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3 06:42:29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接轨;解决;泥塑;结构

《泥塑》是职业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水晶雕刻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泥塑》课程的衔接性是该课程的一大特点。该课程与绘画课程中造型部分有着密切联系,本课程是这部分内容的延伸。我们通过《泥塑》空间关系的学习,实现水晶雕刻教材内容与绘画物象造型结构知识的顺利“接轨”,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解决中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水晶雕刻》这门课有两个明显特点:从内容上看基础性和审美性突出;从要求上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高。这与中职生的基本素质差距大,教学难度增大。与绘画内容相比,其知识密度大,结构讨论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结构造型内容的突然拔高是难以“接轨”的主要原因,加之绘画中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更增加了“接轨”的难度。

(一)学会科学的造型方法

造型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在泥塑、水晶雕刻的学习中许多物象内涵和外在形式都是运用结构造型法总结出来的。例如,《水晶雕刻》中的单个物件设计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联系《泥塑》中学习的结构造型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分析结构雕塑成型。

(二)学会跟已存在的物象相类比

用某些已存在的物象来说明未知的物象,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如素描中所学的人物头部比例为“三庭五眼”,即人的头部从发线眉毛垂直距离,眉毛鼻头,鼻头下巴颌共三庭,三庭总长度为人的面部的长度,人的头像的宽度等于五只眼睛的宽度之和,这些比例是对多数人共性特点概括,是衡量个别人比例的特征的标尺。类比得出泥塑中“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从而更好把握整体。而水晶雕刻教学时则应根据学生已经熟悉的泥塑或绘画类比法,借鉴绘画中的做法,通过泥塑中空间练习,来处理水晶雕刻教材中造型的重点、难点问题。就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更易理解了。那么水晶雕刻就是在绘画和泥塑的的基础上,让二维平面的在三维立体上有更完美的表现。再例如,水晶雕刻中佛像身体的比例关系调整,可以根据绘画、泥塑中的最后整体调整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个比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水晶雕刻整体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水晶雕刻的含义。

(三)注重开拓思路

中职生在学习绘画时培养的思考问题的思路几乎是“直来直去”。要让这些学生理解和掌握思维上的一些转变的确不是件易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开拓新思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思维定势的突破

思维定势,对人的大脑思维活动起着两种作用。一是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正向迁移,其作用无疑是积极的,但是,当思维定势对学习新知识起干扰作用,即产生负向迁移,其作用则是消极的。

二、解决中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职业教育的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即培养有理论基础,有动手能力,能说会做的人。,中职生在初中的学习成绩大多都不太理想,他们往往仅以完成作业为主,不习惯看书,不会记笔记,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观察和解释现象,不善于动手创新等。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将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亦是当务之急。

(一)增强课堂动手意识

中职生在绘画学习时,上课大多都不太注意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没有激情,没有目标。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叛逆的情绪,如画不像、做不好、没兴趣、越画越糟、对美术课堂上的造型缺乏理解。

3.作品过于形式缺乏创造设计。

同时,教师要寓教于乐,教学就要创造乐学的气氛,学生不把上课当成一种负担而愿意学,才会学得轻松.尤其是水晶雕刻专业在设计上也需要一个轻松的环境,经常在学生中间办一些小型画展、雕刻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注意观察教师的示范实践,能使学生对新授的知识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很少被忽视,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要求学生充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如何才能让基础较差的职校生充分观察实验呢?教师必须多提问,多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习惯,学生就可以自己分析现象逐步思考,分析、讨论,判断出本质特征。

(三)教会自主学习设计方法

中职生在绘画学习时,大都不进行设计,但是要进行水晶雕刻学习时所有的水晶原料不一定是规则的,所以要教学生一些设计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对原料的形状进行正确划分,抓原料的几何的轮廓和色泽质地等对比,自主设计草图,归纳主题与附带的关系,找出关键部位,并指导学生对难点、重点及关键问题作进一步修改调整;熟记脉络、细节,并弄清形的前后空间关系,也就是立意、构图、雕刻。但必须注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是在初期教师可适当帮修改。

三、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在加强衔接时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微观上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学生的知识水准与教材的要求存在着差距。表现为不足和空白两方面。

万事开头难,从头抓起,帮助学生在理论和学习技能上尽快“接轨”。 使他们在人生的行程中自由地创造、尽情地享受着水晶雕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外界条件,真正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学会求知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要教会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工艺品(雕塑类)设计与制作》王敏,高等教育出版社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篇2

从厨9年,擅长热菜 雕刻 厨房管理,现任北京国安宾馆中餐厨师长

曾经,他在厨房里被总厨骂为“最笨的人”,“你要是能有出息,太阳都得从西边出来”!

曾经,攒半年的工资仍然交不起去雕刻学校学习的学费。

曾经,刻一朵花三个月仍然没学会,他说:“我确实很笨。”

但是,九年过去了,

现在,他在北京有房有车,

现在他是北京经常接待重要客人的国安宾馆的中餐厨师长。

他就是段永成,26岁,“傻根”80后。

成长路上不怕“笨”

17岁时,段永成在北京麒麟琚厨房里做洗碗工,那时候,洗碗工不能随便进厨房灶台,更别说跟人学习了。当时,总厨和厨师长对他的评价是:“笨,太笨了”,每当他想进厨房看看别人工作时,他们都说:“你别看了,看了你也学不会”。

段永成喜欢画画,因此对雕刻也很感兴趣。同事们听说他想学雕刻都觉得是个笑话。有一次下班后,厨房里有一位雕刻师傅在刻一朵很简单的花,很多厨师在看,段永成也围过去,师傅刻好了,抬头问了一句:“学会了吗?”段永成以为是问自己,就回答:“嗯,差不多了。”师傅很不屑地说:“我不是对你说的!”段永成很尴尬,心理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学会雕刻。

拿着攒了半年的工资作为学费,他到了培训学校,这些钱只能先上一期。那时候,厨房不批准他全日制学习,只允许他中午12点离开厨房。因此他12点从苹果园坐地铁到市中心,大约一点半到课堂,下午四点放学后再乘坐地铁赶回厨房。因为没有多余的时间,他规定自己每堂课讲的内容必须当堂学会。因此,每堂课他都坐在最靠前的位置上,一下课他就带着萝卜、南瓜上地铁,按照刚才的学习抓紧练习,从学校到单位的地铁共有50分钟,这50分钟他都用在了雕刻上。

3个月学习结束了,学校搞学员成果比赛,段永成倾其所学,雕了“中国足球”、“二龙戏珠”,他得了第一名。来参观展览的还有北京各大酒店的行政总厨,一名总厨看了第一名的雕刻后,找到段永成,说:“这是你雕的吗?我们酒店要开新店,需要一个展台,你能不能过来帮忙搞个展台?”段永成欣然应允。后来,展台搞完了,那位总厨留下了段永成的电话。

一个月后,段永成接到一个电话,是那位总厨的,他请小段去莲花轩食府做雕刻师,工资1600元,要知道在这之前,他做刷碗工的工资是600元。

回首这一段往事,小段说:“我觉得我的性格很像电视里的傻根,他们都说我笨,我自己也觉得很笨,但是我不会放弃想学习的信念,我觉得只要我肯学,我就能学会,只要学会了就随时寻找机会。如果没有当时的努力,我的雕刻就不能在学员成果展上获得第一名,也就失去了被总厨提携的机会。”

