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0 11:44:35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篇1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本已严峻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面对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紧跟现实,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正确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当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引发经济下滑,不少产业受到冲击,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指出: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海啸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严峻。因此,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危机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客观认识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

(一)金融危机急速冲击就业市场,企业岗位需求大幅下降

随着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倒闭、裁员,企业岗位需求下降。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市场劳动力需求下降;在过去八个月期间,全省亏损企业过万,有的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许多往年必定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明确表明取消招聘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

(二)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从1999年起实行扩招至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根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 2012年每年毕业生规模将持续在600万一700万人,总量达3000万,比2003~2007年间的1738万增加72%。而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实现就业的人数大约在2400万,而我国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缺口在1200万个以上;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今年毕业生数量已超过社会新增岗位的一半,在现今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难度愈发凸显。

(三)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准确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大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关注,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信心保证。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发出的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件累计达到40多个,共100多项具体的政策,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待就业服务、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各个方面。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大量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形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而岗位的增加相对较少,在未来十年,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上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高职毕业生就业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有机遇。首先,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生理论和技能兼备的特点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其次,高职生的年龄结构、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户籍指标等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再者,高职由于学科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直接和密切,许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

3.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逐年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99万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创出新高,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据各省市的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国政府计划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等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鼓励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寻找就业岗位。

(二)构建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探索多种就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除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继续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服务月、服务周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途径外,还应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如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合作基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加强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四)搭建平台,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学校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给予积极支持,及时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贷款担保、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加大成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帮助他们成功实现创业。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麦可思;毕业生评价;护理专业

麦可思是得到公众共同认可的、具有良好公信力的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我校连续两年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12月16日学校经教育厅批准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并组成项目团队。团队针对我校特色对本次研究模式和内容提出了相应需求和建议,提供了有效的信息采集渠道。麦可思团队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报告数据的调查回收和各指标计算,对数据回收和指标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负责。根据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我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研究主要针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对连续两届护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护理专业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进行改革,切实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调研背景

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培养质量,提高本校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功能,学校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实施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项目。麦可思负责项目的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清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

1.2调研方法

向毕业半年后的2012届、2013届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帐户,答卷人回答问卷,答题时间15min~30min。毕业生人数及样本回收情况见表1。有效邮箱覆盖率表示学校提供的邮箱多大程度上覆盖了该专业毕业生总数,抽样比例则表示该专业回收样本多大程度上覆盖了该专业毕业生总数。有效邮箱数是保障足够毕业生答题的基础,而回收问卷数一方面同毕业生的母校认同度有关,一方面和调查过程中学校督促毕业生答题的力度有关。

1.3评价指标

①主要指标:包括就业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就业现状满意度、校友推荐度和校友满意度。其中校友推荐是指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毕业生是否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戚朋友就读。推荐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愿意推荐”的人数,分母是回答“愿意推荐”“不愿意推荐”“不确定”的总人数。校友满意度指在调查中,被调查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分为“无法评估”“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很满意”。其中“满意”“很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很不满意”“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校友满意度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百分比,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②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由被调查的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打分,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③教学满意度及改进方向:被调查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评价分为“不好说、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其中“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很不满意、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满意度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百分比,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如果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是本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则将对实习和实践环节需加强的地方做出评价。

2结果

2.1护生毕业半年后主要指标(见表2)

3讨论

3.1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主要指标在专业相关度和离职率两个指标明显优于平均水平,在就业现状满意率、校友推荐度和校友满意度3个指标也高于平均水平,在就业率、平均月收入两个指标稍高于平均水平。说明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目前就业需求。但2013届毕业生与2012届相比,除了平均月收入稍高以外,其余所有指标都有所下降,特别是就业现状满意率,为此,深入分析教学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革措施,希望进一步提高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质量。

3.2存在问题分析

3.2.1职业期待与现实处境的差距

通过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分析,排在第1位的是收入低,第2位是认为发展空间不够,其次是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不好,还有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等原因。说明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在校时对职业的期待较高,对护士实际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实习过程中由于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等工作的实施,产生失落感,引起就业现状满意率下降。

