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19:12:10 版权声明

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

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课程设计;职业能力

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和服从市场人才需求目标的原则,许多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在邀请行业专家对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各专业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了专业课程设计。为更好地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对往届毕业生及实习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了英语教学与职业外语能力要求的差距和原因,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下面仅以我院品牌专业护理专业为例,探析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一、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英语课程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院护理专业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了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高度关爱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在具体的基本要求中,除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具有较扎实的外语基础和较好的外语会话、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获得信息的能力。该目标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一致,即高职英语课程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不仅要使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和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1]。

二、依据学生现实基础与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英语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进行。200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提出,一般英语课程也要求安排180-220学时,分别在一、二年级的三到四个学期开设,不涉及到专业英语教学,仅有少数高职院开设不超过60学时的专业英语。这种主要用于基础英语的复习巩固的课时分配方案导致专业英语教学成效不明显[3]。我院护理专业生源素质较好,专业课程紧张,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普遍较扎实,但是听力、口语能力较弱。根据该专业培养目标和现实基础,我院尝试构建了以培养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公共英语与护理英语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基础与专业衔接,修养和技能并重。第一学期,作为公共文化课,重点不仅在于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规划人生的思想理念和国际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和护理人文修养,并着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第二学期,关注护理岗位职业英语交际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着重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职业能力和未来发展潜能的培养服务,第三学期开设护理专业英语选修课,满足部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

三、密切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通常由不同的教学团队担任,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各自上课,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英语教师不关注专业需求,教学内容也不涉及学生所学专业;而专业英语教师受制于个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教学技巧,把专业英语的教学上成里了文献翻译,两者都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为挖掘已有公共英语教师资源,我院根据教师个人特长和兴趣分成不同的专业教学组,一方面制定英语教师个人的专业学习计划,通过旁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教师合作上课、自学、教学组交流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术语等,通过网上文献查询、行业调研、行业见习等了解行业文化;另一方面和专业教师一起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专业特点和职业外语能力要求制定该专业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我院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组充分发挥原有两名具备双专业素质的英语教师的作用,带领教学组集体备课研讨、说课交流、讲课示范等以多种形式对新任课教师进行讲课培训,帮助她们尽快熟悉护理专业知识、操作规范和专业英语词汇,教师间相互分享教学经验。与专业英语教师合作授课使英语教师感受到专业知识匮乏的压力,从而更主动地学习,快速地提升了专业英语教学能力。

四、依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进行教材开发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目前出版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面向所有专业群,强调人文和通识教育,涉及的词汇和情境与专业关联性不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专业性、职业性特点,难以满足各专业学生需求。为了体现“实用为主”的原则,高职教学基础英语内容中应渗透融合行业知识、行业理念、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增加职业领域内的阅读、翻译、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自然过渡到后期专业英语的学习。第一学期的英语教学各专业应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关注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容与专业的关系。如我院护理专业重点选择了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中与人格塑造、人文关怀、环境健康、跨文化交际等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补充与医学、护理相关的英语新闻、国际红十字协会、急救、护理工作理念、护士职业特点等听力、阅读材料来扩充专业词汇,激发学生表达思想,锻炼口语,培养专业思想。第二学期主要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参考以护理岗位交际能力培养为主的听说、读写教材,根据工作任务对英语能力要求以及学生需求分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专业知识重新整合,编写出适合项目化教学的讲义。教学资源中包含了国外医院使用的病历卡、电子处方、化验单、进口药品说明书等样本,结合典型病例处理过程设计教学任务,突出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意义的构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五、基于教、学、做一体进行情境化教学模式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学院护理模拟病区可创设富有意义的真实英语交际环境,教学与实训结合体现英语的实用性,激发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参与意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一学期公共英语教学阶段的内容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主题与日常交际,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课前信息收集、材料组织,语境设计,课堂上展开主题讨论、演讲、辩论、交际活动模拟等多种方法开展合作、体验性教学。第二学期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把课堂延伸到护理实训基地的模拟病房,去完成基于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而设置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比如学生扮演的护士和病人合作完成对不同类型疾病患者的问诊、血压测量、化验、给药、皮试、输液、外伤处理等工作项目,任务的设计既涵盖了学生应掌握的语言和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蕴涵了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职业态度修养。在项目化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到信息的反馈和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为完成任务而自觉地合作,主动地回顾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牢记操作规范和流程、运用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等,体现了符合认知规律和理论思维发展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习更具有个性化,增加了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成分,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完善开放性教学评估体系