我的主业是“帮忙”

厨师们都知道,雕刻师是一项很轻松的工作,因为雕刻品可以重复利用。雕刻师的发展轨迹有两条,一是越雕越慢,因为雕刻师不想让总厨看到自己每天清闲,因此就故意放慢雕刻的速度,时间长了雕得自然慢了。二是雕刻师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厨师交流,能学习到很多东西。段永成是后者。那时候,他每天的雕刻任务都是抽空完成,上班他就去最忙的档口帮忙,边帮边学。当时,粤菜砧板很忙,因为粤菜改刀精细,他一有时间就去帮忙切配,练自己的刀工;有时候鲍翅档的发制任务比较重,他就过来帮忙干点粗活。厨师们很喜欢段永成,也乐意教给他。厨师长也很信任这位踏实肯干的小伙子,自己有事情时,经常让小段代班盯一下。

“从雕刻师到厨师长的这一步转变是怎么实现的呢?”小段说:“其实,我在做雕刻之前也练过刀工、配菜,对热菜也有了解。我觉得如果仅仅是雕刻,转型到厨师长确实很难。而我做厨师长之前,我几乎在厨房各个档口转了一圈了,刀工没有几个人超过我,凉菜、面点我也接触过,热菜更是一直没有放弃,因此让我做厨师长,我跟哪个档口的厨师也能对话,因为我的知识积累可以指导他们。“

碧绿串烤虾

售价:78元 日售:10多份

亮点:串烤虾的一般味型就是椒盐、香辣等,此菜将其用芥末油、香料等熬好的料水腌制,搭配炸酥的雪菜,成菜口味鲜明丰富。

原料:宁波雪菜1包大约200克,基围虾400克。

调料:茴香2枚,香叶1克,桂皮2克,花椒5克,芥末油约10克,盐5克,水1000克,孜然粉5克,椒盐3克,葱、姜末各5克。

制作:1、将1000克水中加入茴香、香叶、桂皮、花椒、盐烧开,等冷却后加入芥末油。2、将基围虾(事先去须,在肚皮上竖划一刀)用竹签串好,放入调好的调料水里浸泡15分钟。3、将雪菜用清水浸泡30分钟去掉多余的咸味,然后入沸水焯水再去咸味,捞出控干水分。4、锅下宽油,烧到六成热时,下串好的虾小火炸2分钟左右至外酥里嫩,捞出。再下入雪菜小火炸1分钟左右至酥脆。5、锅留少许底油,下葱姜煸香,入雪菜、串好的虾,撒上孜然粉、椒盐,出锅入盘即可。

特点:干香酥脆,咸鲜,香味独特。

制作关键:雪菜事先一定要浸泡并焯水去咸味,否则炸后咸味愈发重,整体味型易偏咸。

黄鱼蒸三鲜

售价:98元日售:10多份

亮点:将晾好的黄鱼跟肉末、腐衣、丝瓜搭配,荤素有致,原汁原味。

原料:宁波大黄鱼700克,五花肉末200克,泗乡豆腐衣(浙江特产,可以用普通的油豆皮代替)4张,丝瓜300克,葱、姜末各50克,鸡蛋1个。

调料:椒盐15克,鸡汤100克,味精3克,鸡精2克,化猪油10克。

制作:1、将黄鱼杀洗干净,晾干水分后在表面擦匀椒盐,撒上葱、姜末,挂起来在通风处晾12个小时至表皮变干。2、肉末内加入适量的盐、味精、胡椒粉、麻油调匀,打上劲,然后用豆腐衣包成如图长条,用鸡蛋液封口,入蒸箱旺火蒸5分钟至熟备用。3、将丝瓜去皮,切成和腐衣卷一样长短的片。4、将腌好的黄鱼改刀成和丝瓜同等的块,然后将黄鱼、腐衣卷、丝瓜间隔摆入深盘中,加鸡汤、味精、鸡精、化猪油上蒸笼旺火蒸8分钟至熟,取出即可上桌。

味型:正宗南方渔家风味,咸鲜适口。

制作关键:1、一定要把鱼晾干,否则蒸好的黄鱼香味不浓。2、最后蒸三鲜时,要用大汽蒸,一气呵成,否则丝瓜容易变色。3、此菜也可以用市场上出售的黄鱼鲞代替,但是没有自己制作的口味好。

谷香鹅肝蛋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阐述;陶瓷雕塑;临摹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53-02

攀登艺术高峰,站在平地上和站在艺术前辈肩上起步是大不相同的。所谓站在艺术前辈的肩上起步,就是靠临摹前辈的作品。因为,任何开始学习绘画艺术的人,也都是从简单的临摹美术作品开始。为此,想学习陶瓷雕塑的人,也必须从临摹陶瓷雕塑作品开始。因此,在陶瓷雕塑教学中,临摹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也体现了《陶瓷雕塑》临摹课的必要性。有人讲,上临摹课最简单、最轻松,让学生照样做就是了。其实不然,我们要达到临摹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产生共识,才能达到临摹课教学的效果。

下面阐述我个人在陶瓷雕塑临摹习作课教学上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基本上是近二十年来教与学的心得札记。

一、临摹是学习陶瓷雕塑的前提条件

临摹是向前辈学习传统艺术技巧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陶瓷雕塑的造型特点和塑造基本方法。通过临摹前辈的习作以及进行临摹课教学的讲解,讲清楚陶瓷雕塑临摹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让学生明确陶瓷雕塑临摹课的必要性。对于这个问题,看来没有玄机奥妙,可是,绝大部分学生是不明确陶瓷雕塑临摹目的性。他们往往将临摹习作理解为照样做一件。为什么要照样做,他们讲不出道理来,只知道津津有味地依样画葫芦,有时,甚至用卡钳、标尺等机械工具放大复制,认为是一件繁琐厌烦的事情,没有真正明确临摹的目的。这种凭兴趣的漫无目的地学习,其结果将是不学无术,无所作为。因此,通过陶瓷雕塑临摹课教学的讲解,使学生明确临摹的目的要求、意义及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培养学习兴趣,为今后搞好陶瓷雕塑以及进行创作提供前提条件。

二、深刻领会陶瓷雕塑的艺术语言是学习陶瓷雕塑的必要条件

对于那些从来不懂陶瓷雕塑又想进入陶瓷雕塑的大门的学生来说,其一是要认识什么是陶瓷雕塑?其二是它的定义是什么?其三是陶瓷雕塑的物语是什么?如何才能掌握它及如何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呢?在此我所要谈及到的仅仅是通过自己的双手,用泥巴塑造出来的陶瓷雕塑人物来阐述陶瓷雕塑及它的艺术语言。根据自己长期实践的经验及前人的结论,步入雕塑之门,必须先学会绘画,从绘画的门走出来,再进入雕塑的门。而陶瓷雕塑也是一样,它的选修课程是“素描”、“泥塑”。作为雕塑对象的物语,绘画与雕塑有异曲同工之处,绘画(素描)如果训练得法,对于陶瓷雕塑的学生是有益的。但是,雕塑与绘画又有一定的差异,它们的基本区别在于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形,而雕塑是在立体中塑造形。绘画中所表现的物象只是处在一种视觉空间中,是通过线条、明暗、色彩、形体、透视、虚实关系等手段来描绘形象,使观众产生立体感和空间感的错觉的一种艺术。即是“假想空间”中的形。而雕塑则是各种物质材料制成的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在现实空间中塑造出可视可触的实体性的形体。所谓实体性,就是它有三度空间――高、深、宽的实在的形体。并有其他种类艺术例如称之为“二度空间”艺术的绘画所难达到的特殊属性,它的形象本身不存在透视关系,只是因观众的观察点的不同、陈列位置的远近高低不同、光亮不同、雕塑材料采用不同,使观者产生异样的视觉效果。

