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9 20:11:16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篇1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途径的选择,对求职择业有着重要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应了解各个求职的特点和优劣,结合自身的特点、外在的条件和求职的意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从而选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一种或多种求职途径。如此,方可更好地掌握求职的信息,把握住机遇,并成功获得工作机会。

一、关于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的调查

莆田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拥有理、工、文、管、医、教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公立地方本科大学。笔者对莆田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进行了调研,主要针对他们在就业求职时所采用的求职途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1.莆院毕业生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求职途径大致集中于综合性招聘会、学校/系或老师推荐、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和专门的招聘网站这四类,选用其他求职途径的相对较少。

2.莆院毕业生曾经使用过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曾使用过的求职途径有许多,以专门的招聘网站、综合性招聘会和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三个求职途径的使用人数为最。

3.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的求职为综合性招聘会,其使用率远远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使用率。

4.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出发点。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原因与出发点相对集中于方便快捷与节省成本这两个方面,从其他方面作为考虑选择求职途径的则较少。

5.莆院毕业生获得工作的求职途径。当前已获得工作的莆院毕业生所使用的求职途径以综合性招聘会为最,占30%,遥遥领先于其他的求职途径。其次分别为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和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这两种途径,通过其余的求职途径获得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较少。

6.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途径分别为熟人介绍、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和通过猎头公司等职业性中介机构求职。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归纳,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莆院毕业生求职途径选择多样化。莆田学院毕业生第一次求职所采用的求职途径较为集中在综合性招聘会和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两种途径分别占总数的28%和20%。其次莆院毕业生第一次求职较多采用的途径为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和专门的招聘网站,这两种途径分别占总数的16%和14%。至于人才市场、熟人介绍、猎头公司等等其他的求职途径则不为莆院毕业生所看好,采用的寥寥无几。

2.网络求职成为莆院毕业生的求职主渠道。在对莆田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调查数据中,74%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专门的招聘网站这类途径进行求职,72%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综合性招聘会这类途径进行求职,64%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类途径进行求职,而其他列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通过实习达到就业目的等途径则相对采用较少。这说明莆院毕业生求职所选择的途径倾向于点多、面广、成功率较高的这几类途径,而其他相对狭窄、成功率较低或者相对毕业生来说较为陌生的求职途径则较不愿意采用。

3.传统的求职途径仍是莆院毕业生的首选。在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调查中,为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最频繁的求职途径是综合性的招聘会,占总数的46%,遥遥领先;位居第二的求职途径是专门的招聘网站,占总数的14%;人才市场和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这两种求职途径则位居第三,占总数的12%。这说明,传统招聘会的求职途径仍是大多数的莆院毕业生求职首选,莆院毕业生求职选择的途径中规中矩,虽然有进行许多大胆创新的尝试,但对传统的求职方式仍抱有很大的期望,不愿意轻易放弃此类求职途径。

4.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多从方便快捷与节省成本方面考虑。在调查中,莆田学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较为一致。其中,从方便快捷这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50%,位居首位;从节省成本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46%,位居第二;从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34%,位居第三;而其他列如获得信息较为全面、成功率较高、熟人介绍不能拒绝等方面考虑去选择求职途径的较少,分别占总数的26%、12%、4%;另从升学、创业等其他方面考虑而放弃求职的毕业生数量则更少,只占总数的2%。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考虑较多的是方便快捷和节省成本。

5.莆院毕业生使用传统的求职途径成功获得工作的比例高于使用其他求职途径。在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调查中,莆院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中,以综合性招聘会为最,占总人数的30%,遥遥领先。这和此途径的特点息息相关,综合性的招聘会企业众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参与求职的毕业生人数也多,因此,通过次途径求职成功的莆院毕业生数量也较多。位居第二的是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占总人数的16%,学校与教师是莆院毕业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途径的求职成功率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为大多数的莆院毕业生所接受。接下来则是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求职方式,占总人数的14%,此类求职途径能让莆院毕业生较为充分地表达自我,使用人单位感受到自身的诚意,求职的成功率也较高。除此之外,利用其他求职途径成功获得工作的莆院毕业生数量则较少。

