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0 20:15:45

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

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篇1

护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中临床实习是护理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临床实习可以使护生将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与实践相结合,并能帮助护生形成专业思维方式以及角色认同[2],因此临床实习也成为国内外众多护理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临床实习效果受众多因素影响,主要可分为临床学习环境和个人特质,其中临床学习环境是临床环境中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所有因素构成的网络,是学生获得护理技能、职业角色的场所[3-4]。笔者调查护生对于临床学习环境的认知情况以及实习效果,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护理教学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方便取样,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本科及专科临床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本科护生40名(27.2%),专科护生107名(72.8%)。发放问卷190份,收回148份,应答率为77.9%,剔除1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47份。 1.2研究工具 1.2.1护生临床学习环境的测量 采用朱闻溪等在ChanDSK编制的原始量表的基础上改编的中文版《护理临床学习环境评价量表》[5]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42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分为6个维度:人际关系、工作氛围及团队文化、实习任务的定位、护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及个性化。原始量表及改编后的量表在国内外应用中均报道了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7。 1.2.2护生实习效果的测量 采用邓仁丽等在ElizabethH编制的原始量表的基础上改编的中文版《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行为评价表》[6]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2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量表分为3个一级维度(认知、情感、运动技能)和7个二级维度。其中认知维度分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护理程序的应用,情感维度分为专业角色和角色发展、自我导向的学习行为以及明确患者的权利与义务,运动技能维度分为临床技能与沟通交流。原始量表及改编后的量表在国内外运用中均报道较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4。 1.3资料的收集 量表设有统一指导语,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调查。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学生知情同意并独立填写。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进行描述统计以及相关分析。Epidata录入数据, 2结果 2.1本、专科护生临床学习环境与实习效果比较 护生的临床学习环境总评为(3.07±0.68),临床实习效果总评为(3.61±0.53)。本、专科护生临床学习环境与实习效果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护生临床学习环境评价 临床学习环境总评为(3.07±0.68)。临床学习环境中,除个性化维度外,其余5个维度得分均大于3分。居于前2位的维度分别为参与性与工作氛围,得分最低维度为个性化,见表2。 2.3护生临床实习效果评价 护生临床实习效果总评为(3.61±0.53)。其中,1级维度中得分最低为认知维度,最高为情感维度。2级维度中理论知识和护理程序得分最低,最高为权利义务维度,见表3。 2.4临床学习环境与临床实习效果相关性分析 护生临床学习环境总评与临床实习效果总评呈正相关(r=0.211,P=0.01)。其中,临床实习效果1级维度的认知、运动技能与临床学习环境呈正相关,2级维度的理论知识、护理程序、学习行为以及沟通交流与临床学习环境呈正相关,见表4。临床实习效果总评与临床学习环境中的工作氛围、实习任务、参与性以及创新性维度呈正相关,见表5。 3讨论 3.1临床学习环境总体较满意,但应加强个性化管理 笔者研究显示,临床学习环境总评较好,被调查护生对目前的临床学习环境比较满意(3.07±0.68)。其中,参与性与工作氛围维度满意度最高,个性化维度评价偏低。个性化指护生在临床实习中能够依据自身能力以及爱好不同得到不同的教学管理,并在允许范围内自主选择个人的工作方式[7]。个性化是临床学习环境中非常重要的维度,是护生获得对临床学习环境满意的重要条件[8]。个性化的临床学习环境有利于护生发现自身爱好的护理领域,并在其中得到发展。笔者研究显示临床学习环境中个性化维度评分较低,这点与以往研究一致[9],可能是由于目前医院中实习护生人数众多,层次不齐,同时存在中专、大专以及本科3类护生,医院为方便管理往往对3类护生采取统一管理模式,而忽略了护生个性化的要求[10]。再者,受传统功能制模式的影响,临床许多护理工作人员的认知还停留在完成任务上,没有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独立性及个体差异;加之临床患者数量多,护理工作量繁重[11],使得他们没时间了解学生,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可能是导致个性化维度评分较低的原因。鉴于这种情况,建议医院对不同层次护生采取分层管理,由带教老师引导护生发现自己喜爱的护理领域,并鼓励其向这方面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允许采取个体性的工作方式。 3.2临床实习效果总体较好,但应加强理论知识、护理程序方面的教学 护生的临床实习效果总体较好(3.61±0.53),提示通过临床实践,护生的实习效果基本能达到合格要求。护生的认知维度评价较低(3.37±0.64),提示目前临床实习中理论知识教学和护理程序应用存在不足,这点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6]。理论知识对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技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有针对性地护理患者都是必不可缺的;而护理程序是护士护理患者时所采用的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整体护理的根本保证[12]。认知维度低评的原因可能与临床带教老师的资质和态度有关,也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有关。我国目前临床带教老师的职称及资历不够,对于护理程序掌握以及应用程度偏低,均影响带教质量[13-14]。杨敏,王爱群等的研究表明[13]临床带教老师中以护士、护师占绝多数(89.85%),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人员仅10.15%,而以前负责中专带教及带教经验几乎为零者占49.38%;另外,部分带教老师认为护生临床实习更重要的任务是掌握临床技能,而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15]。再者,学生进入临床前多习惯于被动学习知识,进入临床后,受以往学习方式影响,难以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主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不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临床实习中的上述缺陷,笔者建议医院管理者注意培养高职称及资历的护师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并注意改变带教老师只重实践而轻理论以及功能制护理的旧观念;同时应鼓励护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学习方法适应临床学习。#p#分页标题#e# 3.3临床学习环境与临床实习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临床实习效果与临床学习环境呈正相关(r=0.211),提示临床学习环境越好,实习效果评价越高。临床学习环境中工作氛围、实习任务、参与性以及创新性维度与临床实习效果呈正相关,提示临床带教老师可通过建立良好合作、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明确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任务,使护生更多地参与到临床的护理实践活动,以及采用新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生在临床中的实习效果,加强护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 年轻教师;医学生;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38-02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5~6年接受医学教育最重要的时期,能否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一年多的临床实习是关键。因此,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是每位指导教师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年轻教师,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尚欠缺,如何指导实习医师进行实习,尚需进一步探讨。

