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路径范文

时间:2023-10-09 05:29:23

技术创新路径

技术创新路径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路径依赖,路径突破

1、引言

在当今动态环境下,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多个创新主体和不同创新要素共同构成了创新的整体内容。创新要素包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在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技术创新日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复杂过程,要增加创新成功率,企业必须了解创新的固有逻辑和一般规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犹如一把双刃剑,只有把握其规律、辩证对待,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本文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成因和形式、寻求技术创新突破对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有重要作用。

2、技术创新路径依赖

技术创新的路径指企业为了解决企业某技术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设计的技术改进或技术创新的方案或实施的过程,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性是指技术发展的历史因素、社会条件和基础知识在以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成功的创新和采用新的技术取决于现有技术的发展,这些历史因素包括:技术管理、市场、企业制度和规则、消费者习惯等等。企业难以避免它原来的社会条件、历史背景等,不自觉地遵循原来的路径。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在技术生命周期的导入期和成长期,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但是路径依赖一旦成刚性就可能束缚企业发展。

3、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有:

(1)技术的转换成本和内部相互关联。企业在某项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本,这项技术不断成熟和普及,使得这项技术的单位成本和边际成本都非常低,此时如果创新技术,企业所投入的固定设备、生产工艺、原有技术和知识会丧失其部分或全部功能,变成难以收回的沉没成本。由于技术转换成本的约束,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依托以前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形成了路径依赖。

(2)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另一个因素是学习效应。企业的学习是企业与其成员之间、企业与外界环境及企业之间进行知识转化的过程,企业特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决定着创新路径。技术创新路径是由技术性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市场需求的变动共同决定的。企业的管理实践形成企业惯例,创新主体学习能力的发挥与企业惯例密切相关,现有惯例和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和结果,而企业学习能力和惯例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

4、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表现形式

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

(1)技术能力不足形成的路径依赖,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了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整体状况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效率,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能力还影响行业标准的控制,从而影响到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

(2)人才能力不足的路径依赖,工程技术人员是技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也是新的技术知识在企业得以广泛扩散的传播者。企业许多技术创新都源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外部先进信息技术的搜寻追踪,以及对企业技术现状的改进设想。

(3)研发投入不足的路径依赖,新的技术和知识源自研究与开发活动,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将导致无法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无法进行充分地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只能是引进、模仿。

(4)实践经验不足的路径依赖,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开发实践,开发经验和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数据库等不足,设计过程中没有以往数据作参照,企业不敢轻易改变原有产品的设计,形成了路径依赖。

(5)企业家的路径依赖,企业家是创新主体的核心,企业家自身创新素质和领导参与式是企业创新能否兴起的关键。

(6)技术创新风险造成的路径依赖,技术创新活动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包含着不确定性因素,使得相应的技术创新投资带有很大的风险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技术创新的动力。

5、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突破

路径依赖会导致该路径上技术创新效率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创新主体需要实现途径突破,创造新的路径。路径突破是指企业摆脱历史束缚,偏离原有路径,如图1所示,企业在t1时点上,企业突然发生跳跃,脱离原有历史趋势,实现了路径突破。尽管企业存在路径依赖,但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摆脱历史的束缚,尽管转变有一定的困难。

企业常会遇到不可预期、难以逃避、无法控制的外部冲击,无论企业喜欢与否,面对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进行强制性变革,必须突破惯性思维吸收外部新知识、新技能,与时俱进,实现路径创新突破。企业内部的力量同样可以实现路径突破,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技能实现跳跃式变迁或是意外创新导致路径突破,企业要摆脱惯例,实现跳跃式创新,要比外部冲击引起的强制性创新难度要大,企业刚性越强,内部路径突破越难以实现。基于长期发展和转型的战略性并购,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借助外部体系的知识框架和能力体系改造自己,是实现路径突破的高效手段。并购后尊重目标企业的组织惯例、核心能力,并购后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并购企业掌握新的知识和能力,改造自身体系,从而实现技术核心能力变迁,实现技术创新路径突破。

6、总结

技术创新路径篇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013357)作者简介:

王卫红(1963―),女,安徽阜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市场营销与技术创新管理。

摘要:采用索洛剩余法对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七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资本贡献率与技术贡献率具有可替代性,技术创新路径有待改善;外资参与度较高,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制度变迁的滞后,使得政府调控体系与政策环境有待健全。最后,提出了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对策。

关键词:广东装备制造业;索洛剩余法;创新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5-0020-06 收稿日期:2009-12-11

一、引言

广东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2008年,广东省的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为33100,5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59%,这一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6%(广东统计局,2009),约占全国总量的1/6。可见,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工业化的角度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状况影响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决定产业结构的转换效率和工业化的进程(冯梅,2008),研究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状况,对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及其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索洛剩余法对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走势情况,发现广东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困境,探讨广东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量化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综合指标量化法,如技术开发指标、生产率指标、能源消耗指标等。二是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常用的是索洛剩余法,此法对技术进步的估计是通过计算增长余值而得到的。

索洛模型描述的是投入要素增长速度、产值增长速度与科技进步速度之间的函数,它的基本公式如下:y=a+αk+β1(张玉玲,2006)。y为产值增长速度,a为技术进步速度,k为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1为劳动力投入增长速度。α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且有α+β=1。技术进步速度a=y-(αk+β1),技术要素贡献率Ea=a/y,资本要素贡献率Ek=αk/y,劳动力要素贡献率E1=β1/y。

索洛剩余法中的技术进步率是指生产率的总增量中扣除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贡献后“剩余”的部分,包括了技术的提升,也包括了管理水平、资源配置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定量的角度看,技术进步率只是“索洛残差”中的一部分。但是,假设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能够在索洛残差中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份额,则索洛残差的变动率可以作为技术进步的一个指标(张玉玲,2006)。