3.2.2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待进一步改革

对教学满意度总体较高,说明我校教学质量满足工作需求。但对不满意的原因分析毕业生反应最多的是无法调动学习兴趣,其次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第三是课堂上学生参与不够,还有反应教学内容陈旧、不实用,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调研结果说明目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较单一,还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应用很少,信息化程度不够,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体现。

3.2.3实践教学仍需加强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本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技能实训,其次是专业认知见习及毕业实习环节,说明实践教学仍需加强。

4改革探讨

4.1职业前瞻教育需要加强

加强专业教育、专业认知、就业指导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都会对学生的职业期待或职业规划起重要影响。需要构建这一教育体系并对每个阶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学生的不合理职业期待。

4.2针对毕业生就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临床护理,专业相关度高达98%,因此,从护理职业特点入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结合毕业生对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入手,积极调动学习兴趣,调整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师生交流程度,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有效性评价。

4.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接近总学时的一半,所以高职院校应更加关注实践教学环节[1]。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2]。因此,通过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教学力度等措施落实实践教学。

4.4加强求职服务指导,提高职业期待吻合度

毕业生初次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求职阶段,有效的校园招聘和职业发展规划辅导对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有积极影响。学校可以结合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在校生进行职业规划,同时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到学校开展招聘活动,使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主观期待更加吻合。

4.5完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是提升学生能力和在校感受的重要途径。建议学校适当加强相关活动的扶持力度和指导,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满意度,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其中,使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益,从而增强其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和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技能。

4.6构建全培养过程管理评价体系

毕业生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各环节进行改进。但其落实效果必须可测可评,因此,有必要构建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评价体系以方便学校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建议继续采用“第三方评价”,打破传统的以德、能、勤、绩为主线,学习成绩为出发点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以实践技能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3]。

作者:侯继丹 吴秋霞 贾婷婷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1):35.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6.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63-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各企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院校便担负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使命。因此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强化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选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单位的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保证所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从目前的高职教育情况来看,虽然办学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扩张,但结果并没有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不能与时俱进,毕业生不能很好走上就业岗位,不能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些充分说明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构建科学有效的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必要性,以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意义重大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共赢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对高职院校、用人企业、高职毕业学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校企合作不但为学生、用人企业、高职院校带来互利共赢,也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企业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参与到高职教育的教学当中来,使学校的培养更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产学相结合,把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推向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校企合作是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毕业生与就业的完美对接,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互惠互利,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为以后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一毕业就具备了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很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校企合作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使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避免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产生,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则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做到教学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正式走上就业岗位前得到很好的历练,积累经验,使自己的所学得到很好的运用。

二、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原则

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是学校教学成果的文化载体,其质量的优劣是衡量办学开设专业质量好坏的主要依据。毕业生的质量主要通过社会就业能力的高低来衡量,因此,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那么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设定应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将从如下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注重高职毕业生所学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往对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往往是侧重理论知识、学业成绩、先进水平以及就业率等,而高职教育侧重对毕业生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及应用能力的考察。

2.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以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质量指标的选定。高职院校要想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深度联系和广泛支持,就必须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指标评价标准,高职教育要通过加强和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为所属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因此,毕业生的质量评价要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这样才能使学校定位准确,进而协调好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准绳,加强质量评价,完善毕业生职业规划。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共性和个性,避免产生学校培养人才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不对称现象。以企业需求的人才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提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为以后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深度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合作,还能准确地了解毕业生的工作质量,为学校获取专业培养效果反馈提供最直接途径,以便学校不断在专业发展、职业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安排、实训项目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整。这种做法有利于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建议,也有利于深化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

4.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从业能力的反馈是检验毕业生质量的最终依据。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就业率的高低比较直观普遍地反应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成败和优劣,所以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从业能力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水平和工作进展比较熟悉,能够客观公正地对高职毕业的从业能力做出评价。同时,用人单位也希望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为用人单位提供大量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方式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以便学校和用人单位更好地交流和进一步深度合作,实现双赢。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多角度进行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前,我们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来衡量学生的质量。但在传统办学模式的背景下,评价的依据明显不足,校企合作恰恰弥补了这个缺陷。因此,我们得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如下。

