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6 06:49:31

高职毕业总结

高职毕业总结篇1

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也可以解释成应激。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就业背景下,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舒晓丽,2006)。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有五种压力,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刘芳芳等,2008),即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造成的压力最大。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有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带来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张丽锦等人编制,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因子I),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因子Ⅱ),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因子Ⅲ),含3个项目;行为表现(因子Ⅳ),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分半信度为0.8683。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2被试。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人,占75.3%;女生40人,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3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

1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分别是7.98±2.79;8.01±2.45。经检验,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p

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3.13,p

四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大概是与被试的样本有关(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占17.9%),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才能帮助高职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更好面对“就业”这堂人生大课呢?由此,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1 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并且介入时间只是在学生毕业时,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

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会冷静面对挫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3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岗位要求;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热门专业毕业生扎堆,形成“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

高职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预测;SPSS

收稿日期:2007―08―15

项目来源: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赣教科:05YB210。

作者介绍:孙剑萍(1971―),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一、我国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6年,各类开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已达1147所,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数的61.3%,在校生超过700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近50%,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①

然而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报到率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资源不足、难以跟上规模发展的要求。尤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状况差。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至2005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待业人数累计已达48.5万人,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同时这些失业的年轻人也是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其就业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调查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出今后若干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以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参考,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高职高专扩招后产生问题的重视。

(一)预测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

影响未来五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因素很多,我们选取了毕业生总量、宏观经济环境(GDP)及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就业弹性系统)作为分析指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考虑到2007年的最终就业率尚未公布,因此我们将预测2006年到2010年的变动趋势(2006年作为参考系,其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比较,用以修正线性参数)。应用专业统计与预测软件SPSS v13.0For Windows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分析预测。由于要求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观察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大体上以199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我们收集了连续7年以来的相关数据②(表1):

(二)相关指标的预测及分析

下面以高职高专毕业生数据为例,作一分析。

通过SPSSv13.0ForWindows软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图1):

良性结构问题不良性结构问题问题容易被确定问题不易被确定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全部信息需要解决问题的附加信息关注问题的解决关注问题的本质可以确定一个正确答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的弱动机(“冷认知”)解决办法的强动机(“热认知”)通过对2006年预测值和现实值的比较,我们发现虽然趋势拟合预测的可信度较高,但由于近两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飞跃扩张,已经脱离了原拟合直线,应对以上预测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只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就业承受能力适当调整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斜率,从而能更好地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未来的实际状况。依此类推,我们对其他相关指标也做出预测并修正(表2):

(三)高职高专就业率的预测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社会需求大学生的总人数,它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有关,我们用就业年增长率来表达;二是与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可度有关,我们以最近一年的高职高专就业人数来表达。具体地说,高职就业人数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年增长率和高职高专生就业人数的基数有关,即: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1+就业增长率)×高职生就业人数的基数 (1)

社会就业增长率基本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量:

社会就业增长率=社会就业弹性系数×GDP增长(2)

中国人事部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共有214123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87.7%,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176.8万人,统计就业率为82.3%。我们以此为基数,计算并测算出2010年内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总人数。

通过以上预测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未来5年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表3):

三、分析

分析以上预测数据,如按这样的招生发展态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前经济结构,高职高专就业情况十分严峻。当然,事实上肯定不会有这么严重,因为就目前而言,有两个方面正在改善严峻局面,一是从2006年起,大学生扩招步伐显著放慢;二是国家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善,政府调动一切力量,增大社会就业容量,但无论如何,就目前的状况应足够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http://省略/ .2007.6

高职毕业总结篇3

关键词:旅游高职高专 毕业生 就业质量

1.就业质量的内涵与指标构成

1.1何为就业质量?

