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3 00:48:17

税法课程总结

税法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税法;教学改革;思路

税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财务人员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因此,《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基础技能课程之一,通过《税法》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企业所缴纳的税收情况,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内容和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由于税收的强制性特点,每个企业应该遵守税法的每一项条例。高职院校《税法》课程实际应用性很强,所以一般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笔者经过几年的高职教学过程,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特点和难点,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

高职《税法》课程的特点

税法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税法》课程教学必须在学生学完《基础会计》课程之后,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知识的基础后才能开设。因为《税法》课程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涉及编制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及报表的编制等基本业务,所以,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会计专业知识,能够将税法内容和会计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比如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如果学生不会核算本年利润的形成过程就无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税法的运用具有灵活性税法知识在实际工作运用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这一点,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流转税为例,学生要根据企业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税种。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一般交纳增值税,服务业、金融企业、建筑企业交纳营业税较多。还有的税种需要再分类,例如增值税企业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梳理清楚思路再进行核算,这样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税法》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税法知识的掌握需要依赖具体企业经营的过程。在《税法》课程中税的种类较多,一般企业缴纳的税种里金额较大的有流转税和所得税。目前,在企业流转税中,主要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其核算过程和上交过程都是网上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了解纳税的上网操作过程,并且将网上纳税的内容和教材中的理论部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实际工作。

高职《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不符合于高职学生的特点《税法》课程内容一开始就是法律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介绍这部分法律基础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还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讲授虽然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但是为了普及法律的相关知识,每次课堂教学教师都很认真讲解这部分内容,并告诉学生法律基础和税法的关系,这样,学生渐渐意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税法所涉及的行业较多,学生能力有限税法的内容适用于我国各行各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情况都难以掌握,再涉及建筑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内容,学生要掌握的范围太广。再加上高职的学生大部分不擅长学习理论性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学互动环节时,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税法的核算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比较复杂税法内容中税收种类繁多,其中主要的税种是流转税类和所得税类。流转税中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内容较复杂。在增值税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将一些固定的公式背下来后,按照套用的核算方法计算,有些学生觉得比较复杂,业务内容中的逻辑关系总是处理不好,容易造成计算错误。还有在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中,学生由于会计核算的知识缺乏,导致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不准确。

学生对税法的理论概念理解不够深刻税法是法律的一部分,其法律概念非常严谨。高职学生对理论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容易混淆几个概念,导致在税法的学习中困难重重。税法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如果不下工夫,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出现计算不准确的现象。如在增值税的计算中混合销售和兼营销售的概念容易混淆,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

高职《税法》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使高职学生掌握税法知识,笔者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种种措施,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税法知识并灵活应用。

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作为《税法》课程的教师,首先对税法的各个应用领域要充分了解,才不至于使课堂枯燥乏味。目前,一般高职学生从高中进入我校以后,严重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学生一年级时,建议学生多看一些介绍企业经营学的小说,增加对企业经营的观念。并且,要求学生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上网找资料学习先进企业经营的故事。还要求学生有经营的理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税法的重要性和资金的重要性。只要学生有这种意识,就能学好税法的内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需要建立在教师实践知识充足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参观,同时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计算出每件商品或产品的税金,并计算一个月企业缴纳的税金。经过几次参观,学生对企业经营的观念提高,深深体会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也知道了税金作为资金流出,对企业资金的影响,并了解企业领导层对税金的重视程度。

化繁为简,总结规律《税法》课程的内容比起其他课程整体感较差,其所计算的范围很广,这对学生学习《税法》课程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相似的计算公式总结归纳起来,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习起来省时、省力。例如,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抵扣计算的方法和委托加工生产消费品计算抵扣办法相似,讲完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进行计算上比较,并归纳整理,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两个税种。还有在计算所得税时,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共同的部分归纳整理,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能加深税法知识理解的程度,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整理的学习方式,学生清楚了增值税的计算过程,并且相似的计算不再容易混淆。经过比较学习,学生对两种所得税的计算掌握得很牢固,2008年毕业的学生反馈,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在学校时学得比较扎实,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得心应手,到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适应很快。

运用模拟企业核算,解决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在高职教学中经常采用企业案例来说明企业实际缴纳税额的情况。通过企业案例,学生可以多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有真实感。比如制造业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过程发生以后,当月需要缴纳的税额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同时还发生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此外还有的企业根据情况进行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等税额的计算。给学生介绍模拟的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情况之后,给出一些相关的会计资料,计算增值税和附加税,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最后计算所要缴纳税金总额,让学生了解企业给国家缴纳的税金情况,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整体的企业税金的核算过程,这样,渐渐提高了学生税金核算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重实践活动,进行企业税收调查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税法》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练习;不仅要解决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社会生产、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企业缴税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第1~3周的时间给学生详细讲授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理论知识,之后从第4周开始要求学生联系制造业企业或商业企业或者服务业等企业,了解并调查企业实际缴纳各种税的情况。首钢工学院会计班每班一般有40人左右,布置税法调查作业时,每班分成10个小组,大约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找一家交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的单位,调查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缴纳情况。每组设有一名组长负责,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参与,到教学结束之前一周时间完成每组的税收调查报告。学生开始对调查活动表现积极,对税法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调查收集企业的真实数据,并参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但是,学生对调查报告的整理比较茫然,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教师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调查范文,让学生根据每组调查的企业的情况来计算所缴纳的每个税种,这样,学生渐渐清晰了调查报告的整理思路。经过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电子版调查报告。教学最后一周安排学生汇报税收调查的社会实践成果,利用两节课的课堂时间,每小组的一名代表陈述税收调查的经过和分析过程,同小组的学生互相可以补充说明。教师根据每组陈述的内容和调查报告的分析情况,给每组进行成绩评价,最后把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综合考核当中。税法调查实践活动在首钢工学院已经在三届学生中开展,学生一开始茫然失措,后来逐渐地对税法的了解加深。总之,经过税法调查活动,调动了会计专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同时更加了解了税法知识的灵活性。去年我校2008级会计班学生参加税法调查的实践活动以后,有的学生暗自下决心利用在校期间好好学习会计专业课知识,有的学生准备利用假期时间找一份兼职会计的工作,以便练习所学的税法专业知识。通过组织税法调查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提高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税法》是在高职课程教学中重要的课程,也是职业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会计专业能力,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冬云.税法[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冲,何晓波,朱平安.现代化手段运用于税法课程建设的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3).

