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2 16:18:47

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

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篇1

【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自1977年问世以来,历经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最常用、最成熟和最有前途的技术。我院每年都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进行冠心病介入手术专项进修。本文总结了在冠心病介入手术带教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手术;教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自1977年问世以来,历经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最常用、最成熟和最有前途的技术,其突出优点是低创伤、低风险、高疗效。介入治疗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疾病进行微创性治疗,它是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特制的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精密器械,对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进行疏通的治疗方法。通过介入方式,不用开刀手术,医生就可以在血管腔内根治许多过去必须外科手术或内科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严重冠心病。我院每年都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进行冠心病介入手术专项进修。现将在冠心病介入手术带教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 岗前培训

进修医生在进入科室之前由医院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以便尽快进入新的工作和学习角色,内容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医院管理系统、计算机联网、电子病历的书写及电子医嘱的下达等方面。其次是科室集中培训,科室将安排从事冠心病介入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内容除介绍科室医护人员、 科室规章制度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流程外,重点内容为PCI诊治范围、诊治规范、介入设备及材料的介绍与使用、围手术期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的内容与技巧等。

二 教学查房

教学查房是培训专项进修冠心病介入医师的重要环节。临床教学查房的形式包括:带教医师每天带领进修医师查房、教授查房及科室主任查房。临床教学查房的内容包括: 查房病例所涉及的冠心病基础知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药物治疗等)、冠心病介入的诊断思路、冠心病介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并发症的处理、术后病人病情变化的观察及相应的处理策略等。教学查房时先由经管的进修医师介绍病史及诊治经过,并由经管的进修医师提出下一步的诊疗措施,带教医师、教授或科室主任就查房病例所涉及的上述内容向进修医师提问,就所提出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讲解,就所查房病例下一步的诊疗措施提出指导意见。针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病例,可先由进修医师复述手术过程及术中情况,带教医师、教授或科室主任进行修正和补充,对病例特点、介入技巧及器械选择进行讲解和总结。多层面及多形式的临床教学查房使进修医师冠心病介入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培养进修医师在冠心病介入实践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及讲解表达技能,促使其加强业务学习,使其业务水平得以提高。

三 手术带教

冠心病介入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实施及术后处理三大环节。细致周密的术前准备是冠心病介入手术的重要一环。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讨论及术前医患沟通。术前讨论先由经管的进修医师汇报病史、冠心病介入手术的指征、风险评估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然后由科室从事冠心病介入各个层次的医师就该病例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科室主任或冠心病介入组长总结。通过术前讨论,使进修医师冠心病介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以提高。术前医患沟通应由上级医师带领经管的进修医师与患者及家属就病情、冠心病介入手术的必要性及风险等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沟通,主要由上级医师实施,经管的进修医师应学习上级医师医患交流沟通的技巧。介入手术前,上级医师与经管的进修医师一同仔细查对病人,由经管的进修医师实施消毒铺单,上级医师带领经管的进修医师或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由经管的进修医师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及导引导管的置入。在术中可就手术所涉及到的冠状动脉解剖、病变特点、操作、设备及介入材料向进修医师做适时简明扼要的讲解。介入手术结束后,由上级医师带领经管的进修医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中情况、术后注意事项等。

四 冠心病介入手术专题讲座

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篇2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全面掌握神经病学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神经解剖学、临床神经生理学、临床神经病例学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包括脑电图,在有条件的单位工作者,还包括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掌握颅内血流生理及病例生理学,神经影像学(包括头颅及脊柱X线平片、脑血管造影及CT)的基本理论,在有条件的医院工作者,还须掌握MRI有关技能;掌握神经系统症状学(包括头面痛、惊阙、瘫痪、颅内压增高、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复视、肢体痛、失语、昏迷)的理论、机电及鉴别诊断;掌握神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精神病学、小儿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老年神经病学、心脏病学及呼吸内科学、内分泌学与神经病学有关的基本知识。

(二)相关理论知识

1、掌握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眼科、耳鼻喉科及骨科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理论知识。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专业期刊;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病房及门诊)部少于40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对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癫痫、脱髓鞘疾病、变性病、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周围神经病、肌瘤、遗传代谢性神经系统疾病一级椎体外疾病)的诊断、治疗机预防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常见症状(包括:头面痛、眩晕、瘫痪、感觉障碍、惊阙、痴呆、晕阙、昏迷)有深入的认识并能作出正确地分型或病因诊断;对神经内科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承担院内会诊,能承担神经内科二线值班、门诊咨询等工作;有一定的病房、门诊医疗组织、管理的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熟练掌握神经系统各部位(包括:大脑半球、丘脑及小丘脑、脑干、脊髓、周围神经)综合症至少30个。对其它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合并症(包括:肝性脑病、门脉性脑病、肾性脑病、透析性病、瘤性神经系合并症、心肺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合并症)有深入的了解。担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诊治本专科病人至少300例,主管或负责主治的病例确诊符合率、治愈或有效率、抢救成功率等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指导下级医师、进修医师或协助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门诊病例及病房查房讨论;每年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2次;有带教2名住院医师或协助指导1名研究生的经历。

(三)科研

掌握科研选题、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课题总结,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省级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

主任医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在副主任医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对本专业某一领域有所专长。

(二)相关理论知识

在达到所规定的神经内科专业副主任医师水平的基础上,熟悉与其专业相关学科的新进展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一)医疗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在神经内科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正确、熟练地组织、指导、抢救、治疗专科危重病人,有解决疑难病及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能承担院内外疑难复杂病例会诊;对本专业临床工作具备全面的组织管理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机工作量:

担任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每年诊治神经内科病人至少150例,其中疑难危重病例不少于40%,医疗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培养本专业中、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和领导能力;每年为下级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3次;有培养主治医师或协助培养研究生至少1名的经历。

(三)科研

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篇3

治学精神:刻苦钻研、善于总结

刘玉清的为人、做事、治学,一贯以“认真”著称。无论是在校的求学阶段,还是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总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后再查阅文献以提高认识。这种学习、实践、查证、总结的循环治学方法贯穿于刘玉清的一生,形成了他独特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

读片是放射科医生的基本工作,刘玉清强调:每一次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决不能有半点粗心和怠慢。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全面诊断,还将影响对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他认为,要做出正确、全面的影像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影像学征象的分析,还要客观地探讨其内在生理、病理学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尽量作出全面的诊断分析。因此,放射科医生除了掌握放射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习、了解有关的临床及基础医学知识,必要时可直接检查病人。刘玉清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事:“放射科医生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生!”他还总是引用一位国外学者所说的话:放射科医生不仅是患者的医生,也是医生的“医生”。

刘玉清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摸索中,注重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这对丰富和发展其专业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57年至今,刘玉清、评论及学术演讲等28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7部,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获卫生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部级2项,部级5项,医科院级1项)。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以及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的学术研究个性是分不开的。

医德风范:爱岗敬业、真诚相待

刘玉清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持之以恒。他长期担任过放射科主任职务,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数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玉清认真仔细地完成读片和诊疗等基本任务,他始终保持对患者的热情与真诚,态度和蔼可亲。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诊、求教者络绎不绝,刘玉清对他们均一视同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真诚相待。当患者以各种“方式”要感谢他时,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服务。

