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试用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07:32:49

外贸试用期总结

外贸试用期总结篇1

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工作后,发现一切都比在学校的时候正规化,每一天要准时上下班,每一天要对着电脑坐一整天,此刻的业务员离不开电脑,起先有点不适应,但慢慢地状态也就调整过来了。首先,先总结一下我半年来的工作状况。这半年来我主要是做以下这些事,最主要的当然还是负责网络这一块。记得刚来时不懂得如何,经过这段时刻的,慢慢地有了新的体会,知道如何提升自己公司产品的曝光率。当然也会每一天及时地更新我们公司的产品信息,并不定期地将一些新的产品到网站上去,充实我们的产品信息。半年下来,虽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客户,但也会在一些免费网站上收到一些询盘,可见功夫并没有白费。因此以后还是会继续发奋维护这些b2b网站。其次是对产品的了解。记得刚来时经常会下到生产车间了解设备,为此主管也为了让我们尽快对产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我们每周了解一台设备,彼此之间互相交流。此刻我对公司的主营产品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当然我们知道这还远远不够,我今后必须要发奋去了解更多的产品,个性是其他厂家的。除此之外,平常我也会处理一些询盘。主管会将一些在阿里巴巴网站收到的询盘分配给我处理。当然我也会及时处理,对信件及时作出回复,但大部份都杳

无音信,可能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相同的事情。很多发出去的信件都得不到回复,即使部分报了价,但最终成交的可能性也微乎及微。即使是这样,也要对每份询盘做出及时回复以给客户留一个好印象。都说做业务员要有耐心,要有恒心,大概就是体此刻那里吧。半年下来,虽然还未接到单子,但总体而言对外(内)贸流程也有了必须的了解。客户询盘——报价——得到订单,签订合同——公司内部下单投料——生产部生产设备——发货——调试——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当然半年下来也有令人担心的地方,就是公司整体制度比较混乱。我基本了解了公司的工作流程,也明白了公司的发展方向,这让我了解到工作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团结的力量是很大的。公司最主要的部门是销售部和生产部。这两个部门的协作是十分重要的,倘若这两个部门脱节了,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我们知道只有销售部接到单子了,生产部才会有活做。而与此同时也只有生产部按时交出设备,才有可能带来下一次的合作。其实作为一家公司,首先经营的是人才,其次是诚信,然后就是产品。来到豪特的时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在这半年里,还是发生了很多事,楼下的钳工换了一批又一批,包括仓管、技术人员都换过,人员流动频繁,可能是员工们都缺乏一种归属感。还有就拿新产品鞋套机来说,自从上了这个产品后波折不断,如不能按时交货,客户来了多次却看不到能正常运行的设备。都说成交并非是销售工作的结束,而是下次销售活动的开始。但我们的现状却是接一个单子就失去一个客户。说到底原因在于诚信,我们知道诚信是公司经营的理念,与其说经营产品,倒不如说是经营诚信,每个公司都是靠着诚信持续着自己已有的客户群并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还有就是产品质量也至关重要。出去的设备只有具备高质量,客户才会信赖

我们,因此今后在产品质量方面必须要把好关。

在公司的这段时刻我也个性感谢大家对我的照顾及帮忙,当然要个性感谢的是主管。记得刚来时真的是很多东西都不懂。都说新人是需要人带的,我可能算是幸运的一个,正因有经验丰富的主管带着。记得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不懂得如何收发传真,不懂得如何在b2b上信息,不懂得如何对一些询盘函做出正确的回复。这段时刻在主管的悉心指导下真的学会了很多,除此之外平常大家也会教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是在学校里是学不到。当然以后的路还很长,要学的还很多,我会继续向大家好好地学习。

外贸试用期总结篇2

一、抚顺市出口贸易、出口收汇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情况

(一)抚顺市2011年1~9月份对外贸易情况

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1年1~9月份全市进出口总值73601万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8%。其中,出口41693万美元,增长0.7%;进口30908万美元,增长3.3%。

机电产品增长较快。2011年1~9月份,机电产品出口1396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5%,增长14.2%,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3.5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出口下降,使我市出口增长缓慢。如2011年1~9月份,中油抚顺国际事业公司、抚顺新钢铁公司和抚顺鑫隆硅镁铬3家企业出口减少1929万美元。2010年占全市出口80%以上的24家企业,出口33925万美元,下降4.3%,低于全市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

(二)抚顺市2011年1~9月份贸易出口收汇情况

根据出口收汇监管系统显示,截止2011年9月底,抚顺市贸易出口报关额56683万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0%。从出口国别来看,截止2011年9月底,抚顺市出口国家及地区的前5位分别是香港、美国、韩国、印度和日本,累计出口34319万美元,占抚顺市出口总额的60%。

从全市企业出口情况看,2011年1~9月份排名前10位的出口企业出口总额33103万美元,占抚顺市出口总额的58%。其中抚顺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出口8921万美元,辽宁凯迈石化有限公司8078万美元,STX重工(抚顺)有限公司5609万美元,此3家出口企业出口额占全市出口40%。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抚顺市贸易出口无论从出口国家地区来看还是从企业出口份额来看,集中度均相对较高。

(三)抚顺市2011年1~9月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状况

2011年1~9月抚顺市跨境收支总额13874.9万元人民币,其中收入1552.03万元人民币,支出12322.91万元人民币。收入部分均为经常项目下货物贸易收入。支出部分中10050万元人民币为对外直接投资,其余为经常项下进口及服务贸易付款。

(四)抚顺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特点

1 跨境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截至2011年9月底,抚顺市银行机构累计办理跨境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业务1552.03万元,呈现逐步增长势头(见下图)。

2 贸易出口占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的份额较小

通过对抚顺市贸易出口收汇及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数据分析看出:抚顺市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中贸易出口占据份额较小,仅占全市人民币收支总额的11%,占抚顺市贸易出口收汇总额的0.4%。

3 出口主体过于集中

在出口贸易人民币试点企业名单中,发生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业务企业仅有3家,且主要业务量集中于1家企业,抚顺永茂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额1477万元,占抚顺市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额的95%。

二、影响跨境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外经贸发展状况限定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业务量在全省的位次居后

抚顺市近年来出口贸易一直低位徘徊,截至2011年3季度,抚顺市贸易出口41661万美元,出口总量在全省14个城市中排名为第9名,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从出口增幅上看,截至2011年3季度,抚顺市出口增幅0.7%。

(二)出口企业试点名单管理制制约了跨境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

1 出口试点企业资格审核环节过多。由于试点企业地方多部门推荐,然后由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等部门审核,涉及部门多,审核过程漫长。使得许多企业失去了当初的竞争热情和信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市场效率原则。

2 名单覆盖面小,很多企业未能进入名单范围。根据抚顺市出口收汇监管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抚顺市共有出口企业532家,而抚顺市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试点企业仅97家,占全市出口企业总数的18%。由于受名单管理限制,抚顺市82%的出口企业不能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抚顺市出口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5家出口企业不在试点企业名单范围内。