本文将选用索洛剩余法即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来对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技术创新情况进行研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及连贯性,本文选择了2002~2008年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二)参数α、β的确定

在使用索洛模型时,先要确定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α和劳动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β的值,才能测算技术进步(a)指标。目前对于α、β的确定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微分法推测而得出α、β的值。这种方法根据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利用微分法推测。第二种方法是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对生产函数的回归来估计α、β的值。这种方法对样本的大小有一定的要求。第三种方法是经验判断法,即根据以往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资料,经验地选定α、β,并规定α+β=1。这种方法需要权威部门定期进行分析判断。第四种方法是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恒等式计算,这一方法不受统计口径、样本序列的影响和限制。

本文按照傅为忠、刘垄楠(2008)写的《基于随机误差分析的索洛模型改进及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中采用的回归分析法来确定参数α、β的值,把装备制造业的七个子行业的2001~2008年的工业总产值、资本存量和就业人口的数据先取对数,然后进行二元线性回归,回归的结果是α=0.8,β=0.2。调整后的模型拟合度R2为0.974,且回归方程通过了F检验,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

(三)数据指标的选择

Y: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统计年鉴上的工业总产值是按当年价计算的,为剔除物价影响,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出产出的年增长率v。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以上年=100指数,年产出的增长率y=(Y1-Yt-1)/Y1-1。

K:资本存量,即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和作为资本存量。剔除物价的影响,每年的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处理,流动资产年末平均余额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处理。资本投入的增长率k=(K1-Kt-1)/Kt-1。

L:从业劳动者人数,劳动力投入增长率

l=(L1-Lt-1)/t-1。

三、数据结果分析

(一)广东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

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计算出七个子行业的技术进步率及要素贡献率情况,如表1。

从表1可知,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近8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七个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在24%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最快,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39.13%,发展速度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业,年平均增长率为24.46%。

劳动力投人的速度比较慢,年平均劳动力投人增长率介于14%~33%之间。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劳动力投入速度最高,年平均劳动力投入增长率为32.86%,劳动力投入速度最低的是交通运输业,年平均劳动力投入增长率为14.78%。

资本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介于16%~31%之间。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资本投入速度最高,资本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80%,资本投入速度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业,资本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60%。

技术进步率的数值比较低,介于4%~12%之间。广东装备制造业还是以配套产品、低端产品、单机产品为主,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类产品及零配件,在产业链条上处于加工制造环节。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最高,年

平均技术进步率为11.90%。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仅为14.50%,技术进步率仅为-1.52%,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其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为16.73%,比2007年的资本存量增长率22.52%有所下降。

综合分析表1可知:发展速度和要素投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其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业;而七个子行业的技术进步率并不高,最高值仅为11.90%;推动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资本和技术创新,资本对产值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技术进步,最后才是劳动力。

从整体看,资本要素贡献率和技术要素贡献率的数值都比较高。资本要素贡献率的数值大多数在49%以上(通用设备制造业的稍微低些,为39.96%),最高有71.02%。技术要素贡献率大部分在23%以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数值比较低),最高为43.08%。而劳动力要素贡献率就比较低,最高仅为28.15%。说明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推动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本对产出的贡献最大,接下来是技术进步,最后是劳动力。说明装备制造业本身就是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中技术进步要素更加值得关注。

(二)技术进步率的走势

2002年到2008年期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波动很大,2003年的技术进步率为35.05%,是所有行业中是最低的,而2004年通过重点改造,技术进步率达到45.42%(见图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中总量最小,不到装备制造业的2%。专用设备制造业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的波动也比较的大。而其他行业在6年期间技术进步率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小。

在2003年,除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之外,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率都达到最低点。到了2004年,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外,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率都达到最高点。这是因为2003年,省经贸委认定了20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对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动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带动能力。

(三)技术要素贡献率的走势

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坩设备制造业技术要素贡献率的波动比较大,说明这些行业研发投入不均衡,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够稳健,2004年之后的走势相对较平缓。而其他行业在2002年到2008年期间的技术要素贡献率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小(见图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要素贡献率都较高,结合统计数据我们发现,2006年,这些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同比接近翻番,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了17.6%(广东统计局,2006)

,表明新产品开发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要素贡献率都比较低,这些行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均不到6%,其中,民营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更是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2002年到2005年期间,这些行业技术要素贡献率上升和下降的步调一致。说明提升这些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发能力任重而道远。

(四)资本要素贡献率与外资参与度走势

在2002~2004年,各个行业的资本贡献率的波动都比较大,2004年之后都比较的平缓(见图3)。在2003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资本贡献率达到最低点。广东省委、省政府2003年10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把广东省打造成为装备制造业大省,到2020年进一步成为装备制造业强省的目标(王卫红,刘永祥,2008)。据统计,2003~2006年,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装备制造业专项投入8亿元,支持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300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提升了装备制造业的资本要素贡献率。对比图2和图3,装备制造业的要素贡献率中,资本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相互替代的特征。

从表2发现:2002年到2008年,所有行业的外资参与度都在45%以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外资参与度最高,平均值为90.88%,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资参与度的平均值为80.36%,第三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资参与度的平均值为80.15%,说明外资企业在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资的进入,使得部分企业资本要素贡献率得到提高,外资带来了新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使得装备制造业产品整体档次得到提高,但也给本地企业带来了冲击和威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以上分析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率、技术与资本的要素贡献率趋势,为深入分析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情况,弄清制约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以及解决问题的瓶颈因素,提供了依据。