刘玉清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指导青年医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等竭尽心力,言传身教,从实践中培养、锻炼了青年医师们的各种临床能力,也促进了学科的人才建设。他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影像学发展新趋向的把握,亲自审核研究生和青年医师们研究课题的各项进展。对于课题实践的各个步骤,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错误,他都不会放过。刘玉清同时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着青年一代,这包含着他培养青年医师的良苦用心。1986年,刘玉清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学科建树:开拓进取、不断求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玉清倡导与病理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该合作一直坚持至今。这对深化多种胸肺、食管疾患病理基础的认识和提高X线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研资料,推进了科室学术建设,填补了当时国内此项空白。

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X线-病理对照”转变为“X线-手术对照”;另一方面,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方法。这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这些以X线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为创建心血管放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做好了铺垫。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刘玉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1974年前后,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学科新概念。1977年,他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刘玉清于1985年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概念,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同时,“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并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刘玉清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这一工作对推动和提高我国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X线诊断及其各种造影检查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学。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演进成为诊治兼备的学科体系。刘玉清自90年代初即倡导、推动这一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刘玉清当时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他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这将更有利于其发展。他还提倡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即“各种技术综合分析,优选应用”。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轴”(超声、CT、磁共振)和“两翼”(X线平片及相应造影和核医学)的主要诊断进程,并应以患者诊治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应综合分析研究多种影像技术(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优势及不足),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大型诊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由刘玉清负责医学影像组,他将他的这一思路落实其中,促进了影像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

本世纪初,刘玉清组织放射学(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探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并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受到行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刘玉清提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诊治兼备,由影像诊断(含CT和MRI)、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核素治疗)等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又应划分为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亚专业,各有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学科如大内科及其呼吸、心脏、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必须进行诊、治兼顾的全面培训,高年医师则应有所侧重、各有专长。他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大影像”概念的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科,进而探讨向“宏观(即生态环境、心理等)和“微观”(即分子、基因水平等)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绸缪为国:学科统筹、协调发展

1981年至1983年,刘玉清历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长、所长;1987年至1992年,任该院、所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至1993年,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院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耕不辍,多年来对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我国的医学影像学学科结构建设呕心沥血。

关于如何组建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刘玉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性学术活动;二是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在看到我国临床应用研究与国外相比并无明显差距,但是医学基础和实验研究领域却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后,刘玉清大力呼吁各个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创建、开展基础和实验研究基地,积极推进相应研究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刘玉清极力提倡:向广大城乡基层居民提供有效且优质的影像学服务。尽管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检查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乡镇单位已基本普及,因此,若能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定出适当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高昂的、重复的检查,必将提高诊断效果和效率,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乡镇居民。

国际交流:互动双赢、学术“外交”

1978年至1984年,刘玉清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198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1970年,担任阿尔巴尼亚国立第二医院放射学中心顾问。多年来,他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使我国放射学跻身于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国际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自1978以来,刘玉清先后40余次出访美、日、澳、德、法、印、新、韩、马等国,进行考察、学术交流、参加会议和讲学,增进了与国外同行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1984年,他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学术报告;1978年至1984年,先后四次参加WHO举办的放射-影像学研讨会,并于1988年任该大会副主席;1990年4月和9月,他分别在日本全国放射学会和磁共振医学大会上做特别演讲,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本人也获得荣誉称号和证书,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些殊荣的中国放射-影像专家。自1984年以来,刘玉清出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和放射学会主任委员。期间,他积极开展学术“外交”,促使我国放射学加入亚太放射学会和国际放射学会,从此走出国门、融入国际。1993年9月,我国大陆放射学专家组首次访台,刘玉清担任组长,为拓展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篇4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回资料进行筛选及统计分析。对医疗机构及康复医学科设置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对有序分类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无序分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级医院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执业资质结构等。

2结果

2.1新疆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220家机构均完成了《新疆康复医疗资源调查表》,其中216家为医疗机构,4家为医学高等院校。调查显示216家医疗机构中:①经营性质:非盈利性公立医疗机构215家,非盈利性民营医疗机构1家;②隶属关系:卫生系统201家、兵团系统10家、部队系统3家、民政系统2家;③医院类别:综合医院149家,中医医院61家(中医院23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民族医院37家),专科医院6家;④医院分级:三级医院34家(综合医院26家、中医医院5家、专科医院3家),二级医院182家(综合医院123家、中医医院56家、专科医院3家)(注:182家二级医院中,其中有4家为未定级医疗机构,按现行政策归入到二级医院)。调查结果显示220家机构中含有康复医学内涵的机构有68家,其中64家为医疗机构,4家为设有康复相关专业的医学高等院校。调查显示64家医疗机构中:①经营性质:非盈利性公立医疗机构63家、非盈利性民营医疗机构1家;②隶属关系:卫生系统49家、兵团系统10家、部队系统3家、民政系统2家;③医院类别:综合医院54家,中医医院7家(中医院5家、民族医院2家),专科医院3家;④医院分级:三级医院21家(综合医院19家、中医院2家),二级医院43家(综合医院35家、中医医院5家、专科医院3家);⑤4家医学高等院校中:3所为三年制大专康复专业,其中1所目前已取消;1所为四年制本科中医康复专业。调研中64家医疗机构科室注册名称分析:①单独以“康复医学科”注册35家,占总数54.69%(35/64)。其中三级医院16家,二级医院19家(包括专科医院2家);②以其他名称注册29家,占总数45.31%(29/64)。其中:中医康复科7家,康复理疗科6家,理疗科3家(内设运动、作业疗法室),儿科康复室3家(其中2个为挂靠儿科),疼痛康复科2家,针推/针灸康复科2家,中医康复理疗科1家,中医理疗科1家,针灸理疗科2家,精神康复治疗中心1家,挂靠神经科1家(康复治疗室)。

2.2新疆医疗机构康复病区床位设置及康复专业人员情况

216家医疗机构中:编制床位共77089张,其中三级医院30830张、二级医院44532张、专科医院1727张。设有康复内涵的64家医疗机构中:编制床位数共40370张,其中46家医疗机构设置康复编制床位共计1287张,其中三级医院19家,康复床位数700张,占三级医院编制床位数的2.97%;二级医院25家,康复床位数477张,占二级医院编制床位数的2.98%;专科医院2家,康复床位数110张,占专科医院编制床位数的13.46%。见表1。64家医疗机构中:共计康复医师436人,其中三级医院214人,占49.08%;二级医院198人,占45.41%,专科医院24人,占5.51%。康复治疗师352人,其中三级医院188人,占53.41%;二级医院147人,占41.76%,专科医院17人,占4.83%。康复护士412人,其中三级医院208人,占50.49%,二级医院184人,占44.66%,专科医院20人,占4.85%。床位/医师/治疗师/护士比:三级医院1∶0.31∶0.27∶0.30;二级医院1∶0.42∶0.31∶0.39。见表2。

2.3新疆康复医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64家医疗机构中康复医师共436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医师在职称结构中无明显差异(Z=-0.294,P>0.05)。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医师在学历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6.545,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医师在执业资质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χ2=37.962,P<0.01)。见表3。

2.4新疆康复治疗师基本情况

64家医疗机构中康复治疗师共352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在职称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2.654,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在学历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3.621,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在执业资质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χ2=8.380,P<0.01)。见表4。

