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9 20:58:37

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1

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在分析以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概述总结了对生产实习基地改革与完善,并评估了新建实习基地的成效:建立了以污水生态处理为核心的成都生产实习基地。结果表明,成都特色生产实习基地不仅为环境工程专业的生产实践提供了场所,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各种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根据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最新教学计划的安排,除了必要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以及实验之外,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还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而其中生产实习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习基地的建立

生产实习主要在校外进行,所以实习过程中既要考虑巩固基本理论和综合所学知识的需要,又要顾及到实习经费、交通、实习内容安排和讲解效果等方面的因素。2003年之前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地点设在西安,实习单位为北石桥污水处理厂、西安市邓家村污水处理厂、西安市南郊水厂、咸阳渭河发电有限公司。主要实习内容是了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与工艺原理。与此同时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一般也安排在市区近郊的各类生产企业,由于认识实习基地不断发生变化,使得实习企业与生产实部分相同,造成原有生产实习基地内容与认识实习相重复,内容单一化,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效果。而实习基地是保证学生生产实习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如果生产实习没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则得不到保证,更无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鉴于以上原因,环境工程专业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实习基地为教学服务。经过长期考察,综合考虑了实习基地满足实习要求的功能是否健全、企业是否热心、交通是否便利、费用是否适中等一系列因素之后确定将成都作为新的实习地点,而将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的实习内容,实习基地包括活水公园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凤凰二沟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浣花溪人工湿地工程、成都市龙泉污水处理厂。

1、活水公园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成都市活水公园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保公园,是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主题公园,被誉为“中国环境教育的典范”。成都活水公园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是水污染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范例。

2、凤凰二沟湿地污水处理工程

成都市凤凰河二沟水环境治理工程位于成都市金牛区三环路外侧凤凰立交桥附近宝成铁路与铁路西环线交界处,处理厂于2007年4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根据成都市凤凰河二沟水环境治理工程的设计,主体处理工艺采用前处理系统(预处理系统+人工快渗系统)+湿地系统,日处理污水2万m3,设计出水水质:人工快渗系统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TP除外),经过湿地系统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凤凰河二沟的人工生态湿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态治污湿地,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废水处理,这是一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特别适用于饮用水源和景观用水保护,处理后的水可以排入饮用水源、景观用水的湖泊、水库或河流中。

3、浣花溪人工湿地工程

浣花溪人工湿地是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公顷,建设总投资1.2亿元,是成都市迄今为止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开放性城市人工湿地工程。围绕着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这一主题,浣花溪人工湿地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民俗空间和时代氛围有机地融合起来,建成了以山林为主体,开敞水面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

4、成都市龙泉水质净化中心

成都经济开发区龙泉污水处理厂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镇龙安村,占地20多亩,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2万吨,该中心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循环式活性污泥系统(ESBR工艺)以序批式曝气――非曝气方式间歇进行,将生物反应过程和泥水分离结合在一座池中进行,是一种“充水和排水”的活性污泥法系统,废水按一定周期和阶段得到处理,是间歇式好氧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工艺的一种更新变形。

二、实习基地的特色

成都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能完成实习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保证实习质量。在实习内容上坚持重点突出,围绕污水处理这条主线,从湿地处理与人工处理两方面相结合,从而保证了实习效果。同时实习基地坚持素质教育原则,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

1、以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为核心

本实习基地以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实习的主要内容,选择人工湿地相对集中,同时应用广泛的成都作为生产实习基地。通过人工生物塘与生物床、土地快速渗滤、人工湿地与间歇式好氧活性污泥处理几种不同的生物处理工艺,使学生在传统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对水处理新工艺――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内容、特色及应用前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实习内容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2、是自然生态处理―示范工程―实际处理工程的系统化实践

生产实习首先通过浣花溪人工湿地工程直观了解湿地这一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景观,同时了解它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选择活水公园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进一步了解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适用条件、工艺流程、植物的选择及处理效果,掌握浮游植物、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在生物塘、生物床的应用。最后通过实际处理工程――凤凰二沟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掌握人工土地快速渗滤与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掌握湿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的机理、主要设备、核心构筑物和工程设计参数等,实现从自然生态处理到实际工程应用的过渡。

