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享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9 11:30:52

课程分享总结

课程分享总结篇1

关键词:分享型课堂;知识分享;分享质量;协同精神;教学模式

1 引言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推进课程改革、落实学校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育质量[1]。然而,当前普通高校的课堂基本沿用“教师讲、学生记”或“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慕课为代表的世界名校优秀教学资源在线开放式课程,对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甚至不是最有效的场所。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越加多样化、便捷化,改变了教师知识垄断者的地位。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何吸引学生,即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改善课堂生态,将教师简单给予、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转化为师生互动的创造性活动,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分享型课堂概念的提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知识分享行为成为西方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尽管不同学者对知识分享的定义各有侧重,但都认为知识分享行为是个体通过相互交换知识使知识重现或共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大量对于组织层面的研究表明,员工的个人智能和工作经验通过知识分享可以转化为组织财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互联网的出现为让学生从简单的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主体提供了可能。基于组织分享行为影响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理念,本研究将知识分享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述,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交往,教育就是以分享知识为内容的交往活动。分享型课堂教学就是按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往模式开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思路,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属于灌输式教学;分享型课堂则是知识构建的过程,其特点是师生共建,师生地位平等,属于分享式教学。

3 分享型课堂的理论依据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辅导者和重要学术顾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2]。

3.2 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不同学习方式下,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采用向别人讲授知识、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两周后的知识保留率达到90%。该理论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从简单的照本宣科灌输式学习到多种感官参与的深入体验式学习给学习者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改变[3]。

3.3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内驱力”迫使大脑皮层激烈地运动,去完善和填补那些缺陷和空白之处,最终建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获得一种感官上的愉悦。因此,教师将课堂的时空留白,学生就会在任务驱动下积极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与他人交流分享,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整体都产生收获的愉悦。

4 分享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要点

分享型课堂的影响因素包括分享的资源、分享的意愿与动机、分享的能力、分享的环境。显然,分享资源是前提,分享的意愿与动机是内驱力,分享能力是基础,分享环境是保障。分享型课堂必须围绕这些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学互动式分享成果―总结、提升”的流程组织教学。

4.1 把握好课堂知识分享质量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主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选择分享资源时,要仔细把关分享知识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准确性、可理解性、完整性、及时性。因此,分享资源要由教师来选取。根据大学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教师经过慎重思考后组织的分享主题通常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能够激发学生从不同视角研究和探索主题内容。分享型课堂的基础是对话,这种对话的引发始于特定的情境和主题,需要学生在对话开始前充分准备、认真思考。教师要提出具有多重研究探索视角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从不同视角探讨主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增强自我效能感,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

4.2 增强学生分享的动机与意愿

储存和囤积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不参与分享会增强个体的知识储存动机。在分享过程中,总有学生存在侥幸心理,用沉默、旁观代替分享。因此,要让人人参与分享,必须建立分享规则,减少学生的分享惰性。这种规则必须是具体而明确的。首先,从观念上改变学生对知识分享的态度,上述的三种理论均表明,学习分享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学习方式,互动分享的过程会加速知识的内化,建构更为完善的知识框架。要让学生明白,课堂知识分享不是给予他人恩惠,而是自我学习、自我提炼的过程。其次,要从组织形式上鼓励人人参与知识分享,使人人获益。例如,按照组内交流、组间分享、师生互问的程序展开学习过程,或是在分享的发起者与参与者之间确定发言规则与顺序,轮流发言。当学生明确自己无法旁观时,才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参与分享,从而建立良好的分享环境与氛围。

4.3 构建良好的分享环境

课堂分享过程中,有的学生害怕当众分享,害怕自己分享的主题内容被视为无价值或是错误的。这些顾虑会对知识分享者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主持过程中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分享氛围,及时给予分享者积极的反馈,设立有利于构建良好分享环境的调节机制,比如精神奖励制度,鼓励积极参与分享等有利于构建良好分享环境的行为。用制度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分享行为变为一种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分享环境。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智能网络分享平台,如微信、QQ等,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分享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因此,分享型课堂同样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设置虚拟场景来开展。

4.4 注重协同精神的培养

协同精神是知识分享主题的基本动机。所谓协同精神就是指内部成员之间以目标和小组绩效为导向,齐心协力完成知识分享的过程。这种协同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在分享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要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目标,责任到人,让所有参与人之间互相依赖。此外,还要重视在分享过程中实施协同激励机制,促使学生之间加强协作与沟通,培养团队意识。

5 结论

分享型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利用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发掘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能力,通过互教互学的分享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

