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5 11:00:33

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

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篇1

关键词:铁路企业;专利;信息管理;知识产权专利

信息作为一种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资源,包含市场信息、法律信息和技术信息。以《专利合作条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实体专利法条约》等国际条约为基础,专利制度的影响已遍及全球,而专利信息的数量更是每年以百万计的递增。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全球95%以上的最新发明创造记载在专利文献中,约70%的发明创造只在专利文献中公开。专利信息是专利制度运行的载体,不仅能够推动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能够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近年来,我国铁路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高速、重载等各类铁路技术迅猛发展。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铁动车组及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如何有效运用专利手段保护我国高铁技术发展中的创新成果,并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受到行业内企业的广泛关注。而专利信息分析与利用作为制定专利战略、运用专利武器的基础和前提十分重要[2]。

1专利信息管理和运用的作用

专利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创新之火添利益之油”,对于企业而言,专利本身的核心价值是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具体地说,专利信息在企业经营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1提高研发效率,避免重复立项。在科研项目立项前,应先进行专利查新检索工作,以避免重复研发。当技术人员在科技研发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应首先想到进行专利信息的检索、收集,看是否能从相关的技术方案中找到解决办法。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技术研发中如果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平均可节省60%的科研时间和40%的科研经费[3]。1.2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抢占市场先机。通过对专利信息的分析,企业可及时把握本领域科技发展方向和技术发展动态,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如西门子专门设立信息研究中心,约30位专家专门负责收集来自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信息,监测各业务领域的市场发展态势,撰写科技趋势、市场动态等方面研究报告,为西门子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信息支撑[4]。1.3帮助企业在技术贸易中掌握主动权。专利法律信息的检索、分析和运用在公司并购、技术引进、专利转让等技术贸易活动中尤为重要。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国内电力规划院、电力设计院、锅炉制造企业联合引进了阿尔斯通全套技术。这次引进有力提升了国内锅炉设计、制造能力,为自主研发打下基础。但在引进的44件许可专利中,23件专利并未进入我国。而这一情况,在技术引进初期我方并未完全掌握,错失了谈判的有力筹码。1.4避免专利纠纷,保护自身权益。在企业产品投放市场时,使用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检索可避免企业产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同时如果能够定期进行专利数据库检索,则不仅可避免自身产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且可对相关技术领域跟踪监控,预防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他人侵犯。另外,一旦企业主动或被动涉及专利纠纷,则更能凸显出专利信息搜集、运用的巨大作用。企业一旦涉诉,无论是作为被告还是原告,都应首先进行全面的专利信息检索。例如,2014年1月10日,旭普林公司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称,上海中驰公司在中国境内制造、销售的声屏障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上海中驰公司在一审败诉后,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深入对比和分析,确定旭普林公司涉诉专利在德国并未申请成功。于是进一步收集相关证据,并通过向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举证,最终涉诉专利无效,避免了巨额赔款。在上述案例中,上海中驰公司在一审中的被动应诉和在二审过程中主动反击、积极举证,所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专利信息的搜集和运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1.5帮助企业控制专利成本。由于专利的维持费用按照阶段性上涨的方式设置,当企业拥有的专利具有一定规模,就有必要考虑专利的成本控制问题。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检索和分析、运用,可帮助企业对自身专利的市场前景进行评估,以确定哪些专利有必要继续缴费维持、哪些专利应当放弃专利权。

2铁路企业专利信息管理和运用的现状及问题

以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总公司)及其下属各铁路局(公司)为代表的铁路运营企业是国内铁路产品市场的唯一买家,而产品供应方无论是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为代表的铁路装备制造企业,还是以中国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铁路施工企业,均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这样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产品销售中“计划”往往大于“竞争”。因此,专利的核心价值——为企业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基本没有发挥效应的余地,这也正是以往铁路企业对于构建专利保护体系、运用专利信息热情不高的历史客观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在铁路产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铁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经显著提高,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构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原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主要采取较为集中的管理体制。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是主要由集团公司研究院负责知识产权工作,集团公司研究院有一名专职人员指导、管理及协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事务,部分所属企业相应设有知识产权主管或专利主管,也有部分所属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科技管理人员兼职负责[4]。总公司内部设有科技管理部成果管理处,归口管理总公司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编制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规划,拟订管理办法,组织总公司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权益管理工作。同时,其下属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设有成果管理办公室、知识产权研究办公室及科技查新中心3个部门,为总公司的成果管理处提供从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管理政策研究、专利布局分析等全方位的服务。尽管铁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建设上已经大幅进步,但在专利信息管理和运用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对专利信息作用的认识不足。虽然铁路技术创新迅速发展,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被国内铁路企业认识和尊重。但对于专利体系的认识程度大多还停留在专利申请、专利管理等基础性专利工作,对于专利信息运用这一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一环,并未给予足够重视。(2)对专利信息研究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尽管专利信息在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都能发挥作用,但其有效运用的前提是对信息的全面搜集、正确提取及深入加工,这样才能将普通的数据转化为资源。而这一转化过程完全要靠专利信息研究人员来完成。一名优秀的专利数据分析师除应具备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专利文献检索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知识及相应外语阅读水平、计算机应用技能[4]。这种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无法一蹴而就,且容易被企业忽视。目前很多铁路企业都没有建立针对专利信息人才的培养机制,甚至有些单位还没有将培养专利信息人才提上工作日程。(3)专利信息运用工作体系不健全。健全专利信息运用工作体系是企业开展专利信息管理运用工作的最有力保证。2015年由原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组建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其下属企业在专利信息的管理和运用方面具有很多成功经验,但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总体而言,尚未形成统一的专利信息管理和运用体系。

