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师德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8 08:20:31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语言和文字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交流的工具,是有很强的思想意义的。小学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几乎可以从每篇文章中感受到深刻的人文理念。小学语文学科在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课文中所承载的道德品质因素来进行品德教学,不仅传播了知识,同时也塑造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小学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做到德育与语文的有机结合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教学与语文结合的内容

在小学,品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可以说是囊括了道德、生活、法律、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的众多课文篇目中所涉及品德方面的内容,林林总总各有不同,每篇都有所侧重。如,政治方面的,爱党、爱领袖、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的内容非常丰富;还有思想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等;道德方面的,爱集体、爱劳动、助人为乐等内容。因而,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与德育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德育结合语文应注意因文而异、因字而异,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老师根据小学语文学科及德育教学的特点,在字词中结合,在阅读中结合,在习作中结合。在小学的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小学生大概要掌握2500个字。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生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根据汉字,结合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字形、字义,引导他们将字形字义与做事为人的道理联系在一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与思想品德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让学生在字形字义的有趣分析过程中,理解接受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德育教学与语文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中所涵盖的与品德教育相关联的信息是深深地包含于各个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文学的表现形式并不同于品德教育教材直接表达的形式。所以说,小学的品德教育教学与小学的语文教学相结合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文学性的这一特点,既要深入地去挖掘出教材文章中与品德教育相关联的因素,又要设计出有效的结合模式或方法,让小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德育与语文结合的教学应用时,首先要深入钻研德育和语文教材,潜入文章的深层去挖掘德育因素,从而增强教学结合的效果。

三、德育教学与语文结合的方法

1.老师在开展德育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时,可设计并采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转换的形式,从而让小学生与文章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将对课文思想的学习过程变为自身道德上的体验。语文教师还能选用“身临其境”的品德与语文的引导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抽象的语文文字符号所描述的情境进行想象还原,使小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其中的体验。语文教师可在教学时为学生准备一些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使原本平面的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直观,有效帮助小学生吸收文章的道德价值。只有学懂了课文,德育与语文的结合才会取得效果。2.将德育教育结合在语文的阅读过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时,教师应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及素质培养来操作。教学情境或氛围的设计应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感为依托,让小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情绪,在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将获得更深刻的道德体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品德教育意义的好文章。因此,针对语文课文的内容,老师指导同学们反复吟诵、阅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理解深刻,达到预期的德育教学效果。3.将德育教育结合在学生写作练习中。写作也是语文与德育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限的,不应对文章的字数进行更多限制,应重点强调培养小学生们的经历和情感。写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情化提炼,因而可以说,引导小学生用文字来表述生活就是品德教育与语文结合的过程。比如,教师可安排小学生写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引导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情怀;让学生写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的内容,引导学生赞扬真善美……利用写作练习这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德育与语文结合中的一个独特点,它是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现的。4.寓德育于情境中。老师创设与语文课文相一致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可以将学生引入自己引导产生的情感情景中,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课文与情境的结合,完成品德教育与语文的结合。这种教学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主人公”式的角色体验,将书面的情感立体化,在情感上与文章的德育因素共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感染,接受了德育教育。老师要设置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使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借助多样的教学手段或工具,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用图片、视频、音乐等来刺激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总之,小学的德育教学与语文相结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两科目的潜能都能被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并有效互补、互助的作用,可以取得小学德育教学的极好效果。这两个学科教学的结合应用,目的就是通过对品德教育的研究和指导,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素质及天性,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去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的人。

作者:李烈 单位:廉江市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高桂峰.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05):120.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2