税法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税法;判例教学法;归谬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40-02

任何改革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税法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也可以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突破传统教育框架,去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方法继承和创新的两个探讨

(一)“案例式教学法”的创新――“判例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已经倡导多年,并且在税法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案例选面太宽、案例没有代表性、案例的实际意义不大等等问题。因此,经典案例的选取,就成为税法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不完善,所以每每社会上出现新的比较复杂的涉税问题,各地的税务机关便对税收征纳中遇到的这些新情况、新案件加以总结,形成书面文件向国家税务总局进行报告。国家税务总局针对税收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因此,很多税收规定的出台都是和这些经典的案例密不可分的。这些经典的案例的作用和英美法系的判例非常类似。我们把这些经典案例进行总结,推出了判例教学法。判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它既集中了案例教学法的所有优点,又能够使学生对税收规定出台的背景、条件深入了解,全面扎实地了解税收政策的精神实质,进而深刻把握课程内容。例如,在讲授金银首饰消费税的纳税环节的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把财税字[1994]95号《关于调整金银首饰消费税环节的通知》的出台,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当时的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做过测算,当年按规定缴纳消费税的黄金首饰的交易量不到全国实际黄金首饰交易量的一半,换言之,市场上约有一半交易量的黄金饰品是没有交过消费税的。这是什么原因呢?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沿海走私活动最猖獗的一段时期,大量的黄金饰品走私入境。几个走私黄金饰品的大案给了我们答案,走私者正是避开了海关环节,逃税进入了内地的黄金交易市场。因此《关于调整金银首饰消费税环节的通知》的出台,目的在于把金银首饰消费税的纳税环节后移到零售环节,这样不管是国内生产的黄金,还是走私进口的黄金,都要在零售环节缴纳消费税款,堵住了税款流失的漏洞。

判例教学法的优点比较突出,但是如果真正应用到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判例库的建立很重要。案例易选,判例难求。教师不是工作在第一线的税务人员,对判例的收集和整理也不够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和财税部门,尤其是税务总局的政策法规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不仅了解出台的新规定,还要收集引发该规定出台的经典判例。其次,教师对判例涉及的环境背景要深入了解,必要时要向当地税务机关及时求证。同时对案例涉及的知识领域也要系统掌握,对案例涉及的问题也要有严密的分析论证过程,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引发学生思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在判例的讲授中,应该把判例教学和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几个平台结合起来。在讲授知识点时,可以先做个链接,链接到相关案件报道的网页,引发学生关注,再详细阐述判例案件的前因后果,背景过程,最终分析推理出知识点。

(二)传统逻辑教学法的创新――“归谬教学法”

传统逻辑演绎教学法主要是运用教科书,教师讲,学生听,从正面进行演绎推理。就财经类院校的税法课程来说,大多也是这种正面的逻辑推演,即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只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税务概念、税务理论、税务处理方法即可,而缺乏从法学的角度对其具体的原因和实质缺乏系统的讲授。税法课程是一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如果从法学的角度看税法的相关规定,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的教学思路。法律的主要目的不是扬善,而是防恶,税法也不例外,它仅仅是为行为人的涉税行为规定了道德的底线。根据这一思路,我们总结出了归谬教学法。归谬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逆推”和“归谬”相结合。“逆推”就是在讲授课程时,首先思路就要和一般的逻辑推演相逆,从反面也就是行为人不按税法规定作为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即在税法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一税收规定存在片面或错误的认识,教师可以巧设“误区”,引导学生按原有思路进行思考。“归谬”即让学生进入“误区”后,自己进行归纳推理,而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社会想要的结果,进而暴露谬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辨别真伪,从反面角度得出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的真实原因。例如在讲授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这个知识点时,很多同学都无法把握视同销售行为缴纳增值税款的真实原因。但我们如果从税法防恶的本质出发进行逆推,即如果税法对于“将自产、委托加工和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给他人”等视同销售行为,不看做是销售,不缴纳增值税,市场上相关的涉税行为人将如何作为?市场上的企业和个人都不会再选择真实的经济交易,而交易双方都会声称自己是在捐赠,那就会出现很多偷漏税少缴税的境况。而这种局面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归谬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求新求异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尤其是在税法这种要求经济+法学交叉思维的课程中,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应用归谬教学法。

二、税法课程教学方法在继承和创新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紧跟税收政策的变化,把握税法课程的时效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税源状况也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我国经常出现调整与补充有关税收法律的情况。这些变化进一步导致税法课程知识更新频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新颖和正确。尤其是对于学术性和实务性兼备的税法课程来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同时体现税法学术理论的时效性和实务知识的时效性,就成为税法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03号在最近刚刚出台,对于这个新规定的出台,主讲教师要及时地在课堂上反映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实务操作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主讲教师不仅要履行简单的告知义务,而且还要系统的分析:这个规定的出台,意味着中外企业的城建税制统一了,连同中外企业的所得税法合并、房产税法合并、车船税法合并,真正完成了内外税制的统一,完成了全民的国民待遇。这样讲解的话,那就不仅是在讲实务,也是在讲理论,讲经济,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税法现行的规定,也能掌握一种税收思维。形成这种税收思维以后,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不管政策如何变,我们都可以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当然,税法课程的时效性确实重要,但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给与主讲教师一定的教学决策权。一般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都是学期前就已经确定的,但税法的教学计划应该有一定的调整余地。例如在税法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新的重大税收政策出台,教师应有权微调教学计划,插入临时性专题或教学内容,及时对这些热门的财税热点进行说明和讲解。其次,税法课程的时效性还要求教师要随时注意自己知识的更新,随时关注网络、报刊和电视等媒体关于税收政策的最新动态,并把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最后,在教材的选用上,由于税法课程的应用性和实务性,教材应该选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教材,并在教案里中及时补充最新税法知识与政策动向,随时安插新的政策专题,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二) 税法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弹性化

税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忌程式化,避免一刀切,要保持一定的弹性。税法教学改革的弹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保持税法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弹性。继承和创新都是相对的,同一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承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既不能一味照搬原有方法,也不能完全搬倒重来,而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效果为标准有区别的进行改革。例如判例教学法本质上仍旧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是在对案例教学法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在税法的教学实践中,就要科学设置两者各自的教学适用空间。在讲授单个的税法重要规定时,可以优先考虑判例教学法,这样能使知识点的讲授更全面、具体和深刻。但如果进行专题式综合教学,判例法就不太适用了。如在进行计算生产性企业所涉及的增值税、消费税、城建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多税种综合练习的时候,需要选用的是经典的自编案例,进行案例式教学。

2.要保持不同教学方法的横向弹性。税法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它就可能无效,甚至产生不少困难。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强调选择的标准之外还有一个优选的程序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因素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适用程序。

3.要保持新旧教学方法之间的弹性。教法的新旧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关键是要看是否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时候,对于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就适用正面的逻辑推理,因为其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但在讲到视同销售等特殊应税行为时,则用归谬教学法逆向推理,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税法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税费计算与申报课改

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核心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就需要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化改革,使学生能够依托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的状况,达到毕业就能够上岗,实现快速的融合,进而得到企业的认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加大专业核心课的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的专家进入学校,与企业达成资源共享性质的深入合作。

《税费计算与申报》是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院三年制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以企业办税人员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的,也是初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

