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9 05:49:52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1

布局调整重新整合后学校的校长岗位,采取教育系统公开竞聘的方式,公开任职条件、公开报名竞选,人选岗、岗挑人,竞聘上岗。2008年以来从火炬中学选聘2名中青年优秀骨干分别到史家庄、化家庄学校担任校长,城乡学校校长的交流任职,很快把城市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带到农村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为进一步深化我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城乡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及会议精神,制定出台《__区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工作方案》,实施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工作。原则上,凡我区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具有中小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城乡中小学在职在岗的教师,均属双向交流的对象。其中,从未有农村教育工作经历的城区教师首批到农村学校支教;近五年来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每年火炬中学中学派8人分别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学年;农村各中小学相应选派教师到火炬中学跟班培训一学年。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实行互动,即城乡中小学互派交流人员的学校应结成对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以促进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3年来共计有32名城乡教师参加了双向交流,效果良好。

按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对“3050人员”实行提前离岗和内部退养,整理编制13人,为新招年轻教师空出了编制和岗位。通过公开考试招聘的方式,补充录用新教师。2008年以来累计有35名优秀大学生走上教师岗位,极大地改善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此外,连续3余年每学期接收忻州师院等15名在校大学生到各学校实习支教。

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签订聘约”的要求,各中小学校全面执行岗位结构比例管理,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控制标准按照以编制总数内人事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额为准,核算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控制数额。目前各中小学已全员执行岗位聘任,聘任专技岗位213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16人,中级专业技术岗位69人,助理及以下专业技术岗位128人。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总结范文一今年,我们两水学区继续结合区教育局关于帮扶活动计划的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把开展帮扶结对子活动作为深化学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帮扶工作为契机,不断丰富联合学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部署两水中心小学和马营中心小学的领导高度重视,共同组成了帮扶互助小组,明确了“结对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将此项工作专门安排部署,并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具体安排,确保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

1.我校王文武校长本身是一位业务型的校长,他每学期都与结对学校负责人协商结对工作,并亲自带领骨干教师到马营学校送教或开展专题指导活动。

开学初,两校领导共同交流学校的发展规划,就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进行深入探讨,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制定帮扶实施方案。

2 凡我校举办的大型活动,都要马营小学负责人参加,如中国文联支教教师举办的文艺汇演,班主任经验交流、师德师风宣讲等,通过 一年的相互帮扶,两小在管理、教育教学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互相切磋, 周密实施 自我校与马营小学结对以后,本着以实现互动双赢、促进教育均衡为宗旨,始终立足双方学校的常规工作,着眼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努力打造“教学指导、教学互访、资源共享”三大结对途径。为提升双方学校教师业务素养、教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

1.结对伊始,我们就积极开展调研活动,通过教研时教师间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各校的信息及其教育教学情况。

结合教研实际,帮助其确立近期的教研工作目标。

2.搭建研修的平台。

研修以校本培训为主,努力做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自觉参与主动性强,主动提炼实用性强。让传统的培训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流方式,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3.帮助马营小学改变教研方式。

从示范到研究,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指导到服务,更多地强调服务,为学校的课改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从集中到分散,先确立学校的研究主题,再分散到各教研组及个人;从校外到校本,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

4.帮助马营小学改变管理体制。

通过对办学模式的研讨,结对学校的领导开拓视野。办学目标更加清晰。

5.通过结对,双方学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态度明显改变,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升华。

三.多管齐下, 落实帮扶的责任

1、学校选派骨干教师跨校兼职、结对带徒。

2、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进行合作备课;

实行教改信息、科研信息、前沿教学动态每月交流制。

3、一学期举行了三次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切磋教艺,共同上好三门课,即开门课、推门课和出门课。

并且组织了帮扶学校校本培训和外出考察活动。

4.这学期9月、10月份马营学区教师和两水学区教师在两水中心小学进行了课例研讨交流,10月20日份选派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各一名教师到马营学校进行了示范课的展示,并开展了理论学习交流。

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缩小了校际间教育的差距。

四、营造氛围,开展多彩教研活动

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一项难以操作的教育工程,为了大力推动和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营造氛围,升温加压,使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理论学习交流为载体,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1.成立学科互动项目组,由两校各学科组长组成,并开展系列工作。

项目组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项目组通过教学督导和专题调研活动对学科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读书研讨、课例研究、诊断剖析、案例解读、主题研讨和课题引领等活动,组织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生成研究课题, 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以课题形式开展研究,并寻求解决方和和策略。

2.按照区教研室组织的期中、期末统一考试,两水中心小学与马营中心小学进行考前商讨、考后交流成绩,并进行详细的数字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马营小学的教学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这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的士气,使他们更有信心迎接 新的挑战。

