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6 10:14:29

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

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酒店专业;工学交替;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29-02

一、酒店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顶岗实习交叉交替进行,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我院酒店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行“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在校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基本操作实训,第二年在酒店各个部门进行顶岗实习,第三年回到学校学习酒店管理知识和酒店综合技能。毕业以后无缝对接酒店,学生既具备熟练的岗位操作和服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强的酒店管理能力,能在更短时间内胜任领班或基层主管等岗位,实现职业生涯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酒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湖北,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面向高星级酒店,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备较强的前厅接待与预订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营销策划与实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营销代表、营销策划员、酒店督导员等餐饮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酒店专业学生职业岗位分析。通过毕业生跟踪回访、召开酒店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等形式了解酒店行业和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再加上专业教师深入酒店进行典型职业岗位调研,我们获得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典型职业岗位:①毕业后1年内,主要从事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等一线部门的基层服务人员,少数优秀毕业生半年就可升职为领班;②毕业后1~2年,主要在一线服务部门担任领班和基层主管;③毕业后3~5年,升任至酒店主要业务部门的部门经理或总经理。

3.岗位所对应职业能力分析。①星级酒店主要岗位接待能力、高级服务能力。岗位具体能力要求为:熟练掌握中西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接待及饭店设施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能力,达到中级服务员水平;熟悉酒店各岗位服务流程,掌握商务中心、话务中心接待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具备运用饮食文化、食品营养与卫生等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的能力。②星级酒店业务部门运作管理能力。岗位具体能力要求为:熟练掌握各部门业务流程、服务标准,能够开展部门管理工作,达到国家助理职业经理人资格标准;掌握人际沟通、时间管理、资源管理等管理技能,能够合理地配置部门资源,完成岗位任务;具备与饭店管理业务相关的产品推销能力、物品采购能力、酒店电子商务软件操作能力。

三、“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的酒店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和实施

1.专业课程体系架构。①基本技能阶段: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包括基本素质课程(思想政治课、礼仪形体、语言表达、计算机等)、酒店基础能力课程(《食品营养》、《中外饮食文化》、《客源国概况》、《酒店沟通技巧》等)和专业能力课程(《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英语》等)。②上岗实操阶段:第二学年为实践阶段,以企业主要业务部门顶岗实习为主,学生主要在校企合作酒店的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主要业务部门上岗操作,提升酒店服务技能,参加各级酒店技能竞赛。③能力提升阶段:第三学年为提升阶段,以酒店管理知识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包括酒店经营与管理能力课程(《酒店督导》、《饭店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酒店市场营销》等)。这种课程设置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岗位的不断变化。课程涵盖了基本人文素养、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几部分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灵活应变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①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从真实的酒店工作环境出发,合理高效利用已签订协议的酒店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培养,以求最佳教学效果。②依据酒店服务和管理实际需要,学习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依托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开设中高级酒店服务师证书的培训和考试,满足持证上岗的需求,使学生顺利进入到工学交替环节和顶岗实习岗位,直接参与企业实际运营,实现零距离就业。③课程体系还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以及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需求。酒店专业学生要求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礼节礼貌,良好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酒店服务礼仪》、《形体训练》、《酒店沟通技巧》等课程的教授中要加大持续性联系的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具有一支熟悉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也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院制订了《专任教师顶岗锻炼管理办法》,规定所有自有专任教师每年内至少到相关企业累计实践锻炼2个月以上,结束后认真对顶岗进行总结,将顶岗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并提倡教师到企业顶岗常态化。同时,学院聘请合作酒店一线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目前本专业已建立起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均来自万豪旗下武汉光明万丽酒店、纽宾凯国际酒店集团的一线主管和部门经理,他们定期来为学生授课和实训指导。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共同开发职业技能课程,落实顶岗实习,促成学校和企业的项目开发合作,共同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承担基地建设及专业建设任务。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业对高素质的服务管理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我院针对酒店行业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对酒店管理专业采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和重新开发,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为酒店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驱动力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243-244.

[2]赵莹雪.“工学交替式2+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0(3):37-39.

[3]马彦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78-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高职旅游酒店专业课程体系研究”(2010B282)阶段性成果;长江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高职旅游管理(酒店方向)‘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2010X005)阶段性成果

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与推广

作者简介:张道远(1964-)男,安徽阜阳人,安徽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文系2010年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研究”(编号:20101337)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53-02

2011年2月,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09级学生圆满结束为期半年的集中教学顶岗实习。因岗位技能及综合素质表现突出,经企业严格考核,有8位同学获“优秀实习生”称号,有7位同学获“优秀操作能手”称号,有6位同学获“微笑大使”称号。为表达对学院培育适需对路应用型人才的谢意,实习企业专门为学校发来感谢信,并派专人到校参加总结表彰会。感谢信中指出:“在为期6个月各大酒店轮岗实习期间,09级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是一支责任心强、工作踏实,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服务骨干、是一支具备专业熟练操作技能和优秀职业礼仪的服务标兵,更是一支企业倡导亲和服务、个中涌现出的一批形象大使,他们在各自的实习岗位上爱岗敬业、勤勤恳恳、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他们收获颇多,有了一次真正踏入社会的难得锻炼机会”。这既是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工作业绩的充分肯定,也是企业对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育人成果的充分肯定。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自招生以来,适应现代酒店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增强职业岗位针对性、技能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课程实训、教学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学用一体”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教学改革的积极成果。

