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0 14:50:09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工程教育模式;案例导入;体验式教学法;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07-03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从横向规模发展转变为纵向深度应用发展,社会对各种类型的网络技术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也不断递增。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驱动下,为应对网络技术更新的日新月异以及网络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高校网络工程类课程的各项改革势在必行[1]。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目前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制造、运行全生产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它是以能够领导现代工业产品过程或系统开发的现代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以现代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采用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并让学生在现代学习和实践环境中取得丰富的设计制作和主动学习的经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2,3]。CDIO教育模式符合网络工程类人才培养特性,对网络工程类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路由与交换》是我校网络工程方向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在网络工程课程体系中拥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深入学习数据通信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中的重要原理、协议及应用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中型企业网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技能,是一门与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的典型的网络工程课程。因此,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对网络工程类其他课程的改革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一、课程现状与问题

1.课程现状。目前,本课程针对通信工程专业通信网络方向大三的学生,总课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6节,实验课时12节,每周一次课,每次3节。授课形式为: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老师讲解理论并配合操作演示;实验课在通信网络实验室,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小型实验项目。

通过理论学习和综合实验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步骤、熟悉网络故障的排除方法,使其具有规划、设计、实施中型企业网的能力。

2.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前几届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本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理论与实践被割离。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理论和实践粘合较紧,现在“理论36课时+实验12课时”的授课方式,弱化了实践的作用,其次将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使学生在学完网络协议原理后不能马上在实验环境中验证协议的工作过程,影响学习效果。

(2)单项技术与整体项目无法衔接。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对于单项技术的应用能轻松完成,但是对于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往往无从下手,说明“从单项技术到综合项目”的方式导致知识点的离散性,使学生没有理清各种技术之前的相互关系,对于多种技术同时应用的情况缺乏整体认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了教学的方便,原本属于同一个项目的多项技术被人为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便于学生逐个掌握,但是学生缺乏整合各项技术的能力[4]。

(3)学生参与度不高。在理论学习阶段,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将抽象的协议讲得生动,学生对枯燥的协议、烦琐的工作流程不感兴趣;实验阶段,学生各自为政,认真的学生多做,偷懒的学生少做甚至不做,缺乏团队意识[5,6]。

二、教学改革内容与措施

CDIO模式下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学生对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并设计实施方案,将方案转化为产品或系统,并经过不断的调试修改形成一个产品或系统,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7]。

本文参考CDIO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以及课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教学内容重新规划与整合,引入顶层项目和次级项目的概念;其次,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机会,为了给体验式学习营造真实项目环境,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然后,在每次授课过程中实施基于角色扮演的项目体验式教学法;最后,将学生在课堂体验式学习表现以及课外自主学习中的成绩作为综合考核学生的依据。

1.融合理论与实践,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及体验式教学的需要,以“总―分―总”式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所谓“总―分―总”,即从一个大型工程实例(顶层项目)出发,归纳出完成该工程的所有单项技术,针对这些单项技术设计相应的次级项目,然后根据各项技术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地开展各项技能的培训,当所有次级项目完成后,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实施完毕。这种“总―分―总”式的组织方式便于学生在初期就能掌握网络的全貌,并理解各项技术在实际工程中作用。

“总―分―总”式组织法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教学内容被以下几个时期串联成一个整体:项目设计准备期、整体项目认知期、递进式学习期和综合应用期。在准备期着重学习网络工程基础,包括常见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IP地址规划等;在整体认知期通过两个大型项目实例(园区网是典型的交换型网络,企业网是典型的路由型网络)来分析客户需求,学习典型交换型和路由型网络的拓扑结构,此时并不涉及各种需求的解决方案,仅从整体上认知网络结构,了解各项技术的应用场合及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总);在递进式学习期,所有技术通过两个实例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体,将从简单到复杂、局部到整体、低级应用到高级应用的顺序逐步学习网络工程基本技能,学习各项技术的配置方法,解决实例中遇到的问题,逐项满足客户需求(分);在综合应用期,将再设计两个工程实例,提出需求,指导学生应用课程所学技术完成工程的设计、配置、测试等任务,检验学习效果(总)。

2.依托虚拟实验平台,改变授课方式。授课方式的改革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将授课地点从教室搬到实验室,将实验室虚拟网络平台软件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做到“边理论边实践”;第二,改变单一专业教师授课的方式,聘请“校企合作”企业工程师参与综合实验的设计和现场指导,提高综合实验的工程时效性。

从在教室上理论课、实验室上实践课转变为所有教学内容都在实验室完成,看似仅仅就是教学场地发生改变,实质是授课方式的转变。实验室拥有网络虚拟软件平台(GNS3、Cisco Packet Tracer,业内工程师认可的主流软件),借助于这些软件平台,协议的工作流程不再抽象,当堂学习的配置技术也能及时巩固;并且在实验室能近距离接触真实网络设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

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将业师引入课堂,改变单一讲师授课的形式。将业师引入课堂是弥补讲师实际工程经验不足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依托学校的“千人业师”计划,由业师在课堂开展讲座,介绍行业背景、就业前景;另一方面,业师可将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引入实验教学,使综合实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3.营造项目实施情景,开展教学改革。企业网络工程师在实施工程时并不是直接操作真实设备,这样容易给客户造成难以预计的不良后果,他们遵循“构思模拟实施”的步骤,依据这样真实的项目实施规律,本文加以改进提出适合于课堂操作的项目体验式学习法,并运用到《路由与交换》课程的单次(3课时)授课过程中。

如图2所示,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引出真实案例,提出设计需求,并讲解所涉及技术的理论知识(案例讲解,1课时);然后指导每位学生在网络虚拟平台(Cisco Packet Tracer或GNS3)提出设计方案,搭建工程拓扑图,完成所有设备的配置以及测试任务(模拟器演练,1课时);最后,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成立项目组,并进行角色扮演(如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实施与测试人员等),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将虚拟平台测试无误的方案移植到实验室的真实设备上,完成真实设备的配置并测试(角色扮演,1课时)。

