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7 01:04:22

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

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分类指导;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邓方(1981-),男,四川南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陈杰(1965-),男,福建福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预立项项目(项目编号:0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课程体系中与科学研究结合最为紧密,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最为直接的课程,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学生可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应该为各类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目前的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无疑是对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训练的良好载体。教育部于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素质人才。该计划强调了各个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同时更强调了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毕业设计分类指导的成功案例,也说明现有的毕业设计体系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马上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科阶段就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专门培养,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彬就是其导师段广仁教授从本科阶段开始连贯培养至博士毕业。许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学生,多是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跟着同一个导师完成学习。因此,以本科毕业设计为起点做好拔尖人才培养尤为必要。

因此,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存在课时短,命题相对简单,选题仓促,设计与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成果少,研究能力培养不足,各类学生一锅烩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现有的毕业设计不能对他们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先期培养。

一、现状分析

为更好的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对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了全学院1243个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情况。如图1、图2、图3所示,分别对毕业设计的命题来源、题目性质和指导教师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命题情况来看,大部分题目来自科研实践,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很少;在题目性质方面,工程设计占了总课题的53%。经分析发现,多数题目是为了完成工程中的部分简单工作,没有深入到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不能体现创新性,而体现基础研究的理论研究则只有4%,说明本科生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太多作为,多是以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毕业设计为主。而指导教师的组成中,年轻教师接近半数,这使得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经验不足,命题、指导以及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连贯性培养中存在问题。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命题选题、指导方法、分类指导等多个方面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本科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对现有的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时间安排、指导方式、考核方式等主要要素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毕业设计命题针对性不强,命题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课程的命题与选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决定。由于大部分本科生能力所限,加之毕业设计时间较短,所以多数毕业设计只能完成相对比较简单的命题,指导教师在命题时常常是为命题而命题,人为降低难度,很难真正与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表1、表2、表3是近年来自动化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命题情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最少;而在题目类型方面,工程设计最多,理论研究最少;在重复性方面,重复题目为18.9%。

2.现有的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完成研究和创新的时间不够

现有毕业设计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部分学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加上毕业、考研、找工作等各类事情,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总时长平均也就不到四个月。而要在这四个月的时间中完成开题、设计、制作、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以往经验和统计,30%的学生甚至不能完全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中要求的全部内容,只有10%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在四个月的时间中做出较好的结果,而这类学生多数是提前参加到了课题中或是有很好的基础,而60%的学生只能基本完成命题内容。

3.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表4是自动化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统计情况。从指导教师的组成结构上看,人数占三分之一的年轻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是总数的一半,而博士生导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少于其人数的百分比。说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主力仍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4.毕业设计考核方式不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现有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需要打破原有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答辩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原有的考核按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进行分别考核,并制定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将原有的以论文为主的考核模式向以实物、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从而将原有的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向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转变。

5.现有的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

目前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灵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落后学生的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体现不足。

三、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1.毕业设计时间上的改革

考虑到以往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考虑到为将来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有必要在毕业设计课程时间上进行调整。按照分类思想,将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加长优秀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从而将部分优秀学生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联合培养。

一是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成绩排名年级前5%),从大三第二学期初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大三第二学期末进行开题,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三个学期。其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二是针对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则在大四第一学期选题、开题,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两个学期。三是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选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初,开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末,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四是针对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可在大三第一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五是针对部分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毕业设计可在大四第二学期完成,总时长为一个学期。

2.毕业设计命题模式的探索

毕业设计的命题需要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方面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采取命题评审制,指导教师的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审,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用以指导本科生。

一是面向以保研学生为主体的优秀本科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主要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值得研究的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本科阶段开始其硕士甚至博士的培养过程,为将来培养优秀硕士和博士论准备。二是面向以工作为主的部分本科生。主要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题目,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面向考研学生。对科研中的典型问题和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进行研究,特别注重将来其主要研究方面,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基础。四是面向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英文能力,可采用英文论文的方式。

3.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

本项目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分类,从而保证命题的分类效果,保证对学生指导的连贯性,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从而保证能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

一是实施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并保证优秀本科生能在毕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基本师从一个导师,从而保证指导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实施,这类学生毕业设计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二是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后自动成为其本科导师,并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保研与考研、出国和找工作中给予具体指导。如上研究生后在同一专业,其本科导师自动成为其研究生导师,博士阶段如其导师是博导则自动成为其博士生导师。期间学生有一次机会更换导师。三是主要由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课题和经验,对于特别优秀学生应选拔博导或硕导担任其指导教师。四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其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应进入实验室,按研究生进行管理。

4.毕业设计管理机制的改革

为适应毕业设计分类指导探索和改革的需要,必须在学校、学院和研究所层面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校层面。允许学生按分类选择毕业课题,并在大二结束时和大三每一学期结束时统计与学生成绩排名。调整教务管理系统,允许不同分类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跨学期、跨学年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进行全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中的优秀学生应优先保证其保研资格。评选毕业设计校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2)学院层面。由辅导员、教学干事一起完成对学生的按成绩、兴趣、未来发展的毕业设计分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将本科生导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应优先考虑学生的本科生导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成立毕业设计课程命题评审小组,聘请专家进行评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实际时间相符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评选毕业设计院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3)团队或研究所层面。给进入研究所进行长期毕业设计的学生一定的办公和实验条件,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贴。作好国防项目的保密分解工作。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命题工作。

参考文献:

[1]北京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Z].北京理工大学,2011.

