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06:33:50

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

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篇1

数控技术应用。

二、入学要求与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装备制造类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数控设备操作等工作的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面向、职业资格与继续学习专业

主要接续专业: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遵守操作规程;

(2)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3)具有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机械识图的一般知识;

(2)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机床数控技术的基本常识;

(5)了解常用数控机床的种类及工艺范围;

(6)掌握数控设备维护保养的相关知识;

(7)初步掌握产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知识;

(8)具备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样和运用一种CAD软件绘制中等复杂程度机械图样的能力;

(9)具备选用数控机床的初步能力;

(10)具备操作和使用常用普通机床(车床、铣床)的初步能力;

(11)具备对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的初步能力。

(二)专业(技能)方向

1.数控车削加工

(1)具备操作使用常用数控车床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车削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车工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初步具备数控车床维护保养的能力。

2.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

(1)具备操作使用常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掌握一种CAD/CAM软件的使用技巧,具备熟练运用一种自动编程软件的能力;

(4)初步具备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维护保养的能力。

3.数控装调与维护

(1)掌握机械测量和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

(2)掌握数控设备装调的相关知识;

(3)能进行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

(4)会操作常用数控设备,能进行数控设备的精度检测;

(5)能进行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机械维护维修、电气的维护维修,达到该工种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教学安排建议

说明:

1.本方案是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教学安排的参考方案,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2.本方案中,总学时3278学时,总计191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总计1028学时,65学分,约占31.36%;专业核心课总计818学时,48学分,约占24.95%;专业(技能)方向课总计490课时,23学分,约占14.95%;认知实习、顶岗实计600学时,38学分,约占18.30%;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计342学时,21学分,约占10.43%。学校制订的教学实施方案,应保持各部分现有比例基本不变。

3.本方案中:军训安排在第一学期开学初集中进行;入学教育安排在第1学期开学后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进行;社会实践1到4学期每学期安排一次;就业指导安排在第4学期业余时间集中进行。

4.本方案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选修课内容多选自课程大纲中规定的选学模块,其中数理类选修建议课程:物理、专业数学(可含三角计算及应用、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复数及应用、逻辑代数初步等模块);人文类选修建议课程:心理健康、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职场英语口语、阅读与欣赏、口语与交际、应用文写作等。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此方案调整执行。

5.钳工工艺与实训、车工实训、铣工实训、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加工中心)技术训练、机械拆装实训、数控加工技术训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训练等均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有条件的学校,CAD/CAM技术应用、设备控制技术、精密测量技术等课程也可采用理实一体化形式开设。

6.学校应在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加工中心)技术训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训练课程完成后,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中级鉴定考核。

7.本专业可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绘图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数控程序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车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铣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等。

七、实训实习环境

本专业应配备相应的校内专业实训实习室(每班40人计)。

1.机械测绘室1个。

2.测量实训室1个。

3.普通机加工设备。

(1)钳工设备:台钳等50台套;

(2)6140车床20台套;

(3)砂轮机10台套;

(4)铣床20台套。

4.CAD/CAM机房2个(含CAD软件、数控仿真软件、CAM软件各50个接点;电脑各50台套)。

5.电工实训室1个(50工位)。

6.电子实训室1个(50工位)。

7.数控车床15~20台;配备较完整的工、夹、量、刃具15~20套。

8.数控铣床(加工中心)15~20台,配备较完整的工、夹、量、刃具15~20套。

9.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2台/套)1个。

10.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2台/套)1个。

八、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采用表现性的评价方式。

(二)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九、专业师资

建立适应本专业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结构专兼职师资队伍。

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或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获得本专业相关工种中级以上职业资格。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具有高级职称和较高的职业资格,在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教师业务能力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参加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

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应具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参与学校授课、讲座等教学活动。

专任教师和学生之比一般不高于1∶25,兼职师资一般占专业教师的15~30%。

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篇2

研究基本情况

笔者依据需求层次理论,结合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特点,设计了一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与激励”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设置了年龄、性别、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学科等基本信息,还针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薪酬、团队、培训、工作环境5个需求维度,设计了35个相关问题和一个总和需求量表,包括单选、多选和综合题型。

本次调研以北京市属某高校专职教师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出问卷578份,回收有效问卷411份,有效率为75%。

本次调查结果采取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高校教师五个需求维度的需求程度测算,了解高校教师的需求状况及需求程度。采用T检验和F检验,针对高校教师不同性别、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科性质、最高学位、承担工作类型6个方面,分析需求是否存在差异性,差异是否显著。

研究结果及分析:

1.高校教师总体需求情况分析

(1)高校教师需求样本人口学特征分析

表1:样本人口学特征

分组依据 人数(人) 百分比(%)

性别 男 221 53.8

女 190 46.2

年龄

31-40岁 192 46.7

41-50岁 162 39.4

>= 51岁 39 9.5

不同学科 文科 100 24.3

理科 97 23.6

工科 186 45.3

其他 28 6.8

专业技术职务 正高级 84 20.4

副高级 175 42.6

中级及以下 152 36.9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411名高校教师中,年龄以31岁~50岁为主,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6.1%,多数教师以工科为主,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5.3%;专业技术职务以副高及以下人员居多,占77.5%,正高相对少一些,占20.4%。

(2)高校教师不同需求维度的需求程度分析

表2:高校教师不同需求维度的需求程度(%)

需求项目 需求程度

非常需要 比较需要 一般需要 比较

不需

要 不需要

薪酬 4.18 44.2 35.93 14.43 4.37 1.07

团队 4.05 33.7 42.8 18.93 3.95 0.6

培训 4.04 36.03 38.93 20.58 2.18 2.3

职业发展 4.21 39.4 43.23 16.43 0.43 0.45

工作环境 3.9 32.84 33.71 27.38 3.2 2.88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5个需求维度中,需求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职业发展需求、薪酬需求、团队需求、培训需求和工作环境需求。

2.高校教师需求差异性的分析

为了解高校教师需求的差异性,本研究从性别、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科性质、最高学位、承担工作类型等方面就高校教师在薪酬、工作环境、培训、团队、职业发展5个需求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并运用T检验和F检验对上述6个方面各项需求维度的需求程度进行差异性检验,得出如表3所示结果。