一、《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改革的背景:会计电算化专业离不开纳税的申报和缴纳工作,所以教学应该以企业具体纳税操作为主线,从应缴税费额的计算和纳税申报两个主要方面,改革《税费计算与申报》这门课程。按照教育部规定的项目为驱动,实践为导向的思想,把课程分成多个部分,加大实践的比例,根据典型的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机会,在这过程中融汇专业知识理论,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实力的目的,满足就业与深一步发展的需求。

2.课程性质: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于企业涉税项目申报的处理能力,掌握基础性的纳税筹划、税务检查、税务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处理能力,对于日后的工作起着综合和提升作用,它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

3.课程任务:以“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确定——税款计算——纳税申报”的工作过程,系统地介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税的基本知识,包括各种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税款计算、纳税申报等。力争通过课堂传授与实务操作,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培养学生能够胜任日后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

4.地位和作用:《税费计算与申报》是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目标,按照工作过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的。《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是《会计职业认知》、《出纳实务操作》、《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的后续课程;是为后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企业财务管理》、《报表审计实务》、《行业会计比较》、《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打基础的一门核心课程。

二、《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按照加强能力,深化实践,强化专业知识技能的总体设计要求,将工作任务模块化,并以此为中心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纯理论授课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的真实教程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课程模式。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采用以单一税种为项目的教学模式,采用逆向推算的方法,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定位为纳税申报的重点;根据项目具体的内容来分析应该掌握的能力,以加强学生能力为主要出发点,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出发点,以主要税种纳税申报典型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依托岗位工作目标设计学习目标

根据企业财会部门报税员业务岗位或此项业务的事务所税务岗位的要求,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中,直面报税员的现场工作,这样确立的职业项目分析更具有典型性也更有职业性。首先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课程任务,然后利用模块化的课程开发技术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税收知识和税费计算与申报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在本课程中必须掌握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即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这二者缺一不可。

2.依托岗位工作任务设计项目任务

本课程面向报税员业务岗位或此项业务的事务所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必要技能为依据设计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课程内容任务化,采用任务驱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实际动手能力。选择以每个税种的计算与申报作为项目任务,每个项目任务均能体现报税工作的全过程,各学习情境之间保持内容变化而过程不变。

3.岗位工作内容转变为学习内容

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按“企业资料与纳税人身份的确定-计算税款数值-申报”的工作过程,一步一步的引领学生深入下去,不断循环学习加深训练。在这个项目展开的过程中要慎重选取能够紧密结合实践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到较大的空间,并未以后的可持续自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方面,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进入办税岗位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环境、胜任工作。

展开实践教学之前要配备相关的理论资料。包括税费计算与纳税申报业务操作规范手册,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税收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所得税法律及实施条例;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以及其他涉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

虚拟企业纳税申报,实现了办税业务不能真实模拟的项目教学,模拟时可以分为手工与电子两种报税方式,更多的选择性在这个虚拟仿真中,我们根据企业真实的数据,生成各种新的经济业务和原始记录,学生在完成这个项目的时候可以每次都接触新的环境,流程。这两种办税的主要特点是:一、在学习了主要税种的知识后,在课堂上,教师提供虚拟的企业数据和原始凭证,以习题的形式,由学生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填写出纳税申报表。二、在计算机机房里面,安装企业网上报税系统软件,利用软件虚拟企业的生产资料数据进行网上纳税申报。当这两种方法都被学生熟悉掌握的基础上,就可以理解企业的办税流程,达到了项目的目的。

总之,《税款的计算与申报》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其中的涉税项目也常常通过设置的报税岗位进行学习。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和企业岗位需求直接对接,就必须做好课程改革的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也是该门课程改革的源动力。(作者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税法课程总结篇4

摘 要:项目教学法以明确的项目任务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能有效的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关键词:税收实务;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90-01

在高职教育中,教学手段和方法很多,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深受学生喜爱。本人在《税收实务》多年的教学中,积极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就应用项目教学法方面的体会,浅谈以下几点,以求和教育界同行探讨。

1 对项目教学法的认识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处理,去寻找到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不再是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在是主导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

项目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现代教学模式。

2 高职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方法的意义

对于在高职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的意义,我想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项目教学法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它要求学生不但应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正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法。

2.2 项目教学法是解决高职院校教育困境,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教学方法之一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但高职院校的生源却是从高考毕业生中最后一批录取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兴趣方面相对较差;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学生,不改革教学方法,不使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很难提高。

结合我多年来在《税收实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的经验,我深刻的领会到,项目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同时,在学习中互助共享,共同进步,学会了合作。教学效果好,学生乐于接受。

3 《税收实务》项目教学法应用经验

《税收实务》作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考证课程,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为了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我认真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尤其是项目教学方法。我认为,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科学确定教学项目

在确定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的前提下,形成若干个科学的教学项目。《税收实务》作为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核心专业课程,从职业能力方面看,本课程的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熟练掌握各种税的计算和纳税申报。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技能要求,可将学科内容整合成十二个项目,即项目一、税收导航;项目二、增值税;项目三、消费税;项目四、营业税;项目五、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项目六、资源税;项目七、关税;项目八、财产税;项目九、行为税;项目十、企业所得;项目十一、个人所得税;项目十二、涉税办理。

3.2 巧妙设计课程单元任务

项目教学法实质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教师对每一项目要进行巧妙的课程单元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就是一次授课的全面设计,其设计程序一般是:确定具体教学目标――设定单元任务――设计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评价标准。例如:《税收实务》“项目三、消费税”这个项目,根据 “认识消费税,熟练计算应纳税额并申报纳税”这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三个单元任务:任务一、认识消费税;任务二、消费税应纳税额的确定(计算);任务三、消费税纳税申报。然后根据这三个任务,在通过设计三个典型真实案例,对每个任务设计教学过程。最后,根据学生计算、申报消费税的快慢,准确不准确来制定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通过这样巧妙设计,学生在完成这些设计的同时,消费税的法律规定就掌握了,消费税的办税能力也培养了。

3.3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1)课前精选典型真实税法案例,发起任务。税法是枯燥的,抽象的,但办税是实际的、具体的。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实际生活中精选典型真实案例,学生才能感兴趣。通过这样的案例,才能让学生把抽象的法律规定变成具体、生动的。发起任务设计时,切忌发起的任务不实际,不典型、不新颖。同时设计发起任务还应注意难易适中,操作性强。

(2)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通过分析设计好的典型真实案例,在竞争中完成任务。我们在分组时,应注意科学合理。注意性别、学习成绩等因素科学搭配。只有这样,各组之间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只有这样,各组之间才能有一定的可比性。分组科学合理了,大家在竞争中,就能很好地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课后的点评。

(3)课后及时点评。教师是项目教学法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因此,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我们教师应根据制定的教学评价标准,及时点评各组的完成任务情况。通过点评,对表现好的及时表扬;对表现不足的,及时提出更好的建议,以备以后及时修正完善。