2.5新疆康复护士基本情况

64家医疗机构中康复护士共412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护士在职称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2.003,P<0.05)。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护士在学历结构中差异存在显著性(Z=-5.953,P<0.01)。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康复护士在执业资质结构中显著性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0.535,P<0.01)。

3讨论

3.1康复医疗现状不能满足刚性需求

3.1.1新疆康复医疗机构基本情况:2011年4月卫生部制出台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医政发〔2011〕31号),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科室名称统一为康复医学科”[3]。本次对新疆地、州、县各级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调查结果显示:有康复内涵的医疗机构64家中独立以“康复医学科”注册的医疗机构只有35家,占54.69%,其中符合卫生部规范的仅有23家。余各医疗机构的科室名称多不统一,以“中医康复科”、“康复理疗科”居多,也有些其实就是中医针灸推拿科。在以“康复医学科”注册的35家医疗机构中首府乌鲁木齐就占14家(三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2家,专科医院2家),占40%。新疆优势康复资源集中在首府,与区域经济、卫生情况相匹配。2011年5月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卫医政发〔2011〕31号)(下简称标准)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独立设置病区,应为医院总床位数的2%—5%,但不得少于10张床”[3]。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在46家独立设置康复医学科病区的医院中,康复编制床位占总床位的比例合适(3.19%),但相对于新疆二级以上的医院的77089万张床位,它的比例就跌至1.7%,实际数字还远低于此。

3.1.2新疆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基本情况:部颁标准要求康复科“每床至少配备0.25名医师、0.5名康复治疗师”。本研究调查显示三级医院的康复专业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执业资质结构均明显优于二级医院。但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康复医师职称整体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考虑与新疆整体康复医疗起步较晚有关。三级医院康复医师晋升较为规范,而二级医院康复医师多由中医医师转岗而来,既往已获得相关职称,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康复人才储备情况。调查显示从事康复医学的医师持有康复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只占13.07%,其余主要以中医、内科等执业医师资格证为主,也从另一层面上反映了疆内康复医学的发展历史较短,康复人才的专业性不强。新疆目前的床位/治疗师比明显不能满足要求。具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有199人,多为中医资质,1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康复治疗师走技师职称的仅3人。康复治疗师群体从人员数量到质量都很薄弱。康复护理是患者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正确而有效的康复护理对早期介入,改善病情,减少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尤为重要。康复护士中同样存在数量及质量的问题。多数护士工作仅限于基础护理,接受过康复专业护理培训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何提高护士在基础护理基础上的康复专业护理内涵是一个切入点。参照欧美标准,康复医师/治疗师比例为1/5—1/10,康复护士/治疗师比例为3/5,治疗师占人口比例为5/1万人口[3]。考虑到我国2万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求,有研究表明[4],我国目前亟需康复技术人员约30余万人,其中PT18万人,OT9万人,ST115万人,PO315万人。但目前全国从事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还不到2万人[5]。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新疆常住人口为2181万,本研究调查显示新疆康复医师共436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9.99/100万;康复治疗师共352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14/100万;康复护士共412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8.89/100万;因本调查未涉及全疆内社区医院数量,故无法按照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测算新疆康复人才的缺口,但结合以上数据可初步预测新疆康复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不仅与欧美存在差距,与国内发达城市,譬如上海,也存在差距[3]。

3.1.3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不高:新疆的康复机构和人员远达不到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具体要求。调查显示能够全面发展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及吞咽治疗、认知治疗、传统中医治疗的医疗机构少之又少。康复专业和临床医务人员不具备早期康复的意识,康复医师多由其他临床科室转岗而来,缺乏系统训练。或很多医院康复的实质是理疗、中医按摩等,或康复基础设备简陋,不具备康复医疗的基础条件及服务能力,诊治的多为颈肩腰退行性病变或后遗症者,致使许多患者恢复期转入后功能状态不再进步,甚至退步。同时医疗机构临床能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医院康复医学科不能有效处理早期重症患者,患者滞留在临床科室,无法和康复医学科进行有效对接,早期介入受到制约;或者二级医院不能有效处理患者伴随的临床问题,包括癫痫、感染、心血管问题等。

3.1.4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优势资源集中于首府,各地州的康复医疗资源较为薄弱且康复质量不高,服务能力差,甚至大部分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为零基础,致使患者大量滞留于有能力的三级医院找不到出口;不同层级的康复医疗机构在自身提供服务有限的情况下,层级之间缺乏患者流动、上下转诊的机制与渠道。医疗资源的集中必然引起患者的集中,这种双重集中的现象增加了患者就医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及医院的管理成本。由此导致建立和完善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困难。

3.2部门协调任务较重

2010年元月五部委已联合出台将9项基本康复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但在新疆虽经多方努力,政策至今仍未落实。乌鲁木齐市医保出文要求患者的康复医疗限定在医疗费用的15%以内。显然没有考虑到残障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以及社会发展对现代医学治病-保命-提高生存质量医疗服务模式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技术进步及重大灾害发生,国家对康复医疗的重视日益提高,康复医疗技术迅速发展,但现有康复医疗收费项目却停留在十年前,不能与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相匹配及满足患者需求。这些都成为严重制约康复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总之、康复医疗涉及卫生、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残联及教育等部门,协调任务较重。

3.3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康复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论是在机构建设上还是在医学技术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但目前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为此,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2012年卫生部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初步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经两年的试点,新疆同全国一样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康复医疗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知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初步构建了局域性层级流动模式。康复医疗和临床的有效衔接初步得以展开。康复内涵和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康复机构增多、人员增长,经不完全统计,康复医疗体系试点前后,新疆康复医疗机构增长18.5%;人员增长17.8%。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各级各类的康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更多的病残、残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是我们在研究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6]。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康复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科室建制、设施配置、人员配备、机制建设、专业人员培训、技术规范与普及等方面均亟需规范与提高,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患者在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不畅通等[7]。这些问题不仅在新疆而且在全国都广泛存在,且存在着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康复医学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新疆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3.1加强对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建设管理:整合康复医疗资源,全面落实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统一标准,提升医院管理执行力,加强对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乡基层医疗机构层次明确的体系。医疗机构依据不同的社会责任充当不同的角色: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为急性期及疑难重症患者提供早期康复医疗服务,实施与相关临床科室的无缝对接;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其他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疾病恢复期患者及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康复服务,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与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相结合[7]。依托区域性质量控制中心加强监督力度,针对相关医疗机构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强、管理效能低下、康复医学内涵缺乏、康复服务能力不足等现状进行持续性监管及促进整改;规范康复医疗服务,加强对二级以上康复医学的规划和管理,逐步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实现康复医学的前移及各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新疆首府与各地州县级之间交通不便,如何实现康复医疗各层级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体系试点以来,通过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的形式,同时结合《综合医院等级评审》,依据标准,通过对疆内部分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学科定位、业务布局、工作流程、诊疗规范等进行严格评审,规范了医务人员的执业范围及行为,提高了服务能力,促使了康复医学科建设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3.3.2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进行康复专业规范化岗位培训:应找到切入点,从“数量、质量、业务能力”等方面着手加强人才的培养,向康复医学的整体发展不断注入源动力。①应从国家宏观层面及兼顾区域性情况,制订培训计划,进行重点培训及针对性培训。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资格的认证。②三个层级的医疗机构对各自的培养人才目标明确,三级负责二级、二级负责社区/乡镇,形成链式结构,定期对所负责的医疗机构康复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③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平台,特别是针对偏远地区,加强远程会诊及在线培训指导等,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注重高层次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高层次康复人才队伍是康复医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充分利用卫计委多点执业的政策,开放医疗市场,引进人才,启动竞争机制,使人员流动起来。倾斜政策,鼓励在岗人员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一步深造,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掌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前沿,提高创新能力。加强进修、培训,促进学历、职称提升。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相结合:住院医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处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阶段。康复专科医师的培训除掌握一般住院医师的技能外,更应注重康复专业相关能力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美国的康复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电诊断技术(肌电图)、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注射方法(如关节腔内注射、神经阻滞注射)、超声对骨骼肌肉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引导下的注射技术、肉毒毒素注射、巴氯芬泵的管理和硬膜外注射技术等[8]。国内目前也已着手启动康复专科医师培训。大力推动康复治疗师上岗培训:康复治疗师是康复医疗得以实施的关键人物,提高康复治疗师人员的数量、专业技能及服务质量是我国目前的紧迫任务。我国较欧美国家存在差距,许多医疗机构的康复治疗师未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卫生部已在2012年底启动了全国康复治疗师培训计划,通过制度和行政干预,提高及规范康复治疗师的理论及技术水平,进行治疗师认证已势在必行。随着康复医疗的进步和亚专业的分化,细化到PT师、OT师、ST师等的培训和培养将是21世纪康复专业技术进步的保障。发展康复医学教育:康复人才是康复发展的根本保障。新疆调研的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康复医疗起步晚,康复师资严重不足,教学力量薄弱、水平低下,项目不全,远不能满足局域康复医疗需求,这种情况在所有欠发达地区非常普遍。建议对外加强全国康复教育研讨及对口扶持,邀请高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对内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及联合,改善康复教育局面,为康复医学发展储备生力军。