在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进入第二阶段,教师只负责指导,以学生的模拟操作为主;第三阶段,学生将选举本小组项目经理,并在项目经理的指挥下完成整个工程的实际操作。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挥,师生互动为主要手段,实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应用的全面掌握。

4.结合课堂与课外,改变考核方式。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将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比40%,将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记录学生每次项目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其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打分(通常扮演小组项目负责人的学生会有更高的成绩);期末考试占比60%,将采用“项目+报告”的方式,布置一道大型的网络实例,提出设计需求,让学生在课外借助各种网络资源完成项目设计,要求能在网络虚拟软件平台测试通过,并撰写项目报告。为了防止学生之间相互抄袭,要求报告不得雷同。

三、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路由与交换》这门应用型课程在网络工程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然后阐述了课程在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现状,深入剖析了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能力被激发,对网络工程这个方向更加认同。

参考文献:

[1]徐远超,关永.“网络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1):5-8.

[2]康岚兰,胡健,彭洁.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2):94-97.

[3]曹琼,张光建,黄贤英.CDIO思想指导下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78-80.

[4]郭广军,羊四清,戴经国,龚德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134-139.

[5]李德胜.网络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2,02(249):138-139.

[6]张新有,李成忠,田克.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室建设与管理,2005,(12):90-92.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非IT类计算机网络课程分层次多模块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Internet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高级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具备相应的网络应用能力,本课程作为非IT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典型核心课程之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状况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主要在非IT理工、人文及医学类大一或大二开设,虽然现在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都比较早,但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概念都不太了解,掌握的程度很浅。对于非IT类的学生,网络课程学习前所学习的计算机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并不具备很好的计算机知识背景,而且这些学生专业后期课程与计算机网络衔接不大,而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课程都是将重点置于基本理论的讲解上,一般来讲教材也比较适合IT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因此这门课程常常使得非IT类的学生学起来感到很枯燥,实用性较差。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提出创新的适用非IT类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三、根据各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培养方向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创新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为导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与时俱进,删除过时落后的部分,同时根据非IT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采用多层次、多类别的分类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兴趣、理解、实践、应用”的递进方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将网络课程内容按照1+X+Y的模块构建,1是核心内容包括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络的基本应用和TCP/IP基础,是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X是限选,理工类学生需要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计算机局域网的组建与配置及TCP/IP协议的较深入的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对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述基础上,略去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重点应放在互联网的应用于维护及网络安全与管理上,相应实验教学也应按学生的类别有不同的要求。Y是任选部分,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专业需求进行选择。

具体方法是将课程的学习分为两个层面:基础篇、应用篇。

基础篇是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基本要点、基本的数据通信的概念、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主要组网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组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交换与虚拟局域网、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IP地址以及网络安全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技术。并加强网络新技术介绍。

基础篇课程学习的总目标

应用篇由基础应用与专业应用两部分组成分,人文、医科类基础应用学习的内容包括WWW、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网页设计及。理工类基础应用学习的内容包括WWW、FTP、邮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网络设备在组网中的应用(静态、动态路由的配置与实现)。NAT、VPN技术的实现,

人文、医科类基础应用学习的总目标

理工类基础应用学习的总目标

专业应用学习的内容均包括网络信息搜索、分析与整理及网络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典型应用。

专业应用学习的总目标

人文、医科专业领域的应用选题:

1)医院HIS系统简介;

2)Internet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3)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4)Internet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5)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理工专业领域的应用选题:

1)人工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3)数学模型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四、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立足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改变过去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基础篇的教学使用多媒体的高质量课件,把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有机整合,突出重点难点,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使用案例入手,并配以相应的动画。通过“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加强师生互动。

应用篇的教学结合网络实验的分组采用合作学习法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分组人数4人,即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评价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起实现学习目标,从而共享探索成就、体验合作的快乐。

应用篇侧重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避免理论课课堂枯燥,以问题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随着知识点的深入,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扩充。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布置讨论的题目,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问题讲评,演示案例的解决过程,并总结归纳。例如多层交换技术、防火墙技术、路由器技术等几个热门方向,可在教师的综合指导下,以分组提交论文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进行归纳总结式的自学,使其自学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及对专业新动向的敏感度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五、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实验是该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建立了较完善网络实验室,为实验开展奠定了基础。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逐步改进,学生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实验内容的组织上,将实验划分为验证、综合、设计三个层次,同时根据专业不同,理工和人文医科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验证试验主要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综合实验主要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实验主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学生做实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热情。

六、评价体系的改革

创新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学生会更注意网络应用能力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大,同时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如内容预习、课内互动、课后讨论、课程论文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方案制定、相关知识预习、实验操作情况、学习态度、结果报告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并加强阶段性的考评,

考评的具体方式:

七、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授课的学生每年有两千以上,覆盖理工、人文、医科等各大专业,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对网络认识的提高,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社会、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改革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逐步深化的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益才等.多模式智能教学系统教学规划与模式调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4)

[2]吴京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计算机教育:学术版 2007(11)

[3]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158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混合教学;网络教学平台;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4-0017-03

一、引言

混合教学是指多个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混合。目前的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把传统教学方式和 E- 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为主导,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优势则是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由,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导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引导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向,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钱宇华[2]提出一种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混合式学习方式,确定从效果、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多元评价的学习评价体系,没有明确指出考核形式;曹卫锋[3]采用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且按 6: 4 的比例计算出总评成绩,但是没有介绍在线自测练习是如何评判的,从而使得过程考核的可操作性难以把握;梁九义[4] 肯定了混合教学的形成性考核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给出相对具体的考核方式。本文采取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考核模式,既注重形成性考核,又注重结果性考核,并且提出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完成形成考核的具体操作,对于在网络教学支持下进行的混合教学有一定的参考。

