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1 12:11:26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1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场所应用的节水设施以及无土栽培设施为学生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实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为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真实的职场氛围环境。利用温室节水无土栽培的生产条件对有关专业课程的实训进行了初步尝试,以期利用已有实训条件开发与探索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项目,使学生通过实训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项目;节水设施;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02-04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设施农业在生产上已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在温室内将节水灌溉设施与无土栽培技术相结合采取智能自动化控制环境的特点,使蔬菜的生长不仅不会受外界四季环境变化和地域的影响,同时使环境达到最适于蔬菜生长的条件,可使蔬菜的生产过程像工业流水线一样,周年生产周年收获,生产出高产无公害的农产品。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我院于2007年建成了农业节水灌溉实训基地即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课本讲解的节水灌溉设施与生产中具体应用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生产型节水灌溉技术示范与教学实训内容融为一体的高职教学特色,通过利用真实的职场氛围,形成了工学紧密结合、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设施配套使用的新特点,2011年,我院又在学院农业节水灌溉实训基地示范区二区新建了一座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场,并已于2011年11月投入运行。

无土栽培简介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将作物栽培在营养液或基质中,由营养液(水培)或基质(附着和固定作物根系的材质称基质,水分养分的供给仍然依靠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向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生产过程。因此,无土栽培的核心是营养液,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是依靠营养液(即根据不同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特点以及吸收养分的特性,利用无机盐类肥料,按一定数量和比例人工配置形成含有植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的溶液)来供应的。

无土栽培改变了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壤的种植习惯,极大地推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为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无土栽培通过人工调控来尽量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所以温室无土栽培可以实现周年进行生产、年产值显著提高的目的。无土栽培还可提高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特别是在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荒山和废弃地等处可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是在不易渗漏的容器中,几乎可实现水肥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我国的水资源严重不足,无土栽培也为节水农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另外,城市家庭阳台的种菜、养花以及无土栽培在太空农业上的应用都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可见,无土栽培可以不需要土壤。但现阶段我国蔬菜无土栽培也存在一些问题:(1)投资大。温室无土栽培设施平均每亩投资达70多万元,难以被普通种植者所接受。(2)技术上要求高。营养液调配以及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调控,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3)管理水平要求高。在温室内生产,其环境条件既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某些病源菌的生长。如操作不规范,种子、基质和设施等的清洗和消毒不到位,易造成病害的大量繁殖而使种植失败。

我国温室无土栽培面积仅占温室生产总面积约千分之一,其发展潜力巨大。迫切需要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研究解决无土栽培在技术推广和生产应用方面的各类问题,走教、产、研、销相结合的道路,以推动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温室无土栽培实训场概况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场总面积576m2,工程所用材料以阳光板为主,内部主体工程由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包括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及室外的风速、风向、降雨量、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全自动智能控制设备(根据监测参数对天窗、内外遮阳幕、湿帘及风机系统、降温加湿系统、灌溉系统、供暖系统、环流风机等的智能控制,使温室内环境达到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条件)、营养液供给系统、滴灌系统和无土栽培蔬菜(主要为生菜和小白菜)等五部分组成。

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场完善了我院农业节水灌溉实训基地的结构体系,扩大了节水灌溉设施的推广应用领域。通过配备国内领先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全自动智能控制设备、营养液供排水管道系统、滴灌系统和无土栽培蔬菜的生产过程,为水利工程专业、给排水专业、水质分析专业以及学习相关课程的学生掌握节水设施的应用、管理维护、维修以及将节水设施与无土栽培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我院温室无土栽培的形式包含基质培和水培两种,无土栽培设施共分10种。(1)基质栽培。包含6种不同的设施:LT立体架4套(每套宽0.4m,长4m,高2.1m,PVC材质,马槽形8根,附滴灌系统);A字架3套(每套宽1.2m,长1.2m,高0.8m,PVC材质,马槽形8根,附滴灌系统);水泥砖槽基质栽培5套(宽1.2m,长6m,高0.2m,附微灌溉系统);长方形基质盆栽50套(塑料材质);可活动式苗床基质栽培5套(每套宽1.5m,长6m,高0.8m,附育苗盘);三层基质育苗架8套(每套宽0.6m,长2m,高1.2m)。(2)水培。包括4种不同形式的设施:PP平铺管道式水培2套(每套宽1.9m,长4m,高0.8m,管径75mm,栽植根12根);平面槽式水培3套(每套宽1.2m,长4m,高0.8m,水培槽为泡沫材质);LT立体管道式水培3套(每套宽0.4m,长4m,高2.1m,管径75mm,栽植管道10根);A字架管道式水培3套(每套宽1.2m,长4m,高1.9m,管径75mm,栽植管道10根)。

各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与探索

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作用,推进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在2012~2013学年,课题组成员在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场运行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温室的环境管理、自动化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营养液的配置、营养液循环管道工程系统、微灌环境加湿设施和滴灌基质栽培技术等条件探索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训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实训项目。

(一)温室设施的功能及温室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的操作实训项目

学生第一次进入温室需要熟悉温室内各种设施的功能,了解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的内容,初步认识温室节水无土栽培的设施和环境状况,为后期进行有关课程内容的实训奠定必需的基础。

实训内容包括认识各种设施和熟悉温室管理内容。(1)认识各种设施。温室内设施主要为水培设施和基质培设施。(2)温室管理的内容。主要为环境管理、营养液管理和蔬菜管理三大部分。其中,环境是温室无土栽培的基本管理内容,营养液管理是关键,蔬菜管理是防止蔬菜发生病虫害的根本。

环境管理即为应用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对天窗、风机、湿帘、内外遮阳幕和降温加湿系统等进行自动化操作控制,使温室全自动环境监测系统的内容控制在最适宜蔬菜生长的状况(如温度控制在20℃~28℃,湿度为65%~85%,光照在30000~50000lx)。同时,通过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设置电磁阀的工作时间,确保水培营养液循环的供氧条件满足蔬菜根系生长对氧气的需求量,保证根系的正常呼吸;通过设置基质营养液滴灌的放水时间来控制基质培的营养液供给时间(每次约3~5分钟,槽角和槽头滴灌不足处用洒壶人工补灌,注意应适时用清水滴灌以防肥害),保障基质正常供给蔬菜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谨防基质内产生积水造成透气不良;营养液管理主要为浓度管理和酸碱度管理;蔬菜管理为种子、基质和设施等的清洗、消毒以及清除病叶和枯叶。该内容主要由温室实训场的实训教师讲解,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师将学生按班级分为两组按照安排的实训时间轮流实训。学生通过该实训可初步熟悉温室内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对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信心。

