想要加强对于输变电设备状态的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对于新设备进行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对于新安装的设备来说,需要设备试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能够逐渐的稳定运动。从新设备的安装到运行的技术监督工作是非常的重要。在这样的时候,如果进行监管不利的话,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新添的机组的是用寿命和生产的安全性。在对于新设备的技术监督管理的时候,需要做到以下的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于新设备的运行加强管理。不然的话就会缩短新的机组设备的寿命。由于大机组和电网的特点是高度自动化,在对于运行管理工作的制定的时候,就一定要以这些特点作为一个依据。将各种的规章制度进行一个完善,对于设备运行的各种数据进行妥善的处理。第二,对于设备加强维修管理工作。现在对于新的技术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应用,这样就能够节省人工材料的浪费,做到开源节流,新设备的利用效率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

结语:

全过程的技术监督工作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在进行全过程的技术监督活动中,我们不仅要保证技术监督具有全面性,还要保证技术监督的严肃性。在进行监督的实施的时候,要保证监督工作具有优质高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的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够保证我国电力企业有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有根,陈炜,张晋峰.输变电设备状态管理标准化建设[J].科学之友,2012(17)

[2]武学亮,陈昊.基于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及可靠性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

[3]傅冬生,潘进,郑凤英.加强全过程技术监督 提升输变电设备状态管理水平[J].宿州学院学报,2013(08)

[4]熊蕴.浅析输变电设备状态管理的标准化建设[J].电源技术应用,2013(12)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输配电;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研究和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45

0 前言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步入到电子信息时代,不仅增加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结合发展,满足了当下人们对输电配电质量和电力输配工作的发展要求,促进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的效率。

1 输配电和用电工程自动化实际应用弊端

当下,我国的输电和配电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弊端,其一,自然弊端,其二,人力管理弊端,其三,技术弊端。对于自然弊端来说,主要是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在实际操作的运作过程中,会受到天气、气候温差和一些恶劣气候的影响,降低输电配电工作效率和质量,导致一些应用时间较长的设备和线路损坏和老化漏电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故障发生。其二,人力管理弊端。输配电工作受人力管理因素影响较大。现阶段,我国参与输配电的工作人员技术能力有限,专业知识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实力较差的工作人员难免会因为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给工作带来一定的漏洞。其次,由于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得输配电工作问题频发。其三,技术弊端。我国的输配电工程起步比西方稍晚,对输电和配电技术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具有自身的技术局限性,存在一定的技术弊端[1]。

2 我国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优势

对输配电和用电工程自动化的优势进行细致化分析,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输电配电和用电工程自动化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自动化技术和输电配电工作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输电和配电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增加了监管的范围和管理的便捷性,保证了输电配电工作的安全性,提高了输电和配电工作效率。其二,增加了输电配电的便捷性和智能性。自动化技术和输电配电工作的结合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时代性特点,具有较强的智能水平。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对电网滞后和人为操作带来的弊端进行提升完善,降低事故发生率,促进电力产业的发展。其三、简约性优势。传统的输配电方法较为繁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增加了电力运行的压力[2]。利用自动化技术改变了传统输电配电工作弊端,增加了输电配电工作的简洁性,优化了输电配电工作程序。其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在输电和配电工作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对电力运行的关注度,降低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保证了输电和配电工作的安全性与科学性。总而言之,对输电配电工作来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不仅保证了输电配电的质量,也降低了输电配电事故的发生率,保证了电力运行的安全性,促进了电力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实现了电力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

3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的发展

为了完善上述输电配电自动化发展弊端,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保障自动化技术在输电配电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完善输电配电技术等方面弊端,为我国电配电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1 增加对输电配电技术投入度

技术是输电配电自动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输电配电技术的落后是阻碍我国电力领域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当下电力事业较为突出的难题。面对这一发展形势,要想促进输电配电工作的高效运作,提高输电配电用电工程自动化水平,首先要增加对输电配电技术的投入。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增加对输电配电技术的研发力度,完善当下输电配电技术的弊端,为电力自动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

3.2 提高输配电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什么领域,什么性质的企业,工作人员是工作高效运行的保证。就当下输电配电工作效率低下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缺陷,是影响电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输电配电自动化效果,首先要增加对工作人员的关注度,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培训,建立合理化的培训周期,构建人力资源破译产业体系。对于人员的招聘环节来说,要保证聘用的工作人员具有高技术操作能力和高储备量的知识积累度,保证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来为输电配电自动化工作做保障。

4 结论

当下,我国输电配电和用电工程自动化发展,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等,同时结合输电配电系统运作和发展。不同现代化技术和输电配电工作的结合,提高了输电配电工作效率,保证了输电配电工作的质量。不仅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输电配电全过程进行监控,也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完善传统运行的弊端,保证了信息和数据的时效性,可以及时的掌握输电和配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修复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清平,朱婵.浅谈电力企业中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4):162-163.