1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实习医师刚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较容易影响其思想。年轻带教老师在年龄上与其相仿,加上年轻人的模仿能力较强,带教老师不良的医德医风将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因此,年轻教师指导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自己的医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

丰富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是指导学生临床实习的基础。青年教师尽管在学校正规系统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但只是了解一些普遍性的观点,对某些疾病尚缺乏深入性认识,其专业性理论不强。因此,青年教师必需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性理论的学习。本人认为,有目的性地查阅专业性书籍和杂志,是丰富自己医学专业性理论的良好方法。临床经验的积累需要一定过程,但方法适当,可加快此进程。首先,在临床工作过程中,特别注意多动脑筋,多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从书本上不断吸取临床经验。其次,向上级医师学习。上级医师临床实践时间长,临床经验相对丰富,故青年医师应不失时机地请教他(她)们。平时在上级医师查房过程中,特别注意其临床分析和临床思维的过程,以及注意上级医师对该疾病如何制定诊断和治疗方案,并进一步观察此方案的临床结果,从而吸取临床经验或教训。再次,多接触病人。临床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多实践。接触病人,详细了解和观察病人的病情是获取临床经验的重要来源。除了自己所分管的病人外,对整个病区的危重或疑难病人亦应接触和了解,从其他同事对病人的处理过程中吸取经验或教训。最后,善于随访和总结。

病人出院后,约定时间进行复查,一方面可方便病人,更重要的是通过随访病人,进一步了解病人住院时的诊断是否正确,原来的病情是否好转、痊愈或恶化,原定治疗方案是否合适等,由此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对一些特别病例,通过总结,汇集一个个故事,永远记忆在脑海里,若今后遇上类似的病例,通过类比,则可很快得到合理的处理方案。

