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4 01:15:37

模拟法庭实训总结

模拟法庭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法学教育模式 模拟法庭 法律职业技能

[作者简介]李江涛(1981- ),男,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15-02

一、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当前,我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法学学生职业技能的强化,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务,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和认知。在英美法系国家一直被高度重视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由于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被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体系引进并广泛应用。

模拟法庭教学是指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系统设计和指导,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不同诉讼角色,在模拟的法庭环境中严格按照法定诉讼程序,对真实或者虚拟的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或刑事案件进行模拟审判的一种教学活动。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表明,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对培养合格的法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模拟法庭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最佳方式之一。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与学的互动性差,学生的参与程度低,不利于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知识也得不到深入理解和掌握。而模拟法庭教学,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等不同诉讼角色,在逼真的环境中模拟解决真实或虚拟的法律问题,能够增强学生法学知识的体验性和真实性,锻炼学生的审判和诉讼技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案件和解决案件的能力。即使没有担当任何角色的学生,他们同样可以在现场观摩,通过参与案例分析、旁听总结等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模拟法庭实践结合起来。

2.模拟法庭教学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不同诉讼角色,深刻体验了相关法律职业的规范、职责、能力要求以及身份定位,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体系化以及理论与实践技能的交互生长,改善了学生的学识与技能建构。同时,学生在模拟审判过程中,围绕案件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案件争议焦点,进行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提高了辩论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法律逻辑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法律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基于不同角色扮演的需求,在完成相应诉讼任务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尤其是审判长角色,要主导整个诉讼活动的有序开展,组织沟通能力的要求尤为明显。模拟法庭开庭所需要的各种书面材料的准备和诉讼文书的整理,也都由学生自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直接契合了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3.模拟法庭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搞好模拟法庭教学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和深厚的职业技能背景。通过指导模拟法庭实训,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法律理论的构建程度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状况,从而找出教学中应当改进的方面以便及时调整。同时,若能聘请一些法律实务工作者,如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现身说法,具体指导学生模拟开庭,就更有利于发挥模拟法庭教学的功效。指导学生模拟开庭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容易发挥专业特长和理论特长,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开拓研究命题,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的程式设计

1.庭审程序的演示。在模拟开庭之前,首先要向学生演示庭审的整个流程,使学生对庭审的整个程序和庭审参与者的职责有一个直观生动的了解。庭审程序的演示,有三种途径:一是采用指导教师系统讲解、学生听讲的方式;二是通过播放庭审视听资料的方式;三是带领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的方式。比较而言,讲解的方式不够生动形象,到法院旁听的方式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可能在模拟开庭之前法院恰恰没有庭审;法院审理案件有时会持续数天,一次旁听无法了解到庭审的全貌;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删减了一些环节,导致现实与理论之间存在一些差别,会使刚刚参加实训的学生产生思维混乱。因此,播放庭审程序的视听资料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办法。

2.选定案例。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有一定理论深度和覆盖度的、具有可辩性、诉讼角色齐全、诉讼参与人比较多、能够公开审理的案例。这样就能够保证更多的学生扮演更多的审判角色,运用更多的理论知识解决更多的法律问题。拟用的案例,教师可以到法院、律师事务所借阅,也可以使用自己承办的案件,还可以挑选律师辩论大赛中的案例。指导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案件做些许变动,增加案件的理论深度和知识涵盖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挑选案例时,不能选择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等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不能选择争议较大、案情过于复杂、不适合教学的案例。另外,只需提供案情和双方证据即可,而不应将所有案卷材料,特别是相关法律文书交与学生,以避免学生模仿和照抄,使模拟流于形式。同时,还应建设专门的案例库,组织教师按照特定原则严把案例质量关,建立稳定的案例输送和更新系统。

3.划分小组和分派角色。案例选定之后,指导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平时成绩均衡地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模拟庭审,以维护模拟庭审过程中控、辩、审三方的实力均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向各小组分发案例材料后,组织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具体的案情,分析案件中应当有哪些诉讼参与人,并分派好角色,做好准备。指导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审判人员的选拔和任用,因为模拟庭审对扮演审判人员的学生要求较高,而且审判人员在整个模拟开庭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审判人员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实训的效果。

4.小组成员依照案情和角色准备材料。角色确定好以后,在开庭审理前,学生按要求自行准备好书、答辩状、公诉意见、辩护意见、词、证据目录等书面材料。原告或公诉人要向法庭递交书或公诉意见,法庭要通知被告提交答辩状或辩护意见,并把这些文书和证据按法定程序在双方之间进行交换。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各类法律文书,做到格式规范、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用语严谨,还要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庭前准备阶段对于庭审的意义。

5.依照法定程序正式开庭进行诉讼活动。开庭法定的庭审依程序进行,要注意庭审行为的规范性、庭审场景的严肃性、庭审程序的完整性。学生要按照要求着装,法官着法官袍,公诉人穿公诉人服,律师穿律师袍,法警着警服,形成一种肃穆、庄严的法庭氛围,使学生以“实战”状态进入庭审。庭审前的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案件评议和裁判由学生按照案情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老师和其他学生只旁听,不要发表意见,不要打断庭审,即使开庭过程中遇到了准备阶段没有预料到的法律问题,也要由学生按照自己对于法律规定的理解处理。在这个环节中,不要片面注重庭审程序的培训,而忽视学生具体适用实体法解决纠纷能力的塑造,也不要过于注重法庭角色表演的成分,使模拟法庭变成“话剧表演”,应当抓住通过模拟法庭实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这个核心。

6.对模拟开庭进行点评总结。模拟庭审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通过自评与互评,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指导教师应及时点评和总结整个庭审过程,还可以邀请法律实务人员作为嘉宾评委共同观摩点评。点评应当围绕案件事实是否调查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庭审程序是否完整合法、法庭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出庭技巧是否把握恰当以及存在什么问题等进行。点评时,既要肯定做得好的一面,又应指出存在哪些欠缺,并提出改进措施。条件允许还可以对模拟法庭的开庭过程进行录像,这既有助于对庭审的点评,也可将一些优秀的模拟法庭教学案例保存下来,供教学参考。点评总结之后,学生要整理材料,写出实训报告。

7.收集整理资料归档。模拟法庭结束后,学生撰写的相关法律文书以及模拟法庭总结报告都应进行收集汇总,按照案情类别整理成册,归档保存,以备以后教学参考和学生查阅的需要。至此,模拟法庭实践活动才算是圆满完成了。

三、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当留出专门的课时,对模拟法庭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作为职业的法律人有必要掌握法庭的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对所从事的法律职业进行精准的定位。因此,培养职业法律人的法学教育也应当为学生提供获知有关的法庭背景知识的途径。应当留出专门的课时,对模拟法庭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使学生把握法庭器具蕴涵的法律意义和使用规则,理解法庭肃穆庄严的法理内涵,也为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实训做好了铺垫。模拟法庭背景知识主要包括法庭的布置,如国徽的悬挂位置,审判席、原告被告席等诉讼参与人位置的设置;法官袍、检察官服、律师袍的主要特征,所代表的司法理念及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法槌、底座的形体特征,所代表的司法理念、所蕴涵的象征意义及使用规则等。