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它还得到包括能力、态度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应以学生英语知识、专业知识、语言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职业需要的语言适应程度来衡量教学质量。科学的评估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监督和评估反馈,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促使学生反思、总结和改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我院英语课程采取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按照1∶2∶3∶4的比例进行考核。1代表口语测试,由外籍教师主考,考察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准确性和适合性,占学期总成绩的10%;2代表课后作业,由教师根据书面作业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分,占学期总成绩的20%;3是平时表现,根据课堂内外小组活动中学生参与的态度、任务完成的质和量,由教师和其他组评出小组分,组员在小组分的基础上给出每个成员的分数,占学期总成绩的30%;4是包含听力的卷面考试,由教师按照客观标准评定,占学期总成绩的40%。这样由多元主体和多种方式全方位综合、公开的评估形式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了学习者主体性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设计、完善评估标准、实现英语教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基础。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体现高职教育规律、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实践。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英语课程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多元评估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观念,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黛琳.教指委要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引领力量[J].外语界,2009,(1):9-13.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生涯发展困惑;社会支持系统;

1研究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护理已由“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模式逐步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人们对医疗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高要求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大学期间,解决生涯发展问题与困惑,有效地塑造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了一个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涯发展困惑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我们连续对2009、2010、2011级护理学生做了访谈与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护理学生存在如下生涯发展困惑:

2.1自我认知与定位的困惑

自我认识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大一年级护理学生的自我认知严重不足,有63.5%和2.3%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有70.0%和2.4%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个性特征,有40.1%和26.8%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特长。

2.2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困惑

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认知是专业发展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一年级的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根据”这一问题,有58.2%的同学是因为“好就业”,仅有20.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爱好”,进一步的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旨意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同时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2.3职业认知与发展机会的困惑

职业认知与发展机会的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又一重要基础。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认知与未来发展机会的了解也存在不足。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10.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76.7%、10.2%和2.3%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29.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55.6%、9.2%和5.4%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

3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涯发展困惑的解决方案

针对前述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涯发展困惑,本人认为有如下可行的解决方案:

3.1高职院校方面

高职院校是教学管理与教学的实施主体,对于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理应承担起重要的责任。首先在课程建设方面,建议设立全程化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配置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保证在护理专业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至大三实习期间的各个学期,开展相应的生涯规划团体指导,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各阶段的生涯发展共性问题,顺利地实现从合格的“校园人”向合格的“职业人”的转变;其次,建立导师制管理机制,加强导师与学生的常规沟通,以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潜在问题,同时,帮助、督促学生实施分目标阶段计划,做好生涯管理与评估;最后,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与生涯交流互动平台,完善职业规划个性指导与咨询,促进学生的生涯体验与交流学习。

3.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方面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生涯发展的主体,对于其自身生涯发展问题,作为主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免疫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提升主体自我解决困惑与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策略:首先是理念转变,这是首要因素。“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当一个人面对问题的态度发生改变时,他就能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面对困惑与问题时,就能够主动地找到一个有效地解决方法;其次,充分的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良好的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能为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这一基础变得夯实有力时,任何一个困惑与问题的产生也就失去了赖以滋生的土壤;第三及早地制定生涯发展规划。有预见性地设计多种可能的发展规划,事先未雨绸缪, 这样在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会时就能够从容应对;最后行动执行力的推进。鼓励学生努力将规划付诸行动,敢于实践是消除困惑与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行动中最有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有效解决的方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涯发展困惑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面对这些困惑与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正视其存在,并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相信通过学校、学生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三重努力,未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一定能够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踏实奋进,实现理想的生涯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萍丽.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全科护理,2010年,28期.