三、培养正确的观察和塑造力是学习陶瓷雕塑的重要条件

写生和临摹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塑造能力的重要课程,其间应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来完成的。要提高学生的塑造能力,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准确地把握形象,才能把形象表现得完整到位。另外,虽然有正确的观察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主要表现在视觉的细微观察中。故此,在临摹过程中,首先要提高眼力,不断地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灵活地从垂直线、水平线、对角线、中轴线、几何线及面的方向、明暗、凹凸等方面去作比较进行塑造和修改。因此,正确的观察方法与观察习惯归纳起来就是空间地看对象,形体地看对象和整体地看对象,三者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1.在塑造时,要加强空间体积、增强量感,最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断改变视点,转动物象角度。因为,不断改变物象角度的观察,也就是我们视觉围绕形体逐步感知的过程,它给予视觉以无数的“轮廓图像”。实践证明,这种把握形体的方法,是塑造好形体的关键所在。

2.整体地看对象,也即是树立整体观念,是培养正确观察方法的重要方面。从整体来观察物象的动态、结构、比例是整体观念的要求。因为物象的动态一般表现精神气质,而比例、结构无论怎样准确、清楚;离开生动的动态就毫无价值。所以,在过好形体空间关的前提下,把握形体的动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临摹习作时要注意形体总的趋向如何,它处在空间何种状态之中,既要保持新鲜感觉,又要深入观察,找出物象的动态线,抓住物象之“魂”――精神气质。只有这样,在塑造过程中,就会注意整体的动态、整体的比例与人物结构之间的关系。

整体观察就是比较地观察。因为形体本身和形体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在刻画中要根据人物各部位结构的基本形状和特征的变化相联系。分块分面、从点到线使每一个局部的组织结构、高低起伏都能准确、表情刻画入微、肌体强调质感,突出线条美。另外,衣纹处理上要根据人的动态和结构形状确定其衣纹走向,注意主次有别、疏密有致、有虚有实有质感。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塑造衣纹,先肯定衣服、袖子、裙子的长短,明确分界线,仔细研究人体与衣服的关系,衣纹的规律,衣纹的质感、量感。要抓主要的、规律性的、合理的东西,最后经过艺术处理达到比实际生活更美的要求。因此,在发挥你的观察力、表现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你的双手,使视觉和触觉协调起来共同作用。总之,在观察方法上不能孤立地、局部地、表面地去看,而是要比较、理解、整体地去看。能正确运用这些原则,对陶瓷雕塑人物的塑造将会大有长进。另外,还要提醒一点,当你每一次打开你的习作时,应细致观看,反复推敲,你自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正是发现习作问题最敏感的时刻,也是最新鲜的感受,应该珍视这种感受,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看透了再动手。其次,为了使作品始终耐人寻味,最重要的是要从观察中发现美――整体的美、局部的美、动态的美、个性的美。因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个性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通过不断地实践,自然会为你积累更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固此,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塑造能力对于陶瓷雕塑是至关重要的。

临摹课是陶瓷雕塑的基础,领会形体的艺术语言是陶瓷雕塑的灵魂,培养正确观察方法及塑造能力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学生积极思考,不断练习,大胆实践,假与时日,就能掌握陶瓷雕塑这门技艺,塑造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叶庆文.雕塑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中国木雕 仕女形象 西方雕塑 女性美

中国木雕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形成以建筑装饰木雕与宗教雕刻为主的门类。福建福州、广东潮州、浙江东阳是中国木雕的三大发源地。

我生长在福州著名的工艺雕刻之乡――鼓山镇。少年时就受到雕刻工艺的潜移默化和熏陶,14岁学艺,并爱上雕刻。1961年和1964年两度被选送福建省工艺美术雕刻培训班深造,学习素描、泥塑、艺用解剖学和中国工艺美术史论等课程,从而开阔了艺术视野,增强对艺术的观察能力,奠定了一定的美术理论基础。1961年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培训班学习期间就受到被同行誉为“福州木雕第一把刀”的当代木雕大师阮宝光的亲自指导。阮宝光大师毕业于浙江美院雕刻专业,他功底深厚,注重人物动态塑造,特别讲究人物面部效果处理,他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术雕创作。所以我的黄杨木雕里有阮宝光的影子。

此后,我在福州鼓山雕刻厂负责龙眼木、黄杨木雕以及象牙雕刻的设计、创作工作。1973年参加福州市工艺品赴美国参展创作小组,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红绸舞》被电影《武夷风光》作为特写镜头,1977年木雕作品《盼统一》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展优秀奖。此后有20多件术雕作品在省级以上工艺美术专业评比中获奖,以及被国外收藏家所收减。

在50多年木雕艺术的创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福州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要把传统发扬光大,既要沿前人已走过的道路,不断探索,又要另辟蹊径,打开思路,才能永葆艺术青春的真谛。

我从木雕材质的选择、作品的立意、形象的塑造、表现的手法人手,十分强调材佳工细艺美。

罗丹曾说过,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因而,艺术家心灵深处的纯净,对美的迫摹,是其塑造艺术羡的动因。

我的木雕艺术创作,题材较广,大凡仕女、仙怫、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均有涉及,但更多的是对仕女形象的塑造。

天生丽质,婀娜多姿,仪态典雅是多数人对女性美的评判,而我则从古典美的角度,审视仕女形象的再创造,即如何利用本雕艺术创造一种女性的古典美。

美的形象创造,是艺术家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并对生活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结果。

传统仕女形象具有秀丽、娴静、端庄、典雅的特征。如何运用木雕表现这些特征,对作者来说,具有很高的要求。除技艺之外,首先要求选择材料。在众多的木雕材质中,黄杨木是最佳的选择。

黄杨术,是一种珍贵树种,逢冬开花,春季结子。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光洁,色泽黄亮、庄重,有象牙般的色泽,随着年岁久远,颜色由浅而深,能够给人以端庄古朴的美感和高贵典雅的品位。所以选择黄杨术雕刻仕女形象有不二之选的优势。

为了创作木雕仕女形象,我注重选择黄杨木中细腻光洁且无疤结的树干,多角度审视,然后依形态,或塑泥稿,作必要的取舍。这需要艺术家不断地探索,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