一、以编制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为保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实现目标的有效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及培养计划的可操作性,学院在编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组织系领导和专业教师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本地的宾馆酒店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用人的岗位需求,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教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形成较强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多年方案执行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行业态势及人才需求新变化,通过召开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形成目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层次、企业岗位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途径,培养适应现代宾馆酒店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的服务员、领班、部门经理等工作岗位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突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模式上,采取“2+0.5+0.5”运行机制。即两年在校集中理论学习与专业课程实训,半年企业集中教学顶岗实训,半年企业毕业顶岗实训。两年在校的集中理论学习、专业课程实训与半年的企业集中教学实训是学院的刚性要求,必须保证;半年企业集中教学顶岗实训,以保证学生多岗轮换和企业用人的连续性为基础,实训时间可安排在第三学期,也可安排在第四、第五学期,实现工学交替,学用一体;半年毕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以校园招聘会为平台,采取集中与分散、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二,实践教学上,实现课程实训、教学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三位一体。课程实训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进行,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练、现场操作三个环节,在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室、市区实习基地完成;集中半年时间,在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教学顶岗实训,实行定期轮岗,集中管理,校企统一考核;半年时间的毕业顶岗实训,实行集中与分散、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校企合作企业和招聘用人单位进行,由校企统一进行毕业实习考核与鉴定。第三,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上,突出实践性。强调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学时比例达到4.5:5.5,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第四,专业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岗位性。针对宾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酒水酒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岗位与部门,开设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水酒吧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学、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针对涉外宾馆酒店对外语水平的要求,开设有酒店专业英语,突出学生口语与翻译能力训练;针对宾馆酒店对个人整体形象与综合素质的要求,开设有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形体训练、酒店管理概论、服务心理学、饮食文化、酒店法规等课程。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要,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二、开展专业课程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核心应用能力

课程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集中教学实训、毕业顶岗实训的重要基础。通过课程实训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书本知识的不足得到补充;可以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有直观的理解和认识,对未来工作的选择有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有明确的依据。为此,我院采取教师课堂演示、学生校内实训室演练、校外实训基地现场操作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师课堂演示、学生校内实训室演练在校内交替进行,教师通过基本理论讲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物品摆放与使用技巧展示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校内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礼仪形体训练房等,进行模拟操作演练,提高学生前厅、客房、餐饮等项目的服务与接待技能。学期结束前的集中训练是课程实训的关键环节,为此,学校与市内文峰宾馆、天上人间大酒店、国际大酒店、金满楼大酒店、王朝大酒店等签订实训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每学期结束前集中3-4周时间在前厅、餐饮、客房、会务等岗位,由领班或部门经理具体指导,进行一线的现场服务与接待,以掌握前厅接待服务、客房接待服务、餐厅接待服务、会议接待等的工作规范与技巧,感受实际工作中“三厅”服务管理的标准,接受行业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由酒店企业根据学生实训表现,做出课程实训综合评价与成绩评定,结合任课教师理论与模拟实训考核,各按50%计入课程考核的总成绩。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企业对学生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技能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三、开展工学交替教学顶岗实训,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表现出强劲的需求,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年的理论学习与不间断的课程实训,远不能适应现代酒店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进行为期半年的集中专业教学实习是十分必要的。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作为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中教学实习,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对企业来说,可以减缓招聘人员的压力,降低培训成本与资金运营成本,也为储备管理人员打下基础。从学生自身来说,可以使他们提前成为“职业人”,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增加经济收入,增强职业竞争力,缩短为就业所耗费的时间。为此,经校企双方平等协商,我们分别与上海复旦皇冠假日大酒店、上海佘山艾美大酒店、华山宾馆、福建荣誉酒店集团、苏州海悦花园大酒店、合肥海汇假日酒店、浙江海宁酒店集团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的教学实习协议。多年来,我们相继组织多届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护送下分赴以上酒店进行为期6个月的教学实习。酒店安排专人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服装,免费食宿,定期轮岗,购买保险,津贴待遇定时发放。实习指导教师与酒店企业和实习学生保持热线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处理问题,积极协助酒店切实保证实习有序进行。实习期间,由酒店负责人根据学生不同岗位的工作表现,逐项填写《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习鉴定书》,作为学校对教学实习学生考核的依据。院、系领导定期走访实习企业,与酒店领导交流,看望实习学生,召开学生座谈会。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们适应岗位角色快,专业应用技能强,综合素质表现好,希望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学生也对酒店的规范管理、安全有序、专业技能得到应用与提高十分满意,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

四、开展分类指导毕业顶岗实训,培养学生就业综合能力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桥梁,是学生展示知识、能力、素质与顺利实现就业的平台。为此,我们以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为契机,与华山宾馆、福建晋江大酒店、合肥海汇假日酒店、浙江海宁酒店集团公司等单位,就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进一步沟通,因为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普遍看好,学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人文关怀、事业发展普遍认可,多数学生有回到原教学实习企业的愿望等方面做基础,所以,校企双方愉快地达成多项协议:回到原教学实习企业的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免除试用期,签订就业协议,享受与本单位正式员工福利待遇,并给予一定的学历补贴,表现优秀的,直接提拔重用;协助学校继续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考核与毕业鉴定工作;帮助学校积极推荐没有回到企业的同学到其他宾馆酒店进行毕业实习与就业;学校通过后续学生教学实习等方式,满足酒店因部分学生离开而对岗位人员的需求。这样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工学交替的供应链,既保证了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又实现了学生的稳定就业,既保证了学生的教学实习,又稳定了学校的实习基地,实现了学校与市场的对接,培养与就业的对接。

五、专业特色和应用初步显现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酒店管理专业已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2010年被安徽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得到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其特色和应用情况主要体现为:

(一)制定了符合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2+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执行中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实训、教学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了“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实训格局。

(三)建立了一批满足教学改革实践需要、稳定巩固而又运行高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实现了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学用一体”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利共赢,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社会五方满意。

(五)实现了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无缝对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六)建立了运行良好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实习酒店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训基地、校内实训设备、技能大赛和大型活动赞助费等;安排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承担实训课程教学,成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举行行业企业发展专题讲座等。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协助管理学生实习,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行员工培训、市场拓展等。

(七)建立了运行良好的校企共同考核机制。学校制定实训方案,指派专业教师进驻酒店,按学院要求进行考核。酒店制定实习规程,专人管理,按企业员工要求,进行考核与评定,保障实习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部分学生因工作业绩和综合素质突出及时走上管理岗位,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

(八)建立了良好的校企互访沟通机制。学院领导定期到企业考察,一方面看望实训学生,送去温暖、稳定学生思想、安心实习;另一方面,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听取意见与建议,增强学校对企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领导定期到学校进行考察,了解学校育人环境,增强合作信心,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互访沟通机制使校企合作和谐有序进行。

(九)教学模式在校内和省内其它高职院校得到应用和借鉴。校内的如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校外的如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旅游职业学院、阜阳科技职业学院等。

参考文献:

[1]牛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11(2).