6.社会关系网络,成为莆院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途径。在此次求职途径的调查中,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途径分别是熟人介绍、学校/系或老师介绍和猎头公司。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关系网络对于求职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关系网络的宽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是求职是否成功有效,通过此途径求职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想要成功地求职择业,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固然相当重要,但现实生活中,通过社会关系寻求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就业信息不对称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中国“讲人情、重关系、爱面子"的文化的影响下,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网络在求职择业中发挥的作用,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关系和求职信息的求职者,在求职择业中具有明显优势,更易成功择业。

三、对地方高校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一些建议

通过对莆田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来说,众多的求职途径并不是全都适合自身的求职择业所选,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应合理的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求职途径,有针对地选择求职途径有助于自己获取较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择业选择,成功达到自己求职择业的目的。

1.综合性的招聘会、校园宣讲会。这类的求职途径尽管存在招聘单位只为吸引求职者和宣传企业形象、很多不相干的单位在设摊、个别主办单位甚至虚设招聘单位制造招聘会火爆的假象等等各方面的缺点,但招聘会参加的企业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也可观,地方高校毕业生有充足的选择余地,而且主办方已经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把好关了,不用担心会有什么特别不好的情况发生。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求职不妨采用这类求职途径去求职择业,为自身的成功求职增添一份机遇;即使不成功,也可积累一些面试经验,为日后求职打好基础。

2.学校/系或老师推荐、熟人介绍。这类的求职途径属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范畴,通过此类型途径的求职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求职的岗位方向也比较确定,求职成功率也高于其他的途径。在中国讲究人际关系的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本“找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可以采用这类途径达到成功求职择业的目的。

3.专门的招聘网站。近年来,网络求职凭借信息传递速度快,空间距离影响小、成本低廉等优势,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成为大学毕业生一种重要的求职途径。但因为网络招聘出现的时间较短,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网络求职还存在许多的弊病;并且网投的成功率很小,企业很少选择通过网络投递简历方式应聘的大学生,而且通过网络途径招聘应届生的岗位较少,大多为销售、客户服务类岗位。因此,通过专门的网站招聘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并不是地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途径首选。

4.人才市场。各地区的人才市场也举办招聘会,不过此类的招聘会地区指向较强,适合有地区就业意向的地方高校毕业生求职。另外,通过以上集中求职途径仍不能达到就业目的,或者迫切需要一份工作的地方高校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这类求职途径,先就业后择业,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实习就业模式。实习将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最好机会,但是, 长久以来, 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利用这架能使自己今后升迁发迹的阶梯。通过这类途径,地方高校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企业,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充实自己的某些学习内容, 且当这位毕业生寻找工作时, 实习时建立的联系仍然存在, 良好的印象仍然深刻。通过实习达到就业目的是一种很好的求职方式,但地方高校毕业生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很多毕业生并不看好这种求职途径。

6.创业。引导地方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走以创业拓展就业的途径,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和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将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然而,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因为缺乏启动资金、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对前景不够乐观等方面原因,拒绝采用此类途径达到自己的就业目的。因此,各地方高校应积极培育毕业生广义创业新意识,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帮助地方高校毕业生走以创业拓展就业途径的新道路。

7.升学等其他途径。因为升学或者其他原因,既不求职择业也不自主创业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则可以考虑其他的出路,“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压力源

作者简介:李凤英(1975-),女,四川人,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刘学惠(1964-),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93-02

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也可以解释成应激,有时也用 stressor即压力源这个术语。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1]。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就业背景下,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2]。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有五种压力,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3],即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造成的压力最大。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的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带了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产生就业压力的具体原因。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

1.《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张丽锦等人编制,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因子Ⅰ),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因子Ⅱ),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因子Ⅲ),含3个项目;行为表现(因子Ⅳ),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分半信度为0.868 3。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2.《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由成媛等人编制,问卷由22 个项目组成,采用二分法计分,符合记为1 分、不符合记为0 分。包括3 个方面的因素:因素Ⅰ—社会现实压力源(含1 0 个项目),反映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等;因素Ⅱ—社会支持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是否有家人或 朋友等社会关系为找工作提供帮助等;因素Ⅲ—个 人内在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自身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总体α系数为0.7860,间隔 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621,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 0.706-0.799 之间。表明3个因素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 且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分性,具有可接受的结构 效度,且问卷的重测稳定性较好。