二、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还是有很多的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这就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忽视课前内容考核,不能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很多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教师希望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将教师预先放到教学平台上的内容提前自主预习,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们通过预习,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再带着问题听课,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但是教师在考核时,如果不考核学生预习的内容,多数学生很难保证主动自学,时间长了,理论课堂又将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2.忽视学生能力考核,不能更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每门课程都会涉及到许多的知识点,但是学习课程的目的不是只为了掌握这些知识点,而是要通过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考核除了知识之外还需要考核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只是考核学生个体,不能更好锻炼学生团队精神

在以课堂+网络的混合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会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下也会有教师设计的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交流,然后共同完成。如果只是最后以用一张试卷的考核来给出学生对某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则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考核应该是一种多模态的考核。

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

本文以《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为例,介绍了本文提出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通^平时作业、实验课、讨论课、三级项目和期末考核五种考核模态,在课堂和网络两个维度,从知识与能力、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多模态考核方式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模态一:平时作业

本门课理论课时为64学时,每周4学时,教学周16周。从第一周开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每周布置一次平时作业,内容涉及到课程的预习和复习共15次作业,而且开放时间安排在周六早上8点到周一早上8点之间,系统到时间自动开放和关闭,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没有按时提交作业或作业有抄袭或者雷同现象的本次作业成绩按0分处理。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0%。网络平台的作业,有一部分是系统自动评分,一部分是教师批阅并给予反馈。平时作业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对本周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情况,更加看重平时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模态二:实验课

本门课实验课时为2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周12周。从第六周开始,在实验室每周做一次实验,每次的实验内容提前一周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布,要求学生提前做准备,最好将实验的源代码写出来,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下一周实验课前将源代码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所有实验内容结束后,按照老师要求选择其中的四次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并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未按时提交实验报告或实验报告有抄袭现象的,本次实验成绩按零分计。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5%。实验课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对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理解,以及知识的应用情况,也是注重平时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模态三:讨论课

本门课程设有1次讨论课:

讨论课前,要求学生按照讨论题目分组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报告,制作汇报用PPT。为了提高讨论课的效果,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建议每组成员由3~4名同学组成,尽量来自于不同班级、不同性别。此外还要求每组在课下讨论时录制10分钟的讨论视频。

讨论课中,由现场抽签决定汇报小组的顺序及汇报人,这样尽量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好好做准备。汇报人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讲解,汇报时间不足及超时1分钟以上者,均要减分。因此要求同学在课前要做好练习以控制时间。每个小组汇报完毕后,将进行10分钟的讨论,其他小组的同学应在讨论时间内进行提问交流。提问交流时,汇报组所有同学均可参加,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讨论课后,学生按组提交讨论课的PPT和讨论课的视频文件。

讨论课占总成绩的5%。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几个方面。

模态四:三级项目

本门课程设有一个三级项目。要求学生按照三级项目题目分组查阅资料,完成问题描述、数据结构的选择、算法的设计、效率的分析等,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并制作汇报用PPT。项目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三级项目的分组延续讨论课的分组,将讨论课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实现,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完成后按照时间要求提交项目报告到教学平台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演示和项目报告给出最终的成绩。

模态五: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50%。

以上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经过三个学期的实施和不断改进,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大多数学生也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下面对学习效果进行一个分析。

四、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方式应用效果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W多模态方式的应用效果,笔者通过分析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过程学习情况以及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方式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方式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分析情况如下:

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满意度等级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也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电子的形式给出。参与调查问卷学生一共有225人,有效率为100%。

从表2可以看出,88%的同学对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非常满意,9.33%的同学满意。由此可见:学生对混合教学的多模态考核方式还是满意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们也反馈如果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前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他们可以提前预习,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将自己的学习疑问带到课堂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认为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给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变化,24.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变化,64.44%的同学的学习方式有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多模态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不仅重视知识点的学习,也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也注重学习的过程;混合教学也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方式。

从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课堂讲授+平时作业+实验课+讨论课+三级项目”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

五、结论和探讨

本文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分别从课堂和网络两个维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三个方面进行,体现出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

该考核模式与教学模式对应,尤其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平时作业安排在周末,可以使得学生有更好的沉淀时间,每周一次的作业和学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相适应;实验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讨论课使得学生能够有充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将讨论视频提交到教学平台网站,学生们提前做准备在讨论,既重视个体的学习,又重视沟通和交流;三级项目使得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框架很好掌握,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最终的期末考核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

总之,这种考核方式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不断补充和完善,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这种尊重个体的学习。但是本文提出的考核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目前的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录制一段讨论视频,但是也不可能让学生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完全展示。如何在考核体系中对每一部分的权值设置的更加合理,都有待于今后继续的研究,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合理。本文提出的多模态考核方式可为其它课程的考核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

[2]钱宇华,魏 磊,田 嵩,袁晓琴.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60-62.

[3]梁九义. 论混合学习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12,(5):41-45.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4

一、引言

混合教学是指多个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混合。目前的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把传统教学方式和 E- 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为主导,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优势则是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由,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导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引导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向,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钱宇华[2]提出一种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混合式学习方式,确定从效果、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多元评价的学习评价体系,没有明确指出考核形式;曹卫锋[3]采用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且按 6: 4 的比例计算出总评成绩,但是没有介绍在线自测练习是如何评判的,从而使得过程考核的可操作性难以把握;梁九义[4] 肯定了混合教学的形成性考核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给出相对具体的考核方式。本文采取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考核模式,既注重形成性考核,又注重结果性考核,并且提出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完成形成考核的具体操作,对于在网络教学支持下进行的混合教学有一定的参考。