五、感受与启发

虽然校际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活动时间不长,但给我们的感受和启发很多。一是校际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二是参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得到了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总结范文二为了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大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力度的号召,我校与皇甫学校结对帮扶,我校是受助学校。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诚恳学习,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使得我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缩短了城乡差距。现将此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严密部署。

城乡结对帮扶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这对于提高我校教育就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结对帮扶工作,并把它作为向高质量学校学习的极好机会,使得此项活动自始至终始按照有序有效开展着。

二、开展各项活动开展,给我校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

在学校工作会议上,校长多次向老师们阐述结对帮扶工作的意义。因此,在受帮扶过程中,我们虚心学习,真诚面对,以心换心,以情促行。在工作中具体做到,主动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提高我校办学效益。

1、领导互访,更新办学理念。

学期开学初,两校领导共同交流学校的发展规划与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就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共商学校发展大

计,确定工作重点,相互协调,制定帮扶实施方案,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教师互访,取长补短。

自开展活动以来我校曾先后派20名教师到对方参观学习,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专题讲座共同切磋教学技艺,提高了我校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展示,提高能力。

2011年12月20日和 2012年3月20日,校长2次带领我校语、数、外骨干教师到皇甫学校听示范课,合作交流,听取报告。皇甫学校简明新奇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教师受益匪浅。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4、网络交流,友谊永存。

通过一年多的相互了解,使得我们两校之间、教师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并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教学信息、教学方法、解疑释难,使得我校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心理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三、加强学习,不断进步

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通过结对帮扶,对我们受助学校而言,收效颇丰,领导有了新的办学理念,更加明确了办学目标,不仅提高了办学品位,而且提升了我校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皇甫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的付出令我校全体师生深受感动,并表示诚挚的感谢。而我们收获的却是爱心,是知识,是经验,是团结,是友谊,是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借助帮扶活动的东风积极、虚心地向县

城先进学校学习,把他们的优秀办学方法与我校实际结合起来,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努力。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总结范文三近几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我们按照县教育局统一制定的帮扶规划,结合本地教育的现状与实情,启动了学校对口帮扶乡村薄弱学校工作。2006年,我们继续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努力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按照县教育局文件要求,我校迅速成立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组,制定计划,明确任务,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2006年结对帮扶计划”的规定,我校负责结对帮扶学校为___中心学校和__乡___小学。

二、营造氛围,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一项难以操作的教育工程。为了大力推动和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召开校领导组会议和全校教职工会议,宣传结对帮扶工作的深远意义;二是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结对帮扶学校的从事支教工作作,并将支教与职评、评优晋级挂钩;三是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结对帮扶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

三、资源共享,促进双方共同提高

作为山区两乡两镇中唯一一所完全中学,我校教学教研条件肯定优于兄弟学校。因此,我们及时成立了___片教学研究会,主动承担本片教研工作。乡镇教师培训,我们也积极支持,尽可能的提供场地及器材。由于我校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多,带回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或教学方法,我们总是主动的与帮扶学校交流、沟通。帮扶学校办公、试验有困难,我们也总会尽力帮助。通过结对帮扶,我们深感收获很多:一是双方都有了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目标。二是支教教师在偏远学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升华。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五是受援学校得到的教学上和物质上的资助,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

四、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

为加强联系,促使共同提高,我们还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领导互访,及时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为载体,来提高帮扶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三是学生互访。组织我校的学生与受援学校的学生建立“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鼓励学生捐款、捐物,使受援学校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得到精神上、物质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是教育改革中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使帮扶双方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为逐步改变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3

一、活动的目的

1、开展结对手拉手活动是落实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2、充分发挥城市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援和帮助结对子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共同发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我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要求。1、成立了领导小组,进行了管理分工,明确要求,落实责任。2、建立了工作制度,每年组织召开结对学校手拉手活动经验交流会,沟通情况,交流好的做法,研究进一步落实的工作,对活动中出现的典型经验给予宣传报道。3、注重实效,重在提高教育质量。手拉手活动重在教育思想的交流,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手拉手活动,切实让结对子我校的教师和学生受益。鼓励创新机制,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结对子学校更多的支持。

二、主要活动内容

1、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互利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制定了定期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开展手拉手活动。

2、开展了结对学校学生间交流与协作;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实现共享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等。

3、XX年年10月18日上午,我校陈晓波校长带队,全镇的学校行政和骨干教师到凉高山小学学习交流;11月1日凉高山小学送教到李白河小学;12月大安校送教到我校;2009年10月8日陈晓波校长带领全镇学校行政到广华小学学习。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之间加深了解,增进了友谊,促进了我校教研工作、教学管理等工作。学校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今后我们将加大结对面积,让彼此相互学习,相互 促进。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定期互派干部、教师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让我校骨干教师得到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共同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向结对学校教学的学习;