3、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

从2004年以来地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一直在成都进行生产实习。成都实习基地不仅水处理工艺先进,同时长期以来与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学院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实习费用较低,实习内容丰富,使得学校能够集中有限的实习经费于实习内容上,保证了实习的效果。

三、实习效果的保证

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普遍存在实习点选择难、理想实习点相对固定难,生产实习教学走过场,指导生产实习教师较年青且工程实践经验少、实习时间集中、安排的任务或内容较多等原因,影响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学院环境工程生产实习通过以下几项措施从而保证实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通过多方调研选择与对口企业合作

为了保证实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带队教师在学生生产实习前到实习地点作好考察和了解工作,对实习点的特点、工艺技术和设备、生产管理等都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根据生产实际并结合专业知识和生产实习教学要求,编写生产实习教学文件和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实习之前开好实习动员会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视生产实践,珍惜实践学习的机会,注重大学生的品格和扩大知识面,加强纪律教育和安全生产教育,确保生产实习教学秩序,强调学生在实习前对相应的专业知识进行归纳与巩固,在实习中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努力把生产实习搞好,确保实习教学的顺利实施。

3、选好实习带队教师

在带队教师的安排上,要求带队教师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而且要有综合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搞好日常管理的能力。其中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两人,并配备两名年轻教师,充分发挥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实际教学,使青年教师获得并积累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带队管理经验。

4、从多个方面合理的对生产实习进行考核

成绩是检验学生实习效果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生认真搞好实习学习的动力。不仅要进行纪律考核、表现考核,确保生产实习的秩序和大学生的人格形象,而且要进行总结记录考核,以反映实际效果。考核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力求量化,以达到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成绩。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与手段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生产实习反映良好。

四、学生对生产实习的评价

学院于2009年6月对环境工程专业2002~2006级学生进行了成都生产实习评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30份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其中环境工程专业06级45份(3个班,每班15份);环境工程专业05级45份(3个班,每班15份);环境工程专业04级30份;环境工程专业03级15份;环境工程专业02级15份。共收回139份调查问卷。问卷统计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94%的同学认为生产实习有特色,可以对一个具体的工艺从微观到大范围应用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并能够学到新的水处理方法、技术;92%的同学认为通过生产实习增强了团队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自己提供了工作和社会经验,通过生产实习对专业前景的认识更为深刻,更加热爱本专业;90%以上的同学对实习地点的选择、实习基地的条件、住宿安排和实习过程满意,认为生产实习各阶段安排合理,工作人员讲解认真,工艺及设备熟悉;77%的同学认为实习基地能够满足生产实习的要求且生产实习的内容与本专业的结合程度紧密,是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训练。

通过对问卷的总结,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所选择的实习地点内容涉及面广,丰富,有特色,与专业联系紧密,专业综合训练程度高,开拓视野。通过生产实习巩固了专业知识,对设备、工艺了解清晰,同时对专业前景、工作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极大地增强了同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团队意识,增强了社会经验,开阔了视野。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建立的成都特色生产实习基地,不仅为环境工程专业的生产实践提供了场所,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连鹏,曾令初,张再利.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J].中国建设教育,2008,Vol.10,No.10:43―46.

[2]荆国华,周作明,许绿丝.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强化[J].化工高等教育, 2008.4.65―67.

[3]邵林广,江小林,朱雷.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J].中国建设教育,2006, Vol.10,No.10:43―44

[4]莫德清,莫建萍. 强化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 Vol.28,No.4:373―375.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7,No.2:96―99.

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作者简介]郭晓霞(1963- ),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61-02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①。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②。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③。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注释]

①②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参考文献]

[1]郭健辉,郭嘉喜.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

[2]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3]刘君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大观,2009(9).