通过调查结果差异性分析,可以得出高校教师的需求特征及需求差异性总体状况,见表3。

表3: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差异性分析总体结果

薪酬 工作环境 培训 团队 职业发展

性别 显著 显著

年龄 显著 显著

专业技术

职务 显著 显著 显著 显著

学科 显著

最高学位 显著 显著

工作类型 显著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教师只是在“培训”“团队”需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教师对于“薪酬”需求和“培训”需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在“工作环境”“培训”“团队”和“职业发展”需求各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学科高校教师在“培训”需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学位教师在“培训”“团队”需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工作类型教师,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科研为主教学为辅、单纯教学和单纯科研4种工作类型的教师在“培训”需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5个需求维度中,只有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测算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性达到了80%(五项中的四项),其余特征比较结果差异性均在40%以下。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是决定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特点的最主要因素。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显而易见,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比较,教师的需求差异性最显著。所以,根据高校教师需求最显著类别将教师职业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建业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1.建业阶段:能够相对独立地承担教学任务,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能够发挥一定作用,参与省部级或校级科研项目的研究,相当于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

2.成长阶段: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参与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发展中需要扶持的方向带头人,相当于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

3.成熟阶段:拥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多轮教学经验,掌握学科发展趋势,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或骨干,参与国家、省部级或校级科研项目,对学校发展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教师,相当于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

结论

通过高校教师薪酬、工作环境、培训、团队、职业发展5个需求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得出对于不同性别、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科性质、最高学位、承担工作类型的教师以上5种需求具有差异性,并且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需求差异性最显著。依此,提出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划分应以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为最主要划分依据的观点,将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建业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对应中级及以下、副高级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上述从需求特点分析出发,提出的基于高校教师需求特点的职业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和方法,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是现有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方法的一个新思路,将为高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2009教育教学研究面上项目《薪酬激励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相关度研究》,项目编号:ER2009-B-56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36-41.

[2]NEWMAN K, BURDEN P. & APPLEGATE J. Helping teachers examine their long - range development

[ J]. The teacher educator, 1979, 15 (4): 7-14.

[3]STETTY.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Pattern[J] . Teacher Development,1990, 12 (3): 29.

[4]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评述.中国教育学刊[J].2002,(5):57-60.

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篇3

一、进一步明确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目的意义。近年来,在我省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产品和技术更新日益加快,各行各业对掌握一定技术能力、从事相关技术工种的熟练工人(以下简称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整体素质较低、结构失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瓶颈之一。为进一步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各组织的积极性,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整合资源、合理推进的要求,需要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合并为全省职工技能素质工程,围绕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尽快缓解技术工人供求矛盾,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一线人才支持。

(二)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按照“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合理使用、促进岗位成才”的原则,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技能、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抓、行业配合、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推动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建设。

(三)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70万人左右,到2010年,全省技术工人的总量由目前的343万人增加到700万人,初级、中级与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45∶15,初步建立起一支以初级工为主体、中级工为骨干、高技能人才为龙头的结构合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队伍。

二、构建培养体系,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力度

(一)鼓励企业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地要建立企业技术工人业务进修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使每年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人数不少于技术工人总数的20%,形成职工技能正常成长的通道。要加强对企业职工培训的帮助指导,支持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投资建设实验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高级技能培训政府补贴政策,对参加各地紧缺职业(工种)提高技能层次培训的企业在岗技术工人,按照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由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费补助办法。企业技术工人占职工总量的比重、开展职工培训的状况及落实技术工人待遇情况,可以作为企业参加投标、评优、资质评估的参照条件。

(二)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培养技术工人的主渠道作用。各地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形成规模优势,办出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品牌和特色。各级重点技校要根据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开设1—3个高级工专业,拓宽培养高级工的专业范围,提高办学层次。从今年起到2010年,各地要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比例、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占高校招生总数的比例不少于50%,使各类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各地区、各行业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继续开展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单考单招”,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具备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训一体化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技能水平。

(三)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大力推动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训方式和就业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形式办学,组建教育集团,提高培训能力和规模。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产教结合和依靠企业办职教的育人新机制,采取“订单培养”,建立“教学车间”、“教学工厂”等形式,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提供工学交替、专业化实践、对口就业等条件。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办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社会培训机构和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四)加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的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工学校以及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中职学校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00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和职业技能培训“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以产学结合为突破口,建设一批稳定的、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改善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保证学生实训时间,提高实训质量。结合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设若干个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特色明显、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解决生产企业紧缺人才的培训问题,通过实训基地的产业化运作,逐步做到纯消耗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的结合。支持各级工会组织走“会企合作”的路子,建立形式多样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

(五)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技工学校、职业院校的专项经费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增加实训设施和教师培训;对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市场紧缺、企业生产急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训提供相应的经费补贴。要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举办产教结合的企业和开展社会服务。各地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应不低于20%,其中用于职业学校和高技能培训基地专业设备投入的比例不低于50%。各类企业要按照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职工培训。对职业技能教育成效显著的各类培训主体,有关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表彰奖励。

(六)广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活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青年技术能手脱颖而出为落脚点,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与攻关等活动,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省里将每年选择一批技能含量高、从业人员多、通用性强、社会影响大的技术工种,开展省级一类技能大赛,以此推动全省的技术比武活动,并及时为比武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术工人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其技能等级。各级劳动竞赛组织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和职工同业技术交流等活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开展“职工素质工程三年计划”、“浙江省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巾帼建功”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学技术、比技能,鼓励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人才机制,完善技术工人成才服务体系

(一)加快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各地要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在组织实施上,坚持行政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在现有考核模式上,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相结合,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考核内容;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新技术、新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要求;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强化综合性考核和多项技能的考核。要突破比例、学历、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二)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工作,坚持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按照统一标准、命题、考务和证书等质量管理原则,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力度,逐步完善以城市为中心的鉴定实施体系,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要合理规划与调整职业鉴定机构布局,充分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职业资格考核机构,避免重复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特定行业、特定工种、特定岗位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尤其对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岗位,必须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企业,要督促其限期整改并按规定予以处罚。

(三)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全面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并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其学历与大学专科同等。鼓励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引导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四)建立技能人才引进、交流、服务体系。各地要建立技能人才信息库,收集和完善各专业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资料,为企业发展、市场需求提供人才储备,定期通过互联网和新闻媒体供求信息。要加快技能人才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网上技能人才资源市场,形成有形市场与网上市场优势互补。对需求量大的技能人才,可举办专项招聘会招聘和引进。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企业集团、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站,搭建技能人才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各地要引导企业建立与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在招商引资中一并引进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四、完善激励政策,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水平