[2]许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探析[J].陕西教育,2008(6).

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顶岗实习 管理措施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张圣敏(1969- ),女,河南睢县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令宜(1956-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系,教授,主要从事工程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目前学生顶岗单位联系途径一般分为院校联系,集中顶岗、学生自主落实、单独顶岗。院校联系形式便于院校统一管理,但企业根据生产需要来确定用人时间与学校的学期不一致,用人时间的不确定,如学生正在校内学习中,用人单位突然需要一批学生顶岗,这部分学生还没有达到具备顶岗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顶岗质量难以保证。学生自主落实顶岗单位,锻炼了学生,提高了能力,但由于顶岗单位多,地方分散,管理难度大,有的岗位与专业相差太远,还有的单位因熟人介绍,开具顶岗证明,但不分配具体任务,个别学生社会经验缺乏,陷入传销陷阱,难以自拔。高职学生顶岗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顶岗质量。

一、调整教学内容,储备必备的专业知识是关键

高职学生企业顶岗的理想时间是第六学期,经过两年半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以及职业态度的培养,可以说学生具备了必要的顶岗条件。院校联系顶岗单位,由于企业用人时间不确定性,可能出现在第五学期,甚至第四学期顶岗,这部分学生缺失必要的专业知识,如果仍然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进行课程学习,肯定影响顶岗质量。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明确顶岗具体任务,机动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补充或加强顶岗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例,第四学期顶岗,项目是新农村建设,岗位是民用建筑房屋监理。要胜任监理工作,除了具备必要的监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房屋建筑知识,识读房屋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中的平法标注、施工方面的知识。顶岗前,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适时补充相关知识,可以采用补课、讲座、远程指导等方式,将这部分知识在顶岗前让学生掌握,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顶岗效果,满足岗位需求,提高企业对学生、院校的认可度。

二、重视岗前教育是提高顶岗效果的前提

学生只有认识到顶岗实习的意义,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掌握了安全生产知识、遵守企业劳动纪律等,才能顺利完成顶岗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普遍对顶岗认识不是很清楚,仅知道是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生产。对于顶岗实习的意义不明确。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顶岗阶段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形成、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素质养成等重要意义,是他们需要工学结合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顶岗积极性,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主动自主学习,把生产一线真正变成企业大课堂。学生认识到顶岗的重要性,才能将自己作为“准员工”,以准员工的标准要求自我,将自己融入企业,学习企业文化,遵守工作纪律、劳动纪律,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只有学习的热情还不够,指导教师还必须针对学生顶岗的岗位需求,制定明确的顶岗要求,如针对监理岗位,需要学生了解工程概况、熟悉监理业务、记录监理日志等。这样顶岗任务具体而明确,学生心里有底。

三、“三导师”管理模式是顶岗实习质量的保证

1.企业导师。学校聘请企业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指导教师,一般聘请该校校友担任,校友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也愿意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指导顶岗学生尽心尽力。为了调动企业导师的指导积极性,学校为企业导师颁发聘书、颁发名誉导师证书和适当的课时补贴。企业导师除了负责顶岗期间的专业、技术指导外,还参与学生顶岗期间的评价,根据学生的顶岗工作态度、工作效果、业务能力、团队合作、安全意识等综合表现,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校内专业导师。校内专业导师负责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专业问题、实习成果整理指导、答辩指导等工作。校内导师采取多种指导形式参与学生管理。一是导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企业生产,共同提高。校内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与学生一起参与企业生产,在企业接受锻炼,积累实践经验,现场指导学生顶岗,将课堂搬到了企业生产中,将知识应用到工程实战中,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随时掌握学生顶岗情况,及时补充顶岗中缺少的知识,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局面,极大提高了顶岗成效,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二是短期企业调研,送温暖、送知识、解疑释惑。对于院校师资紧张、没有条件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的,可以采取探望学生的方式,通过调研、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实际顶岗状况,关心学生的身体、生活、工作、心里健康等。顶岗实习是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阶段,对于个别暂时不适应岗位的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帮助解决。让学生感受到尽管他们离开了学校,学校与教师一直在关爱他们。同时指导教师要对前段顶岗工作进行总结,并布置接下来顶岗任务。三是建立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平台,实现远程指导。对于分散顶岗学生的管理,要发挥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作用,实现远程指导。管理平台信息全面,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从事的工作信息,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有关知识,及时上传平台,让学生实时补充工作中涉及的知识、标准、规范等,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工学结合。

3.专职辅导员教师。专职辅导员教师负责与学生的联系,进行安全问题提醒、生活问题解决、心理问题、校内有关通知等,实行行政管理等。

四、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目标的保障

企业过程评价、指导教师成果评价、答辩考核小组三方综合评定的三级考核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约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完成顶岗任务,形成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三方如有任何一方评定学生成绩不合格,经考核小组核实确认后,则该学生顶岗成绩为不合格,必须重新参加顶岗实习,推迟毕业时间。

1.企业考核。企业考核分为工作态度、知识技能考核。制定工作态度考核量化指标,详细记录工作日考勤情况、安全生产、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评价学生顶岗过程中职业素质;知识技能应用考核,主要从工作参与度的多少、工作难易程度的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量、工作效果等方面评价,由企业导师完成。表扬与批评评价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由企业导师实施评价。