《税收实务》任务完成的点评,应侧重于应纳税额计算的是否准确,迅速,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是否迅速,正确。另外,小组成员之间为完成任务的合作情况也是点评的一个方面。

3.4 勤于总结项目教学法应用中的经验教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项目教学法讲义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总结应用中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自己的课程,形成自己独特的项目教学法讲义,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是一种十分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任务,具体灵活的加以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上我说谈及的只是我在《税收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法的一点体会,不正之处谨请教育界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税法课程总结篇5

《税法》是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主要讲授税收的基本理论、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现在,在财经类的院校中,往往只有会计专业注册会计专业把《税法》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很多专业会开设譬如《财政与金融》、《财税基础》这类课程来介绍税收的法律法规。

其实,《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在现代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以及经济师考试中税法相关内容所占比重在逐年上升,在国家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考试中《税法》更是必考课程之一。与此同时,高职校正在逐步建设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而税法恰恰是企业财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法律知识,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税法》也成为了会计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之一,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真正走向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需对《税法》课程教学的模式加以重视和改进。

2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对税法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我们学校为例,作为省财经类高职校,我们的会计专业开设的与税收有关的课程是《财税与金融》和《税法》,《财政与金融》周学时是4,总学时56,在这短短的56学时内,财政、税法、金融相关内容要面面俱讲,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就会将税收作为一个章节内容来讲解,或者将税收相关知识省略,留给《税法》来讲授,而《税法》课程仅仅就56学时,对教师而言,为完成教材内容就会选择多以讲授一些税收的法律条文为主,没有充足的时间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税收实训更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教学安排下,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近两年来,我校对税法教学进行了改革,要求《税法》课程中安排39%的实践学时,但是总学时56不变,以高职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在56学时内将税法总论、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等全部学完, 还要实现让学生掌握我国现行主要税种应纳税额的准确计算及涉税业务的处理的教学目标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还要安排22学时的实践让学生掌握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等具体业务的工作程序可谓难上加难,另外,我们都知道《税法》课程一般面对的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大二学生,但是在近一两年间,居然还出现将《税法》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的现象,这更体现出了对这一课程安排的随意性。

2.2师资队伍经验缺乏

要想提高税法课程教学的质量,实现工学结合,关键之一在于税法课程教师的素质。就现有的师资来看,还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培训上,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极强的政策性、时效性,税法的内容经常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和变化,相关的会计知识也在不断变动,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但高职校由于经费的原因,忽视对教师的培训,很多税法教师是学法律和税收的,没有相关的会计资格证,有的甚至没有会计基础,更谈不上精通,所以即使教师自己再努力学习,还是难以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对要求的涉税会计账务的处理还是无法适从。二是实践经验上,很多高职院校的税法课程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在一线工作过有实践涉税经验的教师几乎没有,缺乏了实际工作的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会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3教学手段太过单一

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长期以来都是以 “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即“粉笔+黑板+教案+教材+嘴巴”的手段。课堂上,教师从上课铃声响讲到下课铃声响,缺乏实用性和互动性,加上学时紧,没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例题、案例,就连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也很少用上,使得原本抽象的税收理论更加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在自己计算应纳税额和涉税问题时就无从下手,更不要说培养出有税收从业技能、有现实分析处理能力的教学目标了。

3税法课程改革的思路

3.1加强对税法课程的重视

3.1.1 以人为本,设置相应的课程

会计与税收是紧密相连的,税收是会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我们学院看会计专业是最大的一个专业,学生人数也比其他财经类专业多,但是税法的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这与重视程度是有关的。税法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往往在课程设置上是由会计专业的老师来安排税法课程,一方面会计老师在安排时会重会计课程而轻其他课程,这在实际安排中很明显可以看到会计课程的理论学时加实践学时要比其他经济类课程多的多,在我们学院03级、04级高职会计中《财政与金融》课程就安排了84学时,还单独开设了《税法》课程,但后来的年级慢慢将《财政与金融》缩减为56学时,直至这两年来取消了该课程,和税收相关的知识全部由《税法》课程来承担,而《税法》课程就必须由税收的基本理论开始讲授,在56学时里要讲完我国开设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包括税收征收管理、税收稽查和税收筹划,直至现在不仅要在56学时里讲完理论课程还要安排22学时的课内实践,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认清税法课程重要性,在安排课程时应更多地听取实际讲授课程的老师的意见,教师以纯理论讲授还是以“理论+实践”的方式讲授,可以适量安排不同的学时,而不是简单的削减理论学时来安排几次课内实训。否则教师没有了充分的时间安排理论教学,没有时间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加强理解,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学习理论知识,没有扎实的理论做后盾,学生怎么可能很好的完成课内实训项目。

3.1.2 以就业为导向,细化税法课程培养目标

《税法》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税收发展的概况,明确现行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主要规定及政策精神,掌握各种税收的基本知识,学会从事税收工作的基本技能,以加深学生对税收作用的认识,树立专业思想,适应工作的需要。也就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税收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税收征管的有关内容,弄清税务机关组织税款收入入库程序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各种业务活动的应纳税款,运用已学过的税收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一些经济问题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的纳税意识,能够知法、懂法、守法,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样的目标只是泛泛的目标,没有针对性,也不能体现税法课程的重要性。会计专业下设有很多的子专业或是方向,有注册会计,有涉外会计,有会计电算化,也有税务会计等,不同的会计方向对税法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要求是有差异的,但共同的是这些专业在高职层次上培养的都是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一名基本的财务人员,就必须要掌握并且熟知各种税收的法律法规,具备基本的为企业办理涉税业务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安排税法课程时首先就要以就业为导向,要以岗位能力为依据来确定教学内容,时刻牢记税法是为了让学生去适应其就业的企业,在企业财会部门能做好企业涉税处理,或是担当办税员业务岗位亦或税务岗位办税业务的需要,明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内容过程中,应按照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的方式,而税收理论就在于各种税种的法律规范中,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的先讲理论后讲实践的方式,等讲到实践学生就忘了理论,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学生也就很难深入理解理论。但如果先实践技能教学再讲理论,则学生在做实践项目时又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相关实践教学的内容嵌入到各个理论教学的学习中,将理论知识穿插到企业各项办税业务的操作过程中,这一方面能为学生日后考取相应资格证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进入企业从事财会工作做好铺垫。

3.1.3 因材施教,加强教材的建设

一本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税法课程的教学涉及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主要税种,而对于这些税种除了要掌握其构成要素,包括税种的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时间、纳税地点、税收优惠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进一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各个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并且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处理相关的涉税事宜。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保证内容的最新最全面性,又要考虑到高职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兼顾课内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展,教材必须既要注重对税法理论的阐述,又要配有相关的案例、例题来加深学生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院税法所采用的教材是王曙光编写的《税法》,与其配套的税法习题考虑到学时的安排问题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征订,更谈不上让学生去练习,所以,我们要利用校内的资源,结合学院开设税法都是会计专业学生的现状,加强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每个学院学生的特点和课程设置是不一样的,适时的编写教材,以最新的条例为参考,由于学生毕业前都会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多数学生也都会进入各行各业从事财会工作,对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和所得税这些税种要有侧重,要注重企业经常性业务涉税的处理,把会计和税务工作结合起来,尤其是现有的教材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只能给教师提供政策法规的参考,教师应该针对本院学生课后的问题,有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更要加强对学生走入企业工作岗位最常遇到的实践性项目比如增值税发票的申领、增值税发票的填开、进出口退、减、免税等的编写。

