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9 06:27:18

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

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实验改革;公差配合;教学设备;减速箱拆装

中图分类号:G6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85-02

为适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各高校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和深入,实验实践环节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过逐步增加实验学时、实验课程单独设课等措施,可以增强实验课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在实验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实验过程管理;[1]合理设置实验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2,3]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动手机会;[4,5]利用多媒体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实验探索等。[6-9]实验改革强调实验管理和实验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但当前高校在实验课内容设置和实验安排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延续传统实验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单独设课仅仅是一种形式,实验教学内容往往未自成体系,基本上还是依附于各自的理论课程,实验安排依附于理论教学进程;[11]另一方面相关实验安排在课堂教学以后进行,由于学生普遍存在课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过程不认真,最后突击应付考试的学习心态等问题,导致学生实验时对实验课所需掌握的先修内容一知半解,实验课堂上还要重新讲解相关内容,实验课和课堂教学成为两门互不相关的课程,无法做到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这些现象在很多高校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正逐步上升为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一、实验改革目标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机械设计实验强调工程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以机械设计实验为改革对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为教学目标,以改革旧的实验内容安排和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协调关系为突破口,逐步实行问题驱动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关注和学习课堂内容,思考课堂内容在实验中的应用,最后在实验课中检验和考核课堂所学内容。通过对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阶段性实验考核督促学生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日常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内容,减少应试学习思想,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方式和实验意识,体现了实验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机械设计实验问题分析

减速箱拆装实验是机械设计实验课程中重要的实验内容,所用知识点涉及机械设计课堂教学的多个章节,是机械设计实验中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因此,应以该实验内容教学改革为入口,探讨机械设计实验的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法。

当前的减速箱拆装实验一般安排在机械设计课程后期,要求学生先期完成齿轮、轴、轴承等章节知识的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进行减速箱的拆解,观察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零件的定位方法,然后测绘低速轴上的所有零件,包括端盖和部分下箱体,最后根据测绘结果绘制低速轴装配草图。主要目的是通过拆解、测绘和绘图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齿轮箱体的结构、轴和齿轮的结构、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方法、密封以及各附属零件的作用、构造和安装位置。但由于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为被动学习,对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没有深入理解和认识,导致在轴承和齿轮的定位、套筒的使用、端盖和轴的配合等环节出现了各种错误。虽然指导教师在检查作业时指出了错误并让学生修改,但由于学生理解不深入,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课程设计环节仍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是重点探讨的内容。

三、机械设计实验改革内容

当前开展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强调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适应教学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先期对机械设计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实验独立设课,与教学同步进行,一方面增加了实验学时与学生的实践时间,另一方面实验与课程分离,摆脱了原有的依附地位,增强了实验的自主性。针对独立实验的优势和学生实验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减速箱拆装实验为突破口,对机械设计实验内容及实验安排进行改革,突出让学生带着实验问题去课堂学习的理念和自主学习的思想。

实验改革内容以减速箱拆装实验为基础,调整实验相关内容及实验安排,故图1主要列出了减速箱相关的实验内容,其他没有列出的实验穿行。图1所示的机械设计实验改革内容,是在实验初期提出相关问题后,让学生逐步在课堂学习中找出答案,并逐步完成和完善实验内容;同时针对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把与机械设计紧密相关的测绘、制图、三维建模、公差标注等技能训练融入到实验内容中,通过逐层推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学习和训练同步进行的目的。

四、减速箱拆装实验的具体实施

1.减速箱拆装

原有的减速箱拆装实验一般安排在学生学习完轴、轴承和齿轮设计以后进行,共4学时,导致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实验,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其中的技术细节。为了增强学生对实验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带着问题去学习,自己寻找答案的理念,在实验课第一次课就让学生进行减速箱的拆解和零件测绘,拆解的对象为使用多年的小型实验减速箱。该减速箱经多年使用,零件磨损和人为造成的装配混乱,已无法准确展示零部件的装配和定位关系,所以学生测绘后在后期装配时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零部件装配,对于错误零件尺寸还要根据装配要求自行修改完善,最终达到正确装配和定位关系无误的目的。首次实验不要求绘制装配图,不对测绘结果进行检查,所有检查工作在后期实验内容中逐步进行,留给学生充足的理解和修改时间。实验课堂上仅留下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总结,寻找答案。

2.减速箱零件绘制及测绘数据检查

三维建模软件和实验课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以简单且易于学习的solidworks为学习对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三维零件建模和三维装配技术,为后期的课程设计和工作打下基础。在对学生进行三维软件设计教学时,以减速箱零件为建模对象,让学生边学习边绘制自己测绘的零件,自己验证测绘的数据是否完整,在学习软件的同时,完成测绘零件建模任务,同时增强学生对测绘的认识。课后作业要求提交所有测绘零件的三维图原始文件,以检查软件学习和零件绘制情况。针对电子作业易于拷贝的问题,制定相关考核原则,所有拷贝作业全部按0分记。同时要求在课堂学习时关注各类零件结构设计原则和定位方法。

3.减速箱三维模型初装配

完成三维建模软件学习后,要求学生根据测绘情况和所学三维装配技术,完成箱体零部件的装配。装配要求以测绘图为准,对发现错误的位置不需修改,以此考查学生的三维装配知识和箱体测试结果,考评时以和实物一致为考核目标,不考核装配关系是否正确。