(二)“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课程实训项目

根据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安排的“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课程,结合温室中应用的滴灌基质栽培设施和微灌环境加湿设施等节水设施探索了滴灌设施安装实训和温室自动化设施控制灌溉量等2个实训项目。实训工作由授课教师和温室管理工作人员共同承担(二者均为课题组成员)完成。

具体实训方法。(1)分组。将每班学生分为不同的实训小组,每组10~15人(温室的环境条件限制)。利用课程实训时间轮流实训,每小组每项目实训一次,每次实训时间2小时。(2)实训内容安排。第一次实训内容为滴灌设施的安装;第二次为温室自动化设施控制灌溉量以及灌溉量的测定。通过将节水灌溉设施的应用与温室滴灌基质栽培技术的内容相结合并在真实的职场氛围中现场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理解滴灌的工作原理、滴头的安装方法和维修要求,掌握相应的安装技能。特别是通过自动化设施控制灌溉量的实际操作过程,学生更加理解了灌溉量对蔬菜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温室整个环境条件的控制对蔬菜生产的意义,取得了一定的实训效果。

由于该实训项目为首次开发,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如每组人数偏多需要进一步改进。或通过实训组建有兴趣的3~5名学生构成实训小组,对温室日常节水灌溉设施运行中遇到的维修、维护和安装等问题多加参与解决,并引起更多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不断总结实训经验,逐步提高实训效果。

(三)“给排水工程”课程实训项目

“给排水工程”课程实训项目主要为以下两项。

给排水管道布设实训项目 利用温室水培应用的设施,从水源地(蓄水池)用水泵提水后通过输水管道将自来水引入营养液池。在营养液池内将无土栽培的专用肥料按一定的肥料配比溶解后形成满足蔬菜生长所需要养分的水溶液,通过微型水泵提水使营养液逐级输入水培栽植管道,首先进入最上层(第四层:高约2.5m)管道,通过不断循环流动逐步输入以下各层,随着营养液在各级管道中不断循环保证营养液的供氧量,使根系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氧气供给,因此蔬菜根系虽浸泡在水中却保证了根系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营养液在通过各级管道循环流动后最后进入埋入地下的回水管道,再由回水管道回流进入营养液池。这样通过营养液在水培栽培管道的反复循环过程将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与给排水管道设施应用的基本原理有机结合,并以真实的职场氛围进行实训,使学生掌握从水源地(蓄水池)引水通过各种设施进行引水(或排水)的基本原理。

给排水管道工程的安装和维修实训项目 温室水培技术中的管道工程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内容相联系,在温室管道设施的安装以及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维修和维护等技术问题,通过让学生以实训课程的形式进行参与,掌握有关管道安装、使用、运行、维护与管理等相关知识及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内容主要采取兴趣小组(每班3~5人)参与实训的形式,有待不断摸索实训方法,逐步扩大实训学生的数量,以有效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水质分析”课程实训项目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制、营养液电导率的测定和PH值的测定等可与我院水质分析实训室有关仪器的使用结合起来进行实训,达到既能熟悉和掌握仪器使用方法,也能定期监测营养液的浓度。

“水质分析”课程实训项目为:营养液的配置方法和浓度测定。

实训组织形式:将安排“水质分析”课程的班级,按学生人数分为5~8人的实训小组,每组安排一个月的不定期实训。主要根据温室内环境状况与营养液的消耗情况进行营养液的配制和浓度调节。各组按月轮流实训。根据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进行实训操作。实训项目的操作过程如下:(1)配置营养液浓度。将营养液池引入原水2m3,在塑料桶或塑料盆取水适量,在水中放入无土栽培1号专用肥料1袋(按2m3原水匹配的肥料),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倒入原水中,一次溶解不完可多次取水溶解直至溶解完后倒入原水,搅拌原水使原水浓度均匀;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溶解2号专用肥料和3号专用肥料各1袋(注意不能取原水溶解,可用清水多次溶解)。此时营养液调制完成,再充分搅拌配置好的营养液,使其均匀融合。(2)使用雷磁DDBJ-350电导率仪测定营养液池营养物质离子的浓度(即Cond)、固体物质总溶解度(即TDS)、含盐量(即salt)并使用试纸或PH仪测定PH值。根据栽植的蔬菜种类的不同,配制成不同的营养液浓度。如生菜在栽植后的1~2周内,适宜的Cond值应为1.8~2.0ms/cm;2~4周Cond值应控制在2.0~2.1ms/cm;4周后Cond值应控制在2.2~2.3ms/cm。TDS值应略低于Cond值,salt浓度最大应不超过0.11%。每7~10天定期测定一次,以便根据蔬菜生长阶段、季节、温度、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及时加水调试和测定营养液浓度。(3)用PH测定仪测定营养液的酸碱度。每7~10天定期测定一次。针对当地水质碱性偏大的特点通过测定PH值后及时调试。当PH值超过7.0时及时用磷酸溶液调试,使PH值保持在6.0~6.5之间,最大不超过6.9,以满足无土栽培中生菜生长对酸碱度的要求。

上述各实训内容尚处于初步开发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实训内容和实训时间,如根据水质分析课程的内容结合营养液池的条件还可增加某种具体养分的测试,达到实训与生产应用相结合的目的。还有些具体管理内容可通过部分学生如2~3名学生组成的实训兴趣小组参与各种实训任务,以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国利,张淑波.北方有机态番茄无土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12).