3.3.3开展康复医学科教研:科研是驱动学术发展的杠杆,结合国内外康复发展动态,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实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高科技康复治疗的开发对推动我国康复医疗向更一个台阶迈进有着实际的意义。

3.3.4继续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从一个层面探索了患者分层级分阶段医疗的转诊模式,促使患者在层级中流动起来,以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没有患者的现状;从而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早期从源头上防治功能障碍,为医疗体系改革提供新思路。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康复医疗体系建设目前还是只是一个宏观的政策型框架,各层级医疗机构间患者转诊尚需探索配套的经济支持政策确保其可持续性。另外,如何提高公众对康复医疗重要性的认知;如何解决医疗机构对康复的定位及认知;如何完成对康复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康复资源不均,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同步推进;如何有效进行机构间转诊的管理及随访信息统计等都需深入解决。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支持、需增大财政投入。

3.3.5加强宣传力度:因历史原因,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康复医学的认识模糊,对康复医学的概念、内涵、服务对象与范围、康复的目标等不甚清楚,对早期康复介入重要性认识不足,患者对康复医疗的知晓率低。因此,借助多方合力普及康复医学知识、加强宣传尤其重要。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规范、指南及政策在医疗机构的解读、宣传与强化;加强与残联、民政部门的协作,利用大型公益活动,提高对康复医学的知晓程度;结合本地情况,通过宣传片、宣传册、影视媒体、报纸、义诊、下乡医疗指导等多种方式普及提高疆内全民的康复意识。

3.3.6争取配套政策的支持:促使康复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与社会层面的认识相一致,作为制定政策保障患者医疗权益的社保部门缺乏对康复医疗的认识,对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接受康复医疗产生影响,致使很多重症患者滞留在重症监护室,靠众多药物累加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就医时间,而且增加了医疗费用及致残率。康复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长期的康复治疗费用就显得较为昂贵,致使大多数患者不能进行及时、连续、有效的康复治疗,从而影响康复的最终结局。另外,由于康复医疗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急性期、恢复期甚至后遗症期的患者均集中于三级综合医院,形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保险支付系统多次支付患者未实现任何功能改善的住院治疗费用,却不愿通过为患者报销辅助器具,使其功能得到大幅度改善[8]。相关人员曾建议将康复治疗尽快纳入单病种管理,但由于康复医疗的对象是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多脏器病变累加,因此,单病种管理在康复医学实施起来并不顺利。虽然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但是,正视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患者的功能改善,争取通过科学的医疗保险支付系统,对患者的就医选择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应该需要政府层面协调,以及卫生、残联、民政、社保部门在政策层面一致性及有效沟通。促使新的康复医疗收费标准出台。康复医疗中康复医师运用依据神经、骨关节解剖、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及神经发育技术为患者进行医疗功能评估,根据功能不良及障碍程度,将康复治疗分解给每个治疗师,由治疗师“一对一”地为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师劳动强度大,但康复治疗收费项目不全,收费低,致使劳动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影响了康复治疗师群体的积极性。总之,康复医疗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在康复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防、治、康全面发展”的国策指引下,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康复事业会走上更科学、更有循证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篇5

  耳鼻喉科医生工作总结

  本人于20xx年毕业于xxx专业,后分配到xxx医院,轮转半年后定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至今。经历了见习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x年余。现将本人业务自传介绍如下:

  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勇挑重担,服从组织分配,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耳鼻喉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以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为基础,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及理论水平,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有关耳鼻喉科理论基础,同时记录读书笔记。抓住机会尽量参加市内外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听取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多次去兄弟单位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先后参加xx医院的免疫学习班、于xxx医院风湿科、免疫实验室、xxx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等学习,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如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检查(PSG)及综合治疗;频谱语音分析系统(USSA)对正常及异常嗓音的分析;OSAS患者手术前后其嗓音学分析的对比研究等。能熟练诊断处理本科急诊、疑难杂症等及其并发症,熟练本科各类中小手术及一般大型手术操作。如全喉切除、Ⅰ期发音重建术;Ⅱ期发音重建术;垂直半喉切除、颈部皮瓣Ⅰ期喉成型术;中耳乳突根治及鼓室成型术;Foley氏管水囊应用于颧-上颌骨骨折的治疗;鼻窦内窥镜开展鼻腔、鼻窦的微创手术;甲状腺肿瘤切除术,颌下腺切除术及腮腺肿瘤切除术;呼吸水面暂停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等。

  工作中能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为病人提供最温馨的“人性化服务”,并能换位思考,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对患者极端负责任,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最大程度给于患者精心治疗,自工作以来,工作能力得到了上级及同事的肯定,同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

  注重临床科研工作,积极科内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关成绩,目前仍有相关课题工作。并能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总结临床资料,先后在刊物数篇。

  工作以来,认真顺利完成xxx大学、xx医学院、xx医学院等实习生及外院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并能以身作则,积极指导下一级医师、科内新人完成学习诊治工作,并负责教学三基培训,讲课.等,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基本理论知识。

  耳鼻喉科医生工作总结

  毕业实习,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我们医学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习,把以前所学理论在现实中实践,能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大x啦,我暂别美丽的校园,来到xx市中医医院,开始了忙碌又充实的实习生活。