[4]马连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

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4

一高职学校环艺专业课教学现状

1.过度扩招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由于社会层面的原因,高校扩招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使大学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对环艺专业教学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环艺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家理查德•多伯提出:“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它比建筑设计更复杂,比规划涉及面广,比工程更有情感。”作为环艺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艺术敏感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目前环艺专业的招生原则与高等学校的扩招政策在某种角度上可谓格格不入。一方面,高等学校为了招到足够生源,降低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录取分数线。据笔者调查,有些招进来的学生只是接受了几个月的技能培训,色彩、素描这些基本的技能都没能掌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把环艺专业作为进入高校学习的捷径,因为这类专业文化课分数线较低,许多高中生在文化课成绩较差的情况下,听从家长或教师的劝说,在没有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选择环艺专业。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多处于被动、厌学的学习状态,影响了学习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专业素养偏低大学有着自由奔放的思想魅力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魅力。这就意味着进入高校做一名大学教师的门槛是很高的,包括学位和职称等方面的限制。每位大学教师都需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学教师仅仅具有学术基础却使环艺专业的教学遭遇了瓶颈。受校园环境的影响,环艺专业的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是实践能力和市场意识相对缺乏。环艺专业的技术规范很严格(如室内设计,需要了解结构、材料和工艺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实践性相对较强,在不具有相关技能的条件下,所谓的设计必将是一纸空文。大多数教授专业课的教师将艺术设计作为纯理论课程。这些现象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兴趣,甚至学生所学知识已严重过时,与社会脱节,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

3.教学方法不合理传统的环艺专业教育模式虽然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却缺乏创新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背诵、记忆、练习掌握知识,这样会使学生养成保守的习惯,成为知识型的人才。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环艺专业课的教学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缺乏与专业课有关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二高职环艺专业课教学改革对策

1.建立立体的教育体系环艺专业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专业,具有动态性和多维性的特点。其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教学,培养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学生要具有敏锐的艺术知觉,较强的环境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和经济意识,掌握扎实的设计技巧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环艺专业,应培养学生面向社会的意识,课程设置应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体系贯穿于高职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使整个教学围绕培养目标有序展开。

2.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专业课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的实践教学系统,开展模块式教学,专业设置满足职业需求,着力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以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为核心,重视专业课教学的适应性、实践性、针对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以“初步实践——学习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并行——综合实践”的模式进行。在环艺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做实验、做习题、进行课程设计及现场教学,利用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改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3.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首先,环艺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易于理解,但是创意设计和节点构造能力的学习有时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必须辅以直观生动的图表画面展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明白。其次,基于新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调整,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单门课程的学时可以适当减少,但是单位课时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信息容量却大大增加,这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容量的增加并不是将之前的教学内容简单“压缩”,而是在加入经典案例、附上工程现场图片、经常更新教学素材前提下的信息容量的增强。

三结束语

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3210”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工艺学;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94-02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1]。“3210”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的创新成果,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我校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重要成果之一。“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专业内涵,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本文主要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为例,应用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一体化课程,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项目、课程考核和教学实施等六个方面阐述一体化课程的设计过程。

一、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制造工作过程产品为载体,注重过程学习,结合我校“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总模式,并遵循知识成长规律,分阶段逐步加深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力度,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双素质团队、实习实训运行保障条件,全方位、多因素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新的“3210”人才培养模式。“3210”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二、“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阶段划分

1.“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2]。“3210”人才培养模式,即“三阶段、两情景、一环节、零距离”,该模式的主要阐述:①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外“实验实训室”和“机械制造工程中心”两个情景中学、做融合,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指第二学年的四个(小)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中厂”、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站)两个情景中工学交替学习专业核心知识,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第三阶段是指第三学年的三个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工作站两个情景中学习专业拓展知识,完成综合工艺设计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零距离上岗”。②两情景。包含校内一体化教学情景和校内实习实训工作情景与校企合作工作站“1=1”(一半工作、一半学习)的工和学的两情景,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③一环节。一环节是指在校外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一环节(也包含两情景即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可以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以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④零距离。通过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使工作过程知识借助校外真实的企业场景得到升华,同时借助国防企业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防精神,使毕业生从心理和技能上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阶段划分。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目标产品为主线承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包括一体化教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工作站等教学条件,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阶段划分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领域、两情景状态描述和一环节的实质内容。