在创造每一件作品之前,我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创作木雕仕女作品,从多方位进行构思,再进行调整形态或塑泥稿。在打坯时,人物之间的位置、物像前后的透视关系,以及物象本身的比例,人物衣纹处理等需精心安排,方能设计到位。如木雕《母爱》《天仙配》《宝黛读西厢》等,都注重形象刻画,表现人物典型性格特征。《痴情》犹如再现宝玉黛玉互诉爱慕之情的场面。《听琴》表现了卓文君的那种身姿微侧,双眸含情沉醉于音乐之中的情态,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瞬间凝固。而《贵妃醉酒》却以对比手法,将醉意朦胧的贵妃,与矮丑的太监组合在一起,形成美与丑,的对比和反差,反衬出醉意的贵妃,虽醉犹美。《贵妃醉酒》除了给观者留下过目不忘印象的脸部表情外,人物的肢体语言也极为生动,太监借扶贵妃,使自己的身体整个紧贴贵妃,以及另一只没有出现的手,均隐喻出太监的卑陋,给观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阮宝光大师是福州木雕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其为工艺美术界所尊崇。他要求我要十分注意观察生活和注意素材积累,在看戏时,要特别注意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要默然于心,并作形象的构思,以作雕刻创作时的参照。黄杨木雕《黛玉荷锄》《仙女散花》《飞天》《西施》《宝玉与黛玉》等,多取之戏剧舞台的人物形象,是平时注意观察的结果。

除了生活积累,我还不断汲取艺术养份,向古典文学学习如何表现形象,向西方雕塑学习如何塑造形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在构图、设计、雕刻技艺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而且还作了不少大胆的创新。黄杨木雕《反弹琵琶》,取自然黄杨木树根,依型取势,显现婀娜姿态,手法概括简约,不作过多雕刻,以突出其自然形态。而脸部则细致刻画,使女性所具有的美,都集中于头部;秀丽的脸庞,端庄的神韵,纤细的手指,反弹的舞姿,无不表现女性的古典美。这是我所要表现的。创作手法上采用圆润流畅、富有变化的刀法。既有概括、简练、粗犷、有力的大块面手法,又有精雕细刻,如衣纹处理上采用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手法,以简练概括处理,使人物造型显得更加明确流畅,清新传神;头部则严格按照比例,从发髻到眉眼口鼻都十分注重精雕细刻,意在准确,达到惟妙惟肖。

这是我在学习西方雕塑表现手法后注重人物造型、解剖、比例、块面、衣纹等多方面的技术处理,同时又有自己的传统风格。

在创作形式方面,也作一些有益的探索。福州传统木雕多作圆雕,以作把玩陈设之用。我的木雕创作形式,初期也多圆雕,这也许受当时工厂统一生产要求的影响,多按规格创作,后摆脱程式化进行自我创作之后,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对材料不作过多的废弃,而取其自然之形,作根雕仕女形象塑造的尝试,所以创作风格也有新的变化。

如黄杨木雕《痴情》,取材于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看《西厢记》,志趣相同,以《两厢》为媒,表露出男女爱慕之情的戏剧性形象。既有传统术雕技法注重形象逼真的生动传神的效果,又有西方雕塑概括简练、自然流畅的神韵。由于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准确、巧妙地把握人物情态和特征,使人物与情景水融,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文化感染力。还有自然形黄杨朱雕作品《踏雪》,光滑如玉、象牙般的脸部处理藏身于以粗糙黄杨干木与树皮为衬的外表质地的粗犷原始、野味之中,创造了一个反差对比特别强烈的艺术效果。在作品中,我没有简化人物的形体动作,略向下而前视的脸面与缩肩摆胸的动作借用了木头的形状进行刻画,使人感受到这位美女征雪天,因怕雪滑而缩手缩脚,慢步踟蹰的少女仪态,在天真童趣中,流露出一股春的气息。在那茫茫的寒冬的冰雪中,那旷野枯皮糙木之中,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踏雪,有一张可爱的丽脸在微笑,似乎春天已经不远了。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篇5

一、雕塑课程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

雕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精神和知识的产物。从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社会,雕塑的影子无处不在,雕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因为雕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雕塑艺术在一定层面上也折射出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欣赏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更是能启发了人们对哲学、历史、文学以及社会现状等方面的思考雕塑与国画、油画以及壁画等绘画学科在美术课程中并列为三级学科,在美术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许多教学机构和雕塑课程教师都深刻认识到,培养雕塑家不再仅仅是为了他们能设计出陈列在高档展厅的艺术品,雕塑作品更应该与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雕塑创作应与周围环境相结合。雕塑作品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公园、城市广场之外,就连居民的客厅、卧室也成为了雕塑放置常见的产所。雕塑所呈现出的状态风格千变万化,不再那么单一、刻板。这可以看作是雕塑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是雕塑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如何利用雕塑课程的教学功能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许多同学都认识到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上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每个班级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水平进行平衡,以保持教学进度的统一。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传授以及课本上的知识,他们思维敏捷,获取信息的途径多,能更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识,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相信一定能培养出许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一)采取有效的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造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方法,这在过去固然是有效并且重要的,但却并不符合现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在素描、速写、色彩这几个方面中及时引入雕塑艺术的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二维空间上发展自己认识新的三维空间,那么教学的效果马上就会显现出来。空间感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二)挖掘学生的潜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同学对它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大都是茫然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发挥其引导的功能,循循善诱,教导学生不要放弃。相信,在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到这门课程的魅力之后,他们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对面这门课程。

三、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雕塑课程改革

国内外各教学机构在包豪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环境雕塑课程都有着自己的理念和教学特色,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引进包豪斯教学模式后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模式不断变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缺陷也慢慢涌现出来。根据近几年在环境雕塑教学成绩取得重大突破的国内外各大学院的教学模式,再根据我国环境雕塑教学的现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一)兼顾技法与理念。雕塑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技法培养的课程,需要花费很多课时来进行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方可取得好的成绩,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仅仅对学生进行技法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缓解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同时,在课堂中让学生可以欣赏优秀的环境雕塑作品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解析,以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雕塑的认识。当然,在环境雕塑课程中,学习灵活的雕塑的制作技法以及严格按照雕塑制作的流程也是不容忽视的,适当的技法操作加上理论和欣赏,才是健康合理的环境雕塑教学模式。(二)实训-理论-实训的教学方式。有时候,先进行难的课程再进行容易的课程,也是可行的方法。先得到结果再进行过程,可以降低学生对教材和老师的依赖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时时以亢奋、紧张的状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同时,要培养学生对环境雕塑课程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找一些有趣的作品,可以是失败的、有趣的作品,活跃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三)真题真做,发挥榜样教学的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真实的或者是假定的案例,来让学生自己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自己选定主题,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拟定计划,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明白如何合理地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周边现有的资源,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培养他们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设计创作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理念,不断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做到课堂讲解生动,点评精准、深刻,有一定的启发力。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也应该让学生多多了解外界新的形式和其他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引导向优秀的、进步大的学生看齐,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共同进步。(四)在“交流”中学习、总结。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少不了交流,环境雕塑课程教学自然也应当适当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需要各个教师之间在总结教学经验后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更应该与环境雕塑学科相关的社会环境雕塑学家、专业的环境设计工作人员等进行严谨的学术上的交流,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环境雕塑学科不仅仅只是环境艺术和雕塑两个方面,同时也包括建筑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诸多方面,所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交流,只关注自己在环境雕塑方面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雕塑课程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接着解释了如何利用好雕塑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钥匙功能,最后就雕塑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总而言之,教学的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潮流,只有做到与时俱进,雕塑课程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取得一定的进展。

作者:戚宇 单位:常州工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陆军.雕塑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J].美术与设计,2011,(01):125.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篇6

1993年,李智成退伍后被安排到县石油公司工作。仅上班一年时间,公司就倒闭了,李智成又被迫下了岗。下岗以后,李智成曾四处找工作,但奔波了半年多,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1995年冬季的一天,李智成参加了一个战友的婚庆宴会。宴会首先端上来的是4个拼盘凉菜。仔细端详这4个冷拼,一个红心萝卜被雕成了鲤鱼,一个凉粉卷被雕成了一只小兔,一个西红柿被刻成了一朵莲花,还有一个茄子则被雕刻成了憨态可掬的小猪,几个简单的小菜,经厨师巧手安排,变得很有艺术品位,菜端上来以后,在座的人都说好。李智成更是眼界大开:这不是化腐朽为神奇吗?