[2]周新民.蔬菜有机质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J].西北园艺,2010(7).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2

The Research of Practices Education of Herbal

Horticultural Plant Cultivation

QI Xiaohua, CHEN Xuehao

(School of Horticulture and Plant protec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for the system of herb horticultural plant cultivation course was introduced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n the new system after course revolution, the percentage of practical classes was increased. The practical course was classified into two parts, campus practice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base which located outside of campu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course was comprised b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valuations. After the modific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herb horticultural plants cultivation, we should put more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for adapting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horticultural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 Herbal horticultural plant cultivation; practical course; gadeningupuro

园艺专业涵盖蔬菜、果树、花卉和茶学四个领域。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园艺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农业中的第一产业,因此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加。但是目前园艺专业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园艺专业学生所学课程与实际生产需求相互脱节,导致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应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园艺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但是如何保证实践课程的内容既有生产应用价值又具有园艺专业水准,这是每一个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在现今,个别农科专业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实践基地规模较小、条件较差、实践实训平台较低。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造一切有利于开展实践课程的条件需要教师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布局并持续探索总结。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为例,该课程是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简化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对园艺专业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本文就扬州大学草本园艺栽培学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总结,为今后优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奠定基础。

1 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体系

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结构有基础知识、拓展新教学、实践教学、自学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中包括以下内容:绪论、蔬菜分类、蔬菜生长发育特性、蔬菜设施栽培基础和蔬菜育苗。各论包括茄果类蔬菜栽培、瓜类蔬菜栽培、白菜类蔬菜栽培和水生蔬菜类栽培(水生蔬菜育种及相关研究工作是扬州大学园艺学科的特色之一)。

2 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2.1 教学体系的改革

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以应用为最终目标,因此理论知识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首先我们对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改革前的课程教学体系由基础知识和实践实训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知识占90%,实践实训占10%。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性较强,由于蔬菜种类众多,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即使系统讲授也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反而因理论课时数多,实践教学时数少而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因此,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讲授茄果类蔬菜栽培、瓜类蔬菜栽培、白菜类蔬菜栽培和水生蔬菜类栽培,将豆类蔬菜栽培、根菜类蔬菜栽培、甘蓝类蔬菜栽培、葱蒜类蔬菜栽培和绿叶菜类蔬菜栽培内容简单进行概括,让学生以自学为主。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体系基础知识占50%,实践实训环节占40%,自主学习占10%。

2.2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改革后的教学体系不仅仅是增加了实践实训环节的课时比重,更重要的是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改革前的实践内容全部在校内基地完成,由于受到生产设施类型和季节岔口安排的限制,往往只能阶段性的参与或者参观某些蔬菜类型的生产和管理。改革后的实践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校内教学实习和校外基地实习。校内教学实习部分,我们专门设置两个蔬菜大棚和一个日光温室供该课程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由原来的简单参与变为主动承担。从该课程理论授课时即安排实践课程,从大棚的搭建、整地除草、蔬菜育苗、幼苗管理、移栽定植、植株调整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操作和训练。另外,针对瓜类蔬菜栽培,设置了瓜类蔬菜嫁接及嫁接后幼苗管理的实践环节;针对茄果类蔬菜栽培设置了无土栽培模式的应用环节;水生蔬菜栽培则利用现有的扬州大学水生资源圃进行主要水生蔬菜类型的田间识别、繁殖方法学习和病虫害的鉴别环节。

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增加了校外基地实习,一方面是为了弥补校内蔬菜作物类型的不足,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蔬菜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蔬菜产业发展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由任课教师带队到江苏省太仓市现代农业园区、扬州江都区小纪镇超大集团蔬菜基地、南京市植物园和淮安清浦区现代农业园区进行考察实习。四个基地的选取主要是依据其分布的不同位置、不同的设施类型、不同的种植模式和不同的特色蔬菜类型。考察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完成总结并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交流。因为积累实践经验对于农科学生至关重要,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经验积累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基地考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 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的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还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产业现状,从而给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在基地考察期间,我们请基地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让同学了解了现代蔬菜或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新的理念和结构体系、蔬菜生产发展的现状以及现代蔬菜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使学生对于该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更进一步稳定了专业思想。

2.3 考核模式的改革

改革后的考核模式采用了课堂内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过程的积累,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改革后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实践表现)20%,自主学习10%来进行成绩评定。由于该课程的开设更加注重实践效果,所以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践汇报主要检验学生对实践过程中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对园艺产业的认识和兴趣点,平时成绩则主要以校内实践期间对待实践课程的认真程度、积极程度、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考核。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同时也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课程设置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完成基本的农事操作和栽培流程,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寻找一些既定模式中的不足,并将先进的生产模式应用到实践中。

3 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和今后的探索方向

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新的教学体系中理论学时大大压缩,但是课堂讲授的效果反而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使得一些很有意义的蔬菜类型和相应栽培模式表现得很枯燥乏味。将部分内容引入基地,与田间地头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任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体验到了“如何更好地教学”这一基本问题。其次,实践内容的设置打破原来单一的模式,注重一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这使得学生对园艺专业的认识更加立体,不会再问“这个还需要学吗”这样的问题。

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环节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还需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建立与教学基地之间长期合作,密切联系,使得及时了解基地的蔬菜生长、栽培情况成为可能;(2)在校内基地创建多种栽培模式,便于现场教学和互动;(3)实践性环节的考核需要更加严密的设计,减少主观影响。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实践性;研究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2-02

园艺植物栽培学属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其涵盖的主要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讲授包括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田间整理操作、播种及种苗培育、植株调整和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各种教学实践、专题调研、基地参观实习、校外专家进课堂、毕业论文等不同环节的训练与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显著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研究生报考录取、公务员考试录取等反映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等指标上得到明显提升,彰显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前身主要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1982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将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及观赏园艺合并成立园艺专业,由此开始了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群,自然成为改革与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园艺植物的基本特征特性归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性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开放开门办学力度、强调面向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6年开始在课程群内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鼓励以不同方式改变传统上灌输填鸭式的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校外导师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调研汇报、实践实训、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对园艺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更多的一手资料,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提升,2010年,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被遴选为扬州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承担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团队由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2名讲师共10人组成,5位教授年龄分布为40岁到56岁,3位副教授的年龄分布为30岁到51岁,在1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8人,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结构、年龄、学历学位结构十分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1人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1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教学团队由11位高级农艺师和12位农艺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中超过50%的人员具有较好的农学背景,在园艺产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每年均结合课程需要邀请2~3位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及非教学大纲以内的知识,通过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一线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创业经验等,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教材建设

