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1 23:06:47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1

2010年血液科护士实习总结怎么写?2010年血液科护士实习总结那里有范文?了2010年血液科护士实习总结供大家参考:

在血液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血液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教为引导,学为主体。

二、复习步骤:分三轮进行,第一步是单元系统复习;第二步是重点专题复习;

第三步回归提炼复习。

三、课堂模式:读、(探)研、点、练、悟五环节主体探究式开放模式。

四、教案设计:集体备课(个人粗备、集体研讨、具体应用)。

五、具体实施步骤。

(一)单元系统复习

这一轮复习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对12个单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详细的系统复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90%的知识、85%的得分将在本轮实现。本轮复习课的模式为:

1、探读释疑:教师研读《课标》《教材》精心设计出包含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学生对照问题,读书本、笔记、研究解决。

2、互研质疑:对于学生自研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

3、精点巧拨:教师对学生通过自研互研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精准、巧妙的点拨,解决学生疑难、培养学生思维。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研互研能解决不讲。解决给出问题后再追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何疑问,已期彻底解决有关问题。

4、分层设练:教师设计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升级平台、生活应用升华平台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学生自研完成,第二个层次学生通过互研完成,第三个层次互研教师点拨完成。

5、感悟升华:在每节课结束的5——10分钟,留给学生,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组织好本轮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和练习,学生要积极自研、互研、总结感悟。

如在《溶液》的复习中:探读释疑环节设置已下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吗。

铁加入稀硫酸中,溶质是铁、溶剂是硫酸。

某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表明该物质溶解只有水合过程。

2、洗涤剂可溶解油污。

3、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任何溶质。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能使任何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压强。

5、mg物质加入能ng水中,溶液质量一定为(m+n)g,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m/(m+n)*100%

6、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学生对以上问题自研互研,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点拨并归纳溶液知识。

第一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科学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3、勤于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4、联系实际,重视应用能力。

(二)重点专题复习(5、16——6、5)

第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的组织,同时对难点、热点体型归纳,总结解题方法。除第一轮复习已涉及的外,本轮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专题复习:(1)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2)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3)物质的检验(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5)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本轮是化学学习的突破阶段。

本轮复习课的课堂模式为:练、点、悟。

通过对精编习题的练习,强化巩固重点知识,归纳解题思路,形成能力。注意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方法。

第二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找准差距,有的放矢。

2、归纳整理各类有一定难度的习题的解法。

3、建立错题档案。把试题中出错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原因,对所犯错误弄个水落石出,然后收集整理,再加以强化训练,避免重复犯错。

4、要紧跟老师的大计划,制定个人的小计划。

(三)回归、提炼复习(6、6——6、15)

本轮复习有两大任务:一是回归教材;二是提炼总结。

1、回归教材

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对初中化学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学生做到脉络清晰、知识清楚、了解考点。

2、提炼总结

第三轮复习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总结若干重点题,常称为“考前过目题”,这些试题包含了重点、热点、难点、易错点,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回顾,总结重点骨干知识如何考查、重要的解题思路方法有那些,考试时易犯哪些错误,做到对未来的考题心中有数。

最后,就应该是做好考试的指导工作。考前,做好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考中科学安排时间,沉着冷静做答,就一定回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对于复习,有以下几点感想:

1、复习课要有新意,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建构自己知识体系。

2、抓住重点骨干知识、培养学科思维方法。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实验操作;分析归纳;教学并重

学生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学会独立地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几年来,我总是在有关电解质溶液教学中,着重研究如何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将初步的尝试概括如下:

一、培养学会使用教科书的能力

课本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考核的统一标准。指导学生在预习、复习时使用课本,对增进学生的自学能力,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阅读能力是学生的基本功,在预习时布置提纲,要求他们按照提纲中提出的问题在课内预习教材,带着问题去看书,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预习题,积极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预习提纲有:①何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电解质的结构有何关系?与电解质的电离度又有何关系?②盐类水解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有什么关系?盐类水解后溶液酸碱性和盐的组成有什么关系?③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PH值有什么关系?PH值和氢离子浓度又有什么关系?PH值和氢离子浓度是否可以是零?