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考研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年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还做了如下定义: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学者做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人们了解到,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人的情绪,还会影响人的行为,更会通过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多途径或方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综合起来就会影响着人的生活。相应的,针对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考研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还鲜有涉足。如今,考研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潮流,特别是这几年大量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而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却在减少,从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考研的毕业生每年递增,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加,不容忽视。所以本文想通过考研与非考研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比较来了解考研压力给考研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心理健康的不适。其实考研也是一种考试,在考试压力方面的研究,国内外专家都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涉及考试焦虑、考试抑郁等,但是大多数只是涉及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个方面。而本文则是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在研究生考试前夕通过对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的测量、比较与分析,试图发现一些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心理健康整体方面的差异和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考研大学毕业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建议。希望可以帮助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身体健康状态,避免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考研取得好的成绩。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中华女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七所高校中100名2003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81份其中考研大学生共44名19名男生25名女生,非考研大学生共37名25名男生13名女生。

(二)调查方法

运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的是《心理卫生综合测定量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的生活状况自评量表。量表共90道题目,分成10部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一个附加项目。量表分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总分是90个项目的总和总症状指数(总均分)是将总分除以90,阳性项目指数是评为1-4分的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是指总分除以阳性项目数。(1)本次施测的信度是,内部同质信度是0.9096,分半信度是0.9369。本次调查首先收集问卷其次在计算机上用SPSS10.0统计分析。

三、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总体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数据中得出考研的毕业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是9.16比非考研的毕业生的5.56要高,而且总症状指数(总均分)也相应的要高很多。这说明了考研和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总的生活状况上是有明显差异的。而且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女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普遍比男生要高。

(二)具体结果分析

图表1、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T检验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考研(44)的均值9.1410.868.7015.349.426.753.205.077.64

非考研(37)均值6.036.845.657.595.033.512.683.624.92

T检验2.298*3.220**2.718**4.289***3.675***1.987*()2.484*3.559*

*=P<0.05**=P<0.01***=P<0.001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恐怖这一项,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8个方面的症状高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

焦虑

考试焦虑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考试结果,而且往往对考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由于整个考试情景引起的精神紧张状态。利伯特(Liebort,1967)等人对考试焦虑测量进行因素分析表明,考试焦虑包括两种成分,一为忧虑性,主要是对将来的考试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包括较多的认知成分。二是情绪性,主要指的是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恐惧、焦虑和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身体症状。

图表2、

从图表1,我们得出考研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是十分明显的,P<0.001所以焦虑与考研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图表2,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得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之间焦虑差异显著的。

2、抑郁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是遭受挫折,面对巨大压力等之后的沮丧的失望。抑郁心理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从消极悲观处着眼,结果对生活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甚至有厌世感,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

(2)对待事物过分认真,缺乏灵活性,易自寻烦恼。

(3)一些细微的小事就能引起忧愁和苦闷,常常愁眉不展、长嘘短叹。

图表3、

从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抑郁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要高出很多,P<0.001。图表3,更是直接的显示出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抑郁方面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要高出很多。

3、躯体化

考生在考研期间的躯体化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肩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疫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

图表4、

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也是高出很多的,P<0.01。图表4,可以直接显示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方面之间的差异显著。

4、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是指对人际处境的敏感、紧张、排斥和害怕等。人际敏感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分的人际敏感还会防碍人的社会交往功能。

图表5、

从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人际敏感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要高出很多,P<0.01。从图表5,可以直接显示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人际敏感方面之间的差异显著。

5、相关症状

当考研大学毕业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承受着生理上的病变:如躯体化、强症状等。同时还会产生其他方面的偏差如偏执、敌对、人际敏感等。这是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它们严重危害考研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四、讨论分析