(二)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占75.3%;女生40人,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 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分别是7.98±2.79;8.01±2.45。

162名理工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的描述统计

(二)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经检验,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p

不同性别、生源地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3.13,p

不同工作状况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得分上的比较

注:1.没工作;2.已经找到工作;3.其他(出国、升本、自主创业等)。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分析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所有被试学生在压力源的3个维度上选择“是”的频数的平均数做了统计,结果如下:

因素Ⅰ(社会现实压力源)为89.9,因素Ⅱ(社会支持压力源)为66.8,因素Ⅲ(个人内在压力源)为89.2。在就业压力源的题项中,选择“是”频数高的前10道题目及得分如下:

162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前10个项目分值及排序

以上数据表明被试所体验的的就业压力更多是由社会现实状况带来的,其次是个人内在压力源和社会支持压力源。而分值高的10个题目内容反映更多是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给同学们带来就业的压力与困惑。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3],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大概是与被的样本有关(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占17.9%),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结果分析,表明高职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多是来自社会现实,而得分前10名的题目中社会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等都反映了当前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周红萍等在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扩招后的压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招聘单位高门槛这些客观现实都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而高职教育尤其特殊,虽然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改变,但许多人还是受“高职文凭含金量低、高职生不如普通高校生”这种思想影响,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未能考取本科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缺乏积极性、生活无明确的目标,带着这种状态走到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自然会非常大。另外,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多,在就业目标上和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相似:期望值高,且带有功利的色彩,希望自己能找到待遇好的、或者有发展的工作,但自身能力又有限,往往眼高手低,就业路上屡屡失败,这种挫折也会使其就业压力增大。面对这种状况,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会冷静面对挫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目标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热门专业毕业生扎堆,形成“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适应发展的步伐,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红萍,高晓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212—213.

[2]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对方式和焦虑的关系研究—以长沙地区大学生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职业指导 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党的十报告对促进就业工作的论述中,最关键的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呢?职业指导在其中具有何种作用和重要性呢?笔者从更高质量就业的涵义着手,分析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职业指导在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中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它有什么标准?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是先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一个社会整体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失业,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体而言,就业质量也不能说是好的。我们过去一提起就业,更多强调的是就业数量。从全国到各省、各市县,各高校,每年都要求完成一定的就业率目标任务,现实都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抱怨声。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滋生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

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就业的匹配程度方面理解,更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劳动者不仅得到工作的机会,而且从事的是自己喜欢或者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使其工作效率更高,产出更多。

从整体来看,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基本包括5个方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从个体来看,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体面的职业、稳定的岗位、较高的薪酬、良好的发展前景、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从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途径来看,这正是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所谓职业指导,就是指根据社会职业需求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合适的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从职业指导涵义来看,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自身现状,以及对方的需求情况,实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职业指导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帮助求职者提高职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以实现求职者就业,并就业稳定,帮助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分析岗位用人需求,制定招聘方案,提高招聘成功率,以实现用人单位招揽到合适的员工。职业指导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分析

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一)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经济相对脆弱,发展前景不太明确,存在下行风险。根据2013年7月世界银行在《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2013年全球增长仍将处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各国为维护竞争优势,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是发展速度变缓,“产能过剩”产生的升级转型,对原有的用人需求发生改变,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的增加,整体用人需求下降。

(三)就业人口总量压力大

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于2012年底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降,但是,20~59岁就业年龄人口仍然在增加,2020年将达到8.31亿峰值,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等,就业总量压力巨大。其中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2014年增加到727万,未来5年,学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就业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大规模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用人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些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都出现大批失业人群。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于2013年第二季度对全国104年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市场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与2013年第一季度和2012年同期相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加,而对初级技能人员有所减少。

就业难、就业压力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时也有报道显示各地出现“用工荒”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就业短期化现象突出。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为12.9%,统计全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每年达1200万个,而2013年教育部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人,网络上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引发的思考不是求职者找不到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以及选择满意职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职业技能、信息不对称、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政策和形势认识不清、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没有建立起来等问题。