十年来,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了“园艺专业技能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园艺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操作技能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制订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授予《园艺专业技能证书》的条件包括:(1)通过指定先修课程如《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2)生产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3)通过《园艺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核项目选择采用1+1形式,即整形修剪必考,在植物芽接和植物枝接中任选一项参加考核。参加植物芽接或枝接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0株苗以上的嫁接;以此计算成活率;参加整形修剪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株成年果树的整形修剪任务;每个单项考核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20分钟,每延迟10分钟,扣1分;单项50分,两项计100分,60分及格。

2.专业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听课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根本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关系不甚明了,对为什么要学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时不能快速进入角色,面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群)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着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完成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又分为专题讲座和专题学习与讨论)、自学、实践实训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部分,增设了拓展性教学、自学、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卷定终身,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开卷考核)10%的比例来最终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评定学生成绩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汇报则是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点,而平时成绩则是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讲解以及问题辩论的情况。这种多侧面的成绩评定,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讲解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查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的方面有:实践性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考查和实习需要更为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将部分课堂教学直接进入基地,结合田间园艺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将更多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甚至农民聘请作为专题讲课的老师,建立校外专题教师专家库。

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群),理论知识如何得到巩固、学以致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实践实训基地与条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在校内我们建设有包括环境控制温室和不同结构形式的薄膜大棚、苗圃及花房等设施在内的设施园艺基地近20亩,可以满足学生从播种育苗到定植、植株管理与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采收等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建有江苏省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银杏、芍药和梨种质资源圃,让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学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同学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和考研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针对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园艺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水平基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基地与研究生工作站,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基地或工作站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和实训。

六、课程建设展望

园艺植物栽培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团队、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好的积累和基础,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园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需要对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支持;加强实验室开放,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进入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尽早面向社会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总结教学教研的成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张维德.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国内外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6):29-31.

[2]胡虹文.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信阳农专学报,1998,8(1):40-43.

[3]周桂生,林岩,陆建飞.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探析[J].科教导刊,2011,7:132-133.

[4]齐晓花,陈学好.农科应用性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3):56-58.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阜阳;葡萄;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53-02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左右,无霜期220d,年均降水910mm左右,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葡萄生长发育。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进巨峰、玫瑰香、高墨等品种,之后开始规模种植,2010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400hm2。近年来,阜阳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围绕加快土地流转、培育特色产业,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设施,大力发展葡萄生产,使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

1 葡萄生产现状

1.1 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近几年,阜阳市葡萄生产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1 400万hm2,产量3万t,平均667m2产值1.2万元,667m2均效益达8 000元,与2010年相比,种植面积扩大3.5倍,总产增加4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2 生产呈规模化发展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和工商资本的介入,阜阳市的葡萄生产不再是小面积零星种植,而是大面积连片规模化发展,截至2015年,全市连片种植6.7hm2以上的种植实体有35个,种植面积600hm2,占总面积的45%;3.3~6.7hm2的种植实体有108个,面积520hm2,占总面积的35%。

1.3 品种优化,结构趋于合理 2010年前,阜阳种植的葡萄品种较少,主要以巨峰、玫瑰香、高墨为主,都是中熟品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开展葡萄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全市现有一定种植面积的鲜食葡萄品种约10多个,有维多利亚、夏黑、醉金香、巨峰、金手指、玫瑰香、京秀、美人指、红芭拉多、黑芭拉多、红富士、阳光玫瑰、红提等品种,并且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也趋于合理,基本是早、中熟品种各占2/5,晚熟品种占1/5。

1.4 栽培模式、栽培架式和整形方式多元化 阜阳市葡萄栽培以露地栽培和避雨栽培为主,还有少量的温室栽培,露地栽培1 067hm2,占总面积76%,避雨栽培280hm2,占总面积20%。栽培架势有高干V型架势、平棚架势和高宽垂架势等,高干“V”型架式约占80%;整形方式采取“一”字型、“H”型。

1.5 安全优质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部门,通过采取技术培训、发放技术明白纸和入户技术指导等措施,推广安全优质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大批的果农和种植企业掌握了技术,他们种植优良品种,高标准建园,在肥料使用上,以施有机肥为主,对于葡萄病虫害防治方面,以预防为主,采用葡萄专用袋套袋、诱虫灯、粘虫板、防鸟网和生物农药等,应用控产栽培措施,667m2控制在1 500kg左右。许多葡萄种植企业、合作社进行了无公害、绿色果品认证,目前全市葡萄“三品”认证面积达333hm2,创建了市级安全优质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面积213hm2。

1.6 品牌意识增强 现在越来越多的葡萄种植企业、合作社重视品牌建设,他们认识到品牌是一个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灵魂,代表着企业的竞争力,意味着客户群,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有其价值,他们相继注册了颖秀、怪田、金满地、芭方缘等葡萄品牌。

1.7 销售区域扩大 我市葡萄在2012年前主要以本地销售为主,一是销售商直接到田间收购,二是果农把葡萄拉到集市上卖。近几年,随着葡萄规模化发展,许多葡萄种植企业、合作社主动走出去跑市场,建立知己的销售网络,葡萄销售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无锡等地;还有很多种植实体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和快捷的物流业,把葡萄销往全国各地,如阜阳市金湖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消费者可以时时看到葡萄生长、管理情况,上海的客户前1d晚上在网上下单,第2d通过顺风物流和空运,晚上他们就能吃到阜阳的葡萄。

1.8 种养结合,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许多葡萄种植实体种养结合,在葡萄园内进行生态养鸡,充分利用葡萄架下的空间,鸡吃虫、草,可以减少葡萄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用药甚至不用药,并且鸡粪腐熟后还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施于葡萄地里,既节约了肥料农药等开支,又可提高葡萄产量和品质;同时鸡肉因味道鲜美,鸡蛋营养价值高,实现无公害养殖。种、养均能做到产销两旺,每667m2产葡萄1 500kg,收入一万余元,养鸡收入在700元左右。这种生态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果园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2 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露地栽培占比大,种植风险高 阜阳76%的葡萄是露地栽培,受气候的影响很大。在萌芽期,葡萄常因倒春寒的侵袭而发生冻害,造成减产,2015年3月28日阜阳的气温低至零度,露地种植的葡萄发生了严重冻害,减产50%~70%;在果实生长发育期,常因连续阴雨和高温高湿导致病害大发生,造成大幅减产和品质下降。葡萄露地栽培产量波动大,收益无保障,种植风险高。

