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5 21:27:47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 大学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Abstract】Informal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from the informal learning viewpoint,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informal 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Key words】informal learn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获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网上、聚会、沙龙、读书等。尽管我们常常没有察觉到非正式学习,但它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工作中。

非正式学习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Wenger(1990)发现,非正式学习通常与情境有密切关系。Becher(1999)以案例分析方式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提供了佐证。Knight(2002)将情境性的非正式学习视为专业课持续性发展,认为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一样,可以在不同学习背景下由不同来源的学习发展而成。Livingstone(2008)认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是对正式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有利于教师获得最前沿的知识。Alder(2000)、Grundy & Robison (2004)研究了非正式学习的范畴、目的与功能,指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总体砜矗国外学者对于非正式学习的定义、功能等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尤其是对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还较少。

国内对非正式学习也有了初步进展。余胜泉对非正式学习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这是国内较早的有影响力的相关文章。陈福祥(2007)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具体实施途径,认为应该从转变传统学习观念,创造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氛围,优化非正式学习资源,改善教师学习策略等方面来实施。赵蒙成(2008)对如何区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要素,什么样的情境特征使得学习是“非正式”的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徐刘杰和邓小霞(2014)以高校新进教师为例,研究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交互,指出教师整体网络密度较小,教师交互频低,交互程度欠深。此外,李宝玉(2014)、郭遂红(2014)、祁玉娟(2009)、孙德芬(2011)等还探讨了高校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非正式学习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能力,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总之,国内宏观研究以及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不同群体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研究成果。

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接受教育、不断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符合教师标准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在拓展专业内涵的基础上,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逐渐达到专业的成熟,而这个过程将贯穿教师生涯的始终。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要靠教师自己的努力,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需要其具有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体现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国外学界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Richards and Nunan(1990)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外语教师在教育中经常遇到的课堂观察、教学督查与评估、教学实践等问题。Roberts(1998)概述了各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对语言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提高颇有启发。Richards(1998)从宏观角度探讨了语言教师发展问题,认为语言教师教育不只是让教师掌握一些教学技能,还应该探讨支配其教学实践的教师知识、信念和态度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尝试了多种方式和策略。Richards and Farrell (2005)总结了促进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11种学习策略。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国内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研究内容包括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知识能力、专业发展模式、教师认知、教师决策、教师信念、国外教师教育理论等(张逸刚、丁方,1996;戴炜栋、张雪梅,2001;夏纪梅,2002;戴曼纯、张希春,2004;彭元玲,2007),研究方法包括非材料性研究和实证研究(高一虹等,1999;吴一安、张莲,2004;文秋芳、王立非,2004;吴宗杰,2005;吴欣,2005;彭伟强等,2008)。总之,国内大多是关于外语教师有效发展途径的研究,对于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这方面喜欢的研究还是非常少见,鉴于此,本文从这一细化角度展开,希望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有所裨益。

二、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的意向。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没有任何外来的要求、组织及规定,是大学英语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进行的学习,符合大学英语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性特质,符合教师作为特殊成人和专业人员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在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反思及实践欲望和推动大学英语教师继续学习的动力往往不是来自于正式学习或正规的培训,而是来自于的非正式学习。教学实践中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来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可以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的兴趣。非正式学习的内容由大学英语教师自己掌控,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调整学习内容,挖掘学习资源,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发展。

2.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大多属于显性知识,存在于文字、符号、音像媒体中,便于获取。教师可以通过正式学习和培训获得这些显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构建的,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更为重要,教师要想应对各种复杂的、多变的教学情境必须拥有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是教师职业独特性及不可替代性的体现。然而实践性知识往往以个体化的语言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无法通过书本或其他媒介获得,也无法在证实学习或培训中获得。获取实践性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这些都属于非正式学习,具有自发性、社会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因此非正式学习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3.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指大学英语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成就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支撑点,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创新性、发展性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对非正式学习的信念认知较高,但行为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经常听专家讲座,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和同事共同承担课题,对自己教学通过教学日志等方式进行自我反思及交互式学习,在实践中通过团队协作、知识共享、交流反馈、辩论研讨、总结反思等非正式学习方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既依赖于有关部门组织的正式学习方式,也离不开形式灵活自由及丰富多样的非正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在注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构建以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为基体的合作学习,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中持续学习,透过课堂发现问题,积极与同事及专家交流沟通,相互学习,通过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跨时空的合作交流。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转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的态度。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指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个方面。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活动的动力系统,由认知、感情与意向相互作用而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态度的形成需经历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是在长期的学校环境和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应用的观察和亲历学习属于非正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师转变学习态度是促进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起责任,制定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努力⑺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付诸于实施。

2.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的知识共享。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共享首先需要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师自然合作文化氛围,为教师知识共享提供制度保障,使教师之间在知识与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促进。其次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大学英语教师作为教育者,面临的教育实践千变万化,因此要利用手机、电脑等信息工具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公开课或论坛等随时学习交流,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共享,改变学习方式,实现终身学习,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是在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中实现的,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效的获取知识,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非正式学习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听专家讲座,同事之间的听课与交流,教学实例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等都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的合作与共享。

3.优化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创建和谐的学习文化,使大学英语教师能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学校要改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场所的学习环境,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并将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式由传统的培训、讲座转向非正式学习。学校应构建“学习圈”与“学习共同体”,专家学者,大学英语教师都可以参与其中,分享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健全鼓励机制,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为教师开展非正式学习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客观支持,优化非正式学习过程,决策和制度应倾斜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财政预算,创造学习氛围,推动非正式学习,为教师开展对非正式学习提供指导,为教师开展非正式学习提供交流、聚会的场所,建立实用、高效、及时更新的常见问题回答及知识库,建立e-learning 网络学习系统,虚拟交流社区。

参考文献:

[1]郭遂红.大学英语基于教学情境的外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J].外语界,2014(1).