4.实习作品减速箱拆解及错误分析

自己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而查找别人的错误常常比较容易,且错误点和错误原因也容易掌握,为此应安排一次错误分析实验内容。北京工业大学在学生进行机械制造课程实验时,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减速箱作品,由于对相关结构设计认识不足、公差配合设置不合理,所以制作出的作品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为增加学生认识提供了良好的道具。在错误分析实验中,从学生制作的作品中挑选一批减速箱让学生进行分组拆解,每组学生拆解一台减速箱,分析减速箱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向其他组同学进行汇报,以增强学生对结构设计和公差配合选择的直观认识与理解。

5.减速箱三维模型再装配

通过前期三维建模知识和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减速箱错误分析实验,学生对减速箱的正确结构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前期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完成箱体装配图的修改,检查零件结构和定位关系是否合理或正确,对当前不能满足装配要求的零件自行修改结构及尺寸,以保证零部件装配关系正确,以此增强学生对零件结构设计和零件定位的认识。

6.零部件二维工程图和装配图绘制

在完成前面的实验内容后,配合公差与实验设备进行公差配合基本知识和使用问题的讲解。课后要求学生绘制低速轴工程图和低速轴二维装配图,绘图时要求关注各类公差的选择和标注、轴的结构、零件定位等问题。通过作业检验前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图纸关键位置错误检查和图纸答辩。

通过各环节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零部件测绘、三维建模和装配、工程图绘制等技术,通过实际应用增强对课题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期课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针对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应试学习的问题,通过对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的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相应改革,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通过提高学生实验作业质量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实验教学中交互式学习将有效增强学生对所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鲁云,等.实验课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02-104.

[2]李进.实验教学重在过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4.

[3]李进.实验教学重在过程(续)[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4.

[4]姜国平.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拆装实验教学方式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8):233-235.

[5]曾平,等.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7):93-94,112.

[6]常青,王洪章.减速器拆装的仿真设计[J].起重运输机械,2007,(11):20-23.

[7]陈伟泉.减速器拆装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5):157,160.

[8]冯伟.减速器拆装实验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实践[J].内江科技,2008,(9):42,172.

[9]李静蓉,等.减速器拆装虚拟教学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158-160.

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篇2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测量》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这一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删减有些过时不用的章节,让学生自学或进行大概讲解;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打破常规,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动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测量仪器更新快这一问题,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发展动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条件,让学生尽量多参与实践操作。

    针对建筑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经过几年的测量教学实践,随着教材内容、测绘技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提高,笔者就目前测量教学情况得出几点体会,并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

    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为测量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技术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专业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而测量学发展速度更快,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不断产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来完成测量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需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如在水平角观测中重点介绍DJ6经纬仪的使用;删减测量误差传播率、测绘地形图的部分内容。选择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同时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在施工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则进行简单介绍,不安排实验;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2.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构成了该课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程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在实践课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具体能力结构为: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测量基本工作、小地区控制测量及计算点位坐标的能力,初步测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运用现代测量仪器进行民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教学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课、自学、讨论、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习题课、演示课、实训等,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种教学方式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针对测量课时少、教学信息量相对增加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测量教学的要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着。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黑板、挂图、仪器并用的教学手段来讲解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所用仪器的使用,学生理解接受快,而且汲取的知识信息量大;对于图表多、计算公式多的情况可结合挂图、投影仪;对放样部分,可结合实际工程,有机会带学生现场参观实际放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上,应以实物教学、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为主。

    (1)实物教学——通过对实物的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演示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仪器使用教学,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

    (3)现场教学——在讲授“施工测量”时,联系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建筑施工场地,现场讲授施工测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学与生产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4)生产实践教学——通过生产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同时,参加实际的测量生产任务,有助于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在建筑施工场地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而建筑施工测量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应安排一周的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根据测量工作的特点,强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融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测量教学仪器与场地

    测绘仪器更新较快,性能不断提高。但各校的测量教学仪器基本上还是“老三仪”(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由于测绘仪器发展较快,目前这些测量仪器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相当少,不适合市场的需要,部分仪器需要更新。例如在高差测量:水准仪由DS3微倾式水准仪向自动安平水准仪发展;距离测量由原先的钢尺量距向光电测距仪发展。因此,各校应加大测量仪器设备的更新,让学生及时掌握先进仪器的发展动向,了解有关的操作。

    测量实验应有一个典型的实习场地,地形比较丰富,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校实习场地不固定,由教师临时决定,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

    四、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分为理论、操作、平时三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30%、20%。

    在理论考核中,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还增加了一些实践操作内容。

    操作技能考核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技能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对测量仪器构造的了解、对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常规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观测成果的计算等,而且要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魏静,李明庚.建筑工程测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杨晓平.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手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建郑.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生平.建筑工程测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土地测绘;准确性;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测绘是一项较为繁琐的系统性工作,是土地管理工作中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权属特性等内容进行的专业测绘。土地测绘包括建设用地测绘、日常土地测绘以及地籍图测绘等,而测绘工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测绘效果的好坏,同时也会影响到土地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效率。因此,在进行土地测绘作业时,必须从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管理措施、信息技术平台等多方面,建立可靠完善的测绘体系和保障措施,有效提高测绘工作效率,确保测绘质量,定期保质保量完工。本文将探讨土地测绘过程中影响测绘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一些有针对的预防控制措施,推动土地测绘工作高效、优质、快速进行。

