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7 07:39:23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1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变革的主流,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有很多新问题随之产生,给广大教师对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形式和课堂教学的组织带来许多困惑,导致语文合作学习方式出现了新的盲区。为了改变过去只追求学习方式的形式而轻视学习的效果;改变过去只过多地采用单一的合作学习的方法而轻视合作学习方法中的具体要素;改变只过多地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他合作学习形式等,我们学校经过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关文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推进新课程》(陈旭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反复研究确定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研究合作学习效果的实验,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一方面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反思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论对教师的观念与认识,还是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背景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当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经成为新时期学习的主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具体阐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手段

㈠主要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和学习方式

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都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动性学习,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一般分为三种类型:⑴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⑵小组合作学习;⑶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在这三种合作学习中,目前中小学教师用得最熟悉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调整。

2.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内容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分工、课外活动的合作学习以及资料的采集积累,同时小组的成员也不是固定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组合。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诸多因素而定。

3.如何确定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这里主要研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当好“平等中的首席”;怎样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优越条件,搭建愉悦的平台,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与肯定。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参与,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教师该怎么办?

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是每个实验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生中,以旁观众者的身份自居的学生,一般说来,这样的学生属于学习兴趣较低,合作学习的目的中较大一方面就是帮助这部分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展这种学习方式的时候,要以这部分学习为中心,在合作中予以重视,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和表扬,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学习合作中来。

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交流的保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

㈡研究方法及手段

1.分好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个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差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者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4.合理评价。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评价也以自我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

5.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是贯穿于小组学习其中的,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在准备阶段进行,也可在活动之间运用,也可能在合作之后需要收集。总之,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实验假说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决策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生;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能力将有很大的提升,效率比常规的教学方式方法效果好,但是,大班中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过多的小组使教师不能很好分组与管理。

七、实验教师、实验班级及使用教材

㈠实验教师

吴昊,本科,中教一级,教龄27年,初一语文备课组长。

王艳哲,专科,中教二级,教龄5年。

郭秀芳,专科,中教一级,教龄18年。

陈 波,本科,中教一级,教龄17年。

王 娜,本科,教龄2年。

马月华,本科,中教二级,教龄6年。

㈡实验班级

初一年级组1—10班。

㈢使用教材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

八、研究步骤(周期)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三年(2005年2月—2008年2月),采用实验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1.第一阶段(2005年2月—2005年9月),实验准备阶段,主要把握现状,形成方案,修改方案,探索方案的可行性、实践性,并开始启动实施。

主要工作:⑴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的课改理念,汲取外校先进教学经验,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来;⑵确立首批实验班级及实验组织机构,分别制定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⑶举行开题论证会,布置实验计划;

2.第二阶段(2005年9月—2007年9月),计划实施与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⑴各实验班采取得力措施,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给予各方面必要的保证;⑵要重视实验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负责人深入实验研究第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实验进度,进行具体的指导帮助;⑶建立实验档案,重视资料积累;⑷建立课题研究的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实验过程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⑸注意不断总结、交流经验,适时搞好实验的阶段性成果评估汇报,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⑹每年各级参加教育行政部分组织的新课程岗位培训,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实验水平。

3.第三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

主要工作:⑴实验教师汇总实验材料,撰写论文1—2篇;⑵写出实验总结材料,形成课题的结题报告。

九、现有基础

九三局直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是九三地区龙头学校,也是一类学校之一。现有40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语文专业教师23人,其中中教高级教师 14人,中教一级教师 76人,实验年级组10个教学班,520名学生,语文专业教师6人,年龄及教龄特点中青年结合,6名教师全部进行了新教材培训,并获得了合格证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教育科研事业,坚持真理,学风严谨,教师合作教学意识不断增强,做到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从目前的教学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由于学习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很多时候程度好学习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部分学习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活动中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从大局出发,再由于独生子女自我约束意识弱等本身的性格特点,难免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各人争功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树立榜样,合理引导。

十、实验经费

经费自筹。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2

    省市配套实验室布置以及我们的实践均表明,最佳的小组合作人数应是4人,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小组”最为适宜.因为不论对于学习还是管理来说,四人小组都具有很多的好处,如:

    (1)四人小组变成两人一对,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学生的互动.