1.从政府这个主体角度来分析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政府(国家)是高职毕业生隐含的最大的消费者,只是它不直接对高校毕业生作出评价,而是通过学校和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得知。政府(国家)的总体要求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进行岗位实习经验积累和专业技术的训练,为适应所属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服务。具体指标是:德、智、体、美、劳各项评价,这些可以从学校得到评价结果;专业就业率、职业稳定率、岗位晋升率等指标由学校后期的跟踪调查监测得到;毕业证和职业从业资格证,由学校和国家考核及行业协会考核评定;岗位实习经验和实际表现,由企业出具实习证明得知。

2.从企、事业单位这个主体角度来分析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大部分的高职毕业生都会进入用人企业和单位工作,高职毕业生的价值判断决定了用人单位所付的薪酬高低。因此,用人单位是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最终消费者和检验者。依据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招聘高职毕业生是让其从事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工作。所以总体要求是: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国家或地区学科技能考核通过率来取得),其结果由举办方来评定;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和效果、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学习意愿和可塑性(积极主动的态度、承受压力、忍受挫折的忍耐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劳动组织能力和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等。后三者都是由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来评定。

3.从高职院校这个主体角度来分析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自我创业的高职毕业生而言,其本身即是高职毕业生的最终消费者,也是高职教育产品的消费者。这里所指的毕业生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实际工作水平的评价有相类似的要求,但也存在差别培养的工作项目。评价时既要检验结果质量,也要考察实际的过程质量,而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估,是对培养工作的结果进行的质量评价。其指标包括:普通适应性能力(基础性知识和数学、写作、外语、计算机知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其中,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和计算机考试通过率,由国家相关机构进行考核,而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由学校跟踪调查获取。

4.从社会氛围这个主体角度来分析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毕业生的质量最终通过用人单位来检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的质量要求,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专业服务氛围。因此,其指标可定为:高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度、欢迎度和接纳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各项指标也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以国家的培养目标为总的纲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动下,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还需要高职院校和社会进行广泛深度的合作,将校企合作模式推向更高的领域,使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评定也趋于更加精准的高度,最终实现企业、学校、高职毕业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谢伟宁,覃扬彬,苏波辉,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5-48.

[2]张茂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89-91.

[3]邱广林,林素真,王江锐,等.加强高职毕业生质量跟踪现状分析[J].世纪桥,2012,(3):109-110.