一、影响土地测绘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1、测绘技术方法的选取因素

土地测绘的方法有很多,好的测绘方法不但能降低测量工作量,而且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等都会直接影响测绘质量。同时,应该认识到测绘作业的工序有很多,包括界址点测量、地形测量以及控制测量等,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由于不同的测绘方法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不同的测绘项目又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测量人员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测绘方法。

2、观测技术人员自身存在操作技能不合格等不足

在进行土地测绘工作中,观测技术人员的自身技能、素质如何等,会直接影响到土地测绘的准确性和质量水平。观测技术人员是测绘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所有的仪器和测量设备都是通过观测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的,所以除了仪器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测绘质量全部依靠观测技术人员的主观因素。往往一个测绘项目包含着许多的工序,例如控制点测量、地形地籍要点测量、回访检查、界址点测量、面积计算、汇总统计、成果装订、验收检查等等。每一个环节工作的质量都将对整个测绘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整个测绘成果的准确性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3、测绘仪器设备自身精度不够

在测绘工作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测绘仪器,对测绘结果的准确度有所影响的除了主观的认为因素,就是客观存在的仪器质量。测绘工作是通过测绘仪器来进行的,通过测绘仪器得到数据然后整理成资料。在实际的测绘工作中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误差就是指的测得的数值减去真实值所得的数据。对于仪器产生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选择测绘仪器的过程中,还是要尽量的选择质量好的,符合测绘精度的,在性能上符合客户需求的,最大限度的控制测绘质量。

二、提高土地测绘准确性的预控措施探讨

1、提高对土地测绘准确性控制意识

土地测绘准确性和质量涉及国家、民族尊严以及个人利益,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影响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测绘准确性和质量监督管理是法律、法规赋予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切入点。提高测绘准确性和质量,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保证,更是测绘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从组织准备、设备维护以及作业过程等全过程实施流水线质量监控,把土地测绘的测绘准确性和质量问题消灭在测绘作业全过程中。

2、优选先进的土地测绘方法

要根据土地测绘项目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测绘方案和优选测绘技术方案,并在真正测绘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情况要对方案做相应的调整,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测绘技术来提高土地测绘质量。测绘方案设计、技术选用、以及施工设计等均应科学合理,技术方案和测绘工艺上要择优而用,制定可行有效的操作流程。在方法和方案上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争取在改进土地测绘工作质量方面做出贡献。

3、人为因素的控制

人为因素对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土地测绘工作中,测绘企业要雇用那些具有专业技术、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测绘人员来进行土地测绘工作。土地测绘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质检人员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并通过考试拥有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另外,测绘企业还应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加强对测绘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有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才能更好地提高土地测绘准确性和质量水平,确保土地测绘工作按时、优质高效的完成。

4、加强测绘设备质量控制

在土地测绘工作中,会应用到测绘仪器设备。为避免因测绘仪器设备自身质量因素影响测绘准确性,应做好测绘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建立测绘设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养护体系,如进行测绘设备零件及组装性能检测等,一旦发现测绘设备损坏,要及时给予维修、养护和更换措施,并定期更新测绘设备,引讲先进的测绘仪器设备和测量系统,确保土地测绘工作当中设备性能的准确稳定发挥。依据测绘环境积极优选先讲的测绘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并不断改讲徒弟测绘的方案,提高土地测绘准确性,增强测绘质量。

5、开展土地测绘准确性和质量全面检查

土地测绘现场准确性和质量全面检查是土地测绘作业不可缺少的工作。土地测绘工作的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将其消灭在初级阶段。测量工作检查应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指派专人负责项目的检查,每完成一部分测绘后测绘人员应先自行检查,无误后再请专职检查员检查,在确定没有问题后方允许进行下一部分的测绘。

三、结语

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应做到对测绘准确性和质量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强化土地测绘质量监管和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测绘诚信体系,规范土地测绘项目管理工作,完善测绘企业土地项目测绘管理制度,为提供高质量的土地测绘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冷峻岩.浅谈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原因及控制措施[J].赤子,2013(3):216.

[2] 杨 波.浅谈日常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控制[J].魅力中国,2009,(25):95.

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1 课程的基本情况

《汽车机械基础》主要开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识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汽车工程材料、汽车机构分析、汽车常用传动机构及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液压传动,总学时170学时。后续课程有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检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涂装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汽车零件的加工方法、加工设备;熟悉常用材料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和热处理原理、特点及应用,掌握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够识读汽车零部件图;掌握各种传动机构的构造、原理和传动特点;能够对汽车上的主要零件的变形进行分析;熟悉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相关内容,能分析汽车液压与气压控制系统,为后续的汽车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2.1 课程设计理念

围绕“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以专业基础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全面分析学生和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职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针对性 针对企业实际职业工作岗位的需求、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和整合汽车机械基础知识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必须、够用”原则。

(2)实用性 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的结合,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组织模式,同时适当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完善学习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满足学生课内、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2.2 课程设计思路

2.2.1 针对学生和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和课程的特点,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确定课程目标,共同推进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条件、课程实施方案等建设工作。

