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2 19:27:35

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

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篇1

一、思想认识

在上一学期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如学校的党员冬训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共产党员。

文章《计算机系老师年终工作总结》正文开始>> 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神圣的讲台。一个学期已过去,新的学期即将来临,在这一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收获不少,下面我对上学期的工作作一总结,为新学期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思想认识

在上一学期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如学校的党员冬训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共产党员。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担任初一共十三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但不管怎样,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看电脑报、信息技术奥赛书籍等,还经常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由于这个学期学校正在改造,所以没有安排机房,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主要是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和学都有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上好这门课,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每堂课上之前我都查找各种资料和图片,或者找一些学校老的电脑配件给学生们看,尽可能地让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台阶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是教室上课,所以我特地每节课都增加课本外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如像“计算机的发展史”,“dos基本命令”等。

还辅导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学习一些课外操作知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发现学生中还有很多电脑小高手的,如辅导学生信息技术奥赛,辅导学生制作网页,还辅导学生用word制作小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辅导学生的小报制作获得了吴江市初中组三等奖。辅导的过程也很艰辛,通过这些辅导,使自己的辅导经验增加了,学生也学到了东西,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核心课程建设;教学创新

依据上海理工大学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定位为培养计算机工程领域需求的工程性人才。在参考ACM/IEEE-CS CC2005[1]对计算机工程(CE)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我们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组织为一门统一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并采用白中英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作为理论教学教材[2]。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涵盖两个方面: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设计的基本方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通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一般性逻辑实现方法;计算机体系结构揭示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包括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确定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界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因此,适合于整合为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们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施方案[3],我们确立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教学目标是围绕单CPU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系统讲述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功能部件的内部结构、功能特征、工作原理、交互方式和基本设计方法,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为计算机工程领域培养具有硬件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工程性人才;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1 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计算机组成原理被认为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则包括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多、学习难度更大。因此,很多同行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4-7]。结合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我们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本课程需要有数字电路、数字逻辑知识为基础。但是,由于大一大二两学年我院采用工科通识教育的缺陷,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没有学习过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也不了解数字逻辑设计的方法。因此,学生基础差,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第二,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而且计算机内部芯片高度集成化,学生缺乏对计算机各部件的感性认识。因此,理解其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且,由于该课程讲授的计算机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应用目标也不可能很明确,学生难以理解该课程的直接应用价值,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第三,在计算机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可见的结果。而对比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学习,学生难以把学到的硬件知识马上应用起来,不容易获得类似软件编程的直观感受,学生普遍的认识有偏差。这导致学生误认为本课程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不强或者误认为软硬件之间的联系不大,以后自己只从事软件编程工作,不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方面的知识。

基于以上对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定位,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现状,下面,我们将从教学内容设置、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规划、课程考核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和综合教学平台建设六个方面具体提出本课程的建设方案。

2 核心课程创新建设的综合方案

2.1 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补充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电路中的TTL门、MOS管技术等和数字逻辑课程中的逻辑代数基础及组合电路逻辑设计方法;第二是补充《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教材中缺失的内容,比如增加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关于指令级并行软硬件设计方法、Cache失效性分析、多处理机同步与通信机制等。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上,尽量补充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分析的方法和设计原理;第三是补充多核处理器技术的最新设计方法和工作机制,这部分内容主要提供给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之用。

为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的充裕性,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单独开课,实验课的进度和理论课的进度相匹配,其中理论教学安排64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为4:1。此外,对学有余力和参加竞赛的同学另行再组织和指导创新实验,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环相扣,逐步深化,并使得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理论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这种教学计划使得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既避免了本课程只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者只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知识的弊端,又能保证学生将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全面掌握。

2.2 理论教学方法

在讲授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我们注意融入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的新技术并作为学生课后自学的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最新技术的融合。由于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知识比较抽象,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与学生交流互动,向学生提出启发式和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讲课中注意触类旁通,采用举例、类比的方法,将深奥、难以理解的问题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理论课程全部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适当使用一些板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技术或Flash技术,充分展现基础性方法和原理的动态执行过程。比如:SRAM读写周期的过程、Cache的访问和替换策略、指令流水线的过程等。

然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对运算方法和运算过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主要是定点数、浮点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过程没有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并按步骤书写,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且放映速度较快,学生来不及仔细体会其中的设计技巧和验证计算结果。