为什么考研大学毕业生出现的焦虑、忧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等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受社会压力、家庭和自我意识的膨胀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就业压力的增加。由于工作岗位逐渐减少,就业人数相对递增,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而研究生就业情况总体上看供不应求,形势比较乐观。所以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导致考研竞争的加剧。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准备考研期间心理上会感到汲汲可危。其次,家庭的影响。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注意力更多,对子女的要求也更高。(7)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出类拔萃。这种关注往往会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再次,自我意识的膨胀。现代社会对自我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与此相对应,社会对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6)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而物质欲望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又激发了无休止的物质欲望。(6)本科毕业生可以找到工作,但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在现今的社会中研究生可以比较轻松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致使许多毕业生不选择就业而选择考研。但是有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高期望、高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就可能是失望与低落。这种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带来了个人的心理抑郁,同时也造成了社会意识的薄弱。这些原因造成了考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压力的不适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分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低落、自卑、焦急、焦虑、恍惚等这都是考试焦虑和考试抑郁的不良反应。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研究显示考试重要性程度的估计越突出其考试焦虑就越明显。(16)所以激烈的考研竞争与考生的考研压力是息息相的。研究还显示学生的干扰认识与考试焦虑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学生认为自己面临的社会、学校、家庭、同学等方面的干扰越强烈,其考试焦虑的程度也就越强烈。从现在的情势来看,社会的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就业压力逼迫着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这座独木桥。其次就是学校,很多学校为了自己的名誉也不断的给学生加压,从刚进大学就给学生灌输考研的理念。当然家庭教育的失误也是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无形中也给考研的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致使他们过度的紧张焦虑。还有一个考试焦虑的原因就是学习生活都在一起的同学的相互影响,同学之间情绪是会相互影响的。青年社会学中显示,青年是有从众行为倾向的,他们的情绪和生活会受周边的人的影响。(8)考研的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如果有些人出现了考试焦虑,那么这种考试焦虑很有可能会在同学间蔓延开,所以这种后果是比较严重的。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准备考研期间每天都渴望成功而惧怕失败,考研的失败对个人是严重的打击与心理威胁,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注给子女造成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冷坐立不安、头昏脑胀等。(2)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会使考生出现躯体化状况。考生在考研期间的躯体化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肩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疫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11)这些状况并不是短时间的现象而是贯穿于整个考研期间的。在张智君和霍燕的研究中发现,考生考试期间最显著的躯体化就是睡眠状况差。由于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前要进行系统且全面的复习所以他们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复习考试,导致睡眠时间不足。其次就是考试期间的精神状态。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是造成他们心理不适、精神情绪差从而导致睡眠质量差的原因之一。其次躯体化的不良表现就是消化系统紊乱。由于考试期间时间紧张,用餐时间不仅不规律而且还非常的紧迫导致学生吃饭不按时而且过于匆忙。同时再加上各种心理压力,许多考研大学毕业生会出现食欲不振或肠胃不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也是考研大学毕业生经常出现的躯体化症状。所以考研大学毕业生躯体化症状明显高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注意到考研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但是从分析的结论可以得出人际敏感在考研大学毕业生中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以前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与羞耻感、自信心相关联的。(10)缺乏自信是考研大学毕业生之所以会焦虑、抑郁的原因同时也是人际敏感的原因之一。考研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自信导致人际交往的敏感,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障碍。使原本就心理压力过大的考研大学毕业生无处述说自己的内心舒解压力,同时还会造成人际紧张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考研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如何对待考研?首先,考研大学毕业生要端正自己的考研态度积极复习考研,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自信。消除消极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丰富课余生活,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其次,父母要和子女要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尊重子女的意愿。家庭还要为考研的子女做好后勤工作,全力支持他们。再次,学校要尽可能的为考研的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研环境。最后,社会舆论应该报道一些正面积极的消息,而不是一味地吹鼓高学历,让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让毕业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这座独木桥,而是应该多建议一些正确的人才消费观念。国家也应该多关注一下这批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给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怀。

参考文献:

(1)向东、王希林、马弘编,“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发行,31-35页。

(2)张全和,“考试焦虑预防及治疗”。《社会心理学研究》,2002年第三期:9-10页。

(3)肖凌燕、邹泓,“二十世纪特质焦虑研究述评”,《社会心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50-54页。

(4)宁小华,“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考研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期:57-58页。

(5)章红,“把握大学毕业生心理特点提高思想教育工作实效”,《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26-27页。

(6)殷方敏,“忧郁症的社会心理分析”,《四川心理学》2002年第1期:32-35页。

(7)王欣、王岩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四川心理学》2000年第4期:344-345页。

(8)孔燕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9)陈俊、张积家,“大学生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研究”,《心理学》2002年B4:50-53页。

(10)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17卷第2期:109-110页。

(11)乔建中、王云强,“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0期:704-706页。

(12)王永新、王松波、杨育林,“870名考生高考前焦虑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1期:799页。

(13)张弛、刘鹏,“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1期:779-780页。

(14)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6期:735-736页。

(15)郑希付、高宏章,“考试焦虑认知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1期:153-154页。

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高校招生;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林秀梅(1956-),女,吉林临江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郝华(1982-),女,山西临汾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李学(1980-),男,吉林农安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3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步增长,这对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方向提出了严峻考验。高校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未来高校如何调整专业和招生规模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一系列问题既是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高校和有关职能部门回答的难点。对于这些问题,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在理论上进行过阐述,但是几乎没有人全面、系统地进行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特别对于老工业基地――吉林省,面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如何调整高校招生来迎合社会需求,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问题。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特征分析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特征

吉林省高校招生人数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5.49万人,18年增长了6.3倍。1990―1998年,这9年期间招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1万人,年均增长0.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7.31%;为了拉动国民的教育消费意识,激励并刺激国民增加教育投入,国务院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1999―2008年,招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5.49万人,年均增长1.14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4.7倍,年均增长率为12.75%,是先前的1.75倍。

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1.79万,18年增长了4.59倍。1990―2002年,即扩招之前的毕业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8万人,年均增长0.14万人,平均增长率为4.98%。2003―2008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1.79万人,年均增长1.31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8.36倍,年均增长率为17.52%,是先前的3.52倍。

(二)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特征

1.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特征

2001年学科结构调整,毕业生与招生的学科结构是对应的,而毕业生的学科结构特征易与社会需求在同一时间点上相比较,所以,我们研究吉林省2001―2008年的学科结构特征。

2001―2008年,吉林省哲学毕业生人数由45人增至58人,增加了13人,年均增长3.69%;经济学毕业生人数由2068人增至4769人,增加了2701人,年均增长12.68%;法学毕业生人数由1522人增至3698人,增加了2176人,年均增长13.52%;教育学毕业生人数由1199人增至7258人,增加了6059人,年均增长29.33%;文学毕业生人数由4617人增至21857人,增加了17240人,年均增长24.87%;历史学毕业生人数由455人增至602人,增加了147人,年均增长4.08%;理学毕业生人数由3706人增至8478人,增加了4772人,年均增长12.55%;工学毕业生人数由13353人增至41236人,增加了27883人,年均增长17.48%;农学毕业生人数由967人增至2452人,增加了1485人,年均增长率为14.22%;医学毕业生人数由2384人增至8168人,增加了5784人,年均增长19.23%;管理学毕业生人数由4492人增至19370人,增加了14878人,年均增长23.22%。在这11个学科中,教育学、文学和管理学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医学毕业生的增长率基本与之持平,其他学科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