一、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在众多教材资源中,我们应当瞄准那些人物故事性强、道德意义阐释效果较好的文章题材,在深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以“表演课本剧”形式为例,对一些人物角色较多的课文,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无论是教师要求学生“扮演”指定角色,还是学生自告奋勇“扮演”喜欢的角色,要提前给学生“演员”和“观众”准备的时间,这种准备其实就是课前预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对整个“剧情”有一个提前的预知,甚至通过学生自己的视角,已经对故事情节和表达的德育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为该堂语文课的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堂“演出”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演员”尽可能贴近角色,用心“演出”;引导学生“观众”仔细观察,注意细节。在一“演”一“观”之间,德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将有效凸显出来。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阐释课本剧的道德意义,实际操作中,可以由“演员”分别总结所演角色的人物特点,表现出的“善”或“恶”、“好”或“坏”的人性“本色”,并说明自己对这个角色的道德评价;也可以由“观众”按照一定的顺序,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本剧中某些人物、某些情节的认识,对整个故事的总体评价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事先做好的教研材料,结合学生们的道德理解,对该语文教材文章进行客观准确的总体评价,真正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达到道德教育效果。

二、学习研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抒发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寄托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对这些课程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以此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开展主题研讨形式为例,在一些古文或诗歌等课文题材的教学过程中,文章虽然文字简约,篇幅简短,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意义深远。对这些题材的教学,单靠教师的讲解,讲字面的文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达到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效果,却不能实现高质量的道德教育。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主题学习研讨活动,设立若干针对性较强、有利于理解文章道德主题的议题,引导学生们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列席某些小组的讨论,聆听学生们的见解;也可以参与学生们的讨论,适时提出观点,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归纳有利于指向文章道德主题的有效观点,也要注意归纳矛盾性、争议性较强的观点,总结和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总结各自支持的不同观点,为讨论后总结做好准备。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陈述,并结合已掌握的不同观点和课前准备资料,对研讨议题做出最终陈述和道德评价,使学生个人见解与正确的道德观在研讨中实现顺利“接轨”,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创新形式,将道德教育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主题活动,将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们开展语文主题活动。比如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组织新闻会、成语故事会、诗词歌咏会、主题演讲比赛等等。利用这些主题活动,既可以强化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运用技能,也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获得道德修养的锻炼,提升个人道德水平。以不同形式的比赛为例,学生们既可以培养和调动竞争意识,也可以切身体会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就感。以成语故事会、诗词歌咏会为例,学生们既可以锻炼朗诵、演讲的实践技巧,也可以深切感受到汉语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灿烂文明的源远流长,并培养和激发崇高的爱国情感。学校教育既担负着向青少年学生传递文化知识、培养实践技能的艰巨重任,更担负着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自身修养的庄严使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门德育课程,虽然在不同阶段德育工作中起到了应有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是并不能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相反,我们应当挖掘其他学科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巨大潜力和特殊优势。特别是在语文学科教学方面,德育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加以利用,既达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又将道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锻炼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从而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身素养

新课改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并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实施课程课改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然而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具备什么样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驾驭创新课堂,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般被简要地概括为四条: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也有人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归纳为三个“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师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

(一)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人格

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是培养人才的传播者,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大任务。俗话说:“成才先成人。”要想使学生有完善的人格,首先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塑造好自身的职业人格。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他们对老师特别信任和崇拜,教师要依靠自身具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知识技能来影响和塑造学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础所在———知识

现代教育课堂是以创新性的教学为主,我们要想达到更好的教育质量就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扎实: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极强。为了打好小学生的文化基础,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一定要准确、牢固、熟练,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精深:我们应该掌握所需专业知识的完整体系,精通所需业知识的系统理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运用的境地。求新:社会在不断发展,许多新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我们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创新型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为了驾驭创新型课堂,我们应该不断地去获取知识及时为自己充电。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知识面需要我们去记忆,并在基础上下功夫,在钻研教材上用力气,在拓展知识上求发展,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用课件展示出来,使知识内容简单化和趣味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获取文化知识,开拓眼界,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总之,从我个人而言总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基础素养的是知识。扎实的知识好比建筑物的根基,如果根基没有造好就不会有高楼大厦。因此,我们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教育好自己的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