因此,后期涉及到计算相关的教学,我们都尽量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而对于简单的控制流程、运行机制、状态更新等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这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又体现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细致和严谨。

此外,理论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而不能采用填鸭式灌输教学。讲授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前,先要介绍计算的基本功能就是进行算术逻辑运算,既然是算术逻辑运算,那就有二进制数参与运算,那么就会介绍各种数的机器表示形式;然后介绍数值数据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包括原码、补码和移码的计算,然后介绍计算过程的硬件逻辑实现过程;最后介绍浮点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过程和硬件设计框图。

2.3 实践教学规划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开展教学革新。在实验内容上,分别针对基础性原理、综合性知识和创新实验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针对基础性原理设计了验证性实验,比如采用多功能运算部件74LS181设计16位运算器的实验电路,验证运算器的功能等;对于综合知识,我们组织设计性实验,比如给每组学生分配一张指令表,指令表中包含十余条不同的机器指令(主要包括设计HALT, MOV, ADD, SUB, MUL, DIV, LOAD, STORE, JUMP),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计算机整机逻辑图来设计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的执行流程,设计微操作控制信号和微指令格式,确定初始微地址和后继微地址的形成,然后根据指令流程和微指令格式编写出每条机器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同时还要针对每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测试程序,以测试微程序的正确性。最终,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出一个支持简单指令级的16位计算机系统;鼓励和挖掘有潜力的学生组织开展创新型实验,以组织兴趣小组或竞赛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际的工程应用开发或创新型实验的设计工作,比如通过EDA软件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存储部件、控制逻辑电路等,通过软件仿真测试并烧录到FPGA器件上,检验实验的正确性;或者采用单片机、ARM处理器或RISC处理器设计一个嵌入式实验系统。由于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有限,创新型实验主要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个月的短学期内实施。

对于实验方式,我们的教改措施主要有:1)要求理论教学的老师亲自带教实验课程,避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老师分开、责任不明确,导致实验课马虎过关的现象;2)具体实验前,由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授权学生将实验设备或器材带回宿舍进行充分的设计和实验,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实验老师的即时通讯工具或教学平台提供的学生论坛相互交流实验经验和提出问题;3)实验的教学检查采用分组答辩的形式,由学生团队自由组织并分工,撰写实验报告、答辩PPT及回答答辩提问。

2.4 课程考核制度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单独考核并采用量化考核措施。对于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10%)、作业完成情况(20%)、期末考试成绩(70%)。

1) 出勤率:按出勤次数计算,每次出勤计2分,总分10分。

2) 作业完成情况:每学期安排5次作业,每次总分计4分。按作业缴纳次数和作业评价结果记分, ,每次缴纳作业 =1,没有缴纳 =0; 表示每次作业的成绩,如表2所示。

3) 期末考试:成绩占理论课程学成绩的70%。

实验教学环节安排5次实验,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10%)、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10%)、实验完成情况(30%)、实验报告(25%)和答辩情况(25%)。

1) 出勤率:按出勤次数计算,每次出勤计2分,总分10分。

2) 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根据团队成员分工情况和安排的组织讨论情况记分,每次计2分,总分10分。

3) 实验完成情况:考核每个学生是否按规定完成制定的实验任务,每次实验总分计6分,分四个等级。按规定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记6分,在同学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记4分,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记2分,缺席实验的记0分。如表3所示。

4) 实验报告:考核学生总结、归纳实验任务的能力,是否按规定填写和总结实验任务,是否具有详细的实验分工、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五大要素。每个要素1分,每次实验总分记5分。

5) 答辩情况:每次实验配以答辩环节,每次答辩总分5分,共计25分。能正确回答答辩中提出的问题的记5分,与同学协商后正确回答问题的记3分,其他记2分。

2.5 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要求,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增强本课程讲授的师资力量,引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师梯队,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或者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的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培训计划。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委员会和计算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活动。

2.6 综合教学平台

建设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将每一节课讲授内容的电子课件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网站资源,开辟专门的教学论坛、教学QQ和群组供学生讨论问题。

聘请研究生担任助教,负责与实验课的老师一起完成实验项目、回答学生问题、批改习题作业。保证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联系到这些助教,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能够及时地得到辅导和帮助。助教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汇总,主讲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需求。