3铁路企业专利管理和运用的建议

随着国内铁路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际铁路产品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研发。而专利信息的有效运用,正是引导企业科技投入、支撑企业科技创新、助力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铁路企业加强专利信息管理和运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充分利用行业内部专利信息服务机构,迅速提升信息运用水平。中国铁路总公司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查新中心(简称中心)是铁路行业内部唯一的国家一级查新中心,在从事专利信息服务方面也具有丰富经验,能够帮助铁路企业加强专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运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如纵横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不仅委托中心对其新产品进行专利侵权分析,而且与中心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中心定期提供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分析报告,为技术人员实施技术研究提供条件,为公司产品研发、市场投产、技术创新和公司经营提供决策服务。(2)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培养专利信息运用专业人才。铁路企业可充分利用国家和各地方知识产权局开发的公共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对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专利管理人员进行专利信息运用技能培训。定期选派人员参加相关的专利信息运用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企业内部专利信息运用专业人才。(3)建立符合企业研发创新需求的专题专利数据库。由于全球范围内专利信息的数量巨大,要将专利信息处理为能够为研发提供帮助的有用数据,则要对专利信息进行检索、整理、标引等数据处理工作,而这些工作专业性较强,往往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才能完成。因此,为了企业的科技研发人员能够更便捷地应用专利信息,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产品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设计简单便捷的导航结构和索引关键词,构建符合自身产品研发需求、战略决策需求的国内外专题专利文献数据库。(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专利信息管理和运用体系。尽管利用外部服务机构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专利信息运用水平,但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看,还是应建立企业内部的专利信息体系。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最能发挥专利信息辅助决策作用的往往是一些关乎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如产品进出口、技术引进或转移、企业并购或重组等。而对这些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的通常是企业领导层,因此如果建立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管理的专利信息部门,则能够更好地发挥专利信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对于已经具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企业,则可在部门内设置专职的专利信息运用工作岗位,配置专门的专利信息工作负责人,使专利信息运用工作更加系统。另外,从经费保障的角度,专利信息工作无论是购买专利数据资源、培训专利工作人员、外购专利数据服务等,必要的经费支持都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作者:王蕾 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黄枫,张晓晋,黄金.论铁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J].中国铁路,2015(5):72-74.

[2]林恩丽.浅谈专利分析对企业的重要性[J].福建电脑,2013(2):87-88,96.

[3]王辉.关于开展企业专利信息运用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5(12):19-20.

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国家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2.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信息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自治区已形成以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为主轴,以桂林、北海、南宁、柳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信息产业经济带,贺州、玉林、梧州、贵港等承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为主的电子信息加工产业带正在兴起,部分产品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自治区电子信息工业总体规模小,缺少大项目和大企业,配套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名牌产品不多,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

到2015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配套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形成“一区二带”产业发展格局,即形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核心的沿海电子信息工业园区;以北海到桂林高速公路为主轴,北海市、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为核心,由沿海向内地辐射,以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工业带;以贺州市、梧州市、玉林市为核心,以承接粤桂合作电子信息工业转移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带。

到2020年,自治区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区建立起配套体系完整、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电子信息工业体系,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工业新区。

自治区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全国发达地区而言较为落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够迅速,特别是网络基础建设比较薄弱。近年来,广西作为西南大通道的出口,是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纽带。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的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大增,加之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量急剧扩大,特别是网络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南宁市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南宁市区,具有为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深化合作,共育技能人才

1.合作企业简介

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于1996年,是一家以网络维护、工程施工为主业的通信服务企业,服务对象为各大通信运营商,注册资金1.568亿元;具备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甲级资质、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电信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部级示范单位”。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广西、广东、贵州、山东等省市。公司拥有光纤熔接测试设备、驻波比测试仪、10GSDH分析仪、光谱分析仪等各类仪器仪表2917台。现有在编员工6500人,年产值超10亿元。公司以“诚信为本、团结合作、努力学习、乐于奉献”为企业准则;实行军事化管理,努力把公司打造为“一支军队、一所学校、一个家庭”的企业。

2.合作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实现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

3.合作内容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①企业调研。2012年3月9日,我们组织了信息系计算机网络技术10位教师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自治区内36家企业和广西计算机学会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工程技术人员访谈等。通过调研发现,企业主要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网络工程设计人员和网络工程实施技术管理人员,希望招聘的人才最好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认为聘用人才最优先考虑的因素需要团队意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企业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网络设备集成能力、网站管理能力、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企业认为中职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网络布线与工程、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维护、办公软件的维护维修、网络产品销售等课程;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要求,为科学确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打好基础。

②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为了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一体化课程开发,2012年3月18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专业在南宁市良凤江森林公园菩提山庄举行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我们邀请来自包括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蒋拓、蒋成志等全区各地的15位企业实践专家和1位行业专家共16位专家参加会议。

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学校和企业多次研讨,共同探讨冠名班的教学方案,如10月24日邀请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经理黄舒到校研讨润建网络技术班人才培养模式;11月7日下午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湘平、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雷雪妮,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师王琳忠、杨巨恩、袁艳琴、曾娜、赵焉、吴燕、余家庆等7人,在综合楼401研讨润建网络专业教学方案。

通过企业调研和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学校信息系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次研讨,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2)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①共同招生宣传。2012年7、8月,是中职学校招生的黄金时期,学校招生老师与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黄舒等在学校招生大厅接待来访的家长和学生,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介绍校企业合作订单委培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让家长和学生了解到订单委培能使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到企业的施工现场实训,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等。9月3日、4日是学校新生入学注册时间,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黄舒等2人来学校和新生班主任一起接待新生,引导新生报读润建网络班。通过努力,在全区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润建网络冠名班共招生新生112人,比201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67人增加了167%,为进一步推进校企业合作培养网络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②共同做好新生教育。新生入学后,学校安排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共同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和专业教育,如9月6日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王朝宽、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人力部主管罗文君对2012级润建网络1、2班进行包括就业形势、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等专业教育。学校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组织新生由王琳忠主任进行包括专业定位、开设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安排、顶岗实习、就业方向等专业教育。

为促使网络专业新生更深入、直观了解企业及其文化,10月11日,由系领导带领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的全体学生分别参观了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直属分公司与设计分公司。参观过程中学生不时对润建直属分公司的设备、器材等感到新奇,为设计分公司的办公环境与设计水平感到惊叹。每到一个分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和工程部的专职技术人员都详细为大家介绍网络施工使用的专业设备,学生对于还没有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设备充满了好奇,踊跃向企业技术员询问。

人力资源部的雷雪妮主管向学生介绍了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发行的刊物《润建通信》,雷主管还鼓励学生们在校期间积极向内刊投稿,争取尽快熟悉润建的企业文化。

10月11日,我们还组织了润建网络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学校综合楼会议室对参观进行了总结座谈,同时,润建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雷雪妮主管现场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

③共同实施教学。校企双方按照制定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交替模式共同实施教学。一年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蒋拓、蒋成志等多次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训和对安排到企业实训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参加技能比赛的选手进行技术指导和比赛心理辅导;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黄舒多次到学校举行“企业专家讲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学校针对上课内容,不定期派学生到企业施工现场实训,一年来共派到企业施工现场实训的学生120人次,参加实训的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技能水平都得到提升。

11月7日召开2012级润建网络班学生座谈会,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主任王琳忠主持了会议,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湘平、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雷雪妮,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等人出席了会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师杨巨恩等7人,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112名同学参加了会议。