为了改变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就动手做作业的现象,我强调阅读教科书的重要。布置学生在上课前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电解质的知识,阅读有关章节后进行总结。在学生普遍重视并肯下功夫阅读以后,根据课本论述的特点,教师主要起引导、点化、答疑、排难的向导作用,不断地指导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习能力

电解质溶液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学会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很多概念和理论,必需宏观的现象才能理解到微观粒子的变化规律。因此要掌握丰富具体的变化事实,才使理性知识学得扎实、用得灵活。不难想象,如果不做盐的水溶液酸碱性实验,就无法认识水解的概念和实质;又如离子的客观存在、自由离子的认识,通过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就能加以证实;再如比较同物质的量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的不同,就可以认识强弱电解质。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学好实验、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的本身,就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学生满足于自己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但对实验的观察目的并不是完全清楚的。在电解质溶液这部分内容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溶液导不导电、导电性的强弱。在单元结束的复习课中我又演示这个实验。学生们除观察到溶液导电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敏锐地看到溶液中两极的变化。这样就能把电解质的导电和电解质溶液电解的知识统一起来,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这一点可看出,在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时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

在总结离子反应有关知识中,学生对离子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的结论提出疑问,同时提出氯化钾和硝酸钠反应制硝的问题。我没有单纯的从理论上进行答疑。而是让学生自己演示氯化钾和硝酸钠两溶液混合,用温度计测量有无变化,再将混合物加热蒸发水分,溶液出现浑浊时,停止加热,放置冷却后有硝酸钾晶体出现。通过这个实验很好地解决了困难的理论问题。最后我指出离子反应以及电解质所涉及的离子运动规律,都是指稀溶液而言。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有些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边实验、边讨论、边学习。如溶液导电性实验、电解各种电解质的实验、水解实验、若干离子反应的实验、原电池实验、锌铁、锡铁电化腐蚀的实验、氧化还原反应等实验皆可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这对理解知识、增进学生的记忆能力、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化学的自学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为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常给学生留些实验作业。先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写明原理、操作过程、所需药品和仪器然后进行实验,各自独立操作。有的简单试管实验可安排在课余自由选择去做。实验作业可有以下几个:

(1)验证电解质电离与电解质结构关系的实验。分别向盛有氯化钠、盐酸、氯酸钾、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各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2)说明电解质有强弱之分的实验。用相同情况的镁粉或碳酸钠固体分别投入盛有0.1mol/L的盐酸、醋酸各5毫升的试管中,观察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现象?怎么解释这些现象?要求写出离子方程式。

(3)原电池实验。实验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观察到导线中有电流。取锌、铜电极插在稀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连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证实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学生深切感觉到虽然占用课余时间,但对巩固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查书的能力均有帮助。特别是发展了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实验的实际考验下,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除了使学生重视和交给他们必要的方法外,一定要给学生自己支配的锻炼机会。应坚持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机会去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原则,教师既要精心扶植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自身的实践。要克服对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极为有害的“满堂灌”和教师的“一言堂”。

2.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求教师摸清学生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在什么地方卡住了?是偏重知识上的问题还是学习方法、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自学能力的增长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里循序渐进和因势利导是重要的。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求教师处理好“双基”教学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抓好“双基”教学仍是基础,没有“双基”教学的实践,学生的能力培养就无从表现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又影响着“双基”教学的速度和水平。

总之,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自己钻研课本,自己总结知识的体系,自己分析和解决化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教学经验选》北京教育出版社 ,北京教育学院编,1986年。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化学新授课;情景化;活动化;拓展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15-03

化学新授课以传授化学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其关键在于新授课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所理解,能为知识的进一步迁移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将学习内容充满艺术性地展示给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之产生欲罢不能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动手、动口、动眼。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舒展的美丽。

一、新课导入――情景化

导入是新授课的重要环节。它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要讨论的问题情境中去,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的一种教学行为。

案例:《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一课时)》教学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同时请大家想一想、猜一猜这是在哪里拍摄的。