2.2.2 理实一体,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课程实施场所由教室变成实训室―教室―实训室,实现理实一体。教师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资料、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适当采用引导文、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操作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利用网络交流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注重学生安全、环保意识及独立思考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 课程实施

3.1 教学组织

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实物演示、网络等教学手段,在教室、测绘室、陈列室和实训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的组织形式为:

3.1.1 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采用分班教学制组织教学,每教学班学生人数不宜超过40人。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组织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必需的、够用的知识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理念。

3.1.2 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在测绘室、陈列室和实训室进行教、学、做,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1.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以汽车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相关网络资源工程问题为载体,布置研讨课题,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实际问题的分析简化,参加全班研讨,由教师和同学共同打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并且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

3.2 实施条件

3.2.1 师资要求

专任教师应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应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

3.2.2 设备要求

按教学标准班(40人班)应配备以下设备设施:(1)汽车典型零件(轴套类、类、叉架类、箱体类)各10套;(2)测量工10套;(3)汽车轮胎的惯性平衡机2台;(4)750型汽车轮胎总成2个;5、常用机构模型1套;(6)齿轮减速器10台;(7)齿轮减速器拆卸工具10套;(8)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台架1台。

3.2.3学习场所

按教学标准班(40人/班)教学场所应满足以下要求:(1)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播放设备;座位数大于班容量;理论教学及播放动画和视频。(2)拆装测绘实训室要有相应设备及工量具,分组人数不大于4人以便于汽车典型零件测绘和齿轮减速器拆装。(3)机构陈列室要有配置良好的汽车常用机构模型,可用于动态模拟。(4)现代机械加工实训中心要有各种现代机械加工设备,用于零件加工方法的了解。

4 考核与评价

4.1 学业考核

考核方案的设计既注重知识水平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及评分有以下几个部分综合而成:平时出勤及课堂讨论表现占总成绩的10%;完成作业占总成绩的10%;实验、实训操作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4.2 教学评价

4.2.1 评价内容

(1)教学效果良好;(2)教学过程严谨;(3)教学资料齐备。

4.2.2 评价方法

(1)学生评价:利用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馈教师日常教学情况,学期末由学生对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占教学评价的40%。

(2)系(部)评价:由教学督导和系评价小组对教学环节进行3-5次定期或不定期的测评,作为教学质量初步测评,占教学评价的30%。

(3)专业课教师评价:以本课程为专业课提供的知识、能力、素质支撑为考核标准,由后续专业课教师于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和评价,占教学评价的30%。

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机械制图;工作过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电类各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核心课程,有“工程界的共同语言”之称。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倡导“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主张将教学活动置于各种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在真实生活情境及交际活动中,形成实际的可操作的能力。《机械制图》在工科类各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和贯彻始终的作用。面对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各高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不知从何时起,《机械制图》已经成了一门“问题”学科,除去少数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外,很多学生都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这当然不能将板子打到学生身上。归纳起来,主要是下述原因所导致:

1.针对性教材匮乏

1)课程教材选择面少 “十一五”期间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机械制图教材很多,但真正以项目课程编写的教材寥寥无几。

2)教学内容难度大 课程“学问化”倾向较为严重,其内容是传统本科的“压缩饼干”,随着课时的压缩,实训机会的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课堂上容易出现听不懂的状况,从而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学生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测绘部分往往变成抄图和描图的过程,对其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含糊不清,甚至一无所知。

3)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工作任务 所涉及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通过对毕业生的跟综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却有一种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的感觉,真所谓“所学非所用,所用又未学”。主要原因一是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二是课程结构学科化。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具体到制图课的学习,一般要求学生先学习足够的制图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制图测绘,最后就能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读图制图能力,这其实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还是“重知识,轻技能”这一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的课程观依然存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理念形成了“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水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景象。

3.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单一。注重知识传授、讲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超过大半,长期以来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无法克服。教与学脱节,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被忽略。多数教师常用的评价方法基本上也是知识性考试,这种评价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比如获得一个分数或是一张证书,很少顾及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根据企业需要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和构建工作岗位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提出来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机械零件的测绘为项目载体。

所谓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就是根据职业行动领域的实际工作过程,即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实际工作任务,在任务执行中渗透相关的教学任务,最终转化为职业教育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应提供每个任务详实的的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方式、与其它任务的关系和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等,从而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行动域向学习领域转换以及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内容

1.重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然而多年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过于笼统。用普通能力的描述方法来描述职业能力,使得对课程内容的分析难以真正深入到职业内部,这必然导致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取代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课程目标要具体说明学生最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它是从职业能力输出模式描述课程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目标是:

总体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够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能利用 CAD 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并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和爱岗敬业的品德,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①具有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的能力;②具有机械图样的绘制、国家标准的查阅、收集和使用技术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能够使用测量工具测绘机械零件的能力;④具有操作CAD软件的能力;⑤能利用CAD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