三、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定位。《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是与生产实践内容紧密相连,主要面向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等技术岗位。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是在《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原理》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工艺规程编制与加工实施为主线,以典型零件为载体,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有机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形成基于“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的能力,能够根据零件图正确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确定毛坯、拟定工艺路线和设计工序,掌握编制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独自完成中等复杂零件的工艺编制,为今后的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3.课程内容设计。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结合工作情景设计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4.教学项目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本课程的教学项目以机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减速器为依托,以组成减速器的输出轴、滑动轴承套、箱体、齿轮、轴承盖和拨叉等零件为载体,构建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六大类零件项目[3],分别为:项目一:轴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二:套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三: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四:齿轮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五:盘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六:叉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可以学会此类零件工艺设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类似零件的工艺编制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课程考核方案。每个项目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点及分值百分比分别为:知识目标15%、技能目标20%、操作实施25%、项目总结报告20%和公共考核20%。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组内互评+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四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四、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需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6人左右,并选优秀且主动性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在后续课堂讨论环节中非常关键,主导整个小组的讨论进程,决定课堂讨论和汇报能否顺利完成[4]。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为:教师下发任务书布置课堂任务要求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和资讯确定最优设计方案组长分配实施方案任务并汇总小组分别展示和汇报组间互评和自评教师点评与讲解学生完善设计方案并填写作业单。

五、结论

本课程在我校经过两轮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得到了学校肯定和学生好评,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更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平台和帮助。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细化课堂考核项目,这是本课程继续完善的内容和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

[2]任青剑.校企合作工作站是“3210”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证[J].才智,2015,(01).

[3]刘萍.《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新西部,2013,(12).

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专业;互动性教学;研究

一、普通高校学生环境艺术专业学习现状及原因的分析

在现代的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课堂上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虽然教师在讲台上面很认真的讲授知识,但是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原因:

①主观因素,环境艺术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学生普遍不了解此专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它的优势,这便导致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动力的缺失。在专业学习中,学生自身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文化基础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差,这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认为自己学习本来就不好也就不认真学习了。而且在学习环境艺术专业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情绪好坏与其学习积极性也有关联,在情绪起伏的较大的时候,受到坏心情的影响学生一般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导致课堂学习的效率低下。

②客观因素,每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脱离不了现实社会,在他们的家庭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学生自己的学习心态也会被打乱从而导致其学习的热情不高。而且在学校生活时,学生会接触到许多新奇好玩的事物,有些学生会沉迷于网络,有些学生则沉迷于游戏,当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身到课堂之外的事物时,他们对于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的兴趣将会大大的减少。还有一些同学的自制力较差,经常不休息、熬夜等,将这些所积累的疲劳感带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这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犯困,极大的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③教学模式的因素,在现代大部分的大学课堂上还延续着中小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还是作为听众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是在高校的课堂中受教的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较为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就会出现消极听课、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

二、在课堂上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环境艺术专业的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环境艺术专业时受到外界、自身、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课堂学习主动性不高,要想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关键在于要让课堂变的有吸引力、有魅力,能够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去。而将互动性教学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大学课堂的教学中,则可以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为乐学,从而扭转学生学习环境艺术专业主动性差的现状。

在将互动性教学引入到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对应的改变,环境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授课讲关于制图绘画时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根据所给出的图形或实物,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绘制,然后由各个学习小组进行组内的讨论研究出如何能够准确快捷的绘图,最后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于学生们的想法进行点评,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让双方都能得到一定的启迪。而且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及时的更新教学方法,充分的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工具将一些典型的例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立体直观,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找一些即将拆迁或者粉刷的相对安全的房屋让学生利用这些房屋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实际的操作出来,将存在于想象空间的事物呈现到现实世界中。由老师进行示范指导,让学生能够切实的发现自己所学知识能与实践相统一。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加的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与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环境艺术的内在动力。