视频展示图片。

生:死海。

师:一个非常奇特的名字,同时又是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图片里碧水蓝天、阳光明媚、轻风拂面、波澜不惊,游客们惬意的漂浮在水面上看书、读报,享受着天人合一的美感。理想化的海水可看作是一种溶液,其中的溶质主要有氯化钠,溶剂是水。同学们能告诉我为什么死海中人能漂浮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吗。

生:死海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高、海水的密度大。

师:回答的很好,能够充分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现象。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大,密度大,浮力也大,当达到某个程度时,人就能在这样的海水中漂浮起来了。这样能让人漂浮的含盐量较高的天然盐湖,在我们国家也有,让我们不出国门,也能享受跟死海一样的漂浮乐趣。

视频:国内海水中漂浮的场景。

师:海水中都含有氯化钠,但大多数的海水是不能让人漂浮起来的。那么,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达到多少时,人才能自然的漂浮起来呢?这就涉及到溶液的浓度。关于溶液的浓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饮料的甜度、药剂成分的配比、白酒中酒精的含量等,都与浓度有关。

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反思总结】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可有可无,或主观随意。课堂导入必须提供必要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

新授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案例:《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活动一:实验探究

师:这是两杯白糖水,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哪杯白糖水溶解的白糖多?

生:喝一口,哪杯甜,它溶解的白糖就多。

师:这位同学的说法正确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每组用分给的白糖、纯净水配制1杯白糖水,一分为二,一杯留着,拿一杯与其他小组交换,分别尝一尝,感觉哪杯甜。并且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觉。

师:你觉得自己的糖水甜,还是别人的甜?为什么会这样?

生:我的这杯糖少水又多,所以较淡。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对,糖水的甜度跟溶质、溶剂的量都有关系。是不是糖多的配出来的糖水就一定甜呢?

生:不一定。如果水一样多,糖多的配出来的就会更甜些。

活动二:实验探究

师展示:两杯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

师:这两支试管里盛放的是硫酸铜溶液,它们是不能喝的,喝下去对人体有害。那么,有什么方法判断哪支试管里的硫酸铜溶液浓一些呢?

学生猜测:颜色深的试管里较浓。

师:颜色深的就一定浓吗?我们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分别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约0.5克、1克、1.5克的固体硫酸铜,再分别倒入10mL水,振荡溶解后,比较三支试管里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师:大家认为哪支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最浓?

生:溶了1.5克硫酸铜的溶液最浓,因为溶剂相等而溶质最多。

师:确实如此,这支试管里的溶液的颜色也是最深的。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对于有色的溶液,其浓度越大,颜色也会越深。

演示实验:从配制的溶液中取出硫酸铜溶液颜色最浅的一支试管,一分为二,往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10滴水,另一支作对比,让大家观察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变化。

生:颜色变化不明显。

师:很显然,滴加了水的试管中的溶液浓度比没滴加水的要小,但仅凭颜色来判断已经非常困难了。

师: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来判断溶液的浓和稀,仅仅是粗略的判断溶液浓度的方法。而在日常生活或生产中有时需要用到较为确定浓度的溶液。比如农业上喷洒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因此,我们应该用确切的数值来明确地表示出溶液的浓度。

活动三:交流讨论

师:这两杯食盐水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表面看不出哪杯溶液浓,哪杯稀。现在我告诉同学们一些数据:第一杯食盐水40g,其中溶解食盐2g;第二杯中食盐水100g,其中溶解食盐5g。请同学们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找出你认为合适的数据比较这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1:我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两支试管中的比值都是1:20,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20。

生2:我用溶剂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两支试管中的比值都是19:20,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9:20。

生3:我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两支试管中的比值都是1:19,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9。

……

师:刚才几位同学总结的比值得出的数据都能表示溶液的浓度吗?(停顿一下),他们讲的都是正确的!这些方法计算出来的数据确实都能很直观的表示溶液的浓度,但是如果不加以统一,就会出现使用这么多种方法计算溶液的浓度,有不同的结果,这样会产生混乱,所以我们需要统一使用一种方法来计算溶液的浓度。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常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总结: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2.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活动四:练习巩固

将氯化钠溶液分成三份,分别加入溶质、加水、蒸发少量水时,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如何变化?