3 平等处理师生关系,共同学习,不耻下问

青年教师和实习医师均为年轻人,有的年龄相差无几,在实习医师的眼里,年轻的带教老师缺少权威性。若年轻带教老师对学生有居高临下的架势,没有充分意识到实习医师的学生身份,只是吩咐他(她)们去做事,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势必造成学生一种不信任的逆反心态,学生因此而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年轻指导教师应平等对待实习医师,把他(她)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相互切磋,探讨问题。对于双方不同意见的问题,可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上级医师或其他同事进行解决,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4 培养实习医师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正确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最基本的专业基础[1]。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带教工作的重要内容。实习医师的临床实习时间较少,不可能把所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全部学会。因此,带教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首先,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完整地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收集临床的第一手资料;其次,让学生自己对获取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临床诊断。最后,教师进行一次临床思维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临床思维过程,找出自己的错漏和差距,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本人认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教会学生分析病例的方法,主要包括下列过程:①如何总结病例特点;②选择何种线索(如某些症状或体征)进行分析;③病例分析有何演绎过程;④如何确立诊断与治疗方案等。这将使学生在更具体,更有目的性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5 引进问题式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学科,因而比其他学科更具复杂性、易变性和多样性。同时,临床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临床医学的教学应体现在复杂性的基础上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观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2]。这种教学模式将很大程度阻碍了学生对复杂临床思维过程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近几年来,医学教育界对问题式教学法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临床基本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3]。本人体会到,下列问题式带教措施,对学生临床实习有所帮助:①教师选定病例要求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总结病例特点、分析病例、提出处理方案和开医嘱等。②教师在旁边观察,随时提出问题,但不作出回答,要求学生记录问题。③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有关杂志和书籍,自行寻找问题的答案。④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陈述对提出问题的不同观点。⑤教师总结学生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又提出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之,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过程中,除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外,同时需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且学会较先进的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材。

[参考文献]

[1]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 (9):869-870.

[2]慕景强.PBL 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170-173.

[3]文凯,廖和和,袁泉,等.浅析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749-750.

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临床实践能力;标准化患者;医学生

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包括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综合能力除临床实践能力还包含具有人文知识的沟通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学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医患关系越来越复杂,患者依从性差,造成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得医学生在医院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适应新形势,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新课题。因此重新认识和理解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何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临床操作能力,主要通过临床操作来完成,有具体的完成对象,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包括学生书写常规医疗文件、参加手术及各类医疗技术操作等; 另一方面是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依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等来完成。二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很大的不同。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更应注意加强医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于在今后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2 如何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2.1 教学方式的选择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不仅要重视启发式和创造性教学,更应重视临床课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的目的 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靠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因此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在新形势下,这一课题又涵盖着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更新观念,结合实际,多途径、多方式地采取具体手段来加以实现[1]。

首先PBL(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它是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经过3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PBL在医学教育领域获得较快发展。被国内外医学院校所采用,逐渐成为一种科学的、成熟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2]。不再是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解和诠释,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找答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在问题的各个环节上给予指导,把握方向,更多地与学生一起去发现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去获得作为受教育标志的知识、思辨能力和思维习惯。它分四个阶段: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解答问题、总结知识。首先课前发放典型病例,学生根据病例整理归纳以往学过的知识,课堂上根据病例提出相关的学习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课后学生通过各种条件设施(图书馆、资料室、临床调查、网络、教学工具等)查找和搜集相应的文献资料或相关的知识,探索寻找答案,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推理、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然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确立下一步学习目的。通过PBL教学法的实践,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从被动接受型变成主动要求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在一个学习模块结束后,进行客观性临床技能考核,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去如何解决问题,通过编写临床案例,扩大了知识面,也有利于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