(一)建立技术工人岗位津贴制度。各地要引导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薪酬分配制度,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对聘任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建立相应的技术等级津贴。技术等级津贴的指导标准是,中级工、高级工的技术等级津贴每月为80元和150元,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等级津贴每月为200元和300元。技术等级津贴在企业工资总额中列支。

(二)完善异地人才落户政策和技术工人保障机制。我省高级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院(校)学制教育开展高级技工培训在异地招收的学员,培训毕业并通过考核取得国家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在本地就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可将户口迁往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合法居住地落户。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工人的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指导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等补充保险工作,并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倾斜,对企业紧缺的高级技师,因工作需要,经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但最长不超过65周岁。

(三)完善企业技术工人岗位成才的激励机制。坚持“使用和培养相结合、考核和选拔相结合、业绩和待遇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工人成才激励机制。探索在企业关键职业(工种)、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建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等制度,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被企业聘任后,可享受相应的待遇。对在市级一类技能竞赛中取得前3名的,省级一类技能大赛中取得前8名的选手可破格晋升为技师。建立“钱江技能大奖”、“全省技术能手”等评选奖励制度,对获奖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要重视提高技术工人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评选劳动模范和其他社会先进人物,应兼顾技术工人。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加强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组织领导。成立省职工技能素质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劳动保障厅),负责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工作。省劳动保障厅、经贸委、总工会等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全省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后,由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各地要加强对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组织领导,建立机构,落实责任,加大推进力度。

(二)落实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工作责任制。各地各部门要把技术工人的培养与使用纳入目标管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技术工人的培养规划,加强业务指导、技能鉴定和监督检查;经贸部门要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的协调,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发改部门要将技术工人培养和使用的目标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财政部门要按照社会经济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培养使用的目标计划和教育培训的任务,确保技术工人培养的经费投入;教育部门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人事部门要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整体人才发展规划,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作为人才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落实相应措施;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广泛引导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加强对企业培训责任和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四方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做到整体联动、共同发展。

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篇4

关注本栏目的读者是否记得,去年我们曾邀请过一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的老专家,专门介绍他花了26年时间反复推敲、修正而设计出的“技工―技师系列等级制”模式?不到一年,这位年已84岁高龄的老人又几易其稿、数次电邮,向我们推出了他新一轮的相关研究成果。他就是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离休干部、原《上海职业技术培训》杂志副主编张固先生。

张固,原名张正铎,1929年生于上海,17岁在中学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8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并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运动,不久因其地下党身份暴露而奉命撤退去苏北华中党校学习。1949年上海解放,20岁的张固受党组织委派南下回沪,担任上海市军管会劳工处秘书。此后40年间,他一直在上海市劳动局系统内从事技工教育的管理、培训、教学与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他当过行政机关的科长和技工学校的校长,也做过基层企业的划线钳工和维修钳工;系统学习过电机专业和机械专业,也专门研修过液压传动和液压伺服系统;主持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等多部教材的编写,也负责过《上海职业技术培训》等期刊的编辑工作,勤恳、扎实、埋头苦干却始终乐此不疲。他曾多年担任上海市技工教育研究室负责人,被同事们尊称为“万宝全书”般学识渊博的“老法师”。离休后还曾受聘担任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德合作跨企业培训中心项目中方专家等职。

工程技术涵盖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支撑技术(管理技术、后勤技术、服务技术等),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制约。工艺技术为制造技术,是工程技术的组成。[1]

设备制造要靠工艺技术,工艺技术是设备制造的基础;紧跟产品开发和升级,工艺技术要不断地实现创新。每个设备制造企业都需要有工艺部门和完整的工艺系统,需要研究工艺流程的选择和工艺方案的确定、改进:如何选择最合适、最先进的装置和装备,如何适应新产品开发及时调整老工艺、老装备和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精密工艺加精湛施工出精品,精品出效益;工艺落后、粗制滥造出等外品、次品,造成亏蚀。工艺技术是个实践性、科学性、条理性很强的技术,属应用技术。工艺技术由工艺设计、工艺装备和完整的高技能组成,其中工艺设计是核心,工艺装备是基础,完整的高技能是工艺实施的保证。随着工程技术的长足进步,工人文化技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先培训后上岗得到普及,所需技能已从老传统手艺发展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并重的综合技能。虽然基本操作技能较老传统来说面缩小了、要求降低了,但仍需一定的零件加工、装配、调试、使用或维修的基本技能;而心智技能要求则提高了,需要相应的技术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者结合形成综合技能,经过一定生产实践后,则形成完整的高技能:其中操作技能方面熟能生巧,知识方面增加一定经验,形成相对完全的知识,用于实践,则心智技能水平提高了;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者高水平结合而形成的完整的高技能,能完成高级作业和进行工艺试验,能进行工艺服务,已成为工艺技术的组成部分;随着工艺开拓及创新的开展,试加工和工艺试验已成为工艺技术开拓及创新的必经之路,工艺上能否应用,主要由试加工或工艺试验得出的技术数据来说话。

设备制造业中工艺人员的职能,一是负责工艺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设计、编制工艺文件和手册,测算产品生产成本,对制造技术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改进;二是负责工艺装备设计、制作和配置,包括刀具、工夹具、工艺装置和设备等;三是能动手完成试加工所需的部分作业,或能动手完成高级作业(必要时直至超级作业),[2]并能进行工艺试验;四是按工艺流程组织和指导施工,检查技术操作工人执行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及产品标准情况,提供咨询和工艺服务,分析和解决施工中工艺问题;五是负责员工的工艺技术培训和配合劳动人事部门进行技能考核和鉴定。

在实践中,工艺技术人员有工艺设计和工艺施工两个类别,现在两者既分工又协作,工艺设计参与一定施工,工艺施工参与一定设计,是人员职能互通的有机整体。工艺技术人员负责制造技术,是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和技术操作工人之间的中间性人才,充当两者的联系人。在技术业务方面,工艺技术与设计技术、操作技术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通性。

一、工艺人员在机械产品制造企业中的职能和特点

工艺技术按工艺性质来分,有机械加工工艺、产品装配调试工艺、铸造工艺、锻压工艺、焊接工艺、冷温冲压工艺、冷温挤压工艺、冷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工艺、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等。各项工艺技术在各行业中应用时,其具体内容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可按行业分成不同的方面,如机床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发动机制造、航天器制造、轻工机械制造、仪表仪器制造等。