2.2 安全优质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尚未普及 许多新植果园缺乏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主要体现在建园、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和花果管理没按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操作,片面追求高产,栽植密度过大,不注意疏花疏果合理控制负载量,偏施化肥,病虫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忽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导致大小年现象严重,葡萄质量较差;同时没有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追溯制度,对农资进出库、农药和化肥施用、生产管理、用工、销售等没有台帐记录。葡萄安全优质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亟待推广普及。

2.3 缺少贮藏加工设施,制约葡萄生产发展 全市基本没有贮藏加工设施,导致葡萄销售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较强,销售时间短,销售地域小,丰年基本上每个葡萄生产基地都会有一部分葡萄因没能及时卖出,造成腐烂损失,经济效益降低,制约了葡萄生产发展。

2.4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全市果树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总共不超过10人,而真正懂葡萄栽培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更少,同时有些技术人员还因长期得不到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知识老化,农技人员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3 发展对策

3.1 发展葡萄避雨栽培 针对阜阳市的气候特征,应发展葡萄避雨栽培,采用避雨栽培后,可以有效的抵御倒春寒引起的冻害,克服梅雨季节,降水量过多诱发病害严重发生,还可使葡萄提早成熟,提高葡萄品质和生产效益。可以把露地栽培改造成避雨栽培,在原有高干“V”型架式、篱棚架式和平棚架式上增设拱棚,覆盖棚膜,以达到葡萄避雨生产的效果。

3.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葡萄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和葡萄生产者的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培养一批种植葡萄的专业技术人才、农民技术骨干和经营能手,全面提高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3.3 建立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对现有的7个市级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管理,努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把它们打造成全市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作为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展示窗口,让缺乏技术的果农到示范基地跟着学,学着干,辐射带动阜阳市的葡萄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5

农广校与合作社联姻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近年来,安徽省界首市创新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富效应,通过对合作社社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生产致富能手。据界首市农广校校长李军介绍,安徽省界首市憨友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该合作社成立之初仅有18户社员,20多亩土地,40个大棚栽培西瓜种植蔬菜,亩收入仅6000多元。当时周围不少村民处于观望状态,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有的担心栽培西瓜建大棚投资大,缺乏栽培西瓜技术,怕田间管理技术跟不上,出现病虫害自己无法应对;有的担心西瓜栽培面积扩大了,产量多了西瓜卖不出去;有的担心市场竞争激烈,那些已经掌握栽培西瓜技术的农户不愿把栽培和管理的关键技术传授给自己。

走村入户手把手教技术田间地头面对面学知识

界首市农广校经调研后结合合作社实际,于2009年在该合作社基地,重点围绕西瓜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和其他蔬菜栽培技术开展新型农民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在培训中,该校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聘请蔬菜和西瓜种植方面的专家授课,运用现代视频媒体、投影仪等教学培训手段,根据农民生产需求,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做到灵活多样。该校除集中培训外,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员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些学员通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后,系统地掌握了西瓜栽培技术,他们不仅学以致用,把所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同时还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周围群众,这些群众掌握了西瓜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后,纷纷申请加入憨友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西瓜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且效益明显提高,不少学员成了该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在培训中,该校不仅围绕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培训,还结合当地农民需求实际,就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与国内外农产品动态及农村所需要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培训,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管理知识。

进行科学管理获取高产效益

通过界首市农广校的专业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憨友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吸引了周边的农民加入合作社,扩大了合作社的生产规模,而且合作社在管理上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们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理念管理合作社,要求社员必须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进行科学规范管理,要求社员坚持“四化”、“五统一”标准。“四化”即“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大棚栽培、统一技术指导(包括搭棚、育苗、移栽、嫁接、生长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统一信息、统一销售”。农民加入该合作社后,利用直销方式进行销售,改变了过去地头市场,客户压级压价现象,产品销售不成问题。

合作社通过界首市农广校开展的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涌现了一大批蔬菜生产技术能手。该合作社理事长刘子新,去年种植了20亩西瓜和蔬菜,年总收入24万元,实现种植纯利润10万元;合作社社员肖统运运用新型农民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进行配方施肥、生物化控防病、科学田间管理,去年租赁了20亩土地栽培大棚西瓜和蔬菜,年收入达18万元,实现年纯利润达9万元。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6

马蹄又名荸荠,是一种果蔬兼用型水果,除作蔬菜外,还可作鲜果食用,制蜜饯、果糖及提取马蹄粉,罐藏外销等,深受消费者青睐,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创汇农业蔬菜品种[1]。马蹄3号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生态种植,是为陆川县今后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充分利用低洼、易受大雨、洪水、涝灾危害的稻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农作物轮作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可持续生产的一项生态农业项目。为了进一步探索完善马蹄3号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做好全县的推广应用工作,陆川县环保站、县农业技术中心推广站、县植保站、珊罗镇农业服务中心于2007年8~12月联合实施马蹄3号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经过2年的实施,顺利完成项目各项计划指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总结如下。

1项目实施结果

项目在珊罗镇长纳村实施,2年合计实施面积14.60 hm2,占计划任务13.33hm2的109.5%,其中2007年完成试验示范面积3.73hm2,2008年完成示范推广面积10.87hm2,2008年11月24日由陆川县农业局组织有关单位、有关专家验收,平均产量34 441.5kg/hm2、项目总产量502.8t,项目总产值57.32万元(按田头订单收购价1.14元/kg计,下同),比种植水稻(按产量7 500kg/hm2、产值8 250元/hm2计),新增总产值45.275万元,平均增产值31 013.25元/hm2;新增纯收入28.507万元,平均增纯收益19 525.34元/hm2,比项目计划任务平均产值增加4 525.35元/hm2,超额完成计划指标任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2采取的主要做法