3.2创新教学团队,建立“双师”队伍

要满足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构筑起一支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举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可以多渠道地鼓励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到相关企业、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或到税务部门进行调研,了解社会和行业的现状,搜集各种原始数据和财会、税务资料,这样教师接受最新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提高教师实验教学的实践水平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现今税法教学的教师很多是学经济出身,自己有相应的经济师证书,学院或者系部有时因为经费的原因认为经济师就可以了,但是从教学来看,这些教师在涉及到账簿的涉税稽查中往往会无所适从,所以应鼓励这些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税务、会计执业资格的考试,如: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对获取证书的教师也应当予以适当奖励。还可以从社会引进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专任教师队伍中。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通常因为时间和待遇的问题很少能够找到,多数都是从企业一线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来担任兼职教师,让这些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直接将他们的会计工作实际经验传授学生,能够很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办税技能。

3.3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手段

3.3.1 利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案+教科书+嘴巴”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它的长处,以讲授为主,尤其是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条例。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典型案例,配合教材中的相应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先分析,再通过现场讲解,加深学生对条例的理解。在选择教学时和现实相联系,选择相应的案例,帮助充分感知教材中的条例的含义,这样会使得概念更加清楚,结论更加准确,记忆更加深刻,在课堂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分析案例的兴趣。

3.3.2 利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教学资源支持

税法课程知识更新的快,法律条例多,案例穿插的多,如果运用多媒体、实训室或者网络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等于以鼠标来取代粉笔,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获取更多的教学信息,这样能弥补税法课时不足的现状。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同时配有文本、图形、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有利于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可视性和趣味性,能直观展现税收收缴过程、税法案件审理过程以及纳税申报等实际工作场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税法的积极性。

3.3.3 利用现有的场地,设置情境,模拟教学

在现有的教室、座椅、板凳和人员的条件下,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税款征纳的过程,模拟企业核算的过程,让学生有真实感。如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的过程发生以后,当月需要缴纳的税额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同时还发生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此外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还要进行印花税的计算贴花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整体的企业税金的核算过程,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需要的学时也必然要增多。 3.3.4 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高职学生从高中进入学校,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加上实践环节的薄弱,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往往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和重新学习的过程,这与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极不适应,这就要求每一个高职院必须建立相应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条件,在我们现有的实验实训室条件下,可以开发建设税收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税法模拟实验室中利用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以及其他会计和税务资料等,进行办理各种税务登记流程的实际演练。学生还可以按照税收征管的流程模拟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实行轮岗制。通过校内模拟实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顺利走上一线工作岗位。

另外,要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让知识有实际意义,最重要的是能解决社会生产、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学院、系部可以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一些企业达成校外实践协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这些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参观,经过几次参观,学生对企业经营的观念提高,知道税收对企业资金的影响,通过走访参观可以调查到企业实际缴纳各种税的情况和征纳税的现状,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之后,才会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可以增强学习的信心。

结束语

税法课程总结篇6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税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把工学结合作为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已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在此方面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本文拟以《税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相关问题。

一、《税务实务》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

(一)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应在学生修完税收实务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比较全面了解和掌握税法以及会计相关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授课。笔者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设置,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其调整为三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具体为:工作任务一由税务登记、发票领购以及填开、建账建制以及其他构成;工作任务二由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用人单位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小税种纳税申报构成,工作任务结构的划分以税种是向国税局申报还是向地税局申报而不同;工作任务三由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用人单位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小税种纳税审查构成,将用人单位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单列,其他税种合并设计工作任务。三个工作任务都基于工学结合来设计教学内容,以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为设计主线,明线为各个实训项目,暗线为个中穿插的理论知识点。

(二)丰富教学形式

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应该采取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利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条件,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和职业教育规律进行优势互补的紧密合作,采用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整教育教学的个过程中将学习与工作融汇贯通,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税务实务》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为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丰富教学形式,始终面向最基层的社会生产,积极推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始终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坚持培育学生的“四种气度”,即: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气;增强技能,重视实训,涵养才气;到生产一线去,到社会上去,滋养大气;知行合一,德能双修,培养志气。在深化工学结合的进程中,将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具体化并引入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开发教师的创新性思维,还将带来创造性劳动。

(三)改革教学方法

高等院校要引入用人单位人员,制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的质量评价办法,评价办法中应有用人单位承担部分;要总结提高,完善评价办法。和用人单位协商在质量评价体系中明确用人单位参与,并在评价办法中明确用人单位如何评价及评价内容,并选派一线技术人员对用人单位承担的评价部分进行基于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参与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承担评价办法中由用人单位完成的评价任务,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出发,对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

(四)更新教学手段

《税务实务》课程自从开课以来,尤为注重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和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利用校内人才、设备优势解决用人单位实际中技术问题;为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从而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建立校企长期合作机制,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高等院校,要不断总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出工学结合的成功典范。要积极邀请并组织用人单位资深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作岗位(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讨论会;对讨论会结果进行归并梳理;明确课程名称,确定课程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开发丰富生产实际案例的教学资源包;编写适合高等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专业教材。各专业根据目前师资力量及发展确定专业师资建设方案;引进、培养专业带头人,聘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作为名誉专业带头人及客座教授;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从用人单位、行业一线聘请兼职教师,形成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及时吸纳生产新技术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目前《税务实务》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已经成功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有自己的课程网站,学生可以随时浏览网站上的相关内容,出现问题留言,规定时间之内都会得到老师的回复。

(五)改进考核方式

为了更加贴近实际,《税务实务》课程改革考核方式,引入用人单位人员,制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的质量评价办法,评价办法中应有用人单位承担部分;要总结提高,完善评价办法。和用人单位协商在质量评价体系中明确用人单位参与,并在评价办法中明确用人单位如何评价及评价内容,并选派一线技术人员对用人单位承担的评价部分进行基于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参与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承担评价办法中由用人单位完成的评价任务,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出发,对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