知识目标:①掌握制图的基本规定和投影法的基本知识;②理解视图的形成及作图步骤;③掌握尺寸的测量及标注;④掌握标准件的绘制;⑤掌握视图的表达方法;⑥掌握CAD绘图命令及编辑命令。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组织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标准、遵守标准的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2.重构课程结构―从学科结构到任务结构。知识服务于实践的任务课程结构是以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具体到机械制图课程“零件测绘”(如下图)这部分的内容,就是将零件测绘分为轴套类、盘盖类、叉架类和箱体类四个项目的测绘,在测绘过程中,将零件的结构分析及表达方法、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相关知识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围绕项目为中心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3.重构课程内容―从普通知识到工作任务,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将整个机械制图课程化整为零,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以测绘典型部件减速器为载体,一是减速器结构典型,且包含了除叉架类零件之外的轴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常用件和标准件等几乎所有机械制图涉及的零件,零件类型较齐全。二是测绘减速器的最终目的是画装配图和画零件图。而要画好装配图和零件图则需要一定的制图知识和绘图技能。如:画零件图要求掌握投影法、点线面的投影和机件表达方法、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等知识点。画装配图要求掌握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画法和装配图的画法等知识点。(见表1)

我们以对真实设备或是仿真机械零件模型拆、查、测、绘等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为引领,从学生基础能力出发,遵循机械制图专业理论的学习规律和技能的形成规律,按照由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确定了如下5个模块,(如上表所示),每个模块下面又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一般每个工作任务为2-4个学时。这样,在工作任务引领下学习机械制图基本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使之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转变教学方式―由学科结构式向工作过程式转换,即对职业行动知识采取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开发转换。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惯势,以及学生的机械与被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模式,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步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转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如何促进学生融入学习情境,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才是关键。针对本课程教学,将每个具体任务分为几个阶段来完成。例如零件的测绘这一部分以工作过程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过程如下:一是确定工作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一套完整的零件的测绘图纸。二是制定实施计划,学生协同合作,合理分配工作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手工绘制草图和工作图。三是师生交流测绘图纸,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和改进方法。四是评估测绘成绩。在每一个具体任务的制定中,既要满足大部分学生能够“消化”,又可以引出新问题,充分挖掘“吃不饱”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扩展项目和优化方案。工作过程的教学倚重于更贴切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组织有目标的活动,让学生为了行动而自主学习。行动中要学生面对教学提供的真情实境学会如何来完成任务,学会与人互动,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吸取别人长处和经验,变被动为主动自发学习,自主思考,自愿动手,真正使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综合培养和提高 。

5.改变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首先我们教学场所改为一体化教室,内设图纸、机器及多媒体,教室突出实用性、经济性、高效性、仿真性、综合性的统一,在一体化教室内可以完成学习、研讨和测绘。另外,充分利用实习工厂现有资源,使学生认识车、铣、刨、磨、钻等普通机床和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熟悉各种机床刀具、工件的运动方式、了解零件的加工工艺。测绘件全部来源于实际零件和设备,包括实习工厂和实训室现有机器设备,高年级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加工的零件等。

6.重构课程评价体系―从知识考核到职业能力考核,具体的考核内容,主要以每个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完成项目的态度、完成项目的质量、资料查阅情况、问题的解答、团队协作、表达能力、劳动保护、经济成本等。改变传统的重视期末鉴定性考试,轻视平时形成性考试的思想,加大平时形成性考试占的比重,应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更要反映平时综合制图技能的训练情况。各项学习情境评价占80%,期末考核占20%。

四、结束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听到的事情,能学到5%―10%;听到并有文字参考的事情,能学到20%―30%;听到并有文字参考,外加看到的事情,能学到40%―50%;如果亲自经历、体验的事情,学到的东西可达70%―80%。因为体验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并共同完成的。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先进模式,应作为《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研究工作也将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机械制图与测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孟令楠.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J] 2007年第29期.

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矿山测量工作;常见问题;预防

1.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在矿山开发过程中。矿山测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地质勘探阶段、在建井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日常性测量工作,不仅要准确标定工程位置,还要及时填绘各种矿图.为矿井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了解生产、指挥生产、制定生产计划、编制远景规划提供准确的资料;通过对地表与岩层移功的观测.为“三F”(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采矿、留设保护矿柱、矿压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还要为造地复旧、环境治理提供服务。由此可见,矿山测量工作贯穿于矿山建设、矿井生产的整个过程。而且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测量工作在保证均衡生产、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矿山测量工作中常见问题

(1)测量误差

测绘工作是测绘人员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使用测绘仪器工具,按照规范规定的操作方法进行的。仪器工具设计、零件加工、组装、检测不完善,观测者的感官和鉴别能力有限,以及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都会使测量成果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差。例如对一水平角进行多次观测,观测结果的秒值是不一样的;用钢尺丈量距离,往返丈量几个测回,就可发现一侧回内往返丈量的距离值不相等,各测回之间的结果也互不相等;又如对若干个量进行观测,从理论上讲这些量所构成的某个函数应等于某一理论值,但用这些量的观测值代入上述函数后与理论值不一致。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观测结果中存在着测量误差。观测值与理想的真值之间的差异称为测量误差。

测绘仪器、观测者和外界环境这三大因素,总称为观测条件。这里应该指出,误差与粗差是不相同的,粗差是由于操作错误和粗枝大叶的工作态度所造成的,例如测错、听错、记错、算错等。矿山井下测量由于本身作业环境比较复杂,对观测者、计算者或者仪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更容易产生误差,这就对井下测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下井前所带工具给线数据不全