几个冷拼,唤起了李智成儿时的记忆。李智成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画画和捏泥巴,他捏出的泥巴小狗小猫等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自己小时候不是也用泥巴捏出过许多受人称赞的小动物吗?这可是自己的一项特长呀,想到这里,李智成眼睛一亮:还找什么工作呀,雕刻冷拼盘,这不就是一项既能实现儿时的梦想,又能利用自己特长的谋生本领吗?想到这里,李智成起身来到后厨,向厨师请教冷拼盘的雕刻方法。厨师说:“冷盘雕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经过拜师学艺才行。”

在那位厨师的指点下,李智成来到新野宾馆找一位资深的冷拼雕刻厨师学艺,然而这位资深的厨师扳开李智成的手看看,轻蔑地说:“就凭你这双长满老茧的手,还有你30岁的年龄,还想学‘冷雕’?我看你还是回工地搬砖头去吧!”

一句话说得众人哄堂大笑,李智成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面红耳赤地跑出了新野宾馆。

这次受辱使倔强的李智成终生难忘。打那以后,李智成就在心中发誓:这辈子,不练成“冷拼雕刻”誓不为人!

年过三十拜师学艺求真经

受了委屈的李智成回到家里,向父母说了自己想学雕刻冷盘的想法,希望求得父母的支持。不料父亲听后说:“儿子,宾馆那位师傅说得不错,‘人过三十不学艺’,我看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没有取得父母的支持,李智成只得去找理解自己的姐姐,姐姐鼓励他说:“爸妈都是老顽固,你别听他们的,只要你想学,姐姐支持你。南阳有家华中技校,里面有个厨师专修班,姐姐给你1000元钱,你去学吧。”

有了姐姐的支持,李智成学厨师的立场更加坚定。

第二天,他怀揣着姐姐给的1000元钱来到南阳,到技校一打听,学冷盘雕刻得2500元。无奈,李智成只得再回新野的建筑工地,苦打了3个月工,挣够了学费,进华中技校学习。

在华中技校的厨师班,李智成学冷拼、面案、糕点等许多知识,然而样样都像蜻蜓点水一样学一点,结果一样也不精通,样样稀松。3个月期满毕业时,李智成连一道像样的菜都不会做,更不要说冷盘雕刻了。老师强调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现在你们什么都学了,以后干得怎么样,就看你们的了,要想取得骄人的成绩,必须勤学苦练。”

技校结业以后,李智成牢记老师的教诲,决心苦练冷盘雕刻的基本功。他家种了半亩地萝卜,李智成每天早晨到萝卜地,拔一架子车大萝卜,然后坐在院子里练习雕刻,不到一星期时间,半亩地萝卜就被他拔得差不多了。这时,李智成又开始打自家地里红薯的主意。哪知,他拉上架子车到红薯地去刨红薯,刚刨了几个,父亲就闻讯赶到了地里,他拉住了李智成:“你个小兔崽子,半亩萝卜都被你糟踏了,也没人见你雕出个啥东西,现在你又打起了红薯的主意,东西都让你糟踏了,日子还怎么过?”

父亲不让刨,李智成偏要刨,父子俩相持不下,李智成只好到姐姐家求助。姐姐安慰李智成说:“爸不让刨你就别刨,姐姐家种了4亩多萝卜,长得特别大,想练,就到姐家来。”

从那以后,李智成一有空就往姐姐家跑。在萝卜、红薯上雕刻各种花鸟虫鱼,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雕刀非常锋利,稍不留神,雕刀就会跑到手上,将手上的皮肤划破。李智成跑到村卫生所买了创可贴,手被刀子划破了,他贴上创可贴继续练,几天的工夫,两只手上就贴满了创可贴。姐姐劝他休息一段时间,等伤好了再练,而李智成却笑着对姐姐说:“我是个当过兵的人,什么苦都吃过,这点小伤根本不算什么。”没过多久,姐姐家的院子里被李智成雕刻过的萝卜已经堆成了小山。

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李智成用萝卜雕刻的各种花鸟形象惟妙惟肖。1996年秋季的一天,村里一户人家娶媳妇,厨师看他雕刻的冷盘有功夫,就请他过去帮忙。

终于有了实战的机会,李智成很兴奋。那天天不亮他就拿着雕刀跑到了厨房,厨师让他将一堆大红南瓜雕成“喜”字,以示庆贺。李智成认为这个创意很好,坐下就干了起来。

由于是初次上阵,生怕雕不好别人笑话,因此李智成的心情特别紧张。一紧张,手就有点哆嗦;手越哆嗦,他的心情越紧张,结果一刀下去,扶南瓜的手一动,圆溜溜的南瓜滚动了,瓜一滚李智成心中一急,一刀捅到左胳膊上,将胳膊刺出个20多厘米长的大口子,鲜血顺着胳膊往下滴。

通过这次事故,李智成认识到,要练就一手雕刻的硬功,还得从头开始,练出稳定的心理,练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从容。

1996年冬天,李智成的冷盘雕刻技艺已经日臻精湛。在新野沙堰地区,李智成的冷盘雕刻声名大噪。周围十里八村,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请他前去做冷拼。然而李智成并没有满足,他还要找机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艺。

1997年春节刚过,李智成通过朋友介绍,来到北京,在河南省驻京办事处餐饮部打工。在北京,冷拼高手的作品不仅使李智成眼界大开,而且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冷盘雕刻大师。上班时,厨房里什么活脏,什么活重李智成干什么,下班后,他不辞劳苦地奔走于北京西苑饭店、建国饭店等五星级酒店,虚心地向那些冷拼雕刻大师求教。他的打工收入,除购置些生活必需品以外,全部用来买冷盘雕刻的各种原材料,在自己的住房里坚持练习,常常一练就是半夜。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两只眼睛熬红了,胳膊也累肿了,同宿舍的师傅们都劝他注意身体,而李智成总是虚心地说:“机会难得,哪有时间休息啊!”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下,李智成的厨艺大长。年底,河南省驻京办事处有意提升他为主厨,而李智成却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登上了开往昆明的列车――他要找云南四大名厨之一的崔承朝大师学艺,使自己的冷雕技术再上一层楼。

终成大器雕刀绝技惊欧美

1997年11月15日,李智成顺利到达春城昆明,下车以后,他怀着拜师学艺的殷切愿望,直奔崔承朝家中,然而崔大师并不在家。李智成在昆明奔波了整整一个星期,才于11月22日见到崔承朝的面,不料崔大师已经封山不再收徒。

崔大师的拒绝如同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李智成顿时傻了眼。但他并不甘心,他决定以自己的诚心打动崔大师。李智成“扑通”一声跪倒在崔大师的跟前,想再次表白自己的心意,但适得其反,崔大师竟误以为李智成是在威胁他,便拂袖而去。李智成一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定要让崔大师明白自己拜师学艺的一片诚心,他索性坚持跪了下来。