3、加强我校校园网站建设,以此平台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间的共同发展,教师间的共同进步,学生间的共同成长。

总之,我校将一如既往的将这项活动深入、扎实的开展下去,为推进城乡一体化,使我校更快发展,促进不同区域的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我市文明城市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安区李白河小学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4

【关 键 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师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89-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并且指出应“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1]可见,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作为义务教育发展关键因素的师资,其配置是否均衡直接影响着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进程。在教育实践中,部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在师资均衡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城乡教育质量却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有必要透过县(区)的教育实践发现师资均衡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解决策略。

T县是“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之一,且在2010年被列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之一,在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方面积累一定经验的同时,也最先面临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次调研将T县选作样本县,进行深入调研。

一、T县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积极探索

近几年,T县在教育管理、教育投入、教育人事等方面,都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其中,在城乡师资均衡方面的努力主要体现为:

1. 实行校长任期制、聘任制、公开选拔制。出台了《T县教育系统中层以上干部任用管理暂行办法》和《T县教育系统中层以上干部任用公开竞聘方案》,于2006年对全县47所学校的校长和中层以上干部全部实行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尤其是把城内6名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校长之后,T县加大交流力度,规定竞争县城学校的校长原则上,必须有在农村学校担任校长满一届以上的经历,而竞聘农村学校的校长原则上,必须有在县城学校担任副校长(或挂职)两年以上的经历。

2. 创建并实施“阳光人事”工程,多种途径补充农村师资。面对农村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现实,T县一方面,采取“阳光人事”工程,即启动实施了农村教师向县城合理流动机制,通过“岗位公开、条件公开、指标公开、考核公开、结果公开”的考核机制,将教师选调进城工作阳光运作;另一方面,与教师“特岗计划”相结合,通过公开招聘和委托培养,将新毕业大学生充实到农村任教,将所有特岗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任教。

3. 成立城乡校际联合体,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2006年起,T县在校际之间建立了九个联合体,强校和弱校联动发展,农村教师“上派研修”与县城教师“下乡支教”相结合加强城乡教师交流。2010年~2020年,计划每年县城学校都要有10%的骨干教师或高级职称教师到农村任教三年。

4. 实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程,完善教师培训和教师考核两项机制。启动为期5年的新课程课题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文化业务水平考试。

此外,在课程管理上,出台了《T县进一步规范三级课程管理的意见》,要求各校开足、开齐课程,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建立城乡联合体为契机,为城乡中小学教师加强教育教学、课程等方面的互动提供平台,带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建立并坚持了每学期1~2次的教学质量监测工作。

通过努力,T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数量逐步增加,尤其是新进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农村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化(从表1来看,尽管50岁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占比例均高于县城中、小学,但中青年教师已构成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农村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提升,甚至超过县城教师;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亦趋向多元化,单纯讲授式教学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可见,T县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 T县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发展的现实差距

诚然,T县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调研显示,其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之间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 民转公教师、代课及兼职教师仍主要集中在农村。问卷显示,在被调研的民转公教师中,农村小学教师占68.75%。个别农村学校民转公教师比例可达49.13%,近一半。T县代课教师总量较小,独立小学和独立初中都很少有代课教师,但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代课教师最多,可多达每校10个,而九年一贯制学校均分布在农村。T县小学教师兼课的现象比初中普遍,农村教师兼课比县城教师普遍。问卷显示,18.18%的农村教师兼职其它课程,而县城教师为17.12%。

2. 农村教师在学历层次、职称和骨干教师级别上均低于县城教师。原始学历上(表2),农村小学教师高中阶段以上比例低于县城小学教师,高中阶段以下比例将近县城教师的两倍;农村初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重也低于县城初中教师。最后学历上(表3),本科及以上学历县城中小学教师比例都高于农村,农村小学仍有部分教师学历在高中阶段以下,但是城乡初中教师学历基本都达到专科及以上。

职称级别上(表4),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上均比县城教师低,小学阶段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未评职称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显著多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在骨干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上(表5),农村小学的省、市(州)级骨干教师明显少于县城,县(市)级骨干是主体,而初中阶段则城乡差别不明显。

3. 农村教师在教育科研层次和成果数量、教育培训级别和次数上低于县城教师。教育科研方面(表6、表7),在课题级别上,农村小学教师多集中在县市级和市州级,而县城教师在省级和部级课题上更胜一筹。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有部分教师从未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在课题数量上,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多有2项,3项以上基本没有,与县城存在较大差距。

教师培训级别上(表8),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集中在区(县)级的培训上,县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向市级、省级和部级提升。近三年的培训次数(表9)上,县城小学要多于农村小学,但是农村初中则比县城初中稍多。