测量人员往往到了工作地点才发现没有带齐工具或者给线所需的数据没有抄全。比如忘记带笔、钢尺、锤球、钢锯、锤子、扁铲、记录本、起始资料、拐弯方位、三角架上的固定螺丝(丢失)等,这些虽然是一些小问题,但都会影响工作。

(3)不良习惯和人员缺少导致导线复测不及时

规程规定基本控制导线每300~500 m,采区控制导线每30~100 m必须进行复测,但有时认为距离远点没有问题或者人员不够应付生产以后再测,等复测时,导线误差增大,迎头方位发生很大偏差。

3.如何预防矿山测量工作中常见问题

(1)减少测量误差,提高矿山测量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了发现和消除误差,除了采取必要的检测外,测量工作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相应的技术水平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同时,加强对矿山测量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安徽淮南矿业为例,该公司为进一步规范测量工程质量管理,提升矿图测绘水平,提高运用测量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解决矿区深井高地压、大变形、快速掘进条件下的安全、精确、高效测量问题的能力,2010年10月30日,集团公司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首次举办矿山测量技术培训班,特邀安徽理工大学测量专业余学祥教授主讲矿山测量技术。参加培训的有各矿(项目部)地测副总、测量科长、主管测量工作的技术人员以及安全开采管理研究总院有关专业技术人员。 在一天的培训中,有着丰富工程和教学经验的余学祥教授,首先向学员们介绍了测量仪器装备的新进展,并与学员们一同演练感受RTK新系统。针对各类测量工程特点,余教授不仅热心解答来自基层的测量人员就测量精度与成果可靠性的关系等方面的提问,而且佐以大量实例和工作感受,为学员们系统讲解了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原理、方法和应用,并结合矿区测量装备现状,重点介绍了测量规律分析、数据转换、平差技术、提高测量成果可靠性的方法、GPS全站子母仪系统及其解算问题等直接影响矿区测量工作质量优劣与否的关键技术。通过培训,加深了学员们对矿山测量工作的施测关键、技术环节、测量成果获取的掌握和熟悉程度,有助于提高矿区工程测量精度和效率,确保矿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2)在矿山测量工作中采用GPS(RTK)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 ,现代矿山测量的工作重要性日益显现 ,矿山测量工作者的任务也在加重。测量新技术 ――GPS(RTK)定位技术在矿山测量多方面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和成果的可靠性 ,随着其技术的不断成熟 ,具有很大的技术推广价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一秒钟。

(3)检查所带工具是否齐备,有无缺损

井下进行测量工作前,由测量小组的每个人根据测量分工清点各自应带的东西。检查所带工具的完好,是否缺损。同一个测量地点必须用同一个测量记录本,这样可保证今后使用时能够找到测量的原始记录。

(4)严格按规程作业,及时复测井下各类导线。

现在井下采用的测量方法一般都是重叠测量。即在本次测量中,要对上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复测。同时,下一次的测量对本次的测量进行复测。若检查角不符合规程要求,应退回上一站进行重测,直到符合规程要求为止。按规程每30~100米测量一次导线。这样,即使出现错误,也可及时发现,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煤矿测量 质量 思考

中图分类号:P61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82-01

1.引言

煤矿测量工作在煤矿业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它贯穿于煤矿设计、基本建设和生产的全过程,由于煤矿测量工作涉及地面和井下,它不但要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还要为安全生产提供信息,以供领导对安全生产做出各种相应的决策,由煤矿测量产生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因此,煤矿测量在煤矿开采中的责任与作用都是很大的。 如果测量中出现错误,就会导致后续的工作无法开展,甚至会导致煤矿安全事故。为了降低事故率。保证煤矿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认真对待煤矿测量中所有的工作环节,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

2.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煤矿测量工作的环节较多,它主要包括测量、记录、计算、绘图以及现场标定,这些环节互相衔接,需要密切配合,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造成最终成果的错误,因此要提高煤矿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必须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由于煤矿测量在煤矿生产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所以在煤矿测量开始之前对所有的测量仪器进行验校,保证仪器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然而,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或是片面追求工作速度、减少工作时间,很多情况下他们的都跳过对仪器的验校这一步骤,这种行为不符合规定,使测量仪器在非正常的状态下工作,影响了测量结果的精准度和可靠性。尤其现今很多煤矿都运用了光电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及全站仪,这些高精度仪器更要求定期进行校正和检验。

另外,除了对测量仪器提前进行校正和检查,还要对测量点进行校正和检验。这里所说的测量点主要是指矿区的三角点和水准点等,这些点因为受到矿区条件的影响,开采难度十分大,有的甚至难以开采。要想开采这些受限制的点,,必须提前进行准确的测量。

如果采矿场和排土场是露天的,要提前检查和测量基本控制情况和工作控制网,及时掌握基本情况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生位移,要对缺失的地方给予增补。

在实际工作中,检查工作不能只局限在表面,要做好深层工作,通过减少测量工作中的失误,确保煤矿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施工测量前,测量人员对设计图纸要进行了解,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核算,对图上的坐标、高程、几何关系的设计进行核算,并将之与现场进行核对,看是否相符。如果发现图纸有问题,则应与绘图部门及时沟通解决。