④共同建设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和企业都认为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对育人至关重要,校企双方都相当重视。2012年9月28日晚,学校举行了“迎中秋国庆”文艺晚会,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沈湘平致辞,晚会上2012润建网络专业的学生在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中国人,不跪的人》,晚会结束,沈湘平副总经理、校领导与2012润建网络专业的学生合影留念。

校企双方决定由学校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袁艳琴与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共同负责建设校企文化。

10月公司给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的112位学生配备了价值11200元的润建公司员工夏装工作服,还准备给每位学生配备秋装。

在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的教室后面设置文化墙,用于宣传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11月完成企业文化进班级的布置工作。

学校安排润建网络冠名班的学生参加润建公司一年两度的技术比武,润建公司为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和系运动会提供奖项冠名,提供奖品奖金,并且派领导参加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如11月14日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到校出席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运动会闭幕式,并宣布“润建杯”班级风采展示评比活动的获奖班名单。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提供参加12月举行校运动会决赛的信息系的运动员比赛服装,并为获奖者提供资金。

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的反应企业文化、员工生活、工作状况以及员工心声的内部刊物《润建通信》发到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也让学生参与投稿,在上面刊出润建网络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情景和学生的心声,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时出现在《润建通信》上。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了解企业及其文化,系领导带领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的全体同学分别参观了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直属分公司与设计分公司,雷雪妮主管向学生介绍了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3)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衔接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

2012年4月25日学校与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2012年12月6日学校与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实现“三共三双”(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如2012年7月15日,安排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班21名学生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顶岗实习。

(4)共同实施评价。

①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1月7日召开2012级润建网络班学生座谈会,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主任王琳忠主持了会议,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湘平、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雷雪妮,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等人出席了会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师杨巨恩等7人,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112名学生参加了会议,通过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

11月22日召开一体化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系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两个一体化试点班级共18名学生代表、教务科叶耀青副科长、系曾娜、林胜福、江素妮、周晓阳、张袁等老师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系副主任杨巨恩主持。通过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方面、学生管理方面、后勤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

②对学生到企业施工现场实训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年来学校安排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进行实训36人次,每个学生实训结束企业指导教师都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平价。

③对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年来学校安排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班21名学生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间,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校企合作,增强了学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也增强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同时增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吸引力。学校办学定位准确了,教师教学内容充实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了。2012年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新生112人,比201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67人增加了167%。

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篇3

工作模式与成就

集团信息化专业标准由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导,由集团标准化归口管理单位牵头,联合集团各大航空产品研制主机厂所,针对中航工业集团航空武器装备重点型号研制以及信息化建设需求,按照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统一顶层规划逐步推进体系建设的实施。总体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系统规划、科学立项。集团信息化专业标准按照统一的标准体系规划,分年度制定当年的标准建设重点方向,按方向面向全集团各成员单位征求和梳理本年度信息化专业标准需求并组织进行论证,根据需求急迫程度,确定年度信息化标准工作项目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开展相应信息化专业标准的研究、制修订及宣贯培训工作。

集中优势、协同联合。集团信息化专业标准的推进,集团每个成员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相应的工作。集团信息化标准推进实施是通过甄选集团相应专业技术领先,具备一定研究基础与经验的成员单位,联合组建标准化工作团队,由专业标准化机构负责对标准的技术方向、整体内容框架、内容颗粒度、过程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掌控并提供相应国内外标准资源和技术支持,由具体的一线资深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来来源于主机厂所)提供标准的技术要素、典型案例示例,并负责标准的工程验证等工作,通过集中优势协同合作来确保标准的技术方向正确、技术内容完整准确、工作过程科学规范、成果切实具备可操作性。

集团信息化专业标准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原军工行业信息技术标准建设的工作模式,多年来形成了一条清晰准确、成熟,经过实践验证可实施的技术路线。总体来说是:通过集团成员单位企业标准、三大规范、型号标准备案分析- - -标准专项研究- - -标准立项论证- - -借助集团成员单位力量和集团信息化专家资源推进标准协同研制- - -联合集团总部及成员单位推进信息化标准宣贯实施- - -联合信息化标准用户总结分析信息化标准成效。具体信息化专业标准研发技术路线图如图所示:

集团信息化标准正式启动于2 0 1 0年。近3年来,集团信息化专业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构建完整的信息化专业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承接集团重大型号协同研制以及信息化专项建设的需求,一方面承载统一集团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协同环境下基础数据、平台、工具、语言、环境等职责。先后在以信息分类与编码方向的信息化基础类标准、基于模型产品数字化定义系列标准为显著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类标准以及IT产品选型测评为重点的信息化管理类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标准大部分在集团范围内各业务板块、主要航空产品主机厂所、配套单位得到了应用和实施,并取得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以及型号产品研制人员的广泛好评。

经验与典型实践

同时,在信息化专业标准建设的过程中也并非总是一番风顺的,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涉及单位多,协调范围广,且各单位各产品专业情况差别大等问题,经过全体编制人员以及各单位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最终一一得到了解决。在这一攻坚过程中也积累下大量的信息化标准工作经验和典型实践。

需求主导,急用先行。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涉及四大类,22个三级子专业的,体系庞大,标准数量众多,涉及到的外部标准与内部标准专业面广。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必然要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的进行标准体系的完善构建。在实际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中,严格遵循了以需求为主导,急用先行的建设原则。具体表现为:

以满足集团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需求为主导。集团信息化标准的一大重要职责就是规范集团重大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与过程规范,实现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技术支撑,助力于重大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集团信息化标准在建设过程中,有重点有选择的针对集团主导的“飞机科研生产数字化工程”以及“中航工业多项目协同研制数字化平台”项目的建设需求以及已有成果,编制以重点项目为应用环境,结合工程试用,可在全集团范围内广泛推广的项目标准,择机上升为集团范围内普遍适用的集团级信息化标准。既便于编制工作的开展,又通过工程检验提高了标准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以满足集团重大型号产品研制急用先行。集团的根本发展还是要依靠先进的航空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产品的研制保障永远是头号任务。集团信息化专业标准的另一个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支撑重大航空产品型号数字化研制与项目管理。集团信息化标准的建设通过甄选部分典型的、优秀的型号数字化标准进行适用性调整,上升为适用于按产品行业划分的信息化标准,例如通过015项目数字化标准提升发动机行业适用的“基于模型的定义”发动机类系列标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既满足重大型号产品数字化协同研制需求,又实现了将优秀信息化应用经验在集团层面共享和推广。