三、职业指导在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中合理定位自己

许多毕业生自身比较迷茫,面向社会时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不知所措的状态,对于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职业指导主要是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它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质,将自己的人生资源与社会进行整合,将自己的职业梦想与现实进行整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后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繁杂的人才市场和社会环境,能够清楚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得到稳定就业。

(二)职业指导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一些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职业的认识不清,凭感觉或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选择职业,没有对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甚至不了解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导致求职后频繁跳槽,难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职业指导通过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探索,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提升毕业生对职业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职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和用人技能素质要求,以便在入职之前加强素质能力训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从事职业实践活动,不断修正职业选择,可以提升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和适用能力。

(三)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

尽管整体国家提供就业岗位有限,每年1200万左右,但是很大一部分求职者并不是岗位少找不到工作,而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对用人单位了解不充分,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权宜之计,致使就业后发现专业不对口、选择岗位和企业与自身期望不符等,又辞职,跳槽率高,就业短期化。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应届毕业生700万左右,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率达9成,而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院校”是33%,其中跳槽(主动离职)率占到88%。

为了让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在职业报告时做出正确决策,在就业时少走弯路,提高就业质量及稳定就业率,必须应对毕业生加强职业指导。

(四)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

成功就业并非一次性就业,一个人一生可能从事多种职业,可以说,职业贯穿整个人生,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职是否匹配的重要性。往往会以就业形势严峻为由,抓住一个就业机会,就稀里糊涂地就业,茫然就业、甚至错误就业。

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清晰地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人职匹配,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人尽其才。如我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8年来,共有毕业生8000多名受益,2013年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0.12分、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62.95分、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6.85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平均分为96.67分。

(五)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在招聘人员时,提供了大量岗位需求,都招不到合适的人,不少单位在与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之后不久,求职者提出辞职离岗。特别是就业毕业生群体,据查职业研究系统数据显示,毕业生主动跳槽的高达88%,这无疑给用人单位增加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浪费。职业指导通过对企业招工用人开展指导,运用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空缺岗位进行合理匹配,提高企业招工用人的效果;促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对接,共同培养技能性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求职者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身心要受到很多考验,这个时候,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求职者,明确他们的职业生涯目标,保证求职者的高质量就业,并且在促进求职者在提高职业修养的基础上,将个人和职业完善匹配融合,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同时,职业指导也有助于企业、人尽其才,合理有效地选人用人,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新京报,2013-5-16.

[2]吴冬梅,张立付.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科技信息,2014,(3):74-75.

[3]关春燕.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中国电力教授,2012,(32):130-131.

[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3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3-7-4.

[5]世界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2013-7-9.

[6]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篇4

关键字 高职 就业 统计

一、天津市高职院校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就业率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05年,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在校生849万,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4%。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本科在校生,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群体,截止至2006年9月,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00万人,其中半数生源为高职毕业生。

天津是全国高职教育的发源地,是教育部认定的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自1999年至今,天津高职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高等职业学院达到27所,高职高专在校生超过10万人。2005年全市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本科生达到3.4万人,高职毕业生更高达3.5万人。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有部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0个。天津职业大学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高级护理专业为部级精品专业,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基地为部级实践基地,还建立了由6所基地校组成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天津市高职毕业生毕业率显著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1%,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2004至2006年分别为86.77%、88.03%和86.59%,全市200万产业大军中的40%是来自职业学校的学生。

2.专业技能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因素

根据2004年对全国33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10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结果,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制造类的平均就业率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其中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则分别保持100%、99%和97.7%的高就业率,“重技能,轻学历”成为高职就业的基本理念。

“双证书”教育是高职院校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在天津市被调查的110个专业中,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专业覆盖率为70%左右,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几乎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

3.就业渠道和方向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元化的经济格局业已形成,新的经济格局对传统的就业去向和渠道提出新的要求。根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总规模的75%左右。由于择业意识、社会舆论、用工制度、待遇保障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到中小企业、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就业一直是个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布局的转移、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用工制度的日趋完善,毕业生的去向逐渐拓宽。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从2004年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大多数毕业生走向了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如天津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到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仅为10.7%,而到三资、民营企业就业的却高达86.1%。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达50%,而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只有15%。天津滨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中,仅三资企业就达38个,而国有企业仅有20个。高职教育合理的市场定位,客观反映了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了毕业生人力资本的社会回报,缓解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流向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高职高专毕业生走进用人单位的渠道也逐渐拓宽,除传统的人才市场外,通过日趋完善的订单培养、校园招聘、专业招聘、网络招聘等多种需直接见面的方式大大缓解了高职就业的压力。