  我的第一个实习科室是耳鼻喉科,去报道的第一天,看着络绎不绝的患者,我都有点傻眼了。上学的时候听说过医院工作繁忙,却真的没想到,会忙碌到走路恨不得用跑的、每天说话说得口干舌燥却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即便如此,老师还是在工作间隙对我认真带教。xx老师专注而又耐心地为患者换药、做检查时,就把我带在身边,让我认真学习记录每个操作步骤。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吃完午饭后,x老师带我参观了科室各个治疗室,为我详细讲解每个治疗室的用途,以及常见器械的使用方法、操作注意。

  实习第二天,带教老师xxx正式授课了,她先带我复习了课本上耳鼻喉科的相关知识点,又详细讲解了人体耳鼻喉的正常解剖结构,带着我熟悉耳鼻喉科医师每天的工作事项。

  我也逐渐地进入状态,由操作最简单的微波治疗开始,再到雾化治疗,都做得心应手,后来还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穴位注射操作。老师们随时会讲到新的知识点,实习的每一天都会有新惊喜:戈智花老师给在给患者做穴位注射时,会讲解如何取穴、进针,然后指导我进行操作;x老师为患者做喉镜、耳镜检查时,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正常的耳道、鼓膜、咽喉、声带等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再与患者的异常表现做对比,我对这个疾病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我掌握了额镜、枪状镊、卷棉子等基本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耳鼻喉科内窥镜的操作,学会做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测听等听力检查项目……

  实习中学到的知识远比在课本上看到的更加生动、更加具体,也更加印象深刻。

  感谢xxxx医院耳鼻喉科所有的带教老师,为我的实习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会更加努力,为成长为优秀的医务人员不懈奋斗!

  耳鼻喉科医生工作总结

  本人男,36岁,1994年毕业于xx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于2001年晋升为主治医师,现已工作年满七年,下面我将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七年来,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努力实践,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救死扶伤,全心全意地为广大患者服务,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在医疗行业质量管理年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进取,以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和**省医疗行业的“八荣八耻”作为自己的思想行为指南,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警惕性,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头脑清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篇6

马远征,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博士生导师,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在脊柱疾患、脊柱结核、脊柱创伤、脊柱非限定性融合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脊柱结核的诊断、治疗及科研等方面在国际及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率先提出脊柱结核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则,已成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3000余例。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奖三等奖9项,获国家专利3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2项。

初冬的一个午后,在北京百望山脚下,当记者见到马远征时,他刚从手术室走出来。换上白大衣,匆匆吃了几口盒饭,他便和记者侃侃而谈起来。虽然当天已是连续做完两台手术,但是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倦容,目光也依旧神采飞扬。

结缘骨科·29年如一日

谈起与骨科的缘分,马远征称能成为一名骨科医生是他从小就在心里种下的理想。马远征从小生长在辽宁鞍山,邻居家有一位盖叔叔是双山医院的骨科医生,看着盖叔叔身穿白大衣,步履匆匆,少年马远征在心里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骨科医生,救济苍生。

1979年,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马远征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医科大学。5年后,临近毕业时,他从老师口里得知自己即将被分配到北京医院放射科,从小立志当骨科医生的他立即找到主管老师,恳求帮自己圆了儿时的梦想。最终,他被分配到总参谋部总医院骨科。

刚从手术室走出来的马远征坦陈,虽然从事骨科临床近30年,做过无数台手术,但是每次站在手术台上时,心里仍然难免紧张。他用手指向桌上的网球发带,说:“我有两条发带换着用,给患者做手术时戴在额头上用来吸汗的,因为在手术台上,我是术者,不可能像其他医生一样,随时把头歪向一侧请身边的护士擦汗,所以我的‘秘密武器’就是网球发带。”

他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是锻炼。“我1961年生人,别看头发花白,可身体很好。作为骨科医生,要经常站在手术台上,所以身体康健至关重要,无论严寒酷暑,我每天都坚持晨练,快走一个小时。”

当然,他最重要的“秘密武器”还是学习、学习、学习。常年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马远征称自己的日常作息很规律,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休息,经常睡到凌晨三四点钟,醒后思考当天工作,6点起床晨练、吃早饭、上班,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自1984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总参谋部总医院骨科工作,29年如一日,马远征说自己的每一天都忙并快乐着。

如今,29年过去了,当年的骨科已发展为如今的全军骨科中心,集骨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脊柱微创)、骨内科、康复医学科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学科,由6个病区组成,展开床位200余张,医务人员也从当年的20余人发展为如今的160余人,近3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十二五”课题、民政部立项课题,首都发展基金等11项,在统计源期刊323篇,获得国家、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0余项,获国家专利6项,2010年、2011年连续2年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单位、医德医风先进单位……

而1998年即任骨科主任的马远征,在这29年里,不仅见证了总参谋部总医院骨科的发展与壮大,更率领骨科一步一步走向全军、全国,乃至国际。他称这29年似一卷卷胶片,每一个镜头都历历在目。

骨科圆梦·一直在努力

1984年8月,马远征大学毕业后,拿着报到证,提着行李,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然而,还没来得及兴奋,当他头顶烈日先后乘坐4辆公交车辗转5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位于海淀区黑山扈百望山脚下的总参谋部总医院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感觉有些发懵。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芜,放眼望去,就一个三层小楼,楼后面是葡萄园,全是地垄沟。仅此而已。还不及我家乡的一个小医院。”他用东北方言形容那时自己的心情是“哇凉哇凉地”。

但很快,在梦想的动力下,马远征开始了勤奋工作。每天,他是科室里第一个上班的,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仍然留在办公室,看书,看资料,写笔记。“那时,我们也经常加班,一加班,食堂的饭菜就没了,医院外面也没有小吃部,科室分的几包方便面还舍不得吃,我就每天晚上泡半袋方便面,没过多久,人就瘦了一大圈,最瘦的时候体重就100来斤。”

1985年,马远征结婚了,虽然告别了单身,但是生活依旧。“我当时是骨科的住院总医师,我曾开玩笑地说,‘住院总’就是‘总住院’。每周只有周日才能回家,我家离医院又远,好不容易倒好几趟公交车回到家,也呆不了多久,周一一早就必须赶回医院。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靠妻子和岳父岳母。”

那段时期,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马远征在精神生活上非常富足,他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专业水平急速提高。不久,总参谋部总医院派马远征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和积水潭医院师从脊柱外科吴之康教授、邱贵兴教授等。

然而,位于东单的北京协和医院距离总参谋部总医院非常远,交通不便利,于是,他索性带上行李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常驻。但是,北京协和医院并不提供住宿,住旅馆又贵,他干脆住进了办公室。

每天,当其他医务人员下班后,马远征拿出书本开始学习,学累了,把褥子往办公桌上一铺,睡觉。“当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我还攒钱买了一部照相机,看到协和医院有好的学习资料,就拍下来,洗成照片,自己再仔细学习研究。”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劲的动力。”经过多年努力,1998年,37岁的马远征开始任骨科主任。

发展骨科·从理念到品牌

自担任骨科主任以来,马远征带领骨科团队从未停止过对先进管理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早年,骨科内部同年资的高级职称医师比较多,大家什么手术都做,但是手术相对不精。马远征初任主任时,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与大家不断探讨,并总结、借鉴其他医院的经验后,确定了高年资医生的主攻方向。