[2]万美玲. 护理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干预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

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篇3

1.1实践教学的目的为了深入落党的十七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的双重建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中心环节之一,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

1.2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护理专业学生是即将步入医院的“准护士”,是即将直接接触、服务于病人的一线医务人员。要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绝不能只是简单地培养学生的护理技能,更要着重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仁爱”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能使学生尽早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2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探索

根据《省教育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进。护理专业学生是具有特殊职业定位的大学生群体,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具备将所学理论合理应用于实践工作的能力。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正是基于此论点展开实践探索。

2.1建立以“目标小组”为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以授课的形式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教给学生,这种方式有利于所有学生集体思考、统一思想。但是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没有针对性,不容易被大部分学生理解。而“目标小组”的教学模式是由“设定主题—社会调研—理论分析—实践论证—成果总结”的形式组成。在具体教学程序上,讨论小组要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个10人小组,每个小组在本学期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自选实践主题。(1)设定主题:实践主题的选择要遵守主题必须源于社会中热点话题、主题必须具有可实施性和真实性、师生互动的原则。(2)社会调研:第一步是确定社会调研范围及场所。第二步是针对调研对象的不同,准备相应的材料,例如调查问卷等。第三步是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3)理论分析:第一步是资料收集,小组成员收集有关实践主题的相关资料,做到图文并茂且具有说服性和真实性。第二步是辅导和分析,辅导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讨论的主要方式,例如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在具体讨论时对学生们的意见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分析主要是针对前两步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为实践论证环节做准备。第三步是拟写调研方案,将讨论的具体内容记录下来,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以便小组成员参考实施。(4)实施论证:本环节是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一步是根据行动方案细化到个人,选出负责人及统计记录人等重要角色。第二步是确定调研具体地点、群体及时间。第三步是总结及调试环节。每天设定固定时间将小组成员所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行动方案进行适当的调试和改进。第四步是师生互动。实践过程是学生自己将无形的理论知识内化为有形的实践过程,教师应以“导演”的角色时刻掌控着整个实践调研的过程,方便随时对学生的行为和体会进行纠正和分析。(5)成果总结:这个过程是整个实践教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成果的总结的展示,不但能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目的及乐趣,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更直观、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2.2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护理实训课及实习教学中去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它也应该融入到护理实训课程及实习教学中去。护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时刻要以行为方式和实践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增强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及政治素养也应该是高校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重点。在护理实训课及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必将明显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热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效果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高校显得头重脚轻,只有教学环节而没有考核环节,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笔者结合本校专业建设的特点提出以下3点建议:(1)以“目标小组”的成果展示作为学期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教学考核的主要方式;(2)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在专业课教师的帮助下,参考学生在实训授课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一定的分数;(3)针对在实习过程中获得医院及病人表扬的学生、或是在实习岗位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系部应推荐其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给低年级在校生进行先进事迹演讲,并作为系部评选优秀毕业生的参考对象。