2.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校结构特征

从吉林省12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人数来看,2001年至2008年,吉林大学毕业生人数由7464人增至9646人,增加了2182人,年均增长3.73%;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848人增至3866人,增加了2018人,年均增长11.12%;延边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090人增至4746人,增加了2656人,年均增长12.43%;北华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618人增至6052人,增加了3434人,年均增长12.72%;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55人增至4054人,增加了2799人,年均增长18.24%;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773人增至4275人,增加了2502人,年均增长13.40%;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973人增至3764人,增加了2791人,年均增长21.32%;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75人增至5265人,增加了3990人,年均增长22.46%;东北电力学院毕业生人数由866人增至3169人,增加了2303人,年均增长20.36%;长春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人数由393人增至1722人,增加了1329人,年均增长23.50%;吉林财经大学毕业生人数由602人增至1974人,增加了1372人,年均增长18.49%;吉林艺术学院毕业生人数由293人增至1940人,增加了1647人,年均增长31%。其他院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为13358人,2008年为67473人,增加54115人,年均增长率为26.03%。在这12所重点大学中,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等5所学校毕业生增长率高于全省的毕业生增长率,而其他院校同期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26.03%,仅次于吉林艺术学院,高于其他11所重点大学,高于全省毕业生增长率。可见,吉林省毕业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其他高校的扩大规模所引起的。

二、吉林省高校招生规模与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总规模增长过快,超过经济增长与社会劳动力需求增长

吉林省自扩招以来,1999―2008年,招生年均增长12.75%,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5%,我国GDP年均增长9.67%;2003―2008年,毕业生年均增长17.52%,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8%,我国GDP年均增长10.5%。可以看出,吉林省招生和毕业生增长率都超过本省和我国经济增长率。

2001―2008年,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73025万人增长到77480万人,年均增长0.85%,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1167.41万人增长到1281.4万人,年均增长1.34%;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由3.48万人增加到11.79万人,增长了2.39倍,年均增速为19.04%,远远高于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增速,高于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8.19个百分点,高于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7.7个百分点。

(二)招生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毕业生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适应性较低

由于大学培养的周期性、学科招生结构不能完全适应4年后的社会需求,学科毕业生结构与就业率相符程度也不高。依据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中的统计调查数据,我国2007―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而吉林省2001―2008年,毕业生增速最快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医学。可见,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而吉林省工学毕业生增速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平均增速。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而吉林省教育学毕业生增速却最快。

(三)不同类型学校招生结构不合理,培养人才总体平均质量下降

我们对吉林省部属和省属12所重点大学和其他高校作了对比分析,发现2001―2008年,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部属重点高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下降,吉林大学年均下降3.76%,东北师范大学平均下降0.82%,其他10所省级重点高校虽然招生规模都有所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在0.18%―9.05%之间,年招生平均增长率为4.54%,而其他高校招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69%,远远高于总体招生增长率,更高于经济增长率。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原有教学基础差、师资力量弱、专业不成熟,所以培养的本科生质量远远低于重点大学,特别是像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正是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的盲目扩招和盲目上专业,导致了整体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给整个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巨大压力。

三、吉林省未来高校招生建议

为了保证吉林省未来的人才需求,针对当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难出现的问题,必须结合实际调整招生结构和规模。

1.扩大工学和管理学招生

从实际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工学和管理学是社会需求最多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和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大量需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人才,同时也大量需要支持工业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所以未来这两个学科应是重点发展的学科,可以扩大招生规模。而哲学、法学、历史学和理学,由于过去人才培养超过需求太多,应适当减小规模。其他学科应根据总量变化,在保证结构的条件下适当招生。

2.扩大重点高校招生,压缩一般院校招生

从高校结构看,应保证重点高校相应学科的招生,压缩非重点院校同学科的招生,这是为了保证专业人才质量所必须的。对于重点高校的传统和特色专业以及就业好的专业,要适当扩大招生。而对于其他非重点高校,应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特色人才。对于非重点高校与重点高校重复的专业,要压缩招生,保证和扩大重点高校的招生,彻底扭转盲目跟风上热门专业,最终导致专业不明、质量不高、就业不好的局面。

3.重视应用型、实用型专业的招生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我国就业市场内部结构性失衡更加明显,“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同时并存就是例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让农民工“上得来”;另一方面,重点院校应着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重视书本之外的就业实践,同时,要促进一部分非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由基础理论教育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让大学生“下得去”。

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英国的高等教育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即满足企业行业、学生、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 FH) 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始终坚持“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术、技术和职业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将功能定位为“满足企业、个人和社区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3]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型专业的招生。

4.适当增加新专业的招生

专业结构设置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周期, 使人才结构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兴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但是原有专业并不包含,所以要适当增加新专业招生。但是新专业放在哪个学校,一定要看学校的专业基础和师资力量,不能跟别的学校比规模大小就盲目上新专业。教育部门要协调好专业结构。

高校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全社会重视较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3] 李定清.需求导向: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4).