1 要素贡献率中资本与技术具有替代性,技术创新路径有待探讨。以上研究发现,资本投入较大的年份,技术进步水平有所下降,技术贡献较大的年份,往往资本投入较小,说明在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要素贡献率中,资本与技术呈现相互替代性。同时,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贡献较低,全省96%的小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王卫红、刘永祥,2008),大企业有研发机构的比例、开发项目数、科技人员的比例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产品大多以模仿为主,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路径有待探讨。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路径有两种:一是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这种方式的时间成本较高。另一种是技术引进并消化吸收。广东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路径,应该由引进消化型模式,经由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模式向开放式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转变。

2 外资参与度高,对国际市场具有路径的依赖性。外资企业在广东装备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超过70%,自主品牌较少,对于国际市场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外向依存度高。一方面广东机电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很大,国际市场的变化与波动将严重影响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出口;另一方面,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也受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的强烈冲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广东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影响。

3 制度变迁的滞后,使得政府调控体系与政策环境有待健全与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改

革开放的制度安排,通过引进国外的资本与技术,拓展了国内要素供给的局限,市场化的制度安排相应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外技术与资本的流人,国内资源效率的提高对装备制造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前面的实证分析已经得到验证。但近年来,外资进入广东装备制造业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贴牌生产到资本输出,从局部参股到控股或独资,从单一产品运作到成系列按产品链扩张:这些转变,把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作为其制造工厂固化在产业链的低端,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技术的封锁与技术扩散的放慢。但政府的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表现为产业政策的滞后。如何通过制度安排突破外国资本的技术封锁,是摆在广东省装备制造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政府的调控体系与政策环境都有待健全与改善。

(二)建议对策

发展广东经济,应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推进白主创新的重要环节来抓。推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应该重点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路径。从广东的现状看,大多数重要的装备都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这仍然是今后的主攻方向,在创新的路径选择中重点抓几个方面。

1 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调研中发现,广东装备制造业研发力量薄弱,尤其是工程实验室缺乏或简陋,很多重要的设备、器件无法实现工程化、产业化,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是解决自主创新瓶颈问题的起点一

2 首台、首套重要装备的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后自主开发的首台、首套重要设备,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又是重要转折点,难度最大,风险也最大,但过了这一关之后,前景广阔。因此,应成为政府支持的重点,企业主攻的方向。

3 重视与国外知名企业的合作。从技术线路看,引进后自主创新和与国外企业合作创新,是两条重要的线路。例如广东白云电器集团与日本东芝集团合作,开发了系列输变电产品,管理方法和技术又进一步扩散到其他子公司。该集川领导认为,合作后在技术、管理和工艺等方面受益匪浅。

4 对集成创新予以高度重视。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应该重视集成创新,尤其是成套装备制造,是十分强调集成的。主要设备自主开发,其他设备集成配套,从而形成成套设备,大幅提高附加值,这是国际上很多大公司的做法。广东省部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并不算弱,弱的是集成创新能力与意识。在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发达的信息系统,借鉴并采用其他技术,实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创新形式,尤其适合成套装备的开发、制造:

技术创新路径篇3

Abstract: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the backbone of the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wer.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Wuhan Long PathOptical Fiber and Cable Company Limit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ath,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its Progressive technology upgrade path,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strategy,technology absorption strategy,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ath.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d how to improve the technique through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 and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关键词: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光纤产业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rocess innovation;fiber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212-02

0引言

中国本土企业要想进步,要发挥后发优势,引进技术是关键,许多企业投入巨资引进技术,但在引进、吸收和创新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很少。

光纤光缆制造也属于高科技产业,作为高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出色表现的国内企业就更少了。面对国外技术封锁,长飞公司从众多国内企业中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光纤企业巨头倾销的疯狂绞杀中,以弱胜强,仅仅20年,成为我国光通讯产业的领军企业,连续18年产销量一直保持在全行业之首,并跻身于全球第二大光纤光缆制造企业。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长飞是如何做的呢?

1武汉长飞公司的技术引进战略

1.1 全面引进光纤生产管理和技术

合资办厂关键是技术引进,而不是购买生产设备。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经有十多个单位先后从英国SGC、Heathway和法国A.S.M等设备供应公司引进光纤预制生产设备4套,光纤拉丝生产线17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光纤成为热门货,各地陆续上了一些光纤项目,包括法尔胜、华新藤仓、富通昭和等,厂家增至10多家,引进了国外最好的设备,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产业群体。但由于未能引进系统生产技术,又缺乏资金投入,生产缺乏后劲。

与其他工厂沦落成为国外的光纤加工厂相比,武汉长飞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技术引进的延续和发展。武汉长飞公司的组建,第一个在引进全套先进生产设备的同时,成功的从荷兰菲利浦引进了先进成熟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建厂之初,合作双方就签订了为期10年《光纤技术转让合同》,合同明确规定飞利浦光纤公司向武汉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提供连续10年光纤技术转让。

于1992年底签订了与技术转让合同具有相同效应的《长飞光纤光缆公司和飞利普光纤公司按光纤技术转让实施光纤技术连续转让和提供支持的协议》。这些技术引进协议详尽规定了技术转让和技术支持的实施程序。

1.2 引进关键技术,是成功的一半

武汉长飞公司将关键技术引进作为技术引进的核心。国内其他合资光纤厂引进技术时,没有引进关键技术――预制棒制造技术。光纤预制棒是光纤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通过对预制棒进行拉长成丝状,这些丝在经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光纤。

预制棒数量决定了光纤的产量,预制棒技术是制约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而国内大多数光纤厂,没有掌握预制棒的生产技术,只能从国外进口光纤预制棒。在这项技术上受制于人,不能进行渐进性创新,只能成为占领中国市场的加工厂。武汉长飞通过对石英原料的处理,能够自己生产光纤预制棒,质量能够达到国外同类水平,价格上便宜几倍。