综合教学平台的总体功能包括介绍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件资源、在线答疑、论坛讨论、习题库、友情链接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和更新,真正实现教学平台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作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的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由以前害怕、拒绝学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转变为对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设计的热爱,并获得了更多直观的体会,进一步正确理解了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作用和意义,达到了我们建设核心课程的初期目标。

通过前期的规划和初步实践,我们计划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本课程的建设。

第一,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把实验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面向不同的对象。保证必做实验的水平和质量,提高选做实验的数量和种类,满足多方面学生的需求。

第二,进一步与硬件设计、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设计大赛。既让学生接触、应用到最新技术的芯片或者设备,又能提高本校在企业界和教育界的知名度。

第三,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编制一套更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符合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两个方面知识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手册。

参考文献:

[1] Russel Shackelford,Andrew Mcgettrick,et 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C]. Proceedings of the 37th SIGCSE technic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2006.

[2] 白中英,戴志涛,杨春武,等.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李山山,全成斌.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1):127-129.

[5] 胡晓婷,王树梅,任世锦,等. 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J]. 计算机教育,2010(11):97-100.

[6] 郑丽萍,秦杰,王献荣.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学内容衔接[J]. 计算机教育,2010(11):52-55.

[7] 何会民,潘雪增.“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J]. 高等理科教育,2007(4):74-77.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PEI Songwen, WU Chunxu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we proposed innovative approach an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for it aiming at six aspects: instructional content organization, teaching measures for computer theory, organization of experimentations, course assessment, team building of instructors and platform for integrated instruction. Therefore, we finally gained abundant and effective experien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struction effect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篇3

1.认识上的误区。对计算思维认识不够深刻,研究不够透彻。有的学校错误地认为只有计算机专业学生才需要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计算思维是已存在的思维活动,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技能,认为几节计算机基础课程就能够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还有的学校认为要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程序设计等相似课程才能实现,忽视了过程学习的其他途径。2.中职学生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薄弱。计算思维是以计算机应用科学的基本概念为依托的活动。然而,大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不高,有的学生初中时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种现状使得对其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难以进行。3.学校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制定了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知识网络和课程网络,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提供全面指导。不过,当前学校的文化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局限于概念、技术与应用,而教师讲解时也只侧重于基础概念的讲授、软件的基本操作等。4.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部分艺术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掌握软件基本操作和利用软件设计优秀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差距,授课时只注重对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以图形图像创作与设计这门课为例,教师往往按照Photoshop软件的菜单,逐一分析所用工具的功能,认为中职学生能掌握基本工具的实施步骤就算完成了本课程的任务教学。因缺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无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二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策略

针对目前文化艺术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问题,将从课程结构、教师思维和教学活动3个方面出发,谈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思维能力。1.构建课程体系结构。加强计算机学科和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保留原有课程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思维为依托对知识点进行重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思维求解艺术专业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以我校动漫设计与游戏制作专业为例,课程体系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艺术类各专业必修计算机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平台课程上紧扣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比如美术设计类专业开设Flash、Photoshop;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音频制作与合成等。在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以开设如AutoCAD、3dsMAX室内装饰效果、数字非线性编辑等。他们通过层层学习,可以提高计算机水平,而计算思维能力也将提升。2.教师思维方向的转变。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判断。教师本身就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更是组织者,理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应用,尝试不断引导中职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来进行问题的求解,设计结构,理解行为,改革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3.教学活动和案例的精心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弱些,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科学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至关重要。通过启发式和实验型教学,提高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相关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技能实践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应该充分地考虑实践的趣味性和综合性。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简单的实践操作,更需要适当地增加创新性实践,开发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我们老师还要不断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同身受,便于学生有兴趣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改进,才能让中职学生实现艺术专业问题向计算思维问题的转变。以动漫类课程为例,百成婚纱摄影为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参与过各类活动的采编和播出工作。教师将这些案例引入课堂,设置实训任务。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为项目总监,对学生的项目进行审查指导。教师将班级分为创作部和制作部,创作部的岗位有导演和编剧;制作部由组长和组员组成,其中组长负责剧本。所有部门都实行组长负责制,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岗位。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完成项目的团队,即项目小组。教师根据选岗情况进行分组,分组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使每一个小组实力平均,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因为完成一个项目是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的。分组完成后,按照工作顺序师生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创作部进行整理编写剧本,项目总监(教师)进行项目审查——主要是进行可行性、创意性审查,如果通过则由制作部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项目实施。美工师进行场景、人物设计,同时音乐师也可以进行音乐的收集;动画师进行整合,完成动画设计。这个工作过程需要所有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对作品多次打磨,这样才能形成高质量的作品,完成项目。项目完成后提交项目总监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进行参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任务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促使他们顺利完成任务获得岗位技能。一个完整的项目做下来,使项目小组了解到公司工作的过程,感受到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实训结束后进行师生互评,一是由每个小组对该组的整体情况自我总结,主要是对角色扮演的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和科学分析,对实施过程进行思考,让扮演者进行自我剖析,提高思维能力;二是教师落实总结和评价,教师可以拿百成公司制作的作品与学生进行PK。师生一起剖析作品的不足之处,大家一起思考。看看究竟我们自己的作品与大公司的作品差距在哪里?有怎样的改进空间?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优化思考方向和思考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和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教学,培养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计算思维求解艺术专业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孙晨晖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甘才军,周娅.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文科生计算思维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9)