工艺人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工艺和工装设计,也能动手完成部分作业;另一类侧重施工和工艺服务,须动手完成高级作业(必要时直至超级作业),也能完成部分工艺和工装设计。工艺人员可分为两个层次:工艺员和工艺师,施工员和施工师。工艺员、工艺师加上施工员、施工师共四种人员,再加上总工艺师,则有五种工艺人员。

机械加工工艺人员的技能和能力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工艺设计(工艺方案制定、工艺文件编制等)、工艺装备设计和制作(包括完成安装调试)和现场施工技术(包括完成高级作业、进行工艺试验、进行施工指导和工艺服务)。工艺人员的职能特点:一是工艺设计和工艺施工两类人员有共同的基本能力,即都能进行初步的工艺工装设计及初步的工艺施工(对其设计的工装进行总装调试等工作);二是在初步工艺设计的基础上,工艺设计人员的专门能力向纵深扩展,成为全面的工艺设计人员;三是在初步工艺施工的基础上,工艺施工人员的专门能力向纵深扩展,成为全面的工艺施工人员。

各企业在产品的精度、产品复杂程度、产品功能和企业生产规模上均有不同:有的生产整机,有的生产部件;有的生产组件,有的生产零件;有的产品精度高,有的精度低;有的产品较复杂,有的很简单。在生产批量上,有单件生产、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批生产和大量生产之分。企业的生产规模上有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之分,因此呈现色彩缤纷的世界。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只要企业的产品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以致从零件加工到总装调试难度均高,不论企业规模大小,生产批量多少,工艺任务都十分繁重,因此都有设置工艺员、工艺师及施工员、施工师直至高级工艺师和高级施工师的必要。

下面从总体来评价两类工艺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先从人员的来源及长成说起:一般来说,工艺员、工艺师、高级工艺师是由工程院校毕业的,有中专、专科、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经过一段工作实践后长成起来的;而施工员、施工师、高级施工师则经技校、职校、中专培养后,先做技术工人,经过相当时期的技术钻研和业余中专、大专、高职、本科进修而长成的。从其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来看:工艺员、工艺师、高级工艺师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技术理论知识掌握较强,心智技能多,操作技能少。具体来说是将一部分技术理论知识和工艺设计与工装调试的实践结合,形成完全的知识,形成较强的心智技能和少量操作技能;尚有很多技术理论知识,虽在学校学习过,因不用或极少用,缺乏经验,尚不能成为完全知识。而施工员、施工师、高级施工师则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技术理论知识掌握较弱,但在施工中,技术理论和现场实践并重,获得一定经验,形成相对完全的知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并举,形成相对完整的高技能,成为相对全能的工艺应用人才。还有少数知识分子精力旺盛,喜欢各处去动动手,成长为能文能武的高级全能的工艺技术人才,这是人们理想的工艺人才,但为数极少;也有个别技校优秀毕业生,入学文化程度不高,参加工作后,能刻苦钻研技术,业余进修大学本科及专项进修,从事工艺装备和流水线的制造和设计,兼小型企业的管理,达到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经济师的三师合一,成为全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前,因制造技术条件限制,人员素质不同及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要求工艺技术人员多数成为全能人才,只要相对全能或部分全能就可以了。

由于数控技术的应用,使机械制造技术发生重大变革,成为智能制造,如软件控制、工艺技术智能化、机械加工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人员智能占主导,而操作技能变得简单,只要从事一些装卸、对刀和手动调整工作(部分调整由心智技能控制)即可。当前已出现机械工艺施工人员的各种技能所占比重中,心智技能比重超过操作技能比重的情况,除半数左右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高水平结合成为完整技能外,尚有半数左右心智技能单独应用于实际。至于机械工艺设计人员则心智技能比重大大超过操作技能的比重,心智技能是主体的,占大部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技能只是少量的。因此,工艺技术人员(包括工艺设计人员和工艺施工人员)的全能化程度有所提高,都能进行初步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施工,做到基本工作全能即基本全能。因此,有工艺设计偏重型和工艺施工偏重型两种基本全能的工艺人才。至于施工员、施工师、高级施工师的职称,可分别评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这样可以彰显他们的技术水平。若实行有障碍的话,也可分别评为工艺员、工艺师、高级工艺师。

二、机械类工艺人才的技术类别及其培养

(一)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讨论

世界上主要国家包括我国将工程技术人员按职能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技术操作工人,二是工艺技术人员,三是从事产品设计和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工艺技术人员负责制造技术,是产品设计和开发技术人员与技术操作工人的中间层次,充当两者的联系人。产品设计和开发技术人员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上层,一向由大学本科及以上(包括工程硕士、工程博士)来培养,定位明确;而高职院校的定位则不清,有的等同大专,成为本科的浓缩,有的说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但因缺少具体表述难以实施,两者争论不休。

工程技术涵盖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支撑技术(管理技术、后勤技术、服务技术等),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制约。工艺技术即制造技术,是工程技术的组成部分。按照工程技术教育的层次应与工程技术人才的层次相匹配、相对应的原则,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教育培养工程设计开发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工程制造技术的人才,这样是合理的。

(二)机械类工艺人才的技术类别和高职专业目录建议

高职教育的专业要和当代工程制造技术的类别相对接,而确定当代工程制造技术(即工艺技术)的类别,要立足当代工艺和装备的技术状况。机械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技术和材料成形技术。按工艺性质,以前分为: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和装备、产品装配调试工艺和检测仪器、铸造工艺和装备、锻压工艺和装备、焊接工艺和装备、冷温冲压和冷温挤压工艺及装备、冷热处理工艺和装备、表面处理工艺和装备、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和装备等项,它们都是单一工艺技术。如其中的机械加工工艺和装备原涵盖机械加工工艺和普通金属切削机床使用,而现在工艺技术上已有长足发展,如刀具已优化为增加氮化钛等涂层的硬质合金或高速钢等材料刀具,可提高加工精度0.5~1级,提高切削速度30% ~50%,可实现钢件的高速干切削;机床则从普通机床发展为有凸轮等机构组成的自动机床,发展为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数控机床和多轴、多功能的高端数控机床,再使用数控软件FSM技术可加工形状复杂的高精度零件;精细加工不断发展,加工精度则从1/10、丝级,发展为μ级,进一步提高到0.001μ,即纳米级,用在轴承零件等制造上;使用的检测工具从钢皮尺、游标尺到千分尺、μ表、仪器、三坐标测量仪等,加工时机床使用具有负反馈作用的校正尺,进一步则使用光栅装置,直到带有传感器的高精度仪表和电液伺服系统等;发展为一些零件少无切削的机械冷加工,如镦头、搓丝、切边、打花键等。另外,还结合管理和后勤需要,采用计算机数据管理、柔性生产、敏捷生产等制造技术,或采用系统集成技术,组织精益生产。由于工艺不断优化,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系统集成不断拓展,现在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2~3种工艺技术(工艺设计技术、工艺施工技术)交叉的综合集成的技术,可分为: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机液电组合的装配、调试和诊断技术及数控机床的装调和维修,仪表、传感器、仪器和检测技术,金属薄壳件制作技术(金属薄壳件形状、结构、用材,包括板材冷冲压、焊接、粘结等工艺),金属材料塑性加工技术(包括冷温挤压加工技术、热锻压加工技术等),金属特种冶炼、腔模制备和工件铸造技术,金属桁架结构件制作技术(桁架基本结构、组合、钢铝用材,包括结构件冷作、焊接、拼装等工艺),碳纤维树脂合成材料成型技术等。

