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2 16:07:09

职校毕业总结

职校毕业总结篇1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本已严峻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面对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紧跟现实,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正确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当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引发经济下滑,不少产业受到冲击,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指出: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海啸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严峻。因此,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危机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客观认识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

(一)金融危机急速冲击就业市场,企业岗位需求大幅下降

随着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倒闭、裁员,企业岗位需求下降。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市场劳动力需求下降;在过去八个月期间,全省亏损企业过万,有的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许多往年必定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明确表明取消招聘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

(二)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从1999年起实行扩招至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根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 2012年每年毕业生规模将持续在600万一700万人,总量达3000万,比2003~2007年间的1738万增加72%。而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实现就业的人数大约在2400万,而我国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缺口在1200万个以上;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今年毕业生数量已超过社会新增岗位的一半,在现今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难度愈发凸显。

(三)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准确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大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关注,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信心保证。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发出的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件累计达到40多个,共100多项具体的政策,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待就业服务、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各个方面。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大量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形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而岗位的增加相对较少,在未来十年,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上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高职毕业生就业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有机遇。首先,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生理论和技能兼备的特点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其次,高职生的年龄结构、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户籍指标等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再者,高职由于学科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直接和密切,许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

3.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逐年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99万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创出新高,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据各省市的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国政府计划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等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鼓励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寻找就业岗位。

(二)构建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探索多种就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除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继续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服务月、服务周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途径外,还应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如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合作基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加强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四)搭建平台,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学校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给予积极支持,及时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贷款担保、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加大成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帮助他们成功实现创业。

职校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压力源

一、引言

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也可以解释成应激,有时也用 stressor即压力源这个术语。目前关于压力的定义有很多种,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他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压力反应中的作用,注重对压力的过程进行研究(转自周红萍等,2008)。而就业压力就是个体在就业背景下,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舒晓丽,2006)。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有五种压力,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刘芳芳等,2008),也就是说就业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最大。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的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带了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带来就业压力的具体原因。

二、研究方法

1、问卷,采用张丽锦等人编制的《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及《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进行测试

A:《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张丽锦等(2007)编制,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因子Ⅰ),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因子Ⅱ),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因子Ⅲ),含3个项目;行为表现(因子Ⅳ),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分半信度为0.868 3。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B:《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成 媛等,2009), 问卷由2 2 个项目组成,采用二分法计分,符合记为1 分、不符合记为0 分。包括3 个方面的因素:因素Ⅰ— —社会现实压力源(含1 0 个项目),反映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等;因素Ⅱ— —社会支持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是否有家人或 朋友等社会关系为找工作提供帮助等;因素Ⅲ——个 人内在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自身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总体α系数为0.7860,间隔 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621,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 0.706-0.799 之间。表明3个因素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 且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分性,具有可接受的结构 效度,且问卷的重测稳定性较好。

2、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占75.3%;女生40人,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 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

1、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分别是7.98±2.79;8.01±2.45。

162名理工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的描述统计

因子NMean±Std. Deviation

就业情绪体验16232.7±8.72

主观心理体验16222.83±7.38

生理反应1627.98±2.79

行为表现1628.0±2.45

就业压力总分16271.53±17.62

2、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经检验,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p

表2 不同性别、生源地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项目类别Mean±Std. Deviation

性别男71.42±1.66

女71.85±2.43

生源地城市17.61±1.53

农村18.17±3.43

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3.13,p

表2 不同工作状况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得分上的比较

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事后比较

就业压力总分1942.542971.273.22.0431>2

48023.86159302.03

49966.40161

备注:1:没工作2:已经找到工作,3:其他(出国、升本、自主创业等)

3、162名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分析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所有被试学生在压力源的3 个维度上选择“是”的频数的平均数做了统计,结果如下: 转贴于 因素Ⅰ(社会现实压力源)为89.9,因 素Ⅱ(社会支持压力源)为66.8,因素Ⅲ(个人内 在压力源)为89.2。在就业压力源的题项中,选择“是”频数高的前10道题目及得分如下:

表3 162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前10个项目分值及排序

题号内容分值

13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113

8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供过于求109

17用人单位愿意用有工作经验的人108

5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104

7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98

18想找个待遇好或有前途的工作95

2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94

1学习成绩欠佳,怕吃闭门89

21同专业毕业生太多88

15家人和亲戚不能为就业提供帮助81

以上数据表明被试所体验的的就业压力更多是由社会现实状况带来的,其次是个人内在压力源和社会支持压力源。而分值高的10个题目内容反映更多是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给同学们带来就业的压力与困惑。

四、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2007)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戴可等, 2009;邱桂平等,2009),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大概是与被的样本量太小有关(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占17.9%),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结果分析,表明高职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多是来自社会现实,而得分前10名的题目中社会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等都反映了当前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周红萍等(2008)在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扩招后的压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招聘单位高门槛这些客观现实都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而高职教育尤其特殊,虽然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改变,但许多人还是受“高职文凭含金量低、高职生不如普通高校生” 这种思想影响,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未能考取本科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缺乏积极性、生活无明确的目标,带着这种状态走到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自然会非常大。另外,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多,在就业目标上和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相似:期望值高,且带有功利的色彩,希望自己能找到待遇好的、或者有发展的工作,但自身能力又有限,往往眼高手低,就业路上屡屡失败,这种挫折也会使其就业压力增大。

由此,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

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才能帮助高职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更好面对“就业”这堂人生大课呢?

1、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的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职业理想到学业规划,进而进行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会冷静面对挫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3、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目标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热门专业毕业生扎堆,,形成“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适应发展的步伐,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成媛,张丽锦,邱桂平,马翠萍,赵郝锐.民族高校在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9(2),133-135.

[2]戴可,李丹丹.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和应对方式性别差异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10),63-65.

[3]刘芳芳,白丽英,谢叶鑫,叶晓云,吴传赛,陈辉.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压力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8),857-859.

[4]邱桂平,张丽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6-8.

[5]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对方式和焦虑的关系研究—以长沙地区大学生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丽锦,邱桂平.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初步及编制[J].中国学校卫生,2007(8),696-698.

职校毕业总结篇3

关键字:用人单位 毕业生综合素质 评价

毕业生综合素质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质量的综合指标。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基本目标,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学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一、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本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南化院毕业生素质调查》课题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展开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直接走访加书面问卷、电话访问加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对我校的建议等,共设11个选择题和3个开放性问题。主要调查对象是企业的老总、人力资源部经理和部门主管,这些人比较熟悉录用人员的现实表现,对企业用人素质要求比较明确,反映的意见和评价有比较充分的依据。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7份,收回问卷203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7%。调查对象共涉及全院六个系近三届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对问卷进行认真、细致地整理与统计,现就两年来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三、调查结果统计及其分析

1.企业认可度较高的方面。

95.8%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专业设置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单位的用人要求;三分之二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很强;80%的毕业生专业知识牢固扎实,业务素质较高,能够较好的胜任本职工作。许多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经过岗位培训、实际工作锻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独当一面。

被调查的所有用人单位都认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能相吻合,其中78.6%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认可度,这就说明我院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很好地完成岗位需求,大多数毕业生可以胜任企业中的相应岗位。

2.用人单位指出毕业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超过22%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学生还应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生产设备装置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院校相比能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其最大优势就是动手能力强,如果我们失去了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那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无立足之处。

员工的“吃苦耐劳”是一个单位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而这正是现代人最缺少的品质。因此,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这一素质。在调查中,也反映出现在不少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承受挫折能力较低,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无法坚持,选择离职。