每人带一组,如果收治的病人不是自己的主攻方向,将由负责该病种手术的组长来主刀手术。这样每个人专一疾病的手术量就增多了,时间一长,高年资的专家们都各自怀揣金刚钻,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病人也能根据自己的病情对号入座选择专家就诊。

2006年,马远征提出全新的“综合骨科”的理念。“对于患者来说,一个医生不是万能的,在综合骨科的架构下,患者不是面对一个医生,而是面对一个团队为他进行诊治,这个团队也会以患者为轴心,良性运转,精诚合作,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成为骨科独特的优势。”

马远征介绍道,综合骨科模式涵盖了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骨内科、康复医学科,并实现骨内外一体、中西医一体、手术康复一体、医·护·患一体的综合诊疗服务模式。骨内科,作为国内骨科的首个特设和特色科室,有其两方面因素:其一,人口老龄化,需保守治疗及耐受手术身体机能差的群体逐渐增大;其二,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以人为本破题的需求。

“一个患者在门诊就医可以享受‘一号通’服务,也就是说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可以到任一或多个亚专科看病;入院后,将由接诊医生、护士、康复师和患者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医护联合查房,共同制定治疗、护理、康复计划,使患者的治疗、护理、功能恢复有机地结合,诊疗过程更具个性化、整体化和连续性。骨内科、康复医学科的医生直接介入到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中,使多学科在诊治过程中交叉互补,更利于治疗和康复。”

此外,在业务技术水平上,马远征清醒地认识到,总参谋部总医院骨科独立建科比较晚,底子薄弱,基本上靠外出进修后带回来技术,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挖掘潜力,整合资源。

依托总参谋部总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的优势,马远征早在上任之初就带领骨干成员开始了骨与关节结核的基础研究。“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使病人的脊柱功能受到影响,同时会加速融合阶段邻近间盘的退变。”马远征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2年,他带领陈兴等开始开展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手术收到很好的疗效;2005年开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2007年引入非融合稳定系统植入技术,同时与系统发明单位韩国广惠脊柱专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派人到韩国互访学习,共同进行脊柱非融合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10年提出“选择性、个体化”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治原则,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同和关注。

“脊柱微创技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早期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也是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个方向。”马远征高瞻远瞩,2006年就鼓励科室高年资医师,白一冰、隰建成等开始应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2007年开始应用射频消融治疗早期颈腰椎间盘突出症,2009年开始引入椎间孔镜下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现脊柱微创手术已开展2000余例。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也是在我们骨科做的手术,术后效果良好。”马远征不无自豪地说,总参谋部总医院是北京驻京医院最早开展关节镜手术的医院,黄迅悟、孙继桐等相继开展关节镜下治疗肩、肘、腕、踝关节疾患,为30多家医院培训关节镜医师50余人,关节镜手术达5000余例,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著名运动员张荣芳、张楠、赵蕊蕊、刘玉栋等相继来我院接受关节镜治疗,效果都很好。”

多年来,马远征鼓励科室人员,常青、黄迅悟、关长勇等开展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高龄患者的手术风险降低到最小,最大可能保证术后的生活质量,常青主任医师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达101岁。“同时,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方面,也做了开拓性工作,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膝关节单髁置换、髌股关节置换及活动性关节结核一期病灶清除人工关节置换,使我院人工关节置换形成规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截至2013年11月,骨内科开展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已开展23次,骨质疏松俱乐部会员1500余人。人口老龄化,骨科专业的病人群体中,慢病发病率相应呈上升趋势,马远征应专业发展趋势,从内分泌专业引入以王亮等为专业带头人,组建国内首个骨内科,在国内业已成为骨科中心一品牌科室。马远征着眼创伤骨科发展,引进以赵东升等为专业带头人的显微外科专业人才,使复杂、高难肢体的保肢治疗等疗效明显提高。创伤骨科技术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发挥出强劲的科室发展动力。

从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这是当前医学界最推崇的医学模式,转化医学。马远征自从医以来对基础科研发展相当重视,并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和奖项。担任骨科主任以来,积极推动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所展开深度合作,近些年科研成果为科室成功升为全军骨科中心以及科室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篇7

据记者了解,本届大会由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张健教授出任大会主席。会议围绕“学术、科技、实践”三个方向,延续以往的专业化、国际化特色,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跨界探讨;旨在加强全国各级心血管医务工作者之间临床诊疗规范和科研能力的学术交流,探讨心力衰竭领域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加以系统的、规范的及高质量的实践操作培训,有效促进我国心力衰竭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记者注意到有关本届会议主题的三个关键词――“学术、科技、实践”,这也是我国心力衰竭学科的三大发展方向。因此,在本次会议间隙,本刊记者围绕这三个话题,对张健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学术:出版新图书,创办新杂志

采访一开始,张健教授首先介绍说:“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是中国第一个以心力衰竭为主的国际性盛会,主要是为国内外同道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平台,全方位地展示近年来心力衰竭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其目的在于深化我国医生关于心力衰竭领域的认识,拓展视野,从而助推我国心力衰竭学科的全面发展。”

张健教授接着介绍说,今年的这届会议上的两大亮点首先是会议同期举行的《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新书会和《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委会成立大会。这昭示着本届会议在“学术”层面,至少有了两个实质性的收获。

关于《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系列图书,张健教授详细回顾说,去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了2016版的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016ESC指南)。与先前的指南对比,心力衰竭的评估、器械和药物治疗均有更新。在病情评估方面,2016版指南更倾向于对外周灌注情况的评价,即根据患者外周灌注情况和皮肤是否湿与冷,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2016ESC指南则有如下进展:在器械治疗方面,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要求更加严格,对左室辅助装置、起搏治疗、远程监测等新科技的适应证和应用规范也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在药物治疗上,对于血管扩张剂的使用指征放宽,新药LCZ696将于年内在国内上市,松弛素等治疗心力衰竭的新药也取得了相关研究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但是,心力衰竭的临床诊疗仍存在挑战。”张健教授继续说,心力衰竭的诊治不仅包括了诊治,还包括了心力衰竭的预防。对于心脏结构已有病理性改变,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力衰竭危险因素但仍未进展到心力衰竭阶段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原发病,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已进展到心力衰竭阶段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拓展心力衰竭的标准化的药物治疗。此外,对不同阶段病情的患者还应对其加强生活管理,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张健教授接着介绍说:在上述背景下,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为积极倡导和推进国家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理念,在心血管药物专业组组长、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霍勇教授的带领下,于2015年6月在京启动了《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系列指南丛书》全系列共6册图书的编写工作,经100多位心血管一线专家历时1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编写工作,共计10万多字。在编写过程中,由张健教授和杨杰孚教授带领的编委团队本着立足于我国国情,坚持面向基层,内容翔实,权威实用的编写原则,高效率地完成了系列图书的编写任务。

张健教授表示,《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系列指南丛书》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为全方位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全面提升基层医生综合能力而启动的一项惠民工程。该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力和水平,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于《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张健教授介绍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力衰竭的各项研究虽然在当前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业学术交流期刊尚是空白,因此,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就应运而生了。“为了办好这本期刊,杂志编辑委员会聘请了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我担任总编辑,黄峻教授担任名誉总编辑。这本杂志拟开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指南与共识、专题评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学与人群防治、国内外学术动态、临床病例讨论、病例报告、讲座和综述等。”