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理工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张洋(1980-),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务处科长,助理研究员;段磊(1980-),男,湖北襄阳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JA104015)、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CE4002)、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B01-08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78-02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毕业后走上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近年来,毕业设计质量特别是理工科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逐年呈下滑趋势,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为此,笔者通过对学校理工科院系师生的调研,找出并分析了影响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如何提高与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一、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1.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剧增

首先,教师数量的增长不及学生数量的增长,使得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倍增。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必然导致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少,疲于应付。而学校又仅按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定工作量,指导得好坏同样对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影响了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实验仪器和经费是理工科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却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可用于毕业设计的实验仪器相对匮乏。此外,学校划拨的指导毕业设计经费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学生能力存在差异

毕业设计通常是一人一题,采用师生互选的方式进行。指导教师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然而,由于学生能力存在差异,题目难易存在差别,部分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要求、实验装备等不甚了解,盲目选题,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从而导致毕业设计无法按时完成。

3.学生就业、考研压力大

毕业生数量剧增导致就业供需失衡,1个岗位多人竞争,形势极其严峻。从每年的10月开始到第二年的5月,很多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忙于投递简历、参加招聘会、竞争就业岗位。指导教师也深知学生工作未定,无法专注于毕业设计,对学生因求职而请假的要求实难拒绝。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未毕业的学生提前去单位实习1个月甚至更长,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为了避开就业压力,有的学生选择了考研,而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复试录取从每年的1月持续到5月上旬,再算上上一年的下半年复习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前途,指导教师通常都会让其集中时间精力复习备考,待研究生录取结束后,再开始毕业设计工作,这样一来,选择考研的学生毕业设计时间无法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必然下降。

4.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

部分学生不以为意,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1]究其原因:

(1)有的学生认为就业协议已签,毕业设计内容、成绩与将来的工作无关,从而消极对待。

(2)有的学生因为升学、找工作与毕业设计冲突,时间和精力上不能兼顾,无法全身心投入而随便应付了事。

(3)有的学生因为要毕业了,学习不求上进,部分指导教师又疏于管理、缺乏指导,使得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东拼西凑,实质内容不多。

5.毕业设计时间不足

毕业设计从第七学期中期开始为早进入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完成选题、检索文献、撰写开题报告,从第八学期开始共13周时间为实质工作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完成毕业设计、计算机绘图、翻译英文文献。早进入阶段是找工作和复习考试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毕业设计则多以应付了事。待考试、招聘会结束,除去寒假,学生可以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只有第八学期的13周,再扣除学生找工作或到用人单位实习约4周、考研复试面试约2-3周,大部分学生实际从事毕业设计的时间在9-10周。然而,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制定了较高标准,这在短短数周内是无法达到的,也就导致学生采用抄袭、剽窃、雇人等方法来完成毕业设计。

6.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毕业设计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教师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填写任务书,学生选题、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并答辩。中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主要设计及实验工作。后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结果分析及总结,撰写毕业设计。这三个阶段只有师生之间密切交流,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然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前期对所选题目理解不清,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认识不够,研究思路混乱,开题流于形式;中期设计计算不合理,实验操作不规范,得到的数据可靠性低;后期不会分析所得数据,所得结论模糊,撰写毕业设计格式不规范,逻辑性差等。

7.毕业设计管理不到位

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虽已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不严格、不规范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2]

(1)命题来源单一,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拟定。

(2)命题缺乏统一规范及审核,导致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工作量差异大。

(3)毕业设计检查缺乏过程监控,只是由学校组织的专家在期中教学检查的同时随机抽查。由于被抽查学生数量少,专家组又有专业差异,本应对毕业设计内容的检查也就转为对格式规范的检查。

(4)成绩评定流于形式。毕业设计总成绩由评阅成绩(60%)和答辩成绩(40%)两部分组成。其中评阅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成绩(30%)和评阅教师评阅成绩(30%)两部分组成。按照学校要求,评阅成绩、答辩成绩应具有针对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但学校又要求高就业率,教师不希望学生由于毕业设计总成绩不合格而无法参加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因此,指导教师给定评阅成绩时主观性较强;评阅教师考虑到自己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别的教师手中评阅,又碍于同事关系,给定评阅成绩时缺乏客观性;答辩成绩给定过于宽松,对要求不达标的毕业设计采取迁就态度。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

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外,还需培养一批质量意识强、认真负责、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品德情操高尚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此外,学校还应增加教育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加大毕业设计经费支持力度。

学校还可以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减轻教学资源压力。一方面,以企业、科研院所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为学校节省一定的毕业设计经费;另一方面,将企业技术人员聘为指导教师,发挥企业设备优势,弥补学校师资力量和实验仪器的不足。

2.因材施教,命题结合学生实际

命题应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参考学生意愿,因人而定。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而言,命题可选择与所应聘单位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型课题,为学生的就业和应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毕业后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命题可选择理论研究型课题,可以是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并培养科研技能、科研习惯及科研态度。此外,鼓励学生自主命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出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毕业设计。

3.建立健全教师、学生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学生规章制度,加强执行规章制度的力度,使教师、学生都认识到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从而严肃认真地对待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作为指导教师,应严格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认真为学生答疑解惑,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积极研究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新途径。作为学生,应按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竭尽全力完成不同阶段的设计任务。未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不能擅自离校外出或提前到用人单位“上班”。为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总成绩不达标,就业、攻读研究生均实行“一票否决”。对于教师,认真负责、全心投入指导毕业设计工作,深受学生好评者,应给予教学工作量额外的奖励;漫不经心、敷衍塞责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或行政处罚。