[2]李志文.医药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3]楚小庆.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表征的影响[J].艺术百家,2014(6)

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教辅人员;计算机教学;职业院校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126

计算机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显然对计算机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如何才能正确发挥教辅人员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有的作用谈谈笔者的几点见解。

1 计算机教辅人员的角色和工作特性

教辅人员扮演着幕后工作者的角色,主要为任课教师提供教学服务,保证任课教师顺利的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主要工作以启迪思想、传授知识为主,教辅人员以如何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保证这些资源使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发挥出来为主,因此,教辅人员和任课教师共同担负着教育的使命,只是分工有所不同。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计算机教辅人员在教研室承担着协助教学管理、档案管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此外还要协助计算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首先计算机教辅人员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次计算机教辅人员辅助计算机任课教师搜集有关计算机教学的各种资料,使任课教师对上课有更充分的准备;第三,及时反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情况,并进行正确的分析;第四,处理教学过程中日常的教务工作,比如课程计划、调课、安排考试、对教学进行统计、总结等。总之,计算机教辅人员要为计算机任课教师提供教学所需的一切帮助,保证任课教师能够以最大的精力投入教学,保障计算机教学工作取得最佳的效果。

2 教辅人员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就目前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态势,结合本人作为教辅人员在学校工作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计算机教辅人员在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2.1 课前

首先要熟知任课教师下一堂课的教材内容,在仔细阅读任课教师教案并熟练掌握知识点,清楚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材中这堂课的相关素材、资源,如有必要,可以为任课教师提供新颖的思路、建设性建议。此外,平时也应当广泛阅读有关计算机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有关计算机的前沿信息,时刻准备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其次,要准备好软硬件。计算机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多媒体教室进行,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作为计算机教辅人员,应该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网络设备、投影机、教师机、学生机等调试好,并且安装好必备的教学软件,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2 课堂上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比较特殊,学生只有通过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学好计算机知识。因此很多时间需要在机房进行,这就使得计算机教辅人员在课堂上工作量比较大,任课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的内容,学生进行实践时,教辅人员应当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及时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指导,教辅人员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是学习的源头,带着问题学习,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还有的一些计算机课程带有设计性质的,这时教辅人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学生进行探究、钻研的兴趣;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包括任课教师和教辅人员)应该和学生展开互评互议,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对于课堂上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可以采取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相互评议,师生互评的手段来解决。这可以给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的主体,都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的潜能和创造力得以发挥[1]。

2.3 课后

计算机教辅人员不光在课前和课堂上的工作对教学工作起到促进性作用,在课后,教辅人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后教辅人员和任课教师间也应当加强交流,对本堂课出现的问题做一个探讨,以后授课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即可应对自如;对本堂课出现的教学失误和任课教师认真分析原因,以保证以后教学中不再出现类似现象;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使后面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教辅人员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逐一掌握,搞清楚哪些学生的理论知识弱,哪些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辅人员的教学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务常规管理工作直接为一线的较需而提供最大的服务,教辅人员要摒弃自己是某些职能部门的“传声筒”,领导决策的执行者这些不正确的看法,而要在平时琐碎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真正体现自我价值[2]。