2.2 标准化患者(SP)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 ) 又称模拟患者或患者指导者,是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患者,经培训后,能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目前医院推行的是病人选医生、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新举措。加之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增强,医患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进行相关诊疗操作的比例减少,对临床实习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SP模拟病人,学生通过对其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提出该病需做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最后由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如此,学生们可以经历一次从头到尾全过程诊治患者的经历,并做出自己的诊治原则,同时在与教师、同学们的观点碰撞中,得到临床思维的锻炼。这种教学模式开展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自行诊治患者时的紧张和盲目,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们从书本走进临床。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能使学生早期得到系统的问诊内容及问诊技巧训练,促进了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早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SP作为教学评估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和反馈指导,更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如标准化患者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或测验中难以找到的具有针对性的病例问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提高了测验的有效性;每个考生都可以面对同样的患者和问题,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标准化患者根据统一标准,对受试者做出合理的评判,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是以往任何测试手段所不能做到的,也是临床医学生及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标准化患者可以有效规避医学考试中涉及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使标准化患者更接近临床实际,并符合教学要求。

2.3 理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医学生的理论学习一般先是基础科目的学习,然后过渡到临床科目。比如说学生在二年级就基本结束了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课程的学习,而内外科及妇产科儿科的理论学习基本要到三年级下学期甚至四年级才来学习,如果之前的学习只是个死记硬背的过程,根据遗忘曲线到一年以后能记住的已很少,而局部解剖学在外科学和妇产科学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颅脑的解剖、神经核及神经束的分布是学好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学的基础;另外,当学习内科某个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和治疗时,能同时讲解此疾病的外科治疗,这样能使医学生的理论学习有连贯性及纵向联系,使学生加深对某个疾病的整体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学习有个连贯性及一致性。

另外,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一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就开始复习考研,一部分学生开始为就业操心、奔波,今天去人才交流会,明天又去参加供需见面会,甚至有些学生直接去单位试工等等,都难以安心实习,给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也直接影响了实习效果。因此,要适时地根据市场需求规律来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主动适应社会。为了避免临床实习与考研、人才招聘会相冲突,可将教学计划修改,提前一学期进入临床实习,剩下最后一学期用于选修课、撰写论文、参加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等,以适应新的形势需求。

2.4 坚持理论学习与临床见习相一致,内外科相结合的原则

当一个疾病的基础理论内容学习结束后,学生们对这个疾病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及基本的认识,然后安排学生进行临床见习,带领医学生看病人、问病史、做体格检查,使学生对疾病有个感性认识,再复习教科书的理论内容,这样才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有时学生来临床见习但这个疾病的理论内容都没讲解过,这样就起不到临床见习的作用。大多数学校都能做到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临床见习,但是能做到内外科相结合的教学少之又少,比如说学生学习了肺癌这个疾病,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安排学生先去呼吸内科了解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然后或者近期安排学生去胸外科见习肺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这样使学生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也有一个感性认识。再比如对于脑出血这一疾病,我们应该既让学生去神经内科见习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也应同时让学生见习在神经外科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这样更加深学生对这个疾病治疗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同样一个脑出血疾病,什么样的病人适合内科治疗,何时该进行外科开颅手术,增加他们对疾病深层次的了解。

2.5 严格出科考试制度,不合格者重新回炉

对临床实习学生的入科出科环节的控制,是为医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践机会的保证。在这一环节上,主要是抓好学生出科考试和出科综合鉴定。出科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应侧重学生临床实习技能的实际运用,考试成绩应纳入学生毕业考试的总体成绩之中。带教老师、教研室主任在学生出科前,必须将学生在本科实习的综合情况认真填写在毕业实习手册出科考核表上,如学生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及听讲座次数、病历书写份数及操作情况等; 加大考核学生理论和综合技能的力度,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出勤及医德医风诸方面的情况加以总结鉴定,对不合格的实习学生不准出科。全部实习结束后再由学校组织毕业考试,考试成绩分为实习成绩和毕业考试成绩,记入学籍档案,确保实习质量。