    (2)省市配套实验室也只能2人成一小组,4人成一大组.四人小组有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3)小组规模越大,某些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而四人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4)四人小组优于两人小组的地方在于,学生有更多的主意和力量去完成任务.

    2合理划分实验小组

    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具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我们将其称之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组间同质”即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初中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决定在组建合作实验小组时,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实验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学生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学生不仅在组内合作,还可在小组之间交流,进而培养合作意识,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一原则下,结合实践经验,我们推荐一种小组划分的具体方法,供同行借鉴、参考.

    (1)以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班级名次为依据,以40人为例,1~10名分别为10个小组的1号组长,11~20名为各组的2号组长,21~30名为3号组员,30~40名为4号组员,原则上1与20名,2与19名……搭配,然后再根据性别、性格、学科优势等再做微调.

    (2)10个小组的再组合:每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1号组长的班名次即为该小组的序号,那么大组原则上采用1组与10组,2组与9组……的组合方式.

    (3)大组座次安排:(①②③④为各组组员号)

    这样的座次方式既有利于“一帮一”的小组互助,①号帮④号,②号与③号互帮,又有利于优生的发展:两个小组的①号②号挨着,可合作解决拓展拔高的疑难问题,再者将相对差的学生隔开,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班级的纪律,也创设了后进生转化的有利条件.

    3实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在实验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一般大于个人能力,小于集体能力.组织学生合作设计,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设计优化,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设计把握重点化解难点.例如,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一节中可进行合作学习的地方很多:①声音的产生; ②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③气体能传声;④固体、液体体能传声;⑤真空中能传声吗?⑥声音是具有能量的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一般会安排①④⑤.教师在课前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实验目标,回顾相关知识,收集有关资料,初步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按合作小组进行合作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设计方案也不相同.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倾听他人的设计方法并进行客观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例如,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这给学生留下创造性思维空间.学生以此为课题,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实验、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结果.如此合作设计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抑制.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4优化实验小组合作分工

    实验方案确定后,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可以围绕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即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开始时,小组长选有较强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一段时间后则应轮流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实验数据、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如实验中遇到障碍,应当有的负责查资料,有的负责请教师指导等,做到人人动手,个个进入角色.遇到意见分歧,心平气和地分析、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然后带着一系列新问题再查阅、再思考、再组织,如此反复、滚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最后达到实验的学习目标,形成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如在《温度计的使用》实验中,学生用温度计测定一杯热水在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情况时,就按学生的能力结构来划分小组:有的学生手拿温度计测定水温、有的记录时间、有的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有的填写实验记录表等.这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

    5实验小组成果交流

    让各组代表对自己的总结报告自评,然后各组互评,评判以“实验方案是否科学,装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报告语言流畅与否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按“好、较好、一般”三档评分,对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选.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评选,既解决了实验小组成员的沟通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保证了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同时还能形成“小组内成员合作,小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6反思

    6.1实验研究的初步成果

    评选之后,教师应预留一定时间给各实验小组讨论,总结每次实验的经验,成功在哪里,失误在哪里,并提出弥补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课前查阅时扩大知识面;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在课后增进团结合作.这种具体反思使学生能总结得失,认识合作精神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在一年左右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模式建构,实验研究,初步获得了一些实验结果:

    (1)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促进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水平的发展.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

    (3)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4)小组合作学习对富有挑战性学习内容比一般性学习内容学习效果更显着.

    6.2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在小组合作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实验的合作伙伴、指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虽然每次实验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决断,但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的结构优化.学生合作实验小组应该是动态的,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宜过于频繁地更改分组情况.一般依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根据具体实验分组.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小组合作效果值得摸索.