4.高职人才需求持续升温

2005年天津职场高职毕业生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对一线的操作人员和懂操作的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很大。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态势和天津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天津市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可达1159878人,年均增长率为0.02%;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达到321865人,年均增长率则高达9%。未来几年内天津市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大大高于一般工种,这为培养高职技工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

1.高职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

自2003年迎来全国高校扩招后的首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后,高校毕业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接近50%。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至280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16万人,本科毕业生124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140万人,与2003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8万人,增长32%,其中,研究生增加4万人,增长33%;本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5%;专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0%。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攀新高达到338万。从2003年至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三年间增长了60%以上,其中,高职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为80%,增幅最为显著。

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重地,整体的教育水平也有了飞速的提升。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高职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水平,还是在就业质量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天津市高职教育及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高职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0.95万人,增加为2006年的4.33万人,4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6.1%,而反映着教育质量的高职就业率也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2007年初步统计的数据,全市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为10.43万人,高职毕业生为4.8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

表1 天津市教育及相关数据

时间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GDP(亿元) 2051.76 2578.03 3110.97 3697.62 4337.73

毕业生总数(万人) 2.62 4.1 5.17 6.92 8.20

高职毕业人数(万人) 0.95 1.96 2.48 3.34 4.33

高职就业率 84.67% 85.05% 86.77% 88.03% 86.59%

资料来源于天津市统计年鉴及天津北方教育网

2. 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关与回归分析

高职教育的任务应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发展与各类经济指标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PER(高职就业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三者之间保持着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达到99%以上,达到高度正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小于0.01,拒绝其相关系数与0无差异的假设,即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PER(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的相关系数R处于75%左右,属于基本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超过0.01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1以上,因此无法确认其对应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即PER(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两个,一是高职就业率自形成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其他三个指标的快速增长不相匹配;二是高职就业率在近年的确没有明显的提高,表明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与社会的现实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2 Correlation Matyix

GDP GST PGST PER

GDP 1.0000 0.9980 0.9966 0.7670

GST 0.998 1.0000 0.9966 0.7830

PGST 0.9966 0.9966 1.0000 0.7377

PER 0.7670 0.7830 0.7377 1.0000

表3 P-Values of the Correlations

GDP GST PGST PER

GDP 0 0.0001 0.0002 0.1302

GST 0.0001 0 0.0002 0.1173

PGST 0.0002 0.0002 0 0.1547

PER 0.1302 0.1173 0.1547 0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形成了对应的人才需求,最小平方法拟合PGST与GDP的直线回归模型,及相关的图形如图1所示。

PGST=-1.9017+0.0014 GDP

图1 高职毕业生总数与天津国内生产总值拟合直线模型

转贴于 拟合模型的Mean Square(均方差)为0.0149, R-Square(可决系数)为0.9933,Adj R-Square(调整后可决系数)为0.9911, 即PGST的变动有99.11%可由GDP解释,说明GDP对PGST的影响非常重要。模型显著性检验Prob=0.002,即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在模型的参数检验中,GDP(自变量)参数的检验值T=21.0780,Prob=0.0002, Intercept(截距)参数的检验值T=-8.6064,Prob=0.0033,即拒绝模型参数为0的原假设,说明模型整体及相应参数均是显著的。

3.性别与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

在高校毕业生中一直存在着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的现象,这种“性别歧视”在高职毕业生中也广为流传,为了验证这个规律,现随机抽取天津职业大学作为典型单位,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职业院校中的龙头院校,是全国最早进行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其整体的毕业生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1461人,2004年毕业生总数为1578人,2005年毕业生总数为2532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为3548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6%,最近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87.4%,98.04%,98.93%,97.98%,96%。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如表4所示:

表4 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

男生 女生 合计

就业 1223 1509 2732

未就业 28 18 46

合计 1251 1527 2778

根据上述列联表数据,对性别与就业与否进行独立性检验,假定性别与就业相互独立,计算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的期望值数据eij,如表5所示。

