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1 08:13:03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01-01

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付出和回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尤为重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孩子懂得感恩是做人的道德和修养。目前我校在积极营造感恩环境感染学生,校园建有文化墙,教室开辟有“感恩文化角”,设立了“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校园广播站课前总会听到《爱的奉献》、《白发亲娘》、《说句心里话》、《感恩的心》等“感恩教育”歌曲唱响校园。在工作实践中以下活动有利于推动感恩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抓住“感恩”节日

结合节日教育学生。利用不同的节日,像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教育学生学会帮妈妈做做家务,为爷爷奶奶洗洗脚、梳梳头;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给父母老师写感谢的心里话。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亲人及社会的关心、教育和培养。

丰富多彩的活动熏陶学生。我校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讲出对父母、师长、学友的爱。通过算时间账、金钱账、感情账,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老师的细心教导之情,亲友的无私帮助之恩;写感恩信。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班级举办感恩演讲。

二、营造“感恩”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质量。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们爱岗敬业、团结从教、诲人不倦、刻苦钻研的品格为学生们学会感恩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大环境。由此我们认为孩子教育应该从全体教师开始。难以想象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教师会教出懂得感恩的学生来。

三、渗透“感恩”教育

以往提炼要点、优秀教案征集、随堂看课感觉都只是在渗透的圈外徘徊,为了真正走进“感恩”教育,深入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研究。教师先集体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感恩”的教育内容,然后提炼出渗透要点,制定出渗透办法,并围绕这个要点和实施办法展开有针对性地听课研讨活动,改进教学。教师结合课本知识还归纳了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的其他表现,例如能记住父母的生日、懂的父母的辛苦、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事,送给父母开心的话。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水,做家务,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歌曲,“感恩的心,感动你我”征文活动。

四、主题“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虽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如果缺少学校主题活动的设计也是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

三月份是“感恩做事月”,主要解决认识问题。学校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安排了活动内容,并借助校园广播在全校营造学习帮助父母作画、洗脚、写信等活动营造行为氛围,在各年级广泛开展了感恩故事和演讲比赛,推荐优秀的同学在校园广播站中讲述感恩故事,取的了较好的效果。

四、五、九、十月份是“感恩行动月”,主要解决实践问题。学校结合父亲节、母亲节开展护绿保洁活动,开展了“做文明小天使,感悟真情”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捡垃圾,清理商户楼前乱贴的广告,义务拔草、种花等活动,在课前进行交流。一方面团委牵头在学生中开展“情系节水,奉献爱心”为主题捐款活动,号召每一名团员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助给最需要帮助的灾区小伙伴,帮助他们重建校园,重返课堂。

五、体现“感恩”真谛

认识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光荣,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学校结合军训、为学校争光等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情感,升华感恩真谛。

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感恩、善念、包容、奉献的基础上——悠悠赤子心,浓浓感恩情,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营造感恩环境,才能让学生从小领悟感恩的道理,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让我们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播撒感恩的种子,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最后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篇2

感恩是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时代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就要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对于幸福生活的小学生而言,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呢?

以传统文化引导,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有“二十四孝”的美好传说;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有“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的感恩事例。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礼仪事,尤其是一些尊师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染不朽的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感恩的榜样,培育学生感恩的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的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是产生不了任何效果的,所以教师在教来教育感染学生。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如:定期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己的进步,教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近期在校表现,针对孩子的进步,家长留下真诚、鼓励的话语和发自肺腑的对教师的谢意,沟通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密切了家校间的联系。通过一段时间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即扎实又有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举措。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很难说他能够真心关爱他人,更不用说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心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不懂感恩,小而言之,是道德的沦丧和缺失,大而言之,将可能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学校承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场会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课,更使大家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班(队)会《寻找身边的爱》、设计《感恩画廊》等各项活动中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道,走进部队、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每年的节日只有几天,但是,怀有感恩的心应该是时时、天天、月月、年年直到永远,感恩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感恩内化为孩子的一种天性品德。

教师间和谐相处,彼此真诚,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目标、教育策略,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是学校的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作风。细细解读这其中原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园精神文化之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学校大力提倡感恩教育的同时,首先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有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活动才会气氛热烈,丰富多彩。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师首先是感恩教育的体验者。感恩教育要进入学生心灵,关键要在情感上感动学生。若在情感上打动学生,首先自己要进入情境;若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首先自己要有情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要经常在教师中开展“文体活动竞赛”、演讲比赛、好女儿、好媳妇、好儿子活动等等活动,首先让教师进入感恩情境中,为教师提供了情感体验的平台。并利用一定时期对评选出的优秀人员进行评比,组织青年教师再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期间,为全校老教师开展感恩活动,这样全校教师都沉浸在祥和、温馨、和谐的感恩气氛中,才会有情感教育学生。