(三)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普遍缺乏话语权

虽然国内企业的积极性较高,但外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优势货币习惯和境外客户对人民币认可程度不够是主要原因。由于目前我市企业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方企业在对外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定价和结算货币选择中处于劣势,缺乏自主定价权。因此,外贸企业普遍缺乏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此外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外贸企业业务人员尚缺乏一定经验,与外商谈判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发展进程。

(四)制度缺失给跨境业务开展带来难度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尚不健全。试点启动以来,尚未出台用于指导具体业务流程的“操作规程”,绝大多数种类的具体业务都在摸索中进行,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指导也是只能通过口头方式,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强的业务指引。

三、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减少出口试点企业名单审核环节

一是将出口试点企业名单审批权限下放到省、地市一级,提高出口试点企业审批速度。二是改进出口试点企业名单管理制度,建议实行出口试点企业备案制度。由地市中国人民支行对出口试点企业把关准入,加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进程。

(二)制定出台全面系统的操作规程

及时配套或完善相关的操作办法,明确各类跨境业务操作规范,比照外汇管理相关操作规程制定出台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表格式操作手册,明确商业银行及相关监管部门职责,并以此作为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依据。

(三)外贸企业应提高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广泛开辟境外贸易合作伙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积极主动与外商谈判研商,充分结合我国各项政策,努力争取跨境人民币结算。打造民族品牌,抢占国际市场。改变传统贸易方式,尽量降低加工贸易占贸易出口的比重,引导境内外资就地采购以供货其境内生产链,鼓励境内企业走出去,增强境外投资企业人民币定价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建立健全人民银行、外经局、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外贸试用期总结篇3

一、经济特区外贸发展的基本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将发展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五大经济特区虽然各有特点,但从总体上看,过去30年,经济特区在贸易速度、规模,贸易主体,贸易方式,利用外资,国别地区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其中,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尤其显著。

(一)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特区建立以来,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着重发展开放型经济。五大经济特区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4.2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806.53亿美元,增长了900倍,年均增长28.7%,远高于全国同期57.5倍和15.6%的增长幅度。

图1 经济特区进出口贸易额(1980-2007年)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注:1980-1989年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进出口数据汇总,1990年后包括海南。

(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强劲,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初期,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四大经济特区灵活利用特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引进“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项目,快速打开了开放格局,既扩大了出口,赚取外汇,又能使大批劳动力就业,为特区经济的快速腾飞准备了条件。但“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严重,多属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原料供应、产品设计及销售均掌握在外商手中。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各大特区政府抓住国务院特区工作会议“努力建设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的指示,调整引资重点,出口结构开始向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机电产品方向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际电子产业转移的加快,经济特区的经济基础日益雄厚,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也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特区开始实行“科技兴市”和“科技兴省”战略,尤其是90年代末国家提出“科技兴贸战略”以来,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充分发挥政策与地缘优势,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了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升级。

表1 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及出口额(1999-2007)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三)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结构逐步优化

积极引进外资是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1989年底,特区协议利用外资9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占全国1/4以上;至2007年底,特区实际利用外资已达154.23亿美元,近1989年的4倍。外资投向逐步拓展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以及其他第三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逐步向“讲规模、求质量”转变,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外商投资从以“三来一补”为主,发展到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资、合作开发、外商投资股份制等多种直接投资方式,政府贷款、国际银团贷款、出口信贷和对外发行债券等多种筹资方式。

表2五大经济特区实际利用外资变动表(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五大特区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四)外贸发展差异较大,深圳贸易规模较为突出

五大经济特区经济贸易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发展优势、贸易对外、产品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改革开放初期,各个特区对外贸易额均较小,发展差距也不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深圳凭借临近香港的特殊优势,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后来居上,成为五大特区的领头羊。深圳对外贸易额占五大特区的比例不断上升,到2007年达75.5%。其次是厦门和珠海,贸易规模相差不大,所占份额均在10.5%左右,海南和汕头贸易额分别为74亿美元和61亿美元,所占份额较小。

表3 五大经济特区进出口总值变动表(1980-2007)(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1980-1989),深圳、珠海、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7),《中国统计年鉴》。

虽然几个经济特区对外贸易规模相差较大,但都成为当地外贸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深圳、珠海和汕头经济特区占当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的52.6%,而厦门经济特区占福建省进出口总额的53.4%。可见,经济特区已经成为广东和福建两省外贸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表4 五大经济特区港口货物吞吐量(1980-2007)(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五大经济特区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五)外贸推动港口经济迅猛发展

经济特区作为沿海的主要港口,承担着联系中国同国外经济交往的重要使命。1980年,四大经济特区与海南港货物吞吐量总计1197.58万吨,至2007年,五大经济特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增至38695.56万吨,是1980年的32倍多,占全国主要港口城市吞吐量比重也持续上升,基本保持在全国吞吐量的10%左右,极大推动了我国港口业的发展。

二、经济特区外贸地位变迁

从整体看,经济特区外贸发展起步较低,但发展较快。以深圳为代表的五大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980年,经济特区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18%,20多年来发展上升趋势明显,并在1994年达到21.20%的峰值,2000年以后平稳发展,2007年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51%,占全国1/6强,远远高于其GDP占全国的份额。

图21980-2007经济特区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7)。

同时,2007年深圳经济特区以1685亿美元的出口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高于上海、北京、苏州、东莞等大中城市的出口额。

图3 2007年深圳与其他城市出口额对比

资料来源:各城市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外资在经济特区外贸发展过程中作用突出,对全国外资的引进也意义重大。改革开放后,发展初期,经济特区通过利用外资,获得经济建设的大量资金、技术和合作项目,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为特区产品出口打开出路,外资逐渐在特区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特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外资额的比重一度达30%以上。随着开发区、高新区及各种特殊区域的建立,特区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逐渐降低,在2004年降到6.89%的低谷后逐年上升,2007年保持在9.71%。

图4 特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经济特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通过举办经济特区开始起步的,特区是更大范围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和试验场。邓小平指出:要把经济特区办成“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虽然经济特区发展十分不均衡,但作为一个整体,经济特区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作用突出、意义非凡。

一是经济特区也是出口特区,并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经济特区作为对内改革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初期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使命。通过特殊灵活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利用接近港澳地区,华侨众多,资源丰富,对外交往便利的优势,扩大出口创汇也成为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在1980年5月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这些地区命名为“经济特区”以前,“出口特区”也是其备选的名称之一。