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护理学 护生 专业承诺水平 护理场景服务剧本

所谓的专业承诺是指由于个人对专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专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专业的程度。而护理专业承诺则是在一般专业承诺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发展而来,指的是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的正向评价及对护理专业价值的认同,是愿意为护理专业努力和从事护理工作的态度与行为。当前形势下,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虽然越来越多的护理本科生、研究生加入到临床护理队伍中来,但由于受外界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护生的专业承诺也同时出现了令人不容乐观的现象,如毕业后的直接改行、短期临床工作后的离职或换岗等。这势必将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护理事业的长足稳定发展,影响着整个护理队伍的稳定,也影响着护生工作入位后的护理质量与护理职业安全。同时,国外研究发现,学生时期的专业承诺对其成为护理人员后的专业承诺有很强的预测性。故对护生的专业承诺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鉴于此,笔者于2013-2014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对任教科目《护理管理学》和《护理教育学)以及《老年护理学》采用创设演示护理场景服务剧本之教学手段,对加强护生始业教育,形成良好的专业氛围,提高护生专业承诺水平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研究对象100名,均为我院12级护理专科班大二年级1~2班学生。随机将1班50名设为研究班,2班50名设为对照班。研究班平均年龄为(21.3±2.1)岁;女生为46人,男生4人;农村31人,城镇19人;独生子女为22人,非独生子女为28人。对照班平均年龄为(21.5±2.4)岁;女生为45人,男生5人;农村学生33人,城镇学生17人;独生子女为25人,非独生子女为25人。两组学生上述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所有被试对象对参与该项研均知情并同意,且配合良好。

1.2入组测评:所有被试对象均于大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学授课的第一天采用台湾护理学者喂痣编制的护理专业承诺量表进行入组测评。该量表由专业努力意愿(16个条目)、专业生涯涉入意愿(8个条目)、专业生涯正向评价(5个条目)和专业价值认同(5个条目)4个维度组成;采用Likert scale 4分法计分,1分表示非常不确定,2分表示不确定,3分表示确定,4分表示非常确定,专业承诺总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累计;测定个体认同护理专业、为护理专业努力奉献的意愿及留在护理专业的倾向,总分34~136分,分数越高表示承诺水平越高,最后的统计指标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8,内部一致性Cron-bach’sa为0.87,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Cronbach’sa为0.76~0.89。所有测评问卷均由本人统一发放和回收,并且在测评的过程中统一指导语和测评时间,排除人为暗示和干扰,避免被试对象之间相互讨论。测评工作完成后,对照班采用传统的综合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理论讲授、电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课堂质疑、作业思考等进行教学,观察组则在运用上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基础上,分别在《护理管理学》和《护理教育学》以及《老年护理学》三门课程的理论教授过程中,根据课程的内容穿插学生创设的不同护理场景服务剧本并由学生亲自演示等形式进行教学。其护理场景服务剧本的演示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活动目的: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并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悟和内化以及通过学生“所做”――即护理场景服务剧本的演示,促使学生提高对护理职业的认知水平,领会护理职业对尊重生命、治理疾病、促进康复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体现自身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围绕这一目的,所有护理场景服务剧本均由学生自编自演。(2)确立活动主题:①对患者要突出体现“关注我、理解我、帮助我、建议我;②对护生要突出体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概念;锤炼自我――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获得较强的应变能力、语言交流能力、沟通技巧、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自我――是通过主观评价即自评与同学分享体会和感受,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提高,二是通过客观评价即他评明确自己在护理场景服务剧本演示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三是通过教师的总评指导护生如何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避免不足,如何扮演好护理人员的多种角色职能,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3)创设护理场景服务剧本:在该项教学活动中,要求以宿舍为单位,组成若干个小组,自由选题,以能够体现或展示课程内容,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为宗旨,创设不同的护理场景服务剧本。如同学们创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交流”“管理职能的应用”“陪老服务”“扮演教师角色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民主型的领导作风”“护理组织冲突”“痴呆老人的护理”等为题材的三门课程共计43个场景服务剧本,均很好的、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剧本的演示:同学们对不同剧本的演示,可以说是语言表情生动,形体动作逼真,态度情感投入,角色分明,分工协作,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控制创新。同时,剧本演示的过程,又很好地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5)评价反馈。教师对每一个护理场景服务剧本的意境、演示效果、具体的设计环节等均要进行总评,对每一位参与剧本演练的同学充分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要求参与者对自己的感受写出书面总结,教师另委托某个学生负责摄影,将整个表演过程设摄像,必要的时间重新播放,让参与者目睹自身的角色表现,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感悟。(6)结课时将课件教案、学生的作业、课程小结、试卷、护理场景服务剧本的文字与照片资料一并归入课程建设档案。