总之,职业院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教辅人员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教辅人员是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强有力的保障,要使计算机教辅人员在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加强辅导人员队伍的素质教育,首先重视提高教辅人员的政治素质,使其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其次可以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充分发挥教辅人员的创造性,使教辅人员运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注视教育发展的轨迹,寻找更好的工作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教辅人员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建议[J].中外教育研究,2011(01):92-93

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基础课程;实验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发展新时代,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能够带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更能够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军事科研逐步拓展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各个环节,其生命力顽强,发展迅速。因而教育过程中培养复合型的实践人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效的培养情况,完善传统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弊端,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计算机基础教学内涵

1.1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为学生将来应用计算机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为其他专业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该课程主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因而该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在进行课程组织、选取内容及授课深度,都要有别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

1.2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设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基础计算机知识的通用性概念、技术层面及应用,不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例如,当运用某种语言设计程序时,需要学习数据、网络、多媒体等各项相关技术及硬件等技术应用。学习这些知识不但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更能让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计算机应用中,引入计算机科学理念中的技术和方法,另外让学生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看待和运用计算机,更是学会处理计算机应用中的各项可能出现的问题。

2提升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方式

针对当前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基本教学园林,这主要能够迎合学生的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让计算机多领域技术水平得到强化。比如以高校计算机教育水平为实例,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形成符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框架。

2.1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关注实验教学

根据资料调查显示,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近年来受到的关注点颇高,其中硬件、软件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其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的强化,将为技术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因为该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所以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快,加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时间较短,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改进课程知识体系及实验体系,使教学工作更为专业、科学和规范。并让学生在规定的实践内掌握和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就要求在教学体系中注重并且突出实践教学工作内容,设计符合实际要求合理的实验项目,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过程,试验中激发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在上机试验中学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有助于为社会配合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教学目标,让理论实际知识相互融合。

2.2结合课程及职业生涯

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计算机课程和学生的职业规划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将是为社会实际应用,并让学生了解其课程的发展与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课程,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课程和就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将教师从“教学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也因此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较好的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外,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个人能力、学习情况,实现分级及分层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的就业发展规划总体特点,可以开展学分制、选分制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让教学制度更具弹性。学生也将获得比较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也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2.3教学中融入具体的项目实践

主要以市场和企业等相关的工作环境为主要的背景,在现有的硬件环境及规定的实践和范围内,规定参与的人员,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环节。在规定实践范围内要能够排除企业的网络安全隐患,优化及完善某一个项目或者某一个公司的数据结果,满足用户的需求或产品硬件售后的升级服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技能水位和综合素质,组成不同的实践项目活动小组,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锻炼学生和其他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项目过程中找到问题、分析问题、交流问题、并在书籍查阅中形成深入思考的能力。为在校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模拟工作状况和工作环境,这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掌握和具备一定能力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实际工作情况,开展项目小组合作,让学生先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项目的选取需要适应计算机的行业及岗位情况,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让学生适当的体验将来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提升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主要教学过程的前瞻性的教学成果研究,因为计算机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学科,很多知识更新换代较快,但是教材知识因为具有时间更替性,多数不能及时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了解前沿,及时将动态学科和前沿技术结合应用,完善基本教学知识的过程中,重视社会的总体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当开发新的知识单元。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学科的更新发展速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潜能,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技术型、学科型的综合应用人才。

2.4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最终传授者,教学过程中地位至关重要。新形势下运用计算机教育教学新特点,教师也要与时展相适应,加强自身知识建设,注重专业技能知识建设,更要适应时展情况。因而需要通过自觉学习,并和其他高校发展相一致,参与技能化培训等教学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手法和手段,发展自身的知识变革情况,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程。

3教学方法的设定

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运用的各类方法,是教学活动的运行关键因素。当前计算机教学方法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主要提出系统指导观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为提升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需要考虑运用的方法及各类方法组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需要服从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过程应以人为本。由于教学类型的不尽相同,同一课程中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不尽相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包含: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教学模式从初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发展为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逐步转化为“网络化教学平台”,主要体现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的变革发展情况。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师不但要体验网络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各类教学环境,更要充分的考虑教学的基础效果和教学的整体过程,更要排除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教学做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为了真实的达到教学基础目的。