[2]杨振宇,咸久维.自动化运行技术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8):182.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篇7

关键字:PLC;工作原理;编程控制;电气自动化

一、PLC的工作原理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本上一致的,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在系统程序的管理下,通过运行应用程序完成用户任务。但两者的的工作方式有所不同。PLC在确定了工作任务,装入了专用程序后成为一种专用机,它的系统工作任务管理以及应用程序执行都是以循环扫描方式完成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输入处理阶段,也称作输入采样。在这个阶段中,可编程控制器读入输入口得状态,PLC通常采用扫描的方式读取数据,并将它们存放在输入数据暂存区中。但在执行程序过程中,即使输入口状态有变化,输入数据暂存区中的内容也不变,直到下一个周期的输入处理阶段,才读入这种变化。第二阶段是程序执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可编程控制器根据本次读入的输入数据,依用户程序的输入顺序逐条执行用户程序,执行的结果均存在输入状态暂存区中。第三阶段是系统的输出和刷新操作。这一环节的刷新主要是执行完用户程序之后的数据刷新,中央处理器会根据输入数据的状态和存储区内数据的状态的判断来锁存电路,从而驱动其他外设设备。在这个环节的输出是PLC的最终输出,也是PLC完成任务的标志。

二、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概述

可控编程控制器是将原来的控制技术继电器和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整合为一的,现在化的控制技术。这种技术专门用于工业企业的控制管理。可以说它是当今信息与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产物。是当代工业企业发展进步的又一助动力。

1.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工作原理

我们可以从采样的输入、程序的执行和输出刷新系统三个方面,来系统全面的阐述一下PLC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方法。

采样的输入阶段。在这一过程中,PLC采用的采集数据的读取方法是扫面,并且将扫描获得的数据存放在读入/读出的成像区域内相应的储存单元中。输入采样数据后,接下来进行的是将数据传输到用户程序使其进行后续的输出和刷新程序步骤。在这一步即使我们输入了变化状态的数据,也不会使成像区域内存放的数据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若想确保改变成像区域的数据使新的数据信息读入到存储区域,采用脉冲信号方式输入的信号必须使其宽度大于一个扫描输入周期,否则数据输入就会是失败的。

执行程序阶段。在程序的执行阶段,PLC总是采用从上到下的顺序对用户程序进行执行(主要采用扫描的执行方式),在执行扫面的过程中可编程控制技术总是采用一程不变的路径和步骤进行运算。扫描的路径包括用户程序的各个触电这些触电有序的组织在一起,使得扫描执行的过程总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在依次执行完用户程序的运算后得到了运算结果,依据所得出结果的指导对逻辑线圈在存放区域的状态、读入/读出成像区域的状态来执行完成刷新步骤,进一步决定要不要执行程序的处理指令。

输出和刷新系统阶段。在这步骤要进行的刷新PLC所执行完的用户程序。在这一步骤的执行过程中,系统CPU会依据读入/读出成像的对应形式、以及第一阶段录入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完成对其他外部设备的驱动。这一步骤是PLC技术最重要和最需要完成的任务。

2.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特征

应用于工业企业的PLC技术可以说是是对传统继电器控制技术的一个极大的改进和飞跃式的发展,其具有传统技术无法比较的优势和特点,其主要优势特点包括:

(1)极高的可靠性能、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可编程控制技术具有自我检测诊断能力,能够根据外部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信息的保护和修复、错误的警报、故障的检修等确保了整个程序的可靠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强大的通用性、可变的控制程序,方便使用。可编程控制器设有功能齐全的软硬件设备和功能,能够实现各种控制功能,用户无需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系统的改装设计就能满足其需要。并且程序的设计能够进行变换、使用户使用起来十分的简洁方便。

(3)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可编程控制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不仅能够进行运算、计算、进行控制而且还能够进行智能化的自我检测自我诊断、人机交互功能。它不仅能够用于单个的机器控制、单条生产线的控制还可以进行整个生产过程甚至整个工厂的控制,可谓是应用领域和范围广泛。

(4)编程简单、理解掌握容易。现在可编写控制器主要采用的编程方法是梯形图,这种图形线路清晰明了。技术人员和工人经过简单的上岗培训就能够理解并且数量的应用这一技术,进行程序的改编或控制技术的操作。