采用护理场景服务剧本演示辅助教学直到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结束该项教改活动。然后采用护理专业承诺量表对两班护生重复测评,比较开展该项教学活动前后,被试护生专业承诺的变化。

1.3统计学处理:两班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前后2次专业承诺量表测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班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前后(表格中简称“实施前”和“实施后”)护生的专业承诺量表测评结果比较附表1。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护生专业承诺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的起步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护生专业承诺的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对护生专业承诺水平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护生专业态度及行为向更积极的方向转变,将是研究者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也提出,稳定护士队伍是今后的重点任务之一,故对护生进行专业承诺研究,具有重要的前瞻性的作用和意义。

该项研究结果显示(见表1):对照班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后的专业承诺各维度得分,虽然也较前有所提高,但与研究班相比,提高的幅度较小(P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国护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总体不高,其影响因素也具有多面性,但预见性的、及时地或针对性、综合性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促进护生专业承诺水平的提高确实非常必要的。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护理场景服务剧本的创设和演示是促进和提高护生专业承诺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培养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和积极、热爱的态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薇,施欢欢,程芳.护生专业承诺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11(8):726-728.

[2]Glass L K.Professional commitment through individual action[J].Nursing Success Today,1985,2(2):35-36.

[3]Coomber B,Barriball KL.Impact of job satisfaction compo-nents on intent to leave and turnover for hospital-based nur-ses: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J].JNurs Stud,2007,44(2):297-314.

[4]吕桂云,邱香兰.护生专业承诺之研究[J].护理研究,1998,12(2):109-120.

[5]徐浩岚,张介平,游向宇.护生专业承诺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8下旬版):2183-218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Z].2011.

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护理;护理软技能;综合素质

护理学科是现代医学院开设的主要专业之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此学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及护理软技能要求较高,护理软技能主要意指沟通、人际交往、护理管理能力、个人情商、智商、个人修养、事物处理能力、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护理软技能的培养可间接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1]。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在做好相关职业技能教学基础上,教师通过结合其他方式与自身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2]。本文研究对护理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模式对培养其护理软技能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校于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间提供不同教学模式,分别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及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校学生各66例,按照教学模式不同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普通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行动导向教学,两组学生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平均为21.5±1.0岁,观察组平均年龄为20.1±1.3岁。两组学生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教学模式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护理教学流程,包括: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依据本学期课程安排合理计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及时布置课下作业、合理安排实践课,定期进行随堂测验,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加以总结,及时进行知识回顾。观察组学生接受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主要过程包括:①学院应为各个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护理管理学等,此外可根据需求开设心理学等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真实病例,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所学知识过程中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②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进行专业课程指导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判断学生事件处理、组织及管理能力,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引导性培养学生软技能,为其分析不同病例中的不同做法产生的后果,让学生学会择优处理方法。③教师应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专业水平,在真实病例中学习每个护理步骤的意义、自主提出护理问题、制定下一步护理计划,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分析,如通过现有表现预见性判断可能出现的机体并发症、其他表现等,并加以预防。同时向学生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分析不同患者心理现状,采用适宜沟通方式加以干预,提高其分析、解决事物的能力[3]。④班级中可划分各个小组,通过集体协作、互相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与人相处、沟通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符合教学目标的临床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护理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每个护理环节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提高专业技能,教师应及时指导,让学生进行反思,树立正确待物观;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运动、如郊游等,让学生自行管理,提高组织及团队协作能力。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正确职业道德观念、传授与不同类型患者沟通技巧,通过实践课程教学,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每一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练习,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加强责任心[4]。1.3观察指标总结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结两组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对照组学生表示满意度为81.82%,观察组满意度为95.45%,观察组满意度较高(P<0.05),见表1。表1对比两组学生满意度情况(例,n=66)组别十分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对照组40141254(81.82)观察组5310363(95.45)*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过往学校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忽视软技能应用的重要性,本次研究中,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护理管理、心理护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等课程辅修,教师及时安排户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本次研究发现,对照组接受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选修课教育、包括护理管理、心理学等,教师结合病例分析、情境模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掌握沟通技巧等护理软技能实力,观察组学生对于教学工作感到满意。而高华、何国平、范冀湘等学者经研究表示[5-7],对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照组学生对教学工作评价一般,实验组评价较高,本次研究发现,对护理专业学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掌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等护理软技能。证实本次研究结果,两组结论存在相符之处。综上所述,护理软技能主要意指护士的综合素质如交流技巧、情商、不同场合应变能力、自身素质、表达能力等,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常规授课过程中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于教学工作表示满意,学生通过课堂中病例分析、选修课程学习、户外互动、小组式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交流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邓开玉,苑芯瑕,龚昱芳,等.行动导向教学在《高级助产学》实训课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4):390-393.