2武汉长飞公司光纤的技术吸收战略

2.1 技术消化是技术吸收的关键

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是光纤生产中的核心技术,也是整个光通信产业的核心和制高点。

国外大公司一直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如何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关键在于技术的消化。经过十余年不断技术攻关,长飞公司全面掌握了光纤预制棒制造的核心技术PCVD光纤制造技术,逐步从单纯的技术接受向技术接受与输出双向发展,打破了国外大公司技术封锁。表明中国企业已具备与国外大公司进行技术抗衡的实力。

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有三项技术创新成果被飞利浦公司反向引进,分别是提高光纤拉丝速度技术、提高PCVD沉积速率技术,降低光纤衰减技术。武汉长飞公司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从单纯的技术接受者向技术输出者发展。

2.2 技术人才培养是技术消化的基石

根据合资双方的技术协议,明确了合资方对长飞公司人才培养义务。成立之初,长飞公司技术人员到飞利普公司接受了为期9个月的技术培训,全面了解和掌握光纤制造技术。根据10年的技术连续转让协议,先后选送大批技术人员去飞利浦公司进行技术培训。

重视优秀人才储备。2001年,长飞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组建了长飞公司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002年,长飞公司被湖北省经贸委等四家单位联合认定为湖北省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同年,与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湖北省光通信材料工程研究中心;2003年,与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中心共同组建了“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经过多年努力,长飞公司集聚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司现有博士及博士后9人、硕士70多人。

3武汉长飞公司的自主创新战略

作为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长飞公司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1998年至今,长飞公司已在光纤光缆技术方面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达40多项,另外,还获得了多项美国专利授权。2005年,长飞公司的“PCVD工艺制备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这是中国光纤光缆行业历史上,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国家科学成果奖,而获得此项殊荣的,仅有长飞公司一家。

长飞公司重视研发经费的投入。长飞公司每年投入的产品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长飞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制开发光纤光缆技术和产品。2001年初,长飞正式成立了研究部,当时聚集了30名高学历的研究精英进行研究开发工作。长飞公司的研发部原来只从事光纤研发,2006年3月1日,长飞将研发部提升为研发中心,研发内容扩展到设备、光缆、器件、新工艺、新产品,研发经费由原来占销售收入的3%增加到5%。公司重视专利技术,每年都有不少于10项专利诞生。

长飞十分重视光纤光缆的国际标准制订。2004年国际电联会议决定开发一项新的国际标准“光缆链路测试方法”,长飞公司成为中国光缆行业唯一参加国际电联标准起草的单位。掌握多品种光纤生产和制造技术。光纤生产从多模为主转到多模单模兼顾,并且开发生产了特种光纤,实现了光纤品种的多样化;在光缆方面,最初仅生产层绞式和中心管式光缆,接着提供骨架式光缆和特种光缆产品。不断积累和创新逐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4通过技术实现低成本领先战略

4.1 技术创新带来低成本优势

2005年11月13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PCVD大尺寸低水峰单模光纤预制棒制造工艺技术开发”和“全合成光纤预制棒产业化技术”课题通过了专家验收。这种新型工艺综合了PCVD光纤的高性能特点和OVD工艺的低成本优势,从而在保持光纤具有优异性能的同时,大幅度地降低了光纤制造成本,原材料可全部实现国产化等优点,大大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成为国内唯一掌握生产大预制棒及拉丝技术的企业。

4.2 通过扩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技术创新成本

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光通信市场遭遇寒流,光纤需求大幅下降。光纤光缆产能过剩,产品高度同质化,品牌效应不强,低成本战略成为该产业主导战略。长飞公司自成立以来进行大规模的扩产达到七次,现在正在进行第8次扩产。2005年,长飞公司完成了第七期扩产,跃居全球第二大光纤企业。年生产能力为:预制棒450吨、光纤1500万公里、光缆30万皮长公里。光纤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2008年,又开始了第八期扩产。

长飞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同类企业。在国内相继投资成立了长飞光纤光缆(上海)公司,长飞光纤光缆(江苏)公司,控股广东汕头奥星光缆公司。长飞公司持有中天光纤10%的股权。长飞和中天在基础原材料、工艺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加强科研合作。

4.3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进行规模化生产,质量管理是关键。长飞公司为客户提供光纤光缆全面解决方案,制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从市场调查、项目评估、合同评审、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成品交付和售后服务等实行了全过程质量监控。早在1993年,长飞公司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了荷兰KEMA公司颁发的ISO9002国际质量证书的企业,2002年开始公司实施2000版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这为公司提供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04年12月,长飞公司正式获得由德国莱茵技术有限公司颁发的IS014001证书,为长飞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贸易获得了环境通行证。

参考文献:

[1]吕同海.浅议我国光纤光缆及通信电缆技术与产业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26).

[2]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坚持技术创新 走名牌发展之路[J].政策,2007(6).