四、调查结果的启示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整体素质及能力持肯定态度。我院培养出的毕业生基本能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学院在专业设置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上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能逐渐适应用人单位的发展形势。但是,调查中现代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素质的新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1.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时最看重的因素,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1.4%,其次是实践经验,占总数的40.6%。近年来,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不仅对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普遍要求高职毕业生熟练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而且上岗就能顶用。专业技能是毕业生从事专门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专业技能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是按照某一岗位类型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能力结构的,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结构较单一,但实践能力较突出。但在实际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的毕业生,则更能在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

2.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意志品质倍受关注。

用人单位除了重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外,还普遍重视这些学生的职业道德,更加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而现阶段高职高专毕业生敬业精神不够,不少人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少数毕业生缺乏工作责任心,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不愿意从事艰苦的生产一线工作。近90%的用人单位将敬业精神列为选用人才时最看重的个人素质,希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理想、有抱负又能脚踏实地、敢于吃苦,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断进取。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重视团队合作。

大多数毕业生注重展示个人的能力与才华,积极参与本单位的集体活动,注重与领导、同事的思想交流及感情沟通,从而较快缩短了与同事的距离,加快了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并能很快地加入到集体团队中。

但目前,也有不少毕业生的表现是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差,缺乏团队精神。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工作,对别人的劳动和付出视而不见;不关心集体,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而用人单位则希望每个职工都把自己当作是单位的主人,单位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对单位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沟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4.鼓励创新意识。

不少用人单位对于创新能力十分看重。创新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对于实践活动的一次深刻体验。不仅学校十分关注这一方面的培养,用人单位更是如此。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拥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可以使一个企业得到更快地发展,因此用人单位也更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会“制造”,还要能在“创造”中有所作为。因此,学校要加强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意识,强化创新精神,使其学会产生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5.重视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在一个人的素质构成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情商对于一人的命运的影响。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善于调整自己的状态,积极进取,并善于寻求他人的支持:他们还希望大学毕业生充满自信、豁达乐观、坚强果断和拥有在竞争中承受各种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

职校毕业总结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切实做好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各地和高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抓住《就业促进法》施行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将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二、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

按照《就业促进法》关于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定,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相关机构要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主动开展公益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活动。有关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招聘会,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高校毕业生收取费用。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招聘会,加强对招聘活动的安全保卫措施。

按照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的要求,加快完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地方和高校要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每季度网上联合招聘活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网上双选活动”等分行业、分专业的网上招聘活动。各地要努力完善网络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岗位需求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定期开展相应的网上求职招聘活动。

三、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各地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高职院校把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对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相关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应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组织专场职业技能鉴定,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努力使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80%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各地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支持,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组织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参加见习;积极协调落实好见习毕业生的基本生活补助,并免费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事务等服务;鼓励企业优先录用见习毕业生,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高校要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各省(区、市)的部分高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监测系统,进一步强化就业状况对教学环节的反馈和导向作用。

四、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队伍建设

高校要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并依据各校自身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各地和高校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要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

五、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各地和高校要及时总结和推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劳动保障部门与高校要加强合作,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创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六、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吸纳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广阔空间在基层。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及时总结经验,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认真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新途径,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尽快启动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项目,街道、社区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要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持续开展主题突出、生动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推广“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

七、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加强离校后的就业服务

高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高校要加强政策宣传,使离校时未就业的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全面了解离校后的就业政策和求职渠道。各地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开展服务,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事务、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劳动保障部门要把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就业困难、确有就业需求且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范围,摸清人员底数,建立专门台账,确定专人联系,推荐符合其需求的岗位,落实就业援助的相关政策;要积极组织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见习,按规定落实培训、鉴定补贴和见习基本生活补助。各地要对离校回原籍的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岗位帮助。各地要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到2008年底,使半数以上返回原籍登记失业的毕业生能够实现就业。