二、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还是有很多的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这就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忽视课前内容考核,不能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很多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教师希望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将教师预先放到教学平台上的内容提前自主预习,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们通过预习,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再带着问题听课,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但是教师在考核时,如果不考核学生预习的内容,多数学生很难保证主动自学,时间长了,理论课堂又将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2.忽视学生能力考核,不能更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每门课程都会涉及到许多的知识点,但是学习课程的目的不是只为了掌握这些知识点,而是要通过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考核除了知识之外还需要考核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只是考核学生个体,不能更好锻炼学生团队精神

在以课堂+网络的混合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会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下也会有教师设计的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交流,然后共同完成。如果只是最后以用一张试卷的考核来给出学生对某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则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考核应该是一种多模态的考核。

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

本文以《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为例,介绍了本文提出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通?^平时作业、实验课、讨论课、三级项目和期末考核五种考核模态,在课堂和网络两个维度,从知识与能力、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多模态考核方式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模态一:平时作业

本门课理论课时为64学时,每周4学时,教学周16周。从第一周开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每周布置一次平时作业,内容涉及到课程的预习和复习共15次作业,而且开放时间安排在周六早上8点到周一早上8点之间,系统到时间自动开放和关闭,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没有按时提交作业或作业有抄袭或者雷同现象的本次作业成绩按0分处理。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0%。网络平台的作业,有一部分是系统自动评分,一部分是教师批阅并给予反馈。平时作业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对本周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情况,更加看重平时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模态二:实验课

本门课实验课时为2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周12周。从第六周开始,在实验室每周做一次实验,每次的实验内容提前一周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布,要求学生提前做准备,最好将实验的源代码写出来,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下一周实验课前将源代码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所有实验内容结束后,按照老师要求选择其中的四次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并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未按时提交实验报告或实验报告有抄袭现象的,本次实验成绩按零分计。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5%。实验课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对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理解,以及知识的应用情况,也是注重平时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模态三:讨论课

本门课程设有1次讨论课:

讨论课前,要求学生按照讨论题目分组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报告,制作汇报用PPT。为了提高讨论课的效果,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建议每组成员由3~4名同学组成,尽量来自于不同班级、不同性别。此外还要求每组在课下讨论时录制10分钟的讨论视频。

讨论课中,由现场抽签决定汇报小组的顺序及汇报人,这样尽量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好好做准备。汇报人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讲解,汇报时间不足及超时1分钟以上者,均要减分。因此要求同学在课前要做好练习以控制时间。每个小组汇报完毕后,将进行10分钟的讨论,其他小组的同学应在讨论时间内进行提问交流。提问交流时,汇报组所有同学均可参加,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讨论课后,学生按组提交讨论课的PPT和讨论课的视频文件。

讨论课占总成绩的5%。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几个方面。

模态四:三级项目

本门课程设有一个三级项目。要求学生按照三级项目题目分组查阅资料,完成问题描述、数据结构的选择、算法的设计、效率的分析等,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并制作汇报用PPT。项目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三级项目的分组延续讨论课的分组,将讨论课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实现,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完成后按照时间要求提交项目报告到教学平台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演示和项目报告给出最终的成绩。

模态五: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50%。

以上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经过三个学期的实施和不断改进,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大多数学生也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下面对学习效果进行一个分析。

四、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方式应用效果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W多模态方式的应用效果,笔者通过分析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过程学习情况以及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方式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方式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分析情况如下:

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满意度等级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也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电子的形式给出。参与调查问卷学生一共有225人,有效率为100%。

从表2可以看出,88%的同学对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非常满意,9.33%的同学满意。由此可见:学生对混合教学的多模态考核方式还是满意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们也反馈如果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前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他们可以提前预习,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将自己的学习疑问带到课堂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认为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给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变化,24.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变化,64.44%的同学的学习方式有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多模态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不仅重视知识点的学习,也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也注重学习的过程;混合教学也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方式。

从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课堂讲授+平时作业+实验课+讨论课+三级项目”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

五、结论和探讨

本文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分别从课堂和网络两个维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三个方面进行,体现出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

该考核模式与教学模式对应,尤其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平时作业安排在周末,可以使得学生有更好的沉淀时间,每周一次的作业和学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相适应;实验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讨论课使得学生能够有充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将讨论视频提交到教学平台网站,学生们提前做准备在讨论,既重视个体的学习,又重视沟通和交流;三级项目使得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框架很好掌握,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最终的期末考核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5

(安徽农业大学 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指委教学研究立项项目(DWJZW201435hd);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改研究项目(2014zdjy031);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sxzx009)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网络课程的发展很快,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课时数又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考虑把网络技术引入辅助实验教学中。2011年,我们建设了《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含实验课件,教学视频,仿真实验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师生提供了现代化辅助手段和良好的多维学习平台。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课程在老师辅助实验教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从容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看老师的实验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而该平台在学生网上自主学习上却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自觉地按照老师的上课要求,先通过网上预习后,再到实验室做实物实验。原因是由于现有的网络课程不能有效监管学生学习效果,全靠学生的自觉和兴趣学习。从多数学校了解到,网络课程的教学情况与我校相似,其网络课程大部分用于老师助教,而如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比较少,大部分学校都只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而未有将课程建设的成果切实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也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基于上述情况,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提升网络课程的功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现有的《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基础上,我中心开发了学生网上学习成绩管理数据库,并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形成了由基础实验和专题实验二个实验模块,含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四个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下的《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并建立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多维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成绩能得到有效管理,有效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以保证网络教学的监督性更加有效,切实发挥网络课程的“助教”、“助学”和“助管”等多种功能。力在通过对《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的优化和功能的提升来探索出一条切实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可行性道路。

2 构建了两个模块和四个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

农业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学生多,设备不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以“夯实基础、加强应用、培养能力、突出特色”为指导思想,将旧教学体系中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按照学科方向分别整合,把老师的教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建设体现农林特色的综合、设计、研究于一体的逐层提高的专题物理实验项目,形成由基础实验和专题实验二个实验模块,含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满足基础技能训练培养的基础上,将有限的教学时间集中到一个专题实验项目中进行系统学习,避免了实验项目与实验时间过于分散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力在通过专题实验的分层教学,逐层训练学生的实验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新体系如图1.