3.测量中的错误及补救措施

测量中由于错误往往会导致生产事故。由于延线错误、腰线给错、开口标定错误、标线测量凑数、腰线给错等直接测量责任事故,也有因为测量放线后监督检查不力、设计图纸未审核造成的事故。例如,某矿在井下采面机巷开口时,只是作了一次简单的标定,而没有进行复测。导致设计差,造成综机支架难以移动,影响正常生产。由于开口首次给点简单,又没有进行复测,导致距离近,偏差大,导致测量事故产生。为了减少煤矿测量过程中出现偏差和事故,必须实例严格的检查制度。

1)要严格按照专家的技术要求执行测量工作,出现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补救或者重新测量,如果发生了测量事故,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2)落实地测组的责任,对于测量中要提供给设计部门、施工部门、采回部门的数据和资料负责,保证这些资料的质量,如果资料上的测量数据与实际有出入,则应重新调查。

3)对于掘进工作中的情况,要及时记录整理,如果问题难以解决,则应与负责人沟通汇报,经过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或意见。

4)测量过程中,如果发现地质异常变化可能导致巷道无法使用时,应及时报告给生产技术部门或公司的总工程师。

4.测量后的整理及注意事项

在结束测量工作后,测量人员要及时检查和整理测量数据的原始记录,做到准确计算,误差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要反复地核对测量记录,直到测量结果满足所有的需求,再进行后续的计算。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因为数据复核过于繁琐,都对数据的检查和复核缺乏重视,为了省事,忽视对外业工作数据记录的核算,导致内业工作也出现错误。 对于记录本上错误数字和报废项,要及时进行标志或加上文字说明,如果这项工作进行地不及时,就会导致计算者错误抄录、错误计算,从而导致煤矿开采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在测量后的整理过程中,复测复算十分重要。只有进行精确的复测复算,才能保证绘图员绘图时所依据的计算结果和对算簿准确,这样可以确保使用正确的资料绘制矿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测量员在没有进行复核的情况下就把绘图材料交给绘图员,直接导致绘图工作中的错误,影响了测量工作和煤矿开采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此,要建立正确的测量复核方法。外业测量、内业资料计算的原始记录资料、成果的填图、绘图等步骤,校对和检验工作必须到位,如果资料图纸没有经过核对,就不得使用。同时,要给所有的测量记录本和成果台账设置校对签,如果其中有哦需要取消或重做的部分,要在校对签或备注栏上进行说明。工程结束之后,把设计资料和实际标定值的数据进行比较,确保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要做好资料的编录和保管工作。煤矿测量资料种类繁多、数据复杂,因此必须重视测量资料的编录和保管工作,把资料交给专门人员或部门保管,以确保资料更好地位煤矿开采工作和煤矿工程服务,使资料的查找和保存工作顺利进行。如果人员变动,则应做好资料的交接工作。对于矿图,特别是露天矿的矿图,如果再定期的检查中发现变化,应及时整理,并在绘图资料上进行说明;矿图的保管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把图纸随意卷起或折叠,而是要进行分类和编号,然后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如按照用途等,在柜中保存。

结束语

煤矿测量在煤矿生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足以引起测量人员的对测量工作的重视,虽然现在很多煤矿单位高度重视煤矿测量在技术生产和施工生产中的作用,并逐渐完善测量工作,但是煤矿测量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影响煤矿测量精度的因素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测量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测量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搞清影响测量精度的原因,在实际测量中,逐渐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光红蔻.浅谈如何提高煤矿测量工作的准确性[J].中固高新技术企业,2009.

[2] 代开友.如何做好煤矿测量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0.

[3] 代开友.刍议某煤矿采矿测量工作的蕾理方法[J].经营管理者, 2010.

减速器测绘实训总结篇8

1回波信号预处理

1.1回波信号产生及正交解调雷达接收的回波信号包括杂波、干扰信号和目标回波信号。本文研究的某新型战场侦察雷达具有低功耗、集成度高、体积小、机动性强、探测距离近和精度高等特点,主要用于对近程地面活动目标的侦察。因此,涉及的杂波主要以地物杂波和气象杂波为主。目标回波信号的复数表示、

1.2脉冲压缩处理针对伪码调相战场侦察雷达捕获目标需多路相关连续试探导致捕获效率低的问题,系统设计时采用一路卷积代替多路相关的解决方法。相关接收器是将发射信号经过固定延迟后与接收信号进行相关运算,与卷积器相比,只是对某一特定距离的回波作出响应。伪码调相雷达脉冲压缩采用卷积算法时,由于卷积参考信号为对M序列码扩展后的反向序列。序列里的元素取值只有1和-1,因此可将卷积运算简化为对回波序列做累加减运算。

1.3滤波器设计在LabVIEW函数面板的信号处理选项中有滤波器子VI,为提高脉冲压缩输出的主旁瓣比,系统设计时,选择加窗的FIR滤波器子VI,图标为。滤波器类型选择低通,选择经典旁瓣抑制Dolph-Chebyshev函数。为使有效信息通过滤波器,将滤波器的高、低截至频率设置为正、负2倍基带带宽值。