4教学环境的建设

教学环境的概念是,影响教学情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各项因素。其中包括: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等因素。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近年来改善较大,所以很多院校明确其基础性的地位,学校的相关领导也能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性质、特点,并且部分院校把搞好祭祀环境基础教育作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所以也凸显出计算机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计算机教育的开展,需要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设备,由于设备是学校物质教学环境的重要发展因素。所以近年来,各大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很多学校甚至拨出专款购进及更新计算机的设备,主要的作用是建设实验室,改善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并且进行校园网络建设,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项教学设备,让现代教学的物质环境出现新的发展态势。

5基础教学中需要深入考察的问题

第一,构建适合高校计算机技能的课程教学是满足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要求更多的高效教师产于实践研究过程。由于技能和其他教学的课程研究是高校教师总结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略。创新是教学中的点滴改变和逐步实践过程。第二,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技能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学生要有实践教学能力。前期知识积累非常重要,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稳扎稳打,点滴中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理念。第三,加大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实践研究,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要注重形式主义,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完善学生的操作水平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多次循环实践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改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构建高效职业教学发展新形势。第四,最终教学实践的研究需要在反复的实验验证中得到证实。但当前实验、总结、反馈、研讨等过程不够完善,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如果在今后能够深入的研究,认真的总结及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学习,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扩大和推广研讨成果。

6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步发展,网络化的逐步深入,计算机教育工作也将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改革需求迫切,教育工作也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必须解决目前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遵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规律,了解改革发展要点,总结教育工作的具体经验,开拓发展,与时俱进,在积极探索中,将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推入新的高度,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朱秋海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计算机系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7):35-36.

[2]杨立波.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改革的一些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12(2):27-28.

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教学管理;重要性;应用;探究

我国高校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其中教学管理工作是其重中之重,它对于学校培养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运用到我国各行各业中。同时,我国教育部也明确指出,想要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引进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传统教学管理的概述

(一)传统教学管理的优缺点1.传统教学管理的优点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主要是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主要利用媒体进行教育,针对教材进行教的内容。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大多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获取知识,进而习惯运用传统教学的方式,主要是教师系统的完成教科书以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围绕学校人才目标进行相关知识的训练,主要是填鸭式的传授知识。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仍然是明显的。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校的主导作用,对其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同时对高校教学环境的要求较低,教学效率较高。2.传统教学管理的缺点但是传统教学管理也存在问题,传统教学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的需要。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如果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学生个人能力,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培养优质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教学管理主要是通过老师教,而不重视学生学。进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固定化,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较为固化,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当今社会对人群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更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不能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进而改变传统教学管理的方式势在必行。

(二)传统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复杂的过程,同时是高效运作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工作系统,它涉及到了多方的因素。目前,我们对于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多样化、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等多种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教师的重要性,对高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对教师的适应性问题充分研究。首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课时安排上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在教学评价中激发教师的活力。此外,高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在高校教育学管理工作中,主要是面向人的工作,包含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工作不仅是单方面适应教师工作和发展的需求,需要体现对学生的适应性。传统教学管理适应性中的学分制。传统的教学管理中也实行学分制,使课程管理更具开放性,灵活性。教学管理工作对其学分制的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必修学科的合理安排以及限选学科和任选学科的有效分配,进而传统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在学分适应问题上充分考虑学分制的利弊和实行方式,合理安排学分制,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

二、应用计算机在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对象包括教学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现如今,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造成教学管理信息量膨胀,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压力增大,利用传统教学管理的模式无法完成教学资源、教学计划以及考试安排、排课和学生学习等多项教学管理工作。通过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建设,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化技术运用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二)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统一性和科学性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统一性和科学性。由于我国高校管理工作涉及面较广,事务能力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较为重要。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会影响高校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教学管理工作按照规范统一的流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此时若将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融入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那么在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时就可以减少传统管理中人工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教学管理的失误率,促进我国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

(三)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实现共享状态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对于高校教学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不仅需要硬件设施,还需要有其软件资源的支持。针对学生、教师等多种教学教育资源数据进行综合,保证所有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将学校各部门教师以及学生提供不同需求的数据信息,进而实现数据共享的状态。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帮助高校领导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总而言之,我国教学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近几年,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效果非常好。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重视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将信息技术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由于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校领导引起重视,各部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协作,同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的保障,保障后期维护软件和设备能够及时,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于学生成绩管理中高校中的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针对学生每一学期的课程、课程性质、学分及其成绩进行统计分类,方便学生登陆进行成绩的查询。高校的学籍管理的数据量大,较为繁琐,如果采用传统纸质的方式进行处理,工作量是巨大。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生成绩的管理可以减轻繁重的压力。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成绩、总分、班级总分、班级平均分及其及格率等进行自动计算,有效的将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排列名次。此外,计算机技术还能提供各种查询的功能,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成绩和学分,学籍管理采用密码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密码登录系统中查询成绩。这样一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学生成绩管理中,有效管理学生成绩,实现了实学生成绩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了学生成绩管理的效率,保证其准确性。