例题:请同学们根据图示,计算出这两种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总结: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例题:5L3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22g/cm3)中含有纯硫酸________g。

总结: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例题:某同学将5g氯化钠固体投入到10mL水中充分搅拌后,有1.4g氯化钠固体没有溶解,问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水的密度可看作为1g/cm3)

注意点:若溶解时物质未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应为此时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例题:将47g氧化钾(K2O)固体投入到153g水中,完全溶解后,问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K2O+H2O=2KOH)

注意点:若溶解时发生化学变化,溶质应为新生成的且溶解的物质。

【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地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主动地探求所学内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启迪学生的智慧,创造动态的课堂。

三、课堂结尾――拓展化

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的教学来完成,而上、下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继承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上一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点出下一节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案例:《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一课时)》课堂结尾

师:同学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其实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还有很多,以后我们将会陆续学习到。同时在课堂上还学习了应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进行的简单计算,在下节课上我们还会学习到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几种常见的题型,请同学们预习教材内容。

【反思总结】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总结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风格又决定其表现的形式。课堂结尾宜干净利索,言简意赅。

参考文献:

[1]吴良根.中学化学课“导入”的常用方法与实施体会[J].课程教学研究,2012,(2).

[2]吴良根.中学化学课堂“结课”的常用方法与实施体会[J].中学化学,2012,(5).

[3]吴良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及其思考[J].中学化学,2011,(1).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5

一、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来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盐类水解》一课的教学,一般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呈现现象,归纳共性。而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探究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这种从已有知识中的冲突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都是平衡原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具体应用和再认识。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沉淀溶解平衡紧密相连的。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沉淀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三、教学设计思路

【问题1】酸的水溶液显酸性,碱的水溶液显碱性,盐的水溶液显中性吗?

意图:开门见山,从学生已知知识引入问题,引起思考,学生会搜索学过的知识找相反的例子来证明,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例如Na2CO3呈碱性。

【问题2】Na2CO3的水溶液为什么呈碱性?盐溶液的酸碱性遵循什么内在规律吗?意图:学生知道Na2CO3水溶液呈碱性,但并不知道呈碱性的原因,引起思考,吊起学生的胃口,想知道为什么,有没有规律,若有规律,将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问题3】这些正盐溶液呈酸碱性,说明溶液中H+和OH-的浓度不相等,那这些盐溶液中H+和OH-怎么来的?

意图:盐溶液呈酸碱性,H+和OH-的浓度不相等,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得出H+和OH-来源于水的电离。

【问题4】H+和OH-来源于水的电离,水的电离H+和OH-浓度相等,为什么有的盐溶液H+和OH-的浓度不相等?试从水的电离平衡解释。

意图:从已有知识中的冲突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方向。

【问题5】CH3COONa溶液呈碱性,溶液中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有无结合成“新分子”的可能?

意图:①引领学生学会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②突出盐类水解本质的知识点。

请学生自主分析:氯化铵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意图:使学生通过模仿体验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问题6】怎么书写盐类水解反应的方程式?

意图:总结书写盐类水解反应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练习]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能水解的请写出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NH4NO3K2SO4K2SFeCl3NaClONa2CO3

[问题解决]NaHCO3的酸碱性引出酸式盐的电离和水解平衡的同步分析。

对比分析NaHSO3、NaHSO4酸式盐的情况。

意图:弄清盐的水解本质以后,加上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基础,学生能够书写盐的水解方程式和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但要熟练,课堂上要多加练习,让他们自己突破难点;Na2CO3的水解方程式要迁移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的知识。强调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水解方程式要分步写;同时也引出酸式盐的电离和水解平衡的分析,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习。