在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课程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正在施工的工地,课堂当中再多的图片理论都不及实践的中了解的直观,作为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光理论知识要扎实,施工的具体细节更要熟知,另外在某些专业课程当中,应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口才沟通能力,采取学生讲与老师评的模式。一个真正的设计师是要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理论、专业表达及实践操作能力,当然包含手绘和电脑技术双重能力,另外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

对于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环境艺术专业的主动性,建立互动性课堂无疑是极为有用的方法之一,在课堂上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联系于理论和实践,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接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互动性教学对于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意义

环境艺术专业作为近些年新开设的大学学科之一,大众对于它的认识还不是非常的充分,而且由于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的现象。通过实践的证明将互动性教学引入到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对于改善这种局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可以使环境艺术专业有更好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这一门学科。在将互动性教学应用到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还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对应的改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课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课中去,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专业知识的具体实践中,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艺术专业的兴趣。

在将互动性教学应用到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后,可以扭转现在高校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局面。把传统的课堂变为互动性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后,我们发现将互动性教学运用到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总结

通过将互动性教学应用到各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对于扭转当代大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建设互动性课堂可以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来源于外界和自身的消极学习态度,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2]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 艺术设计 教学现状 改进措施

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中职教育应该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应着眼于实际情况,从社会需要出发,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出能充分体现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色、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

一、当前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诸多方面。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对过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1.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固守传统,不积极学习借鉴最新研究和设计潮流,以至于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常常滞后于市场需求。

2.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教学方法有其优势,但是也有很多的缺点,尤其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学方法应该结合学生情况,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

3.学生学习兴趣淡薄

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兴趣持续时间往往很短暂。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操作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足,如果再很少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就可能对自己的能力甚至智商产生怀疑,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效果更差。

4.学生差异较大

当前我国城乡在义务教育阶段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则相对具有更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二者的差异直接关系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安排。此外,计算机是艺术设计学习与工作的一个基本工具,而计算机在城市与农村普及的程度有差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大不相同。教学对象的计算机水平差距很大,给专业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几项措施。

1.结合实际,改进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单一、滞后的情况,教学单位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审美倾向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编写,进一步提高该方向职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2.寓教于乐,体脑结合

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多让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举例,应有实用性、代表性或趣味性。教师应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总结经验,寻求更切实际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既传授书本知识,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分级,因材施教

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成三个层次班级,分别设计第一年的基础课程教学进度,并争取第二年达到相同水平,以进一步开展专业重点课程教学。进行分层教学,其目的是打破原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单一格局,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培养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及课余学习讨论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良好软环境即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方面可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班际或校际比赛活动等来促进气氛的形成。

当前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改革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教学改革需要首先进行顶层设计,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相关政策和社会需求,从基本问题出发,由点到面逐步推行。

参考文献:

[1]管荣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职教,2010(1).

[2]窦悦.论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若干设计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3]周成银.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余克泉,彭泽立,李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

环艺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教育生态观;联系;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在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和主要的能动者,人类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势必作用于生态环境的构建;而教育系统本身作为一个由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多因子融合而成的体系,生态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观点也适用于教育现象的解释和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生态学应运而生,并在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为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教育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对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文献的总结发现教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然后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的缘由,以期对问题的解决和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化有所启示。

一、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进而研究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教育系统中教育内部和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有着相似的内在机制,他们都是由主体、客体、环境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教育与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生态观可以适用于该系统。教育生态学的方法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中,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来加以审视”,倡导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下的教育观。教育要沿着生态发展道路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自然原理:动态平衡原理、协同进化原理、生态位原理、适度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阿里氏原理、花盆效应原理等。同时,教育生态观倡导以下基本原则:

(一)自然性原则

人作为教育生态中的主体,也是自然生态的成员,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其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范畴。因此,教育实践和理念要符合自然规律、尊重个体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规律。

(二)系统性原则

教育生态系统由受教育者、教育者、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等因子组成,有宏观的教育大环境,也有微观的课堂教学小环境。系统性原则要求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意大环境和小环境、宏观和微观、各个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动态的检测,微观的发现,宏观的把握。