[4]徐海峰,庄西真,李德方,等.江苏省四类高职毕业生质量比较的调查报告[J].职教通讯,2013,(4).11-18.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篇4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师院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教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一些高师院校为解决当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问题,部分教师教育专业采用了五年制和三年制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大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在提高培养数量的同时,重视不同学制的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成为教育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所谓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根据人才培养的性质、目的、过程、特点,通过系统的手段和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方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活动[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从学校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和状况等方面进行观测。国内外学者在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途径等方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方面,例如云南省通过调查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及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分析了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在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研究方面,梁九妹等研究者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构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力的有关指标体系,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体状况、就业期望、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四个方面[3];在就业竞争力培养途径方面,董玉刚从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4]。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后,发现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不多。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聚焦于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情况从几个指标值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些结论。通过内部自我评价,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利于高师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的目的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不同学制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不同学制的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一方面,有利于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对高师院校招生专业的规模与定位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考虑,某高师院校对其学校同一专业不同学制的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研究方法 参数检验是在假设总体分布已知的情况下,针对总体分布的某些参数进行推断检验,因此参数检验对相关变量的分布有严格的要求。在现实中有许多变量的分布是否满足某种特定的分布可能人们事先并不知道,或者虽然知道其分布类型,但其分布并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无法采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定进行推断,这时候就需要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5]。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本文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分析时,选择了六个指标作为变量,由于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指标并不一定满足区间[0,1]的分布,无法采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定进行推断,因此,本文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把五年制和三年制毕业生作为两个独立样本,通过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数据,推断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的指标选择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6]。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7]。部分专家认为,短期内分析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从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去向、月收入、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和离职率等方面评价。因此,在选择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时,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确定以下6个指标对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比较: 1.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可直接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统计截止时间在8月31日。 2.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打分,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 3.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 4.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 5.职业吻合度: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职业吻合度反映了现在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匹配度。 6.半年内离职率:从当年毕业时到当年12月31日,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中多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 四、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某高师院校委托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独立完成了《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研究利用该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选择了教师教育专业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两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和半年内离职率两项指标值进行规格化处理。该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总体水平为2674元/月,五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05元/月,则五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学院总体月收入之比为1.0116:1,三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05元/月,则三年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学院总体月收入之比为0.9207:1;该校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7%,相对而言,则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稳定率为76.3%,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1.7%,相对而言,则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稳定率为68.3%,通过数据的规格化处理后,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p#分页标题#e# 五、数据分析结果 将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两组数据利用Mann-Whitney检验,五年制指标和三年制指标的秩和分别记为W5、W3,检验基本步骤如下:1.先假设H0:就业竞争力无显著差异H1: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差异2.计算检验统计量3.Mann-Whitney检验结果根据i=j=6,Mann-WhitneyU为15.000,查表可得:渐进显著性水平为0.631,大于0.05。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Mann-Whitney检验,渐进显著性水平为0.631,大于0.05,说明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无显著性差异。再通过单一指标来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五年制专科生具有明确的专业定位 数据结果表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是72.67%,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是67.33%,五年制专科生高于三年制专科生的就业满意度;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半年内离职率是23.7%,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半年内离职率是31.7%,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要低于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这两项指标说明,五年制专科生比三年制专科生的专业定位更明确。 (二)五年制专科生的专业技能比较扎实 数据结果表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705元,三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462元,明显高于三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95%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可见,五年制专科毕业生更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可适当扩大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通过对某高师院校2011届教师教育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发现五年制专科生和三年制专科生并无显著性差别。若从师资培养质量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考虑,建议高师院校可适当扩大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四)对不同学制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通过半年内的离职率分析,三年制专业毕业生要高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离职率,说明我们的三年制专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的矛盾,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醒的认识,缺少实际的实施和进一步的了解。不少同学还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这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及今后的人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攻克就业难关,实现自身理想的关键[8]。针对目前大学生择业时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从众性,以及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当务之急是组织专家、学者、教师等从事生涯教育理论的研究,科学地对高师院校学生进行生涯教育[9]。另外,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工作经验,成为就业中的“短板”,高校应构建“规划—指导—实战”三位一体的在校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模式,即从分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与见习,职业社会导师的配置,分层次的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施实战实习的控制指导机制四方面出发,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有效路径,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实现自我发展[10]。 七、结语 本研究以就业竞争力评价六个指标数据,运用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某高师院校2011届不同学制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竞争力。这种实证分析的对象是针对同一专业不同学制的毕业生,本研究为高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当然,在短期内的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观测,结论才更准确。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不仅是智力因素的竞争,也是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各高校应当重视和提升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及时跟踪与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抓好课堂内外,利用好显性和隐性教育载体,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生;毕业生职业成长;职业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23-03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需要结合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情况,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中国知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是指高职生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养,具体表现为遵纪守法意识、敬业与责任意识、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应是基于职业生活需要的良好职业意识和良好职业行为养成,和其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养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要把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日常行为养成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符合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是社会评价毕业生质量的主要指标,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高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最近,我们调查了近几届毕业生的职业成长情况,了解了毕业生的职业成长与职业素养的情况,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498份,回收率96%。调查的总体情况显示,职业素养教育符合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促进毕业生的职业成长。

1.职业素养教育对毕业生的职业成长影响大。①基于你对周边同事和校友的了解,再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你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成为技术骨干或者部门、项目主管需要几年?

②你认为在校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如何?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成为技术骨干或者部门、项目主管大多需要3~5年时间,占69.9%,在校期间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职业成长的影响大的占83.1%,影响较大占13.8%,共计96.9%,说明职业素养教育对毕业生职业成长的影响大。

2.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你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做哪些改革?

调查显示:在“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上,毕业生认为需加强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占82.1%,加强专业技能方面培养的占81.7%;而认为需加强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只占32.5%。在人才培养上认为学校应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占83.1%,加强个人道德和修养的占80.1%,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的占60.4%,加强人生观、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方面的培养的占47.0%,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的占43.4%,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的占32.5%,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的占18.1%。说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都同样最重要。

3.职业素养培养可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调查了毕业生在毕业工作单位时何种因素起的作用最大:

调查显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在毕业找工作单位时起的作用最大,都占71.1%。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突出“四个一”建设,强化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