2.应当保证课时,选择多诉讼角色的案情,扩大实训的覆盖面。根据法律的规定,参与一个案件的审判的角色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扮演相关角色所需要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法学教育课时不仅要分配一定的时间用于模拟法庭实训,还要用于其他的一些实训教学方式以弥补模拟法庭教学的不足,还有更多的课时要用于理论教学。怎么才能让模拟法庭实训不流于形式,保证教学效果并且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提升的机会呢?笔者认为,首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科学地分配教学课时,保证模拟法庭实训有足够的时间。其次,可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选择诉讼角色多的案例,在划分小组和分配角色的时候让旁听的同学也参与到案情分析和材料的准备中,在点评的时候,旁听的学生也要进行点评也要提交总结报告。最后,在参与机会的分配上要均衡,这次旁听的学生下次就要扮演角色,这次扮演角色的学生下次就要转换角色,全方位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

3.应当注意到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如前所述,模拟法庭教学一般经历七个程序,但是,对于开庭审理前后所需要做的大量工作,比如立案、侦查、执行等环节,模拟法庭并没有太多地涉及,学生也并不一定熟悉,所以模拟法庭教学在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职业技能方面也具有局限性。通过模拟法庭实训,学生也只是简单了解了庭审的程序和一些运用实体法的技能,但对实际办案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并未深入感知,比如当事人接触、委托律师,如何收集证据,如何立案、侦查等,还需要通过其他教学模式加以补充。

[参考文献]

[1]何美欢.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第1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程建华.对法学教育中“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0(6).

[3]牛艳娜.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模拟法庭实训总结篇2

一、审判程序及理论的介绍

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程序包括一审(含简易)程序、二审和再审程序等,法学院多选择一审(普通)程序开展模拟审判。模拟审判不仅是模拟开庭,而是模拟一审程序涉及的所有环节。以模拟民事诉讼一审普通程序为例,在模拟开庭前,教师应详细阐述一审从、立案到宣判的所有环节,分析不同环节的功能及其在审判中的地位。从民事诉讼法教材的编排体例看,审判程序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后半学期(甚至临近期末)。但是,法科学生在期末面临各种考试压力,此时开展模拟审判在时间、精力和质量上都难以保障。因此,教师可在期中时先行讲解一审程序(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并在程序教授完毕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模拟审判,但模拟开庭可安排在证据和证明责任等内容教授后。

模拟审判中,因为学生对法庭审理程序不熟悉、以“他者”视角参与庭审(没能进入模拟角色)、对审判功能和法庭的庄严性认识不够等原因,存在审理程序(如举证质证环节)混乱,甚至出现笑场现象。因此,模拟审判庭前指导中,除了理论、程序的讲解,法学院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法庭旁听,感受法庭的严肃,近距离体验庭审中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优质、规范的庭审视频资料,如法院的庭审录像等。

二、介绍法律文书

民事模拟审判涉及的文书主要有:书、答辩状、词、判决书、裁定书、法庭笔录、合议庭笔录等。在三大诉讼法中,民事诉讼法是多数法学院最早开设的程序法课程。虽然法学院也设置了法律文书或律师实务等课程,但这些涉及文书教授的课程多在高(大三、大四)年级开设,且以选修课为主。这样,学生在民事模拟审判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文书写作训练,即使部分学生有短期(2个星期至1个月)到司法实务部门(如法院、律师事务所等)见习的经历,其对审判文书的认知也很有限,毋宁是独立撰写了。受模拟审判教学资源(多由承担民事诉讼法课程的科任教师指导模拟审判)的掣肘,民事模拟审判中讲解的法律文书仅限于模拟审判的实际需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审判中涉及的文书类型、格式、内容、形成或提交的主体和时间等,且以文书的形式指导为主。在模拟审判的文书指导过程中,教师可选取相应的法律文书教材,也可结合法院或律师事务所的真实文书进行教学。

为缩短模拟审判与司法实践的距离,营造模拟审判的“真实性”,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模拟审判结束后,将审判中的文书按照卷宗要求装订成册。在卷宗整理、装订中,学生能进一步熟悉审判程序,强化庭审认知,也能从侧面督促学生认真、积极地进行模拟文书的撰写,确保模拟审判的质量。

三、选取案例与分组

民事模拟审判的案例主要有两种来源:教师从法院(或律所)收集的真实案例或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了解的真实案例,模拟审判教材中列举的实训案例。在案例选取中,教师需考虑所选案例是否适合教学需要,如对未开设物权法的班级不宜选择物权纠纷案例。同时,如果意向选择的案例涉案人员多、法律关系复杂,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简化,选取部分案例要素构成一个法律关系相对简单的实训案例。

总之,模拟审判中的案例应是真实案例,包括在真实案例基础上简化形成的案例。在模拟审判的庭前指导中,还应对参与实践训练的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组成审判小组,也可由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教师在分组中应确保每名学生在庭审中都有特定的模拟角色,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庭审。同时,为保障模拟审判的顺利开展,各组应选定或指定组长或小组联络人。

为了使教学效果得到最优化,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意识到,共同拥有一整套明确、公开和广泛应用的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模拟庭审庭前指导中,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模拟开庭的时间、地点、服装、材料(如卷宗)提交、是否进行现场摄录和评价方式(如模拟审判在学期成绩构成的比例)等具体要求。同时,为提高学生对庭审的认知,教师可在庭审前期指导中推荐一些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课后自学。民事模拟审判的庭前指导结束后,应给予学生一段(两周到一个月)准备时间,之后再进行模拟开庭。

模拟法庭实训总结篇3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过分地注重法学知识的讲述和法律规范的注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差,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学生走入社会后也感觉在学校学的东西无用,法学教育和法学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渗透于法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实践教学既可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同时又有利于训练法学专业思维、强化法律职业伦理修养,更有利于提高和锻炼法律专业应用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有效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实践性课程开展和实施的好坏成为衡量法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法学教育界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很多法学院系进行教学改革,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式教学、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等方法或者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河北农业大学也不另外。在河北农业大学新修订的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中明确强调: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司法实践和工作领域的法律问题,具有胜任司法、法律服务和各种社会法律工作的能力。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具体包括:课堂训练、实验室训练、角色扮演、模拟审判、综合实训、教学实习、专题讨论、法院旁听、专家报告、毕业实习、法律社会调查等方式。目前,已经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习环节采用模拟法庭、法院旁听、专题讨论、专家报告、毕业实习等方式。同时,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2009级的法学教学实习环节在第7学期增加了法律社会调查。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发挥的作用有限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其基本要素包括案例和分析两部分。该教学方法依赖于研究上诉法院意见,将普通法看作是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把案例视为一种能在其中引导出法律原则的经过归纳推理的经验性资料,通过一系列判例分析和师生之间的讨论问答,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概念和原则。案例教学法把抽象的法律思维与具体的法律事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在采用案例教学时,教师过分强调案例的陈述,分析案例的部分较弱,甚至不分析案例,不能通过案例带动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案例只是成为了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从而导致学生只是在乎案例是否动听,而忽视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模拟法庭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模拟法庭是美国法学院中通常设置的“mootcourt”课程,从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将其译为“模拟法庭”[2]。模拟法庭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对诉讼过程的庭审环节进行仿真式的模拟,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3]。学生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活动,能够亲身体会诉讼参加人的法律情境,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高实务能力。模拟法庭一直以来都受到法学专业教学的肯定。河北农业大学引进模拟法庭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只是注重表演、忽视总结等问题,致使学生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值得反思。模拟法庭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举行,结合正在讲授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实习。在这一周中,学生要进行角色的训练、表演的训练、文书制作、证据的准备、案卷的查阅、卷宗的整理等很多内容的学习。由于时间仓促,为了节约时间,很多学生直接从网上寻找法院已经审结的案子,照着法院的审理程序走一下形式,只是“照剧本走”,认真的同学背背“剧本”,不认真的同学照着“剧本”念,只是重视了表演过程,并不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样,当学生发现实际的模拟法庭只是一个表演时,到大三上学期就几乎没有学习热情了。同时,由于模拟法庭角色的有限,只有部分同学参与其中,也很难调动所有同学的参与热情。模拟法庭结束后要进行一个总结。模拟法庭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展开讨论,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原因,学生只是自己写一个书面总结就草草了事,很多同学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并没有认真对待,使得这个环节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学术报告少