技术创新路径篇4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2YJ070)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4日

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调整,加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化中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必然选择。河北作为一个原材料生产大省,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带动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意义更加深远。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努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努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实现工业化,决定河北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内分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装备制造业概念目前尚无明确定义,通常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是从其重要性出发,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和资源能源消耗低等特点;二是从其本质特性出发,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工具的制造部门的总称。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划分。这里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7大类中的投资产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近10年来,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骨干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提高,主导产品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比如,以电力变压器和新能源为主导产品的保定天威集团公司,采用自主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的变压器制造设计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500KV变压器从1983年投入运行至今仍保持“零”事故率的殊荣;为“三峡”工程制造的840MVA/550KV变压器和国内首台750KV超高压变压器均一次试制成功;自行设计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出口美国的300MVA/230kV调相变压器,在美国投入电网运行,各项技术性能满足用户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天威集团自主创新的光伏切片技术,把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了40%,光伏绒面技术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光转化率从14%提高到15%,而这些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我国绿色环保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希望。扩产成功后的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具有年生产70MW硅片、50MW电池片、100MW组件的生产能力,使天威英利成为全球四大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以硅片生产能力排名,为世界第七大太阳能电池硅片厂,电池产量进入全球前15名。这些技术设备均实现了替代进口、国产化制造,一大批技术设备自主创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投产运行,实现了国产装备“装备中国”发展目标。

到2011年,河北省已有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81家,其中部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2家;已有部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3家,其中部级5家、省级128家。2011年,河北省全年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1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77%,同比提高0.01个百分点。年末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万人,增长7.5%。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3家、重点实验室84家。全年组织滚动实施的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84项,在建国家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项目51项,新增国家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项目19项。全年共登记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131项,其中国际领先的60项,国际先进的516项,国内领先的2,145项,国内先进的410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7,595件,授权量11,07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10%。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403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6.7亿元,增长38.4%。但是,与国内先进水平省份相比,河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装备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投入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河北省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外来技术维持生产,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产业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造成主要机械产业很多关键的核心零部件和自动控制系统要从国外进口,缺少大型成套设备产品,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较少,高附加值产品普遍较低。

二、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河北省出现了一批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在装备制造业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企业集团,关键是找到了一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技术创新路径。以保定天威集团为例,保定天威集团自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通过近20年的努力,博采众家之长,吸收了众多国外先进技术的精华,但坚持不原封照搬、不简单模仿,而是结合国内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特长,通过消化吸收,进而创新提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的变压器制造设计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500KV变压器从1983年投入运行至今仍保持“零”事故率的殊荣;自行设计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出口美国的300MVA/230kV调相变压器。而天威集团的另一产业——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技术,采用的仍然是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路径,从落后,到追平,再到领先的路径,促进了我国光伏产业几十年落后于人局面的彻底改变。天威集团之所以在变压器和光伏产业获得成功,是因为天威集团始终把技术进步作为企业扩张的动力,把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以“自信自强,追求卓越”的理念实施一流的管理,生产一流的产品,提供一流的服务,创新一流的业绩。

从理论上分析,装备制造企业在创业初期,面临资金不足,人员、设备严重匮乏,技术水平低下,企业在市场中一般处于新进入者的劣势状态,因此向企业外部寻求创新合作者有较大难度,难以进行合作创新。同时,由于资金的严重匮乏和设备水平的低下,也使自主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对于此时的企业来说,模仿的路径是最优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仅仅通过产品模仿,已经难以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此时,购买技术逐渐成为装备制造企业获得技术的主要途径。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就成为该阶段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之一。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一般都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采取自主创新的路径,如长城汽车、天威保变、保定英利、邢台晶龙、廊坊新奥等企业的创新中心达到国家水平,先后完成上百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

在科技上,发明创造是从无到有,而在经济学意义上,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的生产技术要好,效率要高。这个“新”技术并不一定是最新的发明,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主要侧重于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是和生产者现在使用的技术比较而言的,而不是和世界总体技术的比较。由于原始发明创造成本很高,成功率较低,而引进技术成本低,效率高,因此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最佳路径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即利用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加速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实现较快的发展。河北省主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就采取上述发展模式,在发展中有选择地引进“适用技术”,在必要时创造新的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

三、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障碍

1、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装备制造业一向被定义为传统产业,在研发上的欠账由来已久,研发资金投入太少成为制约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2011年全国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83%,河北省仅为0.77%,比全国平均值低1.06个百分点。河北省R&D经费支出总额仅占全国R&D经费支出总额的2%,与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仅占北京R&D经费支出总额的20%,上海的33%,浙江的19.5%,江苏的17.4%,辽宁的56%。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用于科研的经费一般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到销售收入的3%,全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投入不足必然影响自主创新成果产出,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势必导致装备制造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上乏力。从纵向看,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大,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速度;从横向看,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不但远远低于上海、浙江、江苏,也低于辽宁。研发投入不足是导致河北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科技人才不足,缺少一流的高科技人才队伍。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高科技人员偏少,尤其缺乏一流的高科技人才,而且企业对科研人才的奖励和激励政策还存在不足,不利于企业长期吸引、留住科研人才。除了长城汽车、天威保变、保定英利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拥有少量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外,多数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素质较低,中技及高中学历者居多。科技人才的缺乏也是导致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原因。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尚未配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有相关的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与之相配套,以提供相关的中介服务。比如,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产品标准、技术认证、培训、创业服务、资产评估、质量检测和认证、信用担保、法律保险服务等。从目前的情况看,河北省缺乏完整的科技中介网络,特别是科技咨询、科技评估服务尤为欠缺,这将严重制约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4、政府创新政策支持不足。现有的政策更多地重视研究与开发,而对技术创新成果转让,产业化重视不够,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府采购政策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缺乏必要的支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政策与技术创新脱节,财税、金融政策鼓励支持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大,如引进的技术设备可以免税,自行研制的设备必须上税,企业研发资金难以在税前列支,研发人员的激励性薪酬不能进入成本;科技贷款总体规模偏小,企业折旧率偏低。

四、河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和人文因素、市场环境、企业制度、政府政策、国家科技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1、加大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投入。首先,企业自身要主动加强研发资金投入,为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其次,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投入,在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高的情况下,用于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比重应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再次,要调整政府科技经费的支持重点,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通过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来鼓励企业有组织地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对企业科技投入的鼓励和引导,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大资本市场改革,建立企业自主创新风险投资市场,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投资。

一般情况下,技术创新研发资金不足的企业往往考虑选择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的路径,资金充裕的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战略选择,选择任何一种创新模式。

2、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首先,各级党政组织和企业一定要更加牢固地树立“人才资源是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实施人才战略。要加快建立完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来考虑,通过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努力营造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精神,不断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常情况下,科技人才数量多、素质高的企业,会利用这个优势进行自主创新,如保定天威、唐山机车、长城汽车等大型企业,拥有高科技才人队伍,可以采用自主创新或集成创新路径;科技人才资源较弱的企业,一般会采用从外部引进技术。

3、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交易制度。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要向企业扩大开放范围。

4、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在信息、网络等技术支撑下,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组成,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提高科技投入的综合效益。

5、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结合河北省实际,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重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立军.浙江省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J].软科学,2007.21.