    (2)克服学生不均等的参与机会.在某种情况下,那些能力强和自信的学生很可能支配和控制整个实验,他们几乎包办全部实验任务和发言机会,致使一些学生在实验中无所事事,这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又不能回到包办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3)教师如何掌握介入的时机和火候.在学生合作实验中,教师要关注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所有学生都参与,是否每组都取得满意的学习成果,是否小组成员相互支持、正确对待争论等.对实验失败的小组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援.当然教师介入也要掌握时机和火候,不要稍有偏差就马上介入,应相信学生的协作精神,既使非介入不可,也不要越俎代庖.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何况实验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实验过程,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总结出未来要解决的类似问题的基本模式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4)教师要善于反思.物理实验课中的研究性合作学习是一项探索性的实验教学,教师在探索过程中既产生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的教训.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从学生那里获得对自己教学的反思,革新教学过程所需的信息,及时纠正实验教学的偏差和方法,使学生不断改正实验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实验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以利于下一阶段的实验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3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同时,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去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正有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决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数学小组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主要原因有三:

(1)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专题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

(2)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镇教育教学改革。

二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实验与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评价学生的平台。

三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意义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该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促进小学生社会化等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四 课题实验与研究人员

1.花沟镇研究人员:组长 贾美忠

主要成员 王君峰 贾学燕 陈秀荣 高春燕

2.实验与研究人员分工

王君峰 理论研究、材料整理、成果积累、实验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贾学燕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1)

陈秀荣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2)

高春燕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验中数据的整理与收集

五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上网搜索等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资料,研究内容,内化吸收,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作好理论准备。

2.理论指导实践。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实验教师作为首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传递给第二批实验教师,使第二批教师能够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六、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内容

1.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成功的关键。①将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③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④及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提高其组织、领导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营造合作氛围——明确合作目标——指导合作过程——汇报合作成果——评价合作结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中,重点做了如下几点:①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②在评价内容上,既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③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了学生的高度上。④在评价的标准上,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⑤在评价的公正上,让学生有发展的信心。⑥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成长记录袋等。

七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第一步:(2002.1——2002.6)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第二步:(2002.9——2003.6)在总结和改革第一步的同时,我们创造性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第三步:(2003.9——2004.6)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进行了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扩大范围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满意效果。

第四步:(2004.9——2005.12)我们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研究和实验,深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五步:(2006.1——2006.12)我们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召开了课题实验、研究的总结与交流会议,并撰写了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八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边是我们对陈秀荣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实验班进行的学习行为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

学习数学态度%

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的能力%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评价他人的能力%

乐意合作与评价

不乐意合作与评价

前测94.7

19

58.3

38.9

2.8

60.2

21.1

18.7

53.3

15.2

31.5

52.6

28.5

18.9

后测97.3

19

76.3

23.7

84.2

15.8

75.6

24.4

81.6

15.4

3

比差

18

-15.2

-2.8

24

-5.3

-18.7

42.3

16

-31.5

29

-13.1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4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对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目标达成,包括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提高表达与展示水平、培养评价、反思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阶段,教师应着力关注并落实以下三点。

一、 展示:展示什么

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展示。展示是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参与活动的总结与认可。它能让学生体验参与活动的成就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展示中得到对自己和自己所处团队的认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在展示时可以选择相应的展示方式。

1.展示活动作品

设计制作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应当侧重于学生作品的展示。在展示作品实物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展示设计的理念、意义等作品本身的内涵。展示的形式以“作品展览会”等直观呈现并辅以简介的方式为主。例如“我爱乒乓”主题活动中学生衍生出制作类的小主题——“废弃乒乓球大变身”。在总结交流阶段,选择该小主题的小组以“变废为巧——乒乓球制作展览会”为形式,向学生展示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同时在作品旁附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或现场解说介绍,现场参观者可以直接点评、交流,营造了展示者与参观者现场互动的良好展示交流的氛围。