[2]弓箭,畅肇沁.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初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4(5).

[3]祁玉娟,陈梦稀.非正式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孙晓双.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

[5]杨晓平,杨登伟.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意义及生成路径[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8).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GS[2015]GHB0898)。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2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商丘工学院2012级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于ESP理论的教学改革,从而推广到应用型高校其他专业基于ESP理论的教学改革。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

本教学改革立足于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把握ESP 教学理论的内涵,根据商丘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深入调研创新型大学英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进行阶段性考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期创出商丘工学院培养人才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好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体思路如下:

阶段 实施时间 工作任务

准备阶段 2013.6-2013.9 组建改革项目小组,落实人员分工,确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建构阶段 2013.9-2013.12 根据计划,进行艺术设计专业ESP教学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艺术设计英语ESP教学大纲、编写授课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总结阶段 2014.1-2014.3 形成适合基于ESP理论的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研究框架。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ESP英语教学

ESP是指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ESP是一种教学模式,其内容和方法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例如:艺术设计英语、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会计英语、医学英语等。通过相关专业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英语在工作岗位上开展相关涉外交际、交流等工作。众所周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在这种交流发展的背景下,ESP出现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ESP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ESP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英语中的重要性

首先,ESP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设计的行业特点,它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职场交际与专业阅读的能力。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ESP专业英语教学体现出较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其次,ESP教学模式可以使艺术专业学生摆脱普通英语“学而不用”的状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再次,ESP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它使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迈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因此,ESP教学模式在凭借着其自身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型,能够有效地促进“工学结合”,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文化课素质普遍较低,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学习动机单一,英语学习方法不合理,不重视英语词汇量的积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较完整的语法体系,甚至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艺术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意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反应迟钝,学习被动,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设置、学生来源、学生心理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因此,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专业情结浓厚,大部分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和美感。这个群体的普遍特点就是表现欲强,联想丰富、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模仿力较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并且他们的高考录取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考试,而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又比非艺术类的考生低得多,进入大学后,专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往往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轻视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上比较散漫,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这些特点都使得艺术专业大学生厌倦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因此,要解决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找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教师应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独特之处,观察和掌握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设计出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自信以及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课题组须认真进行社会调查,必须考虑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所使用的教材等情况,从而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其次是如何安排语言项目来实现技能的培养。基于对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整体需要,改革组以商丘工学院2012级艺术设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基于ESP教学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基于ESP的教学设计,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笔者现将艺术设计专业基于ESP的教学设计总结如下:

1.通用英语教学阶段

众所周知,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所接触的或者所学的英语都是通用英语。通用英语,作为语言的共核,是专业英语的基础。通用英语教学是以日常教学应用语言为主要目的,以语言的讲解和训练为主线,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鉴于商丘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让学生以强化提高通用英语教育为主要目的,学期末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考试。通过这两个考试已经能客观地反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用英语的水平。

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阶段

根据上述分析,但凡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考试的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进入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阶段,该过程一直持续到第四学期结束。

现以艺术设计专业英语中的接洽环节为例进行说明:

(1)环节设计

在接洽环节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学会如何展示公司实力。

(2)准备阶段

在该阶段,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教师让学生3-5人自由组成一小组。该过程主要让学生掌握接洽环节所涉及到的相关英语专业词汇,让学生运用网络搜寻能与公司进行商业往来的相关公司资料,并进行概括总结,写出相关分析报告总结。

(3)实施阶段

首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分析整理公司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公司实力展示;其次,通过播放客户接待与需求情景听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学习如何进行客户接待与需求分析;最后,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中捕捉的重点句型,分组进行情景模拟客户接洽。

(4)总结阶段

在该阶段,教师让学生对之前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安排下一步的任务。

综上所述,在我国各高校都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及其课题组成员进行基于ESP理论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艺术类学生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四、结语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 艺术类高职院校 专业教学 英语教学

1.引言

19世纪德国学者洪堡特说:“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中获得了一个新的出发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校的主要公共课程,对学生的择业或进一步求学深造影响甚大,给高职英语的教学,特别是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2.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不协调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个体特殊性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生在是个性鲜明的特殊人群,相对来说,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自信心丧失,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懒散,耐力不能持久,思想容易分散;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易导致学生厌学厌教;课堂教学模式陈旧,缺乏个性化与交互性;教师急功近利,计划性差,预见性低。以上种种消极现象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常在学习英语时处于忧虑、担心、自卑的状态。

3.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困难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其实是一种相辅相生,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所学专业,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而学生也会对自己的专业教学更感兴趣,有助于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却遇到来自诸多方面的困难。

学生方面:大部分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知识水平薄弱,但在艺术修养和技巧方面有专长。他们最想寻求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只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对英语水平觉得无所谓,这些学生虽思想意识活跃,但其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对英语学习目标要求低。