二是经济特区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政策试验场,也是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试验场。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实行先行先试优惠政策的经济特区,对外贸易领域许多重大改革和政策创新重大举措都首先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然后再推广到国内其他区域。如我国早期的吸收外资政策、发展“三来一补”贸易都是在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率先实行的;又如经济特区在我国外贸经营权与外贸主体改革中都走在了最前列,并为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80%以上是中央外贸系统的,仅20%左右的份额属于地方外贸系统,其中,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就占了地方外贸的绝大部分,外贸经营权和外贸主体改革远远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是经济特区外贸发展轨迹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演变过程。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经历了初期的“三来一补”和转手贸易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三资企业发展“大进大出”轻纺工业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和大型跨国公司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上也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但在时间上均比经济特区略晚一步。从利用港澳台和华侨资金、西方发达国家资金、到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从轻纺工业向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结构优化与升级,到贸易规模由小到大、竞争力由弱到强,经济特区走过的道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3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孙儒、许隆,(1988)《中国经济特区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

[2]王关义,(2004)《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3]徐复,(2006)《中国对外贸易》,清华大学出版社。

外贸试用期总结篇4

(一)人民币贸易结算起步晚,发展迅速

我国人民币贸易结算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2009年7月,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对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业务范围、运作方式、试点企业的选择、结算渠道选择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首批确定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市为结算试点城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币贸易结算发展的开端。2010年6月,央行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范围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长迅猛,2010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5036.4亿元,同比增长140倍。2011年达到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倍。到2012年累计达到2.94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41.3%。根据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全年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63万亿。与境内发生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境外企业所在国和地区达到220个,业务范围涵盖98%的国家和地区。

(二)人民币贸易结算比例小,规模不大

由于我国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时间较晚,相关的政策法规未落实,结算体系不完善,进出口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比例较小,结算规模不大。此外,进口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总额远远大于出口,存在人民币贸易结算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0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进口13948.3亿美元。2010年,全年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为5036亿元,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价计算约为780.7亿美元。可见进出口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总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不足3%,凸显出人民币在我国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的弱势地位。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宏观因素分析

(一)对外贸易总额

基于上文分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由进口结算和出口结算组成,对外贸易规模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而言,总体贸易规模的变动反应国内外宏观经济态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做为进出口贸易结算的一部分,受到外贸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贸条件改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会带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的增长。反之,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总额下降,将会阻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

(二)货币供给量

调控货币供给量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提到的货币供给指国内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与准货币即M2的总量。货币供给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利率和汇率这一传导机制进行。其运行原理在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货币供给量增加,人民币利率下调,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供给增加,在外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对外币汇率下降。利率走低与人民币贬值将有利于外贸出口、对外贸易总额上升,带动出口环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增长。反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货币供给减少,汇率和利率双上升,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减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相应减少。

(三)汇率

国际贸易理论中,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一国进出口情况。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传导机制:汇率上升———本币升值———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进口产品变得相对便宜———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汇率下降———本币贬值———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进口产品变得相对昂贵———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这是一般的理论,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因此人民币汇率上升,将有利于提高进口环节人民币结算的吸引力,推动人民币由境内向境外输送,因而汇率上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早期,海外人民币存量不足,影响出口环节人民币结算发展的条件下,这种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四)外汇储备

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动会影响到该国币值的稳定,外汇储备增多,表明一国所占有的海外财富总量的上升,随着外汇储备的积累,该国经济增长潜力不断提高,国外市场对该国经济发展产生乐观预期,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该国货币需求将上升,汇率随着上升。归根结底,外汇储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仍是通过汇率杠杆实现。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外汇储备增加,本币汇率上升将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长。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初期的环境下,外汇储备上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长也是能够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的。

三、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模型的建立与相关变量的选取

本文研究方向在于探讨宏观经济变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影响。根据传统经济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进出口额、汇率、外汇储备、以及货币和准货币(M2)做为主要控制变量,考察区间为2010年1月-2013年12月。建立以下实证模型:CTRS=a0+a1TRADE+a2ER+a3CR+a4M其中,CTRS表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单位为亿人民币。TRADE表示进出口额,单位为亿美元,利用相应每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平均价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单位为亿元人民币。ER表示一美元折合人民币(月期末数)。CR表示外汇储备,单位为亿美元,利用相应每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平均价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单位为亿元人民币。M表示货币与准货币(M2),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二)数据来源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CTRS)数据选取自央行每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间区间为2010-2013年,为月度数据。进出口额(TRADE)数据选自《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10-2013年每月数据。汇率(ER)采集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各月期末值,数据选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统计概览》。外汇储备(CR)采集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各月期末值,数据选自外汇管理局外汇储备统计数据。货币与准货币(M)采集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统计概览》。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统计模型,采用协整检验、格林兰因果检验、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变量中的对外贸易总额、汇率、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的波动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产生正向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格林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变动将会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额与外汇储备。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长会带动我国对外贸易额和外汇储备的双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汇率的上升与货币供给的增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这表明货币政策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增强国内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提高外贸结算议价能力。

2.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人民币外汇形成机制,尽快实现国内外汇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对接。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短期内在防止资本大进大出的前提下,允许人民币相对于世界主要货币小幅升值。

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率制度。控制国内货币供给增长,抑制通胀,适度提高利率,增强人民币海外吸引力。

4.加强对外汇储备管理,合理分流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与跨境人民币支付的发展所引起的货币替代将不可避免的增加我国外汇储备,设计合理管理制度以应对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其所带来的外汇占款问题。可适当的放宽企业强制换汇制,提高外贸企业持汇比例。

外贸试用期总结篇5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为把握与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的跨境融资水平,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在总结前期区域性、地方性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跨境融资,是指境内机构从非居民融入本、外币资金的行为。本通知适用注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统称自贸区)的企业(以下称试点企业),以及27家银行类金融机构(以下称试点金融机构)。本通知适用的试点企业仅限非金融企业,且不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

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热度、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金融调控需要对跨境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进行调整,并对试点金融机构跨境融资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试点企业跨境融资进行管理,并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全口径跨境融资统计监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三、建立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均可按规定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融资按风险加权计算余额(指已提用未偿余额,下同),风险加权余额不得超过上限,即: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本外币跨境融资余额*期限风险转换因子*类别风险转换因子+外币跨境融资余额*汇率风险折算因子。

期限风险转换因子:还款期限在1年(不含)以上的中长期跨境融资的期限风险转换因子为1,还款期限在1年(含)以下的短期跨境融资的期限风险转换因子为1.5。

类别风险转换因子:表内融资的类别风险转换因子设定为1,表外融资(或有负债)的类别风险转换因子设定为0.2和0.5 二档。

汇率风险折算因子:0.5。

四、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中的本外币跨境融资包括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支机构)以本币和外币形式从非居民融入的资金,涵盖表内融资和表外融资。以下业务类型不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

(一)人民币被动负债: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因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产生的人民币被动负债;境外主体存放在试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

(二)贸易信贷、人民币贸易融资:试点企业涉及真实跨境贸易产生的贸易信贷(包括应付和预收)和从境外金融机构获取的人民币贸易融资;试点金融机构因办理基于真实跨境贸易结算产生的各类人民币贸易融资。