5.1 改善课堂生态

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比较,分享式课堂把讲台交给了学生,把课堂的部分时空归还给学生,也把相应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参与分享的学生在讲台上成了老师,师生角色在特定时空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活跃了学习气氛,改善了课堂生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与分享产生新的信息,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简单给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5.2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分享型课堂能在改善课堂生态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分享式课堂的特点之一是任务式管理。通过制定明确的分享规则让学生参与分享,使学生关注问题,带着分享的意识和责任感投入学习。在这种任务式管理模式下,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会自觉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准备好将要与老师、同学分享的内容,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大大加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3 提高教学质量

分享式课堂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按照“提出主题―探索学习问题―分享学习探索成果―总结提升”的方式组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此模式下,学生拥有较多的时间独立思考,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构建知识。这样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5.4 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学习是一个封闭、静止的吸收系统,注重的是输入,知识是学生自储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分享式课堂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地教授、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形态,而是师生之间不断进行分享与交流,既有输入也有输出。师生共建的精彩课堂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探寻解决方案的发现之旅。旅程中充满未知,却总有意料之外的收获,这使学生对分享课堂充满期待。分享式课堂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愉快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存生.课堂文化共同体: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J].教育探索,2014(9):22-24.

[2]曾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语文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232-233.

课程分享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利用

进人新世纪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本文就目前我院高职人文社科教学资源的共享、开发与利用,总结成功经验与教训,查找问题与不足,以便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职业人才的教学目标。

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要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而与职业教育教学相配套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媒介,也是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承担起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的最终目标。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是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体现和标志。其中,人文社科课程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开发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全面、综合职业人才的前提和保证。

二、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与分类

1.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科门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充分共享与开发利用人文社科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努力构建一个立体的、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

共享与开发利用人文社科课程资源,必须做到:把握新时期教学趋势,更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调整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传统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比例进行改革;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设置多元化的人文社科课程结构,充分开发利用人文社科课程资源,拓展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充分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资源,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报告会、朗诵赛、演讲赛、表演等专题活动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场所资源。

另外,还有丰富的开放性的可供共享与开发利用的资源,尤其是自然、社会、人文甚至日常生活方面,都蕴藏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文体活动,拓展人文学科学习的多维空间,实现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学习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的目的,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2.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类型。(1)丰富的人文社科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如人文社科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0(2)学院、教务处、职教处和本系有关领导对人文社科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3)本课题组拥有较为科学的专业研究人员组合。本课题负责人,具有硕士学位,副高级职称,获得过省、市、院级研究成果奖,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视野和从事科研的经验、能力。参加本项目研究的人员均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经验、研究水平及相应的科研能力。(4)本课题组的主要参与者均主要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管理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教研实践经验及丰富的教学研究材料资源0(5)具备相应配套的现代化教学和研究设施,相关研究人员都能够熟练运用现有的多媒体、互联网、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教学研究设施和资源,具有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优势。

3.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法和途径。针对当前我院高职人文教育,希望通过人文社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围绕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系列工程,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尝试和探索,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试图通过实践(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综合研究法与对比分析法,对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中人文社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效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经验,以此找到适合本课程和我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是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立体”的课程教学理念。对传统人文社科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比例进行调整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设置多元化可供选择的人文社科课程结构,开发利用研究。

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进行共享开发利用研究(教科书、工具书及其他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资源;影视、网络及其他现代媒体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共享开发利用研究等)

第三对报告会、朗诵赛、演讲赛、戏剧(相声、小品)表演等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场所资源的共享开发利用研究。

第四开发利用丰富的开放性的可利用资源,尤其是自然、社会、人文甚至日常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拓展多维度学习空间。充分开发利用教学实习、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等。

实地考察、问题问卷调查、综合研究与对比分析等实践、调查、研究、分析活动,对我院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实际情况及现有高职学生—主要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农学系、畜牧兽医系、食品工程系、经贸系、计算机系、基础系六个系)进行教学实践、实际考察和问卷调查等(问卷大体按1:10左右的比例进行)。

此研究途径旨在通过对我院人文社科课程教育资源实际情况和教学中对本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情况及效果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并最终统计得出科学、可靠的理论和数据结论,以利于教学实践活动有效进行。

课程分享总结篇3

关键词: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 高校教学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97-01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信息化的选课、成绩管理系统等,基本在各高校都得到了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高校中教学和教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同样在各高校中得到了创建和使用,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仍局限于简单的资源存储功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该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可以使众多用户通过一个平台(操作界面)网络访问该平台数据库内的各级资源网络,不同级别的用户享有不同的访问权限。高校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在平台中进行教学交流,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了宿舍、家、快餐店、咖啡厅、公园等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在不同高校之间联通的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资源更加丰富,能够接触到其他学校的名师、名课,在某种程度上,集体提高了各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