[2]李洪泽,朱孔来.论自主创新的3种实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5.

技术创新路径篇5

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政策鼓励下,中小微企业数量成倍增加,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解决就业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但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受规模小、资金缺乏、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中小微企业的经营面临诸多挑战。市场竞争的激烈,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加快,私人订制、个性化等市场需求多样性成为新的趋势,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创新作为改进、发明、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市场与用户需求的重要手段,正不断演进。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未来应加快、强化聚焦型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

一、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个新产品(新服务)或新工艺从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相关活动。技术创新往往与风险同在,而风险往往可能创造一个企业,也可能毁灭一个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缺乏、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中小微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时应考虑更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府支持、咨询服务,也包括与用户/供应商的合作与支持、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大学的合作、与其他单位的合作等互惠因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远远大于咨询服务,用户的合作与支持可保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内部因素又分为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在中小微企业中,个人因素、尤其是创业者因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更大,但同时不能忽视企业内部合作对创新的作用,更需要了解组织是如何有效支持技术创新的:包括企业战略、规划、经费安排、人员激励以及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协作等。基于上述分析,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应从企业对创新技术的选择、企业内部资源的培养、外部环境的利用等要素来考虑技术创新及其管理的有效路径。

二、湖南省中小微技术创新路路径特点

1.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湖南省在政策扶持、项目立项、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激发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增强中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湖南省本级科技经费中70%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累计帮助中小微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17亿元;依托中小微企业组建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通过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团队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委派入驻企业科技特派专家等行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不同层次的创新智力支持。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得到激发、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根据湖南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21676件、授权14673件,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261、510件,同比增长6.2%、3.6%;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省总量的比重分别达52.4%、60.2%;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989.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达116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5%,其中70%以上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自于中小微企业。

2.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主动意识逐渐提高、投入增加

湖南拥有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综合性高校和研究院所,培养了一批遍布于三湘大地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人员。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引导下,政府出台了鼓励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尤其鼓励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在湘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者,极大激发了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激情,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

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成为湖南经济增长新的引擎,一方面得益于企业自身对高新技术主动创新意识的提升,一方面得益于科技投入逐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投入强度为1.84%,比规模工业企业强度高出1.16倍。分领域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各领域投入强度均高于规模工业整体投入强度,其中最高的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达到2.46%,这是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直接体现。

3.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风险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许多企业经营困难、濒临倒闭,产能严重过剩、资金严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处于内陆的湖南省,情况更严重。如何实现突围是湖南省中小微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不创新就无出路,创新又面临极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短缺、自身积累不足等。

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分布广、底子薄、信用相对较差,资金来源明显不足。湖南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包括企业自有资金(创业者投入资金)、同行拆借、民间借贷、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多种形式,其中企业自有资金、民间借贷、银行贷款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大多底子薄,没有相应的抵押物,一般很难在商业银行贷到款。而企业自有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能进入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民间借贷一般都是通过民间机构、典当行等进行融资,一方面融资成本高,另一方面湖南的民间借贷不像温州等发达地区活跃,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难以用民间借贷从事技术创新。因此,湖南省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来源严重不足。

尽管湖南省内集中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一批高校,为湖南省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但真正留在湖南中小微企业的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很少。为此,各地州市出台了如长沙市“313人才工程”、“3635人才计划”等吸引人才的系列政策,湖南省出台了“百人计划”等政策,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在湘创新创业,但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中小微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新时期,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成为掌握核心技术或具有较高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人才缺乏已成为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一大难题。

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是一场伴随诸多风险的尝试活动,高效益和高风险并存,风险主要来源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湖南中小微企业受到技术能力较弱、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影响,大多只能进行单一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多种途径的替代研究难以实施,技术风险加大。市场的变化难以预测,由于缺乏技术成果商业化及市场经验,加上技术人才不稳定性因素,给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聚焦型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研究

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在实现企业稳定经营的基础上,做强、做大,成为各自领域的引领者或佼佼者,就要克服规模小、资金缺乏、基础薄弱等诸多不利因素,通过高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聚焦市场、聚焦人才、聚焦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1.聚焦市场

在以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就是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没有市场需求,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源泉。市场和用户需求千差万别,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个性化需求、私人定制等将逐渐成为市场主导,中小微企业如何在迅速变换的市场中识别符合自身特点的用户需求,给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战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小微企业更要研究市场和市场行为,洞悉市场潜在需求,并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有潜力的市场需求上,一旦突破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前景。美国苹果公司将产品聚焦在少数几款智能手机、少数几款移动PC等产品中,研究用户的潜在需求,一举成功,成为目前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国内的小米公司聚焦少数几款智能手机,短短几年成为国内位于前列的智能手机供应商。可见,只有聚焦市场,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研究和洞悉用户需求,将给中小微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