以技术应用成熟为立项准则。集团信息化标准涉及的专业广袤,在标准体系建设的技术规划中采取了“外部标准”选用+“内部重点标准”自研的建设模式。面对众多产品、技术的标准化需求,进行自研标准立项的衡量准则一方面是外部需求的强弱,另一方面是自身技术应用的成熟。信息化专业标准有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特点是其不仅具有引领技术应用的超前性,更多地是具有对现状应用的统一规范性。集团信息化标准在建设过程中,针对众多的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需求,选择在集团范围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成熟应用的信息技术作为标准化对象,联合相关成员单位共同完成标准的编制,完成相关技术在不同单位之间的协调一致。

体系完备,突出特色。集团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作为集团范围内专用的标准,除了体现普遍适用的信息化技术特征之外,还应充分强调体现航空离散型制造的专有特点,尤其在数字化研制领域中,着重选择具有航空产品协同联合研制、航空企业生产管理特点的专业和领域进行信息化标准的建设。

创新模式,联合攻坚。集团信息化标准的建设采用从顶向下结合自下向上的方式挖掘集团级信息化标准需求,在工作模式上进行创新。采用主辅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集结集团范围内的技术优势来完成相应专业信息化标准的集中攻关建设。

集团信息化标准通过集团各单位优势力量集中联合研究,结合良好的工程实践应用检验,为集团统一各个成员单位企业架构、I T架构,协调多厂所协同产品研制、知识共享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和规范化作用。为引导集团各成员单位更好地开展或参与、集团信息化或其他专业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有三点建议。

健全标准化工作组织体系,加强统一管理和协调。加强集团统一领导,加强有关各方沟通和协调,紧密围绕“金航工程”的建设、运行与管理建立标准化工作组织体系。成立信息化标准专家组,参与信息化标准研究、制修订、评审和实施过程中的咨询与技术支持,并按照集团要求,进行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信息化标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和长效的培训培养机制,提高专业人才的标准化工作能力和水平。

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强化标准贯彻与实施。完善信息化标准规划、立项、编制、贯彻、监督检查、修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国内外信息化标准工作的跟踪研究,建立信息化标准的快速制修订程序,促进信息化标准形式的多样化。加强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快标准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工作纳入集团信息化工作计划,分期分批集中开展。建立集团与直属单位、成员单位协同工作机制,建设集团内统一的、基于金航网的标准化工作平台,促进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沟通,推动信息化标准工作的顺畅开展。

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篇4

20世纪70年代,美国Illinois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共同开发出大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PLANT/ds)。一个未经训练的普通人,使用该系统能够识别大豆病害症状,并提出管理方案。以后,美国、日本、英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开发了其它一些农业专家系统。其中最成功的例子,要数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作物模拟研究所1985年研究的棉花管理专家系统COMAX-GOSSYM。

COMAX能在农场内为棉花管理提供咨询,用于确定灌溉、施肥、施用脱叶剂和棉桃开裂的最佳方案。

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之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而我国工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我们不可能等到全部实现工业化后再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采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的模式,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863计划计算机主题在原来技术探索和储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及推广应用为重点,帮助农民提高种田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帮助农民增收增效。电脑农业的实施增强了广大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对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成功典范,开拓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思路,成为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催化剂。

电脑农业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实施,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的优质高产,提高了市场化水平和加入WTO后的应变能力,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国营农场世界闻名,是我国大农业的典型代表。这里的国营农场农业田间作业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从1998年开始,黑龙江省实施电脑农业,重点在友谊农场、牡丹江856农场、二道河农场推广应用大豆、北方水稻、农机耕作专家系统,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节约了化肥等农业生产投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示范农场带来了可观效益。在示范推广农业专家系统中,与智能化农业机械紧密结合,能够及时、精确地获得农业信息,做到准确诊断,也进一步发挥了先进农业机械的作用。

北京经济发达,是最早实施电脑农业工程的省市之一。北京示范区依托北京人才和科技优势,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推广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集成多种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采取远程教育手段加大推广力度的特色模式。北京示范区在组织管理上,由北京市主管农业的领导亲自挂帅,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农委等相关委办局组成示范区领导小组;由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农学和计算机专家共同参与,形成了示范区的技术保证体系;同时建立了包含示范点、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的由点到面覆盖全市的示范推广体系。北京示范区以提高农产品品质。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自1998年以来,先后研究开发出了大田作物、蔬菜、果树、养殖等14种农业专家系统,在北京的顺义区、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区、昌平区、平谷区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400多万亩,增加产量8700万公斤,增加产值10260万元,节约成本678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北京农村经济的发展。

北京示范区在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中,紧密与北京市政府农业现代化试点建设工作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其所特有的各种优惠政策,加强网络建设,搭建了北京智能农业网络平台,组建了集互联网、公用电话网(农技呼叫中心)、无线寻呼网三网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可以通过电脑、电话、寻呼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进行远程诊断决策。北京示范区把技术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覆盖北京70%乡镇的200多个农业远程教育站点,每年开展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10万人次,提高农民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北京示范区推广手段多样,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和特点,采取网络、单机、光盘等形式,并针对规模化农场、种养大户的特点,为他们配备了体积小、重量轻、经济实用的农业掌上电脑──“农务通”,实现了在田间地头的智能决策、现场诊断、信息查询。北京示范区由于各政府部门重视,投入落实到位,推广手段和推广方式灵活多样,推广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先进适用,对推动北京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脑农业缩小数字鸿沟

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较重要的地区,其陆地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56-80%,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的23%。但这里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风沙、干旱、少水,生态环境恶劣,先进科学技术推广普及慢,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电脑农业把视角投向西部。科技部先后在西部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贵州等省份建立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提高了西部地区利用知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有助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鸿沟”的缩小。

云南省是“电脑农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由于历史原因,这个省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国贫困县最多的省份,其中80%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与内地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

1992年,云南引进国家863计划支持研究开发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工具,首先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酒井、东回乡应用。当年,200多亩玉米的增产幅度达到80-400%。

1996年,云南省政府专门成立“电脑农业专家推广系统”推广领导小组,由黄炳生副省长任组长,下设“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办公室,负责推广的组织协调工作。

1993年至1996年,专家系统扩大到省内5个县应用。1997年扩大到35个县,1999年发展到55个县。“十五”期间,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更是纳入云南省领导的工作日程。徐荣凯省长分别在2001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推广电脑农业。云南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电脑农业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为使农业、农村、农民进入流通市场,云南示范区还开展了“云南电脑农业网建设”工作。广大农民高兴地称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是“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是“乡村不走的高级农业专家”。