2.校内导师评价。校内导师根据顶岗期间学生提交的实习成果、支撑材料、考虑平时指导情况综合评定。指导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提交顶岗实习日志(校内统一印制),记录每天顶岗工作内容、技术要点、岗位职责、存在问题、解决问题、实习心得等主要内容;学生顶岗实结报告,这部分成果要求学生按规定格式提交成果,并在报告中附独立完成的工程图纸与相关图表、顶岗期间工作场景资料照片等。

3.答辩考核小组。考核一般有5名专家组成,包括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考核小组实际上是一个检验学生顶岗、教师指导效果的成果验收小组,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成果、汇报顶岗情况、检验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等。考核小组综合企业评价、教师评价、答辩环节,评判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总结顶岗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改进下次实习的具体计划。

高职学生企业顶岗,对于学校来讲,不是简单地让企业代管学生,而是采取多种举措,制定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学生顶岗期间的专业指导、生活管理、劳动纪律教育、人身安全保障等。对顶岗学生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出满足企业、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媛英.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陶书中,王佳利.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3]王春青.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J].经济师,2009(1).

[4]刘远锋.试析实施《劳动合同法》对实习管理的影响[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5]杨春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2).

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篇4

有效的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职业工作能力,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而顺利就业。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2010级药剂班顶岗实习生进行职业指导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为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的课程改革和专业教师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教育部在2007年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三年级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校课程学习的延续, 为学生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意识和能力,完成角色转换并平稳过渡,从而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在北京市课改专家的引领下正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主要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还没有做顶岗实习课程改革的尝试。笔者所在专业是中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主要是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批发企业、医药制药公司和药厂等,由于这些工作岗位专业性强、职业素养要求高,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岗位适应性差,实习状态不稳定,离职率较高。为此,笔者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以访谈、问卷等形式对2010级药剂班实习生进行了社会调查和职业指导,以期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为职业学校顶岗实习课程改革和专业教师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学生顶岗实习职业指导情况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

2010级药剂班实习生分别在10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所调查的企业分别是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牛街店、菜市口店,王府井医药商店有限责任公司,宣内药品有限公司,金象大药房爱乐坊东直门店,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东长安街店,北京国药控股华鸿有限公司,北京好得快医药有限公司,北京圣永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嘉事堂有限公司鲁古药店。这10家企业是北京市医药行业知名度较高、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基本可以反映北京市医药企业的整体需求情况。

2.调查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除了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外,还对企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带教师傅和企业员工进行了相关情况的访谈。

3.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实习强度、时间比较适度,并能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大部分学生对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和程序能熟练掌握,能独立完成本职工作;能自觉遵守企业单位的劳动纪律,服从安排,积极、主动完成各种工作任务,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经过实习后提高较大,个别学生已成为业务骨干或提升为小组长;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并改正,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从企业层面来看,大多数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比较重视,比如进行岗前培训、安排带教师傅、支付劳动报酬、客观评价实习生表现、继续留以任用等。

(2)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整体上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比较好,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致使学生顶岗实习无法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汇总如下。

①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差距。从对顶岗实习学生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带教师傅、企业同事的访谈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够熟练,如在西药柜台销售中,实习生不熟悉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等(王府井医药商店、鹤年堂牛街店);在中药调剂岗位,实习生对工作程序的熟练程度不高,达不到企业要求(宣内药品);在保健品与医疗器械柜台销售岗位上,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不够熟练(金象东直门店);实习生还存在对专业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找不准货位(同仁堂健康药业东长安街店)等问题。由此可见,学校的教学特别是课程设置和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亟待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②学生对顶岗实习存在认识偏差。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就业,对自身缺乏明确的要求和规划,对实习内容如锻炼技能、培养职业意识等方面考虑较少。当实习内容与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毕业后能否留用等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忽略了实习内容的锻炼,而出现了更换实习单位、不安心工作、不继续留用等问题。笔者调查的多家企业表示:目前实习生专业能力有差距不是主要问题,更严重的是他们眼高手低、发展目标不明和过于看重薪酬;很多实习生不能摆正心态,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人际关系紧张,不甘心每天做简单、枯燥、重复的劳动,从而不能安心工作,甚至离岗等。2010级药剂班在实习期有26%的实习生更换了实习单位,实习后的留任率也只有68%。

③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效果不佳。据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有31%的实习生认为有人指导,效果好;32%的实习生认为有人指导,效果一般;16%的实习生认为有人指导,效果差;而21%的实习生没有专人指导。虽然大部分实习企业会安排相关负责人、有经验的老员工负责带教实习生,但是由于这些领导、师傅还承担着许多其他工作任务,他们无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环节并及时做出指导,许多学生处于“被放羊”的状态。而班主任只能在思想上帮助疏导,并不能为其做专业性的技术指导,致使许多学生得不到优质、有效的实习指导。比如金象大药房爱乐坊店主要从事保健品和医疗器械销售,由于新开店、店面小、没有带教师傅等问题,实习生只能自己摸索着工作,致使对自我的认同感极差,以致实习期满后离职。

④企业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学生培养。从和实习生访谈的结果来看:企业经常将实习生直接或者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填充到空缺的工作岗位上,缺乏对学生的培养,相关指导并不到位,一些培训流于形式。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42%的学生参加了正式培训,而26%的学生参加了非正式的培训,32%的学生则没有参加培训就直接上岗。