在定性方面,就业质量是对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就业待遇、就业感受等就业状况的综合反映,可以有效体现就业水平与就业效果。

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将学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现行的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更不能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单纯从数字上难以看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供需比例与专业特点等。就业率并非反映就业状况与质量的唯一指标,因此,要准确了解与考察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应当全面进行就业质量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1.2就业质量是由一系列具体指标构成的,主要指标包括:

(1)就业率。一个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可以充分体现该校的总体就业质量。这个就业率主要涵盖初次就业率和年度总就业率水平。

(2)专业对口率。指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应注意专业与职业群的对应关系,只要毕业生的工作职业属于某一职业群,那么这个职业就该列入该职业群所对应的具体专业,即可视为专业对口。

(3)薪酬水平值。指用人单位给予毕业生工作初期工资待遇的平均值。按专业分别计算,这样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4)工作适应性。指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及其工作单位的适应状况。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调查或座谈的方式,得到相应的结果。

(5)职业稳定性。主要指毕业生就业推荐成功后,到用人单位上岗工作的稳定情况。大体以工作半年为时限标准,考察毕业生“跳槽”现象的多少,借以反映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

(6)用人单位满意度。指接收、录用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程度。一般在毕业生工作三个月后,通过向用人单位的领导或人事主管部门调查,得到相关结果。

(7)毕业生自我满意度。毕业生对工作的认同、接受和持续发展等,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等实现。

2.提高旅游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义

2.1就业质量是学校品牌的表现

就业的高质量,是一所高校品牌象征。抓好就业质量,社会的美誉度就会提高,由此,不断促进学校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2.2有利于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旅游应用型人才

旅游的大市场,需要“好用、实用、上手快”的应用型高质量人才,而就业质量的常抓不懈,就能够从各方面打造受社会欢迎的、满意度较高的旅游应用型人才。

2.3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际上,搞好就业应围绕提高就业质量做文章,根本问题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应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机制、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评估方式等方面下工夫。

2.4有利于毕业生职业发展

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立足于专业领域从事相关的职业工作,其职业发展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对口率,对口率高则职业发展表现相应较好。专业对口率是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因而研究就业质量将会促进专业对口率的提高。帮助学生热爱专业走好专业路线,势必将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上起到推动作用。

3.提高旅游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具体做法

3.1组织、管理保障

(1)在组织保证方面,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使各高校能够在各行各业可持续地为国家、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关键还在于“一把手工程”。在校系两级的全面落实以及建立健全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还要求各院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教学单位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确保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指标。

(2)在管理方面,针对旅游高职高专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实际,进行“教学、校园活动、实践、就业”四联动,教务处、各院系、就业中心等职能部门充分协调组织,保障此项工作的齐抓共管。

3.2就业能力培养

(1)知识技能的培养。对高职学生的知识传授应以“理论够用、技能优先”为原则,加大实践课教学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力争就业后能尽快上手,缩短适应期。同时,鼓励和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多能多证”,在就业市场上就能多几块“敲门砖”,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2)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代就业市场,看重的不单纯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毕业生学习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这些非智力因素,开展针对性教学和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引导和培养。

(3)帮助学生掌握较好的择业技巧。在就业市场中,如何顺利地“推销自己”是一门学问,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对于旅游应用型人才出口来说,甚至能起到关键性作用。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对学生择业技巧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应聘创设各种场景,在实践中去学习,去积累经验,如举办的“校园招聘模拟大赛”就是一个好的推动学生提高自我营销能力的舞台。

(4)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学生往往非常乐于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旅游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开展多种与就业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比如岗位认知活动,如高尔夫职场认知、导游旅游实践,还有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导游风采大赛、酒店技能大赛、茶艺师技能比赛等。

3.3就业、实习实训齐抓共管

(1)加强实习就业阶段的管理。让学生企业去亲身感受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基本技能。同时在实习就业期间,学校要有专门教师流动管理、跟踪服务,对毕业生较集中的就业单位和地区可安排专门人员全程管理和指导,做到人性化专业化。

(2)建立校级实训就业部(处)。意在建立与实现实习、实训、就业的的资源共享、一条龙服务和工作。这样有利于统一思路,统一对外服务,有效提高院校对外工作形象、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性。

3.4加强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培养

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合作方面,旅游院校可以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巩固就业实习基地,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平台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大力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走校企合作之路,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支持,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实行全面合作。