通过学术报告,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和实务现状,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像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等法学院校每年都会邀请不同院校的专家、学者给在校的广大师生作报告。报告涉及法学的各个领域,给广大的学子一个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了解法学的研究动态。这样,可以调动学子的研究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受到专业、地域、资金等的限制,河北农业大学法学系只能在教学实习周为学生举行2场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仅限于诉讼方面。聘请的报告人多是兄弟院校的教师或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教师一般会了解学生的需求,作报告时有所倾向和针对性,但是报告内容一般为诉讼法的修订,学生的关注度不高。而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的报告内容实务性很强,但是对学生的需求不是很明了,针对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造成系里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为学生准备学术报告,学生反而不愿意参与的尴尬局面。总之,学术报告太少,学术报告涉及的内容单一,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差,交流面窄,影响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术动态和接触实务现状。

(四)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毕业实习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下学期,这是每个学校法学专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为就业所困扰,忙于参加各种考试,奔波于各个求职会场,考试、找工作成为了四年级学生的中心,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实习。学校一般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在第2学期必须实习,实习单位自己联系。四年级学生有的往往拿着学校开出的证明文件在实习单位报到后就走了,很多只是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上一个单位的公章就草草了事,并未真正进行毕业实习训练、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毕业实习就成为了一个过场。学生并没有真正经过职业训练,走上工作岗位后其实际的动手能力当然可想而知了。

(五)法院旁听越来越困难

河北农业大学每年在教学实习周时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法院旁听。这是学校设置法学专业以来的一个实践环节。但是,现在这个环节越来越难,原因如下:一是,学校的教学时间与法院的庭审时间不同步;二是,很多时候基层法院的案件开庭时一般都没有特别大的庭供学生旁听;三是,现在很多刑事案件为了安全起见会在看守所开庭,进入看守所要证件审核,而且地方很小,不可能让那么多学生去旁听。同时,教师在联系旁听事宜时一般是凭借私人关系,这样一次两次还可以,时间长了,就很难操作了,带学生去法院旁听越来越困难。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方式之完善

(一)凸显模拟法庭的地位

目前,从模拟法庭的设置来看,模拟法庭只是辅助程序法教学的一种手段。学校应该改变现有的这种模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加设模拟法庭课。学校可以把模拟法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设置。一般来说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因为在三年级时学生们基本上已经将基本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学完。有了一个理论平台,就可以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务。第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把模拟法庭作为必修课程设置后,还需要有制度的配合。法学系要制定模拟法庭教学计划,编写模拟法庭教案,试着编制模拟法庭的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门课程的结课方式上可以灵活一些,把整个学分分配到模拟法庭的各个具体环节。模拟法庭一般可以分为角色训练阶段、案卷评阅阶段、开庭审理阶段、案卷装订阶段、终结阶段。这样,每个阶段都对学生实行打分,最后给出学生的总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在师生比的设置上不得大于1∶30,采取小课堂授课。第三,引入竞争机制。教师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如组织模拟法庭大赛,让所有法学学生组成团队参加,以公告的方式吸引全校师生关注和参加旁听,由旁听者和法学系的老师组成评委团给每个团队打分,作为学生这门课期末成绩的一个参考值。这样就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提高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法庭实践能力。第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目前,法学系教师中理论水平高、实务经验丰富的人并不多。很多老师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研究,缺乏实务经验,这样去指导学生的模拟法庭是不够的。可以从校外聘请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法官、律师作为客座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这样既丰富了教师队伍,也增加了学生了解实务的机会。

(二)增设案例演习课

法学系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案例演习的课程。这个课程应设置在大学三年级,因为学习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这个课堂上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认真筛选案例,并且这些案例要有一定的争议性和理论模糊性,最好是选择现实生活中已经审理的案件,引导学生从实务和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个学生选择一个案例,在开学第一周就将案例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自己组织发言稿。在授课方式上,采用辩论式教学,一个学生在讲台上发言,其他学生和教师作为听众,随时对发言者提出问题进行辩论。这种实践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很多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这样师生比就不得大于1∶30,因而就只能进行小班授课。所以,在案例演习课题上就要进行一定的倾斜,在制度上保障小班授课,否则,这项措施将无法进行。

(三)改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近代法学教育中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十分流行[4]。在各部门法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某个法律原理或法律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在引进案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做到对案例的精选。在挑选案例时,一定要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最好是有一定的理论争议和深度的案例。其次,在陈述案例的时候要做到精简。再次,注重案例的分析。引进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案例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分析透彻,尽可能往理论深处做文章,打开学生的视野,加强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从教师讲授案例转向学生自己研究并讨论案例。最后,通过案例教学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也就是要把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传授给学生。

(四)增设校外教学基地

河北农业大学也建立了一些校外教学基地,但是这些教学基地要么地方较远,要么和法学理论知识结合不是非常紧凑。建议以学校为单位和保定市甚至河北省的各基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签订校外教学基地合同,聘请他们的负责人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这样就可以在暑假的时候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各校外教学基地进行实务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务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自己联系旁听事宜的难度,增加学生参与旁听的机会。

(五)保障法律社会调查

现阶段法律社会调查这样一种实践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就刚刚结束的法律社会调查而言,提出建议如下:其一,避免流于形式,教师应该在学生下基层调查之前,首先了解学生的调查研究方向,帮助他们制定调查大纲。其二,教师要教会学生做调查的方法。毕竟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不多,教师要教导学生进行调查数据的总结和分析的方法。最后,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调研进度。四年级的学生心思不在学校。为了防止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弄虚作假,应不定期检查以督促他们认真对待,同时也培养他们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态度。