身为杂志总编辑,张健教授还表示:“本刊目前为季刊,采用纸质出版联合在线预出版和开放获取等多种模式,以期提高杂志的影响力。办刊团队将努力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努力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以反映我国心力衰竭和心肌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力衰竭和心肌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为己任;以从事心力衰竭和心肌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骨干读者对象,主要报道心力衰竭和心肌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临床心力衰竭和心肌病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张健教授欣慰地说:“杂志创刊的消息在本次大会上后,很多专家认为,本刊填补了国内相关期刊领域的空白,实现了我国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办刊领域与国际接轨,为心力衰竭和心肌病先进的临床管理经验及科研成果提供了重点推广和展示的平台。”

科技:结合新元素,探索新临床

谈及本届大会的另一个关键词――“科技”,张健教授首先表示:“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力衰竭在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由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和社会重大问题,也是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那么,这一切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届大会在‘科技’层面上着重于新的医疗器械科技进展的介绍,如左心辅助装置及远程监测系统的应用等。我们立足于将新的科技元素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宗旨,竭力橛牖嵬道和组织提供这方面的最新信息,供大家参考。”

从本届大会谈开去,张健教授还系统介绍了他担任主任的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在科研和临床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以我们的心力衰竭中心为例,我们中心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特色专业之一,自成立以来,在科研和临床方面均取得了诸多令同行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们的科室建设一直朝着世界先进的心力衰竭中心的方向不断努力。我们首先加强了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目前科室已经能够开展心力衰竭诊疗领域的各项先进技术,在心力衰竭疑难病方面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重症心力衰竭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同时我们科室还特别重视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在心力衰竭流行病研究、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能量代谢、心肌病临床研究、新药临床试验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们所做的努力获得了国内和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科室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也和国外著名的心力衰竭中心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定期的交流与学者访问计划,为中心培养了高水平的医生。此外,近年来我们通过培养科室进修医生和举办的多期心力衰竭骨干培训班,还为全国培养了大量心力衰竭方面的专业人才。”

实践:研讨新问题,共筑“心长城”

在采访中张健教授强调说:“2017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主要围绕‘学术、科技、实践’三个大方向来交流国内外心力衰竭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心力衰竭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实际上,自首届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于2016年3月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级医师以及业界代表共计3000余人齐聚首都、共襄盛会之后,这个会议就成为了国内外心力衰竭领域最重要的‘实践’项目之一。”他表示,“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为国内外学界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让中国医生可以近距离地聆听国际心力衰竭领域的最新声音,也给世界一个了解中国心力衰竭领域进展的机会。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朝着做成中国心力衰竭领域精品会议的目标而努力!”

据记者了解,3月10日,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李惠君,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计生监察专员常继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黄峻,中国医师协会秘书长袁亚明,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张耀华,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美国克里夫兰医院Dr.Tang WaiHong Wilsom,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Dr.Margulies Kenneth Ber,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医院Dr.Mcdonagh Thereas Anne,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Dr.Ky Bonnie等专家学者。张健、王陇德、胡盛寿、常继乐、张雁灵分别致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担任着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张健教授首先回顾了专委会成立以来的工作。他将专委成立之后所取得的成就总结为“7个第一”:举办了第一个心力衰竭领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打造了第一个心力衰竭领域的教育平台――心力衰竭国际学院;打造了第一个心力衰竭领域的专业学术平台――心力衰竭网;搭建了第一个心力衰竭领域的公益活动日;创建了第一个心力衰竭领域的患者随访平台;创办了第一个心力衰竭领域的专业期刊――《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建起了第一个心力衰竭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在取得如此卓越成绩的基础上,张教授还对2017年的工作做了相应的部署:一是要推动中国心力衰竭大数据平台建设;二是要推动中国心力衰竭诊疗评估体系建设;三是要推动中国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建设;四是要开展大规模心力衰竭临床试验;五是将心力衰竭诊疗细化指导原则;六是将促进心力衰竭诊疗规范的全国普及工作;七是要促进心力衰竭领域国内外广泛交流;八是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公众对心力衰竭的认知。

王陇德院士在开幕式上提到,心力衰竭是心血管领域尚未攻克的“堡垒”之一,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心力衰竭患者群最大的国家。他期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交流,努力提高中国心力衰竭防治水平及国际地位,办成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心力衰竭品牌会议;进一步整合国内心力衰竭防治力量,建设中国心力衰竭防治和交流平台;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心力衰竭数据管理平台,形成成熟的心力衰竭数据收集和管理体系,为中国心力衰竭防控提供科学数据;加强对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推动成熟知识和技术的推广使用,从整体上推动中国心力衰竭的防治进程。

胡盛寿院士提到,心力衰竭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目前国内心力衰竭患者数量持续增长,又因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现状堪忧。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做好心力衰竭防治工作,未来不仅要进行流行病调查,在基层进行干预,还需寻找针对中国人的药物靶点。

常继乐教授提到,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第一次提出,把降低重大慢性病早死率作为核心指标,同时首次提出提高“健康期望寿命”理念,既要提高人均寿命,又要提高健康期望寿命。我们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因此不仅要关注心力衰竭的治疗,更应关注心力衰竭的预防。

张雁灵会长则指出,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的成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次会议的召开,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心力衰竭防治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的力度不够;防控理念不足等。为此,我们要加强平台建设,线上和线下并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输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加强基地建设和培训,增强先进技术的辐射范围。

在采访中张健教授还指出:“在‘实践’层面上,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一直强调用学术的理论和科技的手段推动高水平的诊治,使患者更好地从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中获益。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的与会同道将‘学术、科技、实践’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必定能够更好地诊治患者,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减轻国家及患者的医疗负担。”

采访到最后,张健教授感慨地说:“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承载着中国心力衰竭领域的学术精华,联结着中外心力衰竭领域的核心力量。我们将不辱使命、不遗余力,努力使这个会议继续推动中国心力衰竭领域的临床和科研不断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国际化,真正成为立足中国、连接世界的心力衰竭防治学术交流平台,努力成就每个心力衰竭医务工作者,共筑我国心力衰竭防治的‘心长城’!”

专家简介

主治医师专业技术总结篇8

总结对是过去做过的工作或完成的某项任务的复盘,进行总结时要努力掌握全面情况和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住培带教医师工作总结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住培带教医师工作总结1本人从事外科临床工作__年来,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时刻能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院方各种规章制度。能单独处理外科上各项业务工作,至今未发生一起医疗差错事故。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的社会,社会主义事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在目前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部分人思想出现腐蚀堕落,这是一种缺乏政治学习的综合表现。

基层医院在条件设备及人员相对紧缺情况下,我作为一名业务带头人,身先士卒,接受群众的监督,长年工作在一线,坚持又上行政班又上业务班,从不以任何理由推诿工作之事,没有享受休息过一个好的节假日。记得去年大年三十晚上接诊一例鞭炮炸伤腹部病人,病人当时因创伤面严重并发休克,通过积极组织医务人及时抢救并给予手术治疗,手术时间长达4小时,术后病人安返病房,经过13天精心治疗,病人康复出院,此时我内心总算松了口气,并没因工作耽误春节休息而产生任何怨言。