八、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

职校毕业总结篇5

按照校党委、校行政的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既是国家和省有关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会、落实会,也是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动员会、推进会,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开创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刚才校党委副书记芮鸿岩同志代表校党政作了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系统阐述了我校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我完全赞成。会议表彰了一批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5个学院交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在此,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工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向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宏观上看,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缓解。从中观上看,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吻合。从微观上看,毕业生个体就业观念落后、职业目标缺失、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就业准备不足带来的岗位对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前不久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要求高校“深化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还将就此下发文件。江苏省政府、扬州市政府也相继召开了贯彻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校党委常委会多次研究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整充实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订《扬州大学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必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就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强化以人为本,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大学生身上,寄托着成千上万家庭的希望,特别对于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来说,解决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能使一家人脱贫。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家长们的教育投资就得不到回报,人民群众对高校扩招的感激之情就会变成对学校对政府的“抱怨”之声,我们党的先进性就无法体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就业也是办学之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将就业率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招生计划挂钩,这将对学校的形象和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从保证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措施,实现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实现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能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有效需求岗位不足、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的客观背景,也有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供求失衡的内在因素。部分专业社会需求已趋饱和,但毕业生存量很大;部分专业生源异常充沛而社会需求大为减少,招生火爆与毕业就业困难的矛盾较为突出。

学科专业结构决定着各类人才培养的比例,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我们一定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建立完善专业设置、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的素质拓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我们要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竞争能力的角度出发,将素质拓展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大辅修专业、辅修课程的选择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分析职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发展引导和个性发展引导,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差异性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

三、明确岗位责任,构建和完善校内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在2007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要构建“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要求高校通过明确各个层面的职责,发挥各自的功能,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实现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领导主抓”就是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强调主要领导负主要责任,实施“一把手工程”。校党政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分解,将就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心统筹”就是要求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好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负责校内外人才市场的构建和联动、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学校的社会资源运用以及就业工作各环节的管理。“院系为主”就是要求各学院树立主导意识,努力形成本单位学科专业的领先优势、特色优势、差异性优势;发挥主体功能,强化人才培养责任主体、毕业生就业责任主体的“双重主体”作用;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班子成员要带队跑市场、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主任要落实具体任务、促进毕业生就业。“全员参与”就是要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就业工作激励机制,使全体教职员工立足于岗位育人,着眼于学生生涯发展和素质拓展,致力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更多的人热心于做毕业生求职的“参谋”和“红娘”,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献计献策,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和信息化。

总之,我们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年终述职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四、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指导,优化服务,健全队伍,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具体工作。

1、加强指导。就业指导应是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接受的人生发展指导,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我们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并给予相应的学分。组织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找准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帮助,并为其实现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参加规定的教学实践外,应让他们更早地参加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社会活动,以丰富人生阅历,体味人才内涵,取得工作经历,积累实践经验。组织毕业求职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要领,增强自信,提高应对、应变能力。

2、优化服务。我们要在现有学生工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健全信息网络,丰富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政策、指导咨询、网上招聘、远程面试五位一体的校内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各学院要建立并正常维护就业指导网站,使其成为“知识之窗”、“信息之窗”、“职业之窗”,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健全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数据库,常年与校友、用人单位、地方就业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场馆条件,积极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加强与地方人才中心、大中型企业的联系,举办联合人才市场和专场招聘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加强衔接,积极开拓互联网上人才市场,为学生提供迅速、便捷的服务。在咨询服务中要做到关心、热心、耐心,进一步提高就业咨询质量。

3、健全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工作队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人员,注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各学院都要在辅导员中落实专人负责就业工作,保证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要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满腔热情和敬业精神投入工作。要有计划地安排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取得就业指导和生涯发展辅导资质,成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努力提高就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同志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事关学校全局的一项长期性任务。学校各级党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要按照本次会议精神,立即行动起来,抓住关键环节,落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切实抓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努力开创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创造我校“十一五”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职校毕业总结篇6