1 总体架构思路

参考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和经验,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具体架构形式要结合国内的教学方法和现状进行以下的设置。

1.1 整合各高校资源,形成多所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联合共享网络

单个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可设置校内局域网接口与教育网接口。教育网接口连接其他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连接的组织结构为网状结构:单个高校与本地区其他高校的连接,单个高校与同类型其他高校的连接等。实现校内交流与校际交流的双重目的。

1.2 单个高校的教学资源分类管理

单个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要具有清晰的区域划分,采用树形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同时每个具体条目采用星形放射状结构与相关条目连接。

第一层结构为教师资源区、学生资源区、问题反馈区。教师资源区主要结构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划分,形成“院—系—专业方向—各教师教学与研究方向”这样由上至下的树形结构;星形网络结构作为辅助结构以显示交叉学科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资源区的主要结构同样为树形结构,按照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划分。每门课程为一个基础单元区块,包括课程介绍、课前引导、作业提交、扩展资料等模块。课程介绍模块包括学生想要了解的关于课程的基本信息,如课程介绍、课程架构、开课时间地点、修学要求、教材与参考书目等等;课前引导模块下列出了下堂课会用到的资料和预习要求,以及到目前为止的个人出席率和平时成绩;作业提交模块包括作业和作业上传两个分支;扩展资料模块的内容分为课程资料和相关资料,后者包括课程的前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纵向结构,以及与课程所在学科形成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的横向结构。

2 具体作用与影响

2.1 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对教师的影响

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给教师之间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高校教师由于取消了坐班制度,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少,同个专业方向的教师之间的情况好一些,不同院系的教师之间很少能够了解对方专业的教学情况和研究方向。而各高校之间,交流研讨的机会也不多。

当前的高校教育提倡学科交叉,打破学科门类界限,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打开各高校之间原本被迫封闭的大门,使各高校的资源信息相互流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和研究成果,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的集体素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2 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中,针对具体课程制定出不同的知识脉络,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思路和方向。大学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大学生不像中小学学生那样以班级为单位就可以很好的管理,有很多科系没有专业教室,教师要向全部的学生传递消息是比较困难的。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能够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及时的教学交流。

大学课程介绍模块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内容、知识结构、程度、上课信息,给学生选课提供方向,避免学生选课时候“盲选”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因为课程内容不合适或课程压力过大引起的厌学问题;课前引导模块使学生能够在每节课前做好学习资料准备和预习,让课堂教学效果更顺畅高效;作业提交模块让学生可以在线上传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作业,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相比,更加方便整理归档和查询,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学校在存储空间设备上的投入;扩展资料模块适合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

高校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潮流。由于教学课程量有限和高校教学方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把学习方法和一两本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要深入这门课程,需要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常常被学生请求提供具体的学习资料。因为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信息极度膨胀,丰富,这也造成了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学生很难从如此之多的网络资源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资料。另一方面,学生对专业内容的了解不深,无法针对自己现有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以单门课程为学习单元、多个学习单元形成学习网络的架构方式,既保证了课程的完整统一,又将各学科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学习单元保障了学生的个人学习与群体学习的便利性;学习网络让学生了解目前课程在整个学科乃至整个知识体系内的位置,为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供帮助。

2.3 资源网络有利于精简资源库,减少重复性内容

独立的教学资源平台,在整个网络中呈现断开的片状结构,实际上是资源的极大浪费。片状结构的资源信息不具有开放性,往往造成类似资源的重复性构建,且分散的资源无法得到整合、升华。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与大多数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不同的是,它具有强大的网状资源结构。资源信息在整个网络中流通,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利用和更新。

《吕氏春秋·尽数》中提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资源,也是一样。只有保持资源的流动性,才能保持资源的生命力。建构合理、运作良好的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可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先进性、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需要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进行修改,逐步得到完善,发挥出它在高校教学中的全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世美,韩庆兰.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式探析[J].南通:南通大学学报,2009(2).