屏边县滴水层乡抓住电脑农业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结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来充实完善这一系统,1998年全乡实施面积2502亩。它与常规种植比较,具有“六省一增”的好处:一省种,二省秧田,三省农膜,四省水,五省肥,六省工时,一增产粮食。这“六省一增”,总计增加经济效益77万余元。

西部重要省份四川人多地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解决农民富裕问题是省委、省政府深深思考的问题。从1998年起,该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电脑农业示范区项目,利用863专家组推荐的单机版和网络版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开发了水稻、小麦、玉米、柑橘、蔬菜等十余个品种的专家系统,分别在成德绵高技术产业带和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下属7个重点示范县推广应用,并辐射到95个县,示范面积达300多万亩。“十五”期间又开发出了涵盖产前、产中及产后等环节的经济作物(枇杷、柑橘等)、大田作物(水稻、红薯等)、畜牧养殖业(养猪、养鸭等)、中药材(半夏、麦冬等)和粮食储藏(国库储粮专家系统和农村储粮专家系统)等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共30个。为实现资源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的交互式,制作了大型专业涉农网站──“电子农务”,目前正在筹建针对粮食产后生产的“数码粮务”网站。还建立了雅安市雨城区养鸭、养猪专家系统、广安市广安区红薯专家系统、眉山市丹棱县枇杷、柑桔专家系统、西昌市西昌县水稻专家系统、绵阳市游仙区水稻专家系统、绵阳西山国家粮食储备库国库储粮和农村储粮专家系统、自贡市沿滩区水稻专家系统、德阳市广汉县水稻专家系统共8个示范点。

到目前为止,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已在四川省21个市(州)、155个县(区)、1000多个乡(镇)、2000余个农户中示范推广应用,示范面积已达500多万亩,提高产量6.6%,增加经济效益约8000多万元。部分县(区)已实现了“乡通”工程(如眉山丹棱县、广安市广安区、雅安雨城区等),部分乡(镇)已实现了“村通”(如广安协兴镇、丹棱唐河乡等)工程,同时在各示范点建立了市、县(区)、乡(镇)、农户四级示范推广应用体系。农民利用信息技术得到了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电脑农业的推动者

电脑农业的蓬勃发展,是和国家的支持、重视,各级领导的关怀、参与分不开的。

1991年,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富有远见地把农业专家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列入863计划重点课题,开展了针对农业领域的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模型及实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点燃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应用的星星之火,开始了向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推广领域的伟大进军。

进入“九五”以后,国家863计划306主题

首先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积极性高的北京、云南、安徽、吉林等省市,与地方政府共同建立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进行大面积的生产推广应用。科技部于1998年12月召开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办法》两个纲领性文件,各地方政府纷纷申请建立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在全国形成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高潮。

1998年10月22日,当时担任科技部副部长的徐冠华同志在北京顺义考察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北京示范区,给予电脑农业充分的肯定与支持。

他在讲话中强调高科技要为农业发展服务,并针对高技术怎么样为农业服务的问题,提出了要实行“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方针等指导性建议。

1999年10月,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视察

云南示范区,他关于“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动地球’。支点在哪里?支点就是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农业专家系统。

支点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去构建”的讲话,使示范区工作人员深受鼓舞。2000年6月,863计划306主题专家组在甘肃举办“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西部地区现场经验交流会”,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出席并对863-306主题的工作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电脑农业”是高新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他提出农业结构调整需求与农民增收结合;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结合;技术提高与普及结合;农业专家系统高智能化与网络化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2002年9月24日-28日,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先后到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和宁利乡安乐村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示范田进行现场考察,指出通过电脑农业的实践,构建了一个农村信息化的框架体系。在这个框架下,不仅可以推广农业专家系统,而且还可以推广其它的信息技术,如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等,这为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推动电脑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历史还将记住这些名字:冀复生、李健、冯记春、李武强、巫英坚、尉迟坚……

电脑农业的耕耘者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首任责任专家吴泉源教授,是著名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学术带头人,是我国电脑农业的开创者之一。十多年来,吴泉源教授致力于计算机专家系统与农学知识的全面结合,积极倡导农业电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吴教授先后到20多个省市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培养了大批具有计算机和农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现任责任专家李明树博士考虑了该项目的长远规范发展要求,在原有智能化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基础上,根据科技部《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组织制定了《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办法》、《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实施细则》以及《农业专家系统技术软件规范》等重要文件,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李明树博士走遍了全国20多个示范区,进行技术和应用示范指导。

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回国留学人员熊范纶研究员做出了首创性工作。20多年来,他研究开发出了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油菜、果蔬、畜禽、水产养殖等各类农业专家系统近百种,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他主持建造了雄风系列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将农业专家系统与科技信息网络结合,开通了针对产前、产中、产后农业产业化的“中国农村致富网”,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创造了电脑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奇迹。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技术总体组组长赵春江博士是农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的成长和发展轨迹是与电脑农业紧密相联的,也可以说是电脑农业塑造了这个在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专家。从1991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他开始研究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1996年赵博士主持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北京示范区的工作。为了提高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他加班加点,带领课题组建立了有关气象、土壤、植保和小麦生长发育等方面上千万个数据组成的50个数据库、19个知识库、72个模型,开发了包含21个功能模块的小麦管理专家系统,可为农民提供小麦从播种到收获全生育期的动态管理方案;为了验证和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在每年的小麦起身一拔节小麦管理高峰期间,白天他在郊区基层生产单位蹲点,晚上乘公共汽车返回研究所,进行软件的开发和对120多块示范麦田逐一进行计算机决策,一直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晨六点钟,再乘公共汽车返回基点;为了在京郊实现计算机联网运行,他和课题组同志一起,逐县考察各地的基本情况,给当地领导讲解农业高技术的好处,帮助当地分析实现计算机联网的可能性。

经过2年艰苦的努力,创建了北京农业智能网络,使北京8个主要区县和部分乡镇与示范区网络中心联网,开辟了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市、县、乡三级农业计算机网络运行试点,建立了通过计算机网络为农业实际生产决策咨询服务的体系,使农业科技成果具体服务到大田生产的每一田块成为可能,探索出了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成功经验。

他主持研究开发了20多个适合农民在田间地头使用的便携式农业数字化信息技术产品──“农务通”,降低了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成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的特点,农民使用它可以方便地得到有关品种、施肥、灌溉、植保等方面的信息,还可进行田间地头现场诊断,深受农民和基层科技人员的欢迎成为我国目前很实用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赵春江博士作为总体组组长,以推动全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为己任,他先后帮助14个省市制定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通过实践总结出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研发模式、三种应用模式和三种推广模式,为全国培养出了100多位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为电脑农业的实施奠定了人才基础,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01年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全国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受到了江总书记和朱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电脑农业的耕耘者中,历史还将记住这些名字:汪成为、高文、钱跃良、怀进鹏、褚诚缘……