需要说明的一是综合集成指两个系统中两个以上属不同系统的子系统的综合集成,或是同一系统中两个以上子系统的集成综合。如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由机械制造系统中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子系统和数控技术系统中的数控机床使用及编程子系统两者综合集成而成;再如金属材料塑性加工技术是由金属热锻压技术和金属冷温挤压两个同属机械系统的子系统集成,不是形成一个新的子系统,而是综合成一个综合集成系统――金属材料塑性加工技术。同一系统中两个子系统还可集成综合为某类零件、组件加工技术,如金属薄壳件制作技术、金属桁架结构件制作技术;另外材料系统中三个子系统,碳纤维、树脂和成型子系统,可集成综合为碳纤维和树脂合成与成型技术等。二是综合集成中两个不同子系统的组合上有主有副,可一主一副,或一主二副。如上述例子中以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子系统为主,数控机床使用和编程子系统为副;再如上第二例以热锻压子系统为主,冷温挤压子系统为副;再如第三例金属薄壳件制作技术中,工艺以冷冲压为主,焊接、粘结为副。两个子系统间不能主副不分,否则将形成一个新的子系统。

在智能制造的时代,企业已不太欢迎单一技术的工艺人才,需要的是具有综合集成技术的工艺人才。如单一技术的零件机械加工工艺人才,不会进行数控编程,不会组织数控机床加工,是难以适应企业现场需要的;同样,单一的数控技术人才,因不太懂机制工艺,也难以适应企业现场需要;这样企业就要对新进工艺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才能使他们适应现场工作。

工艺人才有工艺设计偏重型和工艺施工偏重型两类人才。为培养上述工艺人才,对应每一类技术,高职可设置一个专业,三个方向扩展。如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后期可设置工艺设计扩展、工艺施工扩展、工艺试验扩展三个方向,以便深入进行专业技术学习。如上述的工艺设计扩展可设特殊零件加工、特形零件加工、小型零件加工、重型零件加工、无切削机械冷加工、组合机床和柔性加工单元设计、柔性加工系统和装备设计等模块;工艺施工扩展可设车磨类零件数控编程加工、镗铣类零件数控编程加工、大件(基础件)数控编程加工、小型零件数控编程加工、重型零件编程加工等模块;还有齿轮工艺、自动编程和数控加工模块,作为上述两个扩展方向的共同模块,是工艺设计和工艺施工一体化的模块;工艺试验扩展方向下面有一些模块,如一般工艺试验、高端数控机床试车、柔性加工系统和装备试车、创新工艺试验等,尚待逐步开设。零件机械加工行业面比较广,一般行业零件结构和机床大致相同;而一些特殊行业如航天、仪表、重型、电站等行业,在零件结构、大小和精度、使用机床选择上有特殊性,可单独设立专门模块,自选题材,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学校教师配合,编写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教材,以适应行业需求。学生在学习后期,可以选修一个扩展方向下的2个模块,另一扩展方向下的1个模块,或再变通些。工艺试验扩展方向下的模块,教学方面须积累资料,做好准备,学生选修要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可暂缓选修,作为学生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用。如此可满足学生的志愿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集成后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术基础理论要求提高了,如金属塑性加工技术专业可考虑将“塑性变化知识”课提高为“塑性力学基础”课;再如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课,须充实金属切削原理内容,并增加数控刀具系统等;同时新专业的专业面有所扩大,深度略有增加。学校需要主副结合地精选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地编写教材,做好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训练的教学工作,为专业技术教学打好基础。各扩展方向下的专业技术教学模块,可采用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完成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

此外,为了区别不同能级和有利于评定职称,对施工人员(即职称可评为技师类的人员)来说,在工艺性质相同情况下,可按职能的能级和产品来分等分类。按职能能级可分为一般、局部、高级和首席四个等级。同时不同工艺可按产品分类,特别是装配调试工艺,产品不同则技术大不相同,装配调试技师可细分为机床装配调试技师、发动机装配调试技师、汽车(还可细分为轿车、载重车、重型载重车、工程车)、机车装配调试技师、车辆装配调试技师等等。这样产生的技师类人才专业和等级目录如下:一般零件数控机械加工工艺技师,局部高级作业数控机械加工工艺技师(可分为车磨、镗铣、齿轮、大件等类),全面数控机械加工工艺高级技师,高端数控机械加工工艺首席技师;一般铸造工艺技师,特种铸造工艺技师,精密铸造工艺高级技师,特种冶炼精密铸造工艺首席技师;一般机床装配调试技师,自动机床装配调试技师,数控机床装配调试高级技师,高端数控机床装配调试首席技师;轿车重点部件装配调试技师(可分为发动机、前后桥、变速箱等),轿车局部系统装配调试技师(可分为车架和传动、转向系统、电工和电子系统,安全系统等)及轿车成品综合调试技师,轿车总装调试高级技师,高级轿车总装调试首席技师……以此类推,不一一列举。