2.6 学习沟通技巧,提倡人文关怀,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医患交谈在医疗中是收集患者病史、协助诊断治疗的主要渠道。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良好的交谈技巧与语言艺术,不仅可促进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能加强临床防治效果,否则就可能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影响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因此在实习阶段,学生应注重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与语言艺术,以美好的语言艺术鼓舞患者和病魔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建立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医患关系。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倡人文关怀[5]。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以人为中心,即关心人的健康,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悖于医学教育的宗旨。

3 结语

总之,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临床教学、实习过程、学校以及实习单位等诸多因素。只有在充分发挥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不断地强化管理,严明纪律,规范制度,经过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共同努力,才能造就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合格的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0,4,10(4):139-140.

[2]腾淑文.PBL教学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59-61.

[3]邵晓秋,张星虎,张宁.王拥军医学生作为标准化患者在神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12,10,7(10):822-824.

[4]周少博,胡群英.注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人文医学素质培养[J].实用全科医学,2007,5,5(5):423.

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篇4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3]赖亚宁,姚巡,卿平.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下临床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8-11.

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口腔正畸教学 临床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07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求治愿望和要求不断提高,而且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对口腔正畸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与之相对应,实践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了诊疗技能,而且对沟通技能、信息获取与管理能力、职业态度与法规知识等都提出新的要求。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授――实验课操作――临床实习”,学生常反映正畸学理论抽象、直观性差、理解较为困难,操作复杂、不易掌握,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临床,中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与缺陷。第三,患者的求治愿望和治疗要求不断提高,对口腔正畸医生的临床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口腔正畸临床实践教学机制是指在口腔临床实践教学过程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运转方式。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是随着时展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它必须根据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进、丰富和完善。建立口腔正畸临床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广义的口腔正畸临床思维,改进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口腔正畸新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健全口腔正畸临床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1 培养广义的临床思维

广义的临床思维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传统的口腔正畸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偏重知识传授或灌输,对学生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与广义口腔正畸临床思维能力相关的患者心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医德医风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引导和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从相对局限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综合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错牙合畸形不仅会对患者的颌面部发育、功能及美观,甚至心理健康都会造成影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正畸临床医生仅负责诊断及治疗错牙合畸形,而对该牙齿和颌面部畸形所引起的心理和社会环境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很多患者错牙合畸形虽然矫正好了,但心理健康依然未恢复,如有的患者认为因为医生并未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与他缺乏足够的交流,导致矫治结束后,虽然按照临床标准时符合要求,但患者并不认为达到了矫治目的。而现在普遍在医学中推广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结合患者的生理与病理现象,更要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出发,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全面而充分的分析和诊断,充分了解患者的诉求,从生理上、心理上通过广义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患者的综合诊疗方案,包括康复和预防方案,同时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和效率。