4.合理调整毕业设计时间

为了弥补毕业设计时间的不足,在不影响课程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使毕业设计时间弹性化。教师提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将早进入阶段提前到第六学期末,学生利用暑假从事选题、文献检索、撰写开题报告,充分考虑题目的内容和方向,减少选题的盲目性。第七学期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课余时间相对较多,而大型招聘会多在11月,教师可在9-10月间安排一些初步实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第八学期,教师则指导学生进一步再做研究实验,并撰写毕业设计,完成答辩。这样一来,学生在毕业设计、找工作、考研复习上就能合理分配时间。

5.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导致教师无法对毕业设计进行监督和指导的直接原因。在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课题组的定期讨论和中期答辩。课题组定期讨论可以每两周一次,固定时间地点,每位学生必须汇报近期毕业设计工作进展,及早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决,保证毕业设计顺利进行。中期答辩由答辩组组织,替代中期检查,每位学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PPT)汇报毕业设计中期工作。通过答辩,师生共同查找毕业设计中的优缺点,为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6.实施全过程管理,科学成绩评价标准

要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必须采取规范化、过程化的毕业设计管理新模式。[3]建立网上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平台,将资格审查、出题审题、选题、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提交、评阅及答辩申请等环节均在网上进行。各环节相辅相成,对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实施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此外,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标准,将毕业设计总成绩调整为评阅成绩占50%和答辩成绩占50%。评阅成绩中指导教师评阅成绩占25%,评阅教师评阅成绩占25%,且评阅教师采用匿名评阅。答辩成绩中开题答辩成绩占10%、中期答辩成绩占10%、最终答辩成绩占30%,最终答辩采取公开答辩、匿名评分的方式。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本文对学校理工科院系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革措施,对提高和保障理工科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玉利,左敦稳,李军.高校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10):70-71.

[2]郭力帆,乐征宇.高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2):145.

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篇5

论文摘要: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为对象,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并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早在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对于培养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1-3]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无非是从学校、指导教师、学生三方面入手。首先,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力度,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其次,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责任心,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其中,指导教师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关系到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4]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必然对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5]因此,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这对于提高论文的质量,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师在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度的责任心

教学工作是一件光荣而神圣的职业,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不但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更显得重要。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与平时的实验内容不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论文选题、资料收集、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从始到终,每一个阶段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后论文的质量。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指导教师的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把学生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学生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教师的责任心应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的环节上。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整个毕业论文过程的开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适当的研究题目,既要考虑研究的客观条件(比如所要的仪器、设备等)是否具备,又要考虑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情况以及学生具体实施的难度。新建本科院校可能没有足够的仪器设备,如果选择的题目忽略了实验的条件,学生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只好利用现有设备进行简单的研究,根本达不到研究目的;如果所选题目与学生所学专业不能很好地结合或所选题目太难,学生在做实验时会不知所措,严重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研究热情。

2.研究过程

在论文题目确定以后,就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教师的帮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或示范)。这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有关理工科方面的研究工作,因为,操作不当或是失误,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结果,甚至还可能引发重要的事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时常与学生保持联系,询问他们有关实验的进展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困难等,讲清楚每一个实验原理和过程。但此时教师要注意指导的方法,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不断地摸索条件、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实验。对于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或查阅资料去分析、解决,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3.论文撰写

论文工作完成后,便到了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写作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基本写作素质的具体体现。一般说来,论文写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格式不规范。有些学生责任心不强,认为写好后要交给老师审阅,于是便匆匆完成,让老师帮助自己修改,自己便完事大吉了。整篇论文写作粗糙,格式混乱。对于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事先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严格按照规范的格式去写。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指导教师的一种尊重。

(2)内容不符合要求。毕业论文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介绍(综述),有的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引用了一些与研究内容相差比较大的东西,目的是增加论文的字数。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要求把实验过程、现象、条件,所用的仪器、药品等详细地记录下来,结构要清晰,内容要全面。第三部分为结果与讨论部分,这一部分是毕业论文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讨论,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结果与讨论部分之后,通常还要有个总结,就是对全篇论文的内容简要地概括,指出通过毕业论文的工作自己所得到的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等。所用这些内容,都需要指导教师详细地审阅,认真地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反复修改,使之趋于完善。

(3)英文摘要写得差。英文摘要写得太差,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些学生英文能力不是很好,在论文的英文摘要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句子语法问题,用词不当,与中文摘要相差甚远等。更有甚者,有的同学用翻译软件直接将中文摘要翻译过来,结果是文不对题,错谬百出。对于这些问题,指导教师要仔细审查,帮助学生将英文摘要写好。

总之,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要贯穿于整个毕业论文的每一个阶段。虽然辛苦,但作为教师神圣职业工作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师本身科研能力的强弱,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为这关系到论文的选题好坏,关系到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研究工作的能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大都主持(或主持过)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项目,能较好地把握本专业的前沿问题,这样可以选择一些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科研问题为毕业论文题目,增加了课题的应用价值。好的选题,要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体现本专业的方向,难度适中,既要有利于锻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有较多的科研经费,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实验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工作,这对教师本身的科研工作及学生本身的能力培养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转贴于  三、关心爱护学生