[2] 赵美芳,朱单,金珠鹏.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哈尔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课程分享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49-04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已累计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 892门,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可归结为:(1)引导各高校关注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注重从规模到内涵的发展。(2)强制性地让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资源共享。(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4)使教师和学生受益,部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问题,除大家公认的学科分布、知识产权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建设、轻共享。各个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除本校外,其他学校使用少,共享率低。(2)重评审、轻更新。各个院校关注课程评审,关注评审指标,但评审过后,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新率低,对网站维护不够。(3)互动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使教师与学生或使用者互动。(4)定位不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是为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关注的是评审条件,不是更好、更方便学生的使用。(5)视频较少,不能很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由此可见,精品开放课程不仅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转型与升级。

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认识及建设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2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范围、推荐条件、建设要求等等。

根据上述文件和《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原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转型和升级。

(一)转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

根据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从建设目的、服务面向、建设思路、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转型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服务对象从服务于教师向服务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

从单纯的面向教师转型为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不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变,实质上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

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自主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衔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就明确要求新的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应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两者之间应该在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有良好的衔接。

1.团队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并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新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团队应该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企业的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2.课程内容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

3.课程资源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学习指导、习题库、典型案例库、素材库等内容。这些也是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要求,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整理,加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中,避免资源浪费。

(三)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

服务面向的转变要求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和目标。

1.课程目标的转变升级核心是在注重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即要关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融入课程目标。

2.对高职高专课程内容的选择(升级)应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应强调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职业岗位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意识和方法。

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的基本资源要求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的教学风采。课程的拓展资源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课程资源应丰富多样,以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提高课程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我院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仍是理论+集中实训的模式。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申报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对原课程的转型、衔接和升级,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团队体现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新团队是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组建的。团队负责人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主持过多项校企合作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团队成员也有多人多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且成效明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并承担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准确、清晰

“建筑装饰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家居、办公、餐饮、商业、酒店等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的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必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般装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建筑装饰设计创作、表现和沟通表达能力及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质,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三)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依据

课程开发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任务布置——现场采寸——采寸图绘制——方案与提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提案审核——施工图审核——综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境,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阶段、初步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按照教学周安排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序化。

3.“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建筑装饰设计基本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基本问题的能力,即要能掌握建筑装饰与空间、材料、造型、尺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经过大量行业企业调研,装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更需要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践。因此,应围绕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理论课+集中实训的旧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项目中。同时,在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项目过程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突出项目主题(重点能力培养目标和主要侧重的内容)。全部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融入项目中,形成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装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四)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我院现有的工作室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内结合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对外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融课程、教室(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变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五)校企合作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在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联合有关企业开发课程资源。

1.联合上海松下盛一国际企业,引入松下系统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场采寸标准、采寸图绘制标准、方案与提案设计标准、施工图设计标准、提案审核标准及施工图审核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2.引入企业全套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图像、竣工实景等内容,作为学生研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开设校园威客,承接并满足周边区域企业、个人等公众的服务需求;设置项目源信息、项目承揽、项目指导、项目提交等对外承接真实工作任务的通道;打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资源沟通渠道。

4.开设课程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论坛有作业区、共享区、交流区、精彩转贴等,以此加强师生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

要内容,直接引领课程建设的方向。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采取“衔接、转型、升级”的建设策略,既要处理好与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衔接,又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课程建设一定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6-9.

[2]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3]顾庆龙,王清,于智勇.《环境生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23):168-170.

课程分享总结篇5

1.1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金融学》课程目前拥有教学师资队伍16人,无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都基本达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上的教师4人,占25.00%;36岁(含36岁)至45岁的教师有7人,占43.75%;35岁以下(含35岁)的教师5人,占31.25%。从知识结构看,有4名博士和3名在读博士,博士及在读博士比例达43.75%;有硕士学位的7名,硕士及研究生比例达43.75%;硕士以上共14名,硕士以上比例达87.50%。从职称结构看,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合理。教师队伍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分别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25.00%、37.50%和37.50%,高级职称比例达62.50%。从学缘结构来看,任课教师主要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USC)、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和研究梯队。

1.2课程内容基本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金融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调控、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等方面,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内容,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等特征。多年来所使用的各种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国内公认较为权威的教材,具有内容较为翔实、资料较丰富、结构较合理、学术性较强等特点。

1.3课程的基本资源建设已基本完成

《金融学》课程基本资源包括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部分教学录像等方面。课程介绍中的教学目标较明确、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泛、教学方法较多样、组织形式较灵活、授课对象要求较明确、选用的教材较优秀、参考资料较丰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较为详细和明确;教学课件采用PPT格式,模板朴素;试题基本满足了测试目标的要求,涵盖了本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要点和基本原理,考查内容的题量和试题难度分布与教学内容结构基本一致;阅读资源每章都有,与每章的教学内容较为相关;参考资料目录较丰富,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拓展资源主要有案例、专题讲座、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内容还不够丰富和规范。