(一)关于选择和运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理论的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选择和运用“听话和说话”、“写字”、“直接教学”、“合作学习与激发动机”、“阅读教学”等模式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语言表达能力,含有声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从横向看包括讲述、描述、复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提问、答问、讨论、辨论等各种方式的讲话能力。从纵向看包括准确地运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启迪学生的心智,点亮学生的心灵。

文字语的写作能力结构,以横向看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以纵向看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写得一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有采的好文章。

“态势语”的结构,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类语言”,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达情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

(三)全面创新的能力

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而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所以,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掌握语文信息的能力和语文知识更新的能力,即具有语文知识的“扩展能力”,那就是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即吸收、更新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即获得语文新知识,扩充语文新知识的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从我个人而言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是综合性的,而小学语文素质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师范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重视师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我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我们一定要适应开放的需要,培养尊重多元化的态度,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更好地去教育和发展我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东北师范大学,2011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4

(一)层次分明

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层次分明,课本内容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划分与编排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有层次之分。像低年级课文中的《刘胡兰》,就是非常直接地学习主人公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在中年级的课文中,《》则要让学生学习热爱人民,憎恨敌人的思想;而在高年级的课文中,《舍身炸碉堡》进一步学习了同志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品质,强调树立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这样的教学不仅全面,而且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生字的同时,也接受了精神品质的影响。

(二)渗透性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讲解、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对道德教育进行很好的渗透。其中,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教育要点。例如,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质;坚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扩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在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养成认真、诚实、善思、笃行等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感。

(三)共鸣性高

在语文课文中,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深度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对词语的意思进行讲解,还要充分挖掘出渗透在词语中的真实感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利用语言解析进行道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是一项基本内容,而这也正是开展德育的良好时机。需要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渗透,而忽略了基本的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时,通过分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在学会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深刻含义以及深厚情感,从而达到基础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德育内容,但是有些德育内容并不明显,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字词和语句,理解字词的深刻含义、句式的变换、修辞的运用等,使学生认识并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以及魅力和妙处。

(三)利用情境感染进行道德教育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尽力模拟出真实的情境,制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和深刻地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四)利用课外阅读进行道德教育

课外阅读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许多课外文章都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课外阅读来渗透德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向学生推荐适合实际的课外读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读书。教师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尽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注重运用评价与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五)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也是实现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举办讲故事比赛、辩论比赛、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真实的感受中提升道德品质。并且这些活动还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六)教师自身的榜样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身边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态度、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好的榜样和各种方法,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做好。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特点,很好地把语文基本教学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善于挖掘并利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贯穿于教学之中,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德育渗透达到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渗透 德育教育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现在世界管理界有三句名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德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教师的重大职责。但是不少老师将侧重点放到了授业、解惑中,反而对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传道一词进行了选择性忽视。诚然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领路人,但育人成德是教师的天职。把育人寓于教书过程中,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必须改变德育“说起来重要,看起来必要,忙起来不要”的消极被动位置。因此,加强对中职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德育教育也不能简单地由某门学科或某些教师来完成,它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之中去,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德育教育的责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更应利用本身优势强化其德育教育的功能。

一、面对困惑,发挥优势

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也就注定这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辨别力又不强,进入中专学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发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学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堆了一大叠,老师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校纪校风没有好转,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所以说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管好这群“弱势群体”呢?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学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情趣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块法宝,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片沃土,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二、寓德于教,育人成德

(一)将德育渗透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以课为内容载体,在学生充分掌握文章的大意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例如,余光中的散文《朋友四型》就讲述了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四种朋友,分别是“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区分开这四类朋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恰逢前一段时间在班主任工作中约谈了个别学生,对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所了解,他们每个人在交朋友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朋友方面都有些问题,因此借助于这篇课文,展开讨论,总结学生之间存在的交友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德育效果,为以后的德育工作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总之,恰当的开拓和引发主题,结合现实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除传授有关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无非都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结合他们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效果自然也就达到了。