(二)应用在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中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想要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的环节。高校传统的教学质量检查大多通过问卷的形式,学生对任课教师各项指标的评分,然后进行综合整理,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每一位教师。传统的方法效率低下,同时易出错。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质量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学号和密码的输入,在网上金评价,耗时不超过三分钟。每一名学生在完成教师评价后,计算机可以进行及时统计、整理和分析结果。然后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帐号、密码登录系统查询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可以对其评价结果做出自身的教学改善。高校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系统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排名,对其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学生的优质离不开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采用计算机网络评价可以促使教师更自觉地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有效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为了鼓励每个学生对教师进行评分,系统设置在评分后才能查看学生每学期的分数。学生如果不评课,无法进行选课系统和查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网上评价得以有效的实施,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进行网络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演示各种静态和动态的数学过程,通过声形直观显示,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向学生传授教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相应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实现网络授课、讲课、录像等多种形式,也可以进行线上解答、在线作业、课程、作业提交及反馈信息等多种功能。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网上教学,它具备了共享性、准确性、个性化交互性的特点,教师在网上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提升教学效率。网上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使其交互关系变得更加融合。总之,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应用于日常教学管理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包含教师管理和教室管理及其课表的安排。通过计算机技术,高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文件通知的形式将信息在教学网上,教师通过网上收取信息,完成教师的教学方面管理。这样一来,节约了传统管理的时间,也免去了教师来回奔波的辛苦。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了解全校教室的使用情况。随时随地查询教室的情况,方便安排课表,提高教室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为教学做出贡献。总的来说,利用计算机技术于教学管理中可以对学校进行全面统筹的管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五)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能动能静、色彩缤纷,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形式,保证学生的思维集中。计算机技术在高校课堂中具有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目前时展的必然要求,合理、科学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于教学管理中。它可以保证高校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高校的发展。

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计算机 中职物流专业 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专业课教学的出路只有联系企业,将企业的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专业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最近几年,很多中职院校对物流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都在不断探索之中,究竟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知识,才能满足我国目前和将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呢?本人经过多年从事计算机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探索,依据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情况,我认为如何使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有效使用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演-练-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我校的物流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我校中职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两大部分,一是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职业道德、法律、数学、英语、写作、书法、就业心理教育。二是技术理论课,包括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会计基础、礼仪沟通、财务软件、商品学。专业课:物流法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备、市场调查、企业参观实习。

目前,我校的中职毕业生在河南长通、豫新、万里、金辉等大型物流企业实习工作岗位主要有:1.财务部整理统计单据、催收货款。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4.客户服务。

以上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太复杂,易操作,但要求细心、专业。

针对以上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采取专业知识层层推进,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的训练方法,有效地利用“演-练-评”三步走的立体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素质、特点的学生,培养其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

学生毕业实习时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交际沟通能力,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每分钟打字速度要在50字以上,物流系统专业知识扎实、全面。下面针对各岗位中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方法加以说明:

1.财务部整理单据、催收货款。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会计基础》和《财务软件》,第一学期学习《会计基础》,课堂老师讲解会计知识,学生课下演练《会计案例实训模拟题》,老师进一步讲解实训题,让学生在情景案例中掌握财务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会计软件》,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老师再评价总结,最终使学生熟练使用电子财务软件,达到会使用计算机整理物流出入库等单据、催收货款的能力要求。

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软件》及物流系统知识,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主要是打字、五笔字型的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办公软件》,主要学习微软的OFFICE软件,如:排版软件word、表格数据处理软件excel。本岗位要求学生打字要使用五笔,打字速度必须在每分钟60字以上,工作要细心、专注,老师在讲课时需注意这一点,加以点评和总结。

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物流法规》、《物流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前两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要记住重点法规,《物流信息系统》老师则利用“演练评”模式教学,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物流信息软件,熟悉物流流程中收发货的程序,老师进行讲评总结收发货中注意事项及如何正确开具收发货单据。