3.5教学设计充分考虑职业高质量人才培养

当前,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相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1)在教学方面,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对毕业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毕业生的就业技能,要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的彼此融合,努力达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社会需求的“好用”人才。

(2)要根据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围绕技能培训的要求,设计并实施毕业阶段的特殊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力求收到“短、平、快”的教学效果,使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帮助其顺利就业。具体到旅游院校来说,对旅游艺术表演、国际会展、景区等专业,就可以在毕业前夕进行及时的调整,增设一至两门专业课,扩宽专业口径,开辟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3.6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1)职业就业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

从学生大一开始进行职业、就业教育,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我们着重在于引导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全面培养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不同行业、职业的工作要求,不断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素质;引导学生熟悉国家大政方针、就业政策、法律常识、创业知识、获取就业信息和掌握求职技巧等等。在教学方式上,包括课堂、讲座、论坛、交流会、老校友介绍、社会实践、个体群体咨询、专门培训等,力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同时,打造一个专业的职业就业教育团队,使我们的教育做到高质量,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更好就业的目的。

(2)加大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对于毕业生就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平台进行求职。另一方面,建立毕业生求职电子档案,将毕业生资料如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求职意愿、教师评价等汇总成表并输入电脑,方便用人单位选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还有就是在信息网络中建立职业测评平台,为毕业生了解自身、准确定位、把握就业机会做好服务。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各人力资源部门、人才机构等进行合作,打造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3)在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就业”上要有所突破

目前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基本上还局限于传统模式,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人特长和不同的就业需求,采取多种方法,量体裁衣,争取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另外,建立毕业生就业导师制,对毕业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做到就业指导个性化、人性化。

对就业困难毕业生都应建立推荐就业预案,落实就业时间表,有计划地一一落实。高职院校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存在实际困难的学生,为使他们顺利就业采取特殊措施,保证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同样能够较好的就业。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的高度性、人才的竞争性、毕业生个体诉求的多样性等都日渐凸显。尤其对于旅游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我们唯有重质量,明确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就业职业指导,全面提升旅游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旅游人才,达到学校、学生、社会三方满意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新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赵展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实践探索[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高职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 指导性 综合实践 模式

近年来,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践环节应该如何规范,一直是困扰会计专业的一大难题。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在毕业环节综合实践方式,通常采用理论型(论文形式),实践形式(实习总结形式),这两种方式。

一、会计专业毕业环节论文形式的综合实践

就其论文形式来讲:论文的撰写旨在培养、检验毕业生通过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手段,应用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展示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及想象能力。

(一)这种方式在高职高专的毕业环节综合实践中的优点

1.学生的组织安排较易

因为论文的写作要求、格式、批改较为成型。

2.论文命题较成熟

虽然每个高职院校论文命题每年均有增减,但成型的较多。学生的选题也偏重于选理论方面题目,因为好找参考书。

3.考核过程成熟

经过几年的探索,对这种方式如何控制过程,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等,各学院均有一套成熟的质量监控体系,论文的规范、质量也都有较大的提高。

4.考核结果成熟

论文的考核结果通常采用答辩方式,其结果也易控制和把握。

(二)论文形式的综合实践的不足

1.论文考核与学生实习岗位脱节,学生很难针对现实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

2.论文只是注重了理论知识的阐述,少了高职高专应用解决问题的特点。

3.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空对空,有为写而写或抄袭或无从下手之感。

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实习总结形式的综合实践

这是毕业环节综合实践方式的又一种形式。这种方式强调反映学生对操作技术与规范、基本技能与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一)实习总结形式的综合实践的优点