1.4课程网上资源基本实现了校内共享

《金融学》课程目前使用的是学校精品课程网站,课程网上资源主要有: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师资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部分讲课录像、作业习题集、课程荣誉、自我评价、建设报告、建设规划、申请书、学校政策措施、补充材料(人物介绍、阅读材料、案例、模拟试题、试卷库、相关资料网站)、参考资料目录、其它教学资源(专题讲座)等内容,并对全校师生开放,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在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教学人才欠缺。

从目前的团队结构来看,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同时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简称“双高型”)的教师缺乏。团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25.00%,获得教授职称的教师占比为25.00%,博士学历和教授职称同时具备的教师占比仅为18.75%。二是同时具有丰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简称“双师型”)的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是从校门走向校门,只有书本理论知识,缺乏金融相关部门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真正具有实际部门从业经历的教师占比仅为12.50%。三是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也很少。团队中具有海外高校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仅为18.75%。随着金融领域前沿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不断变化,教师知识体系显得跟不上形势发展,特别是具有全面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教师尤为欠缺,难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课程内容层次较低。

虽然目前我们使用的金融学教科书,提供了系统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对帮助了解金融学知识和理解许多金融实际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风云变幻,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问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的层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仅局限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方面,对于金融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最新金融创新活动和现象反映不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操作能力,无法使学生较好地适应新经济金融时展的要求。

(3)课程资源不够优质。

目前上网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集、案例集、阅读资料、讲座资料、参考书目、模拟试题等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方面。从基本资源来看,虽然覆盖面基本符合资源共享课的要求,但是资源的内容较为陈旧、落后,缺乏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基本资源的特色不够鲜明,资源质量不够高,比较死板和枯燥,资源的交互性比较差,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拓展资源只有部分内容,已经上线的案例、专题、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都还不够丰富,还缺乏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内容。

(4)课程网上资源共享不足。

目前课程使用的是学校精品课程统一的网站系统,按照系统规定的标准模板进行各种资源的上传,由于缺乏专门的网站建设和维护人员,所有上传的资源不能及时更新,网上资料以罗列形式出现,比较死板,学生只能上网浏览资源的内容,不能与老师有效沟通,不能很好地开展课程内容的讨论和互动,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共享不足。

3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着“高素质、高层次、高质量、高利用”的原则,从打造“两双型”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扩展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3.1打造“两双型”教学团队

高素质教学团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教学人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引进和培养“双高型”教师。每年引进1-2名双高型教师;鼓励和支持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争取尽快评上高级职称;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二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每年派出1至2位教师到实际金融部门挂职锻炼,获取实践操作经验;聘请实践部门的又具有丰厚理论知识的同志授课;还可以通过横向课题研究形式与实际单位合作,增强教师对实践工作环节的了解。三是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每年派出1至2位教师到国外高校参加进修培训或做访问学者,了解国外金融教学情况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总之,要打造出一支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实践操作熟悉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教师团队。

3.2提升教学内容层次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不仅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要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就要不断提升级教学内容层次,必须做好几项工作:一是组织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经典案例、前沿问题、综合应用等内容。二是大量收集典型案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融会贯通基本知识的目的。三是开展前沿专题、热点问题讲座。组织教师或聘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论坛,让学生能够理解当前的热点问题和明确未来的金融发展趋势。总之,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3.3扩展优质教学资源

优质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灵魂,资源建设中基本资源建设要体现适用性、易用性、系统性、完整性、共同性、优质性等特点,拓展资源建设要突出个体性、差异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色。资源关键在于“优质”二字,优质资源的建设应该遵循“实用性、综合性、发展性原则”,尽量能够满足不同教师、学生和社会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补充和更新基本资源。补充重点难点指导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对于原有的基本资源进行更新,增强基本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先进性、生动性和专业特色。二是增加拓展资源。补充和增加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三是遴选优质资源。对于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一定要进行认真遴选,将优质的资源上线共享,优质要体现新的学科理论、新的实践发展趋势、新的教学研究成果等内容,要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内容要丰富多彩,资源的吸引力要强,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和导向学科发展的作用。

3.4加快先进共享平台建设

课程网站建设是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的途径,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建设一个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先进共享平台。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学校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或建立专门的网站。目前利用学校现有网站比较切合实际,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独立的课程网站。二是按照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来设计资源板块。基本资源须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拓展资源中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也要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来组织。三是配备专门的网站建设和维护人员。负责资源的、更新、交流沟通等事项,保证使用者对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提高资源的可用性。四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以及虚拟讨论社区,供学习者之间交流讨论。五是建立统一的营运管理平台,建立宣传、推广、评价和管理平台,使共享程度和效果、效益达到最大化。总之,努力构建一个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先进共享平台。才能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质量工程,涉及师资团队、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方方面面,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持续投入建设,尽快构建起“资源优质+先进共享平台”的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课程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课程分享总结篇6