当今时代的要求和高校的就业压力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顺应要求,突出“四个一”建设来强化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1.完善一个体系——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体系。当前,有很多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忠诚度较低,工作中的自律性较差,缺乏吃苦精神等。不到30%的高职生会在初次就业的企业里工作2年以上,频繁跳槽令企业非常头痛。[2]这些都提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还很缺乏。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努力构建理论课程—实践锻炼—文化建设为一体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体系。首先应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以课程学习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是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职业意识;二是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加强职业道德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行为等素质,增强职业情感;三是开设应用写作、文化礼仪、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等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四是开设职业指导课,由职业指导师和职业素养专家授课,通过专门的学习实践,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和职场,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形成正确的职场价值观。其次是大力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重视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要增加专业实践锻炼时间,在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要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做事、做人的教育;重视组织学生到企业公司的生产劳动锻炼,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体现;依靠校企合作平台,完善顶岗实习制度,让学生充分进行职业体验。这些锻炼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培养职业情感和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同时,还可通过到社区、农村等开展社会实践锻炼,让学生感受社会的要求,加深感性的体验,为适应今后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再者要把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强化高职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突出责任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蕴育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提供一个借鉴——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借鉴。对于高职的优秀毕业生,应通过认真细致的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汇总整理出特色的优秀毕业生资料,编印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人生或创业历程的案例集,强化宣传教育效应。每学期有目的地挑选有代表性的优秀毕业生,请其回校与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开展“优秀毕业生有约”活动,使在校高职生能与毕业生直接面对面,进行零距离沟通。通过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经历和职场中的奋斗经历,给在校生一些好的提醒和帮助,这对在校生是很好的教育和启迪,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当然,高职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应正视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向优秀毕业生看齐,主动去获取职业素养培养的信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搭建一个平台——校企融合造就准职业人的平台。高职生在学校接受的职业素养训练是有局限性的,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学院单方的职责,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它需要学院和企业的合作融合,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希望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工作岗位。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搭建校企合作融合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基地并给予指导,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就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可以受到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的熏陶,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让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前就能够接受职业素养的训练。[3]同时,加强校企文化之间的融合,把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中,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培育守规矩、讲标准的意识、敬业和诚信的品德、团队协作的精神等,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努力造就准职业人。

4.探究一个办法——科学合理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化测评办法。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内容的评定缺乏合理有效的量化项目指标,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办法。经过实践摸索总结,我们制定了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量化测评办法,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法纪观念、职业态度、劳动观念等五个项目指标,每项最高分为20分,总分100分。每个项目指标的评分由基本分和加扣分组成,基本分有A、B、C、D、E五档,可按照日常的记录情况给每位学生一档基本分;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加分和扣分项目及加扣分标准,可通过日常的记录来对应进行加扣分,基本分和加扣分之和得到最后的职业素养总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施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测评工作,各班要组成以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牵头、学生参与的5-7人的测评小组,测评小组要对每位同学学期期间的职业行为养成情况进行完整的日常记录,期末对照职业素养的量化测评办法认真地对每位学生的五个项目指标都进行量化测评,得到学期职业素养分,比较科学的反映本学期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实际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通过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测评工作,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跟踪教育,体现对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贯穿全过程,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应切实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并将其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努力增强高职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李飞,李立新,冯庆媛.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2010,(7).

[3]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项目“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JB11527S)的成果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篇6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1];预示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的将开始质的飞跃,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及深化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职业化教育已能够和一般企业的职业要求、素养进行对接;对于一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且高素质的“蓝领”高职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为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高校就业工作有必要借助“网络服务平台”以提高就业管理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2],在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其交互功能,促进碎片化就业信息的集成已成为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毕业生对区域化产业结构调整敏感度较低

区域化产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国家广泛提倡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将影响到区域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发展方向。单就河南省产业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为例;笔者在所任职高职院校2015届毕业生中开展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届毕业生对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缺乏基本了解,调查中对省内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仅有13%的学生表示了解,其中仅0.9%表示对其调整内容及产生的影响深入了解,40.4%的学生表示仅从新闻及其他媒体渠道听说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但对调整所产生的影响不了解,而表示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无所知的学生却占到调查总数的45.7%。“在选择专业时是否会考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中有60.7%的学生选择“重点考虑”;59.3%的学生“在就业行业选择时,将所就业行业能否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列为主要考虑因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产业结构的敏感度过低,大部分学生将自己对于专业、行业的选择原则肤浅的放置在“眼前”并未过多的考虑产业调整对于其日后就业的影响。