1.写作简单。一般只是要求对本次实习岗位的内容进行描述与总结,这些资料容易获得,且写作要求不高。

2.如果实习岗位非会计岗位,也能较好完成实习总结,防止空对空。

3.防止抄袭。学生抄袭的可能性不大,学生必然要动脑自己完成。

(二)实习总结形式的综合实践的缺点

1.难于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2.实训过程不易控制,教师无法参与。

3.由于学生看问题比较简单,很难达到毕业实践的目的。

综合以上两种现实中常用方法的优缺点,我们提出基于全程导入法教学模式下的指导型会计专业综合实践方式。

三、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

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就是毕业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学生与教师根据具体岗位,共同讨论拟定有针对性、有一定思考深度的论文题目。这种技术应用论文与传统本科教育的论文和以上两种高职高专论文有很大区别,它更强调论文的应用与实效性。这种方式更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的目标:应用已有的所学知识、能力与技能来解决岗位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并使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化,进而转化为具体的应职应岗能力(包括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

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其必要性在于其符合全程导入法教学模式对毕业环节综合实训要求的三个条件:

第一,只有依据真实岗位来判别问题解决成功与否,才能评判一个毕业生有无真本领。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综合实训环节,应尽可能地依据现实岗位状况与要求出题,同时依据现实岗位状况与要求来评判问题解决的成效。

第二,如果学生一时无法真正确定就业岗位,但选定了一个真实岗位(并非毕业生真正就业的岗位)做毕业综合实践,并学到了该岗位真实状况下应职、应岗能力,说明该生已奠定了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今后上岗适应会大有裨益。反过来,如果学生平时学习时没有就业岗位目标,到了毕业阶段也没有进行与真实岗位相对应的毕业综合实践,也没有提出依据现实岗位来评判实践成效的要求,则学生在校期间等于没能学到真本事,这是用人单位所不希望的“产品”。

第三,毕业综合实践全程导入法不但对学生有择业定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位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根据学生应职应岗能力的需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或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技术应用方案设计能力、技术应用论文撰写能力、技术应用操作能力综合性训练。所以说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一是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及其优化选择的能力;二是能形成方案实施操作及其优化的能力。完全符合全程导入法教学模式的要求。

指导型会计综合毕业实践方式优点如下:

1.针对性强。针对每个人拟题,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2.老师指导有针对性,对学生实习过程易了解指导,且易控制达到会计专业毕业环节综合目标。

3.考核成绩真实反映实习的结果。

指导型会计专业综合毕业实践方式缺点是非会计岗位实习,要求老师的素质高,应具有其他知识储备。

会计专业毕业环节综合实训中技术应用论文的撰写,旨在培养检验毕业生通过调查研究、试验研究、对比分析等实践手段与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手段的单项训练,反映对实际操作技术与规范及技巧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指导型会计专业综合毕业实践方式,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职毕业总结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肖轶(198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SJD8801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39-02

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1]而高职学生的能力应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和资料的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调研和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基本职业技能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既与理论教学有关,也与实践教学有关,其中毕业设计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2]它可帮助学生全面、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某一理论或工程技术问题,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技能得到初步训练。努力组织好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必将提升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高职毕业设计的准备

南通职业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共18周。一般每位指导教师指导5~7名学生。在第五学期期中时,教研室就把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到第五学期期末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指导教师接到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后,首先是课题筛选和确定,课题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中的一部分内容;教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实验实训室建设中的一部分内容;跟踪新理论、新技术,教师自拟的一些内容。其次是课题内容分析,如:课题的难点是什么?课题是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参考哪些资料?每个课题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3]最后是了解被指导学生情况,如:每位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和特长;学习态度、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指导教师接到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后做一些这方面的准备工作不能认为是多余的。

二、高职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南通职业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各阶段,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课题的理解阶段、课题的展开阶段、课题的总结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点和规律,所以指导教师在每个阶段的指导方法上均要有所区别和控制。

1.课题的理解

学生接到毕业设计的课题后往往都是陌生的,需要有一个介入课题的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一般性问题较多,如:课题的意义?课题产生的背景?课题如何下手?需要查询哪些技术资料?需要参观哪些生产现场?在该阶段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向他们介绍相关信息,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无特殊情况,该阶段中指导教师每天都要和学生见一次面。通过该阶段的指导工作,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上升为科研课题的能力。