(三)集团内部资金往来:试点企业主办的经批准的集团内跨境资金(生产经营和实业投资等依法合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集中管理业务项下产生的对外负债。

(四)境外同业存放、联行及附属机构往来:试点金融机构因境外同业存放、联行及附属机构往来产生的对外负债。

(五)自用熊猫债:试点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并以放款形式用于境内子公司的。

(六)转让与减免: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跨境融资转增资本或已获得债务减免等情况下,相应金额不计入。

中国人民银行可根据宏观金融调控需要和业务开展情况,对不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的业务类型进行调整,必要时可允许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某些特定跨境融资业务不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

五、纳入本外币跨境融资的各类型融资在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中按以下方法计算:

(一)外币贸易融资: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的外币贸易融资按20%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期限风险转换因子统一按1计算。

(二)表外融资(或有负债):试点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的内保外贷、因向客户提供基于真实跨境交易和资产负债币种及期限风险对冲管理服务需要的衍生产品而形成的对外或有负债,按20%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试点金融机构因自身币种及期限风险对冲管理需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而产生的或有负债,按50%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

(三)其他:其余各类跨境融资均按实际情况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

中国人民银行可根据宏观金融调控需要和业务开展情况,对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中各类型融资的计算方法进行调整。

六、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计算: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资本或净资产:试点企业按净资产计,试点金融机构按核心资本(即一级资本)计,以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为准。

跨境融资杠杆率:试点企业为1,试点金融机构为0.8。

宏观审慎调节参数:1。

七、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签约币种、提款币种和偿还币种须保持一致。

八、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及上限的计算均以人民币为单位,外币跨境融资以提款日的汇率水平按以下方式折算计入:已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牌(含区域挂牌)交易的外币,适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或区域交易参考价;未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的货币,适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参考汇率。

九、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跨境融资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在跨境融资宏观风险指标触及预警值时,采取逆周期调控措施,以此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逆周期调控措施可以采用单一措施或组合措施的方式进行,也可针对单一、多个或全部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进行。总量调控措施包括调整跨境融资杠杆率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结构调控措施包括调整各类风险转换因子。必要时还可根据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的需要,采取征收风险准备金等其他逆周期调控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因风险转换因子、跨境融资杠杆率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调整导致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超出上限的,原有跨境融资合约可持有到期;在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调整到上限内之前,不得办理包括跨境融资展期在内的新的跨境融资业务。

十、试点企业跨境融资业务:试点企业按照本通知要求办理跨境融资业务,具体细节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另行细则明确。

(一)试点企业应当在跨境融资合同签约后但不晚于提款前三个工作日,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办理跨境融资情况签约备案。为试点企业办理跨境融资业务的结算银行应向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试点企业的融资信息、账户信息、人民币跨境收支信息等。所有跨境融资业务材料留存结算备查,保留期限至该笔跨境融资业务结束后5年。

(二)试点企业办理跨境融资签约备案后以及试点金融机构自行办理跨境融资信息报送后,可以根据提款、还款安排为借款主体办理相关的资金结算,并将相关结算信息按规定报送至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相关系统,完成跨境融资信息的更新。

试点企业应每年及时更新跨境融资以及权益相关的信息(包括境外债权人、借款期限、金额、利率和自身净资产等)。如经审计的净资产,融资合同中涉及的境外债权人、借款期限、金额、利率等发生变化的,试点企业应及时办理备案变更。

(三)开展跨境融资涉及的资金往来,试点企业可采用一般本外币账户办理,也可采用自由贸易账户办理。

(四)试点企业融入外汇资金如有实际需要,可结汇使用。试点企业融入资金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用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并符合国家和自贸区的产业宏观调控方向。

十一、试点金融机构跨境融资业务:试点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试点金融机构跨境融资业务实行统一管理,试点金融机构以法人为单位集中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报送相关材料。试点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融资业务前,应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本外币跨境融资业务的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备案后实施。

(一)试点金融机构首次办理跨境融资业务前,应按照本通知的跨境融资杠杆率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以及本机构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核心资本(即一级资本)数据,计算本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和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并将计算的详细过程报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试点金融机构办理跨境融资业务,应在本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处于上限以内的情况下进行。如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低于上限额,则试点金融机构可自行与境外机构签订融资合同。

(二)试点金融机构可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3〕第5号)等管理制度开立本外币账户,办理跨境融资涉及的资金收付。

(三)试点金融机构应在跨境融资合同签约后执行前,向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报送核心资本金额、跨境融资合同信息,并在提款后按规定报送本外币跨境收入信息,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后报送本外币跨境支出信息。如经审计的核心资本,融资合同中涉及的境外债权人、借款期限、金额、利率等发生变化的,试点金融机构应在系统中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试点金融机构应于每月初5个工作日内将上月本机构本外币跨境融资发生情况、余额变动等统计信息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所有跨境融资业务材料留存备查,保留期限至该笔跨境融资业务结束后5年。

(四)试点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可用于补充资本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并符合国家产业宏观调控方向。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试点金融机构融入外汇资金可结汇使用。

(五)试点金融机构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分支机构按本通知纳入其总行统一管理,不再适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跨境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银总部发〔2017〕8号文印发)。

十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按照分工,定期或不定期对试点金融机构和试点企业开展跨境融资情况进行非现场核查和现场检查,试点金融机构和试点企业应配合。

发现未及时报送和变更跨境融资信息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在查实后对涉及的试点金融机构或试点企业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发现超规模上限开展跨境融资的,或融入资金使用与国家、自贸区的产业宏观调控方向不符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可责令其立即纠正,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借款主体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可暂停其跨境融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将试点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对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还可视情况向其征收定向风险准备金。

对于办理超限跨境融资结算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将责令整改;对于多次发生办理超限跨境融资结算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将暂停其跨境融资结算业务。

十三、对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试点企业改为事前签约备案,试点金融机构改为事后备案,原有管理模式下的跨境融资未到期余额纳入本通知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各自贸区、试验区实行的本币、外币境外融资等区域性跨境融资创新试点,1年过渡期后统一按本通知模式管理。

试点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试点金融机构中的外资银行可在现行跨境融资管理模式和本通知模式下任选一种模式适用,并向管理部门备案。一经选定,原则上不再更改。如确有合理理由需要更改的,须向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十四、本通知自2017年1月25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此前有关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试点金融机构名单

主要目的为反洗钱

《管理办法》规定,对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5万元以上(含5万元)、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含1万美元)的现金缴存、现金支取、现金结售汇、现钞兑换、现金汇款、现金票据解付及其他形式的现金收支,金融机构应当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比如,自然人通过银行机构用人民币现钞购买美元现钞,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办理业务的银行机构需将此交易作为大额交易上报。