电脑农业的传播者

电脑农业的开花结果,离不开兢兢业业的专家,也离不开广大农技人员的密切配合,他们像蜜蜂一样辛勤地劳作,为电脑农业筑石铺路。

被称作“小凉山的文明使者”、“为了大地丰收的创业英雄”的高级农艺师成国正,是云南省电脑农业专家推广领导小组科技专家,宁蒗县民族经济技术开发督导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今日的小凉山上,人们一提到电脑农业,就自然想到了成国正,想到他43年如一日推广农业科技的感人事迹。

1992年9月,云南省民委,省科协,省扶贫办,在澜沧县召开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现场会,成国正同志敏锐地认识到这一高新技术将会为小凉山人民的脱贫致富发挥巨大作用,于是在会上提出了把宁蒗列为推广应用试点县的请求,获得了以上三个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拉开了宁蒗推广应用电脑农业的帷幕。

成国正多次组织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培训班,通过宣传讲解,电脑演示,分析研究,提高了领导和科技人员对电脑农业的认识和重视,坚定了推广应用的决心,抵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1993年开始了推广应用的试点工作,第一年就推广玉米面积3522亩、苹果1434亩,在全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宁蒗县电脑农业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成国正既是设计者和指挥者,又是具体的实施者。他以电脑农业指导方案为教材,以乡村示范基地为样板,亲自给推广农户讲课,课堂就设在田间地头,实地讲、现场练,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心服口服,使电脑农业真正进村、入户、下田。

在电脑农业推广应用中,成国正一把雨伞,一支电筒,一双胶鞋,一个挎包,风风雨雨中,走村串寨,深入田间;不管冬夏春秋,晨昏午夜,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一个电话,一句口信,他就立即出发。1994年8月,成国正到翠依乡为傈僳族群众搞培训,回县途中,大雨滂沱、道路泥泞,车子翻进了红桥河,他和其他技术员均受了伤,经群众抢救才被送回宁蒗,第二天又带着伤痛赶到大兴镇的电脑农业培训班上讲课。

在宁蒗,高新技术不但实现了“平民化”,而且成为民族群众赖以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余家坪彝族村民说:“没有成国正,电脑农业进不了我们这个偏僻小山村;没有电脑农业的应用,我们也成不了实实在在的苹果万元户村”。

“认真认真再认真,严格严格再严格。”这是李淼研究员的一贯作风。李淼1984年开始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近20年的科研实践中,她与课题组的同志艰苦奋斗,常年工作在我国西部的农村和基层,始终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掘课题、提高自己、锻炼队伍的基本思想。研究开发出了一批适用于农业生产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1992年,李淼研究员所在课题组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施肥专家系统”,帮助云南省澜沧县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玉米施肥系统。经过5年成功试验、示范,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大提高了“农业专家系统”科学种田的威信。

杨宝祝研究员是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由他负责的课题组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PAID,具有网络化、交互式、智能化的特点,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各省基于该平台开发出了本地化农业专家系统120多个,涉及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领域,应用后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社会效益5亿多元。

“一定要实用”,这是杨宝祝课题组的指导思想。他先后到天津、辽宁、山东、宁夏等地做调研,走访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平台的准确定位和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础。平台开发完成后,他又先后到黑龙江、河北、海南、广西、四川等省市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并认真解答每一个技术问题。

“是个实在人,肯干!”,这是和杨宝祝共过事人的共同感受。山东兖州农技站的技术开发力量比较薄弱,缺乏开发经验,杨宝祝白天耐心同当地农业专家开展技术交流,晚上进行资料整理和软件开发。由于农技站离旅馆较远,晚上回去很不方便,后来他干脆就住在农技站的传达室里,一位就是五六天,早晨起床有时连脸都顾不上洗一把,在马路边上吃碗面条就进机房,一干就是大半天。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兖州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终于开发完成了。1998年到2002年期间,杨宝祝走遍了全国16个省市示范区,行程数万公里,先后培训基层人员5000多人次,为平台的应用推广和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篇5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体系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专家组应该由同行专家组成,以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专业的专家为主。专家组成员应该结合专家的专业特长进行合理分工,确保评价的质量。专家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篇6

一、构建我市电子信息人才高峰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我市“两个率先”目标,致力提升我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强软件和集成电路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

(二)我市电子信息人才高峰建设的主要目标:为适应“两个率先”的要求,至2010年,电子信息行业人才高峰建设领域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00人,人才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使本行业的人才实现快速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结构明显改善,集聚具有一定规模,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群体,基本建成以“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业高效”为标志的人才高峰。

“十五”后两年,我市电子信息行业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到2005年,电子信息行业人才总量争取达到2200人左右,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10人,大学本科学历的9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8人,中级职称的120人;选拔、培养和引进优秀企业管理人员20名、软件开发人才10名、在常州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技术人员4名,各类技术工人达到200名左右;重点选拔培养引进3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加快培育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具备较强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队伍。至2005年,电子信息行业各类技工人才队伍占工人总数的80%左右。

二、加强电子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软件和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建设。重点引进、培养熟悉软件工程规范并精通管理理论的系统分析员;从事安全中文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开发的人才;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测试和封装的高级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软件工程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的软件企业家,初步形成具有先进水平实力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和梯队,促进我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工程中心”人才建设。重点引进培养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专家,提高企业解决关键技术的能力,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我市信息产业技术升级。

(三)加强重点产品开发人才建设。重点引进培养软件产品、集成电路及新型元器件、通信产品、计算机及辅助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数字视听产品等项目开发带头人,增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创名牌产品,形成我市信息产业优势。

(四)加强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建设。重点培养机电类现代制造技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推广能力。

三、构建我市电子信息人才高峰的办法和措施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国外及国内电子信息人才高集聚地区开展招聘活动,加快引进海外留学生及各类高层次人才,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2、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网上信息服务功能,加大网上招聘人才的力度,开设电子信息人才供需信息专栏,逐步构建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化的专业人才配置服务体系。

3、鼓励“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和智力交流。对采取任期聘任、兼职、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为我市信息产业服务的人才,暂不迁入户口的,发给“特聘工作证”,享受申请科研经费资助、购房、子女入托入学、职称评定等方面本市同等人员的待遇。