(5)体积小、功率低、质量轻。可编程控制器有占用空间小、功率和能耗低、质量轻方便挪动、易于安装使用等优点。

三、可编程控制器(PLC)在工业企业的应用

随着可编程技术不断的发展改进,PLC技术的优点也越来越明显。PLC技术有抗干扰能力强、功能完善、操作简便、通用性强,价格不断降低和现在工业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PLC技术现在在工业企业中已被广泛采用,在工业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其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展从电力系统到水利系统再到数控系统都可以看到PLC技术的出没。它不仅可以用于现在新型设备的而且还可以在改造的旧设备中应用。

1.可编程控制器(PLC)在火电系统的使用

在火电系统中,有很多的处理工程需要可编程控制器进行编程而进行控制。比如说开关量的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等。而且开关量逻辑控制是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应用领域中最广泛、最基本的一个。我们可以用PLC控制来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实现系统开关的逻辑控制和顺序控制,进而实现安全准确的火电控制。所以,由于将PLC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可以坚强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工作人员只需面对一台专用电脑,就可以轻松准确控制机械的运作状态,而且也可以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2.PLC在传统的机床技术的使用

可编程控制器在传统机床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在机床中使用传统继电器的弊端。可编程控制器有可靠性强、能耗低、适应性强、维护方便、改造容易等优点,这些优点可以大大提高机床的生产效率,生产的机械零件更加精准。

四、总结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可编程控制器也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未来的控制领域中,可编程控制器的运算速率会更快,存储容量更大,智能化水平更高,体积规模会更小更实用。所以,PLC技术将会最为自动化控制网络或国际通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众多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华.基于80C51单片机的智能小车设计m.山西电子技术,2010。4:9--13.

[21石振东,吕科,喻清溯,等.基于红外路径识别的智能车控制系统设计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7,9,21(3):11-14.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仿真法;模拟电子技术;教学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高校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一定程度的改革,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就《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仿真法运用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仿真法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电子、电气、通信等专业的重点课程,其中包括多种形式的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振荡电路等难点内容,还涉及到二极管、三极管、电源、电容、电感等很多电子元件,过多分散的知识点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记忆压力,再加上电路原理枯燥难懂,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很被动,学生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仿真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仿真法教学法的分类

一是实验性仿真教学,理论讲解加实验课学,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后,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二是设计性仿真教学,对单元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制定一个小型的设计任务,让学生结合单元内容自主完成设计,加强对整个单元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为以后的项目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综合性仿真教学,设计整体项目,并在实际中应用,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项目创作能力与设计制作能力,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仿真法应用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案例

1、电压比较器的制作

电压比较器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常用集成电路,在实际的报警电路、自动控制电路中很常见,而且也可以用于A/D变换、过零检测等常用电路中,也是《模拟电子技术》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解一下电压比较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内容讲解。

图1 为电压比较器的电路原理图,UR为参考电压,加在运放的同相输入端,Ui加在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当UiUR时,运放输出低电平,稳压管正向导通。了解电路原理之后,对学生对电路进行高低压测试,根据电压由低到高的变化,观察二极管的亮灯数量,根据二极管的明暗变化,观察电压的变化情况。

打开仿真开关,调节电位器就可看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依次点亮。为了验证当前输入电压与阈值电压比较结果的正确性,在每一路都接上电压表,进行仿真,我们就能观测到随着输入电压的降低,指示红灯依次亮起,相当于对电压过低的警报。这个实例边讲解边搭建,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允许中间出错,允许更改电路设计,在试错、仿真、再改进、再仿真的过程中,逐渐得出最佳解决方案。对电压比较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都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模拟电子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更实际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2、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在三极管放大电路中,静态工作点是指在零信号输入状态下,电路处于直流工作状态,电流与电压的数值在BJT特性曲线上可以用一个确定的点表示,该点通常被称为静态工作点Q,如果Q点设置不合理,会导致输出放大波形将严重失真。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利用仿真软件,让难懂的电路工作原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对偏置电阻的阻值进行调整,观察在阻值变化状态下,放大器的波形输出情况,进而了解静态工作点对电路的影响。

利用仿真系统对三极管放大信号的输出波形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正常波形与失真波形的差异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两种波形状态下静态工作点的状态,然后连接实际电路,接入输入信号,根据示波器的波形变化,对电路进行调整,完成电路连接与调试。

三、结语

本文总结了《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应用的一些典型案例,在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与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综合素质与技术能力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曙光.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134-138.

上一篇:医生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内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