四、课后反思――在认知冲突中完善认知结构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说,我并没有出新出奇,前半段采用教材提供的教学思路,但是,在我看来,能抓住核心问题,接近教学目标的才是好的教学。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则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练习、反思、总结的机会,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一方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而事实上,教材的编排,在我看来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形成盐类水解概念上,采用教材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宏观上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后,我抓住其冲突点:即盐类水解为什么呈酸碱性?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以常见典型的氯化铵、醋酸钠和氯化钠三种盐在水溶液电离出的某些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一过程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更深刻从微观粒子变化的水平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新知冲突随着他们的参与度而慢慢破解,如猜测溶液酸碱性与水电离的关系,模仿教师讲解氯化铵水解的过程,通过“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来内化知识,当然还有后期的盐类水解实质的理解、规律总结,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包括最后分析特征离子对水电离影响的判断,思维逐层递进,盘旋上升。

第一次课堂实施和第二次的区别在于我更加放开了教学环节的预设,给予一大块空白留给学生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最后大刀阔斧的总结盐类水解定义、实质、结果和水解规律。而学生如果深刻理解了盐类水解实质,抓住了核心要义,所有问题自然水到渠成。经过一番压缩,我有了更多的教学时间来提升和扩展知识内容,如酸式盐分析,和特征离子对水电离的分析,这两个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段高潮,给予新的冲突,反馈学生是否形成平衡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微观分析的思维方式,这对本专题的学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6

论文摘要: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建构认知。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通过”乐学”会学学会”达到同化新知识的目的。

大家都说,新课程的知识零散、课难教。其实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提取井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总会联想与之相关的旧知识,习惯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并力求同化它。同化是指个体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当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知识时,学生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我认为,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有二条思路,即教材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这二条思路中,应以学生的思路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要田绕”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建构认知。即必须把二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下面以《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做法。

1发现问题激发兴趣一乐学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题,也就是说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试,在二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具有启发性,从而驭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发现问题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化学实验发现问题。学生在山实验中观察到的惊奇和不解的现象,产生对新的未知的需要和探索。(2)通过设疑提问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设疑,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3)利用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产生题。对于一部分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说、然后再通过实践或者推理来验证假说。学生在推论、验证各自的假说过程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产生矛后。

例如.《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就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发现问题。具体设计如下:给学生提供下列仪器和药品:醋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钱溶液、玻棒,pH试纸、表面..给学生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酸的溶液呈酸性,碱的济液呈碱性,那么盐的济液是否呈中性?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后,发现问题:不同的盐济液,酸碱性为何不同?进而激发探究欲望。

2、探究新知交流成趣一会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b.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滩分的时间和空问去查找资料、阅读教材,亲手做实验感知实验事实。主动九析和思考题,亲身体验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白土先.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盐类的水解》教学巾,一白主终奋究活动可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或者自己设日·探究实验。通过学生的白主探究活动,同学们已能初步解释、为什么氯化钱济批星酸性;酸钠济液呈碱性,而氯化钠溶液星中性。然后通过交流和讨论,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盐的水解促进水的?离,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盐水解的本质是: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少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所以,不同的盐溶液呈不同的酸碱性。同学们逐步掌握了雄类水知解的概念,实现了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建构认知迁移应用学会

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是通过学生对教材(学科)的知识结构进行畔的思维内化而逐渐形成的。但山于学生认识的限性,在学习过卑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和牌建只同白己已知的认知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进而达到较译刻的理解·例如,《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在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和杏卯基础之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升华出:盐类的水解就是盐对水的电弃平衡的影响(促进)。故盐类的水解可以归结为黝水的电离平柳匆,夯外这样,就把盐类的水解‘.这一新知识建构在水的电离平衡噢争少少继而建构在电离平衡的体系中。

通过迁移练习.既能巩固刚建立起的认知结构,又能检浏学生是再真正学会。例如,《盐类的水解》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下列题月:

①判断下列溶液的酸、碱性:Nab }l(OH)4}, NaC10 ,Cu

②比较下列溶液中水的电离度大小:~、

a. pH=3 NH4Cl b. pH=3 HCI

c. p11=1 l NuOH d. pH=9 CH3COONa。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 教学思路 初中 生物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84-01

1 学习鲫鱼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1 鲫鱼心脏的结构、心跳的特点及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