【关键词】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

一、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

1、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由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建立省属高校战略联盟课程互选管理平台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平台由贵州财经大学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目前参与的大学城资源共享的院校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和贵阳中医学院四所院校,各院校教务处分别管理本校相关事宜,每个院校分设一个管理员。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分管的运行模式。

2、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首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经费来源。省教育厅除的相关文件外,无经费上的保障机制,相应活动经费和课酬均由参与院校负责。

其次是课程质量保障。共享课程的选定并未按《通知》中的学生网上申报课程、开课学校组织课程试听、选课确认的步骤进行,而是网络平台直接公布各院校开设互选课程门类。网络平台并未设置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途径进行有效反馈。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也未联合各高校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对各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情况进行监督。

3、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课程门类及开设情况

大学城自2014年春季学期起开设校际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目前的课程组织形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暂时没有推出网络课程共享。四所院校开设的课程门类有:人体奥秘、微生物与人类生活、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学、食品营养与健康、公关礼仪、经典广告欣赏和社会保障学8门课程。开设时间为每周六,持续10周。第二学期新增了4门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互选课程门类逐步增多。截止到2016年,大学城共享课程增加至17门。

贵州省花溪大学城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互选课程名单

学校名称 开设课程 课程时间

贵州医科大学 实用院前救护术 每周六

共10周

人体奥秘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趣味药物学

贵阳中医学院 中医养生文化 每周六

共10周

药用植物科学绘图与艺术鉴赏

太极拳

多媒体课件制作

贵州师范大学 公关礼仪 每周六

共10周

食品营养与健康

会计基础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桥牌入门

贵州财经大学 易经 每周六

共10周

地球科学科学概论

轻松管理

环境科学概论

以上表格数据来源:贵州花溪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

(二)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3年,尽管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参与高校进行了共享路径的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成为大学城课程资源深度、高效共享的拦路虎。花溪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尚处于初级阶段,共享范围小,参与人数少,共享层次和水平不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4各方面。

1、缺乏共享理念

花溪大学城创办的基本条件尤其是硬件条件可以较好的满足教学需求,但由于大学城内各高校类型、层次、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历史上并没有教育资源共享的传统和动力,高校往往容易遵循既有的路径依赖,对大学城的课程资源共享只是处于政策压力,而缺乏原生的传统和内在动力。另外,各高校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和特色,树立学校形象,势必影响课程资源的共享。且高校并未认识到课程资源共享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源共享对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各高校仍处于自我发展的模式,而缺乏共享的理念。

2、缺乏制度保障

诺斯认为制度是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实施意味着大学城各高校⑿纬梢桓鲇谢组织,各高校是组织中的子因子。只有规范的制度才能保障这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目前,只设有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作为总的统筹机构负责统筹,并未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行为。缺乏相应的制度,各高校在课程资源共享上就缺乏合法性、权益性和规范性的保障。

3、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

在目前的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实际运行当中,首先各组织的权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范,运行中并没有专项资金作为物质保障,组织机构单一,且是单向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反馈平台和激励机制,最关键的是目前课程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从性质上而言是一种外部行政力量的干涉,而不是高校间在权益明确的基础下建立的内生组织,这样的运行机制势必影响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高效运行。

4、缺乏课程质量的保障机制。

通过统计发现,2014―2015学年的课程总量为8至10门课程,2015至2016学年以及2016至2017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总量为17门课程,课程门类少,重复率高,且限定每生每学期只可选择一门课程,课程时间全部安排在周六,导致学生选择面窄,上课时间受到严重局限。课程的授课方式只有传统的课堂授课以及考查方式,机制不够灵活,效率很低。从课程的名称看,单一课程较多,综合性课程较少,互选课程并不能体现高校的特色和优势。网络平台缺乏评教反馈途径,无法跟进课程的运行,保障课程的质量。

二、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策略

(一)形成共享理念

高校独立自治是我国大学传统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高校各行其政,在教学、科研以及行政上甚少联系,因而大学与大学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逐渐形成壁垒。而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使大学之间产生多因素的联系,利用各高校的专业、学科及资源优势,形成资源聚集、资源整合以达到资源共享。