因此,在教学未开始时,就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充分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广义临床思维,在教学中穿插医患沟通,医德医风等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方面的内容,适当增加临床见习内容,着重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启发式教学, 通过PBL、CBL、TBL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在临床实习指导时除了常规的临床技能训练外,在问诊、临床检查、诊断和矫治的带教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将广义临床思维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正畸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可以请专家进行相关的专题讲座,充分了解目前的医患关系,明白自己在其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通过“医”、“患”的模拟教学,更好了解患者的感受,为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2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在临床技能培养中除了常规诊断和矫治设计和临床技能的训练以外,由老师或学生指导小组定期安排病例讨论会,融入PBL、CBL和TBL教学模式的精髓。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法(Team-based learning,TBL),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 模式有各有其优点和不同。其目的都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引导和点拨作用。需要学生充分准备和积极参与,小组共同学习,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动性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单向式被动教学方式。PBL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正畸知识高深不易理解的印象,结合大课教授内容,开展PBL教学结合临床见习,提出一个病例以后结合问诊、检查和诊断的知识点,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小组学习和独立探索学习结合,再进行汇总讨论提出治疗方案将整个口腔正畸的诊疗进行了一个连贯的梳理,学生普遍反应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口腔正畸的临床实习教学中,可以用于对新技术“自锁托槽的优缺点”、“如何进行口腔正畸临床的医患沟通等临床问题采用PBL教学法[2],结合TBL教学的方式,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将所学知识结合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最终达成共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对于综合性的问题“牙周炎患者的口腔正畸临床治疗”等涉及知识面较广,则主要采用TBL教学方法,CBL是针对临床医学教学的独特性,由PBL 教育理念与临床实习教学相结合后就发展成为一种适应医学教学需求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特别适用各种错牙合畸形的病例讨论,其核心是“以错牙合畸形病例为先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对以上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有利于学生临床经验积累和矫治水平的提高, 也增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临床教学实践质量。 并且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注意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如采用英文进行口腔正畸病例汇报等方式,为培养国际化的口腔正畸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对于正畸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培养,一定要将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而在口腔专业本科生的临床见习教学培养中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教研室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尝试,而且通过seminar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研究思维,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 学生与教师) 的学习潜能,特别是用于口腔正畸学生的临床选题。Seminar中文释义为专题讨论会,即老师结合临床教学需求和学生自身兴趣,制定出研究方向或题目,学生广泛查阅文献,学生找出问题,与老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路径[3]。教学分为学生讲课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和教师总结三部分。同样也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传统的讲课方式由老师变为由学生查阅资料,总结、讲授。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的二元结构模式。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以达成教学目标中的对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并结合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查阅文献,提出自己的科研方向。经教师引导后提出解决方案,完成课题,培养临床科研思维,为将来学生毕业后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3 健全和完善临床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口腔临床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对实现临床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价描述,在此基础上对口腔正畸临床实践教学的状态和效果做出判断,其目的使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优化。因此教学评估的对象包括教学实施的各方各面,具体到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实施等环节;它还包括学校和相关部门对临床实践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情况,提供临床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熟悉、引导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进行反馈、调整和改进,特别是要进行口腔正畸临床实践教学的总结和考评,以此保证实践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总的来说就是从教学管理、教学准备、教学运行和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教学效益的评价。教学评价指标包括:工作量统计、病例检查,病例记录的检查,常规临床技能和特殊临床技能的掌握、阶段考核、老师评语、病人矫治评价调查,学生评价,同时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定期调查和评估等。该评估体系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着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总之,临床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建立是口腔正畸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结合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创新口腔正畸临床实践的教学模式, 才能实现口腔正畸临床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培养符合新时展需求的口腔正畸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广大的口腔正畸患者提供治疗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禹莲,肖颖彬,张友凤,郝嘉,何云,张云.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5):905-907.

[2]冯云霞,李罡,张楠.PBL教学法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77-78.

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篇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1]西医内科学是西医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西医临床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关键。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成为一名良好职业素质的现代中医师,学习与掌握一定的西医内科学知识非常重要。但是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由于课业重、西医内科课时受限等因素,大多数学生仅满足于期末考试西医内科不挂科即可,考试前临阵磨枪、突击记忆,而西医内科的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普遍不过硬。如何提高中医专业的学生的西医内科诊断能力及思维水平一本文由收集整理直是个重要课题。我院近两年以来采取加强西医内科过程性评估的综合评估模式,通过过程性评估加强学生对课程和平时训练的重视程度,取得一定的效果。

1.综合考核评估模式的主要内容

1.1 西医内科理论教学和见习阶段

在西医内科理论教学见习阶段,在保持传统的期末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加强临床见习阶段的过程性评估,提高学生对临床见习的重视程度。在临床见习中,将pbl 教学[2]中纳入考核评估范围,制定考核评估表,并占有较大的比重。

1.1.1 见习过程评估。占评估总成绩的20%。pbl 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教师在互动中更容易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每次见习课都根据学生在pbl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就引导学生积极预习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诊治和思维的能力,全程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1.1.2 理论考试。占评估总成绩的80%。理论考试主要以客观和分析题型为主: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核时采取由大学教务随机从考核题库中抽题的方法,题库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题库建设上强调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隔一两年不断推陈更新。这样学生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保证各系统的内容都掌握全面,而不是仅寄希望于突击抓一两个重点或背以往的一两套考题就能取得高分,促使学生期末全面复习。