2.展示活动结论

探究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形式来展示调查活动的结论。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论述、文本呈现、视频图片等。例如“饮食与健康”主题活动成果交流汇报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以是调查报告,以文字的形式交流活动成果;可以是宣传画册,以图片的形式提醒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是小品、快板等形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愉悦的笑声中获得健康饮食的知识等。

3.展示活动过程

实践活动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应当指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展示活动的体验。呈现的方式同样可以是口头论述、文本呈现、视频图片等。例如“小小大厨师 美食我能行”主题活动成果交流课上,受场地等因素影响,学生无法展示所有美食制作过程和成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形式来展示交流:有的小组采用DV拍摄的方式,用视频记录制作过程;有的小组采用习作的方式回顾制作过程;有的则以多张照片组合成“照片墙”的形式来展示活动过程……各个小组的展示交流方式各不相同,但都辅以现场解说或文字解说,同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点评交流。

二、 反思:反思什么

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促进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身的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反思活动中所“长”

“长”指的是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习得的方法等。反思取得的成绩能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成就感,为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注入动力;反思获得的经验,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反思习得的方法则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

2.反思活动中所“短”

“短”指的是在活动时发现的不足、应吸取的教训。反思不足,能让学生理性地看待自己,用批判性的思维审视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反思教训,能让学生避免下次出现错误,迎来成功。

3.反思扬“长”避“短”

反思扬“长”避“短”,就是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或者少犯错误,同时发挥自己或者是团队的特长。扬“长”避“短”能让学生在一次活动后总结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发现不足之处。教师通过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反思活动的开展方式多样,一般有下列几种。

(1)化整为零:贯穿于展示活动过程。如上文提到的“变废为巧——乒乓球制作展览会”,小组成员向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活动成果,同时在作品旁附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或现场解说介绍,在文字介绍或现场解说中融入对本次活动过程的反思,把获得的经验或发现的不足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出来。

(2)独立成形:单独开展一次专题交流。如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活动后的反思,举行一次相关的习作赏析会;也可以就某个活动涉及的方法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展示各自的经验或者不足。

三、 延伸:延伸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阶段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展示、反思以外,更应引导学生持续关注部分活动主题的后续发展,让学生从一次活动走向更有意义的、更有深度的下一次活动中去。哪些活动主题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延伸呢?

1.延伸意犹未尽的

学生的兴趣始终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只要学生感兴趣,他们就愿意继续深入进去,把活动做得更实,把研究做得更细。这是我们教师最愿意看到的,也是课程理念所鼓励的,更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当学生对某个主题活动感到意犹未尽时,教师应抓住这个良机,引导他们深入进去,延伸出新的主题活动。

2.延伸遗憾缺失的

受学生年龄、心理、阅历等特点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或不足。教师应有宽容之心,宽容学生在活动中的错误,宽容学生在活动中的不足。教师应该把这些错误、不足视为真实而又珍贵的教学生成资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这些犯错、不足就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一次历练。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来,再次尝试。在二次开展活动中,学生能改正错误、克服不足,获得新学习机会,得到能力的提升。

3.延伸深度挖掘的

同样受学生年龄、心理、阅历等特点的影响,学生自主确定的主题活动可能仅限于“蜻蜓点水”,还不能很好地触及问题的本质。这时,教师应该适当点拨,并加以鼓励,给学生指示方向,让学生在现有的活动成果上继续加深研究力度,从而让整个主题活动更具深度。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措施,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与以往传统的分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注重于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发现、解决问题,达到知识整合、能力培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这种交往合作不应受制于课堂,而应走进社会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不应局限于师生之间,更多的时候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与社会多方人员进行合作。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竞争争胜的条件之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开展合作学习,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1.激发兴趣,注重引导,树立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我们要做的是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交往与合作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形成一种主动、积极的交往欲望和浓厚的合作氛围,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谐发展的终极追求。

为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每个所教班级开展了"问题大讨论",定时或随时组织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进行讨论,在"问题大讨论"上的讨论、争论、辩论中实现学生真挚情感的碰撞和交融,实现智慧火花的产生和迸射,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的力量,并感受到和谐、民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快乐感,积极参加到交往与合作活动中来,从中得到进步和成长。