2.课题的开展阶段

本阶段是毕业设计的攻坚时期,其指导思想是“加强辅导,但不代劳,尽量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成败与否,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各方面能力能否得到较快的提高,关键在此一举。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而指导教师则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下发毕业设计任务后,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并确定方案;最后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器件、设计、制作并调试。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教师给予提示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文献和资料查阅能力、实际系统设计制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充分锻炼。这样虽然在毕业设计进度及内容上受到影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归要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指导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适应社会。[4]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设计,而不是帮助学生做设计,通过讲解、提示、提问、讨论,使学生明确思路,掌握方法,然后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毕业设计。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教师要多指导,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毕业设计中有几种倾向需要加以引导:对问题能定性解释,缺乏定量分析;考虑问题只是围绕书本,缺乏联系实际;设计中喜欢借鉴别人现成的东西,缺乏自己创造的内容;喜欢搞硬件设计,不善于搞软件设计。本阶段中要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实践使学生既巩固、完善所学的理论,又不断吐故纳新,用掌握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解决新问题,同时以用促学,形成良性循环,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紧密,以适应以后不同性质的工作。

3.课题的总结阶段

课题的总结阶段包括撰写毕业设计技术说明书和毕业答辩。撰写毕业设计技术说明书可以锻炼学生整理技术资料的能力、写作能力、绘图和书写能力。这些能力往往被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所忽视,表现为毕业设计技术说明书书写潦草、绘图不规范、设计说明书逻辑性差、文理不通等方面,应予以足够重视。指导教师可以在本阶段每周让学生写一份报告,组织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毕业设计方案和进度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做好整个毕业设计的收尾工作,同时也为学生多提供一次作学术报告的锻炼机会。口头表达能力是当今社会能力中很重要的方面,定期让学生口头汇报毕业设计的情况,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毕业答辩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述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为此,在正式答辩前,可先要求指导教师召集本组几位学生在本组内进行一次预答辩,然后再参加正式答辩,这样可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此外,在毕业设计评分时,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成绩构成中,将语言表达能力的分值提高到20%,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是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毕业设计中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注点

1.应注意毕业设计课题选择

毕业设计的选题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主要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应使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毕业设计选题应结合实际。可以结合实验实训室建设,设计实验实训装置或新的实验实训方法;也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使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在学生人数增多,指导教师科研课题不足时,还可以结合工厂、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5]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选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学生吸引力大,便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指导教师在选择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时,应考虑其内容是否符合学生所学专业,是否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其深度是否符合高职毕业设计的要求,并且必须与企业的工程师共同讨论毕业设计方案、进度等,共同完成指导工作。由于是生产实际问题,学生在设计时除了需要考虑技术指标、工作原理外,还要学会考虑实用性等因素。比如,所设计产品的性价比,使用的方便性,产品的功能、体积、重量、外形及选材的环境保护意识等。学生参与科研或生产实际课题能接触高新技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这也是新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2.应注意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个别学习较差的学生,毕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使他们巩固、系统、深化所学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都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所以指导毕业设计应把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放在首位。在毕业设计以前的教学环节上教师也强调能力、素质的培养,但往往由于教学形式和时间的限制,这些环节主要还是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储备有明显作用。而毕业设计时间长、自由度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中选择一个,而不是硬性规定让某一个学生必须做某一课题。在最后给定成绩时,指导教师主要依据学生在设计中自己独创部分的多少与难度来给成绩。

3.应注意提升高职学生的品德修养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交往较深,教师除需在业务上指导外,还应重视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政治引导,道德风范的熏陶,作风影响,从而给同学们留下一个终生难于忘怀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在思想上热爱祖国和人民;在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工作朴实无华、认真负责;在性格上刚毅坚强,豁达大度,正直无私,谦虚谨慎。总之,指导教师应把这方面的工作当做毕业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去做,在德、才两方面成为学生效仿、学习的楷模。

4.应注意指导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

机电专业的内容更新较快,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紧张时,没有机会接触新知识。通过指导毕业设计,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方面的课题可以促使教师学习、掌握新知识,从而可以弥补该方面的欠缺。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应用大学所学知识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把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过程之一,也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次实践演习。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可以使高职学生巩固、系统应用和深化所学知识,可以促使高职学生认真总结几年来学习的经验与规律,训练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形成扎实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高职学生步入生产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远清.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01,(2):4-5.