目前,省属四所高校的主体校区已搬迁至花溪大学城。就地理位置和形式上而言,各高校已形成集合之势,校门相互敞开。课程资源,特别是优势课程资源上的开放与共享,可以打破校际间深厚的壁垒,促进高校对资源共享的价值认同,是进一步推动各高校在学科、专业、科研等方面联合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二)建设共享制度

1、缔结高校联盟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将打破高校自我发展的办学模式,深度的资源共享应从政府主导,高校执行的模式中转换为政府牵头、高校联盟的模式,从而从外在的行政压力中摆脱出来,内生为一种内在的自我成长力量。缔结高校联盟,是实现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制度化建设的第一步。

2、制定共享章程

由高校联盟共同制定课程资源共享章程,明确高校在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课程资源共享的过程,使目前小范围的、浅层次的课程共享蜕变为大范围的、深度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的各方参与者可以按照相应章程履行职责,享受权益,从而保障各方的利益。

3、成立专项基金

目前大W城课程资源共享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各高校依赖高校内部的资金为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程资源共享的持续进行,挫败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省教育厅有必要拨出专项资金成立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专项基金委员会,专款专用。

4、加大学分互认的力度

根据目前贵州省教育厅下达的通知,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外,还可以通过跨校课程互选,学习其它高校的相关课程,将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课程学分也为其它高校所互认。在此规定中,并没有规范学生获得校际互选课程的学分在大学整个学习期间总学分的所占比例以及学分转化原则,缺乏必要性和强制性,使高校互选课对于学生而言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必然要加大学分互认的力度才能从客观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优化课程资源

课程是高校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实施教学所必要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等硬件与软件条件。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需要优化课程资源,整合各高校特色专业学科、师资、网络以及图书资源,使课程资源达到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省属普通本科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的通知》,课程资源共享秉承互惠互利、学科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之一是实现省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广大学生能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目标之二是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推动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要。课程互选中规定从2014年起课程的类型从通识教育课程(含必修课、选修课、各级精品建设课)开始试点,逐步过渡到所有课程,包括省属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讲座、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的课程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

【参考文献】

[1]张凯丽,陈杨健.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学园,2015(22).

课程分享总结篇7

一、研究背景

“经验积累与分享”(AES, 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独创的一个知识管理新概念,是将该院师生共同参与研发的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和实施经验建成知识库,包括项目的研究、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步骤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都保存在统一的知识库中,成为项目工作者和师生员工的共享资源[1],是一个“经验积累―分享―应用―再积累”的知识管理系统。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成为学校获取与保恃持续竟争优?莸闹饕?源泉[2]。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会积累大量知识,专业和课程的知识,学校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资源库,用于学生学习及师生交流。但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无法加入或不能及时加入专业、课程资源库中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学校宝贵的财富,这些知识如不能有效的积累和利用,这对学校而言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学校提供“经验积累与分享”平台,可以传承这些宝贵的知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经验积累与分享”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1.建立校企合作、校企信息资源库

为了培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人才,我院与多家企业进入深度的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信息资源库的建立,能促进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之间能更紧密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稳步向前发展。

2.建立专业、课程建设资源库

我院各专业、课程都建有专门的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库以供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网站和资源库都是有多位教师共同建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新思路、新想法,或者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新内容,教师会把这些放到资源库中,让教研室的教师一起讨论,最终形成成熟的方案,然后再更新到专门的专业、课程网站或资源库中。

3.建立项目开发经验知识库

我院实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教师在科研,校企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其中部分项目直接引入了教学中,但这些项目无法涵盖所有的项目开?l经验。教师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将新的开发经验放入开发经验知识库中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分享,教学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分享这些经验,可以互相讨论,形成一个良好的项目开发环境,以此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

4.建立教研活动、教学经验资源库

教学各教研室会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是搞好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活动形式。教研活动会产生教师个人总结以及教研室总结,有教学教法的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这些知识的分享,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院的新老教师青蓝结对工程加入资源库,更能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5.建立学生工作室资源库

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我院各系部建立多个学生工作室,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服务和咨询等活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资料加入到资源库中,不仅可以作为工作室成果展示的窗口,更是新成员更快的融入工作室的快速通道。

6.建立教师培训资源库

学院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由于各种原因,培训不可能所有教师都去参加,目前我院参加培训的教师将培训的资料及培训心得共享到资源库中,其他教师就能从共享平台上进行学习,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7.建立学生毕业设计资源库

每届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从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数据收集和整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注意事项,都有一定的标准,学生可以从共享平台上查询这些标准。另外,平台上传优秀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作为学生优秀毕业成果的展示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