教师方面:现今,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局限于一种纯粹的英语教学,而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与艺术类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够了解,不能将其较好地应用于英语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设法创新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模式势在必行,也非常迫切。

学校方面:高职教育注重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对来说,大部分艺术类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局部流程而非整体和系统的统筹,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其他知识和技巧为辅。学校重视的是学生在专业上所获得的成果,而对学生的文化水平,尤其是英语知识和能力不是特别看重。

4.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策略

在教学方法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他首先主张因材施教。同时认为,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另外,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根据雅斯贝尔斯主张的观点,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融合过程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4.1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需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个人。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突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英语水平等实际情况和学生真正的英语学习需求加以创造,使学生既掌握英语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

例如:对于影视表演或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用英文表演难易适中的故事,可为学生提供想象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故事中人物的性特征心理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从而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教育的发展。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选择与课堂主题相关的英文歌曲,利用音乐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其想象力。当学生学会了一首非母语的歌曲后,会非常有成就感,这也能保持课堂教学轻松有序地进行。

对于酒店、导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令学生模仿在国际酒店入住、退房、消费,接受各种服务,处理各种问题等情境,或让学生收集相关旅游资料,向其他同学用英文来一段热情的导游欢迎辞和欢送辞,或用英文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景点。这种英语与专业的融合,更能使课堂新颖生动。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讲究可输入性原则,将专业与英语学习有机结合,以专业兴趣促进英语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松弛有度,气氛活跃。学生可以当场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和句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教起来就会倍感压力。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不仅仅要有牢固的英语基础和技能,还要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技能,突出英语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究启发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点,充分利用英语游戏,歌曲,角色表演等多种方式,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使学生乐在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多样性,寓教于乐,而且可以结合学生专业,逐步引导和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各种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服务于学生的学和用,将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各种英语实践活动,积极体验和创造,品尝成功,树立自信,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也能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问题。

4.3情感投入。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发展过程和认知过程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产生而产生。教师应充分尊重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例如: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应在学生完成操练之后,委婉、巧妙地进行纠正,避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应尊重学生,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多给予鼓励与表扬,使学生更加自信、上进,避免师生疏远,从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若缺乏情感,则不能在语言课上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最终只会导致学生更加消极被动,压抑,苦恼。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同时,更有必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用自己的智慧和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全面协调发展。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需求,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注重情感上的投入,运用创新性的思维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易于吸收的语言材料和多种实践机会,让他们轻松自然地习得英语。

5.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评价

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个体差异,迄今为止,没有一种适合任何个性的学生的最佳英语教学方法。可以说,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总体滞后,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程教学评价还不容乐观。但不管怎样,对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及时评价有助于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评价的标准可涉及以下几点。

5.1教学手段是否恰当。

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单一的教学手段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落后和僵化。教师单纯的讲解会占去课堂的主要时间,难以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效运用各种教具,既兼顾群体需要,又考虑到个体差异,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有助于打破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宽知识的传播渠道,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提高教学效率。

5.2教学步骤是否合理。

不合理的教学步骤会导致教师深感压力,呈现出职业倦怠感。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怎样引入语言材料,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合理的课堂内容和结构的分配,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并保证活动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从英语到专业,从专业到英语有效、自然地衔接。

5.3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教师是否能按时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以“活课堂,重实效”为导向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语言测试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检测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手段,而单纯的测试结果及分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教师应把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结合到学生的不同专业中,增强英语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使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

从以上三个评价标准来看,教无定法,教师除了有牢固的英语基础,系统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还要克服英语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勇于实践,使教学更趋于生动化,科学化。通过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对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进一步探索和总结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规律和经验,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6.结语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李雪蓉老师曾提出,文化课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仅要主动了解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还要熟研教学内容,善于寻找二者融通的结合点。她强调,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从中寻求文化课教学与专业结合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总之,面对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适时地把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邴百惠.艺术院校中的艺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与教育发展方向[J].科技信息,2013(10):314.

[2]陈宇.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J].2013(1):8-14.

[3]李思秋.优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64-165.

[4]李雪蓉.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探研[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91-94.

[5]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彭金定,陈晓刚.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7]严丽芬.浅谈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338.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 改革

一、引言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经过多年努力,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一直以来教学改革的重点都是面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涉及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项目却很少,直接面向公共英语课的改革就更少了。公共英语是必修基础课,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相关。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做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的紧迫任务。如何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合目前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项现实且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从2000年以来积极扩大办学规模,使得生源的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其中有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有对口升学的中专生、中职生,甚至还有技校生。他们的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同类专科院校,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高专生源地不局限于本市、本省,各地中学英语教学水平、模式及重视程度等都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所影响。生源的复杂性决定了英语教育教学的挑战性。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能力更差,听不懂、说不出,多数英语教师深感教学无法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沉闷。

(二)英语师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缺少合格的英语教师,教师的缺编影响了英语的教学质量。大多学校采用了合班上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大大加重了英语教师的工作负担。高职高专院校的前身大都是由师范学校、中专、电大,甚至技校几家合并,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原来的水平,加之长期超负荷工作,妨碍了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英语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启用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教授英语。虽然一些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教学水平还不错,但是非英语专业教师没有经过英语专业的口语、语音、听力等的专业训练,会在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教材问题