(三)整体性原则

“牵一发,动全身”,一种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全局性的多因素影响,这都是整体效应的体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具备整体观念,保持教育生态圈的平衡与协调。

(四)能动原则

生态系统通过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环境变化的相互调整,以达到系统适应环境之目的,教育生态系统亦然。但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能动性,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可以经常通过决策调整其发展目标和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作出积极的预测和调整,提高教育效能。

二、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常见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艺术类大学生长期以来是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学生英语平均入学成绩较低、基础较差,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一直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学效能低、效果差。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总结,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常出现如下问题:

(一)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弱

据调查,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艺术类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和以后的职业帮助不大, 他们大多屈从于外在压力而学, 为考试和证书而学,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学等等,课外基本不花时间学习,没有学好英语的内在动机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特征与英语学习有矛盾的一面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而语言学习与逻辑思维密切联系,这恰恰是艺术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局限。此外,专业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艺术注重的是创新和美感,语言更加侧重规则和信息互动。因此,有些艺术专业大学生尽管用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但对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只是凌乱的死记硬背,不能形成体系,找不到英语学习规律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大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多数高校在选用教材时没有把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他文理科学生加以区别对待, 而是同样选用针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设计的大学英语教材,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等,只是在对艺术类学生授课时适当放慢进度。这些教材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陷入被动, 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

三、基于教育生态观的问题分析

以上问题是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结果强差人意。学生学习积极性依然不高,学习兴趣仅在活动开展时因为活动的趣味性有所提升却不能持续。有的学校选用了难度较小的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编写的教材, 如《新编实用英语》、《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等,但这些教材内容注重科技英语多,很少涉及艺术领域的知识, 无法照顾到艺术专业学生的需求, 学生学习时兴趣依然不足,日常英语学习状态没有显著的改善。

教育生态学倡导用系统、整体、联系的眼光看待教育现象。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大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元素,其教学实际中问题的出现必然与教育生态体系中的其它组成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时我们总是拘泥于微观的小环境,势必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和“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因此,在解析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问题时,应以更宏观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到微观的发现、宏观的把握、动态的监控。

根据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原则,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各因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而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弱并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产物,而是教育生态体系中多因子作用的结果。首先一直以来艺术类学生大学入学考试时英语分数要求低,因此在中学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生就形成了英语学习不重要的观念,英语语言基础没有打牢,没有形成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对艺术类学生英语要求低理论上折射出社会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需求,但学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存在滞后性。在过去中国开放程度低、世界全球化进程慢的背景下,艺术类行业英语要求低可能是一个事实,但在现今“世界村”的时代,各国艺术文化交流频繁,跨国企业众多,艺术行业对从业者英语的要求势将有所提高,这种英语需求不仅涉及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涉及跨文化交流素质和世界公民意识等。然而现阶段对艺术类行业的英语需求分析几乎为零,这必然影响到学校教育中英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继而影响学校微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材内容、课堂活动设计等。

另外,根据花盆效应原理,“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同样地,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从书本到书本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学校教育失去现实意义。因此,艺术类大学英语教育必须根植于社会现实,而严重缺失的艺术类行业英语需求的分析更显得刻不容缓。

此外,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自然性原则,教育实践要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包括教学环境中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规律。虽然艺术类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薄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但艺术类专业学生也有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情感丰富、自我艺术突出、可塑性强、对感兴趣的事物容易着迷等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如果能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被充分利用也能增强语言学习效能。因而,教育者应调查了解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征,不能强求改变其英语学习方面的个性弱势,应通过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教学活动和方法尽量发挥其个性优势。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

[2] 贾小娟.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J].文教资料,2006(12).

[3] 李继红.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特征与外语认同初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1).

[4] 李新国.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尴尬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5] 王爱英,院佳莉,王乐,郑爱国.我校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6] 王蕊.综合性大学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策略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7] 王素玲.教育生态观与教育生态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D].合肥工业大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育实习鉴定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