4.客户服务。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物流法规》、《礼仪与沟通》,此外,学生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反应快,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要强,在教学过程中需利用不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

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篇8

一、计算机教学目前的状况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以传授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的知识技能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重视不够。学生认为“理论课没有用,软件操作课跟不上潮流”,教师则觉得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软件操作过程中没有新意。本来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法是很好的方法,但实践中,却变成了实例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笔者曾在CorelDraw课程上实验过:讲画笔工具是曾按书上例子画个蓝色的杯子,并特别叮嘱,上机时画什么都可以,但大多数学生画的还是杯子,而且其中只有三个不是蓝色的。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平面图像设计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由此必须使教师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掌握创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工具性和广泛应用性,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和其他学科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技术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科教学中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迫切。但创新教育没有现有的模式可套,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以指导计算机教学实践。

二、创新能力的要素

1 计算机信息量度。信息和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原材料。在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最新信息,充分利用信息产生新的创新、新的生产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2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也可以简单说成创新的欲望,是指对创新有关的信息及创新活动、方法、过程本身的综合觉察与认识。培养创新意识可以激发创新动机,产生创新兴趣,提高创新热情,形成创新习惯,增强创新欲望,进而塑造敢想敢说、不迷信权威、不畏艰险的创新精神。

3 创造思维能力。从一定意义上,创造力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其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相关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已经基本成熟。在我校使用的《创新能力教程》中着重分析的就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方法。

4 创新技能。主要指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技法以及把创新构想转化为事物的操作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应用创造性思维,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以上三方面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开几门课、举办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要把创新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创新学是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必要课程,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和运用主要是在他学习和从事的专业领域。因此,一定要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进行创新教育,即计算机创新教育。

三、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1 实现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的方法。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规律,结合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特点,依据计算机创新能力的构成,提出计算机创新教育的几种方法: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充分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度。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关键就是把“传道、授业、解惑”改造成“传信(信息)、授业、质疑”,教师在课堂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注意对相关领域的情况进行简介,课后作业中增加创新作业项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网络或相关书籍资料学习并解决问题。比如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介绍了树形结构的算法和应用,创新作业可以设为“树形结构的应用和局限研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将抽象课程与软件编程实际相结合,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知识传授是学生进行探究前提和基础,创新作业的交流和教师对创新作业的及时反馈和总结不仅是进行计算机创新技能培养的关键,更是创新精神塑造的关键。

(2)通过计算机发展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冯・诺依曼到图灵和比尔盖兹,计算机的发展史本身就是计算机的创新史,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如“计算机不能处理汉字”的预言、图灵前瞻性的思想等。但是现在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中还没有相关的教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将相关知识引入教学,总结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分析其创新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敢想、敢于质疑。

(3)创新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是按照建构主义的思想,在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技术,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和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的基础上,以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应用软件课程大多使用这样的教材,但实践中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学生只会“照猫画虎”,不会“举一反三”。所以教学中必须强调创新任务的应用,同时充实“学材”,让学生多看多学,另一方面将课堂任务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联系,将课堂任务作为子任务来完成,时时强调创新。

(4)拓展课堂,积极开展课外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术报告、参加竞赛活动、进行专题项目研究等方式,营造创新活动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过程是检验和修订学生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创新项目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的管理和评价。因为创新教育没有现有的模式可套,需要教师花费比传统教育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补充学科最新信息、整理创新实例准备创新任务和素材等,更要花时间对学生的创新作品进行辅导和总结。学校要充分认识并认可教师的相关工作,技术将教育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将创新作业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中。

(1)创新作业。将创新作业纳入授课计划,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创新作业的指导和总结计入教师工作量。

(2)建立创新档案。由教师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作业、课程设计中的创新项目情况计入学生的创新档案,作为创新学分评定的依据;教师的创新项目或创新教学成果可计入教师考评系统。

(3)增加课程设计课时。在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增加课程设计环节,针对一门或者相关几门课程进行设置,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研究。

(4)加强对创新活动和创新项目的管理。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发明竞赛或科学研究竞赛。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创新教育基地,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相关实践,以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设置创新项目,加强教师指导或参研创新项目的要求,必要时可设立学校创新项目/教学成果基金。

上一篇:教师学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新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