模拟法庭实训总结篇4

实训过程中我们班被分成了三个小组。我们是第一小组,总共有二十一名成员。

(一)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的第一阶段我们开始筛选案例。刚开始我们选择了刑事案例,但考虑到刑事的复杂性,对于我们这群还未出茅庐的小将们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在大家的共同商讨之下,最终选择了民事案件,案由为苏庆诉阳光实业有限公司优先购买权发生纠纷一案。因为该案子有很高的可辩性,就是具有辩论的焦点,这正是我们进行这次模拟法庭的最主要的内容。说到案例的筛选,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对于案例的选择,“原被告”双方存在很大的分歧,还未正式开庭,双方已经开始了唇枪舌战,“讨论”甚是激烈,你一言她一语,争的面红耳赤,这令我既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正式开庭时一定不会冷场;担心的是这样下去两个人之间必然会存在矛盾,影响以后的工作。最终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第一个阶段使我认识到相互理解是成功的垫脚石。

第二阶段是庭审前的准备阶段。我们收集并整理材料。这一阶段的工作量是很大,因为作为法院的最高领导人,必须负很大的责任,必须保证每个法律文书都要准确,要保证每个法律文书都要送达到双方当事人手中,如:立案通知书、原告的起诉状副本、被告的答辩状副本、送达回证、举证期限通知书等。在经过我们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案件在10月15日开庭。这个阶段让我明白了彼此团结是成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第三个阶段是开庭。这是整个模拟法庭的核心阶段,作为这个案件的主审法官,我深感身上的重担,就像南老师说的“你是整个案件审理的导演”。其实,对我而言,我觉得模拟法庭就像是在演一出精彩的电视剧,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角色,都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每个人都很投入,像原告苏庆和被告周春燕她们,争的面红耳赤,仿佛自己就是案件的当事人。这个阶段让我更加明白了敦厚的知识功底是成功的关键。

最后,我将这次模拟法庭的全部材料整理成六十多页的卷宗,六十多页的卷宗,凝结着我们组每个成员的心血,在南普随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法律的尊严和法律的公正无私。

(二)模拟办公室管理

关于办公室管理,首先我们做了会议流程。会议筹备:拟定方案、会议通知、材料准备、会场布置,会中服务工作和会后整理工作,还有设计办公室环境和办公室文书、信息、档案管理、办公会务,会后整理等等。在我们每个人的通力协作下,会务工作流程顺利“出炉”。

(三) 实训体会:

在这次实训中,我的感受颇深。一是从近期看,在毕业之前,可以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去弥补与充实,从而使打好自己的基础。如盖高楼先把地基打好一样。二是从长远来看,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不至于在错综复杂的工作中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模拟法庭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模拟法庭 构想

模拟法庭教学是指以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为实现学生在扮演法官、当事人等角色下自主地、探究性地把握庭审技巧及理论知识而构建的一种有计划、有规律的教学机制。在我国法学实践教育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被教育界所重视,造成了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起步晚底子薄构建难的局面。重审模拟法庭教学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长远利益。

一、建立模拟法庭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教学体系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配套程序它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如果仅有课程设计而没有教学设施,模拟法庭教学会陷入一片混乱,既有教学设施又有课程设计,但是没有师资和学生全面培养方案,模拟法庭教学也终将难以进行。一个完整的制度必须依靠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作为基础,把这些措施系统地有规律地安排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那么,模拟法庭教学就是为促进模拟法庭活动顺利开展,有效运行而构建的一系列目标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和内容体系。

(一)完善的模拟法庭教学有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模拟法庭教学是应对社会对法学实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大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模式。传统的理论教育容易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促使学生追求理论上的逻辑而忽视法律与庭审的不协调,学生难以感受庭审的技巧和变化。据调查,很多博士生在理论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却难以成功进行一次庭审活动。目前,从我国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需要大量法律人才,这些人才当中绝大部分将会从事法律实务,从事法学研究的只是极少一部分。1传统民办院校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应对人才市场化的需求。那么,模拟法庭教学将会成为培养学生法律实务能力,适应就业前景的着力点。

(二)模拟法庭教学是反馈师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只有案例没有判例,也没有建立判例体系。2我们立法往往是前先接纳了某一学术观点,然后才制定与我国现状相适应的法律。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对条文背后的学术观点进行系统地阐述,方能使学生了解到条文的真实含义,这个工作占据了将近所有的课堂时间,使得学生只能纯粹的接纳。所以,在普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难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薄弱环节,也很难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但是,法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模拟法庭教学蕴含的一整套措施中包括法条的应用,控辩技巧的训练,既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结合也是情理与法理的协调,既能考察师生的处事能力又能培养师生的思辨能力。老师可以在学生和自身对材料的搜集、法条的解析和文书的制作过程中了解学生和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从而对症下药。

(三)模拟法庭教学能帮助师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夯实基础

一场模拟法庭出演必然是多门法学学科的综合应用,它在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既能使老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又能帮助学生认识学科的交叉性,从而更好的把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老师往往负责一门或两门学科的讲授,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科综合运用的能力。所以,模拟法庭对老师既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学习过程。

二、模拟法庭教学的必要性

(一)法的特征决定构建模拟法庭教学具有必要性

法是一种超感性,纯理性逻辑思维的演变,游离于现实,而现实远比法律丰富3。但法的固定、抽象、宏大与实践的多变、具体、细微存在巨大的矛盾。在司法前沿中经常会出现司法公平超乎公众认同的现象,若纯粹以法律作为判决指导必定会在追求法律公正的同时导致普遍人眼中的不公正。而法律的天性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秩序,需要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如若超出了人民的认同范围,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司法公正作为司法确定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目标和理想就是这种美的内在标志,裁判的公众普遍认同则是这种美的外在体现。4在教学活动中纯粹以法条和学术思想为学习蓝本必定会导致学生游离于社会评价主体之外。这样既不利于以后司法活动,又不利于培养新型的法律人才。就如霍姆斯所说:“法律的生命从来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所以,建立模拟法庭教学体系是培养解决社会矛盾的法律人才的一大落脚点。

(二)本土庭审历史决定模拟法庭教学的必然性

在我国法制史上,“春秋决狱”贯穿始终。并对我国法律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直到近代才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审判思想。在中国人的法律文化中早已经形成了在法律条文外,充分发挥执法者寻求正义的能力。人民群众要求的是人情与法的契合,渴求司法审判在遵循合法性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一般正义观念对法律规则进行适当的变通。5随着理论与实践深入表明,制定一部包罗万象、逻辑统一、内容完备的法典是不现实的,法律的确定性是相对的,法律需要法官去解释、适用。6在教学活动中仅追求对理论的研究根本就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求。所以,建立模拟法庭教学体系对法学教育具有实质性意义。

三、模拟法庭教学的现状

模拟法庭作为学生进入岗位的前序阶段,是庭审现场的全真模拟,已经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这些年广大独立院校都规定各自法学院系分阶段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并以教学任务的形式督促师生完成。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使得该教学仍然存在缺陷。

(一)教师实践培训机制不健全

教师实践培训机制不健全直接制约模拟法庭教学。在我国法学教师中,多数是从不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而且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师科研压力很大,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理论研究,而无暇顾及法律的现实,更难以抽出时间从事法律实务工作7,实践能力普遍较低。许多法学院又不注重教师实践培训,使得教师们很难胜任模拟法庭教学工作,进而阻碍了模拟法庭教学。