为扎实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帮助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家庭解决子女就学难、就业难问题,根据自治区总工会统一部署,市总工会决定,2017年7月至9月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和金秋助学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围绕重点,精心部署,推进助学就业活动精准开展

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和金秋助学活动是帮助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重要措施之一,关系着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整体工作实效。各级工会要高度重视,增强做好促进就业和助学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全总和自治区总工会的工作部署,按照困难职工“五类重点群体”划分,结合本地实际,对标排查,因需施助,把“精准”贯穿工作全过程,为每户困难职工家庭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帮扶措施,切实解决好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就业和上学问题。

二、摸清底数,分类帮扶,确保助学就业活动规范有序

一是全面调查摸底。结合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建档立卡工作要求,开展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阳光就业和助学对象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健全帮扶档案,对困难职工家庭在学子女人数、高校毕业生人数、其中已实现就业人数、需要工会帮扶人数等进行全面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确定工作目标。通过开展阳光就业行动,使“零就业”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到100%,总体帮扶就业率达到60%以上。通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重点帮扶困难职工及困难农民工家庭中就读于普通高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帮助他们在享有国家助学政策的基础上经工会帮扶自主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实施分类帮扶。根据每户家庭具体困难情况及子女教育负担状况确定金秋助学活动帮扶对象,统筹兼顾,因户施策,提高助学帮扶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结合高校毕业生特点、创业意愿和能力设立创业项目,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服务,支持他们自主创业,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四是规范工作程序。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工作。使用财政专项帮扶资金进行帮扶的,要坚持依档帮扶、实名制管理、银行卡发放,确保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三、坚持制度保障主线,落实就业助学政策,形成多方联动机制

一是坚持制度保障工作主线,推动各项助学就业政策的出台。各级工会要加强与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联系,源头参与各项涉及困难职工家庭的就业和助学政策的制定,提出能切实帮助困难职工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的意见和建议;加大对各地助学及促进就业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督查力度,推动党委和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措施。二是贯彻落实好各项助学政策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推动将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政府就业援助体系,推动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的各项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为困难职工子女就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纳入国家“奖、助、贷、勤、补、免”等六方面助学政策的覆盖范围。

四、发挥自身优势,引导社会资源,多元化服务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就学和就业

一是发挥各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就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的优势,实现服务窗口常态化帮扶、阳光就业和金秋助学活动阶段性帮扶相结合。组织有培训意愿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参加订单式、定项式培训,为帮扶对象提供职业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法律援助等系列就业服务。工会创造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暑假期间,各级工会帮扶中心可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参观、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公益活动等形式,关心困难职工家庭上学子女的生活、学业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入会农民工的留守子女提供更多的帮扶和服务。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基层企业和基层工会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奉献爱心,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帮扶服务。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出台相关政策,为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优先提供职业培训、就业见习机会,并优先吸纳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要通过单位或个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劳动模范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对口资助、劳模爱心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就业和助学帮扶。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线上”“线下”帮扶相统一、互为补充,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就业和助学信息。

五、具体要求

(一)各单位凡在今年6月份,按照市总工会下发《关于审核2017年上半年〈特困职工优惠证〉及做好困难职工档案调查、管理的通知》已建档,并审核通过的困难职工,只需提供该职工的惠工卡复印件及子女在读高中或大学相关证明。

(二)对符合条件未建档的困难职工,先按《关于审核2017年上半年〈特困职工优惠证〉及做好困难职工档案调查、管理的通知》建档。同时提供困难职工的惠工卡复印件及子女在读高中或大学相关证明。

(三)统一由单位填写《申请金秋助学困难职工子女情况登记表》(附件)盖公章8月10日前交市总工会帮扶中心.