第二天早晨,崔承朝大师推开门,发现李智成直挺挺地跪在那里,先是一怔,但他随即绕过李智成上班去了。到上午11点钟时,已经一整天粒米未进的李智成不仅饥饿难耐,而且两条腿也因跪得太久,失去了知觉。

当天下午4时许,崔承朝大师下班回来,汽车还没有到家,他就在车上看到了仍跪在家门前的李智成。一个想学冷拼手艺的汉子,竟在自己的门前跪了整整一天一夜!李智成的举动使崔承朝十分感动,他推开车门,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李智成的跟前,双手将李智成搀起。

就这样,李智成成了崔承朝大师的关门弟子。

自从拜崔承朝为师以后,李智成的厨艺突飞猛进,很快学得了一手好厨艺,尤其是“冷拼”,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998年4月,外交部在昆明招收一名驻阿根廷大使馆的主厨。当时报名的厨师有1000多名,考试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评委都是我国烹饪界的顶尖高手,李智成凭着扎实的功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

经过日常用语、阿根廷礼节及民风民俗等相关知识的一系列培训后,1998年7月1日,李智成登上了北京至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飞机,赴阿根廷上任,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南美洲生活。

在我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李智成任总厨师,不仅要照顾好我驻外使馆工作人员一日三餐的生活,而且还得为我驻外使馆举办的各种宴会活动提供膳食服务。而这些活动,往往是宴请驻在国的政要或各国使节,需要提供的膳食既表现出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符合来宾的口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智成积极了解阿根廷的风土人情和饮食特点,努力在中外合璧上下功夫,还和许多阿根廷厨师交上了朋友。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发现了阿根廷人喜欢中餐的秘诀:一方面品色香味,一方面看重造型,尤其对带有中国国画写意式的花草禽鸟类特别欣赏。

1999年10月1月,我驻阿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和许多政要都将出席。提前一星期全体使馆工作人员就开始准备各项事宜,作为宴席的制作者李智成更是格外忙碌。他不仅督导厨师们分工协作,而且亲手雕刻了“龙凤呈祥”、“苏堤春晓”和“阿根廷渔火”等三个大型冷拼作品。宴会上,阿总统梅内姆及夫人对李智成的作品赞不绝口,尤其对“龙凤呈祥”和“阿根廷渔火”两件作品倍加欣赏。

2001年8月,李智成在阿根廷服务期满。我驻阿大使馆特申请外交部,将李智成的服务期延长半年。2002年2月续约期满,李智成未回国,即被调至我驻西班牙大使馆继续工作。

从南美洲一下子调到了南欧,不仅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渊源和风土人情都有天壤之别,而且饮食习惯差异更大。能不能胜任新的工作,这对李智成又是一次新的考验。

到了马德里以后,李智成马上着手收集西班牙人的饮食文化特点,他走访了许多西班牙有名的大厨师,与之进行交流。在调查中,李智成发现,西班牙人像我国人民喜欢龙一样喜爱鹰。了解这一特点之后,李智成开始重点研究雄鹰各种形象的塑造。2003年国庆节时,我驻西使馆要宴请各国驻西使节,李智成精心准备了1个多月,冷拼和雕刻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雄鹰作品,来了一个“群鹰(取谐音‘英’)会”,客人一步入宴会厅立刻被眼前的作品吸引住了,围着欣赏,许多来宾说:“这不仅仅是在赴宴,而且还是在参加一次雕塑美展,是一次艺术享受。”大使夫人们还纷纷跑到厨房,向大厨李智成致谢并合影留念。

2003年秋的一天,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邱小奇告诉李智成,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萨马兰奇先生来做客。考虑到萨翁年岁大,李智成果断决定,不上香炸食品,而是精心烹调中西合璧的软嫩菜肴,结果大受萨翁称赞。

以李智成的厨艺,在大使馆服务的收入当然比不上自己开中餐馆,在西班牙,当地的华人餐馆曾邀李智成“带刀出马”,给中国菜“光彩光彩门面”,其酬薪不菲,还有一个西班牙富商找到李智成,表示愿意投资与其合开餐馆,结果都被他婉言谢绝。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篇7

一、虎符石匮探源

公元前121年始,汉武帝在青海湟水流域设置行政机构,将青海纳入了汉朝的郡县制内。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安汉公王莽派中郎将平宪等携带大批财物,到西海地区诱骗羌人献地称臣,羌人西走,王莽便在在今海晏县筑城设置西海郡城。西海郡辖修远、监羌、兴武、军虏、顺砾5县,并在青海湖周围广设驿站和烽火台。新莽4年(公元23年),王莽被农民起义军杀死,新莽王朝崩溃,西海郡也随之废弃。东汉永元中虽曾一度恢复西海郡建制。但不久即废弃。历尽朝代更迭,西海郡城在民国时期曾遭马步芳部属的滥挖盗掘,1942年马步芳幕僚冯国瑞欲将该城西南部出土的“虎符石匮”上部“虎符”移至西宁,但因其庞大笨重运至东大滩即弃之作昙。1956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虎符石匮”又移至海晏县文化馆,“虎符石匮”作为省重点保护文物,现保存在西海郡博物馆内。

“虎符石匮”坐北面南,现存有卧虎石刻1件,另有题铭石刻基座1块。石虎与石匮两者共同构成了“虎符石匮”石刻整体。“虎符石匮”由巨大的花岗石雕凿而成,上部为一石虎,卷尾伏卧在长方形石座上。石虎昂首张口,虎尾夹于后腿并搭在左背上,怒目前视,栩栩如生,似有一跃而起的神态,具有汉代石雕浑厚古朴风格。石虎,身长150厘米,高150厘米,背宽60厘米。基座长137厘米、宽115厘米、高65厘米。石匮正方刻三行九字,从右至左为“西海郡、始建国、工河南”。石匮下面刻有“虎符石匮、元年十月癸卯、郭戎造”十三字。石匮与石虎尺寸大小相同,扣合吻合,刻文应为“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石座正前面有篆刻《西海郡始建国河南》铭文。按西海郡系王莽应四海设郡之数所置。始建国是王莽称帝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9-3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河南即海晏县(西海郡)位置,意即在河南之南。“就整体看,从古至今,可说并没有纯粹的所谓艺术品,艺术总是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功利紧密纠缠在一起,总与各种物质的(如居住、使用)或精神的(如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需求、内容相关联”。

这件珍贵的石刻文物,具有的特殊的历史政治和地域文化思想性。及其特殊的艺术性,为研究西海郡历史、地理提供了实物与文字资料。同时“虎符石匮”也是青海省迄今发现的最早有铭文的石刻之一,具有典型汉代雕刻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汉代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

二、虎符石匮的艺术特点

“虎符石匮”石刻在规模上、体量上、艺术上虽无法与霍去病墓前石刻相比,但总体来说不乏精雕细刻之处,石刻使瞬间的“虎”具有持久性能力,特定情境中暂时性集中的生气(表现)凝定下来。而且见于抓住这种生气(表现)中瞬息万变的色调,使它(这种生气表现)呈现出汉代石刻雄浑壮丽的艺术效果。它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于石刻艺术品中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力,正是这种表现力,使瞬间成为了永恒。石刻所表现的地域性、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艺术显现了汉代封建专制制度、文化思想和青海独有的艺术特色。作者同样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