[2]程如铁.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3):52-55.

[3]李元凤.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143-144.

[4]张恒.浅谈毕业设计导师在毕业设计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包装工业,2012,(11):56-57.

高职毕业总结篇6

今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这一背景下,我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总体平稳、压力不减。

“总体平稳”主要得益于全省经济平稳发展、整体就业需求适度回升和就业渠道不断畅通。2005年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5%左右。2009年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

“压力不减”则来自于毕业生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两个主要方面。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高位运行,由2005年的25.1万人上升至2013年的53.2万人,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结构性矛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矛盾。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对工科类毕业生以及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呈供不应求状态,而文科类毕业生需求量相对较小,学科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短时间难以消除。二是区域结构矛盾。毕业生普遍追求大城市、经济发达区域,到外省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在省内,苏南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三是性别结构矛盾。目前我省毕业生中男女生比例相当,但用人单位实际更倾向于招聘男生,女大学生求职相对困难。四是学历层次结构矛盾。近三年来,我省毕业研究生人数增幅最大、本科毕业生次之、专科毕业生增幅最小,但是学历层次与就业率结果连续三年呈现反向倒挂现象。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这取决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使同样的经济增速拉动更多的就业,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促进就业公平,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内部因素也可以说是核心因素,则是要深化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及时改进专业设置。加强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建立学科专业预警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的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做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融资等方式建立创业基金或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遴选建设国家、省、市、校四级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办事、跟踪扶持等一系列服务。三是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度,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将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作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大力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充分利用短信、微博、微信、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就业信息,实现信息共有共享,有效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

发挥好政策引领保障作用

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

江苏高校云集、毕业生众多,就业矛盾突出。近年来,通过出台一系列新办法、新举措,我们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9月1日,全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7.14%。但同时也要看到,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日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仍面临一定困难。

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政府层面而言,必须以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发挥好政策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一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进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着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和沿海开发等战略部署,结合推进城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程,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对积极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各类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给予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就业补贴。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通过“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等扎根城乡基层就业。

二要加强创业指导和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鼓励高校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平台,遴选青年企业家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组织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提高创业能力。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和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开辟“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创业基地,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

三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组织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上岗前培训或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就业或创业的专项技能或实际能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拓展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作为就业见习基地,加大见习岗位中技术岗、管理岗的开发力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要实施“一人一策”的就业援助计划,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托底保障机制。建立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管理系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的实名制动态管理和跟踪就业服务。将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帮扶的重点,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援助方案,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兰亚明

大学生就业的“量”与“质”分别对应于“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量”是“质”的基础,如果就业不充分、失业率过高,那肯定谈不上就业质量好;但是,如果不考虑就业质量的提升,“质”的低水平、粗放型,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制约用人单位的效益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微观层面衡量就业质量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是:薪酬水平、稳定程度、人职匹配(人力资本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从薪酬水平看,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劳动力供求失衡导致薪酬水平倒挂,技术工收入高于大学毕业生的现象比比皆是。从稳定程度看,大学毕业生短期内跳槽比例比较高,影响企业对员工进行中长期职业培训与人力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从人职匹配看,高学历者“高知低就”现象较多,隐形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

南此可见,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构成、培养模式与手段、毕业生职业能力,同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升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错位。出现这种错位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采取指令性方式,没有认真考虑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过于强调扩大办学规模,这种模式为前期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路径提供了支撑,但同时也造成对内涵提升、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相对忽视。

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紧建设结构合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要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由普遍追求“大而全、高精尖”转向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协调发展,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多种人才。高校专业设置、培养规模、培养方式要充分体现就业导向,改变仅仅依托学科分类的专业设置办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专业。设立专业的职业评估系统,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度和职业倾向评估,在入口阶段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提供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设计,以提高其大学学习期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一段时间后,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高校评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高校资金投入、招生规模的确定提供参考。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充分挖掘其职业发展潜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王春雨