有些企业将实习生按正式员工来要求和考核,如同仁堂健康药业东长安街店的保健品销售岗位以销量记个人业绩,但实习生没有提成奖金;如药厂的外包装岗位要完成和正式员工一样的“计件”任务,实习生不仅要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还要不间断、长时间地从事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劳动;企业只是按照需要安排岗位,对学生专业对口问题考虑较少,如鹤年堂菜市口店安排实习生做前台接待工作,国药控股华鸿药业安排实习生做开票员等等。企业只要求实习生能够进来做事,能给企业的生产性或服务性劳动带来效益即可,对学生的实习活动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培养。统计结果显示,实习期间按照《顶岗实习课程标准》要求至少转岗2~3次只有3人,只占总人数的0.16%,多数企业将实习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学生轮岗严重不足。

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职业指导仅限于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提供招聘信息、培训制作简历、开招聘会和就业指导讲座等为就业而进行的指导,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深入给予一定的启示或引领,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职业决策,以至于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致使很多学生实习后的就业率和稳定率不高,不利于专业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为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其职业意识、提升其能力

(1)通过多途径开展实习动员工作。通过学习相关实习文件、介绍优秀实习生事例、了解实习单位情况、开展实习动员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职业指导者要帮助学生尽快转换角色,明确实习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达到岗位要求。

(2)加强多方面的联系与沟通。与实习生、企业领导、带教师傅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飞信和亲自查访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跟踪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带队老师要记录好工作日志,对学生的各方面尽量做到第一时间了解。

(3)时刻做好学生思想上的“灯塔”。督促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与单位领导、带教师傅、班主任沟通联系,寻求帮助和指导,不能莽撞行事,做到不轻易离岗,把顶岗实习作为锻炼自身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平台,而不是作为就业的跷跷板。职业指导者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消除不良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主动、踏实地工作,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专业技能的指导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往往因为没有受到优质的专业技能指导和重视而不得不选择离岗,这对学校和企业无疑都是极大的损失。为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不仅有利于校内的实践教学,而且也有利于指派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校外指导。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脱产顶岗实习、开展“第二职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方式到企业去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学和专业技能指导能力。专业教师最好能到有实习生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既能给实习生提供专业技能指导,又可以对实习生实时管理,及时做好思想疏导,便于实习管理的顺利进行。

3.开展“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的职业指导

将职业指导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如招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习生跟踪调查等;保持家、校、社的互动,建立由学校领导、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的工作网络;采取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

通过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岗位,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能力提高的内涵及其途径;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养成的良好职业习惯。所有这些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将来顺利就业,乃至有利于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面对目前学生顶岗实习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职业指导方法,以期充分发挥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达到双方共赢目标。

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酒店管理 顶岗实习 质量 提升

[作者简介]尚群(1977- ),女,安徽马鞍山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酒店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经济型连锁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MZ220121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41-02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大型餐饮企业等旅游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实习企业承担岗位职责的准员工。在实习期间,如何使学校、企业、家长等各方都能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全阶段起到积极有效的管理作用,成为各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层面

1.时间安排不合理。根据对江苏省和安徽省随机抽取的20所公办高职院校所作的调研,有80%以上的院校把顶岗实习放在大三全年安排,也就是把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放在一起,这样的优势是便于管理,减少了安排实习的环节,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不能把顶岗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和升华,以及指导后续学习。学生在校的实际时间是前两年,会产生错觉,认为两年就毕业了。

2.企业选择过于集中。酒店管理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单位目前主要集中在高星级酒店、快捷连锁酒店、大型餐饮连锁企业等几类企业。部分院校为了实习管理的方便,统一将一个班级放到一个企业里,这样会导致有些学生由于去的企业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带着抵触情绪上岗。同时,在一个企业,学生学到的技能和管理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学生之间也很难实现实习经验的共享和交流。

3.师资配备简单。顶岗实习是正常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虽然在企业实习,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但身份还是学校的在籍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企业环境。大多数院校让班级辅导员配合顶岗实习企业处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是,专职辅导员精力有限,而且有些专职辅导员并不了解专业技能,这就使得很多院校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几乎完全依赖实习单位的管理,精神疏导不及时,尤其在实习期间与企业发生矛盾时,容易出现脱岗等极端行为。

4.与家长沟通欠缺。顶岗实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酒店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有些家长还存在旧时的观念,对现代酒店也缺乏理解,认为孩子去酒店实习是不体面的事情。在顶岗实习的各种问题中,不乏家长听到孩子诉说酒店实习辛苦而坚持要孩子回家的案例。因此,在参加顶岗实习前,一定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就顶岗实习的作用和意义与家长进行全面的沟通。

(二)企业层面

1.岗位安排单一。出于经营成本和旺季人手紧缺等原因,酒店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是持欢迎态度的。但是,酒店往往从自身管理、培训成本和工作效率等角度考虑,希望实习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从事相对固定的基层岗位,而这些岗位的技术含量不高,工作量相对较大且多为重复性劳动,学生难以学到全面的专业技能,极大打击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积极性。还有些实习单位没有制订学生的实习培养计划,哪个岗位缺人就把学生调到哪个岗位,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无法学到专业核心操作技能。

2.薪酬制度不合理。很多酒店给予实习生的薪酬是固定的,薪酬待遇普遍低于正式员工实习期的待遇。此外,因学生在酒店实习只有半年至一年,因此,酒店对实习生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工作热情减少,对顶岗实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会降低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感。

(三)学生层面

1.服务意识缺乏。对于酒店管理等服务性行业来说,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就是服务意识,这也是当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的一项品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 后”和独生子女,一直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习惯索取、不善付出,不适应酒店基层岗位的客户服务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工作环境。

2.看重薪酬待遇。不同的实习企业给予实习生的薪酬待遇是不一样的。例如隶属于国际酒店集团的酒店企业,给予实习生的薪酬往往低于一些单体的酒店,但由于它们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国际化的氛围,学生能从中接触和学习较多的专业技能。实习生在选择实习企业的时候,往往更看重企业能给予的薪酬,不太看重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流失的实习学生所作的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房屋销售等与专业无关的临时工种,一个月的收入远远超过在实习酒店的收入,这种短视行为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实习稳定性。