(一)虎符石匮的地域性

造型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以此来揭示艺术形象的精神、意境和美感。就“虎符石匮”雕刻而言,其具有汉代形象化、意义化、情势化、功能化等仪卫性雕刻共有的造型规律和特点。就“虎符石匮”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表现气质和选材而言,因独特的青海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感情气质等又形成了不同中原的艺术特点,尽管汉代众多大型雕刻在材料工具的运用,取材内容、表现形式、造型手段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或相同,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却各异奇趣,各具特色。

以虎为图腾的崇拜最早盛行于我国原始社会,在青海民和土族崇拜虎的遗风依然可见于纳顿节《杀虎将》节目内容中,当地土族的一些村庙里供奉的山神,被塑成金身,他的脚下还拴着一只泥塑的老虎。此外,在河湟地区汉族和土族地区有祭白虎的习俗。黄南同仁土族村落年都乎村驱赶“於菟”的习俗。

(二)虎符石匮的装饰性

汉代雕刻的装饰性孕育于工艺美术,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虎符石匮”的装饰性由以下构成:其一,图案表现性。虎符石匮的图案化处理是雕刻本身装饰性的一大特点。图案化的处理增强了虎符石匮雕刻本身的装饰效果和艺术性,同时也显示出汉代雄浑美的艺术特征。这些装饰纹样为原本单调的石刻增添了不少色彩。第二,是技法的多样性,装饰性对于增强虎符石匮雕刻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十分有效。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雕刻传承了历代石刻的传统,采用了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极强的装饰效果在风格上隶属于北方粗犷的雕刻风格。

(三)虎符石匮的绘画性

“虎符石匮”雕刻的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石刻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表现轮廓线与身体花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虎的肌肤和花纹,表面光滑,几乎没有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石刻技法沿袭了中国历代雕塑绘画性的特点,吸收了中原汉地绘画艺术的营养。

(四)虎符石匮的书法性

汉朝,尤其是西汉初期,虽普遍使用隶书,可是也有用小篆的。《后汉书》光武记注说“汉制,帝之下书有:策书用篆书,三公罪免赐策,用隶书。”汉代的主要书写文字为隶书,从泰代隶书发展而来。“隶书”又称“佐书”、“古隶”、“今隶”、“八分书”。隶书具有以下特色:第一,隶书的最大特点是由直线构成,它不像小篆由相互连接的圆转,有时又有逆向书写的线条组成,而是由散开而平直方折的笔画构成,凡逆笔都变为顺笔,书写起来不仅顺手,而且快速。第二,笔画难以呈现具体的形象,古文字象形的特质从此消失,而且形体多已不合六书原则。第三,汉字发展至隶书已经彻底“符号化”。隶书对大、小篆加以省略、简化,结构单纯许多,就是做为日常生活书写工页,不啻为一大进步。另外篆隶形成中国书法艺术主流,汉代时期,隶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书法。隶书经过两汉的发展后,又发展出另一种字体“楷书”,最后成熟于唐代。

“虎符石匮”产生于新莽时代,其匮与常见的汉代铭文字体不同,大概是王莽有意标榜其复辟为正统之意。形成了汉篆体方、笔挺,结法密的特点,尤其是方折笔道,它是秦篆过渡到汉篆,以至汉隶的发展。尽管刻石的字数虽然不多,可它是研究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

(五)“虎符石匮”的意象性

由于中国雕塑和绘画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它们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这是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不分的原由,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精美绝伦与之持久的主要原因。石刻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是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也是中国雕塑与绘画的意象性特点。虎符石匮石刻在风格上虽然表现出一定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虎的头部刻划上,身体部分则是十分写意的。在虎符石匮石刻中。无不显示出中国古代雕刻的意象性特点,从石虎与石匮的组合显示出中国雕塑绘画的写意特征。这个特征就是追求神韵,不求肖似。“一个石头雕成的野牛固然不是真正的野牛,但它同时也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对于石头而言,它是野牛;对于野牛而言,它又是石头。石头与野牛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竟神奇般地合而为一,集中于同一事物之中,其中的奥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究吗”“虎符石匮”在艺术影响上虽然不如霍去病墓前石刻精彩动人,但在虎的雕刻上虽追求整体感,而不忽视细节的刻画上依然沿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石刻作品不但有抽象(写意)即一半天然一半人工的造型,也有具象(写实)风格同时存在,由此可见汉代石刻艺术相得益彰的悠久历史和传统。

三、虎符石匮的审美特征

“虎符石匮”石刻艺术上追神韵,求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寓意深刻,主题鲜明,其象征性、浪漫性浓厚,写意性更加突出。其美学特征表现为沉雄威猛的形象创造,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和充实饱满的具象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作品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其二是造型概括,力求意象;其三是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浪漫夸张,激情飞扬,追求神韵。

汉代雕塑艺术这种将现实性与浪漫性、艺术性与思想性、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正是中国民族美术写意魅力的具体呈现。“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虎符石匮”石刻艺术在强调简练概括的体块特征的同时。巧妙运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语言——线条。对于虎造型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质感的线条,有时线条粗放,有时线条精细,并使这种粗细多变的线条与石头的自然肌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远近虚实多变的艺术效果。既强调了对虎的动态表现,旨在以鲜明的身体动作语言来加强画面的生动情节表现。又在艺术处理手法上,通过简化概括、舍弃繁杂部分、突出个性特征,造型简约而结构严谨,动态粗犷奔放而富有韵律。

“虎符石匮”总体风格一方面是由于汉代艺术家写实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汉代青海社会相对安定富足。人们比以往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因此,“虎符石匮”的装饰性并不像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那样体现在图案纹样的威严怪异气质上,而是突破了商周时期青铜纹饰的呆板形式,把艺术表现的重点放在了生动传神上,强调简练、夸张,强调瞬间的动态特征。“虎符石匮”石匮中的物象没有纵深的空间表现,而是以上下分层、物象互掩的方式获取空间关系,从而具有了超越现实的意象空间暗示。石刻中的主体虎大于次要匮,而匮一般是作为主体的陪衬出现的,这种形体的夸张一方面强调了虎与匮的主次关系,同时也自然地体现出石刻布局简繁映照的关系。

“虎符石匮”在石匮的形体塑造上采用汉代循石造型手法,与原始时期某些洞窟岩画的造型存在着相似性,却没有原始岩画构图的散漫和不确定,虎的动态特征刻画也要成熟得多。循石造型效果的团块结构造型不仅使“虎符石匮”具有了强烈的构成感,同时在细部刻画上又因粗细多变的线条的运用,加强了形体与动态特征。力求以简约的形象刻画,赋予“虎符石匮”以装饰性、构成性。

同时,虎与匮的组合都在不经意间以点、线、面和谐经营加强了石刻的装饰性、构成性。虎的形象是排除象征意义的,在它身上没有一丝神灵的光彩。因此,人类对它们的关系不是敬畏,而是依恋和亲近。虎和匮的动势方向不同,但动静和谐,相得益彰,使两者和谐地融贯为一个整体。正是如此,作品才透闪出一片天真烂漫的情调。