2.开展活动,过程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首先,在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在小组组建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强化小组意识,只有当共同融入到小组中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才能更真诚,更自然,更深入。小组成员应该给小组起一个贴切的名字,提出小组共同的口号,将之确定为小组的奋斗目标。起名应该反映组员共同的心声,富有个性,能够激发组员的一N集体自豪感。

其次,创设良好的合作情境,这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参与合作与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合作的重要性,不能仅通过说教来完成,应该在活动中,在学生的体验中来使学生有所获得,比如进行拔河比赛、讲故事、做实验等来实现。要引导学生自然的形成合作的动机,自发的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自主的决定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扩大合作范围。在活动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经过小组讨论、合作都无法解决,学生可以向教师求助,也可以进行组间交流。教师可以确定一个固定时间集中解决。各个小组安排一位学生在教室中巡视,以便从其它合作小组中寻找好的思想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及时地进行纪录,向小组中其他成员进行汇报,商讨其实施的可能性。当两个或几个小组所研究问题相似时,小组间可以进行交流,共享研究资料,交流心得。也可以由小组中一位学生进行主持,向全班同学征集"金点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给予提议者一定的奖励,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3.总结交流,反思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水平

活动后,引导和指导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特别是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感受、体验等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合作学习能力。例如:曾经有一名同学下午放学后去小超市收集资料,因为礼数不周遭到拒绝,回家后,立即反思总结,制定了全新的采访方案,第二次去的时候,受到了热情接待,并获取了许多值得惊喜的宝贵资料。

合作学习的总结反思、评价自成体系。包括:个体的总结、反思与评价;小组的总结、反思与评价;班级的总结、反思与评价等,主要内容是合作学习的范围、内容、意识、态度、能力等,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6

一、合作自测法的课堂结构

合作自测法的课堂结构分为: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小组内自己命题,题量以4到5小题为宜(5分钟);2.各小组互相交换试题答题(15分钟);3.各小组互相交换试卷进行评卷(5分钟);4.质疑问难,小组间互相交流存在的问题(5分钟);5.难倒对方,针对课文各小组提出一个很难的问题把对方小组难倒(5分钟)。6.评价评优,各小组评选最佳试题,总结形成经验(5分钟)。

二、合作自测法的实验过程

合作自测法教学实验从上学期开始进行实验到本学期已经一年了。本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上学期,第一周到十四周,在这个阶段中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个实验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合作能力,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合理地划分自然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恰当地分配,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一名书记员,一名代言人,二名观察员。书记员负责记录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等;代言人代表本组成员发表本组的见解等;观察员负责问题的提出等。各角色互相轮流交换,默契配合。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特别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的风气是十分必要的。第二个阶段:从第十五周到本学期的未,是实验的实施阶段。共用近二十周的时间,教师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课文,选择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实验,获取了实验的各种资料信息。第三个阶段是总结阶段,本阶段重点是分析教学中收到的各种资料,形成经验。

三、合作自测法的实验分析

从实验的情况来看,实验是成功的。首先,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学生基本上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这为后来的实验打下了基础。其次,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根据课文命题对课文的合作研讨,是对课文内容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学生情感的独特体验。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学生对课文容的理解与否,如果理解了命题效果就好,否则反之。学生交换试题答卷实际上是对课文的再探究再学习。学生根据题目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课文进行探究活动,往往受益匪浅。在交换试卷进行评卷的过程中是学生对问题的再认识、再提高,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见解和经验。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讨论问题,质疑问难,会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难倒对方从表面看是一个游戏,实际上这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过程。如果要把对方难倒,需要动一动脑筋,想一想办法,才能拿出一个难倒对方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发展创造性思维过程,为了难倒对方学生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开发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求异发展的过程,这是问题探究的最高境界,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提出水平比较高的问题。在评优评价阶段学生对自已的东西进行评优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学生对自已的评价会感到满足自豪,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总之,在整个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生思维活跃,态度积极。课堂信息量大,每个小组拟五六个问题,回答五六个问题,实际上解决了十一二个问题,全班每节课可解决一百三十多个问题。这在一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是无法解决的,也是无法办到的。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学习兴趣浓厚。