2.毕业生求职途径单一无创新性

目前以校方推荐、熟人介绍、各种形式的就业招聘会、人才市场、中介或就业网站等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调查问卷中回答“求职时主要采用方式是什么”问题时,参与调查的毕业生有65%选择“参加各项招聘会”;40%选择熟人介绍;可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业招聘会和熟人介绍这两种方式是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就业渠道,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甚至于经熟人介绍的单位这种方式有拉低就业质量之嫌,经调查采用“熟人介绍”入职的毕业生其辞职率远高于经招聘会应聘的毕业生。另外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体现在毕业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无法正确地剖析个人性格特点、优缺点、职业兴趣、等实际客观条件[4],更谈不上结合自身优势或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推销”;导致就业过程中“随大流”,盲从其他人。

3.“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之间的差距

就业期望过高是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通病,其具体表现为:希望自己毕业后找到得工作是薪水高、福利高、发展前景好,能坐办公室决不下车间等。高职学生以“蓝领”的身份入职。其主要在中、小型及国企一线生产岗位就业,在初期入职时,福利待遇较低、培训提升机会较少、劳动强度大,根据企业对入职一线生产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工作状态反馈,发现部分毕业生始终存在眼高手低、过分苛求待遇高低、对自身的定位不准、对自己工作前景缺乏长远考虑,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造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象,使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也解释了高职院校毕业初期就业数据良好,但毕业后毕业生离职跳槽多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问题分析

1.就业信息平台页面和功能单一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的雏形主要来自于就业服务网站,大部分的信息都是用人单位通过电子邮件,通讯软件(QQ、微信)等方式将用人信息发给学校的就业部门,随后就业部门再将信息在就业信息网站或者平台上,学生再通过浏览学校网页得知就业信息;此阶段的平台中信息是单向的,缺少了基于网络平台上的学生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及选择;平台的作用仅仅是取代了传统的“告知栏”,通过网络从新告知在网页上,缺乏交互性,功能单一。

2.平台信息资源分散,缺乏集成

近些年各大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从而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了保证本校毕业生优先就业,因此各高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往往都设置在校内局域网中,信息就成了独家资源只有本校学校才能浏览;这也限制了高校就业平台信息于外部或其他高校就业信息的互通与交换。

3.数据缺乏规范,无统一标准

现有就业信息平台系统并无统一标准,建设初期各高校都以自己的需求为主要参考标准;在汇总及上报就业数据时各高校的“分数据”和“总数据”之间存在偏差;造成了就业管理工作上的诸多不便;很多高校为顺利完成就业工作,至少要设置2-3名就业工作专干,分别负责数据的收集、整合及平台运行;无规范化的工作造成数据对接异常、多次递交不同格式的重复数据等问题,耗费人力物力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三、对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的部分建议

1.扩展就业信息平台的功能性,使其从单一模式转为交互模式

即时通讯软件是现阶段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应考虑在就业信息平台上利用这种先进的通信技术、软件以扩展平台功能;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方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音频、视频等较为完整的信息交互技术支持,通过技术、软件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进行基于网络的双向选择。在“网络双选”的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用户还可以通过通讯软件互通数据,随时随地查询对方信息,并有互动过程;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就业工作效率,同时也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技术。

2.分散就业数据整合,共享就业平台数据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篇7

今年进杂志社工作的记者有所感,她说:“今年就业难啊。”

记者研究生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所在的班共29人,从2012年11月开始,同学们就着急找工作,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上了“就业焦虑”。

晚上,3个小时上网搜索求职信息,是他们每天必备的功课。

记者参加了大大小小十几次面试。

她的同学们,有的如她一样留在了北京,还有近一半的回家乡上班了。回忆自己的求职经历,她最有感触的是什么?

她说:“过程曲折,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美好的。”

她反复强调,这句话是她最愿意与新一届毕业生们分享的。

近期,我们收集和阅读了诸多关于就业的资料,它们来自国内外调研机构,其中有:自2007年就调研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

并每年出具《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麦可思研究院;

聚焦中国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关系,分析《关乎2500亿美元:把握中国高速增长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

撰写《The summer surge in college unemployment: why it happen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夏季高校失业猛增:为什么会这样?你该怎么办?)