表5 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期望值

男生 女生 合计

就业 1230.29 1501.71 2732

未就业 20.71 25.29 46

合计 1251 1527 2778

卡方统计量Χ2=ΣΣ[(fij-eij)2/eij]=4.745,当显著性水平α=0.01,自由度为1时,临界值Χ2a=6.635, Χ2

参考文献:

[1] 张 磊,李四化,郑 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 [j].上海:复旦学报,2004:

[2] 王桂松,陈敏,陈立萍.线性统计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4] 黄唏建,熊丙奇,翁铁慧.步人大学——学习、生活、就业指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 洪楠,侯军.SA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系统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麦可思;毕业生评价;护理专业

麦可思是得到公众共同认可的、具有良好公信力的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我校连续两年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12月16日学校经教育厅批准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并组成项目团队。团队针对我校特色对本次研究模式和内容提出了相应需求和建议,提供了有效的信息采集渠道。麦可思团队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报告数据的调查回收和各指标计算,对数据回收和指标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负责。根据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我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研究主要针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对连续两届护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护理专业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进行改革,切实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调研背景

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培养质量,提高本校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功能,学校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实施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项目。麦可思负责项目的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清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

1.2调研方法

向毕业半年后的2012届、2013届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帐户,答卷人回答问卷,答题时间15min~30min。毕业生人数及样本回收情况见表1。有效邮箱覆盖率表示学校提供的邮箱多大程度上覆盖了该专业毕业生总数,抽样比例则表示该专业回收样本多大程度上覆盖了该专业毕业生总数。有效邮箱数是保障足够毕业生答题的基础,而回收问卷数一方面同毕业生的母校认同度有关,一方面和调查过程中学校督促毕业生答题的力度有关。

1.3评价指标

①主要指标:包括就业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就业现状满意度、校友推荐度和校友满意度。其中校友推荐是指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毕业生是否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戚朋友就读。推荐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愿意推荐”的人数,分母是回答“愿意推荐”“不愿意推荐”“不确定”的总人数。校友满意度指在调查中,被调查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分为“无法评估”“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很满意”。其中“满意”“很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很不满意”“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校友满意度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百分比,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②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由被调查的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打分,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③教学满意度及改进方向:被调查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评价分为“不好说、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其中“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很不满意、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满意度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百分比,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如果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是本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则将对实习和实践环节需加强的地方做出评价。

2结果

2.1护生毕业半年后主要指标(见表2)

3讨论

3.1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主要指标在专业相关度和离职率两个指标明显优于平均水平,在就业现状满意率、校友推荐度和校友满意度3个指标也高于平均水平,在就业率、平均月收入两个指标稍高于平均水平。说明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目前就业需求。但2013届毕业生与2012届相比,除了平均月收入稍高以外,其余所有指标都有所下降,特别是就业现状满意率,为此,深入分析教学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革措施,希望进一步提高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质量。

3.2存在问题分析

3.2.1职业期待与现实处境的差距

通过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分析,排在第1位的是收入低,第2位是认为发展空间不够,其次是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不好,还有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等原因。说明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在校时对职业的期待较高,对护士实际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实习过程中由于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等工作的实施,产生失落感,引起就业现状满意率下降。

3.2.2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待进一步改革

对教学满意度总体较高,说明我校教学质量满足工作需求。但对不满意的原因分析毕业生反应最多的是无法调动学习兴趣,其次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第三是课堂上学生参与不够,还有反应教学内容陈旧、不实用,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调研结果说明目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较单一,还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应用很少,信息化程度不够,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体现。

3.2.3实践教学仍需加强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本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技能实训,其次是专业认知见习及毕业实习环节,说明实践教学仍需加强。

4改革探讨

4.1职业前瞻教育需要加强

加强专业教育、专业认知、就业指导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都会对学生的职业期待或职业规划起重要影响。需要构建这一教育体系并对每个阶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学生的不合理职业期待。

4.2针对毕业生就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临床护理,专业相关度高达98%,因此,从护理职业特点入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结合毕业生对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入手,积极调动学习兴趣,调整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师生交流程度,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有效性评价。