2.聚焦人才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在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人才会处于不断的流动中,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应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的科学性,研究并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政策,聚焦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阿里巴巴创业初期用股权、战略和远景吸引了“十八罗汉”,凝聚了一批具有梦想的创业创新人才,甚至让人放弃国外70万美元的年薪,甘愿加入月薪500元的阿里团队,这些人才为“阿里帝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只有拥有了人才,中小微企业才拥有了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才能在技术创新的路上游刃有余,创造奇迹,为实现企业的做强、做大装上飞翔的翅膀。

3.聚焦技术

技术创新路径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逻辑思维;教学模式

1.引言

作为小学阶段性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数学的抽象性较强,对于智力发展尚不健全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分强调说教授课形式,教师将理论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不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反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了一大发展趋势,它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文本、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趣味化。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能直观的理解数学问题,还在潜移默化中引发探究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凭借多媒体化、教学资源丰富化、形象具体化等特点,带给学生多重感官的体验,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进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路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不广泛和深入,这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阐述。

2.1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据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习惯采用讲授法授课,偶尔会与学生进行互动,小组式学习以及数学竞赛等活动则几乎没有,这使原本就有难度的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其次,数学教师的效率意识有待提高,很多教师认为给学生布置足够多的课后作业,使其将大量时间用于数学练习上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是教师时间观念上的一个误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达到的,如果教师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念,就不会占用学生额外的课后时间,而是让学生自觉的进行自主学习。

2.2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但他们之中仍有很多人不爱使用多媒体,认为小学数学本身就不涉及过于复杂的问题,使用多媒体反而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板书。其次,一些数学教学软件,如思维导图、几何画板等,很多年龄较大的教师都不会操作,甚至没有听说过,信息的闭塞以及固步自封、满足现状的教学态度也是阻碍数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同时,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一些教师也持保守态度,认为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对于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利大于弊。但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全面抵制网络教学,而是全面地看待这一新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将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

3.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下面,我们就以下几方面对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路径进行阐述和分析。

3.1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年纪,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有趣的数学情景,如制作逼真的动画、视频,模拟实验或电子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学习,既让学生觉得好玩、乐趣无穷,又能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抽象的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2利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思维导图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新工具,形象地模拟了人脑的神经放射结构,凭借形象化、具体化的图示展示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后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心智图”。凭借图形并重的特点,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图形与数据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思维导图软件的应用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建立图库,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的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3.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为数学教学提供立体感和生动性,如利用Flas学习几何图形知识,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立体。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如方型的糖果,菱形的提拉米苏蛋糕,圆形的蛋挞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给学生分发剪纸和小刀,让他们自己模仿图片制作自己喜爱的图形,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会大大加深,也使学习体验得到更好的优化。

4.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能为其提供多元的教学素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东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思.《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8期

[2]陈丽萍.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以《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为例.《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年2期

[3]侯景.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12期

技术创新路径篇7

【关键词】 全球化;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区域产业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各国、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路径方面,各国各区域都面临着极为重要的抉择。因此将网络开放性和互动性来作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内容,已经成为提升各国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各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协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必须以全球化的视角和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衍生发展来丰富区域产业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这样才能通过创新 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来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

1.以新技术经济范式为基础的区域产业创新理念分析

1.1 区域产业基本创新理念

以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以新技术经济范式为基础的区域产业创新研究,其所进行研究的内容及范围都在持续的完善和丰富[1]。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各国以及各国地区之间的开始相互合作和交流,也开始不断的推动着整个区域产业开始向着更为深入的层次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导致如今各国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不过,这些都处在全球的范围当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消费和生产活动的创新发展。同时这种影响还直接到导致各国开始在制度、社会及文化等方面产生变革。在整个变革的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动力主要来自国际资本方面的流动以及对于跨国企业方面的经营活动等,以实现探索适合各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性道路。

1.2 需要培养产业创新集群

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阶段,因此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开始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产业集群的出现,一跃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创新进行有效聚集和发展主要载体。在世界多个发展中国家当中,其工业化的发展普遍不够成熟,而集群当中一些距离比较接近的产业也根本无法有效的推动产业技术的创新,所以集群的发展和产业之间的创新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如今,在以全球化和新技术的经济范式基础上,区域产业的发展路径已经开始进行关键性抉择,如今集群的发展开始从集群制造转换为集群创新,因此集群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知识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开始推动集群创新知识的产生扩散和转移,并最终促使区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成为当今主要的研究课题[2]。通过对集群的不断创新和培育,从而创建出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创新型网络,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最终获取区域产业环创新环节的竞争发展优势。这样不但有利于组建创新型的国家,同时也能有效的促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这就需要对创新集群的主要来源,包括一些被业内人士普遍认定的复杂性的技术、积极性的范围积累性学习程序以及不连续的范式等。

2.以全球化新技术范式为基础的区域产业创新途径发展对策

2.1 需要形成开放式的创新型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开始为资源的配置和流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区域产业所进行的的创新性发展模式也开始向着开放式的方向进行转变。同时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创新性要素也开始陷入不断的互动和整合的状态当中,所以就需要对原始的创新理念进行消化和吸收之后再进行发展和创新,因此除了为其提供自主的创新理念之外,还应当加强原始的创新能力,要求各个企业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行网络的创新,强化自身和一些先进性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对一些先进性的技术及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同时结合其自身的发展实际,来对所具有的资源、技术等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在产业技术方面的整体创新力。

2.2 改善区域产业优化机制

产业间的升级和优化必须注重对全球价值链的有机融合,同时应当建立起核心企业间的重复性及紧密性的研发、生产及交易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变化,促使其能够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强化。因此就需要对一些产业的整合行为进行引导,组建出一项具有主导型的企业,同时提高控制器自身产业链的能力,并促使企业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其自身的创新技术能力。