4. 城乡教师职业满意度有差异,农村教师群体的稳定存在隐患。在教师职业满意度上,农村教师满意比例为92.42%,城镇教师满意的比例则高达98.19%。此外,农村教师中有75%的小学教师和76.67%的初中教师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调往城市工作,强烈的进城意愿为农村教师群体的稳定埋下隐患。

导致农村教师满意度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工作压力大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教师实际月收入上,城乡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基本都在1000元到2500元之间,但农村中小学教师2000元以下的人数要明显多于2000元以上的教师,县城则相反。

三、 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可能策略

城乡师资均衡的实质是促进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大致平衡,最终目的是让城乡学生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乃至教育结果上大致平等。师资完全均衡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城乡师资水平不断发展不断接近的极限目标。因此,T县为代表的先进县(区)必须正视城乡间师资水平存在差距的现实,寻求进一步发展的解决策略。

在笔者看来,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可分为起点均衡、过程均衡、结果均衡三个方面。起点均衡是指城乡中小学教师的职前素质基本相当;过程均衡是指城乡教师在相同的任职时间内教育教学水平获得提升的机会大致相等;结果均衡是指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大致相当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与社会回报大致相等。其中,起点均衡主要涉及教师资格认定、教师准入与分配;过程均衡主要涉及城乡教师研讨、城乡教师培训;结果均衡主要涉及教师职称晋升、城乡教师流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城乡教师补偿问题。为此,在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尝试:

1. 实行教师资格认定的分级化。教师资格认定合格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发放教师资格证书。随着“特岗教师”政策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获得了教师任职资格。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师资数量尤其是农村教师数量,但是另一方面教师任职资格获得的难度也在下降,突击性和功利性获取证书的行为增多,不利于教师专业化的长远发展。因此,可以尝试将教师资格认定分级化:第一类为终身教师资格证书,认定机构为部级教育评估机构,终身有效,适用于各个地区;第二类为短期教师资格证书,认定机构为地区级教育评估机构,5年内有效,适用区域需做一定限制。对职前教师素质的分级认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为教师资源的初次分配提供参考。

2. 促进城乡师资初次分配的均衡化。当前教师准入的主要形式是公开招聘,但是经过笔试、面试之后一般招聘单位都会得出报考人员的考试名次,此排名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初次分配的主要依据,成绩好的去县城、成绩差的去农村,对考试成绩的偶然性缺乏考虑。因此,在教师资源初次分配时,应兼顾拟聘用人员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教师资格证书类别等,并结合地区需要综合均衡分配,尤其考虑到农村学校对科目短缺教师、优质教师的需求。

3.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研讨制度。此制度侧重城乡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机会的共享。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研讨制度主要包括城乡一体的备课制度和教研制度。备课制度因其具有常规性,应首先构建一个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借助此平台,城乡教师可共享备课资源、分享备课经验、互相点评备课内容等,力争在不断的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多是以学校为组织单位,跨校甚至跨城乡的教育研究非常稀缺,不利于教研力量整合,教育研究成果的质量也有限。城乡一体化的教研制度力求打破这种学校单打独斗的组织方式,鼓励城乡学校或教师联合进行课题申报和攻关,将与城乡教师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教育研究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4. 改革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制度。从教师流动现状来看,流动对象以优质城乡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多是在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要求实现更高的个人追求,实质是优质师资的再分配。实际上,教师流动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引导优质师资的合理流动。笔者认为,城乡教师流动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身份归属问题。义务教育是公共事业,这就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也具有公共性质,可是当前优质师资流动更多体现了教师个体的自由意愿,违背了义务教育师资的公共属性。因此,可尝试将优质师资的身份归属为国家公务员性质,而不是隶属于某一所学校,提升其应有的待遇,但同时也规定其有服从流动的义务,并进一步凭借其流动期表现评定职称职务。如此,既有利于增强教师自身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动贡献的意愿,也能减少“上派研修”与“下乡支教”式的表面繁荣 。

5. 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师资补偿制度。义务教育师资虽然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是同等水平的师资在城乡不同区域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对付出更多代价的教师进行补偿。[2]补偿内容不仅是职称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交通补助、住房等显性的物质补偿,更应将思亲、思乡、交友等精神和情感上的隐性需求纳入补偿范围。具体做法上,可以定期举行交友派对、增加探亲假等。

注释:

[1]T县幅员面积8496平方公里,属平原地区,辖16个乡(镇),5个国营畜牧场,总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68.15%。