教师是感恩教育的设置者。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能精心设计出生动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对儿童具有很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情境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组织感恩教育方面的书法、绘画大赛,各参赛选手挥毫泼墨,用心灵、用情感书写对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的感谢,有感恩父母、朋友,上升到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抒发对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再没自然的美好情感。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当前,许多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了匮乏的程度。父母在家含辛茹苦,孩子在校挥金如土;部分大学生对父母的馈赠,朋友的帮助很少言谢;某些受助大学生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却毫无感激;一些大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才得以上学,但是在学校学习并不努力;孝敬和赡养父母的观念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这些感恩意识缺失的例子虽局限于部分人,其影响力却不容低估。总的说来,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都有重大的关系。下面分析一下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原因[1]

(一)家庭教育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大学生感恩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促进其健康成长。但是由于一些父母的教育存在一些偏差,大学生的感恩观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首先,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娇宠中长大的。不少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可能的满足、不加节制。这就容易助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他们很难体会生活的来之不易,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从而不懂得感恩。其次,父母感恩观念的偏差。中国的家长总是默默的把爱给予孩子,总是不知道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和感恩。这容易使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感恩的心态。第三,父母教育方向失当。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过于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很少关注孩子精神领域的完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好就行了,这使得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学习,很少考虑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社会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大学就是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对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竞争带来的压力,都会影响大学生感恩观的形成。[3]首先,自我意识方面。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追求内心世界的自我,并把焦点聚集在自己的身上。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变得自私,看不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付出,更很少的想到应该对他人和社会感恩。其次,众多压力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众多的心理压力,例如:学习竞争上的压力,总是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业的压力,就业竞争激烈,很多同学都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争强好胜,追求完美,总是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很大;还有的同学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众多压力的时候,大学生们往往感到自己得到的太少,从而无法正视这个社会,自然很难产生感恩的情感和行为。

(三)学校教育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4]因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学校环境对大学生感恩观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文教育的不足。这里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指大学,还包括中小学。学校是学生系统地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培养的场所,然而较长的时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尽管教育的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学校的实际教育活动中却没得到很好的实施。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时,教育过度关注升学、考试等,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致使他们生活在紧张和惶恐中,无暇去体会他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也就很难懂得感恩。其次就是学校德育方式的偏差。我国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德育教学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去我国学校的德育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未能有效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可操作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德育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果,作为美德之一的感恩品质同样难以形成。同时当前高校德育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忽略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

三、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而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合力,是以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因此,推行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

(一)推行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正确价值的观形成起着很大的塑造作用,[6]即通过感恩教育,能使大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能让他们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把接受教师的教育变成自觉行动;要让他们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增加就业的砝码[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的人也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再为人处世的方面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用人单位和他人欢迎的人,更容易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重用,以此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 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校风、学风建设[8]

学生胸怀感恩,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感激社会的恩惠,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会感恩,有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刻苦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合格人才。感恩教育进校园,促进了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改善了学生的精神面貌。

(四)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感恩母校和回报社会的意识

近年来,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上大学,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要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母校工作,在母校的帮助下出国修完了硕士、博士后却不愿意回母校工作。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感恩教育对增强大学生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案

(一)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9]

高等学校要利用校内各种宣传文化阵地,加大对“感恩教育”的正面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引导感恩教育,塑造感恩典型,褒扬知恩报恩的美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等学校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大力向学生家长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10]。要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良好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高等学校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刻体会当代大学生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为报效祖国、贡献社会做好准备。通过宣传和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环节。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其德育功能,首先就要培养“爱心文化”,学校师生员工提倡一种互相关爱、相互信任、和谐共处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校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学风。这种和谐的校园风气会让学生们理解亲情,接纳他人,保持健康、乐观、积极的情绪,拥有一颗宽容仁慈之心;会让他们以善意、热情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能理解、尊重父母和他人,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课堂”,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举办国学讲座、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结合班会、团会、党日等活动,以讨论、座谈会、征文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例如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教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社会是高等学校德育的大环境,它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无形的、巨大的。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11]通过社会实践,如社会考察、社区服务,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高等学校可以开展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革命圣地,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忆史铭志;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国有大型企业,领略国企改革的成就,体会祖国的伟大,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者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扶贫支教,走进社区,帮助社区内需要帮助的老人、残疾人等;还可以开展各种带有勤工俭学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用现实生活教育大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感谢社会,懂得感恩。