2姚水洪,孟雪,钱一分,等.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344-1348.

3谭文绮,刘妍,黄伟,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助产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5):1870-1872.

4陈顺萍,林翔,何菲,等.高职助产专业实训指导团队的建设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59-61.

5王小丽,费素定,徐金梅,等.体验式教学在助产专业学生急危重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10):773-776.

6闫长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应用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37(4):226-227.

7徐亚吉,赵瑛,方明,等.T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37(4):218-220.

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老年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工作选取两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护生的年龄、性别、学历生源等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探讨解决老年护理教学问题的措施,制定了改革方案。主要从教师业务改革、教师备课改革、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进行。

1.2.1 教师业务改革 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每周至少听资深教师讲课一次,每学期阅读老年护理方面的书籍或资料3-5本;周末组织就近参观敬老院、托老所、老年病房等,亲身和老年人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健康状况。

1.2.2 教师备课改革 本校护理专业班级较多,由两到四位多年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老师共同授课。改变个人单独备课的方式,采用课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每节课程的教学方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2.3 观念改革 教学中,加强对当前国内外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现状的剖析。老年护理的发展无论从护理理念上、内容形式上、提供服务结构上都由原来单一的家庭护工式服务向复杂多元化、专业化、整体护理发展,护理服务会趋于专科化。改变老年护理只是老年人生活照顾的传统观念,增强了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视。

1.2.4 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角色扮演。在老年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老年期心理问题及护理、常见老年疾病的护理等章节中选择8-10个相关内容。课前两周将全班学生分为8-10组,每组10名左右。由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找病例、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编排剧本,设置情景;角色分配,排练剧情等。在角色扮演课时按小组顺序展现给大家。②小讲课。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特点,选择小讲课的内容。课前一周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选择一节内容,时间为20min。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资料、做课件、写教案、选择代表讲课等。讲课结束后同学提问、教师总结,课后进行教案展品。该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③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老年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空巢综合征、老年抑郁症、老年便秘、尿失禁、安全用药等,精心设计1-2个典型病例,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书籍目录或可查阅资料的网址供学生自学。上课时利用10-15min由学生代表将分析研究后的结果以及疑问陈述出来,其他同学再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概念模糊的问题做出解答,分析归纳总结。④案例讨论。在学期的最后设置案例讨论课。由学生回顾并说出身边的真实案例,如老年痴呆、老年骨折、老年老视眼等,教师组织大家集体分析该患者,并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全面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把生涩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实例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1.3 评价指标 制定问卷,针对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具备的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对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比较 针对两组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和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两个方面的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学生采用方便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护理学习的兴趣及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习期间实施跟踪随访 根据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制定问卷,对实习医院中设有老年科或老年病房的学生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由实习组长发给带教老师并回收。两组学生在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中,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的良好评价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老年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需求急剧的增加。老年护理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实用技能型的老年护理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的老年护理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知识枯燥,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也极少。通过收集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方面采取角色扮演、案例讨论、PBL、小讲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打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所有医务工作者还在不断探索与改善,努力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更多资料与经验。

参考文献

[1] 何锡珍,黄和玲.直接交流模式在老年护理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08:1138-1139.