3 建设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

该平台含学习系统和评价系统两部分内容:

3.1 新体系下的网络学习系统

学习系统中的每个实验项目含有:学习要求、实验课件、教学视频、虚拟操作、在线测试等九个子模块。提供给学生网上预习和复习,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系统化学习、探究式和合作性的学习,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很大的延伸,弥补了实验课学时不足的问题,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没有减课时的时候反而有了明显的增加。

3.2 成绩管理评价系统

由专门的管理员负责,以师生交互为主体,形成多维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1)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本系统进行实验项目测试和期末考试并查看测试成绩。实验项目测试前,系统设置了学生必须先通过学习系统的预习要求、实验原理、仪器介绍、虚拟操作等每个环节的环环相扣学习,最后才能进入到相应实验项目的测试。学生每次获取的实验项目测试题是随机产生的,每个项目测试次数最多三次,最高分作为该项目的预习成绩。期末考试,每位学生的期末考试题是随机产生的且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开试卷进行考试,考试时间到,系统自动关闭。系统根据老师拟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自动阅卷和评分。

(2)教师:老师能查看自己名下学生的项目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教师可以调用实验项目试题库中的题目组成期末考试卷,也可以新增题目组成考试试卷,并提交至试卷库备用。每场考试可以使用试卷库中的多份试卷,实现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试卷。课程成绩包含预习测试成绩、课堂操作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其成绩分别占课程总成绩的20%、50%、和30%,预习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由系统根据学生测试成绩自动统计,老师只需填报50%课堂操作成绩,系统自动统计每位同学的总成绩,最后由老师将每位同学的成绩提交到教务处

(3)管理员:管理员可以在系统中对用户的各种基本信息进行授权管理。管理员具有系统中的所有权限,包括试题库建设、试卷库数据的维护,用户信息的维护等,同时还具有公告、出题、组卷、安排考试、成绩管理等功能。

4 构建了多维教学模式

4.1 “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相结合

精选5个基础性实验为学生必修的实验项目,而以综合性、设计性以及研究性实验为主的专题实验项目为可选项目。可选实验项目的学分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由中心给出可选项目所对应的学分菜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兴趣和专业需求,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只要完成实验课程的学分并通过期末考试就能获得相应的物理实验课程成绩,已对全校50多个专业的3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全面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的试点,很受欢迎,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避免了过去不同专业上相同实验项目,避免了相同专业上相同实验并在同一上课时间而相互抄实验数据的情况,实现了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老师的全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4.2 “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依靠《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规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实物操作前必须先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相应实验项目各个环节学习和测试后,才能进实验室进行实物实验项目的操作,同时网上预习测试成绩纳入实验课程总成绩中,并规定没有进行网上预习的,该实验项目的成绩以零分处理。此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预习实验的目的。

4.3 “传统教学”与“开放教学”相结合

基础性实验仍然采用传授和指导的教学方法,老师借助网络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由学生完成实验;专题实验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研究性实验中,采用讨论互动式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把一个实验班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老师上课前提出实验要求,由学生们课前查找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实验方案等;上课时,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最佳方案。专题实验的实验报告采用小论文或实验总结等形式。此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4.4 “传统考核”与“网络评价”相结合

实验课程成绩评价方式包括课程网络预习,课堂教学,期末考试等,学生成绩由教师根据网上预习测试、课堂实验完成情况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5 实践效果

(1)《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学习环境,给老师提供了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的监管功能,开创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新手段,提升实验教学管理水平。

(2)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学习与评价一体化》教学平台应用于教学中,采取课前网上预习、课中课堂操作、课后深化三维一体以及多重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老师“教”转变到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幅提高,物理实验成绩显著提升,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大幅下降。

(3)经过3个轮次的教学实践,新体系极大提高了学生预习实验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抄袭和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大大减少。此外,由于学生课前网上预习和仿真操作,使实物实验操作时间大大缩短,原需3个课时完成的基础实验项目,现在2个课时就能完成,使得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专题实验项目的学习。

本中心所构建的基于网络平台的多维教学模式,以师生交互为主体,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将“多层次”教学融入到专题实验项目中,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创新,学生在完成一套实验项目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并掌握初步的设计创新技能,从而达到真正的实验教学目的,而不是纯粹地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实验而实验的割裂式,分散式的教学。多层次教学理念的推行和尝试,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的一次升华,我中心会继续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思想为灵魂,创新为目的,为更多的师生提供平台,也为农业类高校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洪炜宁,钱良存,刘家菊等。大学物理实验开放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6):190-192.

(2)李婧,何仁生,邵冬梅,等。大学物理实验实施混合模式教学的探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4,27(4):113-116.

(3)王化忠。中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1):54-58.

(4)王涛,钟穗东,张汉平,等。大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25-127.

(5)马红章,王龙,张亚萍等。依托多元化定量考核机制促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31(9):201-205.

(6)赵样,罗骥。开放大学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30(4):89-96.