(四)开发感恩评价体系,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感恩教育是不能仅靠几次活动就解决问题的,必须努力构建感恩教育的新型长效机制,高等学校可以开发感恩评价体系,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可以把感恩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大学生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把大学生的感恩素养评分与学分绩点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对忘恩行为予以批评和唾弃,对施恩行为予以称赞和表奖,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可以采取德育一票否决制。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达到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大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提高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12]。

总之,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高等学校应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只有抓好了感恩教育,才能创造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 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1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43

[3] 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74.

[4] 关彤.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0.

[5] 田寿永.推行感恩教育界共创和谐校园[J].学习月刊,2006(11)99-100.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意见[Z].2004.

[7]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8] 胡红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J].北京教育,2005,(5)

[9] 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74.

[10] 田寿永.推行感恩教育界共创和谐校园[J].学习月刊,2006(11)99-100.

[11] 彭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M].江苏高教,2010,(3):119- 120.

[12] 葛昕明.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篇4

一、高职院校“90后”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90后”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421”(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的家庭结构中长大,他们从小衣食无忧,但心理上普遍不太成熟,自我意识更强,行为特点往往表现在个性张扬、特立独行、随心所欲、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

并且其中有一些学生对感恩的忽视满不在乎,对父母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对老师教育的淡薄,对社会帮助的漠视等。因为“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较低,很容易互相影响,所以这些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百善孝为先,孝为天下先,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建设成果显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上升,在父母家人的溺爱下,孩子衣食无忧,娇生惯养,一大部分的家长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得过且过,从而造成了现在“90后”的大学生一切事情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把父母对他们的好看成是理所当然,对父母的管教不理不睬,把父母的养育之情抛在脑后。温州日报一名记者曾经在某大学校园内进行了一份关于感恩的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尽如人意,60%的大学生表示并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只知道父亲的生日或者是母亲的生日,80%的大学生从不给父母过生日,1%的大学生在家从不干活。

(二)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人民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思想的互相冲击,导致社会的主旋律越来越淡薄,道德意识下降,社会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但因其心理上的不成熟,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其很容易受到外界社会上不好的风气的侵蚀,造成“90后”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将国家、社会、家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视作是当然的、必须的,对社会的关怀表现的十分淡漠,丝毫没有任何感激及感恩之情。例如已经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出资几百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达到近200个,一些学生在顺利毕业后来到了深圳工作,但在他重病住院期间,却没有一人前往医院探望。

(三)高职院校对“90后”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偏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对于学生感恩方面的教育却没有系统的组织、管理,系统的研究规范,还没有确实实用的教育方式。感恩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相关的课程是很缺乏的,而且形式死板教条,仍然主要通过事迹报告会、相关讲座等进行,内容老旧,缺乏时代感,新鲜感,无法引起“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共鸣,老师课下备课辛苦,但是课堂上学生却没有兴趣,心早就飞到课堂外了。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还容易引起学生们的逆反情绪,造成相反的结果。

2. 高职院校普遍认为只有思政教学部门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领导的不重视,导致感恩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能力,没有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各专业的学习中,没有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感恩教育工作格局。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说教的方式予以实施,对学生们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并没有认真组织开展,错失了通过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来配合和提升感恩教育。

二、“90后” 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04年八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曾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一)科学的实施感恩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们的道德楷模,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义务,先正己、后育人,必须有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教育技能,把感恩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深入挖掘感恩教育需要的隐性资源,通过课堂实验,协同合作,完成课题等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在感恩教育中与学生做朋友,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与交流,善于把握教育目的,让学生认同你,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感恩是一种力量和行动,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要让学生自己认为感恩是一件很重要并需要马上付诸行动的事情。

最有效的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不同人群,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状况,使学生们体会到自身价值的满足和服务奉献的愉悦,积极带领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奉献,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引导学生们在父母生日时、节假日中,给家里打个电话,主动向父母汇报近期的生活情况,与父母多聊天,回家后多为父母做家务,关心、理解父母,以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情。想要改变“90后”高职院校学生对感恩的想法,需要在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方法上改变,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根本,什么才是本源,使之成为学生们生活中的自然之举。