3.难以吃苦耐劳。“90后”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学宿舍楼的各项生活配套服务,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学生越来越不习惯于劳动。酒店服务恰恰需要的就是为客户的各项生活服务,特别是客房部和餐饮部的工作岗位,劳动强度较大。有的实习学生尽管克服了对客服务的心理障碍,但在最初实习期,觉得体能上难以承受。在实习的前三个月,很多学生就是因为难以忍受劳动强度而要求更换实习岗位或索性离开实习单位。

二、提升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完整的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要放在整个培养阶段的实习实训体系中进行考虑。目前学院实施的是“课程实践―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课程实践放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由专业老师根据课程标准来实施,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二学期,由系部进行安排。顶岗实习结合旅游企业的旺季安排在第三学期的3月底至第四学期的9月底,有半年时间。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继续上课至学期末,进行实习过程的总结和专业知识的升华。第6学期安排为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对接。把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分开安排,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化工学结合。

(二)建立全过程沟通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时间从半年到一年不等,学院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按照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阶段进行管理。

1.实习前管理――有效沟通。学院在顶岗实习前,需要与企业、家长、学生三方面沟通。要与酒店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包括居住条件、工作时间、工资和奖金、培训时长、工种安排、工作保险等细节都要在合作协议中有所体现。企业有相关人员直接负责实习生的培训、工作、生活问题。要建立实习企业的信息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以及实习单位的用人要求,提供顶岗实习推介平台,让用人单位和实习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院负责总体协调。尤为重要的是,要求实习企业建立实习生的轮岗制,让实习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院要与家长有电话或书面的沟通,告知家长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和计划,以及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意义,请家人配合学校做好顶岗实习的动员和管理工作,同时请家长签署同意孩子实习的书面材料。在学生参加实习前,要召开动员会,让学生了解到顶岗实习能培养和提高自身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和开拓知识面,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对于酒店实习的辛苦和劳累,以及可能受到的委屈,也要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以选取一些励志案例以及已毕业学生的成功案例来激励学生认真对待顶岗实习。

2.实习中管理――双导师制。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特点,学院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基础导师和发展导师,实行双导师制。由学院专职任课教师担任基础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导、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设计大学阶段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达到个性化培养教育的目的。由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发展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及心理疏导,在实践中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岗位要求,找出重点发展方向,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指导学生选择和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每名学生都应该有学校和企业的两名导师指导顶岗实习。考虑到指导效果,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以不超过10人为宜。学院要建立对导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行为,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并提供经费支持,建立考评和激励机制。

3.实习后管理――考核和评价。对学生要进行考核与评价。导师要记录学生的表现,学生也要记录自己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和心得。在顶岗实习结束返校后,学院要召开顶岗实结大会,表彰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导师的考核与评价。要让学生对导师的表现进行满意度评价,评选出优秀的基础导师和发展导师,并进行表彰,将优秀导师的成功经验与全体教师进行共享。二是对实习企业的考核与评价。要对照企业在实习协议中和实习前的承诺,根据企业的诚信度建立实习企业信息库和排行榜,优先安排实习生到优秀实习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上也可重点推介。对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的实习企业,要果断解除合作关系。

(三)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

要更多地发挥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顶岗实习环节、校内课堂教育以及课程实践中,可以通过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方式,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和制订的全过程,企业才能在顶岗实习环节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从而肩负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才能够在顶岗实习中掌握核心实践技能,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多重途径来服务企业,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企业的价值观相融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创造核心价值。

三、结语

高职院校只有全面分析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的教育与管理,在顶岗实习的各个阶段做好管理工作,建立高职院校与实习企业的常态化联系,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不断变化的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学用结合”的培养目标,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存,林淑玲.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管理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8).

[2]逯铮,张海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为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6).

[3]伍海琳,彭蝶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质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4]赵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

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 融合 教学模式 构建

[作者简介]应佐萍(1967-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经济;吴志华(1979-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叶剑锋(1982- ),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投资。(浙江 杭州 3112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融合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122594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33-02

一、前言

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特性决定了单凭学校内部是培养不出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全世界共同的做法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客观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制定面向“十二五”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体现职业特点的诉求。高校和企业联合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新发展时期对校企合作认识的深化,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和深层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在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的途径上,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校企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融合式校企合作的内涵。校企合作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各个国家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英国的“工学交替”、美国的“合作教育”等。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职业院校在借鉴先进国家校企合作成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三重融合”模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共生态”模式。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在详细调研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校企全程融合规范化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融合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将行业标杆企业的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作为融合式教学模式的载体;融合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将公司典型岗位的精英人才引入课堂,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建立不同层次的校企融合式师资团队,弥补高职师资短板;融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借助企业集团不同类型的项目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营造职场氛围;融合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校企交替”使学生能胜任现代服务业背景下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并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准员工”工作式顶岗,“学徒制”带教,训练学生岗位综合作业能力,弥补学校自身条件不足,提供学生了解企业、适应企业进而融入企业的“过渡期”,为学校、企业、学生成果分享,合作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融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学历教育往往以学校考核、终结性考核为主,为使人才培养更符合行业企业社会要求,为合作就业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将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融合,形成了理论教学以学校评价为主,实践教学以企业评价为主,关键岗位实训企业评价“一票否决”的融合式教学评价模式,谋划“三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2.融合式教学模式构建。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毕业后大多从事生产过程的岗位作业与管理。在校期间重视企业岗位群的技能训练,在就业时实现校企之间的“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且参与程度越深效果越好。融合式校企教学模式构架必须体现在企业全程介入,学生通过以学校为主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践技能训练,结合“学徒制”顶岗实习,提前感知行业发展和企业文化,顺利完成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即招生介入(企业提出要求)―始 业 教 育(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专业基础教学(企业介入认知实训专用周教学)―专 业 教 学(企业介入核心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技能专用周实训)―毕 业 教 学(企业介入毕业顶岗实训和毕业论文)。