学习这一内容,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非常重要,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于学生掌握。学生结合图1弄清鲫鱼心脏的结构:一心房一心室。心脏好比人们居住的房子,一般地上部分称为房,地下部分称为室,接着再加以引导人或动物的心脏中上面的叫心房,下面的则叫心室。学生指出图1中的心房和心室,学生好理解,也便于记忆。

对于鲫鱼心跳特点的学习,初学学生不可讲的太复杂,可简要理解为心脏的跳动是心房和心室相互交替的收缩和舒张,即当心室收缩时心房舒张,心房收缩时心室舒张,心脏不停的跳动,实际上时心房和心室在收缩和舒张。心脏的作用就像一台抽水机,血液能在鱼体内不停的流动,其动力就源于心脏不停的跳动。其流动方向是:由心房流向心室。如图1所示:

1.2 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学生弄懂了心脏结构,心跳特点及血流方向。乘兴引导学生学习图1中与心脏相连的(1)(2)这两条血管,它们分别叫什么?我们区分它们的依据又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自学书上的内容并讨论,让学生弄清(1)动脉和(2)静脉的概念。动脉是与心室相通,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静脉是与心房相通,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根据概念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区分血管类型的关键是看血管与心房相通还是与心室相通,从而得出心室连动脉,心房连静脉这一规律。明确动脉和静脉后再学习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既不属于动脉,也不属于静脉。最后总结出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按此顺序学习,有利于增加知识内容的条理性,便于学生学习。

2 学习血液循环的路线

2.1 明确鲫鱼血液循环系统各部分的名称。如图2所示: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认识各序号的名称:(1)心房、(2)心室、(3)动脉、(4)鳃内的毛细血管、(5)背部大动脉、(6)体内的毛细血管、(7)静脉。

2.2 按照图2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点明血液就是在这个管道内循环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血液由心脏出发又回到心脏的路线。最后总结出:鲫鱼只有一条血液循环路线,是脊椎动物中最简单的。

3 学习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在各部分的生理变化

(1)鱼用鳃呼吸,结合图2,先从(4)鳃内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变化切入进行学习。溶解在水中的氧渗入鳃丝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则渗出毛细血管,排入水中。这样血液的成分就发生了变化,即由含氧少、含二氧化碳多的血液变为含氧多、含二氧化碳少的血液。为了对血液加以区分,我们把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把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做静脉血。这样,学生很容易就弄清血液流经鳃时,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由此引起的变化就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2)动脉血向前流动,流经图2中的(5)背部大动脉,再分支流到消化管和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里,即图中的(6)体内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进行物质交换,这既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包括养料和废物的交换;在这个物质交换过程中,血液由此引起的变化是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再继续在(7)静脉中向前流动。当心房舒张时,静脉血流进(1)心房;心房收缩(此时心室舒张),血液由心房流进(2)心室;心室收缩,血液由心室压入(3)动脉,由动脉再进入(4)鳃内的毛细血管,血液进行完全程的循环流动。

4 进行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也是学好此内容的重要环节,练习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内容,可设计为:a动脉和静脉分别是指 。b动脉血和静脉血分别是指 。

c识图简答:

(1)图3中含有完全动脉血的结构是 ,含有完全静脉血的结构是 。

(2)能够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部位是[ ] 。

(3)血液流经[ ] 时,将 和 送给各器官,并且带走各器官产生的 和 ,血液的变化是由 变为 。

(4)写出鲫鱼血液循环的路线 。

通过检测既可巩固本节内容,又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先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自己加以解决。对于切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最终达到学生全面掌握。

体液实习自我总结篇8

2.溶解度的概念

3.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学情分析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

教学手段

(专业教室)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

课后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

2.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回答复习巩固知识

导入【活动与探究】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分组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一、饱和溶液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分组讨论,共同研究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分组讨论,创设讨论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溶解度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分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为例,讲解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动手练习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情境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固体的溶解度

3.气体的溶解度学生总结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1、课本41页5、6、7题

2、课题3

上一篇:实习结束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实习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