(二)创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可以带领学生向健康、美好、乐观、向上的生活迈进,让同学和同学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好的影响;好的感恩教育氛围,能够在各方面很好的引导学生,也能加深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让老师的管理更加得心应手。因此营造一个好的感恩教育环境对高职院校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为营造好的感恩教育环境,高职院校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从中潜移默化的加深感恩教育,如开展感恩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组织征文赛、评选感恩模范等一系列活动,发挥网络、电视和杂志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忘恩负义、知恩不报等行为进行批判,对知恩报恩的行为的加以赞赏和肯定,让“90后”高职院校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感恩,知道感恩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三)建造全面的感恩教育规范

高职院校想要做好 “90后”学生的感恩教育 ,那么需要一个由父母、学校、社会组织起来的全方位立体的感恩教育系统是相当重要的,这之中环环相扣,密不可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恩的教育。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会对孩子日后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中有着最重要的位置,父母应该要重视孩子在家里的一言一行,不要放纵,自己也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其次,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地方,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因此,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言传身教,把感恩教育融入的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其明白其中的真正要义所在。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这其中由以各种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最深,所以社会可借助媒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出“知恩报德”、“ 感恩图报”的感恩氛围。

因此,为了保证“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和谐环境中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打造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系统,只有这个教育系统形成了,完善了,才能全方位、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才能让其充分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社会支持之恩,学校的教育之恩,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王明阳先生曾经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可以感恩知恩,以实际行动来向父母、老师、社会报恩,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徐徐渐进的事情,需要父母、学校、社会不断的总结教育经验,创新教育理念,但不可操之过急,那样只会起到反作用,是不可能把感恩融入到学生心理的。感恩教育只有在方式方法上改进了,才能让学生理解父母,爱护父母,心疼父母,懂得父母的不易,学会感恩,才会让他们有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从而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理念,因此家庭、学校乃至社会要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系统,为“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提高道德修养,造福自己,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篇5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新闻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例如,在2009年的《感动中国》中的湖北武汉的《暴走妈妈割肝救子记》的故事,笔者就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了观看,记得当时,很多学生在看的过程中,都留下了眼泪。当时课堂很安静,能很清楚地听到一些学生的抽泣声。看完片子,我没有说话,同学们也很安静,当时的氛围其实不需要我说什么,感觉同学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很多。从此,每年我都会在班级组织学生观看上一年的《感动中国》。广告在现代社会充斥我们的生活。笔者前几久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广告,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看到他的妈妈在工作了一天之后为奶奶洗脚,然后自己也端出一盆水来给自己的妈妈洗脚。针对这则广告,笔者组织学生在班会上进行调查并讨论:在咱们的班级中,有多少学生的父母给自己洗过脚?有多少学生为父母洗过脚?调查的结果是班级40名学生中,只有5名为父母打过洗脚水,但是几乎每个学生的父母都为孩子洗过脚。我问大家为什么?教室里沉默了许久后,几个学生回答:父母爱自己。父母因为爱,所以愿意为孩子付出。而子女,也应该学会去爱父母,学会感恩。

二、抓住一些特殊日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过节,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时代特点,结合一些特殊的日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教师节,母亲节等。在教师节,学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文章来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在母亲节也可以组织学生每人自己制作一份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笔者一直在班级里开展这样的活动: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然后,在每个学生生日的当天,我都会在当天的早自习结束的时候,向全体同学宣布当天是某一位学生的生日,让大家一起为其唱一首生日歌祝福他。同时,也让学生自己记住自己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每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出生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样做,一方面表达了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借此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三、可以通过不同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平时老师的言行,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看到,甚至模仿。平时班主任对学生的无私付出,为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努力,学生都会看到眼里,因此班主任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班主任也要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借此对学行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例如,《语文》和《思想品德》都是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其责任感,并鼓励学生将这种感情运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增强其作为主人翁的感情。

四、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感恩的实践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孩子对父母的孝敬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产生于自己心中对父母的感恩。他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亲眼见到了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的辛勤付出,懂得了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他们才会产生感恩之心,才会将这种感情付于实践,孝敬父母。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感恩之心,在课后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如回到家中,认真完成作业,不用父母操心;多和父母说说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趣事为父母解乏;.多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活;父母下班回家,给父母倒一杯牛奶……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感恩父母。同时,老师更要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这种感恩之情扩展到社会,让学生学会感谢亲朋好友,感谢为自己的成长辛勤付出的老师,感谢在自己学习中与自己一起共同成长的对手或伙伴,同时,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为将来有能力回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工作,笔者前不久在一次家长会上了解到,现在很多学生回到家中,与父母的交流也多了起来,说话的语气也比上小学的时候好了很多,在家时,也常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作为老师和父母从孩子那里得到的最大的安慰。