据介绍,《管理办法》将大额现金交易报告标准从现行的人民币20万元调整为5万元。加强现金管理是反洗钱工作的重要内容,国际上现金领域的反洗钱监管标准大都比较严格。

外贸试用期总结篇6

制度创新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2013年9月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被寄予厚望。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主要任务第一项的正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一年后的11月1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会,公布此前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普华永道、上海财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及上海投资公司5家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自贸区运行一年情况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总体评价为,自贸区一年来各项试点任务滚动实施,法制建设的引领作用显现,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新意态功能涌现,区域经济运行整体良好。企业对自贸区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的综合满意度较高。

此前的2014年9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会上,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表示,自贸试验区推进四大制度创新,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无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制度创新最大“亮点”。在探索负面清单管理之前,中国对包括外商在内的投资行为,采取事前审批的制度。此方式被称为“正面清单”管理。根据这种模式,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章程需经商务部、发改委、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审核盖章后方能具备法律效力。根据投资规模的不同,审批部门或是部级,或是地方级。以上海为例,经2010年行政审批权下放之后,3亿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项目可由上海市级部门审批,以上则需报批国家有关部门。

2013年9月30日,上海自贸区公布了中国首个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共涉及到1067项国民经济小类中的190项。在2013版负面清单的基础上,2014年6月30日的第二版负面清单又进一步缩减到了139项,调整率达26.8%。

负面清单的一再缩减,最为直接的成果是新注册企业和有经营实绩企业均快速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29日,自贸区注册企业总数已达11516家,其中挂牌以来新注册企业6423家,较挂牌前一年增加7.2倍。一周年来,有进出口经营实绩的区内企业由3574家增至398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802家,合计进出口6113.2亿元,占自贸区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挂牌前一年的80%提升至81.8%;民营企业进出口800.1亿元,微增0.1%,国有企业进出口561.7亿元,下降6.7%。

这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已经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等6个领域18个行业,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资料显示,目前总体方案明确的服务业23项开放措施均可实施,已有259个具体项目落地,并且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2014年,国务院又批准了新一轮31项扩大开放措施,也已具备正式落地的条件。其中,14年后终获解禁并登陆中国市场的游戏机,是上海自贸区产业对外开放的一个标杆性案例。 2014年9月29日,微软和百视通 XboxOne游戏机开始销售。“如果没有自贸区,没有负面清单对于行业准入的进一步开放,这个项目肯定是没法做的。许多行业都有类似的案例或需求。”安永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刘书尧说。

但是,各界明显对于负面清单的缩减抱予了更大的期望。上海对外经济大学的评估报告中就提到,目前负面清单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规则之间在涵盖范围、部分措施内容、清单开列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按照世贸组织标准,自贸区服务贸易开放的部门覆盖率达到83.33%。对此,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认为,负面清单瘦身改版,可能有人觉得还是改得不过瘾,其实最重要的是制度框架确立,这好比是打开了一扇门,会逐步推开的。

的确,禁止做什么比允许做什么更难。2014年9月18日,上海自贸区用3张桌面向总理展示负面清单管理的探索:绿色桌面堆满改革前限制措施的186份文件,蓝色桌面摆着被调整的151份文件,橙色桌面上是目前留存的35份文件。总理指着空出大半的橙色桌面说,要继续压缩负面清单,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

上海自贸区2015版的负面清单到底该怎么缩?有业内人士指出,上海自贸区2014版的负面清单中,针对服务业的特别管理措施占比只有一半,另外一半针对的是制造业、建筑业等。很有可能,针对制造业、建筑业等非服务业领域的扩大开放,就被提上2015版清单的议事日程。对此,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这样表示,“清单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缩短。负面清单开始的时候缩短相对容易,越往后缩短越难,到一定时候,缩短不是主要的,而是列入负面清单管理的程序、办法、制度,特别是透明度要进一步增加。”

除了负面清单带来的改变,自贸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监管方式等方面实施众多创新举措,取得重要突破,对全国范围的改革开放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从去年10月1日起,上海自贸区企业注册实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等新举措,最终目标是在准入阶段减少乃至取消前置审批。自贸区的无纸化一口受理流程、境外投资备案证明、年报信息公示系统、驻区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平台……以外资新设备案为例,投资者通过自贸区“并联办事系统”,在4个工作日内就可同步办妥备案证明、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而此前,一般项目的承诺是29个工作日。

在自贸区挂牌一年来,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计近3500亿元人民币,挂牌企业一万多家,还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入驻。上汽集团、外高桥、上海机场等公司均以各种形式参与上海自贸区或直接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发展。

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方面,上海已逐步形成“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贸易监管制度架构,陆续推出了“先入区、后报关”,“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AEO)制度”,“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60项监管新措施。目前,上海自贸区关于贸易便利化的海关监管措施,如海关允许边报关边卸货等,已经由自贸区推及整个长三角地区,自贸区施行的报备制、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更是已经由自贸区向全国推广。贸易便利化直接带来的好处是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7475.3亿元人民币,比上一个年度周期增长6.5%,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平均缩短2至3天,平均节约物流成本10%左右,货物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分别减少41.3%和36.8%。

转变监管,不等于放弃监管

2014年9月23日,上海市工商局公布了上海自贸区首批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在这份包括了1467家企业的“黑名单”当中,原因多为没有履行年报公示的义务。由于自贸区内备案制的实施,自贸区对注册企业并不设置门槛,而是以“宽进”为主。企业靠不靠谱,上网就能一探究竟,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成立“社会参与委员会”,引入社会力量,是上海自贸区探索市场监管新模式的又一次尝试。眼下,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到上海自贸区的市场监督中来,第三方检验机构已为自贸区进出口商品检验出具鉴定报告,商事纠纷调解中心在区内开展业务。而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设立了自贸区仲裁院,了兼容国际通行规则与国内仲裁法的自贸区仲裁规则;利用自贸区仲裁规则的开放性,将国际航空仲裁引入中国的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也应运而生。

可以说,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形成了包括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在内的6大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之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为推进经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

金改

人民币跨境使用最热步子最大

在更受关注的金融改革领域,这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在外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深化外汇改革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建设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自贸区内的金融制度改革与创新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近3000家具有金融属性的机构入驻上海自贸区,占新设企业的四分之一,其中持牌金融机构达94家。

今年3月、7月、10月,上海自贸区连续了三批27个金融改革案例,包括自贸区外币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自贸区企业资金管理创新、自贸区对外直接投资创新、自贸区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上海黄金交易中心国际板正式启动、居家费用跨境人民币支付、股权质押跨境并购融资、保险公司设立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机构等。

此外,上海自贸区在国内率先建成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市场。今年9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正式启动,黄金国际板依托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优势,以人民币计价交易,进行黄金保税交割,并推出了“上海金”品牌,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黄金市场发展。“上海金”的突破在于会员国际化,自贸区内及境外国际和知名商业银行、专业投资机构及黄金精炼企业均可参与;交易资金国际化,在自由贸易账户框架下参与人民币报价的黄金等贵金属交易,实现离岸资金与在岸资金的融合;定价国际化,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金”人民币黄金定价机制和实物交割标准;储运和交割国际化。同时,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也已在区内注册成立。此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也计划在上海自贸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在积极筹划中。