一直以来,中、小学英语教材和高职高专教材缺乏衔接,使得英语学习脱节,人为地给英语学习设置了障碍。中、小学英语学习以教科书为主,侧重于讲授语法知识,故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都相对较少,语言的应用能力较差;而高职高专本身发展较快,使得目前教材尚未统一,可供选择的教材种类很多,但大都是本科教材,并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全校使用一套教材,不能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和专业相结合的英语教材。

(四)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发展时间不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时间更短,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没有领会清楚高职教学的教育规律和高职公共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能开口说外语,能进行日常对话能看懂和翻译简单的机械或设备的说明书的实用性的外语水平的人才。部分英语教师还是使用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满堂灌”,总认为多说点,学生总能记得一些。教师只关注讲解,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几乎不给学生机会读、写和说。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从规章制度上也要求教师“满堂灌”。

(五)学习方法

高职高专学生还没有从中学那种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学习的方法中走出来,进入高职院校后,还是沿用以前的老方法,不愿意也不知道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这就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上了大学,很多学生也会觉得突然失去了学习目标,也会因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习惯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没有心思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培养模式也不清楚,认为学习任务就是要学好课本知识,考试得高分就可以了,不去主动学习实用技术,认为能看懂英语文章就可以了,词汇量够了就好了,不重视听说等基本日常交流技能。

三、改革设想与探讨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飞速发展,社会对懂外语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为社会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职技术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如何使得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在这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积极作用,是所有高职高专英语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与大家共同探讨。

公共英语课程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我们要树立为专业服务的观念,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材不符合专业要求的情况下,自身钻研,在英语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带入专业词汇,使得学生多对本专业更进一步地学习。更好地体现专业和行业的结合,使得公共英语教学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提必须是符合实际的、立足应用的、确实可行的、可以为专业和学生就业服务的。

我的具体改革设想如下:

(一)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1.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任务是很重的,教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高职院校学生本来基础课就不太好,英语更是基础课中让他们头疼的科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将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使学生易于领会和掌握。为了使教学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读懂教学计划,读懂专业设置要求,读懂培养方案,读懂学生,再在这些基础上来备课,运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所任教专业有所了解,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扩展词汇,使得英语教学更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尤其是文化课的学生,他们更是没有什么兴趣。这就要求公共英语课的教师有很好的组织能力,掌控好课堂,组织好学习,牢牢地把讲台站稳。在课堂上尽量把学生的心留在教室,使得学生对文化课感兴趣,愿意上文化课,也认为从文化课中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3.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为英语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去从事教学研究,包括减轻其教学负担、提供必要的经费及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等。同时,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自身应该认识到,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多参加教研活动,积极申请课题,多发表教学总结和教学方式方法探索的文章,这些也是体现业务水平的一方面。要在总结中不断进步,在总结中发展自己的教学,在总结中创新。

4.高职高专院校也要给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出去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使得教师及时了解高职高专教学的新形势,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出更符合目前社会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教材改革

为了在考评中好操作,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不考虑专业不同的情况。目前教材问题很突出,高职高专专业的设置是根据社会的要求设置的,什么专业好就业就开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挣钱多就设置什么专业。但是英语教材的编写是需要过程的,专业每年都可以增开,可教材编写就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了。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的教师不断地修改备课笔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专业知识,或是使用自编教材。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就是成功的教材。

(三)更新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熟知高职教学的教育规律和高职公共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能开口说外语,进行日常对话及能看懂和翻译简单的机械或设备的说明书的实用性的外语水平的人才。在教学中使用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重视英语学习的听说技能。全体师生都要认识到,英语教学已经不是中学阶段的理论了,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要以实用为目标。高职高专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工学结合,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要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使得学生在就业中占据不败的位置。只有全体教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才能走向成功。而且高职教育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英语教师所需要的英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与其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英语理解和使用能力,即较高层次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如教乘务英语的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航空服务知识,掌握大量飞机起飞、转机、到达目的地等方面的英语词汇。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英语学科的知识,要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研究,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大概了解,对学生所感兴趣的各种新生事物略知一二,并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中的话题更能吸引学生。所以高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以满足教学及和学生很好地沟通的需要。按照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方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公共英语教学队伍是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核心。也是公共英语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否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关键所在。

(四)更新英语测评方式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也要打破以往教学考查的手段,而不仅仅以学生通过一个英语考试来考查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以新的方式来评判学生,从平时的课堂发言、活动参与及考试测评中来综合看待学生。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也要根据其专业不同来进行测评。如商务英语专业,就要求学生做跟单处理、报价翻译等,有较高的商务英语词汇要求,且理解要到位。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要求其对机械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翻译,按照操作说明来进行简单机械操作,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来参与对学生英语的测试。

三、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提出的要求。公共英语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的毕业生能否有好的就业率,是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我认为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一定要贴合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相结合,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使得公共英语教学更好地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服务。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必须途径。

参考文献:

[1]Cohen,A.D.Assessing Language Ability in the Classroom[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16).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5

商务英语学习者对课程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与ESP教学的基本属性即关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非常吻合。本文旨在通过ESP的四个主要特征探讨ESP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关键词】

ESP;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2016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一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得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课题编号:SCWYH16-16。

1.引言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是满足市场需求而产生,是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下的英语能力。ESP有四个主要特征:1)满足指定学习者要求;2)教学内容与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型和语法与指定专业、职业相关;4)与普通英语形成鲜明对比(Strevens,1988)。即ESP针对特定专业所设置,在教授英语的同时教授特定行业的基础技能和知识。目前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缺乏职业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于此,本文通过界定和梳理ESP的四个主要特征,对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商务英语