这里对两种轿车技师的工作作一简要说明:轿车成品综合调试技师,不只是综合调试线的日常巡检、成品返修,还参与成品综合调试线的工艺设计工作,要提出调试线的工步安排、工位检测仪器及装置的配备、检测调整方法等,完成调试线的工艺设计,并对安装后的调试线进行调试、调整和试检测,做好主要施工工作。轿车总装调试高级技师,不只是总装线及成品综合调试线的日常巡检、运行中疑难杂症处理等,总装线全部工位工装的安装、调试和试车,是他的主要施工工作,总装线的工步安排、工位装备项目和装配集成方法是由他提出的,他不但参与并完成总装线的工艺设计,还参与并完成一部分工装设计。总装调试技师不但了解轿车机械系统、液压系统的功能和部件装调技术,与这方面工艺人员保持联系,还了解电工电子系统的功能和部件装调技术,与这方面工艺人员保持联系。他全面理解轿车的性能和技术要求,全面负责这些部件进入总装调试线后的成品总装调试和成品综合调试的工艺技术工作,成品综合调试技师实际上是他的副手。

从上述情况来看,技师(施工员)和工艺员合一人,高级技师(施工师)和工艺师合一人:他们具有很高的技术理论水平、很多的心智技能,只是操作技能相对较简单一些,要做一些简单拆装和手动调整工作;他们是设计和施工并举的职能全面的工艺人员。两例工艺人员的工作位置和工艺技术情况特殊,虽然不能代表大多数部件装调工艺人员、原件制作工艺人员,不能代表工艺人员职能结构的全局,但由此反映出:在工艺人员职能方面,工艺设计和工艺施工可以由同一工艺人员承担,全能的工艺人才就此出现。

(三)实施意见

首先要端正对制造技术即工艺技术的看法,把它放在和设计技术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少人谈到工程技术,就认为主要是设计技术,把工艺技术视为小头,有些人轻视施工技术,看不起施工人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工艺人员认为要到现场看摸滚爬,工作太辛苦,而评定职称则有时对不上号,对工作重要性又认识不足,不安心工作。为此,要一视同仁地看待设计技术人员和制造技术人员,在各个方面平等相待,以充分调动制造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要认清高职院校是培养工程制造技术及相关支撑技术的人员,是工艺人员的摇篮,这个定位是恰当的。现在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工艺设计往往和工程设计放在一起,如机械设计和制造专业可以涵盖整个机械工程,这是浓缩的本科专业,而单独制造技术类专业开设者甚少。虽然培养高技能人才口号喊得很响,但具体措施不落实,鲜有设置制造类技术专业的,造成工艺人才后继不足,需要引起注意。今后职业技术院校可先与对口的重点行业联系,将行业中某某制造技术列入高职院校专业目录,逐步开办新专业。这样,既可逐步增加工艺人员的新生力量,又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注释】

[1]本文按广义解释工艺技术,将其理解为制造技术。如按狭义来解释,技术可仅指工艺和工装设计;工艺可仅指施工技术,即工种操作技术的组合。文中有的地方用狭义解释则单独说明。

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篇5

一、《××学院竞争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

⒈初稿的形成

××年上半年,学院在广泛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起草了《竞争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实施方案》。方案起草后,先印发学校职称评聘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科室征求意见,在多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方案的初稿。

⒉几上几下,广泛听取意见,精雕细琢,力求全面完善

××年月,在顺利完成了定编、定岗、定员、定职责的人事制度改革、聘用人员使用与管理等改革措施和“××学院”揭牌庆典后,专业技术职务竞聘工作被列入了学院的重要工作日程,为了进一步吸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分别由***院长等主持召开了多层次的不同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多达六次,并用下发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的征求大家的意见。对于大家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及时地吸收补充到方案中,单从月起,竟聘方案讨论稿就先后修订了次。月日,院长率有关人员到厅人事处、科教处做了专题汇报,在此前后,在方案的形成和确定过程中,学院多次就专业技术职务竟聘工作的中的有关问题向交通厅及有关处室的领导进行汇报和请示。在征得了领导支持和肯定后,方案最后经征求教职工代表大会各代表组的意见并经学院竞聘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后,正式公布实施。可以说,《××学院竞争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实施方案》集中了全院广大教职工的智慧,也倾注了各级领导的心血,是一个得到大家广泛支持和肯定的较为完善的方案。

⒊周密布置,全体动员,严格程序,稳妥推进

月日下午,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大会,院长***同志就竞争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进行了动员,对竟聘工作的进程做了布置。在分析了学院专业技术岗位及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及实际聘任情况后,*院长强调: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和竞聘上岗,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版权所有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当前和长远利益的迫切之举。竟聘工作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和择优聘用的原则,严格程序,积极推行,稳妥推进,确保顺利完成。

按学院制定的竞聘工作日程,从月日开始,各项工作在学院竞聘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展开。

二、竞聘工作的指导思想

学院所确定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改革,逐步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上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克服过去那种专业技术职务能上不能下的“终身制”的做法,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工作,刻苦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竞聘原则

⒈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⒉注重工作实绩(重点考查⒊两年的工作实绩);

⒊民主评议与专家评审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⒋激励先进、鼓励创新;

⒌体现向教学一线倾斜;

⒍合理设岗,科学评价。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确定以下人员暂不参加竞聘:

1、受刑事惩处及开除留用处分正在执行中和正在被立案审查人员;

2、受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未满一年以上者;

3、工作严重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教学事故或技术责任事故;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影响很坏,群众意见很大者;

4、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处理期未满者;

5、上年度年度考核不合格;

6、患病或非因公负伤等原因,连续六个月不能坚持正常工作者或擅离岗位,不能在本专业技术岗位上坚持正常工作的人员;

7、因停薪留职、个人原因等,脱离现专业技术岗位达一年以上的人员;

(8)、专业技术人员中,男年满周岁,女年满周岁,本人自愿不再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9)、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由交通厅决定是否聘任;

()、截至××年月调入学院不满一年者;

()、国家规定的其它情况。

四、当前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现状

截至××年年底,我院具有高级职务资格人员人,其中教师系列人(高级讲师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人);会计系列人;档案系列人;图书系列人;工程系列人。人中(岁以上人、学院党委书记人、院长人按省厅要求不参加竞聘,另有人因脱离专业技术岗位从事经营工作不参加竟竞聘)有名同志参加了竞聘。

五、岗位设置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名竞聘人员分四组参加竞聘。各组情况如下:

理论教学组设岗,实习教学组设岗,兼职教学组设岗,综合组设岗。

六、评议考核办法

(一)理论教学组(由各系、部管理的专职教师,含教研处、教务处人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议考核:

⒈教学督导统计分:由已退休的老领导和老教师及学院的教学骨干(主要有:**********)组成的学院教学督导办公室汇总近两年来的大量的督导听课检查情况,直接给出一个分值。占总分的%。