(二)缺乏科学的课程设计

许多学校模拟法庭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当今主要有以下几种课程模式:1、独立课程模式即把模拟法庭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课程。2、辅教学环节模式即把模拟法庭附着于某一独立的课程之上。3、集中实践环节模式即让模拟法庭与校外实践、毕业论文等在同一阶段进行。4、隐性课程模式即以非正式,不定期的形式开展。8但这几种教学模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由于法学学子面临着司考和考研的压力,况且课程相对繁杂。若以独立课程形式开展教学明显加大了学生负担。所以,第一种教学模式与实际不相符。若以辅教学环节模式开展,使其附着于某一课程必然会丧失其设置目的,使得学生将各学科独立开来,难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那么,第二种也不是科学的课程设计。若以集中实践环节模式进行,将所有的实践教学集中于大学最后阶段,不仅使得实践教学的目的不能实现,并且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第三种教学模式也不科学。那么,第四种教学模式更不具有可行性。没有一个完善的课程设计,模拟法庭将无法有秩序地开展。

(三)时空限制使得庭审的大部分内容被略去

模拟法庭是对已经发生案件的一种再现,由于时空限制使得庭审的大部分内容被略去。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学生苦于资料的制约难以掌握实际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使得教学活动不得不走形式主义。学生既不能现场调查证据,又不能询问当事人,更不会有庭审调查和举证,只能照着已判案件模拟庭审现场。这样种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模拟法庭的教学初衷难以实现。

(四)普遍缺乏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模拟法庭课程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属于一种新兴课程,普遍缺乏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师生普遍对模拟法庭教学认识不够。每年系部仅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应付学院检查,随机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并事先弄好剧本,安排学生对剧本进行反复的背诵,随后师生一起以“走过场”的形式完成整个流程,最后教师督促学生书写活动感悟。整个流程被师生当成了一种流于形式的模仿,教师不用参与,学生不用操心。整个教学活动都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师生普遍对模拟法庭教学缺乏一个清晰的价值定位。

四、完善模拟法庭教学的构想

(一)构建教师实践培训机制

构建教师实践培训机制有助于“模拟法庭”教学体系的搭建。由于“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导致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高,以至于难以取得高水准的教学成果。面对这种现象,不能只治标,单纯的安排教师进行实践培训,而忽视建立一种完善的教师培训及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每一条制度的建立,都要让执行者看到其利益之所在,方能显现其应有的价值。固笔者认为,构建教师培训机制应该做如下调整:1、成立实践教学研究组,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竞赛,并设立相应奖项激励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2、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提供教师挂职和接触庭审现场的机会,帮助教师提升实践能力。3、加大“双师型”教师招聘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4、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实训。

(二)科学的课程设计是模拟法庭教学体系创建的基础

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既注重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又兼顾职业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9科学的设计模拟法庭课程能够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1、“模拟法庭”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面广,当实体法和程序法均有涉猎且具有相当基础的实践能力时方能开展,固在第五、六学期开设选修课程和举办活动比较合适。2、模拟法庭作为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必须以专门的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形式开展。3、鉴于法学教学课时限制,模拟法庭课程应该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它分为法庭审判艺术、民事模拟法庭、刑事模拟法庭和行政模拟法庭四部分。其中法庭审判艺术为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形式于第五学期开展,学分为2学分,学时为26学时;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民事模拟法庭、刑事模拟法庭和行政模拟法庭其一,于第五学期以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学分为1学分,剩余课程于第六学期以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学分分别为1学分,学时均为8学时。

(三)建立模拟法庭数据库

学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创建案件数据库是整个模拟法庭教学的关键。首先,数据库由资深实践教学教师筛选、编写成包含案卷库、法律文书库和证据库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并将该案例分为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三类,其案例必须源于人民法院已公布的真实案例或加以适当改造的教学案例,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将每一个案件分为原告资料、被告资料和法官资料。不同的角色只能掌握自己的资料,使教学更接近实际。最后,在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搜索引擎,便于学生选题和收集案件信息,并随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案例库。

(四)模拟法庭课程践行

每两小组学生结合为一团体按照实践教学教学要求与教师协商选择案件。由相关模拟法庭教学专门教师对所负责团体进行管理,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研究确定角色分工,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人被告人(上诉人、被上诉人、公诉人)、原告人、被告辩护人(人)和证人等。学生分配角色后,积极进行准备工作,熟悉案卷资料、收集证据、撰写词、辩护词、判决书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案件过程进行设计,包括如何接待当事人、如何调查证据、如何协商、谈判、调解、如何进行法庭辩论、如何制作各种法律文书,包括书、答辩词、辩护意见、判决书等。教师要分角色进行指导,对扮演法官角色的,教师重点指导如何制定详细的审判提纲,控制审判进程,掌握审判节奏,制作判决书或裁定书;对扮演原告角色的,教师重点指导如何制作书,运用证据,回击对手;对扮演被告角色的,教师重点指导如何调查取证,进行法庭辩论。通过分类指导,各个角色能够抓住案件的焦点问题收集证据,在庭上展开激烈辩论,增加学生实战的感觉和经验,培养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困难和矛盾,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应对困难局面的能力。10

(五)模拟法庭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其可以在调整制度和设立利益激励的条件下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对缺陷加以完善。它拥有先天性的优势即课程设计不必完全拘泥于教育部规定和管理不局限公立院校浓烈的行政化模式。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对模拟法庭课程的构建快速解决师生普遍对模拟法庭教学价值定位不清的问题。1、建立实践教学教研室并制定相应制度。在应用法学学教研室挑选资深教师担任常务教研主任,其他成员采取兼任制并轮流负责实践教学,并由常务教研主任进行教学任务安排、监督、评估和验收。所有兼任教师对常务教研主任负责,常务教研主任对系主任负责。2、确立教师实践教学成果评估机制。对实践教学成果实行量化评估制度,分为上下级量化评估,同级量化评估,学生量化评估和领导量化评估机制对教师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评估,且评估等级分优良中差四类,最终结果计入相应教师教学评估体系之中。3、实践法学教研室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竞赛,并为师生颁发相应奖励。实践教研室主任指定兼任教师辅导相应班级学生,并在学期中旬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竞赛。且竞赛题目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现状,具有可辩性和典型性。4、制定班级评优量化考核表并把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纳入班级评优条件,激励学生及辅导员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重视。5、学生奖学金的评比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六)创建模拟法庭教学成绩评价体系

模拟法庭成绩采取团体评价方式,即模拟法庭活动结束后,由实践教学教研室3名实践教师组成评价委员会对出演模拟法庭的整个学生团体的选题、庭审表现和观众提问按照相应标准进行量化评价。

1.选题

选题应该具有时代性且与社会现状密切相连,并且兼顾新颖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对已成定论的案件,不能作为模拟法庭选题。