三、融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房地产专业的实践

1.构建校企交替、全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制定“以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房地产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在详细调研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基础上,经过多次沟通,构建校企交替“订单式”合作办学实施模式。校企交替合作办学模式从行业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出发,量身打造适合企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制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间断地接受企业实践岗位和企业兼职教师技能的指导,获得岗位需要的技能资格证书,而后返校进一步进行理论知识教育,获得未来持续性学习能力。这个校企交替过程是企业、学校的全程融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学校和企业前期充分融合,合作研讨就业岗位、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基础数据并反馈至专业团队。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搭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在互融式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主要由学校完成,企业承担部分核心能力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实训中获得技能,返校后再进行递进式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毕业顶岗实践阶段,由校企双方专兼职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校企全程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平台,配备企业方班主任,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组织参观企业重点项目,参与项目实际操作全过程,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与企业联合培养,让企业介入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的制定过程,参与学校各个教学环节,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最终保证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开展毕业实践环节教学,最后到相关企业就业。

2.建立深度融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教学贯穿能力、能力实现就业的教学理念,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采用校内外两大教学平台,工学结合、学用融合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专业专项能力、岗位职业资格综合能力、顶岗获取职业经验能力等。为保障融合式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建立了深度合作的共建体系,即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管理、共同考核,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利用企业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室和专用教室、办公室,通过场景布置,营造职场氛围,传递企业文化;利用企业集团旗下专业公司和遍布全国不同类型的众多项目,安排学生开展专业认知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顶岗、轮岗实习。目前,已建立总实训基地及20多个分类型项目实训现场,涉及高端住宅(含别墅、平层官邸等)、写字楼、商务酒店、城市综合体等,企业全程提供实训场所。在此基础上,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开展课题合作、技术服务、职业资格培训等,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成立了专业学院,扩大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3.形成“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是融合式教学的核心,我们将行业标杆企业的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按照行业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形成理论知识―岗位技能―职业证书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行业协会、企业和学院的共同力量,充分调研岗位群、岗位需求分布、岗位知识需求、岗位技能需求和岗位人才成长素质要求,开发适合就业岗位所需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课程架构。目前,专业构建了“宽基础 多方向”“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按照不同方向进行订单式培养,方向课程与岗位群一致。学生校内接受专业知识,校外开展技能训练,在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培养下,考取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进入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践教学是规范化、项目化、真实化的 “工作式顶岗”,由合作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经双向选择,企业、学生、学校签订“三方协议”并最终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开始学生已成为合作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为每位学生配备“带教师傅”,校企共同管理,其待遇和要求等同于实习员工,学生顶岗实习结束进入公司就业。通过教学、实训与社会实际嵌入式胶合来实现满足现实社会和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构建校企互融互配师资团队。教师是学校的灵魂。通过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建立课堂教学以专业教师为主、实践技能教学以企业教师为主的不同层次校企互融互配师资团队。为落实学院“二融合、三对接、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对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师傅承担现场实践教学任务;由骨干专任教师对接企业讲师团队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由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对接企业方专业带头人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方向。校企互融互配,教师互相学习,专任教师通过企业挂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参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实操技能;企业教师通过教研活动、授课技能培训、说课、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岗位培训等教学技能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建设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校企互融师资团队兼职教师1人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5人参加高校教师岗位培训,3人在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房地产专业说课比赛中获得了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

四、结论

针对“如何培养符合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和“如何留下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两大专业建设目标,我们构建了融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校企交替,课程体系“课证融合”,实践教学校内外结合,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结合,打造特色实训基地,创导教育与市场需求无缝接轨,使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通过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管理,引入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建立校企互融的师资团队,将课堂教学与项目实操融合,专兼职教师融合,共同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专业教学的时效性、应用性与服务能力。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融合式教学模式推动了房地产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和专业认知。通过扩大与行业品牌企业的合作,培养订单式的“学生”,提高了专业的招生与就业能力,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企业和学院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金彦龙,杨皎平,李庆满.建立“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 培养适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2]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和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篇7

(一)企业层面

1.岗位安排单一。出于经营成本和旺季人手紧缺等原因,酒店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是持欢迎态度的。但是,酒店往往从自身管理、培训成本和工作效率等角度考虑,希望实习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从事相对固定的基层岗位,而这些岗位的技术含量不高,工作量相对较大且多为重复性劳动,学生难以学到全面的专业技能,极大打击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积极性。还有些实习单位没有制订学生的实习培养计划,哪个岗位缺人就把学生调到哪个岗位,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无法学到专业核心操作技能。

2.薪酬制度不合理。很多酒店给予实习生的薪酬是固定的,薪酬待遇普遍低于正式员工实习期的待遇。此外,因学生在酒店实习只有半年至一年,因此,酒店对实习生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工作热情减少,对顶岗实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会降低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感。

(二)学生层面

1.服务意识缺乏。对于酒店管理等服务性行业来说,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就是服务意识,这也是当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的一项品质。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和独生子女,一直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习惯索取、不善付出,不适应酒店基层岗位的客户服务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工作环境。

2.看重薪酬待遇。不同的实习企业给予实习生的薪酬待遇是不一样的。例如隶属于国际酒店集团的酒店企业,给予实习生的薪酬往往低于一些单体的酒店,但由于它们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国际化的氛围,学生能从中接触和学习较多的专业技能。实习生在选择实习企业的时候,往往更看重企业能给予的薪酬,不太看重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流失的实习学生所作的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房屋销售等与专业无关的临时工种,一个月的收入远远超过在实习酒店的收入,这种短视行为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实习稳定性。