[2]调研的主要方法是问卷法和访谈法。其中,问卷又分为教师问卷、学生问卷两种。调研校随机抽取了7所(县城小学和初中各2所,乡镇小学和初中各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最终教师问卷共发放193份,有效卷177份,有效率91.71%;学生卷共发放343份,有效卷323份,有效率为94.1%。访谈法主要依据提前制定的访谈提纲对教育局行政人员、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访谈。

[3]调研显示,在自主学习方面,91.67%的农村小学教师和90%的农村初中教师每天自主坚持1小时及以上读书学习,县城初中教师比较低,为83.64%,县城小学教师最低,只有67.86%。33.33%和30.5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经常主动写教学反思笔记,而县城中小学比例分别是18.18%、16.07%。

[4]在T县,城乡教师交流被定位为县城教师“下乡支教”和农村教师“上派研修”。一“上”一“下”的描述俨然内含规定了城乡教师不平等的交流地位。在这种非平等的地位关系中,农村教育一直在追赶和复制城市教育,难以得到城乡交流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 67143.htm,2011-7-24.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5

县现辖10个乡镇,目前,全县有公办中小学95所,其中小学76所,普通初中19所,普通高中2所。秋季期,全县在校学生19347人,其中小学生20349人,初中生8553人,高中生8745人;全县现有中小学教职工4932人,其中实际在编教师3834人;我县为了使教师有序流动,盘活教师资源,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现状,改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相对滞后的局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我县在统筹区域内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做法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的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我县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统一,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取”原则,同时建立激励机制。

(一)我县明确规定将教师是否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作为评聘职务和表彰奖励的条件之一,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户口不变,住房不变,工资关系不变,以优先评奖表彰,优先晋升职务的方式,组织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轮教。鉴于我县农村学校缺编的不平衡现状,为了不浪费财力和人才资源,我县从起,每年从县城学校组织教师到农村学校顶编轮教。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困境,同时又能把县城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到乡下学校,使农村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大地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招聘优秀教育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近几年,为充实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每年从县内外各大中院校的毕业生中招聘优秀毕业生中招考录用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别是城镇师资较薄弱的学校在安排名额上优先考虑,几年来招考教师385余人充实到教师队伍。这些举措大大地加强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为推动农村学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建立对口支援农村学校有效机制

教育教研部门组织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制度,促进区域内教师的流动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有3所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对子,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等。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每学期都带领本校的骨干教师及本校的优秀学生代表到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给学生上课,学生与学生开展座谈游戏;互访、互学交流活动。学校领导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学校管理体会,老师与老师互相谈教学体会以及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等。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了乡村学校教学水平,为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探索新的路子。同时也促使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一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成绩,由此引起教师的思考。

近几年来,我县的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很大。为了逐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我县采取了县城中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教育捆绑、帮带发展措施。

三、积极加强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城乡交流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全县普开,对全县教师进行说课,评课,试讲,考核,遴选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县级255人,市级98人,市级名师2人,省级6人,特级教师4人,骨干教师268人。这些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先是在本校起表率、带动作用,然后到农村学校轮番上示范课、公开课,开展专题讲座,同时与农村教师一起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真正让城乡科研促学,以研兴校。

四、建立共享教师资源的机制

在城乡之间实行以聘请、引进与共享教师资源为渠道,专兼职相结合,建立校外、乡际、镇际之间的交流机制,相互合作,请各校的名师担任乡村课堂的常客或不速之客,定期、不定期召开中小学教育专家座谈会,邀请各地中小学教育专家对各学科教学和发展等问题进行研讨,吸收本县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教师研修、培训制度

教师是教育的源泉,只有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才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是提倡和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的学习,使他们的业务知识得到丰富,视野得开拓。二是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级的教师培训工作。对于农村学校及城镇师资薄弱的学校,在名额安排上实行倾斜政策。三是认真安排和组织好校本培训工作。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各校派出参加培训教师名额有限,所以校本培训是目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效途径。近几年,全县共组织1580人次参加省、市级;3120人次参加县级培训,校本培训工作开展率达100%。

六、存在问题

(一)教师待遇不高,教育拔尖人才难留,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差,人才流失严重。

(二)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大部分农村学校只能立足于校本培训。

(三)农村学校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理念方法滞后。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优势互补,推动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促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确定支援关系,拓展大学区服务区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2年,建立科学的城区大学区支援乡镇学校管理模式,确保对口支援达到全覆盖;到2025年,健全城区大学区支援乡镇学校的有效运行机制,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明显缩小。