ESP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首先,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以需求分析为基础,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它包括:1)目标情形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将来真实的工作交际情景。2)学习需求分析即分析学习者现有和缺乏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人文素养的技能和知识。3)当前情形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原有的英语语言水平、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及对下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实践中分为:1)课前分析:通过入学信息、就业需求和行业需求预估学生需求,并进行需求分类以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2)课中分析: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程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需求。3)课后分析:依据教学模式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调整。三个阶段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以跟进教学模式。其次,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受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制约,体现在词汇、句型、语法、语用及语篇上要体现出商务特色。如以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主干课程,并开设相关的行业英语课程(如文秘英语、物流英语、会计英语、旅游英语等)以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实践中可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先引入商务背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要求学生个人或小组全英对商务知识进行课下研究、课下或课堂讨论、课堂报告与课后反思。全英教学是ESP教学的最高级别,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效果很好。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课中引入、课下学习、课中检查、课后反思,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的互动教学模式能实现英语学习、商务习得、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的多赢。最后,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用英语交流的能力。随着教学资源共享化的深入,实践中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报告、讨论、辩论、对话等)进行录像,要求课后学生借助自我评估记录本和同学互评记录本对自己和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加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评价能力,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延伸性。随着ESP教学的展开,相关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比如校企合作、企业实习或见习、专业比赛、专业项目等)的比重需要不断增加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专门化的需求,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证。

3.结语

ESP教学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项有益举措,能为培养具备扎实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较高中西文化素养、较强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商务英语人才提供保证。

作者:潘薪竹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3]陈准民,王立非.2009.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30(4):4-11转21.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1.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长吉图区域经济的拓展需求,招商引资和业务外拓逐步成为一种趋势。高级外企会计人才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专业英语能力是对外企会计专业的主要评价指标,社会对既精通英语又能够按照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并用英语处理会计业务的实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也将会计专业英语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鉴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否独立阅读或编写以英语作表述的凭证、账册、报表、报告,能够学习西方会计知识等作为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在会计对口专业和注册会计专业开设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砝码。相比基础英语的教学,会计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文化,也包含特定词汇的用法和特殊的专业技能。

2.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缺陷

目前很多教授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黑板加教材,老师先领读生词,然后逐句翻译,并讲解语法要点,侧重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没有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没有作为教学主体,只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缺点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释放的信息量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将专业英语的教学当做是基础英语的延续,没有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和自己将来的就业平系起来。事实上,由于会计本身的技术性、操作性较强,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应更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会计特定环境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专业英语的应用。

3.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3.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时应尽量增加丰富会计专业知识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地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与其他专业英语教学有所不同,它的词汇量相对固定,而且学生是在学习了基础会计和许多专业会计科目之后开设此课程。而在固定的会计科目表中,学生有时是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会计知识和账目情况比较准确猜测出词汇含义的,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分层次教学,分阶段提升

由于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在授课方式、授课进度和授课深度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就我校具体情况而言,会对专业和注会专业的学生明显在英语基础上差异很大,因此我们采用分层次教学。将不同程度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设置不同程度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和讲授方式上都可以更有针对性,以便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两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会对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所以注重讲解六个会计基本要素方面的专业词汇,提高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并将教学进度适当放慢,以求学生最大程度理解和消化所学专业英语知识;而注会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注重培养该专业学生掌握运用英语处理基本会计业务、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的综合能力,将教学进度适当调快,让他们学会查找外文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使专业英语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3精讲案例结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讲一些难懂的专业术语及科目分类,泛讲课文大意和语法项目,这样可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因为专业英语的学习重在应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企业案例作为载体,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应用会计英语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例如以某公司全部的经济活动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包括有关的原始凭证、英文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作为教学案例,以培养学生能够读懂英语专业文献,用英文记账,并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会计信息搜索、业务处理和对外交流的能力;使学生熟悉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会计信息的表达、会计业务的处理和核算、工作底稿、会计报表的设计和分析,变被动听为主动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总之,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在英语语言环境下处理基本会计业务的能力。

3.4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介入课堂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色彩于一身,音像并重,图文并茂,立体感强,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理想。会计专业教学是以掌握会计软件为基础,更决定了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如能应用英文版会计软件,教学工作更加轻松自如。如显示财务报表和各个总分类账、说明各个总分类账和各个明细分类账之间的关系,老师通过多媒体软件,教授学生操作流程。老师不仅教会学生专业英语,也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文版会计软件,一举两得。将会计报表做成演示文本,并将其予以美化,增强立体感和音像效果。使用这些演示文本既可以加快讲课节奏,减少板书和画表的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论

会计专业英语是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表达方式相结合的一门必修课程,开展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本院教学实际情况,对于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高职院校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学院的办学层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分院)

参考文献:

[1]罗建斌,胡爱军,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7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教育和科技与世界接轨愈来愈密切。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加强。在此过程中体育专业人才可谓是体育文化交流的主体,当前社会迫切需要既懂英语又有其它专业特长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加强这一群体的外语教学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但是,这些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还没能真正落到实处,英语教学水平和成绩远不尽如人意,大学英语教学甚至显现出举步维艰的趋势。笔者调查了吕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2011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通过调查发现2011级的同学英语考试总及格率为91.62%,而2010级学生三个学期的英语成绩总及格率为81.73%、69.31%、50.51%,呈下降趋势。(由于2011级全是本科,及格率相对高些,2010级全是专科,及格率相对低些。)这里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的英语成绩不及格,也有许多同学英语成绩是非正常情况过关。通过对比其它科目成绩,笔者发现英语成绩不及格、挂科率是最高的。这将直接制约着体育专业学生的升学和考研。通过吕梁学院学生工作部资料得知,本科累计重修6门次(包括6门)会影响学位证,而专科累计重修3门次(包括3门)则影响专升本的机会。所以英语学习严重阻碍了同学们的学习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吕梁学院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及英语教学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旨为吕梁学院体育系教学管理及公外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及参考。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吕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专科、2011级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100名同学为样本进行调查。

研究方法: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分别为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

文献法资料法。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在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地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有关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论文,对收集的信息加以分析、探讨,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2010、2011级随机抽取学生100名为调查样本。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先后对修订后问卷采用了实地发放形式。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00份,回收学生问卷97份,回收率为97%;剔除无效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4.85%。

问卷的信度检验:运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检验,对我校体育专业学生中没有发放过问卷的30名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间隔时间为七天,针对两轮的问卷进行对比分析后,符合体育统计学要求。

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和实验结果的各项数据运用EXCEL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观察法。在体育专业同学们上英语课前、课中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吕梁学院体育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2010、2011级同学历年英语考试成绩统计表。通过在吕梁学院体育系查阅资料得出2010级3个学期的英语成绩情况。(表1、表2、表3)。从3个表中可以看出:80~100分学生的人数第一学期总共有7个人,而第二、第三学期都没有人考到这个分数。大部分的同学成绩都在60-80分之间。不及格学生的成绩每个学期呈递增趋势。及格率也随之逐渐下降。这说明同学们刚进校英语学习习惯与基础还保持良好。之后的2个学期英语成绩明显下滑,这也说明同学们在对待学学英语的态度与想法发生了变化,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大学英语的重要性。从表4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2011级的同学80~100分成绩的人数达到了59人,依然是大部分的同学趋于60~80分之间,不及格的人数也达到了16人。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同学们在刚进校的第一个学期英语基础还是可以的,学习习惯也相对较好些。但仍有部分同学对待英语学习不认真,没有很好的去学学英语。之后的几个学期希望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英语在你学业中的地位。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从表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约占38.03%)学习英语的动机是积极的。学生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这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合,也证明我国目前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将培养学生英语技能作为英语教学的目的符合广大学生的利益和要求,英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特点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英语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表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目前仍然比较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由英语教师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主动学习英语的激情不高。上课专心听讲的有14.13%,不记笔记的有85.87%。部分同学(约占53.26%)把英语课堂学习作为应付教师的一种方式。调查结果可看出,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和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只占少部分,分别为总人数的14.13%和14.13%,而认真听不做笔记和视情况而定的学习习惯和从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却占了大部分(见表6和表7),尤其是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令人堪忧。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认真上好英语课,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采取各种有利措施来促使学生搞好英语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学习情况。课前英语预习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在上课前的预习情况很不理想,偶尔预习和从不预习本节课内容的学生占了大部分(见表8),这说明同学们在上每一节英语课前都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合理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培养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后英语学习情况:从表9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85.87%的学生每天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不足1小时,学生课内学习英语的时间有限,课外学习时间不足,无法保证必须的复习和预习,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课外学习是大学生学习英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行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两个学年的总学时为280左右,对于一个在非外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学习者来说,课内学时实在是太少了。调查结果表明课外从不学习英语和平均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在0.5小时以内的人数比例分别高达34.78%和34.78%,可见大部分学生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严重不足;仅有8.7%的学生课外经常通过阅读英语刊物、听广播、看影视等途径来学习英语,而没有一个学生经常通过参加英语角和与外宾交流等方式学习英语(见表9~11),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课外不善于利用多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颖而灵活的方式来学习外语,学习方法仍然比较陈旧和传统。英语课上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看法。从教材内容来看,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衔接太少,没有专门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差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于受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没有体现英语素质教育,而是注重学生的各种考试过关率(包括四、六级英语考试),更没有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英语基础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看法调查情况如表12。英语课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从表13可以看出,吕梁学院英语课教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做到了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也更多的用英语教课为主,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级教学的模式还很欠缺,这样就会导致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英语。学校里英语学习的环境与氛围。校园英语环境与氛围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诸如共同遵循并得出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思想作风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设施,它对学校的所有成员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吕梁学院的校园英语氛围相对比较落后,同学们平时几乎都不会用英语去交流,只是在特定的场合里,有时候会用到英语与人沟通。所以,我们要努力搞好和丰富校园英语文化的环境与氛围。切实的让同学们体验到校园浓厚英语氛围。通过对吕梁学院体育系92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体育专业学生总体英语学习基础较差,英语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学习动机端正,但对英语学习表现出信心不足,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课上没有经常认真听讲,不积极回答问题,没有认真上好英语课;大部分学生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不足或课外根本就没有学习过外语,课外英语学习方式较为陈旧和传统,没有采用一些新颖而灵活的方式来学习外语。

针对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来组织英语教学,并注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努力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英语学习重要性和英语学习动机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英语学习信心和兴趣的培养。

通过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等手段来调动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认真上好英语课。

英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 改革方向 浸入式教学 语言生态转换 经验评析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30-03