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处于高校就业的“夹心层”,上有名校毕业生强势挤压,下受大批专科学校毕业生冲击,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应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校地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办学应紧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以能力为取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完善实践育人机制。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革新,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试就业”实践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均可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在巩固传统校园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引进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架设更便利的就业“直通道”。

细化就业服务,构建全员联动的就业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学校推动、学院主动、师生互动、全员联动”的就业工作模式,开展符合地方特点、高校特色、学生特质的就业服务。结合就业形势政策、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对毕业生进行全面就业指导与服务,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择业意识和求职技巧。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基层最广阔”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鼓励毕业生到村任职、到农村学校任教、预征入伍、“三支一扶”等。组织教职工特别是教师党员与就业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做毕业生求职的“参谋”和“红娘”,牵线搭桥、重点推荐;充分发掘开发校友资源,发挥校友在开拓就业市场、进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高职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原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重点选取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学院等几所高职院校1200名在校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159份,回收率为96.6%)和2009届、2010届、2011届、2012届30多所本科院校224名本科毕业生、20多所高职高专380名高职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

研究目的:通过进行有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对调查获取的各项数据归类整理,并运用Excel进行常规数理统计,用百分数对统计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旨在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素质、就业影响因素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了解和把握,由此总结出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内容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

1.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被问到“毕业后是否曾经失业”时,有19.2%的选择“是”,上述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是存在失业的。

2.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大学毕业时择业中面临过的问题”的调查中,有21.19%的毕业生选择“实际岗位与期望相距悬殊”,而对“你认为目前工作符不符合职业期待” 的调查中,有49.33%的毕业生选择不符合。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都存在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才的高消费,导致大学生高职低聘,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特别是高职毕业生,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这说明大学生中结构性失业是主要的。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调查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查

①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您最希望就业的地区”和“你现在工作的地方是”的调查中,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及内地省会城市总计占80.45%,而选择内地中小城市、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的仅占19.8%。而且从这些被调查的毕业生现在就业的地区来看,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毕业生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及内地省会城市工作。

②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你对未来就业预期”选项中,有56.95%的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及合资企业,只有15.6%的选择民营企业。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其结果是导致好单位吃撑了、一般单位吃不饱。

(2)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您期待的月收入”的选项中,选择35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总数的62.94%,而根据我国社会实际收入水平,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这种工资期望是很难实现的,这也在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标准中得到证实。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您现在的月收入”中可以看出,工资在2000元以下的占27.15%,2000-3500元的占52.32%,3500元以上的仅占19.54%。这说明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收入预期被高估的问题。

(3)大学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落后调查

①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你认为对就业最重要的能力要素是”选项中,有24.5%的选择了“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而54.64%的则选择了“学习能力和适应性”。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对就业最重要的能力要素是学习能力和适应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

②在“你认为毕业时你所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主要是”的选项中,有36.75%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毕业时由于掌握了必需的技能要素,所以能够顺利找到工作。

③在“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的调查中,有31.79%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是实践经验,27.15%的认为是个人能力素质,而认为专业知识和学历对自己影响程度最大的只占到28.14%。

④在“为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您认为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上应加强的方面”,选项中,有63.90%的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和69.78%的在校高职学生认为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实践经验和个人能力素质。现在,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而非专业知识欠缺,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或者把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作为录用条件或者优先条件。

2.高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

高职毕业总结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总量失业;结构性失业

一、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平均就业率达到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①。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5.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却好高鹜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找准自己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考虑自己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出发,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溜,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的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行动。

1.政府应加强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就业机会,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3.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训方向,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相对口,注重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4.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促使劳动者主动延缓就业,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劳动要素流动性。2012年2月8日国务院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注释:

①资料来源:教育部对历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率的统计及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董兆波.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与个体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8(01).

[2]张小英.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王魏芳.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8(10).

[4]张干军.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现代企业,2011(2).

[5]李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及应对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结构性失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编号:2011A045)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下一篇:毕业成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