五、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每一位中学班主任的必修课。在工作中多结合社会的新闻、广告等材料,在特殊的日子进行渗透,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育,在课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感谢老师、回报社会。总之,老师的言传身教,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都是对学行进行感恩教育的很好的方式和途径。初中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一个班主任都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渗透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学生而努力。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和谐社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然而时至今日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这种现象折射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感恩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付出不够,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每个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思想淡薄,感恩教育缺失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疏忽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理不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未思考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2.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弱化了感恩教育

很多父母在生活上,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久而久之,造成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

3.市场经济的社会负面效应,影响感恩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感恩意识的缺失,更不懂得如何表达对父母、亲朋、教师以及社会的感激之情。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1.努力营造感恩气氛,积极培养感恩意识

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都是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前提。感恩就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关爱父母开始,当父母劳累一天,是否能为他们递上一杯茶?当父母生病时,是否应多问候一声,照顾父母?要知道,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件洗得不够干净的衬衫,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你们百般焦虑的心。他们在外求学,父母守着空空的房子,接电话就成了他们最快乐的事了。他们一个个打电话回去,乐滋滋告诉父你们身边的新鲜事好玩事,分享自己一点点进步。我想那也许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刻了。其实,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只要有心。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

2.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他们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3.充分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身教示范作用

作为感恩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身教示范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学生能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同事的协助之恩等,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

四、结语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篇7

孩子接受感恩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等教育渠道都有培养孩子回报社会、回报父母的职责和义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着教育作用。如果父母看待问题或处理问题是乐观、积极向上的,那么孩子的人生观也会如此。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弘扬这一传统美德,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比如:父母带着孩子上街,在公共汽车上父母主动给老人让座或叫孩子给老人让座;爷爷奶奶生活有困难,父母经常去照顾或吩咐孩子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邻里之间有老人需要帮忙,父母毫无怨言地上前帮助等等。这些小事情小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孩子,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父母是那么关心他人、尊敬老人,通过对比,孩子也会发现,父母对自己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对父母如此,对社会亦如此,知恩图报的种子会在孩子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去,并且会开花结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孩子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校可将感恩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开设感恩课程,使感恩向课程深入、在课程中渗透,让感恩教育有植根的土壤依托的载体,进而形成感恩教育文化。让孩子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身边情中认识和发现真善美,敬重美、升华美、创造美,进而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德;可挖掘生活中、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安排一些活动以创设良好的感恩舆论氛围,使孩子耳闻目染感同身受;坚持感恩实践活动,让孩子付诸感恩行动,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在参与活动中孩子亲身体会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像南京 “彭宇案”和广东 “小悦悦”事件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对孩子们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并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每一年,总会有感动中国、感动社会的人物涌现,他们如同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撩开了这个社会的阴霾,让寒冷的世界多了些许暖意。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2009年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她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养母,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一边学习一边悉心照料着养母。2009年,临汾市委授予孟佩杰母女“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2010年,孟佩杰成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曹于亚,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生。2006年,她“捐肾救父”和“带父上学”的举动感动了亿万国人。捐肾后,她不顾身体虚弱,一边准备高考一边照顾尚未完全康复的父亲。落榜后,她又外出打工,努力偿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曹父的医保、医疗费等实际问题逐一得到解决。2007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向这位坚强的女孩敞开了大门。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关怀,曹于亚暗下决心,一定要以一颗感恩之心求学、爱家、回报社会。她发奋图强,成绩很快从入学时的倒数第一名攀升到了班级前列,并相继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当选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后,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起了感恩接力棒,积极帮助别人以回报社会。有一次,一所大学的师生捐给曹于亚1万元,她当场就转捐给了该校贫困生。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曹于亚还先后前往都江堰、彭州等重灾区当志愿者。如果“孟佩杰”、“曹于亚”再多一点,或许“彭宇案”和“小悦悦”事件就会少一点,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些温暖与幸福。

要建立和谐幸福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具有高素质高文化,而孩子是社会的接班人,只有培养孩子的具有感恩之心、懂得回报社会,建立幸福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总结篇8

中国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最近听到的新闻报道却不禁让人心寒:深圳某公务员,对自己的父亲拳打脚踢,致使父亲遍体鳞伤;某大学生,在机场因向母亲索要钱财不遂,狠心地在母亲身上捅了好几刀,致使母亲当堂倒在血泊之中……所听到的案例中,当事人都是收到过高等教育的人,由此可见,感恩与学历无关、与受教育程度无关。同时也反映了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感恩意识缺乏,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想信念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当然,现在的有些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