3.3 加强对创新机制的落实情况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环境的高效利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过在具体的效果方面不够显著。如今在大多数的区域产业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做出了损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这是一种对经济发展速度过于盲目追求的行为[3]。所以应当以可持续化发展来作为其基本的出发点,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信息服务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促使环境、资源方面的有效利用。主要需要针对一些情况较为特殊和重要的领域,比如在废弃排放、碳排放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对于这方面的信息处理应当尽可能的做好披露工作,同时强化子自身的监督和落实的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产业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来进行,创新网络的形成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动力,同时也保证了其较为明显的竞争性优势。主要是以网络的开放性及互动性为发展前提,以加强实际竞争力为目标,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区域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保证经济发展转型成功。

【参考文献】

[1] 卢兰万. 科技产业革命下的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的转变[J]. 商业时代. 2014(02)

[2] 刘英基.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J]. 理论月刊. 2012(03)

[3] 韩福国. 地方政府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差异的跨案例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技术创新路径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规划;技术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大量的增加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质的改变是城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困境

(一)城镇化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一些城镇规划的编制缺乏科学、充分的研究和论证,规划与实际发展脱节,建设又与规划脱节。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不严格执行城镇规划、随意改变规划和违规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规划丧失了调控城镇发展的刚性。同时,由于受行政区划影响,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各城镇仅按照本城镇行政区划做城镇规划,难以从区域经济角度考虑,难以做到与相邻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中忽视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城镇化发展速度和城镇经济的规律,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各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把城镇化发展速度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对社会协调发展关注不够,造成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城镇失业人口增加、失业率升高,社会保障发展缓慢,覆盖范围太小。社保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险社会化发放不能有效实施,资金缺口迟迟不能弥补。城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成为制约人口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

二、城镇化规划策略

根据“市区一体、融入发展”的理念,按照组团职能分工及资源优势,与老城区、南区、西区四位一体,充分利用并发挥中心城市的整体优势,融入发展,努力做到“规划统筹、道路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旅游同线、环境同治、文化同兴”。

(一)完善城市整体架构,提升城市等级

一是城乡一体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经济,促进优势互补,提高发展效率,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整体有机协调。通过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发展一体化等,提高城乡发展中的融合度,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做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衢江区分区规划

二是功能互补促和谐。新一轮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衢州市打造“三中心一枢纽”的发展战略,衢江区在打造交通枢纽和四省边际物流中心的战略上承担了重要功能,未来五年拟规划建设的衢州铁路东站、500吨级的衢州港、衢州物流园区等作为城市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城市级功能,将极大推动“市区一体”进程。同时,作为衢州市区产业发展的佳地,将承接省内、周边或市内的产业转移,适宜发展周边或衢州市域的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在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住宅开发、生产业发展等方面与中心城区借力发展,共同促进。

衢州港区(樟潭作业区)

三是公共服务聚人气。针对当前新城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薄弱,人气不旺的客观实际,将以深化完善和加快实施《衢江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为契机,以集聚人气、提升商气为重点 ,未来五年将规划建设城东污水处理厂,衢州农贸城,外滩式餐饮娱乐休闲街以及融合酒店、大型超市、品牌店、影剧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等公共服务项目,致力发展专业市场,积极培育建材、金属材料、家居、二手车交易、汽车4S集群等商贸项目,以增强新城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衢州东方商厦

四是道路交通促发展。为加快融入发展,对接中心城区,未来五年,在市区快速通道建成通车的基础上,以实施《道路工程管网规划》为重点,将重点完成宾港北路、信安大道、江滨路、方杨大桥等事关衢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通达性,强化新城区与中心城区、乡镇与新区的道路和交通组织,促进区域交流,促进要素向新城区集聚。一方面要启动信安大道的向西延伸工程,推动信安大桥的建设,通过机场南侧道路与中心城区相连,使衢江新城与中心城区建立更为便捷的联系。另一方面,从加强衢江新城区与东港工业园区的联系来看,推动实现霞飞路、芳桂北路与工业园区的连接。其次,要完善公共交通线路,强化公共交通与各城区及各乡镇之间的连接。

宾港北路接杭金衢高速东出口段

(二)注重营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滨江休闲优品质。根据新一轮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至规划期末旅游业将发展成为衢州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一城三带五块”旅游发展空间框架和“一城七块五点”的总体格局,在充分开发周边乡镇旅游的基础上,将充分依托“两江两湖”独特的景观资源,进行整体打造,构筑滨江休闲产业公共设施,打造集休闲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形成城湖互渗、以湖塑城(如下图),城湖共融、以洲促游的意境,打造具备功能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具有独特气质的滨水城市景观,塑造城市特色。

衢江城市阳台

二是住区多元有活力(如下图)。新修编的衢江区分区规划把衢江城区定位为:衢江区的行政中心,以衢州现代化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市场业为特色的宜居滨江新城。房地产开发思路上继续坚持走差异化之路,实现与衢州中心城区优势互补。供应对象上要注重多元化,牢固树立“两端开发”的理念,兼顾开发高端和低端市场,既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又满足东港工业功能区和物流园区产业工人及市区刚性的购房需求,加快衢江新城区的人气集聚。

三、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协调有序的城镇化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立足于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有序发展的城镇化。规划中明确阐明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构建“两横三纵”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

1、主攻中小城市,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

2、培育中西部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通过国家在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一批开发区,有序推进这些区域的城镇化建设,注重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3、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推动区域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普通铁路网、快速铁路网、普通国道、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网络的覆盖范围,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二)城乡一体的城镇化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要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城镇化。规划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通过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1、改革规划体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实施管理体制,实行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关键是各类规划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多规融合,促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的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合理配置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化农民教育,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风俗、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城市规模的城镇,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地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王扬亭.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孟鹏.城镇化发展的适度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上一篇:电力监理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信息工作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