四、虎符石匮的艺术内涵

汉代雕刻造型艺术,依托于封建皇权大一统的社会物质和意识的基础之上,体现了有汉一代的时代性、民族性生机勃发之后的艺术精神和本质。反映着汉代宽广胸怀与宏大气魄、强烈自信与创造渴望、乐观精神与蓬勃朝气的艺术生命力。

遗存于青海的“虎符石匮”,自然、纯真、大巧若拙,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而毫无后世的浮华与矫饰的风格,正是反映出汉代崇尚淳朴、和谐和理性的优良气质。“虎符石匮”艺术的精神意蕴表现为“像”与“象”的造型观念,“势”与“力”的刚健之美和对纯粹形式美的追求。一为具象,一为抽象,相关互补,代表了汉人对形象世界的完整把握方式。

第一,虎的造型首先以圆雕的手法雕刻而成,静态中的虎呈卧式。表现出虎的动物性特征及精神状态:虎的造型体形厚重,四肢有力,突出兽中乏王的威风形象。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夸张,具有抽象性的艺术。其次,以写实的虎为主体,采用简约手法将附在虎体下方的石匮刻画出来。再次,写实性与图案化结合形,写实性的虎占主体,以浮雕的手法将写实与写意将“虎”与“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石匮的造型虽限于长方形框架之内,却因有铭刻文字而成形,使虎符石匮的造型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保持和发扬了先秦以来的以线造型艺术风格和特征。以线造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因素,反映出华夏传统的审美取向。

第二,讲究意象造型。在创作形象的过程中,一切物象的表现都不以“真实或肖似”作为创作目的,同时在不背离自然物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有限的“象”去表达无穷无尽的“意”。“虎符石匮”就是汉代“意象造型”创作观念的杰作之一。

第三,讲究对称均齐和综合统一。“虎符石匮”是强调对称均齐和综合统一观念反映的典型例子:上下左右,相互对应,对称而均齐。

因史记中缺少有关记载,从“虎符石匮”石刻创作者来看,应该是来自民间的无名艺术家和工匠。他们用简单、粗糙的工具,纯朴的思维方式,依据广泛而深厚的汉代生活基础,浓厚的文化信念。流露出纯朴真诚的艺术情感。从“虎符石匮”形制,可以窥见石刻创作者已或多或少的将青海地域民俗特征的表现手法融入其中:保留了一些夸张、变形、甚至原始、抽象的特征,而愈显纯厚拙朴,形象生动。虽然“虎符石匮”石刻在造型上存在一些概念化和公式化,但却在构成形式上显现出古老凝重、纯厚拙朴的美感,雕刻手法上都留下了一种大巧若拙的汉氏哲学精神境界。

西海郡古城与虎符石匮石雕,两若是源于政治联结着的纽带因素而赋予纯系自然的坚石予艺术之精神。石头冰冷、平淡无奇之体因雕刻,而成为延续数千年的心灵震憾。“虎符石匮”石刻以威严肃穆、庄重拙朴的造型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屹立于青海古代雕刻艺术之林,彰显了源远流长的青海石刻艺术之神韵。

五、结语

总之,“虎符石匮”雕刻以它雄浑的形体、细腻的手法,在青海古代雕刻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政治上体现了汉代封建集权统治的重大的意义,用空前丰厚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和不断改进的工艺技术条件,达到了“虎符石匮”石刻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写实手法与装饰手法的统一。虎符石匮雕刻作为汉代古代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在青海美术历史长河中显示出诱人的艺术魅力。它的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及它的审美特征都是研究青海地区古代艺术发展的宝贵素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1YJC76D069。

雕刻实习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中职 水晶雕刻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素有“中国水晶之都”美称的东海县,依托丰富的水晶、石英资源,水晶及硅资源深加工已成为拉动东海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产业的发展必然要带来人才与技术需求量的增长。然而,水晶雕刻专业是传统的特色专业,地方性强,个性突出,相对于其它一些专业来看,科技含量不高,传统手工操作性强。借鉴于区域外的宝玉石雕刻技法,继承传统的父带子、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其搬上了职业教育的课堂,而这一专业特点,决定了许多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是很难完成的。

近几年来,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在加强水晶雕刻专业建设的同时,密切联系地方水晶工艺品加工业的实际,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因地制宜地培养地方水晶雕刻特色人才。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即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关联度较高的有: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前厂后校、订单式培养等等概念,然而他们彼此间相互包容、渗透和替代,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订单式培养是工学结合的途径,半工半读是工学结合的方法,前厂后校是办学实体的较高境界。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1.引企入校模式。引企入校就是利用资源、区位优势,校企双方共签合作协议,让企业在学校成立生产基地或生产车间,使水晶雕刻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拥有近距离的顶岗实习岗位。

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我校水晶雕刻专业率先引企入校的首例,通过“引企入校”,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既利用了企业的资金和设备,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又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了培养与使用“两张皮”的现象,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

2.订单定向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是目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2005年起我校与东海县晓云阁水晶礼品有限公司联合办学,该公司为了提高职工的素质委托我校每年定向招收学员20人,这种订单式培养使校企合作双方的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习与就业同步。真正实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毕业后,这些学生就可以“零距离”就业。

3.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一定时间后,到企业从事生产实践的学习方式,是一种“1.5+1.5”或“2+l”的短期订单培养方式。学校按照企业岗位的需要灵活地安排综合训练内容,集中进行岗前培训,或到企业的按工作岗位要求从事实践活动,为所学与所需“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

4.半工半读、勤工助学培养模式。半工半读、勤工助学是实施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特别有助于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入学难、就业难的突出问题。从2006年起,我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多家水晶雕刻企业共同签订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协议,先后为268名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定向实习或自助求学的机会,学生通过免费入学、带薪实习、以工养读的方式完成学业,从而满足贫困家庭学生“边学习、边赚钱,家庭零负担、学生自成业”的愿望。 转贴于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1.建立稳定“双师型”教师团队。每年利用寒暑假期间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参与生产实习锻炼,了解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掌握新设备的使用。通过企业中的师父以传、帮、带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尽早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适应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不仅如此,我校充分发挥县科教创业园区企业人才与技术优势,通过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举办水晶雕刻专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校企合作、企企合作,支持水晶加工企业与园区内学校共建水晶工艺实训基地。学校要积极争取县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尤其是面向福建、河南等玉石雕技术水平高的区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拘一格引进水晶设计、加工高层次人才,不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

2.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能力本位,注重技能培养,实现岗位目标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细化教学环节。积极吸收地方经济组织和企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有企业、行业专家,工艺美术大师和水晶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的职能,广泛听取他们对专业课程建设尤其是人才结构与素质培养的建议。通过深入市场进行专业社会调研与论证,制订整套课程计划,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数量、顺序、分配,使教学过程逐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以专业素质和能力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模块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3.加强工学结合一体化专业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思想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学改革思想的载体,是育人模式在教学模块和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水晶雕刻工艺专业大力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的教材建设,着力强化专业精品实训教材建设,并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水晶专业教材的编写人员不仅来自学校的专业教师,而且还邀请了企业、行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共同参与,不断形成本专业教学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对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统一编裁,以适应学生年龄段身心发展特征的教育教学需要。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打破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建立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以企业的专家作为评委评定实习、实训课程的总评。训练过程中,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综合索质的培养,要将能力训练、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校企参与,体现人才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曹晔 国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比较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徐平 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3]袁长明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6(12)。

[4]肖化移 李谨平 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上一篇:粮库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茶园实习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