近_年来在分管业务工作中,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自己在业务上要带好头,还要组织、督促好大家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在当前这种市场经济社会,各行业日新月异在突飞猛进,目前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只有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才能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从而避免医疗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我曾多次外面培训、学习,不但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99年赴武汉学习回院后成功开展肝破裂修补术,脾破裂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肠梗阻,甲状腺手术等,赢得了院方及群众认可,为单位和个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曾多次被上级主管单位授予先进表彰。

通过业务上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现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两个效益。于今年从山东省肛肠研究所学习高新科技做痔疮技术后,回院对开展近43例痔疮病人跟踪随访,绝大部分病人反映该技术术中及术后的确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弥补原传统手术方法不足。

卫生工作过硬的技术是保证质量的前提。服务质量好坏能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日常工作中,接诊任何一名病人我本着认真、仔细并采取跟踪服务。在接诊病人过程中难免部分病人进院后不知诊疗常规程序,经常带领病人进行导诊,至到处理完毕后再给予详细讲解回家后治疗注意事项,手术病人术后活动有些不便,为了方便病人,经常在病房巡回期间帮助病人给予正确讲解活动方法及进行必要日常生活帮助,如:打开水、冲便盆、拿药等,通过自己真实行动,感化了职工及病人与其家属的信任与支持,得到大家一致良好口碑。

近几年来,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感谢领导支持,群众信任,但今后还需进一步学习,不但弥补自生不足,医学是一门高科技并无止境学科,我还得续继努力,从点滴做起,并发扬老一辈无私奉献精神,为确保本社区人民身体健康,为社会发展进一步作出我应有的贡献。

住培带教医师工作总结2即将过去的20__年,对我们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在院领导的带领、支持下,我们的团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顺利的开展了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帮忙下,得到了提高,走向了成熟;在有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经过我们的治疗,产妇得到了主动的康复,创造了价值所以,在岁末年初,充溢我们心房的是感恩、感激和无限的动力。2月份开始,我们主要做产科病房的产后康复工作;8月份开始做产后42天复查门诊康复治疗。

一、思想作风上严格要求,本着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宗旨。

培养团队意识,提倡协作精神。

二、强化学习意识,在人才培训上下工夫。

经过各种学习,使护士尽快成熟,成为技术骨干。

1、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

2、每月进行一次考试。

3、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探讨,提出整改方案,汲取经验教训。

三、配合医院工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把产后康复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阶层

1、给孕妇学校供给讲课资料,配发宣传册。

2、门诊产前检查,及时指导,提前渗透。

3、住院期间,治疗时告知产后42天门诊复查。

以为没有恢复好的产妇及时治疗,全面康复。

4、进取参与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准妈妈风采大型活动中,适时推出抽奖送健美、健美我自信活动,提高了透明度。

5、配合妇保科完成了1000份的产后康复指导资料;

完善了产后康复服务项目调研表。

四、注重沟通、友好交流。

工作中,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及心理。做好她们在身体经受痛苦、心理经受煎熬、社会主角转型期的心理疏导。帮忙她们建立自信,适时调节,有效的避免了产后抑郁的发生,提高了产妇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五、进取宣传及指导母乳喂养。

做好产后催乳及乳腺疏通。成功的治疗了数十位产后乳腺管阻塞的病例。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赞誉,并送来了感激信。同时,也有效的分担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增进了我们的友谊。即将过去的20__年,对我们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在院领导的带领、支持下,我们的团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顺利的开展了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帮忙下,得到了提高,走向了成熟;在有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经过我们的治疗,产妇得到了主动的康复,创造了价值所以,在岁末年初,充溢我们心房的是感恩、感激和无限的动力。

住培带教医师工作总结3我自__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经__年了,在医院、科室领导的关心及同事们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使自己较快地熟悉了新的工作环境,在工作态度、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

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服务,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我们医院对于内陆居民来说还是新生事物,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强做大,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让每一个就诊的患者满意,并以此来扩大我院的知名度。参加工作以后,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道德水平,摆正主人翁的心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能地为患者服务;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管自己多累,都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和沟通,争取将两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

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每天学习,每天掌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

2、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进行,避免医疗事故及差错的发生;

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遇到不懂的问题勇于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作为一名新医生,戒骄戒躁,精神饱满,不断学习。

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

作为医院的一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建言出力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是义不荣辞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

总结20__年,在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的各项工作完成地较为圆满,但是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以后的工作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与其它先进同事相比还有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住培带教医师工作总结4一、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走过了,在经过一年的努力后,我终于可以说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了更多的进步。

二、在科主任的领导下,业务上秉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真学习,勤于总结,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完善、娴熟地应用各种麻醉常用方法和技术,如:各部位的神经阻滞、各区域阻滞、各种全身麻醉方法

和各种穿刺技术,以及各种仪器设备的保养使用。指导、辅导实习医生,低年资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掌握基本麻醉方法的操作技术和工作流程,言传身教,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医德医风医技方面的浸染,充分发挥了一名副主任医师应有的作用。

三、工作业绩与上年相比,麻醉例数有所增加。日间麻醉水平有所提高;学习掌握了麻醉科几种新药的具体应用;小儿、老人麻醉更加得心应手。

今后,要更加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掌握更新更好的医学技术,造福社会,造福病人的同时,完善丰富自己的人生。

就是这样的,作为一名医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我的医术会得到更多的提高。不过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思想才是第一,只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我就能够做的更好,相信我能够做好。医师的责任和天职就是这样,我会在来年年工作的更好的!

住培带教医师工作总结5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在区卫生局、区卫生执法大队、片区执法分队、镇卫生院的亲密领导下,20__年全面、高效、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履行了一个忠职于卫生事业的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与应当做的工作。深入践行党的卫生方针与路线,切实彰显一个基层乡村医生务实、勤恳、踏实的优良作风。禀承“敬人乐业,拼搏奉献”的工作精神,遵守“用心服务,感动顾客”的服务理念,立足于超前的服务意识,用专业的技术,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老百姓的高度信赖,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一、预防工作方面

全年共为__余人次适龄人群接种过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和麻疹免疫抗体水平检测、麻疹强免、acyw135流脑疫苗等预防接种工作。全面完成了上级交与的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履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做到医疗废物归类管理,上交和销毁。

二、日常门诊工作方面

严格按照市局、区局的工作要求,抓好“预防为主”这条重要主线,坚持开展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再辅以门诊治疗工作,严格、准确不漏的记录门诊逐日登记册。准确及时上报和登计发现的传染病,把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门诊工作之中,使广大的老百姓易于接受这种言传身教的模式,让更广泛的老百姓掌握健康生活的相关知识。办理健康宣传专栏六幅,并及时滚动适时更新内容。认真开展门诊工作,举止庄重,态度和蔼,工作服、胸牌穿戴整洁。

积极参与各级各届会议,会议学习记录条理清晰,认真务实完善填写各种表、卡、册,做到工作有记录,门诊有信息,大事有报告。为镇乡一体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三、新农合工作方面

积极宣传,正确引导村民踊跃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村民更众多、更深入、更深刻、更延续的参与这一惠民、益民、济民、宏民的良好政策当中。

不平凡的一年,我的20__,再见了,而作为基层的乡村医生,却任重道远,我将继续秉承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完成下一年的融入了我人生,倾注了感情的医疗卫生事业,为把党的卫生事业贯彻执行的更彻底,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维护的更全面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化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水利工程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