2.庭审表现

根据学生对角色领悟能力及表演能力,团体配合能力,证据运用、举证责任分配和法律适用进行综合性评价。

3.评委及观众提问

通过评委和观众提问来检测参与者对模拟法庭细节的领悟程度,进而反馈模拟法庭教学效果。

评委根据学生团体表现效果,进行评分,并当堂填写模拟法庭评分表,根据评分评选优胜团体,并为优胜团体颁发相应奖励。

参考文献:

[1]章程,五位一体实践性教学法初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2]崔艳峰,法学实践教学问题研究,学理论,2009(21)

[3][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4]陈怀峰 邵泽毅,刚性与柔性的契合之美――一个基于民意的司法关照,山东审判,第25 卷总第187 期

[5]陈怀峰 邵泽毅,刚性与柔性的契合之美――一个基于民意的司法关照,山东审判,第25 卷总第187 期

[6]申慧雁,从不确定中寻求确定之路――论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及其框架设计,山东审判, 2008(5)

[7]刘春联,法学教师参加司法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分析,知识经济,2011(20)

[8]于晓丽、高云鹏,模拟法庭课程设置分析,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4)

[9]于晓丽、高云鹏,模拟法庭课程设置分析,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0]邵文涛,《我国本科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

朱小蓉,女,法学本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学生

模拟法庭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模拟公司教学法;法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20-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的源起及适用条件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联邦德国,其理论依据来自于教育学中的“行为导向”思想。德国著名学者特拉姆认为行为导向表征的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在其指引下,参与学习的个体能够在评估自身能力、了解客观规律及预判行为结果等方面得到切实的提升。这个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实质意义上就是一个个体不断发展的过程,参与学习的个体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等方面获得渐进性进步。以行为导向为指引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案例教学法、主题教学法、角色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形式展现出来。追根溯源,“模拟公司教学法”就是模拟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赋予学生充分的自限,使其在教师的督导之下按照实际的商事活动规则与法律制度“创立”某种公司形态。虽然这种公司并非实际存在于商业社会中的法人主体,但其基本功能与真实的商业公司完全一致,可以采取虚拟化的商事交易与运行方式开展相关活动,只是货物交易与货币交易仅限虚拟形式而已。参与学习的学生可以担任模拟公司的具体职务,扮演其应有的角色[2]。从1984年起,模拟公司教学法被引入国内,在经济类专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推广。目前商务外语、文秘等专业教学也正在尝试开展,而其在法学实训环节的尝试尚付阙如。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引入法学实训的意义

众所周知,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往往强调单向度地传输知识,而忽略对学生实际法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此弊端虽久为理论界与实务界批判,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变革与不断优化我国法学教学模式的任务极其艰巨。尤其是掺杂了高校扩招与就业压力等因素后,问题就更为复杂。此外,时代的变革与社会的进步不断加剧法学教学模式变革的压力,学习环境的开放性逐渐增强,法学理论不断发展变化,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更使得法学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在信息共享化与透明化的层面。如果以课堂教学、知识讲授为核心的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不能与时俱进,我国法学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都将面临严重威胁。

改革的方式之一就是将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实训教学方式引入法学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法、法律诊所实训均属此类。虽然教育者们对“法学实训教学”的理解并不一致,但实训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诸多院校没有建立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的条件,很多高校模拟法庭教学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是因为实训教学方式与课堂理论教学方式之间过于泾渭分明,“理论课”与“实训课”在内容设计上脱钩严重;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法学专业实训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没有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任务落到实处。而 “毕业实习”作为各法学院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是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必经环节,根据学生所在院校的规定,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法律相关实务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实习,了解相关法律业务知识,以提升专业操守、职业知识、道德品质等,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奠定基础。这种教学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期无法真正适应与融入到实习单位的主要业务活动中,许多学生无法参与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其职业素养的提升与实践知识的增长十分有限。甚至很多院校的毕业实习就是应付了之。经过所谓的毕业实习,不少学生还是对相关法律实践常识知之甚少,并未能具备应有的知识水平[3]。

可见,法学实践教学中现有的教学形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困扰,其运行质量和效果不佳。着眼于我国法律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其遇到了核心作用空心化、实际操作形式化、践行价值虚无化等严重的问题,甚至在很多高校陷入了较为尴尬的境地。而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为终极目的与核心目的,应切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在更大程度上实施引导与诱导,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互动。法学实训教学的引进和发展已经是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它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及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我国的法律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具有大陆法系的色彩,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模式具有较大差异,在立法机制、司法制度、法律文化、教学范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互相借鉴的空间。

法学实训教学方法在我国尚处于尝试推广阶段,其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者们应不断地摸索、总结适合法学教学的实训形式和方法。模拟公司教学法作为一种从国外引入的新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学习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模式是使学习参与者融入高度虚拟化的“公司”活动中,使其担任该“公司”的真实职务,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在高度模拟的商事活动与公司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目前模拟公司教学法之所以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取得了相当的实效,是因为其解决了现实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法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注重实务操作的专业教育,在法学教育正在由过去以法学理论教育为主转向法学理论与法律技能技巧并重的综合型实务教育的过程中,将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引入国内的法学实训教学环节,以不同行业的公司在成立、运作的不同阶段,其法律实务工作内容为切入点,创设模拟公司需要应对的法律问题的仿真环境,为法学专业学生全面接触社会,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法律实务提供了一个优质的仿真平台,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动态结合,切实提高法律实际应用能力,并在其体验法律职业角色的同时,因时制宜,培育其职业责任感等重要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应用于法学实训的策略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法学实训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1.开设相关课程。应用模拟公司教学法对学生开展法学专业能力实训教学时,需要学生已经开设了“民法”、“刑法”、“经济法”、“合同法”等课程,通过这些基础法学原理和法律规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树立了法律思维,并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学习技能。在此基础上,与公司法律实务直接相关的部门法课程可以与该教学法的应用同时开设,比如“公司法”、“票据法”、“劳动法”、“证券法”、“破产法”等。理论与实训同步进行,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在公司法务实训中得到检验,他们再回到理论学习中巩固加强。

2.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首先,应用模拟公司教学法的教师必须认同这种教学方法,熟悉“行为导向”的实训原则,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在模拟公司的实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选取实训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布置实训任务,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要远高于常规理论教学。其次,应用模拟公司教学法的教师除了须满足“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具备法学专业教师应有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法律实务经验外,还应富有公司法务工作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模拟公司教学法的优势,不仅传授学生公司法务所需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相关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从事公司法律实务应具有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解决公司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法学实训中的应用流程

1.调研法律风险。为了让参加模拟公司教学实训的学生尽早树立实务意识进入实训状态,在组建模拟公司前,可先组织学生开展公司法律风险调研。具体操作由实训指导教师将公司成立及运营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分类别列出公司法律风险调查问卷的纲目。将学生分组,分工负责纲目下具体问卷内容的扩充。因为该阶段学生还未系统学习“公司法”,调查问卷的充实完善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广泛阅读和系统整理进行。调查问卷内容经数次集合研讨定稿后,印制,布置调研任务。每个学生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可以通过亲友介绍走访“熟人”公司,更倡导登门造访“陌生”公司,真正获得实务体验。调查问卷返回后,布置学生分纲目完成统计分析,撰写公司法律风险调研报告。此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的公司成立之前,便对“别人”的公司成立、运营的法务工作和法律风险形成感性认识,并对之后的模拟公司法务工作有所预见。