三、工作任务

(一)共建育人体系,提升德育水平。城区大学区与乡镇学校结对建立党建工作联盟,合力推进党建“强基领航”行动和“三早”育苗工程,构建形成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最大化党建平台。鼓励共上联合党课、共过主题党日、共办党务培训、共商党建课题等,切实提高乡镇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城乡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创建中小学生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利用相关节庆和纪念日活动,组织师生相互参与,促进双方交流与学习,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深化课程育人,广泛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丰富德育课程内容资源,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二)加强教学支援,提升智育水平。采取送教下乡、乡镇学校教师到对口大学区跟班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支援。指导乡镇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开展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诊断、教学质量评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通过同步互动课堂、在线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培训、网络名师课程等形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推动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共同开展活动,提升体育、美育水平。鼓励城区大学区优秀体育教师到乡镇学校指导体育教学及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依托“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校园足球等特色体育项目,联合开展城乡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区鼓励联合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引导学生增强运动意识,养成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鼓励城区大学区优秀艺术教师指导乡镇学校开展艺术教学及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全面加强和改进乡镇学校美育工作,落实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联合开展校园艺术展演及竞赛活动,集中优势打造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充分发挥城乡学校和社会资源建设艺术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四)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劳动教育水平。推动城区大学区与对口支援乡镇学校之间建立城乡劳动教育共同体机制,坚持城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城乡劳动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乡镇的劳动教育资源优势,依托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创建一批学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城市学生到乡镇学农。城区大学区整合资源,创建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农村学生到城市学习劳动技术,进行职业体验。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建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分别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建成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导向,形成循序渐进、优势互补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能力。

(五)强化开发应用,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区大学区作用,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开发、建设和利用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构建基于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的信息平台,实现城乡网上教学互动、网上教研和网上培训,推行在线学习和在线辅导,最大限度地满足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

(六)创新管理思路,提升治理水平。鼓励城区大学区校长和干部对乡镇学校点对点支援,指导乡镇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校际间的学习和交流,分享先进管理经验,推广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逐步创新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思路、方法和运行模式,促进乡镇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四、工作举措

(一)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一校一案”,支援与受援学校采取“点对点、点对面”等方式,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加强教学支援,共同开展活动,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学校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构建具有实效、特色的“城区大学区优质学校—对口支援乡镇学校”协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

1.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支援。充分发挥大学区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每学期至少互派1名管理人员到对口学校(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下同)挂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关于办学理念、教育观、质量观、学校及班级管理机制经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学习活动,切实提升对口支援学校管理水平。

2.加强教师成长发展支援。对口学校要加强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支援学校要协助受援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年度送培、送教、跟班学习交流等计划,切实促进对口学校教师流动。每学期应至少开展2次同类学科备课组、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受援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教科研能力。结合学校实际,每学年互派学科专任教师到对口学校任教,尤其是短缺学科。建立完善“一带一”教师成长机制,切实提升受援学校年轻专任教师业务水平。

3.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支援。支援学校要帮助受援学校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各个环节,指导和帮助受援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教学交流活动,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及时做好教学总结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质量。结合乡镇学校校情、师情、学情等实际,稳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习惯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逐步完善对口学校教学质量检测机制,切实提升对口学校智育水平。

4.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支援。充分挖掘对口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明确优势资源清单,形成德智体美劳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加强学生活动交流,共同开展红色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文艺展演等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学生互访交流、学习体验活动。同时,城区优质学校应注重凝聚提炼乡镇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方式方法等,结合城区学校发展实际,努力形成促进教育共同体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资源共享格局,及时总结提炼出具有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切实提高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水平。

5.加强创建温馨村小工作支援。各支援学校要加强对本学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援力度,确保全市每年创建温馨校园的比例达到20%左右,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具备一定办学规模的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全覆盖,将乡村学校建设成具有乡土化、温馨化、特色化的乡村温馨校园,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打造“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支援活动。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在学区内,结合受援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际,对口学校应就相关学科统一安排课表、学时间,以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形式适当开展线上同步教学,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开展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对口支援工作,实现对口学校学生同步上课、名师名校优质资源共享,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对口学校双方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突出实效。各学校按照相关要求,成立相应工作专班,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支援工作实施过程的管理,细化活动内容、方法、步骤、人员安排、措施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支援方案。对口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制定支援实施方案,明确5年内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应实现的预期目标、具体工作措施及年度目标任务。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7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实行校长和教师的交流轮岗制度,是有效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为此,国家近年来一直努力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要求首先在县(区)域内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并且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更具体地把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作为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今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对加快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具体方法与时间安排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努力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好的校长、好的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上述文件为下一阶段校长教师交流的问题提供了指导性、操作性的政策依据。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据全国教育统计数据和课题组实地调查发现,这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多种障碍,包括经费不足、配套保障措施不到位、交流轮岗组织管理不力、监督评价缺失等,因而造成教师、校长流动率低、效果差,流动难以推进的局面。目前全国各地县(区)域内城乡教师、校长在学历、职级、待遇方面差距仍然较大。除沈阳、成都等少数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城乡校长、教师的交流率均在5%以下,与教育部提出的10%~15%的流动率目标相去甚远。