⒉学生评教: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会同学生工作处、团委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组织抽调各方面反映较好的班级的班干部、团干部及优秀学生(每班名同学)组成学生评议组根据每位教师的敬业精神、师德表现、教学水平等情况,为教师打分。占总分的%。

⒊学科组评议:由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教务处长、各个系、部的主任及部分教师代表(共名同志)组成的学科组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专业教师水平等方面通过定量(主要由近两年的教学工作量、教案评比结果、论著、科研成果等来评价)、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由学科组成员打分)对每位教师进行评议考核。该项得分占总分的%。

⒋学院竞聘委员会打分:由学院竞聘领导小组成员(名)、学院的老领导(名)、中层干部(名)、教师代表名共人组成的竞聘委员会根据每位竞聘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专业水平等因素打分。该分数占总分的%。

(二)、实习教学组(由实训中心管理的专职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评议考核:

⒈学员评教:直接汇总近两年来实训中心组织的培训学员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评教打分统计情况,该分占总分的%。

⒉学科组打分:由分管实训中心的院领导、实习中心主任、名中层干部、名教职工代表组成的学科组(名成员),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主要从培训学员数量、学员考核合格率、安全行驶里程等方面考核)、平时工作表现、敬业精神、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打分,占总分的%。

⒊民主评议:在学院竞聘工作动员大会结束后,当即宣布的由名院领导、名中层干部、名教师(共人)组成的民主评议组,综合每位教师的情况进行评议打分。占总分的%。

⒋学院竞聘委员会打分:由学院竞聘领导小组成员(名)、学院的老领导(名)、中层干部(名)、教师代表名共人组成的竞聘委员会根据每位竞聘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专业水平等因素打分。该分数占总分的%。

版权所有

(三)、兼职教师组(现在管理岗位上的兼职教学人员)从以下三个方面组织评议考核:

⒈学科组打分:由学院领导名、中层干部名、教师代表名(共人)组成的学科组根据每人的平时工作表现、敬业精神、专业教学水平等因素进行评议打分。占总分的%。

⒉民主评议:由名院领导、名中层干部、名教师(共人)组成的民主评议组,综合每位教师的情况进行评议打分。占总分的%。

⒊学院竞聘委员会打分:由学院竞聘领导小组成员(名)、学院的老领导(名)、中层干部(名)、教师代表名共人组成的竞聘委员会根据每位竞聘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专业水平等因素打分。该分数占总分的%。

(四)、综合组(全院综合类专业教师人员)从以下三个方面组织评议考核:

⒈学科组打分:由名院领导、名中层干部、名教职工(共人)组成的学科组根据每人的平时工作表现、敬业精神、专业水平等因素进行评议打分。占总分的%。

⒉民主评议:由名院领导、名中层干部、名教师(共人)组成的民主评议组,综合每位教师的情况进行评议打分。占总分的%。

⒊学院竞聘委员会打分:由学院竞聘领导小组成员(名)、学院的老领导(名)、中层干部(名)、教师代表名共人组成的竞聘委员会根据每位竞聘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专业水平等因素打分。该分数占总分的%。

七、考核与统计

⒈所有的考核统计工作在学院纪委的监督之下进行。具体的统计工作由名选调的思想进步、工作认真的年轻教师承担,参加竞聘人员一律回避。

⒉各种评议考核分数经计算、加权、平均后当即交办公室专人保存。所有资料均保存完好,随时可供查考。

⒊竞聘评议考核结果如下:略

八、组织领导

此次竞聘的各项工作均在学院竞聘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有序进行。竞聘领导小组成员有:组长:九、召开竟聘领导小组会议,公布考核结果

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篇6

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人力资源 制造业 人才培训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11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11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

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过程监督;考评体系;构建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高效的教学不论是从专业技能、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在大环境变革下,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企业也紧跟技术更新的步伐,不断研发新产品,改进管理方式。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学校要跟上企业的思维,就要求教师必须先了解企业的变化,掌握企业的新技术,要深入企业学习和。

一、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的过程监督和考评

高职院校对教师下企业活动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以保证此项活动有效的进行。

教师在企业里锻炼实习时,要虚心向企业学习。心怀敬畏企业、仰视学习的态度,利用各种方式深入企业,向实践学习。同时,要尽可能的参与企业某一岗位或所有岗位的工作,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和流程。在深入了解后,乐意带着问题与企业沟通、交流、对话,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指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用来指导企业的发展。

此外,教师进行下企业实践活动时,还需要进行监督和考核,该结果要作为教师下企业活动的评价依据。教师不但要完成企业要求的工作,还应完成高校要求的实践工作日志,包括每天在企业的工作内容、技能方法、心得体会和管理方法等。高校也要不定期去检查教师下企业实践情况,更多的了解全面的、真实的实践信息。在对教师的考评时,要以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评价考核结果为准,将一些反馈建议、不足之处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以能更好的指导后续的实践工作。

三、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考评体系的制定与考核指标的构建

(一)高校教师企业实践考评体系的制定

在构建教师企业实践的考评体系时,既要体现出学院发展的整体目标,也应与教师企业实践的内容相一致,具有可检测性。这个考评体系能够正确评价学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也能引导学院办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建立起学院办学总目标和整体办学效果相一致的多方面、多层次有机联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鉴于以上考虑,教师企业实践考评体系我们可以分别从实践态度、实践工作任务、专业服务、教学建设、科研工作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构成一级指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设置二级指标与相应权重系数,确定考察的相关内容。

具体如下:1.企业实践态度。这个考评内容我们从工作的主动性和企业出勤情况来进行考评。2.企业实践完成工作。包括顶岗实践、技能应用等完成情况进行考查。3.专业服务。我们从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制定与修订进行考评。4.科研工作。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是否有参与或合作的项目立项、研发、课题联合开发、获奖证明等方面的情况。5.工作内容。包括上交的具体工作成果:论文、总结、工作日志、课程开发及改革等书面资料。

在以上5个方面考评内容中,学校的考评占55%,企业的占45%。学校还可根据自身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和专业发展要求,以及教师个体的特殊性、差异性,设置不同的业绩权重和更细化的、更适合本学校的指标,确定教师企业实践的等级考核目标,

(二)企业实践考评体系的分类标准

根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专业建设要求,教师下企业实践可以根据实践项目、内容等进行分层分类管理。