“教师要具有爱心和知识。在学校中有两件事情永远需要,永远不会完结,一是爱,二是知识。爱什么?热爱科学、热爱教学、热爱学生”,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四中时所说的话,他说出了我们教师的职责。作为一名指导老师,在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的特殊时期,更应该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毕业论文工作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最后一个学期,在此期间不少学生忙于找工作,心情浮躁,不能专心做毕业论文。这是客观事实,作为教师应理解学生此时的心情,对学生更要关心爱护,多与他们沟通,如有条件的话,给他们提供一些招聘的信息,帮助他们解决找工作时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另外,要合理分配时间,根据学生实验进展的情况尽量减少工作量,让学生在做好论文工作的同时,有更多机会去找工作。

四、勇于奉献的精神

指导教师高度的责任心,来自于勇于奉献的精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奉献精神是一种美德,作为一名指导教师更要有这种奉献的精神。毕业论文工作量大,涉及的内容多,有的指导教师要带几个学生,要保证每个人的论文质量,每一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因此经常加班加点。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不计较得失。另外,指导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是为学生服务的,对学生起“引导”作用,而非“管教”。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他们才会以更积极、更认真的心态对待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很大作用。

五、结语

总之,毕业论文是一件重要的实践教学工作,体现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从各方面入手,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这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友华,丁远坤,等.提高认识 强化管理 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2]郭素华,杨素芳,等.加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5).

[3]高玉华,丁涛,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4]樊月珍.从教师角度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保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5).

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篇6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2。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由于采用的是多轮答辩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跟踪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能够对比出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表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得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效果,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篇7

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相对于本科生教学工作而言存在可比性差、现场教学信息采集困难、教学工作难于统一规范、同行评价难于全面开展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议各学院授予研究生学位的情况时,常常难于确定统一的标准,个别学科专业甚至没有专家担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即使有专业同行担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也由于人数不可能多而难于公正评价某篇学位论文,因此,在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论文,决定是否授予学位时常常以该委员会委员多数不是同行为由,使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议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笔者曾担任研究生处长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多年,根据往年的工作经验和兄弟院校的有关情况,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质量监控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较普遍地存在选题重复前人研究、参考文献收集不全、统计分析方法使用不当、论文书写欠规范、研究工作创新性不强等问题。大家往往认为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一定要通过同行专家才能进行评价,因而造成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测评无法下手开展,使得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或名存实亡或根本就无人提及。而实际上上述大部分问题不一定要通过同行专家才能检查和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制订规范化的要求,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学术组织进行审查鉴别。在同行评价难于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可制订一般性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测评指标体系,供学位评定委员会或由其指定的专家组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测评,而关于学术创新方面的内容则组织同行专家进行选择性的测评,即规范性评价与创新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选择性评价相结合。这不失为当前状况下监控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优选之策。由于研究生学科众多,所属门类较广,不同门类之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要求和质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别,此处仅对农科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质量标准和监控措施分为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选题要求

目前,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重复他人研究,缺乏创新性及难度不当等。有的研究生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而选择难度过小、工作量偏少的课题,或置理论和应用研究价值而不顾,完全照搬前人的研究路径选择相对容易的研究材料开展工作。

研究生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上述类似问题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以约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选题工作。论文选题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来确定,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论文选题的具体原则及要求应包含如下内容:

(一)论文选题应具有-定的创新性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分为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等类型。无论是哪一类选题,都应重视其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开拓。所选题目应是前人没有专门做过的;或已有人研究但当前还尚无理想的结果,有进一步探讨的广阔前景;或是目前在学术界有分歧,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或原研究方法、手段和技术过于陈旧落后,有待创新后得出新的结论。学校和基层培养单位应鼓励研究生实行风险选题,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但这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避免造成研究生非个人原因而延误毕业。

(二)论文选题应具有^定先进性研究生论文选题要注意在技术方法应用方面的先进性,即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应先进适用。基础理论研究要选择处于学科前沿,在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应用基础研究应选择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实际应用前景,力求是国家或部门的重点科研课题,或是企业、科研单位急待解决的科研课题。

(三)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等类型的论文选题应考虑其社会经济应用前景这类选题要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科技难题,力求使其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或生态效益。

(四)选题难度和工作量大小要适中,要体现较高的水平,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论文选题不宜过大,过大不能深入,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得出结果,但更应避免为了顺利完成任务而有意选择取材容易、难度偏小或路径过于简单的课题。在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时,指导教师要注意了解题目实现的可能性,充分考虑现有实验设备、场地、资料、经费等具体条件。同时,还应考察课题涉及的理论范围及数据计算方法与规模,并对试验手段进行初步分析,以确定论文选题的可行性。

在具体进行毕业论文质量测评时,可重点根据上述几个方面制订测评指标,并确定相应的权重。

二、论文规范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它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即为学术论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时必须遵守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规范。

(一)论文格式在格式上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有关“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的有关规范要求,在数字用法、符号和计量单位使用等方面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等法规条文中的有关规定。至于毕业论文中的各层次标题与序号、参考文献、字体及其大小、各部分应包含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写法除了应遵守学术论文撰写的一般性要求和常识外,还应遵守学校有关此一方面的规定。很多高校为了统一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形式,还相应制定了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形式规范。

目前,研究生毕业论文在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数字符号、略缩语和计量单位使用不规范,如有的研究生仍以亩来作为面积单位;论文格式失范,如有的学位论文未按规范要求使用三线表,参考文献的排列和书写格式不规范等;表达不够流畅,逻辑性差,循环论证等。