解决城乡之间师资的均衡配置,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与教师交流的政策,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制定更加详尽、更加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确立为一种制度,明确交流轮岗工作的目标、范围和策略

三部委的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根据这个要求,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应遵循“国家主导、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双向交流、共同发展,以人为本、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覆盖面。

在交流主体方面,以城区名校与农村薄弱校间的校长轮岗和骨干教师与薄弱教师间的交流为主,确保师资在城乡间的均衡分配和优质师资向农村的流动。流动时限可定为小学校长6年制、中学校长3年制、教师1~3年制。教师、校长的交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层面政策的统一要求下,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多样的实施办法。

三部委文件对交流人员的范围做了清晰的规定,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对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年限的规定,应与中小学学制学段相衔接。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文件既有规范性的政策要求,也给地方留下了政策空间。

交流方式上,可以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或对口结对的一体化等形式,在集团内部或对口学校之间相对固定交流,用统一标准评估教育质量。

二、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三部委的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的管理改革,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统筹管理,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障。这就要求对教师队伍管理模式进行重大的变革,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委派学校对教师进行日常教学事务的管理。这样,可以有效规避与《教师法》第十七条中教师与学校聘任关系的冲突,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因此,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提供根本的组织保障和法律依据。

三、明确责任主体,成立专门机构并完善工作机制

三部委的文件明确要求,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级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督导检查,并明确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因此,各县区要成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由各级政府一把手领导或分管领导亲自负责统筹,会同教育、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协同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地在全国部署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将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成效作为问责和考核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政绩的重要指标。同时,要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信息公开制度,切实维护参与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设立专项经费推动交流轮岗工作

专项经费可以为县域内教师、校长流动轮岗制度的推进提供财政保障。建议设立由中央到地方不同配额构成的专项资金,为校长教师提供流动经费补贴。经费划拨与支付由各级财政部门掌控,由专门机构小组监督管理,实行透明公开的自地方到中央的申报、审批、发放、汇报一体化专项经费管理机制。

五、建立交流轮岗工作的监督评价机制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是确保和提高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成效的制度保障。建议由交流目的地学校作为考核单位,成立由校行政管理团队和在校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专门督导评价小组,为校长教师分别制定一套交流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评判标准和评价策略,对交流工作绩效进行实时监督与评价,确保交流的效果,并为交流制度的完善提供反馈和依据。

六、建立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电子档案库

建立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电子档案库,实时掌握关于教师校长的基本情况、工作活动与表现、专业发展历程等信息,为师资资源配置和人事管理提供现代化的基础信息平台。在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建设中,该电子档案库可以成为专门机构小组进行城乡师资资源调配和流动情况监督管理的基础数据库,可以成为专项经费划拨和审核的数据依据,可以成为校长教师流动轮岗工作的监督、评估、反馈平台,可规避流动后离岗、渎职等不良现象。

七、完善流动轮岗校长教师的激励机制

三部委的文件明确指出:要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方面制定优惠倾斜政策,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到艰苦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工作作为培养锻炼校长、教师的重要平台,与其职业发展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机衔接。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奖惩制度,对于积极参与轮岗的校长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求学深造等各种事务中,相对于同等条件下的其他人,给予各种制度上的倾斜与扶持,同时做好优秀轮岗校长教师的宣传报道工作,吸引更多校长教师自觉自愿主动加入轮岗队伍。

八、坚持以人为本,争取校长教师和全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三部委文件中明确要求,必须实行人性化管理,让校长教师自觉自愿参与交流,交流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取得实效。“要统筹各类学校发展需要与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政策兜底与激励引导相结合,政策引导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同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交流轮岗工作与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结合起来,要“多给校长教师一些人文关怀,多做一些暖人心的工作,让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经济上得到实惠,精神上得到鼓励,地位上得到提高,事业上得到发展,使校长教师真正愿意流动、主动参与流动”。

三部委的文件对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制定了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14年进行总体部署和经验交流,印发相关政策文件,启动推进交流的专项工作措施,交流轮岗工作初见成效。2015年通过专项措施、经验交流和新闻宣传,持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2016年将对先行先试、取得显著工作成效的省份开展检查验收,予以宣传表彰。2017年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专项督导检查。2018年对工作滞后或不力的省份,逐省进行工作指导和帮扶,要求提出整改措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已经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如何解决教师流动轮岗以后的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解决城市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的周转住房与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农村校长教师到城市学校的工作适应问题,都有待研究与探索。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尽管国内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性大,很难简单复制。未来此项工作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本文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文中引用参考了李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等成果,特此致谢。)