(7)郭伟良,陈雪芬,周永灿。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1):97-101.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慕课 网络教学 课程建设 计算机硬件与网络基础

现代信息社会,碎片化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微电影、微课程、微博、微信等微信息化的广泛兴起,凸显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更注重知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动态性。传统的课堂罐式教学方法亟需改进,幕课的产生和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育的深度融合。翻转课堂,网络课程等新型的在线教学方式冲击着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让学习不再受限于年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慕课,即MOOCs,全称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它基于全面开放共享知识的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开放式课程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全面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慕课不仅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还提供包括课程教学视频、课堂讲义、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补充教材等,并且提供各种用户交互性社区、师生互动与答疑机制。在这种课程模式中,教师提供的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生可以在开发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兴趣使用多种工具和平台,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实现“课堂翻转”。

1 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传统课堂强调先讲后练,教师在课堂教授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在课后练习并完成作业。而幕课对教育的改变主要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重新定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MOOC对教学模式的影响体现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提倡先学后练,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观看慕课视频,学习知识并整理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随后在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探究、解惑,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结构,试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实现课程改革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必将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

2 课程建设目标

基于教育技术变革下现教中心的实际需求,我们开设《计算机硬件与网络基础》课程供全校有计算机基础的同学学习,并以此课程试点实践慕课建设,旨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整合现有网络学习资源,优化传统的教学环境,改善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计算机硬件与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任选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延伸。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软件应用和网络基础三部分内容。课程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协作式学习和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重视实验实践环节,以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实际解决身边的计算机网络相关问题,同时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智能路由器,盒子、其他智能设备等)使用方面的需求。此外,通过本课程发掘和培养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的学生,协助老师完成学校网络维护的工作,为中心的实际工作培养了优秀的兼职人才。

3 课程建设和实践过程

本课程建设过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慕课建设),另一部分是课程实践。

网络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应用基于清华教育在线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计算机硬件与网络基础》课程,包含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十几个板块。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为学生共享学习资源,在线学习,讨论问题,互助互评,总结反思等提供了平台。此外,为使学生更充分的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我们在网教平台上重点建设了慕课资源。按照慕课建设要求(如完整的课程结构,重视学习过程引导,及时学习效果反馈等)及课程架构,我们分解各章节知识点,录制了若干基于知识点的微视频,适于各类智能设备的浏览观看。例如,针对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我们按电脑硬件组成部分将知识点细分制作成微课视频,如CPU,主板,存储器,外部设备等。每段慕课以知识点为单位,视频制作与PPT录屏合成,视频长约10分钟,并在课程结尾配置相关的测试题以检验学习效果。在慕课程制作中还尝试多种录制方式,如教师出镜方式、PPT合成录音方式、实验指导录制(实验课操作演示)等。

基于以上网络教学资源,选课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教平台上充分的进行自主学习,以便更好的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课程实践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本课程主要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实施有效教学。经过一学年的课程实践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学时分配为理论课和实验课1:1,采用基于任务驱动(task-based teaching)的分组式教学模式。基本教学过程实施如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5-6人为一组,选出组长,合理分工。基于任务驱动进行分组式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和在线慕课自主学习两种方式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而后在实验课上以小组协作形式动手实践完成实验课任务和作业。

基于任务驱动(task-based teaching)的教学,也称作 “基于问题的教学”或任务驱动式教学。它是用“真实任务”来促使学生主动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该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一个个真实完成的“任务”来“驱动”学习到任务(或作业)中隐含的知识。本课程布置的任务多为生活中实际遇到的计算机和网络问题(如操作系统的安装,无线路由器配置等),这些任务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具体实施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布置任务(作业)。学生通过网络慕课自主学习,对理论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按照每次实验内容布置的任务,思考任务解决方法。例如,第一次实验内容为硬件装机,学生的任务是自己实际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记录装机实验的全过程,总结装机过程及遇到的问题并以PPT或视频形式上交。(2)小组讨论―协作式学习。围绕任务,各小组分工协作。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互助学习,经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本课程中,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实际动手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兴趣,还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小组协作式学习相对于“自主学习”优点颇多,既能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又能锻炼表达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协作学习要求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进行互学习。(3)作业提交。本课程作业提交的环节主要在网上完成。学生完成任务后将作业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作业的评判和优秀作业展示也在网上展示。学生在提交作业时,以小组形式提交,需注明小组成员及每个组员的分工。(4)展示讲解。各学习小组选一个代表轮流演示自己的作业,讲解本组的实验过程、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完成实验后在作业中对自己小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是老师在学生分组演示时针对不同组遇到的问题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总结和评价。

4 效果评价及总结

通过一年的课程建设,本课程初步达成原计划的课程目标。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共制作完成慕课视频18节,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已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投入使用,在作业和答疑环境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选课学生方面,课程开设以来,选课人数呈现递增趋势,68人-106人。学习效果方面,学生选课热情高,反馈效果好;部分选课学生参加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均获嘉奖。总体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基本认同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对课程效果也比较满意。然而,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受多方面条件制约,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如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不够完善,互动性不足,慕课制作比较初级,有待提高等。以后仍需做进一步调研。

参考文献:

[1] 王继群,张军.高校慕课的发展、优势及建设[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2-83.

[2] 赵润林.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21):23-24.

[3]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4] 金涛伟,张慧.自动化考试系统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3):645-646.

[5] 李纪亮.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课程慕课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王书童(1985―),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悉尼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数字信息化教育。金涛伟(1982―),男,吉林长春人,本科,硕士在读,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初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物经济学。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03-02

一、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我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目前,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要,故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符合课程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方便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资源上网也方便了本地从事农业工作人员自学,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在线交流,促使教师了解驻马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施肥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实地调查、取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补充丰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目标是“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努力培养和造就“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响应学校办学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自主地学习、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其是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网络开发非常必要。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资源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得以延伸,实现网络资源有效辅助课堂教学。

课程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及延伸,因此,首先要提供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课件、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等。其中,课程信息主要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和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个初步认识并以自身的条件制订学习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在网络课堂中,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核心内容;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复习与检测。其次,课程网络资源还要提供一些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一些开放性实验、实践,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实践(实验)的类型和项目,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指导教师的建议,设计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实验)。最后,上传学生进行实践(实验)后整理的科研文章及图片,以供师生有效交流,促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步骤

土壤肥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分模块进行组织、编写、上传材料。该建设阶段包括六个方面:

1.首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模块的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实验)教学、网上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及建议;第二,从网上学习同类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借鉴其先进经验;第三,研究国内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及所需人才的要求条件,并与本地农业专家座谈听取他们对网络资源如何与行业接轨,如何能体现出应用型教学的本质等建议,对土壤肥料学网络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共同需要。