引言

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与培养应是整个专业英语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不仅反映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指导思想中,在英语人才的业务素养构成里,或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生活及专业水平考核中,英语语言技能的决定作用无处不在。2006年,一批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研人员结成科研团队,启动并开展了题为“语言生态的正向转换与浸入式教学相融合,双轨并举语言输出技能培养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其核心思路是:1.以听力课程为主要的语境构建平台,采用浸入式(Immersion)为主的教学法,充分营造英语环境,使英语的语言文化信息能最大限度地输导到学习者那里,大强度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2.将写作和翻译作为教学重点课程,突出学生语言输出技能、语用意识、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写作和口译、笔译的酝酿、完成与评价过程,使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英汉语言文化,以及用语者思维特征、情感动因、生存状态、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理解语言生态的差异与转换要求,从而把语言输出变为一种意识能动作用下的语言行为,摆脱以往学习者难以辨别语言特色,不懂得如何评价话语质量,粗糙用语而致语用失误的现象。

一、成果说明

迄今,课题范畴下的教学改革工作尚在认真实践和检验中,我们认为及时总结经验,既是对自身工作的自查自省,也可以抛砖引玉,拓展思路。就目前的成绩而言,大概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显性成果

通过对对象学生的专业水平测试分析发现,近几年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领域――听力、写作和翻译成效明显,进步很大,直接促进了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大幅提升。以我校近三年的专业四级(TEM-4)考试成绩为例,全卷六大测试部分中,听力、写作、听写三个大题占全卷分值55%,换算为百分制后总和为55分,各年中三项对当年总成绩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贡献率=三项平均分之和÷全卷总平均成绩×%)依次是:57.59%(2006)、57.58%(2007)、58.57%(2008)。这意味着这些板块分值虽只占总评分的一半,但对考生的测试贡献率却超过了大半,且测试表现均优于应有水平(评价方法是:测试表现=各项取得的实际分值÷应得分值×%),逐渐接近或基本达到了良好层次(测试表现达70%的可视为良好)。换句话说,考生优异的成绩主要来源于这三个测试板块,而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本课题所涉及的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

再以2007至2009年的专业八级测试(TEM-8)来看,全卷八个部分中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题型是听力(20%)、翻译(20%)、写作(20%),分值总和为60,合占全卷的60%,三项各年的总和分数为: 31.39分(2007)、36.64分(2008)、40分(2009),对当年平均总成绩的贡献率依次是:59.50%(2007)、63.67%(2008)、75.82%(2009)。同样,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可考察出学生的三项综合技能在测试中的表现,依次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数据充分说明,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进步非常突出,同时也推进了学生个体综合语言素质的大幅飞跃。学生在听力、写作和听写的语言技能上,达到了全国良好水平,连续几年的教学成果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教学参与者还取得了一系列学习和研究成果。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得到增强,不但能主动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各类语言文化活动,既锻炼了交际能力,提高了语用意识,也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在语言文化知识的深度培养领域,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和学术头脑愈加强化。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越来越看重课堂内外语言和文化课题的研究成果,愿意与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专业钻研的视野更加广阔,其论文质量也相应地获得了提高;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大大增加了。本课题小组研究者曾与学生共同申报校级科研课题,对特殊语体的文本翻译进行了专题探讨,同时带动大批学生参与到资料的搜集、论证、分析、总结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就教师而言,不仅专业课程教学成效明显,而且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多人多次发表了相关的专题著述,既有衍生课题,也有论文报告,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学科骨干人才建设和课程持续发展的科学动力。

(二)隐性成果

如以上述数据所代表的成绩与其他高校的英语专业院系作比较,我们的教学水平也许不是出类拔萃的,但如果将其纳入我校几十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历程作历时性研究,却足可充当一个个闪亮而划时代的标志。面对民族高校学生入学起点低,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完善,以及教学条件与资源有限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我们推出的教改举措取得了掷地有声的成果,且后劲十足,发展持续。具体主要表现在:我们首先找到了英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结合方法,即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技能为整体教学的核心,重点抓好听说、写作、翻译等课程的深化与实用化,听力、阅读、文学等课程主要作为语言文化信息的输入渠道,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以服务于语言输出的需求。由此,专业课程系统的导向明确了,课程内部及之间的层级关系也清楚了。其次,课程的专业性增强了。以往那种每门课都围绕语法展开,词汇、结构、特殊表达法打头的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改善,结合课程体系的知识特点,从教学内容设置,到传授方法、测试方式等,因势利导,凸显特色。再者,学习单元中还不时地收录、研讨一些学术科研成果,让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真正得到落实,这样,教与学的空间均得到了拓展,学科的专业层次也获得了提升。此外,教改涉及的学生群体在学习兴趣、自主式学习效果、专业化的语言技能,尤其是书面语用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增强。同时,由于语言输出能力的要求,学生更加注重知识内涵的充实,更主动地去捕捉语言文化信息,从而能将听、读课程,以及西方社会文化、外报外刊选读、英语文学等学科内容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作为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也由于教学要求的提高,而具备了更加开放的教学思想,更注重业务的学习与钻研,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二、经验分析

从英语专业水平的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写作与翻译技能中进步明显,听力表现更保持了一贯良好的表现,这与本课题的预期效果相符。本项教改方案围绕两个重心展开:一是在部分基础学科里引入浸入式教学法,二是通过语言生态的深入对比与正向转换,深度认识中西方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特殊形式和要求。这两个重心又在一种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共同服务于语言输出能力培养这个核心。