2.成立模拟公司。在完成上述与公司法律实务相关的前置课程后,即可开始对学生进行模拟公司法务的实训教学。将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移植于法学的实训教学中,从模拟公司的组建环节便开始涉及公司成立的法律实务。在此阶段,学生已经学习的“民法”、“经济法”课程中关于法人、公司的法学理论和知识,让学生对公司 “主体”有基本的了解,同步开设的“商法”(或单独设置的“公司法”)课程,对公司的法学理论、相关法律规定正在进行系统讲授。在此基础上,模拟公司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预模拟成立不同行业的公司。小组规模以5―6名成员为宜,便于集合、研讨,成员间高效交流。指导教师结合各组预成立的模拟公司的行业,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公司设立准备工作。各组成员须完成公司成立的相关法律法规整理、设立流程的网上办事平台和行政主管部门办事大厅实际调研三方面的分工任务,整合后正式进入模拟公司的设立阶段。模拟公司设立后,组织成员编制公司设立流程、总结注意事项、对相关法律规定展开评价分析。

3.运作公司法务。模拟公司进入运营阶段,指导教师为学生设定公司法务工作人员身份,围绕模拟公司所属行业在运营中遇到的常规法律问题,虚拟学生需要处理的具体公司法律事务。为了保证学生在实训中获得锻炼机会的充分性以及实践能力提高的成效,指导教师将根据具体法律事务的繁简程度,对较为繁复的具体法务,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较为简单的法务工作,由小组每位成员各自同时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均保证至少有两名成员参与,以便切磋、研讨,完成后共同总结,切实提高公司法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4.创建仿真平台。模拟公司教学法不仅要通过虚拟学生作为公司法务工作人员在相对闭合的空间,预设常规法律事务的处理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法律实务工作的兴趣,特别是要力争摆脱“模拟法庭”类实训教学高度既定性的桎梏,这就需要通过创建“模拟公司群”来构筑优质的高度仿真实训平台,这也为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要求。如前所述,在模拟公司实训教学的“成立模拟公司”阶段,已经将学生分组,按行业类别成立相异的模拟公司。在一个优质的高度仿真实训平台上,学生将不仅仅是在各自公司内部处理指导教师虚拟的静态的公司法律事务,比如针对预设的交易制作买卖合同范本、应对虚拟纠纷撰写诉讼文书等。更要在指导教师精心策划的各模拟公司之间虚拟的各种联系中,从法律视角予以审视,有所作为。通过动态的、高度仿真的实务训练,学生持续保持训练热情、投入体会职业角色,并逐步培育其职业责任感,为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法学实训中应用的关键

公司法务工作繁难复杂,面临的法律风险在不同行业,公司设立、运营的不同阶段均有差异。而法学实训学时有限,又受前导及同步开设课程的限制,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既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教学进度,搭建优质的高度仿真实训平台――互联的模拟公司群,并在每一个公司设立和运营的诸多繁难法务中进行取舍,合理设计学生的实训方案是模拟公司教学法应用于法学实训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法学实训的具体应用中应特别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公司实务模拟须与法学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现行相关理论教学进度的把握尤为重要。实务模拟与相关公司法理论教学同步或者前者稍迟于后者均可。二者同步,学生兴趣最为稳定,但对指导教师理论教授水平要求较高;实务模拟稍迟于理论教学,可起到践行检验理论知识、自查学习效果的作用。实务模拟超越理论教学进度,表面上会呈现出学生求知欲高涨,实际上却是以耗费本就有限的实训时间和指导教师资源,学生因先经历所谓实务得来的“一知半解”而削弱对系统理论教学的专注力为代价。

二是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法学专业实训应用过程中应注意阶段性总结、巩固和提升。如前所述,公司成立至运营的各环节法律事务本就繁杂,互联的模拟公司群的实训平台的搭建更将为学生提供充沛的实训机会。如何在实训足量的基础上确保效果优良?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阶段性研讨、总结,是巩固学生训练效果,切实提升其职业能力的有力举措。学生在实训中的学习和传统理论学习一样受学习规律的支配。兴趣―接触―了解,如果“巩固”环节缺失,接下来便是新知识的兴趣―接触―了解,同时既受知识的遗忘。在数量庞大、高密度的模拟公司法学实训中较常规的理论学习更容易出现这种边学边丢的现象。因此指导教师在实训中强化阶段性举措十分必要。

三是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法学专业实训应用中应潜心培育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该方法应用于法学专业实训教学相较于模拟法庭等其他实训教学方式最大的优势便是该种组织形式容纳学生的高度自我控制机制――每个成员均需要独立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某些具体实训任务的同时,在每一个模拟“公司”中,小组成员作为从事公司法务工作的一员,须与其他法务工作者分工配合、协同合作,站在公司的立场审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整合工作成果。组员间的沟通交流、互助提高,团体一员的角色体验对培育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大有裨益。让学生在毕业前即有机会体验公司法务人员这一法律工作者角色,必将大大缩短其毕业后进入法律职业的适应期,从而提升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综上,将模拟公司教学法引入法学实训环节的尝试在我国尚付阙如。摸索、尝试其具体应用、分析其教学实效,将为法学实训方法体系的丰富和完善积累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芝兰,张忠俊.“模拟公司教学法”实证研究[J].科教

文汇,2007,(12).

[2]寇培宇,刘昕.浅析商务模拟公司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

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

[3]周舟.对法学实训及法学实验中心教学模式的思考[J].

模拟法庭实训总结篇7

1.内涵要求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法律修养是地方高校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前提性条件。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是践行法律的基础性条件,缺乏法学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终将“蜕变”为程序性的工具。因此,缺少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学生无法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无法领悟法条背后蕴含的法律精神,其得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非常肤浅的表面。因此,卓越法律人才的首要性条件和必要性条件是掌握系统、全面的法学理论知识。同时,良好的法律修养是践行法律的“灵魂”,是避免学生丧失法律信仰和职业道德的“防腐剂”。良好的法律修养也是实践教学的内涵要求之一。例如,可以成立“国学社”、“博•雅辩论社”学生社团,组织学生有选择的“读、抄、论”《论语》、《弟子规》、《中庸》等书籍内容,倡导学生做“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法律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欠缺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法律修养是无法实现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

2.师资保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地方高校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保障性条件。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往往具有“出了校门进校园”的特点,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不足。而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恰恰强调实务性,如何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是挂职锻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坚持到基层挂职锻炼,熟悉、学习实务部门的办案流程和办案技巧。二是开展“法官、检察官进课堂”、“律师进校园”活动,聘请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为客座教授,由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结合具体案例,通过讲课、讲座、座谈等多种互动方式向学生展示法律职业人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感受法律魅力、使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养成忠于法律和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能。