四、实验结论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学习质量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因为诸多的优点被引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成为风靡中小学的教学模式。

两年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一是如何能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二是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得到提高。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思考,总结出一些经验,在此提出以供同仁讨论,互相促进。

一、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我们每一节课的时间都是短暂而宝贵的,所以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甚至学以致用,就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实践证明,做好下面两个前提,可以让学生的自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1 要求教师精心准备自主学习的辅助教程和帮助资源

如果进行自主学习的凭借仅仅是课本的话,那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寻找知识点并进行自学会觉得困难重重且枯燥无味,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所以老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网站,通过多媒体形式来精心准备辅助教程,这样可使学生更加直接、清晰地定位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更有效地吸收新知识,这样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质量。

2 要有设计精良的学案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一个良好的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能为学生达到高质量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途径。它能够明确向学生提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完成—个个老师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从而完成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和小组作业,并从中吸收、掌握新知识,最后学会运用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它强调团队内部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分工合作,使团队成员共同进步。也就是说能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小组成员得以全面地学习与提高,这是检验该学习方法是否成功实施的重要标准。

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得到提高,关键在于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在不断总结经验与实践验证中。提高学生的小组学习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得到提高,核心是教师要制订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的、严密的实施细则。任何事物要能够有效地实行,必定要求具备与之相对应的一套规章制度,小组合作学习亦是如此。

1 引进竞争机制

无论何时何地,良好的竞争氛围总是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使学习效果得到巨大的增益。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引进小组积分排名榜,促使学习小组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竞争,明确小组的计分方式,对得分与失分进行详细的说明,打击懒惰者,鼓励全员学习、讨论发言和创新思维。

2 组长责任制

(1)组长在组织队员的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适当监督,确保每位组员都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2)在小组合作任务中,组长要起到组织领导作用,对任务合理分工,确保组员各司其责,各有所得,任务难易适当;

(3)在小组讨论中,组长要起到组织作用,鼓励队员发言,督促组员积极参与;

(4)每节课组长都要填写合作学习反馈表,总结本课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对各组员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方便老师与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

3 小组交叉监督

交叉监督的小组双方分别派一名同学查看对方小组组员的自主学习完成进度,并且进行评分,以便与组长监督相结合,进一步确保每位组员都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4 拥有恰当的奖惩机制

老师小小的褒奖。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激励,老师的一句批评,也总是能给学生以警醒的作用。老师要机智地运用奖罚机制。给予表现好的学习小组以鼓励。例如把该小组评为“最佳团队”,把表现突出的学生评为“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把进步最大的学生评为“最有前途新人”,并留影挂到课程网站中去,这样既缓和了气氛,又能激励学生追求进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学习和课堂学习。

以上就是我这两年来对如何保证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质量的思考与探究所得,希望能够提出来供大家互相讨论,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8

【摘要】  为了激发学生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某校对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作出较系统的改革。

【关键词】 改革 实验考核 互动教学 教学效果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的形态学科,在其教学活动中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实验课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对医学生今后的临床课程及其它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以及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剖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教学模式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等等,尤以实验教学为甚。如何使解剖学教学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是广大解剖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任。为探索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的解剖学实验教学作出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调整教学课时分布

解剖学教学活动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解剖学实验课又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系统解剖实验课,另一部分为局部解剖学实验课。

系统解剖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分批分组在解剖学小实验室完成(每批约120多人,每批分6组,每组约21人)。系统解剖学课传统的课时安排为:理论课/实验课=2:1(总学时为120学时)。为适应解剖学教学新形式和新教材(全国统编、人卫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系统解剖学最新版),学校将系统解剖学教学活动的课时调整为:理论课/实验课=56/66(总学时为126学时)。通过总课时的调整,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利用课余时间开辟尸体解剖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强化理论知识。