4.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接近总学时的一半,所以高职院校应更加关注实践教学环节[1]。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2]。因此,通过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教学力度等措施落实实践教学。

4.4加强求职服务指导,提高职业期待吻合度

毕业生初次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求职阶段,有效的校园招聘和职业发展规划辅导对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有积极影响。学校可以结合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在校生进行职业规划,同时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到学校开展招聘活动,使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主观期待更加吻合。

4.5完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是提升学生能力和在校感受的重要途径。建议学校适当加强相关活动的扶持力度和指导,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满意度,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其中,使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益,从而增强其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和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技能。

4.6构建全培养过程管理评价体系

毕业生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各环节进行改进。但其落实效果必须可测可评,因此,有必要构建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评价体系以方便学校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建议继续采用“第三方评价”,打破传统的以德、能、勤、绩为主线,学习成绩为出发点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以实践技能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3]。

作者:侯继丹 吴秋霞 贾婷婷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1):35.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6.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篇6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3. 5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学生的差异分析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生;毕业生职业成长;职业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23-03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需要结合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情况,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中国知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是指高职生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养,具体表现为遵纪守法意识、敬业与责任意识、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应是基于职业生活需要的良好职业意识和良好职业行为养成,和其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养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要把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日常行为养成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符合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是社会评价毕业生质量的主要指标,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高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最近,我们调查了近几届毕业生的职业成长情况,了解了毕业生的职业成长与职业素养的情况,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498份,回收率96%。调查的总体情况显示,职业素养教育符合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促进毕业生的职业成长。

1.职业素养教育对毕业生的职业成长影响大。①基于你对周边同事和校友的了解,再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你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成为技术骨干或者部门、项目主管需要几年?

②你认为在校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如何?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成为技术骨干或者部门、项目主管大多需要3~5年时间,占69.9%,在校期间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职业成长的影响大的占83.1%,影响较大占13.8%,共计96.9%,说明职业素养教育对毕业生职业成长的影响大。

2.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你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做哪些改革?

调查显示:在“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上,毕业生认为需加强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占82.1%,加强专业技能方面培养的占81.7%;而认为需加强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只占32.5%。在人才培养上认为学校应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占83.1%,加强个人道德和修养的占80.1%,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的占60.4%,加强人生观、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方面的培养的占47.0%,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的占43.4%,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的占32.5%,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的占18.1%。说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都同样最重要。

3.职业素养培养可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调查了毕业生在毕业工作单位时何种因素起的作用最大:

调查显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在毕业找工作单位时起的作用最大,都占71.1%。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突出“四个一”建设,强化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

当今时代的要求和高校的就业压力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顺应要求,突出“四个一”建设来强化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1.完善一个体系——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体系。当前,有很多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忠诚度较低,工作中的自律性较差,缺乏吃苦精神等。不到30%的高职生会在初次就业的企业里工作2年以上,频繁跳槽令企业非常头痛。[2]这些都提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还很缺乏。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努力构建理论课程—实践锻炼—文化建设为一体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体系。首先应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以课程学习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是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职业意识;二是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加强职业道德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行为等素质,增强职业情感;三是开设应用写作、文化礼仪、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等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四是开设职业指导课,由职业指导师和职业素养专家授课,通过专门的学习实践,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和职场,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形成正确的职场价值观。其次是大力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重视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要增加专业实践锻炼时间,在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要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做事、做人的教育;重视组织学生到企业公司的生产劳动锻炼,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体现;依靠校企合作平台,完善顶岗实习制度,让学生充分进行职业体验。这些锻炼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培养职业情感和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同时,还可通过到社区、农村等开展社会实践锻炼,让学生感受社会的要求,加深感性的体验,为适应今后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再者要把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强化高职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突出责任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蕴育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提供一个借鉴——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借鉴。对于高职的优秀毕业生,应通过认真细致的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汇总整理出特色的优秀毕业生资料,编印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人生或创业历程的案例集,强化宣传教育效应。每学期有目的地挑选有代表性的优秀毕业生,请其回校与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开展“优秀毕业生有约”活动,使在校高职生能与毕业生直接面对面,进行零距离沟通。通过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经历和职场中的奋斗经历,给在校生一些好的提醒和帮助,这对在校生是很好的教育和启迪,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当然,高职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应正视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向优秀毕业生看齐,主动去获取职业素养培养的信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搭建一个平台——校企融合造就准职业人的平台。高职生在学校接受的职业素养训练是有局限性的,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学院单方的职责,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它需要学院和企业的合作融合,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希望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工作岗位。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搭建校企合作融合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基地并给予指导,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就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可以受到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的熏陶,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让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前就能够接受职业素养的训练。[3]同时,加强校企文化之间的融合,把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中,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培育守规矩、讲标准的意识、敬业和诚信的品德、团队协作的精神等,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努力造就准职业人。