2.1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因是初次引进种植,农户缺少经验,所以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培训活动,采取分散办班,专题技术讲座,现场示范培训等方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召开各种大小会议进行宣传,在田间技术指导上,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确保技术应用到位;提高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抓好适时购苗移栽、合理密植、施肥除草、科学灌溉等关键技术的应用。

2.2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老板签订合同,实现公司兴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富农民的良性循环,保障开发产品种得出、收得上、卖得去、价格好,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2.3发动和组织农户参与项目生产

应用高产高效新技术,发展特色种植,建设示范基地,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主要技术措施

为了提高马蹄3号的品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2,3]。

3.1基地选择

实施基地在县珊罗镇长纳村,6km以外无工矿企业,无“三废”污染,光照充足,土壤为砂壤土的水田,表土疏松,底土坚实,耕作层18~20cm左右,水源充足,灌溉方便。

3.2整地施基肥

大田耕耙3次,最后1次耕耙时,施入基肥。基肥以迟、速效肥搭配,施菜籽饼900kg/hm2、腐熟人粪尿19.5t/hm2或猪厩肥30.0t/hm2、氯化钾195~225kg/hm2。

3.3定植

选择在每年8月初移植栽培。定植前,将购回的马蹄秧苗,剔除叶状茎簇生而纤细的秧苗,洗去泥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1~2h,减少大田病害发生,然后定植。秧苗过高的,在叶状茎30~35cm处剪去末梢,防止栽后风吹摇动植株,影响扎根或被风吹折。栽植带球茎的秧苗以球茎入土中9cm深、根系搭着泥为适。栽植密度为:株行距80cm×80cm,栽植15 630穴/hm2。 3.4田间管理

3.4.1灌溉。栽植时,田间灌浅水,马蹄适于浅水环境下生长,从栽植到球茎成熟,应按不同时期保持在2~3cm,掌握水层深度;定植成活后,逐渐加深灌水。在分株和分蘖期间保持1.5~3.0cm深水,促发分株、分蘖,防止生草。每次耘田追肥时,先把水排干,而后施肥,待吸入土中再放水至原来的深度。球茎成熟后,于采收前2周排水,保持土壤湿润。

3.4.2追肥。因定植规格大,生育期较短,所以除施足基肥外,要早追肥。第1、2次追肥,因苗疏采用圈施,施生物肥112.5kg/hm2、复合肥112.5kg/hm2、尿素22.5kg/hm2。第3次撒施生物肥112.5kg/hm2、复合肥112.5kg/hm2、尿素22.5 kg/hm2、钾肥60.0kg/hm2;第4次撒施钾肥15.kg/hm、过磷酸钙.kg/hm。每次追肥时,放浅田水,d后灌水至原来深度。

..中耕除草。从栽植到植株封行,中耕除草~次,时间在第、次分株期间进行,每次除草耘田之后,追肥次。

.病虫害防治

..田间环境。进行种苗消毒,加强管理,做到排灌分开,避免串灌或漫灌,注意田间调查,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虫传播蔓延。马蹄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残茎枯叶。

..杆枯病、球茎灰霉病。对杆枯病、球茎灰霉病,发病初期可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倍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 倍液加%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倍液,每隔~d喷次,连喷~次,遇雨天,及时补喷。

..马蹄白螟。马蹄白螟幼虫蛀食茎杆,使植株变红转黄至枯死。在防治上一是采用灯光诱杀,二是在白螟、代孵化主峰后~d,用%杀虫双水剂倍液喷雾防治。

..福寿螺。可用茶麸毒杀。

.适时采收

月下旬球茎成熟后,地上部枯死,即可采收,采收期在月至翌年月。采收过早,肉质嫩,味不甜,表皮未全部转红,皮薄不耐贮藏;采收过迟,球茎对养分消耗,含糖量减少,表皮加厚,品质下降。球茎内含糖最高期为冬至到小寒。所以冬至前后,球茎变红褐色,淀粉转为糖分时采收为最佳最适宜。可于采收前d排水,保持土壤烂软,便于挖取。

胡慧颖,宁有明,胡锦文.荸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

周佩璋.无公害马蹄栽培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

刘孝胜.马蹄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园艺,,():-.

覃贵玉.马蹄(荸荠)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 特色农业示范园;规划;功能分区;宁夏六盘山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8-02

隆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地带,宁族自治区最南边,六盘山西麓,东经105°48′~106°15′,北纬35°21′ ~35°47′,南北长4 km,东西宽41 km,全县总面积999.45 km2,境内东低,最低处1 720 m,最高处(六盘山脉主峰米缸山)2 942 m,大部分地方海拔在 1 900~2 500 m,有黄土丘陵、河谷川道与土石地3种地貌类型。县域境内共有耕地面积7.34万hm2,其中水浇地0.74 hm2,旱地5.93万hm2,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8.88%,全县主要以旱作农业为主,由于隆德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其海拔高度、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地带,境内自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增高平均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年均气温5.3 ℃,日照时数2 238.2 h,无霜期125 d,降水量 502.1mm[1]。

1 建设背景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根据隆德县农业经济产业总体规划要求,中共隆德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思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宁夏六盘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园区位于隆德县沙塘镇街道村和清泉村境内,占地面积92.8 hm2,按照科学开发与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遵循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2],吸纳国内外现代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设计集创新性、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为一体的“一园五区”格局。

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实用新技术成果展示与转化、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与普及、产业引领与带动,形成以设施农业、商品苗木花卉、六盘山道地中药材、生态休闲与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产业格局。以气候环境与生物资源为基础,以产业化与生态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以及山区农业与生态休闲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示范园区[3]。通过园区技术引领与辐射带动,全面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水平,探索出隆德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带动周边县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改变长期以来农民收入较低、经济发展较慢的瓶颈问题,实现宁夏南部山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全面提高宁夏南部山区农民农业生产经济收入。同时通过园区在经营与管理体制上的创新,探索以示范园为辐射源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成为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典范,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现代生态农业园,达到宁夏领先,国内知名水平。