城乡交流教师工作总结篇8

为规范有效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真正发挥交流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我们要从制度管理层面和学校实施层面细化方法和措施。

交流对象的合理确定是实施城乡教师有效交流的前提。交流教师的确定,既要考虑到派出学校的师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受援学校的实际需求,应以受援学校的实际需求来派出交流教师。在确定教师交流名单前,各受援学校要梳理全校专任教师的配备情况,认真分析影响本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站在优化配置的角度,从课堂教学和师资培训两方面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紧缺学科教师需求情况。教育主管部门要平衡区域内薄弱学校师资力量,与优质学校商定派出教师名单。交流教师的确定要坚持学科优先、受援学校需求优先的原则,否则,再优秀的教师被派到不需要的学校,也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区域内优秀教师的派出还应根据受援学校的需要,搭配好学科,实行团队化交流。按照要求,“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如此多的优秀教师只有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如一所薄弱学校,在数学、英语、化学等方面缺乏骨干教师引领,想在这几科方面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区域内优质学校派出的教师,集中这几个学科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这所薄弱学校支教,通过一定期限彻底解决这几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培养出领军人物,以接替后续工作。集中将一所薄弱学校解决好后再换下一所薄弱学校交流,打好一枪再换另一个地方。如果把有限的优秀教师平均分布到所有薄弱学校,这样会大大削减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优秀教师开展工作的难度也会大大提高。团队化交流不仅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个体的作用,还会带来团队效应,能营造一种强大的气场,这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带来的。同时也让交流教师在工作中有同伴互助,在生活中能相互照应,工作更能安心,生活更有乐趣,也能很好地与薄弱学校教师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达到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确定交流目标是实施城乡教师交流的关键。就目前已开展的交流情况来看,很多优质学校都把教师交流作为职称评定的门票或在量化方案中设定一定的分值,促使想晋升职称的教师自主提出交流申请,交流的期限一般设为一年,这是以解决交流对象安排上的矛盾为前提的交流,是一种处于被动的低效交流。教师一旦把交流的分值争到手以后,就会立刻返回原校,并没有长期的规划。由于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效果具有后延性,因此要制定交流目标,确定一定的交流期限,确保交流效果。交流对象确定后,教育主管部门要与派出学校、派出教师签订目标责任书,使交流教师在交流的任期内既要完成数量性的工作,还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效果;既要抓好课堂教学,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还要带好受援学校同学科的教师,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尤其要与受援学校的年轻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培养出能放手的接班人;定期上公开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与同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同科教师。派出学校也要与受援学校紧密配合,经常关注派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r,并适时安排学科教研团队定期开展问诊活动,帮助交流教师分析受援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现状,共同商定改进措施。交流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交流期限作保障,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制的情况,可以划分为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三个学段,因此交流期设定为三年比较合适。这样的期限就能使交流教师很好地制定一个三年工作规划,将签订的交流目标有机安排在三年计划之内。交流期限结束后,教育主管部门和派出学校要组成专班,对交流教师进行考核,计算目标达成度,从而对交流教师的工作做出定性评价。

优化服务是实施城乡教师交流的保障。参加交流的优秀教师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年教师,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需要赡养的老人,还有未成家的或在校读书的孩子,工作环境的改变给交流教师的生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制度层面上,国家要加大经费投入,解决教师在交流中的交通费等,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让交流教师在物质待遇上享受到应有的实惠。在实施层面上,学校要在教师的住宿、生活等方面给予周到的安排,组建教职工食堂,管好教职工食堂,让交流教师有饭吃;建好用好教师周转房,让交流教师有比较舒适的住宿条件。交流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不仅是教好一门书,而是要培养一个学科团队,需要用深厚的感情来完成相关工作。我们只有解决好了后勤服务方面的问题,才能让交流教师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对于交流期满考核格的老师要妥善安排,在评先表模、职称晋升、岗位设置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交流行列,变被动低效交流为主动高效交流。

若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我觉得首先注意两个问题:一问你能行吗?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发问,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城乡教师交流,派出的是优秀教师,而不是我们通过方案考核排名末尾的教师,是通过城乡交流需要完成既定目标的,而不是闹形式、走过场,这需要教师提升业务素质,努力成为优秀教师;二问你愿意吗?这是教师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质疑,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是否到位?后勤服务工作做得如何?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换位思考,对于既定的交流政策,如果你自己是教师,愿意参加交流吗?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交流政策,保障交流有效实施。

教师交流不仅是人要到位,更重要的是心要到位,情要到位。如果我们以“你愿意吗”作为出发点来制定教师交流政策,严格落实“你能行吗”的交流要求,我想会建立起一个规范有效的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农村教育重现生机与活力将指日可待。■

上一篇:语文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