3.合作培养社会职业需求是地方高校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现实性条件。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不是不需要“精英法律人才”,而是很难引进、留住。这些地区急需的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且受过高等法学教育的法律人才,尤其侧重对法律实务能力的需求。在调研中,山西大同南郊区人民法院、山西岢岚县人民检察院谈到基层司法部门“很难引进和留得住精英法律人才,迫切需要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大学生”。因此,地方高校有必要联合当地的公检法司、律所、工商、税务、海关、保险、证券、金融等部门开展合作指导、培养学生活动,根据地方区域需求、社会职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法律人才,实行“按需培养”。

4.学时要求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以及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制定一套包含有案例、研讨、实务技能、法律诊所、毕业论文设计在内的课程体系,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时(学分)不少于总数的15%。

5.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制定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基本涵盖法学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即每门课程都由理论讲授和实践练习组成。以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为指导,编写实践教学类教材,突出服务区域特色性和法律实务性。

6.考核标准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标准应坚持学生有效参与社会的职业能力效果为考核的指导原则,同时考核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效果和老师创新实践项目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微观要求

1.课堂教学基本目标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熟悉法律的具体运用环境;基本途径是通过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法律实务课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环节,采用模拟法庭、模拟调解、模拟仲裁、旁听案件、普法宣传、课堂案例讨论、“广角论坛”进课堂等多种形式,通过认知实习达到培养实用性法律人才的教学效果。

2.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掌握司法实践工作的方法和程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不可缺少的职业训练环节。通过压缩课时,延长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基地类型、组织“暑期实践”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毕业就业零适应。

3.模拟法庭模拟法庭包括模拟法庭实验室、“模拟法庭进社区”、“模拟法庭进校园”、“模拟法庭训练营”。模拟法庭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模拟法庭演练,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提高法律职业技能。它的基本途径是由学生模拟司法工作者的身份参加民事、刑事、行政等案件的审理活动。“‘模拟法庭实验’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以其较强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实践性而深受学生欢迎。”⑤在模拟法庭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司法实践,增强学生务实创新能力。在案件来源上,选取典型案例或社会热点案件;通过角色分工、分组讨论、准备文书、正式开庭、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针对个案进行点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叉、渗透,逐步实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育教学方式。模拟法庭作为传统的法学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方面,应有所创新。在模拟法庭审判的过程中,要创新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避免审判模式的单一化,对同一案例,可以分别采用大陆法系程序、英美法系程序甚至马锡五程序,有利于学生在直观上加强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方法比单纯的理论比较要更有实效性和趣味性。“模拟法庭训练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营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训练营员的论辩技巧、临场应变能力。同时,“模拟法庭训练营”为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等活动储备了人才。

4.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设12355工作站、模拟仲裁、模拟调解和民商事务谈判四个实验室。各实验室根据具体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训,模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案件或纠纷,并设置相应的情景,使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化、生动化,具备了较强的针对性,力争实现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作为检验大学法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拓宽毕业实习单位的类型。在法院、检察院作为毕业实习单位的基础上,加强与工商、税务、保险、证券、金融、海关、企业的毕业实习联系,实现毕业实习单位类型的多元化。此外,为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防止毕业实习“放羊式管理”从而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应提高集中实习的比例,适当缩小分散实习的数量,实行毕业实习答辩考核机制。

6.毕业答辩毕业答辩应避免学术论文的单一形式,要丰富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性和增强内容的创新性,有选择的采用学术论文、案例评析、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

三、结语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结合法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学科特点,要结合地方区域的发展需求,培养内容要注重实践性,强化实用性,凸显学以致用的应用性法律人才培养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英美法系,学者和法官认为“法律不是规定,而是经验”。因此,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例如案例教学法的广泛运用。对于我国地方高校来说,法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基层,重点培养服务区域发展、实务能力强的法律人才;在法学教育中,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作为地方高校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因此,探索、创建科学、合理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模拟法庭实训总结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我中心参加航空生理训练,主动配合飞行错觉模拟器体验的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46名,年龄22~47岁,飞行总时间360~3 200 h。其中歼击机飞行员13名,强击机飞行员33名。

1.2方法

1.2.1设备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于立身研究员研制的飞行错觉模拟器。该模拟器可以进行顺、逆时针旋转;角加减速度在0.05°~90°/s2可调;座舱可偏离轴心0.5 m,能生成1.025~1.076 G重力惯性力;偏心位置可实现20°角倾斜;可进行4个方位的调节:向心、背心、正切、逆切;座舱内具有红外线视频摄像、对讲系统及对错觉形态的反馈操作系统。

1.2.2方法3人1组对飞行员进行分组,其中1组为4人。在接受飞行错觉理论知识教育后,按组别进飞行错觉模拟器体验前庭性飞行错觉,每位飞行员体验3种错觉,同组飞行员体验课目不重复。体验的前庭性飞行错觉包括:不旋转错觉(阈下值加速度错觉)、反旋转错觉、科里奥利错觉(倾斜与俯仰形态)、躯体重力错觉(倾斜与俯仰形态)、超重错觉(倾斜与俯仰形态)、眼旋转错觉、眼重力错觉(倾斜与俯仰形态)及眼震效应。

1.2.3观测指标询问各课目体验过程中和体验后的飞行员主诉,观察飞行员课目体验后的面色及出冷汗等体征。对症状与体征进行分级,并根据Graybiel[1]急性运动病严重水平诊断分类标准给予打分,进行等级评定。

2结果

1)共进行了136人次的课目体验训练,飞行员症状与体征的诱况(表1)。

2)各课目体验训练后,根据飞行员的症状与体征等级打分,进行运动病严重等级评定(表2)。其中仅5人次出现一过性M Ⅱ自主神经反应,没出现M Ⅲ、MS等级的反应。

3讨论

飞行错觉体验是飞行员疗养期间航空生理训练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严格把握体验过程中的刺激量至关重要。适宜的刺激量既可以让飞行员在地面训练中很好地体验到飞行错觉,又可以提高飞行员对训练的兴趣,而恶性刺激能使飞行员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不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此次训练运用的是国内首台自行研制的飞行错觉模拟器,而这46名空军飞行员是第一批进行体验的飞行员。训练后,笔者对体验效果及飞行员的自主神经反应做了统计。由表1可见各课目体验后,有5人次出现眩晕、8人次出现面色苍白(Ⅰ度)、7人次出现出冷汗症状(Ⅰ度)、3人次出现一过性恶心症状(Ⅰ度)、无人发生呕吐。经Graybiel急性运动病严重水平诊断打分及评定,仅有5人次(3.7%)出现一过性M Ⅱ自主神经反应,可以说该型飞行错觉模拟器对飞行员的刺激量还是适宜的。

飞行错觉在每位飞行员飞行生涯内都会出现,飞行错觉出现常伴有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后者的出现或多或少会影响飞行员克服飞行错觉的操作。提高飞行员,特别是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的前庭稳定性非常重要,阶梯式科里奥利加速度耐力训练的效果就很显著[2]。

参考文献:

[1]Graybiel A,Wood CD,Miller EF,et al.Diagnostic criteria for grading the severity of acute motion sickness[J].Aerospace Medicine,1968,39(5):453-455.

[2]刘伟,汪绪武,张卫兵,等.前庭习服针对性训练对前庭功能稳定性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5,16(3):188-190.

上一篇:投资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营销技能实训总结范文