4、建立与国内高校联网的供需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吸纳优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对非本市生源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和优秀专科毕业生可实行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

(二)完善激励分配机制。

1、对于电子信息高层次紧缺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制和年薪制,以贡献大小决定收入多少,工资收入可高于其它行业同等条件人员水平。

2、鼓励行业内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优秀人才住房津贴制度、补充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3、加快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步伐。行业内专业技术人才可根据自身条件,自主申报一个或几个专业的技术资格。

4、组织开展“金坛十大IT杰出人才”评选活动,在全市电子信息人才中,严格按照入选条件和选拔程序,遴选对行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并推荐参加“江苏十大IT杰出人才”评选活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高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大力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行业内重点企业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努力打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发挥才能的平台。

2、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行新的用人制度,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让优秀高层次人才承担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开发任务,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在事业发展中得到锻炼,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应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可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损害本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离岗创办企业或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

4、积极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强化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从发展的需求出发,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四)加大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力度

1、结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在我市电子信息企事业单位中,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个人申报、主管部门审核及专家评审,选拔一批电子信息业优秀专业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加快形成一支高层次的产业领军人才队伍。

2、以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为契机,进一步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

(五)加强电子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1、电子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实施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市发展计划局、市信息化办公室负责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组织及协调工作。各级人事、科技、经贸、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电子信息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

2、加快软件业和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建设,建立政府各部门、协会企业间畅通高效的人才需求信息交流与会商机制,及时掌握行业及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服务。

3、各用人单位要从长远发展出发,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落实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制定培养计划,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努力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篇7

摘要:本文介绍了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具体调整办法。

关键词:专业规范;培养方案;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级之前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直没有设置专业方向。从2005级培养方案开始设置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可视计算与多媒体等方向。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设置专业方向,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专业方向调整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三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方向放在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统一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方向分模块设置,学生在不同模块中自行选择。

尽管2005级培养方案和2007级培养方案都是分方向培养方案,但是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还是遇到了一些很难处理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2005级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方向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选修课上;而2007级培养方案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完全一样外,由于各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学科基础课在原来的课程框架下很难达成一致,加上有培养方案总学时的限制,使得问题更加突出。

2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

为了便于比较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集中在表1中。为了便于分析,将知识领域中相同或相近的知识领域进行归并,划分出11类知识领域。表1列出了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和最小核心学时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的覆盖上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三个专业方向在对不同知识领域的要求方面差别比较明显。特别是表现在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等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很大。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上显示出的这些差别,体现出了三个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和不同要求。但是,这些差别,特别是表现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为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3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不同要求

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要求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仅就离散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织这两个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进行分析。

(1) “离散数学”课程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S-DS)为最少7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E-DSC)为最少4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信息技术基础(IT-ITF)课程中有不超过3学时的离散结构相关内容。表2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方面的要求。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除了“图和树”这一部分内容的学时要求一样外,其他内容的学时要求都不一样。

(2)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为最少8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为最少6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平台技术(IT-PT)中包含了最少3学时的计算机组织和结构(PT.ao),以及选修的硬件(PT.har)内容。表3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以及数字逻辑方面的要求。

表面上看,好像计算机科学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比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要求还要高,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知识领域中包含16学时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知识单元,而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知识领域中并不包含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而是把数字逻辑单独作为一个知识领域看待,在计算机工程方向中数字逻辑(CE-DIG)为最少57学时的知识领域。

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那么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数字逻辑(57学时)加上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63学时)就是最少120学时,远远大于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最少82学时;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不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系体结构与组织(82学时)减去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16学时)就是最少66学时,与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最少63学时基本相等。

4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时提出的解决方案

通过前文的分析,三个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已经很清楚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如何在体现专业方向之间差别的同时,还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就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

在研究专业规范中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时,明显感觉到如果完全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很难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统一到一个专业培养方案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在很多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常基础的知识单元的要求方面明显少于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最小学时数只有290学时,远远少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560学时)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551学时)的最少学时数要求,估计是为安排特定应用领域相关内容留出的空间。

我们有这样一个认识,即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无论如何都应该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要求提出了如下调整原则:在核心的知识领域,取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中相同知识领域要求低的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实际上是在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之间取了一个折中。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进行这样的调整,加强了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同时不会带来明显的问题。

(2) 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往设置的离散数学课程是按照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离散数学I和离散数学II,共计80学时。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覆盖面基本相同,只是对不同知识单元的程度要求和学时要求上有所差异;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离散结构要求很少,按照前文提出的调整原则,基本上可以靠拢到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要求上。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在课程体系上能够尽可能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各自的要求,将离散数学课程从原来的按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课程的方法,改变为按内容难易程度的分层次划分课程的方法,即开设一门离散数学导论(48学时)和一门离散数学(64学时)。离散数学导论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能够满足计算机工程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离散数学为计算机科学方向限选课,离散数学课程在离散数学导论课程基础上对一些知识单元做更深入的介绍,从而达到计算机科学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

离散数学课程的这种改变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现成的、适合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材,因此缺少合适的教材是离散数学课程的一个问题;二是离散数学为了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不得不花一些时间重复离散数学导论课程中已经讲过的部分内容,从而导致离散数学总学时增加的问题。

(3)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内容一直都由两门独立的课程支撑,即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88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24学时)。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需要有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作为基础。根据对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各自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要求的分析和理解,并且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靠拢到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要求上,提出了一种兼容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调整方案。

课程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大致可以覆盖CS-AR.AR1的主要内容,使得计算机组成原理成为一门不依赖于数字逻辑课程的独立课程;二是将原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体系结构的内容适当简化,比较深入的内容留给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讲述。经过这样的增删调整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

课程体系的调整主要体现为计算机组成原理(88学时)作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40学时)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必修课,总学时从原来的176学时增加到192学时。

对课程和课程体系进行这样的调整后,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数字逻辑知识单元存在着一部分重复内容,使得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会重复学习数字逻辑知识单元中的部分内容;二是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一些与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容被简化,同时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又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限选课,使得计算机科学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有所降低。

5总结

在学习和研究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和CC2005基础上,结合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多年的教学积累,提出和制定了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7级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本文介绍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等只是我们在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研究讨论比较多、认识比较深的几个问题。由于2007级分专业培养方案刚刚开始执行,具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感谢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蒋宗礼教授在我们研讨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两次到天津对专业规范进行的讲解和指导。