一年多来,“一行三会”已经了51条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意见和措施,以及13个细则文件。而其中,自由贸易(FT)账户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无疑是自贸区金融服务的灵魂。简单理解,对境内企业来说,拥有自由贸易账户基本就是拥有了一个可以和境外资金自由汇兑的账户。而对境外企业来说,则意味着它们可以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获得相关金融服务。

2014年5月22日,央行同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风险审慎管理细则》,开启了FT账户时代的来临。6月,首批5家银行经央行上海总部验收,实现了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自贸区分账核算体系正式落地。

按照规定,机构可开立的FT账户有三种,包括区内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E)、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N)、同业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U)。而金融机构为个人开立的自由贸易账户也分为两类,包括区内个人自由贸易账户(FTI)、区内境外个人自由贸易账户(FTF)。不过,境内区外的企业和个人不能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这意味着,所有符合条件的区内主体和境外机构可在上海市已通过系统接入验收的金融机构开设并使用自由贸易账户。有了FT账户,自贸区内企业可以从海外银行获得资金,也可以较为便捷地实现资金汇兑和汇出。

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底,已有10家中资商业银行接入央行有关监测管理系统,共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约6000个;有66家企业参加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试点,资金池收支总额499亿元;发生人民币境外借款103笔,共计190亿元。

不少银行的自贸区分支行客户量和存款量都实现较快增长,其中跨境业务更是成为主要增长点。汇丰银行常务副行长何舜华认为,FT账户的细则落实,体现在境外国际贸易当中,机构、企业可持有人民币、结算,有助于推动人民币被纳入跨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及资产组合当中,大方向上将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事实上,自贸金改中又以跨境人民币使相关业务增长最为显著,政策成效也最为突出。

2014年2月21日,央行在上海自贸区的关于扩大人民币跨境业务通知中,人民币跨境借款、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等细则落地。自贸区内企业开展这一创新业务,便利了境内外资金的双向调拨,使得境内外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而在一两年前,因为中国的监管机构严格限制资金的跨境流动,只有存在经常项下的贸易往来才能实现资金的跨境支付和汇兑,而资本项下的资金跨境流动必须经过有权机构的严格审批,在核准的额度内才可以跨境收支。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认为:“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覆盖了自贸区内和区外、境内与境外的整条产业链。”尤其是人民币跨境双向资金池能够扩大人民币在境内的使用,可以说“政府得利,企业得利,便于监管部门对热钱的掌控,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银行的2014年度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显示,超过五成的境外企业认为交易结算是否便利是影响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性的主要因素,跨境人民币结算和融资等传统产品是受访企业中使用最为普及的产品。境外设立的中资企业是跨境人民币结算使用比例最高的境外客户群体,也是推广普及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和投融资潜力最大的客户群体之一。

跨国经营企业和“走出去”企业将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带动者,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结算便利,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可靠保障。

晨讯科技集团作为首批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的试点企业之一,已率先尝到了金改带来的红利。其财务总监程海清称在人民币双向资金池政策之前,该集团境外公司需要资金只能自己在境外筹措,而资金出境也相当麻烦,只能通过贸易形式比如支付供应商的货款,成本高,难度也很大。在试点的近4个月中,晨讯使用跨境资金约十几次,总额约2亿元。

不过,由于资金池所存放的必须是人民币,因而,对于企业来说,境外的资金要归集进来,还需要结汇成人民币。待未来使用美元时,再重新换汇。“这个过程中,多多少少还是存在一些汇兑的损失,但是跟以前相比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程海清说。此外,企业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购汇价格,选择在购汇便宜的地方购汇。

上海国际港务同样受益于自贸区金改。2014年,中行上海分行联合中银香港、新加坡分行为上海国际港务发放跨境人民币借款,金额高达51亿元,成为迄今为止自贸区单笔金额最大的跨境借款。根据此前公布的信息显示,过去,上港集团国内企业只能局限在境内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等形式,融资成本在市场资金紧缺时,利率要达到6%左右。而如今融资渠道拓宽,可境外融资人民币,议价空间更大,财务成本降低。按照上海国际港务董事长陈戌源的说法,通过自贸区的改革创新,企业在外贸平稳增长、业务多元拓展和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已感受到红利。“仅利息开支一项,今年公司可节省成本1.8亿元。”

融资

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近年来,随着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跨境并购融资需求日益旺盛。但一直以来,中国对企业的跨境融资实施严格监管,只有外资企业在商务部门核准的差范围内借入人民币外债资金,中资企业除非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特许,一般无法获取境外资金。

今年2月落地上海自贸区的人民币境外借款政策,使得中资企业获取外债资金成为一种制度安排。当然,上海自贸区对企业跨境借款亦进行了限制,数额不得超过实缴资本倍数乘以宏观审慎政策参数,其中区内企业的实缴资本倍数为1倍,区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实缴资本倍数为1.5倍。区内银行借款资金须进入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从境外借用的人民币资金可调回境内,但须存放在上海地区的银行为其开立的专用结算账户,用于区内生产经营、区内项目建设和境外项目建设。

根据自贸区官方公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底,上海自贸区发生境外借款总计103笔,金额约在190亿元。来自中行上海分行公司的数据显示,该行通过跨境人民币借款,已经实现83亿元相对低成本的融资,使客户融资成本下降15%至20%。

融资方面体现在跨境人民币借款政策,跨境收支的集中收付方面则体现了资金的流行性管理。2014年2月28日,经国家外管局批准,国家外管局上海市分局《关于印发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下称《通知》)。

这则《通知》被解读为涉及五大方面的外汇管理“简政放权”,体现了“事后监管”的金融改革新思路,尤其是对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租赁行业以及大宗商品交易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外商企业之前必须按需结汇,结汇需要提供对外支付的人民币凭证。而现在企业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对资本金全部结汇,在人民币双向波动预期下,企业应以更国际化的视野、市场化的角度,来决定是否结汇。

紧接着,5月16日,上海自贸区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首批试点银企合作举行了签约仪式,意味着自贸区对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投融资汇兑便利的进一步探索。该业务的意义在于试点的跨国企业的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可与境外划转自由,无额度控制;其国内、国际两个账户资金有限融通,可在规定的外债和对外放款资金额度内划转,为境内外成员融通资金提供便利。

在自贸区公布的金融改革案例中,就包括外资花旗银行帮助瑞士制药巨头罗氏药业通过它们在自贸区内的企业,为其实施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此案例对于总部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具有示范意义。因为根据这一新政策,跨国公司就能更便利地把它们中国公司的资金,接入全球资金链,进行统一管理,集中收付、轧差结算,可以明显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跨境收付以及汇兑的成本。相反在许多海外地区,往往会存在一家机构获得集团公司总部的授权,统一对外进行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然后再进行内部结算。在中国传统的外汇管理框架下,跨境结算的收支必须通过企业自身账户进行,不过自贸区创新提供“主办企业”的概念,由它集中其它境内相关企业的对外收支结算。