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民办职业教育;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护理教育作为我国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进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体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相比公立护理学校,民办护理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的尝试对护理教育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10-11]。有的对护理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②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③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④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⑤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民办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根据医院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用“校院对接、能力本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构建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2.1知识培养板块

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理学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由学校和医院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临床护理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行业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能力要求。以医院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形成教学课堂与临床医院的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够实现“进校有门、毕业有岗”。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职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大类课程,并突出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使护理专业实训课比例达到60%以上。以“适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针对护理专业就业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制定出本专业的技能体系标准,确定学习领域的重点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依据以“校院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重点课程,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课件、教案、习题,规范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方向选取基础护理学作为核心课程建设,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市场的要求,联合医院技能训练指导方案、护士资格考试指导用书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及训练项目。特色课程的建设首先由专业骨干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论证,设立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实训案例。然后由专业组骨干教师参与教学单元的系统设计,在设计中将体现“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开发出系统的学习指导书。

2.2技能培养板块

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同时强调以护理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建立“带教教师-班学习组长-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理学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理学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其次,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理学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人文素养培养板块

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适当采取邀请医院专家和优秀护士进行讲座、护理学生临床实习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护士人文素质修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导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护理伦理与法规,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心理学,每门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1:1、以2学分计入总学分。

3“三位一体”民办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取得以下成效: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参照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医学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临床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职业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岗、证、课”一体的融通。构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的、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有机融合。②确立“三位一体职教观”,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将学校与社会、行业、医院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医院”和“社会”三种教育主体的不同作用,并实现“学校”、“医院”和“社会”的三方共建、共享、共赢,促使职业教育向人性化、多元化、开放性发展。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9):2442-2443.

[2]张佩,王若维,杨庆爱,等.民办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115-116.

[3]谭美春,房春娟,刘欢.民办院校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559,355.

[4]任力威.辽宁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5]刘雨晴,陈晓莉,花芸.概念式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实施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12):938-942.

[6]朱林美.运用新理论深化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261-262.

[7]姜安丽.21世纪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1(6):1-3.

[8]代雨,何玲梅,王俊峰.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2017(2):37.

[9]李娜,周猛,曲晨菲,等.民办院校高等护理职业教育改革思路[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7):265-266.

[10]赵瑛.民办院校《内科护理学》和《健康评估》课程整合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3):105.

[11]李蕊.民办高校高职护理专业(美容方向)电子教案的制作与应用[J].电子制作,2014(8):137-138.

[12]陈丽萍.民办院校护理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J].大家健康,2014,8(6):312-313.

护理专业学期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内科护理;课程改革;研究

《内科护理》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1],是研究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内科疾病患者的影响,介绍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内科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和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思维和方法的课程[2],也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患者、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3]。

本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内科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4],采用工学结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教学内容[5],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6],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内科护理的基本职业能力。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内科护理学课程改革,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今年28个班级的内科护理学作为改革课程,与去年26个班级进行对照,生源均为高考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材均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内科护理学》教材。

1.2评价方法 按照改革后的考试模式进行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

2 改革措施

内科护理学的课程改革主要措施如下:

2.1拍摄课程宣传片 同时使用网络和传统渠道,向所有学生说明内科课程的相关问题。从第一周开始,逐步内科护理改革配套说明的视频。为课程开设微信公共平台和内科护理学习网站。内科护理将定期课程各种信息,在大学城建立内科护理学习网站,所有内科护理相关资料,都会在这里,方便学生学习交流。

2.2成立内科护理学习委员会 内科护理学习委员会由所有班级课代表担任,学习委员会主要作用是协助同学和老师配合课程改革。内科护理学习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汇集内科护理教学中的问题、意见、观点,学生的建议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走向,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正。收集的意见将及时与相关班级、老师分享、沟通,同时向教务处、督导室汇报。