3.难以吃苦耐劳“。90后”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学宿舍楼的各项生活配套服务,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学生越来越不习惯于劳动。酒店服务恰恰需要的就是为客户的各项生活服务,特别是客房部和餐饮部的工作岗位,劳动强度较大。有的实习学生尽管克服了对客服务的心理障碍,但在最初实习期,觉得体能上难以承受。在实习的前三个月,很多学生就是因为难以忍受劳动强度而要求更换实习岗位或索性离开实习单位。

二、提升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完整的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要放在整个培养阶段的实习实训体系中进行考虑。目前学院实施的是“课程实践—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课程实践放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由专业老师根据课程标准来实施,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二学期,由系部进行安排。顶岗实习结合旅游企业的旺季安排在第三学期的3月底至第四学期的9月底,有半年时间。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继续上课至学期末,进行实习过程的总结和专业知识的升华。第6学期安排为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对接。把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分开安排,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化工学结合。

(二)建立全过程沟通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时间从半年到一年不等,学院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按照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阶段进行管理。

1.实习前管理——有效沟通。学院在顶岗实习前,需要与企业、家长、学生三方面沟通。要与酒店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包括居住条件、工作时间、工资和奖金、培训时长、工种安排、工作保险等细节都要在合作协议中有所体现。企业有相关人员直接负责实习生的培训、工作、生活问题。要建立实习企业的信息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以及实习单位的用人要求,提供顶岗实习推介平台,让用人单位和实习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院负责总体协调。尤为重要的是,要求实习企业建立实习生的轮岗制,让实习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院要与家长有电话或书面的沟通,告知家长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和计划,以及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意义,请家人配合学校做好顶岗实习的动员和管理工作,同时请家长签署同意孩子实习的书面材料。在学生参加实习前,要召开动员会,让学生了解到顶岗实习能培养和提高自身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和开拓知识面,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对于酒店实习的辛苦和劳累,以及可能受到的委屈,也要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以选取一些励志案例以及已毕业学生的成功案例来激励学生认真对待顶岗实习。

2.实习中管理——双导师制。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特点,学院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基础导师和发展导师,实行双导师制。由学院专职任课教师担任基础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导、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设计大学阶段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达到个性化培养教育的目的。由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发展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及心理疏导,在实践中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岗位要求,找出重点发展方向,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指导学生选择和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每名学生都应该有学校和企业的两名导师指导顶岗实习。考虑到指导效果,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以不超过10人为宜。学院要建立对导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行为,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并提供经费支持,建立考评和激励机制。

3.实习后管理——考核和评价。对学生要进行考核与评价。导师要记录学生的表现,学生也要记录自己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和心得。在顶岗实习结束返校后,学院要召开顶岗实结大会,表彰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导师的考核与评价。要让学生对导师的表现进行满意度评价,评选出优秀的基础导师和发展导师,并进行表彰,将优秀导师的成功经验与全体教师进行共享。二是对实习企业的考核与评价。要对照企业在实习协议中和实习前的承诺,根据企业的诚信度建立实习企业信息库和排行榜,优先安排实习生到优秀实习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上也可重点推介。对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的实习企业,要果断解除合作关系。

(三)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

要更多地发挥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顶岗实习环节、校内课堂教育以及课程实践中,可以通过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方式,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和制订的全过程,企业才能在顶岗实习环节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从而肩负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才能够在顶岗实习中掌握核心实践技能,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多重途径来服务企业,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企业的价值观相融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创造核心价值。

三、结语

高职院校只有全面分析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的教育与管理,在顶岗实习的各个阶段做好管理工作,建立高职院校与实习企业的常态化联系,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不断变化的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学用结合”的培养目标,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房建顶岗实习个人总结篇8

1 “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的内涵与特征

“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是从长期的教学教学中不断总结凝练出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追求工程的真实情境,提升学生的顶岗能力,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核心思想“手脑并用”的具体体现,注重实用、要求手脑联动、做学合一。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上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通过课堂进工地、实训室进企业、模拟现场进学校、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共建、学训同步等方式充分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2 “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现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物业管理、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等九个专业。几年来,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建筑生产一线,结合房屋建造过程,在实施学院“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三阶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新形成 “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的土建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2.2 “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2.1 双合成

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企业双方合作完成;人才培养内容由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岗位职业标准要求融汇合成;人才培养环境由学校与施工现场交叉合成;人才培养进程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完成;人才培养团队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双源合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完成。通过“双合成”达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学做合一,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2.2.2 双证融通

学生在校期间须取得职业岗位证书(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和毕业证。

2.2.3 三阶段

第一阶段职场体验阶段:开展入职教育,让学生对职业岗位环境有所了解,建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做职业素质教育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第二阶段实境训练阶段:开设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等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由专兼教师共同在实训室开展单项技能训练及考核,由聘请的实训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基地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并考核,分层次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职业技能鉴定”。

第三阶段顶岗历练阶段:在第6学期进企业顶岗实习,在顶岗期间学生的日常工作管理主要专任教师负责,对学生在企业顶岗工作管理主要由兼职教师负责,通过半年顶岗实习获得初步社会能力和工作经验。

3 “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的实践效果

3.1 实现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通过近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完全实现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完成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与施工现场交叉合成人才培养环境;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双源合成人才培养团队;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3.2 实现了学生100%的岗位(技能)证书获取率

结合专业与行业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建筑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由山东省建工局组织的建筑类专业八大员和劳动局组织的测量员等职业工种的考试,从考试的结果来看,100%的学生能够获取相应的岗位(技能)证书。

3.3 建成了三个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

建筑工程学院充分利用与企业的融洽关系,分类建成了三个层次的44个校外基地,其中山东锦华建设集团、日照市政工程集团等2家为“一体化教学基地”,实现了“双向嵌入”,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山东日建集团、山东神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6家为“合作企业”,实现了以开展多方位、多领域合作为重点,对其开放校内资源,设立双方的“合作教师”;建立了36家“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的顶岗实习。

4 结束语

上一篇:外科医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肿瘤科实习护士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