参考文献

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篇8

一、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依据和必要性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个企业,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企业信息化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过程,用信息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和优化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要有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商作为支撑,以帮助企业完成信息化的任务。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企业信息化,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八十年代起步,九十二年代逐步扩大,本世纪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历了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机应用发展到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设计水平,优化了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质量,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营销现代化,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已普遍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30%以上企业使用了CAD/CIMS系统,50%以上的企业已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有35%以上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有13%企业应用了供应链管理(SCM),23%企业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15%以上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40%以上企业建立了企业的网站;固定资产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大约只有4.3%的企业使用了OA和MIS系统,约有1%的企业应用了CAD/CIMS技术,约有0.7%的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1%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约有2.1%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 虽然我省的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技术人才缺乏,重硬轻软,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全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其信息化技术类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约只有0.5%,信息化技术人员占员工的比例只有0.5%,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低于30%;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造成有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盲目上马,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总的来说,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全省工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 争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和扶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改组,提升企业的设计、研制、采购、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3、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紧密相结合。 4、企业信息化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5、企业信息化应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 6、坚持“先进适用,讲求实效”原则。 (三)规划目标 通过推动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到2005年,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如下目标: 1、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省属资产经营公司及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到200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的覆盖率为100%;企业的主要产品全面实现CAD,部分实现CAPP/CAM;100%建立企业网站,多数企业能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或零配件的采购以及产品的销售。 2、其它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指标 ——企业基本建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 ——财务管理应用率达到100%; ——营销管理(CRM或SCM)的应用率为50%; ——比较完善的MIS/MRPII/ERP系统的覆盖率达到70%;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率达到80%; ——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器机械行业CAD应用率达到70%; ——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 ——有一批推广应用CIMS、柔性制造技术(FMS)、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技术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性企业。 3、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 ——珠江三角洲专业行业集中的地、市(县)和部分镇,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率达到100%; ——MRPII/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10%以上;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例达到20%; 4、20家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普遍应用ERP系统;电子商务开展率100%;大型流通商贸企业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信息化达70%以上,建立网站比率70%以上,具备电子商务能力企业要建立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 5、创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和服务。 6、培育、建立起一批基本能适应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咨询、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服务企业队伍。 四、实施重点 (一)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重点 企业信息化内容广泛,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实施的重点都会不同,2005年前,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 1、企业管理信息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要和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2、企业研制和生产信息化。利用CAD、CAE、CAPP、CAM、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企业研制、生产信息化要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真正推进产品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行业实施重点 实行分类指导的办法,在全省工商领域主要的十二个产业中抓好企业信息化,重点任务是: 1、电子信息产业 (1)积极推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工作,这些企业要起示范作用,起点要高、推广面要大,效果要好。 (2)扶持和 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3)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与软件等核心技术,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广州IC中心”和广州、珠海、深圳3个软件园以及做强、做大、做精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骨干企业。 (4)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与服务。 (5)建立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数据库、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珠江三角洲率先构建和完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合作的区内产业配套体系。 2、电器机械业 (1)应用CAD、CAM等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提高产品的标准性和一致性。 (2)利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和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层次和数字化、智能化程度。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4)建立电器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提高产品设计、加工、配套能力,在行业中推广FMS、CIMS技术。 (5)以电器机械设备网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3、石油化工业 (1)推广实施CIMS工程和先进控制技术(APC),实现集散控制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FCS)。 (2)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建设产品销售网络系统,推进物资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 4、冶金工业 (1)加快新一代基础自动化装备和智能化成套工艺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提高行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推进矿产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3)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业务。 5、纺织服装业 (1)推广使用纺织机械CAD/CAM和纺织专用CAD/CAM,包括服装系统、印花分色制版系统、织物组织系统、针织系统及染色配色系统,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 (2)推广实施ERP系统、工厂生产监测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3)开发应用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 (4)加快纺织信息网、服装信息化的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 6、食品饮料业 (1)结合生产工艺的改造,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流程再造,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节能增效,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3)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通过CRM、SCM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与客户的互动营销和整个物流体系的即时协作。 7、建筑材料业 (1)陶瓷。利用CAD技术,提高设计效率和印刷丝网制作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应用热工窑炉自动监测与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改造工业窑炉;推广建筑陶瓷原料自动配料和产品自动分检系统;试点应用陶瓷自动喷釉系统。 (2)塑料。推广CAD、CAM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铝型材。重点应用CAD、CAPP、CAM等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测试水平。 (4)在大型建材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和ERP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5)以建筑材料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陶瓷、塑料、铝型材等建筑材料产品为对象,开展建筑材料行业的电子商务活动。 8、汽车行业 (1)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提高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 (2)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9、造纸行业 (1)推广实施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推广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 10、 医药工业 (1)利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2)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 (3)推广应用ERP等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4)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建设药品采购网,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11、电力行业 (1)建立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 (2)建立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电厂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3)变电站推广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和设备。 (4)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EMS),开发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5)推广应用地下洞室和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技术。 12、流通业 (1)继续在流通企业推广以应用条型码、商品分类编码为主的数据标准化技术,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为主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的现代配送技术。 (2)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3)以建立网络化流通运营组织结构为目标,推动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4)加快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五、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采取“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并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一把手”要提高认识,亲自抓落实,大型企业要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聘请有企业信息化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管理者成立企业信息化专家组,对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二)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抓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来抓,要选择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将之列入省、市的技术创新专项。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及省重点支持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专门设立推进企业信息化专题,支持和扶持一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改造项目。有条件的市要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信息化项目。 (三)重点支持一批企业信息化重点企业,形成全省企业信息化的示范点。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20户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要率先实现企业信息化;各市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要重点支持一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并及时总结地方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企业的先进经验,通过新闻宣传、经验上网、现场培训、交流研讨等各种形式,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企业规模和行业的不同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四)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装备及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化产品要注意技术接口的标准化,服务要专业化。 (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筹集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可以结合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项目,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列入技改或技术创新项目的总投资,也可以从折旧费、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对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包括信息化装备的开发与改造项目)进行导向性支持。 (六)加快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利用高校、信息化服务中介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信息化急需的人才;二是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留住企业的专业人才。 (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环境。要加快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上网工程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的上网费用;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提高市场信用度;逐步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交易合同的有效性和交易内容以及有关数据的安全性;加快电子商务法规建设,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良 好的法律环境。 (八)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政府支持投资的形式,尽快建立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九)引入企业信息化工程评测和监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工程评测和监理机构,使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全过程得到有效监控,提高工程质量。 (十)加强教育,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在全省工商领域广泛宣传、普及企业信息化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形成对企业信息化积极参与的氛围和共识,促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全员教育与培训,组织企业职工对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信息化素质。 

上一篇:技术创新路径范文 下一篇:电力调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