2回波信号处理

2.1MTI滤波器设计MTI滤波器为一低通滤波器,主要用于抵消回波信号中的静止目标和抑制零频附近的杂波,提高接收信号的信杂比。目前常用的MTI滤波器有递归和非递归滤波器[8]。非递归MTI滤波器比较简单,没有反馈支路,按对消次数的不同,可分为一次对消、二次对消和多次对消。对消次数越高,MTI滤波器阻带凹口越宽,越能够有效滤除静止目标和零频附近的杂波,但通带的平坦性越差,对有效回波信号的衰减也越大。递归MTI滤波器是在非递归MTI滤波器中加入反馈支路,按对消次数的不同,可分为一次对消、二次对消和多次对消。滤波器的极点一方面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极点可以使它附近频率点上相应的幅频响应值得到提高,进而调节系统传递函数幅频特性的通带平坦性。随着反馈系数的逐渐增大,滤波器的通带越来越平坦,可增强对回波信号的检测。但滤波器通带越平坦,其相应的凹口宽度越窄,减小了抑制宽杂波频谱的能力[9-10]。针对某新型战场侦察雷达常见的杂波类型,结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设计的MTI滤波器模块中包含非递归一次对消MTI滤波器和非递归二次对消MTI滤波器,可根据设定的不同杂波环境选择。

2.2MTD模块设计工程中MTD多普勒滤波器通道多为64、128、256等。为了使参训人员对该型雷达的动目标检测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能反映系统工作原理和任新涛等:某新型战场侦察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究95信号处理过程。系统设置的多普勒滤波器通道数为16个,首先在Matlab软件中将对消后的信号做MTD处理,然后再将程序改写到LabVIEW的MTD模块中。图1为7位M码调相回波序列在Matlab中采用FFT法进行MTD处理后16个通道的结果。通过图1中各通道的结果就可以粗略估算目标的速度,也为后续的非相参积累和恒虚警检测做了必要准备。

2.3恒虚警检测算法研究对恒虚警检测算法的研究一直是雷达信号处理的热点问题。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种恒虚警检测算法,但工程上主要以单元平均、单元选大、单元选小及有序统计检测算法为主。系统在设计恒虚警检测模块时,由于杂波背景比较平稳,因此可采用单元平均恒虚警算法,即慢门限恒虚警处理。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检测性能,在一次门限中加入一个反馈支路,将上次的检测门限与新门限做加权处理,这样就相当于增加了背景的参考样本单元数。

3PPI显示器构建

P型显示器是雷达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平台。设计的雷达P型显示器应主要包括扫描线、P显界面的绘制和扫描速度、数据传输控制等部分。在LabVIEW软件中有专门用于绘图的图片函数,位于函数\编程\图形与声音\图片函数中。在绘制扫描线、P显界面时,应考虑整个显示区域的划分及扫描线的宽度。扫描线绘制可以通过调用图片函数中的“绘制弧”函数来编程实现,对扇扫速度的控制可以引入定时中的函数,由设定的天线转速来控制。

4系统总体设计

构建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时,需要设计回波模块,包括杂波和干扰子VI、静目标回波子VI和动目标回波子VI;脉冲压缩模块;MTI、MTD模块,恒虚警模块;P显模块。另外还需调用软件内部提供的部分子VI,如滤波器子VI。在LabVIEW中,子VI是由其他VI调用的简单VI,子VI节点类似于主程序中的子程序调用。在系统中,通过调用杂波和干扰子VI、静目标回波子VI和动目标回波子VI来产生雷达回波信号,回波信号与本振信号混频后,通过低通滤波器,得到解调后数据,再将解调输出数据与脉压系数子VI的输出送到脉冲压缩模块,MTI、MTD模块和恒虚警模块中做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结果送到P型显示器中显示。系统的结构框如图2所示。

5系统仿真

LabVIEW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仿真软件,其图形化编程语言和灵活的多平台仪器分析优点,使得它能够方便地模拟工程中的各种仪器仪表与系统[11]。设计的某新型战场侦察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前面板由参数设置、波形仿真、目标检测和P显4部分组成。通过参数设置模块可以设置雷达参数、杂波参数、静目标参数、动目标参数、杂波对消类型、恒虚警概率、天线转速及天线的高低角。波形仿真模块主要是通过示波器来观察生成的雷达回波信号波形、回波解调后的波形及脉冲压缩后和MTI后的波形。系统采用一次或二次对消,若对消次数太多,既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而且效果不是很明显。通过MTI模块,可对消掉回波信号中的静止目标和零频附近的杂波。在实验中,设置的部分参数如下:中频载波频率fo=70MHz,采样频率fs=50MHz,M码位数根据检测距离范围的不同选择7位或127位,码元宽度取0.2μs。可以看出,系统的目标检测模块在多普勒滤波器组第2个通道上检测出一个目标,对应的多普勒速度为312.5Hz左右,位置在14.9994km处,与设置的目标参数相吻合。由目标的多普勒频率结合设定的雷达载波频率,即可近似求出目标的径向速度,送入P显中进行目标显示,如图3所示。

6结束语

本文以某新型战场侦察雷达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该型雷达信号处理的相关算法,然后在LabVIEW平台上建立了某新型战场侦察雷达信号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让使用者快速掌握某新型战场侦察雷达的信号处理过程,并能够通过波形仿真模块对信号处理过程有一个直观上的印象,达到了系统设计的目的。

上一篇:组装万用表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