首先,根据学科门类可分为管理类、理工科、艺术类等三类。管理类的教师多以活动策划、业务流程、管理培训、社会服务等为主要实践内容;理工类的教师多以生产流程、产品研发、技术服务、项目管理等为主要实践内容;而艺术设计类的教师主要以文化建设、产品设计等为主要实践内容。

其次,根据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三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主要通过参与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活动,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主要开展规划设计、技术革新、技术服务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工作,并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要担任企业顾问,参与企业管理决策、产品技术研发、科研项目攻关、企业技术咨询指导等工作,并参与企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及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

(三)实践锻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不仅仅能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绝佳途径,更应纳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长远的效果。在下企业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个人的专业特点和成长计划,在做长远规划时选择对口岗位,确定合理的实践目标,真正在岗位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掌握最新的技能和管理方法,进以提高自身的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人才,无论在相关行业、企业还是学校,都能独挡一面,做出贡献。

三、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考评体系的几点建议

考评体系作为考核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具体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测性,也能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从一些制度和后续的反馈工作进行完善,对结果进行合理使用,起到激励作用,更好的促进高校的发展。

1.为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培训方式,提高考核的实效性。由于参与考核的教师存在个性及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性,因此对要开展考核的教师要进行事前培训,加强其对考核指标的理解,重视考核工作,避免考核失真。

2.强化过程监控。高校应加强考核制度的执行和过程管理,构建了自觉要求、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持续改进的良性考核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高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

3.高校应及时、不断修正完善考核指标体系。高校通过深入到企业,指导、沟通、回馈考核指标体系的实施,对不合理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进行修改完善。要将教师下企业实践落到实处,也要制订相应的、科学的配套政策,将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及其考核结果同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访学进修、岗位聘任等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激励作用,使教师下企业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自我驱动、良性运作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锦棠、何进军.高职教师企业实践考评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07).

[2] 钟桂英、詹晓东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07)

[3] 吴仁艳、成军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社会(企业)实践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2)

______________

中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篇8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高职院校应基于人才需求调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情况,准确定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与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据此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使其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关键词 :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25-04

作者简介:齐攀(1982—),男,博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技术、高职教育与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0201018);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20202021);广东省信息技术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移动互联时代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XJS-2013—1014)

高职教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一线人才的重任,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不适应;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衔接;专业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不协调等。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进行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职培养的人才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区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改造升级方向,依托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和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广东省电子信息知名企业,积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基于两个报告,将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业链中“产品生产”和“工程应用”两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与相应的职业领域对应,如图1所示。

本专业紧紧围绕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通信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电子信息产业职业领域,培养具备电子信息职业素质,掌握电子信息岗位综合技能,具有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员、生产制造与设计技术员、电子信息系统维护工程师、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师等岗位从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

二、“订单引领、交替顶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深度对接,学院依托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调研,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引领”是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基本育人方式,以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为基点,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电子技术课题组),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第三学年教学(实习)安排、订单班必修课程、授课教师资质及酬金发放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等;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订单班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推进校企深度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使所培养的人才适用、能干。

“交替顶岗”是指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规律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实施“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所示,将校内学习与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进阶提升。“交替顶岗”培养的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升对照如图3所示。

校内课程学习期间,实践性强的部分课程结合企业生产情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进行。企业现场教学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共同授课,依托工作现场的环境和设备,结合实际生产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校企共育。校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基本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校内课程学习(含企业现场教学)、校内实践与考证、校内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等。校外教学侧重岗位应用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实习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

通过“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安排,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协同管理、联合教学、共同育人;融入优秀电子企业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本专业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企业岗位,融入电子设计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嵌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项目,构建了“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职业技能训练、考证、订单特色等7个课程平台组成,如下页图4所示。

1.将国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

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及训练环节,最后以作品竞赛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如“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课程选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常规比赛题目“电动玩具车”为主要教学项目,课程教学全过程模拟产品开发运作模式进行(如下页图5所示),最后通过竞赛形式进行总结和考核,实现学生竞赛覆盖面100%,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课程以虚拟企业的模式开设,先成立虚拟企业部门,企业的主要机构设置如下:

行政部门——主讲教师任总经理,企业兼职教师任副总经理;采购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后勤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质检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监管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每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由四五名学生组成,共有七八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涉及的职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产品造型设计师、部门经理。

各部门职责如下:行政部门——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采购部门——按照上级批准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并向上级报告;后勤部门——联系产品设计生产工作场地,安排工具等资源的分配;质检部门——检验产品的安全性及质量,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产品设计部门反映,并跟踪改正过程;监管部门——负责每次工作的考勤情况,向总经理汇报,监督和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监督和管理工作场地的安全情况;产品开发部门——负责产品技术开发,设计与生产。

课程的教学实施模拟企业运作方式,行政部门与开发部门协同合作,最后借鉴竞赛的评分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作为本课程的成绩。整个过程中两位教师担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职位,对其他行政部门和开发部门起到引导、技术指导和部分监管的作用,教师的地位弱化,而学生则逐渐处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采购、后勤、监管、质检和产品开发都由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式的,具体体现在:第一,学习时间开放,学生上课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内,课余时间也在进行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安排辅导时间;第二,学习地点开放,学生上课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室,学习制作活动可以在图书馆、机房、创新实验室甚至宿舍开展;第三,学习内容开放,学生上课内容以自编教材《玩具电动避障车设计指南》为参考,但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除了规定的三个基本功能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基本功能上添加拓展功能;第四,教学资源开放,学生在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使用设备时,可以通过教师统筹解决。该课程开放式的改革实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评价。

2.“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本专业核心课程全部进行项目化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制作”项目教学(如下页图6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三个阶段。在“教中学”阶段,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在“学中做”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项目,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在“做中学”阶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际测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近三年来,我院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37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14项,其中,6人获部级二等奖3项、9人获省级一等奖3项;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对口率近90%;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三年内六成以上得到职位晋升;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优良率达90%,合格率为100%;订单班学生比例达70%。本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媒体纷纷报道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果,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教育网站、广东省教育厅网站、《今日花都报》、花都电视台等媒体公开报道了我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成效。

在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报告》提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校企联姻,共筑平台,共育人才,共同发展。”同时,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案例入选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十大最佳案例,这是对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唐晓鸣.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0-42.

[2]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13.

[3]李陈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LED新型电光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02-103.

[4]李亚平,李佩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E+”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09-111.

[5]王淑文.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6):126-128.

上一篇:助理经济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给排水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