(二)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基本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又极其注意进行德育教育。平时有一部分同学很少在公众场合说话,所以一叫到他(她)发言时,不是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就是看上去心里明白,但不知该怎样表达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我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开始的时候一个一个同学按学号轮着上台讲演。不规定内容,所见所闻,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但是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已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这样,通过说见闻、谈感受,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当众说话能力、审美能力、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喜欢上了“说”,甚至爱上了“说”。后来,我就由原来的“自由说”到提高难度和要求的规定内容来说。比如说《你如何看待媒体广告》、《小议助人为乐现象》、《假如我爸是李刚》、《幸福与苦乐观》等等,通过演讲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评判是非的标准,同时我还组织了像《读书吧,它会给你力量》、《女儿更应当自强》、《请学会自作自受》、《我能行》、《感恩》……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也让同学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道理。我还不满足于此,当同学讲完一个话题后,我还及时进行点拨,根据所讲的话题,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语重心长地提出对同学的殷切希望,或再强调一下每个话题中蕴含的哲理,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涤荡。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学会感恩”活动中同学们都热泪盈眶,让他们明白了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的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同学们真心地道出了他们的点滴故事,彼此之间都受到了教育。真是达到了学习教育两不误。

训练了“说”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也就自然的提高了,思想也受到了教育,逐步培养了学生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看到学生的进步,我自然是满心欢喜,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觉悟也是更上一层楼。

(三)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加强情感渲染。

中职学生虽说基础差,但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大胆开设“诗歌鉴赏课”,借助于诗歌、名言等文学形式,通过美的阅读,体会到丑的丑陋,更得知美的难得。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助于“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美好的句子,我们可以引申至生活中不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比如我们的学生,是甜蜜的一代,粮食和蔬菜都由父母关心,而山区大多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通过学生之间的不同对比得出幸福生活来自不易,理当珍惜的结论。借助于语言手段,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审美,审丑”等语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和丑的对比带来的强烈震撼”,同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加强情感渲染,触动学生心灵。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慷慨激昂的演讲也将会对学生的情感发育,德育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与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都有可能给学生予以定位。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这就要求老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世范”,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长此下去,教师“有心”栽的“一花”必定引出“百花”开,学生也在“无意”之中获得“柳成荫”之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让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更需要各方力量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行,让德育之花处处开。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四册.

3.语文学习.2004年第12期.

4.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教育(译文第三版).

5.《语文》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6.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4期.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6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者,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

当然,影视艺术本身的思想内容,就是丰富的德育资源。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种资源溶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熔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针对中专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第二,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场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7

[关键词] 德育;高职语文;应用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品德。语文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必修科目,如何将德育与语文教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情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反映出客观事物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大家熟悉的情绪体验:喜怒哀乐。在这些情绪变化中,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人们注重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减少矛盾摩擦,实现和睦相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德育结合起来,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的发展。

高职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德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德育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教学整个过程。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俱佳的优秀作品,这就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高职语文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他们培养道德情操,实现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教师要以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与学科知识教学不同,德育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有时候说教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比如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德育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考验。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旁征博引,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视频,做成课件播放,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教育。

例如,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笔者为学生播放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中于丹主讲的《论语》心得,使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更加细化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此外,笔者结合学校“德技双馨,手脑并用”的校训,为学生介绍校训精神依据――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及理念,突出其中对职业教育“完整人格培养”等关键性问题的正确认识,从德育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及专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德育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语文受德育的影响更为深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的情商和智力得到协调发展,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判断是非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树立开放教学的观念,将过去严格按教师规定的步骤教学、让学生记住唯一答案的方式,改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对书本上的观点或者是教师的讲解发表不同的看法,面对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途径。采用这样的开放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自己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