2.3常规教学与护士执照辅导的融合 内科教研室首先开始常规教学与执照辅导融合的改革尝试,教学、授课主要参照现有教材,每一个章节讲完后,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督促学生做完执照辅导丛书的相对应试题,任课老师对该章节的题目全面分析,第一个学期组织一次其中考试,考呼吸循环两个系统的选择题,全部为选择题。试卷是教务处印刷,此成绩并入第一个学期考试总成绩。

2.4融内科教学与竞赛为一体 在28个班开展健康教育和内科护理情景剧大赛。 健康教育:首先由任课老师和课代表在自己班选出4个人,用2节内科课,组织学生轮流上台表演,任课老师现场点评提高学生实战能力,最后每个班选出一人,参加28个班的全院总决赛。内科护理情景剧比赛:用2节内科课,任课老师组织学生上台表演,每个班展示一个节目,第一步是学生上台表演,第二步是台下同学点评与讨论,第三步是表演同学上台发表感言和回答问题,第四步是老师点评,并颁奖。最后优秀节目代表班级参加全院总决赛。总决赛将全程拍摄视频,优秀学生的视频将制作为宣传片。

2.5尝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内科讨论课 每一个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30人左右),每个大组再分为两个讨论小组(15人左右)。每一个小组由一个老师组织在实验室进行讨论。讨论课前,提前将把病例讨论资料发给学生,同时课代表带上对应的四份成绩册到实训中心,正式讨论课开始就直接提问,学生抢答,老师引导和点评,未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当次讨论课记0分,规定内科讨论课老师发言时间不能超过30%,以保障学生自由展示和发言时间,改教师中心模式为学生中心模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在讨论课之前把讨论的报告写在作业本上,小组长在讨论课结束时写一份讨论总结报告。

2.6内科见习安排 28个班第一学期安排三次见习,见习计划为有呼吸、循环、消化三个系统共九节课。任课老师按照见习安排表组织学生见习,最后由任课老师收集整理。每个班分三大组,每一个大组分为两个小组,两个小组都在同一个医院由同一个老师带教,每一个小组由小组长写一份见习报告,见习计划详细安排与见习报告电子版将统一发到QQ邮箱。

2.7改革作业模式为作品模式 所有班级统一布置作业。28个班级两个学期的作业,全部由课程负责人,由学习委员会传达执行,任课老师负责批阅。6次作业均为无标准答案的作品,给学生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作品包括三次健康教育,三次病例分析。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创造,是让学生锻炼把一个问题解释清楚的能力。三份健康教育作品,一定是学生原创的作品。

作品要求:字数800字以上,内容尽量口语化,通俗易懂,健康教育书写格式分为五个部分:标题,健康教育的实施时间,健康教育的实施地点,人物、人数,正文,作品评价等级分"优"(5分)、"良"(3分), "差"(0分)。如有抄袭或雷同者,健康教育记0分。

2.8改革考试模式 内科护理结业考试题型改为只有选择题与问答题,选择题40分,全部来自于学院自编的护考习题册。内科成绩过去由理论、实践、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现改为由五部分成绩组成,具体情况如下:结业考核占35分,全体学生参与的闭卷考试;中期考核占20分,第一学期期末进行的闭卷考试;实操考核占15分(由三次内科讨论组成);作品考核占15分(由三次健康教育组成),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分,分三个层次(优5分,良3分,差0分);素质考核占15分,由任课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见习表现评价。

3 结果

课程改革后28个班级的学生平均综合成绩(80.1±9.08),去年26个班级的内科护理学成绩综合成绩为(70.73±10.04),t检验为4.32,P

4 结论

开展内科护理学课程改革,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7],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也明显增长,班级平均综合成绩明显提高。但由于我们的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够,全面开展所有课程的改革有一定的难度,内科护理学课程改革有待于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8]。

参考文献:

[1]蒋进展.初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7):559.

[2]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3(26):71-73.

[3]罗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5):167-169.

[4]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2.

[5]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4(26):929-930.

[6]王冰.例谈《外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4):89.

[7]皋玉蒂.国际视野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9-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大一第二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七年级下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