二、《税务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实训室是贯彻工学结合理念,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硬件设备目前已经基本具备《税务实务》课程所需的实践教学要求,但现有的软件系统仍不能完全跟上时展的实际程度,仅有少量和税务实务业务相关的软件,如税收实务模拟、纳税申报等,但是专门的税务模拟软件还是比较缺乏,亟待相关职能科室增加投入。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税务实务》课程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杭州市滨江区国税局、江南税务师事务所等。让师生与时展进步的脉搏合拍,切实感受到社会前进的脚步,学校需要走出校门,走向市场,开门办学,缩短与社会的距离,让师生与生产实践亲密接触,成为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之举。实习指导教师根据《税务实务》课程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了滨江区国税局。现场指导填写税务业务相关的一些重要表单,另外还组织学生到另一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江南税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请事务所业务经理向学生详细讲解税务实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同时指导学生填写有关申报表等表单。

(三)探索产学结合

虽然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税务)专业的产学结合模式才刚刚起步,但是学院积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探索产学结合的新模式。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联系学校附近的单位来获取工学集合的岗位和机会,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在最后一学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进行课程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并不一定是从事会计(税务)专业的实习。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税务)专业相关负责人通过和一些专门从事会计(税务)业务的用人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将一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会计(税务)专业行业的学生安排进入一些相关单位实习,不仅满足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税务)专业学生实习意愿,而且促进了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帮助学院会计(税务)专业部分学生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

(四)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实训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全方位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并正在指导职业教育进行深刻的变革与实践,社会经济进步极大地拓展了办学空间,为高等教育院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高等教育院校的相关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加强了实习的过程管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细则,不断与实际相结合,并采取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1.前期管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实习过程的前期管理工作。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教师外派巡回制度。教师在外派巡回时兼具双重身份,既是职业导师,也是专业导师,同时要求外派巡回的教师自身对于对于工学结合岗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熟悉工学结合实训实习所涉及的《税务实务》等相关课程的具体内容。

2.中期管理。顶岗实习生是接受用人单位与学院的双重管理,外派巡回的指导教师通过召开实训实习学生座谈会,进行实训实习经验交流和总结沟通。指导老师在外派巡回的时候要重点检查学生的考勤情况、业务技能情况和实训单位综合鉴定意见。

第一,参加实训实习的学生是否全面了解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财务核算属性、会计岗位设置等。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具体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实习进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实习生的想法,结合实习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并进行耐心的点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第二,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要求外派巡回的指导教师强化对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管理,要求实训学生会计核算基础上对会计政策、财务管理的运用及内部控制制度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尽量引导学生发现用人单位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第三,巡查教师与实习单位需要交流的情况。外派巡回的指导教师要积极与外训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多沟通、多联系、多交流,通过与实习单位的交流,了解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薄弱环节,获得用人单位在资金、实践基地、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

3.后期管理。巡回结束后,学校外派的指导教师在实训实习的后期要根据所了解的学生实习情况,并结合实训实习单位的鉴定意见,给出学生实习的最初成绩,并以此作为学生实习的基础考核资料。根据实习单位对学生专业情况的期望,以及相关用人的需求,并且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建议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来指导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今后的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在校时,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所掌握的知识没有具体的认知,通过顶岗实习,就能明确已经会操作什么,哪些还有待加强。在顶岗实习学生反馈情况的基础上,巡查教师及时给学院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的安排等。因此,巡回指导的反馈信息总结对目前在校生培养有很大帮助。二是改进顶岗实习工作模式。巡查指导教师要求填写《顶岗实习巡回指导记录表》。及时进行顶岗实习巡回指导系统管理工作的总结。

三、结语

税法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改革;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的颁布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已近两年。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日益深化的同时,高职院校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实质性阶段。本文针对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改革背景,综合分析其难点、重点,选择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多元课程改革为路径,探索课程开发流程的优化,以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这一层面的深入。

一、地税报税实务课程的课程建设背景与难点

1.税务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需要。税务专业人才既需要专门化的职业技能,也需要较高的人际沟通水平;既需要冷静的分析能力,也需要敏感的风险意识。由于就业岗位对税务专业人才要求的多层次性与综合性,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往往难以梳理出所需技能、态度及知识与具体岗位工作的多层次对应关系,从而出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化。而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时,由于缺乏工作任务与所需能力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片面强调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综合性,导致了课程教学设计的虚拟化,因而迫切需要找到整体优化税务专业课程设计的途径。

2.学生职业能力如何逐步提升。在虚化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一是教师忽视了其在教学中引导者的角色;二是由于高职学生作为不同于本科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点而被忽视。传统的财经类高职课程总是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讲授,却又与实际的工作实践相去甚远,使学生觉得这些内容无关紧要,成为课堂的局外人,无法让学生完成完整的产品设计或工作任务,难以体会成功的快乐, 职业能力的提升亦无从谈起。

3.教师专业成长如何同步实现。由于教学设计的相对虚化,课程教学内容无法根据能力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与组织,教师往往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学生应会的内容,却又无法确切地表述这些应会的内容在具体岗位工作中的指向,使得课程教学虽然安排得十分饱满, 但许多教学内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教师总是将精力集中于怎么教上,忽视了学生该学什么与怎样学,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使教师难以从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4.工学结合改革如何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财经类高职院校由于更加注重学生人际沟通与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迫切需要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工作与风险体验。

二、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改革实践与效果

基于上述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难点,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特点,采取以学校、企业及教育学者为多元开发主体,以教学做合一为基本理念,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用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培养规格,以典型报税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实行教学的整体性课程改革。

1.工作中学习―专业与课程基于工作岗位。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教学设计这两个设计的基本层面入手进行整体优化,实现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分类,以实现学生能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与要求中学习。因此,税务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确立了税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基于税务业务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即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税务业务的复杂性逐步提升而形成的,企业实习也是从校内实习、校外定点实习到就业顶岗实习逐级递进的。

图1 税务专业课程体系

税务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税务师事务所和企业财税类工作岗位:咨询助理岗、记账和报税岗、税务审计和筹划岗的工作内容,确立了相应的课程。从整体上对税务专业结合工作岗位进行了整合。在此基础上也对地税报税实务课程进行了定位,并结合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调研和讨论,得出了以下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对照表:

2.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合,突出重点、难点。以往的税法课程选取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单一税种去选取,地税报税实务课程在案例的选取上是基于记账、报税的角度去选择,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地税报税实务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是营业税、个人所得税,采取案例教学法,在任务二、任务三种都突出体现了营业税及个人所得税,这将一个税种的若干内容分散到两个任务当中,使得学生重复认知,加强记忆。同时将一个税种知识分到两个任务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降低一次性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同时,分企业学习可以使学生不是站在学科体系的角度,而是从企业角度来看,需要完成哪些纳税申报工作。

3.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与程序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纳税有整体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从案例导入―知识点输入―解决案例问题―师生检查―师生评价―师生反思。强调四个典型环节的教学组织:讲―做―交流―反思。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理论也达到相应的高度。在程序教学方式的课堂上,打破原有计算应纳税额的方式,而是有该项业务的发生,根据业务发生来看涉及哪些税种,再根据业务发生的情况及各个税种的基本规则,计算各个税种的应纳税额,按照征管要求完成纳税申报。这样使学生能按照企业业务程序,完成纳税申报工作,而不是各个税种孤立的情况。具体程序:教师给出某企业买入一栋楼房的案例,让学生首先思考需要涉及哪些税种,并且根据各个税种的基本规则,完成纳税申报,之后让学生继续思考,拥有这栋房产后还可能涉及哪些税种。