(四)根据困难职工属地管理和帮扶资金的使用要求,2017年区总不再向未在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中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的产业(系统)工会和直管基层工会拨付金秋助学资金。各单位如有资助需求,请先按《自治区总工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广西困难职工建档管理办法的通知》(桂工办发〔2017〕24号)要求建立档案,并报送至对应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审核。

(五)各级工会要及时启动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和金秋助学活动,尽快研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六)各级工会要加强与人社、教育、民政、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分工协作,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也避免重复帮扶情况的发生。

(七)各级工会要做好宣传工作,深入报道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好活动情况总结,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健全助学档案,推广活动的经验做法和主要成果,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

未尽事宜,请与市总工会保障工作部联系。

联系电话:

xx市总工会

职校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作者简介]赵驰轩(1967-),男,江苏泰兴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江苏苏州215009)朱伟方(1963-),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江苏苏州215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江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8006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86-02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的不断深入,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众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其不断增长的趋势着实令人担忧。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同比净增3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量高达53万人,加之往年积存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外省涌入江苏的就业大学生,总量应达70万人,就业压力巨大,且这种压力将在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存在。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用人单位“招聘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并存,且有常态化倾向。

2.高校毕业生职业期望值偏高。根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居于首位,其次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寻求发展机会,希望在城市站稳脚跟,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企图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于是各地竞相出现数百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惨烈景象。从调查和访谈来看,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由于今年以来社会需求量的持续攀升,毕业生对薪资、地区、行业的期望值明显上升,到城乡基层、艰苦行业就业的热情有所下降,择业的观望现象和“高就”心态普遍存在,这有可能失去就业的恰当时机。

3.信息不对称导致“难找”与“难招”问题并存。在竞争激烈、日趋浮躁的社会,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首份工作颇有期待,总希望能在第一份工作中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才华,锻炼和提升自身的能力。然而,由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绝大多数毕业生对社会需求信息知之甚少,不免处于被动的状态。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以及高校扩招后就业困境的长期存在,使得用人单位凭借“需方市场”的优势地位不断提升人才规格,本来适合专科生的岗位,却要招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于是,研究生与高职生一同竞争操作工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总体上来说,由于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致使毕业生“难找”工作与单位“难招”人才这一矛盾一时难以解决。

4.高职院校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积聚社会风险。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期望值偏高,时常在不同的工作单位之间“切换”,跳槽频繁,无固定工作,他们暂时“漂”在城市,从而形成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这部分毕业生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仍将为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断打拼,但当期望与现实产生巨大差距时,在心理层面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这种剥夺感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比如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敌对感等。如果对他们不加以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很可能形成低收入大学毕业生“心理孤岛”现象,长期积聚的社会风险可想而知。

5.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困难多。高职毕业生富有创业的冲动和热情,而且勇于接受创业的挑战,然而创业初期的困境往往使他们难有作为。高职毕业生对于创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思路,没有经过系统的创业培训,缺乏创业的理念;对于市场需求不甚了解,难以获取市场信息,并且由于创业之初的盲目乐观使其在遭遇失败或挫折时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而茫然无措;他们可能有很多好的创业计划和项目,但总是为创业资金的短缺烦恼不已;他们除了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外,困扰更多的还是技术难关,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另外,高职毕业生创业尚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特别是创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部门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等等。这些因素使得高职毕业生创业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二、破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的策略

1.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应市场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市场的需求现状及趋势;二是自身是否已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目前确实有少数高职院校对职业性的把握比较欠缺,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岗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名称不规范,特色不鲜明。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对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规划,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本身就已经确定了学生的具体从业岗位,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基本对口的。但近年来,由于存在供需结构性的矛盾,仍有较大数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专业不对口,要么“漂”着打工。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特性鲜明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该校以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确立“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职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紧密跟踪苏州及长三角地区制造类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改革专业结构。2010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态势、苏州与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同城化趋势,新增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并调整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连锁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IT服务外包”等九个专业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以及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