2 项目概况

宁夏六盘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位于隆德县沙塘街道村与清泉村境内,占地面积92.8 hm2,地理位置优越,北邻312国道,南接渝河。

示范园区分为“五区一中心一室”。“五区”即花卉栽培技术示范区、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区、园林绿化苗木繁育示范区、六盘山道地中药材栽培示范区、渝河景观休闲区,“一中心”即农业培训中心,“一室”即现代化全控智能温室。

宁夏六盘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融汇了展博览、科技创新、示范培训、技术推广、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分为五大功能区,其中以温室花卉为中心的现代化全控智能温室和宁夏六盘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培训中心为核心部分。

3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立园、科技兴园、产业强园”发展战略,立足隆德当地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文资源等优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滚动发展,使园区成为一个以应用、实用生产新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休闲观光为特色,以园林绿化苗木、设施蔬菜、冷凉花卉、道地中药材标准与规划化栽培为产业,采用新品种引种与扩繁、新技术应用展示与示范,管理模式创新与引领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建成后,突出现代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展示与应用,使园区成为农业高效生产、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相融合的典范,促进农业转型发展[4]。

4 规划设计理念

4.1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根据本区域的自然气候特点,园区露地种植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的园林绿化苗木、蔬菜、花卉以及六盘山道地中药材。保护地种植名、特、新、优及商品价值高的蔬菜、水果、苗木和花卉。

4.2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

园区规划结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农业产业园的指导政策,遵循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有关农业产业的优先发展目标,既要满足当前农业产业的短期目标,还要着眼未来示范园发展的长远规划。

4.3 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园区规划把生产、培训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突出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处理好生产、科研与培训之间的关系,又能使示范园成为培训教育、科技示范、技术推广、引领农民致富的辐射源和典范[5]。

4.4 突出种苗生产,引导生态观光

园区主要培育、生产和提供优质的园林绿化苗木、蔬菜苗、花卉苗和中药材苗木,满足农民在生产中对优质苗木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在园区道路和主要出入口注重景观规划,以软质景观为主,强调绿色、生态、自然,露地栽培与设施栽培相结合,园林景观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生产与休闲相结合,构建出生态观光与旅游休闲的绝妙佳园。

5 示范园功能分区

示范园根据规划要求,共分为五大区,分别是花卉栽培技术示范区、园林绿化苗木区、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区、六盘山道地中药材栽培示范区、宁夏六盘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培训中心、渝河景观休闲区。

5.1 花卉栽培技术示范区

(1)百合切花生产试验示范园。依据《主要花卉产品等级国家标准》第1部分(GB/T18247.1),通过生产试验,建立当地百合切花生产的种植规范化技术规程,突出科技示范和辐射引领。

(2)百合脱毒原原种繁育园。首先通过组培的方式将普通的商品球脱毒,培育出原原种,然后通过原原种的鳞片进行快速扩繁,再生产出高质量的商品球。实现百合种球高效、快速、低成本生产。

(3)盆花、草花生产试验园。常用的盆花品种有海棠、长春花、杜鹃、君子兰、虎刺梅、虎皮兰、吊兰和仙人球等;常见的草花有羽衣甘蓝、矮牵牛、百日草、彩叶草、荷兰菊、金盏菊、孔雀草、三色堇、万寿菊、薰衣草、鸡冠花、虞美人、金光菊等。

(4)球根花卉引种繁育园。球根花卉的优势在于栽植后开花期一致。球根花卉可分为鳞茎类、球茎类、根茎类、块茎类、块根类。适合当地的可选宿根花卉有郁金香、朱顶红、百合、唐菖蒲、美人蕉、荷花、睡莲、玉簪、马蹄莲、大丽花和石蒜类等。

(5)宿根花卉生产试验示范园。宿根花卉具有节水、抗旱、省工、管理成本低和品种繁多及色彩丰富等特点。常见的宿根花卉有芍药、荷兰菊、鸢尾、福禄考、萱草、石竹、蜀葵、马蔺、景天类等。

(6)露天花卉引种驯化园。一是引种六盘山有观赏价值的花卉品种;二是引种本地区以外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花卉品种。

(7)露天花卉种植园。主要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能在露天生长的观赏花卉,主要有牡丹、波斯菊、德国景天、萱草、金盏菊、石竹、虞美人、鸢尾等。

5.2 园林绿化苗木繁育区

该区分为3个园,即引种驯化园、栽培育种试验园、育苗园。从外观又分为观花和观叶二大类,观花的苗木有丁香、榆叶梅、木槿、连翘、珍珠梅、紫叶李、山桃、碧桃等。观叶的苗木有云杉、金叶榆、栾树、白蜡、五角枫、桧柏球等。

(1)园林绿化苗木引种驯化园。该园通过引种驯化选育出一批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生长良好、观赏性较高的绿化苗木,增加当地的绿化苗木品种。引种源来自于六盘山区和区以外园林绿化树种。六盘山区主要引种该区的特有植物和珍惜濒危保护物种。六盘山以外主要引种适应本区域气候和土壤的绿化树种。

(2)园林绿化苗木栽培育种试验园。根据生产及市场需要,综合运用现代栽培育种技术手段,通过多次试验,选育一批观赏价值高、经济效益好、栽培技术完善的绿化苗木新品种。

(3)园林绿化苗木育苗园。该园承担育苗功能,通过集约化、技术化和规模化大量培育各种绿化苗木,满足市场园林绿化工程对绿化苗木的需要,增加园区经济收入。

5.3 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区

(1)温室蔬菜栽培园。利用温室设施生产反季节蔬菜和附加值高的特种蔬菜。反季节蔬菜有番茄、黄瓜、青椒、蘑菇、韭菜、油菜等常见蔬菜。特种蔬菜有菊苣、球茎茴香、羽衣甘蓝、彩色大椒、无刺黄瓜、桔红心白菜等。

(2)无公害喜凉蔬菜栽培园。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按照无公害蔬菜的栽培要求,种植的品种有大白菜、萝卜、大葱、菠菜、芹菜等。

5.4 六盘山道地中药材栽培示范区

六盘山道地中药材栽培示范区分为3个园,即六盘山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园、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引进驯化园和六盘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园,总面积为30.67 hm2。