四、积极开展师生互动

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逸事,用名人身上的精神去鼓励学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热情地回答学生的咨询,耐心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困惑,帮助他们寻找通向成功的大门,使德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热爱学生,以与学生交往为乐趣,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愿意和学生交朋友。这样的教师以学生的快乐为快乐,常常将自己置于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爱”为基础,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不断进步。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走到学生中间去,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份子,努力营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上,师生之间通过教学内容连接起来;在课下,教师与学生是朋友,通过多姿多彩的学习活动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的心越来越近。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开展郊游活动,在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下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一起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深刻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组织学生开展野炊、诗歌朗诵等集体活动,通过这些集体活动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现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优秀的人格魅力可以使学生端正价值取向,进而在处理问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学生有着强烈的模仿意识,教师的示范作用更具有影响力,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渐提高。

五、借助文本渗透真善美教育

德育的出发点是人文关怀,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想把德育更好地渗透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激发学生心底真挚的情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在《论语》《劝学》等课文教学中,笔者通过挖掘文本中人格美和语言美,让学生领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变单调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寻美”活动中。同时,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客观理智地分析身边遇到的人和事,面对问题做到处理得当。

除了以上说的几点外,教师还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全面了解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除了运用答题考试的考核方式,教师还可以运用情景模拟,通过让学生对相关的情景再现,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和情感的理解。总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有着多种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段慧景.以生为本,潜移默化――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09,(19).

[2]付成波,杨晓燕.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2).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8

语文这门课程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工具,也是通过很多历史文化构成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语文,可以说是必经之路。因此,我们要把德育渗透到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得到更好的提升。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正确的方式,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实际获取更多的经验。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作风以及学习环境,通过开展相关课外活动,使德育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表现出来,提高德育在教学中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

语文教学在历年来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材上内容比较丰富,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内容上不仅饱含着人文历史文化,还是所有学科中的精髓。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内容,讲述故事,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纷纷灌输给学生,使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参透课本,多元化教学。我国中职学校中的语文课本上内容丰富多彩,各种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文章上都能体现出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精心制作备课内容,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让学生感受一堂真正震撼人心的课。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首先,可以将作者先进行详细的介绍,然后再配上一张图片。这位作家生平尝尽了命运带来的各种坎坷,但是面对生活他仍然抱有希望。这样一来,让学生懂得了,命运虽然带来了痛苦,但是也无法阻止一个人想前进的脚步,相反,只会越发激起他的斗志与意志力。接下来,教师在分析课本的时候,可以配一点简单的音乐,然后进行朗诵,要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一种崇敬的精神。同时也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中职学校语文课本中我们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材书上面的内容,教师应当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之间在自己的看法以及观点上相互沟通、讨论、补充,使演讲中的内容在讨论中不断得到升华,同时,演讲比赛不仅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德道素养。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吸引学生,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主动去参与到其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美德,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素养。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高尚人格与情操,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管是一言一行,还是穿衣打扮风格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德育素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主动的加强思想学习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只有教师自身形成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分辨。另外,教师要在穿衣打扮以及言行举止上多加注意,爱护自身形象,这样一来,在教学中也能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代表自身的形象,也是代表着整个学校。

(四)认真批改作业。学生的语文作业批改,是教师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为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途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思想,他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向他人透露,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最为脆弱、敏感的时期在学校里,需要的是教师更多的关怀。在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增加一点非命题作业,可以让学生对眼前所发生的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用写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没有任何形式的谈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另外,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教师在进行正确的分析、引导。要做好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实际要从细微处认真观察学生,要从细节上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关注学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德育教育也开始渐渐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成为了当前教学体系的新领域、新途径。语文这门课程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工具,也是通过很多历史文化构成,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语文,可以说是必经之路。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除了要贯彻德育的要求,还应当正确的运用各种手段以及方法去更好的渗透德育。因此,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涵养,而且还能塑造个人与社会的价值,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上一篇:学校师德建设总结范文 下一篇:美术教师师德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