“跨国公司资金可以集中起来管理,分公司之间的收付汇可以在公司内部做,这样可以大大地节约他的成本,大大减少在本外地之间的兑换次数,外币可以进行使用,人民币可以进行使用,总公司可以统一调动。”国家外管局一位官员这样描述道。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东北亚区金融交易业务部董事总经理施伟达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集中收付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首先在实施集中收付模式后,企业的流动性状况有10%-20%的改善;其次效率方面,很多跨国大企业的成本节约可达到5%-10%左右。

但是,尽管企业从中获得上述种种好处,但在外界看来,正是考虑到金融改革对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步伐迈的相当谨慎。

比如汇率的自由化和利率的自由化上没有实质性开放,在存款利率的开放上,只允许300万美元以内的存款利率可以放开。而自由贸易个人账户还未开放,FTU的账户也只能在贸易项下做一些跨境人民币结算。

英国《金融时报》就特别刊文指出:“自贸区将改革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商品的流入流出上,而在资金流方面,尽管已设立了许多规章制度,却尚未看到许多实质性进展。”

不过,在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陈波看来,自贸区金融改革的这种谨慎是必要的,政府改革的方向相当坚定,虽然每隔一两个月出台一批新的政策,幅度都不大,但新政推出的频率很快,“政府还是希望能够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一旦出现风险就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以利率市场化为例,央行于2014年2月27日在自贸区内进行了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试点,试点过程中市场总体表现平稳。此后,才根据自贸区试点“可推广可复制”的理念,6月27日将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改革扩展至全上海市。而央行下一步目标即将把小额外币利率市场化推广至全国,真正实现外币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自贸区的金改正在分步骤逐步推进中。

2014年11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透露,“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以渐进有序的方式,允许自贸区内合格的个人开设资本账户。”这意味着,2015年,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将有一场重头戏可看,个人资本账户的试点将倒逼人民币自由兑换。

此前,之所以自贸区在投资管理方面实行备案制仅限于企业,是受阻于国家外汇管制,“因为个人项下的外汇管理没有完全放开,还是年兑换5万美元的上限,只要国家整个资本项目没有实现完全兑换,个人就很难自由设立资本账户。”近年来,中国富人频频出海买房,但目前仍没有官方认可的渠道将大额人民币兑换成外币,很多人不得不依靠黑市外汇贩子将钱汇出国门。

金融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是外汇体制改革,尤其是可自由兑换改革,只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才能真正由市场化自由交易因素来决定汇率价格。而采取在上海自贸区个人开设资本账户的试点,这样的话,个人投资者进入海外市场就有了正规的渠道,从而倒逼人民币资本项目改革。

事实上,此前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就曾透露,央行已做好以自贸账户为依托,启动区内个人对外投资的筹备工作。初步的设想是,在自贸区内就业一年以上的境内个人,有合法纳税、社保记录的,可以用合法收入投资境外市场。境外个人也可以利用自贸账户,进入上海的证券、期货市场。

张新也明确表示,“遵循先本币后外币的原则,监管部门目前正对本币业务进行评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力争年内启动外币业务,最终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的自贸账户体系。”

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称,目前央行和外汇管理局还在对外币的自由贸易账户进行最后的评估,包括风险的防范,所以还需要做一些工作,这需要一段时间,但一定会在不久后推出,“现在金融管理部门对这些账户都有很好的监测。所以,自由贸易账户里面的资金流动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的管道,自由贸易账户的正常运行可为下一步进行资本项目开放的压力测试做一些很好的准备。

据郑杨介绍,外币自由贸易账户开通以后,将逐步实现本外币在自贸账户体系内可兑换。“外币自由贸易账户推出之后,可能先在一定额度之内进行自贸账户体系内本币和外币的可兑换,接下来可能会慢慢取消额度,最终实现本外币的自由可兑换。”

总之,上海自贸区并不是资金套利的场所,金融配套改革需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分类推进“分类别、有步骤、有管理”的资本项目才是当务之急。

前瞻

扩容后形成竞争、合作格局

按照最初的设定,上海自贸区的探索期是三年,三年后将成熟经验推广,将目标升级。如今运行不过一年多,上海已经取得了一些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最新指示是:除涉及法律修订等事项外,在全国推广包括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和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28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广6项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措施。

这意味着,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成果已得到中央的肯定。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其试验经验要“尽快开花结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议题是经济空间格局的优化,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

其实,早在上海自贸区建立不久,全国各地就兴起了一波自贸区申请热,尤其是在股票市场得到反映。至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二批自贸区所在区域这才浮出水面。会议部署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加快制定完善负面清单,决定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

那么,今后上海加粤、津、闽会形成一个怎样的自贸区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2013年GDP数据显示,天津人均GDP率先突破10万元大关,连续两年居首,广东省GDP则总量率先突破6万亿大关,蝉联第一;福建则在人均上排名第9,总量上位列第11,经济总量与马来西亚相当。国家选定的第二轮自贸区,显然有着地理和经济上的考量。

自贸问题研究专家、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认为,三地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依托现有的中国经济特区或者部级新区所在地。另外,第二批三个自贸区的设置也和所在区域的发展战略相关。天津对应着京津冀一体化,广东则针对粤港澳经济更加融合的战略,福建自贸区对应的是海峡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的战略,将对未来两岸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另一种观点是,津、粤、闽的加入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可能引入竞争机制,中国的发展需要在改革竞争中进一步壮大。“良性的、差异化的竞争,有利于试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服务于全国的改革开放大局。”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如是说。这说明,竞争之外,上海自贸试验区与新设立的自贸区更多的将是合作。

业内专家还认为,新的自贸区应依托当地经济发展特点,辅以上海自贸区发展中的经验,找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贸区对广东、天津、福建三地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当然,与津、粤、闽自贸区可能更侧重经济功能不同的是,上海自贸区更多的还是承担制度创新上的“综合试验”和“苗圃”的功能。因为,上海自贸区并不是靠中央给予特殊政策来获得经济发展,而是中国下一轮改革从体制机制角度来进行更多的开放试验,任重而道远。

上海迎来改革深水区

2014年1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时要求上海自贸区在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再推出一批扩大开放举措,并将部分开放措施辐射到浦东新区。此前,因为28.7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部分先行先试的措施和改革效应不能充分释放,服务业开放的一些措施无法在现有区域内落地,比如医院、教育培训机构、演艺机构等等。获得国务院批示后,浦东陆家嘴、金桥、临港地区将有机会享受“类自贸区”待遇。

外贸试用期总结篇7

《财经》记者 胡敬艳 实习记者 王培成

一份涉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及配套措施的文件(下称新办法),近期已上报决策高层。