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展望权威机构——乔治敦大学教育和人力中心;

每年都统计英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并《Destinations of Leavers from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英国大学生毕业去向)的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

这些资料都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有的从非失业率或就业率角度分析各国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有的展望未来十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景……

No.1没想到

——非失业率和就业率的纠结

有必要解释名词:非失业率和就业率。

大学毕业后,有的人找工作,有的国内外读研,高职高专毕业生有的还专升本。计算非失业率时,包含国内外读研和专升本的人群,把他们视为非失业,即高校毕业生的非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数+国内外读研和专升本人数)/毕业生总数;而就业率则不计算这一人群,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高校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高校毕业生数。

计算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时,非失业率往往比就业率稍高点。比如,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非“211”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3%,其非失业率为92%,非失业率比就业率高0.7个百分点。中国各高校的“一次就业率”是按非失业率统计的,国际上也有不少国家用非失业率统计高校毕业生的去向。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HESA)在《英国2012届大学生毕业去向》中采用就业指数(Employment indicator),并注明包括继续深造人群(further study),即非失业率。

不难看出,用非失业率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其科学性,毕竟留学或深造的毕业生人群在总体毕业生中不是一个小数字,英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至少有12.8%的人继续深造。为了能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去向,不能不计算读研和专升本等深造人群,即非失业率。

没想到No.12

没想到No.13 分

No.2没想到

——高校扩招不影响就业

左边的数据是麦可思研究院的2006~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高专)的非失业率;右边的数据反映的是2006~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高校毕业生非失业率却逐年趋于平稳,这说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就业情况。在2006~2012年中,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幅最大的是2007年,它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涨幅19.85%;而2007年的非失业率仅比上一年增加了3.3个百分点,这已经是2006~2012年非失业率中幅动最大的。

No.3没想到

——永远存在的Summer Surge(夏季高校失业猛增)

在校期间深感“就业难”,这也不仅是中国高校毕业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本科毕业生也经历类似的遭遇。美国乔治敦大学教育和人力中心2013年8月了报告《The summer surge in college unemployment: why it happen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夏季高校失业猛增:为什么会这样?你该怎么办?),报告分析:每个夏天都如此——本科毕业生失业人数上升,引发了媒体对毕业生们悲惨前途担忧的报道洪流。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孰不知,本科毕业生找工作存在周期性,即夏天离校时失业人数上升,但到了秋季,这些毕业生找到工作,失业人数便直线下降,如下图:

简而言之,美国本科生毕业后,每年的秋季是找工作的转折点,这时本科毕业生开始陆续找到工作,这一趋势将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此时失业率降至最低点。在美国,绝大多数本科生五六月份毕业,极少数是1月份毕业的。从8月到第二年的4月,美国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周期约为8个月。

夏天美国本科毕业生失业率居高不下的Summer Surge,并不是个别年份现象,报告指出,不论经济形势如何,每年的夏天都会出现Summer Surge。 2006年,美国经济形势大好,总失业率在5%以下,同样发生了Summer Surge;2001年,美国的经济与衰退抗争,也发生了Summer Surge;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也不例外,只是这次的周期更长些,2008届本科毕业生失业率一直上升,刚刚回落,2009届本科生就毕业了,直到2010年4月就业情况才缓和。

No.4没想到

——衡量就业率要看6个月后

每年,美国本科毕业生五六月离开学校,到八九月面临找工作的高峰,两者相差约三个月。所以,在统计高校毕业生非失业率/就业率时,很多机构以每3个月为一个单位,统计毕业3个月后、半年后、9个月后,乃至1年后的就业情况。在这四个时间结点中,更多的采用半年后,也许它正介于八九月至第二年的4月之间,即在毕业生就业率最低和最高点之间。

这一时间点的统计方法不但在美国盛行,也被很多国家的统计机构采用。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在统计英国2012届高校毕业生去向数据时,明确规定毕业半年后再收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163所英国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英国2012届高校毕业去向》指出,2012届英国高校毕业生半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0.8%,其中,找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占55.1%。麦可思研究院在统计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时,也以半年后为时间点,它得出结论:2012届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9%,全职工作人数占81.3%,这一数字比英国的高出26.2%。