局部解剖学课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分批分组在解剖学小实验室完成(每批约110多人,每批分6组,每组约18人)。由于尸体来源紧张,理想的局解实验课教学模式(课堂尸体解剖)难以实施,参照兄弟院校,我校传统的局解教学活动安排为:理论课/实验课=3:1(总学时为80学时),实验课以解剖操作录像、课堂游离标本及陈列标本观察为主。从历年局解考试成绩、课堂标本考查和学生教学反馈意见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高等医学教育对解剖学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寓于教授解剖学知识活动之中。为此,自2000年以来,我校对局解教学作出调整:增加实验课的比例,理论课/实验课=2:1(总学时为54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开辟开放性实验,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尸体解剖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科学的入门的专业基础课,据统计,医学临床课程的专业名词有80%源自解剖学。人体结构复杂、形态多样,因此,在学习解剖课程的过程中,须学习、掌握的新的医学专业名词较多,甚至多达每堂课(2学时)200多个,记忆的内容教多,学习的任务非常繁重。解剖学的教授非常依赖实验课的教学环节,而传统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先预习,熟悉实验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进入实验室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标本进行观察,以便更好的帮助及深化记忆理解,课后再复习回忆,以期巩固实习效果。然而,医学生学习负担重、科目多,真正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较少;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或心态浮躁,易受外界社会因素影响,难于静下心来学习,因此预习和复习便成为空谈,仅是考前突击复习一下,结果考核成绩及学习效果均不理想,而学生则反映解剖难学、难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形成一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合理应用教师的主导性的"互动实验教学"方式。具体为前一次实验课教师提出下一次实验课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学生分组预先预习,确定实验重点观察内容,设计实验操作规程;实验课堂上学生分组(每小组4~5人)讲述标本,操作解剖尸体(小组成员相互补充),小组间相互探讨、交流;教师指导检查,结合临床应用知识或予知识点于解剖歌诀、故事进行小结。自2002年实施上述教学方式以来,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普遍提高,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设计、实践操作的能力。

3 更新教学手段

作为医学基础学科的人体解剖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体,而人体结构复杂、形态独特而非简单的几何形状。实验教学在解剖学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各器官、结构及组织的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身体各部由浅入深的层次。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主要是"挂图、模型、录像加标本",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已由电动模型发展到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甚至是人体断层计算机三维重组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的解剖学的教学需要,为提高教学效率,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不但丰富教学手段。如教师在讲解陈列标本(装在密封的有机玻璃缸中)时,不能直观指示标本的有效部位,往往出现教师拿着标本缸示教一通,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我们给教师配备了激光教鞭后,利用激光的穿透性和有颜色的特点,教师可利用激光教鞭直观的指示标本的结构和有效部位,学生一眼就明白。在学习脑干内部结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时,学生普遍反映难懂。由于脑干标本小、结构成份特殊,很难做成显示内部结构的实物标本;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比较特殊,不可能做成实物标本;我们购进脑干内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的电动模型,使用后,学生乐于接受,反馈的效果较好。

4 改革考核方式,客观平定学生素质

解剖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形态学科,传统的单靠一张考卷已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建立了新的考核方式:①增加解剖学考核中实验考核分的比值(系解实验考核分占总评的30%;局解实验考核分占总评的40%);②增加实物标本考核(分期中和期末实物标本考核,各占实验考核总分的30%);③开设课堂讨论、提问及操作的考核(占实验考核总分的4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兴促学,以趣促思(思考问题),以思促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明显地提高了教育效率。

通过对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我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验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小贞.解剖教学改革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75~376.

2 袁玉林.临床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2):173~174.

3 陆国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40;51.

4 洪乐鹏.局解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解剖学研究,2004,1:74~75.

上一篇:职专会计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阶段学习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