课程分享总结篇8

今天,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问我:“你最爱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最爱我们的祖国”。在举国上下欢庆国庆节之际,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先队员,祖国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小时候,妈妈教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国歌》,有句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直在影响着我的动感心态,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也一直在支配着我的行动、学习和生活。当五星红旗在北京奥运会会场上冉冉升起,激昂、嘹亮的国歌在耳畔响起,我有一种冲动,一种神圣的感觉,一种心潮澎湃。不,我说不清楚,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觉。激动、骄傲、自豪、庄严……都无法表达我的“中国心”。我为我们的体育健儿而自豪,我为国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骄傲。但我又想到祖国的未来应当由我们把握时,我又深感责任的重大,尤其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身上的担子更应比别人重,更比别人沉。历史的今天,全世界人民亲眼目睹了您的成功,自豪与自信。2008年的“绿色奥运”,更是体现了您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面对五十九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民族!”因此,我更应该发奋学习,刻苦钻研,以自己的努力使明天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

一、清场主持

1、内容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请大家迅速找到自己(成功)的位置,我们的会议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使会议顺利进行,请大家遵守以下几项会场规则:

(1)请大家将您的手机、小灵通或者其它响闹装置打到关闭或是静音状态,以免您的“一鸣惊人”打扰老师的思绪、干扰其他伙伴的学习;

(2)请大家在会议进行期间不要来回走动,以免打扰他人。

(3)请有吸烟爱好的男士暂时忍耐两个小时,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项环保的事业。

谢谢大家的配合!

2、请主持人

(提高音调)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今天的嘉宾主持***先生(女士)

3、注意事项

*可以在幕后报,如果在台上报,要站在讲台靠音响一边的黄金分割处(约三分之一处)。

*语速适中、吐字清晰。

*如第一遍规则宣读效果不佳,需再重申一遍。

*确保“清潮效果。

二、课前的主持

1、模式

*问候。(一两个主要领导人)

*感谢。(所有人给我成长的机会)

*自我介绍。(直接介绍姓名)

*简短的工作经历。(重点谈工作中的迷茫、危机、无奈等)

*如何接触这个环境的。

*什么原因留下来的。(和主讲老师有关)

*进这个环境后的收获与改变。(主要部分,重点强调)

*介绍第一位分享者:

过渡语:我们还有很多的朋友来到这个环境以后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下面我将为大家请出其中的两位来到台上跟大家做个简短的5分钟分享,第一位是***

(这里重点在于介绍,不是销售,也就是说,只要三言两语非常简要的介绍一下分享者就行了,切不可像销售主讲老师那样隆重推出)

*对第一位分享者做总结

(点出分享者所说的一两句话即可,不要展开,也不要加入自己的语言)

*介绍第二位分享者(仍然是三言两语介绍)

*总结第二位分享者(用分享者的一两句话)

*销售老师。(这是重点部分,简单介绍老师的经历,在安利里取得的成就,重点强调老师的为人,以及他对伙伴们的帮助)

*请出主讲老师。(调整坐姿和状态,热烈掌声)

2、注意事项

*时间总共不过5分钟。(这一点非常重要)

*始终围绕当天讲课的内容。

*随处销售主讲老师。

*不讲“安利”,只讲“环境、事业、公司”。

*不写姓名。

*不讲价值远景的语言,不充当老师。

*注重仪容仪表。(着正装,端庄、大方、整洁)

*不要来回走动。

*小跑上台,弯腰下台。(上下台都要从分享者和老师的后面)

*语言朴实、吐字清晰。(平时自己要多锻炼)

*牢记自己的角色:绿叶。不要越位。

*语言简练再简练,切忌不要罗嗦、不要超时。

三、课后主持

1、模式

*复习主要内容(带领学员一起)

*再次感谢老师。

*销售下次课程。(点出下次课程的课题,一定要销售主讲老师,但不要提老师的名字,保持神秘感,让新朋友产生好奇心)

*各小组做会后会。(不要说“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以免误导新朋友)

2、注意事项

*总共时间不超过2分钟。

*复习时只说课程梗概。不要展开,不要加自己的内容。

*要有状态。

(主持人都没状态,说明老师的课讲得不怎么样。有状态可以给新人再烧把火。)

四、会后会主持

*由各小组领导人或骨干成员做主持。

*说明会后会分享的模式(参考“如何做标准分享”第四章第一节)

*提醒分享时间:1分钟。

*对分享做总结时,言简意赅。(控制在10秒之内)

*老朋友和新朋友交叉。

(先请两位老朋友,再请一位新朋友。不一定要按照顺序来。)

*会后会结束时,要再次销售下次课程和主讲老师。

上一篇:美睫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韩语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