(1)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引种驯化园。主要是对盘贝母、桃儿七、红三七、姜活、黄精、铁棒槌、款冬花、金银花和金莲花等一些野生中药材进行引种驯化,以达到广泛种植,提高当地中药材种植的经济效益。

(2)六盘山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园。主要是对黄芪和党参等中药材进行育种繁育。

(3)六盘山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园。主要是对大黄、板蓝根、甘草等一些乡土中药材进行大量推广种植。

(下转第311页)

(上接第309页)

5.5 宁夏六盘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集产品展示、学术交流、餐饮服务、文化休闲为一体。西楼1层为示范园沙盘全貌微缩和产品展示区,西楼2层为学术交流会议中心区,西楼3层为文化休闲和学术沙龙区。东楼为会议接待餐饮中心区。

5.6 渝河景观休闲区

美丽的渝河犹如彩丝玉带,从园区南侧款款流淌,流水潺潺,波光潋滟,鱼翔浅底。两岸垂柳依依,花红柳绿,山光水色,风景宜人,可以休憩、健身、垂钓、观景。以供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缓解工作压力,是一处休闲观景的好去处。

渝河水系设计跃水的溢流堰,以增加水的动感。两侧均有林荫大道,也是景观大道,以垂柳为行道树,两侧多以花灌木配植。种植的花灌木有珍珠梅、榆叶梅、连翘、丁香以及地被植物等,形成乔灌草结合的复合型植物生态群落。在绿地靠近道路的部位,根据行人的行为需求,适当布设有园凳和座椅等以供休憩。为丰富景观,合理点缀观赏价值较高的孤置石或群置石,提高观赏品位,增加观赏的多样性。

6 参考文献

[1] 李国璋,张映琪,胡方同.隆德县的气候资源及其利用[J].甘肃农业科技,2010(2):36-38.

[2] 管丽娟.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 郝立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调查与规划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

[4] 池玺.包头滨河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 高职学院 作物栽培 农业 课程

1.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对当前世界高职学院《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和我国进行了深入比较,认为我国当前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的偏离性,课程体系的学科性与理论性,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烦琐性与陈旧性,实验实习教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以演示验证与形式性为主等。

国外高职高专《作物栽培》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1)以就业岗位需求和地区实际需要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思路。(2)以技术应用能力或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结构。(3)注重课程的综合性、职业性和实用性。(4)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训练,推行产学合作教育模式。(5)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一致性。

高职课程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热切关注的一项重大改革。《作物栽培学》 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 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它综合运用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等多种学科,研究作物种植的理论与实践,直接为种植业服务,推动农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的听和记, 学完理论知识再统一实习,不能合理安排作物栽培理论和实践教学。这样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是没有技能的学生,教-学-做严重脱节。虽然对作物栽培知识的掌握虽然比较系统,但实践能力弱,因此,改革《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讲课艺术已成为当务之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组合成教学模块,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这就是现在的“教-学-做”一体化概念。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突出季节性与实践性,改传统的阶梯式教学方法为多维的重迭式教学方法。

《作物栽培学》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按照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着“必需、够用”和加强实训的原则,在原《作物栽培学》的基础上,着重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2.1从本地农业生产实践出发,增加实验实训科学地组织教材内容,创建一套完整的与高职高专相适应的《作物栽培学》课程内容体系是确保“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顺利施教,并依此实现培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材,一般都分“总论”“各论”,内容重迭,必须以季节为轴线,将土壤耕作、种植制度及农作物的生物学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及栽培技术理论与实践,重新进行切割分块,并按照农事季节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将每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理论、生长调控理论、实践操作技术进行穿插,使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并按照生育理论-调控理论-操作技术-效果观测与分析的顺序逐层讲授。在教学时就达到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的目的。学生在学习时先理论、后实践、再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2.2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季节性与实践性,改传统的阶梯式教学方法为多维的重迭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入校后,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阶梯模式上课,这种阶梯式的内容安排,造成了课程之间的脱节和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季节、技术与生产的脱节。同时,就《作物栽培学》课程来,学生自进校到离校仅仅有一个年头的时间学习。对于实践性、季节性特强,且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理论和技术,缺乏充足的消化吸收时间。因此,将《作物栽培学》课提前到一年级下学期与部分专业基础课同步穿行,改传统的阶梯式教学方法为多维的重迭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对《作物栽培学》课及相关的实践教学有两年完整的重迭期。

2.3改以课堂书本教学为主为田间观察实验为主。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深入田间地头接触生产。为此,我们增加了田间实习,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参与作物育种、良种繁育,品种(系)比较观察、栽培方式、密度与肥料试验等。这样就将授课时间从教室、黑板和课本上分配到田间,把室内实验变为田间试验,把抽象空洞的口头讲解变为可见的、有形的、千差万别的田间展示。这样不仅教师讲起来生动、真实、具体、鲜明,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而且又易懂、易记、易用。此外,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田间从事观察、记载、收获考种、资料整理与分析等工作,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3. 改单一的知识培养型教学方法为综合技能培养型

善于用心观察问题,乐于动脑思考问题,勤于动手解决问题,长于归纳总结问题,应该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四项基本技能。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单纯的知识型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把学生简单的以听、记、读、背、答为主的学习方法,引导到看、联、比、研、写为主的学习方法上来。所谓“看”,就是让学生看教材、看资料、看试验、看生产。所谓“联”,就是联想与联接。即把课本与资料内容同田间观察联为一体,把理论与实践联为一体,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联为一体, 把学习与参与联为一体。所谓“比”,就是把所学、所看、所听到的理论知识拿到田间,拿到生产中去比,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观察比较中加深理解与记忆, 并进行分析与发挥。所谓“研”,即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与生产试验之中,在科学研究与生产试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所谓"写",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看、所联、所比、所研的结果,通过逻辑分析与整理,按照一定的写作格式撰写成文。

结束语

作物栽培课程改革必须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要注意打破传统课程的学科体系,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建立核心课程平台,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坚持实用为本;同时增加选修课程,提高适应性,从而实现针对性与适应性的有机统一。“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学生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通过网络资源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上一篇:机电设备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绑扎钢筋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