据接近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人士透露,如果文件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将扩大至20多个省份,其中包括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城市;新的办法有望不再采用企业试点方式,而是试点地区所有外贸企业均有资格申请人民币结算;境内资本项目投资进一步放开的可能性极大。

根据惯例,此项工作应由央行牵头,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共同参与。如果顺利,新办法有望在4月下旬或5月初出台。

《财经》记者就此向相关部门求证,答复是新方案很具体、较复杂,难以笼统概之,暂不能做过多介绍。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则表示,新办法带来的变化可能会很大。

4月19日 ,央行副行长苏宁在《中国金融》撰文披露,下一阶段,央行将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加强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协调配合,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范围,完善配套措施,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便利跨境投融资。这与上述消息人士透露的新办法可能采取的措施基本一致。

据《财经》记者了解,新办法将按照国际市场通行惯例,设计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办法和制度。其中关键原则是,外币可以做的,人民币亦可以做。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有可能通过总量监控,允许与贸易有关的人民币购售、融通、拆借,以部分解决当前人民币缺乏投资渠道的问题。

新办法中,有关方面建议央行采取事后检查的办法,审核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贸易真实性,违规企业将受到处罚。按此思路,央行会监督、控制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但对于人民币出境后如何使用,央行目前尚未提出明确对策。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人民币结算范围将覆盖整个贸易领域,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切实需要,选择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

此外,参与新办法讨论的有关人士称,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对外担保等创新业务也将适时推出和推广。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已成为商业银行必争之地。相对于失去的外币汇兑收益,由此而产生的新客户和新业务品种带来的利益更大。

中国银行国际结算部总监程军对《财经》记者表示,对外贸客户除了提供传统国际结算的信用证、托收、保函、汇款等服务,也提供人民币融资。

根据苏宁披露的数据,从去年7月试点办法施行到今年2月底,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达到了116亿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财经》记者表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推出,国际国内反应热烈,但具体业务清淡。

从地区反应来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表现为冷热不均。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财经》记者表示,广西、云南边贸、港澳地区,对人民币接受程度高。

但“金砖四国”中,除巴西外,俄罗斯和印度热情并不高。

根据相关数据,黑龙江省自2003年推行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试点至2008年,通过银行办理的边境地区本币结算业务中,卢布结算量占99.6%。2009年上半年,结算币种中美元约占89%,卢布约占11%,人民币占比微乎其微。本币结算业务呈现出“畸形发展”与“卢布一边倒”的特征。

因人民币和卢布之间尚未形成直接的市场汇率,无官方汇率,在中俄两国银行的清算系统中无法对日间业务进行直接清算,仍需通过第三国货币美元进行套算。印度的情形与此类似。

人民币接受意愿低的核心因素,是境外企业缺乏人民币来源和运用渠道。此外,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在国际贸易中,企业之间以何币种进行贸易清算,相对强势一方显然更具发言权。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认为,虽然人民币相对稳定,有升值预期,但要对人民币头寸进行管理,要了解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的波动,控制汇率风险。

外贸试用期总结篇8

首先是离岸市场与我国内地市场的人民币回流通路问题,即海外投资者手中的人民币是否可以投回国内的资本市场,其回报率如何。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管制,能提供的回投渠道比较狭窄,金融产品的种类不够丰富,影响了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欲求。其次是资本的输出瓶颈,目前,通过经常项目项下即跨境贸易的实体经济输出人民币的增长已经很难再有较大突破,其潜力已无释放空间。但我国高达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都需要资本能够“走出去”。

二、加快自贸区建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依靠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作为我国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在自贸区内实行了包括金融服务等的多个领域的开放。自贸区总面积28.89平方公里,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并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我国自贸区建设进入了多试点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自贸区,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开展更大程度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业务。政策取向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转变境外资本的流动管理方式,在推进便利化的同时,从正面清单转向负面清单;二是推动资本的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的可兑换程度,取消资格和额度审批。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投资便利扩大到境内外所有合法机构,严格建立QDII;三是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条件下的外债和流动管理体系,提高可兑换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水平。以上海自贸区一年半来的发展经验来看,自贸区试点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有助于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的蓄水池

自贸区成立后,相关政策对于资金输出和流入的限制逐步减少。2015年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简称实施细则),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用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优化境外融资结构。《实施细则》将本外币融资纳入统一的政策框架,扩大了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改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为自贸区内企业通过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从境外融资提供更多便利,给予更多自主选择权,有效降低融资及管理成本,率先建立了资本账户可兑换的路径和风险管理方式。随着此类政策的出台,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会被吸引入驻区内,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金融机构,加上区内便利的人民币直接结算方式的提出,会吸纳数量庞大的资金,资金的聚集会在区内形成人民币的蓄水池。在这个蓄水池内,允许全球国际市场的金融业与我国的金融业一起进行资本运作,这必然会刺激政府放松对直接投资的管制,促进人民币对外投资,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

(二)自贸区将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岸市场将人民币直接与国际联通,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在全球的流动性,离岸市场众多的产品运作可以使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自贸区设立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对于区内的金融服务功能要进行增强。比如,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到金融服务业中。同时,人民银行下发的意见中也提出,允许境外企业参与期货交易,进一步鼓励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允许在区内建立外资和中外合资银行等规定。随着众多金融机构的入驻,自贸区内会有更多的创新人民币金融产品,打通并拓宽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从而推动资本项目的开放,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三)便利境外直接投资,促进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

资本的输出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另一个问题,即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使一定规模的该国货币留在海外。自贸区设立后,《方案》和《意见》(即《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简化企业和个人投融资手续,使境外直接投资更加便利。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步放开,企业与金融机构在发展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同时,还将积极走出去参与海外的直接投资,从而提高人民币在跨境直接投融资中的使用规模,进而达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标准。

(四)提升人民币计价结算份额

货币国际化的职能之一就是承担计价功能。目前,我国的跨境贸易中,绝大部分产品是采用美元计价,企业要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增加了其在对外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在金融领域方面,境外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种类少、规模小,这些影响了人民币计价功能的发展。自贸区设立后,通过政策引导,会带动长期的跨境贸易需求,提高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大宗商品计价和结算中的使用比例,以期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促进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功能的发挥。同时,自贸区内各金融机构预期会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研发品种丰富的人民币计价产品,从而使人民币逐渐在国际金融市场发挥计价功能。随着计价结算份额以及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稳定提升,人民币资本项下的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相关建议

实现资本账户的开放有利于资本的自由流动,能够在经济高速成长期或者经济发展期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升级,促进我国深化改革,加速实现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提升我国国际投资的吸引力。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会给金融稳定带来风险,会扩大资本大量流入的范围,这将产生投机泡沫。资本流入可能突然中止或出现资本外逃,这将导致金融市场和货币的崩溃。因此我国亟需建立强有力的审慎的宏观监管,同时,要调整财政政策,防止资金流入助长通货膨胀和货币高估,通过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来阻止套利交易。

上一篇:冲压试用期总结范文 下一篇:供电公司消防演练评估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