2006~2012年,麦可思研究院的相关报告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个月后非失业率/就业率数据平稳,从中可以推断——中国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也需要周期,不能苛求一毕业就工作。倘若不承认这个事实,就会出现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同声音;也能想象高校相关部门在统计“一次就业率”(非失业率)时承受的压力,有的高校甚至被逼造假数据而遭到质疑;更让大四生和毕业生面对就业而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压力……

No.5没想到

——有如此多岗位没有人达到要求

在《夏季高校失业猛增:为什么会这样?你该怎么办?》中,未来十年,乔治敦大学教育和人力中心乐观地看待美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未来十年就业市场将给四年制本科生提供1940万个岗位,按2013年170万本科毕业生计算,本科生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供稍大于求。在1940个岗位中,1070万个工作岗位是新生的,而870万个岗位是美国退休者提供的。

那么,中国高校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形势如何呢?

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3年6月的报告《关乎2500亿美元:把握中国高速增长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中有所担心,但它并不是担心中国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是预测到2020年中国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其中缺口2400万。如果中国到2020年不能填补这一缺口,麦肯锡预测,中国的GDP将减少2500亿美元的增长(约为GDP的2.3%),这个数量相当于以色列GDP的经济总量。

麦肯锡分析,中国正从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从世界的制造车间逐步升级为服务航母,这将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其中,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最为强劲。麦肯锡预测,制造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10%增长至2030年的20%以上。

但是,工作岗位如此之多,并不意味着容易找工作。麦肯锡曾做过不同的调查,结果一致显示,用人单位对新近招聘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的技能水平不满意、不管是本科毕业生还是大中专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抱怨主要集中在缺乏技术培训、英语能力不够,以及团队合作、逻辑思考和创新精神等软技能不足。2013年,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1/3称很难找到高技能人才,61%的企业将此归因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就业训练。

No.6没想到

——近半毕业生就职于城市

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7%在直辖市就业,29%在副省级城市就业,54%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分析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分布,可以发现近半大学毕业生留在了大城市这一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

大家都知道,副省级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

(No6~11的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No.8没想到

——名不见经传的专业就业率最高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给水排水工程(97.5%)、汽车服务工程(96.9%)和矿物资源工程(96.7%)。高职高专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学前教育(97%)、铁道交通运营管理(96.8%)和电气化铁道技术(96.5%)。

No.9没想到

——毕业3年后收入那么高

毕业工作了3年,2009届本科毕业生有8.9%的人月收入达到了10000元以上;高职高专生毕业3年后有4%的人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在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6%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超过5000元。

No.10没想到

——高职生更易升迁

2009届大学生毕业3年内,有54%的人获得职位晋升,其中本科生的这一比例为52%,比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晋升比例低4个百分点(56%)。在本科生的晋升中,管理学类获得的职位晋升比例最高,为57%;医学类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低,仅为34%。高职高专从事轻纺食品的毕业生3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为67%,医药卫生类最低,仅为38%。

本科毕业生认为,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48%)、扩大社会人脉(38%)对职位晋升最有帮助;高职高专毕业生则认为,扩大社会人脉关系(45%)、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39%)最有帮助。

No.11没想到

——创业也集中行业

2009届本科生毕业3年后,创业集中于:中小学教育机构(5.1%)、建筑装修业(4.5%)、服装零售业(3.1%)、教育辅助服务业(3.1%)、其他个人服务业(3.1%)。对于高职高专生而言,毕业3年后的创业机会集中于其他个人服务业(5.5%)、建筑装修业(4.4%)、服装零售业(3.7%)、电子产品和电器用品零售业(3.4%)。

本科创者人认为创业最重要的5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高职高专生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理解他人、谈判技能和协调安排最为重要。

No.12没想到

——小城市也有春天

麦肯锡指出,由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极具诱惑力,结果不可避免:大城市高技能人才富余,而中小城市又捉襟见肘。预计在未来二十年,曾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前40大城市将不再是主要的增长引擎,代之的是数以百计的较小城市。

No.13没想到

——2013就业景象并不黑暗

职校毕业个人总结篇8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上一篇:毕业档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毕业论文总结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