一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因此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但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却忽略了。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一部分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自己全然不闻不问,很多孩子实质成了留守儿童;有时家长为了省事,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有求必应,也让孩子产生扭曲的“仇恨”心理。觉得因为父母亏欠自己,提任何的要求都不觉得过份。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最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简直就是家长的心肝宝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家长为了迁就孩子,毫无原则,扭曲道德观念。就如我们班的谭德财同学,学习非常懒惰,几乎天天的作业都是第二天回到学校才做的。老师耐心讲道理,他不听;严厉批评,他也不听;与家长联系,仍旧改不了。老师为了帮助他改掉陋习,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按理就算孩子不懂感恩,孩子的父母也该对老师心存善念吧。结果了,德财为了逃避交作业,逢星期一就请假。老师打电话给家长了解情况,孩子的父母竟然心疼孩子做作业联合起来欺骗老师,硬说孩子病了。对老师百般隐瞒,态度冷淡。在这样的父母的“呵护”下,孩子会体会老师的苦心吗?会感恩吗?要想教好孩子,还得先教好他们的父母啊!

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听到孩子间在争论:我的衣服比你们穿得有名,贵得多。而另外的小孩会马上反驳:我的衣服是爸爸出差时在北京买的,是进口的。许多孩子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当父母无法满足其舒适生活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抱怨。这是让我们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是值得引起我们反思的。另外受功利出发的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变得自私,而且在同学交往上把金钱放在第一位。难怪现在一些家长听了孩子的交友秘诀也感叹地说:“孩子间的交往好像在比谁家的钱多似的,钱多的会与钱多的孩子结成朋友,而看不起家境不富裕的孩子。”

三;学校孤军奋战、孤掌难鸣。

随着感恩教育在社会上的推广,作为主要教育阵地的学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行感恩教育,以我们炭步镇第二小学为例,我们有自己编的感恩教材,每周有感恩教育课,结合一些重要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母亲节举办感恩卡制作比赛、保护鸡蛋当一天妈妈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请教育专家到学校给家长开感恩教育讲座……,活动林林种种,但是感觉还是很吃力,家长不配合,周一到周五的教育敌不过周六日两天的放纵。任重而道远啊!

孩子不懂得感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位教育家说:“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那么,目前,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一、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更应该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只有学会分享,生成健康的品性,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当今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合作的社会。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让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具体从三方面入手:

1、父母以身作则。父亲与母亲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如常说“行”“谢谢”“对不起”。

2、培养家庭责任感。根据孩子的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家务当然也要量力而为,目的是让孩子体会父母操持家庭的辛劳。参与社区服务,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承担家庭责任的成就感,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3、生活处处实践“分享”。分享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因为安静的夜晚属于大家……

4、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时时想着别人的感受,体谅别人的难处。在别人未开口的情况下,主动迁就。

二、感谢老师、同学教育、帮助之恩。

现在的学生从某种方面来说,越来越不懂事,以前的学生秋游时总能把所带的食物与大家分享,总能给老师让座位,而今的学生一上车就抢靠窗户的座位,根本不顾其他同学及老师,更有的同学当老师为他买水或食物后,他连声谢谢都不说,认为是应该的。在一次问卷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也能感知友善,也知道别人对他们的关爱与挂念,但往往总自私地认为,家人朋友爱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三、感谢社会关爱之恩。

学会感恩,不只是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更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内化过程。

1、坚持正面引导,确认社会两重性。在小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在于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地、系统地、较快地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即让学生通过习得社会文化,积累社会经验,接受社会规范,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变革并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成员。小学生处于认知社会的启蒙阶段,在各方面都不成熟,对当前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在介绍“社会”的时候,既要让学生看到社会是一个相融的、平等的、开放的“大家庭”,必须唱响“主旋律”,坚持正面引导,让他们看到正义和真善美;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多元的“万花筒”,防止教育过分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会事与愿违,使我们不能平静。要让学生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

2、确立现代意识,增强社会相融性。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一个现代的人,而现代人就必须不断确立现代意识,不断提高与社会的相融能力。在现代社会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巨大链条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每个人有意无意都在为他人付出。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嘉言善行时,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也许,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回报心理,然而于整个社会,则是非常有意义的良性循环。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校扩大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学校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慰问孤寡老人社会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