(二)英文摘要目前,研究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撰写不符合学术论文摘要的基本规范,“汉语味”太浓,句式和词汇使用不地道等方面。如在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应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但很多研究生未能按此要求撰写,在时态使用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除此之外,甚至出现文法不当和略缩语、代号及法定计量单位使用错误的现象。

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文章重要内容的短文。英文摘要必须符合“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的原则,应重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个要素。据此,农科类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和监控指标可包含:内容的完整性,英语语法错误率,符号和法定词语使用错误率等。

(三)参考文献目前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有关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参考文献收集不全面,部分研究生则为了凑数,竟然将二次文献不经查阅原文甚至摘要都未看就列入,而将文摘性刊物中的文献作为正式参考文献列入的情况就更加普遍了。该问题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部分参考文献的年代过于久远,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在某些领域的藏书和期刊订购不够全面,无法满足研究生查阅文献资料的需要,或尽管有相关的图书和期刊收藏,但部分研究生仍然不愿花功夫查阅;现在各研究生培养机构信息化建设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部分研究生仍不愿意花时间收集校外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应着重考察学生选用参考文献的数量、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参考文献发表的年代。具体进行测评时可就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列出具体的指标要求,供评估该项指标时使用。

三、创新工作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灵魂,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所在。创新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方面可体现在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的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对自然现象、实验结果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变化等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并导致对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好奇心及由此得出的异于常态的结论,这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现在在学的研究生中很多人经历的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过程,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束缚,使他们在过去的学习阶段里较少接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以至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较多的是“模仿式”的。这些研究生也“喜欢”阅读本专业的文献,但他们阅读文献的目的并不是找寻某一研究领域新的生长点,以便另辟蹊径做出开创性的工作,而是从文献中找寻他人的研究思路或是套用别人的研究方法、手段来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殊不知,创新的对立面即“模仿”,创新最大的禁忌就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种“邯郸学步”式的研究方式最终必将遭到无情的淘汰。

对于研究生毕业创新性的评价,可着重从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手段和技术创新,新开辟研究领域或方向的情况,研究结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

总之,目前我国农科类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是搞好研究生毕业质量监控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仅从涉及到农科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索,实际上,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还牵涉到研究生自身掌握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情况在论文中的体现,科研能力的表现,写作水平及学术道德等许多方面。这有待在以后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过程予以逐步完善。

研究生毕业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 高校应届毕业生 心理健康 择业效能

一、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与职业相关行为的研究和人口学差异的研究,并且被试样本主要集中于所有高校大学生,而对正处于择业,就业时期的应届毕业生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本研究基于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心理健康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与择业效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河南省的8所大学,中州大学,濮阳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商丘师范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中抽取被试。在各大高校毕业时间对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08份,剔除19份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86.4%。被试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由Berogatic编制,王征宇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该量表包含90个测验项目,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与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描述心理健康程度。每个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严重程度从1(无)~5(严重)分为五级。

择业效能感的测量选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搜集已有择业效能感问卷。将搜集到的已有问卷中的项目按职业成熟理论中的维度进行归类整理,并选取8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进行访谈,根据整理的访谈结果对各个因子下的项目进行删减和整理,最终形成问卷。最终问卷包含34个题目,六个因子,分别命名:自我评价,问题解决,职业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社会支持。

同时问卷还收集了年龄、性别、是否独生、专业类别、学历等人口学变量。

三、结果统计与处理

(一)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和LISREL8.7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统计处理有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项目分析

计算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34个项目的总分,并按照总分的高低对其进行升序排列,找出总人数的27%所对应的人群分数,划出高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两组在34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高低分组在所有项目上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p

(三)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的因素结构进行验证。在评价一个模型结构的合理性时,必须检查多个指数,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其中的某一个指数。

问卷表明,拟合指数都满足拟合优度模型的条件,表明自编问卷的五个因素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和结构效度。

结果表明,各题项在指定维度上的载荷在0.39~0.66之间,各因素 一致性系数在0.683~0.866之间,表明项目在指定维度上具有良好的信度,总量表 一致性系数为0.934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四)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表2),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上存在专业差异(P

(五)心理健康水平预测择业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分析法,以择业效能感总分,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两个因子为因变量,心理健康状况九个因子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恐怖是影响择业效能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恐怖对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的预测力较好,解释量分别为5.4%和4.7%(见表4)。

四、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与职业成熟理论以及以往的问卷研究结果一致。由于本问卷各因素下的项目是在以往修订和编制的问卷相同因素或结构下的题目进行的整合,出现个别项目因素载荷偏低,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项目并进行二次筛选,从而保证问卷项目的高质量。

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表明,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专业和学历差异;文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理科生,这说明在面对从学校到社会这个生活转变过程中,文科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这种改变;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于专科学生,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毕业之后的择业、就业等问题时仍存在对自身学历的认可及正确的认识。因此这需要学生及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而不仅仅局限在学历水平上。性别、居住地和独生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刘永贤的研究一致。

五、结论

(1)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专业和学历差异,而在性别、居住地和独生上差异不显著。

(2)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择业效能呈现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因子中恐怖是影响择业效能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科院)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1).

[2]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3]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4]刘永贤.大学生就业效能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

[5]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毕业实习个人工件总结范文 下一篇:应届毕业生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