4.探究一个办法——科学合理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化测评办法。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内容的评定缺乏合理有效的量化项目指标,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办法。经过实践摸索总结,我们制定了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量化测评办法,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法纪观念、职业态度、劳动观念等五个项目指标,每项最高分为20分,总分100分。每个项目指标的评分由基本分和加扣分组成,基本分有A、B、C、D、E五档,可按照日常的记录情况给每位学生一档基本分;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加分和扣分项目及加扣分标准,可通过日常的记录来对应进行加扣分,基本分和加扣分之和得到最后的职业素养总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施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测评工作,各班要组成以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牵头、学生参与的5-7人的测评小组,测评小组要对每位同学学期期间的职业行为养成情况进行完整的日常记录,期末对照职业素养的量化测评办法认真地对每位学生的五个项目指标都进行量化测评,得到学期职业素养分,比较科学的反映本学期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实际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通过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测评工作,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跟踪教育,体现对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贯穿全过程,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应切实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并将其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努力增强高职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李飞,李立新,冯庆媛.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2010,(7).

[3]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项目“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JB11527S)的成果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原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重点选取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学院等几所高职院校1200名在校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159份,回收率为96.6%)和2009届、2010届、2011届、2012届30多所本科院校224名本科毕业生、20多所高职高专380名高职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

研究目的:通过进行有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对调查获取的各项数据归类整理,并运用Excel进行常规数理统计,用百分数对统计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旨在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素质、就业影响因素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了解和把握,由此总结出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内容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

1.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被问到“毕业后是否曾经失业”时,有19.2%的选择“是”,上述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是存在失业的。

2.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大学毕业时择业中面临过的问题”的调查中,有21.19%的毕业生选择“实际岗位与期望相距悬殊”,而对“你认为目前工作符不符合职业期待” 的调查中,有49.33%的毕业生选择不符合。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都存在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才的高消费,导致大学生高职低聘,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特别是高职毕业生,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这说明大学生中结构性失业是主要的。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调查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查

①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您最希望就业的地区”和“你现在工作的地方是”的调查中,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及内地省会城市总计占80.45%,而选择内地中小城市、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的仅占19.8%。而且从这些被调查的毕业生现在就业的地区来看,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毕业生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及内地省会城市工作。

②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你对未来就业预期”选项中,有56.95%的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及合资企业,只有15.6%的选择民营企业。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其结果是导致好单位吃撑了、一般单位吃不饱。

(2)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您期待的月收入”的选项中,选择35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总数的62.94%,而根据我国社会实际收入水平,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这种工资期望是很难实现的,这也在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标准中得到证实。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您现在的月收入”中可以看出,工资在2000元以下的占27.15%,2000-3500元的占52.32%,3500元以上的仅占19.54%。这说明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收入预期被高估的问题。

(3)大学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落后调查

①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你认为对就业最重要的能力要素是”选项中,有24.5%的选择了“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而54.64%的则选择了“学习能力和适应性”。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对就业最重要的能力要素是学习能力和适应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

②在“你认为毕业时你所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主要是”的选项中,有36.75%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毕业时由于掌握了必需的技能要素,所以能够顺利找到工作。

③在“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的调查中,有31.79%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是实践经验,27.15%的认为是个人能力素质,而认为专业知识和学历对自己影响程度最大的只占到28.14%。

④在“为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您认为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上应加强的方面”,选项中,有63.90%的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和69.78%的在校高职学生认为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实践经验和个人能力素质。现在,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而非专业知识欠缺,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或者把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作为录用条件或者优先条件。

2.高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

上一篇:幼儿园毕业汇演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毕业演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