(一)浸入式为主的多元知识输入

在听力、口语等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浸入式多元知识输入法,充分营造英语环境,增强语境渲染,以传输有益的英语语言文化信息为宗旨,摆脱依托固有教材的“本本教法”,不走语言单向的发展模式,代之以语言个体、语言群体、文化构建、现实交际、传播方式等多元因素叠合作用的知识体系为支撑。具体教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直接法和听说法。尽管三种方法都以排除母语干扰,强化外语语感,主练听说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但是,它们的主导模式及实施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直接法”主张课堂里不应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与翻译练习,而应将外语与实物、图片和行动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听、说外语和自己的活动,直接接触和运用大量自然语言,提高外语实践能力。“听说法”将外语学习视作“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其理论基础是20世纪40至50年代风行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采用“解构―重构”的分析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借助模仿和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强化学生反应,巩固学习内容,最终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尤其重视培养出具备特殊语言才能的“技术型”人才,如战争期间的情报翻译人员。客观地说,以上两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代表了具有某种先进意义的传统教学模式,然而,它们的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的。前者由于单靠语言环境的浸染(inundation)来“熏陶”学习者的语言感知,因而难以教授复杂和抽象的语言内容与结构,容易导致知识深度不够或先天不足。后者的不足则表现在过于依赖教师这个中心,重语言形式而轻语言意义,一味强调语言操练,忽视语言实际运用的意义,并且,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技术性过强,语义内涵的揭示与研讨难以实质性地开展,有较大程度的功利性目的。

(二)语言生态对比与正向转换

外语学习者天生的一个学习特点就是他要面临的两种文化、两种思维、两种习惯,甚至两种心理、两种人生。这些不同生存环境下形成的诸多元素集合成为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便是所谓的语言生态。中国学生身处汉语和英语这两个殊异颇多的生态环境,除了自然因素的分别外,更多地还在于人与文化因素方面的深刻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自己,都不得不找到沟通两个生态环境的最佳渠道,这就是进行理性的语言生态对比,如此可令知识涵养、语言及行为习惯等获得正向的转换。“理性对比”强调的是,在比较分析英汉语言文化系统时,不做厚此薄彼的臆断,不进行优劣等分,解析差别和不同时,更要看到或者寻找到二者融合交通的可能途径。譬如,我们进行英汉语言对比,不仅要分解出它们的差别所在,正视差异存在的必然性,更为重要的是寻到双方转换的妥当之法。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着大量的机会实践英汉语言的对比与转换活动,其间更应注重培养对两种语言生态的正确认识。汉语不必是阻碍英语学习的拦路虎,相反,由于汉语的存在,我们能为英语树立一面比照的镜子,更清楚地看到各自的语言特色、用语条件、语境效果,以及文化的内涵和思维的载入方法等。故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鼓励和邀请学生参与进行文化比较、翻译阐释、语言效果评析等活动,从而对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文化元素等深化解读。结果是,学生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语感更加敏锐而可靠,语言运用也更加熟练了。另一个不同以往的学习成果是,学生的汉语能力在语言生态意识的对比作用意识下,在大量的转换实践(即翻译、观点阐释、要点评议等)之后,也变得更加精湛、准确和地道起来,因而能更好地从事写作、翻译、演讲、报告等思想信息的表达活动。

(三)以语言输出技能为核心

浸入式为主的英语教学措施旨在将语言文化知识以复合手段传输给学习者,目的在于为学生以后的知识应用打下基础,最终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够站在中英语言文化的交接处自信且可靠地发挥自己的文化知识才能。从这一点出发,语言输出技能的培养必须成为英语学习的某种归宿,属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英语语用能力的养成并不见得是水到渠成的,它须从知识的积累和长期训练中一点一滴地打磨出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能普遍地认识到这个事实,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却往往不能身体力行,真抓实干。问题的主要弊病是:语言输出技能的培养多只停留在一种理念状态之中,或被交付于少数独立的学科,如口语、写作、翻译等课程,易滋生为学而学的消极意识,因而训练效度有限。同时,课程之间的贯通性不强,思想表达和语言表现没有充分地在各门学科里予以锻炼,在诸如听力、阅读、语法、文学等科目内,知识的流动往往是“教师或教材学生”的单向轨道,学生的语言知识输出机会较少,致使知识的消化程度不高,教师也难以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不能有效调整学科结构与教学方案。

三、结语

我们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大胆地提出一些改革思想,又从全国性专业水平测试中得到较为客观的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终于确立了一条英语专业教学较为可行的发展路径,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语言输出技能为核心,采用浸入式为主的多元知识输入手段丰富学习者的知识素养,同时加强语言生态观的认知,细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正确引导理性思维进行语境转换,从而深刻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特色与内涵,熟练且地道地操用两种语言。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各方面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在此,我们仅以工作汇报的形式与业内同仁交流,谦诚地抛砖引玉,为今后更加稳健的改革发展工作躬身献力!

【参考文献】

[1]Butler-Pascoe, M. E., & Wiburg, K. M.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M].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2002.

[2]Haugen, E.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3]Leather J. & J. Van Dam.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M]. Dordrech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3.

[4]Tudor, L. The Dynamics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e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刘振前,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影像专业个人实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五官实习护士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