4.创新工作页形式,精心为学生搭设自学阶梯。创新工作页设计形式,按照工作页的设计内容可以分为获取信息类工作页、计划类工作页、决策类工作页、实施类工作页、检查类工作页及评价总结类工作页;按照工作页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卡片型、表格型、问题型及提纲型等工作页;按照教学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听讲类工作页、小组讨论类工作页、集体评价类工作页及个人反思类工作页等。地税报税实务案例指导书中设计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工作页,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阶梯。

5.改革考核方法,建立新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因此,考核方式和考评指标设置有较高的科学性要求。我们按照“PDCA循环”模式,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具体实施:采取了笔试、口试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笔试考试以案例分析为主,知识测试为辅;口试以小组为单位抽取技能测试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并进行答辩汇报,汇报时间每组10~15分钟,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分。评分观测点包含小组分工配合、表达、内容正确性等方面,过程评价包括学生考勤、课业评定。

四、未来改革的方向及途径分析

1.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尽管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做了一些工作,但在因材施教以及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关注较少,对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没有真正有效开展。笔者希望能在如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加强实践:(1)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讲”和“写”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在教学中主培养学生会讲和会写,因此我校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都会安排这两方面的师生互动。如让学生就当前的“营改增”热点、难点写小论文,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写个人体会。(2)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抓住学科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适应,授课点的确定不仅在于对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还需要注重三个要点:以人为本,强化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学术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以突出所教对象的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给学生充分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要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形成“名师带头,团队作战”的培养方式,发扬“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造就一大批富有朝气的教学骨干。(2)形成教师间定期互动交流的规范机制,形成优势共享、完美互动的良好局面。在教学团队中,大家就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有助于加深对教与学的深层理解,扩大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师集体力量,提高处理复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应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人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新颖想法时,还不能称之为创新;只有把新颖的想法付诸实施,形成新事物、产生新动力,才可称之为创新。在整个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当学生有了某种创新想法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主动与周围的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敢于发表各种的不同见解。

本文详细分析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项目中地税报税实务课程在改革之前的背景与难点,并阐述了改革的特色及优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及实现途径。提出今后要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等多个教学目标,要优化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协同的效应,激励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9).

[2]陈永跃.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比较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3]何善亮.从意义建构到能力生成―“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探析、实践应对与理论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4]陈虎,董浩.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税法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中国税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16-03

强调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基本保证,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笔者通过多年高职教育的浸染体验和亲身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究,在吸收他人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首创了“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上强调“实”字当头,教学过程围绕“实”字做文章,以“实例”为始、“实务”为重、“实用”为主、“实效”为本,从而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对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一、“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牵引为手段、实效为目的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不同于“驱动法”,更有别于“填鸭式”教学法。“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的基本原理(见图1)是通过选取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实例(并不只是仅仅穿插几个案例),通过“实例、实务、实用、实效”的牵引,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路径,将实例所要揭示的内容于适时融入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中层层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然后再通过实务和习题加以验证和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不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潜意识中就形成“我要学”的求知欲,将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投入学习。“双基四实”牵引教学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整个过程呈逻辑性递进式的周而复始[1]。

(一)实例牵引――激活问题

实例牵引就是以实例导入来激活教学内容。教学中的实例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并具有真实性、新颖性和吸引力。实例牵引包括收集实例、提炼实例、设计教案三个环节。

(二)实务牵引――阐释基础

实务牵引是指以实务来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实务牵引主要强调“三多”,就是授课教师对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精确细致的“多讲”;教学中进行多种方式提问的“多问”;要求学生参与到基础知识融通到实例中的“多思”。

(三)实用牵引――培养技能

实用牵引是指结合实例和实务,体现互动性,着重基本技能的培养,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突出教学的实用性,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

(四)实效牵引――检验总结

教学取得实效是硬道理。实效牵引是指通过总结,检验教学效果如何。总结分三个层次,即授课教师小结阶段性授课内容和对实例教学情况得失的总结;同行(教学团队)通过研讨、公开课、互相听课等方式对一段时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总结。通过总结,完善“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

二、“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的教学示例

拟以高职“中国税制”课程中“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一节内容进行示例教学。

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拟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应用“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对增值税之征税范围(2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实施方案的安排和缜密的教学设计(见图2)。

实例牵引导入新课实务牵引知识剖析

实用牵引归纳总结实效牵引作业练习

图2基于“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下的教学设计

实例牵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实例牵引 实例1:简要回顾上节课有关“增值税纳税人”方面已经教学的内容,知道了按照“经营规模大小及会计核算是否健全”将增值税纳税人划分为两类,同时也知道了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交纳增值税,那么具体到哪些活动需要缴纳增值税呢?如,卷烟厂对外销售卷烟与发给职工福利型的卷烟是不是都需要缴纳增值税呢?

实例2:根据我国增值税法的规定,纳税人提供下列劳务应当缴纳增值税的有( )。

A.汽车的租赁B.桥梁的修理C.房屋的装潢D.受托加工白酒

师:这两个实例实际上讨论的是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同学们想一想,从增值税的概念中,我们是否可以找到答案呢?

生:可以,是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

师:很好。但这只是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还有没有一些特殊规定呢?下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看――增值税的征税范围[2]。

实务牵引,结合实例牵引于启发的问题之中,详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行实用牵引

从增值税的概念中,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进行提炼,即得到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

(一)一般规定――“货物”和“劳务”

1.货物的界定

实例牵引(1)何为货物?先叫学生信手拈来几个日常生活中“货物”实例,然后再提问学生“电灯泡”是不是货物?再问诸如“电、房屋、阳光、空气”等是不是货物?