2.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应当确立平民就业观,即以一个普通的社会求职者的身份去对待就业问题。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就业起点不一定太高,先就业后择业,充分发挥高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能的特点,脚踏实地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高职院校要坚持务实态度,鼓励高职毕业生扎根基层;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西部地区工作,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档案根据毕业生本人的意愿可以转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继续在原就读学校保留。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非国有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到城乡基层工作。

3.深化校企共建,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就业。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灵魂。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主线,主动依托行业、对接产业、服务企业。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立起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在专业设置、实验室建设、培养人才等方面实施充分合作,而且在吸纳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行深度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做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多年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省级示范性院校一直致力于推动校企合作,每个专业都与至少十家以上的企业建立起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将企业引入校园、项目引入课程、员工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企业、学生进入岗位、教学进入现场,大力推进“校中企”“企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使很多优秀企业成为专业实习基地、教师挂职锻炼基地、科教研发基地、技术服务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两所学校都有部分专业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培养的冠名班,从人才培养的计划、实习实训的安排、师资的配置、经费的保障等方面都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并由企业全部安排毕业生就业。通过加强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最终为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供平台。

4.增强综合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自然其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也得以提升。就用人单位而言,希望毕业生具有过硬的基本素质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能很快融入企业文化,并尽快地满足工作需要。在当下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势下,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就业竞争力就成为能否找到合适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就业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毕业生的发展性素质,包括其进取意识、创新能力、技能水平等。此外,就业竞争力还需具备适应性素质,即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适当的人际关系、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抗压的心理素质等。由于毕业生个体的差异,其就业竞争力各有不同。总体上说,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或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的毕业生大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往往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且他们通常也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因而,我们提倡学生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不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为今后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创业培训,促进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年来,我们党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更加注重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各级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不仅开展各类创业竞赛,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而且努力与地方各高校开展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培养师资,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创业培训,首先,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顺利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并为其理想而奋斗。创业培训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其次,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后,培养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必备的知识结构,包括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等,还需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周琼.是工作“难找”还是人才“难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7).

[2]赵彩瑞.积极面对就业压力树立现实的就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7).

[3]贺锦,黄婕.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职校毕业总结篇8

关键词:技工学校 职业指导师 定位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基础。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大,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是特别理想。部分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情感上备受打击。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仍略有下降,仍有部分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在家待业。为了了解该部分学生未能就业的原因,笔者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总结了当前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社会的发展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上学的机会,高校也在不断地扩大规模,这导致每年高校的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无形之中给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极大增加了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不同学科的就业情况存在巨大差异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技工学校的理工科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土建专业、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率更高;而文科专业和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却并不是很理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地变化。2012年,我国中职毕业生中农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居于首位。

3.大部分职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职校毕业生进入了企业,而只有不足10%的学生进入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工作。

总之,新形势下,我国职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技工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等都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

二、技工学校中职业指导师的定位

为了帮助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未来找到合适的工作,各个技工学校都要聘请职业指导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另外,职业指导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目前来说,职业指导师必须发挥如下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理想

由于技工学校毕业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职业指导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理想。

(1)职业指导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观念的重要性。

(2)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职业指导师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激发和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未来的职业选择过程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2.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很多职校毕业生虽然成功找到了工作,但却与自己的愿望相差很大。为了进一步激发中职毕业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职业指导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不仅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职业指导师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创业规划,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推进学生的创业活动顺利进行。

3.做好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

(1)职业指导师必须充分了解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充分的调研弄清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有哪些。

(2)职业指导师必须将自己所分析的结果及时传达给学校领导和教师,让他们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素质,以便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由此可见,做好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是职业指导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4.善于挖掘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潜能

部分职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进行准确定位。这就需要职业指导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出合理的评价,找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一定要按照职业指导师的相关建议,不断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找到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小结

职业指导师对事物的态度、认识程度等对学生就业观念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职业指导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帮助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找到才干匹配的工作,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瑛.职业指导师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王琳媛,朱珠,万燕.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初探――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1(18).

上一篇:建筑毕业总结范文 下一篇:班级毕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