2.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讨论网络教学资源的模块设置,每一模块的内容及要求、每位教师所要完成的内容、网络维护、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进行讨论,制定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详细计划。

3.根据设置的模块分层次、分步骤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4.组织学生对上传的教学网络资源内容进行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5.邀请校内外农业专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对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使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和社会。

6.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宣传及推广,使企业、社会相关人员、学生参与进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在线交流为使用者、管理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用者从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管理者能够不断从交流中了解网络教学资源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

第二阶段是该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组织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并上网;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相互检查教案、相互听课,对每位教师上课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建议,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接着组织教师对自己主讲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修改、整理并上网,接受学生、专家对讲课的质量进行监督及评价。

第三个阶段是把土壤肥料学课程中一些涉及化学反应等的难点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辅助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组织教师把所讲内容中要做动画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并聘请动画专业的老师讲授并协助动画制作,把土壤发生演变的过程、有机质的矿化与腐殖化过程、胶体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置换过程、植物吸收并运输养分的过程、不同植物不同缺素症状等制作成动画,辅助学生对这些难点的学习及理解。

第四阶段是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经常召开会议,畅谈教学方式、手段上的创新、发现,课堂上对教学环境的有效把握及调控,课堂中一些突发事情的控制及处理。把这些交流心得写出来并进行整理成为教改论文进行发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发现、创新及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的教改项目,为申请精品课程做准备。

四、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第一,教师队伍模块,主要介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与技术专长、教学情况、技术服务。教学与技术专长主要介绍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情况主要包括主讲课程、所承担的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论文情况;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教师在本地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授课情况及所承担的课题和获得的科研奖励。通过这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及其他人员对该课程教师队伍有所了解,使教师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的重要窗口,也是外界对教师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利用技术专长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二,课程建设模块,主要包括本课程的介绍、教材建设的过程、教学改革获奖情况。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习者对本课程建设过程、发展情况及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等获得的成效有所了解。

第三,工学结合模块,主要包括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制度规范、实训成果。校企结合主要向外界展示与本课程相关企业、单位联盟及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使更多企业对我校学生能正确认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同时也为新的联盟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为学生今后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实践教学模块,把实践(实验)的教案、大纲、指导、实验项目上网,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实验)进行预习、了解所要上实践(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有利于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第五,在线教学模块,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来进行预习、学习、复习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可在网上交流平台中进行分享。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学生通过在线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其能够做到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整体把握。

第六,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学习心得、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科研动态等。网上交流主要为学生、其他使用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较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研动态主要向外界展示教学团队及学生课题申报、结项、情况。

五、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为目标,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校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还不太完善、不系统化、还缺乏一些具有创新性模块,并且各模块中的内容有待完善、网页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及学生科研动态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线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实践、科研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负责管理各教学资源模块的教师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模块的更新情况,尤其是在线交流平台;再者,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要经常召开会议,探讨各模块内容的建设及创新;第三,教师应结合本地农业、土壤、肥料施用的现状、土壤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一些创新性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完成研究,并及时上传学生科研动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保荣.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1):52-53.

[2]向守兵.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

[3]谭玮.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31):92-96.

[4]盛正发.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62-65.

[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http:///new/.

[6]蒋炳伸,宋丽,李鸿雁等.园林专业土壤学实验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1,8(231):127-128.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篇8

网络数据库系统是一门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实践性。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传统的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在授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理论,在课中教师的指导下研讨并实现真实的网络数据库开发项目,这将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无缝的实现工科院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数据库方向人才的目标。

一 翻转课堂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就是教师借助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需在课前自行下载并观看该教学资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并提交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将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活动,完成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从而强化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部分文献[2]又将该教学模式称为“颠倒课堂”。翻转课堂通过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将知识传授移到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安排在课堂中完成。[3]

翻转课堂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且为教学主体、教师成为导师、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不会因为缺席而导致知识点遗漏、教学资源及知识点永久保留、学生全部参与教学且可获得活动个性化训练等主要特点[4]。

2 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最早是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Aaron Sams和Jon Bergmann提出[5]并应用的,随后他们发现该教学模式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很多。这种教学模式很快在美国甚至各发达国家的教育界中流行起来,并于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杂志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6]。

目前,我国教育界学者在这种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012年杨刚等人详细阐述了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7];张金磊等人在研究国外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型[8];曾贞等人讨论了翻转课堂的特征和常见的问题,给出了个别教学成功的典型案例[9];马秀麟等人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出该教学模式对知识点的内化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确有帮助的结论[10];2014年周霞、金鑫、申华等人[11-13]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各自院校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初步完成了教学案例和架构的设计工作,但他们仍存在翻转课堂进一步应用和教学案例不够细化等具体问题,需要更为细致的研究。总之,从目前的文献表明,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而在工科院校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具体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成果较少,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补充。

二 传统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方式的问题

网络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编程人员所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我国各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均普遍开设了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14]。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传统“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缺乏对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

(2)教学手段和形式不够生动、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教学实践和实验学时不够,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4)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彻底,新的信息技术没有应用到教学中来。

2 学生学习的特点

由于网络数据库系统是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通常为大二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及谈话等方法发现,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学习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时存在如下特点[15]。

(1)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差异巨大。大二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总体上还存在技能水平的巨大差异。少数学生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办公软件、网络环境甚至进行软件开发;绝大多数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只局限于网络操作,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软件开发;少数学生由于家庭等经济方面的原因,很少或从未操作过计算机。

(2)技能知识学习兴趣参差不齐。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技能水平的学习兴趣差异较为明显。有些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对他们的专业、生活和未来的就业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他们具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做到积极主动且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三 翻转课堂的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模型

1 模型设计

当前,支持翻转课堂的模型众多,笔者根据文献[15]所提供的模型并结合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及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本门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3.tif>