1.2 临床实习教学阶段

在中医专业本科生内科实习阶段,除了传统的中医理论技能及能力考核,加强西医内科的临床能力考核,学生出科成绩由中西医两部分考核内容组成。西医内科临床能力考核由各实习科室负责西医教学的教师在学生出科时完成评分。考试内容强调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临床基本技能占总成绩的50%,病案分析占总成绩的20%,实习手册的评价占总成绩的20%,病历书写占总成绩的5%,医德医风和工作纪律占总成绩的5%。具体考核方法为:从病房抽取典型病人进行临床问诊、查体考核;病案分析从教学题库抽取,采取面试问答方式进行;实习手册评价根据完成的工作量和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评分;病历书写根据实习手册的登记随机抽取1份进行评分;医德医风和工作纪律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由带教老师给予评分。[3]

1.3 毕业考试

毕业考试同样加强西医内科的考核内容。西医内科毕业考试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要内容,以临床客观结构化(osce)考核为依托,结合床边考核,对学生临床综合技能进行培训和客观结构化考核,主要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测试站,使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程式化的临床技能标准,完成一系列的临床操作。目前我院的西医内科毕业考试共设有5站:⑴临床问诊;⑵体格检查;⑶病历书写;⑷病案分析;⑸临床基本技能。

2.综合考核评估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召集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同时分别对中医专业本科生2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综合考核评估模式的应用性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90.1%的学生认为评估结构和内容合理,88.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主动训练的积极性,92.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基本技能,93.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结果说明综合考核评估模式在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教育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受到学生的认同。

3.讨论与建议

综合考核评估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内,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相对不足,尤其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初次接触西医临床课程,中医思维模式和西医思维模式要进行转换,课时又相对较少,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考核评估什么学生就会重点学习什么,也就是通常说的“以考促学”的方法。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尤其加强过程性评估,提高了学生对西医临床见习和实习的重视程度,使学生从开始被动的学习思考,到见习、实习中自动地形成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决策能力的习惯。综合评估模式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有较高的量化标准,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知道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通过评估或取得较好的成绩,只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努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根据临床工作实际开动脑筋,多动手操作,多分析问题,多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决策能力,并在综合评估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篇7

    促使学生做好相关内容的预习。这种模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在临床医生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病例讨论,并注意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容。通过学生预先准备,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最后教师针对病例特点及学生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认识。这种转换是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从机械性学习向思考性学习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通过“临床路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临床路径”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缩短疗程、降低成本[2]。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熟悉和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患者入院后应采取的主要诊疗活动,重点医嘱(包括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主要护理工作及病程记录等。使学生主动建立临床动态思维,对学生医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临床教学质量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共有1500张床位,病源丰富,可以满足本专业临床见习与实习的需求,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西医临床人才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基本保障。目前本专业还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成为我院的临床教学培训基地,为本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撑。使学生快速地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2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思维培养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收集全部临床资料。通过临床实践的启发、引导,逐步建立用一种疾病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一元化疾病原则;用最新的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疾病;先器质性疾病,后功能性疾病;优先考虑可治性疾病,再考虑不可治疾病等临床诊断原则[3]。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和运用临床思维的能力。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目标,让学生经历选题、文献检索、课题设计、如何进行课题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分析、课题具体实施和总结等具体科研步骤。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逐步加强科研实践能力[4]。

    3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思想

临床实习生个人总结篇8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本课题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识别能力,半开卷考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评价,还能促使学生查阅资料、总结分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半开卷考试提高了教师出题的难度和灵活性,也能促进教师提升;同时,半开卷考试也有助于解决闭卷考试中大量作弊问题,学生准备资料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与梳理,利于学生学习。

上一篇:口腔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师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