实务牵引学生的回答中可能存在争议。在争议中阐释知识:增值税中的“货物”是指包括电、热、气等在内的所有有形动产,要特别强调“有形”和“动产”这两个基本特征。“有形”就是指有形状,“动产”就表示在移动时不会改变自身的性质和结构。由此判断,“电灯泡”、“电”等都是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内的货物;“房屋”不能“动”,所以不是货物;“阳光、空气”也不是货物,因为它们不是商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可以趁热打铁地再追问一句:“人”是不是货物?学生肯定会发笑,可以引导学生从构成货物的条件考虑,可以说,人既“有形”,又可“动”,两个条件皆满足,但不是货物,因为,人口买卖是非法的。

实用牵引注意提醒税收专业术语中的“货物”与日常生活中“货物”的区别,在货物学中货物的定义:凡是经由运输部门或仓储部门承运的一切原料、材料、工农业产品、商品以及其他产品。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将来学习关税时,关税的征税范围是指“货物”和“物品”,但关税中的“货物”是指“贸易性商品”。将来学习要注意区分增值税中“货物”与关税中的“货物”、“物品”及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货物”、“物品”之间的关系和不同。

实用牵引(2)货物何时纳税?销售或者进口货物时要缴纳增值税。

2.劳务的界定

实例牵引何为劳务?仍然叫学生举几个身边“劳务”的实例,如吃饭时食堂提供的服务,打电话电信部门提供的服务。其实,劳务范围很广,是指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的劳动事务。

实务牵引但纳入到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只有两种劳务,即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

(1)加工劳务(委托加工或者受托加工):由委托方提供原料及主要材料,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制造货物并收取加工费的业务。

(2)修理修配劳务:受托方对受损或者丧失自身使用功能的货物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状或功能的业务。

实用牵引提示注意:①加工劳务的条件:由委托方提供原料及主要材料;受托方收取加工费;②应税劳务的对象为增值税的应税货物;③有偿(货币形式或其他经济利益)提供的应税劳务;④纳税处理:由受托方按照所收取的加工费缴纳增值税。

实效牵引通过学习给出实例2的答案为D。

介绍了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后,下面讲解“特殊规定”。

(二)特殊规定

1.特殊项目。特殊项目包括有:①货物期货,在期货的实物交割环节纳税(这里期货包括商品期货和贵金属期货,而不包括金融期货)。②银行销售金银的业务。③典当业销售的死当物品,寄售商店代销的寄售物品(包括居民个人寄售的物品在内)。④集邮商品的生产、调拨,以及邮政部门以外的其他单位与个人销售集邮商品,应征收增值税。⑤邮政部门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发行报刊,征收增值税。

实务牵引解释清楚“特殊”在什么地方:一是要注意虽然销售的是“货物”,但销售者的主业务是属于非增值税征税范围;二是特殊项目的有限性及纳税环节的具体化规定。

2.特殊行为。特殊行为就是指特殊的销售行为,那么何为正常的销售行为呢?正常的销售货物是指货物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并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即通常所讲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1)视同销售行为。实务牵引视同销售行为一共有八种:第①②项说的是同一“代销”业务的双方,即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和销售代销货物;第③项总分机构(不在同一县市)之间移送货物用于销售的,(分支机构)移送当天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第④⑤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第⑥⑦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及无偿赠送给他人。

实用牵引①纳税处理:所谓视同销售行为就是指货物发生了转移,但货物所有权未必发生了转移;或者货物所有权发生了转移,但未必获得到相关的经济收益,但都应该进行增值税纳税处理。如“代销”的双方均应纳税,委托方在收到代销清单时,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而受托方是在售出代销的货物时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这里受托方虽然进行了货物的销售,但货款并不归受托方所有,且受托方还发生了增值税纳税义务)。并以此设问:这样纳税处理是不是重复征税了?与增值税“税不重征”的特点是否矛盾?一分钱没收到为什么还要进行纳税处理?(先设疑,将在后面增值税计算原理讲解中解决这些疑问)②将上述行为确定为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目的:一是保证增值税税款抵扣制度的实施,不致因发生上述行为而造成税款抵扣环节的中断;二是避免因上述行为而造成货物销售税收负担不平衡的矛盾,防止以上述行为逃避纳税的现象。

(2)混合销售行为。实务牵引混合销售行为是指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销售货物又涉及非应税劳务,且前后两者关系密切。这里非应税劳务是指除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之外的其他劳务;前后两者关系密切是指,后者提供的非应税劳务的行为是直接为前者销售货物服务的,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从属关系,实际上就是一项销售行为。

实用牵引纳税处理:混合销售行为发生后,要把两项收入(销售货物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合并,然后根据纳税人主业经营的原则,判定是要缴纳营业税,还是征增值税。即如果主业是要缴纳增值税的,那么一并缴纳增值税;如果主业是要缴纳营业税的,那么一并缴纳营业税。

特例: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3)兼营行为。实务牵引增值税纳税人在从事应税货物销售或提供应税劳务的同时,还从事非应税劳务,且前后两者关系不密切,即该非应税劳务与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并无直接的联系和从属关系。

实用牵引纳税处理:纳税人发生兼营行为后,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分别计缴增值税和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4)兼有行为。实务牵引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行为称为兼有行为。即是指纳税人销售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既销售货物又提供应税劳务。如某门市部既销售税率为17%的家用电器,又销售税率为13%的化肥、农药等。

实用牵引纳税处理: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分别计税。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一并从高适用税率征税。

(三)增值税的免税项目

这部分作为了解内容,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醒注意免税项目的特点及符合免税的条件。

实效牵引,并融合于实用牵引之中

1.内容的总结。通过上面的共同学习,我们已经明确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及“特殊规定”中视同销售行为的认定、混合销售行为与兼营行为的区别及各自纳税的处理。

2.在解决问题中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反馈

知识的应用能力

实效牵引问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的是( )。

A.建材商店在销售建材的同时又为其他客户提供装饰服务

B.汽车制造公司在生产销售汽车的同时又为客户提供修理服务

C.塑钢门窗销售商店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又为其客户提供安装服务

D.电信局为客户提供电话安装服务的同时又销售所安装的电话机

实效牵引问题2:销售电话机并代客安装。问题设置:判断这是一种什么销售行为(主要检验学生对混合销售行为与兼营行为的要义理解)?如何进行纳税处理(主要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

对于问题1的解析:答案是C 。A属于兼营行为;B属于不同税率项目的兼营;D属于营业税的混合销售行为;C属于增值税的混合销售行为。

对于问题2的解析注意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首先,电话机是有形动产,销售电话机即是销售货物,要缴纳增值税的,而代客安装属于劳务范畴,但又不是“加工及修理修配劳务”,属于非应税劳务。据此,对销售行为的性质进行判断。其次,判断如何进行纳税。根据判断出的是何种行为并结合纳税处理原则进行纳税处理。最后给出答案:“销售电话机并代客安装”不难判断其是混合销售行为,这样可能很多学生认为,把销售电话机和代客安装两项费用加起来,一并缴纳增值税,也可能有的认为一并缴纳的是营业税。其实,单独这一句话是无法判断要缴纳什么税的,如果改成“邮电局销售电话机并代客安装”,这样根据主业经营原则,可判断一并缴纳的是营业税;再举一反三,如果改成“商场销售电话机并代客安装”,那么,就应判断一并缴纳的是增值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多启发学生熟悉生活中的增值税例子,使他们认识到增值税就在我们的身边。并要求完成作业(作业形式有理解题、选择题和判断题):掌握并理解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调查现实生活中纳税人对其把握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吴波.“双基四实”牵引教学法的探讨――基于高校“中国税制”课程的教学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2]孙刚,吴波等.中国税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2).

收稿日期:2013-08-03

作者简介:吴波(1970―)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城镇化和三农问题研究。

上一篇:插花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口语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