图1 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模型

图1将课程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师生各自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主要负责归纳教学资料,重点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至网络环境中,学生则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下载并自学相关的学习资料,总结汇总问题,及时与教师在线交流,消化理解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课中,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具体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的创建过程,为每个学生确定具体问题并创建独立探究、交流学习和程序展示的机会,方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网络数据库开发的相关技术;课后,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成对学生的评价点拨,学生则及时给出意见反馈,教师进一步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2 网络平台构建

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所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该结构是一个B/S模式下的三层结构,分别对应着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其中功能层是由教师功能界面和学生功能界面组成,是教学平台的核心,也是翻转课堂得以成功实施的技术保障,用于完成师生信息传递的功能;数据层为功能层服务,是存放翻转课堂所用到各类教学资源的所在地,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学习记录、师生在线交流记录、教学资源视频信息和习题答案等;表示层则是师生登录教学平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WEB浏览器进行登录。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4.tif>

图2 网络教学平台结构

3 教学过程设计

从图1可知,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其过程设计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后设计。

(1)课前设计。课前设计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保障,因此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前预备。教师应提前归纳下次课所需要的教学资料,提供一些视频资料、PPT课件、知识点明细表和必要的参考书等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至网络环境中,并给出必要的自学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一般分为两个级别,分别是基础类级别和扩展类级别,以满足不同素质学生的学习要求。在上传的教学资料中,视频资料为核心,要求教师根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制定1至3个视频资料,每个视频资料介绍一个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的知识点或介绍一个数据库开发案例,并配置一个关键点说明文档,以方便学生自学。笔者使用的视频资料制作软件为“屏幕录制专家”,因为该软件具有免费、制作简单、录制的图像声音清晰等优点。当教学资源上传完毕后,教师利用QQ群向学生通知,让他们及时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下载自学。学生根据视频资料所配置的关键点说明文档,结合教师的其它辅助的学习资料进行自学。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点,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自学记录及时汇总至小组长。小组长于开课前一天将这些记录反馈给教师,接受教师的考核和分析,以便确定课程讲授中的案例和重点。

(2)课中设计。课中设计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要求学生和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新型教学思想。因此,该阶段分成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本文假设每次课程进行90分钟。

教师先用15分钟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自学情况的考核分进行通报,展示评分细则,布置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给出案例实现的最终目标。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好的案例任务,预计需要50分钟。期间,学生可向教师提出某些数据库开发的具体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展示程序作品,预计需要15分钟。由学生主讲,全面展示其开发的程序作品,介绍关键命令或技术的实现过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和讨论相关技术,确定作品是否可进行优化以及如何优化等问题,从而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和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课下加以完善。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开展情况,预计需要10分钟。教师根据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对课程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提升本次课程的授课重点,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对怠课学生进行批评,给出本次课程的考核结果和下次课程的时间规划。

(3)课后设计

课后设计阶段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网络数据库开发相关技术后的一个固化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该阶段的设计主要分为意见反馈、评价点拨和巩固练习三个方面。

意见反馈。由学生完成对本次课程的意见评价,给出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建议,将这些意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给教师,教师汇总后进行分析,完成对今后课程开展的优化工作。

评价点拨。学生将课中未完成或需优化的程序作品课下完成,上传至网络环境中。教师下载点评,将评价上传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一步理解网络数据库开发的相关技术和知识点。

巩固练习。由教师上传本次课程全部知识点的习题,由学生下载练习,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所理解的知识点。

四 教学模型实施效果分析

1 实验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采用传统班和实验班同步进行的授课方式,其对象是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每班学生人数为30人。在授课前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统计表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5.tif>

表1的内容显示,传统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在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技能水平方面基本相同,几乎都刚刚接触网络数据库。

在近四个月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传统班采用“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班则采用本文所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期末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自身感受等方面显示,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其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授课方式。

2 成绩对比分析

将传统班和实验班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由高至低进行比较,得出成绩对比图如图3所示。经计算,传统班的平均成绩为71.6,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75.23。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传统班的平均成绩高出3.63分。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6.tif>

图3 传统班与实验班成绩对比图

若将传统班与实验班学生期末成绩按分数段人数百分比进行统计对比,则其对比图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传统班五个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分别为:0%、36.67%、23.33%、30%、10%;实验班五个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分别为:10%、33.33%、36.67%、10%、10%。实验班的优秀率高于传统班10%,良好率几乎相当,中等率高于传统班13.34%,而及格率降低20%,实验班的总体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班。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7.tif>

图4 成绩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对比图

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其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水平。

3 问卷调查分析

期末考试结束后,笔者分别向传统班和实验班发放了30份问卷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通过汇总调查表,发现传统班的学生大多数希望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而实验班的学生则几乎完全认可了这种授课方式。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采用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学到了许多网络数据库开发的实用技术,增强了开发程序的信心,体会到了技术交流的快乐。在调查问卷中,部分学生也对“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是希望教师及时上传教学资料,以便学生能更早的安排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其二是希望教师延长学生程序作品的展示时间,增加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教师多给予学生程序作品正面的点评和鼓励。其三是进一步改进网络教学平台,增大其带宽,减少网络延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I.].[2012-05-06].http:///zong_he_870/20120330/

t20120330_760603_3.shtml.

[2]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94-198.

[3]朱敏.教师教育“翻转”模式的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2).

[4]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203-209.

[5][6][1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杨刚,杨文正,陈立. 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2-14.

[8]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9]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 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10]马秀麟,赵国庆,邬彤. 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11]周霞.《数据库技术》翻转课堂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9):6642-6643.

[12]金鑫.基于“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98-99.

[13]申华.翻转课堂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的应用――以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为例[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9):197-199.

[14]罗智勇,乔佩利,秦兆伟. 工科大学网络数据库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11(1): 127-129,135.

上一篇:学习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校学习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